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2:50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1

关键词:数学思维训练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0-01

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指明:学生应见证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应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方面的思维。

我们开展“思维训练与探究”的目的,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将先进理论运用于新课程实践操作的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师。

1数学思维概述

目前,数学思维研究是我国数学家乃至世界数学界都关注的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

1.1数学思维的涵义

数学思维即数学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如果把数学思维当做是人的心智的一种内部活动,那么数学知识就是这种内心活动的的外观表示。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菁华,也可以说成是数学思维的宏观归纳。

1.2数学思维的特点

对于数学思维的特点,其一,指的是数学本身的“逻辑的严密”与“高度抽象性”与“结论精确性”与“广泛的应用”;其二,正如徐利治教授指出的:类似于自然科学,数学思维有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特征。

2数学思维的训练

数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

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这是数学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形成数学构思就是数学思维。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飞来的比原来的少几只?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按部就班地落实在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

2.1激发思维动机

最佳的教学动机是学生对知识萌生内在的兴趣。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先让学生明白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目的:只有平均分配不合适或不合理,才出现这种新的分配。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把搬10000个部件的任务交给李师傅和王师傅,完成后要把1000元劳动费分给他们,结果李师傅完成了6000个和王师傅完成了4000个。这时将钱均分公平吗?可见,创建思维情景,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2.2理清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紧跟着知识发展。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脉络变得清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可以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探索阶段,二为阐明阶段,三为吸收阶段。下面遵照三原则来分析一道题:

已知六条棱,求作四面体。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用“机械制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2)引导学生讨论:用直尺和圆规精确的解决这一问题时,四面体的哪些元素必须在图上作出来,试着把它们也作出来,其中am=aL,BL=Bn,Cm=Cn;(3)将此图复制在硬纸板上,糊成一个立体模型。

学生思维可能“卡壳”,教学时可通过“迁移”、“转化”对学生加以疏导,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3数学思维的培养

解决问题经常需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适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形式。

3.1分析与综合

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开展的。如:一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30个,5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50个,按这种速度,会提前几天完成?此题就应该用到分析的方法。

恰当地利用分析或综合,条件与问题会越来越近,从而形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3.2具体与抽象

具体与抽象在人的认识中互相联系和转化。如:在学习“圆柱体展开图”时,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剪开后,观察展开后对应关系,很快地归纳出侧面积的等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而且理解了圆柱体侧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把抽象化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3求同与求异

求同与求异就是找出共同点或找出不同点。如: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提公因式法就是求同的方法。

通过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建构,对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式也很有帮助,避免思维定势。

3.4一般与特殊

学习往往遵循这条认识规律:特殊――一般――特殊。儿童学数时:两个苹果,三支钢笔……非常特殊且具体,他们是容易接受的。到了初中,学习了“代数式”。这里面,从数量到数,又从数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代数式,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4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不但对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很有好处,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也大有作用。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将目前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马克思说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只要有益于人才培养的思维规则就应该好好的去贯彻,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掌握。

参考文献:

[1](日)米山国藏著.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m].毛正中等译.成都:四川出版社,1986.

[2]王仲春等编著.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朗拷≈鞅.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

[4](美)G.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好的一件工作。首先在心理上,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将对学习数学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应做到:

一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数学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数字的游戏,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小学教学中,要数形结合,才能让小学生易懂,易学,产生兴趣。如:我让学生思考6根火柴能摆几个三角形。学生开始时只是坐有那儿想,结果很不容易想出正确的答案。我就让学生在纸上画,很多学生也不能得到正确结论,学生的探索使气氛越来越激烈,兴趣也越来越浓。我又让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用火柴摆。通过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共同探究,最后学生终于得到了正确答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本质,找规律,不断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大多是通过观察,然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的。没有兴趣就不会去钻研思考,就不可能对知识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地安排学生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在教学中要变枯燥为有趣,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差,形象思维较强,“直观”的东西能直接说明问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好懂的印象,使学生抽象的学习变成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使学习变得简单易懂,并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生活中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用实物展示数学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易懂好学,然后教师在把直观东西慢慢地上升到抽象东西再加上理解,学生学起来不感到难,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更加努力地去钻研去学习。

三教学中的操作,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多年的教学证明动手做,比枯燥的讲要使学生感谢兴趣得多,同时学生又容易理解,记忆又深刻。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桌子的长和书的厚薄,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大小的区别。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然后分割开来,得出一个正方体是由几个正方形的面围成的,从而得到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倍正方形面积。在讲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作一个圆柱体,然后按教师的要求展开,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展开后原来是两个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学生就能轻松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记牢计算公式。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好理解好掌握。

四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和培养思维要结合起来应做到以下三点:

1启发小学学生的思维,要从有趣的问题开始。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用通俗简易的讲解或图形来化繁为简。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探研。如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题:有两个同学一起到文具店买一支圆珠笔,他们中的一人差一元钱,另一人差一分钱,两人的钱合在一起后还是不够买一支圆珠笔的钱,问这支圆珠笔价值多少元?同学们经过热烈地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得出了正确结果。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2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数学知识要过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例题、习题和拓展思维题,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思维训练。例如:池塘里的浮萍面积每天扩大1倍,经过20天盖满整个池塘,那么经过多少天浮萍盖满半个池塘?这个思维能力训练题,如果一步一步地推,很难推出来,如果倒推,20天盖满,则19天就盖一半,因为每天扩大1倍。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巧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一题多题解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甲班有56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7人。如果两科都没有参加的25人,那么同时参加语文、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第一种方法:分析:要求两科竞赛同时参加的人数,应先求出至少参加一科竞赛的人数:56﹣25=31(人),再求两科同时参加的人数:28+27﹣31=24(人)。综合算式:28+27﹣(56﹣25)=24(人)。

第二种方法的综合算式是:28﹣(56﹣25﹣27)=24(人)这种方法的原因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

第三种方法是:27﹣(56﹣25﹣28)=24(人)这种方法又是为什么呢?从上面的解法中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多数是老师在教学中培养的。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3

2021年10月5日

一、指导思想

数学思维训练是一种学科思维训练,是结合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根据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思维训练的原理,针对思维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达到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的训练活动。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就是将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维方法暴露出来,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知、掌握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运用。

二、培训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着眼点、训练点和发展点。系统梳理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维的因素,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确立小学各个年级训练重点;探索思维训练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编制各年级思维训练学习材料。

2.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落实数学思维训练的方式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帮助教师形成数学思维训练观念,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要求

1.活动准备:四到六年级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社团的建立。

第一阶段:组建各班数学思维训练营

第二阶段:进行指导培训

第三阶段:数学竞赛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大会

1.每一内容的起点力求大众化,由浅入深,使较多的孩子能学懂并掌握。

2.将数学知识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例题分析、练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争在每节课上有益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和提高。

预期达到的目标:

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跟上班级学习的步伐。

四、授课老师:陈云芳、游瑞明、吴春梅、薛晓燕数学老师

五、授课地点:五年4班教室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活动时间:每周二——五下午放学

活动形式: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自学为辅;讲解,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学生来源

四到六年级的数学感兴趣的学生。

七、具体措施

1.儿童立场。本课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必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2.科学性。以心理学、脑科学、思维学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体现以下三原则:①学科性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②系统性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③针对性原则。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年龄差异,使思维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4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非唯一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在小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根据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数学充满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注重训练学生发现规律,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结合2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说说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样做,比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比比皆是,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正确推理。例如教材在讲计算法则时,一般通过实例都要求大家来总结计算法则。我们根据教材精神,注重训练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再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和步骤,学生发现教材先通过实例引入一组算式,再到两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再根据共同点揭示规律,这实质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学生归纳上述推理过程,所以到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虽然它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些,但由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同,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起来就显得轻松,应用运算定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高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出来的。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既从除法、分数、比的意义方面类比,又从除法、分数、比的写法上类比,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相互之间关系方面进行类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得快。

3.利用计算和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可相应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分析

G623.5

数学学科注重的是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而逻辑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思维训练。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技能,相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方开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训练过程中来。因此,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心的问题。笔者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观点。

一、思维训练的意义

思维训练的意义非常明显,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良好的数学能力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能有效运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也在学校中纷纷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1]。

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提升学生的思考主动性

现阶段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生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二是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思维训练的开展,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目标[2]。换而言之,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到“比例分配”这一部分时,可以利用举例的方式。例如两人需要卖出100本书,有100元的酬劳,甲卖出了65本,乙卖出了35本,此时按照每人50元的酬劳,分配是否公平?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进入思考模式,从而从数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探索出结果。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

2.巧用规律来引导学生引导

数学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而利用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这种规律的利用,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训练。例如数学学科中非常经典的泳池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游泳池内有1500立方米的水,开1号开关50min可以放空一池水,开2号开关25min可以放空一池水,那么两个开关同时开着,多久能放空一池水?通过一般的解法:1500÷(1500÷50+1500÷25)≈16.67min。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将1500的数字进行替换,让学生解答。而学生在解答后可以发现,无论水的量如何发生改变,开关同时开的状态下放空一池水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教师此时可以将题目再作改变,例如1号开关需要花费30min,2号开关需要花费75min,再让学生进行结果计算。而此时学生又会进入思考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利用规律减少思考的时间。而学生也可以发现结果与之前计算的差异性。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3]。

3.通过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来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相同的地方,同样也有存在差异的地方。而有些情况下,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结果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辅助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板或纸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而此时教师让学生拉动图形,改变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思考过后,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底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利用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和创新,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琼.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5,01(41):28.

[2]魏峡.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读书文摘,2015,12(15):255.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29-02

数学思维主要是指以系统的数学概念作为基础,通过运用较为抽象的系统推理及其他判断方法,分析数学概念所涉及到的各类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思维表现形式。数学思维不同于其他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与批判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能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现状,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本人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作了粗略实践。

一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积累的初步阶段,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为在教学初期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意识,首先必须强调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则的推导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逻辑思维意识,老师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简单理论知识,为数学思维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以5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编制乘法口诀,在教学设计时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习题,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深化对5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引导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发掘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加法规律入手,以5为基数,以倍数递增将几个5分别相加,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乘法算式,并得出乘法口诀。如3个5相加,可以用算式表示为:5×3=15,3×5=15,得出口诀“三五十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简单加法知识作为切入点,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强化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中将数学运算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明确学生已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后,提高对计算速度的要求,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感度,加强学生对运算准确性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老师读完题后,迅速算出习题结果,或采取卡片教学的形式,将具体的数学运算设计成不同的卡片,让学生在观看卡片后快速口算得出答案。为深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口算训练中融入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教学,采取改变题目条件的方式,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作为重要依托,找到新的解题方法。

再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利用改变、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深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学习,利用迁移的数学思想降低新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难度,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与题目分析结合起来,为学生打开解题的方向,通过灵活的题型变化来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设计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关键是注重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重视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分层安排,给予学生思维梯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富有创新性、新颖性,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度的训练。老师必须抓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策划提问方式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控制自身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重视示范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示范,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维指导。在课程前期设计灵活的数学问题,进行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跳出例题基本思路解题的误区,将所学知识作为出发点,探索解题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思考方式,寻找解题的创造性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工具。语言作为教学有效信息的载体,在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明确指出学生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解题的突破点,针对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特别提醒,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系统、分层的数学思维。

三将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直观的多媒体展示手法也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教材文本范例无法做到生动的呈现,老师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分解表现,让学生自主观察,在课程演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设计丰富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化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讲解简单的乘除法运算时,老师设置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如“一瓶牛奶3元,妈妈给24元可以买几瓶牛奶”此类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运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从基础知识的训练、思维培训的设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等方面出发,从数学概念、规则等理论性较强的抽象知识着手,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深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以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快乐童话),2009(7)

[2]吴艺.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J].新课程(中旬),2011(10)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7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而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良好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

教师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够支持或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对学生奇特的想法或提议要多加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恶意地挖苦或批评,让学生敢于思维,为学会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有效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树立正确的猜想,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用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极富启示性的数学情景材料,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什么为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数学教学应把数学结果的教学变成数学过程的教学,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教会学生怎样推理和思考。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基本思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学到的新的知识才会有一个真正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并加以巩固运用。其次,给学生布置例题、习题时,要让学生先做然后再指导,不要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想法事先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影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观念、数学心智都得到强化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可精心设计反思这一环节,通过反思加深学生的记忆、历练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怎样进行小学生的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9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已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此外,因小学生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所以创设情境时,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其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时,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思考,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3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280÷4×3+280=490(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280÷4×(4+3)=490(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80×2-280÷4=490(千米)。其中,280×2,表示行驶8小时的千米数,280÷4,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8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7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你能联想到什么?"(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25%);(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80%);(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25%);(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5:9);(6)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提出不同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口算、心算、抢答、接龙、限时、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熟练运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以数字迷宫,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思维培训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语言训练 操作训练

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黄金时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的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一、设计多样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在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到的植树问题“在一条长1千米的公路一旁栽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开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加1,而知道加l后又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可以把题目变成(1)“在道路两旁栽树”,(2)“在两座教学楼之间栽树”,(3)“在操场四周栽树”等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多种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让学生读题后清楚地说出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再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位同学的叙述(可多找几个同学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叙述解题思路,看谁说得好。这样全体同学对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通过语言叙述已了如指掌。从而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

2.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一个班有45个学生,有一天带圆珠笔的10人,带钢笔的42人,两种笔都没带的有1人,问两种笔都带的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他人有三种列式:

①10+42-(45-1)=8(人)

②10-[(45-1)42]=8(人)

③42-[(45-1)-10]=8(人)

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这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解说,不仅克服了多数学生做题只求一解的惰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设计互逆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在类此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的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三、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如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