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8:47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自发性的参与到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中,已成为了当前社区志愿服务这一公益事业的发展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国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使受益的社区居民逐渐增多,这就为我国在强化城市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而随着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其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对症下药”以强化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从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其队伍结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是因为目前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人员多数都是以退休人员、女性为主,且都属于年龄偏长的人员,在职人员或者男性很少参与到这支公益服务队伍中,与此同时,队伍中缺少具有专业服务技能型人才,因而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队伍服务水准的提升,进而也不利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

(二)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管理层次较多,缺少统一的领导。当前,志愿者服务队伍都是按照其行业属性进行领导划分的,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的受到了各直属管理部门的约束,进而在工作中无法实现统一性。其次,管理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企业式管理、行政式管理以及自发性管理,不论是实行其中的哪一种管理方式,都制约了志愿者队伍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其稳健发展。

(三)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整体学历偏低,知识文化素养偏低,进而致使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现象,无法实现高效的服务;其次,大部分服务人员自身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而社区服务所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多样,因而也就无法满足当前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最后,因知识文化素养过低致使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乐于走形式主义,为了彰显自身的服务业绩而忽略了服务的实质性要求,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

(四)服务项目过于单一致使其服务领域没有突破性的创举。当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其服务也应该是具有一定覆盖面的,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但是,从当前社区服务现状看,大多数队伍的服务项目都比较单一,以政府的核心工作要求为导向,虽然表面上“热火朝天”,实则却给相对小型的社区服务队伍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以从结构上进行优化。为了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全方面需求,需要对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丰富宣传手段,强化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更多的具备高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中,尤其是要多吸收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招募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够有目标、有计划的完成相应岗位人员的招募,与此同时,要在仔细筛选招募人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岗位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岗位的吸引力。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以更好的监督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服务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做到如下三点:首先,要在现有服务项目上进行创新,以丰富自身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的扩大自身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从而满足实际服务工作需求;其次,要针对当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需求,对现有的服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岗位划分,并完善自身的服务制度与服务内容,避免出现盈利性的恶劣行为对公益事业社会形象的破坏;最后,要针对自身服务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实现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并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落实具体的岗位职责,以真正的发挥出社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三)构建培训制度体系,以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当前社区服务队伍人员素质低的现象,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以使其在明确自身服务理念与宗旨的基础上,提升其知识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比如:开展定期性的短期培训班,将社区服务的内容与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分章节的向志愿者传授,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提供志愿服务时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服务知识技能。

(四)构建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体系是确保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所在。作为公益性的服务项目,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来鼓励服务者做的更好、更优秀,这样才能使服务者的付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荣誉与嘉奖给予公益服务者以更大的动力来做好这区志愿者服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不断壮大,为了更好的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以优化队伍的结构、健全完善的服务制度体系与培训制度,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2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以来,云驾岭社区在推行社区建设中,突出抓了社区党建工作这一龙头。从社区支部书记的选配到社区党员队伍的管理,从社区内驻地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到社区内在职党员的组织管理和社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理监督教育,以及对转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党员及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等都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涌现出了一些社区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一批热心社区党建的先进模范人物,有效地促进了我们社区党建及其他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从社区党建工作长远来看,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如党员队伍老化,现有党员文化素质偏低,企业退休党员占多数不易管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缺乏,年轻党员(特别是等待安置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及部队复员人员中的党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截至目前,我区共设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86名。从性别结构上看,女党员26名,占社区党员总数的30%;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党员38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44%,其中:35岁以下党员16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19%,46岁以上党员48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6%,60岁以上的党员17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20%。

在社区的86名党员中,从其结构看,企业离退休后转入的党员占绝大多数,达4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或从部队复员等待安置工作的党员达8人,两项合计占到社区党员总数的62%;从文化程度看,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党员达20人,占到社区党员总数的23%;从年龄结构看,60岁以上的党员达17人,占到社区党员总数的20%。

社区党员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及社区其他工作的一大制约因素。加强社区党员建设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创新,为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区党员队伍过于老化,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缺乏,不利于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在社区党员中,大多数是从企业退休后转社区离退休支部的党员,年龄偏大,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党员向社区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社区党员的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二是社区对居民的管理属于松散式的自治管理,加上居民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所以造成在社区申请入党的人数寥寥无几。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后备乏人,社区中缺乏新鲜且富有活力的年轻党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社区党员队伍退休人员多,流动性党员多以及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状况,使社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增加了难度。一是虽然也接受了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从军队复员的退伍军人党员,但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强,又加之多在外从事临时性工作,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支部安排学习和工作找不到这些党员,有的预备党员预备期间在外打工,不仅不过组织生活,而且也不向社区党支部及培养人汇报思想,致使社区对他们的管理留于形式。二是社区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社区党员中初中以上学历的党员仅占全部社区党员的77%,且多是企事业离退休后转入社区支部的党员,这也给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和突破增加了难度。

3、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与社区主任多是“一肩挑”,随着近年各项改革的推进,权力下放,社区行政工作大量增强,造成了抓社区党建工作精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4、社区党建经费投入不足,也影响着社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议和对策

1、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配强社区党支部班子,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当前,社区职能已拓展到社会发展、企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于一体,相应地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也趋于多样化,必然要求其组织形式多样化。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社区层次的党组织建设,又要重视居民楼院、社区商业点、社区活动场所的组织建设;既要重视“单位人”中党员的组织建设,又要重视“社会人”中党员的组织建设,从而使“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得到有机结合。二是突出服务主题,建立健全有效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服务机制。要在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等方面力求突破和创新,推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专业化迈进。当前企业内部社区,已基本达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以小型抵偿为主要形式,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以服务网络为依托,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开展面向困难职工群众的献爱心和福利服务的模式,为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

2、积极探索党员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一是继续探索构建社区对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体制,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作用,从制度上明确驻区单位党组织,住社区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责、任务以及参与渠道,把在职党员按就近原则编成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社区党组织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定期地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作为评议、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促使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二是出台相应办法,将离退休党员全部转到居住地所在党支部,以解决社区党员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社区党组织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余热。同时,结合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逐步将离退休人员工资管理与党员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管人与管事不协调,及党员管理难,党费收缴难的问题。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3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工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新挑战,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我区正面临着从“抢救”向“建设”并迈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是吸引资金、吸引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机会。随着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由于我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恶劣,各项配套设施不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许多方面处于先天劣势。面对各地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不断创建优化良好的人才环境,着力建设好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三支队伍,为我区的现代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

一、XXX区人才队伍基本状况

XXX区成立于2002年4月,下辖一个管委会、三个乡、一个镇、一个牧场和三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88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77万,行政中心XXX镇距市区86公里。由于我区各项事业正处于开发阶段,人才队伍主要集中于党政管理和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

建区以来,我区不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机关各部门、街道和社区。2002年至2003年我区引进的一批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各部门急需岗位,并选送了9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街道办事处,进一步提高了各单位工作质量和各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工作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2、整体能力不强,人才配置不尽合理

在我区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36人,占人才总数的71.4%,而国民教育大专以上的比例更小。一部分是工作之后再进修,高、尖、专人才严重缺乏,所学专业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我区的继续教育工作比较滞后,使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我区各类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有些弱化,难以满足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我区各类人才队伍中,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问题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学本部门专业的干部比例不高;此外,由于人才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流动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导致个别单位还存在着人才“闲置”的问题。

三、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

制约人才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除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外,主要还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才观念因素。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新时期的人才观念。有的部门由于受历史原因影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过于侧重项目、资金的引进,而对人才、智力开发的重视不足,用人观念层次不高。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4

对于提高我市应急队伍建设质量,这次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布置会。推动我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专题研究,军分区进行了精心准备。上午,军分区厉副政委传达了焦作会议”精神,同志们共同观摩了四个人武部应急分队的课目演示,观赏了浉河区民兵应急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刚才,有两个单位介绍了应急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军分区顾问长部署了市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夏司令员对民兵应急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问题,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民兵应急队伍是遂行任务的拳头力量。维护国家平安、促进社会稳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抓好民兵应急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来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创新。由单纯的保家卫国向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信阳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重要,根据上级任务安排,市民兵主要担负“五项”任务:即战时担负“重要目标防护、保证战役军团机动和兵员动员”三项任务,平时担负“应急维稳、抢险救灾”两项任务。无论是战时应战,还是平时应急,都对我市后备力量建设提出很高要求,只有建设一支精干实备、双应一体、综合多能、反应快速的应急队伍,关键的时刻才干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才干无愧于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二)要从提高后备力量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认识。市是人口大市、兵员大市。现有普通民兵近66万人、基干民兵2.6万人。要把这些队伍建好、建强,不能平均用力,必需突出重点、举纲带目,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整体水平提高。近年来,各级坚持把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积极大胆实践,形成了一些实用的经验做法,今年上半年又担负了总部赋予的民兵建设调整改革试点任务,受到上级的肯定。实践证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军地“双赢“结合点,抓好了应急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后备力量建设的关键。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清这一新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把应急队伍建设抓紧、抓好。

三)要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来认识。民兵应急队伍具有组织健全、训练有素、专业齐全、反应快速、突击力强的特点。辖区内河流纵横、水库密布、山林茂密,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无论是淮河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防汛抢险、维护社会治安、处置公共突发事件,还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广大民兵当先锋打头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7月中旬,信阳市内突降暴雨,市工区路出现严重内涝,军分区及时组织民兵应急队伍和预备役人员赶赴现场,防汛救灾,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应急队伍在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份内之责,摆上位置,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完善各种保证

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双重领导、一体保证”观念,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各项保证。牢固确立责在双方、政府主导的思想,积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关键环节,着力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提供良好条件。

一)训练保证要到位。近年来。有效促进了训练的落实。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要解决好教练员缺乏的问题。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协同军事机关,积极研究和解决教练员在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及待遇等方面存在问题;要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民兵教练员队伍专业化、常态化。二要解决好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人武系统要对现有民兵训练基地进行整合,积极进行改造,完善健全各项训练功能;地方各有关单位要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为民兵应急队伍教学、训练提供条件,搞好保证。

二)装备器材保证要到位。民兵应急队伍担负反恐维稳、防汛防火等任务。统一谋划、分级购置、集中保管,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加以解决。尤其是军民通用装备,要挖掘大型企业、行业系统的资源潜力,融合使用。郭省长在焦作会议”上要求,年内,各单位要结合辖区实际和不同任务,抓好不同专业各一个分队成建制的装备器材配备”各级要根据这一要求,细化量化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市本级要抓好一个重点应急营的装备器材配备,各县区要抓好一个重点应急连的装备器材配套,确保拉得出,用得上。

三)经费保证要到位。当前。一定要主动担负责任,重视投入,舍得花钱,依照《河南省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行动暂行规定》要求,为应急队伍平时建设和遂行任务提供充分的经费保证。

四)权益保证要到位。应急队员参与训练、执行任务。也是一种奉献付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关心、维护、保证好他正当权益。尤其是应急队伍在参与处突维稳和救援任务中出现的意外人身伤害,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时,各级政府一定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保证。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民兵应急队伍建设。规范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必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指挥关系,强化目标责任,明确具体规范,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一)形成军地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应急分队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常议常抓,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军事机关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军事机关要及时提出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国动委各成员单位要加强与政府和军事机关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细化目标内容、建立健全责任制,把应急队伍建设与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其他工作同步研究部署,协调抓好落实,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重视、军地密切配合、人人身上有责、社会各界支持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指挥机制。应急队伍遂行应急任务时间紧、要求高。必需建立一套高效顺畅指挥机制。目前,市军地双方在应急指挥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融合不够、联通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要抓紧研究探索建立军地联合应急指挥机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吸收军事机关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形成军地联合、高效疏通、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系。要构建军地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数据收集、指挥控制等信息共享。各县区要依照应急队伍建设规范,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配套指挥器材。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会商等制度,各级应急办、政法、公安、平安、水利、气象、地震等部门要加强与军事机关的沟通协调,确保一有情况能够同步响应、同步行动。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5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现代社会的是财富总量的激增,与之相伴的是结构性失业大幅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重视开发绿色岗位,转变岗位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新的符合地区现状的岗位开发途径亟待解决。社会工作作为服务性行业,可作为绿色岗位大力开发。同时,杭州市政府正在推行复合主体创新治理,专业社会组织建设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队伍构建要不断发展。其中,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占整个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39%,建设完善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成为重要环节。本文将以杭州市对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现有政策作为基础,从微观层面探讨出一条符合杭州特色的,与杭州基本情况相匹配的,能够加快促进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由职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

1.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概念界定

社区工作这和社会工作者一般被公众简单的称之为社工,不加以区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文所探讨的社区工作者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中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于街道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①社会工作者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门社会鼓舞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鼓舞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

2.杭州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探讨

按照“专业化是职业在后工业社会确立其地位的标志”这一概念②,杭州市的职业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行政机关中政策制定、执行的工作人员,民间组织,城镇社区社会工作人员等。而专业的社会工作首先一定要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遵守职业行为规范;其次要经过一定时间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并且运用专业方法实践获得一定经验;最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才可被称之为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二、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现有政策

自2009年起,杭州市规定社区工作者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录用新的社区工作者均需考试,规范了社区工作人员准入门槛,建立统一招录机制。《杭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中明确要求社区工作者应当参加学历教育,且符合报考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必须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关于调整杭州市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并从事社区社会工作(每年有个案研究)的,每月分别给予600元、400元、200元职称津贴。社区工作者培训费用每人不少于200元,理论、实践能力均有增强。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建设创新型强市,人才强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等六只人才队伍建设,其中重大人才工程中,社会工作人才“525”培养工程列为其中。《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5年)》具体阐述了社会工作人才在2013年-2015年的发展目标。2013年民政部确定首批37个社会工作大学人才培育基地,浙江省高校浙江工商大学被民政部列为首批社会工作大学人才培育基地

2.社区工作者变化

社区工作者队伍改善情况:据调研数据显示,杭州全市738个社区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约为7000人,相比2006年,杭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594人新增1406人。大专业上学历社区工作人员由59%提升到75%,学历结构大大改善;更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基层工作,队伍年龄明显优化;社区工作者服务比例由1:1198提高到1:957,专业化程度提高;地区堡垒正在被打破,社区录用人员不再限于本社区居民,而且正在向更广范围扩展。

专业社区工作能力提升方面:杭州市出台政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并且加大培训力度社区工作者每年要实施一个运用专业视角的为民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工作的社区社会工作工作者比例在逐步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工作者认识有所提高,改善了只有年长者担任社区工作者的意识,对于无法解决的困难,更多向社区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三、目前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足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招聘:杭州市的招录准入门槛一般有年龄、学历和工作年限等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有社会工作经验优先。而2012年下城区在社区工作者岗位招聘时,只针对“985”、“211”工程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阻碍了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发展:杭州市政府出台了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不得低于城镇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但对比香港、国外社工,待遇方面相差很远。社区社会工作者除承担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行政工作,致使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增强。晋升方面没有良好社会工作者职业的晋升渠道等问题使专业人才流失率高。

3.工作:在杭州市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要承担大量的工作,行政工作方面包括党建综合治理、卫生治理、计划生育,应对各项常规工作评比、检查等多项工作;大多数社区已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每人在一个评比周期内至少写一个个案工作报告。行政、专业服务两项工作双重压力,加重了社区工作者负担。杭州市社区工作途径单一是普遍问题。社区工作的开展仍然围绕传统的办公方式,并没有引入新的技术,如互联网等,积极推动社区工作的发展。

4.可用资源:虽然杭州市已经从人才专项经费等大力培育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相较以前加大了资金投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不足。社区活动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承担,一大部分用于承担政府各类行政性工作,少部分承担居民活动经费,平均每个居民的活动经费更加有限。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但志愿者资源利用不充分,并没有调动起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四、加强完善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工作属于舶来品,而中国的情况与任何国家都不完全相同,区域差别明显这一特性直接要求走本土化的特色社会工作推进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出符合杭州基本现状的发展路线,增强社区工作的职业吸引力。

1.创新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与时俱进

现代社会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生活成为时展的生活方式之一。相比传统办公,网络办公有诸多益处,时间不受限,办公场所不受限,匿名性……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最阻碍“来访者”求助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思想“家丑不可外扬”,网络恰恰可以解决质疑问题。如“淘宝”办公,淘宝办公并不仅仅可以用于社会工作方面,杭州上城区“红淘店”,青岛市“青岛车管淘帮办”都可以作为参考。把办公平台在淘宝开放,会吸引大量年轻人。社区可采用组合式办公法,解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要。

2.运用优势视角,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

应当创新社会工作以建立社区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时,重点应为通过激励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在以往“和谐”社区评比中,没有“问题”则是一个重要评比标准。而在社区生活中,不存在理想型、没有问题的社区,重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

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与政府公务员的专业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影响社区工作者晋升,一些研究表示公务员、事业单位、街道领导岗位等政策可以向社区社会工作者倾斜,但这并不应成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晋升渠道,创建社会工作人才特有的晋升渠道,构建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晋升体系应当成为社会工作者主要的晋升道路,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所有公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

3.加强资源整合,连接有效资源

加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充分调研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居民需求为动力,促进志愿者队伍(社区内)建立。传统模式一味的把志愿者服务放到道德层面上,不符号互动论,不能调动志愿者积极性。08年奥运会后,志愿者服务意识萌芽,而现代社区工作者作为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掘、创新激发志愿者动力的途径。

加强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实行服务联网,点及面,最大程度发挥社区社会工作人才效用,使得人才实行大杭州范围内区域化服务,专业化,细化服务,实现“遇到困难,分门别类,专人解决”。

加强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高校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持续性发展。

4.赋予社区自,增强其主观能动性

杭州正在推行社会复合主体创新治理,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我们应开展专业的社区工作试点,尝试“政社分行”。根据试点社区情况,在同一社区内的社区工作人员分成两个不同工作内容,部分人承担“政”,另一部分人承担“社”。借鉴广东经验,抽调高级社会工作者组建社会工作“救火员”队伍,解决疑难问题,不限于地域。

5.加强服务对象认识,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

建立认知-理解-支持模式,促进服务对象(居民)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经过一系列培训,职业测评等方法,社区工作人员对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而广大的社区居民还停留在经验化的居委会干部的认识,极少的人关注。而加强居民认知是增强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社会工作者”这一名词深入人心。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儿童、青少年关注并渐渐理解这一职业,如利用暑假开展专业的团体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吸引青少年努力探索,而不只是停留在“学校要求,社区盖章”的状况。在了解深入的基础上,慢慢加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理解,进而扩大到整个社会工作队伍,并且树立“有问题,找社工”的观念。最后再提升自身,以“志愿者”,“资源拥有者”等多种方式再回馈给社会。

当下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存在人员专业能力不强,行政化等问题,但这并不能用国外经验直接解决,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构建完全。只有结合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考虑,加上政府支持,专业人才不断努力才能推动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注释:

①袁光亮.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②方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辨析[J]

参考文献:

[1]徐永祥.试论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J]

[2]徐永祥政社分开我国社区建设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6

一、加强社区党务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党务干部队伍。

夯实党在城市基层执政的基础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矛盾向社区集聚,社区在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安定团结方面的政治责任也比以往更加重大。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务工作者是党和政府与各方面群众接触的直接纽带,承担着社区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各项职责。只有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切实履行好职责,社区党组织才能真正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社区群众搞好社区建设的战斗堡垒,党执政的基础才能在社区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

社区党建的不断深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社区党建是一个老课题,因为这一命题已经提出多年,也探索了多年;社区党建又是一个新课题,因为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没有止境,深化没有终点。抓好社区党建,关键在人。当前,社区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学中提出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的理论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近几年来,鼓楼区每个街道年均接纳新党员都有200多名。社区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对象、范围、层次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党员的组织和教育管理更加困难,任务更加繁重,这就对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是社区党建的骨干力量,只有结合社区的实际和社区建设的特点,大力加强社区党务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广大社区党务工作者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党建工作的新规律,创造出新的经验,把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推向深化。

社区要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社区党组织不仅承担着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任,而且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社区是人们集中居住的社会共同体,居民来源分散、结构复杂、素质不一,他们的思想意识、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使社区党组织宣传、教育、联系、组织、团结群众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对社区党务干部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社会的文明进步使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参加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科普活动的空前高涨,各种群众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大量涌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干部,才能对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

二、当前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较好的加强。从整体上看,社区党务工作者大多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在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和中坚的作用,洒下了艰辛的汗水。但是由于社区党务工作者的选配、培训、考核和管理等机制尚不完善,他们仍然存在素质能力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要求。

在人才来源上,存在“没人干”的问题。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新形势下人才队伍一个特殊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部传统干部管理体制的制约,社区党务工作者的选用上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入难的问题。许多人对社区工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居委会“老大妈”的形象上,认为社区工作都是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有个调侃的说法,说社区干部是“三八六”部队(指女同志和退休同志),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人对社区工作的看法。而在体制上,由于目前社区委员会既不是我国城市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也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自治能力的社会组织,因此社区党务干部身份不确定,既非国家公务员,又非事业单位干部,导致了社区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边缘化,甚至成为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我区社区党务干部来源看,企业失业、下岗职工占68%,街道干部兼职20%,返聘离退休人员12%,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在工作能力上,存在“不会干”的问题。不少社区党务工作者整天忙于事务,学习提高机会不多,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知识面偏窄、能力素质偏低的问题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社区党务工作者多数是下岗失业人员,以前多数人也没有从事过党务工作,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更少,所以没有多少工作方法。就鼓楼区而言,社区队伍整体素质虽然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鼓楼94个社区的387名社区党务工作者中,43%的学历在大专以下,90%以上社区书记属于计划体制下的老社区工作者,几乎没有社区建设、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这种现实情况制约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二是学习培训不够。许多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由于知识更新缓慢,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绝大多数社区党务干部开展工作一靠上级指导,二凭传统经验,而他们的经验大多是计划体制下的党建工作经验,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尽管社区工作本身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但对于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社区的发展而言,仅靠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由于社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受自身素质的限制,面对社区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不少社区党务工作者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囿于原先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工作的自主性不足,开展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对外来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党组织活动开展上缺乏有效手段,甚至沦为一些居民眼中清理垃圾、专收卫生费的人。

三是在待遇保障上,存在“不愿干”的问题。社区工作事务繁杂,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比例失衡,使得社区岗位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差。以鼓楼为例,社区工作者的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达不到当地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而大学毕业生一般希望自己的工资水平在1500-2000元,社区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无法达到他们的职业预期。在职业发展的路向上,缺乏向上发展机会,职务晋升的道路阻隔,因此,一些人即使当上社区主任,也难以安心工作,一旦找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就会跳槽,造成社区干部队伍的不稳定。据统计,鼓楼区每年每个街道都有1-2个年轻的社区书记另谋出路。此外,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没有完全落实,开展活动经费不足,也一定程度地挫伤了社区党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营造鼓励社区党务干部干事业、支持他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造就优秀人才流动、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相应的制度形成社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开用人渠道,解决“有人干”的问题。可以采用“三个一批”的办法:一是社会招聘一批。拓宽渠道,采取公开招聘、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形式,面向全社会招聘,从企业下岗、转岗的党务干部中和党政机关分流的干部中选调或推荐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作风踏实的干部充实社区干部队伍,使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要特别重视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进社区工作,以加快解决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配好配强社区领导班子,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推动社区党委(支部)领导班子公推直选。二是机关下派一批。从去年开始,鼓楼区结合区委、区府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社区工作,所有转业干部在正式上岗前安排到社区帮助工作3个月,共选派了两批14名机关年轻干部到社区锻炼。同时,选派优秀街道党务干部到的社区党委担任书记。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锻炼了机关干部,使他们更加了解基层工作实际,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带动了社区党务干部结构、功能的改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推动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三是后备人才储备一批。社区党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既需要朝气蓬勃、思想敏锐年轻人的年轻人去开拓创新,也需要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社区工作者去推动工作。社区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社区党务工作者梯队,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近年来,鼓楼区委组织部和人事局、民政局一起牵头,通过媒体、劳动职业介绍所、鼓楼党建网站等形式,采用社区党务工作者资格考试的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好、有公益心、热心社区事务的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建立了社区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储备了一批社区党务人才。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新农村人才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因为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村。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能否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能否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我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繁荣的背后,虽然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贡献,但是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当前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断层与流失严重的问题

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是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资源配置上都是极其匮乏的。由于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农村人才队伍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与城市相比较具有较大差距。于是不少优秀人才都会脱离农村建设,转而由农村偏远地区向城镇集中,使得边远山区的教育状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等远远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和城区,导致了教育、卫生系统人才的断层和不均衡发展。而对于不少农村的求学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村贫困的生活,因此出现了人才断层与流失现象,农村本地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放弃留守农村、建设农村。而国家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很少有人自愿到农村工作。这就导致农村的各基层单位不能招录到更多技术人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2、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偏离了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首要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首要任务来展开。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善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劳动力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性成绩。我们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紧紧抓住新农村人才建设的两个重点: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建立一支适应现阶段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只有不偏离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首要任务,才能顺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的职责不明确。

对于农村人才的队伍的建设而言,机制的不健全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组织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一项涉及到组织、人事、教育、农林、卫生、劳动等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重要工作。倘若没有明确具体的综合管理部门,就会造成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到头来,看似许多部门都在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际情况是抓的人越多,做的事越乱,没有形成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主体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了。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培养是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要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好农村人才的培养,又要抓好人才和智力的引进。为了更好的解决上文中提到的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那些问题,我们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措施。

1、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农村人才队伍要始终坚定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力度,从而提高农村人才的总体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有意识的将农村乡土人才、农村普通劳动力都纳入到农村人才培训的范围中。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渠道机制,有利于扩大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无论是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还是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渠道都要积极的发挥适当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2、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在农村做好人才的培养,就要善于激发农村人才的活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我们要大力推行合理分配,鼓励农村人才凭劳动、知识、技能、资金等参与利益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思想,鼓励大家多劳多得。积极探索荣誉激励制度,有利于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人才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对他们授予荣誉称号、发放特殊津贴等方式,稳定人心,鼓励大家留在农村、服务农村。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切入点,我们要懂得发挥农村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积极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农村人才概念导向,努力将人才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发挥作用,因此培养和使用一批适应新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是进一步做好农村人才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宏远创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张振寰找准着力点,在服务中提升价值――农业院校在新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7.05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8

一、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基本情况

(一)编制使用情况

贺州市下辖5个县(区、管理区),核定司法行政系统政法专项编制233名,事业编制26名。现在职干部职工225人,其中,公务雇员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自行聘请人员1人,辅警员83人。核定领导职数市本级正处级领导职数1名,现实有2名;副处级领导职数3名,现实有4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现实有12名。各县(区、管理区)司法局机关共有科级领导职数19名,现实配24名。

(二)基层司法所队伍情况

贺州市有6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250人,其中,政法编制人员114人,地方行政编制4人,工人编制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辅警员83人。在职在编人员占总人数48%,公益性岗位占总人数22.4%,辅警员占总人数29.6%。共有科级领导职数36名,现实配53名。在职在编人员中,30岁以下17人,占14.2%;30-40岁26人,占21.2%;40-50岁51人,占42.5%;50岁以上26人,占21.2%。

(三)文化、年龄、结构情况

225名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人,占3%;大学本科学历96人,占43%;大学专科学历93人,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30人,占13%。具有法律专业的105人,占47%;其他专业120人,占53%。30岁以下的32人,占14%;31-40岁47人,占21%;41-50岁99人,占44%;51岁以上47人,占23%。

二、贺州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做法

(一)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

近年来,市司法局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不同岗位的业务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培训活动。2011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17期,培训人数146059人次;选送124人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培训;2013年,市本级开展了“科长讲堂”活动,全市司法行政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

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来抓,严格落实党支部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把手定期与干部谈心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等制度。通过建立《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执法执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公示办法》、《行政执法责任考核评议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司法行政队伍的行政行为,使人员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以教育整顿为契机,铸造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认真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先后组织干警到市检察院、钟山监狱等进行警示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查摆存在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边整边改,以整促改,铸造了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营造司法行政队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科学设置工作目标,统一格式标准,架构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创先进、促先进的浓厚氛围。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业务水平、社会形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获全国表彰奖励的集体4个、个人10名,其中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名,获全区表彰奖励的集体18个、个人49名。

三、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机关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司法行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法律专业人员占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人员总数比例增长缓慢,53%的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法律工作脱钩,学非所用。三是司法行政系统待遇偏低。部分干警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地位低、职能软、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公务雇员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大安心工作。四是司法行政队伍流动不畅。近10年来,市本级公开招录公务员9人,从系统内科级提拔为处级干部的3人,极少从司法干部中选调人员到其他行政机关工作,“进出口”渠道不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层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基层司法所编制人员少。目前,平均每个司法所编制内工作人员不到2名。如昭平县黄姚镇有6万多人口,但黄姚司法所只有2名司法行政干警和2名辅警,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与全镇总人口比例约为1∶12500。二是基层司法所工作条件差。部分基层司法所没有配备交通工具,有的甚至连摩托车都没有配备,平时办案干警只能“私车公用”。三是基层行政干警上升平台有限,有部分司法所长年龄已超过50岁,提拔机会已很少,工作没有激情。四是工作压力大。基层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不断增加,部分乡镇司法行政干警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多项工作同时要处理,工作时有冲突,“干东抓不了西,跑南找不着北”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法律服务队伍方面

法律服务队伍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具有执业公证员资格的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执业公证员仅10名,有的县区有公证员资格的人员仅为1-2名,难以满足社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二是律师队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有的律师价值取向偏离,向钱看、为钱办案;有的律师脱离组织,社会责任、奉献意识不强;有的律师为帮当事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律师队伍中人才流失严重,“北上南下”的现象仍难以有效制止,具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引进来。

(四)社区矫正队伍方面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职在编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共有73人(含兼职),在全市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90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约为1∶10。在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的社会转型期,社区矫正专业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同时,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人数也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且履职时限无明确规定,造成志愿者队伍体制机制混乱,管理困难,作用不大。

四、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深入开展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抓好以党的十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全体司法干警的头脑,力争在政治理论素质与修养方面有较大提升。二是突出作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检查司法行政干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和廉洁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机关干部中存在的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等现象。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六病”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突出诚信执业、服务为民教育。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树立诚信守法、维护正义、服务社会的执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法律服务信用管理平台。积极鼓励优秀律师、公证员通过公开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等途径进入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四是突出服务基层、促进和谐。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推进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全区统一招考、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基层司法所储备人才。同时不断总结探索基层司法队伍建设的管理方法、模式,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司法干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立功创模、创先争优等活动,总结推广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警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司法行政改革,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实际,以强化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督检查为动力,以严肃惩治为手段,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基本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司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的领导科学水平。进一步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准确把握大局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的能力。二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四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将司法行政工作重心转到基层,转到群众需要的第一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层司法所长和法律服务工作者5年内轮训一遍。争取到2015年,全系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科级干部达到95%以上,基层司法机关干部大学本科以上比例明显提高,新招录人员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生、法律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司法行政干部管理体制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9

社会治理;“三长”;条件管理;队伍建设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楼组长)和社区群众团队负责人(以下简称“三长”)队伍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服务基层党员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公道正派、素质优良、植根社区、热心公益的“三长”队伍,为乡镇党委、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组织保障,意义十分重大。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党委组织课题调研组以本镇“三长”队伍建设现状为例,综合当前本市“三长”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三长”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虹桥镇现辖10个村党组织、33个居民区党组织,共有党小组141个。居民区管理的独立小区143个,居民小组1365个,共管辖总户数6.2万户,管辖居民16.8万人,社区群众性团队137个。

虹桥镇现有“三长”实有人数2883人,分别为党小组长141人,居民小组长1530人,楼组长2434人,村民小组长共90人,社区群众团队负责人137人,其中兼任两种身份以上的1449人。“三长”中男女比例1:3.3,其中男性995人,女性3337人。平均年龄65.2岁,60岁以下1086人,60至70岁2265人,70至80岁903人,80岁以上78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三长”总数比为57.3%。党员占“三长”总数比为21.4%。一是党小组长队伍。党小组长共141人,其中男性68人,女性73人。平均年龄69岁,60岁以下12人,60至70岁91人,70至80岁35人,80岁以上3人。二是居民小组长队伍。居民小组长共1530人,其中男性327人,女性1203人;平均年龄65岁,60岁以下350人,60至70岁823人,70至80岁334人,80岁以上23人。党员占比19.5%。三是楼组长队伍。楼组长共2434人,其中男性515人,女性1919人;平均年龄65岁,60岁以下667人,60至70岁1227人,70至80岁488人,80岁以上52人。党员占比17.6%。四是村民小组长队伍。村民小组长共90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8人;平均年龄59岁,60岁以下53人,60至70岁34人,70至80岁3人。党员占比17.6%。五是社区群众团队负责人队伍。社区群众性团队负责人共137人,其中男性43人,女性94人;平均年龄68岁,60岁以下4人,60至70岁90人,70至80岁43人。党员占比26.2%。

近年来,虹桥镇“三长”队伍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基础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三长”队伍建设有了新认识。乡镇、村居等基层组织认识到加强“三长”建设对于加强村居前端治理、推进基层自治与共治、深化村居“班长工程”建设、巩固党的基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对“三长”工作职责有了新要求。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三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基层组织主动赋予了“三长”在“大联动”前端治理、“五违”整治、联系服务群众、区域化党建等职责,探索性提出了各类管理清单。三是对“三长”工作保障有了新探索。各职能部门主动对“三长”队伍的培训、激励保障等做出了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特别是在推进区域化党建、村居共建、社区“四位一体”、自治家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发挥“三长”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工作平台和活动载体。

总体而言,“三长”队伍在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三长”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共性问题。

(一)身份不认同。对“三长”队伍作为乡镇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等还缺乏认识。一些“三长”对身份缺少认同感,对岗位缺乏荣誉感,认为“三长”含金量低,社会认同低,存在有福利时拿出来亮一亮,平常时候藏着掖着的情况。

(二)结构不合理。目前“三长”队伍呈现老龄化,以虹桥镇为例,退休人员占近9成,平均年龄达到65岁。老年“三长”缺乏运用现代网络媒体等技能,与年轻居民群体沟通还不够便捷,在新型社区中开展工作存在难度。总体而言,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对“三长”队伍的更替计划性不强、储备不足、后继乏人。

(三)成效不均衡。有的村、居民小组和楼组工作特色明显,“楼组自治”“自治家园”“开心小屋”等楼组和邻里活动丰富有效,但一些“三长”对引导村、居民自治管理的能力还比较弱。有的村民小组长在撤村建居中如何转型做好居民小组长的准备还不足、能力还不够。社区群众团队负责人队伍缺少必要的管理和引导,个别团队只顾“吹拉弹唱”,缺少正能量的引导。

(四)保障不到位。目前乡镇对“三长”专项活动经费、岗位工作性补贴等偏低,标准不统一,相较于职工平均工资逐年提高,“三长”工作性补贴等激励力度不够,增长机制缺失。对“三长”人员的精神激励和宣传表彰还不够,长此以往,导致“三长”岗位任务与激励保障不匹配,“三长”作用发挥不够,热情不高。

(五)管理不规范。目前乡镇“三长”队伍主要以村居管理为主,队伍管理较松散。个别村居党组织对党小组建设还不够重视,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不设党小组的情况依然存在,党小组长岗位缺失。有的居民区对居民小组长和楼组长岗位设置没有做到全覆盖,协管、代管或者工作盲区依然存在。

(六)氛围不浓厚。有的居民小区在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方面营造的氛围不够,不少居民群众对“三长”岗位缺乏尊重和向往,对“三长”的工作缺乏理解和配合。部分年轻居民和高档社区的居民认为,生活居住中不需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群众性团队存在,对于“三长”的工作不能积极配合。

虹桥镇党委提出将“三长”队伍建设纳入“班长工程”建设总体安排,按照条件管理、清单管理、网格管理的途径,对“三长”队伍实施给地位、给资源、给激励的保障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培训学习、拓宽政治参与的配套制度,使“三长”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一)管理措施。第一,条件管理。对“三长”的准入实施条件管理。担任村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长需各自符合《村民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程》相关规定基础上,根据市委、区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精神,虹桥镇对“三长”的准入提出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贯彻执行能力、具备依法办事意识、具备群众工作本领、具备社会治理要求等5项基本条件。第二,清单管理。对“三长”履行的职责任务实施清单管理,按照职责清单做好对“三长”履职的绩效管理。一是《虹桥镇党小组长职责清单》。提出了执行支部决议、开展党员教育、贯彻落实制度、强化自身建设、做好群众工作、协助发展党员、参与创先争优、协助收缴党费等8项职责。二是《虹桥镇村、居民小组长职责清单》。提出了发挥带头作用做居委活动的排头兵、发挥联络作用做社区建设的好帮手、发挥宣传作用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发挥协调作用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发挥监督作用做社区治理的带头人等5项职责。三是《虹桥镇楼组长职责清单》。提出了做可靠政策的“宣传员”、做真实民意的“气象员”、做热心民生的“服务员”、做调解矛盾的“老娘舅”、做楼组自治的“领头羊”、做楼组文化的“智囊团”等6项职责。四是《虹桥镇社区群众团队负责人职责清单》。提出了做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舆论导向的引领者、团队建设的管理者、团队活动的组织者、团队形象的树立者、团队力量的凝聚者、团队作用的激励者等7项职责。第三,网格管理。依托“大联动”网格划分的“43个村居网格+309个责任块”为基础,探索“村居网格+责任块+居民小组”的“三长”队伍三级网格管理,做实“三长”履职的责任网格。根据村居实际情况,一般按照30-50户左右确定为一个居民小组,将其引入“大联动”前端网格,居民小组长、楼组长在居民小组的网格内实行包干,全面负责本网格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使群众有问题找“三长”。积极倡导和要求“三长”队伍配合“大联动”网格巡查员,对社会管理中的“四违”、房屋群租、公共安全隐患、无证经营等管理任务,参与做好前端防控和前端治理。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0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综治工作对象的管理职能的归属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象的内容繁杂,有政治的、经济的,刑事的、治安的;有公共的、民间的,生产环节的、消费环节的;还有长期的、短期的等等。工作对象所涉及的社会管理的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涵盖的社会规范的权利义务也多有区别,如户籍管理、社区治安管理、治安技防管理、校园治安管理等。部门行业不同,管理功能不同,职责义务也不同。综治工作对其工作对象如何管,管到何种程度是当前要研究的问题。统管的力度大了,表面上看步调一致,整体联动形成了合力,实际上压缩了地方的、部门的、民间的、个体的开展综治工作积极性的空间,综治工作的交响乐变成了综治工作的独唱会,失去众人打柴火焰高的综治团队效应。统管的力度小了,会形成各自为战,重复作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整体合力不足,工作不能平衡发展。总之,产生问题的根源是社会综治工作对象的管理职能归属问题的决而末行。二是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综治网络有了大发展,但发展的步履尚且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需求。网络建设有两种,一种是组织网络,也叫系统网络,它是物的东西,主要的要件是人和队伍;一种是职责制度网络,也叫功能网络,主要要件是制度规范,是保证上下贯通的规则管道。现存的问题,就是两大系统网络有而不全,或者叫上全下缺,或者是延而不周,表现为基层综治队伍缺额大,体系不健全,社会职能与队伍规模不匹配,现有的人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人员变动频繁的问题。人员不到位,队伍不确定,岗位职责的落实自然“悬”于半空,结果势必造成功能网络的“残缺”。一方面工作流于形式,把走“样子”变成了一种状态效率,应付大于实效;另一方面短期工作行为,追求眼前效果的直接化、最大化,急功近利,结果“过而化之”,末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基础。凡此种种,影响了综治工作整体长远发展的效能。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综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科学构置综治组织网络。一方面要有网络规模,规模是体系的前提,要在基层各级部门、组织、团体中建立综治机构,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综治机构网络,网络规模,说到底是队伍人员数量的规模,人员阵列就是网络,网路清晰,周延到边才具规模;另一方面综治队伍要精,建立综治网络重点解决的是综治网点问题,网点布局合理是关键,但综治网点上的人以精干为上,职能专一为良,既不滥设机构,也不滥增人员;再一方面注意综治队伍的梯次结构,从专业、文化、民族、年龄等要素上进行合理的搭配,既顾及眼前又虑其长远,从而保持综治队伍自身建设就具有可待续性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是建立综治组织职责体系,实现综治体系职责定位清晰。首先要解决好综治体系中上下级部门间的岗位职责划分,使上下之间既管道畅通,又不出现岗位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上级部门的综治职能在内容上,尽量宏观一些,工作的位置始终要居位于导向的位置,收集的信息要精,分量要大,如果事无巨细,什么信息都要,信息的管道就容易堵塞,最终影响决策,对下指导出现混杂信号,也会影响下级的工作效能。其次解决好综治职能部门与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责划分。综治职能部门对综治成员单位要统领不要统管,统领是指方向问题,是居于“帅”位,综治成员单位在“帅”旗的指挥下,按其职责和分工开展工作,合中有度,分中有则,最终实现职责的联动。其三解决好综治职能部门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岗位职能定位。一方面了解社会的安全动态,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到心中有底;另一方面要把社会群体的党政组织做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基层综治组织、综治工作人员更多地是协调,或是“出谋划策”,当好问题所在单位、部门领导组织的参谋,把问题的解决纳入执法、执政部门的责任权限之中,从而保证问题能够依据政策“一次清”,不出反复。

三是建立综治工作的调研机制,保证综治工作与时俱进。综治工作是国家管理事物中的一项新的内容,经验不足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建立综治工作调研机制,对综治工作自身的运行情况,不断进行动态分析。如机构的配置,人员的增减,职责职能的调整等,务使综治工作趋于灵活多变,与时俱进地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