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创新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6:27

初中创新培训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就死记硬背,在课堂上学生如果有什么疑问,基本上是没有机会去解决。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缺乏教学信息的反馈,主要在于灌输知识,对于《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严重偏离,政治教师可能做到了“传道和授业”,至于“解惑”是完全没有考虑,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中学政治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开展讨论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中,适当的穿插当前最新的时事热点,吸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政治教学的素材,深刻的把握初中政治教材的实质,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政治资料都可以作为政治课堂上学生讨论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感知,将学生的生活与理论相结合,当前初中紧张的教学节奏让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学生常见的情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讨,同时政治教师在每一节课堂将要结束的时候,要布置一些课外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一些时事资料,将学生分为一些小组,来准备课堂讨论的话题等等,采取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去把握当前的热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三、开展情景教学法来学习初中政治

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积极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下的任务,由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设立下一节课堂将要讨论的时事问题,然后在下一节课堂上分组讨论,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开展情景教学方法,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印象,在讨论的过程中,是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知识,教师在政治课堂上处于引导的位置,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适当的进行纠正,当学生出现一些好的想法的时候,政治教师要给予肯定。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对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式,是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引导政治教学走向好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评价机制都是以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参照,这种教育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点:

(1)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占综合成绩的一部分,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积极性,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创新性观点或者意见等等;

(2)评价体系公开,教师在评价教学效果之前,公开教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目标的去学习;

初中创新培训篇2

【关键词】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实践发展对策

有生产和劳务的地方就必然有职业培训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新区(滨江)城市化高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发生的时候,更不能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高新区(滨江)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职业培训由为重要。本文研究的职业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再就业培训。

1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1职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失业是区政府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是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家针对失业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然而,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教育和培训。同时,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如果社会的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政府可以采用职业培训的方法,及时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高新区(滨江)的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一方面由于打造科技新城,技术进步和创新、产品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性岗位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本地的初级劳动力由于劳动技能的缺失或者技术水平过低,而不能填补现有的岗位空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措施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推迟青年人的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高新区(滨江)总量就业的压力。

1.2职业培训是实现平等就业促进民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新区(滨江)由农村直接转为城区,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免费职业培训,促进低劳动技能人员提高劳动技能,达到相对平等就业。

1.3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高新区(滨江)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杭州市60%以上、浙江省25%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新区(滨江)缺少大量本地蓝领技术工人,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本地劳动力技术提升问题;同时滨江区原有传统企业的产业工人也必须通过职业培训进行技术知识更新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新区(滨江)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传统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使得原有本地劳动力就业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自2000年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区政府目前采用“灵活就业补贴”方式来解决就业压力,这种办法虽然阻止或延迟了这种矛盾的激化,但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随着拆迁的全区化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签定“灵活就业补贴”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显现,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上解决。

从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理念去分析,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大量隐性失业的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劳动力的“供与需”、“量与质”对于就业市场的复杂性适应问题。如在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方面,由于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决定着要有更多工人要从事新的工作领域。再从高新企业对劳动素质的需求方面看,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较高技术水平工人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对照,而有相应较高技术能力的工人数量则相对较少。这是造成需求和供给矛盾的症结之一。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个人在教育、培训中参与的程度和接爱教育及培训的效果等,都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从而也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通过进一步研究高新(滨江)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得出如下必须由职业培训来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用职业培训解决“4050”老龄化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目前高新区(滨江)失土失业人口中,存大大量“4050”老龄化劳动力是供给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年轻人大都通过高等教育大量流动到其他地区就业,同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降低,形成了年轻人相对于老龄化劳动者比例失调的现象,导致出现就业人口中老龄化问题。另外,由于传统企业的消退,“4050”老龄化劳动者由于劳动技能原因退出就业岗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滨江失土失业人员中将有大量的“4050”就业人人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就业梯队倒悬的现状,滨江在劳动供给方面,面临着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劳动技能和开展人才储备的任务。这种积极措施就是改善职业培训体系,特别是加强职业再就业的工作,努力实现在就业过程中新老更替的平滑性,并努力为“4050”老龄化劳动者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由此可见,高新区(滨江)未来的职业培训任务显得十分重要。

2.2用职业培训解决本地青年人失业问题

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人口中,青年人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由于高新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青年人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当前的中等技校和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愿花成本培训毕业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制存在着侧重于理论教育和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缺少职业实践。同时,高新区(滨江)本地居民由于家庭环境优,不少青年人不愿参加初级职业培训,加上当前职业培训学校能力的欠缺和简单劳动领域工作岗位锐减甚至消失等问题,使得本地学无所长的青年人陷入职业危机。本地青年人失业与青年人口的下降趋势,便得高新区(滨江)必须大量引进外地劳动者,这都导致对解决本地青年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3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和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3.1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

高新区(滨江)自建区以来,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特别是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区政府不断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职业培训初期由手工编制、插花等低工种初级培训,发展到目前数控机床、电子商务等高技能、多工种培训;补助方式由财政部分补贴到区政府全额补贴;培训对象由失业人员发展到包括失土农民、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滨江全体公民。

(1)以技能培训券为依托,制定了较强操作性的职业培训经费补贴办法。高新区(滨江)自2003年4月开始发放面值为300元的技能培训券,2006年1月起标准提高到初级工培训500元,中级、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在3000元以内;2009年7月后,实行区再就业技能培训全额补贴,同时,对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培训补贴的50%作为实现就业奖励。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高新区(滨江)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三方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2)加强培训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以区、街道、村和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为载体,以社区广播、海报、网络等为媒体,加强区培训政策宣传,向各类培训者提供培训的各种信息。对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征地拆迁人员,按本人意愿选择统一组织到区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对高技能工种由全区统一报名组织开班。对个人报名自行参加区外学校培训的,采用个人先垫付或核发培训券的方式支付培训经费。通过这个组织网络,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土农民都能享受每年1-2次的免费再就业培训。

(3)加强区定点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和滨江区域内普通高校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区社区学院为基础,以区职工培训中心、市妇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重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定点培训机构网络,落实了区10家定点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较好、能提供相应实习条件的区内企业,分行业建立了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就业基地。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根据本区高新产业和新兴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了“数控技术”项目、“高低压电工”项目、为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双证制”项目、“阿里巴巴来了,您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的“1+x”创业培训项目。

3.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高新区(滨江)通过发放“技能培训券“,政府买单免费再就业培训实施以来,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据统计,几年来高新区(滨江)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人员约2.5万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效解决了城市化高速推进中的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1)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主要反映在本地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层次的提高和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多。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市场中,“4050”中老年人劳动力占有较大比例,这些人员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获得了初级及以上职业证书,充实到劳动力市场,大大改善了本区域内的劳动力结构。同进,通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使得一般性技术和特殊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高新企业对蓝领工作的需求。

(2)初级职业培训取得了成效。因区情特点,区政府特别重视对初级职业培训,先后推出多工种初级职业培训项目,如针对区餐饮企业、商贸企业、公共物业等企业用工需求。参加初级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技能培训已由“要我培训”正向“我要培训”转变。同时青年人参加初级培训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此外,初级职业培训的另外一个明显效果是改善了男女不同性别参加培训的平等机会。在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统计中,女性参加初级职业的比例占参加培训人数的60%以上,提高了女性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环境。初级职业培训的推行,提高了本地农民的全民素质,为高新区(滨江)科技新城的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3)职业掊训提高了中小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高新区(滨江)很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这种家族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商贸、餐饮、物管等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类型的就业,能缓解低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在促进家族和自我雇佣企业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由于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员工的培训方面,通过政府免费大量对再就业人员进行初级培训,也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根据本区实际设计各项目培训,利用具体的项目集中对一部分需要培训的群体实行针对性的培训,收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如“数控技术”项目培训首期65名参加培训,43名通过培训被4家高新企业录用,成了高新企业“蓝领”工人;以淘宝网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训,使得一部分本地家族小企业把企业开到淘宝网上;针对社会教育层次低的弱势群体实施的“双证制”项目,不但提高了本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4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发展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正确应对未来时期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区域大发展是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职业培训在就业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4.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培训的发展

确定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建立职业培训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将职业培训写进高新区(滨江)发展规划中。(1)为强化学习型社会而培训,“建立学习型城区”是高新区(滨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新城的定位,须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全民素质,职业培训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增加对外竞争力;(2)加强服务经济而培训,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培训工作方向的转变。职业培训必须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要让职业培训成为劳动者未来最为重要的社会生存手段。

4.2将职业培训贯穿于高新区(滨江)积极就业政策之中

根据高新区(滨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职业培训发展战略政策。坚持职业培训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1)坚持高级职业培训与低级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职业培训中,要兼顾高技能培训和低技能培训两者相并举。在低技能人才培养上,侧重于大力发展商贸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培训,解决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问题;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要重点培训一批各类企业争需的技术、技能佳的专业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性人才;(2)重视创业培训,促进青年人就业。在坚持免费创业培训基础上,应在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园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青年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4.3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结合,注重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1)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培训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拓展培企业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内大型企业建立培训机构;(2)接产业门类选择区内典型企业,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做到与企业相结合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技能培训;利用实训基地面向全区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3)加强对区内培训机构的管理,鼓励区内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就业再就业培训品牌建设。

4.4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大力开发项目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项目培训有很很强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培训者的热情。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定培训项目后,要按照不同的培训项目,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品牌培训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项目的推广。目前,根据高新区(滨江)的定位发展,可以开发的培训项目,如动漫与网游项目,soho创意项目,奥体中心产业项目、物联网项目,电子商务项目等。

初中创新培训篇3

我国在大力开展培训创业农民、培养创业人才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多头领导、重复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造成进展不快,效率不高的状况,急需农民教育的制度、法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应针对创业农民的培训,培养创业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和考量,拟创建三级农民资格证制度(绿色证书,简称“绿证”),即初级“绿证”——相当于初级职业技术证书;中级“绿证”——相当于中专以上的职业技术证书;高级“绿证”——相当于大专及大专以上的职业技术证书。享受和获得三级“绿证”的人员,将是在农村有相当文化、技能和实绩的创业农民、创业经营者和基层管理工作的“村官”(包括大学生村官)等,为创建三级“绿证”,要着力实施“”人才工程。

1初级“绿证”,实施示范骨干创业农民“绿证”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由农业部创新、国务院下发文件在全国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教育——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它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可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在10多年的实施中,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已培训了近千万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目前,全国仍在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但在规范化、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对国务院文件贯彻不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也有发展得很好,能坚持和创新的先进单位,如河南省夏邑县。该县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县长和领导班子亲自抓,每年有工作部署,有经费安排,有激励奖励等政策。每年坚持培训“绿证”学员3000名以上,10年来共培训获得绿色证书和绿证学员达5万多人。

2中级“绿证”,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创业人才“绿证”工程

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创业人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农业中专学校。全国每个地、市拥有1~2所农、牧、机类中专学校,共计有370多所。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和当时掀起的合并、升格、改名之风,大大削弱了全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农、牧、机类中专教育,目前仅剩不足200所左右。二是农业职业高中。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教育观念,导致县(市)农业职业高中办学困难,形成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的境况。据调查,有些(县)市办的农业职业高中课程中,几乎都是非农专业,还有的县(市)至今没有一所农业职业高中学校,可见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相当薄弱。三是农业成人中专。农业部在新世纪发起的由中央(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务农、务工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农民。

3实施“百万农业科技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此项“工程”由中国农民大学与地方政府结合,是培养创业农民的成功之举,受到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赞扬。其特色是有五大创新:一是联合培训创新。充分发挥中国农民大学、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合力。二是培训目标创新。培训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民。三是培训对象创新。在一个县范围内的农村创业,经自愿报名,当地政府在某一行业或产业中推荐50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的能手作为创业班学员。四是培训内容创新。突出在创业理念、成功理念等方面培训。五是培训方式创新。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训了3万多名创业农民。

4高级“绿证”,实施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绿证”工程

“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旨在为农村村级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德才兼备过硬的大专人才,以带领农民创业和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其特点:一是从农村招生,招到具有高中学历、自愿参加,当地政府推荐,经大学(高职学院)单独考试或免试入学。二是免除学费,在大学或高职学院培养两年。三是学成后回原地所在村就业,自主创业或选聘当村官。截至2008年,有20%的毕业生回村自主创业,20%的毕业生选聘当上了村官。

5实施在校大学生回乡创业人才培养“绿证”工程

旨在全国农科(非农科)本专科院校中培训一大批有组织、素质高自愿到农村创业的创业人才,在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回乡创业人才。

6实施大学培养创业型企业人才“绿证”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首创在大学生中直接为企业培养创业人才。该校近20年毕业生中共涌现出400名畜牧业创业的企业家。学校从中首先选择了20名校友担任相关专业的企业导师,每名导师辅导1~2个班级,对学生进行本企业的介绍和创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东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一手创办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一手创造岗位,破解就业难题的良好局面。

7实施提升“村官”高素质创新人才“绿证”工程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村官已成为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突出问题。提升“村官”素质有三个途径:一是培训现有“村官”。全国有60多万个村,应重点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先行进行培训。二是下派选聘大学生村官。三是重点培养大学生。

8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绿证”工程

全国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其中有一大批优秀创业人才,他们积累了创业的资本和经验,愿意返乡创业。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设城乡人才互动的长效机制,激励由城到乡的人才流动。

初中创新培训篇4

本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强等缺点。

培养方案共分三个层次。

①工程认识实习:

目的: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典型机构的构造、运动、组成;典型零件的结构、材料、功能。以及对机电产品制造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了解。

方法:通过“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典型机构”、“电子元器件”展室的参观、演示,典型机电产品的拆装实习和对典型生产企业、典型生产设备的参观、讲解、表演达到上述目的。

②基本工艺训练:

目的: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初步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质量和经济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

方法:通过典型工艺设备基本操作训练和典型机械产品的加工、装配、调试、质量检验和技术经济分析完成基本工艺训练。

③综合创新训练:

目的: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

方法: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机械产品的构造、工艺、材料、传动、配合、零部件设计、整体设计。并进行综合创新训练。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主加工机电产品。完成设计-制造全过程。

2、培养方案实施

①实践基地建设

²为开设工程认识实习中的自行车拆装实习,购置了自行车、拆卸工具;编写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绘制了自行车零件图组和组件装配图。

²利用世行贷款购置80余台套设备,加强数控、特种加工实习,增加钣金冲压、非金属成型实习。使第二层次的基本训练实习内容更加全面,其水平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相适应并有一定前瞻性。

²综合创新训练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方案。在教学项目建设中从教学方案制定、教学文件准备到实习条件建设、准备作了大量工作。经过试点和改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②培养方案运行

²自行车拆装实习已在99级学生中全面开展,并已列入XX版教学计划。

²综合创新训练在98、99年两轮试点的基础上,经过改进,XX年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今年有300名学生参加了综合创新训练。也已列入XX版教学计划。

③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价

初中创新培训篇5

【关键词】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而言,初中数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初中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是人们从量的方面研究现实世界所得到的客观规律,是研究各种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语言和工具。因此,初中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从理论上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初中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初中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初中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1)注重学生初中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初中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特征年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注重初中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打破常规、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初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初中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初中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初中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初中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初中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等创造思维的优良品质。

(3)注意学生初中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反映学生创新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初中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初中数学知识、技能、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初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初中数学符号、温故而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初中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应有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指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能随机应变,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发现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学生离不开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老师通过自己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型的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同时以自己的创造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师有这种创新精神,课堂上就会把课上得“活”、“新”、“实”,就会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

(2)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首要特点是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始于质疑。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说得更明确:“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应当站在学生角度想他们之所想,而不应以教师的标准或主观臆断来框住学生,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前人或书本观点的束缚,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求以椭圆的焦点为顶点而以椭圆的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首先易得出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其次还可将问题发散为:“求以椭圆的焦点为顶点而以椭圆的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可解得,以此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的质疑探索精神,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活思维,传授思考方法,挖掘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做到: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主动教育的目的;

2)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精”“巧”、“新”、“深”;

3)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句多变;

4)尊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5)贴近生活,学会创新。

初中创新培训篇6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部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初中创新培训篇7

[关键词]培训模式;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农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21-03[作者简介]解国祥(1969―),男,本科,南京市江宁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级讲师。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教师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当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进行培训模式的深化改革和探索创新,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我区在做好各类培训“规定动作”之外,主动将工作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先后组织了师德宣讲、初中课改送训、通识理论教育、“菜单式”培训、辐射式培训等多种送训送教活动,努力使培训工作“接地气,合需要”。

一、师德宣讲播种教育大梦想,传递师德正能量

长期以来,江宁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工程。为了使全区教师师德整体水平达到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2013年上半年,我们再次组织开展区师德标兵先进事迹的巡回宣讲活动。活动组建三个师德巡讲团,充分挖掘身边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完成培训宣讲稿的撰写工作,经过多次试讲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培训宣讲稿。从3月初起,每周三下午“兵分三路”到全区基层学校作师德巡回宣讲,历时两个月,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全覆盖,共有5000多名教职员工听课。

这次师德教育采用了区内师德标兵先进事迹的巡回宣讲方式,极大地创新了师德教育的形式。宣讲者讲述的都是教师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一桩桩师德标兵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深入人心,传递出来的是教育的正能量,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精神的震撼、方法的启迪和行动的激励,引起了强烈共鸣,引领了全区教育人去寻求属于自我的幸福教育人生,取得了常规培训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从培训师角度来看,宣讲员实现了“三个自我”: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从培训方角度来看,宣讲师德是师德培训在内容上的一个尝试,多方联办是师德培训在策略上的一个尝试,团队合作是师德培训在形式上的一个尝试。参与宣讲的查燕老师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负责宣讲我的同事柴老师的事迹,每一场宣讲,对我个人而言,都有许多收获,当我看到有的老师听到动情之处也和我一道潸然泪下时,甚至当我在宣讲结束时受到老师让我捎给柴老师的问候时,我知道,我的宣讲让老教师们产生了共鸣,让年轻教师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让我自己收获了成长!”

二、课改送训介绍教育新观念,引进教学新模式

2013年春,区教育局在系统干部会议上发出了全面深入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号召。会后,我们组织区内课改先锋学校的12名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初中课改培训专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当前教学理论新观念、课程改革新要求和初中教学新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培训聚焦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介绍上,开发了“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高效课堂的文化和小组建设”“高效课堂的展示与评价”和“高效课堂的小结与练习”共四个培训专题,每个专题由三位教师讲授。暑期,我们将课改专题放在相关培训班中进行试讲,并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相对统一又兼顾讲授者个性特点的培训稿。下半年,我们组建了三个课改培训送训组,先后深入14所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培训活动,听课人数1200余人。在新的一年里,这项培训工作将会在其他农村学校中接力开展下去。

这次承担课改培训讲授任务的教师都来自初中课改一线,介绍的是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取得的优异成果以及所在学校的课改经验,贴近初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这些教师介绍的教学新模式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每次近2小时的培训活动,四位讲授者通过丰富而经典的案例、激情的演说与全体参训教师一起分享了课改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帮助参训教师理清了课改中的种种关系,化解了参训教师们的顾虑和疑惑,更为一些课改“瓶颈”问题的突破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半年多来,课改送训组每到一校,全体参训教师都能做到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努力汲取“营养”。这些良好的学习状态充分印证了这种课改送训活动的圆满成功。很多教师纷纷表示,这种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指导作用,为一线教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

三、基地培训增强培训辐射性,拓展培训新空间

由于新形势下培训模式不断创新,不少培训项目离不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课堂和校园,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转换视角、开拓创新。我们及时深入开展办学思路研究,顺应形势确立了“开门办训”的工作思路,着手将各类培训活动引进中小学去开展,先后建立了一批以城区重点学校为龙头、片内街道中心学校为支点的区内教师培训基地。借助于这些培训基地学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增强了培训辐射性,拓展了培训的空间,扩大了每次培训的影响,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培训成本)和社会效益。

增强培训的辐射性,就是要抓住各类培训班在基地学校开展活动的契机,事先研究好培训的对象、主题、内容、形式、资源和场地等因素,提前通知全区或周边学校有时间、有意愿的教师参加适宜的培训活动,借助于基地学校这个平台,来拓展培训的空间和影响。譬如,2013年4月23日,区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化学培训基地学校东外举办。活动邀请了教授级特级教师、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南京外国语学校化学教研组长陈懿老师作题为“中学化学校本实验教学”的专题讲座。这样的机会和培训资源很宝贵,我们决定让全区高中各年级化学备课组长、区化学骨干培训班全体学员、区化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各初高中化学实验员等近百人参加这次原本属于区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次常规研修活动。又如,9月11日,由南京市小教培训中心与我校联合举办的“南京―香港”小学英语跨境教学观摩活动在基地学校区实小报告厅举行。我们组织发动了区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区青年骨干教师发展班全体学员及全区28所小学英语教师代表近150人参加了此次教学观摩活动,并借助于区电教中心的技术支持对此次教学观摩活动向全区进行了全程直播,扩大了培训的辐射范围和社会影响。

四、通识教育强化培训服务性,开辟培训新途径

有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活动面临的障碍主要包括办学机构方面的障碍、信息障碍、环境障碍、心理障碍等。目前,农村教师课时多、负担重,工学矛盾大,加上培训机构对外宣传和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使得农村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的动机水平大大降低,部分中老年教师知识变得陈旧,观念相对落后,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江宁区区域面积大,不少农村街道学校距城区有一小时以上车程,为了帮助这些教师正常参加培训活动获得专业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农村教师通识理论教育送教上门活动。

仅以2013年为例,我们以师德建设、“新三基”、课改改革、课堂管理、成功教育、教育创新、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等为主题,先后组织力量研制了“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新论”“我们如何面对学校精细化管理”“成功教育与教学改革”“浅谈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关于‘教’与‘研’的七点追问”“幼儿园教师家长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等20个专题讲座,全年送教36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参训人数2700余人次。在培训组织形式上,我们对报名人数较多的学校,单独组班上门送教,对报名人数不到30人的学校,也以地理距离相近为原则分片联合组班培训。这些举措,改变了“高高在上,坐等来者”的办学姿态,激活了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增强了为中小学服务的意识,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较好地配合了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有一次在农村学校陶吴小学开展通识教育培训后,几位参训教师说:“课改搞了十几年了,这次‘新课改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通识讲座,以三问的形式入手,即新课改理念下有效教学什么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吗,如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对新课改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作了精彩细致的分析与阐述,这犹如晨雾中的阳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疑惑,真是太及时了!”

此外,教师进修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与区教研室、教科室等区内业务部门联手开展教师培训送训活动。各学科教研员组织特级教师、带头人建设学科培训资源,有专题讲座,有示范课加微型讲座,也有帮助农村教师开展教学诊断与指导的活动,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很受一线教师欢迎。区教科室也发动区带头人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构建了约200个培训菜单,挂网给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选择,按需送训,较好地满足了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需求,也在培训内容上弥补了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课程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初中创新培训篇8

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

摘要:浙江省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阐述了针对当前乐清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招生、课程设置、在职和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设置本文中所提到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指由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结业)生,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从业需要。

“十一五”期间,温州经济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实力温州、和谐温州、活力温州,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农村预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又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源地,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因素,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与研究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温州地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培训政策到位政府落实补助政策,属于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全部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共计4000元左右);非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学校(基地)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50%。特别困难的学生(主要指低保线以下收入家庭和因天灾人祸致贫家庭的学生),每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以上减免和补助的资金由乐清市财政负担。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供场地、设施条件,提供资金投入。

培训措施落实乐清市教育局职教科根据全市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情况,将培训计划下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同时,对培训基地学校,市政府将给予办学补助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市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办、各行业协会和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共同参与,认真搞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根据初、高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区别设置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选用相应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社会因素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的影响某校开设的数控技术、服装制作等6个专业300个免费学习名额,结果只吸引了全市11个镇(街道)70名应往届学生前来报名。在教育部门所做的调查统计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即使落榜,因其年龄相对较小,家长大多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高中毕业生不少人或者选择复读,或者选择一些民办类的专修自考学校就读。另外,近年来教育高升学率使落榜毕业生总人数下降,农村户籍的随之减少。而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陌生感也让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在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在校学员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培训后就业有自己的想法,或有自己创业开店的想法(主要是模具专业),或希望找到初级管理岗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对课程设置的影响(1)课程目标设置偏离实际,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没有突出专业培训的特点。(2)课程结构不合理,采用了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训练面过窄,没有特色,制约了专业技能培训。(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调整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一些学校实行集中学习理论课,然后集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之间脱节,技能训练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师资队伍与教学问题在担任培训的专任教师中,初级有132人,占41.6%;专业工种情况更是薄弱,教师中初级工或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37人,占43%;而无“双证”(指职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证和专业技能证)的教师18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外聘高技能或专家型人才43人,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3%。根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教学必须是学、训一体化进行,所以,培训需要基地支撑。我市职校有限的基地设备资源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所以,实训教学这一环节得不到具体落实。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的出路问题通过两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来看,学员培训结束后在社会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大部分学员不能达到预期期望。这使我们对实践中改进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绩效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111”实践研究

(一)打“创业牌”解决招生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然而,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温州地区很多企业纷纷裁员或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被征地农民亟待就业。这些都让温州地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如此形势,鼓励和支持个人自主创业逐步成为政府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要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定位——从做小老板定位打招生牌:在社会层面,温州模式的个体经济深入人心;在心理层面,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想创业当小老板;在技术层面,乐清虹桥电子、模具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非常成熟,其产业下游有很大的创业空间;在经济层面,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充足。所以,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上应充分考虑从创业角度进行课程定位和招生,实践效果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自主创业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同,一些人自主创业,在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更多人的就业。在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矛盾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不仅成为个人实现就业、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也开始成为政府倡导和支持的就业途径之一。

(二)从“借鸡下蛋”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

职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

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规定的学习时间是:初中后学生为一年半,高中后学生为一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是:先进制造业专业为一年,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专业仅半年,期间学生还要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如此紧迫的培训时间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不仅要满足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还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我们在雁荡山旅游学校营销专业进行了实验。该校与广州“娇兰”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在农村预备劳动力中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学员,通过与“娇兰”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将其成熟的企业内训课程成功引入,学生感到在实训时能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专业教师。

整合衔接基础专业课直接引入企业内训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校学员不同于在岗工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二是企业内训课程有其单独的体系,不能与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很好地相衔接;三是引入后基础课时不够。所以,我们根据学情实际进行基础课程量的调整,同时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例如,礼节礼貌课、公关课、职业道德课等整合成服务接待基础课;服务心理学、服务形体训练融入实训课中。这样,在规定的教学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校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企业内训课程的对接,实现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的“借鸡下蛋”。

(三)以“准双元制”提升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

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培训周期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员从就业走向创业的定位来说,可能有所不足。从学员需求出发,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准双元制”)我们在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虹桥是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模具基地,以合兴集团为龙头的模具行业集团具有跨区域的技术和产销优势,其产业下游更是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和个体模具商活跃在市场,所以,虹桥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举办得十分红火。很多学员通过一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学习,进入亲戚、朋友开设的模具企业或是自己开了小模具店后,发现在工作中还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经常回学校接受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应学员的需求,专门开办了夜校班,使已毕业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还要开办模具培训提高班,让学员一边创业、一边学习,解决创业学员的需求。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转入全日制学习饭店服务行业初、中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在温州地区非常突出,酒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使初、中级管理人员成了“香饽饽”,所以在雁荡山旅游学校出现了接受一年制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饭店服务专业学员工作一年后重回学校、要求转入全日制学习的现象。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在把握定位上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重要环节,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根据本地区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使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使就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培训定位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对预备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使农村预备劳动力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公司(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学校”、基于示范基地“双元制”等新型办学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风向标”,紧紧扣住温州经济发展需要,为市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办成适应市场规律、有利于学员就业创业的培训超市。

(三)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开展以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要适当提高专业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职校的专兼职教师。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普高、轻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总之,我们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君贤.校企合作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陈春勉.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分析及发展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3).

3郑光相.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

4胡良喜.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服务当地经济j.新农村,,(6).

初中创新培训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学生展开,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成为教学活动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出的价值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加大生活和数学之间联系的紧密度。长久以来,数学课堂均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后,抽象、机械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至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呈现出脱节状态,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无法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创造性思维的情况,长期被动学习使之养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对于知识利用的灵活度也不够,无法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精髓与内涵。由此可见,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有机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机融入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我们在教学时应有的放矢,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人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体策略如下几方面。

(一)建立良好、民主、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创造教学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综合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度及潜力,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防止盲目的求高、求难或求细求全。同时,提高教师应不断提升业务素质,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内涵,实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生活中的中奖与概率的联系,布料的图案设计与图形变换等。

(二)强化思维训练

1.加强统摄思维训练和批判性思维。统摄思维训练就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且进行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解题教学,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或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又或是巧妙提出某命题,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借助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分析解决问题,数学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发散型思维是指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加强对开放性问题的应用。例如,求一次函数y=3x-i与y一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i=0和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3.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S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探索解题思路。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可通过题型的转换,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途径的方法。如:解方程2(1997-x)+2(x-1996)=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1997与1996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1997-1996并配以-x+x则可迎刃而解。

(三)不断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创新培训篇10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教育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评价初中生发展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的内在品质、竞争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针对体育课程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具备更加高效、科学、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力、锻炼更坚实的体魄。

一、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对体育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比较受宠爱,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并能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直面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这些困难。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素质拓展训练包括两种形式的训练,分别是单项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拓展训练中进行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利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新n标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进行更好的拓展,对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大胆地引进,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拓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行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比如背摔等项目,教师要考虑活动的风险性,必须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

二、训练的策略

1.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如教学场地、体育教学设施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等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素质拓展训练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校中具备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素质拓展训练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通常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场地,比起其他体育活动来说,场地的要求很容易满足。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课桌、椅子等一些闲置的器材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设施。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体育设施,所以学校应该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体育学习,逐渐完善体育教学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来讲,对国民素质进一步的实施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实施素质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加重视,保证个性和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所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中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训练,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为后续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以说具备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它非常符合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应用,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而体育教师则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