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十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十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43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1

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是指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熟练运用企业内外的各项资源,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受薪人员。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经理的职业化;其二,具有经营者职业资格经理的人员,将其工作视为职业生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标准与压力约束,在社会选择机制作用下不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并以此激发经营者的创造智慧与献身精神。“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提法是将企业管理学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理论运用到了传媒产业。

中国传媒呈现出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主要特征,资本的进入以及加入wto后面临国际传媒集团的挑战,加速了中国传媒业的变革,政府作为媒体的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身份开始隐退后台,前台的董事会的功能逐渐向战略决策方面转化,这使媒体经理人执行经营管理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于是,媒介组织急需大量专业化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参与到媒体管理中来,但同时媒介组织并未储备好足够的媒体管理人才,因此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重视,分析其培养对策,不仅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群体仍处于幼年期,它的成长壮大需要一个选拔、培养、锻炼的过程,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大量涌现。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传媒职业经理人不应该仅由传媒本身来培养,因为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式有很多种,学校课程的训练能强化专业操作技能,同时人才自身也要在实践中多加学习和积累才能成就业绩,需要传媒、自身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媒介组织:改善管理体制

人事管理是整个媒介管理的重要内容,改善管理体制可以先从改善人事管理体制入手,招聘制就是一个突破口。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人选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可以面向社会广招贤士,不必局限于本单位或者是采编部门。公开招聘可以使更多优秀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浮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在媒介组织内部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竞争,让能者上、庸者下,吐故纳新。

完善授权机制是改善管理体制的另一方面。传媒职业经理人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各种资源的组织者和运用者,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其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运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上。所谓授权,就是要让他们得到相对独立运用这些资源的权利,这是发挥职业经理人作用的必要前提。一个合理、完善的授权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创造性,也是传媒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此外,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并不是天然地与企业利益相一致,仅有授权不足以保证职业经理人尽心尽力地经营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职业经理人的考核、评价与绩效挂钩,才能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

传媒职业经理人:实践磨炼,自我深造

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认为,学习和实践是传媒职业经理人最现实的培养途径,也就是让熟知新闻传播业务的人学习经营管理,在市场中加以锻炼;让有经营能力的人加强新闻传播业务的学习,全面了解传媒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媒介经营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主要是在实践中。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在职实践培训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实际技能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以传媒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社会阶层,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其立身之本。目前,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多是采编人员出身,对经营不够熟练,因此急需参与实际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媒介整体发展的经营管理技能培养;媒介的品牌经营技能培养;传媒的资本经营和财务管理技能培养;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管理、广告发行的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培养等方面。此外还应掌握一般性的企业管理技能,包括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市场营销的知识和运作方式等。

二是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首先来自对传媒的热爱,对使命感的认同,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同时,经理人还要具有个性化的素质,因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的形成都与经理人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

三是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是经理人长期艰苦的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晶,是经理人顺利执行决策、具备开拓进取精神的根本,内涵深远,笔者主要说两点,一是文化素养,二是学习能力。媒介是文化产业,作为专门从事文化经营的媒介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比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这是具备合格传媒职业经理人的重要硬件。此外,职业经理人要能够根据条件和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继续学习,以提高素质和积累经验。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实践、书本和从业经验,更来自于自己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渴求。优秀的传媒人才,不仅需要在平时尽量多参与策划等工作、尽量多接触不同行业,积累自己的职业经验,更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高校教育:培养后备军

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传媒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中国的传媒组织缺乏知识全面、熟悉国际媒体运行规则和熟悉市场运作的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全国各大新闻院校在校学生人数约10万之众,但是他们所培养的多是采编人才,相对缺乏复合型人才和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不过,可喜的是近几年中国主要大学新闻院系多数开设了“传媒管理”课程,也开始招收媒介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传媒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5月28日,中国第一所媒介管理学院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挂牌成立,其宗旨在于为国家媒体管理提供研究基地,为媒体培养管理型一流人才。

探索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体系,需要既重视学校教育又重视实践积累。国外有培养mmBa(mediamBa)的提法,中国许多高校已在此方面做出了回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2年10月在国内高校中首家推出媒介管理专业方向的mma。mm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新专业方向,主要以新闻单位在职管理人员为招生对象制定招募和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决策才能的高素质传媒职业经理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管理学院于2004年3月联手合作首创整合商学院和新闻专业两个领域的教育资源,开设传媒管理方向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传媒emBa项目充分研究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努力融合全球传媒教育的先进经验。”

综上所述,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它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国内媒体企业化进程以及运作的日益规范与竞争的加剧,培养、造就传媒职业经理人已成为传媒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需要媒介组织对限制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包括媒介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命机制、授权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直接为传媒职业经理人提供有利的实践环境;需要媒介经营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打磨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需要教育体系培训和储备后备人才。

新时期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来自国际传媒集团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传媒职业经理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传媒职业经理人队伍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壮大是符合市场规律和传媒规律,且有利于传媒自身繁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向志强:《人力资本与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秦志华:《首席执行官――企业领导核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方汉奇主编:《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暨中国学会年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2

传媒产业发展对经营管理人才提出迫切需求

传媒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使传媒竞争尤其是经营竞争异常激烈,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限制传媒经营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1.当前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凸现供需矛盾。人是决定传媒竞争胜负的关键,也是传媒组织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和资源。由于中国传媒业进入市场时间不长,加之长期以来社会效益远重于经济效益的新闻理念,时下,传媒业普遍感到经营管理人才的奇缺。最近,不断出现的挖人事件、培训热潮、学习浪潮甚至“新闻mBa”现象,都生动反映出传媒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传媒业的逐步开放和竞争升级,传媒要提升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非常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我们注意到,国外传媒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早已未雨绸缪,首先表现在以高薪猎取传媒行业人才,尤其是富有经验和资源、熟悉新闻政策的传媒中高级管理人才。不难预测,传媒市场化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将使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传媒发展趋势要求传媒经营管理者转变观念。中国传媒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传媒属于党报占主导的国营性质,传媒管理者多由上级宣传部门直接任免,往往重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轻管理才能和经营才能。随着传媒商品属性重新受到重视,传媒经营管理的内涵不仅包涵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也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要求上的变化,使传媒管理队伍面临着管理思路和观念的转变。

3.少数传媒管理者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从广州日报成立报业集团至今,被批准组建的报业集团已达38家,广电集团和出版集团也相继成立,一些令人瞩目的传媒经营管理者从中脱颖而出。在不少非公有传媒机构中,也出现了一批在市场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如凤凰卫视刘长乐、光线传播王长田、阳光卫视杨澜等。这些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和总结。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内涵和特点

基于对中国传媒经营管理现状及其人才匮乏矛盾的认识,总结对不少传媒经营管理者的访谈,笔者认为,在“传媒经营管理者”的基础上需要一个更准确的概念来定位这个群体。这个概念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为此,我们尝试提出“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新概念。作为体现强调传媒经营管理重要性和预示传媒管理者发展趋势的概念,有必要在中国传媒业的体制环境下,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内涵和特点作初步探讨。

1.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内涵界定。“职业经理人”、“传媒经理人”、“职业传媒人”等概念,有的侧重强调经营管理,有的强调传媒职业的定位,和“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考虑到中国传媒的体制和环境,我们借鉴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制订的《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职业经理人的定义,提出:“传媒职业经理人”是熟知中国传媒国情,懂得运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知识、经验及技能,以传媒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传媒经理人。

笔者认为,“传媒职业经理人”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在传媒产业从事专业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并懂得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去运营发展,实现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必要的能力有三: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有政治头脑和制度意识;熟悉新闻业务的能力,掌握基本业务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结合国情,我们比较认可既懂新闻政策和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以及网络媒体的首席执行官等,如果符合上述要求均可称为“传媒职业经理人”。

2.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特点。传媒职业经理人还需要强调四个特点:(1)定位上,具备以传媒为首选职业的基本理念;(2)素养上,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能力;(3)道德上,兼具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经理人操守;(4)环境上,职业化程度高、行业内可相对自由地竞争和流动。当前,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职责大致包括:品牌发展策略、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传媒产品的生产制作管理、广告发行的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市场的项目分析、策划、开发;乃至传媒延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如读者俱乐部以及出版、咨询等方面。

对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若干思考

1.理性认识传媒职业经理人概念提出的超前性和必要性。实践表明,传媒呼唤成熟的专业化、职业化经营管理人,尤其是在传媒走向市场的背景下,传媒的产业特征逐渐体现,传媒的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原则和传媒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传媒管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必然提高,给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机遇。因此,应该从传媒发展的规律和前景来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传媒职业经理人”也符合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大趋势。

2.寻找自我实现与体制环境间的平衡点,探求适宜的发展策略。传媒职业经理人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体制制约,其成长环境并不完备,突出体现在传媒经营管理人员面临着各种压力,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传媒投资方对传媒的经济收益寄望太大、心态过于浮躁,发行和广告商急功近利等。但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成长的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传媒市场化和传媒入世是推动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成长的主要动因,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成熟应当在适应体制和适应实践的平衡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在推动进行。

3.探索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既重学校更重实践积累教育。如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传媒经营管理实践性很强,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在实践中,良好的竞争机制、必要的压力、适宜的管理政策和人事制度都很必要;其次,解决传媒职业经理人匮乏的尖锐矛盾,必须健全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既要提高大学新闻院系对经营管理课程的重视,还要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综合水平,改变重理论、轻实务的现状。复旦大学曾经提出要培养3m人才(masterofmediamanagement),但实际教学中,始终未能真正实施此培养计划。相比之下,国外有培养mmBa(mediamBa)的提法,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比较成熟,值得参考和借鉴。

4.对传媒职业经理人良好的发展前景持审慎而乐观的态度。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前景,笔者持审慎而乐观的态度。首先,有人对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否自由流动存有疑虑。由于绝大多数传媒的事业性质,即使实行企业化管理,管理者仍多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对此,我们既要坚持当前的上级任免制度,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传媒中,“上级任免”和“事业编制”不再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机制的未来趋势是市场化和职业化的;其次,有人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独立也存有疑虑。其实,即使国外的传媒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像律师、会计师那样有充分独立的职业地位,结合国情,追求完全独立和市场化的自由职业地位也不现实。鼓励传媒人在传媒行业中相对自由的流动,不等于从体制上承认传媒行业是自由职业。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媒经理管理者的地位突出,必然引发新一轮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竞争和流动。这种趋势必然使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应该乐观地预测,专业化、职业化、流动性是未来传媒经理管理人才市场的基本特征。当然,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传媒管理体制和政策特殊性也是决定传媒职业经理人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①支庭荣:《传媒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彼德・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参见支庭荣《传媒管理》第68页

③林晖:《编营分离――传媒资本运营的前提》,《新闻大学》2002年春季号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3

传媒是具有社会职能的行业,不是单纯的赚钱买卖

报格建立在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传播业基本职能的认识上。传媒主要职能包括社会守望、协调社会关系、文化传承,以及提供娱乐。第一条是基本职能。如果不了解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只把传媒看作一种纯粹赚钱的买卖,自然谈不上报格,也不会有记者编辑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敬畏和对职业规范的奉行。传媒需要赚钱,但要建立在传媒服务于公众而形成的公信力之上。曾有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的传媒业不是作为一个社会行业,而是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现在传媒业回归市场,逐步成为一个社会行业,重塑报格自然要提上日程。

重塑报格,目前要做的一件基础性的工作,即形成完善的传媒工作体制,负责新闻采写编评的编辑部,与负责传媒经营的部门真正地分开,使传媒的运作规范化。早在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出《关于对管办分离和划转报刊加强管理的通知》,指出报刊实行管办分离的具体要求是:人员分离、财物分离、发行分离。但是实际上,在目前的新闻媒体运作当中,并没有真正地贯彻执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传媒,几乎都存在要求记者编辑拉广告、新闻栏目承担赢利任务的现象,不少媒体甚至大肆炒作所谓“整合营销”,编辑被要求配合经营人员,在新闻中进行植入式营销。本来报纸已经有了专门的娱乐版,现在连新闻的内容也在趋向娱乐化,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时有发生。这如何谈得上报格?

如何真正落实采编与经营的分离,使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实现双轨并行、良性运转?

首先,在认识上要认清传媒与众不同的赢利模式。一般企业的赢利模式,就是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的产品,产品卖得越多越赚钱。为了使客户满意,制作部门和营销部门必须有密切的联系,联动运作。然而,新闻传播业的服务模式与此差异很大,它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只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传媒腾出部分版面或时间刊播的广告,才会有更好的传播效应。

因而,传媒的编辑部考虑的是如何全心全意为受众的新闻需求服务,履行社会守望的职能。这与经营部考虑的为具体的广告商服务,性质是不同的。如果传媒的经营部与编辑部勾结,通过新闻的(或干脆把广告写成新闻)来满足少数广告商的利益,必然损害广大受众全面、客观获悉新闻的权利。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卵,断了传媒的前途。

从目前的可操作角度看,建立有效的采编、经营分离制度,报纸可以实行“一报两制”,即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定性为企业人;而从事采编的人员则定性为事业人。其次,编辑部门作为新闻媒体的核心部门,需要形成内部新闻自由的明确意识和制度性规范。所谓“内部新闻自由”,是指编辑部要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选择受众需要的新闻,传媒的老板或经营部门的领导人尊重编辑部的专业工作,原则上不干预。

形成可操作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条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4

资本壮大传媒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近几年,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强力冲击,加速了传统媒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报纸媒体逐渐摆脱内部积累的原始方式,由完全靠内部积累向内部积累与以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为特征的外部成长相结合转变,资本运营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资本壮大传媒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传媒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媒体中,广电类传媒企业上市较早,1994年东方明珠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传媒上市第一股,之后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广电网络、中视传媒、华策影视等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出版类传媒企业受益于政策扶持,2007年新华文轩在香港ipo上市成为出版业上市第一股;报业传媒企业中,北青传媒在香港ipo上市,成都商报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先后借壳上市,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家报业传媒在国内实现首发上市。总体而言,近几年传媒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还将会有一大批报业、出版等传媒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拓展取得突破。媒体的“三跨”发展目前已卓有成效,多家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勇于“试水”,小有成就。如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半岛传媒与潍坊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共同成立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潍坊晚报》,打破了省内报业市场的地域壁垒。2010年7月,大众报业集团又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双方各占股50%,共同出资组建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大众报业集团占股51%,控股经营《鲁南商报》;同时以成本价收购临沂新闻大厦,标志着省级党报集团整合地市报业资源取得重大突破。大众报业集团还创造机会投资参股山东广电网络公司,成功进入有线电视领域,占股比例达11.96%,成为第二大股东,在跨媒体经营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传媒资本运营取得突破。被誉为“传媒湘军第一股”的电广传媒资本运营硕果累累,其全资子公司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是中国本土最成功的创投企业之一,2001年至2010年,连续10年进入“中国风险投资50强”,稳居内资前三名。目前,达晨创投管理资金105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累计140家,其中19家企业成功ipo,6家企业通过企业并购或回购退出,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可以说是中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范例。近几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坚持“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利用资本手段做强做大产业,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资本运营之路。在这一发展理念指导下,2011年9月28日浙报传媒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我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由此可见,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传媒第一次多元化经营浪潮,电广传媒、浙报集团的多元化资本运营无疑更多地彰显了几分理性和成熟。

资本壮大传媒催生全面风险管理

从传统的媒体运营,到注重借助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发展壮大传媒,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但资本运营与发展风险相伴,这也催生了报业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

报业传媒集团高成长与高风险并存。报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一柄双刃剑,高成长也伴随着高风险,风险主要集中在并购重组、资本运营、重点项目建设、全媒体等资本密集型领域。

一是并购重组风险。报业集团跨区域、跨媒体并购,关键要看并购后的整合效果,能否通过整合协同增效,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传媒并购对并购方的管控模式、薪酬机制、人才储备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并购本身也具有较大的风险,需做好前期财务审计与法律调查工作,防范并购陷阱。并购使报业集团在短期内迅速做大,但只有成功实施整合,报业传媒集团才能实现做大向做强的根本转变。

二是资本运营风险。随着资本壮大传媒发展模式的逐步确立,资本运营的作用日益凸显,将使报业集团的资产、收入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资本运营本身具有专业性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操作不好,不但不能壮大报业主业,反而会拖累主业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人才紧缺,面临更大的运营风险,事前扎好“篱笆墙”和“安全带”,充分评估和防范风险至关重要。

三是重点项目建设风险。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报业集团往往投入巨资建设重点项目,包括办公大楼建设、大型设备引进、房地产开发等。由于重点项目占用大量资金、人力等资源,事关报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密切关注:一是资金风险,须控制好预算量力而行,不因重点项目建设而债台高筑;二是管理风险,要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控制好项目规划、招标、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等关键节点;三是廉洁风险,重点项目建设是滋生腐败的高发区,须建立健全项目监督机制,堵塞漏洞,防范腐败。

四是全媒体转型风险。近几年,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传播手段的创新和传媒业态的融合,作为传统媒体的替代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了长足发展。与其将替代品视作威胁,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机会。另外,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的完善,使企业具备了突破单一化产业的内外部条件。害怕新的竞争领域,不敢投身其中,是永远也无法掌握新领域的规则的,而且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此,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多媒体传播趋势,打造集报纸、网络、有线电视、手机、户外媒体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格局,将成为报业集团的重要任务。在全媒体格局下,报业媒体的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新的市场风险。

五是上市后新业务拓展风险。目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一是采编人才相对丰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二是传统管理人才相对丰富,熟悉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高级投融资人才都极度匮乏;三是传统媒体的领袖很多,而真正的企业家类型的传媒领袖尚未成主流。经营管理、项目投融资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容易使报业企业上市后迷失方向,假如募投资金新项目、新业务实施不好,会给报业企业带来新的市场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报业在资本壮大传媒的路途上可能面对的诸多风险,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正逐渐成为报人的共识。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CoSo(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随着传媒业态的加速融合和报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将会涌现一批大型报业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全面风险管理将逐步成为报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构建报业集团风险管控体系

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财务、审计等传统内控部门,而是渗透到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到全体员工,从战略目标制定到日常运营管理等公司运作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大型报业传媒集团全面构建风险管控体系。

向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转变。在资本壮大传媒模式下,报业将由单一区域、单一媒体、单一行业向“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转变。目前,专业化已突破单一化、多元化的争论和限制,不论是资本运营还是传统的媒体经营,也不论是单一化还是多元化,都要向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转变。因此,专业化、规范化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现代传媒管理体制机制。现代传媒管理体制机制,包括清晰的发展战略、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业化的项目运营、富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传统媒体长期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机制上与现代公司相差甚远,竞争优势体现在垄断性和区域性上,而不是专业化、市场化。建立现代传媒体制机制,有利于报业集团进一步规范治理,形成科学的决策、管理、监督机制,从制度层面防范风险。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报业集团可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是与传媒业务相结合,以重大风险、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为重点,把风险管理的要求融入传媒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二是对不同风险分别采取措施,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三是建立三道防线,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四是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定期自查,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报送检查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五是建立专项审计制度,内审部门(也可聘请风险管理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外部评价)可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至少每年一次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明确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一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高效运行;二是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由熟悉报业运营流程管理、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经验和审计或法律知识的董事组成;三是设立风险管理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实践中多由审计、法律等内控部门承担,名称不一,或称风险管理部,或称审计法律部等。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6-01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需求现状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报社、企业传媒、商业传媒、电视制作公司等。目前,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是:

(一)传统媒体对人才需求趋于饱和,且对人才规格要求提高

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才贮备较为充裕,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随之而来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大型传统媒体对记者、编辑等采编人才的招聘要求其基本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且还有其他若干附带条件。

(二)数字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且注重技术水平

随着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在全国的推广,数字影视制作人才特别是网络流媒体和手机电影等新媒介人才正在逐渐走俏,其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在20万人左右,尤其在高层次的编导、策划、制作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新媒体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需要熟通传统采编业务,还需要通晓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视觉设计等。新媒体人才需要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潜质,能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从事媒体内容创作。

(三)除了大型企业之外,一些中小型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策划、企业宣传,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更需要懂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企业由于经营发展、形象宣传、文化传播等目的,对企业内部报刊的采编人员、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纷纷给出优厚的待遇以招揽有真才实学、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新闻人才。随着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势必持续走高。

除了大型企业外,一些发展起来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策划与宣传,需要新闻专业人才进行企业形象推广与营销活动。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首先是滚打摸爬出来的出类拔萃的顶尖高手,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具有多方面才能,如复合型人才。其次是要有多年工作经验,对本职工作有钻研且非常懂行,富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一)除了极少数优秀学生能进入省市级传统媒体就业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型传统媒体就业希望渺茫

由于大型传统媒体人才需求趋于饱和,且大多数传统媒体对人才引进的基本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因此,高职学生除非特别优秀,否则难以进入大型传统媒体就业。

(二)大量的中小型私营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将是学生可以瞄准的就业领域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量的中小型私营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公司的进入门槛较低,一般学历要求大专以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即可。因此,这些中小型公司是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领域。

(三)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宣传、企业策划、行政公关等职位将面向具有新闻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对高职学生而言,要进入大型企业从事企业宣传等工作可能难度很大,但是随着中小型企业对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视,他们也希望招揽到有新闻背景的人才进入企业从事企业宣传、策划和行政公关的工作。因此,高职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瞄准中小型企业的宣传、策划、行政、公关等职位。

(四)有一技之长,懂新媒体运营规律的新闻人才将更受欢迎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6

关键词营销企业文化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一、营销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营销是手段,企业文化是精髓,两者互不独立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传统营销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而是将重点指向了更为有价值的事物,随之改变的还包括营销手法的多样化,例如网络营销、会员制营销、电话营销等等手法。其中,网络营销是技术水平较高且用户人数居多的营销平台,是基于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方式为传播平台进行的营销活动,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营销。真正的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传播的介质作为基础平台,不同媒体推广后期进行的交易活动或行为,最终能够实现交易的目的。网络营销包括互联网营销,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能够承载各类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和目标。营销的本质实际上是本体与客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通过这种传播进而完成交换,所以信息是交换之源。企业在保持传统营销策略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动态和新兴媒体平台的合理应用,拓展更多的营销手段,进行网络营销,特别是加强品牌的展示、信息的、活动的推广等环节。目的是借助互联网络把形式各样的营销手段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类执行,以统一的传播方式将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信息向客户进行传达,最终利用营销手段,实现信息传播式链条闭环路径。

企业文化一直被定义,一直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所阐述,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企业优良传统作风、企业价值导向、企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凝聚和升华,是内隐于形,外化为式的精神力量,属于精神范畴的最高表现,更是企业基业长青,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支柱和前进方向。

企业文化依靠营销手法,对外需要让客户了解企业、用优质的产品吸引客户与企业进行合作共赢,对内要求职工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多优质产品,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二)营销是目的,企业文化是需求,两者互不矛盾

营销的最终目的很明确,是赢利,成功的赢利并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客户群体的不断“再次光临”。目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目标,目的可以是实现产品的最好收益,也可以是营销理念的成功推广并受到客户理性的接受,所以是物质和营销战略两个层面的结合。“再营销”将是营销手段的再拓展。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企业所创造的产品实现交换和使用价值,带给双方的就是双赢。想要让双赢继续深入而持久,就需要企业形成一定的营销理念,全面提升营销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营销手段中不仅要有显性的营销策略,更多需要的是通过产品折射出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这一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成功推广,重要的传播要落实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上来,建立一种信息时代满足客户需求和企业自身需求的价值体系,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多是隐性的,包括理想信念、经营思想等内容,多在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态度上有所体现。

企业文化与营销并不矛盾,深层的文化需要通过营销手段和具体的营销策略表现出来,营销中的方式策略同时也折射出企业的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专业化水平,透露出深层文化建设的程度和功底。企业文化和营销的通性都是以人为本,树立尊重人的价值观念,尊重客户也尊重企业职工,角色根据主体而转变但本质是相辅相成。

(三)营销与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营销是一个大的体系,了解、挖掘产品内涵、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文化营销是营销精神层面的营销手段,可以满足客户的精神诉求,但文化营销的出发点要根据营销对象的不同进行设置,企业内部的文化营销是职工,企业外部的文化营销是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策划。文化营销将促进文化品牌的推广,品牌的推广又基于各种营销手法的实用,营销传播的核心是品牌,品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营销手段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做到以产品为源,以客户为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为载体,文化传播为媒介,树立品牌形象,让客户自觉主动成为企业的最大消费者,拥有大量客户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证明,也是优于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最好诠释。

二、企业文化不同表述语态的多样化传播

不同表述语态的多样化传播既是企业文化营销的不同渠道。企业文化常隐于无形且难以描述,是作为“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精神层面的一种形态而存在。运用传统媒体的表述语态能够将企业文化物态化,将企业文化“物化于形,意化于心、感化于情”。使企业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到、感受到。静态的描述方式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动态的描述方式是电视语言的应用,这些传统媒体的宣传传播方式都是在展示企业自身的一种文化,只是语态不同而呈现出的方式也不一样,都属于文化营销的一种模式。

(一)静态影像瞬间是企业文化的备忘录

静态影像既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瞬间是真实的静态记录。文字与图片的有效结合是传统媒体传播的一部分,当这种传统的文字与图片的结合遇到具有针对性的媒体开发技术时,新的传播媒介就产生了――图文电视。图文电视是一种将图片与文字进行再编辑组合形成的新兴栏目,在电视上由静态转动态并配以轻音乐进行循环播放的一种媒体新形式。

图文电视能够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图片的结合形式,对图片表现的主题内容进行收集、分类、整合、编辑,并配以文字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描述,以一种动态带静态的新形式让图片在电视中动起来,而不显枯燥单调。图文电视的作用和意义不只是在于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媒体播出形式,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图片的记录功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文化发展史,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历程和职工在这个时期的精神风貌。图片与文字的表述虽是一种表象,但实际上在静态的图片背后能够寻找到企业当前各发展层级的痕迹,将图片集于一个媒体平台,并及时展示在公众面前,是记录企业文化的备忘录。

(二)动态影像片段是企业文化的“活标本”

标本既是真实的记录,静态影像必定有自己的局限性,动态影像则相对于图片来说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新闻类的影视资料是当前最接近真实的记录,具有客观性和时效性。专题类影视资料则是对真实素材的二次创作,相对新闻而言,具有一部分记者的主观描述在内。让栏目具有互动性,传递性,是一直探索的方向。打造一台属于职工自己的电视频道,真实反映职工的工作生活的媒体平台。栏目设置可形式多样,树立的榜样和典型通过动态影像记录,描述工作、生活的场景,以画面取胜,用逻辑关系、结构设置讲述故事,无论语言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是情感的表达。电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企业文化表现的一个侧面和角度,是让外界了解企业文化的一种渠道和途径。一个频道的长期运转主要依靠一线职工的真实声音和反馈意见,一线职工最想看到什么、最想听到什么也是一个频道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调研是前提,反馈、评估是方法,职工有需求、有要求,有反馈的声音和投稿渠道的畅通就意味着频道有更广阔的发展方向和持续不断改进的动力。动态影像片段的记录是企业文化的再记录,是企业发展历程的“活标本”。

(三)网络媒体营销的新探索进一步推进文化营销的快速发展

静态和动态影像的记录仅仅只是企业文化表现的一个侧面,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营销依然是把企业文化做大做精的媒体平台之一,可以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再次包装和转换投用于网络媒体的应用。选定适合本企业网络主题内容且对公众具有价值的传递内容将是一项长远的工作计划,也是吸引有效客户浏览网页的直接手段。怎样在同行业的统一模板中创造具有自己企业网站的风格,将现有的资源迅速重新整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栏目设置的投放,做成一种广泛的推广模式,在平台上结合新媒体形式下的前沿载体,构造最新颖、最有创意的网络表现形式,把企业的理念、文化、远景、产品服务、职工风采等信息传递给公众;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和纸媒的传播都具有针对性、深入性等特征,但表现形式各有优势,面对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需要不断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多元化融合和创意类包装。

工作要努力,但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企业权威信息的、产品性能、质量的公开、职工风采的展示、企业公众开放日的招募等等专题栏目的设置将是文化营销的隐形手法,媒体平台的发展依靠于社会科技进步的程度,内容基于企业的理念和文化,主题源于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录。将网络的创新形式进行拓展,将网络语言向网络语态进行转化,将网络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诠释,全面打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企业文化内涵和理念是不断深化和加深的,探索更多的媒体营销手段将加速文化营销的发展进程,达到让客户感受企业文化,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产品和服务上共赢,在文化理念上共享。

三、文化营销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长期形成的、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它规定了职工的思维定势、统一了职工的行为方式,这种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可以吸收优秀的有志之士的加盟,还能使本企业内部员工紧密团结,凝心聚力,进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营销的不仅是产品,营销的还有人力资源的配备。

今天的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越来越加大了对文化形态产品的关注度,企业的效益也由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产品营销转移到文化力的营销,文化营销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一个平台的运行主要依靠基于生活内容的丰富素材和高于生活的各类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仅仅靠市场营销的各类组合策略是浅显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才是文化营销的源泉活水,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文化营销战略,企业才能良好运行,全面推进品牌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7

哈铁资产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主要从事铁路局可开发利用房屋、土地、机车、设备租赁经营业务。针对公司成立时间短、经营压力大实际,面对网络新媒体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紧紧把握企业化市场化经营特点,探索打造具有经营企业特点的宣传思想工作,为经营发展提供有效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构建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系

创新是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向网络新媒体进军新常态下,积极探索“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网络新媒体的形式”,构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系。

打造“六个创新平台”。顺应网络新媒体发展,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吸引力和互动性。“资产大讲堂”――热点解析平台,通过常态化形势教育,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导向;“小故事大理念”――转变观念平台,运用富有哲理小故事,启迪思想,转变观念;“指尖微党课”D党员教育平台,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快餐式”阅读习惯,实现党课内容“码”上学;“我的营销故事”――典型示范平台,选树公司经营创效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激励增收创效;“经营之道”――经营实战平台,总结推广公司成功经营案例,提升经营实战能力;“廉政一席谈”――警示教育平台,开展日常提示警示,筑牢党风廉政建设思想防线。在运作方式上,将“六个平台”纳入公司QQ群、微信群,即时传送,互动交流。

开发政治工作信息系统。把握网络新媒体开放、包容、平等、互动等特点,购置触摸查询一体机,研发“哈铁资产公司政治工作信息系统”,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温度”和“黏性”,与职工“零距离”“面对面”。设置“政治工作创新平台”“和谐幸福一家人”“形势任务教育”“资产经营先锋”“文化活动掠影”等栏目,将政治工作划分为16大类56小项,涵盖政治工作主要任务。“系统”面向全体干部职工开放,根据工作时间自动开关机,随时接受查询监督,改变政治工作封闭运行状况,实现政治工作系统化、网络化、规范化。

建立民主公开制度体系。针对网络新媒体时代干部职工权利意识、平等意R、民主意识更加强烈,积极主动回应解决职工关切。开发“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系统”,将职工关注的提职晋级、奖金分配、福利待遇等9个方面热点焦点,全部进行公开。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职工出差补助有的一个月相差一两千元,个别职工对此有异议,于是将差旅费补助按月公开,就迅速消除了质疑。针对房屋租赁价格这个“敏感”话题,在哈铁资产网建立“三公一拍”平台,即:“房源公开、底价公布、结果公示,网上竞拍”,打开前门,堵死后门,既维护了企业利益,又防范了廉政风险。通过民主公开,示权限权,消除猜疑,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二、坚持线上与线下互动,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引领功能

宣传思想工作是心灵的沟通,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绝不能板起面孔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必须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思想引领为先。针对公司经营指标高、奖金基数低,部分干部职工完成任务信心和动力不足,采取党委书记重点讲、班子成员分工讲、部门经理单独讲等形式,加强常态化形势任务教育,提振士气和信心。重点围绕“跳出两根钢轨谋发展”“全资产经营、全方位创效”,讲清成立资产公司完全符合总公司发展战略和铁路发展趋势,坚定对公司发展信心;围绕贯彻落实路局七次现场会精神,讲清路局面临的挑战机遇,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围绕完成全年经营任务,讲清路局支持与自身努力、公司效益与个人收入关系,咬定目标,背水一战。在全公司开展“大干180天,全员大攻坚,誓夺7000万”活动,凝聚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

转变观念为基。针对干部职工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比较弱实际,借助总公司党组“转、闯、增”活动,盯住干部职工思维短板定向发力,案例教学,启发引领。利用“小故事大理念”平台,编发“松毛虫的故事”“卖托鞋的故事”“裁缝的故事”等小故事,配发评论,启迪思路。利用“经营之道”平台,编发公司打造升级原哈东二宿舍品质,年租金由27.4万元提高到122万元等成功经营案例,引导干部职工干中学、学中干,拓宽思维。利用“我的营销故事”平台,总结“捡回来的铁塔”“争当龙江之星火车头”等典型事例,弘扬先进,培育干部职工市场意识。通过QQ群、微信群将这些故事和案例发送给职工,鲜活生动接地气,职工爱听爱看并从中受到教育启迪。

提升素质为本。围绕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目标,以路局素质提升计划为契机,努力建设适应企业化市场化经营的干部职工队伍。将原职名为司机、厨师、门卫、清扫员等15名同志,改职为营销员,打通他们职业上升通道,激发提升素质进取热情。每人制定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岗位学习。聘请吉林大学专家举办商务礼仪和经营实战讲座,提升沟通能力和营销技能。采取“走出去”形式,选送职工到相关单位跟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总结宣传由司机改职为营销员的徐恩义“玩得转方向盘,当得好营销员”事迹,形成示范效应。通过系统培养和实战拉练,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基本满足了公司日常经营需要。

三、坚持有形与无形结合,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金字招牌

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独有优势。发挥这个优势,打造政治工作“金字招牌”,促进经营发展,是市场化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打造职工认可的政治工作品牌。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建设“党味”较浓的“党员活动室”,设置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义务、“党员政治生日”、“红船书屋”、创先争优揭示板等内容,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的主阵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夺红旗、争红星、创先优”竞赛、“我为公司献一计、一个项目一面旗”和“争做营销状元、创效先锋、管理能手”活动,让党组织活动更加有形化。加大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正能量,组织各类先进典型照光荣照、上光荣榜,通过微信群全方位展示干部职工敬业、务实、奉献精神,让精彩瞬间“定格”,在全公司形成互相看、比着干的浓厚氛围。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8

关键词:传媒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26-0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业进行了渐进式改革,成效显著。但由于传媒产业的资源配置还是以国家整体调控为主,市场机制并未真正运作,作为市场化基础的产权制度的不合理,令传媒产业市场化更像是“纸上谈兵”,缺乏发展的内在持续动力。因此,当传媒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外延式的增长便会受到诸多阻碍,传媒业产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权是传媒产业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

从新制度主义角度来看,以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为基石的经济体系是最有效的,健全的市场制度是市场化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障。由于传媒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完全的市场化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传媒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产业内的产权制度的健全程度,二是企业主体的自主程度,三是要素市场的健全程度,四是市场中介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可见,产权制度是产业市场化的前提与基础,为企业主体的自主行为划定底线,提供要素市场成长的土壤;企业主体自主行为活跃程度直接影响要素市场的发展壮大,而法律法规为产业市场化界定框架,保证其良性发展。市场制度的效率取决于保证市场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因此,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是推动整个传媒产业市场化的根本所在。

(二)现有产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权的国有属性致使行使职能弱化。我国传媒企业的产权归属于全体人民,在实践形式上即为国有。然而,国家作为一个行政概念,本身并不能直接行使所有者职能,只能根据行政体制由下属各级官员代为行使。权力的下放必然与限制同行。由于我国媒体属性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等国有资本以外的形式均不能进入,传媒资产所有制形式单一,当媒体为扩张发展求助于资本市场时,产权不清成为传媒资产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首先,国家身兼传媒资产所有人和传媒经营者的双重角色,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处境,使其对传媒资产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其次,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传媒资产市场无法有效规范化的运作,无法通过产权的合理流动进行资本运营,从而实现传媒业资产的优化配置。

2.委托关系冗长致使责权界定不明晰。我国传媒业采取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多级办报、四级办台体制。这种委托关系冗长,难以对各层进行有效控制,成本高昂,并且存在诸多弊端;而且由于委托-关系无法体现应有效用,又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所谓“内部人控制”,即由于真正的委托人(全国人民)这一主体的虚化,人成为实实在在的主体,委托人无法对人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媒介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权过大,从而导致“过度在职消费”、“工资侵蚀利润”等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性在组建传媒集团之后影响更甚,在资本运作中投资风险的提升使得决策失误代价巨大,如果国家和传媒集团之前缺乏明确的责任权力界定,那么,对于传媒经营者而言,经营决策失误不行用承担什么责任,而对所有者来说,需要国家承担全部资产损失。

3.目标多元化致使约束激励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一方面,产权不清使得各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就无法清晰界定,“奖罚分明”成为空谈,对传媒管理者没有与利益直接挂钩的工作督促作用,工作动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角色中宣传和经营没有彻底分离,身份的多元化要求政府既要进行舆论导向,还要负责传媒集团的发展,导致目标效果的不理想。从内部管理结构来看,主要是政府委派形式,由上级党委任命集团主要负责人。从媒体经营方面来看,也受到政府政治方针需要的直接影响。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传媒企业中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并存。然而,一旦传媒集团的管理层由上级党委任命,对传媒集团的管理层而言,市场激励必定让位于行政激励,传媒集团内部自上而下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官本位”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管理者目标和传媒企业市场目标不一致,这种行政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使传媒企业资源配置处于低效。

二、传媒业产权改革的要素分析

(一)传媒业产权改革与国家主体地位的保持

我国历来把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从传媒的功能上看,这一属性有其必然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传媒及其影响力在国家政治领域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维护执政党政权和社会稳定以外,更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力量,推动国际间交流与了解,促进合作以谋求利益共赢。因此,传媒的“喉舌”功能有其必要性,推动产权市场化改革并不是单纯地要传媒依循市场自由发展,而是为增强传媒产业的实力提供制度保障,以更好地服务于“喉舌”功能的实现,传媒业产权改革有助于提升对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助于稳固国家对传媒产业的主体地位。

(二)多层次产权结构方式的构建

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根据我国国情,可尝试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权结构方式,根据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将传媒业分为三部分:国有独资媒体、国有控股媒体和国有参股媒体及其他。不同性质的媒体承担不同职责,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和产权模式。

1.国有独资媒体。作为国有独资媒体,承担喉舌功能,着重于官方声音的传达,对国家政策提供权威解读,重在体现宏观视野。对于这部分媒体,主要着眼于管理体制的优化,解决现行体制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弊端。可以参考“职业经理人”模式,建立一个国有资本产权机构,对下属媒体进行整合,分别与之建立有效的委托关系,使国有独资媒体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委托形式,必须以所有者与者之间责权明确的契约关系为前提,以建立在这种契约基础上的有效约束激励机制为依托。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国有独资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涉及国家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与中央保持一致。

2.国有控股媒体。国有控股媒体保证国有资本主导前提下,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在运作机制上更为灵活。一方面,官方色彩的淡化使其拥有更自由的言论空间,观点和立场更加中立;另一方面,外界资本的引入提供资本运营的财力保证。因此,应当主要集中在提供政治、经济类新闻的媒体,其发展要着眼于提供优质新闻,注重新闻的角度、深度和时效性,在新闻本质上提升竞争力。

3.国有参股媒体和其他类型的媒体。国有参股媒体和其他类型的媒体,应当着眼于“软新闻”的提供,主要从事服务类新闻以及文化娱乐性节目的供给。其理想形态是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服务于民生,并通过高品质的节目参与到世界传媒市场的竞争中,成为文化输出的有力手段。此类媒体应实行完全商业化运作,其市场行为受市场调节更为明显,以保障资源流向利益大的空间。应当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传媒治理结构,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媒介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三、传媒产业产权改革的路径分析

传媒产业的产权变革策略必须符合国情,与传媒产业自身属性相适应。根据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总体目标,对于经营性传媒或传媒中的经营性资产,其实现路径主要可从以下五方面来考虑:

第一,明确媒体国有资产的产权。以国家依法划分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产权为对象,对各类产权主体的财产范围以及经营管理权限做出明确划分。对媒体国有资产现有量的认定是完善产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根据所有制结构明确各主体行使所有权的方式,在实行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应当通过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的规模和实力,还能使得产权结构多元化,形成利益制衡。同时,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与角色相契合的责任和权力。

第三,在传媒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治理结构的主客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治理结构针对公司本身而言,用来处理公司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外部治理结构则针对整体市场而言,强调通过竞争性市场自发形成的外部约束力量对公司进行间接控制,以促使其规范管理、优化结构。这种约束力量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等,主要从宏观角度推进传媒企业的发展进程。

第四,建立传媒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传媒产权的自然流通。必须首先明确产权界限,同时保证产权在法律上的可让渡性,为产权的市场流通提供实践性。传媒产权市场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传媒业发展潜能,积聚生产要素增值以实现规模经济,始终保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第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传媒业产权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政府对媒介产业的控制力,不仅可以从国有资本在传媒业中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体现,还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来实现。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为依托,但法律法规的健全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时刻关注改革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定加以规范。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传媒业产权改革必须在全面考量、谨慎决策后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可以在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后,先对个别领域和对象进行试点,并根据实施现状科学修正改革方案,使改革分阶段有序进行,从而实现传媒业产权市场化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英)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郑丽勇.论传媒产业的产权改革及思路选择[J].新闻界,2006(2).

[5]丁和根.我国传媒业经济成分和产权制度改革取向分析[J].新闻大学,2007(2).

[6]肖赞军.传媒现代企业制度由模拟到创建[J].当代传播,2007(2).

[7]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J].新闻大学,2006(夏季号).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9

制播分离一直是广电业界非常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在媒介产业经营浪潮冲击和荧幕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电视行业对这一电视节目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1999年出台的“82号文件”正式提出“制播分离”,时隔10年后,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代表新一轮广电改革的“制播分离”在2009年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成为广电寻求根本性体制创新和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产业突破口。

2009年宋广电系统内最热门的话题当属上海文广的制播分离改革。在拿到国家广电总局第一个关于“制播分离”的批复后,上海文广于去年10月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分拆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将继续维持事业体制,承继原上海文广的播出资源和涉及“新闻制作”的部门,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广播电视的新闻中心,技术播出的后端总控,总编室以及所有频道和频率所有权;新成立的东方传媒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并承继SmG的英文简称。该公司将囊括上海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及经营业务,旗下将拥有一系列子公司,包括第一财经、星尚传媒以及集团之前成立的包括iptV、手机电视在内的―系列新媒体公司。

上海文广的破冰成功带动了全国广电新一轮的体制创新,在此引领下,广电体系内的制播分离改革将很快风起云涌。有媒体报道,与上海文广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还有湖南广电、央视二套、五套、北京电视台等“制播分离试点单位”。

地处西部的陕西电视台在近几年也在加快改革的步伐,早在2008年陕西电视台工作年会上就提出“把住导向,放开搞活;做强内容。做大产业;宣传经营,两轮驱动;事业产业,双轨并行。”的三十二字发展方针。2009年10月28日。陕西电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陕西电视台产业化运营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陕西电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陕西电视台将能够进行市场运营的业务和资产剥离出来,与台里所属的多家公司进行整合而成立的集团公司。在电视媒体进行集团式产业化运营的必然发展趋势的环境下,我们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现代的公司化法人治理机制更好地运用到电视产业集团的实际产业运营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产生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关于此,特思考如下:

电视媒体的改革路径究竟是“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

针对当前热议的“制播分离”改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鸿认为,现在电视台的制播分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台两制”,就是由电视台出资成立一个可以进行市场运营的公司,按照企业化管理。其他如播出渠道、新闻类制作等归入一个单位,仍旧是事业制管理的行为。过去的电视台由于是一个事业体制,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过去,电视行业都是产品,即电视节目在市场竞争。但是它的主体一电视台是不竞争的。通过“一台两制”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招电视台的部分资源剥离出来。变成一个市场主体。它可以去参与市场流通,实现收购、整合、组合以及上市等多种运营模式。所谓的“制播分离”其实也是给电视台松绑。之前的上海文广,以及现在的湖南广电,制播分离的核心都是这样。而这肯定是一个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走这种制播分离道路。让电视台能够进入市场流通,也只有这种方式。

我认为“制播分离”和“一台两制”都是对当前电视媒体进行产业化市场运营改革的一个确切描述。只是描述的角度和概念范围大小不同罢了。“制播分离”是从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角度,而“一台两制”是从行业属性的角度。“一台两制”的概念大于“制播分离”概念的范畴,例如并没有进行“制播分离”的电视媒体,仅仅是把其他如电视购物、电视广告等易于分离的资产从电视台中分离出来组建产业集团,也是电视媒体进行产业运营市场化改革的措施,也即“一台两制”。不能称之为“制播分离”。而只有像上海文广这种把电视台剥离出来的仅仅成为一个播出机构式的改革,才可以叫做是“制播分离”式的改革。

如何选择电视媒体集团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集团化管理的关键是要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有效解决母子公司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减轻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集团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作为进行产业化经营的电视媒体集团同样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解决好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问题。管控模式依据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同。可以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划分成集权管控模式、分权管控横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统分结合管控模式三种类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关注以下兀介重点:

1、要准确定位母公司职能。母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一个管理中心和协调中心,其管控职能定位决定了该集团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对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什么样的职能定位决定了什么样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如将母公司定盥于集业务经营与资本经营于一体,战略管理与业务运作相结合的混合型公司。不仅要强化战略管理还要负责一些具体业务,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偏向选择集权管控模式和统分结合管控模式。如将母公司定位于以资本运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公司,其管理重心偏向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和资本运营,对子公司具体业务管理放权,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则偏向选择分权管控模式。

2、要符合企业集团的战略需要。管控模式的选择要符合集团整体战略的需要,并能够推进集团战略的贯彻实施。针对不同子公司在企业集团主业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情况。采用不同的管控横式,以确保规避主业的运营风险、确保企业集团战略的协同性,同时又不会对下属各子公司过度管控。

3、要考虑整体效益最大化。由于企业集团各子公司独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条件和能力参差不齐,对集团的战略价值也截然不同,集团母公司无法也不可能对不同的子公司实施单一的管控模式。因此,当多种管控模式并存时,应考虑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和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并从差异中寻求和探索一种协调和统一。

我认为,电视媒体集团要选择好母子公司管控横式,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出资人人格化主体。理顺各公司之间的股权投资关系,制定好集团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电视媒体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能本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三个阶段。“物本管理”招人看成是经济性的动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与生存的需求。“人本管理”认为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能本管理”强调的就是以发挥人的潜能,注重人的创新能力的增长,从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诉求,“能本管理”采取了以能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目标是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协调能力,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客观环境。

随着广告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传媒资本和运作经验有机会快速地渗透到中国传媒市场,诸多的变化使媒体的原来的管理机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新的生存环境,外部压力,传媒原有的僵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进行逐步的改革。而内部机制中人力资源改革是最核心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传媒组织员工为组织带来的经济效益,面对开放的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环境,只有用“能本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才能充分调动传媒员工的积极性。让人才不断地成为传媒组织制胜的法宝。

我认为,目前电视媒体集团要进行“能本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当前的用工模式。取消事业编制与聘任制之间差别,做到真正的同工同酬。应该像文广集团当年改制模式学习,将拥有3,000多名事业编制职工,具有50多年历史的事业单位上海电影制片厂由事业单位改组为完全企业性质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文广集团不惜付出7,000万元的代价。置换了职工身份。不能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而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不彻底人事改革机制。

同时要逐步建立媒体集团“以能为本”的薪酬设计规划和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员工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电视媒体集团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引入成本核算财务体制

是否引入成本核算财务体制是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体制能否真正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成本核算的财务体系,决不是真正企业化的财务体制。要彻底扭转电视台过去生产不计成本、不搞核算,财政拨款有多少花多少的事业型财务管理方式;改变过去广电业基础设施非赢利性,利用低,只讲投人,不计产出,资产存量低效、呆滞,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源损耗和浪费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电视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资产保值升值,资源利用率提高。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篇10

关键词 知识管理 融合 伞式媒介结构 整合式人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即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学科进行“无理由”论证,研究其本质,对其价值前提再审视,从而探寻大媒介教育观下融合式人才培育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元理由”论证及其价值前提

一门教育课程之所以能够作为独立的学科立世,其逻辑起点和现实前提就是它必须拥有明确的学科内涵、丰富的学科内容、独特的学科规律与准确的研究对象。

1.反思: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源探悉

作为逻辑和现实起点,媒介经营管理学的概念界定与学科归属仍然是国内学界最大的难题。“媒介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媒体经济”,纷至沓来的学科概念和缺乏定论的学科范式研究充斥着传媒学界,这种现实与目益勃兴的传媒市场、传媒变革极不相称。从世界媒介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百年历史来看,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逐步为新闻界主导,因为它是直接为新闻传媒服务的,同时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令经济学家望而却步。二是坚持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在经济学的范式内展开。2004年到2006年,中国大陆掀起关于学科理论研究的两次高潮,并先后出现了“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

针对“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两种观点的不相上下,学者们把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研究归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经济学派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代表者与观点是赵曙光、史宇鹏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

(2)管理学取向。管理学派把传媒经济学列入管理学的范畴,主张从宏观战略层面上探讨传媒经济现象和传媒运作。如喻国明、张小争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与模式》,邵培仁、陈兵的《媒介战略管理》等。

(3)传播学取向。主张以传播学为主导,认为只有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传媒现象,才能保证传媒经济的科学性,才能科学回答或解决媒介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4)交叉取向。不少学者主张把媒介经营管理学科视为一种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中提到:电视媒介经济学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

四种取向代表着传媒经济研究的不同思维与学科定位,虽然。我们认同一门学科教育从雏形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众多学者的千锤百炼,观点的意见市场越丰富昭示着学科愈加强劲的生命力与研究价值。但是我们也坚信一门课程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存在,就是基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课程正是为培养适合传媒营运的各类人才服务,如果一个学科缺乏核心的学术概念,没有严谨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范式与进路,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课程设置如何安排?学界的研究必须符合业界的现实需求才是我们探讨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最大价值点。正如陈中原所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网络带动媒体冲破了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市场不存在,所有媒介基本上都面向同一个市场――全球市场,而且提供多媒体产品,在传媒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媒经济学即将爆放理论革命”

2.回归知识管理: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正名的研究

对一门学科本源的探究,终极目的是为探讨这门学科对社会贡献的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经济学取向,管理学取向、传播学取向三足鼎立,难以形成众望所归,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的质疑。当我们无法对一门学科教育的进路和范式基础形成主流倾向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考路径:从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另一端――为社会培养的人才需求模式上,通过考量学科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生的价值实现等方面推导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着这样的思维路径,我们以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应该选择“知识管理”作为自己定位与深入研究的进路,媒介经营管理的本源应该是知识管理教育。媒介是生产并传播知识的机构和一种产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知识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知识管理作为其本源取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学科培养的人才取向来看,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培养的是懂经营、擅策划,能够娴熟掌握传媒运作流程的管理型人才。这样的培养取向要求我们应该将学科教育的进路归在“管理学”门下。而有关传媒产业运作、商品定价、促销等经济学的分析能力又要求在管理学科的范畴内开设经济学相关课程,这就解决了传媒经济学中经济学与管理学如何占位的问题。

其二,从媒介经营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其研究的主体是传媒组织的效率选择,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习型的组织,提高组织生产的有效性,学科培养的取向与学科本源定位的有机契合,要求我们在管理学科的归属下,具体从知识管理的进路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学。

我们认定知识管理取向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进路,还因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它能够满足三大价值前提:

一是大媒介教育观。 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的内涵空前扩展,传统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延伸出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同时大众传媒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与电信业、信息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正如美国学者凯文・曼尼的《大媒体潮》所描述“传媒业不分领哦全面竞争的现象,一切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是大媒体业。”。由大媒介到大媒介教育观,建立大媒介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大媒介教育观的核心就是以各种媒介形态包括传统的四大媒体、新兴媒体、数字媒体等媒介组织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摆脱目前学界关于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视野仅限在四大传统媒体的片面,培养懂数字技术,懂市场运作,又具有商业敏锐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数字传播时代,对人才能

力的要求更高,复合性、交叉性的人才素质是必备,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所以,为满足多媒体运营下的传媒经营,人才贮备必须提升到知识管理的语境下。

二是融媒经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最大的改变是将不同介质的媒介交融形成新的传播载体,媒介市场从多元走向一体化――数字化媒介大平台;媒介消费者的消费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传媒组织的收益无法依凭单一媒介效益衡量,适合新型媒介市场的“融合媒介”应运而生。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延伸学科,诞生于技术拓进的背景下,组织的管理与运营能够在技术平台上实现统一的资源调配,通过信息共享,从而达到运营成本的最优化。这些学科特点正好能满足在融媒经济时代,传媒的产品生产到运营的有效实现。所以,融媒经济要求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借助知识管理的理论学说。

三是大规模共享。媒介融合的终极形态是建立在数字平台上的多媒体运营,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大规模的内容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出现了规模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可以带来更大规模效益的作用机制,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技术。而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将技术作为一种可控资本进行管理,营造人人都可以平等和普遍地获取知识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知识共享,多媒体运营要求与知识管理学科的内在特质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我们认定在数字时代,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元理由”应该是知识资本管理,而且学科的层级设定应该本科教育起步,拓深至研究生和博士生。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人才教育的新需求

1.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传媒业者中谙熟媒介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2.“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月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1)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同时还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这样便形成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