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信息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39

财务信息报告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输出信息,它的目的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资料。因此,财务报告的目的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到来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也日趋为企业所顾虑、为所关注。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财务报告的“三表体系”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通用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但是,由于财务报告是由利益对立各方中的一方或其者所编制,受经济环境的和制约和财务报告本身所能反映的客观经济状况的局限,现行财务报告滞后于环境变化所显现出它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本文拟从我国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谈谈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

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正在逐步失去其相关性。

(一)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整

首先,完整性缺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固有弊病。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势必会对某些与交易无联系但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不反映。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直接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却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意义深远。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通用格式的报表,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会计信息,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程式化。然而,随着新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格式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利于特殊信息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且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不同、被估价的资产不同、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程式化的通用格式的报表,实在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再次,现行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对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的反映,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60%,特别是根据1997年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也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二)财务报告信息反映不够准确

不可否认,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中,估计和判断客观存在,“不确定性”贯穿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例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和残值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认定,职工退休金和递延所得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再有,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可掩盖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重形式而轻经济实质。要使会计资料反映如实,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依据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中不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典型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形式”取代“经济实质”在会计处理中很有市场。例如,按现行财务会计,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究竟有多少资产是按照现值去计量?有多少成本属性对资产计量的结果与经济事实相符?再如,在进行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处理时,会计人员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收入,但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未完全转移或排除。

2重成本而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但具体到会计核算,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却并不容易。譬如,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若以一定价格购进一台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后,原来支付的价格就体现为固定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在会计学之中,这时价格就转化为成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却是站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立场或角度上的。因此,现行财务报告重成本轻价值是不适宜的。

3重利润核算而轻现金流量。现行财务报告力争体现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但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末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思想。例如:过分注重盈利的核算;过分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计价;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而对代表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金额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偿债能力,并通过分析企业盈利数字和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来调整投资策略。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1重定期报告轻实时披露。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的进步和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就是最好例证。因此,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心愿。

2重历史经济活动记录而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及时预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四)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合理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损益表上:

第一、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由于未列出它们,管理者不能从表中了解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评价。未列出销售折扣额,管理者就难以知道企业为扩大销售和减少坏账风险所用经营策略的实施情况。第二、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非常损益是指非管理当局所能控制的损益项目,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表内的营业外收支包含较广,非常损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这就使人们对企业财务成果难以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不是企业所能控制情况下非经常发生的结果。从而不利对企业绩效进行正确评价和对现金流量作出正确预测。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逻辑性。

此外,附注内容简单粗糙,财务情况说明书形式单一,缺失重要信息披露等等,也是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对策

环境和信息使用需求的变化是推动会计的两大动力。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已摆在重要位置。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

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此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当扩展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有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有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有确定的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有信息,还要披露预测信息;不仅要有整体信息,还要披露分部信息。因此,财务报告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要增加对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揭示,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要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视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第四、要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第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否则公司经营者易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降低利息费用,虚增企业利润,可能诱导投资者作出有损经济利益的决策。

第六、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而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有用信息的披露,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也是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全面性、相关性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创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创新,才能解决内容复杂,而纳入报告进行确认、计量有困难的难题。一是会计确认的范围要扩大,确认的标准要更新。二是计量属性须重新解释。要从广义上理解货币量度,不以货币量度为限,鼓励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例如: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可以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度量:(1)市场占有率可用百分比来量化;(2)顾客满意度可用“很满意”、“满意”、“不满意”等概念量化;(3)企业风险可用概率来量化。可见,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就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改进。三是要适当拓展计量标准的范围。由单一计价模式向多元计价模式转变,由历史成本计量向现行价值计量转变,同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解决诸如自创商誉等项目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三)缩短报告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要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有效决策的依据。为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时间上采用季报编制形式,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避免“小而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数据能通过机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就大大缩短了报告输出的时间间隔。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时财务报告系统。通过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手段。会计使会计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宽,减少了会计信息产生、传播与利用的时间间隔。我们可要求需要外送财务报告的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实时财务报告系统,这样不仅给使用者获取企业财务报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遏制一家企业两套帐甚至多套帐的做法。再有,职能部门可将查处的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在网站上公布,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问题揭露,使会计信息的用户早做防范。

(四)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

第一,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将这三张报表结构进行调整,将披露的会计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正常的或经常的交易或事项。例如,正常或经常性的经营活动以及经常性的非经营利得或损失。而非核心业务是针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是非典型的经济业务或偶发性的交易或事项。当然,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划分是相对的,也是因企业而不同的。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可以力保集中资源向使用者提供最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趋势的会计信息。

第二,改进财务业绩报表。在改进财务业绩报告时,可以充分借鉴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两张财务业绩报表的观点,即在保留现行利润表的前提下,增加一张与之同等重要的全面收益表,来更有组织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报告的末实现利得项目。这种处理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保留使用者熟悉的利润表格式,避免因报告全面收益使现行实务发生太大的改变;二是增加了末实现利得项目对使用者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和公司间报表的可比性;三是全面收益表根据现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加工而成,编制成本可降至最低。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是因为:

首先,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十分必要。

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已经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难题。我国已有不少利得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在抓紧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还是在现行财务体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财务信息报告篇2

在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披露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从结构到内容均需要进行变革,以形成会计信息化下的新型财务报告即网络财务报告。作为会计发展的新兴领域,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它还将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呐容、模式以及对财务报告的审计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质量要求的转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作了准确地描述。它认为,从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要求出发,信息质量应具备可理解性和决策有用性。在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前提下,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应该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为会计信息所设立的这一质量体系可以说是相当完善的,然而执行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国内外会计学界与实务界都几乎一致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消失,而可靠性始终令人怀疑。

在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信息可以从网上披露。网上披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时效性与信息含量。从时间上来看,企业可以将会计处理程序以及编报程序在网上连成一体,将整个会计的核算流程,从原始凭证的信息输入到最后的会计报表数字输出在同一时间完成。从信息含量上来看,网上信息不受任何限制,不仅可以披露规范的报表信息,而且可以披露内部管理的信息;不仅可以披露财务信息,还可以披露非财务的信息,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外部信息使用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自己所关心并需要的有关信息,从而使整个会计信息市场更加有效,社会资金的流向及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二)财务报告模式的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下,随着会计目标的转变,人们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向。为满足这些需求,财务报告的模式应是多元化的。

1.经济事项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由索特提出,是指在披露通用信息基础上进一步披露企业的经济事项的明细项目的报告模式。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和交易。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多为一些综合数据,使用者往往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同时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用户,以便信息用户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件。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报表,它将计价和对信息及会计方法的选择留给用户。这种报告模式对用户要求较高,需要使用者具有相当的财务知识,而且知道如何确认和报告经济事项。因此,这种模式实施的可能性较低。

2.专用报告专用报告指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它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别,有选择地和重点地对特定用户披露特殊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特殊信息。例如,为股东重点提供净资产收益及资本保值增值等与其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债权人侧重反映偿债能力信息,为潜在投资者提供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及收益回报等相关信息。等等。这样,企业既可以满足特定用户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披露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外部报告模式将财务会计交给外部专业机构可节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设置,取得规模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改进报告质量,降低使用者的成本。外部特别适合小型企业。但外部报告模式在保守商业秘密的方面尚未有切实的解决方案。

4.在线报告模式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在线报—告显著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适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询的数据库中供用户随时查询。在线实时报告系统使交易和事项在发生时就可以记录、处理和报告,用户可随时获得实时报告信息,不必再等待已成为历史信息的公共报告。作为会计发展的新兴领域,在线报告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它将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披露、使用以及财务报告的审计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5.多栏式报告模式现时提供的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便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所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所谓会计数据固化,是指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看清数据的变化是会计政策变化所引起的,它意味着使用者忽视了不同会计方法有不同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于是,人们提出了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转向多元化信息。

(三)财务报告内容的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下,信息是多元化的,财务报告既要反映货币信息,又要反映非货币信息;既要反映财务信息,又要反映非财务信息;既要反映历史信息,又要反映现时信息。要能够充分地披露信息,信息才更具有可靠性和可相关性。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为此应拓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财务信息为核心,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这是会计的本质特征。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也相当重要。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1)背景信息:主要披露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情况、市场动态,关联企业交易状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等;(2)前瞻性信息:主要提供公司发展前景规划,公司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公司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公司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及信息;(3)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包括公司对员工的责任信息、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责任信息和对生态环境维护责任信息。

会计信息应借助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和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从而最终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

2.在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wto使世界走向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西方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将来在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

3.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动力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加剧对技术与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争夺,以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市场价值,并确保竞争优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对此,会计必然要转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随之,财务报告的重心也必然发生转移,即能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在开发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时,重点要解决好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因此,会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4.增加相对值信息的揭示,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以绝对值信息表述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特点之一。当财务信息的用途更多地偏向于各种各样的决策而不是局限于财富分配,财务信息揭示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时,以绝对值揭示信息的传统方式必然会遇到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挑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值表达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决策的需要。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重要性的进一步加强,会计主体范围的逐步突破,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会演变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发展的主流。

二、会计信息化下重要的财务报告模式——在线财务报告

在线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它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

(一)在线财务报告的特点

在线财务报告与普通书面报告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兼容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实时报告系统可以很好地兼容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利用超文本链接,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由总括性信息转入明细信息,而且这种明细信息可以细至每一项具体的交易;利用超媒体技术,使用者可以读到各类文字与数字信息,也可以使用各种直观的图表与图像。

2.信息容量大,信息冗余度低由于在线报告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贮,因此在线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是突破了书面报告所含财务信息数量上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在线报告所特有的交互性,同一个数据可以被不同使用者以不同的方式引用,但是它却可以只存贮一次,这就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再者,由于在“超文本”中引入“信息链接”,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不同报告之间相互切换,查询信息,多个报告都涉及到的信息就可以只在其中一个报告中作详细说明,其它报告中只要注明索引位置即可,避免同样的信息在多个报告中重复出现,减少了信息的冗余度。

3.阅读方便在线报告中的“信息链接”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分布在不同报表内的数据,也可以是以前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指标,甚至可以是互联网上其它站点上的相关信息。因此,“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财务报告所含信息量无限扩大,财务报告的读者在阅读报告时可以随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财务报告的效率。

4.传递迅速、更新及时在线报告大大缩短了财务报告传递的时间,提高了会计消息的价值。事实上,电子数据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送的,几乎可以看作是没有时间差。这样,迅速的传输速度就使企业有可能随时更新在线报告的内容,信息使用者也因此可能获得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即时报告。同时,在线报告最大程度的缩短了会计期间结束日与财务报告公布日之间的时间间隔,这将有助于防范内幕交易,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5.更具个性化有效的信息获取过程应是一个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计算机网络与报纸等书面媒体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为网络为报告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线报告所提供的人机对话,使财务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一改以往财务报告使用者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财务报告的局面。在线报告可以按照使用者指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信息,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报告所含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提供相关的财务指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使用者分析财务报告的工作量。目前,大多数在线报告都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点设置信息搜索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设定关键字来控制信息获取的数量与内容。

(二)在线报告对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影响

由于在线报告与书面报告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对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提出了新问题,也为今后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1.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书面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在线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由于建立了“信息链接”,呈现出一种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报告结构的差异改变了报告使用者阅读报告的方式,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阅读书面报告时,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减少信息搜索花费的时间,报告使用者总是依照报告编排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使用者是遵循着报告提供者预先设定的思路来阅读报告,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获取过程。在线报告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于前者,阅读者可以借助“信息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信息,不再因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信息搜寻上而中断阅读的思路,从而实现按照自己的思路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接”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包括非货币化信息。所以在线报告的出现突破了财务报告只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局限,同时也打破了财务报告与其它企业经营报告之间的界限,使它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络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由于上述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善,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读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可以通过“信息链接”直接到其它经营报告上获取相关的信息。

3.在线报告的出现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将这种新的财务报告形式进行规范,只有通过规范,会计和其他信息系统人员才能据此设计控制程序,并运用信息技术预防、检查和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线索。实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规范,必须使披露的信息符合实际经济现象的本质,信息披露控制的主要规范和控制程序,应同时嵌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在线报告的出现使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更加重视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在线财务报告的信息涉及面广、影响大,需要会计和审计人员十分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和控制会计和审计人员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修改阶段积极介入,帮助提出实施控制,使信息技术为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机会。这些服务方式包括:验证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以及检索信息时查询信息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会计师、审计师、系统开发者一起努力,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更加有效地控制在线财务报告的风险危机。

5.在线报告的出现也冲击了传统的审订观念企业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财务报表,意味着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各种不同数量与质量的信息的财务报告。目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都只是针对原始财务报告的。在线财务报告中,个性化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对这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审计师可能不再根据公认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公认控制准则,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收集、储蓄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序发表意见。可以猜测,未来审计报告不仅要针对信息披露方式,还要针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发表意见。

(三)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及形式

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量大,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各种管理、控制、预测、分析和决策所需的各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尤其应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加以详细披露。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知识性资产的信息,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2.金融工具信息,包括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性质、关于利率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和预期交易的套期保值信息。3.履行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社会资产、负债,社会贡献率与社会积累率,环境的破坏及改善情况,人力资源的培训及安置情况和公正商务情况等。4.分部信息。这种信息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按行业和地区分部,从多角度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5.预测性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预测分析及其他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非财务信息,既可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满足例行得日益增强需求,同时可以弥补传统会计报告内容的不足。

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会计频道与各种形式的信息集成——原始分类数据、特殊目的数据、分析数据和预测数据,多种不同的集成形式;(2)实时信息查询系统——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和其他查询;(3)网络热线——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而专设;(4)留言板——灵活的交流场所,进行各种特殊信息的交流。

三、结束语

财务信息报告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134-02

[作者简介]陈苏杰(199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不真实

真实性是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更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最主要依据,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往往虚报利润、虚增资产、编造伪造财务报告信息等,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掩饰。这些虚假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不但会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导致投资失败,而且会使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发现和化解财务风险,导致监管效率大大降低。

(二)可比性不强

可比性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之一。为了便于投资者比较分析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要求不同企业对于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取相同的处理方法,从而保证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选用方面赋予了企业较大的灵活性,而各公司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导致各公司同类财务报告的数据和信息不符合可比性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三)不充分

缺乏完整性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固有弊病。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在进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时避重就轻,充分、甚至过分披露对上市公司有利的财务报告信息,而对公司不利的财务报告信息则披露不够充分甚至只字不提,回避对公司有不利影响的重要事项,隐藏不利信息甚至披露虚假信息。

(四)不及时

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即使是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信息,如果提供不够及时,也会失去其时效性,其对信息使用者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实际意义。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必须及时披露财务报告信息。另外,财务报告信息不及时披露会为内部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等提供条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影响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为谋取暴利

一些上市公司简单地认为股市是一个“圈钱”渠道。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公司的业绩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上市募集资金,所以有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条件、抬高发行价格,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钱”,谋取暴利,肆意编造、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信息。

2为骗取商业信用

企业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筹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进行审核。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状况不佳又急需资金时,往往会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信息等方法骗取商业信用、实现其筹资目的。

3为减少应纳税额

大部分企业会通过各种途径合理避税,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少交税,而目无法纪,违规操作,通过做假账、粉饰财务报告等来减少应纳税额。

(二)客观原因

1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就会给控股股东和经理等“内部人”操纵财务报告提供条件,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表外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不仅要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还要通过财务报告附注更好地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但表外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如表外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导致内容缺失;表外信息扩张严重,导致信息混杂;表外信息形式各异,导致难以统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大大削弱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实际作用。

(三)宏观环境因素

1社会监管不力

一些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等存在执业质量低,执业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增加收入,在执业过程中,不按会计准则审计规范要求来收集审计证据,编制会计报告,有时,会因降低审计成本而不对账项进行详细审计,从而减弱了社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

2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不完善

上市公司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不规范,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相关责任人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会计规范的执行效果欠佳,使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出现问题。虽然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规定作出了修改和调整,但是在报告合并等方面的处理上仍存在不足,这就给一些上市公司留下了操纵空间,从而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表外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上市公司内财务公司报告信息质量,要建立公司内部有效制衡的约束机制,尤其要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通过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明确上市公司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执业操守,保证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信息。

要建立健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表外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应吸取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具体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公开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原则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严格规范表外信息披露行为,增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并逐步实现统一披露,保证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不断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知法犯法,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信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规操作获得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其为此付出的成本。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力度,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信息的上司公司要加大违法违规责任的追究,予以重罚甚至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另外,要让上市公司赔偿因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信息导致的投资者损失,进一步提高其违规成本,减少上市公司违规事件的发生,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三)建立“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对表外信息的审计监督

一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实现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单位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有效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对表外信息的审计监督,通过对表外披露的信息进行审计,实施强制披露的表外信息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初姗浅议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2]郭莉浅谈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及其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3]杨莹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些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4]张霞会计信息质量探讨[J]财会研究,2009(19)

财务信息报告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从最初编制直至最后被投资者使用的整个过程构成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所以在研究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财务报告的形成过程,关注其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的过程中关键的影响环节。

一、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

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整个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循环应该包括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编制、传递、使用以及监管机构的监控。其参与者包括公司的管理层、董事、注册会计师、新闻媒介、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准则制定者、市场监管机构。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从企业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开始,董事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企业外部的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然后经信息的传递者(新闻媒介或财务报告信息机构)将与从其他渠道收集的企业信息一并传递给最终使用者。财务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包括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债券评级机构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其中财务分析师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财务分析和股票操作建议,债券评级机构向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的信息,投资者最终运用研究报告和其它各种信息进行决策。另外,整个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受到监管机构监督,以此来保证最终到达决策者手中的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

从企业外部看,注册会计师、新闻媒介或财务报告信息机构、财务分析师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财务信息的传递者通过控制信息传递环节影响传递质量和传递速度,最终影响到达使用者手中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及时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保证信息质量,而财务分析师的参与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有用性,从企业的内部看,管理层和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只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控制财务报告信息的编制过程。另外,准则的制定机构和市场监管者也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它们通过准则的制定、股权结构限定及国家监管政策来完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企业的董事会、高级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最终控制或直接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决定者;而在财务报告的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企业外部的因素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源头,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治理根本上必须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完成。

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通过内部一系列既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作用和影响,其中他们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途径又有所不同。通常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造成影响,间接影响是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企业业务循环和生产流程对财务报告可靠性造成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如图2。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做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会计活动。会计核算系统通常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一部分,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和表现形式。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系统的最终结果和产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会计核算系统运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如果会计核算系统程序和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缺陷将会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2、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间接影响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也会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环境的间接影响。从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看,企业的会计人员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向企业的董事会负责,即企业内部存在层层授权、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保证这一过程得到有效实施以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财务报告编制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还要依赖董事会、企业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的具体内部控制流程。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用于保证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会影响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管理质量,从而影响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见,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系统还会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间接影响

由上可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其子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发生作用,同时内部控制还会影响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因此我们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过程中,不单需要关注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更应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评价对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在采取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之前,我们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明确内部控制中的弱点和漏洞,内部控制评价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履行受托责任的证明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证明。内部控制报告的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资产的所有者将资产提供给企业,交由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管理当局必须尽职尽责完成受托责任,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向资产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以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者当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负责,如果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导致财务报告虚假而对投资者形成误导,将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职责。另外,管理当局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并将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实际是管理者证明自己履行了受托责任。

2、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一方面,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是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评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3、增进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内部控制报告增进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报告要求企业按照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管理者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员工胜任能力、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内外部经营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意识。另外,内部控制报告必须由企业的ceo和总会计师或者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签字,如果出现虚假书证或者故意欺诈,签字官员将受到相应的民事和刑事处罚,这将提高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细节。

4、改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报告明确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对管理层积极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要素,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对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会产生重要影响。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道德操守将直接影响企业员工,如果企业管理层发生欺诈行为势必会导致企业的违法经营和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最终使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失。

5、提供有用决策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更多信息,有助外部使用者决策。投资者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有权利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明确投资获得充分的保障。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企业经营将有序而高效,同时能够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活动中风险。反之,内部控制混乱,企业所面临风险较大,投资者应避免对这类企业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85。

【2】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第8期,48-53。

【3】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审计研究,2001,第3期,43-47。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第5期。

财务信息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规则完善

一、引言

监管(Regulation)一词在牛津高阶词典中译为controllings.thbymeansofrules,即运用规则条例的管理控制,亦可将其理解成规制调节。对于本文所探讨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什么是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为什么要进行监管;如何监管。

针对问题一,笔者在文中将其理解为监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即涉及监管的对象。针对为何进行监管?笔者从中概括为两个维度:质的维度的信息不对称和量的维度的供需矛盾。在解释如何监管这一问题时,汪祥耀(2003)认为规则的制定是监管的一种手段,包括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或准则。其中规则的制定是一方面,规则的完善也是监管的一大举措。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的函(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就是对准则完善的一个很好的实例,并且可以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相联系。为此,本文侧重探究规则的完善,并以此为例分析财务报表列报的各变化完善之处和其中的动向,以此说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举措的完善。

二、监管的必要性

阎达五、陈东辉(1999)认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主要涉及供需矛盾和信息不对称,其他相关文献中也多次提及这一点,为此笔者将供需矛盾归为量的维度,将信息不对称归为质的维度。

首先是量的维度。杨淑娥(2010)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看作是财务报告供需见面的节点,并且受信息使用者(需求者)的检验。阎达五、陈东辉(1999)认为企业所需披露的信息受财务会计本身及披露成本的限制,为此供给方不可能将所有信息展现在需求者眼前。薛祖云(2002)认为最终的信息披露是企业与信息使用者利益均衡的结果。较之于供给方的成本效益原则,信息使用者(需求者)更偏好于越充分、越相关、越可靠越好,这就必然导致一个供需矛盾问题。其次是质的维度。即使使用者获得所需的信息,但信息质量却不能完全知晓,因为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生产者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这便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其经济后果便是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akerlof(1970)在对旧车市场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是高质量的一方会被挤出市场的现象。范里安(2011)将其解释为隐藏信息问题;同样,又将道德风险解释为隐藏行动的问题。基于以上两方面可见监管很有必要。

三、监管手段:规则的制定

从管理部门设置看,薛祖云(2005)将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称为“三驾马车”。从其管理设置及相应职责可知这“三驾马车”虽然各司其职但却存在互补的关系,对监管的实施起到了强大的驱动力。

从规则的制定情况看,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或准则等,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公司法、证券法等。这些规则的制定不论是从制定的部门还是所涉及的具体规定均体现了监管的过程,并且在信息披露方面都有明确列示,即不同规则从不同角度进行监管。

四、财务报表列报的征求意见稿:规则的完善

作为规则之一的准则,scott(2006)认为准则的制定是中央权威对公司外部信息的生产决策进行管制。对制定的准则进行更新和完善是不断健全现有监管手段的重要方面。此次的征求意见稿的目的表述如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可见规则完善的重要性。

(一)财务报告列报:相应的完善点

笔者将征求意见稿与已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相比较,变化完善之处表现在:

变化一:将四大报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征求意见稿第二条中提到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包括四张报表及附注。在之后又强调了“财务报表上述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从中可反映出监管中将对报表披露力度要求加大,将报表及附注更加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体现完整性,充分性,有助于提高列报的质量,同时给予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全面性的把握的启示。

变化二:适用范围扩大。征求意见稿第三条中将本准则适用范围扩大至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以及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同时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还应遵循各自在2006年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准则。此举表明此项监管举措的完善将更加成熟,涉及面更广。另外,相应的列报除了通用性规则,还要遵循自身所要求的规则,更加合理。

变化三:对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更全面。征求意见稿第五条中新增评价时需要考虑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对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紧紧与实际结合,面对大环境之下,增强了企业风险意识,与金融危机以来的举措相呼应。列报中对企业的评价也更加全面科学,加强了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企业处在内外环境之中,要注重将内外两方面相结合并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提升风险意识,同时也有助于监管的执行。

变化四:变更要求更加合乎实际。征求意见稿第八条中新增当出现经营影响较大的交易或事项发生后,也应进行变更。这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也是重要性的表现,同时为变更情形的判定提供更加全面的准则依据,这将有助于提高列报质量。

变化五:重要性的定义完善充实。征求意见稿第十条中提到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包括考虑该项目性质上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项目金额上需考虑项目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综合收益总额等直接相关或所属报表单列项目金额的比重等情形。

结合变化四,这里将重要性作进一步阐述,主要是从项目的性质与金额两方面予以判断。包括日常与非日常的划分、金额与性质的把握。在实务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那些非日常的,数额小的但汇总起来又比较大的是否也应判断其具有重要性,这其中可能涉及累积影响数的汇总,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变化六:列报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不得相互抵销。征求意见稿第十一条中提到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项目和损失项目的金额不得在利润表中列报时相互抵销。此次的变化规范了披露项目的列示,减少不确定性,防止虚增或少计利润,做到“有据可查”;“不得相互抵销”这一规定对于损失的高估、损失项目的模糊化程度起到一定的改进作用。

变化七:正常营业周期定义的充实。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中将正常营业周期定义为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通常短于一年,若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的,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这一变化体现了会计期间的准确划分,从而为相关科目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准则依据。正常营业周期的划分将整个列报内容予以规范化,便于横向与纵向数据的比较,同时使监管更加便利。

变化八: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增加了列示项目。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一条中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和“综合收益总额两项目”。在所有者变动表中增加了“综合收益总额、分别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并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的两类情况以及综合收益(总额)、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作了解释。

可见此次监管措施的完善越来越体现完整性,从而使列报内容更符合决策的需要。对于信息供给方,信息披露力度加大,披露规范化;对于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来讲,为其使用和决策增加筹码。列报的增加项也突出了其在列报中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对于这一增加举措,相关的计税基础将如何变化,因为在利润表中这将影响所得税计税基础,是将其作为递延项目处理还是作为列报项目进行列报,是否要同时考虑期间的划分及归属问题?这将是笔者今后研究所需思考的地方。

(二)征求意见稿:给予监管的启示

1.列报内容深度不断完善。从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定义还是相应的列报处理中都给予一定的完善充实,由此可见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举措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质重于形式。而且还应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进行多因素考虑。列报深度的不断加强不是单单地追求量的变化,更多的是质的提升,比如不得抵销项、利润表列报增项使得整体列报的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

2.列报内容广度不断扩延。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如对重要性定义、持续经营评价的充实体现了内容涉及面的广泛。由此可见,在相应的监管措施制定中需要适当对披露内容进行扩大和多元化,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

3.列报项目与格式。从利润表所增加的列报项来看,这种披露需要一定的格式,这样才能使列报清晰明了,符合标准化管理。而且规则的制定本身就是一种规定,但这种标准的格式并不一定局限在条条框框中,还可以是相应的明细说明,或者在制定监管措施时考虑将两者结合使用。

4.整合资源。蔡海静、汪祥耀、许慧(2011)认为由于缺乏各种报告之间的整合,使得信息泛滥,内容重复,不仅降低企业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而且极大地加重了企业负担和使用者阅读和理解报告的困难。试想是否可以在监管举措制定中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增强列报的可读性,提升效率。从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亦可感受到这一点。在相应的监管中,可考虑整合相应的监管资源,包括监管部门之间、监管措施本身、监管对象的行为等。

5.适应国际环境:准则趋同。从此次征求意见稿目的中可体现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体现了监管措施完善同时以适应国际化条件下的发展。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5)对会计趋同作了精辟的诠释: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在相应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举措制定和完善中要时时关注国际新动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各国的监管举措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可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应监管措施。

五、结论

本文重点探讨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手段中的规则完善,并以征求意见稿为例分析相应的财务报表列报的完善变化情况。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监管中应注重规则的制定和规则的完善;在完善方面,应注重监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监管对象的披露方式;必要时可以整合监管资源,提高效率和相关度;同时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从总体上看,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不仅仅是对原有准则的完善,更多的是适应环境所做的调整,从而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供需矛盾,并在如何监管问题上予以指导,进而维持整个市场有效的运行。J

参考文献:

1.汪祥耀.财务报告监管及未来发展趋势[J].财经论丛,2003,(100).

2.阎达五,陈东辉.论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供给与管制[J].浙江财税与会计,1999,(8).

3.张文贤主编著.21世纪100个会计学难题[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4.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范里安著,费方成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8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财务信息报告篇6

【关键词】xbrl;审计信息;披露设计

xbrl是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是xml技术在商业报告领域的应用。根据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是商业和财务数据电子化交流的一种语言,是用来改革全世界商业报告语言,有助于商业信息编制、分析和交流,为提供和使用财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商业信息。目前,xbrl国际联合会的成员达450多个。截至2008年6月,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已经获得xbrl国际组织的认证,成为这些国家正式运用的xbrl财务报告标准(张天西,2006;伯杰伦,2004)。

审计信息的披露对于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了解公司审计工作情况,评价公司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深交所和上交所推动实施的基于xbrl定期报告实例文件和应用示范主要针对财务报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未定义专门的审计信息标准,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分类标准仅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分类,但这远非审计信息的全部。本文简要分析xbrl报告格式下应披露的审计信息。

一、审计信息的构成:基于审计质量框架

之所以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审计信息,是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信息质量,通过对审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审计质量,以确定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利用程度。www.133229.com因此,凡是能够影响投资者对审计质量判断的审计信息都应予以披露。根据deangelo(1981)的定义,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违规情况的联合概率。审计师发现财务报告中重大错报的能力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师报告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依赖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凡是能够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审计信息都应披露。

(一)显示独立性的审计信息

根据现有的文献,有助于评价审计师独立性的元素包括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非审计服务收费、审计师变更等(deangelo,1981;漆江娜等,2004;夏立军等,2005)。具体来说有:

1.事务所规模

deangelo(1981)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事务所规模(以拥有的客户数目来衡量)越大,与某一特定客户相联系的“准租”在事务所“准租”总和中所占的比重越小,事务所为维持该特定客户而以机会主义行事的动机就越小,从而独立性就越强。因此,应披露事务所规模信息供投资者分析使用。衡量事务所规模的指标有:

(1)总收入与审计服务收入。事务所总收入包括审计服务收入和非审计服务收入,审计服务收入是事务所从事审计业务所取得的产出。在竞争市场中,总收入尤其是审计服务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事务所投入到审计业务中的“资源”的多少,而审计“资源”是事务所在审计业务规模的最好诠释。所以,审计服务收入是反映事务所规模的首选指标。易琮(200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用事务所的收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

(2)人力资源。审计活动是典型的脑力劳动,事务所在这一活动中投入的主要资源是人力资源,而反映事务所人力资源情况的指标有注册会计师(cpa)人数、证券从业资格cpa人数和从业人员人数。此外,事务所的分所数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事务所的组织规模。

(3)客户数量。事务所是审计活动的供应方,而客户则是审计活动的需求方,所以,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侧面反映了事务所规模的大小。主要指标包括客户数量和客户规模,在具体衡量客户规模时,可采用客户的总资产、股东权益或营业收入。李树华(2000)、章永奎(2002)和原红旗(2003)利用客户数目和规模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漆江娜(2004)则以事务所拥有客户资产总额衡量事务所规模。

(4)事务所排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则从事务所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总收入、审计收入、cpa人数、培训完成率、领军人才数量、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惩戒应减分值等)进行打分,并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所以,“百家”排名也反映了事务所的综合规模。

2.审计任期

中国证监会要求从2002年年度报告起,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信息。关于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有削弱作用。mautz和sharaf(1961)注意到,事务所与同一客户建立长期联系会损害审计独立性。deangelo(1981)认为,当审计师的任期越长,审计师就越可能与客户建立私人友情,产生“经济依赖性”,从而使审计师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受损。davisetal.(1993)对美国1981至1998年间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公司管理层获得了更大的报告弹性,审计独立性有所降低。方军雄(2004)在研究经济依赖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时,发现审计任期会削弱审计独立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师任期对审计独立性有促进作用。marshall和k.raghunandan(2002)选取117家1996至1998年间的美国破产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在审计任期的早期,审计人员更容易受到客户的影响,审计独立性较差,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独立性逐步提高;当审计任期超过5年之后,审计任期的作用消失。夏立军等(2005)发现审计任期能促进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因此,审计任期也是投资者判断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审计师变更

dopuch和schwartz(2001)将事务所审计轮换制度分为无强制留任或轮换、仅有强制留任、仅有强制轮换和既有强制留任又有强制轮换四种情况,他们发现后两种情况下的审计独立性要高于前两组,说明事务所强制轮换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94)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8)也认为,事务所强制轮换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一种办法。安然事件后,美国的sox法案对审计轮换进行规定。李兆华(2005)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对解决“共谋”作假的有效性。刘骏(2005)认为,实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强制轮换制能冲淡事务所与客户公司长期合作形成的“融洽氛围”,减轻事务所保住客户公司的压力,从而提高审计独立性。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研究报告表明:几乎所有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富》1000公众公司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成本可能超过收益。李东平(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务所出具了“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该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审计年度就被客户炒鱿鱼,说明客户可能通过审计轮换来购买“清洁”的审计意见,即审计轮换会降低审计独立性。因此,审计师更换是否影响独立性,是有争议的,也是需要披露的一项重要审计信息。

4.审计服务收费和非审计服务收费

(1)审计服务收费。收费更高的事务所可在审计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simunic(1980)在分析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后,发现“八大”获得20%左右的收费溢价。craswell、francis(1995)、defond和francis(2000)分别对澳大利亚和香港审计市场的收费情况进行研究后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漆江娜等(2004)利用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四大”的审计收费水平明显高于本土事务所,同时“四大”客户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低于本土事务所客户。

此外,还应披露初始审计收费,审计师为了获得审计业务有可能低价揽客,甚至恶性竞争,如果存在这一现象,很可能对其独立性造成影响。因此,除了每年的审计收费外,也有必要披露初次审计收费情况。

(2)非审计服务收费。关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会削弱审计独立性。因为审计师为审计对象提供非审计服务后增进了对审计对象的了解,从而会允许客户管理当局更大幅度调整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同时对客户的经营风险也会变得不敏感。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因为通过非审计服务可以增进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了解,更好地识别审计对象的风险,最终提高审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能力。刘星(2006)的研究表明事务所提供的非审计服务并没有损害其审计独立性,但为了更好地让投资者了解非审计服务可能对审计服务产生的影响,也有必要披露非审计服务收费。

5.审计师选聘模式

审计师选聘模式,是指采用哪种方式选聘审计师,以及由谁决定审计师的最终聘任。clikeman(1998)认为,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根源在于审计师是由其财务报表接受审计师评价的公司(经理)聘用并支付审计费用。萧英达(1991)认为,选聘与否和审计报酬的多寡完全取决于被审计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要保持独立性是不可能的。这些观点说明,审计师的选聘模式也是投资者判断审计师独立性的一个信息元素。因此,xbrl财务报告可披露审计师的选聘模式,是直接由某一层级的负责人聘任,还是通过招投标聘任,以便投资者判断选聘模式是否构成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威胁。

(二)显示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信息包括:

1.审计行业专长

dunnetal.(2000)的研究表明,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客户比非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客户信息披露质量更高。owhosoetal.(2002)等人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在其专长的行业里相对在其非专长的行业里具有更强的发现报告差错的能力。grambling和stone(2000)、krishnan(2003)等人的研究也都表明事务所的审计行业专长能提升其审计胜任能力。余玉苗(2004)指出,提升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对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衡量审计行业专长的指标,lys和watts(1994)采用了行业市场份额,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业所有客户数量的比重。笔者认为,除了行业市场份额,还可以采用以下指标:(1)行业资产份额,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资产占该行业所有客户资产的比重;(2)事务所行业客户比重,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数量占该事务所所有客户数量的比重。

2.cpa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ifac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体系》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都指出,学历教育在胜任能力培养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历教育的最终结果会体现在会计师事务所的cpa学历结构上。一般来说,cpa的学历越高,胜任能力越强。但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并不强求所有cpa都获得尽可能高的学历,而是要追求合理的学历结构。同时,cpa的年龄往往代表着其阅历和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和阅历越丰富,胜任能力越强。而年青cpa的优势是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对于事务所来说,也要使cpa的年龄结构合理化。

3.惩戒及处罚信息

审计师受到惩戒及处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罚款、吊销执照、审计诉讼等。当审计师被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惩戒或罚款,或者被列为被告时,说明有较多的理由认为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有过失或过错行为,侧面反映出事务所的胜任能力不强。

除上述信息外,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审计信息,就是审计意见,是投资者直接判断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存在瑕疵的依据。

二、xbrl年报中审计信息的披露现状

表1列示了中、美审计信息的披露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有不少审计信息已经在xbrl报告中披露,但仍然有不少审计信息是遗漏的。就事务所规模来说,披露了事务所名称,通过事务所名称,投资者可以了解该事务所是“四大”还是非“四大”,但对于非“四大”之间的差别就难以区分。目前我国对初次审计收费、非审计服务收费、事务所选聘模式也没有要求披露。尤其是忽视了对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的披露。如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过去的惩戒情况都未曾披露,投资者无从获得该类信息。

三、xbrl财务报告中审计信息披露的改进

(一)完善审计信息披露项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不少审计信息尚未披露,应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的披露项目。包括有关显示审计师选聘模式、审计收费的信息等。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要求披露审计收费,但只披露了审计收费的总金额,并未披露初次审计收费、非审计服务收费,以及审计服务收费变化的原因等。因此,应在xbrl报告中细化费用项目,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判断。审计师的选聘模式也需要增加披露,让投资者判断选聘模式是否造成审计师被大股东操控,是否影响到审计师的独立性。

(二)利用超链接披露专业胜任能力信息

在我国,事务所的声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投资者尚无法区分不同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必要披露显示事务所胜任能力的相关审计信息,以供投资者使用。考虑到年报主要披露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而不是事务所的信息,因此,难以要求公司披露事务所的详细信息,应通过年度报告中事务所的签章建立超链接,链接到中注协的网站,在中注协网站上披露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和事务所规模的相关指标(总收入与审计收入、人力资源指标、客户数量和事务所排名)。这样既有利于投资者对审计师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不会引起上市公司的反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中注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通过上述措施,最终形成的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信息披露框架如表2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3).

[3]夏立军,陈信元,方轶强.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1).

[4]刘骏.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5(6).

[5]刘星,等.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7).

[6]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易琮.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证考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布赖恩·伯杰伦.xbrl语言精要——21世纪的财务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deangelol.,auditorsizeandauditquality.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j].1981,3(3):183-199

[11]davisl.r.,davidn.ricchiuteandg.trompeter.auditeffort,auditfees,andtheprovisionofnonauditservicestoauditclients[j].theaccountingreview,1993,(jan):135-150.

[12]mautzr.k.,sharafh.a.,thephilosophyofauditing(m).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monographno.6.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61.

[13]marshalla.geiger,k.raghunandan.auditortenureandauditreportingfailure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2,(3):67~78.

[14]dopuchn.,kingr.,schwartzr.,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retentionandrotationrequiremen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1,39(1):93-117.

[15]simunic,d.a.,thepricingofauditingservice: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spring):329-343.

[16]dunn,k.,b.mayhewands.morsefield,disclosurequalityandauditorchoice(eb).workingpapercuny-baruch,2000.

[17]gramling,a.a.,d.n.stone,auditfirmindustryexpertise:areviewandsynthesisofthearchivalliterature[j].journalofaccountingliterature,2001(20):1-29.

[18]owhosov.e.,w.f.messier,j.lynch,errordetectionbyindustry-specializedteamsduringsequentialauditreview[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2(40):883-900.

[19]krishnan,g.,doesbig6auditorindustryexpertiseconstrain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horizons,2003,(supplement):1-16.

财务信息报告篇7

[关键词]受托责任;借鉴;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一、公共财务受托责任与部门财务报告

公共部门是政府责任的承担者,部门预算是公共部门落实政府责任的物资保障,也是控制和监督部门行为最有效的工具。按照新公共管理的思路,为评估财务受托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公共部门应视为独立责任中心和独立的经济主体。遵循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开展财务活动。从会计学角度看,部门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是依据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并定期报告履行情况。这种财务受托责任具有经济性(兼顾效率与公平)、持续性、有限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与企业经营的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利益驱动相比,作为政府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实现机制比较复杂,无法用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率、股东财富增长率等)来了解和评价部门履行受托责任和受托业绩实现程度,从根本上解除部门的受托责任。因而,财务报告在受托责任与社会需求之间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希望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遵从法定预算、业绩、经济影响等信息,提供的财务活动情况和财务信息状况,能有助于了解和评价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也是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S)在第1号概念公告“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强调“在民主社会中,财务报告在体现政府履行公共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因。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前的政府财务报表是由所属部门财务报表合并而成,部门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必定影响着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无疑就是对部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部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信息质量是指财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特质,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质量决定了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评价公共财务受托责任要求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应满足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但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部门层面均存在着报告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一)突出“合规性”受托责任

从近年“审计风暴”所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上存在违规、违法等问题可以看出,这种受托责任主要是对部门通过年度预算取得的资源的合规性受托责任进行认定、报告,并予以解除。而对于部门的管理业绩和服务成本等管理绩效方面的信息不做有效的反映。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报告基础

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使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无法完成有效的成本核算任务,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部门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无法满足对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和受托责任的评价要求。

(三)强调报告信息的内部性

现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无论是总预算会计制度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定位为“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以及组织内部的管理者”。而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多半被忽略;在信息的质量上,要求会计信息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要求”,突出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忽略了部门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对外披露自身财务信息状况的责任。

(四)以决算报告替代财务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部门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以部门决算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而部门决算报告仅包括决算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分析集中关注与预算执行直接相关的现金流信息。一些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表外信息,如资源状况、负债和净资产全貌,部门业绩、效果和服务成本等被遗漏。导致无法实现对绩效和受托责任情况进行系统的确认、评价和分析。

三、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广泛开展,创建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价政府成为西方各国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为评估政府受托责任负责,越来越多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逐步建立了受托责任框架下的财务报告制度,并具有典型的特征。

(一)强调受托结果上的绩效性

20世纪后期,为克服政府的弊病,西方各国政府掀起了一场从传统的“程序和规则驱动”的合规管理向“任务完成”的绩效型管理转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求政府不能局限于履行公共资源取得、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合规性的受托责任,而更应关注公共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绩效受托责任。因而对披露政府行动过程和结果载体的财务报告在信息质量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澳大利亚政府在1997年实施的《1997财务管理法案》中,要求财务报告能为绩效导向的管理决策与控制提供相关的信息,披露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美国、新西兰等oeCD成员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民主化背景下,也都先后颁布了此类法案或公告,并逐步成为报告体系的潮流。

(二)建立在“应计制”基础上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为披露政府受托管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的活动情况,oeCD成员纷纷建立了明确的对结果负责的受托责任机制。以评析政府营运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益和效率,逐步构建了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如新西兰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为实现管理控制和计量主体绩效的“应计制”会计,并在1992年编制出了第一份正式的部门权责发生制年度财务报告,逐步实现了从“依从预算”向“评价预算”转变,成为“应计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自1994―1995财政年度开始,要求政府部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经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运用财务信息监控公共部门的契约履行以及管理绩效情况。

(三)报告的目标层次丰富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提出,政府会计报告目标应重点披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助于计划和控制的信息,包括投入资源。及有关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对经营目标产生的影响及效果。二是向社会公众充分披露政府运营一段时间后的财政状况、业绩和成果,帮助社会公众、立法机关、国际机构和其他资源的提供者掌握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政府提供服务、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据此作出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

(四)报告体系内容完整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是影响财务信息披露目标的重要因素。英国政府通过资源会计与预算系统(RaB),全面分析和报告政府运行

中的资源耗费和产出绩效情况,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既包括预算活动的信息,也包括预算外活动的信息;既包括预算执行的信息,还包括比较信息和预测信息;既提供财务报表,又披露相关的经济假设和会计政策,还充分披露关于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美国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也规定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应包括基本财务报表,还应披露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及必要的信息,以补充政府财务报告历史本质的不足,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四、借鉴与启示

李建发教授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不应只是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的预算会计报表或财政收支决算报告,而应该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的受托责任并作出相应决策”的综合财务报告。因此,西方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

(一)强化部门绩效受托责任信息

部门预算使部门的财权与事权有机结合,绩效既是部门预算执行的目标。也是受托责任的归属。但是,以对年度收支及结果的合规责任为受托重点的部门预算报告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希望通过预算信息同实际财务信息与绩效信息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披露部门是否按照预期目标进行资源管理、取得预期产出和效果。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开始,逐步建立部门绩效预算和绩效财务报告制度,向社会公众报告部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促进部门公共选择的优化,以满足社会公众“花更少钱,办更多的事”的期待。

(二)建立绩效导向的预算会计体系

李建发教授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产成品’,是反映和报告政府绩效及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载体,是立法机关、社会公众审核并批准解除其受托责任的依据”。因此,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建立以应计制为基础,对整个预算执行过程(拨款、承诺、核算、支付)和全部资源耗费进行全面追踪的绩效导向的预算会计系统,归集、分摊与核算履行责任所耗费的公共资源,客观反映业绩的取得与其所耗费资源的配比情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三)重视财务报告的外部性

公共财政体制下,民主意味着公众应该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这就要求作为信息桥梁的财务报告信息不但要服务于政府内部的财务管理、预算控制,还应当作为向社会公众报告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要改变长期以来部门财务报告的信息主要用于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和各预算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的局面,重视部门财务报告的外部需求,逐步建立以绩效管理与评价受托责任为目标,全面反映部门财务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综合财务报告,实现财务报告信息由“管理和控制导向型”向“对外报告导向型”转变。

(四)重塑部门财务报告体系

报告体系主要是明晰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内容,分清哪些应当纳入财务报告,哪些不应纳入,明确哪些是核心内容,哪些是附注内容。因此,借鉴新西兰政府财务报告所遵循的公认会计准则之规定,将现行的部门决算报告扩展为可的部门财务报告。建立包括资产负债表(又称财务状况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预算和实际财务业绩表等基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其他附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不仅提供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部门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还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部门控制的资源及主体业务活动运行结果或提供服务成本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厄尔R威乐逊,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十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建发,等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会计研究,2004(9)

[3]路军伟,等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20116(12)

财务信息报告篇8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57-03

[作者简介]曹湘平,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会理论。(湖南株洲412008)

一、现行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揭示或表述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它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与工业经济环境相适应,是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资产的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等,对当前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很大的挑战。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和使用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对无形资产内容披露不全面。现行财务报告把重点放在有形资产上,而知识经济从更广的范围上拓展了企业的经济资源,使企业资源观念日趋多元化。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信息得不到充分披露。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能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FaSB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企业声誉等这些不具备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可能是未来对一个企业成功做出最大贡献的资产,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所以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以重视。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这些不具备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潜力、发展前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非常有用,而现行财务报告却无法反映这些信息。

2.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众多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求会计报表不仅提供以评价经营业绩为中心的历史信息,而且要求提供关于背景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及不确定性的非财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要获得对以往业绩评价的依据,而且可以获得对企业未来业绩预期,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和其他决策。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企业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各种软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使得建立在原有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经济事实。

3.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作为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会计,不仅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需要运用监督管理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的《劳动法》、《环境保护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的规章都要求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没有管制要求,尚属自愿披露的范畴,而现行财务报告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无法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相关信息。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对社区建设、人员就业和培训、产品质量、公益捐赠、社会保障、植被绿化等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这些内容。

4.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信息披露。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按照资产负债现有的项目分类,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另外,传统财务报告揭示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尚未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待执行的合约,一项合约的签订往往意味着将来的风险和收益,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的计量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投资企业的衍生金融交易的有关会计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增加了使用者解读信息的难度和潜在风险。

5.只注重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长期以来都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热衷的据以进行决策的主要信息,而且历史成本作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习惯采纳的会计惯例,交易双方都很信赖其可靠性。但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编制的现行财务报告,存在严重局限性。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却不能计量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且,在价格明显变动时,除货币性项目外,对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使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大大加快,若完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方法,必将使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6.过分重视货币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货币计量使现行财务报告掩盖许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是非货币计量的,如前所述的企业管理者素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是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他们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二、强化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措施

(一)强化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类型企业的表外信息的披露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1.无形资产信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凝聚知识和智慧的权力资产和竞争优势资产;另一类是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力资源。对于此类信息满足确认标准的要在表内充分揭示,其他不便于确认的(包括非货币信息)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权力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可以在表内披露,人力资源可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分支单独披露,作为竞争优势的资产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经营方法等由于受确认和计量的影响应作为无形资产信息在表外附注中予以披露。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种计量手段,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特别需利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促进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2.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其内容主要有:(1)企业背景信息。企业的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的长期目标、经营策略、所处行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这些信息主要作用是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前景与企业经营环境是否相适应。(2)主要经营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等。(3)预测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言,企业未来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根据前瞻性原则,应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等进行科学预测。

3.社会责任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应该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考虑其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可以使政府得到更多的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从而便于对企业加强管理,纠正其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公开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帮助他们分析企业可能有哪些经营活动将要受到政府的限制和管理,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进行可靠的投资决策。

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应披露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信息、有关企业污染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如对所在社区的贡献,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等文字信息。在实务中可以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或以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外披露。增值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方式,可以用来借鉴。

4.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形式创新性、技术高难性、交易范围跨国性、避险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因而它的运用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很大不确定性,这种巨大的金融风险可能给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如果不及时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失误。

可以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报告的结构和编制方法两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可以采用表内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二)提供灵活多样的会计报表

1.编制专用财务报告或差别财务报告。实现从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向按信息使用者编制专用报告的转变,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现行的报告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应该在规定的基本的财务报告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化信息的披露。通过编制差别报告,企业既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又可避免因为广泛对外披露信息给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的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

2.财务报告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方式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报表、文字信息以外,还会辅之以图形、图像化信息等多种表达方式;除了纸质的报告之外还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实现非纸质报告的实时传播。财务报告的传递方式会向随时报告、实时传递转化。以证券市场为背景的投资决策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着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技术,信息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这些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也就成为了现实。由于internet(国际互联网)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现在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外部人员可动态地,随时地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三)提供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如前所述,在当今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经济竞争环境中,投资者和管理人员最关心的是决策中所需要的现实价值信息,而不是历史数据,这就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投资和信贷风险。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公允价值或资本化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投资者的决策需要企业提供有关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判断企业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因而要对传统的计量模式进行改革。会计计量模式应当坚持历史成本为主,加强多种计量属性和多元计量单位的应用,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货币计量有直观和普遍接受性的优点,但是在当今如此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若仅仅使用货币计量恐怕不能展现经济活动的全貌,从而不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以时间计量和劳务计量等计量单位,增加因货币计量而不能进入财务会计报告的非货币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增加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智.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J].经营与管理,2005,(9).

[2]张雁翎.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披露[J].上海会计,2002,(2).

[3]方红星.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架构:美国模式的剖析和启示[J].会计研究,2003,(6).

[4]张德容.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5,(9).

[5]张德容.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

财务信息报告篇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企业财务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新政策不断出台,对企业会计财务报告的要求有所更新与提高,2013年1月10日,我国财会部了《新旧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对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的性质与信息特点都有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阐述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分析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探究加强企业财务报告专业性的手段与措施。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报告性质分析信息基本特征

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根本问题分析

1.企业会计财务报告专业性受到自身知识量的影响

会计员就业率高,薪酬高,福利待遇好,确实推动了我国会计员考试行业报考火热,但是通过考试获得资格的会计员水准参差不齐,间接影响和导致了现今企业会计内部财务报告的种种问题。在国家会计考试与企业会计员测试中,对资产,债务,支出等项目都有相应的测试科目,但是却忽略“财务报告”这一科目,这就造成了部分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没有达到专业要求却直接上岗的现象。在企业中,“财务报告”占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比例。因为在企业中设施设备属于消耗性资产,所以在会计财务报告的作用及其重要,在会计员测试中遗漏了这一很重要的项目。

2.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会计是一门要求精细的部门行业,对会计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较高,要求会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资金及数字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在我国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收付实现制已经满足不了我国企业当前的形势变化,导致在财务报告中不能真实反映财政收支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中的会计信息数据可比性偏低,使得总结财务状况与未来预算情况难以统一,使得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财务报告形式混乱,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前后情况不可比。

3.制度长久不变导致财务报告漏洞现象严重

在企业的会计制度下,企业预算结余没能正确的从会计财务报告上体现出来,预算结余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财务报告中不体现出当次的预算结余会影响企业下一次的预算,使企业的会计财务报告信息不一致,缺乏真实性与可比性。还有在财务报告中没有清晰明了的体现企业在外负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第二次的预算与资金报告,使得企业资产与负债额度相背离,对企业再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与信息的基本特征分析

1.揭露企业的总体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信息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揭露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对于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正确的认识,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企业的领导层来说,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可比拟的,足以影响企业整体的财务活动,能对一些不必要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

2.预算企业的未来成本与效益

财务报告中,未来成本与效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下一次的财务行动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在财务报告中要将未来成本预算及其未来会收到的收益进行预测,从现实角度出发,完全准确的未来成本预测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注意财务报告的科学性。

3.对企业的需求做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财务报告要做到利用最小的代价,不损害企业最根本利益,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这样的财务报告的科学性要求极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这种信息收集与整合,建立专业化的财务报告满足需求结构体系。

三、探究提高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有效性的措施与手段

1.企业财务报告制度要求提高,对会计师专业水平要求提高

对企业来说,盈利是唯一目的,将单位的盈利总额扣掉单位负债的总额,就是企业的总盈利,所以对企业来说会计师准确掌握财务报告的所有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福利问题,包括住房,医疗,福利等员工基金。要求企业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仔细的核算与统计,对报告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严格审批。要从会计师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企业资金的收入支出的具体款项,运转流动资金的具体数据,能从会计师的财务报告中及时反映出企业资金运作流转方式的改变。

2.对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工作实行权责制度

对我国企业现有的收付实现制进行改革与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财政制度仍与会计制度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要保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对企业会计师实现权责制度,将企业收入支出结余的核算完整,保证财务报告的科学性,对未来预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在会计制度中实行权责制度也有利于会计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反映资金的流动与使用,增加企业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在企业会计业绩评价中为公正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事实,运行会计权责制度更能使会计师上报的财务报告可信度增高,使他的综合业绩评价会更客观更全面,而且对于企业的会计财务报告来说,不实行权责制度,财务报告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很低。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企业的经济也会随之火热发展,改革会计制度能够推动企业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也能够满足与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国际会计市场相沟通,促进我国会计师知识专业化水平提高,大大增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更好的为我国企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文.试论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河北企业.2006.06(54).

[2]熊丙祥.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科技项目绩效评价.财会月刊.2011.02(17).

财务信息报告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附注信息披露监管

当前,经济危机正席卷全球,许多公司应声而倒,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完美无瑕,却未能给人提供任何足够的预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财务报告附注披露信息的监管缺失。众所周知,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附注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行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及原因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就财务报表附注应披露的基本内容作出了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对附注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现行附注披露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简介、基本会计假设、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增减变动、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承诺事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原因、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但现行的披露框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财务报表附注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附注披露信息不完全

虽然有各项法规对附注披露信息进行了规范,但仍有规范不到或规范不够之处,而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未经披露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企业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新经济业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应在附注中予以披露,但由于未对其作出规范,从而披露情况不佳。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就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进行阐述,这些是会计核算处理的理论基础,也是财务报表编报的基础。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局限,是造成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会计信息存在局限性的原因之一。

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它要求经济事项具有可计量性,但事实却是计量手段的发展远远不及经济事物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量有用信息进入财务报告,更不用说进入财务报表了。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在技术含量很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前者无法计量列报,而后者的真实价值也难以在无形资产中揭示。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都以历史成本列报,这使得自创商誉、人力资源无法列报,因其没有历史成本。但自创商誉无论是将其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或资产现实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余值,抑或无形资产的一部分,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巨大的影响,缺乏对自创商誉信息进行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可用性要大打折扣。但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限制,使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这一重要资产。随着环境的复杂化,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其对信息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增加对这些信息的披露。

2.附注披露信息不充分

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求信息使用者通过阅读财务报告,获取决策所需要的全部重要信息,但目前附注在以下方面缺乏充分性。

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趋势是量化披露,能量化的应尽量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或虽能量化但按现行会计制度无法记入表内的信息,在表外附注中披露。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这些事项在未解决好计量问题之前不可能进入表内,而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对这些影响企业全局的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要求极高,仅仅在附注中作一般性的介绍,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对于许多非财务信息,附注披露也不够充分、完全。这一方面是由于披露这些信息,企业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但从企业角度却得不到任何收益,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不愿披露;另一方面,有些信息的披露会导致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在充分揭示信息方面,企业的随意性很大,容易造成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的局面,极大地影响财务报告的充分性。

3.附注披露信息不规范

附注列示的是不能在表内列示的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内容繁多,且未按逻辑顺序排列,往往给使用者查阅相关信息带来困难。

二、加强对财务报告附注披露信息监管的几点意见

从目前企业的会计环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来分析,除按现行附注披露内容披露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重要的事项,尤其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事项应重点披露。包括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详细说明,分行业、分部门资料、税项、盈利预测资料、承诺、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第二,对表外项目也应重点披露。主要包括: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衍生金融工具等。

1.附注的主要内容

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是充分披露的信息,综合起来看,现行附注应包括的内容如下:(1)基本会计假设以及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2)所采用的主要处理方法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3)非常项目(如少见项目及异常项目)的说明;(4)会计政策的说明,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5)财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以及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增减变动说明;(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7)承诺事项以及或有事项;(8)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9)盈亏情况、盈利预测情况;(10)资金周转情况;(11)特殊的会计资料,如分部信息、重点生产线信息、重点产品信息等;(12)特殊的会计事项和会计业务,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13)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简介、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简介等;(14)其他有必要披露的信息,如前瞻性信息等。

2.附注披露的主要内容

附注披露的内容较多,在披露时应注意以下五条原则:成本与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原则。

对附注披露信息的改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从附注披露的形式来看,附注发展的趋势是将非财务信息以及不能在表内列示的信息纳入其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要求的提高,还会不断有新的内容需要在附注中进行披露,附注包括的内容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更清晰地列示各项信息,方便使用者理解和查找相关信息,建议分层予以列示:第一层,对财务报表有关项目或与财务报表直接相关的事项等所作的注释,大体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4条所包含的内容相同;第二层,与财务报表关系较为密切,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成熟而有可能计入表内的事项,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第三层,与财务报表关系不大,多是一些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组织结构、领导人情况、背景情况(企业目标及战略、行业情况)等,另外,企业所做社会贡献的信息也可在其中加以反映。

其次,从附注披露的内容来看,附注第一层次需要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述内容中第1项到第11项以及其他有必要披露的信息。在披露时,一是要注意重要性原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对重要的账户要详细列示,如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付账款、未交税金、财务费用等,而一些不经常变动、不容易引起歧义的项目,或从财务报表中就足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项目,可以不列,如:货币资金等。二是应注意充分性原则,即加强对基本事实的深层次披露,不能停留于事实的表象本身。如关联方交易(包括企业内部集团之间的交易),不应只列明关联方以及交易额,还应适当披露由于关联方关系而造成的成交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进而披露其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

附注第二层次披露有关表外项目的信息,即上述内容中的第12项。在披露这些信息时,要遵循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原则。自创商誉与人力资源的确认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计量问题。在其形成过程中,企业不断有投入,但都未列入专户,而只是散见于其他账户,使其无历史成本。这就不能拘泥于历史成本原则,而应寻找新的计量基础。理论界对此已有新的尝试,在企业购并过程中就涉及对自创商誉的估计,计量模型很多,还未形成定论,不知孰者为最佳;人力资源的计量也同样有着许多模型,也未形成定论,但这些却指出了计量发展的方向。一旦计量问题得以解决,这些表外项目必须计入表内,以充分揭示相关信息。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由于其高风险、高收益性,使得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充分揭示,所以对它的披露也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披露有一个由表外信息逐步过渡到表内信息的过程,而且关键问题也在计量上。应该说,这些表外项目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但在计量问题尚未解决之前,仍然只能在账表之外反映。但可以设立相应的表外账户并进行备查会计分录核算,也可以用非货币方式记录信息。这样可以为进入表内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利于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

附注最后一层次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述内容中的第13项和第14项,多为非财务信息。在披露时应注意充分披露的原则。由于这部分信息的披露对企业而言,成本高于收益,如果不强制规范披露,很难达到希望的效果。所以,通过明确规范附注最后一层次应披露的内容,才能达到充分披露的目的。如企业组织结构、领导人背景资料、撤换领导人的原因、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企业在行业中的情况、企业已进入的领域和将要进入的领域等。当然,这最后一层次还关系到企业某些保密的资料,这就需要注意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增加一些自愿披露的信息,如企业对社会、环境的贡献、企业前瞻性信息(市场占有率、销售量、价格的变化趋势等)。这一层次起的作用是为使用者决策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不必过于精确,仅提供概算信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