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教育培训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8:17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教师资;专业点建设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背景

1、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等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院校人才引进矛盾重重,往往优先考虑高学历、高职称,而引进的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缺乏相对稳定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是为了应对各种评估,部分职教为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出现大量以“双证”代双师、以“挂名企业能手”代双师的现象。四是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导致他们“能讲不能做”。五是培训渠道不通畅,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少,教师培训机会少;二是技能培训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很难对口。六是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其地位和待遇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积极性难以发挥。[1]

2、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逐步重视职教师资培养,政策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笔者所在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所对应的实训实验课程均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案,承担了3年及以上部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具备相应的场地、技术人员、相关辅助设施等基础条件,受益面大,使用率高。

3、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条件

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省已经属于领先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专业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基础条件,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规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二是师资条件,拥有部级教学名师、部级精品课程、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质量工程。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2名,担任校内实践教学的企业技术骨干14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8名,常年聘请的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43名,教学团队“双师”教师的比例达到100%,能很好地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实训基地条件,建造了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旅游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校内建有旅游实训中心、旅游信息化中心、创业教育中心,目前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生提高了实训场所,而且为湖北多家星级酒店员工展开了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是课程建设条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酒店管理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了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用于教学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五是社会服务与培训条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了酒店服务师、公关员、美国饭店业aHLa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从2007年以来,负责湖北省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师资培训项目,已经240人名中职教师参加培训,50名高职教师将在暑期参加培训。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完成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学生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对外培训人数逾2500人次。六是经费条件?,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机制、专业文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投入了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目前,投入专项经费已达380万元,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保证了设备补充、师资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前期酒店管理专业点有一定的基础,为本项目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专业实训设备设施还存在一下问题:

1、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各种层次的从业者,据统计,目前酒店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就业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而目前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已经难以适应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难以满足酒店行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的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有一定规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已成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酒店数量迅速增长、档次不断提高,酒店高技能服务与管理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要满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酒店中高级人才培养的比重。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难以满足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在实训设备设施还需更新和增加。

3、难以满足提升专业方向和品位的需要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优良的师资和基本实训条件,但随着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国内外酒店集团使用的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培训更多的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以满足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和提升专业品位的需要。

4、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教学研究的要求

目前职教师资对于酒店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缺乏了解,教学研究停留在原来的客房、前厅和餐饮的服务类课程教学,课题集中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教改型课题,技术型课题研究不够,需加大全真型、生产型酒店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设酒店管理类教学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型项目,从而提升职教师资教学研究和教学层次。

5、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物流配送等技术咨询方面有大量需求,现有实训基地设备设施主要功能不能满足中小大型旅游企业要求,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相关管理硬件、软件投入,全面提升职教师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内容

1、搭建培训平台,提高职教师资教学能力

依托学院牵头的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政府2006年批准),将该专业点建成职教师资培训平台,为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提供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质量。

2、搭建技术平台,带动职教师资产业研究

依托该专业点和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酒店管理集团,把专业点建设成为技术平台,通过研究传统酒店转型、服务与经营流程优化、国内外品牌酒店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型课题,带动教师产业研究。

3、搭建生产型实训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研发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我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所,把专业点建设成为生产型实训平台,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4、搭建资源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区域类优质教育资源,把专业点建设成为资源平台,组织职教师资和酒店集团建设共享资源库,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点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酒店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达到年培训、鉴定能力不低于2000人的目标,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5、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全面保障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文化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对话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实现几个重大转变:在组织结构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育人形式上,由学院单项参与向全方位合作转变;在服务区域经济上,由适应型向前瞻型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浅层利用向深度开发转变;在社会服务上,由基础型向战略型转变;在机制建设上,由闭合、随机向开放、规范转变的。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效果

笔者主持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是中部地区最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共享性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面向旅游企业在职初、中级员工,开展委托培训、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利用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途径培养学生服务技能,为我省中职学生学历教育搭建立交桥,提供技能培训达到了1000人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充分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大力开展旅游职能技能鉴定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旅游类中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技能大赛、行业研讨会和各类方面的师资培训达到了200人次,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办学质量。面向鄂西旅游生态文化地区旅游企业,提供小型旅游创业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面向湖北传统旅游企业,依托旅游信息化实验室和旅游发展研究所,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棘手技术问题,优化旅游企业经营流程,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名牌战略从传统服务业向先进现代服务业延伸,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金额达到了30万元。本专业点已经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与酒店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职教师资教学能力、带动了职教师资产业研究、提升了职教师资研发能力、提升了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并建立师资培训相关制度,形成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外知名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品牌,为酒店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酒店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3+2+3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2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完善,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为指导,设计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制定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课程标准,加强企业文化熏陶,均有助于构建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为现代学徒制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涉外酒店管理;二元制;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出的新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高职校企合作涉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大部分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未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涉外酒店管理专业学校、企业二元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的整合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正是要解决该问题,以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酒店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

1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先进职教观念为指导,建设符合当代高职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是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较大的教育模式。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1]。由学校和企业二元主导联合育人,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工学交替进行。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正是在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专门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重视学习能力向工作能力的过渡。

1.2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

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诞生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2]。岗位培训在企业和学校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3]。课程体系中项目式实习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是以该教育理念为指导,学校与酒店共同参与课程的教学。

2涉外酒店管理人才职业岗位分析

2.1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要围绕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构建这一核心。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首先要对酒店的职业岗位及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2.1.1餐厅领班、餐饮部经理工作任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包括设计与制作菜单、合理排班、考勤、制定餐饮服务流程与标准,监控餐饮服务质量,处理客人的投诉。

2.1.2前厅接待员、大堂经理工作任务:

前厅接待与管理,包括提供客房预订、接、住宿登记、问询、话务服务,协调前厅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客人投诉等。

2.1.3楼层主管、客房部经理工作任务:

客房接待与管理,包括制定楼层服务、客房服务中心的流程与标准,进行客房用品的成本控制、协调客房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1.4行政部门经理、助理工作任务:

行政事务管理,包括进行酒店宣传、市场开发、酒店员工人事管理、组织员工培训、协调酒店各部门的关系。

2.2职业能力定位

职业能力指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4]。通过酒店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涉外酒店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定位。

2.2.1专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酒店职业英语听说能力;具备计算机及酒店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具有与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服务礼仪,能正确处理客户关系;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厅和会展服务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具备酒店及餐饮企业排班技能、制定服务流程与标准、控制服务质量、处理顾客投诉等能力;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日常业务管理能力;具备酒店及餐饮的营销意识,并能进行酒店宣传、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

2.2.2方法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制定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职业敏感性。

2.2.3社会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与团队管理能力。

3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1课程目标

借鉴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教育理念,围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境学习、做中学、个别化教学的教育教学规律。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酒店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专门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3.2课程体系

以酒店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工学交替的特色,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公共类与专业基础,第二模块专业技能,第三模块职业能力提升。每一模块下再细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和职业能力培养。

3.3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

为了使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将割裂分散的知识、技能整合、协调起来,使原先学到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凭借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实训室和合作酒店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安排认识、培训、实习三大项目式课程,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5],创造出有效的工作方式。

3.3.1认识实践

第一学年,学生通过到合作酒店实地参观、听取酒店专业人员讲解,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以情境教学为主的认知实践。

3.3.2专业培训

第二学年,在完成其他外语及专业领域类课程后,每学期都有4-5周的时间到酒店进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操练。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礼仪”等课程教学和专业培训放到酒店,由酒店的师傅进行授课,实行以做中学为原则的酒店现场教学及实景演练。这样的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酒店管理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3.3顶岗实习

第三学年,为迎合酒店的旺季需求,校企双方在尊重学生实习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酒店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安排实习岗位,并尽可能地实现轮岗培训。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以达到检验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6]。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学习由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实训、认识实践、专业培训、酒店顶岗实习等项目式课程构成。切实做到学校理论学习、实景演练和酒店培训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做到知行合一。把课程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延伸到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4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制定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课程标准

在课程体系中,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在合作酒店完成,因此与合作酒店共同制定这些项目的课程标准很有必要。学生利用酒店的环境和师资提升职业能力,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在接受酒店管理中学习管理。酒店这方面的课程考核与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核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评价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能力。

4.2加强企业文化熏陶

在学生工作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学习,系统地安排学生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加强人文关怀;在培训场所挂上酒店发展历史的相关图片等,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企业认同感,使得学生的酒店职业意识逐步增强。加强企业文化熏陶是留住专业人才,解决人员流动率高的较之长效的方法。

5结语

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涉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涉外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校企共同开发融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是涉外酒店管理专业学校、酒店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方向,可以逐步完善校企育人合作机制。

作者:陈姝彦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6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20-21.

[2]李强,刘继平,皮智谋,等.国外高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8(6):62-64.

[3]周衍安.德国“双元制”职教考试制度评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82-84.

[4]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主线

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主线是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在于:首先,课程体系服从并服务于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扼要说来,是培养职业新军、造就职业人才梯队和经营管理后备队。

概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酒店和高端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基础和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及其进入国际酒店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简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要以此定位、以此为重。就是要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以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显示明确的区分度、成才的梯度,切实满足酒店行业对于用工与人才的需求层次。其次,课程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规律的表现。酒店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当循此递进阶梯。再次,课程体系要汲取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还有澳大利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通相接的做法等,都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

应当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课程体系主线的合理性也在于其普遍性。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作为共性其适用于并可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这条主线是本质使然、逻辑必然。

2.课程体系主体

在以培养“酒店新手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的酒店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每一阶段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为:①初步感知: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②初级训练:体能训练,基础性多项技能包;③中级学习:专业课程包,拓展知识课程包;④岗位适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专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等级考试;⑤晋级训导:经营管理课程包,中观讲座系列(限选),宏观讲座系列(自选);⑥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实战初步、管理能力与潜力表现;

其一,这一设计,从总框架来说,架构的梯级体现由低到高的进阶;体现了培养目标的递进关系与层次。任何管理者的成长都是从不懂到懂、先会做再会管、从会做到会管的过程。这个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来训练引导学生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真正符合社会实际,贴合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哪一个学校,其培养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成为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总是占一定比例的。尊重这一客观事实,课程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分层学习训练就十分必要。既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学校,也有益于学生。

其二,这一设计,每一阶段的转换体现学训结合、工学交替。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意义深远,广受赞誉。“双元制”模式的偏重实践、双轨并进,切实地使理论联系了实际,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和就业导向。英国职业教育的“三明治”模式生动地表达了工学交替的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强调职业环境中的实践与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养成。酒店行业并非抽象的纯理性的领域,其工作特征除了强调具体操作性基础上的动手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人交往,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还需要有较高情商;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识技能,还需要毅力耐力。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训练,需要在实境中训练、在情景中熏陶。因此,学训结合、工学交替至关重要。著名酒店学校瑞士洛桑旅馆学校也是以半年学习、半年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模式成为酒店专业学校的标杆。

其三,这一设计,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水平要求来设置各个阶段教育训练内容的课程包。从每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来说,此体系则是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的水平要求,来设置课程包,形成每一阶段的教学模块及其组合。并且,每一梯级的课程包内的教学模块及组合对于这个阶段而言具有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凸显关键能力与关键环节。例如,最初级的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相似相通于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学习。

其中,“酒店入门课程包”中的各个模块的基本内容也是依照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相应单元与要求来设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的。具体地说,如,酒店业介绍、礼仪(初级)、安全消防(初级)、卫生常识,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创新及特色

本文所述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基于原课程体系基础上的拆分、改造、再造、理顺、复位与增添。具体说明如下:

1.拆分

设计的突破在于,对现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餐饮、前厅等)进行拆分;哪怕是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造后的专业课程(如餐饮、前厅等)。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因此,课程设计尤其是各专业课程设计要按照这样的梯度基本均衡、相同进度、相互呼应、齐头并进。

应当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而不是以习惯思维的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这样,才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将显示明确的培养梯度、成才的梯度。具体到课程尤其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就应当据此逻辑拆分为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级的业务内容模块。例如餐饮课程,一个新员工最初安排跑菜,就必须先有礼仪、卫生、安全、托盘的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而餐厅管理与经营暂不要求,在餐饮课程序列中首先的模块就应当是初级要求。

2.改造

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梯度,改造某些现有的课程。

其一,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中交叉重叠的内容。如,服务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形体与礼仪。这些课程有些内容相似相近,难免交叉重叠。打破“学科本体”的思维,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也就是说,不需要按照学科体系从头到尾地讲一门课,而是根据不同梯级的培养要求,抽取剪裁其中必要的内容,构成相应的培养梯度的模块来进行教学。这样才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有用实用原则,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其二,强化一些被忽视的内容和补充缺损的内容。如,安全救护与卫生标准。关于安全与法律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有不少名称。根据所了解的同行院校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开课较多的是旅游法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的甚至从未开设酒店安全课程;紧急救护也是罕见。对于酒店业,有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就是新员工的入店/入职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安全培训,并且要操作演练。

3.再造

拾遗补缺、改造强化是再造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一。再造原来课程设置中缺损或曲解的内容。如,酒店概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入门的教材林林总总。已有教材大多都是两种书名:《酒店概论》或《酒店管理概论》,两种体系:管理原理加酒店业务的“双拼”或者酒店业务与管理的“拼盘”。

无论是教材名称还是教材体系与内容都偏离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调整或者再造,真正地全景式可感知地介绍酒店,激发学习兴趣与从业热情,将学生接引到酒店行业(基于对酒店入门教材现状的审视与思考、课程定位与名称、课程视角与切入点、课程架构和主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另见专题文章);这才契合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真正推动酒店专业建设。

4.理顺

理顺现有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逻辑关系,摆正权重、贯通整合、相通相融。例如,项目课程改革中有的课程是以职业阶段阶梯作为课程模块主线的,以从服务到管理经营为线路展开;也有以业务内容划分模块的。对于前者,已部分截取了管理营销的内容;对于后者,这些内容几无涉及。

再如,关于管理学的就有“管理学概论”、“管理经典导读”、“酒店管理基础能力”等不同的课程名称,由这些名称推断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放到课程体系中思考,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及其权重就有必要调整。理顺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摆正权重与拆分专业课程是改革课程体系的难点;也是真正打破“学科本位”的重锤;同时,还是传承既往成果、弘扬教改理念、探索创新再造的关键。

5.复位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中高级目标是“经营管理者后备队”。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提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点。不能指望,在校两年就把一个刚进门的职业新人培养成为酒店的管理者(有的甚至拔高到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者从来都不是速成的。mBa入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入学者管理岗位及管理经历的要求,应当真正认识其中深远的内涵、意义。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中某些课程的设置与否及其深浅。复位的调整并不意味不需要“管理”的学习培训,诸多专业课程里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业务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以及基层管理者的督导培训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6.增添

社会不断前行,科学不断发展。教育应当随之进步提升。拓展视野,延伸知识,增加前沿知识,如环保、低碳在酒店的应用,等等,这些也是再造课程体系应增内容,题中应有之义。培养职业新军是当然之责,改革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再造我们开始了初步的探讨,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比如,还有大量艰巨的任务有待完成。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4

1.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教育要求,针对本酒店的发展实际,结合本酒店的经营特色,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确保旅游酒店所追求的管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如,英国伦敦的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就非常重视酒店的现代化。距离earl’sCourt1.6,公里(1英里)、位于KensingtonHighStreet街道旁的RussellCourtHotel酒店,在每一个客房都有现代化的装饰,免费提供无线网络连接、配备了泡咖啡沏茶、设施、空调以及液晶电视,现代化的私人浴室贴满了时尚的瓷砖并提供吹风机服务。在其他方面,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就可到达Kensington(olympia)地铁站,HammersmithRoad路上有很多公共汽车通过,距离两英里(3.2公里)就是westfield购物中心,6分钟的步行路程就能到达LeightonHousemuseum博物馆,0.7英里(1.1公里)就能到达Shepherd’sBushempire娱乐场。现代化的管理使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成为全英最著名的旅游酒店之一。

2.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发展的时代要求

旅游酒店要适应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内在需求,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在资金投入、建设周期以及管理教育的创新上形成产业优势。在旅游酒店的内部管理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够快速、科学地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决策,紧紧抓住旅游酒店发展的最佳时机进行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创新,创造管理教育创新自由和宽松的内部环境,能够随时随着旅游酒店业新形势的变化调整旅游酒店的经营方向、制定全新的经营管理策略,为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3.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是旅游酒店自身发展的要求

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是酒店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适应自身需求的重要举措。英国是开展酒店业管理教育的创新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英国很早就认识到了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创新意识,研究管理教育创新理论,以管理教育创新理念培养出一大批能够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的酒店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使英国在旅游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以及酒店管理方面的创新始终站在世界的前列。

二、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推进路径

旅游酒店要给予管理教育创以足够的重视,不断适应旅游酒店国际化的需求,积极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建立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信息控制平台,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教育的创新,加大旅游酒店跟里层的创新能力培训力度,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做好酒店营销,建立一套运转协调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机制,从容应对旅游酒店业市场竞争,为旅游酒店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

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在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有企业的管理,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的因素,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也不例外。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但是,我国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升职机会、较为高级的受训机会的分配受裙带关系、论资排辈等的影响,并不能公平、公正、透明地分配给需要进行培训人员的身上。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使一些工作在一线、劳动强度较大、接受培训愿望和积极性较高的酒店管理人员出现挫折感,可能出现重要岗位管理人员频繁跳槽或者消极怠工现象,从而为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旅游酒店不重视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重视用人、轻视管理教育培训现象严重。这些旅游酒店往往从酒店经济效益出发,对管理人员的使用上很重视,因为重视用人,有可能很快带来经济效益上的直观体现,而管理教育培训在短期内很难有经济效益方面的体现。因此,一些酒店宁可花高薪从别的酒店挖人才过来,也不愿意对本酒店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长此以往,造成了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

2.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教育机制的创新

坚持管理教育机制的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取得管理教育的明显效果,管理教育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以机制巩固管理教育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教育机制缺乏可操作性、激励性和针对性。大部分的旅游酒店由于组织结构灵活,经营管理机构简单,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创新理念也较为先进,如果能够在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创新机制下克服本酒店在财力和发展规模方面的限制,主动进行创新,那么,旅游酒店就有可能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创新机制方面的缺陷,最大限度抵消掉了管理人员的创新动力,造成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动力不足的现象。

3.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

坚持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是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能否利用先进、科学管理教育手段,对旅游酒店进行经营管理,是决定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上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切实进行旅游酒店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落后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手段应当予以摈弃,积极采用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发展需求的、先进的手段,不断提高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4.旅游酒店要坚持营销方式的创新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要、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然而,在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中,由于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多方参与利益均衡的运行机制,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制度等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发展现代学徒制,非常适合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学者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是见仁见智,虽然在普遍性阐述上有一些共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徒制有差异,具体专业的操作也不一样,如何在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现代学徒制是西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导模式,代表国家有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等。许多学者对这些国家实施的现代学徒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这些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德国

德国以《职业教育法》确定了双元制的法律地位,对企业培训进行了明确规范。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政府的公共财政和企业的双元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以职业性为首要原则,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完成学徒制的学徒可以获得行业颁发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2、英国

1993年制定了现代学徒计划,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并把学徒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英国通过现代学徒制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形成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三元制”。在完成学徒制后,学徒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证书和关键技能资格证书。

3、法国

政府在现代学徒制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改革的重点是经费制度,通过税收制度和拨款政策激励企业提供学徒制岗位,将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完全等值。法国对学徒制的质量保障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对学徒评估培训中心的评估,对教学方法的评估,对学习成果认证过程的质量保证。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施“新学徒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徒培训项目根据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下“培训包”来设立,根据职业和行业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包”规定职业标准和能力标准具有高度统一性,培训证书具有通用性。

5、瑞士

政府鼓励发展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教育,实行二元制培训,师傅取得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上岗,学徒取得技能证书才能成为技术工人。行业协会承担校企合作的沟通任务,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合格的师傅。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启示

现代学徒制虽然在西方各国的具体实施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第一,现代学徒制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构。第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充分保障了职业教育与学徒制培训的经费。第三,为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重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多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建设。第四,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来控制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与培训质量。第五、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目前从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来看,还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应尽快从法律法规、财政支持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明确实施各方的职责。其次,改变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制度流于形式的现状,其核心就是缺乏运行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从教育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方法、手段的改革。真正体现了职业院校的高等性和企业职业性的融合,这也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改变高职教育是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压缩这一尴尬现状。第四,大力推进“双证融通”,学徒完成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内容和措施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2011年实行了1.5+1.5教学模式改革,2013年开始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2014年与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合作成立“五号别墅精英班”,在酒店管理专业几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经验,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酒店专业教学团队与三亚校外合作的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对于“酒店员工最重要的素质”这一问题,酒店人力总监给出的回答几乎一致,位于前三位的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礼仪及受挫能力。而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主要侧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职业技能只能说明学生会干什么,通过实践可以提高,而职业态度却不是短期能培训出来的,学生的职业态度决定着对行业的热爱和职业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职业素养应该是酒店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学徒制就是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学校负责酒店基本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的训练,酒店负责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传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不仅学习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职业素养在耳濡目染的环境里逐步养成。这种在酒店职业场所的工作和学校学习场所的学习,“工”和“学”交替的教育模式需要酒店专业教学团队在职业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建等等方面不断探索,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真正实现了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的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探索

学院与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酒店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特点,实施“工学交替”的合作培养、共同育人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采取1+0.5+0.5+1的教学模式,一共是6个学期,每个学期培养计划明确。首个1是第一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关的专业平台课程,每学期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第二个0.5是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最后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准员工制,在此期间学生需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需要学校的教育制度和企业的资源深入融合,学生和学徒身份在工学交替中相互交换,通过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机制,如校企定期的沟通机制,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横向科研课题的开发,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等等,校企合作的机制向纵深发展,可以使企业更积极投入对学徒即自己员工的培养,企业最大的收益就是员工的留任。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必要的酒店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来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摆脱学科体系以知识系统性为主线的束缚,增加适应企业需求和学徒制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与酒店服务流程,岗位工作流程相结合。学院酒店专业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研,校企共同确定酒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营销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达到学习一门课程,能完成一件事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组成。实践体系由学徒制实训和准员工实习两部分构成,分别在第三、五、六学期在企业由师傅实施。校企双方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实施的标准,真正形成融合学生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文通识知识、专业知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学徒实训、准员工顶岗实训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专兼结合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酒店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酒店专业的骨干教师—“教学导师”和酒店一线工作的主管和经理—学徒师傅”组成,实行双导师制的教学组织模式。学校的“教学导师”承担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学徒、顶岗实习的表现,学徒师傅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培训和工作指导。由于专兼教师各有所长,高职教师擅长专业知识,酒店师傅擅长操作层面。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高职教师需要学习酒店工作过程的知识,努力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兼职教师需要提高执教的能力。双方可以通过业务培训、教学研讨、共同实施课程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实现专兼教师的共同提高,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4、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职业和教育的两种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不仅跨越职业和教育两个领域,还使教学空间跨越了学校和企业,工作现场和课堂教学的领域。现行的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显然不适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教学团队定期的校企座谈会制度,通过学校班主任和酒店班主任对接,教学导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工学合理衔接,共同实施企业课程管理,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等方法,构建以目标为主和以可持续工作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充分体现酒店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也纳入动态考核机制,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座谈会制度可以使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沟通、反馈,加强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从现行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来看,关键和难点就是实践环节中学徒制的设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师傅如何带徒弟?怎样调动师傅们的积极性?学徒期间发展性学习评价的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等问题,需要教学团队认真思考,校企双方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育,2011,(31).

[2]关晶.法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4).

[3]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4]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

[5]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6]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6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近几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如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表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甚至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还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酒店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二)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

专业课程设置忽视对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行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地脱颖而出。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院校对实训室建设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各种模拟实训室,以保障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均存在着问题,首先是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功能不全,利用率不高;其次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好大喜功,名义实训基地档次高、数量多,而真正为我所用者寥寥无几,使学生的服务技能训练的质量大大降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现在旅游高职院校中不少专业教师既没有参加过系统的酒店专业方面的学习,也没有经过酒店实践的锻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酒店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及岗位技能等方面,均无法跟上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面,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自己且可行的专业人才目标进行定位。如我们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根据我院外语的优势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双语应用型的中基层管理及服务人员。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酒店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紧密围绕“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运行。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本位教学方式”,采用“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式。优化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各模块合理分工、紧密衔接,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应用,循序渐进,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符合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课程体系构建

各大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应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应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设置。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具备“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以保障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首先,引进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通过企业研修挂职、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年轻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再次,充分利用行业教师资源,积极聘请酒店行业的业务能手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全面提高师资团队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酒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酒店类型和管理模式不断出现,这要求学校的实训设备用品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行业用人需求。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各大高职院校也意识到酒店行业的投入和发展关系紧密,很多院校均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用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生产性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均不太满意,没有达到实训的目的。首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必须坚持实效原则,主要是就地就近,相对稳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义务分担,权责明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综合型和专业型、长期型和短期型等多样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其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宁缺勿滥。一个合格的实训基地应能满足实训教学任务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实训环境,应能满足学生开展实训;校外合作单位应重视并配合开展实训工作,派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承担实训指导任务。另外,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应寻求与一些管理手段先进、经营状况良好、热衷于酒店管理教育的酒店合作,并与之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

(六)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统一

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统一于教学实际开展管理工作,并服务于教学,这是酒店管理专业成功实现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一些综合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老师在上实训课时一定要统一穿着职业装。这对于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实践平台。而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统一口径管理,学院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学生管理制度及教学管理措施。

(七)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及专业实习管理

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酒店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实习期间的后续管理应由酒店负责,缺少与学生和酒店的经常性、密切性的沟通,从而导致实习基地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培养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一)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1)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稳定增长状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左右,发展前景俱佳。(2)产业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推动酒店业迅速扩张。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较其他产业更能产生较多的商务旅游需求,促使酒店业呈现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1)星级酒店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4年全国酒店数量已达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13667家。过去3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2)用人结构正在发生突变,高端人才匮乏。据统计,2014年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804家,年均增长超过15%,远超中国GDp的增速。而各地待建、在建及刚建完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尚有数百家,一大批超五星级的高档奢华酒店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国际品牌酒店在华房间数量过去5年间增长62%。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虚位以待。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矛盾凸显

(1)传统价值观对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职业等级,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酒店工作。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酒店用人需求与院校育人供给之间的矛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或不完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距甚远[2]。

(四)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势

(1)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酒店业的管理人员基本归为两类,一是学历层次高,但非酒店管理专业类,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从而熟悉酒店管理;二是学历低,经验丰富,一旦就职高职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专业知识与理论,熟练掌握外语,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为此,亟需根据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设计既具备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行业政策、法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与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增大信息量,具有动态性、直观性。

二、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酒店业的发展促进与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形成很好的教育模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千所之多,其中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20多所。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达30多所,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区),其中东、中、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0%、30%和10%,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一股新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知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洛桑模式”。瑞士“洛桑模式”被国际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洛桑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3-4]。(2)“双元制”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这种办学制度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立法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较强,也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5]。(3)“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开展“合作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辛辛那提大学汉曼•施奈德教授于1906年首先提出,在百年时间里,其显现了巨大的价值,参加该合作项目的雇主由最初的13个逐步扩大到50000多个,院校数量将近1000所高校[5]。

(三)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较为明确,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程度加深,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热点。(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合作开发或研究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充分将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四)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酒店发展较早,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方面,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建设校内、外两级实训、实习基地;主干学科:现代饭店管理与服务技能。主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现代饭店营销、现代饭店财务管理、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现代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服务技能、中西餐知识、食品营养卫生、饭店英语、公共关系。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修业年限:三年授予学位:高职专科最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育“双师型”教师,实现由重学历向重实践标准的改进,改变唯论文的考核办法。

三、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

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存在下列问题:(1)酒店与学校的合作流于浅层。酒店与学校的合作大多是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企业参与度低,校企沟通少,学生满意度低;(2)校企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近年来,酒店对合作培养的呼声很大,但由于深度的合作培养投入多、回收期长,实效性差,导致企业对合作培养半途而废;(3)企业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合作教育必然花费大量成本,很多学生实习完毕就离开合作酒店,留职率低,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基于上述分析,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概念模型,即“校企双向流动”模式、“校企稳定型合作”模式。确保学校、酒店、产业、社会、学生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保证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良性循环,另一方要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业模式,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面向新世纪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从专业建设与打造品牌形象视角,务须着力做好如下工作:(1)重视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前提。为此,应从打造知名品牌专业的角度,培育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应采用培训提升与引进相结合的途径,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即送出去,另一方面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即引进来。(2)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稳妥与校外知名酒店企业建立学生定点实习基地,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填。(3)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校内教学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淌出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新的教学路径。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项目,充分考虑被评对象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观察、作品提交、实践操作、结业测试等工学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四、结语

当前中国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然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凸显;未来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在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应秉承“夯实基础,稳固专业,强化技能,凸显运用”的基本构想,进而探讨提出了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双向流动”与“校企稳定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实训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建议。

作者:杨引弟王瑞雪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文吉,汤静.中国酒店业发展形态阶段及特点研究[J].文史博览,2005(12):64~68.

[2]曹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素质的内涵构成及其培养路径[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7~21.

[3]龚敏,夏迎庆.洛桑模式与我国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高教前沿,2010(4):60~61.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8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高等院校只有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时代需要,适应社会发展。[2]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然而,大学实践实习环节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运行呈现不少问题,包括校企合作没有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践过程中缺少得力的师资队伍、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培养的教学建设与研究、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3]本文就如何建设和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展开讨论。

一、夯实基地建设保障

(一)严格质量管理制度

酒店管理层在日常运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成立了质检部,对酒店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严格而独立的监控和考评,每日由质检部直接向驻店总经理汇报质检日志,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落实责任,限期整改。这一管理制度的落实,有效、统一地对合作酒店的标准进行控制,酒店管理层根据酒店长期以来的实践,将收集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装订成册,并落实到酒店中去,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二)完善的晋升机制

为提升酒店员工的竞争能力,酒店设置完善的晋升机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凡具备一定工作年资的员工通过酒店考核及评定,均获的酒店提供的培训机会及晋升机会,让员工同企业一起成长。

(三)科学完备的培训体系

在人员培训方面,酒店在各部门制订详细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按照五星级饭店的要求对员工不间断地进行酒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聘请国外的专业酒店培训机构前来我店对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的培训,包括:输送员工前往国外学习、聘请培训公司对酒店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对中层和基层员工进行了封闭式的服务培训等等。合作酒店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特色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如开拓了人才培养基地以及订单班、学徒制等形式,不仅可以发挥基地的典型示范功能,更重要的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可在“共建基地、合作办学、共建师资队伍、开发科研项目、企业员工培训、人才聘用”六个主要方面开展不同的项目合作,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议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共育专业人才、共监教学质量、共同评价效果、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融校企文化、共享优势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订单班通过采用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吸收酒店企业培训内容,实现校企双方共建课程,酒店可以通过专门设立独立奖学金项目来鼓励学生。

三、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一)设立健全的基地管理机构

为了规范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构可以设立“决策层、管理层、项目层”三级管理架构。酒店集团总经理和合作院校的院长任基地的决策层;管理层由学校的教务处、产学院办公室、系部的领导,以及酒店集团旗下酒店总经理共同组成,这也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层;在与酒店集团旗下的具体某一家酒店合作时,采用项目管理法,具体的项目管理团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负责人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以及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组成,并明确校外基地建设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架构。

(二)制定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拓展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但同时也给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监控提出了挑战,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使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重要保障。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全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化文件,为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和管理做好了保障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集团共享人力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关企业工作经历;校外师资队伍由酒店的中高层管理者构成,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酒店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具体采用专家送教上门,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生深入酒店,企业专家直接授课;充分利用酒店资源,培养专业团队教师的具体形式,来构建和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一)企业专家送教上门,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针对时间性强的专业课程,如《厅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督导实务》、《酒店管理实务》邀请酒店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通过直接操作演示、讲座、座谈交流等多样化形式送教上门,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学生深入酒店,企业专家直接授课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接受技能学习,专任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按照课时安排带领学生深入酒店,由企业能手直接在酒店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教学。在岗位认知、前厅岗位技能、客房岗位技能、餐饮岗位技能等具体岗位技能的酒店学习中,均有部门领班或主管直接演示操作,并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反映实践教学效果很好。

(三)充分利用酒店资源,培养专业团队教师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并鼓励教师深入合作酒店,通过挂职锻炼、担任班主任、开展研讨会等具体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管理能力。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深入酒店,也增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的沟通交流,提升了行业实践管理经验。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

遵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的构建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模式改革,由学校和合作酒店集团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的培养质量。

具体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酒店认知实践教学。酒店认知实践通过学生参观酒店、访谈酒店管理人员、酒店专人讲解等具体形式来开展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认知实践等教学环节,新入学的同学对酒店企业缺乏感官理解,需要利用实践基地真实对客服务环境了解酒店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将部分实践内容直接安排在酒店来实施教学,由各个部门的技术能手、督导或者经理担任实践教师,通过酒店实践教师为学生讲解、示范操作,来让学生借助酒店的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第三,特色实践教学。订单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酒店实践期间,由合作酒店开设特色课程,所有教学活动主要有酒店师资团队来承担,也可以将课程与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各自岗位上直接实践学习,由部门的督导直接在岗位上实施实践指导,按照正式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第四,毕业顶岗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校外实训基地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六、保护学生权益

校企双方主要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加强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学院与酒店共同努力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和措施,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严格执行学院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实训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规定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与酒店签订有关协议约定酒店的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酒店拥有完善的实习生管理规定、员工管理规定等制度性规范,如《员工手册》,其中规定了酒店保障员工以及实习生合法权益的具体责任;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双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委派学院的专任教师、酒店委派部门主管共同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并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态。

七、开展教改研究

在开展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的过程中,鼓励校企深入合作,通过科研立项,开展基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可以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为酒店解决经营与管理难题,提高基地管理者与教师的科研水平、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校储备“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打造“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基地”,为可持续的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构建科学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凤琴.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探索和研究[J].价值工程,2009(2).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9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不够严谨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能力要求细化的特点。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冯伟国,徐静谬.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酒店教育培训制度篇10

(普洱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 要:本文结合普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实践,探索出适合酒店行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关于“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四个保障条件,对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办法和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0;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01-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段朋飞(1985-),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教学秘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酒店业逐渐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20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未来几年,高星级酒店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升温趋势。酒店行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这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普洱学院与多家五星级酒店合作共建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层次酒店管理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背景

普洱学院作为滇西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承担培养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大背景下,在市政府与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院于2011年开设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培养初期,采用传统“2+1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习2年后,需参加顶岗实习1年。该模式不能适应酒店市场对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高素质酒店人才需求的需要。经过借鉴国内外经验:瑞士洛桑学院的“洛桑模式”、香港理工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重庆科技学院“双主体合作教育”,目前形成了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培养体系

实行生产、教学、科研、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指酒店实践,提供服务,是培养人才需求的出发点,酒店市场一线生产方面会产生对人才的需求。“学”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酒店中学,在学校中学,在生活中学。“研”指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时刻需要探索和研究,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用”指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实用,专业,这里的“用”产生了人才的供给,最终回到“产”对人才的需求。这四个方面需要酒店,学校,学生共同来参与。

2.2构建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三主体合作教育”

根据相关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借鉴和当前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学校酒店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明确三个主体:学生、学校、酒店。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酒店通过共建实训平台、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讲授指导、共同开展科研、共同评价反馈等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机制,形成“三主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3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酒店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实训平台在功能分区上的模块性和职业对照性,对准酒店的生产、工作、服务过程,践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人才培养过程如图1。根据酒店行业运行规律更和行业季节性特征,采用长(3个月以上)短(1个月以内)结合的办法,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相互交融,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酒店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吻合。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落实“专业带头人引进”、“骨干教师提升”、“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个工程,确保双师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双师型”教师结构整体优化,着力培养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围绕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科研,通过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

3.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模块化,理论学习系统模块、自主学习系统模块、虚拟酒店培训模块、全真实训实践模块。以酒店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专业课程,酒店参与共同开发教材,依据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开发教材,结合酒店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材开发。结合学校对高端技能人才“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的培育要求,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标准变化、突出职业素质、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3.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专业建设发展,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紧密联系酒店,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合作共建集“产学研用”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模块在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实习酒吧、中西餐实习厨房实训实习,达到学生技能与酒店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与酒店的深度合作,在吸引酒店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引入酒店企业文化,与合作酒店共同设计酒店文化教学实验室,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提升职业素养,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越条件。

3.4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

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完善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立体评价体系,增加校内指导教师、酒店指导教师与学生全过程的交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学校、酒店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本研究以普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对新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培养体系、“三主体合作教育”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独具创新性,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保障条件。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办法和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德辉.就业视角下“洛桑模式”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311-312.

[2]袁晓曦.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训项目的开展对高职院校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03.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70-72.

[4]张耀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40-42.

[5]段仁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