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3:17

城镇社区建设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市社区建设协调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城镇社区是城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创造特色,着力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居民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城镇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健全城镇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城镇社区管理水平、完善城镇社区工作机制、规范城镇社区工作制度,使城镇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夯实和谐*建设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把服务城镇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城镇社区居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重点,努力增进城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政主导、居民主体。城镇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主,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广大居民在建设城镇和谐社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拓宽居民群众参与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渠道,提高城镇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建设城镇和谐社区,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状况和不同的薄弱环节,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城乡结对,互相促进,推动城镇社区和渔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居民自治、充满活力。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比较完善,城镇社区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机制健全、管理有序。社区各种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民主协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共驻共建、民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健全完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3、服务完善、居民得益。社区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好、服务水平高,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4、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社区治安管理到位,群防群治网络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广大居民安居乐业。

5、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收集(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6、文明祥和、文化繁荣。居民的公德意识、互助意识较强,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邻里友爱诚信、团结亲善,守望相助,家庭和睦幸福、互敬互爱。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按照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延伸、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争取到2010年底,全县城镇社区实现城镇和谐社区创建目标。

三、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明确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和政府规章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具体为:一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执行居民会议的决议、决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发展社区公益事业,管理和维护社区资产,实行居务、事务、财务三公开,接受居民监督。三是动员和组织驻社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发展社区文体教育事业,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兴办社区福利事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指导本社区的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和物业管理机构,参与业主委员会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五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卫生保健、社会救助、培训就业、文教体育、健身娱乐、慈善捐助、老年福利、环境整治、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六是向政府或者政府的所属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诉求和建议,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七是完成上级交办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任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既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又要自觉接受上级组织的指导,依法履行职责,同时积极协助和配合政府部门、乡镇和有关单位开展工作。

(二)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党组织建设。

1、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城镇社区党组织是城镇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履行城镇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运作机制,拓展活动内容,积极主动地把城镇社区党建工作融入到做好居民自治、加强城镇社区管理、强化城镇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工作中去,渗透到繁荣城镇社区文化生活、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改善城镇社区人居环境、构建城镇和谐社区的具体实践中去,不断增强城镇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城镇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都要自觉接受城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发挥自身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共建城镇和谐社区。

2、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城镇社区党组织要按照“属地管理和双重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城镇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完善对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城镇社区党员要增强服务城镇社区居民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建设城镇和谐社区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1、健全城镇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体系。要切实完善居民自治组织,使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要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推选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居民公认度高的人员进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城镇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组织建设,把城镇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单位领导和有一定威信的居民代表组织起来,共议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大事。

2、健全城镇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优化城镇社区居民代表结构,居民代表要从城镇社区党组织、驻城镇社区单位、城镇社区居民及各类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中按一定比例推选产生,共同研究决定城镇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要切实维护城镇社区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广大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利。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事前都应通过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等制度形式,广泛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必须在城镇社区公开栏向社会公开。要把居民代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评议结果作为上级组织考核城镇社区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与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奖励挂钩。

(四)努力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水平。

1、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城镇社区管理,确保城镇社区安定有序,增强城镇社区居民安全感,是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要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维护城镇社区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城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要加强城镇社区警务室,城镇社区综治工作室(站)、城镇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安全服务机制。要开展社区归正人员矫正工作,帮助、教育和转化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加大城镇社区电子监控、红外线报警现代化防范设施等建设力度,加强城镇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提高城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

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引导居民学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要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不断推进城镇社区矫正、禁黄、禁赌、禁毒等工作。要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要强化对城镇社区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居民矛盾排查、调查和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正确地处理城镇社区内部矛盾。要积极引导城镇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3、加强城镇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噪音污染治理和节水、节电等工作。要加大整治城镇社区内乱建房、乱停车、乱贴小广告等违法、违规力度,维护城镇社区环境整洁有序。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城镇社区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城镇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要积极开展城镇社区环保宣传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等劳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美好家园。

(五)切实强化城镇社区服务功能。

1、不断拓宽城镇社区服务领域。要把城镇社区服务覆盖到全体居民,涵盖各个领域,逐步形成托老养老、助残康复、拥军优属、文体娱乐、服务卫生、扶贫济困、计划生育、就业培训、民事调解、法律咨询等多个服务系列,使城镇社区服务项目涵盖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物质和精神的全方位,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的需要。

2、完善城镇社区服务体系。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对失业居民和困难居民的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城镇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居民提供针对和援助。积极开展城镇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关心困难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健全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城镇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对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逐步建设方便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促进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着力推进便民利民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方便居民生活。要着力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把外来流动人员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范围,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让外来人员实行资源共享,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保障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促进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3、提高城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通过对城镇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合理构建县、乡镇、社区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社情民意信息网。要科学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公安、城管、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在城镇社区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服务热线,更便捷地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要加大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社情民意信息网相衔接,逐步建立以城镇社区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的集群效益和网络效应,推进城镇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六)深入开展城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

1、努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开展“八荣八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清廉文化、生育文明等教育活动,努力塑造文明守法、诚信友爱、合作互助的城镇社区新型人际关系。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积极发展各类城镇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倡导学习型城镇社区,不断提升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2、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体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目标,以开展“爱我家园、争创文明”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群、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户、文明居民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文明评选活动,促进城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丰富城镇社区活动内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不断满足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增强居民对城镇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七)加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科学合理规划。今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要根据现代城镇社区的标准,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把城镇社区建设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同步配套建设好城镇社区基本设施。要以社区居民的地域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基础,按照有利于居民自治、便利群众生活、有利资源整合的原则,科学设置社区,合理确定规模,城镇社区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

2、强化阵地建设。强化城镇社区阵地建设,事关城镇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镇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各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纳入城镇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财政部门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为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建设安排必要的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补助。土地、建设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协助工作、督促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商)按照规定的标准,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列入公共建筑建设规划。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批新开发小区的具体规划时,应当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配置包括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在内的管理服务和文体设施建设用地,并严格把关,编入详细计划。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建设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规划确定应当建设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而未实施建设的,要责令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限期纠正。对拒不改正的,予以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民政部门要掌握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所在乡镇应参与工程竣工验收,相关部门要主动征求和倾听乡镇的意见,确保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与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由县政府牵头,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通过划拨、置换、整合等多种途径,切实加以解决。对现有产权不明的城镇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要明晰产权。乡镇要加强对城镇社区组织指导,要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建设活动之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协同配合,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争取用三年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全县各城镇社区的工作和服务用房面积基本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八)加强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创建城镇和谐社区的关键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优化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城镇社区原则上按照每300户左右配1名工作人员和每个城镇社区应不少于5名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配足、配强、配好城镇社区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党组织、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操作程序,积极探索城镇社区工作者选拔机制,逐步推进城镇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直接选举。要根据“配精、配强、配优”的要求,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年纪轻、有文化、热心城镇社区工作的优秀人员选入城镇社区党组织或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提倡城镇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城镇社区党组织专职成员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要逐步健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制度,完善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2、切实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由县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5天。同时,可根据实际,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积极鼓励城镇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要逐步推行城镇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城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3、逐步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被选任或招聘的城镇社区工作者,应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得低于县上一年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同时要办理好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逐步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要把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年度工作业绩相结合。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且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优秀城镇社区工作人员,报考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九)加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到2010年,全县城镇社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服务。

2、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到2010年,全县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100%。

(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自我服务体系。

1、要大力培育发展以公益为目的的城镇社区民间组织,更好地服务社区,促进社区治理。按照“政府引导,民间主办,分类管理,规范运行”方式,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经费资助和信息服务。建立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评估资助机制,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可交给基础好、服务功能强的社区民间组织运作。

2、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建立“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吸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和其他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探索采取委托制方法,将部分社区公益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

四、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领导,要把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县委、县政府决定调整完善由县委领导任组长的县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高亭、东沙、衢山三个乡镇也应成立或调整完善相应的社区建设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制度,确保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经费保障。创建城镇和谐社区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各乡镇要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城镇社区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活动经费要列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并根据城镇社区的实际居住人口按规定要求给予核拨。县级财政每年也将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实际居住人口比例补助给各乡镇,以保证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减轻城镇社区工作和经费负担,要严格规范城镇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委托或需要城镇社区协助办理的城镇社区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必须向同级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实行工作准入审批。对准入的工作,要实行“权随责转、费随事转”,以保证城镇社区有权利、有人力、有财力完成各项协办工作。

城镇社区建设篇2

今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武发[2002]15号)文件精神,至今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二)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2000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等设施,进行整合、调剂、改建以及置换、租赁等,基本上解决并保证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服务、活动场所的要求。

经调查,至2004年9月份,全区城区镇在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过程中,共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00多万元,其中,前川地区已投入3500多万元;滠口已投入400多万元;横店已投入300多万元;武湖已投入400多万元;六指已投入270万元。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科学配置、合理利用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全区城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区到部门到街乡镇场到辖区单位到社区都全力以赴,致力于为居民营造环境,改变面貌。近年来,滠口投资300万建水厂投资20多万元建小游园;武湖投入近千万使社区面貌大变样,六指今年来投入到甘棠社区资金30多万元;特别是今年前川街6个社区凭借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东风,总投入资金达1500万元,建设项目98个。项目涉及泥巴路改造,道路硬化,新建、维修厕所,垃圾箱、地下排水沟建设,安装路灯等。使6个社区呈现出洁、绿、亮、美的新面貌。

二、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一)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中办[2000]2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省、市创建社区示范活动纲要、意见、标准的同时,及时提出我区的《实施意见》和创建的标准、要求。特别是今年相继出台《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黄陂区关于调整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黄陂区关于印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黄陂区2004年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不仅明确了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开展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公用设施“由区一级政府多渠道统筹解决”;“把社区基础设施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尽可能以一个社区为单位实施”等。对社区的办公用房、警务室、幼托所、卫生服务站、文化室、公厕、垃圾集散等都规定了具体的设施建设标准。在政策上保证了在建、新建、整合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同时,市《实施意见》规定,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应对社区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在财政上:规定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原则上按整合前原有居委会的数量拨款,总量保持不变”。同时,采取费随事转的扶持做法,保证和增加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和人员经费。在社区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并鼓励“充分开发、利用、创办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组建各类中介和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形成政府投入、社区创收及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居民捐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渠道。

(二)社会参与度高。区、街、部门和居的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社区的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花大力,多层面宣传、协调辖区单位的共建意识,鼓励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使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今年来,区委、区政府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并调整了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纳入区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标准,组织目标考核,并在年初由有关街道和相关部门与区政府签订了社区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街、乡、镇、武湖农场、盘龙开发区及区直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对此工作负责。要求全区上下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实施新一轮的社区建设。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社区单位和居民都以极高的热情出资源、出资金、组织志愿者等形式支持和帮助社区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达标社区等活动。促进和保证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的顺利进展和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达标。

(三)社区建设起点高,信息化、网络化社区大量涌现。出现了如锦秀、民安、龙潭社区等具有全市典范的、规模现代、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社区模式,建成了诸如滠口振兴、开发区二八八、武湖五通口、六指甘棠、王河长堰、天河泗桥等大批的一级达标社区,并凭借“883行动计划”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些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人防、技防、安防,助残、助困、助老、家教,医疗救护、及社区网上就业、中介、志愿者服务等日趋完善,把家庭社区化,社区家庭化。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区促进了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社区与外界的沟通与智能管理,形成资源共享和综合多业务服务体系,把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质上提升到了未来和现代化的平台。为社区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黄陂社区己形成了自有特色。用甘棠社区主任肖正明形象的话说:目前社区成为街领导的会客厅、街干部的电话亭、街道办的收发室、村干部的落脚店、农民的咨询点、居民的贴心人。

三、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由于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我区社区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无活动场所,甚至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突出。

(一)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

一是建设无规划。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2002年进行局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服务中心)、治安联防站、居(里)委会(社区用房)、物业管理、养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列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的社区服务类。前四项为应配建项目,后三项为宜配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虽然有规定,但是落实不够。没有明确或没有规定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总体规划;没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设列入房地产开发成本;没有在新建、改建的城市居住区预留居委会办公用房用地;没有非常明确规定由谁负责建设居委会(社区用房);主管社区建设的民政部门、区人民政府和派出机构如何参与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居委会(社区用房)的建设、监督、验收工作规定不明确。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落实。

二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城市管理体制中的街居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街居体制是与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并且是作为单位体制的一种辅助体制,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很不适用。而经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街(乡镇)地位更为尴尬: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为条条所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仍然呈现着分离的状况,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现行的行政体制太刚硬,其次是与之相对应的新体制太软弱,因此,这种失败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其次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社区建设的宏观管理,对社区建设起着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名义上民政部门承担着这种宏观管理的责任,但是,由于民政的工作地位决定了它在此项工作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绝不是因为民政不努力,而是因为民政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社区建设呈现出一种无序纷乱状态,各管理部门的作用不是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

三是社区单位利益部门化,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社区参与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的概念,显然不仅仅指居民参与,驻区单位组织及广大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驻区单位的领导对社区建设工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些领导甚至将社区工作拒之门外。无论是效益好的还是效益差的,大多认为,社区建设既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又极有可能从他们身上“割肉”,而关心与支持社区建设也不会成为“政绩”。也就是说,驻社区单位的参与至今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机制,我们所提倡的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实现“资源共享、共住共建”以及社区与单位的互利互惠,只是在个别地方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大多地方只停留在口号上、原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在某些地方,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成了社区单享。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缺乏使得社区建设与治理所赖以的资源更加匮乏。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单位不按照“共驻、共管、共享”的社区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来支持和参加社区建设,把本部门的资源当作本部门的固定财富,独立占有。对社区资源共享要求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有偿提供,极大制约了社区共建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乏。

调查表明,区政府及街乡镇承担了城镇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任务,区及街道普遍反映财政及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仅从社区服务设施和办公经费居干补贴来讲,缺口多来源少。社区居委会接收下派任务多,工作经费少。现在社区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社区就那么几个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的转变工作任务都压到社区,检查、评比、考核、报表等许许多多的工作,确实是社区的一个沉重负担,社区居委会获得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少,而收到的下派任务较多。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向居委会延伸,指挥居委会去做,使得居委会任务较多,工作压力大,很难集中精力去处理本社区的一些具体工作。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社居委)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居委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街道、社居委反映的问题都是整日疲于应付上级政府下派的各项工作,但却没人没钱没权,他们要求较多的是加强基层社区的行政权威性,减少社区的经济负担,增强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其成员的生活补贴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基层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通过,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从目前来看,由于社区居委会经营项目收入不固定,其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工资、补助除前川几个社区部分解决外,其它社区基本上全部由街乡镇承担。而由于街乡镇本身经费就紧张,这样,拨付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寥寥无几。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或补助由街道办事处给付,造成“端谁的饭碗归谁管”成为政府机关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共识,社区居委会不得不依附于街道办事处。分析原因:

首先,社区整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是区、街财政(主要是区级财政),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区财政已将前川社区建设列入年度计划,每年都核拨80万元作为社区建设的专项工作经费,各街乡镇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社区整合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社区整合涉及面广,社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涉及每一个新整合的社区,动辙几十、上百万资金投入,因此,从面上分析财政开支捉襟见肘现象突出,也不可避免。

其次,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社区建设项目的补助、扶持资金十分有限,且往往只是对达标、示范社区的“锦上添花”,真正解决部分社区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雪中送碳”情况极少。

其三,各街乡镇鉴于自身的财力困难,往往将扶持社区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打折扣”或转嫁社区,造成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写在报告上,留在领导和财政局的承诺上,资金不仅不足还难以到位。

其四,我区街乡镇尤其是社区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其一是大部分社区的工作班子创业、创收观念缺乏,办法不多;其二是社区资源匮乏,尚无法造血和自收自支,更无从谈及基础设施项目自建。

(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足,配套项目不齐。

第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先天不足。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新社区一般又由几个旧居委会整合形成,原有的办公会址、活动场所存在地域因素和产权未理顺、租借、危旧房等多种困扰,造成新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居民人数倍增,而办公、活动场所反而分散、下降的情况,如横店7个社区,大部分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乡镇社区有场所无名份,没有明确产权,政府各机构各单位都可挤占强要它用。全区目前有16个社区办公室是危房,占总数的37%。

第二,新建达标的社区只是少数。我区社区中基础设施新建的规模面积较少,其建设规模具有一步到位的社区的覆盖面上只是少数。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及区陂发【2004】8号文实施以后,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规模比较完善,基本上都实现了规范化要求和达标,社区在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协商的基础上都开发了较完备的社区服务、活动功能,有的还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数字社区,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小,且造血功能还可以得以实现。而旧城区、下面乡镇的社区情况则相反。

第三,社区基础设施扩建遇到不少麻烦。扩建和完善是整合社区基础设施的主要手段和普遍性的任务。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目前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只有7%是通过扩建实现的,这表明了一个问题的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资金无着;(2)土地使用困难(有的社区有空地,但规划、土地、建设部门各有规定,有的社区筹到资金,但辖区内无地,有的共建单位愿提供土地,但存在产权问题等等);(3)涉及旧城改造、城市道路规划等,不敢扩建。(4)靠租赁、借用、置换等方式实现社区办公用房的仍占一定比例。全区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一部分是靠临时租赁、借用、置换、与业主单位共用,由于社区的工作经费有限,他们只能租借几间甚至一间的房间权作办公使用,服务、活动场所更无从谈及,虽然该类社区占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的比例不大,但由于这些社区的单位所占面积小,故涉及的社区数量相当可观。

(四)社区建设本身的限制。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应当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必须遵守社会活动的规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社区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对于社区建设宗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为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全、文明和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居民生活环境。”因此,社区建设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决不能包罗万象,任意而为。具体而言,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区环境建设,其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社区环境;二是社区服务建设,建立一个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三是社区文明建设,它包含了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等方面内容,目标是为居民创造一种精神愉悦的社区环境;四是社区设施建设,其目标是为实施上述三项目标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此外,社区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一般认为,社区建设的活动应当局限于社区的范畴内,它既不进入家庭,也不超越社区。因此,社区建设含于社会行为之内,但非社会行为,其宗旨含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之中,但有别于党和政府的宗旨。当然也不可否认,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事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间接地带来其他的社会效益或收获,比如: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等等,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区建设内容的扩展,这些间接性收获完全是社区建设的副产品,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母本收获,我们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就可能违背社区建设的宗旨。

四、几点建议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民主政治建设、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更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的关系调整等,因此必须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积极开创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抓基础工作,夯实社区建设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建设工作也是一样,一定要从基础工作抓起,这既是社区建设扎实推进的要求,也是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抓基础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培育社区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意识是开展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培育社区意识,重点是培育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虽然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增强,但总体上,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不强,不少社区仍然停留在政府发动、组织的状态。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从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看,必须增强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培育社区意识,对社区居民来讲,要认识到居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建设的主体,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参与管理社区事务和参与社区活动的责任,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对驻区单位来讲,要认识共驻共建、责任共担是驻区单位的义务,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是驻区单位的权利。要引导驻区单位的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整合社区资源,加大支持社区建设的力度。对社区居委会来讲,要认识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自治性质,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财务自主和民主监督的自治权利。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加强对基层政府和公务员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的行为监督,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培育社区组织,保障社区建设良性运转。健全的社区组织是开展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重点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在社区内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的重任。各地要按规定,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区力量,参加社区建设。社区内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在工作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领导班子配备上保证。提倡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程序推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的法定代表。要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推行“四个民主”。要根据社区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章程和公约。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工作程序,将社区事务逐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对社区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并保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加强社区内的专项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同时,要加强管理、指导和帮助,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保证其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培育社区队伍,壮大社区建设工作力量。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培育社区队伍重点是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等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那些政治素质好、热心居委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要改善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这是基层社区体制改革的物质保障。要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社会赞助”等方式,来解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各项工作的经费需求。目前,许多社区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自筹为主、再加上少量的社会赞助。社区干部不得不在创收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应出台政策,明确社区经费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区街乡镇都要把经费配套落实到社区,并要保证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不低于所在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邻里互助、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要把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一支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要教育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志愿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来提倡。同时,要加紧研究制定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制度和法规,现在有的地方正在探讨建立有关制度,将在校大、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还要研究探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回报制度,如有些国家登记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待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得到同样时间的服务。当前在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多、活动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有目的地引导、组织,逐步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明年适当的时候,民政部准备表彰一批先进社区工作者和先进社区志愿者。

——培育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活动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培育社区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这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要体现大社区、大服务。当前,社区服务的重点,要放在面向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上。特别要把做好“低保”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任务。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联系居民、熟悉居民的优势,协助政府摸清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都纳入“低保”范围,既要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避免“漏保”,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避免“错保”。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家庭,要呼吁有关部门在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要依托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别是要实施好“星光计划”,管理、利用好老年服务设施。另外要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要加紧“便民”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内的文体娱乐等其他活动,要以居民欢迎、自主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为出发点,把社区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抓关键问题,促进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自1996年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以来,社区建设有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总结不够和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现实问题还比较紧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全区来讲,有整体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高、基础设施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高标准建设社区,完备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服务的物质基础、硬件,是社区与居民相互沟通和进行各项宣传、健康活动的前提,也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条件的保证,针对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应给予重视和逐步解决,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社区整合的目的宗旨。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切入点,我们认为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必须认真解决。江夏蔡甸区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实现社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完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决心和怎么做。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认为,一要定位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落脚点来抓落实,最大限度地给予财政支持和保证。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建设的内容。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有位子,在城市改造、建设上有项目,这样,政府才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政府的必要投入。二要给政策。区、街、乡镇尤其是区直部门要支持社区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共同研究、探讨根本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要专门对社区中遗留的房屋产权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调研、协调、解决。避免社区整合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不足。对借用和无办公场所,资金解决无望或相当难度的社区进行区划重新论证、调整,该就近合并的合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和方案,并督促定期落实。区财政应专僻一块资金尽快解决社区办公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充分调动社区辖内单位的共建、共享意识,协调辖区单位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的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创收、赢利,解决困难社区的原始资本金筹集渠道,缓解各级财政、资金的压力。探索区直单位与社区的共建结对子活动机制,在资金、项目、人才上给予支持,并切实做到费随事转,以及赋予社区更好的工作、创业环境。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市场化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赋予社区自,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调剂社区服务资源,鼓励社区采取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兴办社区的各项服务和新兴的第三产业,促进造血功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华跃上新的层面。三要抓机遇。要善抓机遇和利用机遇。比如,民政部正在实施“星光计划”,近三年,将把80%的福利基金用于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区外许多地方就抓住利用了这一机遇,提出了用“星光计划”补助资金带动、拉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星光计划”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收到了“奇效”。四要广渠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政府应保持必要的投入,同时也要努力拓展社会投资渠道,要广泛吸收本地区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也要积极吸引外资,要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五要多形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除新建之外,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是大有作为的。目前,社会闲置的设施资源很多,除发动驻区单位将设施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租用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不能提出统一标准,但各地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标准,力争全区用三至五年时间,社区基础设施的缺乏、简陋状况有较大的改观。

——高水平整合社区,发挥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整合社区,重点是整合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工作,整合社区关系。整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建设的整体效益。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整合人才资源和物化资源。要调查摸清本社区的资源情况,研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这里的关键是政策引导,同时也要靠社区工作者加强沟通和协调。整合社区工作,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关部门指导的工作、为民服务的工作,以及社区自身的各项工作。我市根据社区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特点,构建了“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管理到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到社区的平台、社会服务到社区的平台”。这“四到社区平台”,虽然在我区刚刚建立,但已发挥了作用。我们认为,这“四到社区平台”是社区工作的归类板块,是整合社区工作的目标方向。只要将这“四到社区平台”建设好、利用好,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展现。整合社区关系,重点是理顺关系,这也是发挥社区作用的重要环节。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各级政府和各类专业管理部门要按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避免出现社区行政化的倾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内中介组织负有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工作负有指导、管理、监督的职责。社区居委会要及时依法规范物业管理机构的行为,还要代表居民支持和监督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机构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努力为居民群众服好务。

——高质量服务社区,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环境。服务社区,主要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工作。服务社区,要端正思想观念。社区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的“腿”,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当前,要清理附加给社区的不合理任务,努力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负担。我们讲政府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就是要求政府把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而不是把工作推给社区,更不是建机构、挂牌子、占房子。另外,服务社区,要形成整体合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就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服务社区,要健全“两个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就是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有关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基层政府对社区事务负有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具有自我管理的任务,要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的衔接。当前,要特别强调尊重居民的自治权利,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社区内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高效能经营社区,增强社区建设的生命力。经营社区,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运作社区资源,解决社区服务和设施运营困难,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内的服务组织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大难题,社区服务所需经费,设施的管理、使用费用,更是一大难题。如果不研究解决服务和运营经费问题,那么,光有服务思想,也难以开展服务活动,即使有了设施,也难以维持和长久发挥功效。筹措社区服务设施运营经费,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解决的思路、办法。这里,提出以下五种思路和办法:一是财政支持。区街乡镇政府要将社区建设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一定的投入。二是费随事转。政府或有关单位在交给社区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应将此项工作的经费交给社区。三是有偿服务。社区内提供的服务,在开展福利服务的同时,要拓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四是政策优惠,对社区内开展的服务项目,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五是社会赞助。鼓励辖区单位和个人捐款支持社区活动。此举,不但可以增加资金投入,还可以弘扬爱心,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三,抓示范活动,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摸索经验、研究问题、树立榜样、推进工作。广泛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措施。这次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即将验收达标,就是开展示范活动的硕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示范活动的终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仍然是把社区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措施,一定要认真抓好。

——强化领导和指导,提高对示范活动的认识。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了全面推进、深入发展阶段。但由于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基础工作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此外,也要看到,我国区的社区建设仍属于初始阶段,开展的范围不广,建设的水平不高,积累的经验不足,理论指导不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尚未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通过实施“883行动计划”示范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社区建设的作用,解决如何认识社区建设的问题;也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思路、方法,解决怎样开展社区建设的问题。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领导者是党委和政府,指导者是民政部门。领导社区建设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城区和街道两级尤为重要。我们衷心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协调关系、整合力量,解决难点、整体推进。也衷心希望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民政部门作为指导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把抓好示范活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抓好社区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城市民政工作的抓手。通过社区建设,整合城市民政工作,提高整体水平,发挥综合效益。

——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作用。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推动、带动面上的工作,促进工作整体发展。社区建设需要成功经验引导,经验从那里来,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的创造者是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许多事实证明,基层的干部群众最富有创造精神,一些问题,在上面看是个难点,但基层的同志都有解决的办法。可以说社区建设的经验来自基层,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来自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一定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总结经验也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好,就讲得完美无缺,再好的经验也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要在实践中完善。一些典型社区的某些作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这无关大局,成功是一种经验,失误也是一种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地方引以为鉴,少走弯路。因为社区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对典型单位的经验要善于运用。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是社区建设的样板。抓样板,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供人参观,也不能束之高阁,不起作用,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推动面上的工作。当前,我们除继续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培养社区建设典型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业已建成的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路、带头、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地区成为社区建设的示范。

城镇社区建设篇3

一、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

(一)总的来看,目前居民对社区治理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相对偏低

目前社区建设涉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等方方面面。居民对现居住社区各方面建设情况的满意度如何呢?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居民满意度较高的是社区依法办事、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社区矛盾化解情况,受访者满意度平均分依次为4.07分、4.02分、4.00分①;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管理和服务、社区基础设施,受访者满意度平均分分别为3.85分、3.86分(見图1)。

(二)在多项社区服务和设施中,居民认为目前便利程度较低的是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和设施

对于社区内各种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和设施,居民认为便利程度如何呢?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受访者认为便利度较高的是社区买菜、商店购物、物流配送、银行网点、公共交通等,平均分依次为4.42分、4.39分、4.36分、4.31分、4.30分,均明显高于“比较便利”(4分)的水平;认为便利度相对较低的是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平均分分别为3.78分、3.81分。

二、对社区服务的需求

(一)分析表明,目前制约城镇家庭生育意愿的突出因素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难、入学贵,婴幼儿照护缺位等问题

国家已经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关于为了鼓励生育应该采取什么政策,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解决好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高达65.0%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其次是解决好小学和初中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占比为56.6%;第三是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解决好“没人带孩子”问题,占比为47.1%;然后是解决好城镇房价高的问题等(见图2)。这表明目前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难、入学贵,婴幼儿照护缺位,城镇房价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家庭生育意愿的突出因素。

(二)在婴幼儿照护方面,城镇家庭最大的诉求是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和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其次是落实产假、育儿假政策等

婴幼儿照护关系千家万户。关于为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应该采取什么政策,调查显示,回答多发展一些专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强社区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的频次分别占回答总数的12.1%、11.9%、8.5%,合计占32.5%;回答落实产假、育儿假政策,加强新生儿生长发育、预防接种、疾病防护等服务的频次分别占回答总数的19.7%、18.7%(见表1)。这说明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和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保证服务质量、安全和卫生,已成为城镇家庭对婴幼儿照护的最大诉求。

(三)在家政服务方面,居民迫切期待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家政行业的监管、保障服务质量和诚信

目前居民对家政服务(如保姆、月嫂、养老护理、保洁、搬家等)的需求不断上升。关于家政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最大问题在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总体偏低,59.7%的人选择此项;其次在于对服务人员的资质、服务质量、诚信等缺乏监管,占比为53.7%;再次是服务价格混乱,存在随意涨价现象,占比为46.5%(见图3)。可见,居民反映强烈的是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行业监管的问题。

(四)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居民认为突出问题在于社区养老机构及设施设备发展滞后、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基本依托作用日益凸显。关于基层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最大不足,调查显示,36.6%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养老服务机构,占比明显最高;然后是养老服务设施设备不健全、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尚未有效结合,占比分别为14.2%、13.7%、13.0%(见图4)。可见,居民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老机构及设施设备发展滞后、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五)对于社区医疗卫生,居民认为突出问题在于缺乏全科医生等人才、医疗硬件设施不健全以及医疗水平低

关于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调查显示,34.0%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全科医生等人才,占比远高于其他选项;其次是医疗硬件设施不健全,占比为18.4%;再次是医疗水平低、居民不太信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占比分别为15.9%、13.9%(见图5)。

三、对社区基础设施的需求

(一)在社区基础设施中,目前城镇社区居民建设需求较迫切的是文化体育设施、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公园绿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等;相对老旧社区居民,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居民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更强烈

调查发现,关于加强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程度,受访社区反映,相对最迫切的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平均评分为3.53分(4分代表“比较迫切”);其次是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评分为3.35分;第三是公园绿地建设,为3.18分;然后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3.00分。

对比不同类型社区来看,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对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公园绿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社区道路等多个方面建设的需求迫切性都高于其他类型社区。老旧社区对文化体育设施、社区道路建设的需求迫切性高于其他类型社区(见表2)。

(二)对于社区生活环境整治情况,城镇社区居民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是消除私搭乱建和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老旧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整治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

调查分析显示,对于社区各方面生活环境整治的情况,受访社区满意度较高的是消除黑臭水体、整治空气污染、整治工业垃圾污染、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处理等,平均得分分别高达4.12分、4.11分、4.08分、4.08分、4.02分;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是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处理,得分分别为3.80分、3.90分。

对比不同类型社区来看,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对整治空气污染、打造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整治工业垃圾污染的满意度都低于其他类型社区;老旧社区对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处理,绿化美化,消除黑臭水体的满意度都低于其他类型社区。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是更高质量的社区建设应成为新时代社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家园、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生活开始更为依赖社区、城市治理开始更加依托社区,特别是托育、养老、家政、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公共服务都需要发挥社区的基本依托作用。例如,调查发现,目前制约城镇家庭生育意愿的突出因素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难、入学贵,婴幼儿照护缺位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都需要发挥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因此,进入新时代,应将更高质量的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城镇居民对社区建设的需求向人本化、生态化、信息化方向升级。调查发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城镇居民对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明显升级。体现在人本化方面,居民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开始更加追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健康和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对家政服务、婴幼儿照护、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卫生等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生态化方面,居民对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公园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较为迫切,并期待加大社区内消除私搭乱建和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处理的力度。体现在信息化方面,居民对目前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情况不太满意,希望加快完善社区互联网基础设施。

三是城镇居民迫切期待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调查发现,目前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尤为期待加强文化体育设施、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公园绿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在社区服务方面,居民希望加快健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婴幼儿照护、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机构及硬件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量大面广,既能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四是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质量是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调查发现,在婴幼儿照护方面,居民期待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保证服务质量、安全和卫生;在家政服务方面,期待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家政行业的监管;在养老方面,期待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在医疗卫生方面,期待社区增加全科医生、提升医疗水平。这要求深化社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高质量社区服务供给,创造新时代美好社区生活。

五是老旧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应成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调查发现,相对其他类型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社区、老旧社区尤其是前者,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较强烈;居民对生活环境整治的满意度明显较低。2019年年初以来,中央已将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调查发现说明,城中村(城郊村)社区同样存在强烈的改造需求。尽管多年来城中村(城郊村)社区改造在各地已经得到推行,但出于稳投资、拉内需的需要,中央政府应将其纳入更高的层面、以更大的力度采取行动。

(二)对策建议

第一,开展新一轮的城镇社区建设行动。本世纪伊始,在民政部门主导下,我国曾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国社区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面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加重、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剧烈转变等新形势新挑战,为了进一步创造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巩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并助力扩大内需、稳定增长,应开展新一轮的城镇社区建设行动,制定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纳入将要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以社区建设的人本化、生态化、信息化为核心导向,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国城镇社区建设水平上升到新台阶。

第二,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城镇社区建设。应围绕宜居、健康、人文、绿色、智慧等要求,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升级提质,加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排污和垃圾处理、公园绿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婴幼儿照护、养老、医疗、家政、创新创业等服务为重点,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供给模式和机制、健全监管体系,扩大和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着力建设安居乐业、创新包容、绿色文明、良序善治的新时代美好社区、和谐社区。

第三,突出问题导向,分类推进新一轮城镇社区建设。对于老旧社区,着力推进公用设施设备、公共环境等硬件改造和水电气路、光纤、雨污分流等专项功能性改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助餐等服务。对于城中村(城郊村)社区,着力加强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公园绿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社区道路等建设,促进教育、醫疗、文化、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对于商品房社区,强化社区各项公共配套设施的落实,补齐社区服务短板,改善物业管理,强化业主权益保护。对于产业型社区,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加快建设创业公寓、大型超市、品牌商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增加教育、医疗、体育、休闲等设施场所。

城镇社区建设篇4

(一)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围绕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探索困难家庭就业、救助联动机制,使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完善城镇和农村医疗救助办法,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外来务工困难人员救助,开展农村家庭住房保险。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救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灾害救助应急能力。2、强化规范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听证和三级网络审批制度,服务与管理并举,增强救助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归口管理,建立农村帮扶扶服务站,注意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效果,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3、积极发展慈善救助事业。大力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充分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认真做好区慈善总会换届工作,设立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工作服务站点,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发挥区慈善物资调剂机构、乡镇(街道)“慈善互助家园”和社区慈善物资接收点的作用,使社会救助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全面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1、认真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扩大社区直选范围,深化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20*年全面完成城市(乡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积极推选大学毕业生作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人,通过法定程序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撤村建居”社区换届原则上要与股份经济合作社分设,以便集中更多的精力从事社区服务与管理。2、全面推进乡镇社区配套用房达标建设。力争10个社区新建配套用房全部开工建设,社区现有用房经确权全部领到房屋产权证,到20*年底,全面完成乡镇社区配套用房达标任务,改善乡镇社区为民服务条件。3、努力打造“三网融合”的社区信息网络。充实、完善社区网站内容,利用“社区是我家”电视服务网络平台,引导广大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96345”电话呼叫服务网实现“一线接入,上下联通”,使社区网站、“社区是我家”电视服务网络和“96345”电话呼叫服务网络优势互补,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捷服务。4、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切实加强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食堂、育婴托儿、养老、托老等服务项目,鼓励发展便民利民连锁经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业自主创业。实行服务业证书管理制度,搞好分类指导和培训,鼓励和支持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5、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广“邻居节”、“和睦楼道”、“共建联谊会”等成功经验,丰富创建载体、提升创建成果、拓展创建领域、激发社区活力。20*年,全区50%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

(三)着力提升自治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1、完善农村新社区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选择*镇*村等3个村为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三个三”目标任务的落实和深化,引导和促进广大村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方式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分层培训的原则,抓好村级班子成员、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规范自治行为、提升自治能力,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夯实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围绕村级办公场所建设、配套,形成一批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的农村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确保中心设施满足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便民超市等社区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3、推进农村新社区服务的体系化。农村社区服务要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强化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社区综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广泛开展卫生保洁、慈善互助、应急救助等自助服务和便民超市、农资供应等市场化服务,探索构建政府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社区服务事业,拓宽服务领域,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扎扎实实为农村群众办实事。

(四)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1、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按照坚持方向、严格标准、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密切关系的要求,着力解决双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双拥工作发展新机制;以“建军八十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活动,扎实做好双拥模范乡镇(街道)、单位迎检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2、提升优抚工作整体水平。坚持依法优抚,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优抚工作格局;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完善复员退伍军人数据库建设,把不同类型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保障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根据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城乡一体、重点安置、扶持就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安置与推荐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不断拓宽重点安置对象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区退役士兵就业指导站的作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择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

(五)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1、积极发展老龄事业。老年人社会福利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着力点,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之间搭建多层互动的养老平台,逐步实现“居家养老”全覆盖;深化“3587工程”和基层老年规范化协会的创建工作,夯实老龄工作基础,进一步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及时有效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2、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努力在投资主体多无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子。区社会福利中心在完成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景观施工、内装修和设备安装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加强敬老院等养老设施的管理和改造力度,巩固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率,不断提高供养老人的生活质量。3、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福利事业。加强“中福在线”销售大厅建设、宣传、经营和管理,提升福利良好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支持福利事业,为社会福利事业筹措更多的社会资金。进一步规范福利企业管理和政策扶持,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鼓励福利企业回报社会福利事业。

(六)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提升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水平

1、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分类规范、正确引导、发挥作用,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2、婚姻登记收养工作。认真贯彻婚姻登记收养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人性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婚姻收养登记执法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创建文明和谐婚姻登记机关。3、殡葬管理工作。研究制订《*区墓葬清理和“三沿五区”整治方案》,对“三沿五区”坟墓开展集中整治;对原有的公益性墓地进行只出不进的管理,从源头上制止乱葬乱埋行为,做好覆绿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骨灰生态葬,出台鼓励政策,建立骨灰跟踪制度,努力提高生态墓地的入葬率。4、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强化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撤村建居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地名普查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调查,编纂出版新《*区地名志》;做好资料收集、行业调查等工作,编制完成《*区地名分区规划》;继续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农村门牌设置更新,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七)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城镇社区建设篇5

根据市委关于组织市“四大家”领导开展调研的安排,7月中下旬,我们和市民政局的同志一道,到###城区和部分县市的一些社区,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走访、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围绕城镇(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社区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搭建工作平台,完善组织体系,提高干部素质,丰富服务内容”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是各级各部门日益重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城镇和农村社会管理的总抓手,作为应对改革发展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重要举措,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基础工程,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指导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四个社区(实力社区、和谐社区、靓丽社区、现代社区)”,为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同时,认真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全市城乡共有社区307个,其中,城镇社区228个,农村社区79个。各地在城镇建设中,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社区工作活动用房共6.48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211平方米,有101个社区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同时,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服务要求,共新建和改扩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14个,社区服务站点386个,社区服务大厅76个,慈善超市67个,卫生服务站132个,警务室187个,藏书8.8万余册,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1.85万人,较好地发挥了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作用。

三是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责任主体、以社区民间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全市共配备社区干部1192人,其中,党员936人,占78.5%;高中学历427人,占35.8%,大专以上学历的558人,占46.8%;年龄在30-55岁的有682人,占57.2%,30岁以下412人,占34.6%。同时,组建各类志愿者组织240个,长期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员有1.1万人。

四是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投入社区建设经费共342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322万元,社区自筹1814万元,费随事转242万元,社会捐助42万元。社区干部待遇有所改善,全市1192名社区工作人员中,月工资800-1000元的474人,占39.8%;1000-1500元的489人,占41.1%;1500元以上的134人,占11.2%。市民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社区建设项目,今年共上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26个,申报资金580万元;上报省级引导(奖励)项目51个,申报资金975万元;上报农村社区项目38个,申报资金200万元。预计今年可落实项目资金1500万元以上,将超过过去历年总和。

五是各项活动蓬勃开展。各地坚持以社区党建推动社区整体建设,广泛开展社区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 “廉政文化进社区”、 “#文化进社区”、“法律进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减灾示范社区”等一系列活动,为社区建设工作注入活力。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陶冶情操,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抓城镇带农村,围绕服务“三农”,举办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到目前,全市共有216个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实验,已挂牌运行的农村社区有79个。其中...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

六是1+x服务平台建设正在启动。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发〔2012〕2号),对今后三年全市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文件颁发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举措,加强组织领导,举办试点引路,七个县市区共举办试点35个。市直主管部门认真组织调研、学习考察和人员培训等活动,新一轮社区建设工作的高潮正在兴起。

二、我市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部分社区达到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除了社区法律地位不明、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等共性的问题外,有些属于根源性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认识上有偏差。少数干部对城乡社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特别是一些农村、城郊或老城区等困难较多的地方,认为钱难筹、户难迁、地难征,对新社区建设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重城镇轻农村的现象,使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差距较大,农村村改居进展比较缓慢,社区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共建共享氛围不浓。社区成员单位缺乏社区意识,对于社区活动、社区自治应付了事,“单位人”对单位的依附感、认同感强烈,对社区无法形成归属感。有的部门对自身在新社区建设中的位置把握不准,共建意识不强。三是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社区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年人参加。有的群众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如果合算就参与,不合算就回避。不少社区居民存在“人在新社区,办事想旧地”的倾向,对新社区的规定和制度不接受、不服管。

2、建设规划统筹不够。一是规划制定不够严谨。目前,社区建设规划编制由各级民政部门承担,由于点多线长,任务繁重,而且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建设规划的制定程序比较简单,规划权威性不够,总体水平不高,缺乏整体性,前瞻性不强,难以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和发展,而且在执行中往往要重新调整规划。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建设规划只有“征求意见稿”,没有进行报批。二是规划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有的地方注重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对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建设的规划比较忽视,没有预留满足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功能区域。有的社区只编制了总体规划,而没有编制控制性的详细规划,留下了建设隐患。三是规划单位缺乏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衔接不够,规划与操作两张皮。在一些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没有要求开发商预留社区工作用房,致使这些小区难以及时建立社区。四是规划执行力度不大。社区建设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带来规划管理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如在一些“城中村”、企业改制和老城区的社区改扩建过程中,社区建设工程经常受到阻扰。

3、经费筹措机制不够稳定。目前,我市社区建设经费的途径主要是财政投入、费随事转、社会赞助、有偿服务等渠道,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渠道都不是很畅通。财政投入方面,上级财政对地方社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兑现周期较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市级财政奖补每个达标社区有100万元(在省内比算高水平),但只是对市直“三区”的扶持;县级财政目前只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和部分办公经费,社区设施建设、社区活动等方面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费随事转方面,市、县直部门工作经费预算口径窄、项目少、金额小,多数部门只有工作进社区,而配套补贴经费难以同步到社区;社会赞助方面,驻社区单位主动参与赞助不够,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社区建设也不多。有偿服务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有企业、有出租厂房和门店,有经济实力创收,社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条件差的社区无场地、无房产、无积累、无收入,工作靠“化缘”,建设难起步。资金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着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社区的发展。据民政部门反映,全市社区条件较好的、中等的和较差的各占三分之一,目前还有21个社区是租房办公的,占社区总数的6.8%。社区干部工资水平不高,有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社区,其支部书记工作近30年,现在工资水平为每月1400元,社区聘用的工作人员每月工资几百元,很难安心社区工作。目前,社区只为工作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均未落实。

4、社区管理有待加强。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比较突出问题有四点:一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难以推开。调查中干部群众反映,尽管市里明确提出“两个全覆盖(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的要求,但由于没有出台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文件,基层不好操作,工作难以启动。按规定,新建住宅达到组建社区规模、入住率达50%的,应及时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但有些小区至今还没有设立社区。比如,市经济开发区从去年实施了社区整体改制,共设立了37个社区,其中,村改居21个、农村社区10个、企业社区3个、综合开发型社区2个,目前还有三峰社区市政府已经批复,但未运行。同时,由于市开发区和##区存在管辖交叉的问题,在部分新建小区和老城区出现了社区建设和服务的盲点地段,这里的居民常常因办事不便而上访。二是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干部反映,有20多个行政部门100多项工作进入社区,自治功能减弱,行政化倾向明显,超出了社区的承载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且重管理轻服务普遍存在。三是社区人员配备不够规范。全市没有统一的社区招录用人政策和实施办法,社区工作人员主要由当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招聘和录用。调查中发现,有的社区只有六、七个人,有的社区多达三十多人,人员配备比较随意。

5、产业支撑相对薄弱。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必须以强有力的产业为支撑,否则,新社区将会“空巢化”,新居民将被“边缘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经济收入的社区工作运行就好,而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社区运行则比较困难,居民对迁入新社区后的生活、生存忧虑较重。..县..社区的干部反映,由于人均土地少,工业基础差,虽然盖了房子,建了新村,成立了社区,但由于找不到新的生活门路,不少人依旧要外出打工,真是“家里的新房让耗子住,自己在城里与耗子一起住”。同时,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生活、难点村治理等老大难问题不断出现,要在社区层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应的投入作支撑,成为新社区建设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6、社区1+x服务中心建设力度不够。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发〔2012〕2号文件下发后,各地非常重视,都有行动,但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只注重社区硬件建设,忽视社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有的地方只注重抓试点,忽视面上社区建设和发展。有的地方对落实2号文件不够重视,行动迟缓,工作滞后。

三、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市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现状和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坚持新型社区的建设标准,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解决“为何建”的问题。城乡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战略高度把握和认识社区建设工作,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驻区单位充分认识共驻共建的义务和资源共享的权利,引导动员驻区单位发挥作用,整合服务资源,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共驻共建机制;使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努力增强广大群众和社区居民对新型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科学制定规划,切实解决“建得好”的问题。规划引领在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规划工作。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因地制宜,以政府名义尽快编制出台城乡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尊重规律,使城乡新社区建设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注重市区一体建设发展、注重凸显建设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注重挖掘各地文化内涵、注重与服务多样性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严把规划建设落实关。要加强规划、城建、农业、国土和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衔接联动,努力形成统筹协调、相互配套的规划体系和措施。要推行社区建设规划听证制度,引导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城乡新社区建设的谋划、实施和监督的各个工作环节,增强社区建设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增强落实的刚性,防止并杜绝随意变动规划现象的发生。

3、拓宽投入渠道,切实解决“建得成”的问题。根据###财力现状,目前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城镇(农村)新社区。结合我市实际,可采取“八个一”的办法解决。一是财政承担一部分。各级财政要将社区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合理确定投入比例,并按照财政增长水平逐年提高,确保落实到位;二是费随事转一部分。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工作经费必须随之转移到社区;三是辖区居民和单位筹集一部分。社区兴办公益事业,按照自愿原则,可向社区居民或受益单位筹集一部分资金;四是项目建设争取一部分。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社区建设项目资金;五是开发商无偿提供一部分。开发商在社区兴建商住小区,要按比例无偿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办公用房或资金;六是政策优惠减免一部分。电力、电信、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可制定优惠减免政策,为社区无偿提供配套设施,减免安装配套费用;七是招商引资引入一部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民间资本,培植社区服务产业,增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八是有偿服务解决一部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和服务设施,通过低偿或有偿服务的方式,自行解决一部分资金。

4、完善管理机制,切实解决“管得好”的问题。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要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法民政部门具体指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尽快出台我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政策意见,全面推进社区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打牢社区建设基础。二是规范事务准入制度。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对目前社区中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事项进行清理,对超越社区职责范畴的事务不允许进入社区,对本应属部门和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允许转嫁给社区。凡在社区布置任务或开展检查、考核、评比、培训、挂牌、达标升级等活动的,必须经县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审批。对于一些不属社区职能又必须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经审批后,由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服务站或社会组织购买。三是规范社区用人制度。结合全市第五次社区组织换届选举,规范社区干部选拔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城乡社区领导班子。出台社区专干招聘和管理办法,根据工作任务和服务量确定工作岗位和用人计划,总量控制,适时调整,防止工作人员过度膨胀。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规范社区服务协调机制。驻社区单位要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设施和资源,建立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各种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调动各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城镇社区建设篇6

城镇社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社区建设中的物质基础和承载体。

今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__]23号文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武发[20__]15号)文件精神,至今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二)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20__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等设施,进行整合、调剂、改建以及置换、租赁等,基本上解决并保证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服务、活动场所的要求。

经调查,至20__年9月份,全区城区镇在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过程中,共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00多万元,其中,前川地区已投入3500多万元;滠口已投入400多万元;横店已投入300多万元;武湖已投入400多万元;六指已投入270万元。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科学配置、合理利用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全区城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区到部门到街乡镇场到辖区单位到社区都全力以赴,致力于为居民营造环境,改变面貌。近年来,滠口投资300万建水厂投资20多万元建小游园;武湖投入近千万使社区面貌大变样,六指今年来投入到甘棠社区资金30多万元;特别是今年前川街6个社区凭借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东风,总投入资金达1500万元,建设项目98个。项目涉及泥巴路改造,道路硬化,新建、维修厕所,垃圾箱、地下排水沟建设,安装路灯等。使6个社区呈现出洁、绿、亮、美的新面貌。

二、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一)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中办[20__]2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省、市创建社区示范活动纲要、意见、标准的同时,及时提出我区的《实施意见》和创建的标准、要求。特别是今年相继出台《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黄陂区关于调整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黄陂区关于印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黄陂区20__年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不仅明确了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开展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公用设施“由区一级政府多渠道统筹解决”;“把社区基础设施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尽可能以一个社区为单位实施”等。对社区的办公用房、警务室、幼托所、卫生服务站、文化室、公厕、垃圾集散等都规定了具体的设施建设标准。在政策上保证了在建、新建、整合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同时,市《实施意见》规定,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应对社区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在财政上:规定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原则上按整合前原有居委会的数量拨款,总量保持不变”。同时,采取费随事转的扶持做法,保证和增加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和人员经费。在社区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并鼓励“充分开发、利用、创办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组建各类中介和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形成政府投入、社区创收及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居民捐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渠道。

(二)社会参与度高。区、街、部门和居的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社区的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花大力,多层面宣传、协调辖区单位的共建意识,鼓励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使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今年来,区委、区政府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并调整了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纳入区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标准,组织目标考核,并在年初由有关街道和相关部门与区政府签订了社区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街、乡、镇、武湖农场、盘龙开发区及区直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对此工作负责。要求全区上下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实施新一轮的社区建设。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社区单位和居民都以极高的热情出资源、出资金、组织志愿者等形式支持和帮助社区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达标社区等活动。促进和保证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的顺利进展和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达标。

(三)社区建设起点高,信息化、网络化社区大量涌现。出现了如锦秀、民安、龙潭社区等具有全市典范的、规模现代、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社区模式,建成了诸如滠口振兴、开发区二八八、武湖五通口、六指甘棠、王河长堰、天河泗桥等大批的一级达标社区,并凭借“883行动计划”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些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人防、技防、安防,助残、助困、助老、家教,医疗救护、及社区网上就业、中介、志愿者服务等日趋完善,把家庭社区化,社区家庭化。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区促进了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社区与外界的沟通与智能管理,形成资源共享和综合多业务服务体系,把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质上提升到了未来和现代化的平台。为社区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黄陂社区己形成了自有特色。用甘棠社区主任肖正明形象的话说:目前社区成为街领导的会客厅、街干部的电话亭、街道办的收发室、村干部的落脚店、农民的咨询点、居民的贴心人。

三、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由于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我区社区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无活动场所,甚至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突出。

(一)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

一是建设无规划。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20__年进行局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服务中心)、治安联防站、居(里)委会(社区用房)、物业管理、养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列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的社区服务类。前四项为应配建项目,后三项为宜配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虽然有规定,但是落实不够。没有明确或没有规定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总体规划;没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设列入房地产开发成本;没有在新建、改建的城市居住区预留居委会办公用房用地;没有非常明确规定由谁负责建设居委会(社区用房);主管社区建设的民政部门、区人民政府和派出机构如何参与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居委会(社区用房)的建设、监督、验收工作规定不明确。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落实。

二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城市管理体制中的街居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街居体制是与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并且是作为单位体制的一种辅助体制,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很不适用。而经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街(乡镇)地位更为尴尬: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为条条所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仍然呈现着分离的状况,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现行的行政体制太刚硬,其次是与之相对应的新体制太软弱,因此,这种失败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其次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社区建设的宏观管理,对社区建设起着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名义上民政部门承担着这种宏观管理的责任,但是,由于民政的工作地位决定了它在此项工作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绝不是因为民政不努力,而是因为民政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社区建设呈现出一种无序纷乱状态,各管理部门的作用不是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

三是社区单位利益部门化,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社区参与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的概念,显然不仅仅指居民参与,驻区单位组织及广大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驻区单位的领导对社区建设工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些领导甚至将社区工作拒之门外。无论是效益好的还是效益差的,大多认为,社区建设既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又极有可能从他们身上“割肉”,而关心与支持社区建设也不会成为“政绩”。也就是说,驻社区单位的参与至今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机制,我们所提倡的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实现“资源共享、共住共建”以及社区与单位的互利互惠,只是在个别地方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大多地方只停留在口号上、原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在某些地方,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成了社区单享。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缺乏使得社区建设与治理所赖以的资源更加匮乏。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单位不按照“共驻、共管、共享”的社区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来支持和参加社区建设,把本部门的资源当作本部门的固定财富,独立占有。对社区资源共享要求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有偿提供,极大制约了社区共建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乏。

调查表明,区政府及街乡镇承担了城镇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任务,区及街道普遍反映财政及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仅从社区服务设施和办公经费居干补贴来讲,缺口多来源少。社区居委会接收下派任务多,工作经费少。现在社区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社区就那么几个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的转变工作任务都压到社区,检查、评比、考核、报表等许许多多的工作,确实是社区的一个沉重负担,社区居委会获得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少,而收到的下派任务较多。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向居委会延伸,指挥居委会去做,使得居委会任务较多,工作压力大,很难集中精力去处理本社区的一些具体工作。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社居委)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居委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街道、社居委反映的问题都是整日疲于应付上级政府下派的各项工作,但却没人没钱没权,他们要求较多的是加强基层社区的行政权威性,减少社区的经济负担,增强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其成员的生活补贴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基层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通过,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从目前来看,由于社区居委会经营项目收入不固定,其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工资、补助除前川几个社区部分解决外,其它社区基本上全部由街乡镇承担。而由于街乡镇本身经费就紧张,这样,拨付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寥寥无几。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或补助由街道办事处给付,造成“端谁的饭碗归谁管”成为政府机关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共识,社区居委会不得不依附于街道办事处。分析原因:

首先,社区整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是区、街财政(主要是区级财政),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区财政已将前川社区建设列入年度计划,每年都核拨80万元作为社区建设的专项工作经费,各街乡镇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社区整合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社区整合涉及面广,社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涉及每一个新整合的社区,动辙几十、上百万资金投入,因此,从面上分析财政开支捉襟见肘现象突出,也不可避免。

其次,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社区建设项目的补助、扶持资金十分有限,且往往只是对达标、示范社区的“锦上添花”,真正解决部分社区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雪中送碳”情况极少。

其三,各街乡镇鉴于自身的财力困难,往往将扶持社区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打折扣”或转嫁社区,造成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写在报告上,留在领导和财政局的承诺上,资金不仅不足还难以到位。

其四,我区街乡镇尤其是社区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其一是大部分社区的工作班子创业、创收观念缺乏,办法不多;其二是社区资源匮乏,尚无法造血和自收自支,更无从谈及基础设施项目自建。

(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足,配套项目不齐。

第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先天不足。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新社区一般又由几个旧居委会整合形成,原有的办公会址、活动场所存在地域因素和产权未理顺、租借、危旧房等多种困扰,造成新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居民人数倍增,而办公、活动场所反而分散、下降的情况,如横店7个社区,大部分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乡镇社区有场所无名份,没有明确产权,政府各机构各单位都可挤占强要它用。全区目前有16个社区办公室是危房,占总数的37。

第二,新建达标的社区只是少数。我区社区中基础设施新建的规模面积较少,其建设规模具有一步到位的社区的覆盖面上只是少数。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及区陂发【20__】8号文实施以后,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规模比较完善,基本上都实现了规范化要求和达标,社区在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协商的基础上都开发了较完备的社区服务、活动功能,有的还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数字社区,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小,且造血功能还可以得以实现。而旧城区、下面乡镇的社区情况则相反。

第三,社区基础设施扩建遇到不少麻烦。扩建和完善是整合社区基础设施的主要手段和普遍性的任务。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目前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只有7%是通过扩建实现的,这表明了一个问题的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资金无着;(2)土地使用困难(有的社区有空地,但规划、土地、建设部门各有规定,有的社区筹到资金,但辖区内无地,有的共建单位愿提供土地,但存在产权问题等等);(3)涉及旧城改造、城市道路规划等,不敢扩建。(4)靠租赁、借用、置换等方式实现社区办公用房的仍占一定比例。全区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一部分是靠临时租赁、借用、置换、与业主单位共用,由于社区的工作经费有限,他们只能租借几间甚至一间的房间权作办公使用,服务、活动场所更无从谈及,虽然该类社区占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的比例不大,但由于这些社区的单位所占面积小,故涉及的社区数量相当可观。

(四)社区建设本身的限制。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应当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必须遵守社会活动的规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社区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对于社区建设宗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为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全、文明和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居民生活环境。”因此,社区建设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决不能包罗万象,任意而为。具体而言,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区环境建设,其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社区环境;二是社区服务建设,建立一个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三是社区文明建设,它包含了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等方面内容,目标是为居民创造一种精神愉悦的社区环境;四是社区设施建设,其目标是为实施上述三项目标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此外,社区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一般认为,社区建设的活动应当局限于社区的范畴内,它既不进入家庭,也不超越社区。因此,社区建设含于社会行为之内,但非社会行为,其宗旨含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之中,但有别于党和政府的宗旨。当然也不可否认,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事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间接地带来其他的社会效益或收获,比如: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等等,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区建设内容的扩展,这些间接性收获完全是社区建设的副产品,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母本收获,我们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就可能违背社区建设的宗旨。

四、几点建议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民主政治建设、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更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的关系调整等,因此必须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积极开创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抓基础工作,夯实社区建设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建设工作也是一样,一定要从基础工作抓起,这既是社区建设扎实推进的要求,也是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抓基础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培育社区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意识是开展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培育社区意识,重点是培育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虽然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增强,但总体上,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不强,不少社区仍然停留在政府发动、组织的状态。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从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看,必须增强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培育社区意识,对社区居民来讲,要认识到居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建设的主体,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参与管理社区事务和参与社区活动的责任,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对驻区单位来讲,要认识共驻共建、责任共担是驻区单位的义务,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是驻区单位的权利。要引导驻区单位的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整合社区资源,加大支持社区建设的力度。对社区居委会来讲,要认识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自治性质,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财务自主和民主监督的自治权利。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加强对基层政府和公务员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的行为监督,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培育社区组织,保障社区建设良性运转。健全的社区组织是开展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重点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在社区内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的重任。各地要按规定,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区力量,参加社区建设。社区内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在工作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领导班子配备上保证。提倡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程序推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的法定代表。要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推行“四个民主”。要根据社区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章程和公约。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工作程序,将社区事务逐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对社区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并保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加强社区内的专项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同时,要加强管理、指导和帮助,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保证其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培育社区队伍,壮大社区建设工作力量。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培育社区队伍重点是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等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那些政治素质好、热心居委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要改善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这是基层社区体制改革的物质保障。要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社会赞助”等方式,来解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各项工作的经费需求。目前,许多社区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自筹为主、再加上少量的社会赞助。社区干部不得不在创收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应出台政策,明确社区经费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区街乡镇都要把经费配套落实到社区,并要保证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不低于所在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邻里互助、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要把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一支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要教育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志愿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来提倡。同时,要加紧研究制定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制度和法规,现在有的地方正在探讨建立有关制度,将在校大、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还要研究探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回报制度,如有些国家登记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待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得到同样时间的服务。当前在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多、活动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有目的地引导、组织,逐步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明年适当的时候,民政部准备表彰一批先进社区工作者和先进社区志愿者。

——培育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活动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培育社区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这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要体现大社区、大服务。当前,社区服务的重点,要放在面向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上。特别要把做好“低保”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任务。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联系居民、熟悉居民的优势,协助政府摸清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都纳入“低保”范围,既要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避免“漏保”,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避免“错保”。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家庭,要呼吁有关部门在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要依托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别是要实施好“星光计划”,管理、利用好老年服务设施。另外要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要加紧“便民”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内的文体娱乐等其他活动,要以居民欢迎、自主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为出发点,把社区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抓关键问题,促进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自1996年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以来,社区建设有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总结不够和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现实问题还比较紧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全区来讲,有整体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高、基础设施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高标准建设社区,完备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服务的物质基础、硬件,是社区与居民相互沟通和进行各项宣传、健康活动的前提,也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条件的保证,针对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应给予重视和逐步解决,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社区整合的目的宗旨。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切入点,我们认为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必须认真解决。江夏蔡甸区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实现社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完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决心和怎么做。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认为,一要定位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落脚点来抓落实,最大限度地给予财政支持和保证。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建设的内容。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有位子,在城市改造、建设上有项目,这样,政府才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政府的必要投入。二要给政策。区、街、乡镇尤其是区直部门要支持社区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共同研究、探讨根本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要专门对社区中遗留的房屋产权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调研、协调、解决。避免社区整合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不足。对借用和无办公场所,资金解决无望或相当难度的社区进行区划重新论证、调整,该就近合并的合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和方案,并督促定期落实。区财政应专僻一块资金尽快解决社区办公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充分调动社区辖内单位的共建、共享意识,协调辖区单位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的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创收、赢利,解决困难社区的原始资本金筹集渠道,缓解各级财政、资金的压力。探索区直单位与社区的共建结对子活动机制,在资金、项目、人才上给予支持,并切实做到费随事转,以及赋予社区更好的工作、创业环境。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市场化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赋予社区自,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调剂社区服务资源,鼓励社区采取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兴办社区的各项服务和新兴的第三产业,促进造血功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华跃上新的层面。三要抓机遇。要善抓机遇和利用机遇。比如,民政部正在实施“星光计划”,近三年,将把80%的福利基金用于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区外许多地方就抓住利用了这一机遇,提出了用“星光计划”补助资金带动、拉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星光计划”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收到了“奇效”。四要广渠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政府应保持必要的投入,同时也要努力拓展社会投资渠道,要广泛吸收本地区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也要积极吸引外资,要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五要多形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除新建之外,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是大有作为的。目前,社会闲置的设施资源很多,除发动驻区单位将设施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租用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不能提出统一标准,但各地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标准,力争全区用三至五年时间,社区基础设施的缺乏、简陋状况有较大的改观。

——高水平整合社区,发挥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整合社区,重点是整合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工作,整合社区关系。整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建设的整体效益。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整合人才资源和物化资源。要调查摸清本社区的资源情况,研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这里的关键是政策引导,同时也要靠社区工作者加强沟通和协调。整合社区工作,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关部门指导的工作、为民服务的工作,以及社区自身的各项工作。我市根据社区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特点,构建了“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管理到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到社区的平台、社会服务到社区的平台”。这“四到社区平台”,虽然在我区刚刚建立,但已发挥了作用。我们认为,这“四到社区平台”是社区工作的归类板块,是整合社区工作的目标方向。只要将这“四到社区平台”建设好、利用好,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展现。整合社区关系,重点是理顺关系,这也是发挥社区作用的重要环节。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各级政府和各类专业管理部门要按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避免出现社区行政化的倾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内中介组织负有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工作负有指导、管理、监督的职责。社区居委会要及时依法规范物业管理机构的行为,还要代表居民支持和监督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机构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努力为居民群众服好务。

——高质量服务社区,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环境。服务社区,主要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工作。服务社区,要端正思想观念。社区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的“腿”,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当前,要清理附加给社区的不合理任务,努力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负担。我们讲政府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就是要求政府把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而不是把工作推给社区,更不是建机构、挂牌子、占房子。另外,服务社区,要形成整体合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就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服务社区,要健全“两个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就是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有关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基层政府对社区事务负有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具有自我管理的任务,要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的衔接。当前,要特别强调尊重居民的自治权利,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社区内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高效能经营社区,增强社区建设的生命力。经营社区,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运作社区资源,解决社区服务和设施运营困难,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内的服务组织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大难题,社区服务所需经费,设施的管理、使用费用,更是一大难题。如果不研究解决服务和运营经费问题,那么,光有服务思想,也难以开展服务活动,即使有了设施,也难以维持和长久发挥功效。筹措社区服务设施运营经费,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解决的思路、办法。这里,提出以下五种思路和办法:一是财政支持。区街乡镇政府要将社区建设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一定的投入。二是费随事转。政府或有关单位在交给社区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应将此项工作的经费交给社区。三是有偿服务。社区内提供的服务,在开展福利服务的同时,要拓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四是政策优惠,对社区内开展的服务项目,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五是社会赞助。鼓励辖区单位和个人捐款支持社区活动。此举,不但可以增加资金投入,还可以弘扬爱心,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三,抓示范活动,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摸索经验、研究问题、树立榜样、推进工作。广泛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措施。这次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即将验收达标,就是开展示范活动的硕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示范活动的终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仍然是把社区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措施,一定要认真抓好。

——强化领导和指导,提高对示范活动的认识。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了全面推进、深入发展阶段。但由于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基础工作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此外,也要看到,我国区的社区建设仍属于初始阶段,开展的范围不广,建设的水平不高,积累的经验不足,理论指导不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尚未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通过实施“883行动计划”示范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社区建设的作用,解决如何认识社区建设的问题;也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思路、方法,解决怎样开展社区建设的问题。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领导者是党委和政府,指导者是民政部门。领导社区建设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城区和街道两级尤为重要。我们衷心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协调关系、整合力量,解决难点、整体推进。也衷心希望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民政部门作为指导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把抓好示范活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抓好社区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城市民政工作的抓手。通过社区建设,整合城市民政工作,提高整体水平,发挥综合效益。

——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作用。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推动、带动面上的工作,促进工作整体发展。社区建设需要成功经验引导,经验从那里来,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的创造者是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许多事实证明,基层的干部群众最富有创造精神,一些问题,在上面看是个难点,但基层的同志都有解决的办法。可以说社区建设的经验来自基层,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来自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一定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总结经验也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好,就讲得完美无缺,再好的经验也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要在实践中完善。一些典型社区的某些作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这无关大局,成功是一种经验,失误也是一种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地方引以为鉴,少走弯路。因为社区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对典型单位的经验要善于运用。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是社区建设的样板。抓样板,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供人参观,也不能束之高阁,不起作用,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推动面上的工作。当前,我们除继续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培养社区建设典型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业已建成的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路、带头、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地区成为社区建设的示范。

城镇社区建设篇7

关键词: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日渐庞大。2012年年初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当时总人口13.7%。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城市社区的发展,作为养老制度历史变迁中的先行者――城市逐渐找到了一种基于城市的养老模式,那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自主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大部分老年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这也给社区服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基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老年人的自身需求意愿常常不能被重视,或者受社会或城市整体服务水平的制约。就长沙而言,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社区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是否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的供给情况如何呢?如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如何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规划养老方针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意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内容。社区在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辅助居家养老的最佳载体,只有拥有社区服务的强有力支持,才能切实解决居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目前学者们大多从老年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认为社区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穆光宗提出五个层面的老年人的需求,生存需求、感情需求、发展需求、价值需求和归属需求,与之相对应的,社区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物质生活保障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保健医疗护理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适咨询服务、基本权益保障服务、老年婚姻服务、住房调换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十个方面。孙泽宇认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类,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老年人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李兵认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应提供健康服务计划、日常照料服务计划和精神文化服务计划。

(三)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易松国认为西方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有以下几种:(1)政府购买由民间机构提供的社区服务,提供给辖区老年人;(2)通过补助制度降低服务收费,保障老年人基本需求;(3)老年人自行从民间市场中选择服务,政府只承担监督责任;(4)由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5)由亲友、邻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6)发放现金兑换券,老年人可以利用兑换券换取所需要的服务。5李阎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包括以下四种:政府主办,层级联动模式、政府主导,中介组织运作模式、政府资助,机构主办,连锁经营模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公司承办,市场运营模式。

三、长沙市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现状

现阶段长沙市的养老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大多是集中养老,各地的养老院和福利院是典型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模式,是指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为辅,政府为其提供助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的家庭服务现状。通过对长沙市部分社区的老年人调查,95%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余不足5%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模式,但选择原因都比较特殊,如,“三无老年人”(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有的老年人是因为子女长期监狱服刑;极个别的是因为不堪忍受子女无休止的“啃老”。

正处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一些老年人居住在子女家里,白天子女工作,其中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还承担了部分隔代养护的任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慰藉。部分处于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状态的老人,天天独自一人在家,每天伴随着孤单寂寞,精神上也会出现一定的焦虑。还有一些老年人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只有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子女才会前来看望,这些老年人平时都是在盼望与期待中渡过,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比较匮乏的;更严重的是空巢化、高龄化快速蔓延趋势,使得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成为城镇化背景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的一个焦点问题。

(二)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城镇社区的老年人感到心理孤独时,交流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的邻居、老朋友,在寂寞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子女大多工作比较繁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老人,甚至通电话的时间也并不多。这深刻地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寂和与年轻人交流的缺乏。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选择体育锻炼,可是社区内只有简单的健身器材,而且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材也相对较少;有40%老年人选择打牌下棋、听戏、看书、看电视等,这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匮乏。

老年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逐渐弱化,这也就使得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娱乐活动,而事实上他们的娱乐活动很单调,这就使得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这也要求社区在提供服务是应该更多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少社区也开设了老年人活动室,但是大多沦为麻将室,并没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从社区服务看,主动的、有规模的开展意在满足老年群体心理需求的专业化活动,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四、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家庭依赖,开始向社区依赖转移,对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是现阶段的老人养老依赖特征。其中对家庭的依赖主要在日常生活照顾和遇到紧急情况的救助上面,对社区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医疗康复、文化生活和饮食服务等方面,这表明家庭和社区从不同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在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长沙市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社区内医疗服务不足、交通不便利,娱乐设施不完备,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偏低等等。而且,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设施主要针对的能自理的老年人,对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人群的文体娱乐设施几乎没有。

随着长沙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服务中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些资源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少老年服务设施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例如活动场所比较狭小、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交通不便、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缺乏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人群不广泛等。

(二)老年人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社区的养老服务也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重点。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很多的活动,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在逐步发展,不少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就长沙市而言,在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医疗保健方面,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诊疗水平也相当有限,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也并没有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精神慰藉服务方面,不少社区开展的老年人服务活动都流于表面,发放物资,过于偏重形式化,城镇老人经常在家中独处,缺乏与人沟通,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痴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于空巢老人更是如此。

(三)老年人社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社区工作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性工作,老年人社区服务要想进一步发展,组建或引进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必不可少,但目前从事长沙市社区养老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这大大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首先,社区服务的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服务理念方面还有所欠缺,作为社区的服务人员不能依靠行政权威来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设计服务项目方面偏重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服务对象的切身需求。其次,引进的服务团队并没有系统的管理,过于散乱,大部分是零散的志愿服务,并没有专业性,有些团队甚至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些服务并没有解决社区的养老问题,相反会给老年人带去“二次伤害”。

五、完善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议

从长沙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调查看,我国城镇的老年人社区服务还普遍处于一个初级的探索阶段。其中,很多的问题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笔者认为,要完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应该更多的立足于社区,精准的把握老年人的各项需求,提升服务系统各个环节的专业性。

(一)利用和链接社区现有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本市的社区服务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资源的匮乏,只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合理的,因地制宜的运用资源。一是,利用社区内的个体家政服务、托老所设施、老年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的定期服务项目、服务规模;二是,链接社区内各大专业性事业单位为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举办相关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服务队伍的专业性提高做指导。

(二)按需配置,实行老年人个性化服务。在社区老年人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社区老年人按照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整理,逐步推进“分层次、个性化、按需配置”的社区服务模式。

一是完善不同层次的服务设施。首先,社区在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设施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方便、安全。其次,要不断地定期检修,及时修理损坏的设施,从而提高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效益。然后,要按照不同层次老年群体需求提供不同医疗服务、结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最后,定期开展不同层次服务设施、服务项目的客观评估。二是提供个性化、合理的老年人服务。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服务提供者应该设计多样性的社区服务供老人和老人的家庭进行选择。首先是赋予老年群体按照各自需求,选择服务项目、服务活动的个人自由;其次是注重老年群体正当权益,对合理需要进行保护,正确引导老年的家庭责任感、婚恋观;然后是帮助各类老年人找到兴趣爱好,建设相关的群体,加固老年群体归属感;最后是要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情感需求服务。

(三)推进老年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要想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得以健全和稳固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老年人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服务模式。

首先,提高社区服务提供者者的专业化水平。不仅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提供医疗、文娱等服务工作者也必须严格把关,统筹管理。积极的将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组织的工作者容纳进来,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提高各类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彼此的合理协调发展。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和考核结果,参加正规的专业化培训,促进他们的观念转变与技能提升,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其次,稳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工作者制定合理的职业化标准。社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职责,推行选聘制、任期目标制和绩效考核制,以完善的奖惩制度来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提高社区老年工作者的发展空间和专业素质。

六、结论

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社区服务不仅能够大大节省货币资源,而且能够从老年人的切身需求去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日常照顾、医疗服务、文体娱乐和情绪疏导,给老年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通过对长沙市部分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和养老需求意愿及社区养老供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样就加重了社区养老的压力。然而,社区养老能力还很薄弱,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实际实现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年人服务工作在社区服务中只占一小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最后,本文从老年人需求和社区养老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入手,对长沙市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利用和链接社区现有资源,按需配置、实行老年人个性化服务,以及推进老年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等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人口词典学[R],1988.

城镇社区建设篇8

一、主要措施

1.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整合产业集聚区18个行政村的土地资源,将原有布局散乱占地4251亩的村庄,建成为占地1676亩的锦和新城,节省土地约2575亩,不仅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土地利用空间,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无序扩张、抢占、滥占耕地建房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土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和效益集显。

2.加强规划。为从根本上改变原先农村居住分散、环境脏乱的落后面貌,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从整体结构、道路、功能分区和绿地景观四个方面对社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确保了房屋建设、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配套设施配置优化,布局合理,积极推进传统的村户分散零星居住向多村合并、统一规划、集中农村建社区过渡。同时,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使锦和新城成为资源合理配置,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的新社区。

3.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除了紧临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的医疗服务中心、文体教育中心、商业购物中心和物流中心,社区内还建成了学校、幼儿园、医院、超市、敬老院、公园、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4.就地解放转移农村劳动力。土地整合后,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解除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进程中,政府还与村民制定了企业用工的补贴政策,大大吸引了18个整合村的劳动力进入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务工。

5.激活其他生产要素。土地整合后,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从而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单靠种地,转变为从事各种行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又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据调查统计,整合后的18个村庄仅农机具一项可节约投入约3700万元。同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务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信息网络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

二、经验做法

1.积极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多种方法,充分认识到建设产城一体化示范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消除观念意识淡薄现象,强化经济方式转变的思想教育,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并动员和影响亲属子女提前搬迁,说服、教育群众自愿搬迁。

2.坚持政策鼓励。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示范村建设,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和企业,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新批未建的宅基地,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被拆迁户;对应安置宅院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拆迁户,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给予3元/平方米的拆迁过渡费,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拆迁农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为其购买15万元的帐篷,发放价值30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其次,对主动拆迁的农户,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250元的资金奖励,并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3.积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为了破解资金匮乏难题,该区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方面,积极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有关职能部门一改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将各项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先后整合道路、管网、电力、教育、民政建设和绿化资金1500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鼓励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农行河南省分行扶持农民建房贷款2亿元,在社区设立了新民居贷款示范区,首发仪式当日为200户农民发放贷款1000万元。同时,吸引郑州百得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激活社会闲散资金5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压力。

4.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民生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滑县在产业集聚区新农村产城一体化示范社区建设中,通过健全保障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社区建设构筑坚实的支持。其一,在土地流转之初,就以每亩每年350公斤小麦作为竞标准基数,进行公开竞标,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不减少;其二,用足用好国家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把村庄整合之后节约出来的土地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对搬迁农民进行奖补。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通过自我创业发展第三产业,组织外出务工等门路。积极为农民在区内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公益岗位,凡到企业就业的农民,前三个月除企业发放的工资外,每人每年由政府补助200元;其三,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18个村所有女子55周岁以上,男子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人每月可领到政府发放的50元养老补贴,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办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4000余户有线电视用户补贴一半数字电视平移费,全部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60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乘坐公交车,特别是针对五保户、特困户、因病致贫户这类特殊群体,该区作出果断决定,为他们无偿安置保障性住房。

三、若干启示

启示之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单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更要注重“三化”协调推进。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不断发展新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城乡统筹的结合点、“三化”协调推进的着力点。要促进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启示之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抓住土地有序流转这个关键点,加快实现“农村农户城市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促进城市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农业招商引导涉农企业进驻农村,大面积承租农村土地,进行深度农业开发,是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回流农村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社区建设篇9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一)城镇化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

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城镇建设和市场的形成给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充分发挥了吸纳劳动力的优势。

(二)城镇化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农村工业工艺和环保措施落后且分布分散,环境污染大大高于城市。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地解决或者缓解这些矛盾。

(三)城镇化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引导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速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具有比农村齐全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力量、方便的运输条件、快捷的信息传输渠道等优势。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使农村市场从彼此封闭、分割的格局逐渐转变为开放、统一的市场,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壮大,

(四)城镇化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化,有利于构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解决“三农”问题,保护人民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结构。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6.22%,东部地区为46.11%,中部地区为32.97%,西部地区为30.82%,西部民族地区为19.21%。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起步晚,发展慢。城镇缺乏现代工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落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低。经济动力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西部民族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发育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从满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尚不发达。一是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偏小。二是城镇体系发育欠完善。主要表现在城镇体系中大中城市少,城镇规模小,城镇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三是城镇体系发育受各种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制约,布局结构比较复杂。

(三)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体制与政策仍不完善。

推进城镇化建设本质上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实现城乡经济共融。近年来尽管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有所打破,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正在削弱,但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体制障碍并未彻底根除。对农民进城就业仍有―些限制性规定、城乡劳动者就业以及其它社会福利等并未平等。体制与政策上的障碍仍在相当大程度上阻挠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四)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规划工作与基础设施滞后

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滞后,现有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进一步推进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切实解决城镇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要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结合退耕还林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积极实行转包、租赁、作价入股、互换、拍卖和抵押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办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地优势,从有利于增加就业,节约资源,提高农业增加值和保护环境着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自然基础,要把这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坚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中,在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其环境生态价值的建设和保护,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四)加大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

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资金障碍,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国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的财力扶持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发挥国家投资对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的办法,保证支持资金专项用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节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其法律保障[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城镇社区建设篇10

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舞钢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担当,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努力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有序向城镇集中。破解“人往哪里去”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新型社区就是其中一种新的尝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而且涵盖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在农村建设新型社区,走出一条农民不用进城入镇、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最终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均等化。如何让农民“离地”,有序向城镇社区集中?关键要走好“三步棋”。

(一)打造宜居城镇,吸引农民到城镇社区安家落户。城镇规划应强调个性,放大主导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城镇,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更持久的吸引力和发展力。要根据区域条件、人口分布、农户需求、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工作生活半径以及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在什么地方建城镇或社区、建设规模多大、承载什么功能等问题,处理好当前和长远、个体和总体、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其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自成风格、独具个性。按照“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要求,高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蓝图与现实对接。良好的生态、完善的设施、宽敞的住房、优质的服务与管理,无疑会成为吸引群众的因素。经过多方论证,舞钢市将全市190个村、834个自然村、1421个村民组整合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四个中心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规划中注重现念与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建设中注重民居的美观性、实用性与周边环境的相融性;管理中注重各项机制的长效性,彰显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如按规划建成的张庄中心社区,充分体现了山、水、林、人和谐统一的“北国江南”特色。

(二)统筹考虑就业,切实解决迁居居民的生计问题。农民进入城镇社区,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他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居到城镇社区。所以,就业带动是实现农民迁居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可采用园区带动、城镇辐射和迁村并点等模式。园区带动型,主要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建设新型城镇社区,针对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加强迁居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居民通过拥有一技之长就近转移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通过园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社区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城镇辐射型,主要是利用城镇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新型社区,通过城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动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迁村并点型,主要是在环境较差、交通闭塞、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及偏远村庄,按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口聚集、整合资源”的原则,整合建设中心社区,节约的土地集中用于中药材种植、林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并引导迁居居民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通过产业支撑和充分就业,确保劳动力就地转移,达到集得来、稳得住、可致富的目标。

(三)坚持示范引导,尊重农民搬迁意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群众自愿和群众满意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告别乡村村落,走进城镇社区,既是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近代农民艰辛跋涉的执著追求。而这种追求,改变的不仅仅是延续数千年的以自然院落、村落为单元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还有农民的身份,更意味着他们对传统地缘的割舍。所以,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变革的主题是农民,尊重农民意愿就成为重要的前提。实践中,按照“规划先行、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农村“4+2”工作法,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需搬迁的农户,采取以自行拆除为主、经济调控为辅的拆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当然,地方政府可出台激励帮扶机制,一方面,对农户在中心镇、中心社区内建房、购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新房按照成本价出售给迁居农民,引导农民有序搬迁。另外,还可以鼓励实施市场化运作,采用Bt、Bot模式,解决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必须把好人住关,农村社区新建住房分配公开、透明,严格审查入住居民资格,除部分商业房外,全部由本乡镇农民入住。农民入住社区新建住房,必须把原宅基地交还集体,并在规定期限内拆除旧房及其他地上附属物。为妥善安置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农村社区要建设老年公寓。

目前,舞钢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坚持实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两个规划,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两个转变,通过市乡财政投入、社会融资和市场化运作,完成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投资3亿多元,建成新民居2315套,在建新民居1000多套。张庄、柏都、瑞祥、上曹、枣园等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5000多名农民走进新社区,充分享受城镇化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力打造现代农业,破解“粮食怎么保”问题

从粮食产量来看,决定因素主要有三

个,即耕地面积、亩产量和生产者技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镇社区居住,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另一方面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问题尤为突出,粮食怎么保,也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在现有情况下,如何增加耕地面积,是解决粮食生产的首要前提。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减少了农村人口占地。通过城镇人口的“增”与农村占地的“减”,实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全部叠加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来,实现土地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无缝对接。在城镇社区建设中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新建社区用地面积必须小于拆旧面积,并对腾出的土地实施复耕,实现耕地总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增加的土地既可用于粮食生产,又可用于城市发展。依据测算,舞钢市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全部建成后,旧村庄占地将由原来的7.11万亩缩减为3.53万亩,能腾出土地3.58万亩,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既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方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注重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土地流转经营环境服务、技术人员对接项目、流转大厅规范运行、合同纠纷处理、政策保障、自然灾害保险等机制,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流转,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现代化农用机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效增加粮食产量。舞钢市作为全国100个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先进监测县市之一,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6%,亩均效益是原来的3倍左右。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中涌现出的舞钢市绿地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田农业观光园、瑞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破解“钱从哪里来”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地方政府,确实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破解资金问题,关键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集约利用基层生产要素,让钱从资源中来、从市场中来。

(一)从节约土地中换取资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将节约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这样既能够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又可以将其产生的收益,反哺农村社区建设。如舞钢市腾出的3.58万亩土地,按每亩净收益10万元计算,可换取资金35.8亿元。

(二)从公共财政对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集聚资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用途集中的要求,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投向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提高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舞钢市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很好地把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既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消除了资金零散投放、重复投资的现象。

(三)从市场运作中挖掘资金。第一,农村社区建设可以采用节约土地商业化运作方式,把出让金净收益部分投入到城镇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第二,在节约的土地上建设商品房,迁居农民可享受到少出资就可迁入新居的待遇。第三,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Bt、Bot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完善水、电、路、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通过鼓励开发商参与投资等办法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第四,把公共未开发地块质押给投资公司,由投资主体出资开发,开发成功后依法将预期收入偿还投资主体,或向投资主体购买公共产品。第五,筹建农业投资融资平台,对城镇社区现有土地、房产、企业等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整合评估,进行抵押,提高融资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使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破解“民生怎么办”问题

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住进城镇社区,进入企业,身份转变成产业工人、小老板、股东。但他们依然是住在城镇社区的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并未真正成为市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真正消除隐性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别,进一步完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才能解除农民入住城镇社区的后顾之忧,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一)强化失地保障。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尽管一部分农民有条件跳出农村脱离土地,但如果没有健全的失地保障制度,农民还是会心存顾虑。为解决这一问题,舞钢市将到城镇社区居住且交出宅基地的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让农民由依靠土地保障向依靠社会保障转变。

(二)消除户籍差别。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户籍二元格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实行“城乡居民”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从就业、住房、子女教育、退伍安置等方面人手,消除身份歧视,消除差别待遇。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人口管理新模式,让入住城镇社区的农民转换身份,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提升社会保障。把社会保障从原有的户籍制度上剥离,尺快推行“城乡一体、标准一体、待遇一体、成效一体”的保障制度。城乡低保资金合并使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按比例提高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别;对无固定工作、没有能力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可放宽条件,让其参加新农保,建立养老保险关系流动“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城保”与“农保”互转;建立城乡医疗“三合一”体系,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保合为一体,居民参保不分城乡、不设门槛,可对接,可互转,使迁居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