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35

高职教育特色篇1

关键词: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74-01

一、建设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使命与现实的要求

我们高职院校都属于职业教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特色,因此职业教育点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是各有特色的。不能和普通教育一样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2.6亿城镇劳动力中技术工人只有8700万,仅占33%(发达国家平均为75%),其中,高级技师360万,占4%,而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是14%,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不少成绩,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还远没有具备适合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独特的教育环境与方法,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特色的创新,要突出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工学结合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的优点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要求: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二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校企资源的共享,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四是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要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的优点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要求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力的支撑体系,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其两会代表话职教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

专业建设中的工学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师资队伍建一是增加现有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二是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成为学生集中进行教学实习的基地;二是成为顶岗实习的基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其基本运作框架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根本。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特色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教育特色

中国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26-02

1 高职高专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学科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产高效性的要求,使现代工业生产得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导致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和方法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因此人才因素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突出的技术教育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培养本科以上学历的常规教学模式,必须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实践教学就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 高职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的程度普遍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高职教学体系建立,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院校学科式教学的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没有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机制。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部分还是按照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安排几十门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很薄弱,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专”的要求。

2.2专业课教师的水平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师资力量欠缺,特别是高水平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教师尤其缺乏。这是目前制约高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问题。

2.8目前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常说:“熟能生巧”,只有“熬”才能带来技能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而“熟”必须来自于苦练之中。要培养技能水平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达到技术熟练的目标,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的投入资金巨大。

2.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都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不足。

2.5高职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虽然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材的理论体系,不太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分析和掌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十六号”文件精神,协调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3 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以上的问题,使得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计划难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等。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加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3.1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加强职业素质的训导,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要求,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着手,使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1.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形成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必需的组织保障,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负责实践教学的规划、协调、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以及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出高效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新方法。

从我院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依靠学院、系部、教研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基层教学单位的作用,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教学的管理机制,职责明确,做到规划科学、组织有序、实施有效、监管有力。

3.1.2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好的实训设施。教学实训设施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物质建设基础,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园”。“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有效平台。我们依据学院专业需求,全面规划,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基地。

3.1.3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的建立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努力探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下,大胆地对专业所有课目进行科学地优化重组与整合,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不必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时数比例达到1:1~1.2。编制适用的实践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保证实践教学实施的软件系统。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学时间及借鉴同类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结构化、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软件系统。

3.2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单一,几乎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得师资紧张,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

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大多数教师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或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创新奉献精神强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可聘请企业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退休工程师和工艺师等作为实践教师,也可聘请企业在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短期、假日或讲座实践教师。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在岗实践;对实践教师也要加强培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高起点培养等方式提高素质,促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保证生产实习教学的质量。

3.3加强实习实训,突出技能培养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培养合格高职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实用性的综合性实验(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3.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子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建学生专业协会、科技创新小组、开展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专业氛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热情,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3.5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实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推行两种证书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职业教育的有关标准应当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协调,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升和强化实践教学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只有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生实训的力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海玲.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1)

[2]衡丰.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中共成都市党校学报[J]2003(1)

高职教育特色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特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小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出自已的特色,走出条符合中国同情的充满牛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

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毕业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1999-2004年,高职招生人数从61.19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36.15万增加到595.65万,毕业生从40.67万人增加到139.49万人。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278所,在校生达到133.79万人。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得几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对教学设备和其他实训条件的要求较高,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弱。

(二)社会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未能随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由于招生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的教育。同时,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的,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

(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科学发展、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创出特色,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时代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用终身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重视质量的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观念、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是高校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我国地域广袤,各地之间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人文环境都各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凸显服务地方的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市场需要我做什么、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

(三)加强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培养的新模式。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所开设专业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效益意识,锻炼和培养企业管理意识,缩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对接的距离,使学生受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即上岗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支持职工做兼职教师、在合作学校设立奖学金,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并接受职业培训。该模式可以吸收社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一实践应用一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其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探索实行校企结合、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为就业而学习到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习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从专攻一种技能到寻求多种技能而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基础;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国样,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卜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高职教育特色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按职业岗位划分,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指出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这就是提出了特色专业的问题。

1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体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突出优势,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主动调整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我省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2013年河北省《河北省紧缺专门人才需求信息》和《河北省技术项目需求信息》,指出紧缺专门人才达2.9万人,通过对全省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和各类用人单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汇总,呈现出以下4个特点:一是统计覆盖面广,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广泛。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72个省直部门,共计2795家单位进行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工作,各单位共提供岗位7976个,紧缺专门人才需求29743人,技术项目需求978项。二是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旺盛,与我省产业发展转型方向吻合。人才需求涉及三次产业共计27个行业,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占4.2%、47.5%、48.3%,特别是其中传统制造业占41.9%;新兴产业需求占8.6%,既反映出我省传统产业的旺盛人才需求,也体现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三是人才引进方式多样,以聘用和柔性引进为主。中长期聘用方式需求19877人,柔性引进方式需求6198人,调入方式需求3668人,体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四是人才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职称要求看,初级及以下占83.6%,中级职称占12.2%,高级职称占4.2%。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及以下占59.9%,本科占32.4%,硕士博士占7.7%。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称和学历要求不再是主要指标,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70.3%的企业强调高职高专学生应有一门技术专长和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59.5%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中职学生应具备更好的文字表达及撰写本专业技术文件或报告的能力;58.4%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51.4%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学知识针对性不强,太偏重理论,有本科知识专科化的倾向。

以上信息给我们一个提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是没有岗位,而是不能胜任企业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特色专业或是很少,而大多数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二是学习能力不够,接受新知识太慢;三是不能在岗位坚持,容易跳槽;四是实践能力太差。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专业建设问题。

3特色专业建设包含的内容

专业建设范围很广,包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而特色专业的也就特在这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要发挥行业的“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的作用;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实行“企中校”、“校中企”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2师资队伍建设

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引进企业一线的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行授课;同时学校的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到企业进行锻炼,因为随着技术的更新,学校的教师如果不到企业区,很容易技术落后,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3教材建设

加强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推行“定单”、“定点”、“定向”的培养培训方式。重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准入制度的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采取与学术性人才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技能性人才,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拓毕业生外向型就业的新路。同时,多同企业行业联系,和企业一起开发教材,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材也要及时更新,例如北大青鸟的教材就是36个月更新一次。

4特色专业如何建设

(1)重指导――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打造特色专业。

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教育指导作用,根据企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让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对于多数大同小异的专业,进行专业优化,建设特色专业。争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2)聚优势――依托行业企业,打造特色专业。

依托行业背景、强化技能培养、促进课程重构、着眼内涵发展是专业建设基本思路,以专业规范与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解决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不准等不合理等问题。确立“多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块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没有行业背景的学校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有针对性。

(3)强师资――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关系着办学质量的好坏,所以专业建设必须紧扣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中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真正双师型队伍,既能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又能在讲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4)重课程――和企业共同开发适合企业要求的特色课程,打造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特色专业建设则需要打造特色课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因此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

(5)塑文化――以文化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专业。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文化,而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学校能够保持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色专业建设应该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王玉霞.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张志英,杨淑君.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内容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6).

[3]栗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邓晓阳.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意义[Z].2011年12月

[5]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5).

高职教育特色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开放式;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3-02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百年发展,职业教育经历过几次模式的转型。在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打开了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门。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本科压缩饼干”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几种办学特色。

一、高职教育定位明确

高职教育定位明确,实质上就是要明确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在客观现实、社会需求、就业导向三个方面把握好尺度。

1.客观现实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人才需求层次高移的问题愈来愈烈。国际、国内竞争要求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企业人才需求层次高移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当前,企业高技能型人才资源短缺,这要求高职教育应结合市场需求的客观现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我国高技能型人才资源短缺,因而迫切需要一大批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应注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缓解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紧张的局面。

3.就业导向方面。高职教育中,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校企合作”实现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也缓解了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高职教育在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更贴近实际要求,更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了更受欢迎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系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对提高高职教学特色具有重大意义。

1.教学计划偏重实践性。从国外的职业教育来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开设的科目多又有各自的特点,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配好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2.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在教法上,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力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实践指导教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前要有预习,明确每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独立拟定实践环节的方案;实践中要有步骤,认真听讲与记录,牢记要点,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实践后要有总结,及时写出总结报告,归纳操作要点和操作技术,分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待改进的方法、措施。

3.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①紧抓实战性教学。紧抓实践教学环节:高职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很好地理解、掌握了所学理论知识,如果经历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便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应对,去发现、探讨、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每个环节完成的艰辛与喜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加强校企合作中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资源,给学生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校外实训基地以就近、实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加强与具有实训价值的企业或公司合作,每年按计划、比例安排学生参加实训实践活动。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在实训基地方面加强合作与管理,实训基地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配套性、实用性、先进性,形成教学、实训、生产、服务一体化。这样不仅给企业和公司带来了效益,节约了资金,而且学生得到了锻炼,吸取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和效果,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加强校企业合作中实训基础的管理,可以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防止人才流失,便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三、专业设置合理

专业设置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工学交替”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一线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人才。同时,专业设置合理,使校企合作办学的“2+1”模式得到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如果市场需求的人才供过于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一致,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开放”式高职教育的特色

我国部分省市兄弟院校实行“开放”式高职教育的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科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不同,充分利用开放教育中丰富的教学和网络资源,为建构学习型的“开放”式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开放性的资源利用过程和管理过程使得高职院校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继续推行“开放”式高职教育,整合开放教育资源,办成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振奋精神,打造一支充分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专兼职结合并重的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把“开放”式高职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扬再.技校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马红亮,杨艳,丁新.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社会学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35-39.

[3]高宁.开放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eB/oL].(2007-11-08)[2011-12-08].

.

[4]徐永芝.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01):27-32.

[5]王飞,富毅和.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2009,(01):109-110.

[6]吴长庆,张睿.开放式高职教育:问题和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7]李君,冯德辉.“工学交替”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特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

高职教育特色篇6

关键词:旅游教育、特色、教学模式、教育思想

办出高职旅游教育特色,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我们的目标既要探索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又要探索我院旅游管理教育在兄弟旅游院校中所具有的自己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又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办学概念,对于专业特色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能够体现“零适应期”的教学模式,是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办出高职旅游教育特色,应该树立“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学为本、教师为本、学生为本和培养‘全面的人’、‘社会的人’、‘现代的人’的教育思想”,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注重实践”的办学方针,根据“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的高水平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反复循环、逐级深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能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动态化特点的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创新教育,遵循“民主性、自主性、动态性”原则,采用“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学方法,找准学生心灵交流点激励上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激情,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生的刚性、韧性和悟性,实现融理论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合理知识结构、宽广行业视野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为此,我们围绕专业特色和我院旅游管理特色这个主题,广泛开展专业调查,深入进行专业论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逐步形成旅游教育特色。

一、专业调查与专业论证

1、主动到上海、广东、云南、四川、北京、湖南10多所兄弟旅游院校和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张家界等地10多家旅游企业取经学习,调查交流,逐步明确办出专业特色的思路。

2、邀请广州白天鹅、长沙华天、通程、佳程等高星级酒店经理,湖南国旅、长沙中青旅等著名旅行社经理,张家界、吉首、凤凰等旅游景区经理,省旅游局领导来我系指导办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的思路。

3、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状况,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主办全国性旅游学术会议,利用学术会议与全国兄弟旅游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流专业特色办学思路。

5、参加全国性、全省性学术会议(如全国旅游教育高峰会,全国旅游教育研讨会,全国旅游品牌论坛,全国旅游交易会等)多途径学习和了解兄弟院校办学经验。

二、确定“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三个面向”、“三个转变”和“四个优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近三年来,我们围绕“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讨和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全方位、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1、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理论――应用型”教学规律的探讨,以“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气氛。高等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要求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生讲台展示法、专题研究法、模拟法、发展式教学法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10多门专业课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法等),开展探索性的自主教学活动(如英语教学实施分级教学,强化口语训练,打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着力为学生创造超越自己、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发展机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构筑既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特点,又体现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和超前性、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尽可能地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以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重点课程或必备知识为基准,纵横扩展,合理集聚,设计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逐步提高”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

4、实施“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营造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要讲深讲透最基础的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理论、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介绍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实习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必须抓住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两条主线,分层次,分步骤,由浅入深,不断提升,形成一个“基本实践――实际经历――综合训练”的实践链。校外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到知名饭店进行,时间为半年(含寒暑假)。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早接触和了解自己毕业后将要工作的环境,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需要具有乐业、精业、敬业的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重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颖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教师分期分批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素质。同时,从旅游企业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担任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共同培养人才。

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按教学计划定期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

这期间企业派出有经验的基础管理人员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成型”塑造。我系利用这个时间把专业教师派到实习基地参加挂职锻炼,并承担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真刀实枪”的酒店“演习”,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曝光,不但可以创造性地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增长才干,而且可以熟悉自己今后工作的岗位和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社会实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书本之外的大干世界,用自己的双眼纵观改革开放的巨浪大潮,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政治上的成熟,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可以使学生政治、业务、文化和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的、系统的锻炼和培养,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综合教育方法。

7、建设能体现“理论――应用型”培养目标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制订了教材建设规划,坚持选用优秀教材与自编特色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专业教材的优化工程。

8、建设特色鲜明的系列实验室,确保技能性课程的有效训练。

三、从理论上较深刻地认识了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

高职旅游教育必须以旅游业工作实际需要为依据,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标尺,以博为主(强调知识的广泛性和基础性),以专为辅,不仅要识于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不但要有深厚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创造智能),而且要精于专(具有精通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素质),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突出专业知识,突出综合水平和开发能力。保证知识广博而专精,视野高瞻而有悟,心胸博大而务实,身心健康而擅养,技能多样而巧用,实现智商一智力一智能的有效转化,体能―技能―创能的强度转化。高职旅游教育强调针对旅游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按照旅游业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强化专业渗透、学科融合、文理兼容,加强基础,扩宽口径,拓展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三意识”教育和养德(良好的道德修养)、养心(责任心、爱心、信心)、养身(理想情操和兴趣爱好)教育,塑造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和严格、严密、严谨作风,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通才型、复合型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高职旅游教育强调根据旅游业应用性强的行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在重视基础理论专业化、系统化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性和适应性教学,突出基础理论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转换,在传授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创业型、创造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

结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又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办学概念,对于专业特色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能够体现“零适应期”的教学模式,是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条件。我们围绕专业特色和我院旅游管理特色这个主题,广泛开展专业调查,深入进行专业论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逐步形成旅游教育特色。并从理论上较深刻地认识了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强调根据旅游业应用性强的行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在重视基础理论专业化、系统化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性和适应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彭真、刘志兵、刘彩云,突出赣鄱特色,发展江西高职旅游教育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高职教育特色篇7

一、专业调查与专业论证

1、主动到上海、广东、云南、四川、北京、湖南10多所兄弟旅游院校和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张家界等地10多家旅游企业取经学习,调查交流,逐步明确办出专业特色的思路。

2、邀请广州白天鹅、长沙华天、通程、佳程等高星级酒店经理,湖南国旅、长沙中青旅等著名旅行社经理,张家界、吉首、凤凰等旅游景区经理,省旅游局领导来我系指导办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的思路。

3、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状况,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主办全国性旅游学术会议,利用学术会议与全国兄弟旅游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流专业特色办学思路。

5、参加全国性、全省性学术会议(如全国旅游教育高峰会,全国旅游教育研讨会,全国旅游品牌论坛,全国旅游交易会等)多途径学习和了解兄弟院校办学经验。

二、确定“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三个面向”、“三个转变”和“四个优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近三年来,我们围绕“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讨和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全方位、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1、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理论――应用型”教学规律的探讨,以“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气氛。高等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要求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生讲台展示法、专题研究法、模拟法、发展式教学法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10多门专业课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法等),开展探索性的自主教学活动(如英语教学实施分级教学,强化口语训练,打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着力为学生创造超越自己、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发展机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构筑既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特点,又体现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和超前性、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尽可能地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以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重点课程或必备知识为基准,纵横扩展,合理集聚,设计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逐步提高”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

4、实施“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营造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要讲深讲透最基础的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理论、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介绍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实习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必须抓住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两条主线,分层次,分步骤,由浅入深,不断提升,形成一个“基本实践――实际经历――综合训练”的实践链。校外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到知名饭店进行,时间为半年(含寒暑假)。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早接触和了解自己毕业后将要工作的环境,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需要具有乐业、精业、敬业的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重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颖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教师分期分批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素质。同时,从旅游企业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担任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共同培养人才。

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按教学计划定期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

这期间企业派出有经验的基础管理人员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成型”塑造。我系利用这个时间把专业教师派到实习基地参加挂职锻炼,并承担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真刀实枪”的酒店“演习”,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曝光,不但可以创造性地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增长才干,而且可以熟悉自己今后工作的岗位和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社会实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书本之外的大干世界,用自己的双眼纵观改革开放的巨浪大潮,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政治上的成熟,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可以使学生政治、业务、文化和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的、系统的锻炼和培养,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综合教育方法。

7、建设能体现“理论――应用型”培养目标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制订了教材建设规划,坚持选用优秀教材与自编特色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专业教材的优化工程。

8、建设特色鲜明的系列实验室,确保技能性课程的有效训练。

三、从理论上较深刻地认识了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特色篇8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践行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产学研相结合的内涵与作用特色

产学研相结合的内涵十分丰富,就高职教育而言,产学研相结合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以及技术革新、更新、创新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参与技术应用研究相结合,培养适合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办学路径。[1]从各地实践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校办企业;二是企业办学校;三是校企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周期大为缩短,产业不断升级换代,高职教育要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学生具备某类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建立能够反映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的实训、实习和技术应用研究与实验基地。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才能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培养出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具体来说高职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特色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双师型”特色师资的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能有效地促进高职教师“双师”能力的提高,并造就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产学研相结合,是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普及的有效途径。高职教师利用这条途径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技改项目,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技术、应用、研究能力,技术应用研究能力极为有利。特别是通过优质课的教学与辅导,广泛的校企合作与交流,生产技术的改革与研发,十分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有影响的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知名度。

(二)对能力为本位特色的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能有效地促进高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可使教师直接触到企业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为结合企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修订和优化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提供最新的现实依据,开发出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就业为导向特色的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不但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大幅提高,而且能为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产学研相结合使高职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不仅能让他们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技术改造,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学风,而且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学习技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把书本知识转化成操作技能,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中,学生能真把“学”与“干”,“悟”与“研”结合起来,[2]这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产学研相结合的条件与类型特色

我国高职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类型多种多样,无论何种类型都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为途径,职业技能培育为动力的职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一)高职产学研相结合的条件

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是一条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之路。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主要应当具备三个特色条件。

1、师资条件。高职教师应当是“双师型”、应用技术研究型教师,这是高职类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必须选聘一定比例的既有企业技术应用实践经验,又有教学、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作为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中坚力量。产学研相结合中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

双向合作关系。

2、技术成果条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应体现在其“高等性”,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研究和辐射源。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技术研究成果和专利,就会愧对高等学府的称号,也不可能辐射到行业、企业和社会,得不到他们的青睐。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应当分专业设立管理、技术研究小组,组织集体研讨和攻关。研讨与攻关要立足前沿,结合当地企业管理,生产技术情况研究改进管理和革新技术,并拿出有份量的成果,逐步形成本校的技术专利。这样才能在行业中享有声誉,得到企业的信赖与支持,为开展校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组织和鼓励各专业师生踊跃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种技能大赛,勇夺大奖,以此扬名省市和全国,为整合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创造条件。

3、校企“双赢”条件。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联姻。高职教育曾是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高校,有责任充分利用自身的“双师型”师资优势,为当地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知识,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具体来说,院校可以使企业受益的主要有:一是企业在季节性,完成订单任务的紧迫性等急需劳动力条件下得到院校的支援;二是院校为企业承担培训职工的任务;三是选派优秀教师支援企业改善管理、革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同时,企业也可以使院校受益的主要有:一是为学生提供师带徒的实习岗位;二是优先录用毕业生就业;三是为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帮助,并选派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只有在校企“双赢了”条件下,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二)高职产学研相结合的主要类型

近年来,我国在吸取国际产学研相结合经验基础上,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走有高职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 1、订单培养。这是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类型,它由校企双方在技术合作基础上达成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共同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人才。它为把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得到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实践机会,又能接触到教师的技术研究和企业的技术革新过程与成果。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阔他们的科技视野,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毕业就来无逢对接都有重要作用,无愧是为一种校企“双赢”的合作类型。[3]

2、技术合作。不少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技术研究以企业的技术应用、改革、革新为主要课题,并与企业技改中心密切合作,搭建技术合作平台。技术研究的成果,既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又应用到教学中去为提高人才质量服务,从而实现校企“双赢”。3、科技推广。为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高职院校应当组织师生大力开展科技推广活动,送科技上门为企业服务。这一类型是高职院校从自身发展和对社会的责任出发,鼓励“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科技推广既能展示自己的实力,取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也能为技术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三、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对策措施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产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双向资源,依托区域经济优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开展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职业培训中心建设等工作。

(一)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系统改革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为主线,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其与之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和运行管理机制,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培训中心具备资源调配与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真正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学结合,形成校企合作机制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按阶段和培养要求进行校内外教学实习,增设校内和校外的学生专业见习。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认知及基本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各项专业技能。二、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获取岗位职业经验。推行“双证制”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岗位操作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生产顶岗实践中,在真实的工作中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岗位的熏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三)高职课堂教学要体

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走产学研之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联姻。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都应明确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具体教学目的。从专业生产对从业人员的某种素质、某种技能要求出发,正确地取舍和充实教之有效,学之有用的教学内容,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因此高职课程的教学就必须与生产过程的操作步骤保持一致,以生产过程及其操作步骤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确体现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特色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体现社会实用性职教特色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文知识是实际生活和发展深造最坚实的基石,语文老师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中职生而言,语文更是他们学习文化课、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谈吐举止、道德品行、为人处事等综合素质形成的承载,更是他们择业、创业和立业顺利进行的保障。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应与社会接轨,传授给学生的应是面向生活、走入社会必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社会实用性和职业教育特色。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现职教特色。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思想的确立也应不同。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虽然同属高中体系,职校生与高中生虽然同属一个年龄段,但两者在思想、心理、知识和经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把语文教学思想确定为人性教育:乐观自信,敢说、能说,想写、会写,敢做、会做。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职教发展,培养市场经济形势下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如给建筑专业的学生讲《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处在山脊如诗如画的小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理想境界,她渴望有这样一个恬静、美好的家园。接着我启发学生们:我们是建筑专业,能否用建筑材料给作者建一个现实的家园?这时的学生情绪很激动,把建筑实践课上用的高粱杆、木板、钉子等拿来积极地组合、搭建……一节课后,文章里描写的小屋有模有样地呈现在学生的书桌上。在学生相互欣赏劳动成果时我出示了自己搜集的中外建筑文化知识和建筑实例,再次启发学生:能否为自己建造一座美丽的房屋?这时全班学生激情飞扬,都构思和讲述着自己未来美好的家园……面对着这感人的场景,听着这自信的话语,我大声地真诚地祝福他们:只要现在努力,将来好好工作,你们一定会拥有漂亮的房子、温馨的家!一阵阵掌声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学建筑专业真好!这样的课文讲解不但教给了学生语文知识,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同时更坚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特点。

三、教学实践结合,突出实用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要在短短的两三年后走进企业、走入社会。生活是真实的,社会是现实的,与员工、领导相处,与客户交往,完成自己的工作等等,都是学生直接面对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与实践紧密结合。

1.以口语训练为重点,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职生语文素养受基础薄弱、阅读少、积累少的影响,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偏低。对此,在教学上我这样做:(1)从普通话的训练开始,课堂上对声母、韵母、语调、语速、体态进行补习,要求课内、课外人人讲普通话,并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两周举行一次“朗诵会”。(2)结合专业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交际训练。如在给文秘班语文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学实践部分内容对他们进行“站姿走姿、接听电话、接待来客、剪彩礼仪、布置会场、安排议程、演讲辩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情景模拟活动训练。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活动里,学生们能认真地听别人讲话,能从说清楚句子到准确、有感情地表达语段。久而久之,学生们认为自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进而对自己有了信心,对专业更为热爱。

2.以广泛的阅读为重点,拓宽学生视野,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我们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很多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课本是包容不了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灵活地从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活空间、社会角落。在早读、课外、晚自习,我给学生提供了《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生活百科》、《西北职教》、《工人报》等报刊让学生阅读,并将自己觉得有用的句子、知识摘抄下来。……学生在宽松的语文课堂里、多样的教育环境下将有限的校园与庞大的社会联系起来,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语文教学宗旨。

高职教育特色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15)06-0102-0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财务流程与实务”是该专业为培养学生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本理论及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友eRp软件管理与维护技术、进而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整合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编写了突出理论够用、重视实践、针对岗位能力的对应教材和课件,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改革目的

“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叫“会计基础”,由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前三学期学的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术语与会计技能对他们而言是生僻的知识,又因为会计知识和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融合点,因此,他们缺乏兴趣,考核成绩不理想。针对上述状况,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工作岗位分工及工作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工具的格式、填制内容及相互关系,直至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最终实现开发与管理会计软件。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及软件的售后管理服务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对象,是后面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铺垫。“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然已不能满足课程目的,因此,应当在会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设计“基础篇”、“实践篇”、“设计篇”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明晰了课程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整合

在定位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会计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把“会计基础”课程更名为“财务流程与实务”,并把“会计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基础篇”模块中。区别于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填制、查询、审核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基础篇了解会计的基本术语与相关概念,熟悉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填制要求和相关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本着这个目的,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产清查方法等基础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编写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降低了难度。以“用友eRp8.72”会计软件应用作为“实践篇”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启动,掌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的日常操作和期末处理及UFo电子表格操作,学会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了解软件的界面设计风格、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及会计软件的维护。学生在使用会计软件时,把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更能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前后关系及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以设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为主线,模拟“用友eRp8.72”会计软件设计方式作为“设计篇”的教学内容。以“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设计规划、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项目设计流程和方法。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会计软件加以实践,了解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和基本功能模块,并优化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管理软件,这就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成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在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一)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是“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因此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在教学实践中联合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共同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由于是任课教师编写,在每一轮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情况,进行修改与升级。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练习,还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实验指导》讲义,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与管理维护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中练”、“练中学”。(二)网络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在学院网站教学平台上传了“财务流程与实务”授课重点录像、课件、实验资料、教案及项目开发案例,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开发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我们将会计学院和信息工程系的实训室有效利用,将“学中练”、“练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在学院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室5个,计算机信管实训室1个。财务会计实训室配备用友eRp8.72正版的教学软件和上机考试软件,计算机信管实训室配备VB、pHp、JaVa、JSp、数据库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财务软件的上机应用实验,在软件应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融合后的“教、学、练”一体化。(四)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系部注重校企合作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用友公司、沈阳天九集团、沈阳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来学院以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材建设、实习指导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授课对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素养;计算机水平较高,查阅资料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做事耐力差。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一)角色扮演法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任何会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的专业术语和会计流程陌生、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把会计筹集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制作成案例,把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分组模拟扮演,比如学习采购业务,采购员、供货商、库管员、出纳等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流程和涉及的业务知识。(二)实物演示法配合课程任务与会计业务,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程有关的教学实物,例如:发票、会计凭证、入库单、会计账簿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实物,以此为依据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三)小组分工合作法在用友eRp的软件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记账、查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分工完成。(四)讨论法把学生生活中涉及与会计有关的事项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与财务相关的业务列举出来,课前布置下去讨论的题目,根据本专业学生计算机网上收集资料水平较高的特点,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分类信息,让学生课上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五)现场指导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围绕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加以指导与现场演示,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五、考核测评

考核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是分成三大教学模块来完成的,三大模块代表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考核评价就要分阶段、分方法进行,在对学生考核时,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上机操作与项目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占30%、40%、30%,体现“学、做、训三合一”的教学理念。而每个模块的考核中,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堂实训等方面的平时考核,计30%的平时成绩到模块考核总成绩中。第一模块会计基础篇的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在第一模块结束后随堂进行。本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技能。第二模块会计软件的实践篇以小组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上机实操的形式在第二模块结束后随堂完成。考核时,根据给定的不同的会计业务资料,组内分工分别完成建账、分角色、记账、查账、对账、结账等业务。根据小组对整个业务的完成程度给出小组总成绩,组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分业务完成情况由考核教师和小组长共同打分给出个人成绩,但小组成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小组的总成绩。第三模块软件设计篇,以项目小组提交的项目作业的形式,上交设计报告。这一模块是边学习,边完成设计任务,在期末上交设计报告,以项目小组答辩的形式由教师和项目小组共同给出测评成绩。考核形式、考核人与考核所占分值的说明见上表。

六、结语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如何适应教学需要,是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如何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进一步地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谈高职教育的精细化管理〔J〕.知识经济,2011,(22):172.

〔2〕朱茹颖.试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进〔J〕.职业时空,2010,(12):55-56.

〔3〕邓光.高职教育“33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9):156-157

〔4〕王晓.探讨高职教育中关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0):117-118.

〔5〕李国佳.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