幼儿园环境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1:35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1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科学素质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开展科学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科学活动中概念的作用。学前儿童虽然缺乏用科学的语言对认知对象进行概括的能力,但已具备了在成人的启发下,对其熟悉的认知对象归纳出共同特征的能力。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概念,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使认知不断地由低段向高段发展。概念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图式。如,开始幼儿对“鱼”的认知图式可能为:在水里生活,能游的动物,显得笼统而又含糊。在感知和比较了虾、海龟、带鱼、金鱼、鲫鱼等水生动物后,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鱼的共同特征:在水里生活,有鳞、有鳍、有鳃呼吸。鱼的概念形成了,孩子原来关于鱼的认知图式通过顺应也得到了改进和变换。接着,孩子又会充满兴趣地对其他水生动物进行感知判断,那些符合鱼类概念的认知对象被同化到这一认知图式中。这时,教师可以让孩子感知蓝鲸、海豚等外型类似于鱼的水生动物。通过观察,幼儿会发现这些类似鱼的动物与鱼的概念内涵不完全相符,从而把它们排除在鱼类的概念之外。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大,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明确了科学活动中概念的作用之后,我们必须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应着重从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

幼儿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特点,环境则为他们的认知提供直观的物质基础和依托。科学教育活动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引发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环境科学现象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以较大的投入营造高水平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氛围,使之对幼儿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并使我们科学教育活动有较高的起点,更从中体现我们贯彻邓小平“科教兴国”教育思想的决心。

1.营造幼儿喜爱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幼儿科学教育,也是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丰富多彩而又新异多变的环境会引导幼儿注意环境,关心环境,对环境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萌生爱科学的情感。因此,我们精心设计,高质量优化幼儿园环境。首先是以户外绿的环境为背景:绿草如茵,绿树成荫,各种花卉、树木、绿篱成行,鸟语花香,让幼儿赏心悦目,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活力,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次是以整体美的环境为核心,包括园舍建筑造型美,活动设施构思美,景点色彩和谐美,让幼儿兴奋无比地关注优美的环境,充分体验幼儿园缤纷的魅力,激起观察探索的积极性;再次是开辟各种科学教育的观察活动场所,如“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种植园”“自然角”等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徜徉于丰富的科学景观中,产生学科学的兴趣。上述营造的这些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都是幼儿所喜爱的,而且都对幼儿富有启迪性,能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情感,能丰富他们“爱科学”的认知,能开拓“知科学”的视野,从而发展他们最基础的科学素质。

2.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环境氛围。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因此,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科学环境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参与活动,成为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取向。我们高质量创办了大面积的科学游戏城,科学小实验室、大面积沙水区、玩具拆装区,还开辟有种植园地种植饲养场所,投入材料多,活动面积宽敞,各种器具齐全而且新颖,科技含量较高,为孩子提供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十分喜欢。各科学活动区内的活动内容还进行了精心设计,让幼儿多思路多形式观察、探索。例如在种植区内,我们让中大班的每班幼儿在种植园地里用不同形式同时种植多种相近的蔬菜、瓜豆,有畦植的、有盆栽的、有棚栽的、还有无土栽培的。让幼儿边学习种植、管理,边观察比较。上述观察与活动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科学教育氛围,培养幼儿的浓烈的科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认知又一特点是活动性。即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他们在学科学过程中,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活动实践中去获取经验,培养探索的能力,从而像邓小平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在智力方面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努力在一日生活中以多形式开展各种科学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参与学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从中发现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知,锻炼各种探索的实践能力。活动不同环节,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1.晨区或户外活动环节的自由观察探索。我园晨区活动采取室内户外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既接触室内包括科学角、自然角在内的各活动角内投放的各种材料,又接触户外包括沙水区、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动、植物饲养与种植园地。户外活动环节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户外活动区玩耍。例如有的幼儿在科学角玩“沉浮”游戏,把角内提供的橡皮泥块、塑片,分别扔到水中,发现泥块会沉,塑片会浮,幼儿把小橡皮泥放在塑片上面放在水中,结果也浮在水上,把塑片用橡皮泥块包住放在水中,结果又沉下去,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有所发现,爱科学的情趣油然而生,发现的现象和操作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集中教育活动环节的科学游戏等主题活动。集中教育活动环节是教师指导下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生动活泼地主动活动的过程。教师结合常识活动、数活动、语言活动等,开展以游戏为主,观察、操作、表述、表演及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的科学主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

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运用现代教育科技媒体录音机来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口哨声、琴声、音乐广播声、幼儿谈话声,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象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自然界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鸟叫声、其它动物的叫声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操作活动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纸盒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小木片、小塑料、小纸团等,然后盖紧盖子,让幼儿自由地用力摇,用小捧敲。采用自由游戏方式来听辨它们发出的各种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土电话”等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还可以让幼儿用这些制作成果和起先玩的各种罐罐作“伴奏”乐器和打击乐器,边唱卡拉oK,边伴奏,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通过手段多样、材料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幼儿的科学观察、探索、操作、发

现、表达能力、听音能力、欣赏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爱科学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也得到培养。

三、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

在开展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按邓小平同志“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育内容”的教导,引导幼儿从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发展到对现代科技现象的兴趣,从小让幼儿萌发科技意识,了解科技“威力”以体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如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一会儿雨儿就下来了。在种植园地上,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在自然界里,幼儿发现种子发芽,等等诸如此类,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各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现的情况,每天指导几个幼儿在安静活动时说“发现”,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幼儿“发现”的兴趣,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

2.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教师要在一日生活各种学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并让幼儿有机会自我表现,从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欲望,以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例如,幼儿玩“竹落千丈蜻蜓”活动,有的幼儿蜻蜓飞得高,这与他们的启动方法有关。教师就可以在活动总结评价阶段让一些幼儿表演,表现他们已“会玩”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发现“飞得高”的启动方法,从而提高其他幼儿玩的能力。这样幼儿学科学的信心就会更强,积极性就会更高。

3.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说发现”活动外,还可以开展“我会了……”的活动,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会什么,例如“我会给兔子喂食”“我会放风筝”“我会玩水车”等。从中激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幼儿初浅的科学素质。

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的现代化发展,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幼儿教育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就应该在幼儿园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幼儿“爱科学”情感,为幼儿提高科学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虞莉莉主编.《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2

目录

第一章筹划职业生涯

第一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

第二节从新教师开始起步

第三节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

影响因素

第二章提升德性修养

第一节幼儿园教师的德性

第二节德性对幼儿园教师成长的价值

第三节提升德性修养的努力

第三章优化知识结构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结构

第二节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培养专业技能

第一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概述

第二节观察与分析的技能

第三节传递与指导的技能

第四节沟通与协调的技能

第五节组织与监控的技能

第五章保持身心健康

第一节身心健康概述

第二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三节幼儿园教师身心健康常

托幼机构管理

(美)菲利斯・m・科里克 韦小冰等

全书共有5个部分16章,系统论述了管理者风格、教育方案选择、员工聘用与评价、经营管理、教育质量管理、园所公共关系等内容。同时还突出体现了以下六个方面内容深入地讨论了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特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策划和创设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托幼机构详尽分析和阐述了与托幼机构有关的法律、政策;在管理理论阐述中,渗透了当今美国的多元文化观念和建立管理者实践道德准则的理念以及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改善管理过程和运用以网站的形式帮助管理者获取有用的资源。

目录

第一部分管理

第一章管理者概述

第二章托幼机构和教学方案

第二部分托幼机构和环境

第三章设置目标

第四章计划:婴儿一学步儿

第五章计划:学龄前儿童

第六章计划:学龄儿童

第三部分员工

第七章员工选聘与用人政策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3

关键词:幼儿语言环境;幼儿语言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4-01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此时期应该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掌握娴熟的语言表达,实现与人流畅的沟通,自我展示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是幼儿语言环境中重要的一个场所,需要幼儿教师重视起来,营造良好温馨的幼儿语言环境为幼儿语言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幼儿语言环境的相关概述

1.1幼儿语言环境的涵义。幼儿的年龄较小,通常在2-6岁的时候多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这一期间对于幼儿语言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1]。幼儿园做为幼儿比较重要的语言形成环境,可以使得幼儿们学会说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与教师、同伴的日常相处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2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活波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充满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感,而身边的人、物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对于语言声音产生兴趣后,会自由的表达出来。比如,他们会模仿周围小伙伴说话的语气、表情等。友善温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提升,而相反,冷漠严肃的语言环境则会扼杀幼儿说话的意愿,不利于幼儿身心的成长。

2.当前幼儿语言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2.1幼儿园的人数多,交流空间少。幼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家长处于孩子的教育考虑往往会早早的让孩子进入幼儿园去学习。幼儿园中一些班级中的幼儿人数较多,但是幼儿教师少,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使得所有的孩子全都顾及到。为了实现教学任务,方便管理会将孩子组织的有纪律性,却使得幼儿之间的沟通少,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制约[2]。比如,教师让幼儿晚玩具的时候尽量保持安静,不说话,时间长了会影响幼儿语言发展;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人数多往往只是让一个或几个幼儿来回答,经常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高,语言表达能力强,而没有提问到的幼儿慢慢会失去兴趣,尤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幼儿,就更加沉默,不利于其语言的锻炼。

2.2语言环境受限制不利于幼儿语言发展。当前的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陈旧的,语言环境较为的单一。幼儿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也会限制幼儿的思想,比如,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的认知有限,难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此几次之后会大大打击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会给出指定的答案,而限制他们表达不同的观点,幼儿的语言受到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使得幼儿的语言获得充足的发展。

2.3幼儿教师人数匮乏。一般而言,幼儿园的每个班的人数较多,人数多的可达到40人左右,仅有一个教师,这样的师生比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很多家长看来,送幼儿上学是让教师去看孩子,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接收孩子,就需要承担其教师的责任,但是人数多每个人难以都照顾到,再加上幼儿教师薪资较低,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难以长时间坚持,因此幼儿园的师资队伍配置也十分关键。

3.提高幼儿语言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幼儿交流沟通,培养幼儿语言习惯及自信心。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与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在愉快、松的环境中,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参与阅读和表演活动,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并在阅读中认识语言,理解语言的含义,并自己说话表达出来[3]。教师也要注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于不爱说话,回答问题少的孩子,可以多沟通、多鼓励,帮助孩子敢于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3.2营造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幼儿园是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语言环境对其日后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主动的多学习新的教学知识,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使得每个幼儿尽可能获得语言表达的机会,在沟通与互动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回答不好的,教师耐心的讲解加强互动,多鼓励,让孩子体验到勇于发言的乐趣,长时间的锻炼,幼儿会更加喜欢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会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幼儿在与教师、与同伴的互动互助中体验到语言交流的美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

3.3合理配置幼儿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幼儿园应该合理的配置幼儿教师,使得每个班级的幼儿得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幼儿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但是有耐心,细心、有责任心、态度和蔼的教师会受到孩子的喜爱,师生关系和谐[4]。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幼儿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幼儿喜欢在无意中模仿教师的语言及行为,都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幼儿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充电,严以律己,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幼儿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结语

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幼儿园为其提供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说话。幼儿语言的发展能为日后的语言能力的提升及幼儿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用更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语言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宗珍.论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小学,2015,(5):216-216.

[2]陈艳秋.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学周刊,2016,(3):206.

[3]石宗珍.论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上旬,2015,(4):205-205.

[4]庄小展.论幼儿园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读与写(上,下旬),2015,(3):287-287.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4

7月9日--7月15日我参加了**军区幼师培训中心岗位培训活动,这次总共有52名军区幼儿教师参加这次培训,不光是年轻的教师参加,也有中年教师参加,甚至还有园长来参加这次培训活动,这些中年教师及园长,也给我们年轻教师做了好榜样,以身作则,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7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7天的培训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能按时参加,对培训是相当的重视,可见这次的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将重点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在7天的培训中,我们分别听了但菲老师老师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金芳老师带来的《幼儿卫生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五个部分,一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三是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四是学前儿童生活卫生过程。五是托幼机构安全与急救。

孙贺群老师带来的《幼儿教育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教育。二是幼儿园课程。

李晓杰老师带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个部分: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基本概述。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途径与方法。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与指导。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三部分:一、美术与幼儿美术。二、幼儿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两部分:一、健康与幼儿健康概论。二、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二、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三、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四、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五、语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海琴老师带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的数学活动。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四、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概述。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三、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简介。四、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徐萍老师带来的《幼儿社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二、幼儿社会教育内容。三、社会教育方法。四、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五、社会教育活动实施。以及王桂珍老师带来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指南》《标准》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

在学习《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王老师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5

《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一书结构清晰,全书共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括性地阐述高质量的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第二部分介绍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总结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部分明晰地阐释了优秀的科学活动所具有的特征: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指引下,以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支撑的,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背景之上的活动,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够吸引幼儿在一种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鼓励幼儿反思、描述、记录他们的经历,与他人分享和讨论他们的观点;包含在幼儿的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能与其他领域融为一体;能为所有幼儿提供体验科学的途径。为了能够实施高质量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提供意见与建议;为幼儿探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环境准备;辅助幼儿制定一个探究的完整时间表;允许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疑惑的问题,鼓励其不断深入;持久观察幼儿的探究过程,采用适宜的评价方式为自己的课程决策找寻支撑。

第二部分科学活动的内容讲述了幼儿科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尽管本部分讲的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述科学活动的内容,而是介绍了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幼儿像科学家一样地探究。作者指出,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好奇心,这是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才会乐于尝试、坚持不懈、屡败屡试。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证据是“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精神。作者还告诉教师们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的基本结构: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产生疑惑,进一步拓展、深化问题,直到明确想探究的问题,开始集中探究(这个探究过程的形式既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单人的),采用多种手段、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查阅、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记录所探究的点点滴滴,共同探讨,通过“脑力激荡”寻找蕴藏于中的规律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新的探究做好准备,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随后,作者通过列举蚯蚓、蝴蝶、水、影子等探究活动的例子来具体阐述科学活动中的生命科学活动、物质科学活动、地球与空间科学活动这三类活动的特征和实践方式。生命科学活动能引发幼儿近距离和经常性地系统观察植物、动物,引导他们思考关于生物的各种问题——它们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怎么样生存?它们怎么样变化。同时,也鼓励幼儿以关心及尊重的态度对待所用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科学活动探究的重点包括由许多物质组成的物体到能移动的物体,到水和其他液体,到影子与光,再到声音。这些现象和很多的物理定律联系在一起,幼儿在此阶段的探究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地球与空间科学活动并不是要幼儿对于诸如星球构造、岩石圈与水循环圈、进化和宇宙起源等复杂概念进行学习,而是对他们日常经历的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运动、昼夜的变化、天气和季节的交替、石头和沙子的不同,小水坑的形成等等内容的探究。通过地球与空间科学活动让幼儿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角环境理性思考

一、研究缘起

2015年10月,宿城区教委少儿工作部组织年轻教师观摩两所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其精彩之处是都有区角活动内容。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以教育目标和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为依据,将活动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角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和同伴的互动,从中得到学习和发展。给观摩者留下较深印象的是由一位退休老教师创办的一所民办幼儿园,老教师只聘用了一名歌舞教师,余下的像思维、语言、游戏、讲故事、安全教育等教学活动由老教师一人包揽。老教师充分利用宽敞院落的自然环境,创设了“语文区角”和“数学区角”,在区角里开展“数数”、“拼读音节”游戏活动,讲故事在屋内,教歌舞在院落,房前是“数学区角”(以“数数”为感知内容,因为数数是学习数学基础的基础,让幼儿建立“数”的概念);屋后是“语文区角”(以“拼音”为感知内容,因为拼音是学习语文基础的基础,让幼儿建立“标准语音”概念)。“两个区角”的设计理念非常新颖超前,那就是走进童心,开展区角游戏活动,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学习小学语文、数学打下基础。

这所民办幼儿园的区角创设是这样的:

1.数学区角创设示意图

说明:教师按照幼儿兴趣准备“数学区角”材料,如图所示,有静态的水果食品,有动态的玩具,以及大自然的花草鸟虫等,而后按照幼儿学习能力划分三个区域,从5以内数数开始,到10以内,进而到100以内,再顺数、倒数、分段数。有了数数能力,学习数学就有了基础。

2.语文区角创设示意图

说明:根据普通话音节的构成,将“语文区角”划分为声母、韵母、调号三个部分,教师用铅丝、钢条、竹篾制作象形字母,或用纸板书写字母放置各区。先练习声母、韵母发音,之后由教师给定音节,如“爸”、“妈”等,做“拼读音节”游戏。游戏的过程设计是:(1)练发音。声母区和韵母区的幼儿认领字母,练习发音,这其中有正音教学,并令其代表一定的音素。(2)练识字。不认识的音节,由老师告知,学生尝试拼读。如“爸”,幼儿如果有bà音节的知觉,就可从各自的区域跑到“拼读音节区”,再修正四声,站在相应的调号下面。(3)在(1)(2)的基础上提高要求,由字到词到句,游戏由两人到多人,最后选拔“突击队”、“尖刀班”表演。如此循环往复练习,“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音方法即可掌握。

幼儿年龄处于婴、幼、小衔接阶段。4-6岁的幼儿,身体发育、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情感与意志等的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具体来说,如活泼好动,喜欢跑、跳、攀爬等;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能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初步自我控制能力;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好提问题,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口语发展迅速,能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记忆是无目的,以无意识记为主,等等。因此,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区角活动能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创作,达到“玩中学、做中学”的目的,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区角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上文提到的“语文区角”和“数学区角”,着实有闪光点。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可见平日里训练功夫之扎实。但笔者回来用自己的班级尝试,效果却不佳,究其原因,有下列几条:

一是退休老教师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指挥幼儿进行组织活动的能力,非一日之功,并非他人能随意效仿。

二是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学习数数,小班学“5以内的数数”,中班学“10以内的数数”,大班学“100以内的数数”。

三是学校和老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如果不受幼儿欢迎,幼儿不感兴趣,游戏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是教者创设的区角环境与所开展的游戏活动是否最佳组合。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开展拔苗助长的游戏,不仅无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反而会使幼儿生厌,甚至会畏惧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纵观幼儿园区角建设的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于注重外观的美观。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区角活动的硬件建设,但忽视了内涵建设。区角里真正实用的材料并不多,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是内容片面化、简单化。幼儿园区角本是一体的,而目前很多区角的环境都是单一的,各区角之间缺乏关联。有的幼儿园区角环境很简单,甚至没有。

三是忽略幼儿参与。在区角环境创设里,老师们以自己的想法创设环境,尽情展示自己的手工才能,全是老师一手操办,完全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想法,也没让幼儿参与创设。

三、创设多功能区角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幼儿园的区角环境创设正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角环境不仅要创设,而且要创设得科学、创设得多样。

(一)角色游戏区

角色游戏主题来源于幼儿生活,也要为幼儿所熟悉并感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还能让幼儿掌握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开发幼儿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学会更好地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积木区

积木区的场地应宽敞、平整、简单明亮,不要过于复杂,这可以让幼儿学习建构技法,更好地发展建构能力。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三)玩沙玩水区

玩沙玩水区主要是在户外,所以环境要以自然为主,靠近水源,便于为沙池、水池加水,便于幼儿洗手和收拾、整理、清洁材料。良好的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物的性质,满足幼儿摆弄物体和喜好活动的愿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在沙水游戏中,区别干湿、冷热、粗细、多少、深浅等不同概念,活动后自己学会收拾整理,培养幼儿清理、打扫的技能与习惯。

(四)阅读区

阅读区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选择适合的场地,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书上的文字感兴趣,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能连贯地讲述故事和图片,与同伴共同创编诗歌。

(五)音乐表演区

音乐表演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舞台可以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表现和装饰。让幼儿在一个动感的舞台上学习用动作表现音乐,按照音乐的内容、节拍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强化感受能力。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辨别声音高低、强弱、快慢变化的能力,以及倾听、跟从节奏指令的能力,使动作准确、优美、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六)美工区

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环境创设应是富有想象的。美工区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邻。幼儿在丰富的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观察和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力,体验成功。

(七)自然角

自然角的环境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教学的需要、季节的变化及其他条件进行设计。将周围环境和广泛的自然物有选择地、集中地、分层次地展示于幼儿的眼前,更好地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自由操作和探索,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区角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区角环境创设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方能实现区角环境创设的意义和价值。

(一)注重全面性原则

区角环境创设是有限的、客观的,教师不可能穷尽生活中所有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为活动所用,但幼儿对环境和材料的选择却是开放的、自由的。在区角环境创设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他们对生活的经验、态度,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全面创设适合孩子的区角环境。

(二)结合主题性原则

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须服从于内容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构建,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在区角活动环境创设中,不仅要求各区角间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要符合本区角的一个主题,比如创设表演区角,设计的环境却是与建构区相符,这会让孩子比较茫然。要充分利用区角环境设备发挥应有的教育效应。

(三)体现主体性原则

在各区角的环境创设中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活动的区角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和学习的容器”。区角环境和游戏紧密相连,以及游戏材料投放的合理性研究,应是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区角活动在现今教育中已越来越重要,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创造良好的区角环境,会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在区角环境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阎水金.幼儿园环境与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李金华.幼儿园环境创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宗清.幼儿园环境创设――区角设计[m].湖北:湖北少儿出版社,2010.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7

我国的民俗文化博大而精深,由此确立了课程题目“自然涵养天性民俗厚积文化‘项目’课程支架幼儿发展”,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感知、探索。

概念界定

自然一是广义上的“自然”。“自然”的最初含义是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到了近代,“自然”则主要指存在者之整体,即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到了现代,哲学家提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在哲学上,“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在当今,自然既可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可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

二是教育上的“自然”。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自然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一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老子所说“自然”一词并非指自然界及其状态,是为了能够顺任自然,自然并非外在于道,道本身就是自然。老子所强调的“自然”是要求统治者应该效法自然,行自然之政令,使人类社会得以自然而然地发展,老子是让人们回复原初的自然生活本能,并不是要把人们引向神秘、玄虚的形而上世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有关自然教育思想,所谓的自然就是保持事物的本质、本性。卢梭系统地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认为“自然”一词是指世间万物要保持其天然面貌、不被外界所干预的意思,教育上的“自然”指的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当前教育上提出的“自然”一词,是对应试教育下违背幼儿发展规律,以成人价值观为导向,在机械统一模式下培养出的幼儿各种弊端的批判而提出,指的是教育要顺应自然,以自然的本来面目来教育幼儿,顺应幼儿的本性发展路线展开的教育。

黄武雄认为,儿童身上有几种自然特质:首先,儿童具有洞察复杂事物的特征的能力。如语言的学习对于成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但是幼小儿童在学习母语时却是那样的自然而然。这说明儿童具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敏锐的抓取事物或语言整体特征的能力。其次,以无畏无休的体验,参与世界的秩序,换取最真实的知识。第三,免于偏见的限制,即好奇心与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自然在本课题中是指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充分与户外环境及材料互动,自然而然地形成活动,是一种儿童天性的的流露与释放。它与教师在教学计划指导下高控幼儿的学习是截然相反的。)

基于生物遗传动力反馈簇理论体系,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释放孩子潜在的能量,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的完整方案,解决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所有个性化问题,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的强者。一句话,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个性和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天性《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为“天性”一词的汉语出典。此处“天性”概念自身的内涵虽然尚未充分显明,但它无疑是作为一个与“后天积习”有所区别的概念而出现的。“天性”中的“天”蕴涵了天性概念的一个基本维度:天性首先是指人“先天”具有的,或“自然”所赋的品质或性情。“先天”在哲学上指先于实践和经验,即离经验而存在着为先天,由经验而出为后天。“自然所赋”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则与遗传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鉴于以上两点,本研究将天性概念界定为:人先天具有的,独立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存在的,通过种族的遗传而形成的,人类所共有或个体所独有的性质、性情、性向、性好等。

告子云:生之谓性。广义的天性即通于“生之谓性”意义上的“生性”:只要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所赋的,称之为人类的天性。但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天性却又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更为狭义的概念:它不仅“泛指”大自然所赋予的,“人”性所赖以形成的全部“生性”,它更“专指”自然天成、相对固定、不易被改变而经常表现为特定的性向、性好等形式的那部分“生性”。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从民俗文化入手。民俗文化是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复合体,反映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和意愿,是民众对过去的记忆、现实的感受、未来的憧和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向往,并通过民众自身作为载体进行传播而形成生生不息的知识体系、行为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民俗文化是人人持有、享用、承续和创造的文化,是最公平的文化系统。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生活实用价值,在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获得、文化的承续、关系的调节、行为的实现、身心的欢娱、精神的平衡、审美与生命意识的流露等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承载着丰厚的知识。民俗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起着文化的奠基性作用,不可小视。它反映了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歌舞文化等。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幼儿应从小学会尊重和理解民俗文化传统,并在将来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精髓。

幼儿民俗文化教育值得提倡,民俗文化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培养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形成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保持和彰显民俗文化特质、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具有知识教化、道德教化与审美娱乐作用。它是最早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决定性因子,是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民俗教育是一种国情教育,具有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具有建设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在实现儿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教师支架理论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

支架式教学最初产生于探索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研究中。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早已把支架理论引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具体系统的研究,内容如下:卡茨登曾明确指出,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瑞德研究证明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理想的、适宜于个别化教学的干预方式。迪克森等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的支持过程。普利斯里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这是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荷兰的winnips对支架有相当全面的研究,他在研究中也提及到支架在各种教育媒体中的应用,但没有深入展开。美国的LaurenResnick认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问题解决者。他们认为,支架式教学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要。

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程度框架构建的探索,其中成果最显著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闫寒冰博士等为代表的专家们。他们认为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总的来说,国内外支架理论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国外的研究并已在向各领域渗透。但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在游戏中研究得较少,特别是支架理论在幼儿游戏中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而支架理论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兼具较高的实践意义,故将此理论作为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宋乃庆等人提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控制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陈虹娟提出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本研究中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型的自主学习。在借助前人的基础上,幼儿自主学习是在项目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同伴、与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在信息认知、技能获得、气质形成、情感受益等方面自主地发展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研究中的自主学习,更多是指向学习的品质,即强调幼儿应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主动学习的表现,善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等待和依赖教师的帮助等。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强调,活动过程中尊重、鼓励幼儿兴趣,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追求活动性、探究性的课程思想,倡导综合性的活动,且要求活动内容从幼儿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编制网络图,使幼儿兴趣及教学内容都能得以延伸。活动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这样将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幼儿的主动、探索性学习与发展”。项目活动最初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的把握,对《指南》《纲要》目标的熟知;同时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原则上,孩子年龄越小,探索的题目横向相关性而不是纵向相关性就越显得重要了。横向相关性,指的是为儿童进入下一个班级或下一所学校做准备的学习;横向相关性,只对现实经历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活动。

项目教学课程总目标

在项目理念下,依托自然环境、材料,保护幼儿童真,顺应幼儿天性发展,融入民俗元素的项目课程,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及周边教育资源,最终实现:通过对自然、社会、自我、文化等项目课程内容的体验,幼儿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让幼儿终身受益。

项目活动年龄阶段分目标

制定适宜的目标是幼儿教师开展活动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及关键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制定,即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因此围绕项目活动理念下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年龄段目标围绕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见表一、表二、表三)

幼儿园主要研究

幼儿园一直以来依托北京市幼儿快乐与发展课程,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研究,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依据《纲要》目标、幼儿兴趣、季节特征、节日活动等选择主题内容,通过预设主题活动目标,涵盖五大领域活动内容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并实施。这一过程中,看到的是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课程与教材的把握。《指南》颁布后,强调“以幼儿为自主发展主体”的活动。本园借助“项目教学法”开展各项活动。

理清了综合主题活动中,项目理念下的活动选取一是项目活动的选择与类型包括:

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项目内容:童话故事、儿童城、蛋糕房、超市等。

民俗文化项目的探究,如:书、北京小吃、茶馆、印刷博物馆、皮影戏等。以及项目活动过程中民俗文化符号融入剪纸、扎染、水墨画、青花瓷等,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便于项目活动过程中实地考察、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是大型主题活动的开展――将园所活动与班级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

按季节分:“校园DiY――绿植课程”“夏日亲水节”“自然课程”

按节日分:“民俗节日课程”“黄村一幼民俗文化节”“礼仪课程”

按学期分:“小脚丫走天下”“幼小衔接课程”“亲子、趣味运动会”

每学期伴随活动:“阳光区域游戏课程”“茶馆”“安全课程”等。

例如:园级开展大型活动,将班级内的特色活动提升新的高度,各种大型活动中,增加幼儿体验、参与的机会。每个学期末的项目展示周,孩子们会在年龄班级范围内进行经验分享、区域共享等。民俗文化节,就是将班级内学期初与幼儿共同选择的民俗特色内容,与美工区进行整合,感知民俗文化中民俗语言、民俗艺术等。

探索出适合我园活动的项目教学“五・五”式发展路径在项目教学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支持幼儿在项目活动中发展,本园探索出了项目活动的五段式实施路径即:导入――观察体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回顾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丰富,最终形成了以五段式实施路径为纵向内容,以幼儿预期发展价值、教师支持策略、幼儿关键经验获得、案例、整体概述为横向的项目教学“五・五式”发展路径。(如表四)

首先,纵向内涵。第一阶段即导入环节,纪实活动的引入阶段,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确立研究项目更重要的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观察体验阶段,《指南》说明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经验获得需要。”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帮助幼儿对项目活动中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认知。第三阶段为探索发现环节,其内涵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真正的探索始于对答案的追求,是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探索答案的过程。第四阶段为合作交流,其内涵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同时,重视交流的作用。交流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一条途径,交流是探究过程、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共识的过程。第五阶段为回顾展示,其内涵为:回顾是回想过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经验,同时起承转和,引领新的开始。

其次,横向内涵。幼儿预期发展价值:以教师角度,叙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预期达成的目标(以列条目的形式)。

教师支持策略:教师从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归纳、高度提炼出来理论方面的核心词组(举例:观看视频、谈话活动、故事导入等)。

幼儿关键经验获得:以幼儿角度,表述在导入环节获得的关键经验(以列条目的形式)。

案例:按照项目进展顺序列出案例名称。

整体概述(现状分析):(幼儿方面)此阶段完成后对幼儿整体分析,通过幼儿此阶段表现,能够为下一阶段提出问题――起到启合转承的作用;(教师角度)通过观察幼儿,对幼儿活动支撑的引入。

梳理出“循环‘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记录表为观察抓手项目开展过程中,每一环节向下一阶段进行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观察,进行有效支持的策略。为方便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案例的梳理,经过教研,形成了《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记录表》。表格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而这个工具的三方面内容的作用才是教师真正读懂幼儿和有效支持幼儿发展的关键。教师在“看到――读懂――支持”三个环节中来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恰恰是支持幼儿从原有关键经验向新的关键经验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看到”对于教师而言,是在静静看、仔细听、用心想的一个过程。

“读懂”是通过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及其典型行为本身的意义,同时通过教师自身教育经验和关于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心理以及学习方式等丰富的知识,分析幼儿潜在的隐形的学习品质。是教师实施有效教育之前,链接“看到”到“支持”部分的关键点。

“支持”是懂幼儿之后,做出的支持应该更会伴随幼儿浓厚的兴趣、奇妙的想法、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思考以及他们自信的发现。在“Z”型循环支持路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工具的三个作用,就会促进幼儿自主的发展。“Z”型循环中:核心为学习品质,圆周上一个个活动建立横纵联系,这些联系的活动,向外指向幼儿的学习方式,向内指向了幼儿的学习品质,一个案例就是一面“蜘蛛网课程”,教师寻找到了学习品质之间、领域目标之间、活动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的联系,但将此联系回归到项目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索项目活动开展中,呈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题环境的构成好的教育环境似教科书,《指南》中深入体现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核心价值的考虑,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重视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致力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目标物化于环境之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室内环境创设包括项目环境阶段性展示:呈现孩子们在项目活动过程中的记录、见闻、经验提升等内容,教师会根据本班项目内容进行环境装饰,大体在色彩、形状上有所区分;安全、卫生保健墙饰依据每月活动的主题及班内幼儿兴趣需要等进行布置;区域互动墙饰,年龄班的不同,互动的内容也大有不同,如小班呈现区域规则,介绍玩具等;中班将目标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体现在与材料的互动方面,大班是区域的规则性更强,介绍玩具的玩法等内容。整体室内环境呈现平铺效果,且幼儿作品展示效果不突出。如何更好地区分各个班级的文化特色,仍需要从细节上着眼。

课程评价

幼儿自主发展评价本学期,本园借助“区域游戏中幼儿典型行为识别与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学习品质及典型行为进行了观察、支持与梳理,并依据《指南》中发展目标条目进行对照,进一步形成了3-6岁幼儿发展的评价体系,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托。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幼儿园会与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幼儿成长档案结合,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全面。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Z”型循环支持系统中,教师的“看到――读懂――支持”三个环节,在其专业发展中,不断修炼就是为了使教师能够静心观察幼儿行为,伴随幼儿一旁学习,之后,依靠自己的理论认知要用心去分析幼儿,全面深度解读幼儿,不仅要能分析出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也能通过幼儿行为察觉到幼儿隐形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幼儿做出有效、丰富的支持,而通过这些支持的内容,教师学会了反思。案例梳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做出支持的量,体现出支持的深度,而预设支持活动形成的面,能够看到支持的广度。教师支持的深度、广度与案例的积累构成横纵网络,形成自身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uanjh03”为你整理了这篇幼儿园挂牌督办火灾隐患整改落实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筑牢幼儿园安全“防火墙”,推进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工作,12月28日,岐山县应急管理局联合县政府办、县教育体育局对挂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岐山县天乐幼儿园进行了复查验收。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9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教学游戏;教学方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教学对个人毕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小学教育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而高校教育是个人知识能力水平的形成阶段,但是这其中所应用到的意志力、毅力、创造力等能力,都是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园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幼儿园教学概述

1.幼儿园教学的目的

幼儿园是将幼儿集中起来进行基础的生活知识教育和行为教导的机构,严格来讲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教学,而是教导。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去安排幼儿活动,使幼儿在丰富的活动中达成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幼儿升入小学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行为基础,这也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目的。

2.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教学提供给幼儿的教育是多种多样的,能够给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知觉以及肢体发展以足够的刺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学还是倾向于对幼儿进行集体行为教育,而在教学中忽视了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其中很多教学活动都要求幼儿的行动安静并保持一致,这与幼儿以游戏作为学习的主要方法的原则并不相符。

3.探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指的是将幼儿园教学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符合幼儿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够弥补目前幼儿教育中的缺失,能够使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值得幼儿园教师进行实践和尝试。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现途径

1.给幼儿广阔的空间以满足游戏心理需要

游戏是幼儿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幼儿能够自主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是在一定的环境启发下的,也只有有规则的游戏才能使幼儿从中学习到知识,实现能力的增长。在幼儿园教学中要实现游戏化,就必须先给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以满足幼儿游戏心理的需要。以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为例,幼儿教师原有的关于科学的意识和知识基础,给幼儿提供了接触科学的蓝本,如“天为什么会下雨”“草为什么会长大”,幼儿的这些疑问,虽然通过精彩的教学内容,如学习儿歌等得到解答,但是这些答案大部分来自口述,幼儿在规则中(音乐的频率规则和儿歌的歌词规则)了解科学的内容,实际上与科学的本质不相符合。要使幼儿真正了解科学,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完善自我和外界的内部图式,除了实际的探索,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因此在进行“植物”的了解过程中,我放下了班级里的植物卡片和色彩缤纷的教科书,直接把幼儿带到学校的草地和花园中去,给幼儿一个任务“老师想得到来自每个小朋友的两片不同的植物的叶子和花!”幼儿马上进入草地,开始进行观察,仔细比对所看到的小草和野花,互相之间讨论着“你这个和我这个是一样的!”“这个花是蓝色,这个花是白色,可是长得一样,是同一种花吗?”“在草地上寻找相同(不同)的东西”成为幼儿间游戏的规则,一节科学课就在这种游戏的气氛中结束了,在此期间幼儿学会了对比,并且获得了“仔细观察”“多问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引入游戏环节

幼儿游戏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设计游戏环节,使幼儿能够接收并认同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游戏的设计,使幼儿从学习中领悟到除了知识之外的东西,以此促进幼儿心理成长。我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设计了模仿游戏,如,在学习母鸡下蛋的儿歌以后,我先用舞蹈动作将整个儿歌演示一遍,使幼儿对母鸡生蛋、草窝等歌曲中的形象有所认识。然后请幼儿跟着音乐唱歌,我扮演歌词中的相应角色;接着师生位置调换,我唱歌,幼儿扮演角色;最后我将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先请每个小组熟悉模仿游戏的过程并请幼儿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学会儿歌和扮演形象,再以小组为单位发起模仿挑战。幼儿立刻投入完成游戏的状态当中,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不久他们都迅速做完了游戏,并且问我:“老师,还有别的游戏吗?”这样的游戏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在游戏当中培养幼儿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

幼儿教学究竟能够得到怎样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幼儿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在幼儿园教学中实现游戏教学,取决于幼儿教师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倡“改变教师角色,推行人本教育”,即希望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教育者”变成“指导者”,将知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而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使自主学习有效性提高。幼儿教师必须持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实现幼儿教学游戏化。因此除了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严格要求之外,幼儿园还应该对幼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善。即便现代幼儿园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还是有很多幼师以对待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幼儿,严厉的批评和不尊重幼儿发展意愿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幼师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或者组织幼师到优秀幼儿园参观学习,使他们体会到优秀的幼儿教育的“教学气氛”和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另外组织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研究和实践也是必要的,这会促使幼儿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反思和矫正。

三、游戏化教学对幼儿教学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对幼儿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直接实现了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游戏化教学会使幼儿教学气氛更活泼,教学效果更好。在进行游戏化教学实践时,幼儿教师需要注意对课堂效率进行控制,即不能因为对课堂的特殊安排浪费教学时间,也不能因为追求快乐而使课堂纪律混乱。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实现游戏化教学,是能够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并符合幼儿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需要幼儿教师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全面的改善,相信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会使幼儿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幼儿园环境概述篇10

国务院总理2010年1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要求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幼儿在游戏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呢?

一要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环境

要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就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适合他们的游戏环境。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如: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它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包括走廊、盥洗室都隐藏着数的秘密。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幼儿可以领略一和许多,大和小的知识。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树下小兔在玩耍,空间方位在其中体现。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目标可随机利用一些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二要设计幼儿喜爱的教学活动

优秀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主动建构及其思维的发展。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预设和规定的,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将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学习,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我在讲《认识日历》一课时,首先对导入部分游戏化,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一听说要做游戏,幼儿自然就来了兴趣。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三要在日常生活中快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