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21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1

记者对沪上多家三甲医院调查后发现,试点多年的医疗资源共享和网上查询,实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已经开发好的医院app,也并没有很好地“广而告之”,摆在互联网+医疗面前的,除了疾病,还有政策、观念以及利益。

医联网仍无法查询所有报告

年近60岁的张先生,每年都会自费到上海瑞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例行体检。但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却异常繁琐。他必须先到医院的体检中心购买体检套餐,然后预约另一个时间完成体检;体检之后大约一个星期,还得去医院取回体检报告;如果要听听医生的分析,必须在特定时间去医院。为了一次体检,他至少往返医院三次,每次用在路上的时间至少1.5个小时,但做一套检查不过1个小时。

挂号用一天,等报告用一天,拿着报告找医生又是一天,这样的事情依然天天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下。“除了到现场预约外,我们不接受其他形式的预约。”瑞金医院体检中心对《it时报》记者询问是否有其他预约形式予以了直接拒绝。那么查看报告呢?“用医保卡的可以在网上看。”哪个网?体检中心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在我们官方网站下可查询上海市38家市级医院检查报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中心主任何萍介绍,申康在其官方网站“医联网”上开辟了“报告查询”入口,其中有34家市级医院可实现报告共享,主要覆盖了包括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东方医院等在内的一批三级甲等医院,但区中心医院并不在内。根据规则,持“社保卡、医保卡、医联卡、自费卡”的患者2010年1月1日以后在联网医院所做的各项检验项目报告单都可在这个网站上进行查询。何萍解释,网站可提供查询之日起半年以内的各项检查报告。

但从记者的实际测试情况来看,在该平台上查询报告既不完整也不方便。记者找了三位患者,他们分别在半年内做过不同检查,检查医院均在医联网的合作名单里,但结果是,两位患者被告知没有报告可查,另一位则因为预留手机号码无法修改而始终没能登录。

一位市内某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坦言,虽然申康是医联主办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力整合大型医院资源,但关键问题是,各家医院都是自建信息平台,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并不是所有系统都能与申康平台完成对接。也就是说,很可能一家医院只有个别报告可以在医联网上查询,“到目前为止,上海市没有一家能统一提供各大医院检查报告查询的平台。”这位人士说。

官方app好用却默默无闻

在自上而下的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是最时髦的概念之一,阿里、百度、腾讯纷纷进入掘金,各大医院也推出自己的官方app。

在appStore上粗略搜索一下,上海的东方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同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都有官方app可下载。这些app中提供的服务内容大致相同,预约挂号、就诊导航以及检查后报告查询。有的医院还有些个性化内容,比如瑞金医院的在线充值、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机叫号、东方医院的费用查询等。

从记者实际体验看,这些医院app上的挂号预约、体检报告查询等功能比申康医联网上的体验要好很多。在瑞金医院app上查询检查报告,一年前就诊的相关报告依然可以完整查询到。在东方医院app上,报告在检查完一天后即可查询。第一人民医院最近推出“wi-Fi导航”,进入医院后患者用app连接wi-Fi,就能自动打开导航网页,智能化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在手机端就能掌握各科室的排队叫号情况,提高就诊效率。

吊诡的是,尽管这些app功能很强大,诸多医院并没有大范围宣传这个好用的工具,有些时候,这些app更像是一种“摆设”。在瑞金医院、东方医院等有app的医院,记者在大厅内、服务中心的服务台上找不到醒目提示。同时,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也不会进行主动提醒。在东方医院领取报告处,当患者领取报告时,相关工作人员从未提醒相关报告可通过网络查询,周围也无明显标识。

意识是另外一道很难越过的坎。上述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坦言,医院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以医院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其执行力度,而全院上下没有统一的宣讲渠道。很多本院的医生护士也并不清楚医院是否有app,更谈不上推荐给患者使用,“每家医院情况各不相同,现在患者对互联网挂号的知晓度略高,但对于可取电子报告单的知晓度,估计不到30%。”

另一方面,尽管不少医院放开了电子检查报告的查阅,但在不同医院之间,报告仍然不能做到共享,比如在家门口医院做的相关检查报告无法随意在其他医院共享,而是必须拿着纸质报告转院检查,这让电子报告的价值大打折扣。

记者观察

观念不转变,互联网+也没用

医疗落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互联网企业是否有能力解决呢?

随着互联网+战略兴起,覆盖民生的医疗素来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已先后布局互联网+医疗战略,挂号网可网上预约挂号,好大夫网可对医生进行点评和检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但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互联网医疗,进度十分缓慢。

如今,任何一家第三方互联网医疗网站都无法提供检查后服务,包括检查报告查阅、在线取药等服务。主要原因是这些服务都涉及病患隐私,短时间内很难向互联网企业开放。挂号网一位负责人坦言,他们曾试图与医院洽谈类似的合作,但医院对数据开放的谨慎程度超出想象。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

1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部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部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部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部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2]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4):296-300.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3

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在去年已经了“互联网+”战略报告,旨在借助传统行业、政府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互联网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特性改变传统行业。不过,传统行业并不这样想,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商业逻辑中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价值,很多传统企业巨头提出“+互联网”,以示与互联网巨头相区别。两大观点针锋相对。

但智能硬件企业正在跳出这种争执。2016年4月28日,在深圳举办的“智造2025”产业峰会上,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Ceo吴斐告诉记者:“试图改变传统行业运营模式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智能硬件公司需要给传统行业提供增量创新。”亮亮视野是一家提供智能眼镜增强现实产品的创业公司,其产品已经在医疗、电力、物流、制造行业开展应用。

智能硬件的增量创新

2012年,GoogleGoogleGlass,这款产品最终在消费者市场折戟,但却被医疗、物流、制造业广泛关注。2015年初,著名分析机构Gartner研究指出:“智能眼镜更应该探索企业级市场,而非把精力消耗在个人市场。”Gartner预计,医疗、物流、仓储、制造行业的现场工作人员都有佩戴智能眼镜的需求,这将在2018年产生69亿美元的市场。

吴斐告诉记者:“最初产品众筹时,就有很多来自医疗、电厂、制造业的研究人员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他举例介绍,“比如医疗领域,外科医生希望通过智能眼镜记录手术过程,用于复盘、沟通、学习交流;电厂则希望将该产品用于设备巡检环节。”吴斐表示,“客户会主动提交需求的场景信息,但要把这些需求信息转化为产品,每个行业都要投入几百个小时的交流、大量的现场调研、行业各个环节的沟通。”

“最初进入电力行业时,我们发现电厂很多设备已经联网了,但员工仍然要拿着纸制的工单系统执行设备的运行、巡检。”在吴斐看来,相比于智能眼镜的自动连接、自动记录,纸制工单系统的繁琐、低效显而易见,但“用智能眼镜取代工单系统”的建议一提出就被电厂方否决了,“工单是确保电厂安全的环节,根本不可能被取代。”

目前,电厂仍然在严格执行“唱单系统”,即员工在工作现场持纸制工单,将工单每个工作环节唱出,完成之后在工单上打钩,看似老旧的工作流程是为了实现电厂对于安全机制的严格要求。这种机制下,电厂几乎不允许工单系统的创新。

“但是电厂需要更有效的信息记录方式,在很多设备都联网的情况下,电厂曾经尝试在巡检、维护环节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采集、记录设备运行信息。不过,由于现场员工往往手上会沾上油渍,智能终端运用效果并不理想。”吴斐告诉记者,“我们的智能眼镜后来就进入了巡检环节。”

在“取代工单系统”的建议被否决之后。吴斐开始接触电厂的设备、方案、巡检、招标体系的全面组织机构,“行业本身会传递需求,但我们需要各个环节的玩家告诉我们场景细节,与电厂本身匹配,而且产品完成后还需要借助电厂传统的供应渠道推广。”吴斐举例告诉记者:“比如,我们正在与埃森哲合作,研究医疗行业的深度应用;与iBm尝试电厂项目的合作。”除此之外,作为创业公司,亮亮视野不可能建设自己的销售渠道,也需要借助埃森哲、iBm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推广以及落地部署。

吴斐认为,“作为一个新玩家,要给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创造价值。只有给每一个环节带来增量,产品才能成功。任何对商业模式的改变,都有可能因为触动整个产业链的利益而被抵制。”

变革的被动

“药品监督码”是一个相反教材。

2016年1月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扩大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范畴,对药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的所有药品实施电子监管,这一政策旨在建设完善的产品可追溯体系。食药监总局委托阿里健康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网,而阿里巴巴通过药品流通数据为终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并且给药企提供精准营销。

但需要指出,该政策出台打破了药品的生产、物流、零售体系。比如,原本按“每盒”包装、扫码、运输的药品,现在需要细化到“每瓶”,物流配送企业的系统需要改造,且配送效率大幅降低。也正是因此,该政策遭遇企业抵制,仅仅施行两个月就不得不宣布暂停。

此外,据记者了解,阿里、腾讯以及浪潮、神州数码等公司在医疗行业推广的医疗云也全面受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家倡导的医疗云是打造一个信息开放平台,让医院把患者的挂号、就诊、复诊、处方、抓药等信息可以完全开放到这一平台上,一方面对消费者实现医疗信息透明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实现精准的数字营销。”

表面来看,这一方案既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又能大幅提高行业效率,但却完全改变了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会很快取代大部分传统环节。上述业内人士介绍:“正是因此,医疗行业普遍抵制这种云平台,全国医疗云真正推广下来的极少,大多停留在网上挂号阶段。”而类似的现象,在政府数据开放、金融行业、交通行业屡见不鲜。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4

这些行动涵盖了制造业、金融等具体产业,也涉及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方面。如益民服务中,《意见》提出,将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等新兴服务。

11项行动覆盖经济社会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为此,《意见》部署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11项重点行动。

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中,《意见》提出,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说,这将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和产业组织创新,智能制造将成为新型生产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还关注到电子政务、医疗、教育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方面。在“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中,《意见》提出,要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新兴消费和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互联网+”十年发展目标确定

《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焦点

互联网+政府服务

构建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

《意见》提出,要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互联网+便民服务

推广跨地区医保结算等应用

《意见》要求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包括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意见》还要求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互联网+健康养老

鼓励提供长期个人健康管理

养老产业也更加智能。《意见》表示,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互联网+在线医疗

推动医疗数据跨医院共享

《意见》要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看病有望更方便,《意见》要求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同时,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此外,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互联网+普惠金融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借贷

《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如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

“过去四年里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很快,许多公司推出了理财、投资、信托产品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表示,但这些公司产品创新上都存在合规性问题,现在p2p还有法律风险和障碍,“《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将会有监管细则明确下来,让未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的风险,《意见》要求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效应。

“互联网金融想要走得稳健,法律法规是一条腿,征信数据则是一条腿。”吴文雄说,“网络征信和虚拟评价体系是互联网的优势,将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新京报记者刘夏

-专家观点

“互联网+”是要推动经济提质

“‘互联网+’不是找最容易的领域,而是找比较难、对国家整个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具有意义的领域去推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说。

“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最大的焦点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起,中国互联网更多的是发展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开始加速向制造领域渗透。

高新民认为,“互联网+”行动下将有三类企业主体:互联网企业、驱动升级的技术支撑企业以及转型后的一些传统企业。

“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是融合生活服务业,总体被包含在国家行动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iCt产业研究部主任何伟说,“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意图比较明确,就是要推动经济提质升级,主要是融合工业等,属于较高层次的战略性规划。”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5

在红火两年之后,移动医疗企业突遇生死分水岭:五年前,也即2011年初,国内约有千余家移动医疗企业诞生,它们分布在健康保健、寻医诊疗、专科服务、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等10个领域,今年,陆续有移动医疗平台死亡名单在全网络披露。这些初创企业,有些出生不久就已夭折,有些进入a轮、B轮后,却因没有后续资金,从而断了粮草。

整个行业似乎被泼冷水……

而近一段时间,寻医问药、就医160的裁员风波,药给力的退场都刷爆了朋友圈。尤其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的突然离世,似乎让外界视本已举步维艰的移动医疗“犹燕之巢于幕也”。

缺钱?缺资源?缺医疗专家还是缺管理人才?致命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份健康医疗界报告显示,这些企业中约半数获得资本垂青,保守估计获超过33亿美元投资,加上一些企业未透露的投融资数据,总量远不止于此。有的平台甚至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也不乏医疗领域的专家和商界有识之士加盟。

但是,为何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它们对市场的理解,对产品的定位,对用户体验的把握有什么问题?它们的死亡对其他新兴互联网企业有着哪些启示和教训?

直面死亡,苍天饶过谁?

“面对移动医疗平台和创业公司的死亡,我们大可不必太矫情。”一乎百医创始人顾培亮平静地说。

同属移动医疗人,并被创业“折磨过”,如今公司渐入佳境后,顾培亮看行业生死已经不会那么激动,他解释说,每一次创业泡沫之后,紧接着是一大批的死亡名单,正如,当年很多团购类网站一朝盈利,创业者、资本便蜂拥而入,到最后存活下来的无非也就那么几家。移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商场永远是适者生存。外界的过多关注反而放大了这个死亡的意义。那些已经死亡的都是羽翼未丰的,并不具有行业代表性。

不过,选择立足高端美牙市场的名医看牙创始人余文强则表示:即使是那些死亡的创业公司,当初涉足移动医疗这个领域时,对市场的敏感度也是对的。他表示,当下中国民众对医疗健康以及高端医疗服务的刚需越来越强,通过远程、相对的安静、舒适的环境实现基础的治疗并不难,移动医疗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这一点和顾培亮也不谋而合:从中国宏观现状看,群众普遍关心全民健康。很多创业人、投资人、专业人士都看中了这个市场的前景。以此作为创业契机的企业从一开始,大方向是对的。

但这个行业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很多公司走着走着就没了,“根本的原因是平台和企业的供大于求。现在死亡对行业来说反而是好事。创业公司今后会日趋于理性。”顾培亮对《中外管理》记者抛出这样的观点。

平台or医院,定位对了吗?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规律。医疗行业的规律是什么?

顾培亮举例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再厉害的老中医,都要面对面去诊断。

但是,因为移动医疗行业的门槛,不仅关乎互联网技术,还有医疗本质的东西,看似搭了互联网的快车,却不是一个纯靠思维和科技的组合,如果只重技术,那么移动医疗很容易“跑偏”成大数据医疗。

余文强也透露,目前行业内不乏有靠分析数据来对客户进行大健康医疗建议的公司,虽然对客户有帮助作用,但这不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的移动医疗平台需要细分领域,绝不能做大全科。现实一点说,大全科的定位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无论是从能力、水平、资源,还是专业度上都很难和其远景相匹配。

依据行业规律看,一个专业的大夫至少需要八年的时间才能培养成,这不是靠“纯互联网技术”或“资本”就能拔苗助长的。全国13亿的人口,真正的独立医师又有多少?即使是已经从资历和能力上成为公立医院的专家大夫,一天的工作时间里,有多少时间是能够拿来上上网回复网上预约客户的咨询邮件或者登陆app账号与线上会员在线答疑?

“所以,当很多移动医疗公司从逻辑上将公立医院作为竞争对手,将平台当成医院,从定位上就走入了误区。”余文强总结说。

“移动医疗平台不可能和公立医院抢患者、抢客户,移动医疗公司的好处在于可以指导客户,告诉客户如何更好地去救治,或者线上提供专业的治疗方案。”顾培亮坚持这一点。

所以,若一家公司或平台脱离实际,重线上、唯科技、轻线下;或重线下、轻线上维护,慢慢演化成私人诊所、门诊连锁的另一种模式,那么距离死亡也不远了。

烧钱聚用户,图什么?

对于移动医疗企业和平台,用户量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这也就解释了很多初创公司搭建平台后不惜烧钱聚粉丝、找用户的原因。

顾培亮透露,其实他的公司在创始初期也一直在做市场调研,研究移动医疗大数据,但血淋淋的事实是初创公司如果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和成熟的运营思维,沿着搭建平台、做品牌、讲故事、砸钱、补贴找用户的路子走,钱很快烧光,未来还能做什么?还能给用户带来什么?砸钱烧起来的用户量到底能干嘛?

行业经验证明,企业可以发展非常缓慢,但当企业融到钱,最大化实现资本裂变性增长的可能性才是正途,具体就是从实实在在地去解决问题,与客户一起验证自己的产品开始。往往很多企业缺的是在市场调研、医生调研、用户调研上足够的精力,不能沉下心来去沟通,去了解用户真正的诉求。从而不知道该打造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群。

如此一来,移动医疗这条路越走越窄。

“任何一个行业,特别是医疗领域,只有精准到用户本身,才能更好地设计好产品,才能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产品、用户概念模糊,啥事都能干,什么也干不好,导致用户体验非常差。最后的结果就是惨败。”余文强总结。

即使钱多,日子也不好过

资本是保障创业公司持续运营的血脉。事实上,移动医疗这块大蛋糕,并不缺投资人眷顾。

《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获得融资总额0.26亿美元,此后融资额度连年增长,到2014年披露的互联网医疗融资金额已经达到6.91亿美元。

在余文强看来,那些因为资金瓶颈走向消亡的,不仅要扪心自问:

第一,自身的造血能力够不够?

第二,行业趋势有没有把握好?

第三,与线下实体医院的合作包括专家、门诊是否顺畅?双方的合作机制是不是符合当下的医院规范和制度?

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解决好,融到钱真的很难。

而行业也不缺少融到钱却依然做不下去的企业案例,“钱太多!反而死得快。”余文强解释说,有的公司甚至出现因迎合投资人口味,而进行数据造假,这一做法不但是引火自焚,更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忽略了医疗本质。从余文强口中道出的这一事实,在行业里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痴迷也属行业老定律。

余文强还补充说,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看,维护一个成熟的移动医疗团队不仅需要成本投入,还有战略投入。这是一个高管流失率高的行业,每个高管和核心人物背后又分别链接着公司的客户群体和医生、专家资源,他们的流失直接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持续发展。

创业公司要研究行业规律

那些在移动医疗行业已经死去的平台和创业公司,不仅给行业上了一门创业大课,对所有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有警示意义。

余文强的最大感触是,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如何活下来最重要,首先要尊重行业规律,其次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医疗,给予这个行业速度和效率,这是好事。“我们努力的一切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进行分级维护,给他们合理的方案。这是最终诉求,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尊重和把握行业规律。创业公司一定要明确,互联网可以实现创新和突破,但不一定能颠覆医疗行业。不是有了互联网就什么都能干。”

对此,顾培亮认为,泡沫之后,一切总是要回归理性,创业人要认真思考行业的共性。关注好某一个特定类型的领域。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调研,去了解市场的本质,了解用户痛点。“你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用技术搭建一个平台就开门营业。”

而即使活下来,任何企业一旦在创业这条路上渐行渐远,封闭的思维也肯定“活不长”。余文强举了这样一家妇产医院的例子,它把触角伸到红娘业务领域,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产业,细细想来其实不过是同一个商业链条不同周期的上下游。具有前瞻性的创始人,能将商业战线延长一到两年,对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再加上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这样的公司离成功不会远。

这么看来,网友戏谑滴滴打车变“滴滴相亲”也颇有意味――未来打败“世纪佳缘”的也许是滴滴打车。而打破移动医疗格局的,或许是跨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那个经典电影《人工智能》中,为了缓解失去亲人悲痛而专门研发的治愈系暖男机器人男孩,以及从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走出的既能够扫描生命指数、提供医疗帮助、必要时可以充当暖宝宝充气医疗机器人的“大白”,也许,融合了智能化功能的家庭医生、机器人医疗顾问或许是移动医疗的另一个未来。

政府和创业者可以一起趟路

众所周知的是,医疗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政策壁垒影响着移动医疗向前探索的脚步。

《中外管理》记者了解到,2016年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中陈述了这样的事实:现有的移动医疗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就医咨询、挂号、支付、查看报告等医疗过程的一些“点”上,这些服务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简化了其就医流程,但是未能形成结合医疗过程中的各个机构、各个环节的移动医疗集成解决方案。

紧接着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47号)中指出:国家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但迄今为止,行业得到的信号仅是“国家对移动医疗是支持的”,而细则并不明朗。

从自身实际经营角度,余文强道出了这样的困惑:线下还有很多问题,涉及地域和城市不同,问题也多样化。尤其很多专家碍于职业身份,和所在医院的“院长同意制”(专家外部机构问诊、就诊必须经过院长同意),不便于公开自己与移动医疗的合作。即使同意合作的很多专家医生只能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移动医疗平台的就诊工作。

这样看来,很多鼓励政策越往下走,执行难度越大。

当然,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挂号难、看病难、医患沟通不畅已延续多年,客观地说,公立医院有自身社会责任和医院制度的考量,其与移动医疗平台的错位是干戈还是玉帛,的确需要时间、政策、法规来化解。

既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政府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靠这些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找到新路,若既不违反政策,又能够解决就医难题,对政府和患者群体都是一件好事。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6

看病问诊无需到医院排队,健康咨询通过手机访问就能完成,甚至连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也能在手机上完成……网上看病的形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些正在变为现实。

近些年来,网络除了给大家提供新闻、娱乐等素材,它的角色也在逐渐延伸――网络看病。这一新兴的应用技术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新鲜,更重要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是否真的能起到“看病”的作用。众所周知,它的背后关系到最为宝贵的生命。

“看病难、看病贵”久拖不决,传统医疗体系在“互联网+”创业者眼里到处都是痛点。互联网巨头们从2014年起就发起对互联网医疗强势抢滩,谋求先机。春雨医生、好大夫、挂号网、丁香园等网站一早进入移动医疗行业抢占市场,而传统医院也在加快“触网”行动,从体制内发动对“互联网+”的“逆袭”。

网络医院试水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把医院“搬家”到网上,挂号、支付等均可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搞定;广东省中医院把中药待煎配送也搬上网,为患者节省看病时间……与这些医院利用互联网优势来优化院内流程,缓解患者“看病难”问题相比,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的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有更大的“野心”。这家采用“医生视频问诊+患者就地购药”模式的网络医院,开业以来受到的关注远超他们自己的预期。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目标是建3万~5万个远程诊疗点,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患者在家即可找医生看病。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第一家获得网络医院批准的医院,于2014年10月底开业,在运行近半年的时候,该网络医院就已为11492名患者开出了8172张处方,现在每天受理患者超过1000人次。这是一个无需来医院挂号看病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安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者连锁药店等网络就诊点的视频终端,患者可向在线医生求医问诊。之后,网络医生的处方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后,患者持处方去药店买药。目前诊疗费免费,候诊时间人均10~20分钟。

“刚开始时谁都看不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东省二医)的员工说的是股价,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少医生最初对网络医院前景的看法。2014年12月3日,广东某公司宣布参股广东省二医网络医院后,股价从13.75元飙升到52.70元。“很多同事后悔当时没买”。

彼时,这一全国首家获卫生计生部门许可的网络医院,在经过一个多月试运行后,于2014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刚开始,接诊医生对网上看病有所顾忌,一名消化内科博士一个星期才开出两张处方。

“太草率了,会出大问题的!”面对无需当面诊断的新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说,这种网上诊疗有风险。而在该院院长看来,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有风险的。

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广东省二医试水网络医院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一开始不少医院员工也不知道网络医院在做什么。一位老人在一家药店看了病后来到省二医咨询网络医院的事,导医台医务人员说没有这回事,老人以为自己被骗了,院方回访得知后才向老人解释清楚。后来该院开大会时专门向全院通报了网络医院的情况。

“网上看病会有很多信息缺失。”虽然也在做网络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负责人的态度非常谨慎,其网络医院主要是做患者管理和健康咨询,“我们根本不做这个事情(网上诊疗),医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网上直接给患者看病靠谱吗?王医生在省二医网络医院出任网络接诊医生,他说,“(对网络看病)不排斥,也不是很积极,当时觉得网络看病有局限性。”而对于不少西医医生而言,更是难以适应,不少医生一到互联网上就不会看病了。

后来,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胜明要求网络接诊医生转换思维:“假如你就是一名赤脚医生,也没有那些检测设备,这个患者现在很痛苦,假如也就是常见病,你能不能判断得准?”慢慢地,网络医生的日接诊量上升到了五六十人,多以常见病为主。

得知广东省二医要搞网络医院,该省卫计委有领导一开始也非常反对,“但现在,他们都鼓掌欢迎。”张胜明称。

互联网医疗成为投资热点

今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8年在健康医疗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发展目标。《意见》重点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同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而近日的《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第二版)》指出,当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失衡是导致医疗服务中“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关键,互联网医疗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在重构医疗新秩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资本看准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蓝海市场万亿级的想象空间,公立医院也从中看到了机会。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正在快速布局“抢占入口”,已经在全省21个地市布点1700个,日均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依照计划,明年广东省网络医院将完成3万~5万个诊疗点的建设。

为复诊患者提供线上诊疗的浙江宁波“云医院”在今年3月11日也正式运营,不过,在“云医院”上网上诊疗须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另外须是复诊患者,且事先须与医生签订服务协议。

最近一两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重金砸向互联网医疗。另外,类似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产品也纷纷面市,但按照相关规定,他们目前只能做网上健康咨询。

网络医院助力分级诊疗

据介绍,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采用的三方合作模式,省第二人民医院提供在线网络医生,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网络平台,省内数十家连锁药店提供网络就诊点。患者在建有就诊点的药店,可以通过视频向网络医生问诊,医生开出药方,患者可当场拿药。

张胜明介绍,患者的满意率接近百分之百。现在来看,“网上看病靠不靠谱”成为一个伪命题,更需要厘清的是网上诊疗适合看哪些病,如何让远程诊断更精准。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在一个论坛上介绍,前往大医院看病的人数众多,但真正需要到医院来诊断的不足30%,很多医疗行为可以在社区完成。而网络医院正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轻症可以由网络医院医生远程诊断开方,患者拿处方直接在药店买药;需要做检查的患者转诊去二级医院,更严重患者的转诊到三级医院。分级诊疗可以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也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排队多的问题。

“我们医生至少都是有三五年临床经验,常见病怎么有搞不定的呢?”张胜明对网络医院医生工作进行了细分,医生通常只处理感冒、痛经和慢性咳嗽等50种常见病和慢性病。

如果遇到网上诊断不了的疾病,他们会建议患者去医院检查。“只要是医生明确开了药的,就是有相对把握的。”张胜明认为,网上看病风险可能会比现实中高一点,但医院会通过这些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有医生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会适当夸大病情,院长田军章也称:“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尝试,改革和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关键是如何来把控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远程诊疗设备将迎来春天

远程医疗要做到诊断准确,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位扁桃体发炎的患者张开嘴巴打算让视频那头的医生看病时,医生说:“不用看了,看不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诊断将摆脱这些被业内认为“玩具”级别的设备。

张胜明介绍,广东省网络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已经设计出几款用于远程医疗的产品。其中,远程电子听诊器已开发完成,正在寻求厂家生产,“前期会少量生产一两百个试用”。此外,还有用于远程探查口腔、鼻腔的窥镜,用于中医远程把脉的脉诊仪等仪器,还在设计开发中。张胜明透露,远程窥镜类似于“一支笔长的视频设备,前端使用医疗级的一次性卫生材料,能放入口腔让医生清楚检查咽喉、牙齿等,高清摄像头还可拍下照片,让网络医生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

老年慢性疾病的监护与治疗占据较多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所需的医疗资源可能会逐年增加;近年来“三高”人群数量增加较快,对他们的持续监测和治疗是传统医疗难以破解的难题。最新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也指出,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可以介入到慢病的医疗诊断-监测-治疗干预的全过程,帮助医生和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C2C远程看病仍有多道难关

当然,网络医院要构建C2C(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的医疗模式,还需要破解几大难题。

首先,从政策方面来说,目前国家卫生政策只允许执业医师在医疗机构内行医,医生在家行医开药方,属于非法行医;其次,网络诊断开出处方,一旦发生医疗事故谁来背责?医生个人是无力承担的,未来是否可能有商业责任险来兜底?

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随着诊疗量的激增,网络医院也面临缺少医生的境地。“目前网络医院的患者需求量开始激增,个别远程医疗点甚至出现排队、轮号的情况。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医生数量不足。”张胜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抽调医院内能够抽调的其他医生,进入到网络医院专家团队里。而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开展,这个平台也鼓励更多其他医院的医生能加入进来。

如何保证网络医生的积极性?为了吸引医生,网络医院开出的薪水往往比医生原科室高一到两成。张胜明提出,除了在薪酬上有基础保障外,未来不排除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其实跟临床医生相比,网络医生的工作也相对要轻松一些。”由于大部分需要处理的都是轻症患者,网络医生以主治医师居多,也不需要占用过多优质医疗资源。从分级诊疗的角度看,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价值。

“目前只是互联网医院的初级阶段。”张胜明如此断言。未来的医疗,可以逐步实现轻症在网上看病,需要做检查的去基层医院,最终患者实现真正分级诊疗,到时候,三甲医院取消门诊就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院长田军章则相对谨慎,他认为,“网络医院”是医改背景下新的探讨和尝试,要充分利用医院成熟的机制防范风险,控制风险。互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它只是传统医院服务方式的补充,不能代替传统医院诊疗。

2015年1月,深圳市卫计委表示,今年将研究制定“网络医院”建设方案。该委的设想除了健康管理、网上咨询、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等外,还计划将医生以个人名义的网上诊疗也纳入监管范畴。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服务

1大数据医疗的背景

简而言之,大数据是由人类所制造。把所有物理空间的数据进行求和得到的就是大数据,那么大数据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从人类的眼耳口鼻声色意的认识,慢慢到运用技术、收集数据、计算统计、到统筹全局预算未来,这就是大数据,它已经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我国在医疗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西方国家略晚一些,并且总的来说整体力量还没有形成,但是在医疗模式的转型上,对医疗大数据的分析渐渐成为今后的最大需求应用方面。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对“服务”的理念追捧。而医院的服务模式则是以病人为中心开展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转化为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emR)。该系统为了实现以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全信息化服务模式,组织原有的HiS系统、检验信息系统(LiS)、影像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以及绩效管理系统等为一体。尤其是区域医疗的快速整合下,通过互联网把分布在同一个城市的多家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连接起来,真正达到了区域内医疗数据共享的目的。通过医疗的互联,减少重复检查、化验,大大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让病人及时高效的得到治疗,使看病效率提高,实现就医的手续繁杂转为简单化。

如果拿一个病人每次看病的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计算,普通的电子病案和医学化验数据较小,还不到1mB,但影像报告所达到的内存就要大一些,基本在1GB左右。一个患者就医一次基本上要产生2到3张影像数据,因此,总的来说一个病人诊疗一次产生的医疗数据加在一起大约在2GB~3GB之间。全国平均一家三甲医院每天就诊和住院的病人约为3万人,10家医院一年将产生超过300000tB的数据,由此不难发现,医疗数据量的庞大。目前已经出现的数据挖掘技术,也给医疗大数据分析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2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设想及推广

2.1大数据应用于医疗的分析

医生对病人诊断的过程分析如下。首先,需要病人ψ约旱闹⒆唇行描述,医生边听边记录。通过病人描述和医生的经验,接着是让病人作对应的医学检验和影像检验,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取得检查结果,包括化验单和影像报告。医生的大脑就像是一台储存了大量数据的计算机,根据取得的检查报告和病人的电子病历数据以及医生自己的诊疗经验进行相互的关联,从而判断出该病人的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诊疗方案。但事实上医生诊疗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只对医生一个人的经验和医学研究成果加以运用。而即便通过多个专家医生运用联合会诊的方式也只是仅有的少部分经验知识。所以,医疗大数据出现以前的治疗方式对病人进行的病情分析或多或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医院如果建立医疗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并被投入使用,专家医生就可以通过写入一系列医疗数据到医疗大数据系统平台,并且通过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专家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就可获得相像的疾病机理和病因,从而给出更为精确的诊疗方案,从实质上解决病人的病痛。

2.2应用设想

为了能够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收集、加工、储存、检索及计算和运用的要求,可以将医疗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构建医疗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具体设想如图1所示。

医疗数据中心的成立,是对病人情况的确定,医生治疗方案的设计,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建模。这医疗大数据中心在数据采集方面根据数据来源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对于结构化数据直接抽取并整合存储,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要对有用信息进行结构化改造再存储。抽取有效的医疗大数据共性元素,以原有的临床知识数据库为辅助,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并用可视化的操作来建立完善的临床决策系统。

3大数据医疗系统构建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通过网络把多家医院连接成一个区域医疗系统,从而实现多家医院医疗数据共享,信息传递这样的医疗大数据系统。而在区域医疗系统的形成下,扩展到城镇、城市医疗网;再进一步的扩大到省级乃至全国、全世界这样的大数据医疗系统。

1)实现对电子病历数据的收集及储存。在这个问题上,专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规范记录病人的病历情况。在电子病历数据要求规范以外,还要有专人保管、专人整理相关的检验数据,使得这些收集、储存的数据也规范记载。此外,还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存储这些数据,数据库的设计上对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是技术的关键所在。

2)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电子病历数据大多以文本数据为主,要对这些医疗数据做结构化处理。尤其是部分中文的电子病历,应对大量医学词语进行拆分、对关键词进行提取等。并通过模拟和数字技术对影像检验数据进行分析,把患者病况图像分析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3)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设计。在医疗大数据的数据库系统中大数据的4V特征(大容量、多样性、快速度、真实性)要求对大数据有更高效的利用,这些应用包括云计算部署模式和局部集群模式等。

4)大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医疗大数据挖掘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抽取医疗相关数据的特点,同时还要根据医疗数据特点进行划分。要提取到重要的、有用的数据则需要进一步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数据进行关联。也可以将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医疗数据挖掘。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8

5月8日,天士力(600535.SH)的“科研+资本高峰论坛暨研发合作与创业创新平台会”在天津召开,200余名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健康产业投资的新机遇,开启跨界合作新平台,打造创新价值投资新模式,使资本和创新在政策和金融大潮下实现共赢。

此次论坛由天士力集团主办、贝壳社协办,邀请到了富煜亚洲、联想之星、复星医药、中金、启明创投、安龙生命科学基金、朴弘资本、|奥基医药、达晨创投、本草资本、晨兴创投、约印创投、泰福资本等国内外顶级机构,偕同北京协和药物所、药明康德等国内权威科研机构、最具代表性的医药企业高管、知名产业大咖及资深分析师等,共同举办。

会议特邀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闫凯境、天士力控股集团科研副总裁孙鹤、药渡经纬董事长李靖、imS咨询总监邵文斌、健桥基金管理合伙人魏建中、贝壳社创始合伙人王学刚等生物医药和金融资本界重量级嘉宾出席。

资本嫁接助力创新

“多因素驱动大健康产业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闫凯境先生在开场报告中表示,创新要嫁接资本助力与新的服务机制,才能发挥价值。

闫凯境表示,天士力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创新健康产品加服务的大健康生态圈。在大健康各细分领域,天士力紧密围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中药及中药材、健康保健产业、医疗康复与健康管理服务、儿童教育与健康管理和国际业务等六大核心产业板块,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深入拓展,抓住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生物技术和信息科技两大创新点,布局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基因检测、精准药物研发、体外检测等新业态。

闫凯境表示,天士力要拓宽创新项目来源,聚合人才与资源,全方位开放产业资源对创新项目进行精准孵化与培育。

“作为一个企业是有界限和属性的,所以需要建立第三方合作的平台,从产品、人才进行合作。”闫凯境认为,这样天士力就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可以学习科研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闫凯境介绍道,通过7年的时间,天士力建立起了产业投资平台,首先是要聚焦天士力现在的产业,通过股东平台资源的配置,目标可以更清晰,从机制上,从资本的期限、属性上能够进行精准配置,实现项目生命周期的价值全过程。

“我们希望在健康产业投资上可以形成一个项目生产线,通过阶段的基金、大家观点的互换、专家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某些交叉领域有更深的理解,”闫凯境称,天士力的目标是跟第三方合作能够获取精准的项目,利用天士力具备的能力和资源,进行精准定向孵化,提高孵化的成功率。

闫凯境表示,要有效运用资本构建资产组合,构建高效产业经营模式,运用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工具,以资本为引擎反向巩固产业生态圈的资源整合能力。

“任何一个项目,不在乎成功与失败,而是在于团队的思路和执行力。”闫凯境希望能在外部孵化一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随意地改变路线和机制,但是通过企业资源、灵活配置的人才机制和资本资源,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创新机制的产生。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建设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是天士力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发展理念。

在“天士力研发战略布局与创新合作规划”的报告中,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孙鹤分享了天士力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成果,公司共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30项、临床批件62项,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课题11项。

据了解,天士力研究院下设现代中药研究所、化学药物研究所、生物药品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所、药物分析研究所、食品与保健品研究所、国际法规与注册研究中心、药政事务管理中心、临床医学部、项目管理部以及办公室、物流与设备管理、科研财务等研发管理和服务保障部门。

目前,天士力研发战略布局聚焦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心脑血管、肿瘤、消化代谢、自身免疫、精神、妇儿科,其中中药、化药和生物药均有涉及。

报告还展示了天士力的科研实力与平台建设,了天士力的研发管线,以及为推进建设“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天士力打造的与国内外科研和投资机构联动的全新科研合作模式。

除此之外,会上,天士力借助与协和药物所、博威生物的多年合作基础,签下两个创新药项目――新型ampK靶点降脂化药1类新药和pCSK9靶点生物药1类新药。

这彰显了天士力对于吸引创新项目合作的开放态度,建立国内外、院内外互动的“没有围墙”研究院的理念,以及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互动,整合形成潜力项目库的意愿。

同时,天士力还与药明康德签署了药效筛选与评价战略合作项目。药明康德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此次与合作多年的大健康行业领军企业天士力的强强联手共同搭建药效筛选评价平台,可以各自发挥核心优势,实现协同创新、联合创新、互利共赢,对于下一个重磅炸弹级的药物孕育新机,具有里程碑意义。

创新平台扬帆起航

5月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结束后,天士力与贝壳社签约成立了天士力创业创新平台。

贝壳社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生态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孵化型生态,集聚创业资源,解决创业痛点,为创业者提供零成本、便利化、网络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将创业产业化。

贝壳社以o2o品牌服务、Fa、投资、基于SaaS的创业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创业教育培训等六大产品,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的自主运营、海外招募合伙人,其他城市以轻模式和各地的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合作,利用流量导入、产品导入、云孵化,SaaS的创业服务方式,实现网络化覆盖、全球化布局。截至目前,贝壳社已连接数千家投资机构,10万名以上的医疗健康行业创业者。

创业创新平台成立后,将嫁接天士力全产业链创新牵引优势和医药研发实战经验,借助贝壳社广泛高端的社群人脉资源精准嫁接资本,精准孵化生物医药和互联网医疗早期项目,凝聚内外部专家资源,挖掘创新价值增长点,打通研发与资本通道,构建产品与项目交互渠道。

闫凯境表示,希望通过贝壳社的影响力、传播性的网络,让天士力能跟更广泛的资源进行链接互动,高效整合科研单位。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9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民营医院也不例外!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同步的,时至今日,在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中民营医院已经将近占据了一半。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级各医疗机构30多万家,其中非公有制医疗机构13万多家,有实力的大约500家。民营医院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随着这些医院的兴起,老百姓反映多年的就医难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而受这些医院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有的一些大型医院也在医疗设备、服务质量上得到了推动。然而无可否认,国立医院有自己先天的优势,很容易获取人们的信任,而民营医院受多重因素制约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主要集中在消费人群对民营医院的信任程度、技术力量的薄弱、高级人才的匮乏、营销成本居高不下、核心竞争力的薄弱、媒体负面的报道等等,都会对民营医院形成致命的打击。医院自身的不足外加上媒体等社会舆论的妖魔化,使得在与国立医院竞争上自然是困难重重,

为了争夺市场,实力稍强的医院就会通过大量的宣传广告来影响大众的选择,无疑,媒体宣传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营销费用的消耗,使医院利润率下降,从而影响医院的设备、技术的再投资,这些又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夸张、干扰的广告使得大众逐渐开始质疑民营医院的发展模式,进而消除了大众对其选择的欲望和需求。另外,随着医疗广告禁止刊播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个行业大洗牌的前夜,对于依靠广告来打市场的民营医院来说,生存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了。民营医院一旦断奶,预见的是竞争将会越来越白热化;实力不济的医院倒闭,社区门诊关门大吉,医疗行业两极分化;有的医院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因为资金链断裂大批死去;大型综合医院也会遭遇阵痛,营业额急剧下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寻找一个新的营销平台,打造医院品牌,使其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是令民营医院院长们头疼的一个难题。

随着分众传媒的崛起,楼宇广告、卖场广告、地铁广告这些也成为了品牌商的又一选择,再加上传统的一些路牌、户外、报纸、电视、广播等等广告形式,品牌商的组合广告投放模式日趋多样化。这种变化的背景正是传播媒体的越来越多样化。如果说以上媒体传播还算是传统,比较容易掌握的话,那么,变化迅速的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技术就是最难掌握的了。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上,什么是性价比最高的广告?什么是最有效的推广方式?这对于传统的广告公司和市场部人员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更不要说是民营医院了!

中国企业经历了衷情"公关"、崇拜"点子"、迷信"广告"、依赖"企划"、相信"CiS"这样一段心路历程。然而,卓越的企业必须以营销作为主导,或者说以消费者作为主导,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要求会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互联网营销的领域里包括多种营销方式,如:Sem(搜索引擎营销)、Seo(搜索引擎优化)、电子商务网站(B2B、B2C、C2C、C2B)等。这些营销方式不但涉及到it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还涉及到美工知识、文案知识等等,这也使想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的人们不得不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复合型人才,更是让不知所措的民营医院迷茫,寻找不到切入互联网时代的落脚点!

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篇10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姚劲波、王兴、马化腾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o2o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Digital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