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十篇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十篇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30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1

关键词:认知结构主义学前儿童奥尔夫音乐课程知觉理论

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由布鲁纳在1940年提出,不同于之前学界普遍认可的“联结主义”关注外在的刺激及采用鸽子和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于学习者内部的变化,研究学习者大脑的思考过程或认知重构的过程,且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儿童但并不局限于某一年龄段的学习和认知。于是这样一种从人本身出发,研究外部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及人自身认知的建构的理论无疑是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而且从布鲁纳对儿童智能发展成果来看,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在学前儿童范围适用的可行性,故我尝试将其应用于当下广为关注的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中并以奥尔夫儿童音乐课程的教学为例展开探索。

一、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要点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由四部分组成: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习与教学的原则、发现学习。这四部分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认知表征理论

认知是指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状态,表征是指学习者外在的表现,认知表征是指学习者内部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而认知表征系统是学习者感觉和认知外部世界的一套规则,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动作表征系统(借助动作学习)、肖像表征系统(借助感知学习)、符号表征系统(借助逻辑推理学习)。这三类表征也是知识重现的三种方式,动作性表征用一组动作或肢体表现来重现知识;肖像性表征用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表格来重现知识;符号性表征则是用具有代表性、抽象的符号来重现知识。这反映了人脑从形象直观认知到抽象客观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和重现方式,与戴尔的“经验之塔”基本统一。

(二)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组织和重组的过程,当获取一个新知识经验时,学习者需要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改造,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有三个事件伴随发生:新知识的获得、转换、评价。可以理解为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新知识的性质、结构,将其加入到原有认知结构或者替换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或适度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使新知识得以融入。从整体上看,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归类及评价,最终学习者达到将外部事物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的效果。

(三)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不存在一种唯一、最佳的教学方式,有多少教学设计者及设计情境就有多少教学模式。每位教学设计者都会将自己不同的理解带入教学设计过程,所以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给出模型,而是提出了学与教的过程中几条原则,分别是:结构原则、主体原则、动机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

1.主体原则。以学习者为主体,按照学习者所处的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表征系统安排学与教的活动,把知识转化成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给他们。

2.结构原则。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科目的学科结构,学习者也应掌握所学科目的基本结构。一是为了方便学习者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激发其探索欲;二是结构良好的学习模式更便于记忆的保持;三是领会基本的原理结构可以减小初级认知与深层认知的间隙,促进知识的迁移。

3.动机原则。布鲁纳在其知觉理论中提到,学习者对学习的期待和需求决定了事物的可接受性,学习受一定动机支配,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动机则受需求的影响。要考察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学习者具备的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从而详细规定最有效、使人能牢固树立学习心理倾向的经验[1]。首先做好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活”工作,激发儿童好奇心及内部动机;其次维持被激活的学习倾向和探索活动;最后引导学习者把注意力指向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利用知觉获得外部信息的步骤:初步归类、搜索线索、验证线索、结束验证(加入图),但是由于观察者在感知客观事物的特性时,个体差异导致其对事物的感知差异很大。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有:(1)知觉准备状态及选择性,它反映出某时刻直觉的强弱,反应的快慢。(2)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决定其对知识的归类。(3)个体的需求状态、动机、焦虑状态,决定了对知识类别的接受性难易。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动作和具体事物的,而且到学前末期抽象思维才开始萌芽,所以主要的学习方式的依靠直觉和感性体验。

4.程序原则。梅瑞尔说过我们不能指望把一堆知识呈现给儿童后,儿童就能自己理解掌握,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步骤。学习知识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课程设计或编写教材应处理好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习者智能发展二者间的关系,确定教学程序步子的大小、难易以设计更适宜的教学序列。理想的学习序列包括:学习速度;抵制遗忘的作用,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有效地掌握知识。

5.反馈强化原则。提供反馈信息以矫正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偏差,一是时间及时,在学习者将学习结果与希望获得的结果比较的时候,提供反馈。过早不能理解成为负担,过晚对学习者下次进行的假设活尝试选择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条件,当学习者被思维定势左右时或被内驱力焦虑所迫时,先使用特定的手段让儿童走出这两种状态,继而给出矫正信息才能使学习顺利进行。三是方式,矫正信息提供的方式在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

(四)认知―发现学习

认知―发现学习是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核心,它建立在知觉归类、认知结构理论及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基础上。它认为学习是不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发现学习是指儿童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资料依赖于自身的知觉系统独立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的知识予以选择、分析、归类,最终将外部事物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系统,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现的过程。

二、认知结构主义理论与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实践的融合性探索

将认知结构主义应用到学前儿童智能培养中,源自在对该理论的不断挖掘中,布鲁纳对直觉的重视和对感性教育为首的理念,这与实际中观察到的儿童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特点达到一致。而尝试将该理论与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找到融合点,则是因为我国及德国研究奥尔夫教学法的专家们也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寻找有效的支撑,其中就肯定了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并积极用于实践。双方在各自的实践道路上找到了彼此支撑共进的伙伴,但目前二者仅处于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看到了实践的成果,后者仅是大胆借用前者一部分理论开展教学的范畴,尚没有专门的研究讨论将二者做深入的融合。本部分将论述二者从理论上的结合的可行性。

(一)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做过一些实验研究。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表现为知识再现模式的变化,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再现知识经验的方式也就不同,于是可以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表征系统学习、重现知识。

把该理论迁移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教学设计一般是从动作、舞蹈、图像开始的,而不是从抽象的乐理知识和谱子开始的,这与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二)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1.主体原则。本着尊重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及其自主性的前提,激发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主体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鼓励孩子探索性的使用乐器,即兴表现等都是主体原则的体现。从奥尔夫音乐课程的设计中,教师首先是一名“翻译者”,挑选适合儿童的音乐然后经过彻底的分析解构,翻译成儿童最容易理解接受的直观的知识,而非用儿童尚未达到的思维水平讲授抽象的知识,这也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体现。

2.结构原则。由于学前儿童3―4岁的大脑开始进入第二个关键期,可以进行有知识结构的学习,为了保证幼儿从小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保证学科知识的进展顺序合理,必须保证所教授的知识拥有完整有序的结构。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教师会按照音乐教学的学科结构,为儿童设计音乐知识学习的框架体系,围绕这些框架再利用图形、图像、律动游戏、语言、空间造型、乐器活动整合儿童多种智能发展的游戏活动。奥尔夫的课程结构一般可分为节奏、旋律及体态律动两大部分,具体通过音乐欣赏、律动、声势、歌唱、打击乐等活动开展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安排其可以完成的课程的难易程度[3]。

3.动机原则。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并且在不同智能上的表现不同,因此受不同智能知识的刺激反应也随之表现出差异,布鲁纳将它解释为:刺激输入归类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觉准备状态(perceptualreadness),即对某类知识的可接受性,它是根据某一类别的事物对刺激输入加以编码的难易程度来界定的[2]。因此,儿童的认知编码系统的差异决定了对某一类智能接受程度的差异,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孩子对某种课程注意力不集中而对于另一种课程表现突出。但是根据动机原则,可以通过激活儿童的内部动机和需求提高其学习的欲望,达到开启其知觉准备状态的目的。为了照顾到智能接受类别不同的孩子,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将孩子们的八种智能都尽可能体现出来。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唤醒或激活环节,将孩子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利用其好奇心激发儿童潜在的需求和学习的愿望,一般以动作游戏或故事的方式作为开场。

4.程序原则。在技能课中,设置合理的程序步骤是教学思路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是否合乎儿童的发展要求,顺序是否合乎逻辑,可操作性强不强都需要从教学步骤里检验。在奥尔夫音乐课程中,教学步骤需要精心安排,一般来说分为“唤醒―热身―核心教学―反馈―休整―再见”六个环节,本着激发孩子求知欲、释放掉多余精力、力求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授核心环节,核心环节尤其要注意抓住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以直觉体验为重点,首先从感性上接受,然后慢慢地归纳出音乐的特点。之后辅助以休息再见环节让儿童有张有弛地学习,并形成一个结束可以去做其他事情的概念。每个环节都会根据情况为之合理分配时间。

5.反馈强化原则。布鲁纳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加涅的九段教学法也有反馈环节,认为应向学习者提供他们理解正确的信息,矫正误差信心,以便实现知识的强化。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来说,他们会不时需要从教养者中得到肯定和鼓励来树立自己的成就感,所以应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反馈,在出现状况是教师要马上发现问题重新引导孩子完成模仿、探索与创造。

(三)认识―发现学习

引导儿童建立符合自身能力特点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对现有研究的考察及对学前儿童的观察表明,学前儿童认知的方式正是基于自主探究的模式,发现新事物―初步观察―试误性探索―归纳理解。即一种从直觉出发的直观具体的接受模式,0―6岁的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尚未形成,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兴趣出发,满足求知愿望,用自身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归纳事物,逐步形成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认知模式,无疑为日后自身知识体系的形成铺下基石,这同样是一线奥尔夫音乐教师正在积极实践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

三、结语

布鲁纳对于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研究的重点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儿童“发现”并获取知识,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探索,依靠自身的直觉性和感情体验完成学习的目的,且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这与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将二者相容的方向进行充分探索,证实二者具有理论上相结合的可行性。

本研究关于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奥尔夫儿童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已有初步结果,将在后续文章中讨论。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2

音乐结构认知过程的探索

认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感觉—知觉—认知。在感觉阶段,人们将感受器接受到的刺激转化为神经信息;知觉则将主要的信息分离出来,进行组块加工;最后,认知阶段包含了对知识的获得、储存、检索和运用,形成整体图式的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对音乐结构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Repp曾提出结构知觉假说:听觉加工、结构知觉和结构认知;Deliège归纳了“相似感知、信息提取、结构和图式的构建”模式等。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脑电研究的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音乐认知活动是由一些神经加工模块组成的。Koelsch等人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建构了音乐知觉神经认知模型:音乐特征提取、听觉格式塔、句法加工、结构分析等。如下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总结的音乐整体结构认知过程。

1.音乐信息感知——相似和变形认知音乐的第一步就是接收音乐信息,信息在耳蜗内转化为神经冲动,逐渐上行传输到听觉脑干部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有特色的音乐片段上,如模仿、模进、固定音型等,经验丰富的音乐专业人士对音乐特征有敏锐的感知力。赛瑞芬(Serafine,1983)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将音乐变形归纳为三个层次:相对重复(如调式、速度),装饰性变形(如加花变奏),实质性变形。此外,RudolphRéti、JanLaRue等人也对音乐中相似和变形技法进行了分类。实际上,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格式塔原则的延展,人们往往会把音高、音值、演奏法(连奏、断奏)、力度相近的音乐片段知觉在一起,迅速感知其异同之处。总之,敏锐提取特征音乐信息,是信息组块化处理的前提。

2.音乐信息归类——组块在我们接受到音乐信息后,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音乐知觉统和成组块,形成知觉流,这一过程即是知觉分组。组块模式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已开始。“组块”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著名的信息加工理论。周海宏将组块理论应用于钢琴演奏心理操作研究中,发现组块的策略有助于加强演奏的整体感,音乐演奏者能通过高级组块对低级组块的组织把握音乐的结构。大脑按组块读取、整合信息。组块内信息量越大,所需的组块就越少,从而减轻心理操作负担。倘若学生能迅速发现音乐的内在规律,将其整合成大的模块来提取、认知,就能提高音乐认知的效率。

3.音乐信息整体构建——图式音乐结构在相应的语境下会频繁出现,并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由此形成了图式。它在日常学习经验中形成,当遇到相似的音乐情境时,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将被迅速激活。这里提到的图式包括局部图式和整体图式,局部图式是对特征音型、节奏型等音乐要素的抽象认知;整体图式则是对曲式结构认知的高度归纳。曲式的认知反应了学生整合音乐全局结构的能力。感知各乐段的变化发展,归纳音乐特征是把握音乐结构、形成整体图式的要则。Koniari等人对10岁左右儿童的音乐归纳能力和图示化能力进行了测试。数据显示,儿童的正确率达到了83%,可见他们已经能认知简单、短小作品的音乐结构。因此,我们需要用各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图示化归纳能力。

理论的应用——以奥尔夫教学法为例

在进行了如上的理论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应证。奥尔夫教学法如今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原本性教育理念广泛适用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教育需要。奥尔夫非常注重学生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把握,他认为只有掌握了音乐的曲式结构、织体形式,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他从不要求学生牢记单个音符,而是应用各种适于个体、自然的方法,将结构元素内化至思维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逻辑思维。奥尔夫教学法中处处体现了结构的奥妙,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敏锐地把握音乐特征,探索、掌握更多旋律发展形态,以及和声进行,从而将其应用于音乐表演和创作中,驾驭音乐的整体结构。

1.图形谱中的结构

图形谱大致分为三类:“图形”、“声形”、“符号”,它既能呈现音乐各要素的联系,即微观结构,也能展现音乐的宏观结构。学生可以将音乐各动机、乐段抽象为图形,呈示音乐整体结构图式;可以用线条、色块等形式描绘音乐发展走向;亦可用标点符号划分乐句、乐段等。以圣桑的《狮王进行曲》为例,这首作品是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是狮王主题的呈示(弦乐);第二段是模仿狮王的咆哮;第三段在钢琴高声区再现主题,同时加入第二段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图形表示,或将每段的音乐材料用“声形谱”表现出来,整体音乐结构就一目了然了。此外,学生还能够根据图形谱的结构创编出各种声势、动作、音乐剧,使其在创造体验中提高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图式化概括能力。

2.乐器和动作(movement)②中的结构

奥尔夫乐器主要以易操作的乐器为主,它也是成体系的,从简单的节奏乐器(如拨浪鼓)到节奏旋律乐器(如音条乐器),再到纯旋律乐器(如竖笛),最后才出现弦乐器。由此,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为高难度的演奏技能所束缚,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体验之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奥尔夫提倡以动作为主导的乐器集体课,从动作的节律中感受演奏的节奏感,将乐器演奏和人的身体动作结合起来,乐器不再被视为演奏的客体,而是融入到主观音乐表演、创作中。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从演奏短小的固定低音、动机、音型入手,逐步即兴发展为庞大结构的器乐表演。由此,学生能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掌握更多的音型、节奏型、和声进行,扩展自身的音乐结构图式。在课堂中,也经常用多声部的形式进行教学,丰富音乐的层次感和学生对纵向音乐结构的认知,提高学生对音乐信息感知的敏感度。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区别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音乐教育研究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解释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以及规律的一种活动。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解释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中,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多是音乐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或教学研究中不断总结、提炼得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当代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处于不断结合和转化的新动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文的分析,将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1.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2.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中,使用分析、批判、思辨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音乐教育的本源,评价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等,都属与这种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它既可作其他研究方法的初步工作,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来使用。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献法,通常以搜集研究音乐教育史料为重点。例如,研究分析著名音乐教育家思想与实践、有关教育制度的变迁、音乐教材的沿革变化等等。

4.分析研究法。分析研究法是把研究对象整体分解,对各个部分自身特有情况进行区分,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研究方法,要防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局限性。音乐教育中的分析研究法常用于对音乐作品、音乐教材以及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进行历史的、现状的、社会的、背景的分析。

5.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分为个人研究、团体研究和问题调查研究三种。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研究目标常集中于某个音乐教育家及其思想。例如,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对巴赫家族音乐成就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分析等。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种教育现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不同表现而进行的比较研究,目的是发现音乐教育规律及其特点。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既可以对教育现象的特征进行同类比较,有可以对性质相反的教育现象进行异类比较;既可以对同一教育现象的历史纵向比较,也可以对并存的教育现象进行横向比较。

7.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音乐教育与研究过程中,常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分析书面材料等手段了解某一实际情况,概括现状与规律。如宋蓓《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和裴芳《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获得资料。

8.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实证研究所得的数据,需要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取得各种所需数值。如平均值,相关值等,其结果可以用于验证、推算、预测。

9.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这是教育科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并且得到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如陈鹤琴先生对家庭音乐教育的成长跟踪研究。

10.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这项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音乐教育研究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某种现象,需要“假设―验证”的过程。例如,研究器乐教学与中小学生识谱能力发展的因果关系,则需要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控制额外变量,得到可靠的数据。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音乐教育总实行实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11.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1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以上12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类。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它是以理论、逻辑思维、大量的历史事实作为分析的基础,从事物的矛盾出发进行描述。是人们内心思想的一个感性的表达。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通过调查法、相关分析法和实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揭示,从而揭示问题与现象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需要搜集所研究的资料,并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前者是对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后者是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使得两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所运用的哲学体系不同。作为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者赋予研究对象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研究的是一个整体过程。而定量研究方法,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研究对象可以分解成很多个部分,通过这些组成部分从而得到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次,对人本身的认识上有所差异。定性研究强调人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定量研究认为的是多有人都是相似的,强调的是用数据来说话。

第三,研究的角度和要求不同。定量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强调客观实在,用事实来说话。而定性研究则试图发掘思想的深度,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强调的是主观意向用感性来说话。

最后,由于方法论上的不同取向,导致两者实际应用中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者的角色不同。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观,脱离资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则依赖于资料分析。对定性研究者而言,没有研究者的积极参与,资料就不存在。

2.研究设计不同。定量研究中的设计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就有了明确。而定性研究,在研究者研究的过程中是可以不断补充和加以修改的。

3.研究的环境不同。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进可能的控制着“量”和“数”。而定性研究是存在于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了解事物在最常态最自然的发展变化。没有数量的限制。

4.测量的工具不同。定量研究中,测量的工具是具体的实物。而定性研究研究者就是工具,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三、对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从对近十年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基本包括哪些,以及大致可以看出多数的论文研究都是采用的定性研究,前人也认识到任何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想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方法都是必要的前提,随着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重视学科间的交叉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等各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将会成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认识到选择哪种研究方法要从实际研究的对象出发,只选择一种研究方法是不够的,有时进行一项研究需要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研究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关于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应用现状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使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者重视对研究方法基本学术素养的训练还有待提高。当然,前人有好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值得借鉴和应用,肯定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没有任何的东西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的学术研究都应该是不断的发展,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关,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当发现它的不足。以此,就多元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做了以下思考:

1.不难看出很多文章对研究方法仅仅是用一种描述法在对它解释,表达。并没有实质性的说明如何的实际运用和借鉴,只有抛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今后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方法要加强多元化。

2.在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综述中,定量研究是我们急需要加强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论文资料分析资料发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仅仅2篇,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采用的理论思辨性的定性类文章。由此可见,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化发展,加强定量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3.文章分析说明,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关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也不够高,因此至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还不能说取得了完整,系统的结果,所以,广泛吸收国内外,各学科之间有效的研究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4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导入方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顺利展开教学打下基础。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教学的结尾,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以至整堂课功亏一篑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看来善始善终才是一堂好课,成功的结尾是一堂优质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结课的积极作用

结课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结束,精妙的结课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1.总结归纳,概括知识

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2.贯穿教材,预示新课

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个章节的开端,良好的结尾可以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吊住学生的胃口,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3.联系生活,陶冶情操

思想品德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在形成学生的理性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起导向作用。好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概括、提炼升华,还能拓宽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课堂既成为传播知识的摇篮,又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4.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堂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教师不仅可以在结课过程中解决学生已存在的问题,总结一课的教学成果,更可以通过结课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结课的方法

1.总结归纳法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结课方法。总结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用简洁、流畅、准确的语言,艺术含蓄、提纲挈领地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里的归纳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效果将更好,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听课效率。总结归纳可以用精练的语言文字,也可采用列表图示等方式。

例如,在学完鲁人版思想品德课教材(下同)九年级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后,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一图示,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具体措施做了一个概括,简洁明了,易于学生掌握。而且在归纳过程中,划线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填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2.情景讨论法

教育部颁布的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可针对教学的关键之处,以小品或故事的形式创设一个或几个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感受生活,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

例如,学完七年级(上)第十课“宝剑锋从磨砺出”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做了?自己有哪些好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你还知道有哪些培养坚强意志的好方法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既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培养坚强意志的正确方法。

3.拓展延伸法

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课本知识讲完以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实际的桥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在讲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以后,可以做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回去以后了解一下自己父母和亲戚都在什么经济形式的单位工作,自己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各项收入分别来自于何种分配方式。这样,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了解课外的现实,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引经据典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尤其是在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增加了名人佚事、经典范例的介绍。教师如果能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内容,借助伟人的教诲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一堂课的结尾不妨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教学的高潮。

例如,在讲完八年级(上)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后,可在课尾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些名人名言: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虽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由此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勤奋学习。

5.音乐陶冶法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思想品德课运用音乐结尾,不仅能增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主题鲜明的歌曲还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

例如,在讲完九年级第十课“共同描绘美好未来”以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结尾。“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优美的歌词和旋律激荡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绪很快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学生因歌曲而共鸣,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难和挫折,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由此教学内容也因歌曲而得以升华。音乐结尾,余味深长,潜移默化。6.解疑质疑法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解疑,即解答学生在课前或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或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而整个教学过程的解惑相对较为分散,因此教师在结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所遇问题逐~列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系统地回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疑的过程可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第二,质疑,即启示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和社会实践,进~步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曾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怎样正确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有些人认为在结课过程中质疑不切实际,质疑了又如何解疑呢?其实学习是一个过程,质疑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一个答案,更多地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黄宗羲曾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一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仅凭一节课就讲透所有的知识,解答所有的问题,结课过程中的质疑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好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谈到的结课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巩固练习法,即教师抓住重点和关键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习题进行知识回顾,从而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达到理性的升华;设置悬念法,即在结课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结束教学,并提出下一课的联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此外,还有信息反馈法、社会调查法、小品演示法等。

三、对于结课的反思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方法科学.顺理成章,做到灵活运用,不可牵强附会。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结课过程应注意有明确的目的。结课不仅是对一堂课所授知识的概括总结,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陶冶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5

1、《音乐理论基础》,是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重光。本书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音律、记谱法等的知识。同时还有简谱及工尺谱简介,常用音乐术语等。

2、《西方音乐史》是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秋华。本书立足于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阐述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概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种种音乐艺术风格,介绍各种音乐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3、《和声学教程》,该书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

(来源:文章屋网)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6

一、趣味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聆听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动力。在趣味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玩耍环境中学到音乐知识,通过学和玩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过程基本为激情有趣的引入到愉悦主动的学习,再到课堂的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知识。

例如,《独特的民族风》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现在最火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它那欢快愉悦的音乐节奏会驱赶学生的惰性,使情绪低落的学生一下子精神焕发,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我国各个民族风格的了解和见解。教师以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展示了自己的学识之后,就会对音乐课的印象非常深刻,激发起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让学生通过歌曲来了解蒙古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语言语音等特点。在充分了解蒙古族及蒙古歌曲的特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和体会这首表现了蒙古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的歌曲。最后,教师将蒙古音乐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趣味式教学能够快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适时地应用好这种教学模式会逐渐培养学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改善现在的厌学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间的友情和团结互助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经过互教互学、共同探讨,在知识和技能互补的状态下将所学的音乐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懂得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可敬的。

例如,在学习《醇厚的中原韵》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这三首歌曲,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这三首歌曲在风格调式、节拍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学生经过歌曲的鉴赏和课本内容的描述,会自己找到这三首歌曲的各自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最后,教师请学生总结知识,并对不完善和不准确之处加以补充和更正。

学生经过团结互助的讨论学习,能够将知识正确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会经常被用到,因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这样学习效率不仅高效,而且还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和谐式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和谐教学是指师生之间互相沟通,通过和谐的、轻松的合作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和谐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教师的看法达到共鸣,然后教师和学生再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获得共识。教师成功地将知识传授完毕,学生轻松、牢固地将知识掌握全面。

例如,关于《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这节课的讲解,教师可以先讲述舒伯特这名曲作家的生平经历、成就和创作环境,使学生对舒伯特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在情感上和教师产生了共鸣。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舒伯特的乐曲,并在欣赏的同时一起探究:(1)舒伯特通过哪些要素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意境?(2)了解舒伯特艺术作品的特点。(3)了解浪漫主义流派。教师和学生经过愉悦的一起探究过程,共同得到问题的答案,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而对舒伯特以及舒伯特的歌曲产生共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和学生进行融洽的交流,这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非常有利。

四、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探索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解决教师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丝竹相和》这节音乐鉴赏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1)找出歌曲中一些乐器名称。(2)教师演奏的乐曲是我国哪个区域的?(3)江南丝竹的著名曲有哪些?(4)在南丝竹音乐中,哪首曲子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5)《中花六板》这首乐曲的情绪和使用功能。(6)对《老六板》和《中花六板》旋律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7)主奏音乐的音乐特色对音乐风格的影响。(8)寻找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特点,能将两者正确加以区辨。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找寻出正确答案。学生在学习中,边看书、欣赏歌曲,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形成。

探索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提问时难易结合,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教师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避免走入误区难以自拔。在疑问都一一被解答之后,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有信心进行音乐知识的探索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对音乐知识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高中音乐教学可以充分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能够影音结合等教学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例如,对于《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流》这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乐曲相匹配的舞蹈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边欣赏歌曲边看表演,眼睛和耳朵共同“劳动”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也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欣赏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之前告别的情境的曲子《告别》;有着浓郁拉丁美洲音乐风格,表达男女青年间爱情的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这三首歌曲和相关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深刻感受拉丁美洲歌舞音乐的文化和民族风情,并对探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音乐体现十分全面和逼真,在学生审美观的建立和形成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7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学习

一、小学生音乐学习障碍及成因分析

1.识谱学习障碍

具有此类障碍的学生在识谱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看错、读错音符和节奏或者漏看表情术语、速度记号、力度记号等,小学生是否能很清楚地辨析两个相似节奏(视觉分辨能力),能否记住并演唱(奏)看到的相似节奏(视觉记忆能力),在识谱(唱、奏)过程中,脑、眼、耳、口、手能否很好地协调一致(身体―运动觉智能),能否具有坚韧性(自我认识智能)等等。这些才是小学生产生识谱障碍的深层次原因。

2.歌唱学习思维障碍

小学生的歌唱同样涉及到歌词、乐谱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语言要素”,当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朗读”(歌词)、“表演”(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演唱歌曲)、“欣赏”(某首歌曲的典范录音)、“音乐阅历”(一定量的音乐感受)这些“语言智能”的基本元素等方式,来进一步理解、概括、分析或解释并记住教科书上的歌词内容,建构歌唱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意义,从而感受歌曲情感以及对歌词、乐谱和情感因素进行反思时,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歌唱本身,从而产生歌唱思维障碍。

3.欣赏学习想象障碍

由于受“非音乐”因素的影响较多,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来的障碍,属于问题解决障碍的一种。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学习分类法,问题解决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建构、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提出问题建构模型提出假设归纳条件具体求解检验完善这样几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上产生障碍。”

4.创作学习演绎推理障碍

小学生在音乐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演绎推理障碍,这是他们在从一般推到特殊或从特殊推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例如要求小学生根据一些简单节奏创作符合某个特定情境的音乐片段时,他们需要归纳和推理某个特定情境音乐所需要的拍子、典型节奏型、乐音的走向等。但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归纳不出创作所需要的这些音乐要素。由此,我们在教小学生创作这类音乐片段时,常常会告诉他们:先根据情境要求列出几项音乐要素,然后再归纳并猜想、提出一个假设,最后通过演唱(奏)加以实践证明的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会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产生障碍,说明他们缺乏“不仅可以想象某个形体,还可以看到它周围的景象,或可以觉察它的本质属性”[5]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又是视觉――空间智能的主要特征。

5.器乐学习中对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障碍

小学生在竖笛、口风琴等器乐学习中,面对因不同调式而产生的多种指法,如果不仔细加以辨别、对比,就会认为每种指法都是非常困难的,并由此产生学习障碍。而事实上,每种指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生对此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错误与他们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有关,因为“善于寻找机会观察、识别、接触和关注事物,能够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善于确定各成员间的关系或事物类别”,[6]正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主要特征。

二、消除小学生音乐学习障碍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1.培养其音乐语言智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开展以识谱、歌唱、创作音乐小片段、主题演奏会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智能。课堂上,对每一个音乐概念、技巧和知识点,都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符号、动作(律动、舞蹈)三种方式来加以表述和阐释,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寻找最简洁、最有效的表述和记忆方式。这种讨论式教学的开展,可以使课堂产生激烈的辩论;而当学生在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展开积极辩护时,无疑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好奇心。

2.加强音乐实践

(1)对音乐表演重新定位。我们赋予音乐表演“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功能。首先,在每次表演之前,教师都应该大胆鼓励,积极指导;而表演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并及时更正,努力做到“事后100分”;其次,在设计每次表演时,要设计若干首教科书中及上一轮表演中错误率高、同时又经过教师指正的歌(乐)曲。这样,随着表演技巧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慢慢上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演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关注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设定阶梯性目标。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的器乐、音乐创作等知识点,阶梯性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并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这种不需要特殊的、技巧复杂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步解决难点,而不会感到有沉重的负担。由此,他们能够感受到求知过程中的兴奋,体验到问题被解决、自我能力得到提高的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好音乐的信心。

3.构建开放的能力评价系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讲解了某个知识点、某种技能技巧后,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音乐表现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如果音乐教师坚持要求他们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允许并引领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一种心灵建构或回忆视觉影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表现出的形象化信息,在脑海中整合成某种结构,并运用视觉方法组织思维。”

5.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觉智能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肢体活动的方式感受学习内容,在活动中进行创意和想象,他们必将集中注意力,使音乐学习更加刺激和动态,从而增强记忆力。这样,原本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内容,也会变得更容易学习了。

6.强化问题教学法,实现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就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例如:(听音乐后)提出一个可以诱发适应回忆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关系?继续提出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音高关系?注意:这两个问题仅仅相差两个字,需要听觉比较能力、类比联想能力。给出各种与此类型音乐相似的模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判别是否为两段体结构并陈述理由。学生展开讨论,并利用已有知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学生根据已给出的音乐模型建构一首包含两个乐段的音乐。

这样,通过一些层层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对两段体结构的概念逐渐清晰、生动,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机会发展逻辑―数学智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王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测定的病例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19-20.

[2]董伟家.大学生学习障碍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3,4:68.

[3]邹渊.中小学音乐课堂沟通障碍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5:47-48.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8

针对以上所述,要改变这种音乐教学的窘态,就要重视音乐“双基”教学,重视“四大领域”的均衡发展。音乐课在初中学段为每周一节,授课周期长,给音乐教学的持续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做好两件事:一要提高课堂效率,二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音乐的“双基”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定的“双基”积累,音乐学习、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双基”学习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的,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有效的利用音乐课堂进行“双基”教学。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作品相结合。例如,在学唱《阳关三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声调式。结合作品感受音乐力度变化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等等。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感受音乐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实践应用,并起到提高学生表现音乐能力的作用。“双基”教学应该是滚动循环式的,只有引领学生不断的学与练,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

(二)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校中,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教学中学生是否有情感的认同,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把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变成他们乐于去接受的?如何把他们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纵观世界上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它们关注音乐的基本元素,关注音乐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质量,创造出许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体系。在音乐课堂上灵活的运用、借鉴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二声部合唱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柯达伊手势学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浓厚了很多,而且在二声部合唱练习过程中,两个声部的音准更为准确、稳定。歌曲中的节奏,我尝试借鉴柯达伊教学中的一些节奏游戏去解决,学生同样表现的兴趣盎然。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受课时安排影响,音乐课课时少,间隔周期长,从而导致学生对作品只能“初步了解”,并存在记忆断层。其实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可以感受到,要想真正了解并体验到作品的内涵,需要经过反复的聆听。而音乐课上能做到的只有初步聆听和初步的引领体验。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有做音乐笔记的习惯。笔记内容分三类:一是对音乐知识的归纳记录;二是自己对所学作品的感受随笔;三是按老师要求搜集资料的整理。通过要求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初步的信息储备,可以大大提高课堂音乐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自主吸收的这些信息更能够加强学生的印象。例如,对作曲家的生平、音乐作品创作背景、音乐创作手法及特点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9

目前,音乐撰写的毕业论文,问题很多,离“学术规范”很远。其中,抄袭、剽窃现象是最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或抄袭音乐老师的文章;或抄袭音乐名家权威的文章;或抄袭外国音乐家的文章;或抄袭一般音乐作者的文章。其抄袭的方式多样,有的是东拼西凑,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改名换姓。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许多专家教授都曾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础不牢”。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被录取时,文化分数低于其它专业很多。而“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脑力劳动”,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作者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全面体现”。

[1]“他们最应该补习的东西是文化。”〔2〕

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们从小用大量的时间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自然要受到一定影响。[1]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困难较大。“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3〕“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能清晰明白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现在还不习惯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学术思想从哪里来。”〔2〕

(二)“后期训练不够”。开设相关的课程很少,音乐专业开设此课程更少。他们在撰写毕业生论文之前没有受此教育,没有进行写作音乐论文规范化的系统训练。郑州大学教授郭英剑说:“不客气地讲,我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3]因而,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写作训练的不足、学术规范意识的缺乏。中央音乐学院钟子林教授认为:“对音乐系来说,应该把论文写作规范作为一项教学的重要内容”[3]例如,音乐专业学生不通晓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有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源远流长的古筝史》,其内容摘要:“凭着自己对古筝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大学四年所学到相关音乐知识,使我对古筝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写成此文。”显然,这位音乐专业学生不会写“内容摘要”。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是未来音乐学科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然而,我们目前却没有加强对他们的科学道德教育、没有制定防止学术失范的根本措施;没有教育音乐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从事学术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树立法制观念。

(三)“部分专业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思维方式、指导思想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而专业教师中重技术、轻学术的思想也会对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质要求对其所学专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其教学及工作的评价也由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决定,至使教师产生技术至上的思想。“作为大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术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那他怎么可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所以,教师决不能在学术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为普通人”。[3]

一句话,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不知该怎样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不知做学问的方法。

二、

“音乐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从事这门职业,必须掌握学科术语以及写作技

巧,对音乐学提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就学科规定的内容用学科接受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2〕

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要在毕业之前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训

练。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实践训练。怎样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综述训练方法是有效训练音乐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能够

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西方国家的大学音乐教育,早已注意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学习音

乐,首先要学习的课程是文献书目与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师会告诉学生各种有关书籍文献、图书馆分类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资料收集手段。”“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研究状况综述,就某一个题目总结有关数据,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谓“综述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论文写作规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围绕音乐某一选题,一开始就学习将大量分散的有关本选题的音乐文献,通过各种检索方法收集整理;一开始就学习广泛综合、归纳前人音乐文献数据中有实用价值、有见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开始就学习具体分析有关本选题音乐文献的异同点,并学会述评、阐明自己的观点。“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艺术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每篇以综述文体撰写的学年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经过2至3篇的“综述训练”,再撰写毕业论文。当然,优秀的综述文章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这种训练要求具备以下特征:

(一)连续性。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综述训练,连续不断,直到大学四年级完

成撰写毕业论文。这样,将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由一次性写作变为“四年性”论文写作过程。从“综述训练”到论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练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所有环节,最后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二)同步性。音乐专业学生撰写综述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公共课的学习

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其知识结构同步扩大,学问同步积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必能很快进入研究状态。因为在这期间,他们学习《哲学》《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等课程,通过综述训练的不断思索,已经积累相关知识,感悟必出。

“综述训练”为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选题打下基础。学生选择毕业论

文课题,总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专业理论课结合,二是与已撰写过的综述训练内容结合。河南大学音乐教育2000级于捷在大三时曾撰写学年论文《音乐治疗学综述》,她的毕业论文《现代音乐治疗学管窥》就是在综述基础上完成的。此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入《河南大学学术论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实践性。坚持多写综述,实践再实践,是掌握撰写论文和做学问的基

本途径。在实践中学习撰写综述,在实践中提高撰写综述的水平。

(四)全员性。要求所有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参加“综述训练”、所有专业教

师参加指导,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宏观管理。

“综述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有谁来组织实施“综述训练”?笔者

认为:由的二级学院组织,以音乐专业理论教师为主、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师为辅,并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队伍,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综述训练。在教学计划“毕业

论文写作”中,应有所体现这一方案。其指导形式,或专业理论任课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或专业技能课教师单独指导。

三、

综述训练方法的步骤:

(一)选题:一是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定题目。例如,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班一讲师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为学生学年论文规定的选题范围限定在《中国传统音乐综述》。这样,学生可选其中一章题目综述,也可选所有章综述。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撰写综述,有可能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综;既不是纯碎的音乐文献堆砌,也不是专业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专业知识的升化与掌握。二是学生结合自己主修课程选题。一般要选较小的题目,文献资料的来源有保证。如果选题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学生选题是《小提琴的发展史研究综述》、《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这类选题偏大,难以承载,不能完成。如果没有围绕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选题,学生则对要综述的内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论断。“综述的题目越具体、明确,搜集音乐文献越容易,写作范围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综述的“焦点”写深写透。”〔4〕提倡“小题大作”,而不提倡“大题小作”。

(二)收集音乐文献。

“综述训练方法”的基础是检索音乐文献。欧美许多国家,“大学里导师们

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一开始便是如何使用图书馆数据。”〔5〕音乐专业学生没有掌握音乐文献及其检索知识,也就没有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在撰写论文之前,对有关课题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袭、剽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他们具备了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重点需要阅读与研究的论文论著;有利于确立资料收集的范围与相关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课题重复;而且也能从根源上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

首先,音乐专业学生要认识音乐文献的特性。音乐文献既有理论论著、乐谱,更有载体形式不同的有声音乐作品(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视盘、录音慈带、录像磁带等等);音乐文献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乐专业学生要熟悉音乐工具书,掌握传统的检索方法,到学校图书

馆、院(系)资料室查找音乐文献。在西方进行音乐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辞典和百科全书。“在这些工具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基本事实,某一个术语的准确解释,以及该词条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括。”〔2〕音乐工具书是在已有的大量音乐图书数据基础上,广泛搜集音乐范围的知识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编排,为人们提供音乐基本知识和数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常见的主要有音乐文献目录、百科全书、音乐年鉴、图录等。还可利用音乐期刊查找,效果不错。它分理论和乐谱两类。理论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以评论音乐为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锺》《乐府新声》《交响》《音乐探索》等,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以其学术性见长。曲谱有《音乐创作》、《音乐生活》、《音乐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连歌声》、《广播歌选》等,以刊载不同体裁的音乐新作为主。〔7〕音乐专业学生可查馆藏音乐期刊目录或馆藏音乐期刊篇目索引,就可获得有关资料。

再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音乐专业学生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检索

方法,熟悉主要网站及网址,上网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题分为14类,音乐专业学生点击“娱乐”类目下的“音乐”,即能获得各类

音乐相关信息;若点击“参考数据”类目下的“图书馆”,又可以查到联网的音乐图书馆的文献信息。(2)中国期刊网(.cn)等.。

(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目的是获得本选题有用的音

乐文献。首先“确定摘录项目:包括参考文献著录项的作者、论文题目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年、卷、期”〔4〕等。其次确定摘录内容:重点在于写好摘要,适当摘录正文内容等。再次将卡片“分类、归入提纲、标号:根据摘录卡片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4〕将相关的、类似的观点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音乐文献,要学会对比分析,按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出是非的判断。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记录在卡片上备用。

(四)草拟提纲:在积累大量读书笔记和卡片的基础上,写出本课题综述提

纲。通过提纲,将已掌握的音乐文献组织起来,并串连到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上。一般可采用“分类综述”,例如余琛《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2期)就是分类综述:“一、打击乐;二、吹奏乐器;三、弦乐器。”

(五)评判:在概述音乐文献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就浮出水面。这

时,就要评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取得哪些成绩,尤其要注意分析两个以上音乐学者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适当阐述自己的意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文献综述”不是纯粹从文献到文献的碓砌。

(六)回顾研究与建议:这是最后的步骤。在评判的基础上,要提出进一步

研究的设想和内容,力争发前人未发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为便于说明问题,再详细分析上例:

1、综述题目: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作者:余琛,载《交响——西安

音乐学院学报)

2、前言部分: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唐代乐器的研究作分类综述。

3、正文部分(分级分类标题):

(1)打击乐(再细分各种乐器);(2)吹奏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3)弦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

4、初步印象:总结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这篇论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张之上,因为本文引用论文85篇。

音乐专业学生可选其中一类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弦乐器综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种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古筝研究综述”。另外,根据读书笔记和卡片,可把年限定为“近年来弦乐器综述研究”、“近年来古筝研究综述”。

四、

“所谓学术,它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做学问的方法,二是指应用一

定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特别强调学会撰写论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说:“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写论文。”“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9〕显而易见,综述训练方案,对培养学生做学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走向“学术规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述训练”为音乐专业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命题。“在西方,指导

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顾和评价,然后以此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3〕而我们目前,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这一部分。

(一)“综述训练”使学生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课题的研究

现状、进展和困境,避免“重复研究”和“常识研究”。“按照德国学术规范,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们就受到文献分析训练:要研究某个问题,先必阅读归纳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文献,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2〕

(二)“综述训练”使学生正确使用引文、注释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昌

勇认为:“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方的学术论文注释很长,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保证学术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视这种积累,就为剽窃抄袭制造条件。”〔3〕

(三)“综述训练”能够训练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锻练学生覆盖专业

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而撰写综述文章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写作思路。

(四)“综述训练”能够锻练学生查找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各种检索音乐文献手段和方法;学生做笔记、做分类卡片,为毕业论文积累学问。厚积累,多看书、多搜集、多动手,根深方显凝重,厚积方能薄发。“抄一本书是剽窃,抄十本书是研究,抄一百本书是学问,抄一千本书是大家。”〔2〕

五、

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综述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但要全面解决培养学生走向学术规范的问题,还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检索、著作权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这门课程可称为《音乐信息文献综合检索与论文写作》。

在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当今,在“美

国,信息素养教育成了讨论热点。”﹝10﹞我国在图书馆界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员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责无旁贷。

从这门课程内容看,涉及音乐学、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学及计算机应用。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倡图书馆员、音乐教师、法学教师、写作教师、计算机教师等多方合作开课,音乐教师讲授音乐文献部分、法学教师讲授著作权法部分、写作教师讲授论文写作部分、图书馆员讲授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部分;辅导实习以图书馆员为主,专业教师亦积极参与,与图书馆员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国,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地深层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师实施乃至评价。这是信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过它,信息素质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体教育对象。”﹝10﹞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2〕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程千帆,巩本栋.贵在创新〔C〕.学术规范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24.〔〕郭英剑.〔〕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C〕.697.〔〕张国春.近期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讨论综述〔C〕.*128.〔〕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命题和注释——简评我国法学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C〕.194页.

〔4〕黄栩兵.文献综述的写作〔J〕.人民军医,2004(4).

〔5〕杨沐.我国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4).

〔6〕郭旗.音乐文献的特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3).

〔7〕童小燕.谈音乐期刊文献的开发利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4).

〔8〕王振铎主编.编辑学通论〔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94页.

〔9〕葛发智,陈崇铨.学位论文的要求、准备与撰写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6(3).

﹝10﹞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

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篇10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

音乐是以听觉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把现实生活用听觉来展示给听众。它歌颂现实生活中一切良好的、值得模仿的范例;同时它还揭露现实生活中一切应当憎恶、抛弃和克服的东西,激起人们的情绪反应,以实现对人们心灵的引导。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灵感、想象,这正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妙处所在。1、中西方学者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探索中国古代学者对创造性思维过程作了初步的、粗浅的研究。中国古代最早探索创造知识的学者应该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他提出了“言必立仪”的主张。“言必立仪”就是要为判断言论的是非利害确立一个标准,这是应包含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墨子还在《墨子•非命上》提出了“三表说”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愿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三表”,主要以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及其社会效果作为验证言论的标准。古代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他在《韩非子•奸劫弒臣》中提出了“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学者已开始对知识的探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西方学者对创造性思维究其原因也苦苦探索了几千年。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最早涉足创新这一领域,他曾指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一切皆流,万物常新。”①古希腊还有位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所运用他所发现的形式逻辑、归纳演绎法对创造性思维过程做了较为精确的论述。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在于认识事物的‘原因’。起初,人们通过归纳,上升到直觉,得出‘第一原理’,然后再从第一原理出发,进行演绎论证,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在第一原理基础上的其他原理。这样就形成了科学体系。”②西方还有很多学者对创造性思维过程作了不同的论证。例如,经验论代表人物弗兰西斯•培根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是由一个实验得来的感性事实到一般原理的逐步进化过程,他主张先由感性事实到较低的原理,再逐步上升到一般原理。2、音乐审美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用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一门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塑造完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的人格。音乐审美教育对创造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社会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分享来自表现形式的意义,尽可能充分地分享音乐作品中创作出来的表现性、审美性,以便他们得以体验那些作品中捕捉到的对感觉的探索与发现。音乐审美教育还应当使人们尽可能充分投入音乐创作,通过创作来体验他们自己对感觉的创造与想象。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作用与所有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一样的,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人的感觉教育,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要求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学素养。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要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通过音乐要比通过其他途径更有效。音乐教育能给人一种与他人的共性意识,就必须首先是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去发现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性。笔者归纳了以下三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内化教育:内化一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关于内化这个概念在这里只言片语还很难讲清楚。但是,内化本质上就是这种“由生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有学者认为:内化就是教育的真谛。当前的教育忽视了内化,把教育简单的认为是应试教育,从而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音乐审美教育应该就是一种内化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激发人的创作思维与想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灵感是跟创造动机和对思维方法的不断寻觅相联系的,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探索为前提的,它是创造者孜孜不倦学习的结果。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会拜访懒惰者,在科学的创造中,创造者也只是由于孜孜不倦的劳动,才探明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许多规律。”①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感知去创造想象新的形象,激发更好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教育: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托尔斯泰的观点即:“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而且同任何好的语言一样,这种语言中所用的词汇的意义是可以规定的。”②音乐是情感的表达。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者必须不断提供机会让人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如果音乐的表现性是音乐最有价值的部分,那么,通过理论学习再加上实践就达到了音乐的整体力量了。所以不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对于分享表现力的丰富性来说,这种音乐体验还十分缺乏。音乐审美教育要能够更接近音乐的创造性本质就必须给学生很多机会来施展音乐方面的创造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当和他们的目的相适应,要说明音乐的表现内涵,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要具有描述性,而绝不是解释性,遣词要仔细,选用的词对注意提供感觉的条件的音乐事件要有号召力。只有一样可以适当地引起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这就是音响本身。所以,音乐审美教育要结合音响教学,这样不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指的是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学科教学运用这种方法是较多的,因为每个人所受家庭、性格、艺术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个体差异。那么,音乐审美教育也应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课堂教学要打破那种“老师滔滔的讲,学生静静地听”的封闭、沉闷的氛围,首先要做到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条件的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