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十篇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十篇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0:43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1

电视媒体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传媒公司和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如何逆势突围,执行力传播有如下的思考。

布局全媒体经营

打造多元收入模式

当前,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没有形成多元的收入模式。新媒体的崛起,分流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和消费人群,这是影响电视媒体运营的直接因素。因而,单一的广告收入是电视媒体运营的问题所在。

随着伦敦奥运赛事的日渐临近,奥运营销战在中国各地也已擦出了电石火花。据悉,央视将采用全媒体经营策略进行伦敦奥运赛事传播,改变以往单一的电视报道的传播模式,尝试提供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即包括电视媒体、互联网、手机三大媒体平台联动进行转化,搭建“全媒体”转播平台,实现不同模式,不同渠道的高效传播。奥运赛事的全媒体经营,将实现跨平台的高效整合传播,不仅涉及到赛事播放时的广告收入,赛事转播权的转售,亦将成为央视经营奥运赛事重要的收入来源。

其实,早在2005年,国外Cnn就推出了一个以当家主持人安德森命名的《安德森库珀360度》电视节目,该节目每天做一个小时的电视版,同时做半个小时的博客版以及手机推送版,实现针对不同终端的差异化生产和传播。实现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媒介的创新与发展,受众的进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面临重重困难。然而,摆脱电视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付费点播、精准营销、套餐服务、内容定制、电视购物、增值服务等新的消费方式,打造多元收入的经营模式,成为电视经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新媒体产业链经营

打造特色产业

2010年湖南广电整合资源组建湖南广播电视台,并挂牌成立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控股的市场主体——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同年,湖南广电还与青海卫视进行跨省合作,打造大型《花儿朵朵》选秀节目。此外,还与腾讯、淘宝等新媒体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据悉,芒果传媒就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将旗下艺员经纪、新媒体、新业态、卡通动漫等优势业务与腾讯的海量用户资源整合,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打造全新的媒体产业链。

无疑,湖南广电的媒体运营模式得到了巨大成功。就自制剧而言,继2009年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红遍大江南北,2011年初,其自制剧《宫》再次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让杨幂等众多三线明星一下跃居一线明星行列。湖南电视台自制剧的成功,引发各大电视媒体的自制剧热潮。

除了湖南广电之外,很多电视台包括执行力传媒合作的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也在整合媒体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高效率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电视栏目,将差异化进行到底。电视媒体运营的变革,将给广告客户带来更多的广告机会。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2

【关键字】互联网+广播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使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将深度实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力的方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转型发展的能量所在,更是媒体改革创新的必要途径。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一片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中悄然发展,尤其是随着汽车车主、老年人以及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加,传统广播电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受众规模。加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新思维、新范式,广播媒体在冲击与挑战中重构其运营模式,借助、依靠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产品等,更大范围、立体式传播信息,丰富了人们在互联网社会中的生活内容。

但“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运营并非一帆风顺,在互联网的深度影响下,广播媒体的运营不仅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重构,还要进行内容层面的组织重构,这也涉及了广播媒体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就目前而言,在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的运营模式正是创新的难点与突破点所在。

一、“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局限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台的技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调频和中波的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点对多模式,且内容方面也不再局限于线上的独立运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开启了“互联网+”运营尝试:珠江网络传媒与城市之声共同合作“双11”融媒体购物节目――《双11,一触即发》,一经出现即成为广播界的热门话题,多家媒体纷纷取经,更是引起专业收听数据调查公司及广告公司的关注。《双11,一触即发》节目开启了一个“互联网+电台节目+电子商务”的广播新模式,从传播领域到消费领域,拓宽了传统广播的发展道路。但在前景明朗与机会云集中,崭露头角的互联网节目仅是作为一个噱头,仍然会引发包括网络新媒体、节目评价体系、“粉丝经济”的运营等各方面对广播媒体发展的思考。

(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作为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网络新媒体的运营相对于广播媒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在互联网的深入下,各路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信息以爆炸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分流了过去部分通过广播接受信息的受众;二是碎片化的接受模式给予新媒体更多融入受众的机会,对于生活在互联网中的受众而言,网络新媒体正是利用了零散的时间进行了信息的传递;三是网络新媒体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也包括对用户体验、受众需要的思考,将“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特性发挥到极致。

就目前的广播媒体而言,“互联网+”语境下的发展正在不断深入加强,但日益增多的网络新媒体,不仅分流了原有的受众,也有被瓜分既有的市场份额的风险。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的运营面临着方向的抉择,如何突破网络新媒体的阻碍,或借鉴网络新媒体的运营优势,又或寻求二者共存等等成为当下广播媒体所需思考的问题。

(二)节目评价体系单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副总裁张建庚曾说:“在全媒体时代,收听率调查往两个趋势发展。第一个趋势是全媒体化,居家、移动和网络的收听行为通过加权的方式产生整个收听数据,这个数据对节目生产非常有利。第二个趋势是全流程化,收听率调查不仅是幕后的效果调查,更应该是进行播前的测试,整个节目的生产流程应该有调查机构参与研发,节目上线前解答关键问题。”广播节目在“互联网+”语境下被多渠道多终端传播,现阶段受众的收听行为日趋复杂,对节目评价体系的数据时效性、渠道全面性、数据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在广播媒体收听率、市场份额的调查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大部分广播电台仍然使用覆盖人群有限的日记卡作为数据调查的方式,片面性的数据对参考价值而言有限;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节目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以互动为目的的节目评价体系还未成熟。鉴于广播电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构建,大多都是以节目输出为主,受众留言、反馈及评价模块的搭建还不被重视。这样不仅使得广播电台在运营中不能根据受众需要随时改变播出内容而影响了实际传播效果,还会影响电台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三)过于追求“粉丝经济”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受众受到一定冲击,而“粉丝经济”一直被作为广播电台保持受众量的运营方式,以体现广播媒体的受众量比。从自身层面上分析,广播媒体选择“粉丝经济”主要是由于其能带来大量的粉丝群体,从而能从其中获得黏度很高的受众,延伸产业链。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能直接带来经营性的创收行为,是面对“互联网+”语境冲击下比较保守的模式;而从整个互联网大语境分析,“粉丝经济”为直接的经营性创收行为,主要是通过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构成,其“简单粗暴”的创收模式,无论在技术内容或者是受众用户体验上,都不足以应对互联网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接受模式以及人们在碎片化下的体验模式,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发展思考

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遇中,广播媒体不断成长。下面,笔者从“互联网+”的大语境下,思考并探寻广播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运营发展模式。

(一)V播节目的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传统广播媒体以“互联网+”的思维带动着广播节目的创新,并聚集互联网一切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使广播节目成为受众所喜欢的“产品”。当下,受众成为直接影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对节目尤其重要。

首先,技术结合的用户体验。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样,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在技术的驱使下不断创新。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技术引领下的视听盛宴为当下受众所喜爱,触感与视觉效果结合的节目不仅给受众带来愉悦,还客观、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叙事的过程。目前,全息技术不断成熟,并被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如果将其与传统广播结合,那将会是一种新的享受展现――受众收听节目的同时,还能通过全息设备观看直播内容;又如车联网,是以车载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及大数据为基础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及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而广播媒体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在车联网的基础上构建配备交通广播信息的生态网络系统,显得十分关键。

其次,内容拓展的用户体验。正所谓“内容为王”,如何做好内容是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广播节目大多以新闻、教育、服务、文艺为主,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有车一族的增加,仍保持较大受众量的还是新闻、服务(交通)、文艺节目等。因此,在内容与用户体验的关系上,笔者认为,亟需突破广播媒体的内容瓶颈,即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寻找能够抓住人们注意力的内容题材,并在节目中探求与受众进行交互的内容。一方面,内容的拓展需要数据的支撑。当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数据新闻品牌。区别于传统新闻,数据新闻更突出“数据”二字,即新闻生产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采集及可视化的数据、图标和视频为主的展现方式。当然,新闻本身也能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为之后的受众分析和服务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内容的拓展还需以当地文化风俗为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中着力打造本土文化文艺类广播节目,不仅提升受众对节目的感知热爱度,还能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传统广播事业增添更多的活力。

再次,是交互传播的用户体验。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马化腾曾这样解析“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广播”,其实就是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属性。在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中,其对于广播的升级体现在日益丰富的互动形式即为用户体验的重点――交互传播上。目前,广播的互动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两微一端一网”,也就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站等为主。但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广播媒体的交互传播或许应该从更有针对性、更好交互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据了解,大数据恰是精准营销、个、挖掘和满足客户真实需求、改善和提升受众体验的工具。在广播媒体交互传播的语境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定位,就可以更个性化、精确化和智能化地进行广播内容的推送和服务推广,然后再发挥“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模式,对受众所喜欢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互动交流,以创立全新广播服务和互动模式。

(二)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传统广播突破单向、封闭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传播理念逐渐被以服务、交互为中心的理念所取代。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受众不再甘心于单一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注重信息内容生产的参与程度。换言之,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的受众可以通过广播媒体所搭建的新媒体终端以及社交平台实现信息的与观点表达。同时,广播媒体也可在这些信息及反馈中提取内容,做成节目。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的亲历者充当了“草根记者”的角色,通过新媒体终端及社交平台以第一时间新闻信息。因此,在“互联网+”的不断拓展下,丰富采编思路,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意识,树立从受众到信息主体的新型传播理念非常重要。

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语境下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还并未完善,很多细节还需要与现状进行结合思考。从广播媒体的角度思考,开放多元的采播模式即是与受众的一种信息交流模式,但从实际运行的层面分析,这涉及到采集信息的检验、及时信息的以及精准的信息投放,同时,还要求各部门间紧密合作,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做充足的准备。

笔者认为,庞大的信息量和受众、信息主体的需求量,需要广播从业者进行高效捕捉和整合。在信息采编方面,广播从业者需随时围绕着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将信息内容与职业记者所反馈、提供的信息进行快速整合,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确认及价值判断;在信息播出方面要求及时对内容进行精准投放,并对后续事件跟踪,建立受众反馈平台,邀请受众继续参与事件的报道。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优化了传统采编及播出的整个过程,对“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而言,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心理,从而满足受众在信息上的需求。

(三)立体经营的运作探索

在传统广播媒体的时代,广告作为广播收益的最主要组成,在广播媒体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营销又有了崭新的质素,以先进技术为支持的大量数据及新媒体传输平台和多元化的媒介接收端成为新的营销目标,在这些丰富的条件下,传统广播开始突破广告的局限范畴,借助互联网下多媒体平台的力量,拓展立体经营的营利模式。

目前,在各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广播电台积极寻求与社会资源的多方面结合,从媒体运营出发,多角度探索广告的创收模式,构建传统广播立体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广播媒体线上节目的涉及领域较为广泛,这也为广播媒体拓展线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线下活动正是各种产业链、营销推广及网罗受众的重要手段。例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线下组建多个节目的听友俱乐部,如驴友俱乐部、车友俱乐部、爱心车队,等等,2015年全年累计举办73场活动,带动全省相关行业销售额突破15亿元。

立体经营的运作还少不了对创新产业的思考,这更是要求广播媒体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寻找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文化传承及其公益性的重点所在,也包括收集及分析受众需要的数据,对产业商品进行精准的定位研究,从中寻找出适合广播媒体自身发展的立体经营之道。

三、“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可视可听的立体传播技术给予受众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传播方式方面,在“互联网+传播”的促进下,跨平台的深度融合运营给广播媒体营造了多维度的信息语境,单一专业化向多元化交互平台的延伸,使广播媒体运营模式更趋向于交互传达;内容扩展方面,在“互联网+内容”的渗透下,传播媒体更主动地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生产体系,并根据信息、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更新节目内容。同时,还拓展了线上线下的内容运营,让受众在碎片化语境中更为方便地接受广播信息。

(一)技术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运营模式上大胆尝试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以试听技术为例,传统广播运用可视化技术让广播节目更为生动、丰富。在传统广播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一个“神秘”形象存在受众的感知中,受众只能通过声音去享受电波所带来的魅力,单一的信息接收或许会使受众产生听觉疲惫感。而主持人的出镜、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以及立体传播的效果为受众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接收方式,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

比如:通过摄像机直播编辑、主持人的工作状态,使听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主持人在直播间的所有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目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18个频率中已经有9个频率实现了视听并行的立体直播;同样以“互联网+技术”实现立体传播的还有广东、天津、上海等广播电台。可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创新使得传统媒体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开拓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空间。

(二)传播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传播”的视角下,单一专业化的媒体逐渐向多元化的平台扩张发展。传统广播通过引人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移动客户端、公众号等平台上搭建了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多元互动传播的大环境。广播媒体正是在这种共享思维下获得内容,突破传统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多对多交互传播模式的。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进入或离开一档广播节目,很难保证完整收听一档节目;而且,基于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模式,受众对于节目的注意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趋于“一心多用”的收听模式。以山东枣庄广播电视台《市民热线》为例,该节目组提出了一个“5分钟”原则,将整体时长一小时的《市民热线》切分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微传播”片段,即在直播中,主持人与嘉宾、听众的每个话题交流都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在节目播出后由编辑对内容进行重构,截取成不同的内容单元放到微博和微信上,听众回复“关键字”即可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三)内容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大语境下,传播媒体的内容运营更加围绕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展开,包括受众对媒体的体验感、参与感。从受众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同自己的环境、身份、利益和文化背景等接近的信息,并因此而产生共鸣。因此,从“互联网+内容”的角度思考,广播电台不仅能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获取内容资讯,还要通过让受众参与节目生产的全过程,搜罗富含地域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受众信息内容。广播运营部门可以从中挖掘用户价值,搭建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对相关内容产品进行拓展。

受众即用户,用户资源的收集,可以楣悴サ恼个生产链条提供依据,并且精准化的服务可以提升整个服务的效率,为广播带来更大的收益。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电视运营模式

一、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家网络媒介在基于市场驱动与技术变革和政策条件下所进行的相关变革,同时也是对传统传媒与信息流通格局进行的深层次调整。三网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传媒领域与大信息产业的融合渗透,将信息媒体的内容作为商业化产品进行传媒市场投放推广,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内容的增值,在媒体信息销售模式与通信模式和广告模式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三网融合政策方面来看,这是国家在传媒领域所进行的又一战略开发项目,打破了常规的媒介融合规制束缚,使媒介融合真正成为现实。也即是说,三网融合政策有着时代的创新意义。在此融合体系中的各方媒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最大化地解决了在融合过程中所呈现的技术问题与利益分配问题,使各融合单位始终保持产业分工明晰的工作状态,令我国的电视传媒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推广延伸。

二、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运营改革的必要性

在媒介相互融合的前提下,特别是在当下三网合一的背景下,电视传媒的产业创新融合,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明晰的产权分配。同时,在媒体内容的数量及质量方面,均要不断改善适应多变的媒体融合要求,促使技术服务方面达到人性化,媒介内容服务做到人性化。其次,媒体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对电视传媒服务的二次营销,是为了使影像传媒资料得到足够的利用与再利用,使媒介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环保,并利用有效手段使得资料鲜活起来,且以新的姿态成长面众。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内容是电视传媒方面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任何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其衍化中应当借鉴相关的新媒体运作形式,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媒介推广形式,促使传媒产品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及品牌影响力。对媒体内容的大力整合,是传媒市场产业开发的基础,应当足够充分地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及生产力度。首先应当就节目的形式做好创新,构建一体化的系统研发体系,深化内容制作,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同时将内容推进市场倾注资本进行运作,也成为电视传媒在发展中所需进行改革转型的关键。只有做好市场化转型工作,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行内容方面的生产制作。其次有效地做好电视传媒业的现实开发,加强对各类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与新媒体的工作对接,能够促进电视传媒的立体化品牌传播,增强电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度。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的运营模式

(一)多通道的媒体内容运营平台。

加强媒体内容的研究开发,建立多形式多通道的内容开放运营平台,满足音视频产品多终端的渠道内容需求,已成为当前三网融合中广播电视行业必然的改革要求。三网融合,不仅充分就运营商tabe播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同时还大大满足了iptV播送及互联网与移动电视等各类媒体内容的播送需求。通过业务统一分发平台,运营商能够有效地避免自身多发平台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十分便捷地将所获媒体内容在业务分发的平台中做出分散下发,并通过平台精准地检测内容应由iptV发送,还是通过tabe发送,或者采取互联网媒体发送。这一集运平台操作简便,便于管理。

(二)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合作。

当前,有线网络全面深入的双向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互动业务的滋长,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家庭用户,使互联网内容在发展中全面充分地进入到了有线网络中,实现了有线网络媒体和媒体内容提供商间的合作交流。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间的模式结合,主要体现运用于互联网媒体视频方面。此模式对于节目播放的渠道进行了有效的拓宽,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节目收视,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电视中心改革发展中,应当主动地把握这一优势条件,将传统电视媒体把握不了的剩余消费者,进行最大层次的把握实现,促进价值利润最大化,构建广告价值为主,用户费用为辅的模式。网络电视台虽有着显著优势,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挑战,诸如在当前存在着诸类网络视频媒体,如何有效地做到同此类媒体正面攫取用户资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沉淀来完成。

(三)手机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既为媒体信息消费者,也具有着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者特性,例如短信及视频的传播。这样一来,受众主体特性及自身选择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手机媒体的运营并不仅仅是为了受众群体单方面的内容需求,而是需要大批的手机信息用户群体所存在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便要求手机媒体供应商必须就内容方面进行多元差异化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手机电视内容是通过对传统的电视传媒内容进行压缩编码,进而同步播放的过程。这对广大手机用户所追寻的媒体信息个性化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因此在当前的电视媒体发展中,必然做好新媒体战略转型计划,构建针对手机用户媒体信息内容生产的精英团队,将三网融合的视角从运营商方面转向用户方面,以手机屏幕作为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实现电脑屏与电视屏和手机屏的三屏无缝对接,随时随地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个性内容。

(四)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自身的消费选择权利也相应的多元化。无论是广电媒体或者电信媒体,用户均可以依据选择而获得服务,不会因为行业及区域等因素,为用户的服务选择带来障碍。而对于iptV的提供者来讲,只有倾注更多的服务及更充分的质量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用户,同时,高质量的内容也是收入与利润的保障。数字版权管理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营销体系及数字内容的管理形式,它有效地打破了一次购买终身受用的传统内容购置模式,将具备高价值的数字内容细化为多梯层次的定制购买形式,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定向营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能够良性地将内容数据业务的生命周期控制在内容运营商的手中,大大加强了业务运营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总之,三网融合糅合了竞争、整合及融合的过程,充斥了博弈的色彩,同时又相互融合,最后回归于自我阵地,在这一过程内,实现了双方的互赢及多赢。因此,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组成个体间必须要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把握,做到技术与内容方面的调整磨合,在共同的努力协作中找准定位,协调分配好利益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互赢,促进电视传媒运营机制新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尚光亮:《三网融合下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4

航空媒体产业

以年均44.4%的速率高速增长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航空媒体市场规模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航空媒体市场规模仅为12.9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9年底,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8.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4%。

日前航美传媒的截至12月31日的2009年第四季度及2009财年未审计财报显示,航美传媒第四季度总营收为4520万美元,同比增长11.7%;2009财年营收总额为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这意味着航美单家企业的营收规模已经占到整个航空媒体“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强,几乎等于了2006年整个航空媒的全部体营收额。在中国航空媒体运营商实力矩阵当中,航美传媒位居领先者的位置。

渠道特性

需要“‘内容+广告’商业模式”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同时对中国航空新媒体高速增长的三个原动力进行了解析:其一,技术推动航空媒体向形式多元化转变。其二,有价值的内容传播成为可能。其三,整合式航空新媒体运营商的出现改变原有一盘散沙,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于航空受众具有高端性,是消费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再加上整个航空旅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闲置时间,这些都要求航空媒体需要开创一条有别于一般户外媒体的新型商业模式即采用“内容+广告”的传播模式、营销方式。在这种“内容+广告”的商业模式之下,获得渠道资源的能力以及节目内容的高水平制作、整合能力成为航空新媒体厂商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航空媒体运营商,航美传媒拥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建设起了国内最大的航空数字媒体网,并以世界航空娱乐协会waFa成员身份与国际顶级节目制作公司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法国FtV、英国BBC等国内外优秀节目供应商目前都是航美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航美传媒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航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拥有超过百部国内优秀电影的独家航空版权,是目前最活跃的航空电影版权供应商。丰富的节目资源为航美的一站式航空服务提供了精彩的平台,航美目前与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9家国内航空公司以及国内主要机场在节目及广告方面保持了密切合作,为超过2100条航线的机舱电视以及50余家机场提供国产优秀电影大片、幽默集锦、体育赛事、旅游风光等舱内节目,满足航空旅客的高端文化休闲需求。

数字媒体资源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同时对航空媒体内在运营规律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航空媒体市场当中,对于传统渠道资源的掌控仍然可以决定媒体运营商在该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数字媒体资源的全面把握则成为运营商能够在未来的航空媒体发展中占据领先优势的首要条件。报告显示到2009年,航空数字媒体的比重将占到整体航空媒体市场当中24.4%的份额。航美传媒2009年财报也显示当年来自机场数字框架的营收额为6630万美元,同比增长47.2%。数字新媒体已成为营收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关键性产品线。

报告分析以航美数码刷屏为突出代表的数字媒体所占的份额和地位快速拉升的原因有三:第一,建设全国性的传播网络,具有体系化强推的营销价值。数码媒体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将图片信号在各个显示终端同步传递,可以根据投放需求实现某个机场的全场或者全国机场的同步播放,突破了传统媒体单点传播的方式。第二,数字化内容传输提高广告投放灵活性。数字化的播放方式使投放内容更换以及时段上更具有灵活性。第三,intel专门定制研发的数字标牌系统支持动漫效果,使画面动静结合,广告内容展现更具有冲击力。

易观认为航空数字媒体的比重在稳步提升一方面意味着广告主在选择航空媒体并影响航空领域受众时,更倾向于选择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表达和呈现的数字媒体渠道,从而实现更为丰富的展现效果。另一方面,航空非数字媒体运营商的不断减少和淘汰,以及航空新媒体运营商的强势介入,客观上也提升了航空数字媒体领域的市场比重。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5

【关键词】全媒体 出版集团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30-0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传统图书的生产、出版和发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型媒介以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成为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2007年11月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全媒体”概念,确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发展规划,该工程包括“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等项目建设,以此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业的生产、管理和传播方式,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提升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国家全媒体发展战略。

1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全媒体(omnimedia)源自美国marthaStewartLivingomnimedia公司。该公司通过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等“全媒体”传播其家政服务和产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媒体”内涵日益丰富,国内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并对此展开研究。彭兰较早从媒介运营角度出发,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全方位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烟台日报集团社长郑强则从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来解释全媒体,认为它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包括报纸、广播、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电子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李敬坡和周洋认为全媒体来自传媒业界的应用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而言,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从而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罗鑫认为,“传播形态说”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在发展中往往受到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限制,它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姚君喜和刘春娟进一步完善该理论,认为全媒体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的全媒体是指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的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2 出版集团全媒体环境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变革

2.1 出版集团全媒体环境形成的动因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介边界走向消解,各种信息内容在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各种具有兼容性的数字化媒介终端上实现流动共享。何娅妮在分析当今传媒领域的发展趋势时指出,媒介融合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技术是先决条件,竞争是直接推力,政策是外在推力,受众需求是内在驱动力。李孝娴认为数字网络技术、传媒体制改革、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化运作都使得出版集团进行全媒体化运作具备了可能性。王汐则从出版内容出发,认为出版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数字融合导致内容主体的大规模协作和内容表现形式的全方位交互行为促成。郜书锴指出全媒体环境下报业集团数字化的形成动因在于传播形式的广泛性、新闻报道的组合性、受众参与的互动性、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获取的个性化五个方面。

2.2 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运行机制的变革

出版集团全媒体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媒体机制的变革,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是集团全媒体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黄宗治从政策层面出发,分析指出全媒体环境下的出版集团体制改革受制于三个方面:一是跨媒介的制约;二是跨地域的制约;三是跨资本的制约。郑强则认为全媒体运作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集团各媒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他指出,出版集团开展全媒体运作前必须形成集团办报的组织架构,所有媒体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矩阵;通过改革薪酬制度调整利益格局:利用绩效管理来实现对职工渐进式的引导。由此可见,以内容中心、渠道中心和营销中心的全媒体运作结构已成为出版发行价值链的组织保障:媒介机构的划分方式将从传统的横向模式转向垂直模式,即传统的媒介机构区分为独立的内容生产与集成机构、渠道运营机构和终端运营机构。它们都具有媒介属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信息社会的大媒介环境。

3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模式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科学发展,涉及发展模式总结和创新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纳为技术整合模式、媒介融合模式、资本组合模式三个方面。

3.1 技术整合模式

出版产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技术整合基础上的电信、传媒和出版产业之间的融合。陈少波认为推进出版行业转型的核心是全媒体技术整合,包括内容数字化是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而手段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装备支持。李法宝提出全媒体技术整合的对象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横向数字内容出版商,加强集成研发,通过实现数字出版产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防止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鲍立泉和吴廷俊则进一步提出全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跨媒体的内容生产、全媒体的传播渠道以及用户的信息终端三个阶段,并分别提出包括智能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解码技术等解决路径。

3.2 资本组合模式

传统出版发行模式主要依靠出版营销获得收入,而全媒体出版则带来电子书销售、内容收费、内容微支付、手机信息费分成、广告费分成、数字电视收视费分成等新盈利模式。但目前出版集团全媒体业务处于运营的初级阶段,受通信运营供应商管控,盈利微薄。为此,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现代数字出版产业集团,对现有出版企业采用联合重组和兼并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分利用国有、民营和外资三种资本,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垄断、渠道不畅的格局,实现全媒体出版企业产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3 媒介融合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Roger.Federer认为,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

中逐渐产生,当新媒介形式出现时,旧媒介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出版发行业已形成了电影、电视、广播、音像、报纸和杂志等新旧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2008年,中文在线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非诚勿扰》,作为全国第一部全媒体出版的图书引起广泛关注;在2009年3月份,中文在线又和作家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全媒体出版图书,实现我国第一次引进版图书的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这种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将出版产品多渠道推向市场,从而使得集团获得最大化效益。

综上所述,技术融合是全媒体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资本整合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并发挥纽带作用;媒介融合则建构起全媒体出版的传播平台;而技术融合、资本整合和媒介融合三者的市场化整合则直接推动全媒体出版产业的发展。

4 出版集团全媒体管理路径探索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必须以整体系统理念来完善其动态管理。综合而言,国内关于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4.1 全媒体运营战略

出版集团要想获取范围经济利益,必须以核心能力和资源为主导、符合市场需求和成本限制、相互匹配关系,制定合理的多元化全媒体产品战略。郑强指出要顺利实施全媒体战略,赢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终极融合,聚合更多的信息消费终端客户,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需要构建全媒体化数字信息平台,提升全媒体运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全媒体营销服务平台;同时需要避免全媒体内容与传统媒体的同质化,结合集团实际情况融合组织、产权和产业以达到用户群体的扩张,资本收益、品牌升值的战略目的。支庭荣认为,传统媒体转型为内容提供商是全媒体发展的第一步,实现与用户互联网化的互动交流;整合重组潜在的战略性业务单元;与更多市场力量合作共赢;面向用户体验的全媒体互动营销平台的拓展都是全媒体运营的必要手段。

4.2 全媒体资源整合

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涉及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全媒体资源的整合配置必须以标准化格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集成各业务流程子系统的互联接口,以加强各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陈志雄提出全媒体资源库解决方案,包括全媒体资源多渠道采集、统一的专业化资源加工、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撑、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和基础内容管理等部分,实现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渠道。曹学均认为面向报业的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可分为四个层面:基础设施层、基础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界面层,提供全媒体数字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专业化加工,实现各种数字内容和产品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同时对内可以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及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提供资源服务,对外又可以进行内容增值业务拓展。

4.3 全媒体流程再造

尹明华总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全媒体流程再造经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领域中的价值体现,目前正在推进的新闻搜索和分析平台,即是在不打破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变动流程,采编队伍拥有一个强大的新闻汇集和搜索平台:二是多通道复合数字出版平台,使新老媒体之间具有通畅的数据交换通道,多样式地生成新媒体内容产品:三是智能手机新闻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商务性互动实现平面媒体内容的个性化和视频化展现。

4.4 全媒体营销策略

曹峰从营销组合策略“4pS”理论(product、price、place和promotion)出发,指出全媒体竞争格局下,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是出版集团竞争的首要策略。黄升民和刘珊进一步完善理论,认为以三网融合的媒体网络和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海量数据信息库对受众和消费者信息进行大规模客观普查,再以网络社区的概念对受众进行信息反馈的主动引导和互动讨论,从而形成客观信息与主动反馈的有效结合称之为“全媒体营销”。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媒体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即以信息数据库和互动平台作为“全媒体营销链”。

4.5 全媒体人才培养

徐诗荣认为在全媒体出版时代,由于图书形态的多元化、出版领域的扩展以及出版流程的改变,编辑所承担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在信息收集与整合,文本内容的组织、开发与编校,图书形态的设计以及全方位的宣传策划等方面,都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张苏敏通过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分析认为,目前全媒体人才战略存在的不足包括全媒体记者面临深度报道的困惑;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全媒体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三个方面,并指出加强出版集团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全媒体人才培养重心前移,完善全媒体人才激励制度和建立健全全媒体人才保健机制等措施。

5 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有关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可划分为社会视角研究、商务视角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和方法论研究等方面。从文献数量上,学术界从管理学、社会学视角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从研究内容而言,探讨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体制变革、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等内容。目前,对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研究,在有关分类以及运行管理机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发展至关重要的全媒体资源的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盈利模式的推广,尚未建立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架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全媒体特性有待挖掘。全媒体出版仅仅是同一作品内容的跨媒体平移,虽有丰富的传播工具和技术的更新,却没有针对各种数字媒介的特性,在原有内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做一些新的文体,全媒体的特性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6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安徽“从传统文化大省向现代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同时,推动传统电视向互联网延伸,扩大主流媒体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拓展互联网传播新领域,抢占网络宣传新阵地,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总体部署下,安徽电视台整合全台资源推出了“安徽网络电视台”。

由此,安徽网络电视台的播出翻开了安徽电视台新媒体建设史上崭新的篇章,开辟了省级卫视打造网络电视台的先河,在有力地推动安徽电视台新媒体项目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带来省级卫视的“台网联动”的媒体趋势。

台网联动势在必行

以往电视台和其主体网站之间的协作模式并不罕见,我们将这种合作模式称为台网联动,而今的台网联动的意义产生很大变化,此次安徽电视台的“台网联动”,其合作不仅是安徽电视台和安徽网络电视台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安徽台和优酷网(合作重点在版权方面)及酷6网(合作重点在游戏方面)的合作,这是三网一体的台网联动。

本刊记者在安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现场看到,除部分中央驻皖新闻单位和全国多家媒体记者见证了安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以外,还有很多全国知名网站做现场直播,如优酷、酷6、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易等,媒体格局全面。

在开播仪式上,安徽电视台台长赵红梅现场与国内著名视频网站优酷网和盛大酷6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安徽网络电视台将与优酷、酷6在内容建设、品牌推广、版权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赵红梅台长表示,为打造业内一流品质、构筑全国性的社会影响,安徽网络电视台在充分整合安徽电视台现有资源的同时,将积极联手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内容集成商、技术研发商和渠道提供商等,力争以规模化的定位、规模化的起步,做出规模化的效果。

安徽网络电视台成立后,运营将由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负责,广告中心常务副主任道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安徽电视台与优酷的合作实际上很早便开始,今年我们准备加深合作的力度,同时借助安徽网络电视台开播的时机,正式宣布与优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合作的优势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剧,安徽卫视的特色是‘剧行天下’,安徽电视台也是国内最大的电视剧播出平台,今年,安徽电视台购买了四大名著的版权,《西游记》已经播出,五月份将播出《三国演义》,九月份将播出《红楼梦》,另外安徽卫视也购买了很多独家版权的电视剧,还有《幸福一定强》等自制剧。对于优酷来说,电视剧也是其吸引网站点击率的优势所在,份额达到了70%。优酷是最大的视频网站,安徽电视台是最大的电视剧运营媒体,因此在电视剧的合作上有很大空间。比如说《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我们买了卫视版权,他们买了网络版权,我们就可以合作,实现联合购买、联合推广、联合招商。

第二块合作是新闻。目前对于新闻的合作,已有良好的开端,比如我们优秀的新闻栏目《超级新闻场》是一档突破地域界限、用特色表达方式整合全天资讯,报道新闻热点,为大众提供前卫新锐咨询服务的大型新闻板块栏目,这个栏目已和优酷合作一段时间。优酷可以用我们的新闻,我们也可以用他们网站的新闻源,形成了新闻资源的互换。

第三块合作就是综艺节目。目前我们台有几个热点综艺节目,比如《周末我最大》、《剧风行动》等。在我台和优酷合作后,受众就可以在优酷上看到这几则综艺节目的完整视频。安徽台也会做一些大型的活动,如线下的海选、网络赛区等形式,都将和优酷进行合作。

最后一方面是关于广告的合作。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新型的视频网站之间给予广告客户的增值空间巨大。优酷拥有较多汽车客户,安徽电视台有日用消费品及家电的客户,台网合作后客户架构可以互补。另外,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些新的客户赞助的模式,针对同一个客户,联合推出一个台网结合的方案,给客户提供增值权益。”

道存还表示,网络和电视台合作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在很多客户都在研究整合传播,而安徽电视台和网络的合作则顺势给客户提供了整合传播的平台。比如,北京即将举办汽车展,安徽电视台和奇瑞汽车是战略合作伙伴,奇瑞希望安徽电视台能在汽车展上对其进行宣传,安徽电视台将奇瑞汽车在一则偶像剧中做植入广告,将偶像剧的开播仪式放在车展上,并且联合优酷对此活动做宣传报道,因此客户的广告附加值倍增。

省级网络电视台

这张牌如何打?

面对中央电视台及众多省级、地方级电视台都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副主任兼安徽网络电视台负责人李豹对这一现象表示喜忧参半。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受到大量关注,而由此带来的行业竞争也不容忽视。安徽网络电视台成立后,首先要解决自身定位的问题。

安徽网络电视台计划陆续开设首页及新闻、综艺、电视剧、播客、直播、动漫等6个频道。据李豹介绍,安徽网络电视台的宗旨是研究和把握媒体形态的最新发展动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导向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新的媒体形态中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在自身的建设中,要凸显网络特质,体现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载体特征和不同于一般网站的平台资源。安徽网络电视台是立足全国市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传媒,力争以规模化定位、以规模化起步,做出规模化的效果。在网络电视台开办初期,需要依托安徽电视台的母体资源,包括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但这种资源的借力,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进行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专业化改造,形成具有安徽网络电视台烙印的新产品、新架构和新品牌。同时,强化业务的拓展,依托知名网站的成熟经验和运作模式,强强联手,整合资源,缩短自身的成长期。

安徽网络电视台还需尽快完成从传统媒体向网络传媒的转型,做成具有独立内容构成、独立形式特质、独立运营模式的新媒体,并缩短对母体的依赖期限,独立上线,按照网络传媒的特点,策划和开发新的内容资源,打造新的网媒品牌。

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省级电视台集体性进入网络电视领域。在此背景下,安徽网络电视台突出重点、彰显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网络电视台开办后,着力开发新闻、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形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被网民关注和喜爱的具有独特品质的网络电视台。

网络电视台的技术支持条件与传统电视不同,要求的环节更多、技术含量更高。同时,网络电视台还涉及政策、版权等各方面的保障问题。安徽网络电视台将加强研究和攻关,确保点击内容的正版、海量、清晰和流畅,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保障和推进网络电视台的顺利发展。

安徽网络电视台三年规划为网站访问量位居省级电视媒体视频网站前3名,网站整合经营创收过亿元。目前,安徽网络电视台下设采编部、技术部、营销部,网络电视台也是人才济济,新增传媒专业研究生16人加入团队。据李豹透漏,去年安徽电视网(原名)在仅有12人的情况下,经营创收逾千万元。

安徽网络电视台在开播第一天便带来了赢利,据李豹介绍,开播仪式的花费为10余万,分别有格力空调、碧生源、美菱等六家企业赞助了这一活动,直接带来经济效益50余万元。

本着“扩大视野,超常发展,创新突破,重点突出”原则,安徽网络电视台运营模式主要有:广告运营,借助广告中心的强大广告客户资源,实现广告资源的最大化整合,与优秀网站尝试进行网络广告的运营合作项目,拟于3月底与优酷网签订联合开发网络广告运营合作项目,推动新兴媒体之间开展广告合作;版权运营,已经确定专人,全面整合安徽电视台母体的网络视频版权资源,与国内有影响的综合门户网站或视频网站联系,积极寻求版权合作,同时,围绕安徽卫视大剧独播资源,推出网络首播或独播剧,网络电视台与安徽卫视相互呼应,配合宣传,做好片库与版权业务的置换销售,打好版权牌,实现台网联动,发挥母体资源的作用;手机电视运营,通过技术手段,使终端手机用户在手机上可以点播我们提供的优质视频,逐步推出安徽网络电视台的手机电视平台、iptV平台及移动电视,并做好迎接“三网融合”的内容集成与储备,建立三网融合的跨媒体终端构架,积极抢占三网融合的制高点,目前正谈判接洽电信运营商,暂定于5月份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电视;网络游戏运营,将于本月底与盛大(酷6网)签订联合开发网络游戏产品协议书,寻找网络游戏的合作点,开发出能将安徽卫视及其独播剧、自办栏目、大型活动、主持人等元素融入其中的游戏产品;无线增值运营,正在收购具有全国特服号的公司,整合无线增值业务,以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形态,全面融入广播电视,致力于安徽电视台自办栏目全天候的跨媒体互动。

安徽网络电视台前期规划投入2000万元,目前已经投入近千万元,主要投入在内容建设、技术建设和综合建设等方面,视频节目储备已完成8000小时,平均每天视频更新时长约21小时,全部来自安徽电视台的自办栏目,并且加大民生新闻的建设。据李豹介绍,网络自制节目也在计划中。

台网联动带来的业内反响

优酷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表示:“现在版权环境发生变化,加之广告主、广告客户以及网民对于在视频网上消费

的内容已经有了越来越明显的集中,就是以影视作品为主。而优酷一直是提倡‘分享共赢’的概念,在互联网中,我们不提倡独家。我们相信在这么大的一个网络环境里,仅依靠一个媒体是无法将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炒热,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一定是通过众多平台来做的,这个平台可能是跨媒体的,也可能是一个媒体的不同平台。所以我们提出了联播模式,其实联播模式在电视台已经有很多案例了。而互联网一直打拼不断,很少联起手来做事,所以在推出这样一个模式后,也在圈里得到很大的反响。此次的台网联动和联播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之前的业内合作发展为加大与电视台之间的合作。通过台网联动这种新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道路。之前一直有人说互联网就是电视媒体的替代者,而在互联网发展十几年后,我们发现,其实一个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并不是上一代媒体形式的终结,而是上一代媒体形式的一种全新延续。传统媒体也在随着消费者、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而因时而动。我相信今天安徽电视台选择和优酷合作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7

关键词:大众传媒 纸质媒体 财经类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转贴于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瞭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8

以媒介直销销售标准衬衣而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的ppG,让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营销人员真切的认识到了服装行业“黑马”的出现。ppG男式标准衬衣月销售量过万的销售额不仅让同行业的人羡慕不已,也让许多行业外的人眼睛一亮。很多人都意识到了ppG和手机电视直销模式所带来的营销模式的变化,可是,其中同时悄悄发生的媒介角色的转换,被许多人忽略掉了。在这两种看似没有关联的市场现象之间,酝酿的是一场媒介与营销终端之间的巨大革命。在媒介融合,真正实现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与广告媒介的发展,往往快得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而广告媒介与营销渠道终端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让我们看见了在一个品牌博弈时代下的市场话语权的争夺。

一、媒介终端化

媒介终端化,指的是相对与传统的营销模式来说,广告媒介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从品牌推广和信息告知的中介角色,通过直接的产品信息告知,将销售渠道压缩为零,直接取代产品终端销售角色的过程和现象。这样一来,新的营销模式就转变为:产品(代加工工厂)——运营商(品牌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媒体(品牌形象兼销售终端)——消费者。

ppG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只作为整个营销模式过程的运营商,自己不设工厂,通过自主设计、委托加工、自创品牌、控制产品质量,再以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高端的媒介直销系统来控制和代替渠道终端,从而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这种方式彻底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模式,在这种非传统的营销模式背后,传统的销售渠道被压缩为零,本来作为品牌推广的媒介,在这种模式中直接充当产品销售的终端,兼演了直接销售和品牌宣传的双重角色。商品通过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媒介在营销模式中的终端化,直接节约了渠道成本,减少了商品流通环节。

在这一系列的营销过程中,关键的控制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运营商。运营商掌控了一切从生产产品到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环节,具有唯一性的话语权力,从而解决了传统的厂家与商家之间的矛盾和博弈。我们从传统营销模式与ppG模式的比较图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见示意图1)

除了ppG与《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等主流报纸的合作外,手机电视直销也是媒介终端话最强有力的证明。自2006年4月发展以来,手机电视直销尽管之前备受争议,最终因为众多厂家商家的成功而受到市场的极度追捧。2006年,恒基伟业旗下的商务通,仅仅两款手机,全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个亿,其中电视直销的手机达到了17万台,以濮存昕为形象代言人的商务通在全国34个频道,每天播放10个小时,媒体投放额度达1.3亿。随着商务通的巨大成功,众多拥有手机生产牌照却在传统渠道销售模式中濒临倒闭的手机品牌,开始蜂拥进入手机电视直销领域,金立、pDa,长虹、创维、康佳等纷纷起死回生。在行业发展的顶峰时期,甚至可以达到每在电视上投入1万元的广告,就可以拉动地面40万元的销售。①

网络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媒体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合型的集媒体、终端、社区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平台,今天发达的电子商务在市场上创造的无数财富神话,已经深深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如此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背后,传统媒体在这种新的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媒体不再仅仅是品牌的宣传工具,它已经完全取代了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终端功能,尤其是在手机、男式衬衣这一类高度标准化、高度同质化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它的终端功能已经毋庸质疑,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几个特征上:

高密度的广告信息接触,使得媒体具有终端强大的空间、时间覆盖功能;

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接触;

声音、文字、视觉图像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终端的商品展示、介绍和体验功能(尤其在消费者对标准化商品现场体验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媒介完全能替代终端的商品展示功能);

依赖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的配合,能快捷、便利地为消费者直接提品。

媒介的终端功能,正是ppG媒介宣传模式和手机电视直销模式与传统广告的销售效果天壤之别的秘密武器。正因为营销模式的变化和营销链条的缩短,拥有媒介资源的媒介机构,只需要进行产品选择和信息系统管理,即可摇身一变,变成集产品开发、品牌包装、媒介投放、终端销售于一体的运营商。

媒介的终端化,一方面得益于工业社会的高度标准化工业生产,使得媒介直销成为可能,一方面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直接解决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厂商矛盾,但更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市场化运作而导致的媒介本身的强大和品牌化,使得媒介在市场中拥有了更强大的影响力。它必将带来标准化工业生产背景下商品营销模式的重大变革。二、终端媒介化

“终端”通常指的是“商品零售卖场,即指商场、超市、零售店等出售消费品的场所”。②作为最终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环节,终端卡住了营销的出口。

随着终端大型卖场在各个行业的勃兴,大型卖场数量暴增,几乎遍布大中型城市的各个角落。凭借自己的空间展示优势、吸引的人流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促销活动,一些大型终端本身已成为了强大的广告媒介。他们或由终端卖场自己经营,或者由媒体公司经营,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广告媒体领域。

“在《广告的未来》中,乔·卡普认为,终端的强大逐渐增加了对整个营销链条的压力,‘零售环节对广告施加的影响常常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但是它却存在,真实且正在增加’,终端的聚合趋势增加了他们的话语权。这种状况明显地体现在食品杂货卖场,那里拥挤着成千上万的全国推广的广告产品,KRoGeR、aLBeRtSon’S”和SaFewaY三大超市链掌控了美国总计6500家店铺,2001年经营业绩达到1200多亿美元。……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大鳄逐渐控制了营销环节的话

语霸权,成千上万、不断涌现的产品必须拥堵在几个出口,使得营销者们面对零售商们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产品的竞争对手都想在货架上占据更有优势的位置,争取在终端环节上压住对手……营销者们在终端上拼杀,不得不舍弃一些物质利益给零售商们,以获取终端陈列的回报。……零售商们的货架俨然变成了一种媒介,在上面上演着激烈的营销争夺。”③事实上,终端的这种媒介化力量不仅仅体现在食品杂货卖场和大型零售超市,其他许多行业的终端也开始显示出他们的强大媒体化力量。就目前国内发展的情况来看,能称为媒介并显示出强大媒介化力量的终端大致有几种类型:

百货商场:像仁和春天百货、太平洋百货、王府井百货、百盛、燕莎、赛特、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遍布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场;

大型零售超市:像境外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台湾的好又多以及本土区域性较强的苏果超市、新一佳超市、新华联超市等;

其他类型产品的专业大卖场:像家电的国美、苏宁;建材家居的宜家、百安居;医药的连锁药房以及手机卖场等;

电影连锁院线:比如星美院线、太平洋院线以及正在大规模扩张和兴建中的万达连锁院线。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百货商场、大型零售超市、大型卖场往往都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城市中心形成极具人气的商业区域,最终导致商业区域的无限繁荣和商业区域媒介的大量开发和经营。比如北京的,上海的衡山路,南京的湖南路,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等。这些商业区域,由于复合型商业的大量集中,形成了人流的集聚效应,因而各类新型媒体的开发十分繁荣。

在终端展示出巨大媒介力量的,第一是终端卖场的陈列架,陈列架作为直接向消费者展示的媒体,用其灯光、色彩、空间展示等多种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最直接的品牌接触,不仅传达大量的商品信息,而且还传达消费感受,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这一点。其次,终端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人气,开发诸多的新型广告媒体。终端的媒介形式主要有:终端大型户外看板,户外灯箱,场内挂旗、吊旗;道旗(主要集中于商业区);终端液晶电视(包括收银处液晶电视、场内液晶电视等);LeD液晶电子显示屏(主要集中于商业区),场内pop海报、堆头等;这些媒体在同一空间内的立体联合,一方面为卖场营造了浓厚的商业气氛,另一方面充当媒介,向消费者传达着无数炫目的广告信息。

我们试着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来梳理一下终端的媒介化特质以及其传播方式和过程(见示意图2):

终端拥有传播场地、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方式、对受众产生传播影响,因此,已经具备了显着的媒介特质。

终端的传播场地和传播主体就是其大型卖场或连锁卖场,传播的信息内容就是主要是其卖场内产品的信息,其受众就是终端所聚集的大量人流,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陈列展示、户外看板、液晶电视等,其传播目的和传播影响就是促成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购买行为。

对许多产品来说,终端媒介还拥有其他媒介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比起大众传播的大海捞针来说,终端的传播直接面向消费者,具有无与伦比的针对性与直接性;

它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消费者从接受信息到购买行为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实现了传播与消费的无缝对接;

它在固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让消费者获得关于产品的最全面的信息,对商品不仅“闻其声”,还“见其人”,对消费冲动形成最直接的暗示和诱惑;

其声、画、实物、文字、色彩、旋律等多重信息形成了一个“消费磁场”,这个巨大的消费旋涡让消费模糊了个体理性与冲动的界限。

总的来说,终端的媒介化让终端从一种获得产品的地点变为和消费者的全方位接触方式,成为多元化的洞察式终端;其信息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整合性、补充性等优势,不仅有助于品牌传播,更直接拉动消费。它将媒介与销售终端合而为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消费社会的最直接最具有表现力的场景,成为消费社会最好的现实阐释与在场说明。

终端的强大媒介化力量和销售力量,使得许多行业都由终端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目前这种话语权正在受到类似于“格力模式”的挑战,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建销售终端,需要雄厚的资本,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和代价。因此,只有少数企业能偶一为之。终端通过媒介化过程而获得更为强大的话语权,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三、市场话语权的双重分配

1.品牌博弈下的市场价值裂变

在新媒体时代、新营销时代产生的“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状况,不仅仅是媒介和终端的功能互换功能交错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品牌博弈的时代,媒介和终端各自充分挖掘自己的价值链,进行市场价值裂变和功能创新的结果。

由来已久的厂(家)商(家)矛盾,导致营销过程中模式的创新,在作为中间宣传推广环节的媒介与作为终端环节的卖场之间,始终存在着对企业(也是广告主)营销费用的争夺。在将有限的营销费用更多的投入媒体还是投入终端之间,企业(也是广告主)始终存在着选择和平衡的问题。然而,在企业、媒介、终端这三者之间,谁的品牌力量更强,谁就掌控主动权,谁的品牌在消费者面前最有优势,谁能给产品带来更大的销售量,谁就拥有最终的市场话语权。

传统的企业为主导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媒介和终端在对营销费用争夺的过程中,并不甘于被动的命运,它们都跳出了传统的角色,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终端不再仅仅是产品交易场所,它们各自修炼“内功”,一面不惜余力的打造自身品牌,一面充分发掘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延伸自身的价值链条,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和市场发展空间。

因此,媒介的终端化与终端的媒介化,是媒介与终端在对市场的争夺中进行价值裂变而形成的。它们的功能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从同一个营销系统中的两个独立的环节,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媒介的地位日益突出,从一个信息传播者与品牌塑造者角色日益渗透进营销领域,甚至与营销终端堪与终端相抗衡。终端也随着自己品牌的强大,逐渐侵蚀媒介的地盘。

2.品牌博弈下市场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随着媒体和终端各自的多元化市场价值裂变,媒体和终端的市场功能不断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双向度的“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见示意图3)

双向度的运动,导致媒介和终端在功能融合和互补后的重新分离,这种重新分离其实质是在品牌博弈背景下,市场对媒介和终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这种双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既是媒介自身遵循经济学规律本身发展壮大的结果,也是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结果。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营销模式。一种是终端对营销传播资源的充分整合,代表了强大的终端话语权,一种是媒介对传统营销终端和渠道的压缩和简化,代表了强大的媒介话语权。

从媒介发展的经济学角度来说,“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也代表了两种媒介发展趋势。媒介终端化,是传统媒介对营销渠道和终端的渗透和控制,与媒介资本本身的盈利本质息息相关,终端媒介化,是终端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兴起,是终端打造综合营销传播平台,创造更大销售额和利润本质的驱动。

四、小结

“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是在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一场交互的博弈。其核心的价值链条是:谁是品牌?谁又能造就品牌?谁又能造就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谁更能适应不同具体产品对营销模式的需求?这才是最终决定每一种产品进行市场模式选择的原因。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9

鲁伯特・默多克,美籍澳大利亚人,控制着英国《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以及《世界新闻报》等有影响力的报纸。拥有英国天空电视台、美国福克斯电视网和直接电视以及亚洲的星空卫视――覆盖全球的电视网,拥有789家遍布52个国家的企业。

他被称为资本教父、传媒界的拿破仑,①在其经营方式和营销理念中,媒介的产业化运营是其关键所在,他建立高效运转的公司制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进行灵活有效的资本运营,开辟广泛的筹资渠道,通过并购促进传媒企业规模经营;完善产业结构和合理资源配置,采用多元化的媒介经营战略,整合开发,资源共享;施行迎合受众的策略,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抢占技术制高点,重视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也体现了西方新闻集团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学习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但别人的成功终究只能提供一种思路,一个视角。任何一种改革和调整都必须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中国传媒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传媒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生命力蓬勃。同时中国人口众多,传媒市场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受众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正因如此,众多跨国媒介集团已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开始了要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的行动战。同境外媒体相比,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缺少资本和固定资产,技术相对落后,整体呈现为散、滥、差,各自为阵,无序竞争。②媒介管理体制呈现行政导向性与权力中心主义。在新闻表现上也缺乏对信息深度和全面开发的能力,报道手法相对单一,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传媒面临的形势严峻,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守卫本土文化,提高自己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威望与可信度,让世界了解中国,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国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穷则变,变则通

体制先行。传媒体制是国家管理传媒业的规范体系,大体上决定着两件东西:一是内部成分的界定和关于业态结构关系的宏观规定;二是与外部社会交换“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规则。③

在我国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媒业被置于高度集中的统一控制下,实行竖井式管理,不同行业、专业,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壁垒森严;片面强调所谓“喉舌”作用,传媒一律成为“宣传者、组织者、鼓动者”;媒体把“守土有责”式的管理观念作为“价值底牌”。④因此发展中国传媒,首要之举就是:调整国家传媒业的宏观管理政策,确定新闻传媒在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地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变革具体资源、盈利模式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运用法律法规,减少对传媒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行政性干预;打破壁垒,包括行业限制、条块限制、地区封锁以及传媒之间相互封锁所造成的各种壁垒。促进媒介产业结构转型,为集团化经营打开通道。

内容为王。内容是传媒吸引受众的核心所在。传媒要实现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变,树立受众意识,改变宣传灌输为主的模式。同时传播内容应具有双重价值,既有实用信息的提供,更要通过这些信息实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照和对人们精神家园的规造。

此外,中国传媒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还要提高对外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我国传媒对外宣传存在话语体系单一、陈旧,与外部世界缺乏共同的诉求点的问题,以致传播无效甚至反效。⑤因此要制定整体、长期、连贯的传播战略,避免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对外报道中失语和失席,注重客观报道,讲求人情味、可读性,提供看问题的多重视角,符合受众心理。放弃以我为主的简单、粗放式工作规程,尊重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

科学运营――走媒介产业化之路。中国传媒已经进入了合竞时代、整合时代,⑥通过资源共享、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成为传媒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首先要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资本运营方式转变。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加速资本积聚与集中,完善媒介投融资体制,用资本的力量打破原有的“官本位”管理体制,推动内部运营机制深层变革。以集团化建构为主流形式的传媒间合作、联合将成为媒介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通过规模经营、集中传媒资源、减少传播流程,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扩张,并且将价值链上下游扩展,实现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但规模不等于效益,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叠加式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反应,因此要以市场为手段,将传媒要素分解、分化,使资源自由组合,再按照市场和社会要求,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共享,同时不断地去揭示、整合竞争和发展所需要的外部资源。

中国传媒正进入膨胀式发展,在发展中凸现的重要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而树立品牌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重要手段,明确对象,明确对象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从而制造差异化优势,占据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媒介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高新技术直接关系媒介生存发展,经济社会组建传媒集团绝对不能离开网站,否则必被淘汰。因此,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提高网站实力,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应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为传输手段为媒介融合提供保证,从而实现媒介传播平台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占据技术制高点,跟上信息化浪潮的步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国传媒业要和世界传媒接轨,就要接受世界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世界传媒业的规则。今天传媒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事实上都是新生命降临前的阵痛。我们应认真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抬头看天,低头走路,实现中国媒体的凤凰涅,浴火重生。

注释:

①袁爱中:默多克的传媒产业化运营策略,《当代传播》,2005(6)。

②廖一:世界传媒发展中的中国传媒业,《社会科学战线》,2004(6)。

③④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兼论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新闻记者》,2003(3)。

⑤吴玉荣:传媒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际形象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6)。

⑥喻国明:“合竞时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模式与规则再造,《新闻实践》,2002(11)。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模式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媒;新媒体;经营模式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猛,这就催化了很多新项目出现,而新媒体就是万千中的一个。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我们都对新媒体还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界定,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数字电视、手机媒体还是博客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内。面临如此局面,将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与新媒体进行碰撞,找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并通过对此经营模式的全方面分析,为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现状

一方面是对创新性的要求不严格。通过相关数据我们能够看出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量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而且不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要求进行创新满足。根据目前出现的大多数电视节目的质量以及技术等多方面情况来看,这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各类节目不能够满足观众的要求,而且各类节目相似度极高,只要一种类型的节目播出受到欢迎,则各大电台就争相录制同样类型的节目,甚至具体的环节相似度都极高,这就体现出电视节目样式单一,只会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精神,长此以往,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广播电视传媒的收视率是一滑再滑,得不偿失。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在创新方面有很大问题,应该及时改善,将此问题重视起来。

另一方面就是体制不够健全。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虽隶属于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但产业管理机制却十分落后,主要是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健全,这不仅与电视传媒的技术以及人才有关,而且还关系着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讲到新媒体,我们首先想到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移动电视以及播客等新样式媒体交流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它更具有吸引力,消费者面对这些新媒体表现的更直接,更具有主动选择权;其次,它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的娱乐休闲时间碎片化、零散化所演变出来的;然后,它很好的将消费者的个性以及交流方式表现出来;最后,它足够分散,面对不同人群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在新时代的生活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群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性方式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以至于新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不断地提升。所以,如果能够将新媒体中一些积极方面与原有的传媒方式进行互相渗透、融合,使其能够各取精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那么相信在新媒体的刺激下,传统的广播传媒能够有更好、更完善的经营模式,最终获得较好的市场和机遇。

3.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探求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而且由于此种经营模式把一些产业、视野以及行政等诸多方面同时进行管理,导致对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自身造成了束缚,对其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由于新媒体给广播电视传媒所带来的冲击不小,我们要针对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然后对广播电视传媒业未来发展的经营模式进行利弊分析并选择出优良的部分,这样才能巩固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媒体内的地位,使广播电视传媒业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从运行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该掌握传媒技术中的硬技术,作为传媒行业的核心竞争角度考虑,能够掌握过硬的技术,才能有资格发展其他,对于传媒业来讲,这是不败的根本所在。所以,广播电视传媒业一定要对技术上的差异进行灵活地运用,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对客户起到吸引作用,为自身的市场前景奠定基础。

其次,面对当今社会新媒体的不断冲击,要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首先需要广播电视传媒业能够认清自身经营方式的不足所在,明确整改范围和目标,以便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对能够取得的利益点进行寻找,并且找到一些其他竞争对手一起经营,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为优化的配置并且能够与其他商家共同承担风险,在此基础上,也将自身的经营规模进行扩大,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在现代传媒业中的地位,也能够对已经拥有的地位进行巩固。

另外,就是对经营模式中的信息服务方面进行整改提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广播电视传媒业是一种带有服务性质的行业,服务于百姓,所以,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播,信息性十足。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种社会信息都是由新媒体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人们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对社会人文进行了解,并且能够对不利信息进行社会公开的间接性评判,这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自身的经营模式上,要吸取新媒体的普及范围广的方面,将广播电视媒体经营模式中的信息服务进行整改,将最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进行广泛运用,达到人们在发现这种信息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捕捉,达到带动人民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社会发展地位,以便受到更多媒体群众的欢迎。

最后,是资源与技术的匹配。既然讲到广播电视,那么频道、频率就是不得不说的问题。作为广电媒体的垄断性资源代表,广播电节目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广播电视传媒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媒体新型资源,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利益融合,抢夺发展的战略先机,资源与技术共同进步发展,这也是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营模式的必然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