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十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十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23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图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canyoumakeit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图(mind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图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2

家长持续正确地努力很重要。一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不在于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拥有对生命和未来的激情,在于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在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完善发展,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养成仅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明显很难达成,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思考“给予孩子的终身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需要教授给孩子生存常识、知识和经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学校只能承担起其中有关知识教授的部分,其他的更需要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辨能力和自主独立性差的问题,不少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勤勤恳恳努力的态度把后代毁掉,而且对此毫不知情。

二、激发孩子的“超级爱好”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和渴望,只要这个爱好是具有正能量的,父母就不要去干预,哪怕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学业。家长先从给孩子购置500本书开始自己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家长自己也要真正读书,孩子才会读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这样会培养孩子对父亲的依赖感,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

三、培养公共说理的习惯

人类心灵是一块空白的书写板。美国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描写、叙述、比较与对比、原因与结果,也包括辩论、论证与说服等思维训练。根据《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规定,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区别中的事实和道理,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分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与‘看法’的差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到了六年级,则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部分:辨析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这两项都需要在实际阅读中通过感性、具体的实例,不断让学生讨论与加深印象”。至于何谓“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大纲中有详细说明:“要辨析的逻辑谬误有五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要提防的宣传手法有十种: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六年级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并且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必须加以证明,即提供理由。其中四种常用的理由为:事实、例子、数据、专家意见。令我们惊讶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就接受这样严格的思维训练,令我们感慨的是其中提到的每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尤其在一些媒体文章中。意见和观点,其实并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而必须提供事实、例子、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加以证明和支持,如此方才具备说服力。遗憾的是,在一些文章中,经常看不到足够的“证明”和“支持”,而只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个人评判。《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七年级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有进一步要求:“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上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偏见”和“成见”的提出则涉及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是逻辑。公共说理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说理能力即公民素养,是与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传承了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观,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公共说理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这也是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公共说理的依据。反观中国中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小学基本上是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当然,不是说这种训练不必要,而是不应该成为阅读与作文训练的全部。

四、心情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孩子有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孩子有没有天生的聪明和不聪明之分?为什么很多好孩子一开始优秀后来反而落后了?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情怀、胸怀以及气质,要培养孩子有广阔的思想与胸怀,能够逐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还不乐观。很多学校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有一些学校对于组织学生春游很有顾虑,担心会发生意外,因此因噎废食,导致学校的心情教育无法推行下去。国外的心情教育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如野外徒步20天,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

五、亲子沟通“通则不痛”

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八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唆”。很多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而苦恼。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出现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亲子沟通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唆,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一些呢?

六、更多地关注学习素养、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

相比较于抢先学知识,培养基础素养更重要。七成家长表示会在孩子入学前教拼音,47%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学前补习班或兴趣班。但家长的心态其实又很矛盾,在回答“家长最希望孩子入学前掌握哪些本领”这一问题时,“与人交往”“体育劳动”“音乐绘画”等三项远超“识字算数”。上海市2013年“零起点”调研数据显示,经过对2000多个孩子长达两年的跟踪和研究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和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水平有直接影响的素养,是理解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精细动作等四个素养,而知识性的计算、识数、记单词等都排在后面。学习基础素养对学习的影响,随年级升高而增大,抢先学的知识内容影响越来越小。幼小衔接中,关注学习基础素养比抢跑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幼儿未来学业发展。一个小学前没学过外语的孩子,与学过的孩子,差距只是50个生词和20句对话。这些在进入小学之后,花15~18个课时就可以解决。只要进入正式学习阶段,通过一定的教学或游戏方式,可以很快缩小这些差距。要关注感觉统合失调比例增高带来的系列学习障碍。这也是很多孩子在书写、计算、阅读等方面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如孩子朗读时漏字、加字、念错字、替换字,又或是计算时写错数字的顺序和位置,抄写时要看一笔写一笔,这些都是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最佳的干预时间是在学龄前,最晚不能超过12岁。但是,如果大量的抢学、先学占据了这个时间段,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的完善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七、遇事自己去处理

“孙老师,你儿子和同学打架,被打哭了,你快去看看吧!”孙老师淡淡一笑,“孩子打架,有他吃亏的时候,也有他占便宜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处理吧!我才不管他呢。”这话看似冷漠,实则蕴含智慧。打与被打,再平常不过了,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今天遇见这事,家长老师不理我,我该咋处理?以后再遇到这事,我该怎样去化解?这样的事孩子们遇见多了、处理多了,他们还会一味地想着并依赖家长老师吗?在这种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遇事会不会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独立呢?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强呢?多经历这样的锻炼,孩子们会不会更迅速地走向成熟呢?如果孩子被家里的凳子绊倒了,在西方,家长们会置之不理,让他自己去处理。在我国,大人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孩子自理、独立、探究品格的极大差异。当我们埋怨孩子这方面能力太低时,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了吗?如果我们的家长、教师在生活中多一些“冷漠”,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日常事务,读大学了还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让父母去洗――这种现象就会减少。若我们还依然对孩子“爱”得太多,甚至还依然对孩子“爱”得畸形,在以后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很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再次听到“你们的下一代绝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断言。这不会是危言耸听。

八、细心培育探索精神和独立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3

(一)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

在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有家长都有共同的思想,即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上4到5个培训班,包括:音乐、美术、奥数、国际象棋和语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彻底沦为学习的机器,对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产生厌倦情绪,即使孩子原来对钢琴感兴趣,也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学好。

(二)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相对于国外,在音乐启蒙发展上比较晚,目前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钢琴的学习。如今,我国钢琴教学使用模式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老师教导一个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按部就班、手把手教学的模式不感兴趣。

(三)师资力量薄弱

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因此,在钢琴启蒙阶段,其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儿童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对钢琴启蒙老师需求非常多,而启蒙钢琴教师缺少,很多启蒙培训机构和家长找不到优秀的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导致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启蒙教育培训和素质较低的人成为钢琴启蒙老师。

二、详明提出解决问题的强化措施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面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时,应该保持理智,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听从儿童意见,给儿童合理报培训班。钢琴是乐器之王,其优美的旋律会吸引到很多儿童的注意,促使儿童学习乐趣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钢琴的学习抱有积极的心态。

(二)丰富教学模式

我国的钢琴启蒙老师,应该摒弃陈旧教学模式,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以丰富钢琴启蒙教学模式。例如,钢琴启蒙老师可以以日本铃木音乐教育理论为创新基础,铃木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20世纪中叶,由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创立。该教学法强调使用乐器有效的表达感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同时,该教学法认为钢琴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反复练习,而是应该为学生多创造听的机会,即以听为主,促使学生先学会模仿和听,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的接触音乐、认识音乐和学习音乐。

(三)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4

1.改革传统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首先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从学习陶行知先生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至高目标,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我们应承认小孩子的创造力,要去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要认识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和《创造的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文章,使教师们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还要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才能担当21世纪的伟业。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意义深远的任务。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与充分尊重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习的思想行为,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而创造力是个体潜能的最高境界,从为了与发展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成为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是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的意识及提高其创造的兴趣是幼儿教育的重点部分,要使幼儿有创新,首先育人者——教师先要有创新的头脑,要有超越必须先有创新,教师最忌讳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照本宣科,但也不排除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例如,幼儿园可以请名专家来园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给教师,可发扬年轻教师的创劲等,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心强,而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都是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孩子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2.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

建设以创造教育为主线的园林环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创新毅力的重要一环。

从园环境的创设上做到能提供给孩子展开想象空间的物体,如,沙、水能够操作的实验室,工具房等,具有丰富想象意境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随心所欲,尽情玩耍,大胆创造、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美工室里用自己聪慧的脑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展开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和绘画出一件件,一副副优秀的作品,给周围带来无限的美。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都有新的变换,新的创新,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感愉悦不以,为此,他们喜欢上了制作和创新,从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上不断有新的创编就能说明,孩子的进步说明创新也在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地,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反映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及时宣传班上孩子研制的小成果,真正营造一个创造天地,使之成为学习创造的“升华剂”。

3.内外结合、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活动

3.1优化活动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室内外活动场所,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创新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活泼有创新地学习,以适应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确立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敢于善于质疑是创造的标志,鼓励、指导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善问、都给予表扬。②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解答的唯一性,而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思路去思考,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或独特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

3.2强化活动课程、增长创造才干。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5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我国家庭的多数,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关心集体、遵守集体规则和公共秩序,独立完成任务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我在班级开展了“小小值日生”工作。“小小值日生”要做好榜样,让大家都向他学习,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自豪感;值日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班级服务,为小朋友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学习与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为此我们班建立了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做个文明的好娃娃,我自己编了一首儿歌,儿歌内容是:“小蜡笔,手中拿,今天我来画幅画,画只公鸡尖嘴巴,画只小鸟叫喳喳,画个太阳眯眯笑,画个娃娃笑哈哈,不乱涂,不乱画,做个文明的好娃娃!”孩子们会边说儿歌边用动作表演,希望通过儿歌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养成不乱涂、乱画的文明娃娃。同时我还让家长朋友们参与想出更好的办法,使我们共同努力培养文明娃娃。

三、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其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当前,人们生活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幼儿园里幼儿挑食、剩饭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制止并加以教育,否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兴趣入手。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赏识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了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唱歌活动中,每首歌都会给孩子编配一些可爱的,易于记忆歌词的动作,让孩子们边唱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浓,学得快,表演得精彩。但在赏识教育中要掌握好“度”。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要及时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五、和家长通过网络互动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与家长互动也成了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平时的家长会都是老师讲,家长听,听完了就散会,老师讲得很辛苦,一直在唱独角戏,而家长却忘得很轻松。为了能使家长会开得有效,我就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好的互动平台,召开“网上家长会”。如我曾经在班级论坛里发帖《您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家长们各抒己见。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人格修养;育人环境

一、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人的终身都会产生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首先,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造与竞争并存的社会。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其次,重视人格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这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同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等多方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负面因素将成为极大的隐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方向。最后从广义来看人格教育的价值。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我们的祖先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二、影响人格修养的因素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教育还没有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格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遭到长期的忽视,并且这一教育的缺失已经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因此,在如何搞好人格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健全、健康的人呢?我想,首先从得人格的影响因素着手。人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是基础,而后天的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它对人格的影响开始最早,持续最长,影响也最深刻。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父母的心理状态、文化素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上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最终人格的形成。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爱,而在仇恨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必定是仇恨。研究表明,体贴、温暖的家庭能促进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的发展。马克思也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2.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学校称为“修正人格的工厂”,可见,学校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个性。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和沮丧的,那么不利于人格的构建。如果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体验轻松、乐观和积极的校园生活,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有利于人格的构建。

3.教师的影响因素

教师影响着学生对人、对事、对集体的态度。首先是教师对社会如果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眼中世界就是美好的。因为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他们褒扬积极的、健康的、伟大的事物,贬责那些卑鄙的、堕落的和可耻的事物。正确的观点,认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反之,会贻害万年。

三、健康人格的养成条件

1.优化孩子家庭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首先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当着孩子的面不讲低级庸俗的话,给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就会讲文明、懂礼貌,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其次,父母应当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弃,不爱他人也不自爱,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也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的阴暗面或任何消极的人生观,应该向孩子宣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意识。最后,可能也是最难的,就是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学校的分数并不是一切。

2.优化育人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7

自控力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学习自控力是指一个人在学习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约束自己的学习言行。没有学习自控力,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控力不要妄谈成功。学习自控力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要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机制和工作方法,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比如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或实践活动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其爱好游戏或问题活动等原有动机,通过必须掌握知识才能完成的游戏或体育活动造成动机的转移,以形成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已经有了种种学习需要之后,为了使他们得到维持、加强或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做好动机的激发工作,如采取新颖而生动的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等等。给予恰当评定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二、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成人肯定与坚信的态度使孩子更有自信心。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大胆、自信。

三、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责任心

正如其他非智力因素一样,责任心影响着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自控力。但责任心基于学生的自主、自觉、自愿的配合才有实效。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外压命令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一切激励其学业责任心的手段必需先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将不断探索增强学生学业责任心的策略,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沿着智力与非智力齐头并进、认知与人格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健康成长。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1.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何时起床、何时就餐、何时上学、何时娱乐等都应有要求、有规矩。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然后,由这些日常小事进而扩大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及其孩子商量,制定“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作息时间表”,在家长的监督下,让孩子认真执行,使其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自控力得以巩固和加强。

2.对孩子不要溺爱

溺爱,只能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意志薄弱、不善于克制自己。在这方面,成人的态度要统一,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该坚持的就要坚持,不管孩子如何哭闹,都不要迁就其不合理的要求。同时,我们应帮助孩子进行行为识别,让其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哪些行为对自己可能有害,但对别人却有好处;在一定的场合哪些话可以说,但换了地方同样的话就不能说。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促进其对美丑善恶的认识。这种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天平”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他们就不会任由自己的性子去行事,在行动之前就会有所考虑,有所节制。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为什么许多家长欢迎孩子的学业“减负”而不敢“减负”?因为家长们看到了许多“终点决定起点”的现象,当孩子毕业以后,马上面临的是参加单位招聘,名牌大学的牌子和髙学历是敲开许多“好单位”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许多招聘单位的应聘条件门槛很髙,且常常“超标”,如大专以上,结果招的大专毕业生很少,不少都招了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招聘条件上说招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结果硕士、博士占了大多数。当然学历文凭不髙的工作也不少,但大多数是简单劳动,报酬相对来说比较低。社会无声却很实在地告诉大家’名牌大学和学历文凭高的孩子,其第一份工作相对文凭低的孩子更有含金量。报酬普遍比文凭低的孩子要髙。其次,好学校和相对学历髙一点的孩子群体内会有一批将来成功概率髙一点的同学,这就可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人脉圏子。我曾经问过许多新生儿的家长:孩子长大以后你希望他做什么工作?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回答说:没有考虑过,只希望他能把书念好。我又问:怎样算把书念好了?回答说:念好的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

2.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由第一个问题便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初,这个思想并未真正落实在学科知识上,可以让孩子学画画、学书法、学舞蹈、学钢琴、学下棋、背唐诗等等。但随着孩子进幼儿园以后,幼儿英语、幼儿算术和幼儿汉字认读便开始了。进小学以后,除少数学生还坚持兴趣学习之外,许多学生开始了学科知识的追求。进中学以后,少数学生中又有许多学生离兴趣活动而去。为什么?因为要考重点髙中和好的大学。现在各种类型的补习班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有应考的针对性。这就说明,家长对学校教学的质和量还是有许多顾虑。如果“小学减负十条”在学校得以认真贯彻,而对家长的教育认识不能很好引导的话,那么,使用检测手段进行有效家教的课余学校应该会生意更加兴隆喽!

二.家长的困惑

1.“减负”后的学校教育质量问题

学校在执行“减负”政策后,孩子的学习质量如何有效地保证?没有作业或统一考试的量化检验,家长如何能清晰地知道孩子学习状况的确切信息?家长还担心一旦孩子疏于学业,没有作业或考试的学校会不会不能及时发现,其苦果由谁承担?

2.孩子在家时如何安排

过去,有一定量的回家作业,家长不用操心孩子的课后时间安排,因为一定量的作业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才可能完成。如今回家作业很少,甚至没有作业。他们的课余生活时间如何安排?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排。许多家庭还是会让孩子上补习班,这样家长就用不着去操心时间的安排,因为有补习班的老师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把握过程和节奏。如果家长也响应“减负”号召,不让孩子上补习班,有谁能告诉缺乏教育经验的家长:

(1)放学以后、节假日孩子的生活如何安排?

(2)兴趣如何培养?

(3)已经学到的知识如何巩固?

(4)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在家庭的衣、食、住、行中渗透和培养?

(5)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如何在生活中渗透和培养?

(6)无论干什么或者学什么,这个过程的安排和管理怎样进行?孩子减负后的另一方面是家庭的增负,而家庭的增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的,更在于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减负后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命题。

三.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前提和途径

1.前提

(1)学校层面除了执行“减负”政策以外,必须注意教师队伍的培养,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使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认真听教师的课。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髙来减负增效,这样才能使家长安心。

(2)学校必须把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透,并把学校的培养过程告知家长,希望家长进行配合。另外,学校要研究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并且把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的方法传递给家长。

(3)有关部门对家庭教育要有一个系统届、考,可以以《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作为基础文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育人的髙度出发,设计具有操作性的家庭教育内容,其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醒家长:在过程的节点上孩子可能产生的普遍性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引导?

2.途径

(1)定期召开不冏类型的学生座谈会,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学习和生活很好的途径。它是适时调整学生在校有效教育教学的第一手信息。

(2)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家长座谈会是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感受的很好途径,能补充了解学校召开的学生座谈会的信息。其次,能掌握学生在家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综合这些信息,便干对家长进行新的家庭教育指导。

(3)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行为表现事先告知家长,并且把处理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与途径传授给家长。这样家长会事先得知什么年龄阶段可能产生什么问题,能比较有把握地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有章有法地进行处理。

(4)进行不同主题的分类指导例如兴趣的培养问题,首要的是兴趣项目的选择,然后是兴趣项目的尝试,感到有可能进行的时候,接下去才是兴趣项目的培养,包括兴趣的坚持、兴趣坚持中的困难克服等。如果坚持不了已定的兴趣项目,不用紧张,不断的选择会拓宽孩子的视野,使他们逐渐变得见多识广,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认识的提髙,将来他自己会有一种明智的选择。又如,如何看问题,其中就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社会问题有好有坏,教会孩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客观地观察社会问题,结论一定要包含正确的“三观”。这样的家庭教育指导,会使孩户既看到客观世界,又看到客观世界中的自己,产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养成了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方法,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如果迁移到学业上或其他方面,各类进步的取得就水到渠成了。

(5)开设家庭教育个别辅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生长于不同家庭的孩子问题看似表现形式大致一样,但许多诱发因素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有经验丰富的、既懂教育教学又揸长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老师“坐堂”,那么,解惑和辅导家长将会有针对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音乐素养;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农民工子女,对他们在音乐学习方面尤其是音乐素养提高方面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商榷。

一、增强农民工子女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社会上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群体,他们或者随父母在城市奔波,或者被父母放在家中随爷爷奶奶留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有着其特殊的特点,带着孩子流入外地的农民工,起早贪黑地做生意、打工,工作时间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较少,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很难顾及;留守家中的则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对待孩子自然是亲之又亲、疼之又疼,学习上放任不管,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情感的扭曲、心理的缺陷。针对这一情况,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为农民工子女的情绪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而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群体的音乐素养如何提高,是所有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增强农民工子女音乐素养的途径

音乐教育既有与其他学科一样,向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唱几首歌、弹一些曲子、懂多少乐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但是作为音乐教师不难发现,这一群特殊的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上远不如城市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1.巧妙引领,培养音乐兴趣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音乐课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这一点在有些农民工子女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因此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开小差就是做小动作。这类学生真的很差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对音乐缺乏兴趣。他们不是爱动吗,那就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学习《过新年》中,我组织了兴趣小组(锣鼓队、秧歌队、合唱队)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加以表演,表演时注意动作要有新意,节奏要准确,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敲锣打鼓,有的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仿佛新年真的要来临了。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就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的音乐素养提高就有了实现的前提。

2.积极关注,增强学习自信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流入地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消极地看待一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所以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如学习《金钩钩,银钩钩》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把你们的名字告诉我吗?咱们能做好朋友吗?”开始学生都有些拘谨,于是我随着音乐唱起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走到学生面前,学生都能跟着音乐回答我,课堂气氛渐渐融洽起来。在《金钩钩,银钩钩》的音乐声中我又问:“愿意和老师做好朋友的小朋友们,请伸出你的小手指来和我拉钩钩吧。”没想到,全班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都争着和我拉钩钩,师生之间的距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一堂气氛融洽的音乐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这样的音乐课让农民工子女感受到他们是班集体的一部分,他们同样被老师关注着,学习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地慢慢就增强了。

3.营造乐境,培养聆听习惯

农民工子女由于随着父母东奔西走,经常连最基本的教育都享受不到,更别提音乐教育了,尤其是表现在音乐学习经验、音乐听觉较少。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充分说明了通过聆听来感受声音的美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欣赏深情并茂地朗诵时,心里往往会掀起层层波澜,或想放声大笑,或想黯然落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同样,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吸引我们的就是音乐的语言,它包括音色、旋律、节奏、和声等。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双手托起下巴,那种神态连我都为之陶醉。

4.亲身体验,培养合作精神

有些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由于生活习惯、学习环境的改变,再加上一口的家乡话与城市里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那么怎样才能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工子女组织起来,使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其合作团结的精神,增强班级荣誉感。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我先提出一个质疑,为什么三个和尚会没水吃,因学生们知道这个故事,所以都争先恐后的回答,“他们太自私了”“他们不团结”……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又请学生把这个故事分段表演出来,尤其到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段,我特意请一些平时做事不太积极的同学,让他们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充分感受团结的总要性。

结语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触及着他们的灵魂,陶冶着他们的情操。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使他们学会倾听和欣赏,这样才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精彩,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让所有的音乐教师携起手来,为农民工的孩子打造一片蔚蓝的音乐天空吧!

参考文献:

[1]余忠娟.职专幼教专业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教学

模式改革[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2]徐立翔.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音乐素养[J].歌海

2008,(4).

[3]丁永钢.论人文素养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

艺术研究,2008,(4).

[4]何爱清.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音乐

天地,2009,(7).

[5]侯文杰.音乐素养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前沿

2009,(3).

[6]陆小玲,赵晓爱.音乐素养与人的整体发展[J].长江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王渊文.浅谈音乐素养的提升[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8]吴斌.音乐的素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6,(7).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利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图像系统是地理学科的精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教学地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利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夯实识图基础,培养识图兴趣

地图是图像系统的主体,不少中学生不喜欢看地图,主要是不会看,看不懂。故先要引导学生识图,掌握有关比例尺、图例、注记、经纬网等知识;其次让学生了解各种图例符号和注记及其地理意义,熟知常用图例,养成读图先看图的习惯;进而掌握经纬网的概念及其用途,判断经纬度;最后引导学生按地图上的方向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了解气候图、政区图等专题地图的概念,从而激发识图兴趣。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地理素养

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利用区域地图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在教学中利用挂图、幻灯片、地图册、多媒体课件等媒体,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各种区域地图,熟悉地图要素,了解区域地理事物,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分析,找出各种地理事项问的相互关系,如从图上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的炎热中心为什么不在赤道而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利用地图进行学科内综合,培养地理综合素养,如引导学生比较各地域特征:我国南北方,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图上比较,就可界定两地区间的差异;从地图上某一地理事物为中心向外发散综合,如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新亚欧大陆桥,然后说出与此有关联的大陆桥、铁路运输的优劣、古代丝绸之路、政治经济意义等;从某一地理现象为中心利用地图进行综合,如季风气候,引导学生找出它的分布,说出有哪几种季风气候,归纳分布的经纬度、海陆位置并分析其成因等,以培养地理综合素养。

三、利用图文转化,培养地理素养

教学重在指导学法,要引导学生采用图文并重,图文并进,图文互化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地理素养。如教学高中地理下册的漫画“雨中垂钓”导入空中杀手——酸雨这一世界性的大气候问题,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说出漫画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图中工厂的烟囱——排出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空中降下黑色的雨——酸雨(pH

四、采用填图或绘图,培养地理素养

指导学生填图或绘图,谙悉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如复印一大强中国行政区白图,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它上面填绘出以下内容:①行政区的名称,简称;②中国主要动脉;③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名称;④主要地形单元名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⑤三大自然区的界线;⑥内流与外流区的界线;⑦秦岭——淮河线(即1月o℃等温度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温润区与半温润区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分界线);⑧三大经济区(分别在所属的省区上涂上l不同颜色。这样利用综合要素叠加填绘的办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位置,而且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关的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评价的地理素养的形成。

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地理素养

电脑、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已广泛用于教学。如制作微型图像资料库,其中的图像包括地图、剖面图、示意图、原理图、模式图、景观图等,把图像加以重叠,动态处理,使之更为生动,在问题的引导下设置相当数量的交互性填图、拼图,动态演示的图像让学生加以学习和训练,使运用图像的效率大大提高,且可反复练习,适宜于分层次引导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增强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素养。

总之,地理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充分利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坚持学科性、空间性、综合性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开拓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奋斗。

二、过度溺爱而缺乏必要的学习锻炼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便舍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而恰恰这种过度的照顾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了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我们小(2)班的吴腾辉小朋友,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家长来做,就连吃早餐也要家长喂才肯吃,其中的原因就是她的家长一味的迁就,最终也让她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对于出现的问题总是选择逃避的心态。所以说,过度的溺爱而缺乏必要的学习锻炼是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又一因素。同时,我们老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一些日常活动中,对于那些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都会出手帮她把问题解决掉,而这往往也让孩子失去一定的自信心,因为它剥夺了孩子尝试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此,我们要适当的减少对幼儿的溺爱,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有能力去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

三、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成果

首先,幼儿对问题认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成人必须注意对幼儿的正确评价,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瑕疵点,并且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取得进一步的改进。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对于那些发展较慢的幼儿,老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进一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本领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平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做的真好”,让幼儿能够经常性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不过,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评价幼儿的成果,因为过渡的评价会让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对于幼儿成果的评价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自信心的树立。

四、要学会赏识,鼓励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