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十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十篇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26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1

一、无形资产界定

1.无形资产的概念

一般来说,理论上通常将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的概念界定显而易见,而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其主要是指企业资产中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资产,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企业知识产权、商标权、名誉权等等,虽然无形财产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但是其价值功能绝对不低于有形资产,甚至在很多的情况下价值还要高于有形资产。在会计学领域来说,无形资产是具有非实物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并以货币形式进行计量的非实物的收益性资产形式。

2.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例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但是总体而言,无形资产具有自己本身的特征。相较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具备的特点分析如下。

(1)无形资产具有非实物性

相较于有形资产来说,无形资产的最大特点便是非实物性,即无形资产出于一种外感“看不见摸不着”的境地,然而其却能够切实时时刻刻在为企业创造资产效益,例如企业掌握的某一种的技术或者专利等,通过技术或者专利的交易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2)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无形资产本身所代表的“无形”,便延伸出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即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成本获取或价值转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当前的技术进步程度,无形资产所代表的价值体现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准确计算出数额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当前的无形资产,例如知识产权的交易等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平台构建,由此无形资产的交易存在一定的限制。

(3)无形资产的独占性以及高效性

众所周知,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来说都是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由此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或者垄断性,其次无形资产具有高效性特点,具有潜在的市场高效收益的特点,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源的市场价值更加的突出,其地位也更加的明显。

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基于无形资产其本身具备的特点,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无形资产的发展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只要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目前,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了2015年度“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其中腾讯以661亿美元的估值高居榜首,而阿里巴巴以597亿美元屈居第二,然而在腾讯的资产结构中对于品牌价值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体现,腾讯在对其资产进行计量时考虑的是目前的资源数额和盈利能力,对潜在的价值没有做到科学的评估,对其品牌的价值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计量,这就意味在其在市场发展中对品牌等无形财产价值关注程度不够,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作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中过度强调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而忽视了对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性会计界定。而我国当前对于无形资产的界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适合传统的价值波动相对较小的无形资产,针对这一现状,在今后应当进行改善。

此外,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确认项目范围过窄,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例如网易公司。

2.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

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征,由此无形资产的计量具有潜在的不定性,而当前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计量的标准来说,无形资产的计量存在显著弊端,没有一套科学的计量标准、计量工作的开展无法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等。例如当前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的计量来说,其虽然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激励以及促进作用,但是显然人力资源的体系作为企业的无形的组织架构,并没有准确的可以用来计量的时点。此外,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当前的新会计准则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这对于当前我国正逐步构建的对于知识产权的资产交易平台,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计量与价值衡量非常不利。

3.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不准确

无形资产的计量需要在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可以在有针对的对无形资产的确认的基础上,需要采取多样性的计量标准,例如对于市场类的无形资产以及知识产权专利类的计量标准显然不能统一性的进行规划,为此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的趋势将呈现多样化。但是我国现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不准确,这就导致了许多无形资产的界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目前的计量标准没有做到和市场发展的相适应,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计量标准并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体系,造成很多计量的工作的开展缺乏可靠的依据,无法对现实形成强有力的指导。

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

无形资产的纰漏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关系到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中我国的财政核算体系中对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将极大程度上导致背后利润操作行为,例如当前企业大都对于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融进行核实,而是仅仅将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作为摊余价值进行外在的体现,但是显然外在的摊余价值并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动态性以及系统性,进而严重影响到社会投资对于企业的资产以及业绩等情况的真实反映。

三、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的完善措施

1.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审计力度

无形资产本身的自有属性要求对于无形资产需要加强培育与保护,而同时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制度依旧需要针对性的完善。信息失真以及信息不透明对于企业的社会发展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可以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审计制度需要进行全面构建。例如针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进行分层次披露的制度,针对无形资产的关键性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披露,另外针对企业不同的无形资产构建无形资产变动表,以宏观的数据形式进行衡量并向社会公布等。另外对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需要针对性的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便于对外界社会投资进行衡量与社会监督。

2.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进一步进行完善

改革传统的会计计量在存在的重视成本而轻视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其重视的是未来的收益,而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重视的是历史数据,呈现的是静态的计量模式,可以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需要将传统的成本计量进一步过度为价值计量体系;另外采取精准计量与模糊计量相互结合的方式,这是针对企业内部无法将无形资产有形化的计量模式,对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人力资源、客户规模等无形资产,可以在行业内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发展实际,采取模糊的经验模式进行计量。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人力资源体系以及完善的工艺流程是基于企业自身情况下的最优化,而将其移植到其他的企业中并非一定能起到较为完美的运行效果,由此来说,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自身特点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协会,由协会进行无形资产的计量,而对于大众化的无形资产则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界定机构,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后构建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并结合相关的无形资产的立法以及政策法规等进行完善和布局。

3.拓宽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中,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的界定来说,一般将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源类、知识产权类、市场关系类以及品牌声誉类等。一方面需要针对性的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另一方面需要对于无形资产的确定标准进行规定,必然需要针对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相互结合。此外,知识产权类等需要将企业的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外在的产品化改造,例如将企业的产品制作经验进行专利申请等,此类主要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以及设计标准等。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显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科技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以及更新换代,为此,需要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做到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充分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4.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管理

众所周知,无形资产在当前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针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化的管理,例如构建社会性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不同行业间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形式的创新与交流,另外来说可以强化无形资产的交易模式等,促进对于无形资产的界定标注的划分。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角度,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形成针对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等优势。当前针对无形资产当前的难于管理,需要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控制,例如当前不同行业甚至是企业的间的侵权等问题的产生,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立法,使法律能够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完成法律层面上的规定。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市场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形资产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生产函数中无形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能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能否增加报表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2001年至今有关研究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角度,分析评价我国当前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

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内容是指传统的无形资产内容,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等。目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R&D价值相关性研究;(2)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3)基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定价乘数差异比较的研究;(4)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本观点如下:

一是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将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各项支出应于会计期末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待研发行为结束后根据研发结果区别处理:如果研发失败,则将归集的开发支出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若研发成功,应将归集的开发成本加上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发生的律师费、注册费等共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允许满足条件的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但是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困难,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从探讨研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的西方文献来看R&D的信息披露与企业业绩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薛云奎,王志台(2001)在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一家上市公司在其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研究与开发的具体信息,指出企业对R&D信息的不当披露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逐年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罗婷等(2009)证实研发支出与未来一年股价变动显著正相关,但与同期股价变动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研发活动主要是面向未来的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滞后若干年份,建立研发支出与当期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往往低估了研发支出的未来绩效。

二是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具有正相关性,但是施东明(2006)实证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净额会计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且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新准则能够提高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明细分类项目与会计盈余质量和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也是不同的。邵红霞、方军雄(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生产函数的比重显著得比非高新技术行业高,而且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非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使用权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自技术性无形资产。从市场反应看对高新技术行业公司认同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包括技术性无形资产、商标和其他无形资产;而对非高新技术行业公司来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却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和特许使用权。

新准则颁布后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较少,上述发现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

三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二者的披露都能够引起投资者的反应,从而引起股价的变动,投资者对哪种资产的信息披露更加敏感?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无形资产比有形净资产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显著,并且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大于有形净资产的回归系数。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实证也表明基本上各年无形资产定价乘数都大于有形净资产定价乘数,说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价值具有较高的预期。既然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与期望越来越高,那么新准则颁布后,无形的信息披露是否足够完整,是否具体的披露了企业的全部无形资产的取得与变动信息?是否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增加无形资产披露信息的比重?这些都是当今学者讨论的热点。

四是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处理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国外人们将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固定资产,本质上与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一样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有学者认为土地使用权不是提升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渠道。我国可计量的无形资产种类少,土地使用权所占的比重大等现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赵敏(2005)认为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应将其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进行核算较为妥当。邵红霞、方军雄(2006)的研究表明土地使用权对非高新技术行业公司来说是有价值的,对高新技术行业的价值没有显著影响。目前专门研究土地使用权价值相关性的文章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明。

二、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的评论

(一)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对象问题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采取了列举法,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新准则颁布后报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增加?无形资产明细分类尤其是R&D的披露是否都提高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为什么投资者对R&D的披露具有滞后反应,是否与R&D的两个阶段的分界点模糊不清有关系?田朋(2010)提出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断标准,同时为了防止企业损益大额波动,对于金额大的最终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采用系统的方法分摊计入各期费用。但是这需要一个职业判断的过程,实务操作中较难。

(二)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数据问题

当前的研究中样本数据来源多取自2001-2007年,对于新准则颁布前的研究较为深入,能够体现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趋势,为后来的实证研究树立了榜样。但是由于新准则颁布后的数据新且少,对模型的拟合较差,有时得到的结论甚至与常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对新准则颁布后报表相关性是否提高的解释力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对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更为细致的研究,正如马德林、朱元午(2005)所言:“在无形资产研究中开展实地研究,应当可以大有作为”。

(三)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主体问题

随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主体也越来越细化,从最初的整体上市公司到高新技术企业,再细化到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具体行业,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无形资产的实证研究。但是基于某一类研究主体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无形资产净额,缺少更加细致的针对无形资产分类的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是否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系数不同?是否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同一行业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问题

毋庸置疑,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表明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价值具有正相关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极低仅为2.3%,与国外企业无形资产50%~60%的比重相去甚远。新准则颁布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明确的,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是否由于新准则变动后无形资产增加?这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三、浅谈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改进方法

首先,严谨的实证研究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纵观2001年至今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都是研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所披露的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规定直接导致了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可靠程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葛家澍(2004)认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经济后果是留给投资者一种浑浊、最小的、不充分的和缺乏透明度的信息,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的低估。我国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内容模糊单一,相关性较差,不易于理解和分析企业的业绩和资产状况,然而对无形资产计量上的困难不能成为不披露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借口,蒲良海、徐文聪(2009)建议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采用多种计量属性,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甚至采用专用报告的形式来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总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基本理论研究、探索对无形资产已有基本理论的突破迫在眉睫。

其次,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在搜集数据时除了通过对新准则颁布后最近几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实证分析来检验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以外,还可以引入其他的数据搜集方法,比如借助资产评估过程、设计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等等,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不断深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再次,目前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主流研究都是对无形资产净额、研发支出、无形资产摊销、土地使用权等相关科目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智力资本、企业品牌、分销渠道等非传统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较少,目前学者提出的建议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扩大无形资产范围的呼声此起彼伏,我国采用的列举法说明无形资产内涵的方式受到质疑,因此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非主流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可能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提供经验数据,达到提高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最终目标。

最后,新准则颁布后对无形资产的强制性披露内容增加,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那么投资者是否对此有兴趣,对披露的无形资产是低估的态度还是过度估价的反应,是否存在“博傻”行为,对此笔者建议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来进一步判断。

总之,新准则颁布后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是否提高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新准则的效果,更是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使之与我国快速腾飞的经济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1(3).

[2]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3]王化成,卢闯,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0).

[4]李寿喜,李若山,洪剑峭.无形资产计量与股票定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05(6).

[5]施东明,吕先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6]梁莱歆.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令人担忧[J].统计研究,2003(5):36.

[7]李寿喜,湛瑜.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5(5):37.

[8]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25.

[9]孙树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99.

[10]田朋.关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1).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 无形资产 研究开发费用 资本化 费用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China is becoming the member of 

wto. in such a period, intangible asset of the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 at a high speed, 

regardless of the total sum or the scale of social asset. So intangible ass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essay will give some advises about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 in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with compa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the author has found the new method about it.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nounce in&nbs p;intangible asset and gives some feasible advises.

Key words intangible asset

 the fe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italize cost

引 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约束性的影响。中国“入世”首先要解决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对于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里存在着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含义入手,对国际惯例中研究开发费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针对我国现存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无形资产的概述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在理解无形资产这一概念时应首先明确无形资产对企业而言是一项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概念时,就应该从资产的含义入手。所谓资产,就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无形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就必须满足资产的定义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资产的实质内容出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预期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二,成本能可靠的计量。下面,笔者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无形资产自身的某些特点,谈谈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首先,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的产生净现金流入,而某些情况下则需要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直接或间接产生净现金流入。在这定义的理解基础上,无形资产无疑具有这种特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未来的净现金流入将会逐年增加。一是从高新技术企业上看,企业技术的含量与日俱增,相应地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会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二是从服务行业的角度看,各种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和兴起都很可能与企业其他硬件设备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巨大的无形财富。三是从传统的企业看,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都会为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当然,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性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必须与其他资产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且在创造利益的能力上也较多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到相关因素并结合职业判断来予以确定。

其次,无形资产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资产的计量是指入帐的资产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目前,在我们国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一般都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方法。即按企业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根据实际成本计量。现在,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计量问题上也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某些特点如:无形的实体、非货币性资产等,所以在有关其计量问题上就或多或少带来了许多困难。无形资产是否可以计量,应该如何计量是许多会计人士一直都在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从资产定义的角度分析完无形资产的概念之后,就不难发现无形资产有别与其他资产。因此,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要解决有关无形资产确认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应当认真的反映无形资产,其次是必须谨慎的反映无形资产,再者必须解决无形资产中的若干计量问题。

二、关于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处理问题

在了解了无形资产基本确认条件后,我们将进而分析有关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研究开发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第0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规定:研究活动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其性质是因特定研究支出而形成的未来经济效益将来能否实现,不具备足够确定性。开发活动是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性。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包括可直接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或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这些活动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2)、用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消耗材料和劳务费用;(3)、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4)、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5)、其他费用。在知道了何为研究开发费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目前几种关于研究费用的处理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02号中规定:为研究与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入费用。但是,对于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费用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所开发的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该种方法大体上是依据了谨慎性原则,持该法的人认为尽管发生研究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带来未来收益,但是研究和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中。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具体而言,只有当企业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内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确认:(1)从技术上讲,可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其能使用或销售;(2)有意向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项无形资产是否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5)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6)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3、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模式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理论上讲,如果开发费用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那么对其采用资本化政策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对于某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且不易操作。为此,本准则把研究与开发费用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地,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帐价值或成本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确定。

(二)有关后续支出的处理

所谓后续支出就是指无形资产购入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对于后续支出的处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美国模式

在美国,会计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允许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常仅限于那些能够延长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支出。即:在符合某些条件时,内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后续支出可以资本化。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除非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出其原来预定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该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分摊该资产。同时还指出,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所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能确认为费用,以避免确认自创商誉。

3、我国关于后续支出的规定

在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三)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对前面关于自创无形资产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会计模式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就笔者看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自企业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及高层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将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批露是迫在眉睫,即必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处理原则,使得各国会计准则能相互协调,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处理,究竟是应该资本化还是应该费用化。 一方面应遵循会计原则中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另一方面则看其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否能可靠的计量。通过前面对各种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资本化处理方式和费用化处理方式。

对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知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或工艺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希望在未来时期获得收益。研究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带来收益,因此,按配比原则,可将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在未来收益期内分摊,如果不资本化,会对企业未来拥有的超额获利能力难以解释,也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诚然,资本化的主要缺点则是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把研发费用计入资产,企业承受的风险太大。

对费用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所谓稳健性,因为它考虑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实务操作中采用这种方法也是与当时的特定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另外,这种方法也易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操作。但是,费用化的处理原则也同样会暴露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其研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即在研制开发前费用,而当该支出作为无形资产依法申请成立是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其分摊成本则远远少于研制开发的总成本,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符合成本与收益相配比原则。第二、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数计入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三、对无形资产确认和披露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要考虑因研究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风险,更要考虑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在充分把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靠计量时将其于以资本化。比如:在判断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能流入时就应该要求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职业判断,采取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准确详尽的处理;而在成本计量方面,则应在新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改革传统的确认标准,不仅进行初始确认,还要进行价值变动后的再确认,即在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也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等公允价值计价。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资本化为基调,兼顾稳健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新的会计处理

应专设一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该科目类似于“在建工程”科目,是用于核算正处于开发研究过程中无形资产,待其开发研究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帐户,若开发研究失败则再转入当期损益类帐户。该科目的借方用于核算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注册费等,贷方用于核算无形资产研制开发成功结转到“无形资产”科目或直接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尚未结转或摊销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于“无形资产”项目之后,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具体核算过程如下: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费用等则借:在建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等。2、在研究开发各项无形资产成功后,借:无形资产,贷:在建无形资产。3、当研究开发失败后,借:管理费用,贷:在建无形资产。经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之后,就能够弥补前述的诸多不足,并且能真实的核算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二)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的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的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在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披露部分规定如下:1、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2、各类无形资产当期起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3、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然而,在当前知识资本的比重日益提高的今天,仅仅披露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应更加完整地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所以,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应更明确指出各类无形资产的种类;2、其摊销年限应分别披露,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3、期初,期末余额应包括“在建无形资产”部分;4、如有可能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考虑到无形资产成本和收益的原则及自身唯一性的特点,如果把无形资产披露的过于详尽,这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到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所以,我们在具体披露过程中应把握适度。

结束语 在全面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存在差异性。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公司、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领域问题上,因此,无形资产这一概念对每个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技术管理者,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业自身的新技术开发上,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用更详实的信息资料来记录计量无形资产,更加准确的来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

当然,仅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提高各界人士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开发、培育、创造、维护和保护各单位无形资产,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利用无形资产的扩大、扩展和扩张作用,使企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朱光龙.由无形资产准则引发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8

2 傅晋豫.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浅议、财会月刊,2002.2

3 王氩.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一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2

4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11

5 郭华平.无形资产价值离合研究、当代财经,2001.11

6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p13-14)

7 企业会计制度讲解,财政经济出版社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日益成为经常性的支出。由于研发项目的预期收益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的会计核算只能反映过去发生的、确定的事项,对带有未来利益和不确定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和改进方法。

一、研究与开发费用内涵解析

国际会计准则第0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材料;为研究与开发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工资及其他人工成本;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部分研究与开发工作所支付的费用;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等。

随着市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需不断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以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籍此保持其技术领先优势。据一些科技类上市公司反映,目前研究与开发支出已高达企业总费用的50%以上。

二、我国现行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问题与不足

(一)费用化

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在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无形资产入账,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由此可见,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比较倾向于费用化处理,无论研发结果成功与否,其依法取得前发生的全部支出费用化处理。如果研发成功,予以资本化的也只是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这笔支出相对于总体研发过程中的花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遵循会计政策稳健性原则,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1.有违配比原则,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助长企业削减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短期行为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成熟前投入很大,包括调研、开发、测试等各方面,如果把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造成当期费用大起大落,为正确认定企业的盈利带来问题。假如企业实力不强,总经理的任期不固定,为了保持近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短期账面高额利润,企业就有可能做出少投入或不投入研发经费的决策,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影响。

2.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必将关注企业的科研活动。而现行的费用化处理方法,使研究与开发费用并不在会计报表内予以反映,而是被列入企业的一般费用开支被埋没掉,未能体现其重要性。

3.不能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研究与开发项目成功后形成无形资产,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支出计入资产,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无从考查其投资总额,将来考核无形资产投资效益时便失去了一个可靠的分析指标。

综上所述,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处理存在自身缺陷,会计理论界大力呼吁引入资本化。

(二)有条件的资本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其中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核算做出如下修订:研发活动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直接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符合规定的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

研究和开发费用在各会计期间的分配,取决于该费用与企业预期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获取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资本化,改变了过去“依法申请取得”这一简单、一刀切的标准,开发费用在符合全部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被资本化,无疑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研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新准则顺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不确定,风险大,将其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阶段,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并且受益对象是特定的产品,如果开发成功将其支出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费用化,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更符合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

2.符合资产的定义

所谓资产,就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二,成本能可靠计量。开发活动投入大量经费,并非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源,也能被企业控制,并且对开发过程中的成本能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3.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据悉,国际通行的会计处理准则也是将研发过程细划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成本全部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费用则依据其是否符合资本的定义,部分资本化。新准则大体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资产确认标准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财务人员对技术性问题把握不准,要明确界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而且,在开发阶段又需要区分哪一部分作为费用,哪一部分作为资本是很难且不易操作的。假如某公司年研发费用为20亿元,按照原会计准则计入无形资产的并不多,而按照新准则,研究与开发阶段没有硬性指标,企业在确认开发费用是否计入无形资产有很大的调控余地。假设按30%计入资产,利润总额就增加6亿元。由此看来,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还不够严谨,其实施有可能加大人为的调整空间,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利润。因此我们应该从谨慎的角度去评估企业的长期真实价值。

三、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改进处理方法研究

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根据情况的不同资本化或费用化,其目的是真实公允地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会计信息。而目前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范围界定不严密,造成企业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确认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在研发经费资金投入逐渐扩大的趋势下,这种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管理的需要。针对如何健全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计量,我们提出如下设想:

(一)强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

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无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都应按照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量和反映,才能使报表使用者做出准确的比较、判断和决策。

1.费用化情况下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问题

大部分企业在日常核算中,没有把以下支出列入“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反映:

――研发部门员工的工资。大部分列入“管理费用一一工资”。

――研究设备的折旧。大部分列入“管理费用――折旧”。

――新产品试制失败材料损失。一般计入“制造费用”或者“生产成本”。

在此,建议企业在“管理费用”一级科目下设置“研发费用”二级科目,三级科目可由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来设置(类似表1)。随着会计软件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日益盛行,企业应通过设置项目辅助账,实现对各研发项目的准确核算和有效管理。一旦其中某个项目研发成功,追溯前期投入就比较全面、准确。

2.资本化情况下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建议专设一个过渡科目来核算资本化的研发费用,类似“在建开发”科目。与费用化处理一样,设置项目辅助账,待开发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账户,若开发失败则再转入当期损益类账户。该科目的借方用于核算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等;贷方用于核算研发成功转到“无形资产”科目或研发失败转入“管理费用”发生的金额。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尚未结转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一个资产项目列示。

(二)反映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关键在于披露

目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有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些报表并不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时点所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拥有的是具有强大潜力和研发能力的人力资源,却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充分体现。利润表也不能真正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果,研发阶段大部分是投入,产出几乎没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只能说明企业正处于研发阶段。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就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会计上的主要问题似乎在于费用化或资本化的选择上,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为了解决企业有效信息传递不足的问题,不妨撇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完善会计报表附注来弥补。研究与开发支出无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都应被视为同等重要的项目列示、披露。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及报表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提高,会计报告模式应做相应调整,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表外作更为详细的表述、披露。新的会计准则第25条提出:企业应当披露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补充和改进:

1.建立项目管理辅助账,对于重要的研究开发项目要单独披露。

2.尽量使用数据列表式,而不是文字叙述式。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投资者保护;会计信息;监管

2012年8月召开的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指出,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成本是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危险的主要措施。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实现高新技术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降低融资成本。对投资者进行保护是知识产权证券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比2010年平均下降4.3%,全国会计信息指数的平均水平为55.10,其中纳入计算基数的内蒙古上市公司只有15家,占全国的0.78%,平均值为51.55,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借助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情境来研究区域性的基于财务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问题,不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具有前瞻性。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一)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简要回顾

国内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北京工商大学张宏亮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吸收了南开大学研究团队的部分研究工作)在投资者保护评价方面作出过贡献,曾经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他们对投资者尤其是股权投资进行了普适意义上的研究,但并未专门关注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投资保护问题。而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形态正从实物资产更多地表现为无形资产;另一方面无形资产自身也具有较为特殊的价值规律,对投资者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

国内缺乏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对投资者进行保护的直接研究成果。宋红波(2011)认为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时,应立足制度设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对投资者进行保护。该研究成果虽然关注了信息披露问题,但并未将该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知识产权证券化只是知识产权融资的一种方式,如果将研究环境放宽至知识产权融资领域,相关的研究就更加深入。天津财经大学苑泽明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发表了9篇有显示度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抓住了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的核心即知识产权价值,再结合具体的融资方式去研究如何发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研究基于融资目的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而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披露去解决投资者保护问题,如融资风险、信用等具体问题。笔者作为该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将延续这条研究主线,研究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信息披露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基本流程回顾

1.知识产权相关收益权的转让

知识产权人将知识产权未来特定期间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让给特设机构(即SpV),用于资产证券化(aBS)运作。

2.信用评级、增级与确认

SpV在实施aBS之前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保险、信用担保、抵押等信用增级措施,提高aBS的信用级别以达到知识产权人的融资要求。SpV再次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以确认达到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信用要求。

3.证券发行与托管

SpV实施aBS,吸引投资者,用发行收入弥补向知识产权人支付的购买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成本并获取收益。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最终现金流入来自于知识产权许可费收入,该收入由托管人负责管理,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并支付中介机构等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三)基于流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者保护

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流程来看,投资者对知识产权的信用“包装”、证券化后的资产收入及其分配等方面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出台规则加以保护。

1.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目标是要建构一个能稳健处置风险的知识产权资产池,该资产能在未来产生稳健的现金流。因此通过度量风险来选择优质知识产权资产,并运用资产组合进行风险分散或对冲,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措施。

2.风险处置

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主要风险源自SpV的破产风险,因此风险隔离是必要的风险处置措施,能够把破产风险与投资者原始资产风险、知识产权人的资产风险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3.信用管理

知识产权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特征,而普通投资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借助具有一定公信力、经市场准入等强制约束的中介机构,通过信用评估和增级手段来强化aBS的信用,达到对投资者进行保护的目的。

4.监管

通过强制信息披露、政府监管和制度建设等手段,加强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监管,实现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

(一)知识产权自身信息的披露

知识产权不仅是制度化的产物,而且在经济特性上表现为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因此,必须对知识产权自身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才能够使投资者拥有足够的信息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这些信息包括:知识产权的权属、类型、所处地区、专用性特征(独立性、用途、可替代性等)、剩余保护期限、技术的先进性、应用程度、独立性、所处技术链阶段、评估金额等等。

(二)知识产权会计信息的披露

通常,知识产权在会计上可确认为无形资产。当前我国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不能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针对知识产权,这些信息应包括:知识产权的成本信息、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运营信息、知识产权相关的现金流量信息、知识产权的动态价值信息(如贬值、摊销等)、知识产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披露方式、知识产权风险信息等等。

(三)知识产权融资信息的披露

包含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内,基于融资目的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如下信息:资本增量、融资方式、担保或保证能力、信誉、信用等级、信用评估公信力、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融资政策、政治联系、抵押歧视情况、估价操纵情况、估价风险情况,以及企业的资金政策、资本结构、融资习惯,中介服务机构情况,国家宏观政策情况,等等。

三、基于投资者保护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财务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构建

(一)强制信息披露

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会计信息强制披露要求主要源自无形资产准则。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不难发现,源自会计准则的强制信息披露是基本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不能够完全满足前述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保护投资者的要求,需要通过其他的信息披露方式来进行补充,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的与知识产权融资有关的财务信息。

(二)自愿信息披露

为完善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保障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顺利实施,自愿信息披露是知识产权人、SpV和相关中介机构提高融资效率的重要手段。与会计信息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自愿信息披露对财务信息更有价值,主要应包括:

1.SpV相关的信息

SpV的破产风险将决定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败,因此虽然会计准则中没有强制性的规定,SpV也应该披露其自身的财务信息。(1)组织结构方面的信息,例如公司章程、股东结构、控制权与关联方信息、发行证券资质、注册资本、组织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等反映机构特征方面的信息。(2)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如资产状况、负债状况、财务状况、历史发行证券情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能真实体现发行人实力与信用的信息。(3)投资与利益分配等相关信息。

2.知识产权信息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过程是围绕知识产权资产来进行的,包括知识产权资产的选择、组合、包装、评信、证券化、许可等行为。因此,虽然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详细披露知识产权信息,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应该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活动中的各相关主体披露知识产权相关信息,主要包括:(1)知识产权类型;(2)核心知识产权;(3)知识产权权属;(4)知识产权剩余保护期限;(5)知识产权的先进性;(6)知识产权的固有风险;(7)知识产权的诉讼风险;(8)知识产权的质量特征;(9)知识产权的授权方式;(10)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

3.交易信息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以知识产权及其组合的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的交易信息也有助于投资者的判断。例如知识产权面临的交易限制、知识产权市场供需状况、知识产权可转让性、知识产权可替代性、知识产权的独特性、知识产权的维护成本、知识产权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状况、知识产权潜在需求者的状况等等。

4.融资信息

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相关信息的披露,如知识产权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评估风险等,前已述及。

(三)证券信息监管

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属于政府主导下的证券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中国证监会应对其加强监管,利用行政手段解决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主要思路是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各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规范,通过审批和处罚等手段,提高强制会计信息披露甚至融资等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者在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劣势地位,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四)风险管理法制

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通过财务与会计信息披露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不管是财务与会计监管还是证券监管,最终都依靠相关法制的完善和执行。一是对知识产权证券化参与主体的规范。对参与SpV的机构进行审查,建立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的审批标准,并要求其向潜在的投资者公开披露财务与会计信息。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其公信力。对知识产权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资格审查制度,确保其专业胜任能力。二是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的规范。核心问题是建立风险隔离制度,使SpV的财务风险不会漫延至知识产权人和投资者。三是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风险的救济。在融资失败或SpV违约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分散风险并对投资者进行救济,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建立的是知识产权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宏亮.2011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状况报告[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2).

[2]牛红军,张宏亮.会计投资者保护:评价体系及其指数检验[J].会计之友,2012(21).

[3]宋红波.论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苑泽明,任志芬.融资目的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兼谈XBRL的相关应用[J].会计之友,2011(21).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计量;确认;对策

一、无形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项目内容狭窄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均要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符合无形资产定义;(2)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自创商誉因具有不可辨认性和不能可靠地计量的特征,而不被确认为会计上的无形资产。

例如自创商誉。由于商誉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没有哪一笔支出能够确定是为创造商誉而支出,同样也难以确定哪一笔支出创造了多少商誉以及这些支出的受益期为多长。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并购商誉加以确认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入账。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事实上商誉并非是并购时才产生,自创商誉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企业自创的知识产权,是该企业独有的可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显然,对外购商誉计价入账而不确认自创商誉,有悖于一贯性原则。

除此之外,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因不符合可靠地计量的确认条件,而被排除在无形资产范围之外。如质量体系认证,自主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这会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甚远,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无法得到完整的反映。

2、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比例可被随意调节

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存在着风险,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没人能够保证。因此我们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根据对无形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大小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即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影响力度较低的研发阶段称之为研究阶段,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影响力度较高的阶段,成为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满足技术可行性、具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图、能够产生经济利益、支出能够可靠计量等几个条件时,可以资本化处理,确认无形资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因为研究和开发两阶段的划分存在着上述问题,企业利用这一点,把更多的支出纳入研究阶段,计入费用科目,“合理”地将其费用化,以此来“隐藏利润”;或者企业也可出具一系列证明文件“合法”的将研究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调高当期利润,以达到操纵利润之目的。另外,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十分重要,企业投入巨大资金作为研发费用的实际情况下,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作为费用化是否合理,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3、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成本可能被高估

接受投资方以无形资产投入时的初始入账价值,由旧准则规定的按投资方账面价值入账改为新准则规定的可以按投资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价值入账。新颁布的《公司法》也规定“对出资的非货币性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低估作价”。然而,会计实务中对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测算和确认非常困难,大多数无形资产通常不存在活跃市场,且部分无形资产具有独特性、隐蔽性、保密性因而难以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和测算其公允价值。

4、有关无形资产后续计量被滥用

无形资产的摊销会计处理是基于对其使用寿命的估计。而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应由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确定的期间孰短原则确定。但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办法确定法定使用寿命,如何切合实际的估计使用寿命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5、单一的货币计量不合理

为了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可靠地反应事实,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新会计准则相比旧会计准备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完善了很多。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的时候,可以视情况采用历史成本法,现值法,公允价值法等多种计量方法。然而在无形资产的计量单位上,仍然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在传统的以有形资产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社会,这种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没有问题。

然而当今社会,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以货币为单一的计量单位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员工技能,自创商誉,质量认证等无形资产无法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仅仅是因为其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原因。货币计量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但是一味的追求货币计量确实有失妥当的,会导致很多重要的无形资产无法被确认,而这些信息恰恰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无形资产准确计量的对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知识创新而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和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会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核心能力。因此必须改进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需求。

1、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如今重新定位并审视传统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解决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的问题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有着重要意义。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必须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无形资产项目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型无形资产:指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素质提高的无形资产,如员工教育状况、业务技能、创新精神、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2)智力型无形资产: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形成成果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电脑软件等;

3)市场及顾客型无形资产:指企业与市场、顾客之间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市场营销网络顾客忠诚等;

4)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指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将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超额增收。如企业管理方法、资本运营能力等。

2、设定合理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确认标准

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上做出了较大改变,允许开发费用的有条件的资本化,但是仍然不完善。准备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确认无形资产费用支出的关键,否则就会被某些企业利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不清的弱点,蓄意操作会计利润。

针对这个问题,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一般不宜制定过于详细的标准,这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灵活使用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准则的指导性作用。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处理行为,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来进行规范,尤其是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划分,根据不同行业制定较为具体的定量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灵活运用准则的能力,但却能够避免由实施准则而带来的违规行为。

3、加强关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批露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很多在实际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的无形资产却被排除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之外,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作出的判断。因此需要增加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批露,让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清楚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

一、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它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例较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越来越作为战略性资源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经济实体,无形资产对其影响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要更广泛而深入,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这就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必然会将主要精力投放于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网络营销拓展、培训员工、强化产品售后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技术活动方面,因而必然形成大量稀缺的、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如自主研发的商标专利、优良的营销网络、稳定的客户群体、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良好的企业文化等。相对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里的这些无形的资源远比有形资产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西方国家,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60%~70%,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高于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构成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的主体。其次,对无形资产的知识和技术投入需求较高。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对无形资产研发投入的大小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这里的“投入需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更重要的是第二层意思,即投入高科技、高智力等无形的东西于研发当中。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较强的创新力、创造力,需要研发人员不断修订、更新方案以便达到最终目标。所以说,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既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再次,无形资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虽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企业需投入大量精力做研发,但是研发活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首先,研发人员并无法预知自己的这项研发活动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如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最终若不被消费者认可,不能推广占领市场,那么还要继续进行改进。即使研发成功,还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会不会很快被其他更好的技术代替而从市场淘汰。除此之外,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一般比较大,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时需要对外借债,这就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后期还有可能产生一些无法预知的、额外的资金需要,这些都会使企业债务增加,财务风险加大。

二、现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仍沿袭传统企业的模式,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上述特殊性,使得若继续按照传统企业计量模式进行,会产生一些问题:第一,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于狭窄。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的要求,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也就是说,只能披露这几种无形资产。但明显相对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还存在大量其他的无形资源,如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企业文化等实质上构成其最核心价值的资源却无法以合理的方式反映出来。这会导致: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和其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看到的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严重不完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甚至会误导利益相关者,使他们无法准确地对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竞争优势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判断。第二,研发支出核算不够合理。无形资产研发投入的高度需求性决定了研发支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算比在传统企业更为重要。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分别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费用化,最终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若满足五大条件,便应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在达到五个条件之前的支出也应费用化。由于不同阶段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不同,因此,两个阶段的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不好区分,所以有些支出到底是应算费用还是算成本,常常会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同。实务中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一方面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第三,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我国对大部分资产和的核算都采用历史成本法,无形资产也不例外,即按照取得或构建无形资产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有助于资产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采用这种单一的计量模式就会出现一些局限性,因为它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对机会成本的把握,不能准确计量无形资产价值。另外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摊销问题。针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区分使用寿命有限和无限的无形资产。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要摊销,使用寿命无限的则不需要摊销,但是应于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无形资产毕竟不同于有形资产(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价值会逐渐下降),因此无论哪种情况下是否都应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8

一、研究开发费用会计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一)准确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度较高。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需将研发过程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以便分别进行核算。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只是单纯给出了研究与开发的定义,并没有对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进行详细列举,会计人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哪些属于研究活动,哪些属于开发活动,且各个企业在实务中的情况千差万别,错误划分的风险较大,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二)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不易进行会计操作。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会计准则所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财务人员对新技术本身及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了解有限,根据会计准则中的资本化条件来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也可能与实际不符。再加上我国高素质财务人员短缺,要准确判定开发阶段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难度较高。

(三)企业可能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自主性操控利润。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不同划分及开发阶段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信息予以判断。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性,企业可自行决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决定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否资本化及进行多大程度的资本化,这就使得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定目的(比如进行纳税筹划或者便于业绩的优化)来调节损益和资产,从而达到对利润的调节。虽然我国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审计,但是该审计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经费补贴和税收优惠而进行的,只要求保证研发支出金额的真实性,不需要审查对资本化、费用化的划分是否合理。在会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企业也就很难做到自觉的规范化处理。

(四)会计与税法所指的研究开发活动有差别。根据2008年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有关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指的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因此,税法的研究开发活动并不包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与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存在差异。

二、研究开发费用会计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费用全部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不符合客观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研究的定义是:“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作为研发活动前期的调查活动,无形资产开发结果有如下三种可能:第一,经研究证明无形资产开发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此时不再开发。企业将研究费用归为管理决策的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这种处理方法是合理的。第二,研发活动进行较长时间后由于其他企业研发成功或其他原因致使开发后不能带来预期收益或者开发未成功。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研发支出都按当期损益处理,计入管理费用,这样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锐减,特别是成本大的研发活动,可能扭曲财务信息。第三,研究结果证明技术开发可行并且开发成功后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此时研究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开发的基础,仍然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由于没有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会使各期摊销的费用减少,从而虚增企业利润。第二和第三种情况都没有真实反映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客观性原则。

(二)历史成本计量结果欠缺相关性。对于企业内部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其投入和产出是以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计量,然而,研发项目一旦开发成功,其成果中凝聚着智力因素,往往能使资产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研发的投入相对于未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即研发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存在很强的乘数效应。企业以历史成本对研发成果计价,以少量的工资费用和实体资产消耗计量一项资产,不能体现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此一来,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将背离资产本身价值,使与研发相关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三)跨年度的开发支出未做减值测试。由于研究开发项目多数是跨年度进行的,因此年末时企业账务中可能存在大量资本化支出,但这些研发支出是否仍存在等量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盈利,可能与多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关键技术,一旦有企业率先获得研究成果,其他企业的研发支出可能就迅速贬值;同时,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是需要特别管理和保护的特殊资产,一旦管理或保护不善有可能导致其快速贬值。所以,企业应不断了解自己研究的项目在市场上的地位,以确定该项目的投入是否发生贬值。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未规定与之相关的减值测试,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三、对解决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研究与开发相关定义。为帮助企业财务人员准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作进一步解释,如在其定义后详细列示哪些活动属于研究活动,哪些活动属于开发活动,以使财务人员能准确将活动归类,提高研究开发费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加强财务人员与研发人员配合,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因财务人员不能准确判断开发阶段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财务人员可以要求研发人员给出相关的建议,合理归类各项研究开发费用,以确定哪些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可以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并要研发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积极配合,及时有效沟通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市场前景,避免因财务人员对技术和市场的不了解而不能合理判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同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从而使其高效准确的进行会计处理。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防止企业操控利润。完善内部监管可要求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原始数据详细记录并保留完整,建立研发支出归集、划分的工作程序。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部门在审计时要关注企业是否合理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以及进行资本化的支出是否合理,一旦发现企业为操控利润而不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则用法律加以处罚。

(四)调整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国家为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税法中规定由此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与新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税法也应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进步,建议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和会计保持一致。

(五)区分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本质,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所有研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研发活动进行到中后期或者无形资产开发成功的研发活动是不妥的。应判别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本质,用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如果宣告失败的开发活动,由于时间长且成本大,采用全额费用法使得当期利润的波动过于剧烈时,可以考虑列作待摊费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期摊销,并在会计报表中如实披露该项目的有关内容、失败成本处理方法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等,以便有关方面详细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于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可以采用全额资本法,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六)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研发成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能体现企业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而且技术的发展本身已能够确保企业相对可靠地计量研究与开发支出,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中企业也能较准确的知道研发成果后续的市场价值,所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行的。在考虑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为使企业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可以先将公允价值计量在部分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或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混合的方式进行,等环境成熟时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七)设立“研发支出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由于很多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研发项目的开发一般跨年度,然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同类技术或者对技术的管理、保护不善,使得研发项目不再具有之前的市场价值,引起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这样就需要企业设立“研发支出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解决企业跨年度的研发项目减值问题。现行的对研究开发项目后续减值处理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有一定的期限,在相应的年限进行摊销,另一种是不予摊销,只是在后续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对符合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每期重估,并在期末计提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这种办法建立了研发成本与无形资产之间的联系,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性,又能将企业信息传递给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永忠,高俊华.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9).

2.贾璐.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现状及披露问题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4).

3.冯小军.企业研发支出的归集与控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0,(3).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自创无形资产标准审计

自创无形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如自创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等。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不同于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确定,还有秘密性、长期性。这些特点使自创无形资产的审计具有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加大,增加了自创无形资产审计的难度。对自创无形资产审计进行探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挑战性。

一、自创无形资产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自创无形资产因其自身的特点,具有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自创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和计量阶段

1.把与研发活动无关的费用计入开发支出。2007年财政部的《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实务中存在企业将非研发活动形成的材料、非研发人员的薪酬、废料、闲置设备的折旧等与研发活动无关的支出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既增加了企业无形资产金额,提高当期利润,又通过增加研发费用金额增加抵税金额。

2.把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相混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相对复杂的特点,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界限有时并不明确。而两阶段的划分决定着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支出,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同时,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开发费用资本化是非强制性的,属于允许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和企业经营需要,具体的会计处理将受到不同利益驱动体的操纵。企业可以人为调整两阶段的界限,将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为利润调节留下了新空间。

3.开发阶段未满足资本化条件即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在开发阶段,判断将有关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条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操作时会出现为了调高当期利润而将未符合资本化支出条件的研发支出提前资本化的情况,不减少当期利润而是在以后摊销时减少未来期间的利润。

(二)自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阶段

1.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不恰当。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实现预定可使用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为了操纵企业的利润和资产,有的企业可能会对已经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自创无形资产不进行确认、摊销,长期挂账“开发支出”科目。此外,企业可能根据自身的管理情况和经营状况改变无形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或者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等任意调节各期摊销金额,调节利润。

2.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规范。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提取则不允许转回。这一规定虽然限制了企业通过冲回减值增加利得从而造成权益减少,改变资产结构以及防止企业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之间进行来回处理调节利润的情况,但实务中企业仍存在不按期进行减值测试,不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不准确等问题,仍存在做假账的机会。

(三)自创无形资产处置阶段

1.混淆无形资产的两种转让。无形资产的转让有两种情况:转让所有权取得的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并按取得的收入缴纳营业税;转让使用权取得的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两种情况下确认和结转成本的方式不同。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会增加营业外收入减少被审计单位的无形资产,而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会增加其他业务收入但不会减少无形资产。实务中,企业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将两种转让混淆,使资产和利润与实际相违背。

2.利用无形资产非公允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虽然以历史成本计量,但转让时不同的评估机构给出的评估价格有时有很大差异。无形资产通常找不到参照物,评估时只能通过收益途径对其价值做出模糊判断。这种不确定性给公司管理层利用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创造了条件。如2001年五粮液向五粮液酒厂支付置换补差款15.59亿,又通过向大股东购买无形资产商标及标识使用权,仅当年一次就支付给大股东10469万元,再次向大股东输送了大量资金。此外,大股东常以高估的专利权、商标、特许经营权等自创无形资产抵债,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

二、加强自创无形资产审计的措施

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防范无形资产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自创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和计量阶段

1.审查与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相关的资料。为规避企业将与研发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并归入研发费用,注册会计师要关注研发项目从申请立项到取得注册专利权之间这个期间,涉及的相关人员、仪器、设备、材料等详细列表。检查这个期间前后的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支出,并与相关科目核对,结合管理费用审计,检查其费用化支出结转处理是否正确。还可以与往年的研发费用作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费用项目,如果发现异常项目必须查看相关原始凭证。

2.审查对研究与开发两阶段的划分依据是否正确。索取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并向相关的研发人员询问以了解研发进度,判断是否符合开发阶段支出的特点,最终确定研发项目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做出正确的资本化和费用化会计处理,检查自创无形资产有无提前或延期资本化的情况。

(二)自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阶段

1.审查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注册会计师要检查相关资料判断自创无形资产有效期的确定是否合理,预期使用寿命的确定是否有误。核查自创无形资产采用的摊销方法是否恰当,能否体现该项无形资产预期实现有关经济利益的方式,判断受技术进步等科技因素影响较大的无形资产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进行摊销;无法判断预期实现方式的自创无形资产,是否以直线法摊销,是否在各期具有可比性。检查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是否合规,是否同其他费用相混淆。

2.复核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通过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各项自创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既而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与账面价值的金额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审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留意企业是否存在转回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是否存在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平滑利润的情况。

(三)自创无形资产处置阶段

1.审查与无形资产转让有关的文件、合同。确认属于哪种无形资产转让,再核对相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及报表项目,确认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有调节利润少纳税的情况。

2.与关联交易项目的审计相结合。为规避无形资产关联交易下的利益输送,注册会计师应将其与关联交易项目的审计相结合。查阅重要会议记录;查看当期是否存在异常的无形资产交易,判断资产定价是否公允,检查是否有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与集团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况;检查自创无形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合并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查看被审计单位报表附注,判断对自创无形资产交易的披露是否公开、透明;向被审单位管理层索取金额较大的自创无形资产关联交易声明书。

三、小结

除针对上述具体问题提出的对策外,自创无形资产审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创无形资产审计中的会计责任

鉴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降低检查风险的成本较高,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接受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必须重点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即企业对其自身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无形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的可靠、完整负责。注册会计师只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负责,避免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转移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二)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以降低检查风险

由于无形资产本身已具有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且自创无形资产又具有环节多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对无形资产的审计必须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将自创无形资产检查风险降到最低,以控制审计风险。此外,注册会计师应有力减少其他资产项目的审计风险,以此来“稀释”整张报表全部项目的审计风险。

(三)重点关注自创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

自创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如高新技术开发企业,因为其经营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除了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基本的审计意见外,还必须注意该类企业无形资产的持续经营能力、未来盈利能力等,并提醒报表信息使用者予以注意。

综上,自创无形资产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审计的发展又滞后于会计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同时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才能促进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君鹏,周霞.无形资产审计陷阱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9(26):39-40.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企业研发费用;财务;会计处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仅受到生产过程控制的影响,而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会对其也有决定性意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势在必行。在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的过程中,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迅速增长,对其财务与会计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的质量将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十分重要。

一、当前国内外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综述

(一)国际上的一般做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递延法。它首先把研发费用资本化,使其成为一项资产,待未来实现收益时,再将此项资产摊销。递延法有自身的优势,如它能够或多或少地规避企业的短期行为;同时有其不足之处,它与稳健性原则不相适应,其原因在于,研发活动虽和此后收入有关联,然而此收入能否完全获得还有待商榷,其不确定性较大。荷兰是采用递延法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类型是销记法。它在当期的全部费用中进行研发费的转化,使其成为一项本期的费用,该方法充分体现谨慎性这一原则。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是采用销记法处理企业研发费用的典型代表。

第三种类型为部分费用化。该方法是递延法与销记法在某种程度的折中,这也是其被称作“部分费用化”的原因之所在。由于企业在项目研究阶段无法百分之百地肯定将在未来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无形资产的存在,所以该支出通常在其发生时得到费用的确认。而相比于研究阶段,开发阶段更加直观、更为确定,企业更容易证明其在此后将获得的收益,所以在开发阶段在无形资产中计入相关支出计入更具可行性。目前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采用该方法。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现行规定

当前,我国企业执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研发费用处理应遵循以下条款:第一,要在研发项目的支出中对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进行明确;第二,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要在发生时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第三,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符合多项要求才可以被视为无形资产。对于研发支出,当前执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使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这与此前对所有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此变化,原因是多重的,从总体上看,有条件资本化是与资产的定义以及多项会计核算原则相一致的,这有利于使利益相关者获得更有价值的研发信息,为企业研发的热情推波助澜。

二、我国企业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从会计提供信息质量可靠性视角出发,盈余操纵空间较大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可靠是最大的问题,具体来说,该问题表现为多个方面。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不明确,盈余操纵空间较大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无法进行严格区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不管是现行的会计准则,还是过去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项具体区分标准的缺失。无法明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会对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层利用这个规则缺口肆意划分,完全凭借自身意愿进行。例如,在企业亏损年度,有的企业管理层会试图提前确认开发阶段,从而促成开发支出额的提高,以便达到亏损额减小的最终目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在企业盈利年度,一些企业管理层会选择开发阶段的确认向后推迟,从而使企业盈利有所降低。

(二)难以判定资本化条件,盈余操纵行为滋生

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判定开发阶段支出是否资本化需要考察五个方面,而在五个要求里,第一个、第三个以及第五个的可操作性较低,判别界限较为模糊,有一定的灰色地带。如此一来,容易出现“黑白不分”的状况,一些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利益进行主观判定的可能性增大,是否“资本化”这一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重要环节的进行将会面临更多主观的人为操纵,这有损于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摊销方法难以确定,盈余操纵空间扩大

在完成资本化后,企业研发支出会以资产的形式出现,并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怎样摊销。基于资本市场企业治理的大量经验,会计政策的弹性与企业管理层操纵的可能性呈正比例关系,弹性越大,操纵的可能性就越高,弹性小,则可能性降低。在无形资产准则中,有关摊销方法的规定十分有限,只是要求应“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没有名门规定研发支出应当采用怎样的摊销方法。倘若摊销方法由企业自由选定,那么,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的空间就会极大地增加,这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是及其不利的。

因此,基于以上多重原因,在进行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过程中,操纵盈余的行为不能得到根本遏制,利润操纵空间较大。借助于有条件资本化,企业管理层实现盈余调节的难度较低,这不仅仅对研发开支资本化可靠性造成危害,也损害了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的相关性,而以软件企业、高科技企业等为代表的企业会受到更大影响,原因是这些企业的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通常较高。

三、促进我国企业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当紧紧围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要规避企业对盈余的操纵,缩小操纵空间,就应该针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难以区分这一问题采取对策,明确区分标准;与此同时,要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有效提高资本化的可操作性。然而,理论并不等同于实践,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归类为不同的类型,类型不同,其在研发费用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可将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

对于软件开发类企业以及以研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来说,可以将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其原因是,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研发活动在其各项生产活动中的地位犹如制造之于制造企业,在产品制造中,其成本归属于产品本身,这和废品损失计入完工产品是一个道理。与此相类似,在此类企业的研发过程中,开发失败的成本要计入资本化项目当中。

(二)对研发依赖性高且研发费用较高的企业可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依赖性较高,与此同时研发费用较高,这时候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是造成企业操纵盈余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企业操纵盈余,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在各项管理费用中,将研发费用单独分离出来,对二者进行分开核算。基于研发支出的投入信息充分的考虑,可以在管理费用下设置“研究费用”,用来反映与其他管理费用分开的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与此同时,在开发活动进行中,可以先归集开发m用,并设置抵减账户,对其价值进行调整无形资产,等到注册完成之后,再在无形资产成本之中计入该账户与抵减账户的余额;第二,设立“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表”。研发活动是高科技企业的主营业务,单独设置一张附表,列示此类企业的研况,将研发信息披露给报表使用者,从而使其了解到实际的研发能力。

(三)研发费用较低企业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计入“研究与开发费用”

在企业研发项目中,一些企业并不会承担过高的研发费用,这时就应采用与上述两种方式不同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即充分遵循重要性的原则,将研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直接计入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之中。

企业对科研的重视决定了研发费用比例的增大,做好研发费用的财务与会计处理是财会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研发费用财务及其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的研发费用状况实施不同的财务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不但要努力避免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也要致力于国家税收流失现象的杜绝。总之,企业在处理研发费用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经营实际选对方法,促进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孙雨石.研发费用核算及其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13(06).

[2]鄢宏林.略论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与会计处理[J].企业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