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04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1

缺陷责任在《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第19.2款中约定为:“承包人应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已交付使用的工程承担缺陷责任。缺陷责任期内,发包人对已接收使用的工程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发包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已接收的工程存在新的缺陷或已修复的缺陷部位或部件又遭损坏的,承包人应负责修复,直至检验合格为止”。在第1.1.4.5目中将缺陷责任期定义为“履行第19.2款约定的缺陷责任的期限,具体期限由专用合同条款约定”。包括根据第19.3款约定所作的延长。保修责任在合同条款第19.7款约定为:“合同当事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工程质量保修范围、期限和责任”。可见在《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缺陷责任期由合同双方根据承包项目的需要约定,保修期由双方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约定。

二、合同条款中缺陷责任期与保修期的异同

“缺陷责任期”这一用语是借鉴于国际工程惯用的FiDiC条款。在国内,《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及《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2000年版)》中都是使用质量保修期这一术语。在《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同时使用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修期两个术语。虽然这两个术语都有承包人对已交付使用的工程应承担质量缺陷修复责任的期限的意思,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1.相同处

a.项目内容相同,在缺陷责任期与质量保修期内,承包人应对已交付工程所存在的质量缺陷给予修复。

b.期限的起算时间相同,缺陷责任期与质量保修期均是从工程实际完工日期起计算。

c.承担修复缺陷的费用由造成缺陷的责任方承担,并应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的赔偿责任。

2.区别

a.期限不同。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两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两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质量保修期不少于1年,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保修期期限在合同中规定。工程质量出现永久性缺陷的,承担责任的期限不受以上保修期限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缺陷责任期则由发包人与承包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缺陷责任的范围和期限。在因承包人原因造成某项缺陷或损坏使某项工程或工程设备不能按原定目标使用而需要再次检查、检验和修复时,发包人有权要求承包人相应延长缺陷责任期,但缺陷责任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b.效力不同。质量保修是依据《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而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保修范围至少应包括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期限不得短于法定的期限。否则,约定无效。缺陷责任范围和期限由双方根据合同项目的特点在合同中约定。若合同中双方没有约定,承包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c.履行缺陷修复义务的保证不同。在保修期内履行质量保修义务是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约束的。《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应当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等项目;保修的期限应当设定为建筑物的合理正常使用年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在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由原施工单位承担保修。承包人不履行保修义务的要承担法律责任。缺陷责任期内履行缺陷修复责任是通过质量保证(保留)金的形式体现。《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合同第1.1.5.7目质量保证金定义为“合同约定用于保证在缺陷责任期内履行缺陷修复义务的金额”。第17.4款约定发包人从支付的进行款中扣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质量保证金。在缺陷责任期届满后将剩余的质量保证金退还给承包人。

d.质量保修责任与质量保证金没有法定的联系。《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没有关于质量保证金的法律规定。工程实务中扣留质量保证金是惯例作法。在《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缺陷责任期与质量保证金对应,在缺陷责任期内发包人可以从应支付的工程款中扣留一定的金额作为质量保证金。

三、合同中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修期期限的约定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措施;衔接问题

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对于国计民生都有重要影响,而建设前、后的管理对于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建设前、后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分析建设缺陷责任期的管理存在的因素,随后论述了养护与建设的对接(养护实践对建设工程的建议),希望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听取后期接管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建设前、后的管理工作。

1建设缺陷责任期的管理

1.1建设缺陷责任期的管理现状

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建设缺陷责任期内施工缺陷得不到及时处理。高速公路缺陷责任期一般为两年,一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两年时间内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施工单位也是应付了事,能拖就拖,拖过责任期就算,不彻底解决问题,两年后病害大面积出现,虽然可以扣除质保金,但对建设成品以及接管单位带来了影响。特别是绿化施工,如果督促不力,多数施工单位在这两年内很少花力气认真养护,仅仅保证存活,接养单位接管后,才发现多数苗木和草坪已处于萎缩状态或长势不佳。房建维修缺陷责任期内问题多一些,而且小而杂,施工单位不愿意为了小项目从外地赶过来。相关单位和部门尚未出台缺陷责任期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缺陷责任期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1.2建设缺陷责任期的管理思考

加强制度监管。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高指”)已于2002年印发了《江苏省高速公路项目缺陷责任期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施工缺陷管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建立了由省、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和接管单位参加的月度例会制度,通报本月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听取接管单位的意见,协调解决存在的施工缺陷问题。建立了巡查制度,明确了缺陷维修实施程序,特别说明在原施工单位不具备缺陷维护能力的情况下,省高指可以另行委托施工单位进行维护,有关费用在原施工单位的保留金中列支。《办法》要求施工单位应及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取得省高指和接管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保证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实行在省高指领导下,实行由市高指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接管单位配合的管理机制。省高指成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缺陷维修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与沿线市高指、县高指、施工单位、监理组、接管单位建立了联系网络,高指、接管单位、施工单位均做好缺陷责任期维修工作台帐登记工作。通过施工单位和监理组自查,高指检查,接管单位反馈,使信息网覆盖全线的每个项目,信息及时汇集到省高指,进行分类登记,现场核查,通知相关单位限期维修,并跟踪督查。

接管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地做好工程接管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接管单位应利用缺陷责任期的有利条件,提前收集施工单位联系电话,除了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的电话外,还应留下施工单位本部的地址及电话,防止电话号码变动;想法设法收集齐全机电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维护保养手册等,邀请施工厂家对接管单位人员开展操作技能培训。

2养护与建设的对接(养护实践对建设工程的建议)

2.1高速公路人行通道洞底设计标高不宜过低。为减少路基填土高度,又使下穿通道净空达到设计要求,建设时往往降低通道底面标高,导致积水严重,而且后期难以改造,影响百姓通行,群众反映强烈。

2.2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时直线距离不宜太长。建造高速公路不宜选择点与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有时需要特意增加路线的弯度,连续几十公里路线较直,驾驶员易疲劳或懈怠,该路段交通事故发生比例相对较高。

2.3路基边坡暗排水沟后期清理难度大。部分高速公路建设时在边坡上设置暗排水沟,即在边坡土方下面埋置pVC管,填土后种植草皮,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暗排水沟易淤积泥沙、不易清理,而且出现病害难以被及时发现,导致很多暗排水沟无法继续发挥功用,接管单位已逐步将其改造成明排急流槽。

2.4排、灌渠处宜安装异形隔离栅网片。排、灌渠处由于地形特殊,连续安装护网时,在护网下面会形成空洞,难以阻止人蓄进入高速公路,建议在排、灌渠处安装异形网片。

2.5高速公路绿化施工时苗木密度不宜过高。为追求即时景观效果,打造“生态高速”品牌,建设时对大、小乔木以及色块苗种植偏密,造成后期苗木没有生长空间、死亡较多,得不偿失。

2.6建设时房建施工单位与路桥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衔接。房建施工单位与路桥施工单位衔接不够,造成一些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如服务区排水沟与高速公路主线排水沟衔接不上,造成服务区内部生活用水排水不畅。

2.7收费站、服务区尽量不要使用地下深井水。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服务区因地处农村等远离市区的地方,初期安装自来水投资比较大,建设时多采用地下深井水,但水质较自来水相差甚远,特别是钙含量严重,不宜长期饮用,一般后期接管单位多安装净化水设备,投资也大,建议在建设时直接将自来水一次性安装到位。

2.8收费站、服务区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宜形成内循环。收费站、服务区的生活污水目前多经过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到地方河流,老百姓以为是废水会污染河流、田野,经常阻止排放,建议建设时采用内循环式污水处理设备,回收的污水可以用来浇灌树木或冲洗厕所。

3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多听取后期接管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与操作者,人们常说,事情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后期管理,因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多听取后期接管单位的意见。

对养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不断提高。作为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正确处理建设与养护的关系,不断加大对养护工作的管理力度。不仅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8)02005712

abstract:Differentfromexternalpressureand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tostudy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hisarticlefromtheinternalcontrolsystemofinternalmanagementoftheenterprise,with2010-2015yearsofasharesoflistedcompaniesastheresearchobject,firstanalyzestheprocessofthemarketintheexternalenvironment,thecontinuingimpactof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andtheirrestoration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hestudyfoundthatCompanieswith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havepoorerlevelsofsocialresponsibilitythanfirmswithout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afterthedefectisrepaired,theperformancelevel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isimproved,theeffectismoreobviousinthelowmarketprocesstheresearchshowsthatthebehaviorofenterprisedecisionsareaffectedbytwofactorsofinternalandexternalenvironment,enterprisesneedtoplaytheinternalcontrolimmunefunction,constantlyrepair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reducetheadverseeffectoftheexternalenvironment,meetstakeholderneeds,improvethelevelofperformanceofsocialresponsibility.

一、引言

近期爆款手游王者?s耀被戏称为“王者农药”“王者毒药”,引发了社会争议,为重建良好的企业形象,王者荣耀以认捐千里长城修复工程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缓解其与利益相关者的矛

盾。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如百度百科“莆田系医院”、麦当劳“冰淇淋机发霉”、中国第九届企业社会责任年会的召开以及近期7省份环保问题清单的出炉,尤其是随着中央环保巡视组的成立及其严格的督查活动,更是让包括环保在内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企业“首问之责”,成为一项具有“一票否决”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学术界,现有文献多从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两个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有助于缓解冲突、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改善财务绩效,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1],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从企业外在压力(媒体报道、公众舆论、政府监管等)和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权力、所有权分配等)两个层面展开[2]。尽管有少数文献涉猎了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3-4],但是这些研究具有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数量少等不足[5],基本上停留在内部控制质量这一正面视角的研究,缺乏从内部控制缺陷这一负面视角出发,而且基本上停留在静态视角的考察,并未考察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性影响。同时,虽然现有文献有关内部控制的探讨已经涉及财务会计、审计、公司治理等多个学科,但是有关内部控制的溢出效应检验仍留有较大空白,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会对交易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交易所采用的契约形式,因此制度对企业交易行为与契约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中国资本市场转型经济特征,我们可以有效观察到一些特殊的制度环境约束是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决策的。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法律制度相对有效、市场竞争相对充分、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并深入考察这种特殊的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6]。孙铮等[7]认为,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引导作用对转型国家更明显。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制度变迁的不平衡性,为研究制度环境差异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决策,实现企业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换选供了极好的机会。尽管近年来一些研究考察了制度性因素,如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国有股权及地区市场化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8],但尚未考察制度环境(市场化进程)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联合影响。因此,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等制度性因素是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与效果?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是否会受到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特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环境,以“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公司治理效率提升――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为逻辑链条,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市场化进程相关联的动态视角,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因素。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1)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多关注外部压力推动、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这一内部治理制度出发,以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为动态视角,考察分析了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性影响,提供了企业内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对企业行为决策影响的新证据。(2)拓宽了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免疫系统理论,深化和拓展了内部控制价值效应方面的研究,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利益相关者的衍生价值效应,尤其是提供了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有关内部控制不同作用的经验证据,从而为不同地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借鉴。(3)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决策提供了实践参考。本文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公司的责任履行行为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监管部门提供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经验?C据。

文章的余下结构是: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理论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分析;最后部分是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各个参与者间契约的联结。从多元资本共生体的视角观察,企业的资本形态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环境资本等部分组成。按照企业获取参与者资本形态的不同,企业的参与者分为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债权人)、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员工)、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公众)和生态环境资本利益相关者(自然环境)。[9]作为“社会生态经济人”的企业,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吸收诸多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同时,必须了解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对资本的回馈程度即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界定标准。内部控制能够维系企业本体与外部参与者间关系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其缺陷的存在则不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满足。

从风险管控视角看,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提高了企业风险水平,很难满足公司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能够评价、监督和防范企业风险,维护企业的生存发展。当公司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司资源流向与流量的正确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10-11]反之,若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蜕变为机会主义者,企业的风险水平上升,企业价值和财务绩效下降。[1]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提交相对漂亮稳定的“业绩成绩单”,管理者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运作收益相对较小的项目。此时,管理者和股东的冲突加剧,企业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最优激励合同基本条件中的“激励相容约束”也得不到满足,即股东希望企业保值增值的需求不符合管理者的利益。目前保护债权人的主要方式为法律法规(企业破产时债权人享有优先权)和合约(有关借贷期限、金额和利息的规定)的签订。然而,事实上由于中国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假破产真逃债”的事件频发,债权人的利益在法律层面上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使得财务资本流动性减弱,资产质量水平下降,盈利能力无法得到保障[12],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能力的缺乏使得债权人要求企业按期还本付息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投入的财务资本得不到回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较差。

从委托视角看,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加剧了冲突,进而不利于公司人力资本利益者需求的满足。Jensen和meckling[13]提出的委托理论认为合作即产生关系,合作双方在“效用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产生利益冲突,此时需要设计和签订契约来确保委托、双方利益的一致性,成本孕育而生。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存在关系,员工履行管理者委托的职务。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审计质量更低,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倾向于隐瞒内部控制缺陷以保护自己的控制权和私利。[14-16]当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财务风险导致的资金短缺,经营风险引发的公司危机加剧了管理者与员工的冲突。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层以拖欠员工薪酬、缩减员工福利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公司无法提供员工所需要的职业培训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17]员工与企业间签订的劳动合约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然而合约是不完备的,员工无法抗衡公司力量,工会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员工的权益。然而,过于强大的工会会破坏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最终会损害员工的利益。[18]因此,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使得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履行水平较低。

从信息不对称视角看,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加大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不利于资本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在市场交易中,一方拥有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掌握更多隐藏信息的一方更容易获利。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企业会采取隐瞒信息、虚假广告的方式向客户或供应商传递出利好的信号,从而建立或维持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使客户(供应商)选择相对劣势的公司进行合作,最终出现“柠檬市场”现象。顾客受到欺骗,收到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信任感的缺失降低其对产品质量的认同,从而影响企业形象的建立。[19]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经营危机下的企业抑或无法按时交纳货款,抑或将货款资金用于公司建设拖欠货款,合约的不履行严重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因此,内部控制缺陷使社会资本得不到回报,企业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履行合约的质量降低了。

从法律制度视角看,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法律法规的履行度,进而不利于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应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包括噪声污染)。当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自身的持续发展无法得到保障,公司的经济需求大于声誉诉求,公司无法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道德资本改善企业形象的作用降低[20],外部环境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不再显现[21]。内部控制的存在不利于环境保护法的遵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对环境责任的缺失使其更容易遭受环境处罚。因此,内部控制缺陷使得环境破坏程度加深,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企业对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较差。据此,提出研究假设1a:

H1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越差。

(二)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

市场化进程反映了地区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和程度,一般用市场化指数表示。由于地区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地理历史的不同,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市场化进程这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变量又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从市场化进程与法制水平关系看。相对于市场化进程水平低的地区,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法制化水平更高。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等规范性文件中都明确将社会责任嵌入内部控制之中。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法律环境良好,市场与法律机制健全有效,外在压力、政府监管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加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率。[22]与此同时,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执行力度、严格的惩罚措施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敏感度,提升了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缺陷数量减少、等级减弱。因此,市场化进程弱化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作用。

其次,从市场化进程与市场竞争关系看,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干预程度低,外在竞争压力的存在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3]已有研究显示,市场化进程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程度低[24],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传递的信号确保了合同的公平公正以及承诺的兑现水平。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在促进信誉机制形成与运作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为了预防和发现经营风险,减少公司及经理人自身的利益损失,企业(管理层)倾向于建立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管控及“免疫系统”功能。此时,即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但是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必须有更大的作为,而且随着征信系统的建立,企业也能够自觉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当成其自身的内在要求,内部控制缺陷对于社会责任的负面作用不再明显。

最后,从市场化进程与公司治理关系看,市场化进程水平高的地区企业拥有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法律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了企业所有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分配的合理性,信息不对称和冲突程度减弱,管理层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低,缓解了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提高了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公司社会责任水平缺失程度下降。与此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风险管控职能的发挥,内部控制缺陷数量减少,企业拥有良好的经营绩效和文化氛围,强化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履行。[25]让企业在“守约”的同时提升公司形象,最终为企业价值带来潜在的“增值”。[26]因此,市场化进程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负面影响。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b:

H1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负面影响,要明显小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

(三)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

以上的分析主要内部控制缺陷的静态为视角,但是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人造的风险免疫系统,存在着不断持续改进和修复的动态过程,那么如何看待在市场化进程环境下,内部控制缺陷修复行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呢?

从内部控制免疫系统视角看,“组织即生命体”,企业的内部控制如同生物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防衰老”“防异己”“防病变”和“自我调节”的功能。[27]内部控制通过免疫识别、免疫监督、免疫自稳及免疫记忆强化风险免疫功能效应,对企业经营的危险信号进行应答,抵御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公司合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越高[28-31],企业价值越低,对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水平越差。当内部控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后,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32],更好的抑制了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和机会主义可能性,使得企业从财务困境中恢复,维持相对稳定良好的发展趋势。企业本体的生机勃勃促使其改变以往“竞争性经济”下的零和比赛,转变为“协同经济”下的正和比赛,通过合作、传递、交流和控制缓解分割的利益相关者需求与企业利益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回馈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履行社会责任。

从信号传递视角看,企业倾向于修复内部控制缺陷向合作者传递出利好的信号,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经营绩效好的企业会通过信号的传递将其与经营绩效差的企业区分开来,在考虑决策对公司影响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决策的市场反应。内部控制缺陷具有信息含量,本身就拥有信号传递的功能[33],坏消息的发出导致消极的市场作用力,各利益相关者失去信心,削减资本投入,企业价值下降。因此,企业会修复内部控制缺陷,整改?瓤匚侍猓?将企业风险降至合理范围,重拾企业参与者的信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从公司治理视角看,市场化进程低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Johnstoneetal.[34]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修复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正相关。在市场化进程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公司相对成熟,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间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合理性、规范性较强,公司高管在自觉履行诚信责任的同时业务判断规则会保护董事、经理人决策的权威,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优良,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对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在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竞争不充分、政府过度干预以及较低的法治化水平使公司出现治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此时内部控制的风险管控功能发挥作用,企业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降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预期,解决冲突与矛盾,保持企业活力,进而回报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

综上所述,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本身成为了企业修复内部控制的直接动力或者推动者,进而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满足市场化进程的需要,表现出市场化进程高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之间的天然关联。另一方面,市场化进程作为一个宏观环境,具有间接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功能,内部控制免疫系统的自我修复及不断改进,防范和降低企业风险,提升公司价值,并且以信号传递的方式,促进企业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而防护、过滤市场化进程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利影响。即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对于市场化进程具有替代作用,缺陷修复的快与好,抵消了市场化进程低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提升,不断回馈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水平及披露质量提高。据此提出研究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的修复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并且相对于高市场化进程地区的公司,低市场化进程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更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选取2010-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剔除了St类公司、金融保险类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2928个。其中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观测值为1587个,约占总样本的12.28%。企业的社会责任数据手工收集整理自和讯网,内部控制缺陷数据来源于迪博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回归模型中的所有连续变量上下1%的样本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H1a和H1b,建立回归模型(1),Xjit为控制变量,变量含义见表1。

为了避免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存在的滞后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模型(1)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是否会对下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行为产生影响。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解释变量内部控制缺陷(iCw)换成内部控制缺陷修复(iCwFixed),交叉项iCw×market换成iCwFixed×market,考察当期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作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社会责任(CSR)。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一般采用KLD指数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机构评分法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公司往往倾向于披露更加详细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35]。专业机构评分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也从信息披露角度进行了评价,因此本文采用专业机构的评分从社会责任事实及其披露情况来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具体而言,本文使用和讯网社会责任评分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原因如下:(1)和讯网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专业评测体系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环境、社会多个角度考察,并设立了二级和三级指标,对企业满足各个资本提供者需求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性综合评价,符合本文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2)和讯网对所有上市公司均?m行了社会责任评分,避免了样本选择性偏误,即做的不好的企业拒绝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确保了样本的完整性。(3)和讯网的分项评分还考虑到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分比例分配问题和行业特征差异,进一步降低了样本选择性偏误。

2.解释变量

(1)内部控制缺陷(iCw)。国外学者一般采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来直接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36]。我国按照影响程度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然而这种缺陷划分标准的主观能动性较强,缺乏实际操作性。并且在2007至2011年的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上市公司在披露时并未细分缺陷类型。与此同时,考虑到内部控制一般缺陷对企业行为决策影响较小,本文采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并借鉴叶建芳等[37]的方法,将存在以下情况的公司视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最终构成解释变量iCw。①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③公司当年存在违规行为受到了证券会、交易所等单位机构的处罚;④公司当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2)内部控制缺陷修复(iCwFixed)。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下一年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则视为缺陷已修复,取1,否则为0。

(3)市场化进程(market)。该指标采用王小鲁、余静文和樊纲2016年的《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中披露的市场化进程指数。由于2015年市场化进程数据的缺失,为了确保样本数据的完整性,我们采用移动平均法通过计算各省份市场化进程的变化率对缺失数据进行了估计,最终得到市场化进程market。同时,为了更好的衡量各省份市场化进程的快慢,对market分年度进行分组,并建立市场化进程虚拟变量market1,对市场化进程大于等于中位数的组market1取1,否则取0。

3.主要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研究文献,模型对产权性质(State)、公司注册年限(age)、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净利率(Roa)、资产负债率(Lev)、现金净流量(Fcf)、独立董事比例(outsize)、两职合一(Dual)、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股权制衡(indexZ)、公司成长性(Growth)、公司销售费用(mar)、高管持股比例(Bhldn)、董事会规模(Board)、行业总景气指数(iCi)、行业及年份等变量进行了控制,具体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最大值为79.4,最小值为-5.48,均值为27.419,说明企业间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披露水平差距较大,并且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低,社会责任意识薄弱。(2)内部控制缺陷(iCw)和内部控制缺陷修复(iCwFixed)的均值分别为0.123和0.604,标准差分别为0.328和0.489,说明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会采取措施修复内部控制缺陷。(3)市场化进程(market)的均值为7.747,表明我国总体的市场化进程较快。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53和10.31,说明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较大。(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分别列出了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缺陷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即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越多,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越差。而市场化进程和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市场化进程越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越强。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修复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此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可初步判断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这只是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控制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文将对这些关系做更严格的检验。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4的第(1)列至第(4)列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模型在控制了可能影响样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特征、行业、年份等变量后,首先考察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表4第(1)列可见,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在1%的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假设1a得以验证,即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社会责任水平越差。说明内部控制具有溢出效应,不仅对于公司本身产生影响,同样作用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表4的第(2)列至第(4)列给出了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结果。为了更好的研究市场化进程快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我们做了全样本和市场化进程高低的分样本研究。表4的第(2)是假设1b的全样本回归结果,第(3)列至第(4)列是将样本根据市场化进程快慢分为市场化进程快和市场化进程慢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第(2)列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在1%是水平下通过了负相关显著性检验,内部控制缺陷与市场化进程的交互项(iCw×market)和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但不显著。在第(3)至(4)列的分样本回?w结果中,不同市场化进程地区的内部控制缺陷在1%的水平上均与社会责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市场化进程高时,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系数为(-1.150),而市场化进程低地区的内部控制缺陷与社会责任的系数为(-2.042),说明市场化进程快对内部控制缺陷和社会责任关系的影响要远小于市场化进程慢的地区,假设1b得以验证。

表4的第(5)列至第(8)列报告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动态的视角检验了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确实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披露水平。与此同时,第(7)至(8)列显示市场化进程高地区的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回归系数(3.531)要小于市场化低(3.555)的地区,说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更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假设2得以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文章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1)为了避免重大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外在媒体压力导致企业捐献数增加,从而引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高带来的结果偏误,考虑到2010年玉树地震带来的影响,剔除了2010年的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不变。(2)润灵环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从整体性、内容性、技术性、行业四个零指标出发,分别设立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报告进行全面评价,是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衡量社会责任指标的方法。文章使用润灵环球的社会责任评分替代和讯网的社会责任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不变。(3)由于2012年之前为企业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为了避免公司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用2012-2015年的数据再次回归,研究结果基本不变。

五、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文章采用2010―2015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为动态视角,研究了我国市场化进程下,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水平、加剧了冲突、提高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资本投入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低。(2)市场化进程的提高会减弱二者的负向关系。高市场化进程地区的企业拥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法律制度,保护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减弱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向影响。(3)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并且市场化进程低地区的企

业作用力更明显。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4

[关键词]运行病历;监管;病历档案;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53-03

病历档案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响、切片的资料的总和(简称病案),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的记录。病历档案质量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教学科研、医保支付、防范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运行病历是患者在诊疗期间未整理归档的法律文件,是病历档案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某市医院运行住院病历检查发现的缺陷,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评价,探讨改进的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市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随机抽取的运行住院病历2721份。

1.2方法

按照《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住院病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以及该院《关于住院病历书写的规定》等有关医疗、病历质量管理规定及考核评价标准,由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部设计统一检查评价表格,组织病案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定期轮回深入住院临床科室,随机抽取各科运行住院病历的5%~10%进行质量检查,对发现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登记、分类汇总,及时告知责任医师、护士及时纠正,并以简报方式向全院通报,对存在质量缺陷较多的科室进行复查,监督整改情况。

2结果

2.1总体质量

2007年运行病历合格率为94.75%、运行病历甲级率为90.38%、运行病历缺陷率为16.33%,其中32份乙级病历。2008年运行病历总合格率为96.34%、运行病历甲级率93.99%、运行病历缺陷率为10.70%,其中20份乙级病历,见表1。

表12007~2008年总体质量(份)

2.2病历缺陷

本文根据病历档案形成过程的特性,将在运行病历缺陷分为:时效性缺陷、完整性缺陷、记录内容缺陷、诊断缺陷、医嘱缺陷、书写资格缺陷、知情同意缺陷、其他缺陷等类型,各类缺陷占总缺陷的比例和排名,见表2。

表2病历缺陷情况(例)

3分析

3.1时效性缺陷

由表2可知,本类缺陷占总缺陷的35.57%,居缺陷第1位。其中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日常病程记录、手术记录、阶段性小结、转科记录等66例,未在规定时间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23例,在规定时间内无上级医师查房记录11例,入院、病程、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上级医师未在规定时间内审核签名39例。该院开放1300多病床,设有30多个住院科室,年住院患者3万多人次,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但大多数科室医务人员能按时书写病历,这类缺陷发生在:儿a科、放疗科、内e科、综合a科、综合B科、外C科等小数科室的个别医师,主要原因是个别医师时责任心不强,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病历书写时效性意识淡薄有关,如三级医师查房基本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但有的住院医师不及时书写上级医师的查房记录。

3.2医嘱缺陷

本类缺陷占总缺陷15.72%,居缺陷第2位。医嘱无有处方权医师签名20例,涂改医嘱内容、重整不规范15例,已执行的医嘱无护士签名14例,医嘱开具与停止时间前后矛盾12例。该院是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对各级医护人员都有系统的培训制度和规范的诊疗制度,这类缺陷发生在产a科、外D科、综合a科等室科室的某几个医疗小组和护理单元医护人员,主要是因为个别医护人员对医疗工作缺乏认真和严谨态度,法律意识不强,未执行医嘱制度。

3.3记录内容和诊断缺陷

主要为现病史和既往史描述不详、主诉书写不规范、现病史内容与体格检查的体征矛盾、手术记录与麻醉记录记载的手术者不相同、抢救级别与抢救记录中描述达到的级别标准不符且未列出抢救人员名单、术前小结缺少拟实施手术的名称和方式,缺少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内容或鉴别诊断内容过于简单、诊断名称不规范、漏诊等。这两类缺陷主要发生在一些低年资医师,一方面是业务水平相对较低,需努力提高;另一方面是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如手术记录与麻醉记录记载的手术者不相同显然是不认真所致。

3.4完整性缺陷

主要为患者的一般情况缺项、内容填写不详细,入院和病程记录缺少页码,病历中缺少入院的常规检查,缺输血、月经婚育史,体格检查缺t、R、p、Bp等。这类缺陷均是医师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法律意识薄弱,认为这些是“小问题”不给予重视。

3.5书写资格缺陷

主要为入院记录、首次病情记录等由无处方权医师书写且无经治。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签名,手术记录由非手术者书写且无手术者签名。《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规定入院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首次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手术记录由手术者书写,特殊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第一助手书写时,应有术者签名。这类缺陷有些是由非日常时间入院的患者较多、做连台手术,工作繁忙,让试用期医师、非手术者书写而经治医师和值班医师、手术医师未及时审阅修改签名;一些是个别医师依法执业意识差,未按照《执业医师法》规范医疗行为。

3.6知情同意缺陷

住院须知、手术、输血、透析、化疗等同意书缺项、无患者或家属人签名,由非患者签名的知情同意书未说明签名者与患者的关系。这类缺陷主要是个别医师法律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规定的诊疗程序有关。《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这类缺陷在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非同小可,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往往医疗单位处于被动局面。

3.7其他缺陷

由本科室检查的心电图无医师签名,存入病历中的外院检查报告单未有患者或其家属签名证明情况属实,医嘱单上患者姓名错误等。

4对策

4.1健全和完善医疗和病历档案质量管理体系

①医院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制订相关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病案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度。②由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部、医务部、护理部负责检查监督科室各项医疗制度的落实情况;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部深入病房对运行病历进行质量监控,组织专家对医疗、病历质量进行考评,总结反馈,督促整改,实施奖惩措施。③各临床科室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科主任、护士长、医师和护士组成,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负责科室的医疗、病历质量全面管理,组织质控小组人员定期对运行病历进行自查,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对缺陷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4.2定期检查及时反馈信息,监督整改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部根据医疗、病历质量管理的规定和办法,定期组织病案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定期轮回深入和住院临床科室,随机抽取运行病历的5%~10%进行质量检查,对发现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登记、汇总,及时通告责任医师、护士进行纠正,并以简报方式向全院通报,存在质量缺陷较多的科室进行复查,监督整改。

4.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病历书写水平

由科教部和护理组织对全院各级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医师大会、学术周、专家论坛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初、中级医护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病历书写水平,增强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病历书写规范》的执行力。

4.4制订相应的奖惩规定,促进医疗制度的落实

在病历质量管理中,除了总结反馈、监督整改外,病历质量与科室和责任人的绩效工资挂钩。该院的《关于住院病历书写的规定》,按单项标准判定乙级病历者,扣责任人当月绩效工资100元、科室当月绩效工资200元;按单项标准判定丙级病历者,扣责任人当月绩效工资500元、科室当月绩效工资1000元;病历整体评分

4.5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提示病历书写时限

通过医院的信息化的推进,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病历书写过程的实时信息,辅助解决了病历书写时限质量监控问题,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规定时限完成病历书写。

5体会

5.1及时发现问题把缺陷弥补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有助于提高病历档案质量

加强对运行病历的环节质量监管,能及时发现病历缺陷,把缺陷弥补在病历档案形成过程中,真正达到提高病历档案书写质量的目的;同时可防止因终末质控患者出院后,修改的病历与患者病情和医疗实际不相符,导致病历失真的违法行为,从而造成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处于被动局面。

5.2提高医护人员病历书写规范的重要性认识,同时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通过对病历形成过程的环节质量的监管,一方面可以使病历书写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和要求,加强了责任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范医疗行为。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初、中级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防范在病历书写中因遗漏病史或检查项目及重要的阳性体征,而造成的诊疗差错,这样既能提高病历档案书写的内涵质量,也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5.3有利于提高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加强对运行病历的环节质量监管,可使病历书写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性得到很好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S].2003:33-37.

[2]林秋玉.加强运行病历的质量监控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病案,2007,8(l0):25-26.

[3]王世彤,楚恒群.运行病历的质量监控体会[J].中国病案,2008,9(5):16-17.

[4]陈敏,刘芳,杨天桂,等.运行病历监控管理的方法及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888-889.

[5]续红梅,常春林,冯增利,等.病历质量控制重点环节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33-334.

[6]高岩.运行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1374-1375.

[7]黄秋葵.运行病历质量缺陷分析[J].中国病案,2008,9(4):10-11.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5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工程竣工交付以后的质量责任问题,包括质量责任的不同分类和期限、工程建造的各个参与者如何分担建筑物瑕疵的责任、建筑物权利人对建造人的权利等等。这些问题还将引出针对建筑物有质量瑕疵如何设置保险来保护业主,或者有无相关保险可以使责任人免受索赔?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各国法律制度的答案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这些答案,对我们不无裨益。

本文在比较各国在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制度的几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我国对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的法律规定,并提出引进和推广建筑工程保修保证保险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的建议,以完善我国的建筑物质量责任制度。

一、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的不同阶段及期限

我国《建筑法》对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的规定,主要见于第62条和第80条。第62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以及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按照工程,供热、供冷系统等项目;保修的期限应当按照保证建筑物合理寿命年限内正常使用,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该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我国对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期的法律制度,即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在合理使用寿命内保证使用,其余部位在最低保修年限内保证使用的法律制度,保证使用的责任局限在施工方。《建筑法》第80条规定:“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这条法律规定,则是确立了我国建设工程损害赔偿期的法律制度,即在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期内,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均应赔偿的法律制度,但责任者未限定在施工方。

可见,我国的建设工程法律框架设定的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主要区分两个阶段,一是工程质量保修期,二是损害赔偿责任期。这与其他许多国家的建筑物竣工后质量责任体系不谋而合。以下分述之。

(一)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是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我国法律规定,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满足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约定的条件即可交付。《建筑法》第61条规定:“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保修书应当明确建设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

质量保修期的责任主要落在施工方肩上。国务院2000年1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下称《质量条例》)第41条规定:“如果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对保修阶段的质量责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在保修期内,只要发现质量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施工方均有义务进行修复,如果造成损失,还应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质量瑕疵不是施工方造成的,施工方在履行保修义务后,可以向责任方追偿。只是根据以上一条的规定,对于非施工方造成的质量瑕疵在保修期内引起的损失,施工方是否也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如何追偿的问题尚不明确。

同样是建筑物竣工交付以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各国法律制度下的质量保修期的替代名称是多种多样,且期限也各不相同。

在法国,称“质量保修期”为“正式完工期限”(1978年民法典),期限为自交付之日起一年。比利时和瑞典称之为“保证期”,通常为一年,结束时即为最终交付。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英国的jct合同把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的期限称为“缺陷责任期”。fidic文本也是如此。所谓“缺陷责任期”,实际上仅指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之间的期限,由承包方对列入“实际完工证书”上的缺陷进行修复,并对在此期间显现的瑕疵进行免费维修。但是取名为“缺陷责任期”,往往引起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该期限届满,承包商即不对工程缺陷承担责任,其实不然。

不管取什么名字,这段竣工后的特殊责任期间的期限长短因国而异,并非都是一年。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具体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其中,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的最低保修年限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年。其余部位的最低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如果竣工验收不合格,则由施工单位进行整修后再行竣工验收,直至合格后交付。但是在很多国家,有四种不同情形的“交付”:

1、业主对竣工工程完全满意而接收交付工程;

2、非常不满意而不愿接收工程,要求整改后再验收;

3、业主接受工程,但对其中不完善之处与承包人达成减低工程价款的约定。如果不完善之处是由第三方引起的,承包人通常可以向该第三方提起索赔;

4、最普遍的做法是业主先作有条件的接收,而这个条件是承包人必须自费尽速修复瑕疵部分,达到业主的要求。此时颁发的完工证书应当载明所有应当修复之瑕疵。比如,在英国,达到“实际完工”即可交付,建筑师会签发“实际完工证明”。而在美国,工程达到“实质性完工”即可交付,在交付后的一定期限内,即“缺陷责任期”内,承包商有义务修复已发现的、和在该期限内发现的任何质量缺陷。

但是,不管是何种情况下的“交付”,工程交付即意味着工程施工阶段的结束和使用阶段的开始。工程交付的法律意义表现为:

1、交付意味着保修责任的开始;

2、交付意味着承包商无权在未得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进入该物业;

3、在承包商提供履约保函的情况下,在此时开始考虑释放保函;

4、工程交付时以下问题一般得以解决:

(1)实际交付工程与合同约定的标准之间的明显差异;

(2)未决的索赔与反索赔。如在工程交付时未能解决,当事人至少应明确如何处理的立场。在很多国家工程索赔时效从交付之日起算。时效长短由法律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比如在瑞典,建筑合同一般约定业主必须在工程交付之日起30天内提出关于工程延期的索赔。

(3)工程款结算安排。法国标准文本规定承包方应在工程交付之日起120天内向业主提交尾款结算的具体金额。瑞典规定为8个月内提交。

5、自工程交付后,业主开始承担保护建筑物不受意外损害的责任(如火灾、盗窃等)。

比较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其它国家的相应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立法根据决定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正常使用的建筑物的主要部位和非主要部位的不同情况,对保修期作了不同的规定,并且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竞争以及在设定具体合同时约定的做法,是吸收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创造。这些新规定值得承发包双方高度重视,也值得我们广大律师高度重视。

(二)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届满后,意味着另一种责任期间的开始,即进入损害赔偿责任期间。在有些国家这种责任为零。如葡萄牙规定在政府作为业主的情况下,质量保证期后不存在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业主都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向有关责任者要求损害赔偿。

保修期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因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不同而不同,很多国家的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以荷兰、法国和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荷兰民法典规定了二十年责任期;而法国规定了十年责任期。法国的十年责任期的责任范围为以下缺陷引起的损害:1、影响道路、主要管道、基础、承重结构的坚固,隐蔽工程、与建筑物不可分的设备(其他设计要求有不少于2年的合同保证期)2、工程不符合使用目的。另外,在加拿大的魁北克,非居住房屋和商业建筑的保修期后责任期为5年,而公用建筑则为30年。

与保修期内的责任形式不同,保修期内只要发现任何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承包商均有义务修复,不修复将承担一定的后果;但在保修期后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要有损害才可主张赔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意大利、魁北克、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将损害分为微小损害和重大损害,只有重大损害才可追究责任。当然,至于孰是“微小”孰是“重大”,这些国家的法律和实践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说因事而异。比如在英国,对砖房裂缝程度的分类是根据这些裂缝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从而判断哪些是严重裂缝,哪些是微小裂缝。

尽管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各国建筑法律、法规的要求,合同明文或默示条款的要求,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特殊文化的需求,都是判断损害大小的一般依据。

我国《建筑法》第80条的规定表明:我国立法对建筑物损害赔偿责任期的规定比较严厉,针对建筑物的地基和主体结构以及其他部位,即使在普通部位的保修期届满后,只要因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均可要求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这显然加重了建筑物的制造者包括承发包双方以及勘察、设计等有关各方的质量责任。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因建筑物质量不合格而请求赔偿的案件将会大大增加。当然,区别于保修期的责任主体,法律并未规定由施工方负责,而仅仅规定了“责任者”。那么,哪些主体可能成为建筑法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者呢?

二、建筑物竣工后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

由于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不一定依据合同而发生,因此按照建筑物在建设期间是否与业主有合同关系,在建筑物竣工后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与业主订有合同者,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按照我国《建筑法》第24条的规定,业主有可能只与一个项目总承包方签订合同,也可能分别与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设备采购各方签订合同,建筑法对业主与合同对方的工程质量责任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建筑物竣工交付使用后,按照《建筑法》第80条规定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就可能是与业主有各种合同关系的对应各方。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这些业主的对应方都有可能成为损害赔偿的责任者。

但国外的规定有例外:意大利的民法典只规定了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的责任,这意味着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他建设参与者的错漏,否则将承担责任。但在emilia-romagna地区这一原则已得到了适当的修订,该地区1990年有一项法律规定:主要设计人、项目经理、承包人、技术监理、竣工检验人等应签署建筑物竣工的技术文件,声明该建筑物已符合建筑规范及使用要求。如果政府监督员发现这一声明是不真实的,这些签字人都将被处以罚金。

此外,新加坡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责任分担体系。1989年《新加坡建筑管制法》引入了“有资格的人”、“注册检验师”和“现场监理人”的概念。建设单位如果就施工方过错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他可以直接向施工方索赔,也可以向上述“有资格的人”进行索赔,这样,施工方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

(二)与业主没有直接合同关系者,包括:

1、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

在有些国家,当地政府部门有义务核查所有或部分建筑项目的质量情况。我国目前体制下仍要求政府建筑管理部门对所有竣工建筑物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说明:合格或者不合格。但我国的《质量条例》关于“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新规定将改变政府过去直接参与验收的做法,而将监督力度转移到施工图的审查和竣工验收资料的抽查。

在英国,法律规定了对政府部门的责任限制,而在有些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几乎为零。如新加坡因为有“资格人”承担责任的机制,明确规定政府不必承担责任。

2、质量检测机构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对建筑材料质量状况的错误鉴定结论导致建筑物质量瑕疵,瑕疵责任由谁来承担?比如在我国,对商品混凝土的检测通常需要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水泥制品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按照我国的合同法和建筑法,使用该产品进行施工的一方仍应对建筑物瑕疵承担责任,然后由承担责任方再依据委托检测的合同自质量检测机构索赔。

3、分包商

按照英、美合同法上“合同相对性原则”,除合同当事人外,任何其他人不得请求享有合同权利,也不必承担合同责任,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无权要求执行合同中约定的第三方权利。由于业主与分包商没有直接合同关系,业主无法直接向分包商主张权利,受害者(如租户、后继使用人)更是无法向直接责任者追索合同意义上的赔偿权利,因而导致众多实质上不公平的结果。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在英国盛行一种叫“从属保证”(collateralwarranty)的系列合同,与建筑承包合同配套使用,即业主要求所有的承包商(包括各类分包商)、专业咨询师(包括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设计师等)、

设备供应商等向建筑工程的使用人、买受人、承租人和贷款人提供书面保证合同,从而建立由这些设备或服务提供商向建筑物权利人直接承担责任的法律纽带。由于一个建筑项目往往涉及数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的书面保证合同,一些大的律师事务所的建筑法部门得投入不少人力应付这些保证合同的起草、谈判等的繁琐操作。

1996年,英国的“法律委员会”提出关于《合同相对性:关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报告,要求英国法对“合同当事人原则”作了重大修改,授予合同中关于第三人权益的执行效力。1998年形成议案交国会讨论,并于1999年11月11日获女皇批准,成为《合同(第三方权利)法》。可以预见,英国今后的建筑承包合同将增加许多涉及包括分包商、供应商、建筑物使用人、购买人、建筑项目贷款人等在内的第三人利益条款的起草,并且对这些条款的内容设置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在我国,这一问题已在法律的规定上得到解决。《建筑法》第55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据此,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承担连带责任,有权主张索赔的一方可以依据合同,或者在无直接合同关系的情形下依据侵权理论要求总包方、分包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供应商

在国外,业主与供应商一般没有合同关系,供应商供应的材料、设备有质量缺陷时对业主的责任表现为“侵权责任”。

在我国,建筑材料有甲供料和乙供料之分,但总的趋势是以乙供料为主。前者由建设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后者由施工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但不管是甲供料、还是乙供料,建筑材料在用于施工以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责任对该材料进行检验,或核实有关质保书和检测报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建筑法》及配套法规的规定承担建筑物质量瑕疵的责任,而供货单位则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担货物瑕疵的责任,两者并不矛盾。

三、质量缺陷的分类

《建筑法》第80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之一是:该损害是“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遭受的。什么是“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呢?它的标准是什么?质量不合格与一般的质量问题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还难以在现有条文中找到答案。按照一般的理解和建筑行业的运作习惯,工程质量问题可以分为工程质量缺陷和工程质量事故。酿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缺陷一般是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外形观感等影响较大、损失较大的质量损伤。从广义上说,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程度不一的工程质量缺陷,质量缺陷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即构成了质量不合格。

任何质量缺陷的背后都有导致这一缺陷的行为人的错误和疏忽行为。这种错误和疏忽行为可以发生在整个建筑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主要包括:1、设计和技术监理过程;2、现场施工过程;3、移交时关于维护和使用建筑物的指导过程。如果按上述阶段分类,可将质量缺陷分成以下主要几大类:

(一)设计缺陷

记载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上的错误或疏漏将从一开始就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比如对通风的设计考虑不周将引起建筑物通风不良,而结构设计上的错误将带来建筑物沉降、裂缝等结构性缺陷。设计师无疑是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主体。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设计错误带来的缺陷责任的承担主体并非仅设计师一方。在美国,工程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很普遍,大部分的具体设计工作是在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通过独立技术监理的监督和配合完成的,如果由于监理的过错而导致设计错误,监理也应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

承包商也会被要求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在英国,承包商有义务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检查设计师的设计。意大利的立法走到了极端,把设计和监理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和疏忽的责任都压在承包商一方头上。而新加坡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责任的个人直接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但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力求确定设计师、监理师和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之间承担设计错误的合理比例。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8条第2款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的,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当理解为施工单位只在发现了差错后方有义务及时提出,但没有规定施工单位有审查设计文件和图纸的义务。因此,除非合同有另外的约定,承包商一般不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至于承包商发现设计有差错而不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法律没有作进一步规定。

(二)施工缺陷

施工过程的缺陷大部分是由于承包商引起的。承包商最主要的义务是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严格执行每道工序,检查建筑材料、构件的质量。这在各国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9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材料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由此可见,建筑材料、构配件等使用到施工工程,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之后,由此造成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应当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承担,而不论该材料或该产品由谁来采购。

但在法国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对于那些称之为“epers”的建筑物构配件,比如预制木配件,供应商应当承担因该产品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从而免除了承包商对此的检验和测试责任。

(三)指导缺陷

工程交付时建筑师给予业主的维修使用指导说明不充分,可能引起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损害。随着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日趋多样和复杂,对建筑物如何使用和维修的告知愈显重要。错误信息或疏忽重要信息的告知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害。

法国有一案例:一个诊所的看房人在灌装临时用电房的汽油箱时,汽油涌出淹没了好几层楼面。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承包商在移交该房给业主时,没有向业主充分告知罐装汽油箱的用法说明,以致管房人误操作而导致损失。因此,法院判令承包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建筑法第61条规定了交付竣工验收建筑工程应具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上海市还实行了住宅建设单位应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违反了这些规定,受损害方可以依法要求责任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推行工程保修保险和工程质量综合保险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对于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的法律规定是大同小异的,尽管质量保证期和损害赔偿责任期的期限各有长短,责任主体不尽相同,但业主、使用人、承租人对因建筑物质量瑕疵及其造成的损害都有追究责任的特定对象。问题是,一些责任主体,尤其是承包商、设计商,在经过几年的营运后可能资不抵债、破产,或者不复存在,或者他们购买的执业责任保险期限太短或保险金额不足,一旦发生建筑物质量缺陷的损害赔偿可能无力承担责任,或者根本找

不到责任承担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些法语国家政府通过强制承包商投保质量责任险,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实行强制性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国家。《法国民法典》第2270条规定:“建筑人及承揽人,经过十年后,即免除其对于建筑或指导的巨大工程担保的义务。”法国《建筑职责与保险法》进一步规定: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专业分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监理公司等,均须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建筑职责与保险法》还规定,工程项目竣工后,承包商应对该项工程的主体部分,在十年内承担缺陷保证责任;对建筑设备在两年内承担功能保证责任。保险费率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程度、承包商的企业声誉、质量检查的深度等加以综合考虑,一般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1.5%-4%的保险费。工程交付使用后,若第一年内发生质量问题,承包商负责进行维修并承担维修费用;若在其余九年内发生质量问题,承包商负责维修,而维修费用则由保险公司承担。

在我国,《建筑法》规定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对损害赔偿不再有限额的规定,有关责任单位的义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当事人如果不通过工程担保或保险分散、转移风险,一旦发生违约或重大责任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必然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责任单位也将难以生存。再加上第60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也就是说,基础工程的保修年限最低为“合理使用寿命”,即设计年限,一般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第80条又规定了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为“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在这样一段漫长的时限内,要真正落实责任的承担,必须通过保险来解决。

鉴此,为真正落实建筑物交付后在其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建议以建筑工程保修保证保险落实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责任;以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落实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是由保险人承保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建筑物本身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的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险种。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是由保险人承保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建筑物本身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的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险种。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6

关键词:变电站 安全生产 管理

1.引言

呼和浩特供电局共有220千伏变电站17座,担负呼和浩特市区及周边五个旗县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用户用电,同时还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保电任务。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细胞,是供电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枢纽单位,是顺利完成企业送电各项目标和保障安全可靠用电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直接执行者。

2.存在问题

目前,从设备、人员和环境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变电站安全生产的原因有:①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多和供电负荷的增长,出现异常和障碍的几率增大;②变电站值班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日常维护管理、设备的倒闸操作和异常事故处理工作。维护工作量增大,工作任务较重,人员疲惫,在多个任务同时操作时,由于设备相近,稍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认真核对操作间隔名称,可能会发生误入带点间隔的情况;③变电站的工作重复性强、繁琐乏味,连续工作会产生思想上的松懈。在倒闸操作的过程中易麻痹大意,凭借自己的感觉,而不认真按制度、流程做各项工作。

3.管理措施

3.1加强安全责任制

变电站班组是电网企业生产任务的执行者和直接管理者,变电站班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对电网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变电站班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是电网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组织保证措施。因此,我们要在变电站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具体落实办法如下:

首先,对变电站站长的责任做出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划分。站长是变电站的领导和组织者,是安全管理的最直接责任者,负责变电站的建设、技术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与指导,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才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管理的质量。所以安全管理应从站长抓起,落实站长安全责任制:①站长对每个成员的安全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分工。②督促变电站成员认真学习与安全有关的文件和书籍,对成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负责。③站长更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抓好安全管理工作。④定期组织变电站人员开会,汇总分析变电站内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

其次,加强值班人员责任制。变电站应根据电网企业的安全目标和电网的运行方式认真组织制订变电站的安全生产目标和组织措施。

第三,加强分析变电站安全工作和落实运行管理标准。运用岗位分析、定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这四种形式对变电站安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变电运行管理中的交接班、巡视检查及运行维护等制度正规化和标准化。使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3.2事故隐患缺陷管理

首先,从源头杜绝事故隐患。分析历年来系统中发生的事故,由于人员误操作、安全意识差和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事故的占很大比例。所以,值班人员的工作安全是变电站安全工作的最直接因素和重要载体。制定变电站安全管理办法时,要注重从值班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避免值班人员误操作,从源头上杜绝事故隐患的滋生和发展。

其次,注重缺陷的发现管理工作。为了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增强值班人员的工作责任心。②加强巡视,在正常巡视中仔细检查,通过耳听、鼻嗅、目测以及一些先进的测量设备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并对发现的轻微缺陷进行跟踪观察;③操作中发现缺陷立即汇报并记录;④检修中发现缺陷应及时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应记录在案;⑤制定发现缺陷奖惩制度。

第三,注重缺陷的分析。变电站应在每周的安全活动中对所发现的缺陷进行集中分析讨论。有利于准确定性,发现危急和严重缺陷后应做好操作准备、事故预想,使严重和危急缺陷得到及时消除:对一般缺陷跟踪监视,注重一般缺陷是否向严重的程度发展,并做好缺陷发展后对设备和电网的安全危险分析,提前事故预想,制定相应的事故预案。通过分析讨论,让值班人员认识到缺陷发展的严重性及“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第四,缺陷的管理。完善变电站设备缺陷管理台帐,制定相关的记录规范。使运行人员在发现设备缺陷后能根据相关规定为缺陷定性,并做相应处理。避免了因定性错误造成误判断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3.3加强培训

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变电站班组每个成员的安全素质,是变电站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因素,避免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培训与现场工作相结合,提高变电站维护技能。技术过硬、设备熟悉,安全才有保障。加强值班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熟练水平,不但可以避免工作人员误操作,还可以增强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事故处理的能力;在变电站内采用能者为师的培训形式,通过每月开展的现场考问、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将理论与现场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值班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打好变电站的安全生产基础。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7

【关键词】电网输配电管理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

各级电网公司都有一套传统的电力设备缺陷管理方法。但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随着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已经远不能满足高水平管理要求,经常会由于人为疏忽或缺乏备品等原因造成设备缺陷无法及时得到处理。

1传统的设备缺陷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陷上报。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变电站的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心站、集控站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普遍实施,往往造成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缺陷,不能及时上报处理。第二,安排检修。对设备缺陷检修处理的时间考核不力,致使一部分设备缺陷不能在有关规程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消缺、检修工作,严重的甚至贻误而酿成故障。第三,检修质量。检修质量低或设备选材质量不过关,致使一些缺陷在处理验收合格后经过不长的时间运行后又发生同样缺陷。第四,验收。设备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并没有按规程要求进行认真、严格的验收,致使设备的验收不到位,给设备进行留下隐患。

2完善输配电系统的生产事故管理

在输配电系统中,pmS系统可以完善系统的生产事故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是pmS系统可以通过事故信息添加、事故信息接收和事故信息处理等功能,进行系统的生产事故的管理。其中,事故信息添加功能可以在系统中进行与事故有关的信息的添加,事故信息处理功能是将事故处理信息输入系统的功能。所以,利用pmS系统进行输配电系统的生产事故管理,可以使事故处理责任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方便各部门进行事故信息的查看。而这样一来,人员时刻都能够明确事故状态,进而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简化事故的处理流程。

3完善输配电系统的检修管理

pmS系统的检修管理功能是进行系统检修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的功能。而具体的检修过程就是:在相关科室下达检修要求后,相关单位进行检修任务书的编写,而在任务书审查通过后,则由生产单位进行整体检修计划的编写,并将计划交由相关单位实施;在检修任务完成后,则由相关单位进行验收,并进行检修信息的汇报。而pmS系统则具有检修任务下达、检修任务接收、检修处理和检修结果验收功能。所以,利用pmS系统进行输配电系统的检修管理,可以使检修处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清晰的进行任务的安排。另外,由于人员可以在pmS系统中进行检修信息的观看,所以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检修计划的安排,进而提高系统的检修效率,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完善输配电系统的缺陷管理

pmS系统在完善输配电系统的缺陷管理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输配电系统的缺陷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在系统缺陷被发现后,相关单位需要进行缺陷信息的上报,而在缺陷问题得以处理后,相关部门则要进行处理结果的汇总。而pmS系统由于具有缺陷信息添加、缺陷信息接收、缺陷信息处理、消缺结果验收、缺陷种类维护这五项功能,所以可以进行输配电系统的缺陷管理。而通过利用pmS系统进行输配电系统的缺陷管理,可以使系统的缺陷处理工作具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分工,进而容易进行管理工作的责任划分。而相关人员通过利用pmS系统查看缺陷管理信息,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缺陷管理工作状态的明确,进而有效的进行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pmS系统还可以起到缩短响应周期和简化处理流程的作用。pmS便于实现设备零缺陷管理。通过pmS追溯与查询缺陷处理的进度及相应时间节点,可以方便地掌握各缺陷处理过程是否合理,缺陷处理的每个环节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供电单位可依据相关规程规定,制定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pmS中记录的信息,将责任分解到各环节的负责人,便于进行严格考核,杜绝各环节之间互相扯皮,推托责任的情况发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通过pmS不仅便于缺陷管理除加强过程控制外,还可以从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并及时发现电网上运行设备的薄弱点,对设备缺陷进行主动性的预防控制,使设备的安全防线前移,提高设备维护水平,从而达到零缺陷管理的目标。

5完善输配电系统的维修项目管理

pmS系统在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使输配电系统的维修项目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具体来说,输配电系统的维修项目管理过程其实就是相关单位进行维修项目计划的编写和上报,而相关部门在计划审核通过后进行维修方案确立的过程。而pmS系统具有维修项目添加和维修项目处理的功能,所以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维修项目信息的查看,进而简化输配电系统的维修项目管理流程,从而提高系统的维修项目管理效率。

总之,pmS系统是以设备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来进行输配电系统的整个输变电生产业务的管理的。利用pmS进行电力设备零缺陷管理,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可提高对设备缺陷的过程控制和预防控制,便于实现输变电设备零缺陷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可以进行系统的生产事故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和维修项目管理等多项内容的管理,从而使电网的生产管理更加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因此,pmS系统在输配电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勇.浅谈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科技投资,2012,33(54):86.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8

关键词: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一、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立法现状

从目前的法律框架来看,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几年前,在一次对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访谈中,一些专家还表示在中国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不可行的,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沉重打击。其实,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已经规定了对存在缺陷的产品召回的规定,同时,在《产品质量法》和《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规定。

在我国,对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最早规定是2002年10月28日通过的《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从实施效果上看,只具备地方影响,没有普及效果。但其意义深远,是我国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一次有益地尝试,也为以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工作提供了立法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步关于特定产品召回的部门规章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从严格意义上讲,《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但在我国立法上,却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汽车属于高消费产品,更重要的是如果存在设计缺陷,将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该规定的出台,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推动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汽车工业接轨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随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缺陷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把有害于儿童健康的产品列入召回范围;而在2007年8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公布并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使得食品管理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使得公众能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不合格药品的毒害。

二、我国现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法律上的不足

1、产品召回的相关立法位阶偏低

在西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都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出现,既有针对所有产品的一般法,也有针对特殊产品的特别法律。而在我国,只是由各个部门出台的行业管理的规定,在法律上缺乏严肃性。

缺陷产品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就决定了要防止缺陷产品对公众的伤害必须由整个社会来进行协调,而不能有某个部门单独进行管理。在我国,单个的主管部门有很大的发言权,可以无视国家法律,这就使得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如同橡皮图章,无法发挥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虽然我国已经把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列入了立法日程,但从立法过程和内容来看,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2、缺陷产品召回缺乏系统立法

虽然我过在某些法规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里规定了对缺陷产品必须召回的制度,但各个法律在实施时却是相互独立的,在具体操作时,却没有具体法条做依据,使得有责任的厂家要么无限期地拖延,要么根本就不予理会。这种法律上的缺陷,使我国消费者在索赔时处于弱势地位,而国际产品的生产厂家也可以无视我国消费者的索赔要求。

3、缺陷产品召回的行政监管不明

在我国,对缺陷产品的监管缺乏具体的行政部门来负责。从管理职能上看,我国众多的政府部门对上市商品和产品都具有管辖权,但一旦商品或者产品出现问题时,却找不到一个部门来进行查处。这种各自为战、缺乏配合地打乱仗的管理方式,除了在管理上造成混乱之外,根本无法真正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4、缺陷产品标准不明确

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标准,我国有异于欧美等召回法律完善国家。从《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缺陷产品召回的标准不统一。这种不稳定的标准必定导致在执行法律时会产生混乱。而这种标准的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让缺陷产品合法化,即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却无法保证不对消费者产生伤害。使得消费者在被产品伤害时,却遇到缺陷产品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尴尬局面。

5、法律处罚力度过轻且处罚种类单一

法律的威严在于处罚措施保证法律能得以贯彻执行,如果没有制裁措施,那么法律对所有人来说,只是一张无效的白纸而已。因此,要保证法律的威严,就必须让处罚力度的以实行,同时还需要处罚力度具有足够的威慑力,使得违规厂家对缺陷产品不敢掉以轻心。

第一,处罚力度过轻

从我国现在实行迹象召回制度可以看到,对违规厂家的处理明显偏轻,无论是汽车、儿童玩具,还是食品、药品,对于违规厂家的处理都是罚款了事。而且罚款的数目远远低于他们的所得。如此,出发,自然无法震慑违规厂商,相反,反而是一种纵容,认为只要交了罚款就万事大吉了。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在西方,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是一个重大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决定,甚至影响到企业停产和破产。如此严厉的处罚力度,自然使得生产厂家认真对待产品质量,严防出现缺陷了。因此,我们也要通过加重处罚力度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第二,处罚种类单一

我国现行的关于缺陷产品的处罚法规只规定了厂商和经销者予以罚款的规定,却没有满足消费者要求赔偿的要求。从缺陷产品造成的后果来说,受损失最大的是消费者,但却没有任何补偿,这就使得缺陷产品召回法规的实施失去了意义。所以,要在立法上强调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6、缺陷产品召回主体不明确

缺陷产品召回主体是指在缺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损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时,依法应当承担召回和赔偿责任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缺陷产品召回责任主体规定不一致。比如在汽车缺陷产品召回规定方面,标明责任承担者是制造商;而在食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上规定的主体却是生产者和销售者;而在即将制定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草案规定了生产者有召回缺陷产品的义务,但在后面的补充说明中有增加了销售者和经营者都有一副召回缺陷产品。法律上的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必定在最后实施上会造成生产者和经营者互相推诿或者不愿意承担主要责任,使得缺陷产品的召回延误时机,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论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J],载《律师世界》2002年第5期。

2.梁宇:《论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J],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3.我院受理一起幼儿因食用果冻致死的损害赔偿案。

4.上海华元食品公司小果冻噎死女婴案昨开庭【n】东方早报2007年9月4日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9

①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②原材料、构配件(工程设备)报验制度;③工程质量检验制度;④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⑤会议制度;⑥工作报告制度;⑦安全管理制度;⑧工程验收制度;⑨收发文制度;⑩监理处考勤制度、监理人员廉政制度与监理人员奖惩制度等。监理人员岗位职责。①监理人员守则;②总监理工程师职责;③总质检师职责;④副总监理工程师职责;⑤监理工程师职责;⑥监理员职责;⑦资料员职责等。

2质量控制难点与要点

(1)质量控制难点。①穿湖段施工。荆州段渠道工程2处穿越长湖湖汊,穿湖段总长1887m,倒虹吸穿湖段工程分两个枯水期施工,第一个枯水期填筑穿湖段的施工围堰,并在围堰内建设倒虹吸工程;第二个枯水期填筑二期围堰与前期施工段封闭,倒虹吸开始导流。②膨胀土换填。荆州段渠道基础中局部存在中膨胀性土和弱偏中膨胀性土,总长10.9km,膨胀土换填采用水泥改性土路拌法施工技术。③沙基处理。荆州段渠道工程沙土基础总长4.95km,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地下水位对底板的顶托或对渠坡的渗透变形影响。半挖半填渠道设深井排水,间距20m,单井深20.0m,约450口深井;在挖方渠道在渠底两侧距坡脚5.0m处设降水沟,沟内设逆止式集水箱以降低地下水。其他渠段渠堤分布夹沙层、渠底黏性土较薄,施工期采用轻型井点排水;对渠坡有粉细沙的渠段,主要采用碎石换填。④软基处理。穿湖段有1.2m左右深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对渠道的稳定和沉降有较大的影响。采用粉喷桩对穿湖段软土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粉喷桩总长度为36万m。(2)质量控制要点。①土方开挖质量控制内容包括轴线位置、轮廓尺寸、保护层厚度、建基面高程与渗水处理等。②土方回填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填筑部位的填料质量,铺料厚度、平整度及碾压遍数,碾压机规格、重量及碾压情况,堤身及坡面平整度等。③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质量,伸缩缝制作、安装,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试验、级配、试块取样、浇筑、养护等。④浆砌石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质量,测量放线,胶结材料试验、级配、试块取样,浆砌石砌筑、养护,砌体质量检验等。

3工程质量缺陷处理

针对工程质量缺陷处理,监理制定了以下控制措施。(1)制定了引江济汉施工监理(荆州段)工程质量缺陷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施工质量缺陷分类标准、缺陷处理管理职责、缺陷处理、缺陷调查分析报告提纲、缺陷处分工作报告提纲、缺陷处理验收合格证及缺陷处理备案表等。(2)制定了引江济汉工程施工监理(荆州段)质量问题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监理岗位责任、工程质量检验管理办法等。(3)定期开展质量控制体系自查,并编写自查报告[3]。

4综合评价

4.1建立层次结构

依据上述分析,建立了监理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指标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4]。目标层为质量控制综合评价a,准则层为监理机构设置B1、质量控制体系建立B2、质量控制效果B3等,指标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见图1)

4.2指标系数

依据招、投标文件以及质量控制实际资料和监理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等间距分级方法确定各指标(见表1)[4-5]。其中监理机构设置与投标书承诺比较,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检查情况比较,质量控制效果与实际情况比较。

5结语

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篇10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工程竣工交付以后的质量责任问题,包括质量责任的不同分类和期限、工程建造的各个参与者如何分担建筑物瑕疵的责任、建筑物权利人对建造人的权利等等。这些问题还将引出针对建筑物有质量瑕疵如何设置保险来保护业主,或者有无相关保险可以使责任人免受索赔?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各国法律制度的答案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这些答案,对我们不无裨益。

    本文在比较各国在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制度的几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我国对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的法律规定,并提出引进和推广建筑工程保修保证保险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的建议,以完善我国的建筑物质量责任制度。

    一、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的不同阶段及期限

    我国《建筑法》对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的规定,主要见于第62条和第80条。第62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以及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按照工程,供热、供冷系统等项目;保修的期限应当按照保证建筑物合理寿命年限内正常使用,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该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我国对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期的法律制度,即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在合理使用寿命内保证使用,其余部位在最低保修年限内保证使用的法律制度,保证使用的责任局限在施工方。《建筑法》第80条规定:“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这条法律规定,则是确立了我国建设工程损害赔偿期的法律制度,即在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期内,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均应赔偿的法律制度,但责任者未限定在施工方。

    可见,我国的建设工程法律框架设定的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主要区分两个阶段,一是工程质量保修期,二是损害赔偿责任期。这与其他许多国家的建筑物竣工后质量责任体系不谋而合。以下分述之。

    (一) 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是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我国法律规定,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满足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约定的条件即可交付。《建筑法》第61条规定:“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保修书应当明确建设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

    质量保修期的责任主要落在施工方肩上。国务院2000年1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下称《质量条例》)第41条规定:“如果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对保修阶段的质量责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在保修期内,只要发现质量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施工方均有义务进行修复,如果造成损失,还应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质量瑕疵不是施工方造成的,施工方在履行保修义务后,可以向责任方追偿。只是根据以上一条的规定,对于非施工方造成的质量瑕疵在保修期内引起的损失,施工方是否也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如何追偿的问题尚不明确。

    同样是建筑物竣工交付以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各国法律制度下的质量保修期的替代名称是多种多样,且期限也各不相同。

    在法国,称“质量保修期”为“正式完工期限”(1978年民法典),期限为自交付之日起一年。比利时和瑞典称之为“保证期”,通常为一年,结束时即为最终交付。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英国的JCt合同把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的期限称为“缺陷责任期”。FiDiC文本也是如此。所谓“缺陷责任期”,实际上仅指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之间的期限,由承包方对列入“实际完工证书”上的缺陷进行修复,并对在此期间显现的瑕疵进行免费维修。但是取名为“缺陷责任期”,往往引起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该期限届满,承包商即不对工程缺陷承担责任,其实不然。

    不管取什么名字,这段竣工后的特殊责任期间的期限长短因国而异,并非都是一年。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具体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其中,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的最低保修年限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年。其余部位的最低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如果竣工验收不合格,则由施工单位进行整修后再行竣工验收,直至合格后交付。但是在很多国家,有四种不同情形的“交付”:

    1、业主对竣工工程完全满意而接收交付工程;

    2、非常不满意而不愿接收工程,要求整改后再验收;

    3、业主接受工程,但对其中不完善之处与承包人达成减低工程价款的约定。如果不完善之处是由第三方引起的,承包人通常可以向该第三方提起索赔;

    4、最普遍的做法是业主先作有条件的接收,而这个条件是承包人必须自费尽速修复瑕疵部分,达到业主的要求。此时颁发的完工证书应当载明所有应当修复之瑕疵。比如,在英国,达到“实际完工”即可交付,建筑师会签发“实际完工证明”。而在美国,工程达到“实质性完工”即可交付,在交付后的一定期限内,即“缺陷责任期”内,承包商有义务修复已发现的、和在该期限内发现的任何质量缺陷。

    但是,不管是何种情况下的“交付”,工程交付即意味着工程施工阶段的结束和使用阶段的开始。工程交付的法律意义表现为:

    1、交付意味着保修责任的开始;

    2、交付意味着承包商无权在未得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进入该物业;

    3、在承包商提供履约保函的情况下,在此时开始考虑释放保函;

    4、工程交付时以下问题一般得以解决:

    (1)实际交付工程与合同约定的标准之间的明显差异;

    (2)未决的索赔与反索赔。如在工程交付时未能解决,当事人至少应明确如何处理的立场。在很多国家工程索赔时效从交付之日起算。时效长短由法律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比如在瑞典,建筑合同一般约定业主必须在工程交付之日起30天内提出关于工程延期的索赔。

    (3)工程款结算安排。法国标准文本规定承包方应在工程交付之日起120天内向业主提交尾款结算的具体金额。瑞典规定为8个月内提交。

    5、自工程交付后,业主开始承担保护建筑物不受意外损害的责任(如火灾、盗窃等)。

    比较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其它国家的相应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立法根据决定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正常使用的建筑物的主要部位和非主要部位的不同情况,对保修期作了不同的规定,并且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竞争以及在设定具体合同时约定的做法,是吸收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创造。这些新规定值得承发包双方高度重视,也值得我们广大律师高度重视。

    (二)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届满后,意味着另一种责任期间的开始,即进入损害赔偿责任期间。在有些国家这种责任为零。如葡萄牙规定在政府作为业主的情况下,质量保证期后不存在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业主都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向有关责任者要求损害赔偿。

    保修期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因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不同而不同,很多国家的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以荷兰、法国和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荷兰民法典规定了二十年责任期;而法国规定了十年责任期。法国的十年责任期的责任范围为以下缺陷引起的损害:1、影响道路、主要管道、基础、承重结构的坚固,隐蔽工程、与建筑物不可分的设备(其他设计要求有不少于2年的合同保证期)2、工程不符合使用目的。另外,在加拿大的魁北克,非居住房屋和商业建筑的保修期后责任期为5年,而公用建筑则为30年。

    与保修期内的责任形式不同,保修期内只要发现任何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承包商均有义务修复,不修复将承担一定的后果;但在保修期后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要有损害才可主张赔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意大利、魁北克、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将损害分为微小损害和重大损害,只有重大损害才可追究责任。当然,至于孰是“微小”孰是“重大”,这些国家的法律和实践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说因事而异。比如在英国,对砖房裂缝程度的分类是根据这些裂缝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从而判断哪些是严重裂缝,哪些是微小裂缝。

    尽管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各国建筑法律、法规的要求,合同明文或默示条款的要求,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特殊文化的需求,都是判断损害大小的一般依据。

    我国《建筑法》第80条的规定表明:我国立法对建筑物损害赔偿责任期的规定比较严厉,针对建筑物的地基和主体结构以及其他部位,即使在普通部位的保修期届满后,只要因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均可要求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这显然加重了建筑物的制造者包括承发包双方以及勘察、设计等有关各方的质量责任。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因建筑物质量不合格而请求赔偿的案件将会大大增加。当然,区别于保修期的责任主体,法律并未规定由施工方负责,而仅仅规定了“责任者”。那么,哪些主体可能成为建筑法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者呢?

    二、建筑物竣工后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

    由于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不一定依据合同而发生,因此按照建筑物在建设期间是否与业主有合同关系,在建筑物竣工后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与业主订有合同者,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按照我国《建筑法》第24条的规定,业主有可能只与一个项目总承包方签订合同,也可能分别与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设备采购各方签订合同,建筑法对业主与合同对方的工程质量责任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建筑物竣工交付使用后,按照《建筑法》第80条规定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就可能是与业主有各种合同关系的对应各方。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这些业主的对应方都有可能成为损害赔偿的责任者。

    但国外的规定有例外:意大利的民法典只规定了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的责任,这意味着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他建设参与者的错漏,否则将承担责任。但在emilia - Romagna地区这一原则已得到了适当的修订,该地区1990年有一项法律规定:主要设计人、项目经理、承包人、技术监理、竣工检验人等应签署建筑物竣工的技术文件,声明该建筑物已符合建筑规范及使用要求。如果政府监督员发现这一声明是不真实的,这些签字人都将被处以罚金。

    此外,新加坡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责任分担体系。1989年《新加坡建筑管制法》引入了“有资格的人”、“注册检验师”和“现场监理人”的概念。建设单位如果就施工方过错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他可以直接向施工方索赔,也可以向上述“有资格的人”进行索赔,这样,施工方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

    (二)与业主没有直接合同关系者,包括:

    1、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

    在有些国家,当地政府部门有义务核查所有或部分建筑项目的质量情况。我国目前体制下仍要求政府建筑管理部门对所有竣工建筑物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说明:合格或者不合格。但我国的《质量条例》关于“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新规定将改变政府过去直接参与验收的做法,而将监督力度转移到施工图的审查和竣工验收资料的抽查。

    在英国,法律规定了对政府部门的责任限制,而在有些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几乎为零。如新加坡因为有“资格人”承担责任的机制,明确规定政府不必承担责任。

    2、质量检测机构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对建筑材料质量状况的错误鉴定结论导致建筑物质量瑕疵,瑕疵责任由谁来承担?比如在我国,对商品混凝土的检测通常需要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水泥制品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按照我国的合同法和建筑法,使用该产品进行施工的一方仍应对建筑物瑕疵承担责任,然后由承担责任方再依据委托检测的合同自质量检测机构索赔。

    3、分包商

    按照英、美合同法上“合同相对性原则”,除合同当事人外,任何其他人不得请求享有合同权利,也不必承担合同责任,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无权要求执行合同中约定的第三方权利。由于业主与分包商没有直接合同关系,业主无法直接向分包商主张权利,受害者(如租户、后继使用人)更是无法向直接责任者追索合同意义上的赔偿权利,因而导致众多实质上不公平的结果。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在英国盛行一种叫“从属保证”(collateral warranty )的系列合同,与建筑承包合同配套使用,即业主要求所有的承包商(包括各类分包商)、专业咨询师(包括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设计师等)、设备供应商等向建筑工程的使用人、买受人、承租人和贷款人提供书面保证合同,从而建立由这些设备或服务提供商向建筑物权利人直接承担责任的法律纽带。由于一个建筑项目往往涉及数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的书面保证合同,一些大的律师事务所的建筑法部门得投入不少人力应付这些保证合同的起草、谈判等的繁琐操作。

    1996年,英国的“法律委员会”提出关于《合同相对性:关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报告,要求英国法对“合同当事人原则”作了重大修改,授予合同中关于第三人权益的执行效力。1998年形成议案交国会讨论,并于1999年11月11日获女皇批准,成为《合同(第三方权利)法》。可以预见,英国今后的建筑承包合同将增加许多涉及包括分包商、供应商、建筑物使用人、购买人、建筑项目贷款人等在内的第三人利益条款的起草,并且对这些条款的内容设置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在我国,这一问题已在法律的规定上得到解决。《建筑法》第55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据此,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承担连带责任,有权主张索赔的一方可以依据合同,或者在无直接合同关系的情形下依据侵权理论要求总包方、分包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供应商

    在国外,业主与供应商一般没有合同关系,供应商供应的材料、设备有质量缺陷时对业主的责任表现为“侵权责任”。

    在我国,建筑材料有甲供料和乙供料之分,但总的趋势是以乙供料为主。前者由建设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后者由施工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但不管是甲供料、还是乙供料,建筑材料在用于施工以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责任对该材料进行检验,或核实有关质保书和检测报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建筑法》及配套法规的规定承担建筑物质量瑕疵的责任,而供货单位则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担货物瑕疵的责任,两者并不矛盾。

    三、质量缺陷的分类

    《建筑法》第80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之一是:该损害是“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遭受的。什么是“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呢?它的标准是什么?质量不合格与一般的质量问题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还难以在现有条文中找到答案。按照一般的理解和建筑行业的运作习惯,工程质量问题可以分为工程质量缺陷和工程质量事故。酿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缺陷一般是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外形观感等影响较大、损失较大的质量损伤。从广义上说,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程度不一的工程质量缺陷,质量缺陷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即构成了质量不合格。

    任何质量缺陷的背后都有导致这一缺陷的行为人的错误和疏忽行为。这种错误和疏忽行为可以发生在整个建筑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主要包括:1、设计和技术监理过程;2、现场施工过程;3、移交时关于维护和使用建筑物的指导过程。如果按上述阶段分类,可将质量缺陷分成以下主要几大类:

    (一)设计缺陷

    记载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上的错误或疏漏将从一开始就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比如对通风的设计考虑不周将引起建筑物通风不良,而结构设计上的错误将带来建筑物沉降、裂缝等结构性缺陷。设计师无疑是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主体。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设计错误带来的缺陷责任的承担主体并非仅设计师一方。在美国,工程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很普遍,大部分的具体设计工作是在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通过独立技术监理的监督和配合完成的,如果由于监理的过错而导致设计错误,监理也应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

    承包商也会被要求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在英国,承包商有义务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检查设计师的设计。意大利的立法走到了极端,把设计和监理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和疏忽的责任都压在承包商一方头上。而新加坡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责任的个人直接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但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力求确定设计师、监理师和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之间承担设计错误的合理比例。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8条第2款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的,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当理解为施工单位只在发现了差错后方有义务及时提出,但没有规定施工单位有审查设计文件和图纸的义务。因此,除非合同有另外的约定,承包商一般不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至于承包商发现设计有差错而不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法律没有作进一步规定。

    (二)施工缺陷

    施工过程的缺陷大部分是由于承包商引起的。承包商最主要的义务是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严格执行每道工序,检查建筑材料、构件的质量。这在各国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9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材料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由此可见,建筑材料、构配件等使用到施工工程,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之后,由此造成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应当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承担,而不论该材料或该产品由谁来采购。

    但在法国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对于那些称之为“epeRS”的建筑物构配件,比如预制木配件,供应商应当承担因该产品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从而免除了承包商对此的检验和测试责任。

    (三)指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