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3:15

统计调查制度篇1

一、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

(一)调查目的:

反映规模以下工业的基本总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二)调查范围:

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

包括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详细名称、地址、企业法人代码、登记注册类型、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个体经营工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

(四)调查方式: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要求,将规模以下工业总体划分成两个子总体,即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对调查总体中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目录抽样,没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整群抽样。

(五)调查频率:

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

二、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全面反映企业集团发展情况,为国家组织与指导企业集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咨询建议,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

(二)统计范围:

1.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

2.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

3.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

4.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

5.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内部统计范围包括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在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资子公司、绝对控股子公司和相对控股子公司。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内容分为五类:一是反映企业集团概况和母公司情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集团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特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五是反映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集团不能用统计指标量化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与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编制报表,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中央企工委管理企业集团中的非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以及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统一由母公司编制报表,直接上报企业集团所在省(区、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再由各省(区、市)企业调查队审核、录入后,以电子邮件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三、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系统反映和深入研究我国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情况。

(二)统计范围:

1.国家重点企业(包括520户和重组为集团公司的原512户国家重点企业);

2.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企业;

4.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百户试点企业;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试点企业;

6.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即核心企业)。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的内容分为四类:一是反映企业概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情况和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被调查企业直接报送所在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各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负责审核、录入,并以openmaiL或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四、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编制景气指数;及时、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建议,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二)调查范围:

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

(三)调查对象:

上述调查范围内被抽中的法人企业及其负责人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及其负责人。

(四)调查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名称、法人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等;

2.企业家对本行业景气状况的判断与预计;

统计调查制度篇2

【摘要】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到F在近10年,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我国也结束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经济新常态”。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企业必须转型升级,以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企业要想应对危机,就离不开人才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留住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措施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孟子就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其简明地阐释了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也就是说,如果能提高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就能催使员工团结奋进,乐于奉献,把企业当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企业就能有效地抵御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现实当中,员工对企业抱怨多,工作满意度低,以至于工作效率低,离职率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就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制药行业属于传统生产制造行业。因为我国化学制药产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上整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全球制药产业的格局中,处于底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受土地、劳动力价格、环保等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增长过快,2016年传统制造行业的员工年收入的增加已达14%,远远超过GDp增加速度。加之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对收入有很高的预期,而民营和私营企业主要支撑的制造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因为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转型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却不愿、不能较大幅度增加员工收入,以至于离职率较高。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招聘企业之一――前程无忧的《2016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整体离职率超过18%,其中民营企业离职率高达32.5%,传统制造业中的操作人员类离职率最高,达到31.5%;生产管理类其次,为27.1%。2016年医药行业的离职率总体为20.45%,本土医药企业的离职率达到四年来的高点,为17.9%,2015年这一数字是16.6%。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6的主动离职率将大幅度攀升,将达到15.1%。因此,如何提升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对于制药公司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满意度调查的背景

X制药公司最早成立于90年代的市属小型国企,2003年重新,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销售现代中药制剂、生物制剂、功能性保健食品。产品涵盖骨科、儿科、妇科、心血管科、内科、肿瘤科临床用药。

现有国家准字号药品29个,研发完成等待批文的药品17个,保健食品3个,正在研发的新药3个。至今已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总资产超3亿元,且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发展模式,保证了企业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确切疗效,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企业在职员工400余人。从长远看,居安思危,才得长久。企业也须不断地改造和提升,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现行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已跟不上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做诊断并进行变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而员工满意度调查体系,就是一个诊断组织管理现状最为重要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企业和员工进行正式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针对全员的满意度调查,能够使企业与员工进行正式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员工的需求、想法和建议,帮助企业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改进,为企业制订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利润提升可持续性发展。

二、员工满意度概念及其影响路径分析

员工满意度(employeeSatisfactionDegree),是指员工在企业中的经历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喜悦的心理状态。员工在企业中的经历越能满足员工的需要,员工越满意。这种经历不仅是员工的一种职业经历,还包括员工在企业中所有的生活经历,这种需要也包括获得报酬、得到成就和价值、得到认同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利润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客户可以分为两种: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即客户或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内部客户即企业员工。一般的企业往往非常关注外部客户的满意度,却忽视了内部客户――员工的满意度。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到对企业忠诚,只有敬业和忠诚的员工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更好地服务客户,使企业拥有忠诚的外部客户群,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其核心思想为:利润、增长、顾客忠诚度、顾客满意度、顾客获得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员工的能力、满意度、忠诚度、人均劳效之间存在着直接、牢固的关系。客户忠诚度是源于客户满意度,企业提供的服务价值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而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决定了企业服务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员工满意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客户满意度,进而决定了企业获取利润的多寡与持续增长速度。

三、X制药企业员工满意度现状

按照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对工作背景的满意度、对工作群体的满意度、对企业管理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经营的满意度等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五个维度的因素进行设计调查问卷。[5]本次调查过程,接受调查的员工涉及X制药公司总部及两个生产厂区,发放问卷394份,回收问卷365份,其中总部厂区218份,两个生产厂区147份,有效样本为361份。

本次问卷统计采用电子表格形式全盘录入,在分析中有部分关键性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并对该公司员工的一些开放式问题做了相应记录。

具体数据展示及分析如图:

从上图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该公司员工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喜好比较明确,要么满意,要么不满意,仅有1%左右的员工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态度。94.52%的员工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只占3.29%,该公司每个系统的员工对工作满意度均在90%以上,属于强指标。这说明绝大多数员工对自己工作的问题认识比较清晰和成熟。

在对该公司的满意度方面,总体而言,有95.07%的员工对公司感到满意,每个系统的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也均在90%以上,从该数据我们看到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情况很好。

经过对该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后,可以看出,员工对该公司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员工自身工作岗位、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关键性指标之间不能相互验证,甚至背离。管理层管理技能、管理艺术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员工对公司制度缺乏敬畏之心。

四、满意度提升方案与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透明公正的管理制度

这一问题主要针对开放式记录中员工提到的管理公平性问题。根据公平理论,当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公平性时,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努力工作的员工倾向于减少工作投入,以减轻内心的不平衡感。因此,缺乏公平性的管理制度将无法保障企业的员工敬业度与忠诚度,从而无法保证企业的整体绩效。

建立奖励体系及年度奖励计划,比如重大贡献奖,超额利润分享计划。奖励应与晋升制度、考核结果相结合。薪酬制度的结构应公开化,说明薪资的结构,以消除员工的疑虑和不满情绪。明确薪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晋升及奖励办法。发挥薪酬体系和考核工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奖惩需及时、公开、公正,避免人情包袱,才能建立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管理环境。

2.设置结果导向的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体系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股东和员工的利润分成;二是员工队伍稳定及激励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薪酬问题属于满足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的范畴,当员工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时,将会严重挫伤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并倾向到企业外部寻找职业机会。而在本次调查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公司薪酬不满意,该公司应慎重考虑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内部比较时,薪酬设计要公平合理,包括横向平等性和纵向的级差。与外界比较时,要明确公司的薪酬水平在行业中或地位相似的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其它企业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该公司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进行必要的位分析、职位胜任模型构建,设立职务贡献高低的统一标准和有说服力的度量模板,增加制定标准的透明度,使员工从心里认同内部分配是公平的,并为他们所广泛接受。可以实现灵活的薪酬和福利设计体系,使员工在对自己的薪酬和福利结构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这样不但能够更有效地针对员工个性和需求向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薪酬方案,也能减少他们的比较意识及不公平感。

3.让员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企业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人的激励与约束,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可能得不到极大发挥。管理者首先应当明确员工的职位升迁不应是企业对员工的酬谢或赏赐,而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是员工追求职业发展的必然。新一代的人力资本最大的特点为“人才化”和“员工觉醒化”,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健康、和谐的契约关系。人才需要成长,企业应为优秀人才提供足够的晋升空间,并制定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提升方案,让其拥有向前发展的希望。比如针对技术或管理方面的高潜质人才,千万别吝啬职位名称,比如技术人员,公司可以直接聘用其作为终身成就技术专家。

可以考虑对该公司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盘点,根据现有人员结构、人才需求及机构编制模型。启动人才梯队建设和管理培训生计划,培养计划可以包含两条路径:一条管理型人才,一条是技术型人才。这样做可以解决两个问个问题:第一,解决基层关键岗位人才队伍建设及骨干员工储备问题。第二,解决有职业追求、有潜力人员的职业发展问题,给他们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奋斗目标。同时引进咨询机构,对公司进行职级体系再造,从机构编制的高度为员工晋升打开上升空间。

4.对员工工作成果进行积极地反馈,增加其精神回报

该公司应对各部门管理干部进行管理能力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对下属的工作成果进行及时正强化,给予他们及时的评价、建议和肯定,提高员工在工作方面的自信心、积极性,增加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融入企业中去。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制定相应措施,从公司层次对下属的工作成果进行正强化,如公司开展评选月度、季度、年度优秀工作人员,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或适当物质奖励等等。并在整个企业中建设一种浓厚的勤奋、上进、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无形之中使员工形成对勤奋、敬业、上进的自我要求。

5.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该公司要提高员工组织认同感,首先应建立独有的特色企业文化,并大力加以宣传,形成特色企业文化,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前景和活力,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其次,还应将企业的战略与人性化管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使员工明确知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感情,提高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从而最终提高其满意度。优秀企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要尊重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更加从内心认同企业,愿意和企业结为共同体,把企业的目标视为个人的目标,把个人命运与企业的将来放在一起,提升对企业的满意度,强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前程无忧《2016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

[2]翰威特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制度篇3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统计调查服务机制。各街镇(镇)要认真总结政府购买社区统计调查服务机制施行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措施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统计调查服务机制。配备专职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的地方,要加强对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的管理,争取把专职社区统计调查人员列入社工编制或参照社工管理,使社区统计调查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对以兼职社区统计调查人员为主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配备和落实专职社区统计调查人员,建立一支专职社区统计调查队伍;对近几年由农村转为社区的地方,要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操作信息化设备的社区统计调查人员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进一步强化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职能。各街道(镇)要指导社区在认真做好本社区范围内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服务业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统计调查的联系、登记、催报等工作,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各类专项调查、民情民意调查等工作,协助街道(镇)做好名录库单位的清查摸底工作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等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不断强化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职能,拓展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范围。要认真开展面向广大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制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检查、指导和服务;要全面掌握辖区范围内统计人员的统计从业资格持证情况和统计继续教育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协助街道(镇)做好统计调查有关工作。

三、进一步健全社区统计调查工作制度。为切实加强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管理,使社区统计调查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各街道(镇)要认真制定和完善社区统计调查人员招聘(聘用)、工作职责及调整交接等制度;要根据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职能不断强化的实际,及时建立统计台帐、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统计工作检查服务等制度;要在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市财政局《社区统计调查经费管理办法》(杭统〔〕71号)和区统计局关于《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经费使用范围及标准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统计调查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社区统计调查经费专款专用;要细化和完善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考核办法,对社区统计调查人员进行业务考核。

四、进一步提升社区统计调查队伍的综合素质。社区统计调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业务知识。各街道(镇)要根据实际,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督促其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确保社区统计调查人员依法持证上岗,对2年内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的社区统计调查人员,应予以调整。要建立健全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有关统计调查业务、统计法律法规及报表制度等内容的培训,提高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区统计局也将分批次开展社区统计调查人员“挂职”锻炼,参与区统计局、街道(镇)的统计调查工作,以不断提高社区统计调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区统计局每年将结合统计巡查工作深入社区开展对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调研指导,全面掌握和及时了解社区统计调查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切实解决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统计局将把各街道(镇)抓好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情况列入街道(镇)统计工作考核的范围,各街道(镇)也要将社区统计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考核的范畴,加强日常管理。

统计调查制度篇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表制度的修订意见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市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关于统计原则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统计及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统计上报国家数据由“产业经营地”原则调整为“法人经营地”原则,调整后法人单位填报的经营数据应包括所属全部(包括京外)产业活动单位的数据。同时为保证北京市统计口径的衔接和分析工作的需要,京外地区法人单位和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所属的在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仍按产业经营地的原则填报产业单位统计表。

■关于统计标准

严格执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国函[2008]60号)文件精神,规范各项普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中城乡划分口径,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国统字〔2009〕91号),并开展了全国城乡划分清查工作,建立统一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为此,2009年各专业统计制度中有关城乡分类的内容均严格按照新的城乡划分标准执行。

■关于采集方式

1.改革企业景气调查采集方式。完善“集成套表”制度,将企业景气问卷调查纳入“采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

2.改革消费品价格采集方式。消费品价格统计通过“Cpi数据手持采集系统”(即pDa采价系统)实现数据采集。

3.运输业价格统计通过“采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

■关于调查频率

1.《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及其他房地产活动情况》报表由季报改为年报。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订货》报表由季报改为月报。

3.《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调查表》由年报改为季报。

4.将《铁路分货类运输量、日均装车数》报表由半年报改为季报。

5.将《机场经营情况》报表由季报改为月报。

■关于报表制度

1.完善基本单位调查系列制度。为满足专业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统计需要,将《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和《基本单位名录库调查统计报表制度》调整为《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统计报表制度》和《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库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并相应增加个体户统计内容。

2.建立《运输业价格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生产价格调查体系。在《运输业价格统计方案》经过一年试运行后,将运输业价格统计正式纳入日常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运输业价格统计报表制度》。

3.调整完善《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将“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和“仓储业”两个行业大类的统计从《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调整到《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范围调整为“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门类和“601电信”行业中类。同时,将公共交通客运量统计从《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调整到《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城市建设)》。

4.取消《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建立《总部经济统计报表制度》。在国家取消《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北京市新建《总部经济统计报表制度》,同时扩大统计调查范围,以满足对北京市“总部经济”的统计监测需要。

■关于调查内容

1.取消部分经普增加的报表。取消经普增加的各行业规模(限额)以下单位全面调查和调查表式,恢复非经普年份的规模(限额)以下单位抽样调查和调查表式;取消经普增加的工业耗能设备系列表;取消经普增加的服务业限额以上单位填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活动情况》、《计算机系统服务和软件活动情况》、《广告业活动情况》、《会议及展览服务业活动情况》、《设计服务活动情况》、《服务业财务状况(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单位填报》等报表;取消金融业《期货经营机构业务情况》年报表。

2.R&D资源清查代替科技统计年报。以北京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方案代替科技统计年报,扩大统计调查范围,充实调查内容,同时整合中关村园区统计报表制度中科技统计内容。将原《中关村科技园区统计报表制度》中的6张科技统计年报表整合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科技项目情况》2张表,并将其纳入《北京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方案》。

3.加强重点行业统计监测。从2010年定报起,将《2009年应急统计调查方案》中的二手住宅、租赁住宅交易情况调查纳入《房地产价格统计报表制度》,调查频率为月报;增加政策性住房的投资、施工、竣工等指标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增加政策性住房完成投资、面积和反映项目基本情况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施工许可证号等指标;增加服务业《会展举办或服务单位活动情况》年报表。

4.完善物流费用统计。调整《工业企业物流情况》、《商业企业物流情况》表指标,将反映企业物流费用情况的指标提取出来单独建立《重点工业企业物流费用情况》、《重点商业企业物流费用情况》表,并相应调整统计范围。

5.完善财务状况统计。财务状况年报表取消“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累计境内股市筹资额”和“累计境外股市筹资额”四个指标,非金融业财务状况表中增加“内部往来资产”、“内部往来负债”两个指标,将“其中:本年折旧”指标由“年末资产负债”部分转移至“其他资料”部分,并更名为“固定资产折旧”,并将《法人单位基本单位情况》(101表)中“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调整到财务状况年报表表头部分,“应付福利费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改为“职工福利费”;财务状况定报表中增加“存货”指标。

链接

统计年、定报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12月底)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完成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包括专业、基层、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的修订、审批、印刷和元数据维护等工作,并拟定与年定报布置工作有关的文件。

2.布置阶段(2009年11月初至12月底)

(1)按照“分级布置、各负其责”的方式进行。

市局、总队完成对各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调查队,以及市统计直报单位管理部门的2009年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工作布置和数据处理程序培训。市局、总队定于11月9日―11月30日对区县专业科统计人员培训。各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调查队负责对辖区内单位和街乡镇统计所进行年定报布置和数据处理程序培训。各市统计直报单位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纳入直报范围的市统计直报单位进行年定报布置和数据处理程序培训。

(2)完成采集表定制、验收,为调查单位网上填报做好准备。

3.填报阶段(2010年1月至5月)

市局、总队,各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调查队,各街乡镇统计所按照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按时、分期、分批、逐级完成统计数据的收审、汇总、上报及数据质量评估等工作。

4.总结阶段(2010年5月)

统计调查制度篇5

一、管理范围

凡以国家统计局批准文件正式布置,由国家统计局的司、队、普查办公室等单位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以及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包括具有行政职能的总会、总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均属本规定的管理范围。本规定管理的统计调查项目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调查频率分

1、周期性普查:包括人口、基本单位、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普查;

2、经常性调查:包括年度统计调查、定期统计调查及周期性专项调查;

3、一次性调查:包括各种试点调查、专项调查以及临时调查。

(二)按调查组织形式分

1、单独调查:指由国家统计局自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

2、联合调查:指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

3、委托调查:指接受国务院各部门以及有关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委托进行的各种统计调查(包括无偿调查和有偿调查)。委托调查分为“强制性调查”和“非强制性调查”。“非强制性调查”,被调查者可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填报或回答。“非强制性调查”必须在调查表上作出明确标志。

国家统计局各行政单位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以局、局办公室和司、队的名义接受企业或个人的委托,组织进行统计调查并调查结果。

(三)按调查信息形式分

1、数据形式:包括采用纸张、电话、磁介质及网络等各种伶输方式收集的填有统计数据的各种统计报表。

2、文字形式:包括以各种传输方式收集的采用问答或择项形式填有文字的各种调查问卷。

3、混合形式:包括以各种传输方式收集的填有统计数据和问卷文字的各种统计调查表。

所有上述统计调查不论是全面调查还是非全面调查,都必须纳入本规定的管理范围,并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二、审查机构

为建立科学、协调的决策咨询机制,国家统计局设立统计调查项目审议小组,负责审议新建或作较大修改的统计调查项目。

1、审议小组由总统计师、总经济师以及设计管理司(2人)、核算司、综合司、计算中心、财基司、政法司、办公室领导各一人组成。组长由总统计师担任,副组长由设计管理司领导担任。

审议小组一般负责对重大统计调查项目的审议,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包括: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各项统计年报和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各项普查制度以及重要的专项统计调查制度。审议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必要时可随时召开,并根据审议内容的需要邀请有关司、队领导参加。审议会按成员最终表决结果决定审议意见。

2、统计调查项目审议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设计管理司,负责对统计调查项目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制定审议会议程、准备会议文件、整理会议纪要等。

三、审批原则

1、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必须有充分的依据,符合既定的职能分工范围,并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资料用户。

2、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3、统计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讲求调查方法的经济效率。

4、各项统计调查内容要简明扼要,防止重复、繁琐、矛盾。

5、政府统计调查与部门统计调查要合理分工。

6、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必须经过研究论证和试点。

7、统计分类、统计单位、计量单位和数据格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家统计局和部门的统一规定。

四、审批权限

1、设计管理司负责对各种统计调查项目的建立、修订或撤销方案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并按不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总统计师或局统计调查项目审议小组。

2、局统计调查项目审议小组负责对新建或拟作较大修改的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进行集体讨论和审议,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

3、总统计师负责对现行制度中一般性修改方案的审定,负责主持统计调查项目的审议工作,并将审议会表决结果以及本人初步审定意见报主管统计制度方法的局领导(以下简称主管局领导)。

4、主管局领导根据审议小组表决结果以及总统计师初步审定意见,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审定。其中新建或作重大修改的统计调查项目,应提交局常务会议研究审定。

五、审批程序

(一)经常性调查

1、新建统计调查项目

(1)申请:拟新建经常性统计调查项目,应在每年二月底前随同本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计划提出立项申请,并填写《新建统计调查项目申请表》,概要说明立项的主要依据、调查的目的、调查范围、主要指标、调查频率、经费预算与来源等情况。

(2)立项:为严格控制新建统计调查项目,避免立项的随意性,减轻被调查者的负担,批准新的统计调查项目,应严格对其立项依据和立项条件进行审核。新建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局常务会研究决定的统计调查任务;②符合《国家统计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专业统计制度改革要点》要求的调查任务;③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并具有相应经费保障的统计调查项目。设计管理司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立项申请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审议小组;审议小组在三月二十日前进行立项审定。

(3)设计:经审议立项后,设计单位应在四月底前完成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设计方案应包括总说明、报表目录、基层表、综合表、调查方法、填报要求、分类标准、指标解释、逻辑关系及实施方案等。报表格式设计必须符合《统计报表制度格式规范化规定》的要求。

(4)审议:设计管理司于五月底前完成对调查方案的初步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提交审议小组。审议小组六月底前对统计调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作出审议,经总统计师签署意见后报主管局领导。

(5)审批:主管局领导于七月底前根据审议小组的审议意见和局常务会议研究结果,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最后审定。

(6)印发:经主管局领导签发后,由设计管理司办理调查制度的统一编号,并由局办公室办理批准文号。于九月底前以国家统计局名义统一发文,并印发统计调查制度。

2、修改统计调查项目

(1)重大修改:拟作较大修改的统计调查项目,应在每年二月底前随同本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计划提出修改要点,同时填写《修改统计调查项目申请表),主要说明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修改内容、工作量增减、对原有数据产生的影响等。其审批程序同新建统计调查项目。

(2)一般修改:①应于每年三月底前向统计设计管理司提交一般修改方案;②五月底前设计管理司提出审查意见并送有关单位会签;②六月底前总统计师对修改方案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④七月底前主管局领导作出批示;⑤九月底前完成印发。

(二)普查

1、拟实施普查(即进行正式调查登记)前十八个月提出普查计划安排,并组织进行必要的论证,实施普查前一年内完成普查方案(草案)的试点工作。

2、拟实施普查前十个月提交正式普查实施方案,三个月时间内履行规定的审核批准程序(同新建统计调查项目),并于普查前六个月完成印刷普查方案和布置实施工作。

3、重大普查项目必要时应在履行规定的审核、批准程序之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三)一次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一般应在实施前一个月提出立项,并填写《一次性统计调查项目申请表》。统计设计管理司同意立项后,设计单位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按规定的项目审批程序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方案的审议、审批和印发。

六、监督管理

统计调查制度篇6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工作在决策和管理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适应工作职能和管理方法的转变,促进统计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计事业的顺利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照《统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为了完善统计法制建设,各单位必须根据《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及本制度,结合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统计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统计工作任务。

第四条为把统计机构建设成为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等多功勇的机构,各单位应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特别要重视基层统计工作的建设,各单位在开展统计工作中与上级统计部门加强协作,并在统计业务上接受指导。

第五条各单位统计工作要努力实现“四个一”(一个统计人员、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字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广和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提高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第六条各单位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行岗位工作责任制,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按照《统计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任何侵犯。

第七条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单位要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解决统计机构、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具体问题。

第八条各单位要有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定期检查和监督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统计干部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第九条各级部门、单位的领导都应重视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二章统计组织

第十条各单位要成立统计机构,明确统计主管领导,并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并报上级统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确因工作需要进行调整要事先告知上级统计部门,并征得同意。

第三章统计机构的职责

第十条乡(镇、街道办事处)执行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统计职能,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二、按照上级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三、负责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调查,针对本乡(镇、街道办事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组织和协调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工作。

四、负责统一管理和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资料,管理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调查表。

五、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

六、指导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工作,组织统计工作检查,交流统计工作经验,开展统计对外交流。

七、负责组织建立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并对此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八、组织并指导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第十三条部门、单位的统计机构执行本单位综合统计职能,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二、建立本单位统计工作制度。

三、及时、准确地填报上级统计部门颁发的统计调查表,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协调本单位其他科(室)的统计工作。

四、对本单位的计划执行情况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五、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和各项基本统计资料,建立统计资料档案制度。

第四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

第十四条各单位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统计调查程序、上报日期和有关规定,执行各级统计调查任务,不得拒报、迟报,更不得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

第十五条国家制定的统计标准,包括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编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

第十六条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英武调查和重点调查。统计调查要讲求实效,统计年报能满足的不用季报,抽样调查能满足的不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能满足的不用经常性调查,抽样调查的内容原则上不能和全面调复。

第五章统计分析

第十七条各单位要在准确掌握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统计预测,定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实行统计监督和评价。

第十八条各单位的统计人员除及时完成日常统计工作外,还应经常深入实际,进行各种专题调查,学会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努力掌握现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第六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十九条各单位统计资料由统计机构统一管理,不得数出多门,各行其事。提供和公布统计资料,须由主管领导或统计机构的统计人员核定。

第二十条各单位都应健全原始记录、登记表、台帐和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确保统计数字数出有据,准确无误。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要建立统计资料审核、查询、订正制度。上报的统计资料,要由本单位负责人和统计干部审核、签名或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和统计人员要对统计数字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要搞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可以公开的统计信息为公众服务,统计资料的提供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第二十三条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必须保密。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七章统计队伍建设

第二十四条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专职统计人员的调动必须经过上级统计机构的同意。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进行统计岗位的人员,除统计及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以外,都应经过统计资格考核,取得《统计员资格证》后,持证执行统计任务。对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现有统计人员,应当参加上级统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试仍不合格的,应调离统计业务岗位。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应积极组织本单位统计人员参加统计函授教育,各类统计培训班学习,帮助他们提高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指导,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保证统计人员专心搞好本职工作。

第八章奖惩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在统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统计人员或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为确保统计任务及时、准确地完成,对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影响统计任务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将请求市统计局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统计调查制度篇7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工作在决策和管理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适应工作职能和管理方法的转变,促进统计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计事业的顺利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照《统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为了完善统计法制建设,各单位必须根据《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及本制度,结合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统计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统计工作任务。

第四条为把统计机构建设成为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等多功能的机构,各单位应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特别要重视基层统计工作的建设,各单位在开展统计工作中与上级统计部门加强协作,并在统计业务上接受指导。

第五条各单位统计工作要努力实现“四个一”(一个统计人员、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字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广和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提高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第六条各单位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行岗位工作责任制,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按照《统计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任何侵犯。

第七条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单位要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解决统计机构、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具体问题。

第八条各单位要有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定期检查和监督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统计干部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第九条各部门、单位的领导都应重视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二章统计组织

第十条各单位要成立统计机构,明确统计主管领导,并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并报上级统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确因工作需要进行调整要事先告知上级统计部门,并征得同意。

第三章统计机构的职责

第十条乡(镇、街道办事处)执行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统计职能,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二、按照上级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三、负责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调查,针对本乡(镇、街道办事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组织和协调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工作。

四、负责统一管理和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资料,管理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调查表。

五、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

六、指导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计工作,组织统计工作检查,交流统计工作经验,开展统计对外交流。

七、负责组织建立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并对此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八、组织并指导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第十三条部门、单位的统计机构执行本单位综合统计职能,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二、建立本单位统计工作制度。

三、及时、准确地填报上级统计部门颁发的统计调查表,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协调本单位其他科(室)的统计工作。

四、对本单位的计划执行情况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五、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和各项基本统计资料,建立统计资料档案制度。

第四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

第十四条各单位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统计调查程序、上报日期和有关规定,执行各级统计调查任务,不得拒报、迟报,更不得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

第十五条国家制定的统计标准,包括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编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

第十六条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英武调查和重点调查。统计调查要讲求实效,统计年报能满足的不用季报,抽样调查能满足的不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能满足的不用经常性调查,抽样调查的内容原则上不能和全面调复。

第五章统计分析

第十七条各单位要在准确掌握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统计预测,定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实行统计监督和评价。

第十八条各单位的统计人员除及时完成日常统计工作外,还应经常深入实际,进行各种专题调查,学会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努力掌握现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第六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十九条各单位统计资料由统计机构统一管理,不得数出多门,各行其事。提供和公布统计资料,须由主管领导或统计机构的统计人员核定。

第二十条各单位都应健全原始记录、登记表、台帐和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确保统计数字数出有据,准确无误。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要建立统计资料审核、查询、订正制度。上报的统计资料,要由本单位负责人和统计干部审核、签名或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和统计人员要对统计数字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要搞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可以公开的统计信息为公众服务,统计资料的提供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第二十三条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必须保密。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七章统计队伍建设

第二十四条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专职统计人员的调动必须经过上级统计机构的同意。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进行统计岗位的人员,除统计及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以外,都应经过统计资格考核,取得《统计员资格证》后,持证执行统计任务。对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现有统计人员,应当参加上级统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试仍不合格的,应调离统计业务岗位。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应积极组织本单位统计人员参加统计函授教育,各类统计培训班学习,帮助他们提高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指导,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保证统计人员专心搞好本职工作。

第八章奖惩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在统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统计人员或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为确保统计任务及时、准确地完成,对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影响统计任务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将请求市统计局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统计调查制度篇8

统计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统计行政许可的分类

统计行政许可是统计行政主管机关根据个人、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个人、组织从事某种统计活动的行政行为,通常授予书面证书形式赋予个人、组织以统计方面的某种权力能力或确认具备统计方面的某种资格。

根据目前统计工作的现实情况,统计行政许可可分为:

(一)、有关统计调查人员方面的许可

目前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国家统计局已于1989年7月8日印发了《统计专业人员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暂行办法》,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配套措施上、宣传的力度上和培训的组织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有关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

1、对于国内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目前,在国家统计法和我省的统计法规中还没有系统具体的规定,但全国有一些省市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如《重庆市统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办经营性统计信息服务机构应当经市或区、县(市)人民政府统计机关根据国家规定审核同意……方可开业”。

2、对于涉外调查者,有关文件规定,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国公司常驻代表机构以及外国公司的分公司等组织,不得擅自在我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统计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据规定报请审批。”根据上述规定,一些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应报请国家统计局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许可,凡未经许可者不得进行统计调查活动。

(三)、有关统计调查内容的许可

禁止非法调查。对于政府各部门的跨系统调查,必须要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

对于各部门涉及到的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境外委托者的调查,在开始前必须要经批准,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能进行。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意义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

许可具备统计上岗资格的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是统计行政许可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这一统计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街道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统计调查对象都明确了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是自己法定的义务。这是因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统计行政许可活动具有与其他行政许可不同的特点。首先,统计调查对象提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原动力是为了履行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其应尽的义务而不象公民领取营业执照是为了获利。如果不明确这一义务和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便没有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积极性。其次,在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一对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国家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另一方面又要对从事统计的人员进行限制,需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持证上岗。若不明确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义务,便无从谈起统计行政许可问题。

既然统计调查对象有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为确保其义务的切实履行,不至于因为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影响统计数字的质量,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否则履行统计义务无异于一句空话。

统计是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真实性是其生命线。这几年以来由于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各级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办发(1998)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统计法》中也明确要求“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统计业务人员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统计上岗合格证书》;对于不合格者,有关部门要组织培训,经考核仍不合格的,应调离统计业务岗位。”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统计人员上岗许可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禁止任何单位、组织随意指派不具备条件的人员来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提出申请,经过考核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能上岗操作。因而,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许可制度,是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的重要保证。

2、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加强统计调查的管理。

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保证统计调查的科学性、统一性,防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欺诈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这方面,国家也作了一些原则规定。

首先,按照统计法的精神政府各部门开展统计调查活动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必须要经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换句话说,国家禁止政府各部门跨系统开展统计调查,而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可开展跨部门的统计调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科学性,减轻基层的负担。国家统计局估算,由于重复调查每年全国将浪费近亿元。据贵州省粗略统计,全省为完成各种重复性统计报表,一年约需1000多人,浪费纸张20多吨,开支经费250多万元。

其次,根据1998年中办7号通报的精神,接受境外组织、个人和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的委托、资助或其他形式合作进行的统计调查活动,事先必须报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统计法律禁止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这就是说,禁止任何单位、组织、个人擅自接受境外的要求在我国开展调查活动,也禁止境外组织、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展调查。这类调查活动的开展必须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这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199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纽约时报》首次公开披露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即“购买力评价法”对各国经济实力进行新的估算,得出我国经济实力排在全世界第三位的结论,美国据此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对此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驳。但是,一些国外组织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来补充他们这方面的依据。如果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予以限制,对我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国内一些根本不具备统计调查能力的单位随意进行统计调查,调查结果谬误百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一些报社、杂志社、研究所,没有统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也缺乏进行统计调查的起码条件,但为了赚钱,便随意接受委托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基本不具备科学性、真实性。而这些组织又把这些不科学、不真实的结果为自己所用,变成欺骗社会公众、捞取不义之财的手段。对于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实行明确的许可制度。因此,急需进行规范。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统计行政许可获得统计上岗证的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统计人员不应随意调离统计岗位。”这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经过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而制定的统计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就有填报的义务。

对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几点看法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必须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法宣传教育的力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定期对统计执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对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各部门的统计调查活动进行检查,对于无证上岗者,要限期改正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检查和宣传进一步明确统计权利和义务以及统计法律责任,为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尽管在有关统计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对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一些规定,但不少却规定得较为含糊。如《统计法》对统计人员无证上岗未作禁止性规定。这主要因为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统计工作的现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省份,理应逐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现实可行的。又由于统计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若随便任何人都可以上岗搞统计必然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产生危害的潜在可能性,因而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难以保证数字质量的。此外,对民间统计调查机构的设立理应在统计法律法规中作出具体的规范,并授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统计行政许可权。

统计调查制度篇9

[关键词] 服务业 个体经营 统计 对策

一、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主要由统计部门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来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负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实行由服务业周期性普查与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周期性普查包括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有关部门参与。服务业抽样调查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对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和资产、营业成本、收入等进行统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对从事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的户数、注册资本(金)、总产值、销售总额或营业员收入等进行统计。

通过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近两年服务业统计调查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主要存在“力量薄弱、制度不全、漏报错报、总量不清”等问题。

1.基础统计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和专门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但统计力量有所削减,特别是2000年全国机构改革后,基层统计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减少,而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工作的任务和难度逐年增大,调查的点更多、面更广,遍布城乡,而且变动频繁。因此,工作任务加重和投入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长期以来,各级均没有设置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导致日常工作出现严重缺位现象。

2.统计制度方法不健全,统计结果的随意性很大。多数个体经营户没有账簿,他们口头申报的数据,特别是收入等敏感指标的随意性很大。而目前有关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尚不健全,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和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

3.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下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经济结构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的驱动,为了达到规避税费、不愿提供真实收入,瞒报、漏报的现象十分严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统计数据准确的难度。

二、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改革建议

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gdp核算的数据质量。对此,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统计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当前形势对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1.落实人员经费。各级政府要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要针对统计部门存在的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配备人员。首先,要加强统计力量。配备专业的统计调查人员,加强统计调查网络的建设,是做好调查统计的关键。各级统计部门应设立服务业统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力量。市级统计部门应设立单独的统计机构,县(区)应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乡、街道应明确专人负责,并配备一名兼职统计员,并由其按调查小区,聘用调查员。(2)解决经费。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所聘调查员由县(区)统计部门统一管理,调查补贴按照财政分级负担与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保证按调查工作量给于调查员一定的调查补助。(3)提供条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对个体户的财务、税收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调查制度。要加大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调查统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

(1)抓住普查。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估算。(2)搞实调查。由于大多数个体经营户记账不全或根本不记账,因此如何获取真实的调查数据,成为当前调查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常规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3)加强评估。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3.加强基础工作

(1)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开展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名录库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的成败。因此,应联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搞好抽样调查的样本框。(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好数据入口关。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调查开展时间不长,统计基础薄弱,调查渠道不畅,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被抽中的样本单位,可采取记账补贴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配合统计人员完成调查任务。

统计调查制度篇10

一、加强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目的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加强能源消费统计的客观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全市一、二、三产业及居民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确保完成我市“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准确反映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基本结构,为各级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科学发展。

二、加强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层能源统计调查工作,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部门协调联动的原则。三是规范、统一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四是能源消费统计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省季度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核算方案》相对接、统一的原则。

三、加强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内容及制度

(一)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第一产业的法人单位。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第一产业的法人单位能耗实行全面调查,全市269户。

责任单位:第一产业法人单位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组织实施。

(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个体工业户。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实行全面调查,全市共398户。2.个体工业户实行重点调查,从全市各乡(镇)分别抽取生产经营规模前3名的个体工业户调查。

责任单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具体组织实施,市经委、市工商局配合实施;个体工业户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组织调查。

(三)建筑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建筑业法人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实行全面调查,全市共75户。

责任单位:建筑业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全市从事交通运输营运的载货汽车、载客汽车及其他车辆。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必须选择配合程度高、能够如实提供调查数据的车辆作为样本车辆,样本车辆一经确定,如无特殊情况,一年内固定调查。各县(区)各选择载货汽车15辆、载客汽车15辆、其他车辆15辆作为样本车辆。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调查由市交通局、市运政处、市农业局具体组织实施,市统计局配合实施。

(五)教育行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从事教育的法人单位。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实行全面调查。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14户。

责任单位:教育行业能源消费调查由市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市统计局配合实施。

(六)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除交通运输、教育以外属于第三产业的所有行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具体包括: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教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实行全面调查。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267户,

责任单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市商务局配合实施。

(七)个体批零贸易及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全市范围内的个体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户。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重点调查,从全市各乡(镇)分别抽取经营规模前4名的个体户进行调查。

责任单位:个体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调查由市统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市工商局、市商务局配合实施。

(八)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农村居民住户。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实行抽样调查,样本为实行农村住户调查的点和户。

责任单位: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调查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组织调查,调查结果交当地统计局汇总。

(九)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城镇居民住户。

调查频率:季报,年1季度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样本确定为各县(区)城镇住户调查的调查户。

责任单位:、两县由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组织调查,调查结果交县统计局汇总,其他县(区)由市统计局组织实施。

四、加强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的质量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