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00

科技教育培训篇1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科技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

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的积极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很大联系。为了促进农业的稳定执行,需要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当前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积极改善,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良好实施,以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化发展。为了加强实际工作目的的改进,农民需要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并在具体要求下,促使农民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以保证新型农民的实现。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可以将其作为培育工作中的重点手段,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活动的稳定开展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仅能积极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整体水平也会得到稳定提升。所以,在农业生产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作物的科学化栽种,保证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在增强自身经济效益前提下,也会保证我国农业的稳定该发展。所以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十分必要。

2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实践工作,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培训和积极开展都非常重要。但是,通过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农业阶级教育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执行和开展期间,需要一些部门的支持,为其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在这些支持下,实现农业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建设。对农民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能保证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也会为农业生产工作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创造有效条件。当前,在很多地区的农业部门,都缺乏科技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一些部门未加强对工作的重视。比如:一些部门的领导人员未认识到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在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缺乏整体的重视,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问题的发生。第二,构建的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和实施,需要各个体系的支持和更加规范化。只有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更完善,各个教育机构才能有效建设和发展,其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各个执行活动负责,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制定,对各个培训活动进行约束,确保其符合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缺乏完善体系的支持,具有的农业教育培训力量非常薄弱,无法保证工作的充分落实,在教育和培训中受到很大制约。第三,投入的科技教育培训费用不足。在近几年,尽管政府加强了新型农民工作的重视,并对其拨款,保证农业阶级教育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和实施,促使农民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很多地区内,政府的资金情况较为紧张,自身认识不足,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缺乏资金的支持,在实际培训中受到很大制约,无法促进工作的稳定开展和实施。

3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实施对策

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无法促使工作的稳定开展的执行,需要给出具体的控制措施,达到整个工作的严格处理、控制。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积极渗透到农民中,需要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给出完善的执行意见。如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

3.1领导人员加强意识

为了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完善,需要各个部门领导人员加强重视,并在期间发挥引导作用。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情况的分析,需要对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合理培训,确保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化落实,在对农民积极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新一代的力量。同时,加强各个部门领导的认识,需要根据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组织人员积极参与进去,促使知识的共同学习,并在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不仅如此,也要对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划分责任,促使其落实到各个部门中,这样各个部门不仅能有效参与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也将保证其引导作用的发挥和形成。

3.2机制和制度的科学构建

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为了能符合农民的建设需求,加强培训和教育,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具体工作中,要为其开展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和制度等,并在教育培训中,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保证现代化培育制度的构建,促使工作执行的有效性。

3.3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贪污情况的发生,确保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强大保障,也会为后期建设奠定基础。为了达到工作的稳定实施,促使我国资金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需要保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完善化,尤其是教育设施、培训基地等,都需要在培训活动中充分落实,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进去,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3.4基础设施的完善化

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具备的专业性更强,需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并为其建设提供强大支持,这样农民才能有效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在有效掌握农业科技基础上,也会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合理化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整体上,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基于实际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化,通过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的基础设施缺失情况、设施老化现象等,并结合培训需求等,促使基层设施的完善化,从而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供强大保障,维护工作的顺利建设。

3.5扩展培训渠道

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促进培训渠道的积极扩展。只有找到合适的形式,才能保证服务工作的稳定开展和实施。在对传统培训方式进行创新的条件下,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发展情况,需要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其中,积极总结培训情况,通过农业广播电视的教育方式,为基层人员提供有效方法,积累工作中的更多经验,促使各个形式的有效探索。因此,在今后发展中,一定要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多方面的结合与发展。如:培训和考察工作的结合,在培训中对获取的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培育中将产业进行结合,为农业人员提供更多力量。其间,知识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的方式,扩大培训范围,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远程教育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给予网络教学数据和各个软件的组织,也可以开展计算机网络培训工作,努力提升教育培训水平,这样农民在不出户的条件下,结合自身需求也会得到全面培训。

3.6总结

科技教育培训篇3

开创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2005年,我市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为农民办好的十件实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总目标,以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手段,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培训规划,切实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我市是一个农业市,现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250万人左右,如何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已经成为我市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的要求,在3年内分期分批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一遍。2005年对9万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37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06—2007年,随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增加、培训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每年对其中的23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7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07年底,把232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轮训一遍,使他们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二、大力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今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要求,会同组织、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委等部门从全市农村实际出发,确定了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调动广大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感,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

(一)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根据规划要求年初就把“绿证”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并与县(市)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以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指导思想,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2005年共培训“绿证”学员2.3万人。为保证“绿证”工作的开展,市财政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绿证”培训的管理经费。夏邑县今年培训“绿证”学员5000人,开设49个村级班,分农学、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五个专业,深受群众的欢迎。为保证“绿证”培训工作的质量,我们从经费落实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在经费落实上有的县(市)区把绿证培训经费直接纳入财政预算,如夏邑县;今年县财政预算48万元用于教师工资、教材等费用,对于农业部和农业厅下拔的“绿证”教育项目经费,市、县两级财政均能专款专用,保证了实施“绿证”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每年年初市农业局都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做到年前有计划、中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从而保证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质量。在抓好管理的同时,我们很注重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今年,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分布在全市六县两区一市,其中农学75个,养殖33个,果树34个,蔬菜25个。通过辅导教师的技术指导,“绿证”学员的辐射带动,较好地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几年来,我市夏邑、宁陵、虞城、永城分别被农业部定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示范县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今年睢县、睢阳区又被确定为示范县,全市共计培训新型农民示范户2万余户,这为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促使项目更好地落实,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试点县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内容包括:专业班的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学员到课率、教师备课情况等。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我们结合自己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培训工作的时效性,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能够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培训项目,如农业节本增效项目;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农牧水结合、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的项目;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项目等。如今年永城市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共计培训核心农户3000户,每户辐射带动10户,共带动3万户农民运用科技搞好农业生产,其中玉米核心农户1500户,小麦核心农户1500户,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了农业部、农业厅领导和专家检查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二)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掌握一技之长,今年全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技热线、科技下乡、宣讲团、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市共召开培训会1万余场次,对37.2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1、送科技下乡培训。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市农业局组织农技、植保、土肥、园艺、蔬菜、种子等单位的高、中级技术人员40余名,分赴到全市各乡镇集会,设讲桌、搭展台、挂标语,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散发技术资料,曝光劣假农资,推广优良品种,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小麦、玉米的播种期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农技人员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达到技术入村入户到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开展农业科技下乡536场次、专家人数达到3300人次,散发技术资料150万份,受益群众112万人次。

2、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培训。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教育合开办了“黄土地”、“专家·农家”等专题栏目,每周定期播出专家讲座。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既讲农村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政策,又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农产品供求信息;各县(市)区电视台也都制作了《农民之友》、《植保五分钟》、《农业天地》等节目,据农民反映,农业节目收视率很高,已成为许多农民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全市共制作农业节目专栏563期。

3、依托农业广播学校、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各县(市)区农广校分别与电业局联合,开办了农村电工技术中专培训班。如永城市今年招生157人,开办了农村电工班,学制2年,聘请了省电力学校老师和市委党校教师现场授课,学员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目前已圆满完成教学计划。二是结合沼气工程项目,举办沼气生产工培训班,今年全市共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沼气工技术人员1.2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22万册。

4、开通农技热线,解答农民疑难难问题。我们分别与报社和电合,开通了农技热线和“豫东田园”两部热线电话,并通过报纸和电台向外辐射,一根热线连着千家万户,做到一人提问题,万人都受益,专家坐诊达到460余人次,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2300多个。

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通过培训和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40个,大豆新品种15个,棉花新品种22个,主推新技术35项,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三)抓住阳光工程政策机遇,狠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首先,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1、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总结去年阳光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7月14日召开了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书记、县(市)区长及农业、劳动、建设、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阳光工程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李新增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务工收入较低,转移就业困难的现状、强调了转移输出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要求市、县两级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按照全省阳光工程会议精神,切实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做好。副市长xxx对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做了部署安排。2、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魏作振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3、出台了与培训相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政〔2004〕54号),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其二,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机构。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在去年认定的120所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基础》、《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对全市13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进行逐一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对其中的54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重新认定为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属2所,县(市)区属52所;公办18所,民办36所,在公办学校中,农业部门9所,劳动部门6所,教育部门3所,其中,45所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培训基地承担了今年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其三,分解培训任务,规范培训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及时将1.6万人的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自我加压把引导性培训任务提高到10万人。同时,年初召开专门的项目培训会,并与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为体现阳光操作,圆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我们对全市120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的45所培训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其四,安排培训经费,确保培训质量。今年市财政拨出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44.8万元,管理经费5.2万元。为加强资金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xxx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商农财〔2005〕39号),并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管理。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45所培训基地,每次开班前,就将受训人员的基本情况报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办公室人员到现场核定认可,才将培训券交付培训单位,由学员自己填写。每季度由培训单位持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到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接受审核,在查实培训学员实现稳定就业后,财政部门方可将培训补贴资金拨付培训单位,有效地杜绝了培训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现象,切实让培训农民得到实惠。

其五,严格执行“五项制度”。规范阳光工程监管工作。今年是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我们狠抓了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重点推行了“五项制度”即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规范台帐制度,执行月报制度,严格检查验收制度。今年全市统一采用培训券形式,并首次采用网上监管,对培训学员及培训机构的宣传、招生、培训、就业和跟踪服务进行了全过程监管,确保了培训质量,满足了受训农民的要求。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切实转变农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参加培训、外出务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xxx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月实施方案》(商阳光办〔2005〕3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活动。市农业局局长、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就阳光工程培训答记者问,并刊登在xx日报农村版上,市农业局副局长xxx在电台“行风热线”上电话接访了农民关于阳光工程培训的问题。据统计,全市共出简报45期,出动宣传车辆200余辆,散发传单1万余份,制挂过街条幅500余条,如民权县电视台字幕广告10余天,下乡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过街条幅10条,接待农村青年及家长的咨询上百人次,阳光工程宣传月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6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6.73万人,引导性培训73.87万人,阳光工程已培训结业10141人,正在受训5313人,接受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90%实现了转移就业。培训涉及了20余个专业,其中建筑、电脑、工厂作业、餐饮、裁缝、家政等6个工种的受训人数占总受训数的70%以上。由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150万人次。较好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

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了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抓典型、树样板,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在搞好教学培训的同时,我们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绿证辅导教师技术承包的果园、蔬菜园、作物示范田、养殖圈为样板,创造典型,让当地群众从看中引发兴趣,并积极参与。例如宁陵县高级农艺师王海更同志是一位绿证教师,他通过技术指导,在xx县程楼乡王兆址村,建成温棚218座,成为全县最大的温棚专业村。在他的带动下,仅程楼乡就发展温棚2300座,面积3500亩,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河南最大的温棚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瓜之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与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经销商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夏邑县通过培训和生产示范点的带动,全县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实现了良种化,发展优质小麦达40万亩,新发展蔬菜达15万亩,新发展规模养殖户达2000户。尤其是食用菌生产发展较快,今年新发展双孢菇1800多棚,全县达到4500棚,225万平方米,年产量4.05万吨,年产值1.5亿元,形成以车站、王集、杨集、李集等11个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此外,还首次建立了白灵菇生产示范点,引进了珍稀菇种白灵菇,一次发展到80万袋,目前生长状况良好。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支撑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一年来,通过典型培训、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近100项,创经济效益近亿元。

(二)引进新品种,形成新产业。xx县车站镇洪山庙村绿证养殖班在县农广校教师的指导下,引进良种猪,进行猪的品种改良。采用新技术饲养,提高商品猪瘦肉率。现在,他们的商品猪价格比当地土杂猪价格每公斤高1.4元,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近80万元。养猪规模大了,村里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看到这种情况后,县农广校教师带领他们考察了外地建沼气的情况,并为他们请来专家建立沼气池,现已建成8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猪一一沼一一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夏邑县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保证该村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县农广校又组织一批年轻优秀的学员成立了养猪技术协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为养猪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发展规模养殖,农广校指导10名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会员,采用入股的方式,兴建了洪山庙村生态养殖示范园。采用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模式、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经营,现已引进良种种猪150头,已成为全村养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发展养猪业。目前,该村养猪生产已成为主导产业,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果树生产为全村增收近十万元,出栏商品猪8000余头,创经济效益120多万元。截止目前,我市累计培训绿证学员20万人,近5万名学员进入生产实践阶段。共建实习基地167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项目达2600多项次,推广面积8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增收优质果品2800万斤,增加收入5100万元。发展专业村近千个,各类专业户5200户。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明显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充实和加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培养一批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为村级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进城务工的专业素质,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渠道。如xx县依托农广校成立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总公司。把一批具有电脑、电焊、缝纫、餐饮、机电、家政服务等骨干专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建立10个各具特点的分公司,形成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集团,按照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培训规划,统一培训岗位规范,统一技能考核和发证要求,切实搞好培训工作。培训后的学员,外出务工月工资收入普遍比不参加培训的高300—500元。该县郭店乡王刘庄村原来有5人在劳动局技术学校培训后输送到常熟务工,从事服装加工,月收入8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年初该村又有600人参加培训后到常熟务工,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又如:作为全省25个重点发展市之一的永城市,通过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完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推动农民进园区务工等措施,帮助农民实现了“市场就业”。该市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劳动就业、职业教育、运程教育、农业科技四个培训集团,专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推荐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该市马桥镇闫庙村,总人口1000多人,经过技能培训后,常年外出务工4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325万元,其中具有中专学历的有48人,其他务工人员也都有一技之长。该村支部书记xxx靠在外打工的积蓄,又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回乡创办了羊毛衫厂,就地安置了附近村的200余人就业。目前,该村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万元以上收入的家庭100多户,村里面貌发生了具大变化,劳务经济已成为该村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该市演集镇西街村xx和xx两名学员,在永和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后,分别被送到义乌天慧制衣有限公司和波斯登制衣集团,由于技术好,工作积极认真,个人素质好,均被提升为领班,月薪2000元左右。民权县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创业潮,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该县花元乡魏庄村青年农民尚东方高中毕业后,经过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打工者到企业老板。他致富不忘乡邻,在家乡陆续创办了双龙粉业、炉业公司、农化公司等企业,先后安置家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已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当地农民都高兴地说:“真是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啊。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四、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采取正确引导、政策引路、舆论造势的做法,确保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1、建立组织,为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市成立了由抓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科委、科协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由县(市、区)长任组长,农业副县(市、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组,全市形成了上下通达、协调有力的指挥操作系统,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使全市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展开。

2、建立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明确规定,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为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农业副县(市、区)长为直接责任人,各乡镇主要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把这项工作纳入县、乡工作目标管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真正把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摆上县、乡两级议事日程。同时,建立健全了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多方位筹措经费,确保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除国家扶持的项目资金外,市、县(市)区财政也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有的县把这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也有的县从水费中列支,同时,我们也从农业事业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总之,我们本着“财政补一点、部门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教师工资、试卷打印、印刷教材、购置教具和音像教学等。经费使用力求节省,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了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都相应制定了优惠政策。“绿色证书”获得者,可优先申报农民技术职称;优先承包集体的土地、坑塘、经营场所、承担科研和开发项目,解决农业贷款;优先提供科技服务、示范推广和发放技术资料;优先选配村干部等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参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5、搞好检查指导,确保工作质量。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农民技术培训情况进行检查。查人员、查笔记、查作业、查制度,促进培训工作的进展,使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培训。运用科技下乡、广播电视、散发资料、制作专提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6年培训70万人。

科技教育培训篇4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科技教育培训篇5

摘要:介绍了东海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新模式,包括自制“农事挂历”、运用“科技快车”、开展“讲坛比武”等形式,以期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创新;江苏东海

近年来东海县农广校在总结往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在农民培训创新上下功夫。2009年全年培训农民15.83万人次;自编写培训教材3套,发放培训教材16.2万册;创建了黄川优质草莓产业实训基地、双店鲜切花产业实训基地、桃林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实训基地、驼峰优质甜瓜产业实训基地、李埝肉牛养殖实训基地等16处;有513名学员通过考试取得了由国家农业部、劳动部联合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而为全县农民创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农民培训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坐在教室里“黑板上课”的老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培训载体[1-3],在原有农民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农事挂历”、“科技快车”、“讲坛比武”的农民培训的模式,有效地搞活了农民培训的活力,提升了培训效果,激发了参训农民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探索出一条更贴近农民需要、最让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www.133229.com

1自制“农事挂历”变“墙上锦囊”

以往东海县农广校在农民培训时发给农民一张普通名片式联系卡,内容单调,容易丢失,农民也不重视,达不到联系卡应有的效果。2009年,农广校拓宽思路,把联系卡设计成“农事挂历”,将全县50个培训示范村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加入联系卡中,并配上本地典型种养大户规模种植、养殖的插图,做成一幅图文并茂的“农事挂历”,“农事挂历”共13页,首页为封面,其余12页正面为2009年农事挂历,背面为2010年农事挂历。在这本农事挂历上,除印写稻麦、花卉、畜禽养殖、蔬菜、林果栽培等技术外,还配有二十四节气歌和有关农事的歌谣、谚语。同时,在农事挂历上还配有农技指导专家的联系卡,标出全县各个种植(养殖)特色村主导产业的指导专家姓名和联系电话,农民可随时拨打电话与专家联系咨询。

按照农民培训的实际需要,东海县农广校共制作1万余份“农事挂历”,免费发送给参加农民培训的学员和种养专业户及相关涉农部门。农民有了这幅“农事挂历”后,按照联系卡上“各月农事”的关键技术要点,对照自己所从事的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活动,遇到难题及时通过联系电话向专家咨询,必要时“农技110专家”可随时赶到现场指导。这本“农事挂历”在帮助农民致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全县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的欢迎和好评,被农民称为是“墙上锦囊”、致富的法宝。

2筹建“科技快车”变成“流动课堂”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东海县不仅让农民墙上有挂历,还积极筹建“流动课堂送农家致富经”模式,充分利用农业部配备的科技直通车,农技专家乘坐“科技快车”到乡村、田头讲课培训,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器械的推广速度。2009年该县农广校与乡镇农技服务站实施乡村两级联动,启动夏季“农民培训工程科技下乡”活动,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致福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相关内容为主题,组织科技直通车,奔赴到全县21个乡镇,346个行政村,采取以播放并赠送农业科技光盘、农技人员现场讲解辅导为主,以技术咨询、发放科技资料等为辅的形式,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农民解决夏季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民群众开展夏季生产科学管理。晚上,直通车还为农民播放农业科技电影,充实群众科技文化生活。同时,在城乡结合部及城区针对人们生活品味越来越高,家庭种植花卉和养殖宠物也越来越多,农业科技直通车还免费放映这方面科教片,以提高人们的种养水平。全年农业科技直通车出动55次,播放《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葡萄套袋栽培技术》《瘦肉型生猪科学饲养技术》以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和花卉种植、宠物饲养技术等各种科技光盘46场次,赠送各种农作物夏季管理、畜禽科学饲养等系列vcd、cd光盘4000余片,内容包括粮油、林果、蔬菜、花卉、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等,发放技术资料5.5万余份,现场培训科技示范户及种粮大户4000多人,接受群众咨询11.5万人次。

3开展“三员联体”培训,举办“讲坛比武”

在东海县乡村由县农广校组织的“首届东海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成员演讲技能大赛”的讲坛技能大比武,为农民培训创造了新的活力。通过这项活动,使参加农民培训的“教员、学员、评判员”联成一体,成为2009年该县农民培训创新模式的亮点。县农广校为了有效培养和提高全县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服务,在2009年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举办讲师团成员演讲技能大比武活动,积极拓宽培训平台,让全县21个乡镇150多名农、林、牧、渔业专家讲师进行台上专家教员“三尺讲坛”授课比武、台下农民学员就地听课参训、一旁是专家评委委员打分评比,组成“三员一课”,用比武打擂办法,来激发农民培训的活力和成效。“首届东海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成员演讲技能大赛”这项活动从2009年7月开始举办,一直持续到9月,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3个阶段。初赛阶段:由县农广校把全县分为4个中心赛区,进行分片比赛,从中评出20名优胜者。复赛阶段:由评出的20名乡镇优胜者和从县农业局、林牧业局、农机局推选出的10名优秀讲师组成复赛选手,共30名优秀成员专家讲师参加复赛,在从中评选出前10名作为“十佳讲师”。决赛阶段:由“十佳讲师”进入最后决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评委们按照参赛人员的仪表、讲课内容、语言表达、演讲效果4个标准打分,同时吸收参训农民的意见以作为参考分。决赛阶段从市电视台聘请了知名主持人作为决赛阶段的主持人,聘请市县有关领导和专家9人作为决赛阶段的评委,同时邀请市县有关领导作为嘉宾。

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坛比武大赛,把县级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成员分为3个级别,前10名作为“十佳优秀讲师”,11~30名作为优秀讲师,31名以后作为普通讲师,并作为制定讲课报酬标准的依据之一。并且这项活动将作为一项制度每年举办1次,对讲师团成员进行动态管理,让能者上,庸者下,从而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质量[4]。举办农技知识“讲坛比武”,实施“三员一课、三员一体化”互动培训新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县级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讲课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使参训的农民学员听到了一场场高质量的农、林、牧、渔业的新技术讲座,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培训的活力,激发了参训农民的学习创业热情。

4参考文献

[1]韩东梅.新时期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对策思考[j].河南农业,2008(4):13,15.

[2]王中文.关于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东营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24-25.

科技教育培训篇6

在以往的工作中,农广校系统承担着农民科技培训的任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又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让工作收到良好成效,首先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主体身份差异

参加农民科技培训的人员主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只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这些农民在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可能出外打工,并不一定是将农业作为职业的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打破了“二元制”户口体制的限制,不管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可以纳入培育对象。如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他们将农业视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二、获得土地方式、成本差异

长期以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人员的生产资料,都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分的承包地或责任田。他们过去还缴付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好转,上述税收已经取消,并给予其在生产方面各种补贴,农民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国家在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而诞生的群体,其土地的获得多是经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参股的方式,使用土地的成本也就高于农民的土地成本。

三、经营规模、方式差异

过去农民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之上,有些农村地区土地面积有限、土地等级参差不齐,在当初分地的时候,为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往往是按照分等级分田块的方式来平均进行,形成了每个家庭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局面,甚至形成“鞋带地”。在生产中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力耕作方式,土地难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在生产中能够通过大型机械进行现代化、机械化耕作,利用“互联网+土地”的模式进行智能化管理,大大节约人力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面积须扩大集中,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也远远超过一般农户。

四、经营效益差异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看重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忽略建设环保型生产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现实问题。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效益上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上由无公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中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摒弃以往农产品污染物残留过高、随意使用剧毒农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污染环境等无职业操守的现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美丽乡村的尖刀兵。

五、教学方法差异

在过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收益的提高,将着力点放在对农民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上。走村串户,将课堂设在巷道场院,通过开大会的形式为农民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大喇叭、投影仪、发传单和播放科技碟片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教授、专家、老师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饲养圈舍解决群众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教学方法,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更多的农民受众,而不是有差别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应该采取不同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要充分理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首先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培育学员的选择上必须要依靠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提升的中坚力量。其次对于“如何种地”这个问题,可以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准。技术技能路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a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经营管理路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观念超前,环节紧密。要以观念培训为先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环节紧密就是要按照不同的产业链需求,从专业化培训向产业化培训转变。

其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用不同的教学教材,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做到教材与所从事的类型相适应,达到学有所用,提升其所能。

第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降低,一味采取理论教学,会大大降低培育的效果,要多采取实践的教学方法。比如,到合作社、企业、培育基地去实习,提高广大学员的操作技能;带领广大学员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和设施比较先进的农业园区进行参观,提高他们对现代生产理念和技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将新型职业农民请上讲台,讲述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挫折和成功经验,并相互借鉴,引起心灵共鸣,在个人的生产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四,要精准化培训,分开层次培训。在陕西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了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层次,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组织培训。在不同的培训层次上,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所具有的经营面积和规模采取不同的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种养类别进行精准化培训。

第五,要统一培训流程、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流程,对培育学员采取统一的管理、认证制度,各地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学习、管理、认证的统一标准,从而达到统一的培育效果。学设备,改变过去教学资源不均衡、各地教学设备缺失、不完备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统一师资队伍,就是要整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定规模的师资库,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缺乏现象。

第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更新迅速,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达到“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的效果。首先要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看与自己产业关联的书籍,从中学习新知识。其次,指导他们学习现代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从浩瀚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生产、销售有用的技术及信息。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输血功能变成他们个人的造血功能,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科技教育培训篇7

本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就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逐渐更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日益丰富,教育也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实践当中,信息技术以及和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应用,都与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素质直接相关。

一、细致分析学员素质结构和学习需求,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

任何有效教学都是施教者对受教者已有知识技能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特质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充分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实际情况,了解学员教师的现有基础,分析教师能力素质的结构,才能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才能使我们培训人员从学员现有基础出发,使学员在学习中建立新旧联系,使培训者加强对学员的个别指导,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对于确保培训效果非常重要。

培训初,针对学校70名45岁以下的教师,我们从自然情况、教育技术现有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以及学科教学的工作能力等方面展开调研。在教师自我分析、汇报的基础上,对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结构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进而采取“协作学习分组方法”,把教师按照不同特质划分组别,使教师能够随时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获得答疑解惑的空间。这种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后来证明提高了教师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使培训有效益、有效果。

二、团队互助学习,是提高教师学习的参与度的有效组织形式

在培训中,学校采取“协作学习分组方法”,以团队互助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师学习的参与程度。小组学习是团队互助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技术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技术水平发展较好、学习较快的教师为学习困难的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被指导的机会。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既能够使掌握较好的教师在帮助组员之后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而且还有兴趣去挑战更有难度的内容,使教师会从别人的错误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的内容,形成自觉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潜在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提高了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还提高了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网络技术,使学习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复合活动。在学习中有听课教师对主讲教师所讲内容的“输入”,也需要主讲教师随时掌握听课教师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在主讲教师对学习内容讲授之后,面对程度各异的众多学员,如何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听课教师的学习质量情况?而且,在以往的听取理论讲授中,听课教师即使有了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许多听课教师表示:今后有机会,也制作一个这样的学习平台供学生使用。

四、“任务驱动”学习,使教师更重视过程学习、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员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员的学习状态,使学员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听课教师反映,在以往听取理论讲座中,往往忙于记录,来不及思考,也没有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探究。在学习之后,将学习内容束之高阁,很少能够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员列出了每一章节的学习课时学习任务,提示学员安排好学习进程。在每一章的学习中,都有学员教师总结学习体会,讨论、分享、交流作品成果、在网络学习平台中上传作品成果,提问、查看同学的答疑提问,在论坛中发帖、回帖,自由阅读、下载资料馆中的资料、活动模板,利用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等。在一系列的“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师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升了学习效果,实现了培训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听课教师的有效学习。有的老师甚至因为学会了审计算机试题而兴奋不已,这时,听课教师在学习中更重视的是教育技术的提高,而并非为了下一步的考试。相应地,学员将理论、技术学得扎实、有成效,后继的考试必然过关。培训的精心、精密组织,也使听课教师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直奔学习目的,更加积极主动。

五、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教师学习的保障

科技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农民培训地位作用及途经

一村一品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一村一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是培育农村产业、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1]。

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宗旨是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培养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推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是要有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以“培训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已任,由此可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在推动铜川市村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在村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弥补了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截至2010年,累计招收中专生4500人,毕业4000人;培训“绿色证书”学员10万人;举办大专和联办本科150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万人次,在校生规模600余人。据统计,全市农村涌现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80%是农广校的学员,2006年铜川市“十大”杰出青年有六位是农广校学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成为乡土人才培训的摇篮,是骨干农民、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培训的基地。

1.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有覆盖全国紧密型的办学体系、网络,上下结合,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保证了教育规模和质量的最佳效果。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利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开展跨越时空的开放式教育,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教育模式容量大,成本低,见效快,农村办得起,农民学得起,是穷国办大教育的有效途径。

4.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送教上门,把课堂搬到了乡里村上,使学员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岗、不离家就可以接受培训,适合农村的实际。

5.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办学形式灵活,多规模教育。脱产、半脱产学习,不脱产边生产边学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骨干农民的绿色证书教育,乡村干部的中专学历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自考等教育形式,专业面宽,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要求。

6.是政府重视,部门联合,农业部门主管。

二、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在发展村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为快速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模式,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创新工作思路,立足“三农”搞培训,搞好培训为“三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推广技能

通过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培训人员的优势,组织农业推广部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以科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做到培训责任指定到位、培训经费投入到位、培训业务服务到位、组织农村科技队伍到位。要分期分批完成一村一品重点村、特色村和品牌村的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只有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推广技能,才能让农业技术骨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农业技术指导员。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可以提高青年农民的综合素质

开展对青年农民以科技综合技术知识为辅,以特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知识等为主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整体竞争力,成为新型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村生产发展的精英。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引导新型农民进行自主创业

通过引导农民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开展政策引导、信息支持和技术培训,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观念和自主创新能力。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大力发展村域经济,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提供人才保障。

4.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可以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根据一个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要扎实搞好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使农民就地致富;多方开展科技培训教育,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提升他们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

5.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有优势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农业媒体网络

通过综合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系统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专业媒体机构,建立和健全农民科技教育体系网络,制作开发和编制新的农业科教培训教材,将政策法规常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促进铜川市村域经济快速发展,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途径

采取措施为农村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利用共享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教育培训方式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非常适合农村和边远山区农民学习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民生产的技术需求和生产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仅靠原有的农业技术培训方法远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的需要。充分认识农民培训新需求、探索培训新方法、改变培训新观念、提高培训新效果,我们充分利用培训中心现有培训资源,结合农村新情况,从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途径、把培训与科研、推广相结合等方面,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1.明确重点,发展村域经济特色培训

农民培训工作要与村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体现村域培训特色,发挥培训效果。2010年我市开展村域经济提升基地培训,专业包括乡村旅游和村镇建筑工匠,进一步突出培训特色,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2.创新思路,培训内容与一村一品产业相结合

结合铜川市制定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把科技教育培训和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3.改变模式,培训形式与优势产业相结合

工作中实行“三多三少”的培训方法,即多分散辅导,少集中办班;农闲多培训,农忙少培训;当前用的多培训,反之少培训,受到农民欢迎。

4.加强宣传,推广典型培训经验

加强对典型、品牌和特色村的宣传,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一村一品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培训后取得的实际效果,要不断完善推广新型培训模式。

5.完善机制,培树典型与普遍教育相结合

以文化水平高、接收能力强、肯吃苦、讲奉献型的农民为核心、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当示范人,以此带动、辐射其他农户。使农民看有典型、学有榜样,增进了学科学、用科技的信心,加快培训进程。

我们看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加,一村一品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致富目标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更是任重道远,要加大培训力度,多培训新型农民,为我市一村一品发展,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技教育培训篇9

1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内涵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农民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科技教育有了新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劳务技能等重点

内容。

2农民科技教育的基本特点

2.1农村技术教育具有社会性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作,具有社会性特点。

2.2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根据农民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将农民分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少。第二类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部分专业户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是缺乏农业意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

2.3农业产业种类繁多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等多种产业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点突出。

3对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只有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出掌握现代技术农业科技的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村致富。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4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因素

(1)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培训教育,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根本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职能去抓。(2)培训机构合作不力,虽然各农业机构培训部门都在搞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创新,传统老套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各部门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这样既浪费培训成本和教育资源,又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工程,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培训机构硬件设备不完善,各地的一些培训单位没有条件承担农业培训任务,包括一些培训硬件设备建设不足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有些地方开设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的投资条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4.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2.1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转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成为农民就业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真正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4.2.2农业、教育、科技三者各自分离,缺乏统一规划农业、教育和科技目前还是三个分离的个体,因各部分资源和资金比较分散,培训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创新研究,这样看来师资力量、质量和数量都比较薄弱。因此目前的形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

4.2.3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程度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其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科技成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甚至严重影响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建议

5.1拓展培训内容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需要拓展培训内容,其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选用、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扩展延伸。并对传统养殖和生产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推广。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又需要对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边学科进行培训研究。从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的农民培训向农村干部、部门领导以及科技人员范围延伸。

5.2改变培训方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的修养和技能的提高成为当前培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简单的方法为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进行培训。

5.3完善培训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对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民农业的发展。

5.4强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农民科技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农民面对的是农业,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对于开展一职多能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5建立培训法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建立必要的制度,并逐步法制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通过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科技教育培训篇10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变化。而此时,农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出现很多新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偏低;四农民增收缓慢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面对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推广,能够将更多农业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且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不到1%。而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状,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2]。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该项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对策

2.1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

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当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但面对新形势,重视实用技术已然远远不够。对此应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向产前良种、良畜等新品种、新农机及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方向延伸和推广[3]。同时,对传统养殖技术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兼顾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类知识的培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此外,针对培训对象而言,应单纯从农民的培训转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企业、技术人员扩大。通过发展大农业、大农村,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朝着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

2.2树立现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模式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好的形式,才能够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积极作用。除了实践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等培训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培训形式及载体。如公主岭市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洽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4]。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切实站在农民需求,为培训创造条件,拓展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成人教育等范围,促使更多农民受惠,逐渐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培训工作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公主岭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富有成效。

2.3切实结合农业经济,提高培训有效性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切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与当地重大科研、开发等项目的结合,将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吸收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到技术传播过程中来,逐渐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制度。同时鼓励农村中各类科技户、示范户通过培训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在示范户建立基础上,将教育培训实习及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到重心下移,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拘形式,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等绿色环保工作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2.4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应明确培训目标,并坚持“层次性”原则,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培训有效性[5]。同时针对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或者与农技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切实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方式,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鹏.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87~388

[2]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02):9~11

[3]彭文.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云南农业,2013,(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