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综合调整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9:56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1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现实中,交通运输与经济往往处于不协调发展状况,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两系统如何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达到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寻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手段。

 

二、评价指标体系[1]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系统分析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主要从经济的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及效益指标来反映,其中,规模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额,居民储蓄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净出口,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口;结构指标包括:第二、三产业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效益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主要从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及功能指标来反映,规模指标有:铁路营业里程;结构指标包括: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铁路、公路、内河网密度,铁路、公路、水运运输业人员数,航空业人数,民用汽车拥有量,民用机动船数;功能指标有:铁路、公路、水运客运量,民航旅客吞吐量,民航货物吞吐量,铁路、公路、水运旅客周转量及货运周转量。

 

三、贵州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2-3]计算经济系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子系统1992-2013年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计算的综合发展水平值、利用协调指数模型[4-6]计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子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值,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7]分析影响两系统协调性的因素。

 

(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静态协调发展水平

 

根据静态协调指数模型[4]计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协调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1992年到2008年间,贵州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静态协调值都处于0.4以上,协调等级为濒临协调以上,二者基本协调;2009年到2013年间,除2012年外,两系统的协调值小于0.4,处于失调状态,该阶段协调状况较差。

 

(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动态协调发展水平

 

运用动态协调模型[5-6]计算出贵州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协调值,如图1所示:1995年至2000年,2008年至2011年,动态协调值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二者没有位于协调轨迹上,协调等级下降,2003年至2007年,动态协调值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二者位于协调轨迹上,协调等级逐渐上升。

 

(三)结论

 

由上面分析可知:2002年以前,贵州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高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两系统的协调性较好;2002年以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低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两系统的协调性从初级协调转为优质协调,再由优质协调向失调转变。可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两系统的协调性没有必然关联性。具体影响贵州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度的因素,见下面的分析。

 

四、贵州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面计算的各静态协调值得图2,其中“交通-经济”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静态协调值,以此类推。从图2不能直观地看出影响交通-经济静态协调度的因素。为了精确找出影响贵州省交通-经济静态协调度的因素,计算交通-经济协调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哪一个交通子系统对贵州交通-经济协调性贡献最大。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表,如表3所示。其中R1、R2、R3、R4分别公路-经济、铁路-经济、航空-经济、水运-经济与交通-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平均值,是对1992-2013年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平均。

 

从排序一行可以看出,按与交通-经济协调性紧密度划分,依次是水运-经济协调性,铁路-经济协调性,公路-经济协调性,航空-经济协调性。从关联系数来看,交通-经济与水运-经济、铁路-经济、公路-经济的关联性相差不大,都对贵州省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相对而言,航空系统的发展对其影响较弱。为促使贵州省经济系统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应着重加强水运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

 

五、促进贵州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

 

从平均灰色关联度数值看,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水平关联密切的是水运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从关联系数来看,与交通-经济协调性联系最紧密的是水运-经济协调性,其次为铁路-经济协调性。要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各运输方式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的结构。

 

(二)适时调整发展策略,保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2

关键词:经济法市场失灵国家干预

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自由竞争逐渐被垄断所取代,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市场无法自我修复,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在力量即国家干预市场的力量,才可能维持其自身的协调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由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换活动组成的经济形式,这种交换的正常秩序必须依赖一套由国家作为第三方来保证执行的规则体系来维持①。但是国家干预市场也存在缺陷,自身可能造成失范风险,需要借助外力加以规范。可以说,市场缺陷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缺陷导致“政府失灵”②,是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市场失灵引起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产生的具体路径为:市场失灵――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③。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是由经济法为主导的法规体系维系的市场经济。

二、经济法的本质

(一)经济法本质的界定

目前,关于经济法本质的表述共有几十种,本文归纳以下三种:1.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意志的体现,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是国家调节即‘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保障;2.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法,以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3.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法是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的工具,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服务的。以上观点的概括基本反映了学术界关于经济法本质的主流观点。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法是国家经济职能专职化和法制化的结果;二是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顾功耘(2006)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调节、协调)社会经济关系过程中而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干预说”抓住了经济法核心特征,不仅有利于提升经济法的实践性品格,更是在书卷气和平民化之间开拓了一条新的学术道路。因此我们应当强调经济法的本质是干预。

(二)经济法本质概述

经济法的本质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等;二是指经济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性质或属性。

1.从本质属性来看,经济法首先是平衡协调法,其立法和执法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其次是社会本位法,在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最后是系统、综合调整法。随着社会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复杂多变,相互联结并渗透,产生了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治理、系统调整的客观要求。

2.从特征来看,经济法具有经济性、政策性、政府主导性、综合性。经济法的经济性是基于其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对经济管理关系的调整意味着其调整对象发生在直接的物质再生产领域;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其任务是实现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因此比其他任何法律部门更为显著的政策性;经济法的政府主导性体现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法律、法规政府主导性,在实际运用中,经济法的政府主导性往往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以法规制定权、自由裁量权和准司法权等,来体现行政主导的客观要求;经济法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的综合,而且是多种调整手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综合调整。

三、经济法的价值

经济法的价值是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中,其主体根据需要而认为、希望经济法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或作用。概括如下:1.经济法效益价值。目标方面强调对社会总体效益追求,它要求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相协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有特殊意义,通过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来实现对个别利益的一般保护,经济法是直接追求社会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2.经济法公平价值。经济法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价值取向,它所追求的公平必然是社会整体效益的公平。它强调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只是对个别人的特定利益承担义务,当某具体经济行为即使不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但却对整个社会经济存在危害时,该行为就是不公平的。3.经济法正义价值。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取决于经济法中正义的价值目标具体化为对正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追求,亦即实质正义的追求,这种正义在于实现社会范围的实质性、社会性的正义,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的正义观。4.经济法秩序价值。由于经济法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其价值取向,因此经济法的秩序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谐运行。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经济法也必将不断成熟与完善,而社会整体的利益、以及全面的社会公平、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是现代经济法进行变革和追求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参见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0―141页

②漆多俊《论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载杨紫煊主编《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112页

③参见张守文;《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12页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漆多俊《论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载杨紫煊主编《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守文;《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版.

[4]顾功耘:《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学科界定基本原则

一、广义国际经济法的“水果拼盘说”

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多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体,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

这一学说的立论基础在于,对某一涉外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既要涉及调整经济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又要涉及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法律渊源既包括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国际习惯、国际惯例等国际法规范,也包括涉外民商法、涉外经济管制法以及冲突规范等国内法。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由此得出结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本身极其错综复杂的忠实反映;也是科学地调整这种复杂关系,对其中的法律症结加以‘综合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现实需要。”

由此可见,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从对某一类社会关系进行共同调整的角度出发,认为凡与此相关的法律规范便足以独立地形成一个法学门类。这一学说立足于实用主义,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确实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广义说的观点将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将不同性质、不同部门的法律规范杂糅在一起,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混淆了“法学分科”与“法律运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因而在立论基础上存在严重缺陷。

诚然,国际经济关系涉及的主体繁多,错综复杂,的确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各种法律症结进行综合诊断与辨证施治。但这是法律运用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部门法学分科层面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由法律运用上的综合性要求必然地推论相关的法律规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不同法律部门的综合运用并不等于相关的法学分支就应杂糅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事实上,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中所述及的各种法律规范,相关国家的刑法规范(如一国关于“信用证诈骗罪”的规定)也可能在特定情形下得以适用。如果按照广义说的论证逻辑,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刑法规范岂不是也应纳入广义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当中。

以此类推,内国经济关系虽不如涉外经济关系复杂,但同样有必要对其中的法律症结进行综合诊断与辨证施治。对内国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同时涉及内国民商法、内国经济行政法和内国经济刑法等法律规范。试问,按照广义说的理论逻辑,这些相关的内国法律规范是否也应混合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

再进一步而言,我们必须从深层次来探讨如下一个问题,即法律运用的综合性能否替代法学分科的必要性和严整性呢?也就是说从法理的角度而言,法学分科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在学科界限日益模糊、例外情形层出不穷的新情形下,传统的法学分科的是否仍有必要?笔者认为,某一部门法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内部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法学分科可以形成一种严整的知识体系,便于认识、分析、运用和预测。学理通说上以独立的调整对象作为划分部门法学的标准,“独立调整对象”不仅要求以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且要求这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必须具有质上的共同性。试以民法为例:平等主体之间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婚姻法律关系和家庭法律关系虽然相对独立,但上述各种法律关系仍然可以抽象出其质上的共同性,形成民事法律关系,形成民法总则中的各项内容。不仅如此,民事法律关系中最为核心的精神又可以抽象出民法的基本原则。析微而知著,一个严整的法学分支必须能够形成“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的逻辑体系。我们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因为只有这种“从抽象到具象”、“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体系才是真正有助于我们便捷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预测发展的,尤其是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创设各种各样的学科,其目的就在于此。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其以跨国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似乎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但事实上,诚如广义说自己所承认,跨国经济关系既包括跨国经济流转关系,也包括跨国经济管制关系,而这两类社会关系在性质上殊有不同。广义说将经济流转关系和经济管制关系这两类不同的社会关系放在一起进行调整,既无法进一步抽象出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无法形成学科的总论,也无法真正提出学科的基本原则,难免带有人为拼凑的色彩。由此可见,我们决不可因为法律运用中的综合性否认了法学分科的价值。这或许并不是学术领域纷争的问题,而是人类认识事物规律的本质要求。

诚然,随着“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等趋势的出现,传统法学分科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科界线周边出现了许多“灰色区域”。但我们认为,决不可因为灰色区域的存在而否定法学分科的必要性;相反,例外情形的存在更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新的角度上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论是清一色的,泾渭分明;但是社会关系却是模糊的,黑白之间存在诸多灰色的过渡。学科分类时必须在这一灰色区域中厘定临界点,因此种种例外情形的存在在所难免,不足为奇。对于灰色区域中的例外情形,可以个案处理,也可以作为例外情形以特殊的方式予以解决。但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萘李、骡子等杂交品种后便否定门、纲、目、科、属、种等生物学分类;同样道理,我们亦不能因为法学分科中一些特殊情形或例外情形的存在而否认了法学分科的价值。任何科学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地贴近现实,也不可能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完全正确的结论;科学的作用只是通过初略的分类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基本正确的结论。

综上而言,部门法学的分科应当是严整的,但在部门法学的运用上却应当是综合的。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虽注重了法律运用的综合性,却忽略了法学分科的严谨性,将法律运用和法学分科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广义说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犹如一个水果拼盘:从营养结构和口味搭配出发,人们食用时需要的是各种水果相互搭配的水果拼盘;但我们却难以承认水果拼盘是另成一类的水果,更不可由此而否认水果分类的价值。

二、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

那么,如何对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进行学科分类呢?笔者认为,如下两点论断是我们分析的出发点:

(1)国际经济关系当中既包括横向的经济流转关系,也包括纵向的经济管制关系;

(2)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既涉及各国的国内法规范,也要涉及各种形式的国际法规范。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所有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成四大部分(如下表所示):

经济流转关系经济管制关系

国内法规范(1)冲突规范/民商法(3)经济行政法

国际法规范(2)国际商法(4)国际经济法

表: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分类示意图

(1)调整跨国经济流转关系的国内法规范是各国的冲突规范(如我国《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规定)及其指引的内国民商法(如我国的新《合同法》);

(2)调整跨国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则是作为统一实体规范的国际商法(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3)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内法规范为各国的经济行政法(如我国的《对外贸易法》);

(4)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则构成国际经济法(如《建立wto协定》及其附件)。

上述四个部分配合在一起,共同对跨国经济关系中涉及的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整和规范。在这四个部分中,国际商法可以通过优先直接适用成为成员国国内国民商法的组成部分;而国际经济法规范则通过间接适用,转化为成员国的内国经济行政法。

上述分析中亦可看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将上述四个部分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水果拼盘,貌似完整,却忽视了每一部分各自的特点,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严整的独立法学学科进行研究和学习。

同时,将国际经济法界定为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本文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与狭义说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有如下两点区别:

(1)部分学者主张,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是狭义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流转关系与经济管制关系在性质上殊有不同。笔者认为,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应独立地构成国际商法体系,与内国民商法对应,而不宜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之中;

(2)本文所界定的国际经济法是建立在对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汲取了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关于法律运用综合性的观点。

因此,至多而言,我们只能说本文对国际经济法所做的学科界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个新的视角上对狭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的回归。或许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有的学者在批判广义说的基础上,提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跨国间经济协调关系以及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体系”,认为国际经济法包括“经济的国际法”(本文上表中第(4)部分)和“涉外经济法”(本文上表中第(3)部分)两大部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调整对象的同质性出发将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国际法与国内法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在调整对象、制定、效力、实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区别。因此,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仍不可同日而语。否则,内国涉外民商法与国际商法在性质上也有共同性,是否也应把各国的涉外民商法纳入国际商法的范畴当中呢?

综上,笔者认为,应将国际经济法界定为“调整跨国经济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较为妥当。同时我们亦主张,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跨国经济问题时,不仅要运用国际经济法,还要综合运用内国冲突规范、内国涉外民商法、国际商法、内国涉外经济管理法等不同法律部门或不同法律部门的分支。三、国际经济法学科基本原则的重塑

诚如前文所论及,一个真正的法学部门应当能够形成“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的逻辑体系。换言之,无法提出学科基本原则,这一“法学部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法学分支学科。

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原则”是相对于“概念”和“规范”而言的法的三种要素之一。与一般原则相区别,基本原则应当贯穿于其调整对象内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其法律关系的始终,用于指导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串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指的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

持广义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学者提出了“经济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等作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基本原则。如果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的理论是严谨的,这些基本原则就都应贯串于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国际经济法分支领域,都应当既适用于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规范,也适用于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但事实上,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所提出的这些原则都难以真正满足作为法学基本原则的要求,因此也难以发挥基本原则对于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试举一例说明:甲、乙是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两个公司,双方签定某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并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试问,甲乙双方的这一跨国经济关系与一国的经济有何直接关系?与不同国家间的公平互利有何直接关系?与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又有何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目前“公认”的广义国际经济法学基本原则似乎无法满足作为部门法学基本原则的要求,广义说理论无法提出大一统的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原则。由此亦可佐证,广义国际经济法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门类。

以下,笔者将就本文所界定的国际经济法,即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提出指导这一学科的三大基本原则:

(1)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自由化原则要求各国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应当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为外国资本、技术和服务提供市场准入;应当逐步扩大外国资本的准入;应当逐步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经济自由化原则的经济学基础是大卫李嘉图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这一理论主张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得出国际贸易将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这一重要结论。

(2)经济公正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有四重内涵:其一,一般情形下,要求各国在管制国际经济交往时应当符合“非歧视(non-discrimination)”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各国要平等对待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最惠国待遇”,另一方面还要求一国应平等对待本国人与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国民待遇”。其二,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对他国政府和企业的扭曲自由经济的措施采取对应措施(counter-measure),例如允许一国针对他国企业的倾销行为或他国政府的补贴行为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等。其三,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针对危及本国根本利益的事项,临时采取一些限制经济自由交往的措施,例如wto协定中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关于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的规定等。其四,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由于各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要求发达国家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单方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

(3)经济便利化原则: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运输与通讯方式的不断改善,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除,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经济管理便利化形成日益强烈的诉求。经济便利化与自由化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便利化不仅要求在执行非关税措施措施时程序应简化和协调,不应有过多的文件要求;而且各国有关涉外经济管理的各种程序应当具有透明度,政府应当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效配合。

综上而言,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成为三股重要的潮流,推动和指导各国的跨国经济管理行为。之所以将上述三项原则确定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上述三项原则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背景所提出的。虽然存在种种质疑和批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这已无庸置疑。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而全球贸易额年增长率却达到7%,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全球gdp总额的29%。与此同时,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从1990年的2,06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700万亿美元。据统计,在2001年,全球6.3万家跨国公司,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美元,几乎控制了近50%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中提出的,旨在协调各国外经贸管理行为,使其顺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2)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经济交往的内在诉求。部门法学基本原则的提出,应当从其调整对象出发,应当体现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诉求。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实信用以及公序良俗之所以成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根本缘由在于它们都体现了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本质,是市民社会健康运作的内在诉求。经济的本质是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管制跨国经济交往的行为必须在维护基本的经济公正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自由而便捷地开展。由此,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和经济便利化原则应运而生。

(3)上述三项原则是真正从法的价值层面提出的法律原则。笔者认为,部门法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法价值学的层面来概括,才能真正发挥对具体规范的统率和指导作用。部门法学在逻辑体系上总是从调整对象中汲取其价值层面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法律化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再由这些基本原则来统率具体的法律规范。以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部门法学——民商法为例,前述平等、公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其实都是自由、正义、效率等法价值在部门法学的具体体现。将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确立为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原则,其实也正是自由、正义和效率这三个层面的法价值诉求在这一学科的体现。

反观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公平互利原则亦是从法价值层面提出的原则,其在同一调整对象范围内可以纳入本文提出的经济公正化原则当中;但全球合作原则则是从手段上提出的,无论南北合作还是南南合作其实都是实现经济自由化、公正化和便利化的方式,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原则似乎有所不妥。学者在研究wto规则时,提出将非歧视、互惠、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透明度等作为wto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其实均可以经过整合,纳入贸易自由化、贸易公正化和贸易便利化的框架之中。

本文没有将经济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是说经济无关紧要,也不等于我们主张在国际经济管理中放弃经济。毋庸置疑,经济始终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基石。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4

关键词 wto 经济法 功能 综合系统调整 直接导向影响 实现经济效益 体现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法学界在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作用①及相互关系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过,可以说是成果颇丰,但其中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大都是沿建国50年以来我国自身的发展历程,着眼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以之为背景而进行的。如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成定局,问题的焦点已不再是我国自身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而是如何将我国融入wto这样一个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运作机制之中②。因而我们不仅要探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更要分析世贸组织所确立的规则,亦即世界其他国家业已形成的一般规律,以wto所确立的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为背景对经济法和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做出重新认识。本文拟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的功能问题,谈些许思考。

引论:

考察经济法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排除市场竞争障碍(垄断、限制竞争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制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其功能就是对付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危机。所以有学者分析指出当时的经济法就是“危机对策法”。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接刺激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出现”①。那时的经济法,功能也比较单一,即作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实现经济计划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经济法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行政权力命令的翻板”②。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当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而思考我国经济法体系构建,当我们最终选择“入世”并准备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了。这不但有助于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而且能够重新明确“入世”以后我国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分工及其相互关系。

本论:

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 由三个总协定(货物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总协定)及下属附件和许多专门协定构成。wto及其法律体系的宗旨,是逐步减少和消除成员方政府以关税、数量限制、管制立法和其他国内立法与行政措施设置的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对国际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扭曲行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定,规定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所允许的国内贸易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①。其主要职能有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规则以及组织多边谈判。其主要原则也有三: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方和申请加入方最重要的义务承诺,就是接受世贸组织规范对国内政府贸易管理活动的约束,接受世贸组织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和透明度制度对国内贸易行政活动的监督。

通过上述世贸组织的基本情况,我们不难看出wto规则是以民商法为根据确立的,其核心就是推进自由贸易、使各成员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发展。然而,wto的实践也不断提醒我们,仅有民商法规制是不够的,纯粹的贸易自由,必然导致垄断、倾销等诸多妨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现象产生。因而在wto达成协定的同时,各国都会或多或少做些保留条款,并且一定限度之内的贸易壁垒也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这实质就是经济法手段的运用。以民法为基础、经济法为保障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发展所证明。因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应在依靠民商法作基础性调整的同时,辅以经济法的保障。让经济法扫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障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并进行宏观调控,将一个没有“瑕疵”的市场还原给民法去调整,成为民法调整经济关系的“环境法”。

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面对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市场运作体系,经济法在其中所特有的功能将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之功能

经济法能够以全局观念,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并实现“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分工细化与社会协作强化的对立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同时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不断跟进。这就要求法律对各类具体的经济关系既能区别对待,进行分别调整;又能一视同仁,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整。传统法律部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正是按分类调整和分段调整进行的,但彼此间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这就需要运用具有综合系统调控功能的经济法,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民法为核心的传统法律部门只能在微观领域对社会经济做有限的调整,自身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除其局限性。自由商品经济市场自我调节的盲目性导致垄断的产生,使得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紊乱、经济结构呈不平衡状态。而从个人立场出发的民法,只能从微观领域对此作些修补,无法解决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和总体结构问题,无法从全局进行调节。

以全局观念综合调整是经济法特有的功能。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复杂多样,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经济法正反映了经济关系分化与综合两个方向发展要求,实现了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众多的具体的部门经济法分别调整各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从总体上对各种具体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调整。1、在微观规制方面,经济法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等法律对社会经济进行个别调整,干预私人经济,保护市场中的弱者,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例如,反垄断法的适用,可以保障有效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经济公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可以保障市场主体营利行为的正当性,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可以保障弱者的权益,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在宏观调控方面,经济法运用财政法、金融法、税收法、投资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法等法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方针和原则这些根本方面进行综合调控,使整个社会经济均衡高效地发展。例如,财政法的适用,从总体上调控经济运行;金融法的适用,从总体上调控货币资金的运行;税收法的适用,可以调整社会分配,限制或激励某个行业的发展;投资法的适用,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集中于重大建设项目;产业结构调节法的适用,可以干预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从而推动全面经济增长。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5

【关键词】协调度;协调发展系统评价

桂林是一座山水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2010年桂林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417.0万美元,国内旅游总收入134.2万元,山水美景是桂林旅游的金字招牌,所以更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环境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是主体。推动经济、环境系统向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桂林市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个目标,其主要途径是协调或调整桂林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采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分析工具,构建了桂林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桂林市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桂林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1.构建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采用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依据代表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了10个经济指标反映桂林市经济发展现状,选取了10个环境指标反映桂林市环境现状。(见表1)

2.协调度及其等级的划分

协调度即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对于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协调性评价,主要考虑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通过计算两系统间的静态协调度分析在某一时期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

根据对协调及协调度的定义,设正数为描述经济特征的m个指标;设正数为描述环境特征的n个指标。则分别称函数:

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一种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全局优化、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所以在经济环境系统中我们希望的离差越小越好,用离差系数表示,即是希望:

越小越好(s为标准差)。而要想使得非常小的充要条件就是:越大越好。

根据,为了使计算出的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需要给加上一个协调系统k,构建出协调度计算模型:

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统,。协调度C反映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或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之和一定),为使经济与环境的复合效益或发展水平(之积)最大,经济与环境效益或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依公式知,C值越大越好,即C值越大,经济与环境越协调。C=1,即最佳协调状态;C值越小,经济与环境越不协调;C=0,经济与环境严重失调。(见表2)

表2协调等级与协调度

协调度C0―0.090.10―0.190.20―0.290.30―0.390.40―0.49

协调度等级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频临失调

协调度C0.50―0.590.60―0.690.70―0.790.80―0.890.90―1.00

协调度等级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

鉴于旅游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其环境质量改善同等重要,因而权重相等,故k=2;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权重取平均值,即,按公式2.1.1和2.12计算的近五年桂林市综合经济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在依据协调度的公式把近五年的桂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见表3)

0.9179430.9704320.90―1.00优质协调

可见在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里,每年桂林市的经济和环境是非常协调的,所属等级都是优质协调状态。但是这只是对桂林市近五年来,每年的协调度进行研究,近五年里,桂林市每年的经济环境系统一直是出于协调优质状态,甚至在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都已经近似于1,就是已经达到最佳协调状态。看出综合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相比之下综合环境水平的增长速度就相当平缓了,几乎是保持原有水平不变。在2006年和2007年的时候综合环境水平还高于综合经济水平,但是由于综合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到了2008年的时候已经赶超环境系统,在接着的后面两年即2009年和2010年,综合经济效益大距离高出综合环境效益,并且距离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同时我们也发现协调度由平缓上升的趋势开始转向下滑,而且下滑趋势在加速,这说明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趋势并没有协调度展现的那么乐观,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协调发展度

协调度C不失为刻划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约束经济和环境的发展行为,促进二者健康、协调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调度在有些情况下却很难反映出经济与环境的整体功能或综合经济环境效益的发展水平。为了度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高低,需要将协调度进一步细化分为发展协调度和对比协调度两种,协调发展度用于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状况。所以为了进一步的分析这五年里桂林市的经济环境系统中协调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就要引入协调发展度这一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t反映经济与环境的整体水平,在实际运用中,t的理想值区间是,这样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度,t的计算公式为:

协调发展度综合了协调度和二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广适用范围,可用于不同领域之间或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和比较。依协调发展度的公式算出桂林市2006年至2010年的D,见表4。

协调发展度的数学模型,计算过程不但简易,而且它还综合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状况C和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层次t,它与协调度模型相比更具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也更加广阔。依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即表5和表6,不难发现桂林市2006年到2010年的协调发展一直处于过渡阶段,2006年到2009年这四年还处于频临失调衰退类,到了2010年才跻身勉强协调发展类。在2006年和2007年的时候为频临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2008年之后综合经济效益赶超综合环境经济效益。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综合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大于综合环境效益增长速度,综合经济效益有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综合环境效益发展却是很平缓的,而协调发展度在综合经济效益的带动下,也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是不明显。这说明桂林市近几年把城市建设的重心加重在经济建设上面,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所进展,但是过于关注经济,拉大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距离,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也有所上升,但是上升速度过于缓慢,说明单方面的增长带动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如果经济和环境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的话,会适得其反的,在协调度上已经开始出现副作用,即协调度已经出现下滑的趋势,因为短期内经济单方面的拉动虽然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发展下去会形成环境滞后型,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说明单一的经济发展观还一直存在,而且有愈来愈额严重的趋势。

4.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要改善桂林市在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从2方面入手。第一,要转变城市的发展观念,把单一的经济发展观转为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这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转变,但是从现在开始,桂林市要抓住国家大力建设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契机,大力宣传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第二,要确立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布局,把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和生态城市建设整合起来,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适合桂林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强调清洁生产,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参考文献: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判断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广州环境科学,1996(11):12-16.

[2]袁留根.辽宁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环境科技.1992(1):50.

[3]龚春风,张秋根.南昌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专刊),2003,13:90-92.

[4]余林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2):84-89.

资助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10120-5);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2010)。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6

王继军*张钧**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经济法的独特功能,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好地体现出来。在wto规则下的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中,民商法是基础,经济法是保障。经济法之功能就在于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施加直接、导向性影响;最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充分体现社会公平。

关键词wto经济法功能综合系统调整直接导向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体现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法学界在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作用①及相互关系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过,可以说是成果颇丰,但其中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大都是沿建国50年以来我国自身的发展历程,着眼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以之为背景而进行的。如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成定局,问题的焦点已不再是我国自身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而是如何将我国融入wto这样一个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运作机制之中②。因而我们不仅要探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更要分析世贸组织所确立的规则,亦即世界其他国家业已形成的一般规律,以wto所确立的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为背景对经济法和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做出重新认识。本文拟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的功能问题,谈些许思考。

引论:

考察经济法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排除市场竞争障碍(垄断、限制竞争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制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其功能就是对付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危机。所以有学者分析指出当时的经济法就是“危机对策法”。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接刺激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出现”①。那时的经济法,功能也比较单一,即作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实现经济计划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经济法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行政权力命令的翻板”②。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当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而思考我国经济法体系构建,当我们最终选择“入世”并准备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了。这不但有助于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而且能够重新明确“入世”以后我国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分工及其相互关系。

本论:

世界贸易组织(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由三个总协定(货物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总协定)及下属附件和许多专门协定构成。wto及其法律体系的宗旨,是逐步减少和消除成员方政府以关税、数量限制、管制立法和其他国内立法与行政措施设置的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对国际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扭曲行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定,规定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所允许的国内贸易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①。其主要职能有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规则以及组织多边谈判。其主要原则也有三: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方和申请加入方最重要的义务承诺,就是接受世贸组织规范对国内政府贸易管理活动的约束,接受世贸组织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和透明度制度对国内贸易行政活动的监督。

通过上述世贸组织的基本情况,我们不难看出wto规则是以民商法为根据确立的,其核心就是推进自由贸易、使各成员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发展。然而,wto的实践也不断提醒我们,仅有民商法规制是不够的,纯粹的贸易自由,必然导致垄断、倾销等诸多妨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现象产生。因而在wto达成协定的同时,各国都会或多或少做些保留条款,并且一定限度之内的贸易壁垒也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这实质就是经济法手段的运用。以民法为基础、经济法为保障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发展所证明。因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应在依靠民商法作基础性调整的同时,辅以经济法的保障。让经济法扫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障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并进行宏观调控,将一个没有“瑕疵”的市场还原给民法去调整,成为民法调整经济关系的“环境法”。

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面对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市场运作体系,经济法在其中所特有的功能将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之功能

经济法能够以全局观念,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并实现“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分工细化与社会协作强化的对立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同时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不断跟进。这就要求法律对各类具体的经济关系既能区别对待,进行分别调整;又能一视同仁,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整。传统法律部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正是按分类调整和分段调整进行的,但彼此间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这就需要运用具有综合系统调控功能的经济法,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7

一、加强统计分析研究,统计参与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一)抓进度分析,提高对经济形势把握和判断的准确性。为更好地满足市领导对统计分析资料的需求,我们加大了对经济形势分析研究的力度,多次召开由专业负责人参加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对分析报告进行反复讨论修改,按季形成经济运行综合分析报告,为市领导掌握全市经济形势提供了重要参考。评比年度内,综合专业撰写了季度经济形势综合分析报告5篇。其中,《2008年商丘经济形势分析及2009年发展展望》列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参阅材料;《2009年上半年商丘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列为市政府全会会议材料。

(二)抓专题分析,提高对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坚持“贴近热点、贴近实际、贴近政策”的原则,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撰写专题统计分析报告。评比年度内,综合专业完成了《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2008年商丘与全省各市经济比较分析》、《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横向比较差距较大——2008年商丘与全省及周边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商丘在黄淮四市中实现率先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光辉的历程显著的成就——十六大以来商丘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十六大以来商丘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等6篇专题分析报告。其中,《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被市政府《要闻专报》专期采用;《光辉的历程显著的成就——十六大以来商丘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在商丘电视台新闻联播“喜迎十七大专栏”系列播发;《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商丘在黄淮四市中实现率先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两文分别编入2009、2008年河南经济蓝皮书,公开出版发行。

二、用好统计信息资源,资料整理水平稳步提高

(一)提高进度资料的时效性。加强了月度资料的整理编印工作,适时调整指标,增加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资料,季度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人民收入等栏目。2009年对月报进行改版和完善,改进了封面设计,将各市指标由上月改为了当月数据,反映普遍较好。编印的《商丘统计月报》因其装帧精美、编发及时、便于携带等特点,广受各级党政领导、有关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每月印刷200册,仍然紧俏,需求量持续增加。

(二)增加年度资料的实用性。在编好进度资料的同时,注重对年度统计资料进行深加工,增加资料的实用性。编印的《商丘统计年鉴2009》,设计美观、大方,印刷质量较高,统计年鉴在内容上不断改进、完善、充实,实用性、可读性进一步增强。

(三)完成省局布置的资料整理上报任务。一是按时报送县域经济统计数据。采取市、县同步搜集的办法,主要由市局负责统一搜集整理,经与各县(市、区)、各部门核对无误后再上报,力求数据完整、准确。二是及时、准确上报常规、临时资料。按省统计局综合处的要求,按时完成《商丘统计月报》、《商丘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上报。

三、立足优质服务,不断扩大统计影响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为党政领导服务这个中心,优质、高效地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和统计服务,服务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一)为党政领导及有关会议整理提供临时性统计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向市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整理加工提供大型分析资料38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及部门搜集、整理专题资料的数量明显增多。如整理、撰写了省政府研究室领导到商调研县域经济所需的《2008年商丘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2002-2008年商丘县域经济指标》和《2002-2005年商丘县市综合实力排位情况》等分析及数据资料;市委书记刘满仓到县区调研所需的各县区2009年1-4月份经济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全市“强抓机遇,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商丘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动员大会”需要的《1-4月份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08年商丘市乡镇综合实力评比结果及评价说明》、《2003-2005年黄淮四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及2008年主要指标排序》三份分析资料,各印600份发与会代表;市委书记刘满仓赴京出席十七大所需的《十六大以来商丘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前三季度商丘经济形势与全年预测》和《十六大以来商丘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等等。

(二)进一步提高“三会”服务水平。一是在市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抽调人员参与《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收集、整理了报告及相关材料所需的统计数据;二是精心编印专题材料《2008年商丘市经济发展统计与分析》2000册,作为2009年全市人大、政协“两会”代表的参阅资料,受到代表和委员的欢迎和好评。在全国、全省“两会”召开前,还为商丘参加全国、全省“两会”代表委员提供反映全市经济发展概况的专题资料。

(三)为目标督查考核做好服务。一是按季为市委、市政府目标办搜集、整理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目标完成情况;二是全程参与市政府目标考核小组对市级部门、省直管单位、县(市、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工作,并负责对各项职能目标完成情况及基础资料进行检查核实。

(四)积极做好为社会公众服务。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扩大,对统计工作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都热情接待来访人员,无论是来人咨询还是电话询问都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四、加强统计信息新闻宣传和报送,不断提高统计权威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心的重点,提高宣传频率,增加宣传内容,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进行统计新闻宣传。每年的二、三、四季度组织编写新闻稿向商丘日报、商丘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社会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信息。全年综合专业编发的经济新闻稿件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刊发10余篇条,在商丘新闻联播播发50余篇条。多篇新闻稿在商丘日报刊发后,大河商丘网、人民网河南视窗、新华网河南频道进行了转载报道。

我们还积极配合新闻单位做好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工作,为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7月30日上午,商丘电视台记者就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及经济结构变化情况专程到统计局进行采访,并现场录制节目,综合科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该采访内容在商丘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

(二)客观及时统计公报。4月2日,我们在《商丘日报》上了《2008年商丘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从十三个方面,用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展示了2008年商丘市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就。

(三)积极做好统计信息的报送工作。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和“两办”信息报送工作,统计的信息服务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综合专业报送的《1-2月份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得到了市委书记刘满仓、市长王保存的批示;《1-5月份商丘主要经济指标在黄淮四市位次》、《1-5月份商丘主要经济指标在周边城市位次》等多篇信息被专期采用。市统计局被省统计局评为网络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分获市委、市政府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综合科信息工作同志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五、理清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综合统计业务规范化工作。市统计局基础规范化建设观摩座谈会召开之后,综合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迅速行动,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先后两次召开科务会,专题研究布置综合统计业务规范化工作,将任务进行分解,并落实到人。二是到财贸科现场观摩学习,听取统计资料档案化管理的经验介绍,吸收和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三是改版优化综合科网站,对网页栏目进行了较大调整和优化,进一步优化了信息栏目的设置,增设了统计规范化栏目。加载了近三年来的统计分析、统计月报、历史数据台帐资料,充实了进度分析、进度数据、工作动态栏目内容。四是加紧整理综合分析、年鉴整理、信息管理规范化工作记录,将有关统计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归档。

六、增强大局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8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到2008年底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84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1%,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第5位。但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准确评价和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不仅对缩小河南省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本文以18个省辖市为区域分析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较系统、客观地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结果,社会发展状况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另外,通过综合评价还有助于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上。为此,本文依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3大类共17个单项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过程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SpSS19.0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从略),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776%。可见,选择的3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间,说明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3个主成分解释,选择3个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成分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潜力指标X11、X12、X13、X14、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其贡献率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会发展指标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为社会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7.59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系数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数利用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各市的3个因子变量得分。由于选取的3个主因子对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即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数,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建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转贴于

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SpSS19.0计算得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

(二)结论分析

综合得分值的意义,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值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从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综合得分为正值的区域有郑州市(5.19)、洛阳市(1.16)、济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阳市(0.11)、新乡市(0.08)6个省辖市,这说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区域不足一半。其中,这6个省辖市,也有很大的差异,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阳市相差4.03。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投资

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的管道、通信、交通、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尽快与周围地区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落后地区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科技人员,发挥他们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吸引在经济发达地区懂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学有成就的名牌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区工作。

(二)优化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水平和投资率,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改变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扫除行政壁垒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取消一切限制民间资本投资的不合理规定,给予各市场主体以均等的投资机会,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金融机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综合商社;功能整合;贸易中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311-01

1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日本综合商社的挑战与机遇

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新商务模式,虽然存在着对传统流通领域的排斥,但对于需要迅速革新传统功能的综合商社而言,它提供的却是一种以互联网络的方式全面介入全球商务活动的新机遇,因此,实现综合商社传统功能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整合,将成为其在未来的流通领域继续保持优势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与综合商社实现功能整合的基础

2.1优质的“商誉”资产是综合商社充当电子商务中介的可靠保证

综合商社有着悠久的经营历史,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它们凭借自己的信用形成了极高的“商誉”。诸如三菱、三井这样的商号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凭证。正是基于“商誉”这种高质量的无形资产,使综合商社可以以网络中介的新形式实现与电子商务的完美契合。同时,针对B2B模式下企业交易的高风险,作为批发业巨头的商社更具备化解此类风险的经验与能力。

2.2综合商社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为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提供了多种资源支持

综合商社具备这种优势,笔者认为,依托于业已形成的全球贸易网络,综合商社获得了三种能力:(1)信息及时搜集;(2)高效信息处理;(3)多元信息整合。在基础网络、技术、人才、经验等多种资源的支持下,综合商社系统的功能更易于实现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融合。

2.3综合商社组织与协调功能的发挥为其提供了大量潜在的电子商务业务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电子商务活动同样需要大量的稳定客户群,否则,企业很可能因网络业务供需的大幅波动而导致效率的损失。笔者认为,通过组织与协调职能的发挥,综合商社拥有两个庞大的稳定客户网络,它们构成综合商社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潜在客户。

在综合商社的组织与协调下,日本企业集团会展开规模巨大的集团性FDi,此时的两大网络便会出现交叉,由此产生的大量贸易业务将为综合商社开展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的潜在商机。

3电子商务与综合商社传统功能的有机整合

3.1贸易中介与组织协调职能实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紧密结合

利用原有多种优质网络资源,各大综合商社都加快了对传统贸易中介业务的电子化改造,通过组织协调职能实现的大量商权通过其构建的多种B2B电子平台迅速实现了电子商务化。依托B2B模式下的网络商社中介职能,综合商社大大提高了选择与调配全球资源的效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集团内和商社FDi网中组织协调职能压缩流通成本的能力。

3.2依托多元化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构建全新信息整合系统

综合商社在继续保持批发业务领域信息优势的基础上,都以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契机,积极展开了向零售业的大举进军,其目的在于以零售终端为桥头堡结合B2C电子商务平台获取更多的零售个性化信息,以弥补商社在零售领域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综合商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信息触角向社会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综合商社系统的灵敏度。

3.3电子商务条件下“商社金融”向电子融资体系的发展

综合商社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融资功能,长于贸易投资的综合商社在中短期贸易融资与对供应商的支持性融资上无疑具有极大的经营优势。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商社金融”的结合极大扩展了综合商社在各类融资项目上的经营空间,通过对B2B和B2C模式的大规模应用,商社在增加企业融资业务的基础上,个人融资项目将成为“商社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子平台对接获得的客户电子信用记录与传统商业信用记录相结合,有助于商社真正全面地掌握客户的综合信用状况,从而大大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以确保“商社金融”业务的高效运作。

3.4集it、Lt、Ft、mt于一体的网络中心轴功能的形成

信息经济环境下,网络系统的协调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商社在日本企业系统长期扮演着组织与协调者的角色,因而有着丰富的组织协调经验。商社经营的多元化,使其积累了丰富的营销和金融技术,物流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激起了各大综合商社纷纷投资于新兴物流事业的兴趣,大型物流企业相继在商社体系内诞生,新兴技术在综合商社内部应用的渐趋成熟,使商社有能力将组织协调职能运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多种技术的功能集成,在此基础上,网络中心轴这一全新功能日渐成为综合商社发展的新趋势,这一功能的出现将大大提高商社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控制力。

4适应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型综合商社的形成

日本综合商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功能的有机整合从本质上反映了综合商社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寻求自身机能结构与全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电子商务模式对综合商社传统机能的改造促进了综合商社由贸易核心型企业向投资事业型企业的转化,综合商社以利润重心型贸易投资综合体为目标的改造进程因电子商务的融入而大大加快。

综合商社的电子商务实践证明电子商务完全可以成为其遏止“商社冬天”的有力武器。可以预见,随着适应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型综合商社的形成,整个日本经济领域都会因综合商社新机能的全面复苏而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而这一进程正是与日本有着密切经贸联系的我国企业界所应积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王瑞金.电子商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梁春晓,安徽.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的综合调整性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综合商社;功能整合;贸易中介

1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日本综合商社的挑战与机遇

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新商务模式,虽然存在着对传统流通领域的排斥,但对于需要迅速革新传统功能的综合商社而言,它提供的却是一种以互联网络的方式全面介入全球商务活动的新机遇,因此,实现综合商社传统功能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整合,将成为其在未来的流通领域继续保持优势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与综合商社实现功能整合的基础

2.1优质的“商誉”资产是综合商社充当电子商务中介的可靠保证

综合商社有着悠久的经营历史,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它们凭借自己的信用形成了极高的“商誉”。诸如三菱、三井这样的商号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凭证。正是基于“商誉”这种高质量的无形资产,使综合商社可以以网络中介的新形式实现与电子商务的完美契合。同时,针对B2B模式下企业交易的高风险,作为批发业巨头的商社更具备化解此类风险的经验与能力。

2.2综合商社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为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提供了多种资源支持

综合商社具备这种优势,笔者认为,依托于业已形成的全球贸易网络,综合商社获得了三种能力:(1)信息及时搜集;(2)高效信息处理;(3)多元信息整合。在基础网络、技术、人才、经验等多种资源的支持下,综合商社系统的功能更易于实现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融合。

2.3综合商社组织与协调功能的发挥为其提供了大量潜在的电子商务业务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电子商务活动同样需要大量的稳定客户群,否则,企业很可能因网络业务供需的大幅波动而导致效率的损失。笔者认为,通过组织与协调职能的发挥,综合商社拥有两个庞大的稳定客户网络,它们构成综合商社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潜在客户。

在综合商社的组织与协调下,日本企业集团会展开规模巨大的集团性FDi,此时的两大网络便会出现交叉,由此产生的大量贸易业务将为综合商社开展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的潜在商机。

3电子商务与综合商社传统功能的有机整合

3.1贸易中介与组织协调职能实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紧密结合

利用原有多种优质网络资源,各大综合商社都加快了对传统贸易中介业务的电子化改造,通过组织协调职能实现的大量商权通过其构建的多种B2B电子平台迅速实现了电子商务化。依托B2B模式下的网络商社中介职能,综合商社大大提高了选择与调配全球资源的效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集团内和商社FDi网中组织协调职能压缩流通成本的能力。

3.2依托多元化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构建全新信息整合系统

综合商社在继续保持批发业务领域信息优势的基础上,都以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契机,积极展开了向零售业的大举进军,其目的在于以零售终端为桥头堡结合B2C电子商务平台获取更多的零售个性化信息,以弥补商社在零售领域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综合商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信息触角向社会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综合商社系统的灵敏度。

3.3电子商务条件下“商社金融”向电子融资体系的发展

综合商社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融资功能,长于贸易投资的综合商社在中短期贸易融资与对供应商的支持性融资上无疑具有极大的经营优势。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商社金融”的结合极大扩展了综合商社在各类融资项目上的经营空间,通过对B2B和B2C模式的大规模应用,商社在增加企业融资业务的基础上,个人融资项目将成为“商社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子平台对接获得的客户电子信用记录与传统商业信用记录相结合,有助于商社真正全面地掌握客户的综合信用状况,从而大大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以确保“商社金融”业务的高效运作。

3.4集it、Lt、Ft、mt于一体的网络中心轴功能的形成

信息经济环境下,网络系统的协调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商社在日本企业系统长期扮演着组织与协调者的角色,因而有着丰富的组织协调经验。商社经营的多元化,使其积累了丰富的营销和金融技术,物流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激起了各大综合商社纷纷投资于新兴物流事业的兴趣,大型物流企业相继在商社体系内诞生,新兴技术在综合商社内部应用的渐趋成熟,使商社有能力将组织协调职能运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多种技术的功能集成,在此基础上,网络中心轴这一全新功能日渐成为综合商社发展的新趋势,这一功能的出现将大大提高商社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控制力。

4适应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型综合商社的形成

日本综合商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功能的有机整合从本质上反映了综合商社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寻求自身机能结构与全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电子商务模式对综合商社传统机能的改造促进了综合商社由贸易核心型企业向投资事业型企业的转化,综合商社以利润重心型贸易投资综合体为目标的改造进程因电子商务的融入而大大加快。

综合商社的电子商务实践证明电子商务完全可以成为其遏止“商社冬天”的有力武器。可以预见,随着适应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型综合商社的形成,整个日本经济领域都会因综合商社新机能的全面复苏而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而这一进程正是与日本有着密切经贸联系的我国企业界所应积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王瑞金.电子商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梁春晓,安徽.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