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度经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4:50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1

--                                     

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各位董事、监事、股东代表:

   你们好!下面我代表公司生产经营班子向大会作二零零二年度工作报告。

过去一年里,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大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深度开发,全面推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大胆探索市场运作新路子,继续丰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副事长单位,并获鄂州市最佳双文明建设单位称号。

 一、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运行情况良好。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80.85万元,其中制造业占96.91%,其比重比去年增长2.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020.35万元,比去年增长26.70%。

 二、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立足主业,积极向相关领域延伸,初步形成由核心层、引导层、延伸层产品组成的企业产品体系。

   实施多元化既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但它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我们认为,多元化产品之间的联动性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多元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对防伪产品技术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巩固了核心层产品技术水平的领先性。

一是对自主开发的全息光刻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计算机随机光变图形、动态递归全息图像、仿真全息技术、真彩色点阵图像和灰度点阵图像技术,该技术具有仿制难度大、容易识别的特点,在国内具有独创性和专有性;二是成功开发出了真三维全息照相技术,不仅大大增强了防伪产品的美感,也加大了仿制的难度;三是开发出丝网印刷技术工艺,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防伪技术。另外,对自动模切机的传动控制进行了改进,使模切机模切速度提高了近22%。

  (二)扩大引导层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整合,突出了对核心层产品的引导作用。

一是随着贴标机市场需求的增长,开始了贴标机装配生产线的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设计、加工工作。二是对贴标机的外形与贴标头进行了技术改造,使操作更方便,定位准确率和贴标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开发出了灌装线贴标复标系统。贴标机性能和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了防伪产品的市场。

  (三)以防伪产品为基点,加快光信息记录用高分子纳米复合包装材料项目的实施进程,大力发展延伸型产品,促进核心层产品市场的扩张。

光信息记录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项目是我们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涵概了防伪、包装、材料等领域,被业内专家认为“使包装物一体化防伪方案的实现成为可能,对我国包装行业将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并被纳入湖北省2002年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去年,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一是从小试样品测试结果看,其光透过率、光折射率等几个主要性能指标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二是溶剂回收装置的研制预计可使生产成本降低5%;三是一次性地通过了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联合组织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年度审核;四是通过了国家专利局的发明专利初步审查。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将会带动核心层产品的发展,同时,核心层产品的技术、市场基础也会加快该项目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步伐。

 三、坚持消化吸收原则,全面启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进展顺利。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2002年,结合行业产品质量管理特点,公司开始全面实施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已完成机构建设、文件编制、人员培训、宣贯等工作,并于去年10月份开始试运行,公司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呈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态势。我们主要做了: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一是生产经营班子明确提出了“贯标要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贯标工作成功的标志是质量管理水平的明显提高,而不仅仅是能否通过外审”;二是通过动员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对贯标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反复进行细致讲解,统一了全员思想;三是成立贯标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亲自对贯标工作进行协调,加强了贯标工作的领导力量;四是成立贯标工作综合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性贯标工作,保证了贯标工作的落实和贯彻。

(二)调整职能,整合资源。

一是对供应部、销售部进行整合,成立供销部,充实了供应、销售工作的管理力量;二是成立生产技术部,下辖二个分厂,并负责产品研发、质检、计量和设备管理等工作;三是确定并任命了质检员、计量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及内审员;四是成立了综合档案室,对公司质量档案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三)落实责任,奖罚分明。

一是将公司总体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关键岗位,定期考核,与工资收入挂钩,做到人人有责,有效地保证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二是建立贯标风险责任制,从总经理到员工均交纳一定数额的贯标工作风险保证金,如贯标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不予返还,反之则双倍返还。这样,在加强全员贯标责任心的同时,也提高了全员贯标工作的积极性。

(四)总结经验,消化吸收。

过去几年,晨光公司在行业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不少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工序间质量控制方法不仅对本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被业内企业广为借鉴。我们认为,贯标工作要做到有成效,必须要做到符合工作实际,否则就会有犯形式主义错误的危险,就可能造成实践中的混乱。经反复探讨,我们与专家达成共识,对这种方法在标准中予以扩充。实践证明,这种消化吸收的做法对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强化基础性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

(一)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传统的科层制管理和生产技术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的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已被不可逆转地推向了市场大潮的浪尖——它是企业效益工程,更是企业生存工程。晨光公司已有多年的信息化单元技术的应用历史,但“信息孤岛”现象的弊端日趋明显。去年,我们在原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结合产品生产及企业管理实际,提出并开始实施“晨光公司企业信息化工程”,主要包括:通过建立产品数据管理平台(pDm)对计算机辅助标识图形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动态全息图形演示分析(Cae)及计算机辅助全息图像光刻制造(Cam)等软件进行集成而实现全息图像设计生产数字化;通过实施eRp项目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来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目前,我们已完成信息化工程的总体规划、网络布线、硬件选购与安装、人员前期培训等工作,管理咨询、业务流程改造、软件开发选型等工作也在进行中,另外,本工程已顺利通过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预审。我们认为,本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对公司的发展将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二)狠抓财务规范化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财务保障。

一是全面规范基础性财务工作。主要包括:为了适应公司的核算要求,我们对有关核算科目进行了补充修改,使核算更加细致有效;加强了对财务票据、购销合同的归档管理,使整个账务核算系统更加严密规范;对原有金蝶财务软件系统进长升级,由原工业版升级为K3(9.2)网络版,为实现财务核算远程控制及网络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是增强相关项目管理核算和基础统计工作。在统计工作方面,每月按时做出统计台账,填制了各种经济指标报表、工业产值产量报表、企业景气调查等各类报表,对内提供数据信息,对外提供统计报表,认真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受到上级统计部门的表扬。在项目核算上,大力配合审计部门对工业园决算审计工作,与建设单位进行过多次账务核对,维护了公司的利益。

另外,还顺利完成湖北晨光实业有限公司的账务清理、财产清算、税务注销工作,以及通过了税务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

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工作,重新进行产品市场定位,探索新的经营方式,抓好特色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一)重新定位,策划新卖点。

公司主业产品是防伪标识,对该类产品,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将其定位在标识物防伪,即其防伪功能仅指标识物本身。我们认为,这种定位方式不适合本公司产品,其理由在于:一是它不能突出我们自已产品的功能特点,我们的核心层产品虽然只具有标识物防伪功能,但与引导层产品结合在一起使用,还具有生产工艺过程防伪功能;二是这种定位方式虽然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鲜明个性,不利于市场策划工作的开展。由此,经缜密的市场调研,在去年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过程防伪的产品理念,引起业内及市场的强烈反响,同时,受到中国防伪行业协会高度评价,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防伪方式。

(二)广泛发展业务伙伴,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

过去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做直销,在营销上与别人有过合作,但主要是与印刷包装等其它行业企业在生产环节上的合作。近两年经市场调研,我们发现:随着中国入世,一些海外防伪企业正积极探寻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我们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迎接挑战的同时,更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合作机遇。经多方努力,本着资源共享及双赢的原则,我们已与一家海外防伪企业建立起了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为方便合作,该企业目前已在武汉注册了全资子公司,也与我们启动了部份合作项目。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合作以及越来越多的合作一定会将市场这块蛋糕做得更大。

(三)以顾客为中心,做好特色服务。

一是树立“销售产品的前提是销售服务”的意识,因为客户在直接接触产品前首先接触的是晨光人,客户只有首先对我们的服务满意,才可能对我们的产品发生兴趣,也才可能对以后的合作有信心;二是坚持全面服务、精品服务的宗旨,提出凡使用晨光产品的用户都是晨光人的观点,将诚信服务贯穿到与用户接触全过程中,提供100%的服务,杜绝有缺陷的服务;三是严格遵守售前承诺,进一步加强售后服务质量建设。去年我们全面实行了产品缺陷退货制、贴标机产品36小时上门安装维修服务制及售后服务质量评分制等。这些做法为我们赢得市场信誉、提高顾客满意度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六、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三个工程为载体,积极探索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1、搞好核心工程建设,增强向心力。思想政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统一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将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讲不讲政治的标准,作为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采取树榜样、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倡导“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晨光精神,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去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园内的体育设施、图书室、娱乐厅、休闲绿化设施的建设,并以主题晚会、每周舞会、卡拉oK比赛、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去占领思想阵地,效果明显。全年有三名中共预备党员通过考验期转为正式党员,吸收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2、搞好素质工程建设,增强战斗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积极打造素质工程平台。具体有对阅览室的软硬件进行了进一步建设;开展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全年举行全员培训活动二次,专业技术培训三次,外委培训16人次;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比、学、练”活动,鼓励和引导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从而激发了员工学技术、练硬功、强本领的热情;三是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素质工程中,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月例会、年终总结会等形式对敬业爱岗的行为进行表彰,予以弘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予以纠正,并多次开展“职业定位与目标实现”的专题讨论活动,积极引导作用。这些对公司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去年有一名员工获鄂州市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3、搞好温暖工程建设,增强凝聚力。一是思想帮扶,精神温暖。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的组织优势,组织专人定期了解员工思想情况,针对一些员工工作、生活上的各种疑惑,对症下药,面对面讲道理,实打实交感情,有效地引导员工消除了思想上的疑虑,放下了思想包袱;二是经济帮扶,生活温暖。根据员工的实际生活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积极响应上级机关的号召,组织员工进行赈灾帮困募捐,全年共捐现金元,衣物件;三是技能帮扶,工作温暖。除一些常规性的技能培训活动外,公司还为新进、新上岗员工指定专门的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员工进行帮扶带,并实行责任制。另外,对一些较难掌握的操作要领,由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分厂干部亲自进行讲解与示范,这些都为员工透彻掌握生产技术提供了保证。

   以上就是我们对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凝聚着行办党组和董事会成员的心血,同时,也与行办各职能处室、公司监事会及各位股东代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晨光公司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各位股东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3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将会是发展、创新和变革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充分地挖掘变革中所蕴藏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从而燃起更多的经济增长亮点,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旧岁将逝,新元即起。在新的一年里,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高举时代创新的旗帜,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巩固成绩,改进不足,积极开拓,税意进取,去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公司生产经营班子,以及晨光公司全体员工,祝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各位董事、监事、股东代表及其它与会嘉宾,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谢谢大家!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2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标准无保留意见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

*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合计

家数78510958121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84%11.28%4.05%0.67%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质量、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情况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在证券市场中担任警察角色的注册会计师,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1999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的原因进行总结,以引起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重视。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标准无保留意见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

*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合计

家数78510958121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84%11.28%4.05%0.67%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三、被出具拒绝表示讯见的主要原因

12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包括:St东海、St粤金曼、St渤化、pt农商社、St红光、St郑百文、pt中浩、St闽阎东、St东北电、St金马。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公司全部为被St或w特别处理的公司,这些公司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多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持续经营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之一,如果失去这一前提,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就必须按企业清算方法处理所有资产和负债,否则就无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期末应收款项严重不实,坏帐准备计提不充分,潜在亏损重大。多家上市公司利用应收款项调节损益,对应收款项的真实状况未能予以适当的反映。坏帐准备计提依据不足,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及当期经营成果的准确披露。

(三)经营不善,诉讼官司缠身。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经营风险失控、导致陷人法律纠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或有损失巨大,使公司本就困难的财务状况更趋恶化。

(四)关联交易频繁,关联公司占用巨额资金。关联交易本身无可厚非,但该类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其中主要为控股母公司)却通过关联交易为手段,以套线为目的,长期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致使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维继。

另外,这些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其他原因主要有:(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致使相关资产、负债或损益项目无法确认叫2)上市公司末根据财政部财会字11999135号文的规定计提四项准备或相关帐务处理与规定存在冲突;(幻对外投资当,债务担保过重,存在巨大不确定损失等。

四、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主要原因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民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得到学术界、公众、消费者、政府等不同社会主体的普遍关注。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7年12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这些规定均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作出了指导和规范。自此,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日渐规范和普及,但因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处行业的地位和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和披露质量亦会存在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09》所披露的信息表明,央企社会责任评价指数(43.1分)远远高于民营企业(17.9分)。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却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本文拟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就其2007-2012年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情况作必要解析,通过对披露数量、行业分布、披露地区以及披露内容等角度的解析,以为引导我国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提供证据支持。

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概况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在沪市a股主板市场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在2007-2012年年报中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进行分析。选取沪市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原因主要为:相对中小板、创业板来讲,沪市a股主板市场的民营企业上市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披露信息较多,这些民营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营企业披露的最好水平。本文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CCeR数据库和新浪财经等网站。

(二)披露数量

经过统计整理,2007-2012年沪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共有84家企业累计了344份专门社会责任报告,绝大多数报告均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命名,另有7份报告则以“环境报告书”的形式。在2007年,只有一家公司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增加到56家,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各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2008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纳入到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福建证监局在2008年分别了《补充通知》和《福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社会责任指引》,要求和指导辖区上市公司形成社会责任报告并予以披露。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推行之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比例逐年升高,但增幅并不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比例只增加了3.84%。自愿性披露的企业从2008年的5家增加到2012年的19家,说明民营企业自愿披露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三)行业分布

2012年,我国沪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共披露79份社会责任报告,占当年民营上市公司总数的26.60%,具体分布见表2。其中,制造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最多,占民营上市公司披露报告的63.29%,这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占大多数决定的。虽然绝对数遥遥领先,但就行业而言,制造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并不高,只有26.04%,该行业中许多属于污染较重的企业均没有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例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比例为100%,主要原因是金融保险业属于沪市强制披露的公司。

(四)披露地区

根据公司注册地进行统计分析,2012年沪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地区分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各地区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极不均衡。浙江、上海两地的民营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江苏民营上市公司有36家,但披露报告的公司只有3家,披露比例仅仅只有8.33%。披露比例最高的是福建,达到87.50%,这可能与福建证监局的相关规定有关。

三、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内容解读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要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关于职工保护、环境污染、商品质量、社区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指出,在关注自身及全体股东经济利益的同时,充分关注包括公司员工、债权人、客户、消费者及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基于我国证券交易所条例指引,本文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分为股东类、员工类、消费者类、环境与能源类、社会公益类和其他类,在上述六大类的基础上,再细分为23小类。通过逐一阅读2012年沪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79份社会责任报告,寻找每类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整理出其披露的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沪市民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79份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如下特点:

对于股东类,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公司治理的相关信息,占样本的86.08%。投资者关系、股利支付、经营业绩披露情况也比较好,均在58%以上。总体说来,股东类的信息披露较全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多数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第二,与相关法律规定有关,证监会在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司治理信息。财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尽管如此,现有社会责任报告关于高管薪酬、公司面对的风险与挑战等信息只简略提及,或只字不提。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公司对员工的关注度较高,披露内容也相对较多。87.34%的公司提出公司有完整的薪酬福利体系和激励体系,能保证员工的职业发展。70.89%的公司注重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规定安全生产制度,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安排员工年度体检,但未披露公司员工健康程度。有64.56%的公司披露了每年会安排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娱乐活动和便利生活的必要场所,举办各类比赛,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44.30%的公司提出对特殊员工的关注,对于生病的职工、退休职工、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等给予支持和帮助,以实际行动关爱员工。只有26.58%的公司披露了改善厂区环境、厂房设施、生产工艺,修缮员工宿舍等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信息。

消费者类信息的披露方式基本上为文字叙述为主,数字化的信息较少。产品质量与提高信息的披露达到了72.15%,包括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品质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实施、产品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等方面介绍。但关于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产品报废率、返修率、退货率等指标基本没有提及。有49.37%的公司注重客户服务,设立售后服务部等职能机构,定时回访消费者,召开客户恳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等,但是没有公司披露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评价、客户的投诉内容以及企业如何处理客户投诉。有34.18%的公司提到加快产品研发,丰富产品品类,推动产业升级,申请专利等方面的信息,但总的来说,披露新产品研发信息的公司较少,研发投入亦没有公司提及。

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因此,节能减排、防止环境污染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对于环境与能源类信息,各上市公司主要从控制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恢复以及能源节约三方面进行披露,有72.15%的公司披露了能源节约信息,将环保节能和促进绿色发展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63.29%的公司披露了控制环境污染,关于环境污染恢复的信息有31.65%的公司进行了披露,但大部分的公司没有披露资源综合利用率、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等信息。

社会类信息中,79.75%的公司披露了公益与捐赠类信息,具体包括社会捐助的具体项目、具体金额和获得的社会荣誉。44.30%的公司披露了社区服务、参与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修建所在社区的活动中心、健身场地等公益活动。30.38%的公司关注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信息披露较少,只有21.52%的企业披露。

在其他类中,有53.16%的公司披露了纳税情况和金额。供应商权益方面,有49.37%的公司披露了信用评估等级、供应商服务系统、公平交易的理念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并未披露具体的招投标管理、付款期限、应付账款周转率等指标。有23家公司披露债权人权益,比例只有29.11%,许多企业对债权人权益仅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负债金额和按时偿还利息的数据披露较少。

为了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度,不断改进报告编制工作,有8份报告设置了意见反馈表或者意见反馈的联系方式。为了增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有3家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第三方审核。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概况分析和报告内容解读,可得出如下结论:(1)现行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偏低。在披露报告的企业中,属于强制性披露信息较多,自愿性披露信息较少。(2)部分行业和地区披露信息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政策规定或者监管部门要求。(3)总体来说,与2008年之前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有了极大的提高,就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具体解析来看,现行民营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多采用文字性描述,缺少必要的数据分析。各公司之间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极不均衡,具体到二级披露指标,披露差异更大。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选择性的披露对其有利的社会责任信息,回避不利于树立企业形象的负面信息。(4)设置意见反馈表的公司和经过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低,报告的真实性、可信度受到质疑。

针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1)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深化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规范民营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及时、规范和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2)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建立分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体系。该体系应规定具体的披露内容、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以避免上市公司逃避披露不利于树立企业形象的社会责任信息。(3)建议对社会责任报告增加意见反馈和第三方审计,加强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宏武,张蒽,张唐槟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09[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2006-2010年10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77-84.

3.肖曼,许家林.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与完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1):106-111.

4.杨莎莎.创业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4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和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iaS14,SegmentReporting,1997.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5

我受监事会委托,向大会作2009年度***公司监事会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对公司2009年度经营管理行为和业绩的基本评价

2009年***公司监事会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和广大中小股东权益出发,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事会列席了2009年历次董事会会议,并认为:董事会认真执行了股东大会的决议,忠实履行了诚信义务,未出现损害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董事会的各项决议符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要求。2009年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公司的盈利计划。监事会对任期内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监督,认为公司经营班子勤勉尽责,认真执行了董事会的各项决议,经营中不违规操作行为。

二、监事会会议情况

在2009年里,公司监事会共召开了**次会议,各次会议情况及决议内容如下:

1、2009年1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第二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有限责公司2008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度报告》和《***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度报告摘要》;

2、2009年8月9日,公司召开第二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有限公司2009年半年度报告》和《****有限公司2009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三、监事会对2009年度有关事项的监督意见

1、公司募集资金及使用情况:在募集资金的管理上,公司按照《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

公司于200**年**月通过首次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元,以前年度已投入募集资金项目的金额为****元,本年度投入募集资金项目的金额为****元,扣除上述投入资金后公司募集资金专户余额应为****元,实际余额为****元,实际余额与应存余额差异****元,原因系:(1)以自有资金投入募集资金项目****元,尚未用募集资金补回流动资金;(2)募集资金存储专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元。目前尚未使用募集资金存于银行募集资金专户。目前募集资金的使用符合公司的项目计划,无违规占用募集资金的行为。

2、检查公司财务情况:

2009年度,监事会对公司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状况进行了的检查,认为公司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健全,会计无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良好。

3、关于关联交易:

(1)公司与****公司签订的《****转让协议》,公司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购买****设备,转让价款**万元,该项交易定价公平、合理。

(2)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公司承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的**大楼,从事出售索道票、各类旅游商品及部分办公用地。该项交易租金价格按当地市场价格确定,定价公平、合理。

(3)公司与****有限公司签订的两份委托进口协议,委托****有限公司进口索道配件,合同预算分别为**元和**元,需支付的手费****元和****元,本期支付预付款****元。公司子公司***有限公司与****有限公司签订的委托进口协议,委托****有限公司进口8人座单线循环脱开式抱索器吊箱索道,报告期内向****有限公司支付预付款****元,其中包括100万元费。上述交易按市场定价,交易公平、合理。

(4)根据公司与****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水电服务协议,****投资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提供水电服务,报告期内共支付水电费**元。报告期内****投资有限公司租用本公司大巴车,共向本公司支付租车款****元。

4、公司对外担保及股权、资产置换情况

2009年度公司无违规对外担保,无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事项、资产置换,也无其它损害公司股东利益或造成公司资产流失的情况。本监事会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进一步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以上报告,请予以审议。

****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6

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创造了“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全新的上市方式,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国有股权划拨等形式控股上市公司,由此实现主要媒体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成为国内省市级党委机关报媒体集团上市“第一股”,媒体集团取代政府部门逐渐成为新华传媒的主导者。新华传媒这种连环借壳上市方式,是现有体制下媒体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对我国传媒业探索适合自己的资本运作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推进改制与借壳上市

新华传媒的前身是上海新华发行集团,集团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由上海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上海书城、上海音乐图书公司、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等34家企业经过资产重组而成。集团从2004年起分三步走完成了企业改制,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我国图书发行业首家混合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集团51%的股权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所属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持有,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于2006年4月剥离部分优质资产,并融进上海故事会传媒有限公司、上海联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久远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炫动卡通卫视传媒娱乐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组建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传媒是新华发行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职工分流安置方案》改成了《职工权益保障方案》,为了支持企业改制,从国有股权转让款中划出2亿元人民币作为改制职工权益保障资金,专款专用,这为其他企业改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成功之后,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借壳“华联超市”上市。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著名的以销售物质产品为主的大型超市公司,1994年2月上市交易。2006年5月华联超市公布资产重组及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司将持有的除尚未使用完毕的募集资金48331.33万元以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与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置换。同时,公司吸收新华传媒并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新华传媒实体不再存续,公司承继新华传媒全部的资产及业务。根据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新华集团将采取“资产置换+现金对价”的组合方式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执行对价安排。资产置换方案为: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重大资产重组相结合,即新华集团与直接和间接持有100%股权的子公司上海新兴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将其合计持有的新华传媒100%股权与公司除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以外的全部商业类资产(含负债)进行资产置换。

“新华传媒”的上市,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和上海市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华发行集团推出了“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具有创新意义并多方共赢的方案,通过资产重组与置换方式成功借壳上市。2006年8月,上海新华集团收购华联超市1.18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5.06%,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经过资产置换,公司主营业务由原来的经营连锁超市业务变更为经营文化传媒业务,公司名称变更为新华传媒,其商业模式也发生相应改变,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类传媒股票。

新华传媒成功上市只是其整合上海市委宣传部下属文化传媒资源的开端,新华传媒上市后确定的发展思路,就是从现有图书主业向综合传媒集团拓展。

定向并购整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性资产

新华传媒借助于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展开资本运作。2007年4月24日新华传媒公布定向增发公告,公司计划向特定对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其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将按照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把政策允许进入上市公司的所属传媒经营性资产全部注入新华传媒。此次发行规模不超过1.3亿股,拟收购资产的价值估算为20.6246亿元。新华传媒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股票购买其资产主要包含:上海申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晨刊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人才市场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地铁时代传媒发展有限公司57.5%的股权,上海房地产时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解放教育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40%的股权,上海解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51%的股权。而新华传媒拟向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则将主要用于收购其持有的中润解放60%的股权。增发公告指出,重组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借助新华书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报刊、中润解放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进军全国市场,成为跨区域的传媒上市公司”。

2008年6月16日,新华传媒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已按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要求进行股权调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新华书店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无偿划拨受让新华发行集团23.46%的股权,从而累计持股50.8%,实现了主要媒体经营性资产的借壳上市,进而成为新华传媒的实际控制人,新华传媒的演变将更多反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新华传媒主营业务将从图书发行业务为主转变为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物流配送等,为构建综合性上市传媒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华传媒作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唯一的资本运作平台,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承诺将所拥有的消费服务类、专业类报刊的经营业务和人员,与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相同或相似的报刊发行业务和人员,与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相同或相似的广告业务和人员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还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党报、党刊和时政类报刊经营业务注入新华传媒。2010年7月31日,新华传媒公告,拟将所持上海嘉美信息广告有限公司100%股权以股权增资方式对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上海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投资。投资完成后,新华传媒将持有新闻晚报传媒部分股权,新闻晚报传媒将持有嘉美广告100%股权。

新华传媒将其发展战略调整为“打造无线阅读体验的数字平台和实体平台”,盈利模式也调整为分账模式。新任董事长陈剑峰表示,新华传媒要以现有的两大业务为核心,完善数字平台与实体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创新业务形态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以低成本或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全国性扩张。新华传媒通过了以手持移动阅读终端的硬件作为切入点投资数字发行平台暨阅读器项目的议案。2010年4月29日,新华传媒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易狄欧合资成立上海新华数字阅读传媒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亦墨”电子阅读器,正式进军移动手持阅读终端运营领域。着力打造网上数字内容发行平台――“新华e店”,启动与实体书店的全面联动,逐步拓展外部渠道。公司现已完成与110多家出版社全面线上、线下图书发行以及500多家出版社单项合作协议的签订。

新华传媒成为上市公司后,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经营性资产的注入,业务范围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华传媒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8年4月,新华传媒正式组建了股份制的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各下属独立公司自主运行的需要,新华传媒确定了总部的8大职能: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本、法律事务、绩效考核、投资、信息管理、品牌管理,这是一种偏向战略型的集团管控模式,即对关键人员及财务进行管控。如何发挥集团整体的协同效应,同时又保证众多子公司在各自所属领域颇具优势、充分竞争,是新华传媒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华传媒的主营业务与经营业绩

新华传媒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报刊经营和广告为主体资产,其主营业务为文化传媒市场运作,目前形成了广告、媒体经营、图书发行、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五大业务板块。

一是广告:公司下属的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是《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等报刊的广告总商,公司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资的上海新民传媒有限公司是《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广告总商,通过上述两大平台实现了不断整合上海平面广告市场,拓展跨地域、跨媒体的业务。

二是媒体经营:公司拥有《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人才市场报》、《上海学生英文报》、《i时代报》、《晨刊》等“五报一刊”的独家经营权。

三是图书发行:拥有全资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其中公司所属的新华书店连锁是上海地区唯一使用“新华书店”集体商标的企业,在全市拥有大型书城、中小型新华书店门市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直营网点近200家,拥有中小学教材的发行权,今年新获得上海市中专职学校教材的总发行权,图书零售总量占上海零售总量的65%以上。

四是物流配送:所属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建立起“投递、信息、销售”三位一体的现代平面媒体直销网络,开创了“发行+物流”的全新配送模式。

五是电子商务等其他业务。

新华传媒主要收入来源于报刊经营、广告和传统发行业务,根据8月27日公布的201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净利润8925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10元,收入略有下滑,综合毛利率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是报纸广告业务下滑,上半年报纸广告及发行业务实现4.62亿元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2.2%,毛利率同比下降1%,进而导致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9%,依赖于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公司业绩下降幅度为11%。而传统发行业务稳定增长,仍是公司重要盈利来源,上半年图书、音像制品、文化用品销售收入总额增长4.6%至4.69亿元,其中图书销售收入增长7.7%至3.89亿元。新媒体业务正在探索和运营中,对公司业绩贡献甚微。

控股集团向上市公司注入传媒垄断经营资源并展开关联交易,使之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支撑,新华传媒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合理的关联交易,根据201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内新华传媒向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关联交易总金额1,522.88万元。新华传媒前三大股东分别是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上海新华传媒股份公司网站

②③资料来源:《新华传媒2010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非财务信息;分部信息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股票发行公司按照国家和证券交易所规定,公开重要信息,以有益于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凡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和将来做出理性判断的,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按着规范的标准公布于众。按照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

1.财务报表

财务会计数据和其它信息披露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其它报表和说明材料。财务报表的内容包括数量性数据、非数量性信息、期后事项和公司分部业务四个方面。

第一,数量性数据的披露。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决策所需用的数量性数据。但因为公司披露的是具有稳健意义的、综合性的、只反映经济活动、仅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信息,使会计信息具有局限性。一般认为,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除应重点提供历史和现有情况的信息,让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公司的未来做出自己的预测之外,还应提供尽可能多的预测信息。

第二,非数量性信息的披露。非数量性信息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决策上对它们的需要程度。因此,非数量性信息仅对决策者有用才是相关的,也应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予以揭示。比如会计政策的披露,应包括在编报财务报表时,说明管理当局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会计变更的披露,应保持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的一致性,对于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和预测未来的经营活动,一直被看作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期后事项的披露。在会计期间终了结账日之后至报表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将会发生许多足以影响报表效果以及据以作出决策的事项,则应在报表上予以揭示。其中包括:(1)直接影响后期财务报表金额的事项。这种事项通常是指在会计期间内并不了解,而在结账日之后才了解,因而发现资产估价应该有所变动的一些事项。如果这类信息得到较晚,已不可能对报表作出全面更正,则应通过其它方式予以揭示。(2)严重改变资产负债表计价的连续性或资产权益之间关系或严重影响以前年度所陈报的有关本期的预测活动的事项。这些事项显然对前一会计期间财务报表并不直接影响,但却对依据这些报表所作的决策很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这类事项不需要对报表进行调整,但需在报表中予以揭示。(3)对未来收益和计价的影响不明了或不确定的事项。为了更好地制定投资决策,为之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这类事项也须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揭示。

第四,公司分部业务的披露。随着公司的多种经营和国外业务的,导致了财务信息的聚合。仅凭一种聚合的信息,很难对公司进行准确估价以及对它未来的经营活动、经营成果准确预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除了编制总公司及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外,还需要编制分部财务报表,并予以披露。此外,在上市公司对外报表中披露分部数据,还可以防止公司主管人员故意隐瞒某些不愿公开的情况。分部信息披露的内容、数量、途径等,主要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及影响和管理部门的需要。

2.其它有关信息

招股说明书作为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第一则启事,内容要全面、详尽、实事求是。除了介绍公司以往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之外,同时还要介绍筹资的目的、股本结构、发行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认购方式、盈利预测,还有证监会要求载明的其它事项。

上市公告书,即对于获准上市的公司还应向公众披露具体的相关信息。上市公告书的内容应包括:①公司概况;②公司组织状况;③股东持股情况;④公司三年以来的经营业绩;⑤公司财务状况;⑥财务指标;⑦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制度;⑧重要事项揭示;⑨公司发展规划及资金投向;⑩公司后三年盈利预测等。

定期报告,包括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上市公司要定期(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公布中期报告,其披露的信息应包括:财务报告、经营情况的回顾与展望、重大事项的揭示、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动和股权结构的变化等内容。上市公司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年度报告。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对年度报告的报告时间与方式、报告正文的内容、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业务报告、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公司在报告年度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披露情况简介、关联企业等内容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价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该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交所和证监会,并向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在上市公司之间发生收购的事件,也应及时公开披露。还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所作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账、审计的报告和意见。

临时报告是公司发生重大事件时向社会披露的公告,这里所说的重大事件是指可能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公司的经营政策或者经营项目发生重大变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或公司发生收购行为等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原则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

第一,使信息使用者能平等地获得必要信息。规范的信息披露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其它利益,使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能平等地获得其必要的相关信息,以防止少数人通过非正常渠道取得垄断信息而牟取不正当的利益。第二,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使证券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运行机制,使国家能通过证券市场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第三,落实公司经营管理责任。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一方面能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外部使用者关于经济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数量化信息;另一方面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资源的保管工作或核算工作责任的成果的信息。因此,通过公司陈报的会计信息可以落实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切实保护公司资源的安全无损,并使之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股东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

第一,可靠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不论于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披露信息,均应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第二,相关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在上不仅具有反馈的作用,即供投资者将过去的预测与的公司实绩相对照,以求差异,而且还应具有前馈的作用,即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对公司未来的理性判断,作出合理的选择。相关性原则还要求公司披露信息要及时。第三,重要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应有针对性地对公司的过去业绩、未来趋势,尤其可能对公司股票的市价产生较大的事项,作重点披露。第四,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要让投资者能够足以了解公司的全貌、事件的实质、的处理结果。第五,统一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在内容与格式上统一。唯有如此,才可能使投资者对各类公司的股票品质作出合理的判断,使证券市场得到规范化的。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位分析

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这表明,在披露会计信息之前,首先应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他们的会计信息需求,然后再确定所应披露的具体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及其质量特征。如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定位,即如何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信息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最为广泛。债权人所关注的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是投资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运用会计信息以实行宏观调控,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管制,它是以真实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动情况的单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为基础的,而这些会计信息也正是投资者所需要的。同样,职工、顾客及供应商的会计信息需求,如了解公司总体业绩、管理质量、长期盈利能力、供应能力等,也都是投资者所需要的。公众和财务分析与咨询机构的会计信息需求,因其运用目的不同,往往难以确定,但其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如公司业绩、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等,也是投资者所需要的。由此可见,除政府部门因向公司征纳税收和社会公众与财务分析咨询机构因特殊目的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需求与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存在差异以外,其余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与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几乎一致。也就是说,能够满足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其他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由此可以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位应以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政府部门、财务分析咨询机构与社会公众的某些特殊信息需求。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未来的趋势

1.兼容与预测信息。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状况是使用者所最为关注的,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利得或损失。历史信息是使用者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它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基本情况;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才能真正看清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故历史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有用性。但从会计信息的特性来看,预测信息比历史信息更能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它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这说明会计报告在披露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应披露预测信息。忽视预测信息,是现行上市公司会计报告遭受各国会计团体和会计学者批评的主要原由。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8

关键词:分部信息披露;SSap;FaSB;iaSC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报表使用者需要的是综合或合并的财务报表。然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近年来,对包括分立或分部财务信息在内的附加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分部报告的概念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布或地区分布)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换句话就是将企业按照其组成部分或分部进行分解,在这一分立的基础上报告每个分部的财务信息。

二、分部信息的披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集团化、一体化、跨国化、区域化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这也给会计披露带来了相应问题:一般来说,同一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业务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针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反映出企业各分部的风险大小和收益水平。事实上,单靠合并会计报表已不能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全面信息的需要,这使得分部信息披露越来越有必要。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条:

(一)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业绩

一个投资者首先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情况之一,可能是它过去的业绩是否令人满意,回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比较该公司的业绩与相似公司的业绩。然而,这样的标准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而言通常是无法取得的,分立数据的提供使得使用者有可能对个体分部业绩与非多元化经营公司,或与其他多元经营公司的分部进行比较。整个公司成功的理念是建立在对这些单个分部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如果充分披露分部信息,使用者将有可能把特定公司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他们评估公司的未来前景。例如,关于公司行业销售的情况,可以与有关特定行业发展前途的情况结合起来,以助于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类似地.地区在公司经营中相对重要性的情况可以与有关在特定国家经营风险和发展前景的信息相结合。

(三)从整体上对企业作出更有根据的判断

股东一般被视为最重要的使用者群体。股东投资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因此他们所关心的是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前景,而不是单个分部。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分部报告对于股东没有相关性或有用性,但这是对分部报告含义的误解。一个公司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只有当你了解各个部分,你才能了解整个公司。不同行业和国家有不同的盈利潜力、成长机会和不同类型、程度的风险,有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和不同的资金需求。因此,只有当使用者了解每个经营类型和地区在整个公司经营中的重要性时,才能了解一个公司过去的业绩和它将来的前景。

三、披露规则国际比较

(一)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分部信息披露提出要求的国家,于1965年就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行业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布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6月,英国当时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综合有关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SSap25《分布报告》,并从1990年7月1日起生效。这也是aSC被新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取代前的最后一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它至今仍然有效,并被aSB以后的任何财务报告准则(FRS)所代替。

1.SSap25的报告范围

适用于以下报告主体:(1)作为上市公司或有一子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报告主体;(2)银行、保险公司或集团;(3)超过《1985年公司法》第248节定义的中等规模公司标准10倍的报告主体。

此外,SSap25还有以下豁免规定:(1)如果信息的披露将严重影响利润,则企业不必披露分部信息;(2)如果法律不要求对企业营业额作出披露,则本准则也不要求披露分部营业额;(3)如果母公司是,但子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银行或保险公司,不必按本准则要求披露分部信息。

2.SSap25的划分和确定

SSap25要求将财务报表中的分部信息按以下两种主要的方式加以分类:行业分部(classofbusines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根据SSap25的名词定义行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中可能区分的,提供不同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地区分部是指企业经营或提品或劳务的某个国家或一组国家构成的地理区域。在确定报告分部时,SSap25要求董事们考虑提供部分信息的总体目的和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的关于企业不同经营类别或不同地区的下列信息:(1)由剩余经营能力产生的投资回报;(2)所承受的不同程度的风险;(3)所具有的不同的增长率;(4)所具具有的不同的发展潜力。SSap25认为,分部的数量不宜过多,企业只能对重要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

Sap25的第9段的规定,重要分部是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它对第三方的营业额占企业对第三方营业额的10%或以上;(2)它的分部成果,无论盈利或损失,占所有分部盈利或损失的10%或以上;(3)它的净资产占企业净资产的总额的10%或以上。

3.SSap25的披露内容及要求

SSap25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报告的每一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作出定义,并披露营业额、分部成果和分部净资产等有关信息。

(二)美国

迄今为止,美国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最为详尽。从1969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或地理分部来披露分部信息。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颁布SFaS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公告(1977年)、第21号准则公告(1978)年、第24号准则公告(1978年)和第30号准则公告(1979年)等分部报告有关准则,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SFaS131——《企业分部披露和相关信息》以取代SFaS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1.报告范围

第21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第24号准则规定了企业免予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

2.划分和确定

SFaS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这个准则着重于要求企业按行业、按国外经营、按出口销售收入以及按主要客户披露四个方面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所有可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SFaS131以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而不是按产业、地理和主要客户来确认可报告分部。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里公开报告经营分部信息,明确的将经营分部定义为:一个企业的组成部分:a.它参与经营活动,发生费用并从中获得收入,b.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要定期对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以作出关于对分部的资源分配的决策并评价其业绩,c.对于它而言,可得到个别的财务信息。并要求在给股东的中期报告里报告某些信息,同时它还对产品和劳务、地理区域和主要客户的相关披露作出了规定。

3.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在行业分部披露方面,要求企业将世界范围的产品和劳务进行分类,当行业的营业收入、损益或者资产分别占企业联合营业收入、损益或者资产的10%以上时,就要进行行业分部披露。行业分部一般由产品性质来确定,以便相近的产品能够归为一类,并按行业披露营业收入、经营损益和可辨认资产,这类信息披露可作为对企业期中和年度主要财务报表的一个补充。企业按国外经营披露有关信息,通常是通过地区分部披露来实现的。地区分部披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企业经营按国内经营和国外经营分开披露。二是将企业国外经营按国外地区分部分开披露。按主要客户的销售信息披露,如果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10%以上是向一个客户销售而取得的,那么这个销售额就必须披露。主要客户的类别可以是任何单个客户,也可以是国内政府机构的汇总信息,或者是国外政府的汇总信息。SFaS131要求披露的信息更详细,包括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企业必须报告:①总体信息,包括用以确认企业可报告分部的因素(包括组织基础)、每个可报告分部取得收入的产品和服务类型。②关于盈利或损失和资产的信息。③计量基础。④调整数据。⑤以前信息的重新表达。⑥在企业范围内关于地理区域、产品和服务、主要客户的信息。中期需报告的信息有: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分部间收入、分部盈利或损失的计量、从上一年度报告起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总额、从上一年度报告起分部基础和盈亏计量基础变化的描述、分部盈亏调整为企业在所得税、特别项目、持续经营和会计原则变更累积影响之前的合并利润。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81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iaS14),从而成为最早对分部报告进行规定的组织之一,其内容与美国的第1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当接近。1995年,iaSC颁布第51征求意见稿《报告分部财务信息》,1997年对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1.报告范围

1997年的iaS14《分部报告》则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在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的权益性或债务性证券发行过程中的企业”。

2.划分和确定

iSa14要求企业按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分部信息。修订后的iaS14的特色在于其主要分部披露形式(或主要报告形式)和辅助分部披露形式(或辅助报告形式)的确定方面。修订后的iaS14认为,在确定行业分部披露和地区分部披露谁为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谁为辅助分部披露形式时,企业的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实质具有决定作用。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差异性影响,则行业分部披露是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而地区分部披露是辅助分部披露形式;相反,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经营的国家或其他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则地区分部披露是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而行业分部披露是辅助分部披露。主要分部披露所列报的信息量比辅助分部披露所列报的信息量要大得多。iSa14还规定,如果将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为止,企业将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为止。

3.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iaS14将分部报告划分为主要的分部报告形式与次要的分部报告形式。并要求在主要报告形式中披露以下信息:(1)分部销售收入或其他营业收入(应区分来自企业外部客户的收入和来自企业内部其他客户的收入);(2)分部的成果;(3)分部资产的帐户金额总额;(4)分部的负债;(5)本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分部资产本期的折旧费和摊销费的合计数;(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如果实质上全部有关联的业务只与该分部有关,应在分部信息中披露企业在关联企业、合营企业或采用权益法褐色的其他投资的净损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合计数,以及有关投资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次要报告形式应披露以下指标:(1)来自企业外部客户的分部收入;(2)分部资产的帐面金额;(3)本期购入的预期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

四、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

1994年以前,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完全处于自愿披露状态,没有成文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披露。直到1994年1月1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首次对上市公司分部的信息披露要求作了模糊的定性描述。1995年12月21日,中国证监会了《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对于分部信息披露,修订稿除了保留以往正文中很模糊的描述性要求以外,还在附件别给出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产业和地区分类提供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1997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又了《准则第二号》的第二次修订稿。这次修订稿只对多元化公司的行业分部作了定量披露要求,而且准则仅要求披露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信息,不再要求披露原来所要求的分部净利润和净资产数据。为了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实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其中专门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应按年编制“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利润表的附表。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2005年7月19日财政部再次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草案)。但至今尚未正式颁布有关分部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

五、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部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考察,我国明显滞后于美英等西方国家。以下针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存在的若干缺陷,提出相应建议。

(一)报告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草案)没有对分部报告的范围作出限定。个人认为应鉴有关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上市公司及一些拟将要上市筹资的公司。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极大分离,其财务报告使用者众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国家对其监控力度明显较强,对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也明显较高;拟将上市筹资的公司将要面对着广大投资者,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提供分部报告有助于其更好的投资决策。广大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选择上市公司提供分部报告,既有助于财务报告用户的决策,也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划分和确定

对于分部的具体划分,我国尚未有详细规定,但在(草案)中已作了极大的修改。在划分时考虑到风险与报酬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予以确定。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对分部定义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应根据美国1997年FaSB了SFaS131的要求,采用“一致法”原则,即对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来界定“经营分部”,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来决定划分分部的主要基础,让企业分部报告与内部报告保持一致。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所划分的分部,应该与向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或董事会)报告时所做的划分一致。FaSB认为“管理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能够“直面企业经营者是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抵御风险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以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作为划分标准也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

(三)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在分部报告的内容方面,应该充实分部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我国现行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包括分部营业收入、分部销售成本、分部营业利润等指标,这些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分部的信息。借鉴FaSB和iaSC的作法,我国的分部信息还应披露以下内容:1.本期购入的分部资产的总成本;2.分部资产本期的折旧费和摊销费的合计数;3.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4.可辨认资产;5.在公司财务报表上未披露的与分部信息相关的会计政策。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逐步规范,还可以要求披露分部的重大资本投资项目,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以及分部雇员人数等信息。只有充分披露分部相关的信息,才能使投资者对分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深入了解,而且可以通过一些非财务指标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更加客观地反映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翻译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J].会计研究,2000,(5):48-58

[2]FrederickD.S.ChoiCarolannFrostGaryK.meek著周晓苏方红星译《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0

[3]汪祥耀等著《英国会计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6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报告陷阱陷阱识别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05

目前会计资料的失真、会计做假现象的严重,已使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笼罩在假账的阴影之下。因此,对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造假行为及其形成根源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本文将从企业造假中常用的几种财务报告陷阱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识别手法,以期对广大投资者有所帮助,并结合当前的一些政策改革,对从根本上治理虚假财务报告提出几点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陷阱

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能够提供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财务报告,通过各种办法设置财务报告陷阱。以下是几种较常用的陷阱手法。

1.1虚构交易事实

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己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向外界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信息。但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是虚构的,那么据此记录的财务报告自然也是虚假的。由于国外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各项法规已较完善,所以国外公司一般会通过会计技术手段来进行利润修饰。而我国的一些企业却是主要通过构造实质上并没有的虚假的交易和事项,并让其“真实”地发生,从而实现粉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这种在没有实物流和现金流的情况下虚构交易,也许是最方便的业绩创造手法了:虚构一个交易事项和交易对象,开一张发票或者收据,然后以此作为原始凭证,虚构交易就此完成。为了确保虚构交易的仿真程度,造假者会认真编制一份合同和产品的出库或发运单或者出口报关单,同时结转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虚增利润就此而来。

1.2利用关联方交易设置陷阱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具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称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的交易行为;其特殊性在于交易主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特殊利益关系。正由于此,有可能使得交易失去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应有的公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而成,与母公司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构造陷阱,从而粉饰财务报告提供了条件,具体的手法有:

(1)利用关联购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

由于不少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存在着产、供、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关联购销来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当上市公司业绩不好时,关联方就会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公司的产品,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业绩,达到财务报告粉饰的目的。

由于上市公司有时会与其关联方同用一个销售系统,或者共同开发一些项目等等,上市公司就会与其关联方签定协议各自分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项目。但是各种费用的具体数量和摊销原则因外界无法准确地判断是否合理,操作空间较大。当一些公司业绩不好时,母公司就会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降低当年费用的目的。如波导股份曾将其10427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的70%,即7299万元转由大股东奉化波导科技发展公司承担,占当年利润总额4401万元的165.8%。若剔除这部分原因,波导股份将会亏损2898万元。

(2)受托经营

近年来,受托经营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受托经营常常成为粉饰财务报告的工具。具体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不仅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还意外获得了一块利润;或是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给上市公司经营,并在协议中将收入以较高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

(3)委托或合作投资

如果上市公司面临的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往往将部分资金转让给总公司,以总公司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转嫁给总公司,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前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预计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往往会倒退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总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协议,投资回报按测算的利润缺口确定,从公司利润中让出一部分利润给上市公司。

(4)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按我国现行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进行资金拆借,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拆借非常普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资金由上市公司流向关联方;二是资金由关联方流向上市公司。在现实中,由于上市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资金较为充裕,因此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关联方长期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如托普软件(含控股子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关联公司之间进行了大量没有实质交易的资金划拨,并最终形成了这些关联公司对托普软件资金的占用,仅一年时间被关联方占用未归还的资金额达98247万元。

(5)利用资产置换粉饰会计报表

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将被取消上市资格;上市一年的公司获取配股资格的条件是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而且净资产税后收益率应在10%以上。股份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或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资产置换便成为“壳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最常用的手法。而其利用资产置换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以不等价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基本做法是:先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再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以此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1.3“巧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设置陷阱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其实,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会计并不是以精确作为唯一的追求。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收入实现制等原则虽然是计量企业经营业绩所必需的,但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公司提供了财务报告粉饰的机会,他们往往借助于多种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其主要方式有:

(1)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

会计上一般将支出按受益期的不同,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本性支出形成长期资产。在实务中,一些公司缺乏承受能力而将己经发生的支出或费用挂在“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将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这是中外企业惯用的手法,比如将本应列入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项目或长期待摊项目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深铜城上市公司将当年发生的118万元管理费用于年末调入递延资产,虚增当年利润118万元。在国外,如世界通信将总额38亿美元的营业支出记在资本支出项目下从而虚增利润。

在实务中常发生的还有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金融手续费。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借款费用根据其借款的用途可将其计入开办费、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等。某些上市公司借此人为调节借款费用,应计入费用的却予以资本化,从而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如金路公司曾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计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3415.17万元。

(2)利用不同的资产计价方式设置陷阱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利用资产的计价方式不同而使企业的资产“虚胖”,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价值相背离,是当前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具体有:

1)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销售成本是根据存货(产成品)的发出来计量的,公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使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本期销货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着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小。由于公司产品销售量很大,变更销售商品成本的计价方法对主营业务成本及利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南洋实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因此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2000年的17.6%升到18.9%,使得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增加了2474万元。

2)不良资产挂账。一般来说,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己不具备盈利能力,质量较差,属于不良资产,应进行冲销。但不少公司却将其长时间挂在账上,从而出现虚增资产,利润水分较大。如数码测绘公司年报中对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未按规定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少计亏损9,181.73万元。

3)运用不恰当的股权投资方法,人为调节收益。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如果采用权益法,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时,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但一些公司却相机致宜,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却采用了成本法,不确认投资损失。如铜城集团旗下租赁公司,注册资本5.13亿元人民币,铜城集团持19.16%股权,仍是第一大股东,对租赁公司有着重大影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对租赁公司投资差额1100万元应按权益法核算,并以不超过10年期限将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但该公司仍按成本法核算,使当年应摊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110万元未摊销,由此虚增利润110万元。

(3)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即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然而,事实上,是否改变或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方法大多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决定的。其手法主要有:

1)改变折旧政策。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即降低折旧率),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成本费用,从而增加了本期帐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高估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可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重要手段。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进行八项计提,即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八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但一些上市公司出于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根据需要变更有关计提比例,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操纵盈亏的“蓄水池”。特别是一些st,pt公司,为了下年度“保牌”或避免“摘帽”,索性在当年大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性亏个够,然后在下年度冲回一部分减值准备就能“扭亏为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此作了修改,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规定在会计期末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陷阱的识别

面对纷繁复杂的财务报告陷阱,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如何识别这些陷阱以评价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从而识别财务报告陷阱呢?作为一名投资者,他所接触的企业财务资料是有限的,无法像经营者一样熟知公司的内部经营情况,当对经营情况有疑问时,甚至无法像注册会计师一样做各种调查与函证,他所面对的只有一张企业的财务报告。下面是本人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提出的一些意见,希望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2.1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阅读财务报告的前期准备

(1)关注整体的经济及行业情况

企业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必然有其动机,如整个行业不景气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等从而使企业的营业额减少,利润率降低,或要想维持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或要达到证券市场的某些规定,或保证自己的薪金不受影响,高层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设置财务报告陷阱达到目的。因此,只有对企业整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投资者才有可能抓住公司管理当局的心思,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财务报告陷阱。具体来说,企业的整体情况可以从宏观经济信息、公司行业背景资料、业内其他公司的信息入手。

1)每一家企业都处在宏观经济中,市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如经济周期的变化,政府宏观政策的出台,新税法的开征,利率、汇率的变化等等,这些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不同的企业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利于企业,有的就会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对有的企业影响很大,而对另外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如今年开始国家大力鼓励企业创新,这对一直致力于企业创新的企业是个好消息,这是有利于企业的。而汇率的变化就会对进出口贸易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对专做国内业务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宏观经济对自己不利的企业为了维持公司的良好印象,财务报告造假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2)行业是影响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近年来,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在汽车、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直接带动下,相关的机械、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因此,这些行业内上市公司一般业绩都好,有望取得超出整体水平的收益,相应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排除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

3)如果说财务报告是企业情况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可算是财务报告陷阱的照妖镜。一般不同行业的利润率会有所不同,但同行业的不会相差很大。就拿蓝田股份来说,该公司称其单亩鱼塘产值可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的武昌鱼的单亩产值却不足1000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30倍的鱼塘养殖业绩,这种奇迹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2)关注审计报告

虽然随着近几年虚假财务报告案的发生,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降到了最低,但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使经济评价职能的“经济警察”,作为“公众看门狗”,对财务报告陷阱的防范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注册会计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接触到上市公司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经济合同等第一手资料,可以用实地调查和函证等方法来证实企业的真实情况,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对投资者有很大的价值。阅读审计报告是投资者跨越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目前证券市场上,很少有投资者能全文阅读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大多数投资者对其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何种审计报告并不清楚。诚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在许多方面仍需加以完善,公众对其出具的审计意见的信任度不高。但是如果出具的是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投资者就应该对这些公司有所警惕,对说明段中所涉及的事项予以充分关注,并适当参考公司管理当局对此的解释,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2.2认真阅读财务报告,还财务报告真实面目

(1)利用会计报表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及其与同行业对比,分析公司经营状况

财务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统计研究,结果发现“任何严重的会计欺诈,如虚增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都可能使得公司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导致公司的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因此可以利用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有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分析企业资本营运能力;运用营业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收益率等指标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将各项财务指标与同行业进行横向数据的比较,分析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状况及业绩,分析指标有否异常,借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并可利用相关指标的钩稽关系来判断是否有财务报告舞弊。

(2)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财务报表的财务造假现象。

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具体方法有:通过综合分析“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帐款”和“应收票据”的期初数和期末数以及“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或增加)”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利润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如果经营性应收项目的数额增加较大,就说明所披露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变现能力较差、收款风险较大,可能有虚构交易事实的现象发生,应引起密切关注。此外通过比较“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和“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其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收益状况,得出其产出效果。以往一些公司将投资收益作为调节利润阀门的现象也将得到遏制。否则,“投资收益”过大而“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过小的矛盾必将暴露无疑。

(3)关注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如果我们将会计报表视为一种“会计产品”,则会计报表附注就是“会计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如果“会计产品”有什么瑕疵,我们都可以在这个使用说明书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

在实施国有股减持的同时,还要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

当前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很好地解决了产权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受到了投资者的普遍欢迎。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具体有:落实股东权利,使董事会受到股东大会的有效制约。其次,完善公司章程,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权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并尽量避免董事和经理交叉任职,从而确实建立起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的制衡机制。第三,中央或各地证券管理部门应抓好董、监事及经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促使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树立正确指导思想,自觉履行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和勤勉责任。

(2)建立健全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减少管理层财务造假的机会

内部审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普遍薄弱,很多公司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或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内部审计向公司经理人员报告并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内部审计发现公司管理人员蓄意操纵财务报告也无能为力。这样,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其实是名存实亡。实际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对公司管理者的一种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既会对管理层造假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又会大大降低外部审计的费用,这对公司自身也是有利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正式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关于公司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使得内部审计控制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会的中立性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标志之一就是公司的董事会所代表的利益应具有中立性,为强化董事会所代表的利益的中立性,不仅应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而且要不断地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是独立董事的重要作用。理性的管理当局将权衡披露虚假财务信息的潜在收益和成本,从而决定雄露的质量以使其收益最大化,或使其承担的成本最小化。引进独立董事将增大对内部人的压力,提高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本。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而由于独立董事在经济上独立于控股股东和管理者,因而能够承受公司操纵利润的压力,有效地监督财务会计程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对于监督财务报告,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防范盈余操纵,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中,独立董事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我国近些年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也有显著提高,但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对此建议:第一,为了维护独立董事会的引入独立性,独立董事应来自外部投资机构,不仅满足形式上的独立性,同时满足实质上的独立性。第二,授予独立董事更多的监督权利。让独立董事能更多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仅凭经理们上报的材料做出判断。可以给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第三,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系统。作为外部董事,由于企业经营的好坏与自己无关,因此必须以诚信档案来保证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作用。

3.2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

在调查报告中被问到假账的根源在哪里时,有28.23%的总会计师认为法规不健全、惩处不严厉是假账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十多年中,对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各项法律法规陆续推出,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创新交易和事项不断涌现,但法律的建设却相对落后。而且由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各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一个渐进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处理问题时很多情况下只是按照政府的旨意行事,或是根据领导人的话去做,政策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结果不能从源头上规范经济行为。因此,必须加强财经会计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把治理虚假财务报告行为放到法制的环境中。庆幸的是,国家领导人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在北京正式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前更强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关注企业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重视资产质量、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会计人员设置财务报告陷阱的可能性。

在完善法律的同时,还要严格执法。目前,证券市场执法不严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反感。每次虚假财务报告丑闻之后,广大投资者和债券人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对得益人的处罚却区区几万元了事。当前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处罚不严,即公司提供虚假的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法律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在成熟市场国家,特别是美国,让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者最为胆战的不是刑事诉讼或者行政处罚,而是由中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损害赔偿。因此,首先我们在处理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其次要建立起严厉的处罚规定,包括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等,增大造假者的“成本”,从而从根本上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的蔓延。

3.3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的证据,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符合的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确立财务报告可靠性,防范财务报告陷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步比较晚,与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不相适应,因此在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以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的作用。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和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关键所在。尽管

(3)推行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对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

与国际上通行的“合伙制”做法不一样,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采用的是有限责任制,这种组织形式使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质量所承担的责任过于轻微,不利于强化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推行“合伙制”,让注册会计师成为这个行业的真正主体,承担无限责任。在会计师事务所作假时,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赔偿其损失,从而加强其过失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事赔偿,使会计师事务所自愿建立起风险和质量控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迫使注册会计师强化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以达到提高执业水平。

3.4加强诚信教育

公司年度经营报告篇10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分部报告对投资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很不规范,鉴于中国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情况日益普遍,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强以及加入wto的因素,客观上存在着对分部信息的需求。我们认为,财务分析人员和银行信贷官员是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师(指证券公司从事微观分析的研发人员)和银行信贷官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探究他们对分部报告有关问题的看法,并对中国分部报告规范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制定有所神益。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 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 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 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 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 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  

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 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 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 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 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 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 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 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 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 no.14和SFaS no.131的差异在于,SFaS 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 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  

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 no.14和SFaS 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 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分部报告一直是会计领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量研究证明分部信息对投资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分部信息的披露,引发了许多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所规范的问题,也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