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29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1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相连,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兴起必然催生新的职业岗位需求,改革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之间、教育与社会融入能力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个方面强化培养,达到与理论对接、与实践对接、与国家需求对接、与国际视野对接、与未来发展对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个宏大话题,本文谨就创业创新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性举措: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职业教育的新引擎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苏州;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43-02

2013年,我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学习。本次国培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集中理论学习;二是到企业实习;三是学员互动交流。在学院领导的组织和安排下,老师们精心讲解、细心辅导,学员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我们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学到新的教育理念,感受到了名师风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让我们开辟了新视野,从以前只是一味关注教学,到现在开始从宏观角度关注职业教育,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教育。同时也让我们认识了自我,提高了专业水平,对职业教育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苏州是一所既“小”又“大”的城市。它的小体现在它是一个领土占全国0.09%,人口占全国0.47%的城市。之所以说它“大“是因为它在全国的地位:城乡协调发展第一,工业产值第二,实际利用外资第三,进出口总额第四,地区生产总值第五,地方财政收入第六。苏州又是一座充满东方神韵和西方风情的城市,共有20000家外资企业,60000多外国居民,每年2000万游客,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82家世界500强企业。它同时也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它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9大新兴科技城市。它有20个新型产业基地,新型工业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大中城市专利申请量居第二,专利获奖居第一,现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90万,100多个大学及科研开发机构。所以,创新是苏州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和很多城市一样,苏州面临很多的变化,首先是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前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现在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以前大学毕业生,国家都包分配,能上大学就意味着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且身份还是国家干部。现在即使是硕士,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也相当不容易,甚至找不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清华毕业生卖猪肉的现象。其实这种事情一点也不奇怪,以前大学每年的招生都在100万左右,现在每年大学的招生都在600万左右,但是每年就业岗位的数量却变化不大,基本在250万左右,也就意味着每年有300多万的人也要去一线操作。所以虽然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就业确实是越来越难。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是越来越差,比如,现在的在职研究生,只要交了学费,不管你去不去上课,只要考试,你想办法过关,通过答辩,就能拿到硕士文凭,对于这样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是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高等教育如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也面临很多突出问题:职业教育的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落实到位;职业类学校缺乏扶持;校长和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跟不上;教师队伍很多人因无升学压力,都在混日子;教育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设置陈旧,产教分离,人才培养盲目无针对性。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进修的话很困难,社会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抱怨:(1)招不到合格的学生;(2)工作不安心,跳槽率高;(3)缺乏发展后劲。毕业生抱怨:(1)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对就业岗位满意度低;(3)发展空间有限。这些集中体现在毕业生职业发展上:(1)毕业时的岗位匹配度低,对就业岗位满意度低;(2)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差、离职率高;(3)毕业生的持续发展空间有限。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应该是:(1)学生的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匹配;(2)集中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3)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暴露人才培养质量的3个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低;团队协作能力差;持续改进能力欠缺。

同时我们职业教育的对象也在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盲目跟风;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喜欢炫耀;价值观更加现实;有时缺乏理想主义;市场消费观念强烈;喜欢追求名牌;自信,个性张扬;自私,缺乏团队忠诚感;信息和知识丰富,但思考问题的能力弱。

再者,发达国家劳动力结构的平均比值:高层管理、技术人员15%;中层管理、技术人员10%;技术工人、初级人员55%;熟练工人20%。比较下来,越是发达的国家,高中阶段职业类学校占的比例越高,几乎都在70%以上。所以为了保持经济上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面临上述的种种变化,所以我们苏州整个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必须变。如何变?对此,《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一、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一计划已在实施当中,并且已初见成效。苏州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比如,近几年,在苏州的西南地区,建立了国际教育园,它把苏州的一些学校进行了整合,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紧跟时代,正努力把教育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为发展中的苏州“三区三城”输送德高技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苏州的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优质化、市场化、国际化、终身化的发展战略。加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二、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比如,承办这次国培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它是一所全国示范性高职校,也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学校,它无论是从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是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都和之前的传统的普通职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学习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先进职教经验,开展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创新。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制度上面,为苏州的职业教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它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弹性学制、学分制、面向终身教育。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职业技能。考核指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师资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学:市场需求导向、职教特色课程。苏州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到2012年,县级职教中心校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其他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20年,建成10所以上国内一流中等职业学校,建成7所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到2012年,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到2020年,建成一批省级学生创业基地。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内涵与与历史意义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中国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近代中国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传承的基础上凝练总结出来的。中国梦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树立了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正能量。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

梦想和现实之间毕竟有巨大的差距,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每个中国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实现中国梦,建设民主富强、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既要有一大批拔尖创新的人才,也要有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了并正在培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化成人力资源大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输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如何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强调十报告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

1、明确教育分类、层次和功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科学、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一样进入攻坚时刻,面临总总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要发展,改革是关键。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高职教育已经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但国民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仍不乐观,陈宝泉曾指出老百姓不认可是职教发展大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对于教育的分类、层次和功能理解欠缺造成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偏见。姜大源对此做过专门的解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职、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类型,普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都属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旨在通过职业的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普通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未提出明确的就业目标,强调养成教育,强调知识的存储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于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有自己的不同层次设置。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分类是保证各种教育类型的生存权,而层次则满足教育的发展权,两者都不可替代。

有明确的分类、层析和功能的认识,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由于新的职业和产业形成的必然产物,教育被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培养的人才是平等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没有贵贱之分,只是不同的类型。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的不断丰富完善,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

2、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共同促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需要学习的自身改革与发展,企业的技术指导与合作,还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与支持。探索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多元合作的办学机制,有效联动,良性互动,促进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职业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提升行业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1年成立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该指导思想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该集团以陕西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为主导,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理事单位,由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在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秉承“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工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专、精、特”高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注重内涵建设,形成教育特色

各职业院校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历史沿革、外部条件、市场需求,坚持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办学传统、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注重内涵建设,做好社会发展预测,体现时代特点,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的科学规划和长效机制,形成自己独有或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校园文化、学校品牌,有利于职业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社会工程和历史重任,其改革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也不能一言蔽之,只有坚持“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信念,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

参考文献: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4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调研员吴艳玲,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调研员吴念香、副处长王魏锋以及东莞市政府有关领导,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广东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在大会上传达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来粤检查工作会议及2015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精神。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在会议上作工作部署。魏中林表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要求,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服务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整体目标,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魏中林指出,首先,全省上下积极行动,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形成良好的开局态势。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呈现新面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新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省各地、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认真研究贯彻措施,注重规划先行,加强制度设计,制定实施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二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体系构建有新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核心任务。全省各地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三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推动有新进展:稳步扩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有新亮点。

其次,把握新形势,凝聚新共识,开创性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工作。具体来说,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各项工作,在思想认识及规划设计上,要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鼓励基层先行先试;二是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含金量”;三是更加注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活力,培育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四是更加注重坚持依法治教,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五是更加注重校企融合育人,争创就业创业新优势。就业是民生之首。

最后,立足当前,注重落地,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结合实际,切实做好区域规划及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二是以点带面,尊重和支持地方秉承首创精神,积极开展试点创建示范项目;三是分类指导,促进两类地区提升发展和高端发展;四是积极作为,推动全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五是协同推进,认真做好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实施保障工作。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办学体制;校企融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其次,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待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试点推广。但是,由于社会背景与教育传统不同,我国不可能完全引进西方企业本位的精细化的学徒制实施模式,根据本次会议的相关观点,我国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精髓,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实现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学生充分的工作场所实践机会等理念充分引进到目前职业教育所有的专业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专业进行学徒制试点。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这也说明了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的高效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拟定了将现有的1200余所普通高校以及600余所的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将办学目标分类了两大类:普通高校和现代职业学校。

笔者对招收会计专业的学校进行了统计:在我国本科院校中,有62.5%的学校开展了会计专业,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达到了575261人。而这些本科院校中,有一部分学校将面临由普通高校转为职业技术学校。这即时从国家层面的调整,同时也对即将转型的学校提出了挑战。在转型前和转型后会计专业是否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将从国家为什么进行改革的角度论述现代职业教育以及会计专业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应用型人才如何进行培养。

一、重构现代教育体系,呼唤会计技能的教学回归

目前我国的现代职业学校多以专科学校为主,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中,职业院校寥寥无几,这就成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教育部为为改变目前状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将部分本科院校逐步改建为现代职业院校的计划。在此大背景下,笔者首先将论述我国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

针对当前会计教学的现状,社会提出了大量的质疑,例如:当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连会计专业的基础“做账”都难以达到单位的要求,因此提出了会计专业务实的要求。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此类质疑声不断,成为反映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掠影。许多专家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未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刘水泽和池国华两位先生就提出了当前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资源投入、教学理念、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两位教授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即: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教学的理念,在体制改革、国际合作、建立多层次目标培养体系、教育结构合理化、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科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自身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发展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根本原因是导向性错误。从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到当下,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所谓高级会计人才在企业定位中属于高级管理岗位,因此在培养学生时就要高级管理岗位需要的基本素质。此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可以说忽视可学校的差异性,例如综合类院校如何发展会计专业人才,重点高校如何发展高素质人才、民族类院校如何发展高素质人才,不同的学校定位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不同的。因此,统一的办学理念必然导致市场需求与学校输入人才的巨大矛盾。为此,我们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时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同时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注意学生博通和专业的培养。从而打造具备“通才+专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当前的现代教育工作是对会计专业技能能力培养的呼唤,要求学校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会计技能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我国在今后的现代职业技术体系内,将构建从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发展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四个层次的培养体系。而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根据不同的层次应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才能实现人才的目标培养。

1.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会计人才培养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较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授学生基础性的知识,以及会计专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同时也应抓住德育教育和职业精神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专科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

专科学生招生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接受过完整高中教育的毕业生和部分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通常学制为2-3年,学生的就业方向定位在为中小企业输送会计人才。因此,在专科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应考虑到这一现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加强学生会计核算专业、对现金、材料、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账款、工资等方面的教授和考评。而在信息公开方面,应掌握编制简单资产负债表以及企业利润表。对于学生会计专业业务方面应着重培养对各类票据、凭证的认定和识别,财务的出纳和小企业的纳税申请等。而根据时展的会计电算化,应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t1、t3等软件。

3.本科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有许多的高校招收会计专业的学生,由重点高校也有地方院校,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发展趋于成熟。虽然根据定位,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仍然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但是由于w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时所涉及的领域有所增大且内容要更加丰富。在专科学校培养内容的基础上,在业务范围内加入了成本核算以及存货的流转。股权投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外币折算以及利润分配等。而在电算化方面的培养,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例如更为复杂的软件t6,U8等。

4.研究生会计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层次的会计人才教育在我国较少,主要分为硕士以及博士两个层次,且高校只负责培养专业硕士而不承担学术硕士的培养。而在国家制定的目标中,研究生层次高校主要培养中、高等级的会计。这一阶段的会计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业务的基础上,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由会计核算发展为会计决策上。

通过笔者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根据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社会在选择人才时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具体选择,这就摆脱了传统的一刀切的培养模式。

三、高校开展会计技能教学的改革思路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长期从事会计专业调研工作,对于高校开展会计技能教学的改革应制定方案、计划,从实际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因此,针对会计技能教学的改革,笔者以下策略:

1.将会计技能的知识教材化。会计技能的知识包含了大量的内容,涵盖了各个层面,例如从最基本的建立账簿开始,到中间过程的填制凭证、编制报表以及最后的档案整理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而简简单单的一张支票在填写时,就要注意出票日期、收款人以及收款金额等等方面的内容,再如对于单位差旅人员差旅费的报销就要涉及到主管领导签字、报销额度、报销人签字、单位领导签字等多个环节。此类内容可以说是会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材的编写上却很少发现此类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日常的操作中不规范、漏洞百出的原因。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引领下,应针对会计技能的教材编写进行系统化建设。

2.会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化。在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会计技能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同小异,教师对于会计技能知识的讲述侧重“一把抓”,刘泽水先生曾在论书中将此形容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教学师资专业化、团队化。学生的会计技能主要从学校获得,可以说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师资的因素,这就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中建立教师团队。但是目前我国才能会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理论的专家,可是如果涉及到企业的具体操作,许多的教师就难以适应。因此,还要打造师资的专业化。而我国的《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教师也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最专业的教授和指导。

4.会计专业技能评价的等级化.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内容的掌握主要通过学校创建的会计专业技能评价来展现,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权威和专业的会计考核评价机制。将会计专业技能的评价分为会计从业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能测试两个方面。会计专业技能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学生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考试和会计专业技能测试来具体体现。根据笔者的追踪调查,通过这两个证书的学生在单位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错误百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中需要着重考量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发起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会计专业发展的契机,利用这次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会计专业应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专业型人才,从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J].会计研究,2012(11):91-93.

[2]董延安,唐子慧.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1(09):89-93.

[3]何传添,刘中华,常亮.2014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J].会计研究,2011(04).

[4]王秀芬,王进朝,张功富.会计学专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5]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J].会计研究,2013(06):101-103.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7

关键词:导向 主体 实践一体化 生源 顶岗实习

传统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教育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了传统教育的“压缩饼干”。

采用错误的教学模式的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主要是实践上的。首先是学生反感。由于“生源”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要求,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总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会引起教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不买账。这样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比比皆是。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我们的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此必须研究和宣传职业院校教育的新观念,如多元智能、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工程思维方式等,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地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

结果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这就叫“好用、不经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职业院校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自我学习能力”是形势的迫切需要。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教育目标。下面我们谈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知识。这是大家公认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当前职业院校中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职业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二、掌握单项技能。例如电子专业中的焊接技能、某种仪器的使用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

三、掌握综合技能。可以在仿真的任务(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四、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只有在实际岗位上,学生顶岗实习才能训练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8

1.1以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中指出,教学内容时效性差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教材更新慢、时效性差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难以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关联,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针对教材更新时效性特点进行教案及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时事等内容,提高教学内容时效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2以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基本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改革内容及改革方向必须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性。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的。以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科学。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现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特点为基础,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

1.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分析

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明确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素质教学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重点,并通过教学活动以及典型案例的讲解、社会热点的评议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4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应转变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教育改革,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转变,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5以课程体系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针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多样性课程优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为重点,强化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法,运用隐性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2以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出,环境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的作用,构建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性,培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及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明高尚的品格,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结论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71-01

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怎样既适应学生的实际,又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目前已成为广大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校广泛关注、竞相探索的课题。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促进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式进行改革。在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的专业主要是现代农艺、畜牧兽医、会计电算化、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检测等,这些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改革在农牧类中职学校逐渐受到重视却没有很好推广实行

近年来教育部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调整为模块化结构,并且编写了相应教材。与教材改革相呼应,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在部分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推广实行。一方面:部分学校也没有把教学方法改革提到日程,只是任由教师自行摸索、自行实验,没有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进步缓慢的状态。

2.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受基础教育影响,教师是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脱离了中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问,不仅可以深化知识和提升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引发他们独立自主式的探究学习,从而推进学生的人格逐步发展和趋于完善。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教学模式不突破,新的教学方法很难得以推广实施。

3.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及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师资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3.1教师人员不足、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有很大缺口,教师年龄跨度较大,年龄大教师偏多,且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需求。

3.2欠缺教学教法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教法培训,他们难以透彻地理解新的教学方法的内涵,也不能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运用。

3.3“双师型”教师不足。“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偏少,并且部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偏低。

二、农牧类中职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必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形式,使之适应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工作。

农牧类中职业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素质,最基本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践性的能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基本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广泛获取知识的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了提高农牧类中职学校课堂及实践教学质量,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也为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人才激烈竞争状况的加剧,这种改革时不可待,这是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农牧类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农牧类中职教学方法改革的着手点:

1.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而现代教学模式正是倡导“教学生学”的教法。现代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方法为主,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练习”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从重理论到重实践的改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从知识本位进入了能力本位阶段。以就业为导向本质上就是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农牧类中职学校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由重共性向重个性转变;由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由重教室向重现场转变。

3.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的职业能力,即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加强教师的深化教育,优化学历结构。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通过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外出培训、在职学位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2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考察,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认证资格考试,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实践俱佳的“双师型”教师。

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正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继续深化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使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证农牧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玉.教育学[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篇10

201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在校生近31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的主要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深化综合改革。

(一)总体布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印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

(二)大力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实现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高职衔接的10项具体任务,即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紧密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正在抓紧制订中。

(三)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通过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六种途径,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2年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同时,着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四)深入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建设。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确定了52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9个省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对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项目和试验区工作的总结交流,指导试点和试验区聚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累典型经验和案例,形成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二、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推动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能力。

(一)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抓紧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不断完善覆盖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在25个省(区、市)启动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习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9年,国家开始逐步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对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13个省区市(内蒙古、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波、厦门、深圳)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助学金资助范围也有所扩大。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推进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目前,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1个(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新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规律办学得到保障。

(四)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管理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紧迫要求和重要内容,坚持两个“两手抓、两手硬”(示范引领和严肃规范,常规管理和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显著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