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产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11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1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分类;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S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63-02

microbialFertilizeranditsapplicationprogressinagriculturalproduction

wanGJing-chao

(ShandongproductQualityinspectionResearchinstitute,Ji′nanShandong250100)

abstractmicrobialfertilizerisanewkindoffertilizer,itcannotonlyenhancesoilfertility,butalsocanimprovecropquality,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greenecological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researchprogressofmicrobialfertilizer,microbialfertilizerclassificationand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alproductionwerereviewed.theproblemsinmicrobialfertilizerdevelopmentwerealsoanalyzedan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microbialfertilizer;classification;agriculturalproduction;application

当今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年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1]。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质量深受影响。首先是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不仅造成使用效率下降,而且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其次是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土壤生态功能。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转化营养元素、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净化环境与平衡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目前,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绿色农作物青睐有加,因此对微生物肥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为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目前微生物肥料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肥料的主力军,正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本文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

所谓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制品[4]。微生物肥料也被称为菌肥、菌剂、接种剂,是肥料制品中的一种,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从而使其生长旺盛、产量增加[5]。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出现根瘤菌肥料,而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研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6]。最开始研究的是大豆和花生的根瘤菌剂,之后从原苏联引进细菌肥料;后来开始推广使用固氮蓝绿藻肥和放线菌肥料;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Va菌根,以此来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和磷素的利用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将固氮菌和生物钾肥混在一起作为拌种剂使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基因工程菌肥、作基肥和追肥用的有机无机复合菌肥、生物有机肥、非草炭载体高密度的菌粉型微生物接种剂肥料以及其他多种功能类型和名称的微生物肥料[7]。当今,微生物肥料已被农民普遍接受,不仅应用于粮食作物,还应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2微生物肥料的分类

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多种划分。一般认为微生物肥料可分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8]。微生物菌剂是指含有1种或多种目的微生物的活菌制剂,这些目的微生物都是经过工业化处理的,或生产增殖或浓缩或经载体吸附[9]。菌剂从形态上可分为固体和液体,固体菌剂呈粉末状,易于保存和运输,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有机肥则是将特定的目的微生物与腐熟的有机肥复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它同时具有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2种效用。生物有机肥外型上为颗粒状,是一种环保肥料,适合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使用[10]。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和有机质复合而成的肥料,既有微生物的作用,又有化肥的作用[11]。

按照制品定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可将微生物肥料分为细菌类肥料、真菌类肥料和光合细菌类肥料[12]。若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又可分为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硅酸盐菌肥和复合菌肥[13]。

3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偏少的现状,加之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特点,这就要求提高产量[14]。而施用化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产途径。但是,长期施用化肥会致使土地肥力过剩,出现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化肥的大量使用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破坏土壤生态系统[15]。另外,化肥的施用还会增加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这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相违背,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食物的意愿。而微生物肥料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具有长效、无毒、无污染、节约能源、成本低等特点,可弥补化学肥料的缺点和不足[16]。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大致如下:一是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大量有益菌在植物的根系周围形成了优势种群,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生命活动。二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三是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抗逆性。四是分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避免残留农药对下季作物产生药害,还对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17]。大量研究证明,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来增加养分供给量,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和减少化肥施用等目的[18-19]。现在,微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在粮食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明显改善农田土壤生态,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和肥效微生物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阳离子交换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0],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在果树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改善果品的品质,提高有益成分的含量,降低水果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满足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协调砀山酥梨氮素养分的吸收,明显促进砀山酥梨对其他矿质养分的吸收。并且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加微生物肥料,单株果树增产可达25%以上。施用微生物肥料还能增加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大大提高梨果的品质[21]。

在蔬菜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协助蔬菜吸收营养,降低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22]。

4结语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兴肥料,具有其发展优势。施用微生物肥料可减少化学化肥的施用,改善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是,由于生产及研发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是市面上的微生物肥料产品众多,但是产品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其次是微生物肥料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存在不足,没有针对微生物肥肥力的检测标准,现行的只是一些地方标准,不利于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发展;最后,作为微生物肥料核心的菌种,其选育和改进处于严重滞后状态。这些都不利于微生物肥料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一是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菌株的选育和改进工作,提高微生物肥料的肥力稳定性;二是增强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5参考文献

[1]牛翠芳.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0):36-37.

[2]燕永亮,李力,李俊.根际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及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93-101.

[3]孟瑶,徐凤花,孟庆有,等.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76-283.

[4]葛诚,吴薇.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问题[J].中国农学通报,1994,10(3):24-28.

[5]张雪峰,胡滨.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效应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1(2):98-100.

[6]郐士鹏.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5(11):15-17.

[7]袁田,熊格生,刘志,等.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7):44-47.

[8]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14-18.

[9]张敏,王兆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J].北方园艺,2004(5):6-7.

[10]孔凡真.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J].土壤肥料,2006(11):24-25.

[11]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产业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郭永利.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陕西农业科学,2012(4):134-136.

[13]江涛.常用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1):30.

[14]杨尚友.微生物肥料及其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9(6):51-53.

[15]菅广宇,苏百童,邵秀丽,等.3种有益微生物混合发酵液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41-144.

[16]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3(21):33-36,46.

[17]许前欣,孟兆芳,于彩虹.微生物肥料农业应用的效益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00,6(2):44-46.

[18]葛均青,于贤昌.微生物肥料效应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87-88.

[19]成春彦,熊顺贵.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报,1997,2(S1):12-15.

[20]孙中涛,姚良同,孙凤鸣,等.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54-56.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2

关键词: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海洋特色

1.引言

微藻生物技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可以被理解为,以微藻生物学为基础,利用微藻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其本质上与农业生物技术相似,即利用太阳光能大量生产生物量,用作人类的有机资源[1]。微藻生物技术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0年―1980年,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微藻生物技术体系。此时期开发出的用于培养小球藻、螺旋藻和盐藻的开放式培养系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推广,使人类看到了微藻生物技术的巨大经济潜力。1980年―2000年,微藻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微藻生物技术研究体系。目前,全球微藻年产量约8,000―10,000吨,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精细化工原料、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微藻的相关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对螺旋藻、盐藻及一些固氮蓝绿藻的培养与应用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后期,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迄今,我国在藻种选育、培养技术、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生物转化、工厂化培养、微藻保健食品和海水养殖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丰富的海洋微藻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海洋微藻在保健食品、药物、饲料、化妆品、生物农药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展现的应用前景,为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2]。在微藻生物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如何利用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凸显海洋特色,对人才培养,突出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以及“江苏省海洋大学”的申报等意义重大。

2.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中体现我校海洋特色

自人们认识到微藻的开发价值和巨大经济潜力以来,微藻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世界有关微藻生物技术的专利在1953―1980年的27年间共77项,平均每年仅2.85项;在1981―1993年间却达到了194项,平均每年16.17项;微藻生物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为人类新资源的开发开创了新天地。近年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将海洋微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技术放在首位。

我校可通过借鉴国内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烟台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在微藻研究领域等的成果和经验,精心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对构建微藻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详细规则[3,4]。同时我校海洋学院也可以将传统的生物工程、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创建。海洋学院利用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研究队伍,以及国内微藻生物技术的的研究成果,可使该专业具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5]。我国本科高校,多将微藻生物技术归属于水产养殖学科,或列入海洋生化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下,而未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此契机下,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恰能凸显我校的海洋特色。

与其它生物技术相比,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开展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可为国内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保障。同时,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可积极开展β胡萝卜素、医药品、色素、高价值油脂及动物饲料等微藻生物制品的研究。

3.强化微藻生物技术专业优势,以科研实力支撑我校海洋特色

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与思维等事物的性质和客观规律。我校海洋学院在海洋生物学(省级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校级重点建设)等三个学科涵盖的“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质量安全”、“海洋生态与环境”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下,积极开展了微藻生物技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在海洋微藻的化感作用、海藻与赤潮藻类的化感作用、海洋微藻的光衰减、海洋微藻多糖的合成、分离和纯化、海洋微藻种质库的建立、海洋经济微藻浓缩与保存技术产业化应用试验、抗生素对海洋微藻的促生长作用、螺旋藻的海水驯化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微波法提取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等省教育厅、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校级课题的研究上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同时,我校海洋学院拥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洋生物病害防治、海洋微生物酶类、海洋鱼贝类加工及保鲜、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获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和承担部级项目9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承担省级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省科技厅项目3项)。以上科研成果可逐步构成稳定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并强有力地支撑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

4.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我校是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相关行业和领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立足本省,重点满足企事业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和以双赢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能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6,7]。

近年来,连云港赣榆、灌云、灌南和东海等县海水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致富渔民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贝类养殖、鱼虾养殖迅速崛起,对饵料的需求急剧激增,也对饵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依托我校重点实验室,将鱼虾贝类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企业标准的优质微藻饵料的制备等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开放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方式,培养基于连云港地方经济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5.努力推进成果转化,在开展科技合作中融合我校海洋特色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导方向,目前绝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其中通过水生微藻养殖制备全新的燃料源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我国具有可观的海洋微藻资源总量,专家认为这为我国在寻找石油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做好微藻制备燃料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工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78年,美国在“水生种类计划”研究中就已经证实能够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他们指出,用微藻来生产生物柴油已经比矿物油具有价格竞争力,并且能减排柴油发电机废气中高达92%的Co2和氧化氮。10―20年后,当容易开采的石油接近枯竭,全球变暖加剧,微藻生物柴油相对昂贵的石油替代品,如页岩油和沥青砂油,将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力。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利用我校的交叉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基于微藻资源的全新的燃料源的研究开发工作。而且可以从微藻中提取出更多的生物制品和副产品,进一步提高微藻培养的经济性。其产量高、需水少、肥料效率高,潜在产量超过陆地农作物产量的30倍,海洋微藻的生产优势,加上燃料制取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保证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开展科技合作中很好地融合我校的海洋特色。

6.结语

当今,人类正面临人口膨胀、陆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这三大全球性问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场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微藻的深入认识和了解,随着高新技术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以及各学科乃至世界各国间的广泛合作,微藻生物技术必将成为解决人类食品和能源的主要途径,为人类的生存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对凸显我校海洋特色,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长海.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6,1:20-22.

[2]管华诗,耿美玉,王长云.21世纪中国海洋药物.中国海洋药物,2004,4:44-47.

[3]韩新,潘志权,丁一刚等.化工特色生物技术新专业建设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31-33.

[4]胡兴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32(3):38-41.

[5]曹军卫,杨复华,张翠华.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9-101.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3

关键词:微生物;应用方向;发展前景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1]。作为生物技术最根本的一门学科,微生物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并对其他生物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处于生物技术的领先地位,随着微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技术已经走出了曾给其带来里程碑转折发展的发酵罐时期,广泛用于发酵罐以外形式的环境保护、细菌冶金、细菌勘探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特别是基因工程菌的大量产生和使用。

1、微生物的应用

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产生众多新的产品,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已经深入到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甚至微电子领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潜力。

1.1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

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已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微生物在基因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1.3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生活需要的增长,各行业和生活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江河湖海、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球环境正在恶化。过去人们通常采用焚烧和化学处理法来处理废弃物。但这些方法成本很高,并且会产生新的污染。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一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非生物源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制冷剂等。他们大多数属于假单胞菌属,可分解100多种有毒废弃物。经研究发现,与有毒废弃物降解有关的酶有多种,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多数存在于微生物细胞内的质粒上,也有的存在于染色体上,有的同时存在于质粒和染色体上。于是发明了厌气发酵法和好奇发酵法等有毒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1.4微生物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3]

经典的微生物应用于环境监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用细菌总数及粪便污染指示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等)监测水质;由于现行的以大肠菌群为饮用水中致病菌的指示菌有缺陷,以噬菌体代替它作为病毒污染指示生物:通过检验经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器或滤膜等各种方法浓缩后水中的病毒以鉴定水质;用鼠伤寒沙门氏菌检验物质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用发光细菌快速检测环境毒物.由于其发光能力的强弱与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浓度呈一定比例关系,通过灵敏的光电测定装置,检查在毒物作用下发光菌的光强度变化,可以评价待测物的毒性。

1.5微生物在选矿中的应用[4]

微生物冶金技术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生物冶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铁、硫氧化细菌进行铜、铀、金、锰、铅、镍、铬、钴、铋、钒、镉、镓、铁、砷、锌、铝、银、锗、铜、钪等几乎所有硫化矿的浸出。国内外生物冶金技术不断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次生硫化铜矿(辉铜矿、铜蓝、斑铜矿等)生物堆浸;原生硫化铜矿

黄铜矿)生物堆浸及精矿生物搅拌浸出;硫化镍、钴、锌矿的生物浸出;煤炭脱硫,铝土脱硅、红土镍矿等生物冶金;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我国在江西德兴铜矿、紫金山铜矿、陕西地勘局、新疆喀拉通克、云南墨江等地已对微生物氧化提取铜、金、镍实现了工业化。目前,微生物就地浸出低品位金属硫化矿的应用已经工业化,利用微生物去除化工和矿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应用也已接近工业化。而微生物作为选矿药剂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国外近1o年才开始进行了广泛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1.6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5]

微生物在大量繁殖后会留下许多代谢产物,如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这些代谢产物不但增加了食品的营养,同时也增加了食品的风味物质。其次,豆腐乳、酱油、酱类就是利用微生物所产生的酶制剂所制成的产品。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进入21世纪,生物工程的应用改造了许多微生物菌种,使其更好的发挥有益作用,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这是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2、微生物的发展[1]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其名著《教育论》中早就提出过“人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要素”这个精辟的论点。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微生物学从建立之初就与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产生了不解之缘,接着与酿造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药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密切结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应用分支学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通过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即外科消毒手术的建立,寻找人畜重大传染病的病原菌,免疫防治法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磺胺等化学治疗剂的普及,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以及近年来利用工程菌生产多肽类生化药物等,使原先猖獗的细菌传染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已经彻底绝迹,人类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灌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接着,又在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进一步发生质的飞跃,发展为发酵工程。

微生物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新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科技为依托,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搞大农业、生态农业、和工厂化的农业,因而是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低投入和无废弃物的农业,它兼有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特点。其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3

[2]微生物工程曹军卫,马辉文化学工业出版社

[3]姜琪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农业网络信息[J]2011年第7期120-121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生态养猪;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21(20m)08-985-01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畜牧业建设成为环境良好、以人为本、自然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型畜牧产业。所以,必须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探求解决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带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疫病频繁和环境污染等已成为限制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和提倡的新型养殖模式,它以全新的概念、采用高新微生物发酵技术,遵循动物生态福利的自然规律,符合国家无污染、零排放养殖要求等,受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采用该法饲养的动物(猪),具有疾病少、抗病力强,成本低,节水省工、肉质好、药物无残留、口味好、圈内无异味等诸多优点。因此,开阳县龙岗镇大金公司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解决了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排泄物对水体、大气、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必要性

1.1减轻环境的污染,提高畜产品质量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猪粪尿,为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猪肉消费占人们日常肉类消费的60%,但我国猪肉出口量却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药物残留超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猪肉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可提高猪的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避免药物残留,提高猪肉品质。因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目前,各类动物疫病有220多种,其中,一些是人畜共患病,这些疫病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与人畜共患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畜禽粪尿排泄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在发酵降解猪粪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病原菌杀死,从源头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降低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1.3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使畜牧业经济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畜牧业在生产大量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状况,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到人类长远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既推动畜牧业高速发展,又要解决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处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变废为宝,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

2龙岗镇大金公司生态养猪的循环经济实践

龙岗镇大金公司结合国内外多年养猪经验,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完善和改进了该公司猪舍建造和饲养管理模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养猪技术。它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以养猪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发酵微生物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养猪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使用发酵床面积达到17000m2,年出售商品猪2.4万头,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取得成绩公司生态养猪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使用推广,在取得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显著成果之上,不仅增加了养猪场的效益收入,而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纵深推进生猪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快速发展,使之实现“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生产。该公司现建有种猪舍5000m2,标准化商品猪舍16400m2,其他建筑(饲料加工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兽医室、采精室和门卫消毒室等)等共8000m2,建筑面积共29400mm2,定位栏800个,产床250张,能繁母猪存栏1200头,商品猪存栏7000多头。

2.2科学管理采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流程,建有严格防疫制度和人事管理、销售等管理制度,粪污采用沼气池和发酵床方式进行处理,通过项目创建,公司将新建猪舍等相关设施,可存栏能繁母猪1400头,年出栏育肥猪达到2.4万头以上。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该公司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用于现代养殖业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以猪为本”,追求动物体(猪)内外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利用发酵床微生物菌群降解转化猪粪尿,消除氨气等异味,从源头上解决猪粪尿污水的污染,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猪肠道内有益菌占主导,抵抗有害菌生长;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抗菌肽、酶、益生素等,可提高猪的免疫力、抗病性和饲料的利用率;猪粪中有益菌数量提高,可增加发酵垫料中有益菌的来源和数量,促进猪粪尿及时、快速分解,延长发酵床使用寿命。同时,发酵床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热能,适合冬季养殖环境的温度。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5

主题词:白色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传统农业模式的制约

新中国的农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但是,中国的人口压力还在持续增加,而耕地却在减少。据专家推算,2030年,我国将有16亿人口,按人均消费400公斤计算,全国需粮食6.4亿吨,按现在的粮食产量,缺口将多达2亿吨。“民以食为天”,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稳定就得不到保障。

面对困境,我们冷静的观察思考,在现有农业生产模式下,要想让农产品再次大幅度增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农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由于先天具有的缺陷,导致整个农业已经危机四伏。

1.1不可持续发展

1.1.1传统农业的基本要素由土地、灌溉用水、作物种子、肥料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今天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要占用土地,土地总量在减少,靠扩大耕地面积增产已不可能,人地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1.1.2人类主要的淡水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南北两极,人类直接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极高。只有很少的淡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形式供人类方便取用。而其中的60%―70%被农业灌溉消耗,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淡水资源都严重不足,水资源危机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地表水资源基本枯竭,而地下水资源由于过量开采,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华北漏斗区。很多深层的,不能回灌的地下水也被进行掠夺性的开采。淡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是一个世界问题,甚至有国外的专家预言,在本世纪人类会因为淡水资源而发生战争。

1.2环境不可承受

人类撒在土壤中的化肥,只有少部分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余的则留在土壤中,或渗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体的污染。

据农业权威部门统计:我国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因农田大气污染累计损失就超过1.7亿元。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我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也达到1.4亿亩。

农业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总量超过17亿吨,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此多的禽畜粪便,不仅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了水体的污染。此外,由于秸秆随意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大量剩余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最终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烟雾弥漫,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延误,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2、白色农业的希望

地球上三大类生物之一的微生物资源是至今尚为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生物工程开发微生物资源,创建微生物工业型农业―白色农业,这已是当今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必然。

白色农业这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是由于从事生物研究的人都穿白色工作服,故形象的称为“白色农业”。传统农业由于农作物普遍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色农业。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则被称为“蓝色农业”。三色农业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著名科学家,系统论和软科学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院士,将三色农业列为“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他在一次报告中说“21世纪,人类社会将要步入到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大农业的革命。”钱老提出的大农业与传统意义上的的大农业有很大区别,传统大农业是指“农、林、牧、副、渔”,钱老指出的大农业是“农、林、草、沙、渔”。“三色农业”中,白色农业是重点,是崭新的农业。“白色农业”包括“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食物、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白色农业与传统绿色农业相比,其基本形态和生产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农业真正实现工厂化生产,不受气候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白色农业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局限和弊端。

发展白色农业,将传统农业的植物+动物的“二维结构”,变革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农业。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从而形成地球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才维持了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条件。由此可见,“三维结构”新农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发酵转化业,由微生物充分利用每年50%―60%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饲料、食物及工业原料,变废为宝。此外,发展白色农业的微生物肥料和农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帮助人类摆脱每天“服毒解饥”的两难困境。显然,“三维结构”新农业才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

发展白色农业,变革传统农业“土里抠食”的单一生产模式。白色农业是真正工业化生产,把人类沿用万年历史的“土里抠食”生产模式,丰富为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合、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草、沙、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白色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草、沙、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面对现实农业的困境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机遇,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革“石化农业”的命,发展生物农业,建设和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在本世纪实现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实现了自身人与环境的优化协调,这些成绩将会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历史新阶段,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曹仁林霍文瑞.不同改良剂抑制水稻吸收镉的研究:在酸性土壤上[J].农业环境保护;

[2]杨景辉,土壤污染与防治,2010年,130页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微生物药物;生产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tG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45-01

0.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为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高新生产技术,微生物药物生产工艺对制药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不断加强制药工艺的应用和创新是实现制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虽然我国微生物药物制造工艺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生产工艺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微生物药物

1.1微生物药物概述

微生物药物是天然药物,包括传统的非抗菌的生理活性物质和抗生素,经过微生物转换或合成对临床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微生物制药技术就是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对生产工艺的研究和新药物的研发,是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两个关键。在工业微生物技术中,微生物制药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对菌株生产、发酵、提取工艺进行完善和优化。

1.2微生物药物审查的过程

首先在对有效菌株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得到新的活性化合物,然后进行结构的确定和专利的申请及获得并进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对菌种的优化以及其他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确定其副作用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当取得较好成效时便可进行药品的注册和上市。

1.3微生物药物研究的进展

1.3.1微生物来源拓宽

在现有的已经发现的微生物来看与自然固有的微生物相比数量不多,对微生物药物的研究,离不开对微生物不同的种类进行区别和分离,也是微生物药物研制的必经之路。目前的药物制造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土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及经验的拓展,在各类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中对海洋微生物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且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微生物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对土壤、海洋微生物的不断深入分析和研究使得各类新型微生物不断被发现,对新型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创造了基础[1]。

1.3.2新型微生物Y选模型的建立

在目前的研究报道中,已经面世的关于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式大量出现,在此类筛选模式的建立中,大多是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基础的,在不断的发展中结合同位素标记法和反射免疫学等,实现筛选模式的不断建立、完善和创新。各类筛选模式的不断建立离不开药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专业人才的共同合作。

2.生产工艺在微生物药物生产中应用的现状

2.1基因工程技术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生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和新型抗生素的产生提供了应用技术。随着各类受体和酶的筛选模型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基因重组技术在筛选中可以将数量少、筛选难度大的受体和酶从大量的微生物中变大出来,促进筛选的效率和降低筛选的难度。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技术改造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药物来源,在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时,利用调控机理和定向生物合成等新型发酵技术,为新的衍生物等提供了新的来源。

2.2菌种的改良

2.2.1基因重组技术

在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中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微生物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将基因的Dna序列进行确定、分析、设计、合成,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得到的样品进行扫描得出需要的理论数据。该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对生物细胞进行综合的研究,通过对生物细胞生理状态的分析,进行临床微生物研究,研发新的微生物药物[2]。

2.2.2修饰技术的发展

在现有的修饰技术中,Rna聚合酶得到官方的应用。要实现基因的表达,就必须先实现遗传信息的转录,在转录的过程中,Rna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的转录,Rna聚合酶和抗生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对Rna聚合酶的功能进行修饰能够实现对抗生素的有效合成,提供合成的水平。

2.2.3菌种的改良

对菌种的选用和培育是微生物药物生产的重要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旨在不断开发微生物的品种和实现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优化,通过基因重组对菌株进行筛选和识别,实现微生物的优良筛选。随着青霉素的研发,微生物菌种的开发和研究逐渐发展,为微生物药物生产的菌种筛选和培育奠定了基础;随着科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重组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抗生素产量的提高以及新型活性物质的提取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了基因工程对菌种改良的发展。

3.微生物药物生产工艺的创新措施

3.1菌株的生产

3.1.1菌种来源

微生物菌种的质量是微生物药物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进行微生物药物制造的时候偶,应该对菌株的性能进行优化,为发酵工艺提供基础;同时应该对菌种的来源和选育的过程及方式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及生产价值坚定资料,为后期的申报提供有力的数据,确保菌种来源的可靠度和菌种质量。通过对菌种生产价值的鉴定,能够对菌种的形态、代谢、抗原的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对菌种的分类鉴定中,核酸得到广泛的应用。

3.1.2菌种库的建立及保存

菌种库的建立,可以为微生物药物制造提供性能稳定、质量合格的菌种。将原始菌种培养获得的包子悬液定量分装于冻存管,要注意的是,孢子悬液均一且同质。在进行申报时,应该提供全面的资料,具体包括:建立过程中的参数;建立的日期、方法、传代数;菌种库质量标准;建立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检测方法等[3]。

3.2发酵工艺

微生物的发酵工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孢子、种子制备和发酵。

3.2.1孢子制备

孢子制备是发酵的基础,将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后进行前期保存的孢子的接种,进行培养后用进行灭菌处理,制作孢子悬液待用。在此过程中,制作的菌种应该无外部污染,保持孢子的均匀和丰满性性,在制备的过程中,培养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对孢子的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该对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孢子制备的质量。

3.2.2种子制备

作为发酵的关键,种子的制备通过对孢子或者菌体的转入培养使得菌丝数量扩大,一边后期将近似接种到发酵罐中。在此过程中对罐中的压力、空气流量、温度以及培养的时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抽样试验的方式对菌丝的变化进行观察,确保种子的质量;除此之外种子的质量与培养基、孢子质量、接种等得影响较大。

3.2.3发酵

通过发酵能够让微生物产生大量所需的产物,在微生物药物发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孢子的不同性质应该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对相同性质的孢子,在培B的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一般是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过程中不受其他病毒的感染;在接种的过程中应该对运行参数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微生物的生产力。

3.3提取工艺的改进

提取工艺主要是对发酵液的处理,由于发酵液中杂质含量较高且其中菌体细胞以及各类细胞代谢物较多,进一步加大了提取的难度。因此提取工艺是常培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发酵液预处理、目标物的分离、目标物的精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药物生产的工艺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良好的生产工艺是微生物药物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微生物药物生产的复杂性,对生产工艺的控制显得更加重要。在药物制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菌种的选择、发酵、提取环节的控制,根据不同菌种的特点,选用适应的工艺进行药物的生产,促进微生物药物生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佳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

[2]李国亮,郑昆,陈代杰,王华,邵雷.革兰阴性菌中脂质a修饰造成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6(06).

[3]陈代杰.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增效剂开发[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7

[关键词]制造业;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思路

一、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有较好基础,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产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种产品。然而,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大量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落后状况尤其明显,大多数装备生产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10,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在此条件—卜,我国制造业不能继续在技术链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获得更多低附加值产品,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

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转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原子能利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及传统制造方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产品创新要求,如增加现有产品的功能,扩大现行产品的效用:增多现有产品的品种、款式和规格:缩小原产品的体积,减轻原产品的重量:简化产品结构,使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使之节能省耗等。但是,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人差别。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

三、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重点方向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了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我国宜着重发展以下现代制造技术。

(一)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内米电子学(nanoc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010gy)和纳米药物学(nan。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的一款微型卫星,其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二)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广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上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来,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8

结合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我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10年整。对于一门生命学科来讲,10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更多地和实践、和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挖掘学生中存在的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学日历的授课计划,在绪论第一堂课的讲解中,应以微生物的发展简史为时间主线,将微生物的相关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给同学们一一展现,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此外应突出课本中重点知识讲授,如细菌、真菌、病毒这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同时,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学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使水产微生物学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如在讲解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时,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学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时也对细菌强大而快速的增殖过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同时,学院尽量保证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录像,上传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中,提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因此,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者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现在手机进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与严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集中听课注意力,就要加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在每次上课前5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回顾,督促学生课下的复习与笔记整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在课堂中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进行提问,使他们能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实验教学形式的补充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微型农业;健康保健;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1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孝文本纪》”。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我省更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对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和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具备一定农业经济基础及优势。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值,如何保证我省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在前列,如何在农业经营模式上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形势下,室内农业的发展将为我省农业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从以下4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室内农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农业发展形式的多样性。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未来农业向着超级型、微缩型、快繁型、高效型、无土型、合成优质型、保健型、野生资源型、太空型、工艺型、观光型等方向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对都市农业的促进。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面积也随之迅速增大,都市农业的创新与发展成为突出问题;健康产业的兴起。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容乐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保健的要求提升,使得纯天然无污染和无农药的农产备受欢迎;全民创业的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常态,通过室内农业这一新领域的创业与经营活动必将为国民生产总值注入新的活力。由以上4点可以推断微型农业已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下面将分别从微型农业的发展背景、内涵、影响因素和推广模式逐一介绍。

1城市微型农业的发展背景

1.1农业发展多样化

目前一些城市化较高的城市正在研究和推进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指处于城市及其卫星地带、紧紧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其需求主体是城市,是城市化应运而生的农业发展新模式。现有的城市农业有着集中程度和科技高的特点,比较典型的就是生态农场、观光农场、采摘园、生态园、社区支持农业等。这些具备成熟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农业形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微型农业而言,目前的发展并没有像其他城市农业一样真正融入到城市环境里,城市环境的生态绿化、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还是靠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而卫星农业却能通过全民参与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城市环境,让市民均从中获益,创造出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2城市空气质量下降

联合国曾公布一组数据,理想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占总比例为30%~40%,而我国仅占5%;城市人均绿化面积需达到30~40m2,我国人均不足5m2。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2012年1季度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破亿,10a内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将接近60辆。汽车数量的提升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我省发展微型农业将对这一现象起到缓解作用。

1.3食品需求日益旺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人口,以及食品需求总量。现代农业的社会分工制使农业种植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农产品供应地与需求地不一致,运输成本高。农产品从供应地运往城市的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并经过多次中专才能送达居民家庭。这个过程造成了物质信息传递不畅通的重复运输现象,物力人力的耗费增加。微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室内种植部分农产品,减少资源浪费。

1.4室内污染严重

由于楼房的物理结构问题,具有封闭性和空气流通不畅的特点。同时装修选材中大部分也会散发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在相对封闭的室内很难净化,即使开窗通气,由于我省外部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因此对室内人员同样产生了健康隐患。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研究屋顶绿化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我省加快微型农业的建设,同样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景观和生态效果。

2城市微型农业的内涵和特点

微型农业是指在小范围内种植的农业。室内的阳台、屋顶、墙壁、客厅等可利用的空间进行瓜果、蔬菜及花草树木的种植、管理与使用。都市家庭是微型农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市民家庭运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局部开发利用。通过种植一些成活率高成长周期短的植物,达到改造室内环境、满足绿色蔬菜需求的作用,最终对整体居住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它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平面布置,它是从点、线、面多层空间多维度的多远组合、开拓、利用家庭空间。微型农业的发展不仅能丰富城市绿化水平,也可以实现以众多家庭环境的改善影响城市大环境的改善。

简单的家庭种植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种植活动,侧重于花卉、盆景、蔬菜等绿色植物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全凭家庭的兴趣,种植植物简单分散,不能形成规模,也不能形成完整地产业链。而微型农业是融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2.1生态性

微型农业可以利用家庭室内、小厂房、屋顶、闲置场地等空间进行多层次立体开发,有限的空间种植尽可能多的植物。立体式种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有益的影响,可以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调节城市气温、降尘、净化城市空气、吸引鸟类。如果形成规模,将大大改善我省的城市生态系统。

2.2生活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于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需要缓解。为办公操劳一天的人们回到家可以和家人一起参与绿色植物的种植、保养、进食,不仅能舒缓压力,也能增加家人的交流,增进感情;老人则可以打发时间,儿童可以体验动手劳动,科普自然从而热爱自然。室内绿色植物的增多、空气质量的改善、生态食品的种植将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3生产性

微型农业完全可以形成一条集研发、生产、经营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市场上已经形成了这类企业,针对城市屋顶、室内种植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企业可以提供优质种子,可以提供立体种植设备,可以提供室内种植咨询和售后服务等。我省的微田箱就是典型的提供种植技术设备、咨询和售后一体的项目。微型农业的产业化,必将在提高有限空间内的单位面积产量、保证产品的安全与健康、促进就业、改善蔬菜供应不稳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取得巨大的效益。

3城市微型农业的推广模式

3.1政府政策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微型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我省可推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制定一些鼓励微型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城市微型农业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宣传微型农业在城市绿化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上的优势。可以出台类似《屋顶绿化规范》、《都市家庭微型农业发展规范》等来指导微型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建立一批微型农业项目,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进行创新创业,并制定合理的推广策略。

3.2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

农业技术相关、环保相关和科技信息相关的科研院所可以投入精力研究城市微型农业优质种子、设备、技术。通过对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吸取和针对吉林省背景的结合,探索符合我省自然条件和城市居民条件的微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技术上提供研发、咨询、与服务。大学院校特别是吉林农大等农业院校专业,可以鼓励学生在微型农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3.3企业投资经营

从企业投资经营层面对微型农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大商业化推广,提供城市家庭微型农业所需的植物品种和设备,同时建立服务咨询体系,建立代售体系,将有意愿出售自家种植植物的这类资源推向市场。在微型农业相关的研、产、服、售上进行经营活动。

3.4全民种植全民环保

微型农业的最直接单元就是家庭。城市居民应自发的参与到微型农业建设中来。种植绿色作物保证家人的健康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室内种植陶冶情操减轻压力,分享快乐与经验。如果有意愿还可以出售自家作物取得一定经济收益。全民参与微型农业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家庭自身的多方位需求,更间接地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一份贡献。

4总结

本文先介绍了城市微型农业的发展背景,然后介绍了微型农业的内涵和特点,最后对城市微型农业的推广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通过对城市微型农业的探讨,旨在为我省农业创新和生态环保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韩淑清.立体绿化与低碳生活.北方园艺[J].2011(18):128-129.

[2]中国农业分析报告[eB].2013.

微生物产业发展篇10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5-0131-04

abstract:microbiologyisabasiccourseofbiology,food,pharmaceuticalandsoon.ithasastrongpracticeandapplication,somicrobiologyexperimentcourseisveryimportant.atpresent,localundergraduateinstitutionsarechangingtotheapplicationorientedschoolmodel,sothevariousprofessionalcoursesunderthetrainingsystemareinthefruitfulreform.inordertoadapttothereformofhighereducationinourcountryandtochangethepersonneltrainingsystemoflocal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thispapertakesthenewlyestablishedundergraduatecollegesofHefeinormalUniversityasanexampletoexploreandpracticethetrainingofappliedmicrobiolog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talent.theteachingsystemofmicrobiologyexperimentcoursehasbeenreformedandpracticed,analyzed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Localapplicationundergraduate;microbiologyexperiment;Reformpractice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全国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模式向技术型、实用型转变,明确自身的定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合肥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年来,在所属的各个学院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都进行了深有成效的改革。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食品、农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微生物学实验在其中地位尤为重要[2]。在新的历史时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适应学科和时展的需求,坚持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合肥师范学院是从成人教育发展为本科院校,各方面底子薄,虽然各个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培养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本人是合肥师范学院的一名微生物学实验教师,具有8a的微生物学实验授课经验,通过对微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以往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在多方面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往的办学模式下,我校的微生物教学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对于微生物学实验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实验开设的多是验证理论的经典实验,主要内容是细菌、真菌的形态观察、染色,培养基配制及消毒灭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实验项目过于简单陈旧,严重束缚教师手脚、学生思维,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兴趣不高,分析问题能力低下。

1.2实验资源严重不足由于我校升为本科院校时间不长,高水平的师资比较缺乏,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都得不到输送;相应的微生物学实验器材也较为缺乏,已有实验仪器比较陈旧,实验的效果较差,使用成本也较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上课动力。由于实验仪器人台数不足,导致学生都得不到亲自操作实验仪器的机会,动手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实践操作能力也得不到认可。

1.3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陈旧微生物学实验只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项目,对于一些较新实验项目以及综合性的实验均没有设置,致使一些学生无法单独去完成微生物学实验的整个流程。由于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捉襟见肘,不能开设一些时下较新的实验项目,不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微生物实验的最新动态,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课堂上的教学依然沿用老师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没有其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更没有先进的教学工具。由于微生物是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体,学生光靠耳朵听就显得很抽象,不利于理解。

1.4考核模式不合理在不同专业的微生物教学中,实验实训都作为课内实验,在整个课程中占比较小,在考核中也不作为单独的考试内容,平时的实验操作也不作为考核项目,导致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好学坏都一样,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1.5与市场衔接不够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能否被市场所接受,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高超的实践技能。以往的人才培养一直强调理论知识,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高分低能,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就更高,而新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合肥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方面就显得不足。学生在学校时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较少,接触到时下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流程的机会就更少,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往往不被认可,影响学生职业前景与学校的声誉。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毕业去向很多是食品检验、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等岗位,这些领域对微生物学的动力能力较高,由于缺少相应的校企合作机制,致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走不出去,就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都不足,毕业生进入相关的企业实习,也不能完成较为简单的微生物的检测、鉴别等工作,导致学生与学校的口碑较差。由于国家实施教育转型的外在压力与我校内在改革的迫切需求,我校的生物科学学院对微生物学课程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与实践。

2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应对措施

2.1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的修改及实验内容的调整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目前下设3个专业,分别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针对专业特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以理论知识点为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加入一些综合性实验,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生物技术专业加大实践实训的比重,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食用菌栽培技的学习;而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门独立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4学时\&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细菌数目的测定\&微生物学实验,24学时;食用菌栽培,16学时\&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微生物数目确定;食用菌株的分离,菌床的制备,子实体的培养\&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实验,24学时;微生物工程,24学时\&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微生物数目确定;淀粉酶产生菌分离纯化,酒酿制作,发酵罐的使用\&食品质量与安全\&微生物学实验及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56学时\&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乳制品与调味品的微生物检验,大肠菌群与金黄色葡萄球的检测\&]

为适应学校转型,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微生物实验实训需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的应用性需要[3]。减少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如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的配制等,将其纳入到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这个综合性试验中。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从土壤原液的制备、不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以及种类的鉴别,基本上包含了微生物常规实验的整个流程。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加入,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样品的采取、分离培养基的获得、不同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不同微生物的染色方法以及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方法诸多重要的知识与技能。此外,还根据学生兴趣,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思路、选择实验内容,组织材料进行实验,自己去环境中筛选有益的菌株,巩固课堂所学。通过以上改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更加娴熟,为后期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作了充分的准备,思路更加开阔。对不同专业的微生物实验课程的重新设置,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潜在知识与技能。

2.2拓宽实验教学手段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很难看见,凭老师口述很难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以及生理特性,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实验进行教学,学生认为微生物学课堂枯燥无味,逐渐失去w习兴趣。因此,微生物学实验教师要拓宽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4]。例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是由哪些微生物引起的变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照片与影音的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让学生利用一些微生物自己去制备一些发酵产品,如酸奶、葡萄酒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增加,不仅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知识,增加了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改进考核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针对生命科学学院下设3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微生物学实验在其专业中的毕生与考核模式。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学时占微生物学课程总学时的1/3,在期末考试中实验成绩也占有30%,且实验操作单独考试;由于微生物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的重要性,因此单独开设了一门课程,即微生物学实验及食品微生物检测,总学时达到56个,独立考试。通过以上考核模式的改进,增大了微生物实验在其教学中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制订培养计划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一些课程必须的实验教学外,还要安排劳动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科学研究训练等,以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需要。为了加强微生物实践教学环节,除建立了相关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室外,还要重点建立蓝莓研究中心,主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制备各种果酒,学生可以自主进入中心去实习,独立去酿制果酒了。校内的食用菌栽培基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习,使学生学型真菌的栽培技术,较好地保证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

2.4实施深度校企融合近年来我院与多个生产教学实习基地开展校企融合式的培养模式。教师、学生进企业,在生产一线建立实训基地,在企业现场授课,企业教师与我院教师交替授课,有利于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结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结合[5]。作为人才培养与生产一线“零距离”的产学结合形式,这样的合作目的明确,一切围绕教学过程与实施进行,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些企业掌握生物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在企业管理、技术力量、设备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实施校企融合的培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2.4.1深入了解企业需要,共同完善课程建设企业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的依据。通过平时对企业调研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课程内容,聘请企业人员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必要时采用“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使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

2.4.2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企业不仅具有许多学校没有的设备、技术,更具有教学上难以模拟的工作环境。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维系和深化校企关系的重要环节。学生实习可以有认知性的参观、体验式的短期实习及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无论哪一种形式,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有机会挑选所需人才,这也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

2.4.3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师资队伍教师走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科技人才,如果教师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不足的话,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所以要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参与生产,全面培养生产实践能力。教师上课给学生讲企业、讲产品、讲市场,只有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2.4.4体现地域特色根据安徽省的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食品、农业与医药已成为本省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本省的经济发展,要结合本省特点,增加了微生物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与生物制药专业。此外,我校地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优势,与安科生物药业、马鞍山蒙牛乳业、伊利(合肥)集团、合肥徽王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生物应用型企业开展产学合作。

3结语

通过对生物核心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使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大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也有显著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授课动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了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并且使课堂知识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与企业的用人满意度。因此,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与企业优势互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并结合目前就业形势与地方经济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进一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邱成书,冯媛媛,陈文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教育,2016,06:105-106.

[2]苏海佳,刘长霞,谭夭伟.生物工程专业“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12):56-59.

[3]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