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工作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4:33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

十几年来我们观测的结果已经表明,由气候的变化所引起的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又明显的上升趋势,它直接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顺利发展。虽然我国已建立了气象灾害以及管理体系,但还不是很完善,各地区在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就经常能感觉到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不强,使得救灾工作无处着手。所以本文通过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治,阐述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并对如何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评价体系有所帮助。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

1、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我国的气象灾害的特点表现为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据统计自1990~2004年间,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为1800亿元,这其中在1998年还高达2998亿元,约占了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同时我国每年的受灾人口有4亿人次以上,其中伤亡约3000~4000人。农作物的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万hm2以上,使我国损失粮食约200亿kg,倒塌房屋200多万间。由此可见我国的气象灾害不仅对我国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威胁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1)健全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依法发展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将气象防御体系纳入到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加强我国气象灾害的科研开发与信息共享,提高我国气象灾害的预警水平。

(4)增强合作与交流,主动、积极的防御突发气象灾害。

(5)加大群众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十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要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从我国在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都偏重于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而忽视了对人民生命安全的保护;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也逐渐的向“以人为主”的方向转变。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中这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依靠科学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会使我们付惨重的代价。所以,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必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让评估体现的标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对突发的气象灾害做出正确的防御。

3、预防为主,预防与抗救结合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气象灾害的预防准备工作是否做好,对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活动的效率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在2007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四条就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4、重视预警的原则

在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若是提前几秒钟预警,也会极大的减少人员损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高度的重视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尽可能快的把各类预警信息在即将受灾地区,从而使当地政府和群众尽可能做好相关的应急措施。

5、行政应急性原则

在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时,由于事件紧急,政府必然要使用非常规的方法,迅速的做出应对措施,即使违反相关的法律也一定要采取。虽然短期内这些应急措施会损害公民个人的权利,但是从长远来讲,这些措施却最终维护了大多数公民的权利。在突发气象灾害解决后,会立即回复公民受限的权利,而被征用公民个人财产也会给予合理的补偿。

6、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突发事件会涉及到我国民政、水文、农业、气象、交通、消防等各个不同的部门。所以必须要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抢险救灾原则。否则若是多方领导,政出多门就会造成政策混乱,从而延误气象灾害的处置时间。

7、重视气候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原则

目前我国对于气候评的价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还不是很重视,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形成这个概念,所以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建设公共设施、居民点等项目时,都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当地气候、气象条件,尽可能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8、快速反应的原则

突发气象灾害发生快,扩散快,影响大,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快速反应”原则。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

9、适度反应的原则

目前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认为应急工作中怎么反应都不为过。这就就形成了过度反应,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有甚者还会造成新的混乱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所指的适度反应原则就是要针对不同程度的突发气象灾害,采取不同级别的防御措施。这有助于节省我国宝贵的气象灾害防御资源。

10、依靠法制的原则

这点同前面所说的行政应急性并不矛盾,这两者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防灾救灾工作。而法制依旧要高于行政应急性。行政应急性只是在应急救灾过程中,由于找不到明确的相关法律,或是法律规定程序会影响救灾工作的及时展开时,采用的权益之计;而在有法可依且不会影响救灾工作时,就必须要依法进行。

三、如何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按照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发挥各个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其次,大力加强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技术,充分的发挥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增强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相关部门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信息渠道,不断的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最后,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分工。

结论:

灾害管理是我国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复杂,使得我们在防御气象灾害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对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多角度、多手段的评价和研究,能够增强我国对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军.浅析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0期.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2

为确保节日期间社区稳定,掌握重点人群的基本情况,根据东原街道关于做好近期辖区内稳定工作的精神,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适用在东原辖区内节日期间的突发性重点事件。

二、处置原则

1、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相结合原则。

2、坚持依规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控制进行管理和处置,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态发展。

3、坚持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原则。建立社区预警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

4、对突发性,坚持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快不宜慢、宜缓不宜激的原则,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正确做好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三、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各社区主任

副组长:各社区副组长

成员: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治安协管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

四、主要职责

1、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事态、地域等,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负责应急现场通信联络、对外联系、突发事件的统一协调;

3、组织力量确保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和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4、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平台,为办事处提供信息、通信、预案、咨询等,保证正常运转;

5、对因工作不力而引发事件的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6、负责向街道汇报应急时期的每日维稳情况;

7、加强对社区内重点人员的监管工作。

五、个体、群体突发性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处置程序

1、社区应急工作领导组人员接报后,立即向社区、街道应急工作领导组组长通报情况,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状态启动后,应急工作办公室立即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事态控制:制定现场应急方案,并进行上报和组织实施,及时向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现场工作进展情况。

(2)教育引导:了解现场情况,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3)协调联络:通知相关人员赴现场,做好情况上报工作。

3、直至突发事件切实消除后,应急工作人员办及有关人员方可离开现场。

4、对突发事件必须记录在案,同时要对应急行动过程的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整理记录,及时写出工作总结,上报街道应急工作领导组,并进行归档保存。

六、工作要求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提高对做好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凡是涉及应急的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社区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指令和工作安排。

2、做好排查走访工作,定期分析职工思想动态。要查找社区内已知以及未知应急因素,制定措施,堵塞漏洞。特别是要做好特殊人员、群体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情况,高度警觉,早发现、早渗透、早报告、早化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3

一、工作目标

规范我县道路运输行业参与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

指挥中心应急联动处置行为,建立统一协调、信息畅通、反应快速的县道路运输行业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由于行业经营行为引发的行业,保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的人员、物资,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应急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保障全县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应急联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及决策指挥,成立县道路运输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三、受理范围

(一)行业经营引发的出租车;

(二)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需要的人员、物资应急运输保障;

(三)市运管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下达的其他需要紧急处置和提供服务的事项。

四、各科室联动职责

(一)出租车应急工作组。负责处置行业管理引发的出租车,分管领导:王疆。负责科室:客运安全(公共交通)科;

(二)道路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组。负责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需要的人员、物资应急运输保障,包括客、货运输应急动力调度等。分管领导:王疆。负责科室:客运安全(公共交通)科、物流科;

(三)车辆技术应急保障工作组。负责应急运输车辆的技术状况保障等。分管领导:叶江灏。负责科室:维修驾培科、行政许可科;

(四)应急处置机动分队。作为应急处置机动力量,在局应急联动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认为必要时,随时赶赴应急处置现场,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分管领导:叶志伟。负责科室:法制稽查科;

(五)应急处置后勤保障工作组。主要负责全县道路运输行业应急处置过程中车辆、设备调度、抢险人员的生活、其它应急物资保障和现场摄像取证等事宜。分管领导:颜雪玲。负责科室:办公室。

五、处置原则

(一)服从原则。各科室要服从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指令,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推诿、延误,切实做到指令畅通、行动有序、迅速到位,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二)首接反馈原则。明确首问首接责任制度,对性质不清、职责交叉的应急事件,按“先受理、后移交”的原则开展先期处置,并及时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反馈情况;

(三)协调原则。凡遇有两个以上单位共同解决事项,必须服从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做到互相配合、通力合作;

(四)及时报告原则。联动工作运行情况和重大应急事项,应及时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报告;

(五)责任追究原则。对应急联动处置工作不落实、推诿扯皮、处置不力或不及时而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科室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处置程序

局应急联动值班室在接到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指令后,第一时间向局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报告,并按应急联动要求内容和各部门工作职责,通知相关部门立即派员或相应的运输车辆赶赴现场处置。接到应急指令后,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具体时间要求为:城区范围内,应在45分钟内到达处置现场;应急运输车辆在预先预警的情况下1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听候指令。

接到指令的处置人员在到达现场判明情况后,认为事态严重,需要增援处置力量或多部门、多单位配合协调处置事件的,应立即向局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报告,局应急联动值班室根据局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意见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报告。

一般应急处置过程中,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报告开始处置,在处置完毕准备撤离现场前向局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口头反馈处置结果,局应急联动值班室负责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反馈具体处置情况。

七、工作要求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4

1、编织目的

积极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以下简称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2、编织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关于印发淄博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在事故未发生时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营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家、专业救援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检验、监测手段、救援装备和技术,迅速控制事态,消除危害后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经贸局和有关企业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3)属地为主,分级响应的原则。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单位必须作出“第一反应”,果断、迅速地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先期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有效处置,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切断事故灾害链,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同时,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上级部门迅速对事故作出判断,决定应急响应行动。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实现本质安全,尽可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情况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少灾害的影响。为此,平时要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搞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各专业救援组织和群众熟悉应急救援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技巧,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提高应急响应系统的整体救援能力。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区经贸局、各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生产经营单位组成。

经贸局主要职责:

(1)传达区应急指挥部命令并监督落实;

(2)通知并联络应急救援各专业组组长及有关成员,做好应急准备或立即投入救援;

(3)选址并建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综合协调各专业组救援工作;

(4)事故灾害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协调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5)检查现场救援工作,收集险情和救援状况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提出救援建议,协助市应急指挥部开展工作;

(6)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7)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三.预警预防机制

1、生产安全事故监控与信息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报后,立即向公安110报警,同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现场有关人员或单位可越级上报。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主要危害物质及危险源、事故性质、波及范围、事故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2、预警行动

各企业生产安全应急机构接到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迅速按照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对事故发生地的危害进行辩识评估,确定事故影响的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从而对警情做出准确及时判断,初步确定响应级别,并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则应急响应关闭。

四、应急响应

1、分级响应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事发企业、区经贸局应立即启动本级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当事态超出其响应级别或事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对事故做出应急响应。

区经贸局负责实施应急响应的工作:

(1)及时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2)开通与事故地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专项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讯联系。

企业负责实施应急响应的工作:

(1)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

(2)向周围公众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3)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到伤害的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4)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做好现场应急处置的保障和支援工作。

(5)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出现扩大和次生、衍生、耦合情况。

(6)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应急救援处置、事态评估情况和工作建议。

2、事故现场保护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有关单位必须保护好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尽可能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3、应急救援人员安全防护

事故发生地有关单位应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规定,向应急救援人员宣传必要的救援知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用具。应急救援人员须服从命令听指挥,有序开展工作。当遇到可能威胁应急救援人员险情,可能造成次生事故伤害时,应急救援人员要善于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五、预案完善

1、预案修订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预案实施后,经评估发现其缺陷和不足,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组织修订完善,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2、子预案的制订

各企业应当在本《预案》实施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5

1.1编制目的

1.1.1为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处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保障和防控体系,迅速、妥善地处理本区内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可能造成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或险情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四方区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1.2本预案是区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指导原则、处置程序、资源调配和政府部门在处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过程中的责任义务的工作方案,是指导各部门做好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的依据。

1.2工作原则

1.2.1政府领导原则。区政府全面领导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1.2.2以人为本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危害。

1.2.3依法规范原则。本预案的修订与实施,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与有关政策相衔接,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规范政府应急管理。

1.2.4预防为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提高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1.2.5属地管理原则。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

1.2.6分工负责原则。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别负责对其主管范围内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1.2.7快速高效原则。应急行动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成功,快速高效,才能提高应急行动的成功率。

1.2.8科学决策原则。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行动的效果,科学决策,是应急行动的最根本保证。

1.2.9资源共享原则。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需要动用人力、信息、物质等不同的资源。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储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建设部《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

建设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1.4适用范围

1.4.1四方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活动中,出现可能造成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险情或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1.4.2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2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区政府主管本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设立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作为区政府应对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

2.1.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担任;设副组长2名,分别由区建管局、区安全监督管理局的主要领导担任。区建管局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

2.1.2日常运行管理机构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建管局,负责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日常运行管理,具体承担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日常业务及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办公室设主任一名,由四方区建管局主要领导担任。

2.1.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代表区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有关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

(4)决定启动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具体指挥、部署、实施和督察。

(5)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6)有效协调、妥善解决事故的善后工作。

(7)责令有关单位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2.1.4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构成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政府、区建管局、区安全监督管理局、公安四方分局、区卫生局、消防四方分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工会(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参加事故调查组和专家技术组)及各街道办事处等单位。

2.1.5各成员单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宣传和应急处理。

(3)参加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召开的工作会议,参与制定并审核有关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

(4)保障本单位或本系统的救援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及时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要求参与应急行动。

(5)成员单位救援力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6)在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中,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合理建议。

(7)根据本单位的职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程序,积极参加应急业务培训和演习,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2应急救援力量的组成

2.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属车辆、救援设备及其它可用于应急救援行动的设施。

2.2.2社会救助力量: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所有的车辆、救援设备、设施。

3.预警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降低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

3.1信息监测与预测

预警信息包括:气象、海洋、地质灾害等预报信息;相关单位监测、发现到的异常信息;可能造成建筑工程险情发生的其他信息。

3.1.1信息来源

(1)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或险情发现人员报告的信息。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进行检查分析,得出的可能引发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信息。

(3)对天气形势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可能引发建筑工程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

3.1.2信息分析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可能引发建筑工程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预警信息或采取应急救援准备。

3.2报告

3.2.1,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报告。

3.2.2当各种信息显示即将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向成员单位预警信息。

3.3预警预防行动

预警信息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参与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关注势态的发展。

(2)相关单位加强值班、职守,并采取防范措施。

(3)救援力量开始值班待命。

4.应急响应

4.1报告程序

(1)发生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情况,并随时报告事故的后续情况;同时立即与“110”、“120”、“119”等部门联系;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值班电话:83775511。

(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报后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同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查勘事故情况,并向领导小组组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3)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的指示,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市政府。

4.2报告内容

(1)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

(2)建筑工程事故中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

(3)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险情的基本情况;

(4)原因的初步分析;

(5)已采取的救援措施;

(6)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自身监测、预警、接警、传递和报送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3.2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后,事发地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将信息报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随时续报现场的相关动态信息。

4.3.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紧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指挥决策参考。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主动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紧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

4.3.4死亡、受伤和失踪人员的数量、姓名等信息,由事件单位提供,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掌握并。发生涉外事故,需向港、澳、台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通报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4.4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4.4.1预警阶段工作程序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应急处理方案建议。

(2)执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的指示或批准的方案,通知有关单位救援力量待命。

(3)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实施救援工作的准备。

4.4.2事故发生阶段工作程序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制定初步应急救援方案,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执行命令。

(2)根据应急救援所需资源情况,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厅,迅速通知各应急救援力量和成员单位。各单位按照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立即采取行动。

(3)成立现场指挥部,设总指挥、副总指挥,下设九个专业处置组,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进行现场指挥,迅速开展救援处置工作。

4.4.3现场指挥部的职责是:

(1)执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命令。

(2)迅速了解、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或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发展趋势等。

(3)迅速制定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并指挥实施。

(4)及时将现场的各种重要信息及应急工作进展情况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5)根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宣布应急状态终止。

4.4.4现场指挥部各处置工作组由市政府及所属相关部门组成,具体承担事故救援和处置工作。

(1)综合协调组: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组长。

具体负责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专业处置组的抢险救援工作,确保通讯联络畅通,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事故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及时传达应急救援指挥部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

(2)安全保卫组:由公安四方分局负责,区公安局局长任组长。

区公安局具体负责组织警力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控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事故发生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需要安置的人员,及时进行妥善安置。

(3)新闻报道组: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组长。

具体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统一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事故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

(4)事故救援组:由区建管局、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消防四方分局负责,区建管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根据专家技术组的技术建议和事故现场情况制定救援方案,按照方案迅速组织抢险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5)专家技术组:由区建管局负责,区建管局副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对事故救援和防范次生灾害提出技术建议,为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6)医疗救护组:由区卫生局负责,区卫生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迅速展开对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医院治疗和死亡人员遗体的临时安置。

(7)后勤保障组:由区建管局、交警四方大队和公安四方分局负责,区建管局局长任组长。

区建管局、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抢险队伍、抢险工程车辆、抢险器材,确保抢险队伍、器材到位,抢险工程车辆有效运转;区交通委具体负责抢险队伍和疏散人员的运输工作,确保于事故发生地,就近调配公交车辆,及时运送抢险和疏散人员;建管局负责提供事故现场周边的地下管线情况,必要时切断供水、供气或供热管道;四方交警大队负责抢险车辆的交通疏导,确保抢险队伍、车辆、器材及时赶赴事故现场;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协助各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8)事故调查组:由区安监局、区监察局、区建管局、公安四方分局、区工会、所在街道办事处组成事故调查组,区监察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取证,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工作。

(9)善后处理组: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建管局、区工会、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组长。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工会具体负责确定事故伤亡人员的赔付标准,确保伤亡人员得到及时赔付;区建管局具体负责督促事故的发生单位及时通知伤亡人员家属,并督促事故责任单位和保险公司及时支付事故赔偿款;区民政局具体负责伤亡人员家属的安置和死亡人员的火化事宜;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对建筑事故引发的危及到周边居民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4.5应急终止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宣布应急状态终止。

(2)应急状态终止后,有关部门及时做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基本内容是: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伤亡人员情况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对获救伤病人员的救治,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承担。

5.1.2对获救其他人员的安置,由所在单位或民政部门承担,其澳台或外籍人员的安置,由市外办承担。

5.1.3对死亡人员的处置,由所在单位或民政部门负责,其澳台或外籍人员的安置,由市外办承担。

5.1.4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由于建筑质量安全事故影响到的周边居民的善后处置事宜。

5.2社会救助

对被救人员的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承担。

5.3保险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为其所属的应急救援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并负责为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救援人员处理赔偿事宜。

5.4调查和总结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通信管理部门应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通信的畅通。

6.1.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通信和联系方式。

6.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各成员单位应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制度。

6.3应急队伍保障

(1)各成员单位应将本单位、本系统可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救援力量的数量、专长、通讯方式和变动信息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已备应急时调用。

(2)各成员单位应保障本单位、本系统的救援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

6.4医疗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卫生部门建立医疗联动机制,明确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医疗咨询、医疗援助、医疗移送和收治伤员等任务的单位。

6.5治安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公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现场行动治安秩序保障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6.6经费保障

6.6.1区政府将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进行培训、应急演习、设备维护、日常运作、物质奖励以及参与救援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等提供资金保障。

6.6.2加强应急工作经费的监督管理,明确支出用途和处理程序,定期向区政府汇报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审计与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

按照区政府的统一要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预防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要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准备状况,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7.2培训

7.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积极组织应急预案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确保参加救援的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应承担职责和救援工作程序。

7.2.2其他社会救援力量相关救援人员的应急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由各自单位开展培训。

7.3演习

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一次演习,各应急机构要积极参加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演习工作,采用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全面演习等形式进行演练。通过演习,检验应急人员对应急预案、程序的了解程度,及时发现本部门应急工作程序和应急资源准备中的不足,增强各应急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确保一旦启动预案,能及时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8.1.1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本预案所称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区范围内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下列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1)深基坑坍塌;

(2)塔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倒塌;

(3)整体模板支撑体系坍塌;

(4)多、高层建筑外脚手架倒塌;

(5)在建建筑工程倒塌;

(6)其它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预案进行评估、修订,预案正文部分的修订须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8.2.2下列情况应对预案进行修订: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发生变化。

(2)行政机构或有关单位、部门职责发生变化,需对组织结构与职责作相应的调整。

(3)应急救援或演习结束后,经总结评估,或对其他案例进行总结,认为需要修订的。

8.3奖励与责任

8.3.1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对在应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8.3.2对于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拒不执行本预案,,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违反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4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6

为进一步完善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精神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府发[20*]*号)文件要求,现就做好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预案体系,是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根据省政府提出的明确工作目标:到20*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完善工作,确保到20*年底所有基层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二、把握重点,完成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任务

20*年以来,县本级和各镇(乡、街道)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相继编制完成,但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还未全面开展,离*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坚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原则,切实把握编制工作重点,完成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任务。

1、县直各有关单位要查漏补缺,根据县本级总体应急预案要求,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全面完成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2、各镇(乡、街道)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并按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后谁去处理、怎么处理等重点环节,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山洪地质灾害、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3、重点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各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等进行全面排查和分析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供水、供电、供气、敬老院、光荣院等单位,要做到一处隐患、一套预案。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要充分考虑企业在运输、储存、生产、销售等环节可能发生的事故,在预案中明确具体应对措施,针对每个岗位建立操作程序,明确责任人员等内容。企业主管部门(县经贸委)负责督促各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审议和修订工作,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制企业的预案编制工作。

4、各级各类学校(含中小学校、幼儿园、保育院、托儿所以及各村完小)要对师生高度负责,全面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积极处置”的方针,认真落实学校安全事故防范措施,遏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和学校安全,维护学校稳定。重点做好安全事故、学校火灾事故、传染性疾病、师生食物中毒事故、集体活动事故、学校实验室事故等预案编制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县教育局)负责牵头组织学校的应急预案编制、审议和修订工作。

三、明确要求,保证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质量

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编制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编制符合实际、职责明晰、简明扼要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编制质量,确保应急预案实用、管用。

1、明确基层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基层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各项应急工作的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分工以及预警机制、信息、应急保障等内容,其关键是要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由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来做,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准确有效的程序和依据,确保用得*、行得通。

2、明确编制基层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要成立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预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编制计划,明确专人负责与任务分工,开展预案编制工作,编制好的基层应急预案经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予以实施。

3、明确编制基层应急预案的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出现高、大、空的现象。高,就是高高在*,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大,就是大话连篇,可操作性不强;空,就是内容空洞,缺乏具体措施。二是坚持防范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且突出防范的原则,尽可能将突发事件抑制在萌芽状态。预案不仅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出具体办法和措施,而且要对防范工作提出具体意见。三是坚持简单实用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具体适用,简明易行。关键是要将职责、办法、措施、流程等制定清楚、具体,一看就明白发生突发事件后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

四、加强领导,确保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顺利

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狠抓落实,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

1、加强领导。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预案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2、精心组织。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要以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负责抓好各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完善。

3、广泛宣传。各镇(乡、街道)、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编制宣传册、知识讲座等多种渠道和手段,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7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充分认识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居高不下。加强应对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建立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政府应对重特大伤亡事故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方针的充分体现;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把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关于推进“平安*”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平安*”的要求,制订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应急资源,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政府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事故施救过程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救援成本,努力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三)建设原则。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属地为主、优化整合的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各种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等资源情况,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重点地加强、补充和完善,做到资源共享,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应急救援现实和发展需要,设定应急救援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积极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对生产安全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主要救援队伍、主要保障系统等,一次性总体设计,分步建设。

三是条块结合、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坚持以块为主的同时,根据区域内产业分布、重大危险源分布等情况,对重点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培训演习基地、物资储备等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快速、高效地实施应急救援。

二、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目标和重点

(一)基本框架。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主要由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省生产安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关部门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演练基地和各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构成,是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目标。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各种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等资源情况,通过优化、整合现有的应急资源,尽快形成全省上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常备不懈、运转协调、符合省情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三)主要功能。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预测重大事故风险,当发生重特大事故时,迅速实行紧急程度的判断、及时传递情况、合理调度应急力量、协助领导科学决策、实施快捷有效的救援等。

(四)建立省、市两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现代化通信手段为依托,尽快建立和形成全省上下畅通、反应灵敏、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全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网络。一旦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到通达上下情况、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合理调度各种抢险救援资源的指挥决策中枢作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既是区域内维持日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部门,又作为在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负责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机构。省、市两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还应建立与国家及各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网的通信信息网络,并建立与本地公安、交通、消防、医疗、海上搜救等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通信网络,为实现快速反应和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在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正确指挥调度,及时调集各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尽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五)建立规范化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运作程序。通过整合、优化各种应急救援资源,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效能,努力形成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解决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力量不足、职责不明、平时缺少综合应急演练等诸多问题,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体系和实施规范有序的标准化运作程序,巩固和强化区域内应急救援的整体优势。

(六)切实加强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重点队伍建设。根据全省重大危险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救援工作的需要,以现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和矿山专业救护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大型石化企业和矿山企业,有重点地扶持若干支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同时,根据我省产业结构、企业分布及灾害情况,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4至5个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演练基地。通过改善装备和训练设施、加强训练和管理等措施,努力建成一专多能、平战结合,不仅能胜任本企业事故抢险,而且能支援周边地区和企业,并在化工、矿山等行业领域中具有独特抢险救援能力的专业骨干力量。各市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培训、训练、演练基地建设工作,保证救援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七)建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系统。加强对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研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具有技术性强、难度大、情况复杂多变、处理困难等特点。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地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省、市两级必须建立由相关行业和领域专家组成的事故抢险技术指导组,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

三、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认真实施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8

【关键词】急诊;分诊;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3-0097-02

急诊科的特点是患者多、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工作忙而不乱、快而准。尤其是急诊分诊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其工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1]。分诊护士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其除具备有相关的急救护理专业知识及素质外,还需了解部分专科性疾病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常识,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评估病情的能力[2-3],只有这样按照患者病情,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安排到相应科室治疗,才能使其获得及时、适当的诊疗与照顾。为切实提高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就如何加强急诊科分诊及预见性护理工作,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

1岗位要求

考虑到急诊科的特点及“因岗聘人,人岗相宜”的原则,对急诊科的分诊护士从业务能力、业务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经验等方面,提出以下岗位要求:(1)从事急诊服务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须有内外科轮转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经过急诊护理专业的各项培训,且急诊监护、急诊手术室相应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能够胜任急诊科室工作;(2)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关流程及政策,并具有与院内各部门(如:警卫、各专业科室、住院部各病房等)进行熟练沟通的能力,能有经验地收集及整理资料,为进一步的救治及护理提供必要的信息;(3)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切实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并对院前急救、抢救等日常工作具备应有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救治及护理;(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冷静、果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将患者正确分类,且应具有应付特大社会性意外事件的能力及心理素质;(5)社会经验丰富,了解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

2分诊职能要求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急诊科分诊不再是单纯的发号和登记,其服务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拓展。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门诊空间里,合理、快捷、有效的分流急诊患者,以缩短患者侯诊时间,及时予以合理的专业治疗,已成为分诊的重要职能与任务。因此,在急诊科室日常工作就要求分诊护士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病情初步评,为医师提供诊治线索。分诊工作主要包括:简要了解患者病情,并重点观察其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对病情较轻患者予以分诊,安排专科治疗;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如遇大批伤患者,应立即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院长,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4]。针对以上分诊工作的内容及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急诊科分诊职能。

2.1流程制订

急救的原则是“时间第一、生命第一”,而面对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的分诊工作,分诊护士就必须在平时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应付各种急、危重患者的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流程[5]。分针护士首先应排除引起症状最可能的原因,再考虑次要的病因。如对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对腹痛患者,应先排除心脏的原因,再考虑胃及胆囊病变;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疑似传染患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等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和控制传播途径并上报。

2.2标准制定

本着“时间第一”的原则,急诊分诊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时间也是判断急诊科各项工作效率的重要参数。分诊护士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病情咨询,病情判定、分类等工作;除对时间严格控制外,还要求分诊的准确率必须达到工作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应予调整岗位,更换、调整其工作岗位。

3预防性护理职能要求

护理工作在急诊科诊疗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分诊结果不明时,预防性护理对减少伤残、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急诊患者就诊时,因其多是急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负面情绪较强,而且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极易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急诊分诊及护理的整个服务过程均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混乱的场景有进一步加大了服务的难度。因此急诊分诊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服务的同时,必须从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均要力争优质,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提供坚实、有效的措施。

3.1细化职能,预防护理

根据各项护理工作的性质不同,细化岗位[6],如安排男性护工负责接诊、搬运以及转运车的消毒、清洁和管理工作;护士负责危重症抢救监护区域、诊区护理的辅工作及患者的照顾工作;外送护士负责急诊区域化验、检查等的传送工作。护士在医生就诊之前,针对患者病情,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药物处置措施,如给予酮得酸、扑热息痛镇痛,哮喘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加舒喘灵雾化吸入;对食物中毒或农药中毒患者予以灌肠、洗胃,注射解毒药物等。

3.2主动迎候,热情周到

主动迎接120急救中心救护车以及其他送诊方式。急诊科不仅仅是医院服务的窗口,还因为急诊患者因病情不明等原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面对焦虑、急躁的患者,分诊护士的热情接待、关切、安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能正确、全面地叙述病情。

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高效、科学的开展,除了制定优化的分诊、导诊流程,并认真贯彻、执行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还应注重分诊护士的人材培养[7-8]。只有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素质,才可以有创新、高质量的、满足更多急诊患者需求的急诊科。因此,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经验教训,以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诊医疗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已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宝燕,王晓燕,徐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杂志,2004,21(3):47-48.

[2]秦仕英.医疗体改中分诊护士的职能定位和压力应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5.

[3]杨红,汪楠.医疗新形势下分诊护士的职能与职能拓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90-91.

[4]何瑾秀.浅谈急诊科分诊护士的技能[J].中国医学创新,2009,6(6):74-75.

[5]周峰.改进医院门诊工作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354-1356.

[6]申艳芳.急诊科分诊护士角色与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54-255.

[7]陆琦,汤琦玫.前置式移动式分诊导诊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96.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9

一、应急管理科学决策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1.应急管理决策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前沿核心。当前,由于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各级政府纷纷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就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事前预警系统、事中的处置效果、危机事件应对的善后等环节作出规制,而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处于最核心地位的则是应急管理的科学决策过程。

2.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效能。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另外,应急管理决策层的素质、决策手段以及决策前期对突发危机的真实情况和发展态势的掌握等,与应急管理决策水平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对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影响决策质量的高低,而突发事件的处置效能又与决策质量密不可分。

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现状

1.观念陈旧,主体单一。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对突发事件作出应急管理决策时,仍然采用行政惯性思维模式,观念比较陈旧,对政府机构和所属部门的力量依赖性强,另外,对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认识和重视不足,从而造成应急管理的主体较为单一,社会大众对应急管理的参与程度低。

2.条块分治,缺乏整合。地方政府辖区内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中央直属、省市直属的单位。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危机应急管理方面一直采用的是分灾种分行业的管理模式,对于应急管理的职责、衔接配合等没有明确的界定,“条”管理的单位,“块”不干预,反之亦然。条块分治情况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纵向无法直达,横向缺乏联系,决策难以有效执行。

3.经验决策,缺乏科学。在以往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的失误主要有:处置时忽视专家咨询、专业知识指导、决策支持系统(DSS)的辅助决策作用,往往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指导,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三、建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新模式设想

1.事前(预案规划阶段)决策模式。基于实际需要,事前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1)前期决策的任务(目标)。①组织机构整体框架设计、专业分工、责任落实。设立最高领导机构:市(县)突发公共事件委员会,应急管理协调各专业委员会;设立常设办公机构――市(县)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②审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指挥系统,即在突发危机事件中,谁应该是指挥者,谁应该辅助指挥,谁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等一系列指令的上传下达过程必须清晰,以便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快速作出反应,其次,确立启用现场外应急队伍的方法;再次,构建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2)前期决策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应急管理中面对的都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用数学模型无法进行精确描述的复杂型、复合型问题,网络层次分析法即适应这种决策的需要。如为预防并及时处置大型油库可能发生的火灾灾害,消防部门则应在油库附近地段设立一个消防中队。(3)事前决策支持系统。事前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2.事中(应急处置阶段)决策模式。(1)事中决策的方法。决策属于非规范决策,决策目标追求“相对满意”结果,确定“实际可行”方案。目标顺序:保证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缩小社会影响。①现场分析决策法。决策者“在进行政策工具的具体选择时,往往不能适当地多花一些时间来做分析的工作”。政策分析人员必须区分优先的次序、风险的大小、成本效益的多少,不仅要看当前的,也要看将来的。对每一选项,政策分析人员必须了解它使用的词汇,支持者、反对者和提出建议和实施的时间表。②直觉决策法。运用该种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时,需要依赖于决策者的直觉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觉决策,能够防止“贻误战机”,造成公众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以及发生更加严重的次生和衍生灾害。(2)事中决策的分析论证。事中决策的分析论证也包括可行性论证和逆向论证,逆向性论证也即反向论证,即从相反的角度去论证决策的不可行性。

3.事后(恢复重建阶段)决策模式。事后决策的任务(目标)主要包括:(1)调查与评估。通过比较执行管理活动的资源消耗和所获得的利益来确定某一项政策的实际施行效果。(2)恢复重建。启动恢复计划和措施,组织开展各种善后工作,开始实施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科学决策的政策建议

1.加快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

2.运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提高应急管理决策水平。从应用整合、业务整合和数据整合三个层面建设应急信息处置平台,使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统一协同工作的虚拟指挥中心。通过应急减灾信息系统,虚拟指挥中心可以控制不同的企业应用,处理不同的业务流程,控制不同的数据资源。重视决策支持系统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注重听取和采纳专业委员会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改进决策质量。

3.构建柔性行政指导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在宪法、法律和规则允许的限度内,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在处置突发危机事件中,需要以人为本,采取积极适度、刚柔相济的应急管理措施,选择采用“劝告、说服、警示”等行政指导措施,与各项行政指令相配合,寻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从而实现处置危机应对的行政目标。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关于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的应急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确立行政指导措施。笔者认为,今后我国在修订现行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或在条件成熟时,应完善或通过立法将行政指导纳入应急管理法律规范,内容应主要包括行政指导的原则、方式、程序、监督、责任、救济等。同时,要充分实现行政指导措施在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还需完善行政指导的运行机制,创造其运行的良好环境,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为创建更加完善的应急法制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4.落实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应急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往往牵涉到政府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由于对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以致于当前我国各地的应急管理进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在应急管理中应该实施绩效评估,发挥其示范带动、宣传推动、考核促动的作用,可以确保应急管理政策措施执行无盲区、无弱化。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管理的工具,能够使政府在行政管理各环节实现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从而避免应急管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实现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因此,构建并完善应急管理绩效考评与责任追究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5.重视网络舆论危机应急工作。网络公共舆论在表达社会大众的思想和感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网络公共舆论也是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待网络舆论危机不能采用简单的封和堵的办法,而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方针,快速抢占先机。为此,政府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开诚布公原则,工作中有差错就虚心、坦诚地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以人为本,出发点是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政绩或某些少数人的私利,一切都没有什么隐瞒的,让广大老百姓有充分的知情权;第二,及时处理原则,当出现网络舆论公共危机时,各级政府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具体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并立刻作出回应,占领公共舆论制高点,正确引导公共舆论导向(很多地方没有处理好突发事件,与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处理有直接关系);第三是依法行政的原则;第四是宜疏不宜堵的原则。

五、把创新社会管理与维护公共安全相结合

应急工作的原则篇10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2009]59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意见》(黑政发[2010]6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加强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2010-2012)》文件精神,为大力开展我市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工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和有关文件,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和[2009]59号文件,全市公安消防队伍建设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公安机关的组织指挥下,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全市公安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强化队伍、预案、指挥、训练、保障等方面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升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市公安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坚持立足实战、完备高效的原则,建立种类齐全、衔接紧密、实战性强的应急预案体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同时响应、协同作战的原则,建立各有关部门和系统、各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协调配合、统一高效、联勤联动的指挥体系;坚持专业培训、合成训练和联合演练相结合原则,建立分级管理、联训联战的专业化、实战化训练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类保障的原则,建立规划合理、资源共享、平战结合的综合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三)工作目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通过三年(2010年至2012年)的建设,建成市(公安消防)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队伍体系、预案体系、训练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紧密、有效联动”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市人民政府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建立起综合应急指挥平台;2010年底前,双城市挂牌成立应急救援大队,社会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组建应急救援队。2011年底前,完成配套资金、人员、装备、器材建设。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切实承担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全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任务。

二、构建“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组织指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工明确、多种力量协同联动”的应急救援格局

(一)强化政府统一领导职能。市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政府分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领导、主管安全工作的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应急办、公安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由公安局分管局长任主任,消防大队军政主官任副主任;以社会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

市政府应急办负责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编程、调度协调、确定联络人、联络通信方式,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建设标准、完成时限;监督检查和综合考评应急救援建设工作,建立和落实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联络召开,会议内容为通报情况,会商解决重大问题,分析形势,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遇重大灾害事故情况下需要召开联席会议时,可由相应灾害事故专业救援队伍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召开会议。

(二)公安机关加强领导协调。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建设的组织领导,负责社会应急救援成员单位和公安局所辖警种与消防队伍的协同配合,推进公安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作战体系建设。公安消防队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公安机关的组织指挥下,与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武警、预备役部队建立应急信息沟通和联络协调机制,加强与社会应急救援成员单位和公安局所辖警种联系机制,共同完成综合应急救援任务。

(三)消防队伍积极发挥骨干作用,社会应急救援队积极参与配合。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指挥下,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大队,社会各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组建的应急救援队,消防队伍要充分发挥“体系健全、点多面广、昼夜执勤、常备不懈、出动迅速、战斗力强”等优势,社会各应急救援队要充分发挥“器材装备齐全、专项业务素质高、处置经验丰富”等特点,采取“协同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方法,积极承担起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专业队伍分工明确。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职能工作外,应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安全生产事故,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矿山事故、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按照等级响应原则,应急救援大队根据灾情需要,调派相关力量到场参与处置。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特点,涉及相关领域灾害事故处置,以相关领域专业救援队为主体,社会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协同配合。

市公安局特警、巡警大队、派出所民警负责本区域内的警戒和治安维护工作;市交警大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交通秩序维护及交通应急救援工作;市水利局负责本区域内的防汛抗旱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市林业局负责本区域内的林业灾害、森林火灾的救援处置工作;市气象局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气象服务和保障及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市国土局负责本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救援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安监局负责本区域内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供电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电力设施抢修和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市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应急队分别负责本区域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及突发事件的通信设施抢修工作;市供排水集团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供水抢修和指导乡镇供水抢修工作;市卫生系统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救助及卫生系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市药监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食品药品救助及食品药品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市交通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救援及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建设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建筑、市政设施抢修及建筑领域、城区公共设施、城区防汛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环保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污染应急救援和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建设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地震事件的救援和处置组织指挥工作;市工商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工商物资救助及工商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市农业局应急队负责本区域内农业自然灾害的救助处置工作。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专家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为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法律、政策及技术支持。各应急救援队要做好队员选拔工作,选拔条件应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灾害事故应对能力和处置经验,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按比例配备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队员,制定应急救援队员情况登记表,并做好队员的培训和补退工作。

(五)多种力量协调配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其他多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密切协同、有效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机制。以消防部队力量为主体,消防部门现场最高指挥员为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视灾情调集相关专业应急队协助处置,各应急救援单位建立值班执勤制度,接到任务命令后,迅速出动确保第一时间到场。挂牌成立综合救援队伍后,要完成应对本地易发多发灾害事故的救援预案,确保一旦突发灾害事故,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协同作战;各应急救援单位要明确力量编程,做好处置一般、较大、重特大灾害事故的等级力量调派,按灾情级别出动相应人员、器材装备。同时制定跨区域增援出动预案,做好人员装备编程,应对全市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对于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范围内涉及地域广、危害范围大、处置难度大的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要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实施,日常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可由公安机关或消防部门现场最高指挥员实施。

三、全面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灾害事故处置能力

(一)挂牌成立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市政府依托消防大队挂牌成立市应急救援大队,任命市消防大队军政主官分别担任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的队长、政委。

(二)加强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建设。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于处置突发事件需要,依托消防部队现有资源,组建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道路交通、地震、水域(冰上)等灾害处置方面的6支应急救援专业队,建设33个消防铁军灭火和应急救援攻坚组,满足消防部队履行法律和政府赋予的职能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其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灾害事故的水平。公安消防大队、中队警力不足的,当地政府应招聘合同制消防员来补充。

(三)加强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具有专业力量和专业装备优势的部门、系统、行业要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火灾危险大的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建专职消防队,履行应急救援职能;发挥青年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保安人员先期预警和早期处置的作用,将其纳入公安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加强专家组体系建设,政府从各专业队伍中聘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组建石油化工、建筑、地震、水难、空难、森林、卫生防疫、环保、气象、水电、通信、灭火等专业专家组,建立健全专家组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

四、全面加强实战体系建设,增强灾害事故处置能力

(一)建立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统一指挥、消防队伍负责人参加的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联勤指挥部、作战指挥部、应急救援保障部和专家组。依托消防通讯指挥系统建立全市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在大队设立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通讯指挥中心,实现与公安局、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指挥或专业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公安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照职责任务集中接警,公安、消防多警种同时响应,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协同联动、资源共享,建立有效调动和指挥各类公安消防应急救援力量的指挥体系。

(二)加强实战演练、预案体系建设。按照“立足实战、完备高效”的原则,依据本区域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制定和完善各类灾害事故类型预案和协同作战预案,要制定协同作战预案,形成种类齐全、衔接紧密、实战性强的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组织指挥、相关部门协同紧密、有效联动的公安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和应急救援响应机制。明确参加国家和省、市、县重大灾害事故救援四级响应等级,一旦发生大的灾害事故和重大灾情,能够迅速启动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预案和联动机制,指挥调度各类公安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及专家组就近快速机动增援,及时有效处置。

五、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安消防应急救援综合保障水平

(一)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消防大队要依据承担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性能优良、实用高效”的原则,依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在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各类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重点增配防化救援、破拆排烟、生命搜救和反恐处突方面的专用装备及器材、药剂,以及扑救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的大功率、高效能的新型消防车辆和抢险救援车辆。其他应急救援队伍要按照职责任务,强化专业装备配备。

(二)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政府成立专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紧急调用、机动运输所需物资,保障应急处置、生活、医疗等方面的需要。应急救援大队至少要配备1辆战勤保障车,确保应急处置急需,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联动,构建“警地联供联保、储备科学适量、调运迅速准确、资源满足需求、运输手段多样、机制服从战勤”的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