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32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1

   市少年宫以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方案为蓝本,常年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由我市具有多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经验的优秀科技辅导员主讲。

   培训方式及目标:

   1.根据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现行中、小学教材,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数、理、化等各科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从做中学,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小班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科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动手能力,塑造个性、发挥特长,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优秀。

   3.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部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选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的殊荣,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此而被免试保送名牌大学深造!)。

  招生对象:八岁以上中、小学生

  开课时间:2004年10月,周日上课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2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由周培源等著名科学家倡议建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会员的主体是工作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的科技辅导员和科学教师。从成立以来,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动员和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工作,提高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科技辅导员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工作作为为会员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3年来,结合国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力推大学与中小学衔接、校内与校外相衔接、专家与科技辅导员对接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校内外科技辅导员共同发展的培训策略。

依托大学和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培训骨干与送培到基层相结合

从2009年开始,协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建立了4个“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整合和利用这些大学以及校外教育机构业已形成的培训资源,根据各个培训基地的不同特点,结合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不同需求,合作举办不同类型的骨干科技教师与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截至2011年底,培训人数达3800多人次。

与此同时,协会还成立了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团,这支由科技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培训团队,每年都根据各地的需要送培训到基层。如2011年,分别将培训送达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四川省绵阳市、山西省太原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地,培训科技辅导员近万人。

加强理论探索,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为了促进协会的培训工作,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组织力量启动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实用研究”。研究成果编成《科技辅导员培训指南》、《科技辅导员学习指南》、《科技辅导员工作指南》工具丛书,成为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的重要依据。

科教合作探索适应发展的培训方式方法

“科教合作”是协会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的理念。在协会的培训中,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具体化为科技工作者、科学教育研究者和科技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开发的培训课程,邀请一线科研人员、高校科技教育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在项目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科技专家逐步从研究人员向培训师角色转变,引导参加培训的科技骨干教师向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转变。这种“科教合作”的培训模式在各个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全新的培训运作系统建构和运作机制探索,必将为今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创新人才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有效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未来探索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将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在科技辅导员培训中坚持“科教合作”的原则,不断推进人力资源与课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策略,努力形成能满足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不同需求的培训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整合资源,形成品牌

每个培训基地都将打造出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一个资源平台、合作一个研究课题、开发一套实践课程,进一步推进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并充分利用协会网站等电子化资源共享与互动平台,把培训教材做成资源包,在线提供给有需要的科技辅导员,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科教合作,多方互动

协会的培训将继续推动大中小学对接互动、科技专家与科技教师对接互动、教师培训与教师对学生培养对接互动、科技辅导员培训与教师科技活动对接互动、学生探究学习与教师课题项目对接互动等,形成机制,促进发展。

示范带动,送培基层

协会将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骨干教师在当地学校以及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省、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科技馆的作用,坚持送培到基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如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建立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联盟机制。

重点推进专题性培训项目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3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

[作者简介]杨霄(1976-),男,陕西乾县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西安710021)杨敏(1980-),女,湖北黄石人,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9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高校也正在向建设现代大学的方向努力靠拢,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其必由之路,这就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承担了提高高等人才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是高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者,他们再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空间。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属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指对在高等院校任教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达到国家规定,并具备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提高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知识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掌握最新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技术和体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了解最新动态、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等。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8所高校的140名40周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所调研的8所大学的青年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教授21人,占15.8%;副教授42人,占31.6%;讲师和助教70人,占52.6%。

本文还同8所高校的部分被调查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青年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历、科研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参加再教育培训后自身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提高情况,同时还听取了大家对再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并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回收的133份问卷中,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小,约占9%。这部分教师主要以年龄35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居多;拥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总数的87%,且大部分为在职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约为4%。调研中发现,在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几乎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主要是因为全国体育学博士点不多,攻读博士学位花费精力较大,且博士和硕士对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较大影响。此外,各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三十岁及以上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也为了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部分体育教师也选择了提高自身学历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如部分体育教师就读在职研究生都是以自费形式在进行。但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进修学习会受到培训信息和培训时间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再教育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能力培训情况

1.学术、科研等方面培训比较少。8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再教育培训。55%的青年体育教师认为所在群体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弱。72%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后没有受到过体育专业学术技能的培训,且在工作中不能将在校时所学的科研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目前,关于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学术培训方面,陕西省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组织和机构,只是在每两年有一次学术交流(论文报告会)的活动。这一交流仅是极少数人在大会上进行报告发言,入选人数有限,交流机会也不多,学术面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在科研水平上的提高。

2.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9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能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科研思路,这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认同并愿意通过培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3.青年体育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性较高。通过访谈,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可以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但是在科研思路与项目申请、论文写作方面能力欠缺。青年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学术技能和业务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对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因此,青年教师往往也会积极参加学术技能培训。

(三)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技能培训

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科教学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强烈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力求通过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主要是参加体育、师范类院校组织的一些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主要是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为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职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有了新变化,即在理论教学上以健身保健为主;在技术教学中则加入时下大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有关常规项目如体育基本功训练、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的培训,在教学中应突出它们的健身功能和实用性,同时也考虑大学生对时下流行项目的热捧,如排舞、节奏体语、有氧拉丁、定向运动、轮滑、地掷球等也列入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计划大纲,体育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通过培训这种渠道了解新兴体育项目,为以后这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被调查青年体育教师中,每周1~5次课的教师占19%,每周5~10次课的教师占26%,每周10~15次课的教师占41%,每周15次课以上的教师占14%。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一直有增无减,周授课学时一增再增,已经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甚至个别体育教师已经到了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量大使得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同时,培训时间和教学工作时间的冲突,也导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学历所占比例很少。近年来,新增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本科学历教师以中老年体育教师为主。随着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低学历教师也逐渐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目前体育博士的比例还是比较少。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口径较窄且深度不够。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主要目的是学历、体育科研能力和体育教育技能的提高,这三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培训内容;高校性质不同,所处地方不同等因素也导致了培训路径较窄,信息不够,影响体育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轻视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此种状况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却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受到限制。

4.高校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组织与规范。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专门组织,大多数培训较多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培训没有周期性,也缺少明确的长期性目标。

5.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培训班、体育相关会议多流于形式,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收获甚微;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只有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培训时,青年教师才会被动进行培训。

(二)建议

1.设立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机构,创建一套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模式。组建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培训机构,使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参加科研、教学等方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职培训模式,同时建立传统培训与外聘专家教授讲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制定规范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相关培训机会,大力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制订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相关鼓励政策,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及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3.确保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校应大力支持青年体育教师的各类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高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才能在再教育培训上投入更多热情,从而有利于其各方面业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各高校应加强校际交往,为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这也是体育教师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5.青年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再教育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能力出发,认清自身的薄弱环节与优势,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还需要分阶段制定短期和长期再教育目标,量化目标和任务,保证无论是教学周内外,都能接受再教育学习,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关注青年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从各方面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再教育培训,保障再教育培训信息渠道的通畅、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维民.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师的再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6).

[2],叶羽.国内外体育师资再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外对教师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执教水平与学历要求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3]莫太学.体育教师再学习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0,21(4).

[4]于勇.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4).

[5]周建国.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4

培训活动邀请了科学同盟网主任耿捷老师、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戴伟先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著名主持人小雨姐姐和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肖微老师作为培训嘉宾,分别围绕科学表演大赛的组织实施、科学实验表演设计、科普剧创作及表演形式等内容作了讲解和演示。

来自于大赛承担单位之一科学同盟网的耿捷老师代表承办单位介绍了本次大赛实施方案。科学表演作为一项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以其鲜明的科学主题、艺术化的表演方式,受到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公众的欢迎。此次举办大赛将包括剧本创作、科普剧表演和科学实验表演等多项内容,并将组织优秀剧目参加于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的北京科学表演交流汇演。耿捷主任还现场播放了2个来自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科学秀与科普剧视频和与会教师分享。

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戴伟先生为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有关科学表演的培训。戴伟先生现场进行了多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帮助老师们建立利用实验表演促进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理念。他还多次强调,化学不是仅仅在实验室做,也不是必须花费很高的代价才能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就可以做实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促进学生们开阔思维,培养善于学习、勤于探究的品质。

小雨姐姐是北京文艺广播的著名主持人,对儿童戏剧有很多深入的研究,每年都会亲自主持10余场儿童故事音乐会。在此次培训中,她着重阐述了在学生中开展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加拿大、德国等在这方面值得借鉴的做法。她指出,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并身体力行地表演,对培养孩子自信、大方的性格,更好地与人沟通和协作都很有帮助。她还在现场列举了很多有关发音、咬字、站姿、彩排等方面的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排练科普剧。

来自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肖薇老师,一直负责西城区科普剧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自2009年开始就参与了西城区科普剧创作和表演,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她在讲座中系统地介绍了科普剧从选题到创作、排练及道具、服装等一系列应该注意的问题。她向教师们展示了许多西城区学生科普剧的剧照,并现场点评其中的特点和长处,详实的资料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指导建议。

通过近4个小时的培训,参与培训的科技辅导员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学习了有关科普剧创作和科学表演的知识,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来自于大赛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的领导,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赵建龙秘书长、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黄鹤处长、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史建华副主任等出席了此次培训活动。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5

【关键词】青少年;羽毛球;训练

羽毛球作为一项小球运动因其可操作性深受青少年喜爱,在实际比赛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体能不足、比赛心理脆弱、技术要领不规范等基础问题,加强青少年羽毛球基础训练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体能训练

“如何在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认识羽毛球专项体能的特点,选择合理训练手段与方法,把羽毛球运动员具有的专项体能转化为专项竞技能力,是羽毛球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在训练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羽毛球运动对青少年体能素质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主要侧重于选手运动耐力与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要求青少年拥有足够的体能,满足羽毛球运动各项动作与战略战术要求;速度素质要求青少年拥有瞬间爆发力,满足羽毛球运动中部分技术性动作瞬间爆发力需要。训练方法一般遵循从大力量基础体能训练转入专项力量训练。体能训练方法研究已经很普遍,我们针对羽毛球小球运动特点,重点突出对青少年专项力量训练研究。

(一)上肢专项体能训练。青少年上肢专项体能训练一般可借助哑铃、皮筋、羽毛球拍等项目训练完成。我们可以编排出一套哑铃操,训练青少年小臂后举、屈伸、挥动等基本体能素质。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遵循青少年身体特点,循序渐进,以每一动作构成训练组,再以小训练组构成大组,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哑铃操,具体动作可根据青少年身体素质基础编订;拉皮筋训练,其方法是准备具有一定拉力的皮筋,将其一头固定,另一头以握羽毛球球拍姿态握住,模拟羽毛球运动动作展开训练,主要进行小臂屈伸、摆动、抽击,大臂展收,手腕屈伸等训练;羽毛球挥拍训练,主要模拟羽毛球运动击球相关动作,发展上肢体能,以满足羽毛球击球动作所需力量,重点训练青少年手腕、小臂屈伸、环绕等能力素质等。

(二)躯干专项体能训练。身体躯干训练的目的是提升青少年身体柔韧性,主要训练方式有躯干前后屈仰、转体等。在训练时,为了消除训练的乏味,我们可以借助球类进行游戏训练,在游戏中达到训练目的。同时还要加强青少年腰肌训练,主要形式有正踢腿、侧踢腿、后踢腿等训练,提升青少年腰部韧性,发展腰部力量。

(三)下肢专项体能训练。下肢专项体能训练主要以负重训练方式为主,具体方式主要有:沙袋负重跳跃训练,主要让青少年背负沙袋,进行全蹲上跳、双腿收腹跳、单腿多方位跳、双腿全方位跳、向上纵跳、弓步交叉腿跳等训练,该训练以沙坑训练方式为最佳;跳绳训练,该训练方式较为简单,主要方式为单、双足跳,可结合负重进行训练。

二、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是青少年羽毛球基础训练的重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素质能否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基本功是否扎实。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羽毛球基础技术训练呢?我们认为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技术动作要领。青少年羽毛球技术动作正处于发展形成期,因此加强青少年技术动作规范化是基础训练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在此阶段,我们主要运用分解教学法,将技术要领细化、规范到每一个具体动作。在完成具体动作训练基础上,再采取完整教学法,加强动作间的整合与优化,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帮助青少年形成规范的羽毛球“动作概念”,而不是“动作表象”。

(二)注重动作间迁移。羽毛球技术动作很多环节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青少年进行相似动作迁移,有效降低羽毛球训练难度。例如正手挑球、发高远球、接杀挑等动作中,部分动作的手腕、手指动作基本相似,差别在于动作幅度大小,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特点,加强动作间迁移,这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最快的把握动作技术要领,也能有效增进动作间连贯性。

(三)提升技术驾驭能力。羽毛球很多动作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因为球是活的,技术动作相对运动中的羽毛球而言是死的。如何帮助青少年灵活的运用技术,这需要我们在实战中不断提升青少年驾驭技术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激发青少年运用技术的自觉意识,形成“球感”,就好像语文、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语感”“数感”。

(四)特长培养与战术运用相结合。每一位羽毛球选手都是一棵独特的苗子,每一棵苗子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羽毛球基础训练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与发现青少年选手的特点,根据选手打法特点培养青少年选手技术特长;同时将选手的特长培养与战术运用结合起来,使战术更好的发挥出青少年选手的特长,培养出优秀的羽毛球运动选手。

三、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心理训练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除了受体能、技术因素影响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它对运动员心理注意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因此,青少年羽毛球基础训练要将心理训练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青少年学会在运动中调节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水平。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们要通过各校各队羽毛球运动史培养选手热爱集体、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等精神,提升青少年选手自信意识;其次,在日常训练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多发现青少年选手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增强青少年选手自信,激发他们赛事中拼搏意识;第三,努力创造赛事机会。选手运动心理状况只有在正规的赛事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我们要结合羽毛球比赛发现青少年选手运动心理存在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指导,并通过反复比赛克服青少年选手心理存在问题,使青少年选手以健康的心理参与羽毛球比赛,发挥出正常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焉胜彬,王景波,刘显.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9):56-57.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培养模式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49-02

[作者简介]田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福祉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吉林长春130117);孙远平,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吉林长春130024)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弊端

1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当前有专门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各级师范院校,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机构,高校教师一般都从专业成绩好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或博士后中择优录取,这源于一种假设:学习好,能搞好科研就一定能教好学生。根据哈蒂和马希的结构方程模型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教学和科研没有相关关系,即科研能力强并不一定能做好教学工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代表着中国高级知识阶层的高校教师的斟选还源于这样一种错误的假设。这种选择依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重视高校教师的培训。既然科研能力强,就一定能教好学生,培训是多余的——这是“先天不足”。

“后天不良”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仅有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也只是走过场,三五天的短期培训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等多门课程和参加教师教学技术培训,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被转移到高校。二是高校自身不重视,虽然也制定了导师制等培养措施,规定要“先培训后上岗”,但是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第一年就开始给学生上课,不管他是否已经具备了给学生授课的能力,这样的“硬上岗”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困境,但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同样造成了更大的不适应和学习困境。三是教师本人不重视,高估自己的教学水平,既然学校都承认“我行,那么我一定行”。四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都只重视科研,忽略教学。不管是高校还是其他各种专业学术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都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基本没有关于怎么提高教学水平的专业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始终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中。这是一个漠视教师专业成长的恶性循环链。

2 培养形式和内容简单化。从国内数十所高校的培养计划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主要有两个阶段: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岗前培训时间短,普遍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学习四门课程,以通过考试获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为结业标准。而且,普通院校和师范院校还有不同,师范院校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可以免修这一课,但是也必须参加考试以获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是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凭证,是培养合格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是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太短,而且单是课堂教学这种形式也过于单一,课程内容也忽略了课程教学这一重要内容。

在职培训侧重的多是教师的专业深造,这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而且教师都能主动掌握这样的机会,给青年教师进修或出国深造的机会是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比较有效的做法。同样由于以上“先天不足”的原因,高校也把专业知识等同于教学技能,所以大部分的进修深造都只有一个落脚点,就是教师的专业科研修养,而没有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技能,虽然“能搞好科研不一定能教好学生”是公认的真理,但大部分学校还是忽略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有少数的学校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专门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真正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虽然有学者提出高校应区分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但是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教学和科研本身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忽视教学,人为地把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片面化,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有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文章中都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大方面,而且集中的岗前培训重点是教育学科知识,在职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进修,而对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却关注得较少,只有少数学校有相应的培养方案。科学主义思想泛滥,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关注较少,所以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存在的问题。毋庸置疑,如果高校教师自身都缺少这些素养,又怎样能培育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

4 培训模式具有随意性。在国内,不单是高校教师培养,而且很多机构培养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是主办者主观提出的,不关注受训者的需求,没有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又称培训需求评估,是培训过程的起始环节,主要解决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问题,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培训委托人、受训者和组织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等②。培训需求分析可为以后开发培训、选择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及培训控制评价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师培养却缺少这一关键环节,导致的后果是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培训方法不适合教师特点,整个培养过程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的控制,培训后评价也极少,不能为将来的培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所以高校教师培养应首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以确定培训内容、方法、方式等。

其实青年教师培养不但有教学和科研上的要求,还有教师整体素质,如人格、文化和创造力等的要求,所以有的学校还专门把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希望青年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好。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7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科学化与合理化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着重对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够实现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更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进而能够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使我国的网球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科学化合理化途径

一、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还是在一个探究与摸索的过程中,国内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无论是在竞技水平还是在训练方式方法等方面同国外青少年运动员相比特别是欧洲国家的运动员均有较大差距,通过吸收国外网球运动训练的先进经验,研究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问题:第一,指导思想不明确,对世界网坛发展趋势研究不深、不透;第二,青少年在训练中对“全面、快速、进攻、变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把握不够;第三,教练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第四,青少年网球比赛赛制不合理,年龄段划分过于机械化。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年龄与国外相仿的青少年运动员相比,技、战术水平差距还是很大。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训练方面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所要去仔细思考的。

二、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途径的发展对策

(一)青少年早期训练对策研究

目前世界上对网球运动员的培养趋于早龄化,但过早的训练未必就是进行专项化的训练。虽然我国青少年过早专项化训练表面上比赛成绩突飞猛进,进而显现出我国青少年选手与国外同年龄段的选手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当进入了职业化发展阶段,慢慢的就与国外选手水平的差距就拉大了。当今世界网球发展的总趋势是向更快、更狠,和更活的方向发展。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该怎样应对,实在是困难重重。首先,我们教练员要在思想观念上敢于去打破过去陈旧理论的条条框框,对青少年训练要科学化,创新发展。其次,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早期的训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动作的严格规范;加强手感方面的训练;注重技术动作可迁移性的灵活性;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严格把握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早期的训练,才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并为其技术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二)青少年后期训练发展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后期的训练依然很重要,这一阶段训练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进入职业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后期的训练,我们应该根据其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不同确定其相应的训练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青少年后期网球运动员训练所出现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有助于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一,教练综合训练素质的提高。教练员应当是经历过正规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应当在专业训练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做到精通。教练员要多看高水平比赛,或者关网球运动员训练方面的书籍,进行分析探索,创新训练方法。教练员应该时时关注了解国外网球比赛训练的最新动态,借鉴国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来促进自己网球运动训练的水平,以期达到训练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水平。

第二培养青少年对网球训练的兴趣。教练员应该注意将多种形式的小游戏融合在网球训练课中,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使他们在游戏的形式中进行网球的训练。

第三,因材施教,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首先,对于9-12岁的网球运动员,高强度重复的技术训练是不宜的,应着重培养其球感以及对网球基础技术的稳定性训练;其次,对于12-16岁的网球运动员来说,该年龄段是技术的“全面准备期”,训练的特点是击球的稳定和熟练,应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训练。再者,对于16-18岁的网球运动员,他们一般性基础技术已经比较全面的掌握,但由于大多数运动员缺乏实战的经验,因此要经常组织教学比赛,培养战术意识。

第四,加强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缺乏实战经验,心理素质较差,因此教练员应该尽早发现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的对其加油鼓励,在实战中不断的磨练自己。

第五,加强优秀的14-18岁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我国网球运动员体能普遍较差,往往导致诸多失误。因此应加强青少年时期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大多数运动项目中赢得比赛的基础,网球运动也不例外。所以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在网球比赛不只是技战术的比拼,还是对体能的考验。

三、结论

(一)依据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不同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训练。

(二)只有找到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训练途径,才能使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训练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促进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比赛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提高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才能增强青少年运动员的信心,综合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改善。

(四)教练员综合训练素质非常重要,教练员是指导者,技战术等的传授者,在探索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科学化与合理化训练的途径中,教练员的角色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网球运动事业能否顺利进行,更关系到我国网球运动能否跻身于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刘献武.运动员选材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4]矫丽华.网球运动员心理遗传素质与选材的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第20卷第2期).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8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人才;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21-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充分的后备人才库,已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均需时时关注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兴趣小组培训和科技课题研究三类活动中。

1.在各类科技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活动。活动中更为关注的是对已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创新。在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是要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与再创造,要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经验和技能。它应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正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品质。

2.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注重奠定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必要的技术知识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基础。高技能要求和培养学生潜在发展能力是科技兴趣小组培训活动区别于科技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兴趣小组活动中,良好的实施这项重要内容,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科学合理的设置好培训计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以技能为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特征。二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训练学生手脑并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力和好奇心等创新品质的最佳方式之一。三是要重视传授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

3.在各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参与到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物理、动物、植物等多个领域的课题研究中已成为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置身于科学发展的前沿,能够加深其对课题所在领域各类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真实的学做结合。因此,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研究的精神。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与不同领域中的各个专家交流,会接触到不同的先进科研设备,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实践,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应该说,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无论是科技实践活动,还是科技兴趣小组培训,亦或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达到目标都必须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涉及到科技教师在这些活动中的指导方法。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的过于偏重讲授的指导方法已不再适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指导方法则更为贴近于适应时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表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科技教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各类活动中指导方法的改变。

1.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指导方法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统一化”倾向,即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等。这种传统的“统一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科技教师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各类活动中的指导方法,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不足,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与考证。但创新的前提条件需要的恰恰是思考、怀疑与考证,因此,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少年,关键在于改变科技教师的指导方法。值得欣慰的是,随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逐步重视,科技教师在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指导方法的变革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各类实践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9

青少年宫业务工作现状分析一、业务工作现状及问题

1.现状

青少年宫业务工作的现状,概括地说主要是活动和培训两个方面。以浙江为例,现全省各宫基本相似,主要是活动和培训两个方面。从更广的范围看,全国青少年宫的业务工作也基本类似。

从形式上看,以活动和培训为主无可厚非。但是,开展活动和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和过程,是否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具有校外教育自身规律和功能、具有时代创意并能吸引广大青少年等,其现状需要分析和探讨。

(1)活动

从总体上看,各地青少年宫开展的活动比较丰富。这些活动能切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游艺(游戏)、娱乐、夏(冬)令营、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

但具体到某个青少年宫,现有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并且传统活动较多,而一些与时代紧密结合、具有校外教育独特育人功能并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项目开拓不足。

从浙江大部分青少年宫看,基本都集中在一些科技、艺术、体育类的技能比赛、文艺演出、以及夏令营、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而实践体验、开拓创新、考察交流等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着活动总量不足,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涉及面不够广泛等现象。

(2)培训

据中国宫协等调查,各地青少年宫开设的培训项目总量已达60多种。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摄影、体操、武术、棋类、球类、模型、电脑、机器人、奥数、外语、写作等,涵盖面较广。

培训中,文化类和艺术类项目设置最多,而科技、手工制作、劳动和生活体验、创意创新等项目设置较少。从人数看,参加奥数、外语、写作和艺术类培训的青少年最多。

据对浙江各宫初步调查,绝大部分青少年宫开设奥数、外语、写作等文化课培训。其中一部分青少年宫文化课培训比例很大,占每年70%以上。这些与学校教学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的文化课培训,重复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削弱了基本职能的体现。

2.存在问题

上述现象表明,已有的活动和培训,具有一定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活动内容不够广泛,形式不新;存在着与学校教学内容相似、且规模不小的文化课培训,具有应试教育成分;存在着服务青少年的广度不够、普惠性不足;存在着品牌项目不多,校外教育功能凸现不明显等不足之处。对于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为以下方面。

(1)保障条件不足

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刚性不够,设施设备陈旧老化,运行经费投入不足,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不强等方面。同时,我国青少年宫起步时学习苏联模式延续至今,客观上造成了传统性活动有余、开拓创新和时代气息不足等历史原因。

(2)定位不准、墨守陈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第一,职能定位。中小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文化基础知识。文艺团体的主要任务,向观众进行艺术表演,满足观众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医院的主要任务,对病人进行治疗、让人健康。青少年宫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否能有别于学校、文艺团体等其它行业而具有自身独特职能?由于主观上认识不统一、造成定位不准,使得业务工作现状五花八门,而无自身非常明确的职能定位。

第二,内容和形式创新度不够。老面孔较多,而与时展同步,吸引并满足广大青少年迫切需求的内容和形式不足;常规性内容和形式较多,创新度不够。

第三,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由于政策保障等扶持力度不足、财政经费投入较少等客观原因,导致很多青少年宫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保障力度严重不足,迫使青少年宫重视开展有偿服务项目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培训和活动,不能充分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

第四,理论研究不深,从宏观到微观,无完整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于校外教育的范围界定,广义的校外教育和狭义的青少年宫等基本概念,以及内容、形式、途径、条件保障、队伍建设、作用发挥等认识和评估不够清晰,导致了理论支撑度不强和指导思想不明确,影响了相关政策和保障条件。

此外,如浙江绝大部分县(市、区)青少年宫在编教职工一般不足20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宫在10人以下,少数青少年宫只有2~3人。在这种状况下,往往忙于应付各项事务,少有人力和精力进行业务等理论研究。导致了理论不强、定位不准、发展不快、创新不足、公益性和普惠性发挥不够等。

二、分析与探讨

1.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

条件保障不足的客观原因已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展开,甚至在运行中改变了青少年宫公益性事业的性质。相当一部分宫事实上在经营青少年培训业务。对此,必须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切实解决因政策力度不强、条件保障不足等原因而造成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是保障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最为基础的条件。基础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很难开展正常的业务工作并体现公益性、普惠性等职能,容易出现“一些活动场所侧重于经营性创收,偏重于培养特长生,未能充分体现公益性原则和面向广大未成年人的服务宗旨”的现象。所以,解决业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必须解决“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

2.明确定位,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1)明确定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指出:“教育从来不是仅仅可以在学校里完成的,而是可以在家里,在社会中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几种办法相结合。”可以看出校内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别共存的必要及不同的任务。

青少年宫属于社会教育中的校外教育,虽然与学校教育一样具有育人职能。但上述文件精神和国情变化后的实际要求表明,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应逐步完善自身育人体系,不应该重复校内教育内容。由此可见,青少年宫业务工作的定位其要求是明确的,即开展与校内教育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形式上要用活动带动教学,要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让青少年在掌握学科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同时,在活动课程中得以切身体验,获取自身感受和相关经验,有别校内教学单纯以学科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区别于商业性歌厅、舞厅、以及家庭舞会等纯粹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特定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寓教于乐,发挥教育、引导、实践体验等积极作用。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实践性、趣味性、自愿选择性等特点。

(2)基本内容和形式

纵观青少年宫业务工作,以大量科技、艺体类为主的专业培训为基点,大力开展各种寓教于乐活动,是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一,专业培训。举办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等丰富多彩的专业培训,让广大青少年根据个人兴趣、特长、爱好等不同意愿自由选择参加,是传统业务。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训,有别于校内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且,青少年宫运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别于校内单纯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应试方式,丰富了教学方式。同时,渗透于这类兴趣培训中的智力开发、特长培养和品行教育等,是青少年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而自愿选择,他们较为自觉,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希望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并产生成就感,由此在多方面产生了较好效果。未来应在现有基础上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并作相应改进、提高和创新。

其二,组织活动。主题教育、技能比赛、实践体验等各项组织活动,是所有青少年宫的主要业务工作。例如,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弘扬“五四”精神、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主题的思想品德引导活动,以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竞技比赛活动,以及夏(冬)令营、社团和兴趣小组、生活劳动体验和社会实践、游戏娱乐等活动,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供了互相交流、锻炼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也极大地充实了课余生活。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寓教于乐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3.创新理念

不断创新理念,明确在校内校外等各种教育形态中,青少年宫应该具备怎样的育人内容和形式,有别于学校和社会中其他教育。以便找准自身定位并不断创新发展,是青少年宫业务工作最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优势,青少年宫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并能真正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所以,不断创新理念,是业务工作的重要课题。

作为校外教育,可以开展各类实践体验和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得同时,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项目,让广大少年儿童在众多的项目中,自由选择参与实践仿真体验,深受广大家长和小朋友的肯定与喜爱。再如,中国宫协和香港青协联合在内地创建的“青少年空间”这一新型活动场所,以及所设置的“近距离服务”“领袖计划”“厨艺比拼”等新型活动模式,活动形式具有“学思联系、知行统一”的内涵和效果,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育人方式和优势,强调青少年的自主性、实践体验性,侧重对青少年在获取知识时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结语

青少年宫业务工作的综合性及开放性、灵活性、体验性、趣味性、自愿选择性等特点,具有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潜在动力。本文所作现状分析与探讨,仅仅是一定历史阶段和范围内的研究与论述。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意见.2006.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青少年科技培训篇10

一、我省团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

1、调查表明,各级团组织普遍开展的科技推广活动日益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年以来由团组织牵头开展的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农村青年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途径。团省委每年争取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并且在公主岭市、前郭县建立了两个省级农民技术学校,选拔综合素质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对他们进行生猪“四良四改”、秸杆养牛、果树栽培、大棚蔬菜、“丰产方”综合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项技术培训。据统计,近三年来,我省县级以上团组织共举办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班1500余期,培训人员20余万人次。在实践中,团组织探索出了“以劳助学”培训模式,即依托团办基地和青年典型,采取以劳务换技术的方式开展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19*年,全省选送50名农村青年赴山东鲁青农业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学员在参加理论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训中,系统学习了蔬菜生产和无土育苗等技术,并参与了蔬菜产与销的全过程,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本领。江源县石人镇红石村团支部书记马德福学习归来后,带领全村青年搞起了大棚蔬菜生产,该村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今年7月,各级团组织又选拔了40名农村青年,依托全国杰出青年农民李怀财创办的草莓研究所,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草莓项目培训班。学员们通过参加从草莓育苗到产品出口的全过程实践,掌握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草莓产品的整套技术。“以劳助学”的培训方式得到了农业专家的好评和广大农村青年的认可,在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青年愿意选择这种培训方式。从1*9年开始,我省团组织按照团中央、农业部等部委的要求,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经积极争取,农安、磐石等16个县被确定为该项工程试点县,目前已系统培训青年3万余名,这些青年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春季,团省委组织杰出青年农民送科技下乡服务队,深入到省内14个县(市、区)、20多个乡镇,为农民讲技术、送项目,以自身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民闯市场,调结构。

2、调查表明,各级团组织创建的农村青年活动阵地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青联、青企协会员等单位和个人,通过结对互助的形式对口援建了130多个“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这些图书站集图书租借、阅览、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有效发挥了承载科技、传播文化的作用。抚松县漫江镇把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办成了具有图书租借、摄影摄像、打字复印等多项功能的文化阵地,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各级团组织依托青年能人建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较好地发挥了这些基地在科技示范、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农村青年学习和应用科技。

3、调查表明,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19*年,团省委在全省农村青年中广泛开展了“三争做”活动,引导农村青年争做科技推广带头人、争做精神文明传播人、争做产业化建设新能人,全面参与农村大文化建设。在引导青年学科技、用科技,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各级团组织深入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向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团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向农村传送文化的重要方式。近三年来,各级团组织组成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队500余支、大学生“三下乡”服务队800余支,深入全省各地,广泛开展科技推广、医疗服务、法律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向农村赠送图书资料100多万册,举办文艺演出、科普讲座5000余场次。从19*年开始,在冬春农闲和元旦春节期间,我省团组织连续举办了五届以科技大集、文体大赛和辞旧迎新大扫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乡村青年文化节”。九台市“乡村青年文化节”办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活动,每年由各乡镇轮流举办。与此同时,各地团组织开展的“青年文明村屯”创建活动,引导农村青年保护环境、植绿护绿、志愿服务,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德惠市团组织在102国道沿线开展的创建“青年文明村屯”活动,集中建设了8个共青团标准示范屯、8条共青团示范街路,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二、我省团组织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大文化”观念在基层团组织中尚未树立起来,有的基层团组织未能有效运用社会化手段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现阶段农村文化具有活动多样性、需求综合性等特点,呈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文体活动,而是一种整体的、广义的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团组织对“大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完整,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统一合力。

2、一些团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尚缺乏创新,离广大农村青年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农村青年对文化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有业余文化生活方面的切实需求,又有学习科技的强烈愿望,但是一些乡镇和村级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少,而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限于唱歌、跳舞、打球、扭秧歌等活动上。调查问卷显示,在工余时间,有81%的农村青年看电视,有9%的打麻将或扑克牌,有6%的看书,另有4%的喝酒、侃大山或互相串门走动。

3、一些不良文化对农村青年的思想行为还有一定负面影响,这对团组织弘扬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在广大农村已居主导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腐朽没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青年。通过座谈了解到,约有10%的青年对不良文化的危害“说不清楚”。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始终坚持用先进的、具有民族传统的文化教育引导青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基层团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村级团组织建设出现滑坡。出现了诸如村团支部书记兼职增多,平均年龄增大,报酬减少,工作热情降低等现象。以蛟河市为例,税费改革前团支部书记为30.4岁,改革后达34.2岁;所得的工作报酬减少,一般每人每年只有几百元,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精力不足,积极性普遍不高。二是农村团组织缺乏活力,松散团支部尽管总体上比例在缩小,由1*9年的13.6%降为目前的8%,但总的看工作中仍存在着对农村的优势青年覆盖不足、对弱势青年服务不够等问题,不能充分调动青年参与文化建设。三是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半数左右的行政村除了按上级要求订报外,其它文化投入几乎没有,团的活动经费也难以保障;文化设施单一、陈旧,很多村屯的农民只能利用农村小学的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简陋的体育设施搞点活动;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老化。

三、我省团组织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对策

1、强化树立“大文化”观念,把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武装农村青年,构建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大文化格局。根据青年群体结构分化和文化生活多样性需求,结合各地文化传统,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积极寻找符合乡情、民情的活动载体,努力培育一批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各地特色、具有牵动性的文化项目。通过重点培养、重点扶持、表彰激励等方式,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文艺专长的青年文化带头人。切实加大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建设的力度,建好用好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坚持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四位一体”的方针,依托阵地开展好青年文化活动。克服文化工作仅由文化部门负责的狭隘观念,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找准位置,选准突破口,使农村青年文化建设与农村大文化的整体建设协调统一。

2、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提供智力支持。现阶段发展农村文化的重点在于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村青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少保守思想,是农村科技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形式,使他们不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自身本领,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在生产、示范、培训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推进“以劳助学”的青年农民培训工作方式。始终突出传播科技这一主题,利用农村各种文化交流和群众集会的机会,向农民宣传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