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6:00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1

关键词: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39-02

一、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资金投入量少,食品卫生环境差

通过对学校超市、食堂、小卖部等食品经营单位的调查,发现目前经营单位商业化、私营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商家为了获取利益,运营过程中减少成本支出,降低对设备资金投入,导致食品卫生环境达不到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例如,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工作间的面积小且房间数量少;洗菜池和洗碗池混用;有部分学校甚至存在没有消毒橱柜的现象,食堂工作人员对食用餐具简单清洁后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4%的学生认为校园的食品卫生环境较差,需要改善的方面还有很多。校园周围的夜市、早市等多类饮食流动摊点没有清洁消毒餐具的固定场所,使用后的一次性餐具随意丢弃,无基本的卫生防护设备,严重影响环境卫生。

(二)部分摊点无证经营,取缔工作难以开展

学校部分小卖部、食堂、小型摊位依旧存在无照经营现象,这些商家多为学校领导的亲属,和学校的关系较为复杂,对于一些不符合卫生规定的现象,管理人员由于顾及一些上级关系不能加以治理。学校周围无证营业的流动摊位屡禁不绝,流动摊位的经营者大多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或是其他低收入人群,他们经济条件差只能靠经营食品、小吃保障生活,因此就算工商部门多次劝阻,他们仍然没有能力达到办证资格,为了生存继续经营。无证经营的主体流动性、随意性较强,工商部门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学校周边的摊位营业时间大多是在学生放学和上学这两个时间段,监管部门未处于上班状态。假设分配固定的工作人员每日到场监察,也因为工商部门基层人力的缺乏难以实现、工商部门实施临时突击性检查只能起到短期作用,流动摊点的设备简单,发现检查便可以快速离开,给执法监管工作加大任务量。

(三)食品进货渠道混乱,食品质量问题严重

学校自办的食堂总体上可以根据有关的标准实施索证索票和配送制度,保障食品材料的来源透明。但学校内个人营业的食堂和小吃摊位由于缺少监控,在进货时优先考虑成本支出,不关注食品生产厂家条件以及食品质量是否合格。只要是货源价格较低就买,有利可图就卖,根本不考虑食品的质量。学校周围的流动摊点食品材料的来源更加难以判断,生产厂家、生产日期、食品保质期这些基本信息都难以弄清,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学校周边的小卖部、超市、食品摊位由于面积较小,有些食品摆放没有顺序、堆码随意,容易引发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很多食品露天摆放时会受到阳光直射导致食品还在保质期内就已经发生变质。

(四)学生消费意识差,经营者食品安全思想薄弱

根据调查可知学校周边95%的经营者属高中以下学历,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食品安全教育,缺少食品安全意识。例如学校周围的流动摊点,大部分经营烧烤、油炸食品、奶茶、麻辣烫等。食品经营者过分注重食品加工后的味道,忽略了食品原料的采购、保存、加工、制作。学生由于自制力差,食品安全意识差,对食品只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忽视了食品的质量,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合格食品的伤害。

二、维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措施

(一)检查经营主体资格,控制食品来源

我们要严格检查校园周边各类食品的经营主体资格,做到数字准、情况实、经营户口资料齐全;取缔和疏导相结合,对无证经营户责令停业,必须在获取经营证件后才能营业;加大力度监督学校食堂日常经营活动,添加食品卫生设备,确保食品安全;应规范食品流动摊点,设立流动摊点的食品卫生制度,从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保存、制作、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

(二)增加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意识

学校应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食品安全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辨别,进而实现学生对食品的理性消费、合理饮食,自觉抵制不合格食品,增加食品安全意识。

(三)改善各项制度,规范食品销售行为

完善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处理,防止过期食品流向市场,经营者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变质、过期食品要及时下架处理;其次要构建食品控制制度,检查食品经营者、原材料供应商的证件,并对经营者所售食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进行查验,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

(四)加大执法力度,形成社会监管

我们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构建由工商、食监、质监、卫生、城管、文化等多部门参与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治理的综合管理机构,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实施联合执法,保障食品安全。借助社会群众的力量,改善举报机制,形成关注食品质量问题的社会舆论,通过12315网络平台曝光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实施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只要发现食品经营违反相关规定,立即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参考文献:

[1]张春海.铁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09(05).

[2]张潮,徐东明,熊居宏,李庆英.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04(16).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2

近年来,此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食品卫生及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体现出学校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及应急措施。然而,这并非问题的根本之所在。目前,学校将学生食堂对外承包是普遍的做法,这些个体经营者大多与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方面不重视食品安全卫生,另一方面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或使用一些影响人体健康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这些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校园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此外,对于校园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在监管中通常将目光集中于市场流通领域。这无可厚非,但同样不容忽视的则是学校食堂,它作为就餐者众的特殊场所,往往会沦为监管的盲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显然,校园食品安全牵系千家万户,理应成为学校基础管理的重中之重,以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要筑牢校园食品安全的保护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事故惩罚责任,并追究到底。具体而言,既要建立完善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明确权责,使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又要从校园餐饮企业准入、学校食堂安全事故防控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着手,内外结合,确保校园食品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首先,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目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规范较少,且不成体系,执行有难度。因此,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难题。为此,一要明确监管主体,避免不同部门间相互推诿;二要明确监管者的权力和责任,既要赋予其对违反校园食品安全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处罚的权力,又要明确其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渎职责任;三要明确监管内容及事项,避免越权。

其次,制定严格的校园餐饮企业准入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工商部门应摒弃“小我”,从整体利益层面制定严格的校园餐饮企业准入标准,如构建严格的校园食品质量评价体系并用于校园餐饮质量评价,评价不合格者不予进入,从而为学校餐饮经营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同时,严格取缔校园及周边无证经营商贩。此外,学校应从后勤部门剥离人员,成立专门管理餐饮企业招标、监管等事宜的部门,避免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权钱交易。

再次,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防控。学校食堂是食品安全事故防控的重点,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培训,严格信息上报制度,提高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食品原料采购、贮存、加工制作和餐具清洗消毒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防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同时,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信息上报机制,并加强安全管理及组织后勤人员进行相关学习,并在每月安全会议中进行强化培训。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3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食品安全责任网络,确保全镇人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我镇积极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纪委书记张彦生任副组长,成员路虎、盛小强、刘文利、龚世军、王武安。同时由各村主要负责人监管本村小食品作坊,明确了镇、村、单位等部门的监管责任,配备了监督员,从而健全了镇村两级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体系,有效地加强了我镇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上半年,我镇以维护群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为目标,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开展食品宣传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各村广播,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食品安全;二是逐村检查食品小作坊,如面粉加工坊、馍店、熟食店、蛋糕房、豆腐坊、凉皮店、麻花店等,逐一走访检查并登记造册。不仅提高了我镇食品安全的工作力度,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饮食安全。

三、明确目标,加大整治

1、实行动态监控机制。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预防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我镇对餐馆进行逐一检查,核查上岗人员的卫生许可证,未办理的要求立即办理相关手续,否则进行停业整顿。

2、开展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查。在“五一”节期间,我镇提前安排落实节日值班人员。对全镇餐饮店、商店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餐饮单位的卫生设施、持证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表明,个别餐饮单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加工操作场所简陋,食品处理区相关场所混在一起,防蝇防尘设施缺少等等,根据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节日期间在我镇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3、开展校园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全面推进校园食品管理,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上半年,我镇对辖区内1所中学和2所幼儿园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校园的食堂现状,重点是食堂的设施情况、有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食品的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校园周边商店、饮食摊点的安全情况,重点是证照情况、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通过检查落实专人负责校园食品卫生,建立定点采购食品制度以及食品留样登记制度,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校园食品的整治规范措施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

4、配合各部门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①配合全镇的安全大检查,镇领导分组对商店、餐厅、菜店、粮油店进行大检查,发现安全问题当场对业主下发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方案、措施,限期整改落实,发现过期及变质食品予以当场销毁。上半年共开展安全大检查4次,发放安全生产整改通知单12份,现已全部整改到位。

20__年上半年来我镇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工作还是不容忽视。下半年我们准备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追究。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不能放松的工作,镇村两级监督机构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切实为民办实事,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对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二是营造宣传声势,扩大宣传覆盖。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宣传的有效途径,利用村级力量和宣传园地,拓宽宣传阵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教育,创新宣传形势,让更多的人来参与食品安全宣传。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4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机制;预警;监管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9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先。“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1]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当前既定的社会状况、市场状况、食品状况和法制状况下,对高校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积极探讨更加优化的高校食品安全机制,对于保障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就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一些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在一些高校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食品呈脏、杂、乱并举的态势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许多高校的食品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没有营业执照和健康证的投机商贩在学校周边随意搭建小摊点、小卖部;有一些学校虽然统一规划建设小吃街,但准入门槛仅以钱论道,而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基础设施不完善,原料放置、食品加工、食品买卖混为一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首先,摊点小吃加工具有灵活、流动性强且收益快等特点,商贩受利益的驱使而轻视食品的安全卫生,而高校无法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有效治理;其次,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财力无法支撑起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而赤字严重,致使高校的决策者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吸纳资金,那些商贩便趁机而入,由此就导致了学校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时大打折扣了。

(二)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1%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非常关注食品安全,其他同学则选择了一般关注和不太关注。事实上,高校关注食品安全的举措在各种文件中数见不鲜。既然如此,学生们为什么认为学校不重视食品安全呢?这是由于学校的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产业大多是由学校斥资兴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集监管与被监管于一身,这样的监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能取得巨大成效的;第二,监管规范体系不健全,高校的食品安全监管大多还停留在临时分散的规定等方面,没有形成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漏洞较大;第三,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是被动低效的,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查是例行公事,很容易被表面文章迷惑。

(三)侵权追究难以有效落实

有损害就要有救济。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在高校中,学生们接触的食品大多是零星的、低价位的,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会因为标的额小、追偿成本大而放弃追究,甚至学校也从维护学校秩序方面鼓励大家息事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食品过期、饭菜中有异物、食品异味、食品质量低劣等,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多项选择),63.74%的学生选择向政府相关部门投诉,38..46%的学生选择向学校相关部门求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些说明了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相对较高,但据进一步调查得知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有付诸实施的,这就暴露出国家在侵权责任追究特别是小额侵权追究方面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高校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2]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广播报纸、身边人议论、互联网等方式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而这些途径得来的信息大多是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只知道自己买的是食品,至于该食品的原料有哪些,该食物是怎样从田间到餐桌的基本不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隐藏性、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专业技术性以及我国食品供应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造成食品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导致食品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使得高校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显得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对策

“学校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严密的监督机制和一整套规章制度来控制,因此,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为学校食品安全树立坚实的保护伞。”[3]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预警预测,随时监控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事故的动态,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和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提供数据。”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力求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校园之外,这就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通过法律约束、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手段,促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食品在源头上的安全;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在学校周边非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摊点、小吃店,然后利用招标等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小餐饮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其次,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食品准入制度,设置专岗专人对进入校园的食品进行“安检”,防止不卫生不安全食品流入校园;要求在校园内的事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定期体检,并通过合同的形式与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和食品安全监管协议,使得高校食品监管更有力。第三,高校应有条件有步骤地实施联合办学。通过寻求产学合作、联合办学、共建办学等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为学校吸收大量资金。第四,积极促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成立行业框架组织,加强行业自律,鼓励食品企业在高校创品牌、争名牌,激励小生产者创特色,制精品,通过提高食品生产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严格的高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强调,对学校食品卫生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卫生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4]。并明确了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若干具体条款。首先,国家可以在《食品安全法》的统领下,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检测、运输、存储、出售等相关标准和法规政策,形成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其次,高校应在促使校园餐饮单位积极执行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由学校安排分管领导主管学校食品安全,学校定期并对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岗位责任制,从食品流入、加工、存放、出售等环节设置专岗负责,密切关注人为隐患和自然隐患;再次,建立学生伙食自治监管组织,赋予其一定权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确定的监管制度和不间断的内外监督可以使得学校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更富有成效。

(三)成立大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54.51%的大学生消费者非常关注如何维权、如何索赔的问题。首先,应由学校出面协调组织成立大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多元化的主体更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所以委员会成员可以由学校领导、食品加工人员和学生构成,但应保证学生比例不低于1/2。针对那些零星、涉及金额较小的食品侵权问题应当场解决,对于那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侵权或复杂的食品安全纠纷应提交工商部门、公安部门进行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因侵权标的零星、涉及金额较小而放弃诉求,还可以改善学生因力量薄弱而无法胜诉的局面。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引导各个高校加强联系,成立高校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同盟,作为学生联合会的一个分支部门。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学生访谈等途径掌握校园食品安全侵权的种类、特征、高发期等有效信息,然后及时向学校和食品监管部门报告,以便主管部门“对症下药”,制定相关制度和应急措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学生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

(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的创新

“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消除食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5]“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让我们对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产生怀疑,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容易在公众中造成恐慌,而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6]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充分的信息交换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的联系,积极促成搭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点面结合的网络把食品安全信息汇总、分类,并在校园内通过报纸、网络论坛、社团活动以及食品安全专题教育等方式向学生公开和宣传食品安全信息,提高学生对安全食品的选择和认购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减少校园食品安全事故,还能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李克增,钱茜,王玉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J].农产品加工,2008,(7):61-63.

[2]许得甫.中西药不合理联用150例[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7:390-399.

[3]白志军.浅谈高校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J].管理,2007,(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第1、2期.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5

一、核查情况

通过上半年开展的春季“护校行动”,全县学校高度重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加大投入,添置了食堂的硬件设施,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并予以落实。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大部分学校都明确了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配备了专(兼)职食堂管理人员,定期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进行排查和监督,有效地促进了食堂食品安全责任的落实。

2.硬件设施有了改观。部分学校利用实施的“春苗计划”,对学校食堂添置了消毒保洁柜,防尘、防蝇、防鼠“三防”设施,对食堂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学校食堂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3.经营许可持证率大为提高。大部分学校食堂办理了《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积极配合县食药监局开展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动态管理的评定,并将《餐饮服务许可证》和量化分级等级公示牌张贴上墙,接受监督。

4.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食品采购验收制度、餐具消毒保洁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食品留样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监督下予以落实。

5.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有突破。大部分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校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通过全面核查,全县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食堂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得好且成绩突出的有天佑中学、县幼儿园、赋春中学、江湾中学、许村中学、秋口小学。

二、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仍有待加强。从此次核查情况来看,自开展“护校行动”以来,仍有个别学校行动缓慢,未采取任何措施。少数学校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疏于管理,卫生状况差,仍有部分从业人员未按规定体检,学校食堂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截至日前,我县仍有小学、学校、中心幼儿园、学校等4所学校未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中云小学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已于2013年8月31日到期。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6

一、成立领导机构,强化职责意识

为了加强对教师群众用餐、食品卫生的安全,确保师生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职责。学校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廖胜平校长为组长,米晓春书记、王海东副校长为副组长,李增、谢开云、罗宗华、黄于华为组员,实行分工负责、层层落实。领导小组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每学年初,校园专门召开食堂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和具体分工,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制定计划明确职责。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学习上级颁发的文件,提高食堂卫生工作意识,增强食堂卫生常识,切实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二、确保饮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三、健全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到人。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及职责追究制度,职责到人,搞好食品安全宣传,由黄于华老师做好对食堂每天的检查,做到奖惩分明。

四、把好四个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1)、把好采购、加工关:采购做好验收工作,加工做到烧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样工作。

(2)、把好“消毒”关。所有的餐具、用具都高温消毒。

(3)、把好“个人卫生”关。从业人员务必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务必做到“三白”。

(4)、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灶房操作间。

五、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坚持按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规范化管理校园食堂。

六、存在问题

(1)、校园因经费原因,校园食堂配套设施标准不高。

(2)、校园食堂从业人员都是临时工,工资低,工资发放不及时(财政局不放款),因此不够安心。

(3)、住校生不在食堂就餐的人数比较多,到学校周边小吃店、快餐店等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

七、整改措施

为有效的控制校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做好各类事故隐患监控,切实保障校园教师员工健康安全。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总务处、食堂要透过课堂教育、板报、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力度,使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深入人心,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身健康。同时,也使食堂的工作人员自觉按照《食品卫生法》进行操作营业。

(2)、加大管理力度,食堂生产加工加强卫生监管,严格操作规程。

(3)、全面停止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杜绝白色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0-0949-01

【关键词】卫生保健调查;食品处理和加工;学生保健服务

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卫生安全隐患,防止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6年8-9月对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辖区的学校食堂和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卫生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以三峡库区230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食堂和学校周边169户食品卫生经营单位为对象。230所学校中,大中专(院)校20所、中学80所、小学96所、幼儿园34所;城镇大中专(院)校20所、中学27所、小学29所、幼儿园28所,农村中学53所、小学67所、幼儿园6所。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现场实地进行调查。

2结果

2.1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全区230所学校共有师生食堂264户,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有219户,持证率为82.95%;食堂从业人员1585人,持有效健康证、培训合格证的有1359人,持证率为85.74%;已实行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的食堂有90户,占34.09%;卫生制度健全的有117所,占44.32%;卫生设施齐全的有76户,占28.79%;食堂卫生状况好,做到生熟分开的有228户,占86.36%;库房索证资料齐全的有107户,占40.53%;库房食品保管规范,按要求做到隔墙离地的有218户,占82.58%。

2.2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卫生状况学校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9户,持有卫生许可证的有140户,占82.84%;卫生设施齐全的有40户,占23.67%;卫生管理制度健全的有31户,占18.34%。检查541名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的有401人,占74.12%;工作服穿戴整洁的有245人,占被检查人数的45.29%。

2.3处罚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对学校内存在问题的148户食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进行了处罚,其中责令改进的食堂72户,罚款21户。学校周边经营单位存在问题的36户,给予警告29户,罚款3户,取缔无证经营食品摊点4户。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学校主要领导对食品卫生重视不够,厨房布局和操作流程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差;学校食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基层学校和部分中专学校,缺乏基本分类洗涤卫生设施和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无岗位责任制和检查考核记录,食堂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没有具体的食堂管理人员,将食堂承包给个人经营。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基本条件差,多数不能达到饮食厨房的最小规定面积(8m2),无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饮食卫生安全的风险性极高。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8

一、整治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市纪委、市食安办的部署要求,积极呼应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切,通过对校园食品及校园周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集中整治与规范,消除生产加工环节中存在的校园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强化相关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自我把关能力,努力保障校园及周边的食品质量安全,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放心、安心的生活环境。

二、整治时间、范围

本次校园食品专项整治从4月份开始,至9月底结束,整治范围包括全市供应校园大宗食品生产企业及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对全市供应校园大宗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调查摸底工作。根据校园大宗食品中标企业名单,掌握各自辖区内供应校园大宗食品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供应校园食品的种类、数量、供应学校的具体名称以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情况等。在地方食安办的统一牵头下,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调查,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相关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数量、基本信息、产品种类、生产情况、执行标准及基本质量状况等进一步掌握,并建立相关台账资料。

(二)针对大米、面粉、食用油、酱油、食醋、乳制品、肉制品等7类校园重点食品及桶装水、饮料、糕点、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结合前期排查情况,确定重点企业逐一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巡查回访力度。突出对相关食品企业的生产卫生环境、原辅材料索证索票、检验报告记录、原辅材料库及成品库储存条件、产品分类放置、食品添加剂使用及关键控制过程记录、人员健康卫生情况、产品生产日期、定量包装及出厂检验制度落实情况等方面逐项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应督促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加大违法查处力度。

(三)通过严把证前审查和证后监管“两关”,加强对涉校园食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管理。积极做好对相关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受理、审查工作,加大对企业发(换)生产许可证过程中的审查力度,严把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关;督促企业做好生产必备条件的持续保持,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同时严格生产许可的退出机制,对有效期满未延续的生产企业及时办理注销手续,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及连续两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坚决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校园食品及校园周边食品生产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按照国家食药总局“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企业、直插现场)的要求,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突击检查力度,对企业存在超范围生产、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无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等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查处。深入排查校园周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安全隐患,对在检查中发现或群众投诉举报的违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如通过整改能够符合发证条件,应积极指导其整改取证,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应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安办书面进行汇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专项治理予以整顿规范。

(五)加大对校园食品及校园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预警。积极参与校园食品集中监测方案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抽检经费落实的基础上,对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等校园重点食品和桶装水、饮料、糕点、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加强防腐剂、甜蜜素、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指标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物质的检测,同时扩大风险监测产品的覆盖面和抽样范围,组织对大米、面粉、肉制品、食用油、糕点、桶装水等食品跟踪风险监测,防范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积极开展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预案,对校园食品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立刻实施整改、召回等后处理措施,严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六)强化培训与服务,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自我把关能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超前主动作为,联合我市相关高校,组织校园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员开展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出厂检验能力考核、教师赴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质量问题,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七)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校师生食品安全意识。结合“五·一”、“六·一”、食品安全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走进学校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水平安全意识。同时也可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鼓励校园食品生产企业自觉开展行业自律倡议,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人人关注、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以强烈的责任感,迅速动员,深入、细致地组织开展此次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把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的优势,量化目标,细化任务,层级负责,狠抓落实,务求行动取得实效。市局将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等方式,深入一线,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督查。

(二)要加强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的详细记录,完善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台账资料。在监管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检查影像记录的留存,强化监管记录的可追溯,相关处理情况要形成闭环。要注重监管效能,对专项整治行动中的查处案例、检测数据、典型经验等要注意整理、分析、总结,与其他监管部门互通有无,及时上报,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9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我园成立了“平安二幼”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书记及两名副园长任副组长,三个年段长等9位教师为组员,协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档案;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制定详细的安全整治措施和校园综合治理责任书;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工作中突出“全员参与、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先有生命权,才有受教育权”这两句话,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负起责任把安全工作抓实抓细。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安全知识最终要转化为安全行为才是教育的根本,为此我们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职工大会、家长会、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等活动之中,并以此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自护技能。

1、及时组织教职工学习“平安福建”、“平安校园”等各种安全文件及“全省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讨论各报刊、杂志、媒体报道的各类学校事故、案例,使全体教职工明确到“平安”就是少出事、不出事,意识到安全责任重大,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

2、各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如认识各种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幼儿通过游戏、消防演练等活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技能;并学习正确拨打特殊的电话号码: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122等。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1、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教师、家长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做到每会必讲安全,每活动必进行安全教育,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随机进行安全检查,力求把事后监督、查处工作前移到事前防患。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带班教师认真做好幼儿考勤工作,留心观察幼儿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决不允许非幼儿家长到园接幼儿,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事先说明,经带班教师确认后才能让其接走该幼儿。

4、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的规定进行食品的采购和加工;食品按照分柜、分架、离地的原则存放;严禁无关人员出入食堂;做好食品24小时留样备查等工作。

5、强化消毒制度。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餐具每天高温消毒;玩具、活动室、厕所、外环境每周用消毒液消毒;寝室每周用紫外线灯消毒,校园高度保洁。

6、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值班人员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健全食堂从业人员、师生的体检和幼儿疫苗接种制度;严把新生入园体检关;确实做好饮食中毒、多发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8、做好节假日的安全动员工作,分发《告家长书》690份,引领家长自觉做到:不在校门口随意停放车辆;不在园内抽烟、吐痰;不带家犬入园;不让幼儿带危险物品入园;把安全工作做到“家”,为创建“平安二幼”奉献一份爱心和行动。

9、健全24小时值班巡视制度,完善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并做好情况记录,确实把好校门安全关。

四、立足防范、齐抓共管

1、修建东边操场挡土墙;给多媒体教室、财会室装上铝合金窗和不锈钢防盗网;重新油漆和粉刷门窗、墙壁;维修了沙池、嬉水池、传达室和教学楼顶棚等,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学习生活场所,增强了防盗能力。

2、期初全园教职工进行卫生大扫除;每周五例行一次卫生劳动;食堂工作人员和各班生活老师定期清理水沟和拔除校内的杂草;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园舍、设备、设施、线路,并大力提倡独立自主、勤俭办园的敬业精神。

3、积极协调和发展与周边单位、住户的友好关系,充分发挥园里的“通知栏”、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告家长书”等的作用,广泛动员并积极依靠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一学期来,我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检查制度,全园教职工始终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尽职尽责、措施得力、管理严格,既维护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又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幼儿园保教目标顺利实现。

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篇10

一、加强了领导,成立了校园环境卫生专项工作领导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领导组明确了职责与分工,认真分析了我校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将校园环境卫生纳入到年终考核当中,促使环境卫生抓紧、抓实。

二、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学习贯彻文件精神

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后,充分利用教师会、校会、班会等平台,向全校师生进行保持校园清洁的宣传和教育,使师生的校园卫生意识得到加强和提高,全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使得文件精神得到了深入的贯彻。

三、反复自查,集中整治

本期以来,我校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了三次专项整治,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排查,确保校园卫生无死角,坚决杜绝校园脏、乱、差等不良现象,此外,由少先队牵头成立了校园卫生学生检查委员会,利用课间对各班卫生情况进行了检查。由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各班卫生情况进行评比,从而使卫生工作的长期开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教育,让全校学生树立卫生意识。充分利用卫生与保健课和主题班会等渠道,教育学生爱清洁,讲卫生,勤洗衣服勤洗手,并利用校会向学生讲解讲卫生的重要性,讲卫生与防疾病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觉讲卫生、爱清洁。

五、加强监督机制,使清洁保持每一天,利用思品课向学生进行讲文明、不乱扔垃圾的教育,评选文明小标兵,评选卫生示范班,确保校园清洁。

六、加强了食品卫生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