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十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十篇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41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1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04-03

党的十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报告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并且把这样的认识成果载入,用这种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和肯定,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制度成果。这是十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和新开拓,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实践的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是世界范围内的大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苏联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随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东方和西方的许多国家执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执政,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怎样发展、怎样执政,成为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大课题。许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剧变,使不少国家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丧失政权,解体变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走入低谷,陷入低潮。这个世界范围内的大课题也变成了一个大难题,怎样破解这个大难题,人们在沉思、在总结,剩余的几个以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也在继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走出了这段历史的低谷。但是,回顾我们党的执政史,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后退,特别是“”那样的失误,教训十分惨痛深刻。因此,我们党也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前进的规律和道路,寻求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和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也越来越得法,越来越有效,开拓了党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新领域,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新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得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论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其随后,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型政党作出了安排和部署。这些年,我们按照中央的安排和部署,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次,党的十把服务型和创新型的要求同学习型一起,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素,“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也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新回答、新概括,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突破

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探索,也是党的建设理论不断创新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深刻理解“三型政党”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党在理论上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进程和要求都至关重要。

“学习型”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因为当今世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理论不断产生,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是先知先觉的,也没有哪个政党是无所不能的。一个政党要适应发展变化了的世界,要不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时代,要经受住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即,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自觉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在继承弘扬党的这些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包括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学习都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更高的要求,应该是一种具有先进的学习理念,明确的学习目的,健全的学习机制和可持续的学习力的团队式的整体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成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服务型”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世界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创造历史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历史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我们党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且将它称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符合人民的意愿,也符合党的根本宗旨、根本路线、根本世界观的要求,体现了党的根本属性和归宿。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不渝地奉行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宗旨,把服务贯穿于一切执政活动的始终,体现于一切执政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服务,坚持服务,善于服务,真正担负起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历史责任,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真正建设好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创新型”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证。因为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的历史使命、历史担当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具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改革、永往直前的精神、活力和勇气。这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生俱来的天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僵化老化、停步不前是与共产党人的这种品质和天性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更何况我们党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临着长期执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以及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改革创新的创造活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创新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三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要素、三个特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这个核心,紧密相联,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统一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过程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各方面。我们就是要在加强学习中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在服务人民中获取改革创新的力量,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党的发展。沿着这样的方向和道路前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难题就可能被我们破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就可能被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前景就一定是一片光明,灿烂辉煌。

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新发展

党的十以建设“三型政党”为目标,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征程。推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要把十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融汇到“三型政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一是要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统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十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向、总要求。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这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来统领。

二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推进“三型政党”建设。十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是党的建设的主心骨和党的根本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牢牢把握和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来推进、来发展。加强和推进“三型政党”建设,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是要用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指导“三型政党”建设。党的十提出“两个坚持”的指导方针,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离不开这一重要方针的指导。坚持和遵循这一重要方针的指导,就能把“三型政党”建设的任务完成好,目标实现好。

四是要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自能力”强化“三型政党”建设。十提出的增强党的“四自能力”的要求,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因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或者说只能依靠我们党自己的力量和素质、能力的提高,而不能依靠更不能依赖外人外党外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增强党的“四自能力”的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2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为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怎样建设学习型政党”再到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三型”执政党的提出及其建设目标问题的确定是深深植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回应自己所要解答的时代问题。

一、“三型”执政党的提出与自身目标的定位

1、“三型”执政党的提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接纳“学习型”理念,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与“学习型组织”传播结合起来的一个重大决定。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加强执政党建设领域分别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型政党的概念。十七大修改又把“服务”增加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200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型政党”的概念,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在上述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和创新型政党基础上,2012年党的十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集中起来,首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新要求和新目标,形成了“三型”政党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2、“三型”执政党的提出与自身目标的定位。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对其自身建设的基本定位。政党的建设的目标,是指要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政党,它是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为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是它的建设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决定着它的建设的方向、内容和任务。党的十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待,凝聚全党共识,提出了建设“三型”政党的新目标。这是我们党主动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从履行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思路、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三型”政党,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现实的开拓。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处于一种全新的内外环境中。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党能否经受住这些挑战和考验,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根本出路就在于及时调整党的建设目标,用新要求、新标准引领党的建设健康发展。建设“三型”政党的目标定位,表明我们党已经进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彰显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客观要求。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就是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历史经验,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经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自觉运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优化执政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彰显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坚持这个宗旨、完成这个使命的唯一途径就是“服务”,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成员争当人民的“勤务员”、甘做群众的“服务员”,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来对待、把群众利益作为最大利益来维护、把民生疾苦作为最大问题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有质量、更加有尊严、更加有幸福感。

建设“创新型”执政党彰显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总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对9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弘扬,又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学习型政党建设经验的肯定,更是对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认识,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

二、“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实践路径

“三型”政党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关键在于能以积极的行动落实学习、服务和创新理念。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积极培育学习、服务、创新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三型”政党建设思想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有赖于各级党员干部是否能够真正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缺失、理想淡化、道德滑坡、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等精神懈怠现象。同时,受封建传统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党员干部中还存在错误的权力观、价值观。要实现“三型”政党建设新目标,必须尽快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培育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关键是要始终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加强学习,改善服务,开拓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在实践中培养党员干部的学习、服务和创新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们要把学习、服务、创新意识教育融入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促使党员干部把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从而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建立完善自我学习机制,倡导终身学习、全民学习,通过学习使党更成熟、更坚定、更有型。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观点。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告诫全党:“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并且长期执政,很多党员干部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脱离群众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因此,服务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神圣使命,完成这个使命的唯一途径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党发展壮大、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宝。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服务理念,坚持基层为先、服务为重、以人为本,做到任何时候都把联系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丰富服务内容,把党的十报告关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部署要求融入、落实到为民服务中去,更好地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要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各级党组织联系帮扶基层,推动各种优势资源投放到群众生产生活中去,形成为民服务的强大合力。要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请群众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打分,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服务效果的第一标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通过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措施,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有质量、更加有尊严,进而使党更成熟、更坚定、更有型。

3、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每一次创新,都只能解决当时历史进程中某一发展阶段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全部真理,解决所有问题。“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当前,我国既处在发展机遇期,也迎来了矛盾多发期,面对民众对改革的强烈期盼、对公平的热切呼应、对民生的高标预期、对环境的美好向往,要求全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成员必须始终坚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尤其是实践创新,从而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实践的发展要求。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也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实践的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党,才能不断提高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只有不断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我党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迎接各种挑战、应对各种考验、化解各种风险、把握各种机遇,才能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促进党自身的发展壮大。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3

一、公平服务理念的内涵

什么是公平服务?许多学者和部门都在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解释。笔者认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讲,所谓“公平服务”,就是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促进科学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以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平等保护、提供平等服务、维护平等竞争为基本内容,以公平公正执法为根本要求的一种监管理念。

(一)公平正义是公平服务的价值取向

公平服务所追求和所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不怕物质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均等了就能弥补贫穷的不足,安定了就不会有乱子发生,就不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我国历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出的旗帜往往都是平等的旗帜。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太平天国提出的口号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都是人们追求平等的体现。

同志曾经讲过,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只不过是这种革命与以往的农民起义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它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并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来实施的。但就其革命成分来讲。主要是农民,所以当时提出的口号也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们一边打仗,一边在解放区进行。让农民分得土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障供给。所以,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就政治与行政层面而言,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谋发展、搞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决不能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获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对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与法规,要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加以清理和调整;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对侵害群众权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严格防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实施公平服务的目标,就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恰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所以,实施公平服务,维护公平正义,就应该成为工商机关的神圣职责和价值追求。

(二)依法行政是公平服务的核心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公平正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商机关是执法部门,肩负着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重大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行政的实质就是维护公平正义。

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优位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也就是行政法定原则。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人治的教训,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十分深刻甚至是惨痛的。同时,没有法律的约束,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依法前提下的行政,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行政行为。因此,坚持依法行政,一方面要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要依法为相对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实施公平服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促进科学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公平服务的根本目的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而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则是实现公平正义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树立公平服务理念、实施公平服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树立公平服务理念,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把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商实施公平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平等保护、提供平等服务、维护平等竞争是公平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是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公平服务,在市场准入上就是要始终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非禁即入”,不论对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还是个体、私营、外资,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这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这些年来,大连市工商局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之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就是因为这些政策直接体现了平等准入的原则,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发展,最突出的就是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达72072户,个体工商户211994户,这其中也凝聚着大连市工商局推进服务型工商建设的成果。

二是实施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是基本的法律原则。公平服务就是要既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保护经营者的权益;既保护大企业、重点企业的权益,也保护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权益;既保护内资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资企业的权益;既保护本地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地企业的权益。

三是提供平等服务。遵循主体平等原则,不论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效益如何,都平等享有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的权利,我们负有提供工商行政管理平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

四是维护平等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公平服务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工商机关最重要的职责。要通过严格执法,使违法行为得到惩处,使守法者得到保护,从而使公平

正义得到伸张。工商的监管客体行为,包括依法监管市场的主体行为、市场的交易行为和市场的竞争行为。对这三种行为的监管都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市场主体行为方面,无照经营是对有照经营的不公,办照的要纳税,是个体的过去还要交工商管理费,而无照的什么都不交。现在对无照经营的投诉。相当多的是有照业户投诉的,因为竞争不公平,侵害了合法者的权益。工商开展大规模的对无照经营的清理,固然是为了规避监管风险,更主要的也是维护公平竞争。在市场交易行为方面,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合法交易不平等的竞争,并扰乱了市场秩序。在市场竞争行为方面,近几年,中央和国务院反复强调要打破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治理商业贿赂,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等等,就是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实施(现在已废止),到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2008年《反垄断法》的实施,工商行政执法已从有限范围发展到全面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反不正当竞争到全方位保护公平竞争。实施公平服务,我们就要全面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责。

(五)公平公正执法是公平服务的根本要求

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没有偏私。封建社会衙门里挂的“明镜高悬”,其含义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判案。在现代社会里,公平公正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原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工商部门来说,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平等保护、提供平等服务、维护平等竞争,客观上要求执法主体要公平公正地执法,正确行使行政审批权、监督管理权、行政执法权。这是公平服务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公平服务的题中之义。应该说,我们的行政执法总体上是公平公正的,或者说是秉公执法的。

二、树立公平服务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是提出公平服务理念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公平服务理念的基本依据,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有两点: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社会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公平正义。同志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志的重要论述,不仅精辟地阐明了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而且从实践党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指出了维护实现公平正义的极端重要性。工商机关为行政执法部门,其职能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直接相关,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我们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公平服务理念。

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这是中央和国务院反复强调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四句话,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政府而言,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执行力,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行力。群众之所以关注这两个问题。就是看政府能不能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保证的是政府要提供公平的服务。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正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能不能做到公平服务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十分重要。同时,服务型政府也应该是法治政府,因为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提供公平的服务。因此,公平服务的理念也是基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提出来的。

(二)提出公平服务的理念是深化服务型工商建设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型工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须知,服务型工商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要把服务型工商引向深入,需要对我们的服务做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深入的宏观和理性思考。通过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求平等竞争、平等交易、平等对待、平等保护。适应人们这些追求平等的要求,工商部门就要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宏观、更为深层的服务,这种服务就是公平服务。而深化服务型工商建设,就要牢固树立这种理念,抓住这条主线。

(三)从工商面临的任务看,迫切需要以公平服务理念作指导

新“三定”和“两费”停征后,我们面临着职能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工商部门的法定职责。但是我们在市场监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监管错位的问题,还有监管越位的问题。这种不到位、错位和越位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不公”。监管不到位,对应该查处的违法行为放任自流,就是对合法经营者的不公:而监管错位和越位,直接侵犯特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一种显性的不公。要真正实现重心回归,履职到位,就要强化公平服务意识,按照公平服务的理念,推进依法行政。

三、树立公平服务理念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目前,对于公平服务,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执法也是服务而且是更高层次服务

有的同志。把执法和服务对立起来,认为讲公平服务怎么还强调严格执法呢?有的一讲公平服务,列的都是具体的服务举措,而把强化市场监管排除在外。其实我们讲的服务,是职能服务,这种服务包括具体的服务方式、服务措施、服务行为、服务态度,但最根本的还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现在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在一定意义上讲,创造一个让所有的相对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是最重要的服务。而这种环境的建立,光靠教育、指导、警示是不够的,必须靠法律来维护。

(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的同志认为。公平服务就是讲如何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这也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公平服务的着眼点是服务科学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利

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比如,普通消费者与知名企业、大型商场产生的消费纠纷,消费者处于弱势,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依据职能调解纠纷,公平公正维护群众的利益,这既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是为企业发展服务。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忽视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企业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三鹿集团曾经是全国知名企业,又是免检单位,持有驰名商标,但由于“问题奶粉”事件而破产倒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

追求平等是人最突出的社会属性之一。树立主体平等观念,关键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规定就是标准,就是规范。如果对违法企业网开一面、对大企业放松监管、对本地企业给予特殊关照,这就是对其他主体的不公平、不平等。加入世贸组织后,现在外资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对待。

(四)公平服务不是平均服务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公平公正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公平服务在理念上要求对所有相对人要一视同仁,没有贵贱大小之分,但这绝不等于平均的服务。比如,对事关地区长足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跟踪服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的体现:在当前情况下,对因大环境变化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扶持,对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关怀,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要求。再比如,现在国家对一些重点产业和企业实行特殊的鼓励政策,拿出大量资金予以扶持,而对一些非重点产业和企业就没有这种待遇,这是不是不公平呢?不是。因为重点产业和企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能使全社会受益,它们得到特殊的扶持,这本身就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对守法经营、信誉度高的企业实行远距离监管,对违法和有问题的企业实行近距离监管,表面上看不够公平,其实这正体现了公平。因为这种监管制度,倡导的是诚实守信。

四、当前实施公平服务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发挥市场准入职能,服务经济发展

目前,应该认真研究,出台和落实市场准入方面的具体政策。比如,按“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都要允许内资经营;凡允许本地企业经营的都要允许外地企业经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都要允许其经营”等规定,放宽了企业相应的限制,也是一种隐性的公平。要把落实市场准入政策作为树立公平服务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抓政策落实的力度。

(二)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行业垄断、限制竞争、商业贿赂、虚假宣传、商标侵权、无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直接侵犯合法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工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对这些违法行为放松监管,或者是因强调服务而不敢管,就不仅背离了公平服务的理念,也是一种失职行为。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一条原则:既要严格执法。又要防止执法过度。如果不能严格执法,那是行政管理中的缺位。如果执法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

(三)积极推行行政指导管理方式

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管理,在行政法上一般称之为“非权力性行政”,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合同等形式,与体现行政机关与相对人支配服从关系的、传统的权力性行政相区别。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等行政管理形式的作用。泉州、沈阳等地的工商部门几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泉州市工商局率先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实行登记事务教导制、查处违法疏导制、规范经营劝导制、维权兴企引导制等柔性管理方式,并辅以相应的程序规定、评估办法、监督办法等制度,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国家工商总局以正式文件批转了福建省泉州市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报告。

(四)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进职能到位

实施公平服务不仅需要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也需要工作的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一是通过落实制度,规范行为。二是通过全面推进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完善机关、分局和工商所考核体系。三是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信息化应用。四是要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加大追究力度。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4

【关键词】“三型”政党执政党建设创新路径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①,这是党首次提出“三型”政党建设的概念。从建设创新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执政党建设被赋予了更宽广的视角、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完备的目标。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也深刻体现了我国执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深刻理解“三型”政党建设思想,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逐渐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自觉转变,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促进了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加强执政党建设领域分别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型政党的概念。十七大修改又把“服务”增加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200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型政党”的概念,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②

在上述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和创新型政党基础上,2012年党的十把三者集中起来,首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新要求和新目标,形成了“三型”政党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学习、服务人民、重视创新的思想为“三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强调理论对革命的指导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列宁明确指出:“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要不怕公开承认自己素养不够,本领不大。全部关键在于,显著要同无比广大的群众,即同农民一道前进,用行动、实践和经验向农民证明,我们在学习并且一定能学会帮助他们,率领他们前进。”④《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⑤

在创新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以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为根本目的的,因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是用“创造”、“发展”、“革命”、“改革”、“革新”、“新事物”等词汇来阐述创新思想,论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这些都为我们形成“三型”政党建设思想提供了理论渊源和依据。

中国共产党90多年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三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回顾历史,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每当我们党能够坚持虚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内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党就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从而能够在革命时期不断地推动革命胜利,在建设时期不断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反之,每当我们党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人民群众,脱离时代要求,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恰如在总结党90年发展历程时得出的结论:“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⑥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三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党作为领导核心不仅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还面临着更为尖锐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危险。

我们党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和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用新要求、新标准引导自身建设。为了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我们党要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了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党要更加重视为人民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了克服精神懈怠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我们党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变革,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增强党自身的时代气息和工作成效。

“三型”政党建设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

丰富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党建目标是执政党建设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政党这一核心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们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建目标也在不断完善。虽然在不同阶段我们党对党建目标的表述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点都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提出的“三型”政党建设思想是在坚持这一根本点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基于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旺盛生命力的本质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和创造活力为重点,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治党治国人才,并最终以党员干部的率先发展带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第二,服务型政党建设是基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党面对多元多变的社会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创新型政党建设是基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着眼于增强党和国家的发展动力,以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党不断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又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学习型是前提和基础,创新型是动力源泉,服务型是目的和归宿。

深化了执政党建设的制度理念。制度在政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建设不足造成的。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党的十提出的“三型”政党建设就是在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中,通过不断丰富制度理念,拓展党建的制度平台而逐步形成的党建新成果。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键在于“型”。所谓“型”,强调的是制度化的状态。因此,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服务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要创造出一整套适应于时展新要求和社会发展新理念的学习机制、服务机制和创新机制,通过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开拓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执政党传统的以行政权力领导国家、支配社会的执政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社会变化。各地频发的更是折射出部分党组织存在领导方式不正确、沟通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和外部形象需要实现一次新的转型。

“三型”政党建设就是适应于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而提出的党建新目标。这一思想把党的主要特征定位于学习、服务、创新,强调执政党建设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塑造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执政党新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权力行使者。可见,“三型”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党建的思路,可以有效克服在执政党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自我封闭趋向和自我耗竭情况,从而能在开放环境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

积极培育学习、服务、创新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三型”政党建设思想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有赖于各级党员干部是否能够真正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缺失、理想淡化、道德滑坡、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等精神懈怠现象。同时,受封建传统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党员干部中还存在错误的权力观、价值观。要实现“三型”政党建设新目标,必须尽快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培育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理论培训切忌形式单一、内容乏味,要结合工作实践和思想实际,既坚持政治导向性,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先入为主,不避重就轻,不人云亦云;切忌纯政治式、纯论道式的说教,要以平等交流方式循循善诱,在教和学中产生思想共振和共鸣。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培养党员干部的学习、服务和创新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们要把学习、服务、创新意识教育融入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促使党员干部把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从而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把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三型”政党建设的突破口。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创造活力和群众基础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对此,列宁认为:“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亲身尝到自己的错误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能够认识错误和避免错误。”列宁所描述的就是党内民主。它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因此,“三型”政党建设应该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只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促使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党员的学习、服务、创新意识,提高党员的学习、服务、创新能力。为此,必须不断探索以党内民主推进“三型”政党建设的新途径。比如,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和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支持并组织党员直接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讨论,激发党员的活力和创造力。只有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提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的事务和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广大党员主动学习新知识、完善并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克服党员中普遍存在的“习惯性麻痹”症状。

加强制度建设,为“三型”政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就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依靠制度的力量解决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使学习、服务和创新成为党的一种制度化行为。这是“三型”政党建设本身的内在要求。

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完备、符合现实和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服务制度和创新制度,形成一个严整的制度系统。在制度设计中,任何一项具体制度都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既要有实体性制度,还要有程序性制度和监督性制度,使与学习、服务、创新相关的任何行为都有章可依,任何错误都能依法惩处。其次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这是“三型”政党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必须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做到制度制定具体细致、科学合理、易于把握,防止制度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建立健全能够保证学习、服务、创新制度得以坚决贯彻执行的组织体系,做到各级党组织配合默契、井然有序,最终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DKSJ04)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第283~285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0页。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5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政党,根本宗旨

一、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理论必然性

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提出,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密切相连,与我党一贯宗旨一脉相乘,与现代政党政治功能相吻合。

1、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政党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核心观点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任何政党抛弃工人阶级的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首要标志。

列宁继承了马恩这一主要思想,认为当时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只有党正确的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它才能管理,才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群众。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我党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

2、体现出党的宗旨的一脉相承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我党历来重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党的七大将“为人民服务”做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同志用“工具论”形象地表达这一思想:“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的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八大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些都包含着深刻的服务内涵,都要求我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强化服务思想、树立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3、切合现代政党的政治功能

关于政党的政治功能,各个国家的界定不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党的功能与政党的阶级性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维护自己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②政党扮演国家与社会的中介角色,要获得社会利益主体的支持,政党必须“提供优质的政治服务”,最大限度的将利益主体之利益传输到政治系统,成为政策的依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政党加强服务意识,密切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尽可能的贴近所代表的利益主体,实现便民服务经常化,联系群众制度化。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党,也是从历史的视界和世界眼光进行认识和把握。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时代必然性

十八大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世情、党情、国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危险”,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对新形势下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积极应对。

1、建设服务型政党是适应国际变化的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呼唤服务型政党。全球化不仅仅指经济全球化,还包含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当今民主国家的政党以选票的形式获取政权,这种政治竞争的现实使得各政党以提供群众更好的服务来换取民主的选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竞争服务,竞争上岗。尽管这些国家的服务型政党建设不是理论或观念的产物,而是竞争性政治制度的产物,但是,服务型政党建设已在全球成为主流政治。

在全球化背景下,群众工作对象更广,群众利益诉求更多,群众工作要求更高。作为执政党要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型政党。

2、建设服务型政党是适应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市民社会逐步发育,一部分权力回归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常态化发展。一方面执政党与政府对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另一方面社会转型、社会主体多元化又要求执政党和政府能够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扩大社会包容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党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要和发展要求等发生的新变化,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活力,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实践思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党关键在于践行,落在实处。

1、建设服务型政党要转变执政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党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权本位”的执政理念为“民本位”的执政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党工作的出发点和重心都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转变执政理念,就是学会换位思考,不是将我认为的服务“施舍”给人民,让人民“被服务”,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的需求来提供人民需要的服务。工作的效率不应该体现在单位时间内自己处理了多少业务,而是应该体现为人民节省了多少时间。

2、建设服务型社会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廉洁政治是服务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腐败的发生,会让服务大打折扣,影响政党的公信力。十八大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建设服务型政党要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是当代组织的基础,而制度化是党产生组织力量的关键”③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证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我们要创新和完善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发展党内民主的具体制度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有关制度要求,引导服务功能更好的发挥,并严格加以实施,以保障服务型政党的真正建成。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m].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7——218

②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361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6

关键词:三型政党;中国梦;内在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深刻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①同年,同志在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馆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项阶段性重大任务,建设“三型”政党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三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同志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②同志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③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梦想的民族,孕育了中国人孜孜追求梦想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培育了中华文明发展之魂——民族精神。“中国梦”植根于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必须要从中国的久远的历史传统中去吸取丰厚的营养,向先贤圣哲学习,向历史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各级组织的显著特征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在艰辛中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在艰辛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历史。我们党是靠学习起家、靠学习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他们都是通过学习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组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组织,来凝聚早期共产主义者,走上革命道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可贵精神,正是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这个优良传统,使得我们党能够在艰苦、落后的社会条件下,从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拥有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党现在先进并不意味着将来先进,永远先进,并不会一成不变,一劳永逸,党的先进性是要与时俱进的,如何才能与时俱进?靠的就是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习的本领只有一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干部迫切需要的。”①我们党是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背景下,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如何积极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需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只有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培养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才能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矛盾和复杂形势。只有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强化科学理论武装,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化解执政过程中所遇到苦难和危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只是手段,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人民幸福才是目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会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遇到许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毕竟,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无论是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还是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

改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同时,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积聚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立党之本

同志在十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过去,我们领导人民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现在,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建设服务型政党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立党之本。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为中国人民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中国人民创造实现梦想的平台。

(一)建设服务型政党,满足人民多元的利益需求,为人民实现梦想创造机会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马克思主义政党服务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国梦,让人民幸福,让人民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而构建服务型政党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的利益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正顺应和对接了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为人们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信息、技术、思路等服务;积极引导、组织人民群众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民利,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在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求和发展要求等方面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转变执政方式,党组织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筑牢社会思想和道德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共同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强宣传教育,从理论上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面临的困惑,使群众信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实践上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的利益需求,切实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民实现梦想创造平台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体现。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各种服务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公仆意识,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执政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实践,为人民群众实现梦想创造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执政党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规律。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服务型党员、服务型干部,建设服务型班子、服务型队伍,有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构建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充分运用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健全责任机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梦”的实现。

三、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之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生机活力才能不断焕发;一个政党,只有不断创新,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因此,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之基。建设创新型政党,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之基。

(一)建设创新型政党必须要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生命力之所系,活力之所在,同样也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激发全党的理论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把这一切付诸于实践,必须要有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建设创新型政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加强创新型政党建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出更加完善的执政方略、执政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建设创新型政党必须要坚持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也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实践的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建设创新型政党,才能不断提高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只有不断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我党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迎接各种挑战、应对各种考验、化解各种风险、把握各种机遇,才能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促进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实践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必然要求加强创新型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必然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也必然要求加强创新型政党建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使党的建设进一步从“应然型”转向“实然型”,从“改进型”转向“创新型”,着力完善政党领导体制机制,实现政治领导方式、思想领导方式和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大力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一步解决好用好权、掌好权、执好政的问题,建设更加廉洁的、廉价的、高效的善于治国理政的新型政党,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要求,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7

关键词:学习服务创新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39-03

政党现象(政党政治、政党制度等)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和中国共产党由于主要职能上的不同(资本主义政党的主要职能是竞选,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也就决定了其本质特征的不同和政党建设方向的不同。

一、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那么,什么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拥有不断更新知识以及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把知识转化成为执政能力的执政党。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执政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主要职能和工作任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和水平,来提高党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凝聚力的执政党。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更新,以适应社会进步要求和时展潮流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中,它已经显现了自己所特有的功效。问题是进入新世纪后,这一制度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应对的挑战更为严峻。于是,关于它的前途与命运,例如,“要不要继续坚持与完善”、“如何有效地坚持与完善”等,便成了人们热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我国历史因素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上得出的是“必须坚持”的结论。那么,如何将这一重大课题放到时代潮流中来加以分析、思考呢?历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对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从时期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邓小平时期的“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思想统一、作风正、纪律强、组织纯洁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能够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进一步围绕党的政治任务,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再到时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得出的是我们的党的建设理论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新的历史时期,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过程中,从十七大提出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再到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把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永安市对“三型”政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十报告提出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前提和基础,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核心和归宿,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动力和保障,三者共同服务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如何贯彻落实十精神,其能否真正实现向“三型”组织的转变至关重要。而基层党组织在建设“三型”政党组织中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局限性,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向“三型”党组织的转变,是每一基层党组织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一基层党组织所必须努力的方向目标。永安市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

1.努力坚持改善学习,着力打造“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1.1增强信念,自觉学习。要通过学习,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解决道德修养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崇高的人生追求。可以说增强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永安市在探索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重点从严格党课制度,设立道德讲坛,部门挂包村居上党课等入手;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史、学习先进典型为抓手。使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是雾里看花,而是真正能感触到党组织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理想信念,自觉在实践中你追我赶,学习建设“美丽永安”的本领能力。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8

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既是重要的建党目标和重大任务,也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与时俱进。“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从本源上、本质上讲都在执政,必须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本质上是依靠群众,根本要求是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遵循执政规律的具体需要和生动实践,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项基础工程,它是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的,最终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认识、来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如此深刻、广泛、全面的改革,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对党的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和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也包括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改革作为头等大事,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主动支持各项改革,确保把中央改革部署落实到基层;要在改革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以服务改革统筹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等工作,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以发展促和谐、保稳定,以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凝聚合力,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着眼于求真务实,增强实效。首先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用思想自觉来推动行动自觉。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实践探索,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深入研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涵、功能定位、目标任务、方法路径等,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要根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其次,要解决地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基层党组织也必须同步研究和改进领导方式、治理方式等。第三,要研究和完善基层工作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民主自治的关系如何处理,乡镇基层政权建设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手段、服务载体问题,等等。第四,要加大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力度,注重分类指导、分层指导、分类服务,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给予基层组织足够的创造空间,保证基层创造的经验有实效、可推广、可持续。

责编/周晓燕王志远美编/石玉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9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本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决不否认人本主义的思想,只不过在他们那里,赋予了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价值观所不同的科学内涵,他们根据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吸收了包括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精华,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等重要论断,并赋予人本主义以崭新的内涵。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之所以把共产主义等同于人本主义,那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这种发展是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高度发达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条件,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真正目的。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制度下,工人的发展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不可能是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这样,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价值的虚伪性的同时,确立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观,为人本主义注入科学的内涵。同时也确立了以全人类都得到自由解放和一切人都获得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

2.人本主义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的法则的深入人心,个人的价值开始越来越被显现出来,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开始为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本主义的价值开始回归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直到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得人本主义思想重现光芒,成为一种人们认可并得到重视的社会基本价值。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大的行政改革特别是2003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和环节都体现着人本主义价值的取向2。一些有违人本主义的法律、规定的条文被废除,比如城市收容制度;而与此同时一些体现着人本主义价值的新的制度开始出台,比如,新的条例就有很多人性化的规定,再如城市拆迁条例的出台等等。政府的很多设施建设开始体现出人文关怀,政府的执法手段开始逐步摈弃简单粗暴而向耐心的沟通和依法方向发展。

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行政管理还没有发展到人本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本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并没有贯彻到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相反,传统的甚至是封建的官僚行政理念还有很大市场,“官本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表现在不惜牺牲个人和人民的利益大搞政绩工程,大树官位形象,存在着严重的现象和严重的形式主义。有些官员为了GDp增长,不惜掠夺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根本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和生存,这是典型的与人本主义相对立的“物本位”表现。其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不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特别是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的贫富悬殊已经使得一部分人的生活除了问题,这与人本主义思想是严重背离的。究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应该是兼顾效率和公平,是很值得思索的。第三、一些法规中还存在着不符合人本主义思想甚至相抵触的条文,比如城乡的户口管理问题,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甚至是对农民歧视的现象,不平等就不可能落实人本主义思想。第四、政府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执法手段过于简单粗暴,甚至有些时候个别现象缺少人道主义。还存在着严重伤害人们利益和伤害人们感情的执法情景,这些不仅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还严重干扰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实施。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行政管理里人本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要求我们在行政改革中去落实人本主义思想。

二、我国行政管理趋向人本化的原因分析

1.行政管理人本化是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一场大的趋势正来势凶猛并在不断加强,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原动力,推动经济的非国家化、一体化的全球化趋势。正如英国政治学家约翰·贝里斯(JohnBayhs)和史蒂夫·史密斯(SieveSmi山)所说“全球化就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果越来越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过程”3。全球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认为,经济全球化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本的流动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以及由此而需要进行的国际协调,即包括组织管理形态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本质内涵在于经济资源跨国流动与经济相互依存、影响。但绝不仅仅限于经济,甚至国家的政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传统权力也受到了来自国家领土内外的限制,发生变异。正如托夫勒所言,“有一些力量试图把政治权力从民族国家向下转移到次国家的区域和集团中去。另外又有一些力量则试图把权力从国家向上转移到跨国性的机构和组织中去。”世界上很多国家为因应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纷纷进行行政改革,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呈现出“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的趋势。

2.行政管理人本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起着决策、引导、协调、监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处理好国家和社会、国家和社会组织、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不能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如果偏离了人本主义这个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出现问题。事实上,我们党之所以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也真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坚持人本主义价值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总结我国近二十年来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某种对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的快速运行,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4。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高速发展等严重问题。长此以往,我国的经济将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不可能。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偏离了人本主义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行政管理的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人本主义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意义尤其重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树立人本意识,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管理目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就必须实现人本管理,彻底改变作风,彻底改变“官本位”思想,彻底改变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真正的深入到人民群众去,放下架子,为市场服务、为群众服务,只有这样,行政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行政改革人本化趋势的内在动力。

3行政管理人本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同志为我们描绘出了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的价值基础。

首先,人本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这个本,和谐社会就会成为无本之末。要牢固地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决维护人民凑众的利益。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着眼于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三、我国行政管理人本化改革的方向

1.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

发展职能或者经济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最重要的行政职能之一,行政改革中落实人本主义,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5。这是因为:

首先,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人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先决条件,这个现实途径是无法超越的。

其次,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必须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后者一样是社会文明的基本构成,是社会进步程度的反映,三个文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三、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必须实现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使它们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应该成为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第四、强化政府的发展职能,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原因就是人类的发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各种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说到底,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这就需要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将成为检验政府是否真正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标准。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强化发展职能,就是要牢牢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满足近13亿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为目标,保证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们的小康生活水平更加宽裕,人的潜力发挥和素质提高的基本条件不断改善:以迅速发展经济,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结构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与内涵集约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服务意识、服务手段都十分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化,服务行政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提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他要求所有的行政领导、党员干部都要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服务型政府是市场逻辑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一是市场化改革唤醒了公民的权利意识,社会组织和公众迫切要求政府保障其基本权利。二是政府是公平公正的守护神。政府通过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从而确保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是市场经济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分化与利益失衡,政府必须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当好规则的制定者和冲突的裁决者,协调、平衡好好各种利益的矛盾点,尤其要特别关注和保护弱势集团,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救济,使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服务行政是人本主义在行政管理中贯彻落实的最好表达,因为服务必须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并不断去满足这种需求和利益。离开这个出发点,服务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讲,人本主义是服务行政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理论界也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选择目标。这就要求政府:首先是要改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管制型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施政原则,把实现公民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利益服务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把社会和公众作为服务对象,为社会服务。其次是政府权力要从无限转向有限。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即必须仔细区分政府的权限,哪些是政府需要管理的,哪些市场需要管理的,哪些是需要社会管理的。政府必须向市场和社会分权,积极培育和健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并向社会逐渐转移权力和放权,将原来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增强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人员。最后是政府要调整管理方式和手段,适应服务行政的要求。服务行政还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服务规则、管理方式、服务程序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在具体服务规则方面,政府部门应注重提高服务效率,特别要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公开与透明,能够减少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公职人员的可能性。在管理方式方面,要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趋向于协商、解释、说服,注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在服务程序方面,注意便捷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公民到政府机构办事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唯有这样的政府,才能较好地体现公共服务精神。在管理手段上,要放弃过去单一的命令式的管理手段,而代之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为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提供服务和法律保障。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本意识

执政理念和管理理念都将制约着行政管理的行为和成效。“以人为本”己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这种理念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在管理上必然是服务行政。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全球化所要求的政府管理理念应具有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在本质是上是一致的。如何把这些理念和政府公共部门存在、发展以及政府改革、组织设计方案、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应该是新一轮行政改革必须考虑的。必须强化“以民为本”的意识,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设施等方面倡导人性化,突出公众的利益。要更新管理观念,倡导和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公开意识等。

4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大力推进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

在行政执法中落实人本主义,首先就要求行政法律法规的人本化。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行政执法的人本化。行政执法中的简单粗暴甚至野蛮无理己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损害着政府的形象,阻碍着人本主义的落实。政府行政执法方式的人性化趋向需要执法观念变革和执法制度创新的支持,政府执法应当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发展执法制度的人本主义精神,表达法治的人文关怀,对真实的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与精神、生存与生活、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要真情关切。应该说,这些情况正在改进,也是2003年来人本主义加强的一种表现7。在行政执法中落实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尊重人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政府执法应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和相关人的人格,严禁殴打或采取其他侵害其身体的暴力行为,不对当事人实施精神折磨或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如游街、示众、罚跪(站)、辱骂、公开隐私等。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是行政执法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行政执法中坚持人本主义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志。

5.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十六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具有指导意义。制度文明,本质上是如何善待人类自己,如何尊重人,平等待人,如何为多数人服务。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坚持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还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入手。这是实现行政管理向人本化管理转化的根本之道。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就是要为为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增强国力服务。为经济主体服务,为方便民众服务,为平等对待公众服务,这就是政府制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敏中:《论人本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总第130期)。

[2]薛建平,沈建军:《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3]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4]汪信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及其实现途径》,《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0日。

[5〕赵汝周:《中国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分析》,/download/zhaoruzhou.doc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篇10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政府;路径

2006年10月11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008年2月23日,同志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及价值取向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主动承担着为公民服务的责任的政府。简而言之,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的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政府的工作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权利,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

2.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现代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政府服务的基础之上,重点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主体性、责任性和主动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摒弃传统的“管制”思维,树立“服务”思维。

3.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依法行政。作为服务型政府必须将自身的活动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而且必须严格遵循特定的程序。依法行政要求从立法、执法到监督的全过程来推进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建设,严格按照职权法定、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行事。

4.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是“人民满意”。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服务型政府在国家税收和财政分配中起主导作用,它必须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的基本走向也应该由人民的评价来决定。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1.民本政府。民本政府就是政府的行政活动以满足人民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彰显政府的人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的行政理念。政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法治政府。法制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总结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和依法治国的进程,明确提出,全国推进依法行政,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

3.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责任政府是相对权利政府而言的。责任政府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由“权利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

4.有限政府。指政府的职能严格的限定在公共领域,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直接控制市场活动,把精力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5.阳光政府。阳光政府要求政府机关的所有活动,以及政府所掌握的除了必须保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外,都有义务向社会公众开放。阳光透明有助于政府更好的履行,保障公民的权力;透明也有助于满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要求;透明更有助于反腐败的开展和防止权力被滥用。

二、构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基层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上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所以构建基层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以转变理念为前提,否则,政府的服务就不能落到实处。要由过去的“官本位”、“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政府管什么、做什么都要以人民的需要为依据。如果观念不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能成为泡影,政府要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展开管理,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有切身利益的最大问题。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在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上下功夫。首先应科学合理的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的同时,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来;其次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要正确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层级体系,以提高政府效率;再次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督促和监督各级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构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支柱,公务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确保公务员素质。要不断完善公务员的录用制度:录用必考,考则选优,任人为贤;其次要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更新机制。要打破过去的铁饭碗,公务员应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动态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公务员的素质。要使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的知识与理念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寿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m].人民出版社,2008

[2]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