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级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31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抗旱应急预案编制

中图分类号:S3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推动抗旱工作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节水、后调”的原则,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巴彦县辖区内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自然地理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北岸,南隔松花江与宾县相望,西邻呼兰区与漂河为界,北依泥河与绥化市宝山镇、庆安县相交界,东靠黄泥河及骆驼砬子山与木兰县毗邻.全县幅员面积313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5°54′28″至46°46′18″,东经126°45′53″至127°42′16″之间。地势是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地貌大体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四种类型。国土面积4706551亩。土壤有9种类型,黑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53.5%,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

主要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风灾、霜冻、涝灾、虫灾。其中旱灾尤为突出,本县是全省干旱较重的县份之一,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水文气象

水文

巴彦县过境河流有松花江,境内河流有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泉眼河、小柳河、猪蹄河、拉三太河、大荒沟、黄泥河、龙泉河、小金河、小银河和双林河等14条河流。县内年径流总量15483万立方米。河流流经情况:松花江流经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少陵河流经黑山镇,镇东乡、洼兴镇、龙泉镇、华山乡、巴彦镇、西集镇和松花江乡。泥河流经山后乡、天增镇、万发镇、榆树乡。漂河流经兴隆镇、德祥乡、丰乐乡、西集镇。小柳河流经黑山镇、洼兴镇。泉眼河流经天增镇、黑山镇、洼兴镇。猪蹄河流经洼兴镇、兴隆镇、龙庙镇、华山乡、西集镇。拉三太河流经德祥乡、天增镇、万发镇。五岳河流经龙泉镇、巴彦镇、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大荒沟流经兴隆镇、红光乡。全县境内有泡、沼、坑、塘230处。

气象

本县地处欧亚大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温差大,最高气温35.4°C,最低气温-40.9°C,活动积温为2828.9°C-3049.1°C,多年平均气温2.0°C—2.6°C。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1.5mm,气候特点影响,降雨量不稳定,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春季4—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65.9mm,占全年降雨量的11.3%,夏季6—8月份,降水集中,平均约为405.3mm,占全年降雨量的69.7%,秋冬季降雨量较少,平均为110.3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本县多年平均日照为2640小时,其中5-9月份日照时数为125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7.5%。平均蒸发量为1441.4mm。

社会经济

巴彦县有18个乡镇,116个行政村,1332个自然屯。其中镇: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洼兴镇、龙泉镇、万发镇、龙庙镇、巴彦港镇、天增镇、黑山镇。乡:松花江乡、富江乡、丰乐乡、德祥乡、红光乡、山后乡、华山乡、镇东乡。

全县有人口69.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1万人,非农业人口13.13万人,人口增长率-0.23%。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86199万元,2005年生产总值411123万元,比上面同期增长7.8%。人均GDp5886.64元,地均GDp1209.2元,工业总产值2005年136487万元,第一产业占63.1%,第二产业占11%,第三产业占25.9%,农村人均纯收入3556元。耕地面积3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8万亩,播种面积300.07万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291.24亩、亩产373公斤、总产108.8万吨,经济作物3.69万亩、总产量2.46万吨,其他作物5.24万亩、总产5.07万吨。

干旱等级划分

干旱等级划分

干旱等级分为二级,即Ⅰ级(特大)干旱、Ⅱ级(严重)干旱。

颜色标识

按照国际惯例,Ⅰ级干旱为红色、Ⅱ级干旱为橙色两种。

干旱应急响应机制及应急措施

应急响应机制

干旱应急响应机制及程序

县抗旱指挥部根据旱情发展趋势建立会商、报告制度,确定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情况,干旱预警等级,以及干旱预警信息和解除制度.

不同等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Ⅰ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1、Ⅰ级干旱应急响应

由县抗旱指挥部指挥主持会商,成员单位一参加会议,启动1级干旱应急响应;抗旱指挥部向社会公众红色预警信号,经县政府批准,宣布进入紧急抗旱期。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工作。

2、Ⅰ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全县农田干旱面积170万亩,耕地面积47万亩,饮用水困难人口21万人以上,确定为特大干旱,应启动Ⅰ级应急预案。

特大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后乡、天增镇、万发乡、德祥乡、兴隆镇、丰乐乡、龙庙镇、洼兴镇、华山乡、松花江乡、富江乡、洼兴镇等乡镇。

3、Ⅰ级干旱应急措施

(1)实行县、乡(镇)行政首长抗旱目标责任制,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强化指挥机构,抗旱工作由县抗旱指挥部乡(镇)抗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强化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统一管理。

(3)指挥机构加强会商,分阶段部署工作,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措施。各有关部门按照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部署、协调联动,做好抗旱工作;

(4)启动各项应急抗旱措施,如:应急水源、节水限水、应急调水,应急送水等。

(5)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抗旱救灾工作;

(6)分析旱情灾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时通报旱情和灾情;

(7)加强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的宣传。

Ⅱ级干旱应急响应和应急措施。

1、Ⅱ级干旱应急响应

由县抗旱指挥部主持会商,各成员单位一出席会议,启动Ⅱ级干旱应急响应,抗旱指挥部向社会公众严重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工作。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2

1、目的意义: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情造成的危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县农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和《**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2、指导思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防御防灾体系和应急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对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

3、适用范围:农业有害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昆虫、线虫、蜱螨、鼠和植检植物等)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一种防治难度大、对本地区农业危害严重,并造成(含可能造成)经济或生态损失的自然灾害。在本县一个行政区内1种本地危险性农业有害生物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成灾50公顷以上,或本县1个乡镇行政区农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100公顷以上,或本县1个乡镇级行政区新发生(发现)外来(含检疫性,下同)农业有害生物时,认定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应当启动本预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参照本预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工作原则: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按照县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责。实行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原则。

二、灾害等级

根据重大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传播特征和涉及范围,将灾害分为特别严重(i级)、严重(ii级)、较重(iii级)和一般(iv级)四个等级,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1、特别严重(i级):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级灾情。

(1)水稻稻瘟病、细条病;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瘟;花生锈病、褐斑病等任何1种病害发生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普遍率(病叶率)大于2%,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范围在5个乡镇行政区以上。

(2)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甘薯小象虫、旋花天蛾、斜纹夜蛾;花生蚜虫、蛴螬、甜菜夜蛾等任何1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发生态势5级,发生范围在5个乡镇行政区以上。

(3)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的发生成灾面积达到300公顷以上,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超过2000公顷以上,发生区域在12个乡镇行政区以上。

(4)茶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丽纹象甲、黑刺粉虱、赤星病、炭疽病、茶饼病;斜纹夜蛾等任何1种病虫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成灾范围在5个乡镇行政区以上。

(5)龙眼木毒蛾、蛀果虫、鬼帚病;柑桔黄龙病、溃疡病;蔬菜小菜蛾、甜菜夜蛾;水果食心虫等任何1种病虫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成灾范围在5个乡镇行政区以上。

(6)本县发生(发现)我市未分布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

(7)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级灾情的。

2、严重(ii级):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i级灾情。

(1)水稻稻瘟病、细条病: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瘟;花生锈病、褐斑病等任何1种病害发生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15--24%以上,普遍率(病叶率)大于2%,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范围有4-5个乡镇行政区。

(2)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甘薯小象虫、旋花天蛾、斜纹夜蛾;花生蚜虫、蛴螬、甜菜夜蛾等任何1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15--24%,发生态势5级,发生范围有4-5个乡镇行政区。

(3)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的发生成灾面积达到200公顷,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超过1500公顷,发生区域有4个乡镇行政区。

(4)本县发生(发现)我市未分布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

(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i级灾情的。

3、较重(iii级):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ii级灾情。

(1)水稻稻瘟病、细条病: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瘟;花生锈病、褐斑病等任何1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10--14%以上,普遍率(病叶率)大于2%,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范围有3个乡镇行政区的。

(2)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甘薯小象虫、旋花天蛾、斜纹夜蛾;花生蚜虫、蛴螬、甜菜夜蛾等任何1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10--15%,发生态势5级,发生范围有3个乡镇行政区的。

(3)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的发生面积达到150公顷,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超过1000公顷以上,发生区域有3个乡镇行政区。

(4)本县已发生(发现)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到100公顷以上。

(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ii级灾情的。

4、一般(iV级):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V级灾情。

(1)水稻稻瘟病、细条病: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瘟;花生锈病、褐斑病等任何1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成灾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5--9%,普遍率(病叶率)大于2%,发生态势为5级,流行范围在2个乡镇行政区。或1个乡镇行政区1种上述病害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成灾30公顷以上。

(2)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甘薯小象虫、旋花天蛾、斜纹夜蛾;花生蚜虫、蛴螬、甜菜夜蛾等任何1种害虫发生面积超过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的5--9%,发生态势5级,发生范围在2个乡镇行政区县(市、区)以上。或1个乡镇行政区1种上述害虫在短时间内爆发成灾30公顷以上。

(3)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的发生面积达到100公顷以上,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超过750公顷,发生区域有2个乡镇行政区。

(4)本县已发生(发现)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在短时间内爆发成灾10公顷以上。

(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V级灾情的。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一)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县植保植检站、计委、财政、公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经贸、工商、科技、环保、卫生、民政、物资运输管理部门(包括交通、铁路、邮政等)、植物及其制品使用部门(包括外经、电业、电信、供销、商业、移动通信公司和联通公司等)、教育、新闻宣传、纪检监察等有关职能部门和驻**部队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处置工作,封锁令、启动应急预案,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植保植检站:编制完善县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建设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立重大病虫害的快速扑灭机制,储备应急处置所需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计委:负责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的基建、物资储备等重大项目的审批和立项。

经贸委:确保灾害应急处置物资的储备、供应和补给;适时组织市场调控。协调外经、电业、电信、供销、商业、移动通信公司和联通公司等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

财政局:负责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灾害处置财政支持机制。

科技局:负责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支撑;培养组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专家队伍;安排防灾减灾科研项目。

**市动植物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农业有害生物检疫把关和信息收集整理,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工商、交通、铁路、邮政、民航、外经、电业、电信、供销、商业、移动通信公司和联通公司等: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市场检疫检查、检疫复查、疫情封锁等检疫执法工作以及除害安全保卫等工作。

卫生、民政部门:负责灾害应急救治和灾后救济工作。

新闻宣传、教育部门:负责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普及工作。

环保局:负责组织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环境监测和环境危害评价及防治工作。

公安、驻**部队: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及时派出灾害救援队伍;负责做好辖区内灾害先期应急处置。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灾害处置进度和程序,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二)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

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后,县领导小组成员和灾害发生乡镇主要领导组成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并具体组织实施灾害处置方案。

(三)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日常工作机构

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农业与茶果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局长担任。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内,负责日常工作。

四、应急响应

1、特别严重(i级)灾害应急响应:接到报告后,确定为i级灾害的,县农茶局(植保植检部门)应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总值班室报告。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赶赴现场,成立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开展处置工作,并及时向省市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和省农业厅市农业局请求支援。

2、严重(ii级)灾害应急响应:乡镇级政府立即启动本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乡镇政府应在6小时内向县政府总值班室和县农业与茶果局报告。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赶赴现场,成立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开展处置工作,并按有关规定报告省市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和省农业厅。

3、较重(Ⅱi级)灾害应急响应:政府立即启动本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乡镇政府分管领导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处置工作。乡镇政府应在12小时内向县政府总值班室和县农业与茶果局报告,并视紧急需要及时向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提出扩大应急请求。领导小组接到扩大应急请求后,及时启动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赶赴现场,协助乡镇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指挥部,或成立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开展处置工作。

4、一般(iV级)灾害应急响应:乡镇政府立即启动本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乡镇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成立乡镇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现场处置指挥部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在24小时内向县级政府总值班室和县农业与茶果局报告。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视具体情况,必要时派出督导组和专家组协助处置。

五、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县、乡两级政府要根据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县级植保植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8人,加强系统内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减灾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2、技术保障:有计划地从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培养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专家队伍,为灾害调查、应急处置和灾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3、物资保障:建立药剂药械库,配备应急救灾车辆,储备常用药剂、药械、油料等专用物资。

4、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救灾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给予优先安排。设立合理专项资金用于紧急防疫物资购置、扑杀补贴、疫情处理、疫情监控等工作。专项资金由植保植检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使用意见。

5、监测保障:负责本辖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县乡两级业务部门要不断强化监测网络建设,配足配强农业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省级中心测报点和市级中心测报点专职测报人员,充分发挥兼职测报员、基层农技员、广大农民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作用。并根据重大农业病虫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监测点和监测对象,确保监测预警及时、准确。

6、协防保障:由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外来农业有害生物检疫防范协调会议,通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信息,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县植保植检站按照一车一证的要求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开展市场检疫检查和复检工作,共同构建农业有害生物检疫防御控灾体系。

7、值班通讯保障: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正常上班时间值班电话为**节假日和下班后值班电话为23267110;建立健全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专用电脑与"县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值班信息专网连接,确保灾害预警和处置信息畅通。

8、限时报告:发现灾害或疑似情况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其中植物疫情应以密码电报形式上报。)乡镇业务部门要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将信息来源、危害区域、灾害程度、发生性质的初步判定、拟采取的应急减灾措施及报告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及时报告县农业与茶果局。乡镇政府根据灾害等级,在规定时间内向总值班室和县农业局报告。县农业与茶果局根据核实情况提出预警处置建议,并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和市农业厅报告。

9、宣传、通报及其他保障: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经权限机关同意,有关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及时对灾害发生和处置情况或奖惩意见进行通报。

六、附则

1、本预案中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危险性、成灾面积统计标准、监测方法和管理权限等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执行。

2、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可根据演练情况或实际变化需要,对本预案进行完善和补充,并报县政府备案。

3、对参加灾情应急防治工作的人员,各级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因参加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4、对在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农茶局提请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防治过程中隐瞒、缓报、谎报或因延误处置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由纪检监察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3

一、全面分析,准确把握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势

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自2003年“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同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对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积极预防和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县委、县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理顺了我县应急管理体制并重新修订了*县总体应急预案。之后,县政府又专题研究部署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强化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已经建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到目前,全县18个乡(镇)都落实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应急工作力度;承担县政府应急管理任务和部门应急管理任务的单位,都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村屯和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318项,其中:县总体应急预案及27项县级专项应急预案已完成编制和修订工作;各乡(镇)已完成总体应急预案修订或编制工作;学校、幼儿园制定各类应急预案253项。

(三)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县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值守制度、应急信息管理机制、应急管理专家组等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应急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报告程序和报告内容。成立41个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组,建立健全了县级应急管理专家资源信息库。

(四)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组建骨干救援队伍3支,即民兵预备役队伍2710人、武警中队应急队伍30人、消防应急队伍17人;组建专业救援队伍9支,即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队伍27人、森林防火应急队伍17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队伍17人、防汛抢险应急队伍17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5人、交通事故应急队伍10人、消防灭火应急队伍17人、建筑事故应急队伍20人、煤矿事故应急队伍50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队伍100人;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兼职救援队伍18支,以各单位及各部门为单位的兼职救援队伍11支。每支队伍由10—20人组成。基本形成了以武警、消防和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地方矿山救护、森林消防、医疗救护、防汛抗旱、公共基础设施抢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促进了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

(五)应急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县政府继去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决策机制的通知》、《关于在全县认真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的通知》之后,今年又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政务值班与应急值守、应急管理培训与宣传、风险隐患排查等制度。我县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得到了市政府应急办的充分肯定。

(六)风险隐患排查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县政府于2007年7月—11月,对18个乡镇及全县各重点单位、部门进行了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检查组共对全县18个乡镇和各类企、事业单位3442家(次)进行了全面的风险隐患排查监管,排查隐患2033项。其中,自然灾害4项、公共卫生事件120项、社会安全事件2项、事故灾难1907项,其中41项风险隐患均为Ⅲ级,其余为Ⅳ级,全县共下达了风险隐患整改指令书1097份,查处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46起,其中采取强制措施32起,取缔违法生产单位3个,其余隐患正在治理整改中,初步建立了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

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使我县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去年以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成功处置了“3·4”特大暴风雪自然灾害、景泉煤矿冒顶事故及其他安全生产事故、动物疫情等突发事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一方面,各类突发事件隐患尚未根本排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增大,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我们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相对较弱。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尚未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未全部理顺,大多数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还不健全。三是完善的预案体系还未建立。按照预案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县基层预案体系建设有较大差距,预案缺乏演练,实效性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预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亟待完善。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尚未落实到位。突发事件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现象依然存在。五是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基层没有得到完全落实。这些问题需要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及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

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尤其要狠抓基层,固本强根。正如《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的,“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普遍提升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乡(镇)政府必须按县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理顺应急管理工作体制,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进一步整合应急值守和政务值班工作,各乡(镇)政府的值班、值宿要纳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在强化相关部门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企事业、学校等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也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接受政府的统一领导。此项工作要在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县政府对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要求是:一要实现各类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2008年,全县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屯、企事业、学校都要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实现逐级备案。二要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要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分清职责、明确措施、规范程序,做到应急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越要明确具体。三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各类应急预案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行业监管的权限,实行层层备案制度。加强对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原则上每三年需要重新修订一次。四要开展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演练计划,通过演练,不断补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发挥应急预案在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三)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应急救援队伍,要充分整合现有力量,主要包括: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部队、企事业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特别要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骨干救援队伍建设,要在人员装备、队伍演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定期对各种队伍进行点验、培训和补充新生力量,有条件的乡(镇)可建立自己的农村消防、卫生救治、矿山救护等基层救援专业队伍,保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在先期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作用,承担起先期处置工作的责任,为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提供先决条件。

(四)努力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按照“实虚结合”的要求,做好必要的实物储备,如:救援防护装备、应急必备用品、救援急用物资等,提高应急救援物资的统一调配能力。二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消防和防震保安能力建设;城区及社区要重点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人口疏散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在学校,重点做好教室、宿舍等建筑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对校车的管理,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体系,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

(五)深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方位搞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等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特别是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易燃易爆器材、建筑施工、电力、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消防薄弱环节、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点、液化气站和疫情疫病、群体性社会矛盾等进行严格排查;要严把安全生产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坚持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要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统计汇总,建立起风险隐患监管数据库;要严格落实乡(镇)政府在风险隐患排查与监管工作中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事业及基层单位的主体责任。

(六)抓好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一是落实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对广大应急管理干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普遍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类人员在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要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县普遍开展应急管理的科普宣教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宣传手段,认真开展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应急预案解读、应急管理典型经验、应急科普常识和应急演练等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和普及应急常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能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政府依靠的重要力量,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乡(镇)政府和单位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省、市政府召开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必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前,我县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我们要立足于防火、防汛、防泥石流,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除重点堤段和病险水库的隐患和险情,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准备;在应对事故灾难方面,通过去年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排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县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外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动物传染病疫情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在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应急管理工作要切实承担起风险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先期处置、人员疏散、善后处置和恢复重建的责任。各乡(镇)政府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按照县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各乡(镇)政府一把手是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副职领导按照职责分工是相关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支持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和单位要在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制上下功夫,责任要到人,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要切实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4

为切实提高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抗震救灾及防汛抗旱工作有序开展,现就加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

一要严格应急值班纪律,实行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确保应急通讯畅通,特别是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期间或获知重特大自然灾害预报期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坚守岗位,自觉组织好本辖区、本系统的应急处理工作。二要严肃工作纪律。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对擅离职守、措施不力和不服从应急处置安排的单位或个人,要严肃查处。三要做好上传下达,确保信息的及时畅通。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信息报送要求,及时收集汇总有关应急信息。特别是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或获知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信息,要及时报告。紧急信息要在口头报送的同时,及时用文字形式随后上报。

二、尽快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要以基层为重点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我市已按照要求成立了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做到“定人、定位、定责任”;各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各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接受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

三、逐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对各应急预案可行与否的一次检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员力量,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修订和完善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在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处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方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同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预案,由各有关部门对应负责制定。目前我市总体预案确定的24个专项预案已编制完成了12个,85个部门预案已编制完成23个,未完成的要抓紧编制,已完成的需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二是编制和修订重点企业和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化工、冶炼、供水、电力、通信等容易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市级重点骨干企业也要搞好相应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这项工作由联系分管的市级部门牵头并具体布置落实。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三是编制和修订基层应急预案,继续深入推动应急预案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四进”活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全社会应急处置的能力。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指导检查本辖区内的街道、村镇、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进行安全应急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意识。四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8年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兴政办发〔2008〕34号)文件精神,今年按要求要进行11次演练,承担今年应急演练的市级牵头部门,要积极会同相关单位尽快认真组织开展演练活动,按期完成演练任务。

四、大力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救援工作实际,整合现有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危险化学品救援、120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优化物资储备,开展培训演练,努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重点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各级各类社会救助团体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专业和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逐步形成以公安消防、武警、、预备役、民兵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全市应急队伍体系。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5

今年以来,我市着重加强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体系,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较好地预防和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没有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应急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了负责应急管理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和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四个专业应急处置办公室。社区、乡村、重点企业应急组织机构正在积极组建之中,近40%的已成立到位,预计年底全部到位。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逐层落实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二是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市级应急预案有148个,其中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9个、部门预案90个,其它预案28个。三县二区应急预案309个,其中总体预案5个、专项预案109个、部门预案170个,其它应急预案25个。全市108个乡镇(街道)均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369个;__9个乡村(社区)中968个制订了应急预案。全市1303所学校(普通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中802所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1461个。930个规模工业企业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预案1910个。截至目前,全市应急预案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乡村(社区)、企业五级应急预案体系。

三是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建立了应急处置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市一级设立了医疗救治、疫情处置、防暴、化学危险品、机械、压力容器、计算机、刑侦、火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15类专家库,在册专家300多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消防等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增加设备设施投入,增强救援装备力量,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救援队伍。

四是应急响应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综合处置、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体系。市、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和应急预案要求,明确了本部门、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均能根据突发事件处置要求开展工作、协同处置。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底前县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做到有专(兼)职人员、有办公地点、有工作制度、有相关记录台帐。底前社区、村居委会和重点企业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组建完成。同时,市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对县区、乡镇政府以及基层组织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各级应急办建立了日常管理制度、人员职责制度、应急处置流程制度、事后督查督办制度等。市应急办将应急工作制度、常见易发突发事件构成要件、应急处置简要流程等制度张贴上墙,明确职责和处置要求,从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机构建设。

2、抓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市级应急预案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各类突发事件分级构成要件,简化应急预案操作流程,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实用性。积极推动县区、乡镇、街道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加大对基层政府、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力度,确保今年底前实现全市应急预案的全覆盖。同时,把应急管理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工作中严格审查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加强对常见、易发突发事件的演练,年初市应急办要求各县区拿出全年工作计划和演()练方案,对演练类型、次数提出具体要求。上半年,市安监局组织了中小学“防雷击、防火灾、防地震”模拟演练,市公安局开展了反恐演练,市消防支队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演练,市交通局开展了水上搜救应急演练,市卫生局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应急演练,市气象局开展了突发性气象灾害演练,市水务局、环保局开展了市区饮用水安全事故演练等。全市共举办各类大小应急演练1012次,通过演练,修订预案,锻炼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

3、抓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培训。去年8月份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大会,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等9个部门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为全市各级机关干部进行了一次现场培训,并将市级预案汇编发到各县区政府、各部门一把手、各乡镇长等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各部门和单位将应急知识纳入各类培训计划,在有关上岗考试中增加公共安全方面的内容,分区域、分行业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考试,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员工不得上岗。各部门、各单位自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应急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如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援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宣讲、110(120、122)求助热线使用常识宣传、应急处置知识进学校等活动。市应急办组织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宣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培训活动;举办了应急常识广场宣传活动,将自编的《应急处置常识》、《市民安全知识读本》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上半年先后为泗阳等县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了学习讲座。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应急工作水平。

4、抓事件信息的报送。各级政府应急组织机构、重点部门单位均建立了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明确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在重点区域、群体、行业、社区、农村设立安全员,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坚持突发事件信息限时上报制度、重点隐患日报制度、突出问题全过程监测制度,做到及时掌握县区和重点问题的动态信息,较大级以上信息按规定时间上报省应急办。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信息平台,及时通过电视台、宿迁日报、手机短信大雪、大雨、雷电等预警信息,确保各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提前知晓并做好预防准备。

5、抓全年工作的督查落实。为了切实做好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宿迁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等文件,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年度任务及“十一五”期间工作逐一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并提出明确时限要求。市应急办以年度目标为抓手,积极组织对各县区、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先后组织4次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逐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坚持对节假日值班、领导带班以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有效地保证了应急工作的常态化管理。同时,各有关部门定期针对其服务范围内有关企业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技术咨询和应急准备情况检查,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以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登记建档,全面掌握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进一步健全应急责任体系。加强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应急管理职能。努力推动乡村、社区、企业等应急组织机构建设,按照全年目标任务,明确基层负责人和信息报告员,不断提高基层应急能力,确保完成全年全市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全到位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县区、乡镇、部门行政负责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落实各村组、社区、学校、企业的基层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各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2、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下半年,重点推动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演练工作,不断完善各专项分预案,建立健全部门子预案,加快向村居、企业、学校延伸,确保今年底前所有乡镇、村居、社区及相关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市级已制订的专项预案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不断增强预案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安排演练工作计划,对各部门、各县区下一步演练提出要求,重点推动常见易发突发事件的演练。

3、进一步加大应急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装备配备,切实提高救援处置硬件水平。加强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计划举办1次应急管理培训班,重点培训应急管理要求及应急处置常识,不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时组织大规模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和锻炼队伍。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6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规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报告、诊断、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预案适用于上饶县境内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二、疫情分级

根据禽流感疫情发生的数量、传播速度、危害程度、流行范围与趋势,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疫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一级疫情:

1、30天内在本县区域内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4个以上的;

2、30天内在本县区域内高致性禽流感发病禽群在5万羽以上的;

3、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乡镇同时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

二级疫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二级疫情:

1、在本县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乡镇发生高致病情禽流感的;

2、30天以内本县区域内发生高致病情禽流感3个疫点的;

3、30天以内在本县区域内发生禽流感发病禽群1万羽以上5万羽以下的;

三级疫情:有列情况之一的,列为三级疫情:

在本县区域内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3个以下或病禽群在1万羽以下的。

三、组织系统

1、指挥系统: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为指挥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政府办主任、农工部长、农业局局长、卫生局局长为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宣传部、农业局、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林业局、经贸委、科技局、人劳保障局、交通局、法制办、粮食局、公安局、电信局、质监局、商业总公司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上饶县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全县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同时成立以县农业局局长为队长,公安局、卫生局、农业局分管领导为副队长,县畜牧兽医站技术干部,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的上饶县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电话:*

2、各乡镇要尽快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工作,并把机构组成人员名单上报县指挥部。

四、疫情报告

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内(24小时之内)立即向当地政府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当地政府或动物防疫机构应立即向上级政府或防疫监督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疫情。

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接到报告后,按农业部(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制订出疫情紧急处理措施。

五、疫情处理

实行以紧急扑杀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畜主应立即将病禽(场)进行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2、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3、封锁:由县人民政府疫区封锁令,并对疫区进行封锁。

4、扑杀:在兽医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对疫点内所有的禽只进行扑杀。

5、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病死禽、扑杀禽及其产品和禽类,排泄物、垫草、饮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6、紧急免疫: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登记免疫接种的禽群及养殖场(户)建立免疫档案。

7、消毒: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输工具、饮水具、道路、公共场所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8、紧急监测: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禽类实施严密的疫情监控,掌握疫情动态。

9、封锁令的解除:在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处理后,严格消毒和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后,最后一只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方可由原封锁令的同级人民政府解除封锁令。

10、处理记录:对高致病禽流感疫情的处理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记录,以备检查。

六、保障措施

1、物资保障:县里建立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物资储备(疫苗、消毒药、防护用具等),一旦发生疫情进行紧急调运。

2、资金保障:各乡镇政府要在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以购置防疫苗、消毒药械、防护用品以及畜禽的扑杀助等费用。

3、技术保障: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县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之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病。

4、人员保障:由县、乡两级干部并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疫病调查监控小组,对全县27个乡镇的禽流感疫病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各乡镇要组建重大动物疫情预备队,承担本地区动物疫情的控制和扑杀工作,必要时可申请上级调派其他地区的预备队集中使用。

七、预防与控制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生产、经营家禽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例,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方式,严格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禁止鸡与水禽混养,养鸡场与水禽场应相互间隔3公里以上,并且不得共同用一水源;养禽场要有良的防止禽鸟进入饲养区的防护设施,并有健全的灭鼠设备与措施。

2、加强消毒,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各乡镇要加强禽类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严格禁止从疫区购进禽及其产品和其他地区未经检疫检验的产品,对出售禽类及其产品的场所应进行经常性消毒。

八、责任落实

为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县发生,县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指挥部已组成13个工作组,分赴全县27个乡镇,并为所包干乡镇防疫责任人和上下联系人。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上饶县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督导乡镇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并协助乡镇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九、其他事项

1、各乡镇政府要按照本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制订本乡镇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并做好一旦发生该病时所需的人员安排、经费、物资、设备、技术储备工作。

2、本应急预案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按国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7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应急处置森林火灾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因森林火灾引发的紧急事务,确保发生森林火灾时反应及时、准备充分、决策科学、措施有力,扑火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维护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省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办法》、《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市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森林火灾分级分类

Ⅰ级森林火灾(特别重大):

⑴、受害森林面积超过1000公顷、火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⑵、造成30人以上死亡;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

⑶、距离重要军事目标和大型军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足1公里的森林火灾。

⑷、严重威胁或烧毁城镇、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需要国家支援的森林火灾。

Ⅱ级森林火灾(重大):

⑴、连续燃烧超过72小时没有得到控制。

⑵、受害森林面积超过3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

⑶、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⑷、威胁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位于与其他市、县区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Ⅲ级森林火灾(较大):

⑴、连续燃烧超过12小时尚未扑灭明火。

⑵、受害森林面积超过100公顷。

⑶、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重伤。

⑷、跨越市、县区行政界限的森林火灾。

⑸、危及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森林火灾。

(6)、发生在原始林区、重点林区的森林火灾。

Ⅳ级森林火灾(一般):

⑴、连续燃烧8小时尚未扑灭明火。

⑵、受害森林面积100公顷以下。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1.5工作原则

1.5.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本县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1.5.2以人为本,安全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危害,并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

1.5.3属地管辖,先期处理。发生森林火灾,按照行政区域管辖的范围,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林场、村组负责先期组织扑救处理。

1.5.4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及时收集信息,掌握森林火险、火情状况,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

1.5.5以专为主,专群结合。坚持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为主,群众、义务扑火队伍相结合扑救森林火灾。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组织机构

县、乡(镇)人民政府设立护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火灾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人武部部长、湘乐林业总场分管森林防火工作副场长担任,林业、公安、电信、气象、工商、卫生、公路、财政、司法、民政、交通、教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县林业局局长任主任,管护科科长任副主任。

2.2职责任务

2.2.1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监督检查落实本预案的实施情况;组织、协调、监督全县森林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解决扑救森林火灾中的重大问题;统一调度全县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资等保障资源,必要时直接指挥森林火灾现场的扑火救灾工作;统一协调武警、公安消防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森林扑火救灾;决定启动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负责与相关区、县人民政府护林防火指挥部在处置森林火灾中的协调与联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2.2.2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是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支持保障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规定的职责任务立即行动,确保扑火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政府办负责召集火灾处置扑救中的紧急会议,及时指挥部防扑火命令,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扑救森林火灾。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火场扑救抢险,运送救灾物资,维护社会治安。

县电信局负责森林防火通信联络工作,按照特殊通信的规定,办理有关森林防火通讯事宜,保证火情通讯畅通无阻。

县气象局负责火情监测工作,及时提供火险天气预报,如遇火灾,要快速准确的提供火场地区的天气预报,必要时要协调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县交通局负责组织运输,为运送扑火人员、救灾物资和灾民等优先提供交通运输工具。

县财政局负责筹措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专项资金及扑火期间的后勤供给所有物资、食品、药品和运输等其它费用,一般实行先记帐后结算的应急办法。

县公安局负责火灾案件的侦破,协助森林公安机关查明火因,对肇事者和责任人依法查处,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县司法局负责督促火案查处,维护火场周边秩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县工商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快速筹集扑火所需物资和食品、药品的安全等。

县民政局负责扑火后的抚恤工作,妥善安置伤员生产、生活及对扑火有功人员的奖励。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及时抢救火灾中的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林区、林缘乡镇村组的森林防扑火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将森林防火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协同有关部门作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当森林火灾直接威胁中小学校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湘乐林业总场负责林区乡镇(林场)的森林防扑火工作。

县公路段负责修缮扑救森林火灾的交通道路,确保扑火车辆的畅通。

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指导森林消防队伍的扑火技能训练,根据扑火需要和上级的命令,迅速调集力量,及时参与扑救森林火灾。当森林火灾直接威胁城镇、农村居民聚居点或者将引发油、气、化学制品等危险品火灾时,由公安消防支队启动城市消防应急预案,与森林扑火救灾联动。

2.2.3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贯彻执行县政府、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安排部署、政策决定;协调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发挥森林防火工作效能;负责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及时掌握、分析重要信息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提出处置森林火灾建议;联系县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各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扑救火灾的信息调度、处理;解决和处理全县森林防火工作的其他重大事项。

2.3应急联动机制

2.3.1发生下列森林火灾,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应立即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立即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置意见。

(一)跨越县(区)、乡(镇)行政界限的森林火灾;

(二)发生在原始林区、重点林区的森林火灾;

(三)危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重点火险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森林火灾;

(四)威胁国家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等重要设施及村庄、居民区的森林火灾;

(五)发生扑救人员死亡或重伤的森林火灾;

(六)连续燃烧超过8小时且明火尚未扑灭的森林火灾;

(七)其他需要县上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2.3.2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接到重、特大森林火灾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并召开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启动本预案;派员立即赶赴火场,协助成立扑火前线指挥部;责成公安、林业等部门组成森林火灾事故联合调查组,进行现场勘查;及时向有关新闻媒体通报情况,及时、准确森林火灾信息。

2.3.3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接到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通知后,要确定一名值班领导,紧急落实预案涉及本部门的工作,听候调遣,并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值班人员和联系电话。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每一位公民都有报告森林火灾的义务。按照“火患早排除,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的原则,各乡镇、林场设置的护林站(点)、观察台、了望哨以及林区、林缘区的职工群众,要将发现的火点在第一时间以电话、电台、口头等形式报告本级林业主管部门,情况紧急时,可越级上报。

3.2预警

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在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要及时查明情况,根据火灾范围、地点、火势、火场附近的建筑等情况要立即做出响应和处置。

3.3预警级别及

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潜在危险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预警级别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当森林火灾已经发生,但尚未达到Ⅳ级标准时,县政府要Ⅳ级预警信息;当森林火灾超过Ⅳ级标准,但尚未达到Ⅲ级标准时,县政府要Ⅲ级预警信息;当森林火灾超过Ⅲ标准,但尚未达到Ⅱ级标准时,县政府要Ⅱ级预警信息;当森林火灾超过Ⅱ标准,但尚未达到Ⅰ级标准时,县政府要Ⅰ级预警信息。

Ⅳ级预警:每年的森林防火期。

Ⅲ级预警:在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2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连续3天以上和可能出现高火险天气的时期;非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3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7天以上的时期。

Ⅱ级预警:在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3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连续5天以上,冷锋过境前2至3天,春节、清明节期间可能出现高火险天气的时期;非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4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连续10天以上的时期。

i级预警:在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4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连续7天以上;非森林防火期,管辖区域内连续无降水日数50天以上或出现4、5级以上大风的森林火险天气连续15天以上的时期。

各乡(镇)、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Ⅳ级以上森林火灾的有关情况,并根据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各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要设立预警预测岗位,固定专人每天24小时值守监测并按时报告情况,应根据预警信号所警示的森林火险程度,进入相应等级的森林防火工作状态。当遇到Ⅱ级、i级预警级别时,开始进入紧急预警状态,高度戒备,采取超常规的防范措施和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讯、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透支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企业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针对性强的公告方式。

4森林火灾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当森林火情火灾发生后,当地乡镇政府、林场、护林防火指挥部要立即采取措施,先期开展应急扑救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并根据森林火灾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我县森林火灾的响应级别按由高到低分为三级:

一级响应——县政府应急反应。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县政府宣布启动《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同时成立县政府扑火指挥部,分管领导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扑火救灾工作。派出赴火场工作组,会同乡镇政府成立火场前线扑火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的扑救工作。并视火情的发展,请求市指挥部给予支持、指导。

二级响应——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应急反应。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县政府启动《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并授权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开展扑火救灾工作。如特殊情况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时,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提出方案请示县政府。同时根据需要请求市指挥部给予支持、帮助、指导。

三级响应——乡(镇)政府、林场应急反应。发生一般森火灾,乡镇政府、林场启动本级《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快速对火情火灾进行先期处置。严密监视火情动态,并立即报告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扩大应急的准备工作。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基本应急

火灾发生后,相关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要综合利用了望台观察、专业测量等方式确定火场面积、损失程度和可能进一步发生的危害,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4.2.2扩大应急

乡(镇)、林场力量不能控制和扑灭森林火灾时,应及时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请求支援;县级力量不能控制和扑灭森林火灾时,应及时向市护林防火指挥部请求支援。

4.3指挥与扑救

4.3.1扑救森林火灾分为三级指挥:

一级指挥员(后方指挥部):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正、副指挥长担任。其职责是决定扑救方法、策略、协调扑救力量,保障物资供应,解决扑火中的重大问题。

二级指挥员(前线指挥部):由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正、副指挥长担任。其职责是掌握火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具体指挥分工扑救,检查扑火进度和质量,妥善安排扑火人员生活,扑灭明火后,留足够人员看守火场,防止复燃。

三级指挥员(火场指挥部):由富有扑火经验的乡镇(林场)主管领导、护林队长、林业站站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其职责是根据火场情况,决定扑火方法,分配扑火任务,负责清除余火,负责扑火人员安全和安排作息时间,随时同上级保持联系。

4.3.2火灾扑救

发生森林火警和一般森林火灾所在地的乡(镇)、林场,发现火情立即报告县指挥部,并迅速组成前线指挥部和火场指挥部,组织各自半专业扑火队和义务扑火队迅速投入灭火工作。县指挥部根据上报火情,必要时可负责组织后续力量奔赴火场进行支援。

发生重大、特大森林火灾时,在县政府、县指挥部的领导下,建立后指和前指。后指负责调动扑火队伍、后勤保障和向上级汇报。前指组织扑救,并分设指挥、通讯、后勤、医疗救护、火案调查等若干小组,明确任务,专人负责,密切配合,合力作战。统一指挥,统一作战部署,统一调配人员,统一电台通讯呼号,防止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路扑火队伍要纪律严明,听从指挥,不准蛮干和孤立作战。同时要指定公安人员组成火场纠察队,负责火场安全,维持火场秩序。

扑救重特大火灾,在扑火战略上要因地制宜,采取“阻、打、清”相结合,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扑火战术上,按不同地形、林种、树种、火灾类型、火场风速、风向、火焰高度、火灾蔓延速度等情况制订扑火方案,要采取整体围控、各个歼灭、彻底清除、以顺风阻击为主、正面扑救为辅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扑救。当火场范围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要落实扑火责任制,采取分段包干的办法,可将火场划区包片,落实扑火责任,在扑火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分片火场指挥员全权负责本区火灾扑救工作。

火灾扑灭后,要重新组织人员负责清理火场,看守2-3天,经县指挥部检查批准,确定无残火,无复燃条件时,候守火场人员才能撤离。

4.4新闻报道

各新闻媒体要按照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的部署,组织现场采访,向社会及时报道火灾扑救情况。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类情况、数字,必须经扑火前线指挥部主要负责人审定。

4.5应急结束

林区内明火全部扑灭并确保不会再发生新的火点后,由扑火前线指挥部报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恢复正常森林防火工作秩序。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火灾发生地乡镇政府、林场要配合县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好灾民的抢救、安置、疏散及伤亡人员的抚恤、遗属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5.2社会救助

火灾发生地乡镇政府、林场在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可号召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会救助。

5.3火灾评估。

各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如实上报火场面积和森林资源损失情况,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评估,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5.4调查和总结

火灾发生后,公安机关应立即介入调查工作。火灾扑灭后,由森林火灾事故联合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县护林防火指挥部。

火灾报告由乡镇政府或护林防火指挥部负责,火灾统计、汇总由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在火灾扑灭后6个工作日内报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和县政府。

5.5责任追究

一旦发生火灾,不仅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严格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等层层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6保障措施

6.1通信保障

电信部门必须保障火情通讯畅通。确保各级护林防火指挥部、国有林场以及扑火前线指挥部每天24小时联络畅通。

6.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县、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都应根据各自辖区的森林防火任务,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扑火机具和配套装备。

6.3应急队伍保障

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森林消防队。主要是乡镇和国有林场的半专业和义务消防队(人员配置见附表1、2)。平时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火期各指挥部有组织的进行扑火训练,掌握一定的扑火技术,一旦林区发现火情,乡镇指挥部根据需要及时调配扑火队员,开赴火场,投入扑救工作。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把火消灭在初发阶段,力争有火不成灾。林区单位、各乡镇村民委员会、居民小组组成群众性的青壮年义务扑火队,由当地乡镇指挥部调遣,发挥距离近、地形熟的优势,见火就打,打小火,立大功。

第二梯队为武警。由县公安机关、武警部队和消防大队确定。县指挥部组织当地驻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组成一支100-200人的抢险救灾快速反应队,随时准备扑救突发的重、特大森林火灾。

第三梯队为民兵预备役。县人武部负责落实由民兵预备役人员组成50-100人的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作为一、二梯队的后续队伍,听候调遣。

当有火灾发生时,第一梯队先期投入灭火,视火情发展态势决定后续扑火队伍的投入时间和兵力。

6.4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门要为运送扑火人员、救灾物资和疏散灾民等,优先提供交通运输工具。执行森林火灾扑救任务的车辆一律悬挂统一醒目的标志;县交通局负责通知有关公路收费站(所),免缴道路、桥涵通行费。

6.5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组织扑火救灾医疗队,对伤病员进行及时救治。

6.6治安保障

公安、司法部门组成火案调查组,进入森林火灾发生现场,维护火场周边地区治安秩序,迅速侦破案件,查明原因,对火灾肇事人和责任者依法做出处理。

6.7后勤物资保障

在扑救林火之前,由工商部门协调乡(镇)指挥部成立后勤服务队伍,准备足够的生活劳保用品。如帐篷、炊具、防火服、头盔、手电筒、电池、水壶、毛巾、食品以及卫生救护物资等,以便解决好扑火人员的吃饭、喝水、住宿、救护等后勤保障。此外还要备好火场通信工具,确保火场通信联络畅通。扑火前线指挥部可就近调配县、乡(镇)和各国有林场扑火物资储备库储存的各种扑火机具。

6.8扑火机具保障

林区所在地的国有林场要维护和保养好风力灭火机、灭火水枪、油锯等扑火工具,备好油料和应急设备,必须处于临战状态。各乡(镇)指挥部要求储备一定量的铁锨、镢头等2号灭火工具,具体到人。森林资源较好的单位,在保证有足够灭火工具的基础上,还要适当配备开设防火线所需用的油锯、弯把锯、钢板斧等专用工具,以备在火情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开设防火线,防止林火蔓延。(各乡镇、林场扑火机具配置见附表3、4)

林区各乡(镇)指挥部必须同有关单位、人员落实1一2台挖掘机,3一5辆卡车,5一10辆农用三轮车以备承载各项运输任务(要落实,有保障)。县指挥部也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必要时协调卫生部门,配备1一2辆救护车以解决医务及伤员的抢救运输问题。

6.9经费保障

财政、林业部门负责筹集必要的森林防火资金,主要用于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和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以及林火发生所在的乡(镇)指挥部组织的扑火队员、运输车辆、燃料供给、设备修理、人员调配、医疗救护和生活必需品等费用。应及时为扑救火灾划拨救灾资金。扑火期间后勤供给的所有物资、运输、食品、药品等费用先记账,应急结束后经审计等有关部门审核据实结算。

6.10社会动员保障

各有关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发动林区和林缘区的群众,随时准备投入扑火工作。

6.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扑火前线指挥部要视火场情况及时果断地采取阻隔措施,开设足够宽的防火隔离带,确保驻地职工群众安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制定紧急疏散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安全撤离路线,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居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6.12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火场专家小组,充分利用森林防火各类科技信息和成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各乡(镇)、林场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教育辖区群众,严禁在林区和林缘地带烧草山、随意用火。使“进入林区,防火第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7.2培训演练

各乡(镇)护林防火指挥部要加强对半专业消防队和义务扑火队的培训、演练和考核。半专业扑火队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扑火集中培训和扑火演练。学习内容和成绩要记载归档。

8建立林火档案。

主要包括:火场面积测绘,估算火场面积,成灾面积及损失情况;火案处理情况;形成完整文字档案。

9附则

9.1预案管理

本预案是处置森林火灾特别是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应急措施,预案实施后应组织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

9.2监督检查

本预案由护林防火指挥部制定,并监督实施。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8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年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其中5月下旬、6月中下旬降雨较集中,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出现;梅汛期结束后有阶段性高温干旱出现;台汛期(8-9月)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频率偏高,强度增强,受台风影响,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将大于去年。

预测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连续,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当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连续3天以上降雨时,易诱发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公路边坡滑坡以及矿山宕面、废弃矿山崩塌、塌陷地质灾害。8-9月台汛期,降雨强度大,由暴雨引发滑坡、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

二、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3处,按类型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类,其中滑坡38处,崩塌12处,泥石流20处,塌陷3处,按规模分小型、中型两类,其中小型71处,中型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布情况为:*镇9处、岭洋乡2处、黄坛口乡4处、廿里镇1处、后溪镇1处、*镇5处、全旺镇1处、*乡15处、*乡14处、周家乡2处、*镇12处、杜泽镇3处、灰坪乡2处、峡川镇2处。

全区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今年4-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乡、*乡、*镇、*镇、*镇等乡镇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的对象是:建设工程强度较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特别是新建简易公路沿线、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闭坑矿山的采空区、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20*年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处,即*乡竹埂底村杨梅岗滑坡隐患、*镇界头村叶树根屋后滑坡隐患。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镇东仓村乔麦舒泥石流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隐患、*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廿里镇黄泥村墩头山体滑坡、*镇里村胡家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威胁人口较多,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监测、应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各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同时,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编制辖区内的市、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方案,并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明白墙。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要发放到村、到户。要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补充抗御台风防范地质灾害及暴雪低温气候条件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内容,要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价,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区国土局要编制与*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会同区应急办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及物资储备、重点保障对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的编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我区第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期。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统一安排,我区今年将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通报当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暴雨气象信息;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塘水库、重要交通线路、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政府,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调查队伍做好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工作,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防灾预案的编制及受威胁地区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对保障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要花大力气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门的山洪防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调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不断完善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有关乡镇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签订“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书”。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档案,加强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统一监测要求,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防灾减灾效果。

(六)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搬迁避让

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街道)及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管辖职责,组织实施应急排险,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区级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资金,所在乡镇(街道)、区国土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加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按标准完成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难以有效根治,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结合下山脱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及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受威胁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七)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须按要求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国土局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乡镇(街道)和区国土局要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业主单位及时整改,对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行严肃处理。

(八)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使农民建房能选址在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农民宅基地,由区国土局委托有资质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逐户调查和评估,分户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关部门职责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会同乡镇(街道)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认真落实年度防灾预案编制制度,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灾情发生后,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灾情,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建房用地;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

4、督促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制定本乡镇(街道)、部门的防灾方案,检查防灾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区水利部门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灾措施。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

对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加强对公路沿线的巡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四)区教育部门

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必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要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五)区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区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滑坡体上不能垦山造林。要督促乡镇(街道)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改为旱地。

(七)区旅游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风景名胜区,需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八)区财政部门

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六、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重大。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四项机制。一是地质灾害险情监测巡查制度。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建立巡查台账,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开展监测工作。二是台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在台汛期安排人员做好值班工作,要确保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到位,并保持全天24小时通讯联络。三是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将灾情上报区府办、应急办、防汛办、国土局。四是措施落实机制。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落实包括值班、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防灾措施。每个地质灾害点要做到“七个一”:一块明白墙、一张明白卡、一套避灾预案、一支应急抢险小分队、一组值班人员、一个应急避险统一信号、一组值班报灾电话(包括区、乡镇、村)。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9

为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办发〔2007〕160号),经县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

我县自然条件复杂,干旱、滑坡和雷击等自然灾害频发。进入汛期雨季,极易出现河水陡涨,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毁损道路,淹没矿井,雷击现象也多发,给道路运输、水上运输、煤矿、危化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确保安全生产的任务异常艰巨。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汛期安全生产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针对薄弱环节,严密制定防范措施,狠抓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全面加强督促检查,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好汛期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针对汛期对安全生产工作可能带来的威胁、危害和汛期安全工作的特点,制定防范措施,强化防范手段,搞好汛前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加大防汛安全投入,牢牢把握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各街镇乡及交通、公安交警部门要根据汛期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日常检查和路面管控,将疲劳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行为作为重点整治内容。加强险路、险段的整治,密切注意道路水毁隐患等情况,重点加强对漫水路(桥)及安全隐患路段的巡查,严禁车辆冒险通行。交警、交通部门要认真履行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完善道路交通防汛应急抢险预案,对重点路段实施严防死守。

1.认真排查隐患。县交通、气象、水利、公安交警、街镇乡、路权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等对境内的国省道、县道、乡道、村道要联合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地质灾害排查,重点排查县、乡道路,将塌方、水毁隐患和多雾路段登记造册,制订相应的防治方案。对于排查出的隐患,根据危险性程度,实行分级监控和预警。各街镇乡和交通部门要按照道路管养职责,全面落实路权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的整治和监控责任,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并落实“一对一”监管责任,制作相应的警示标志。

2.落实防范措施。国土、交通、路权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要将道路灾害及时通报给运输企业,运输企业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行车操作规范,组织驾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提高对恶劣气象的防范意识。交通部门和路权单位在道路设计施工中,要高度重视边坡的地质勘查,做好道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订有效的治理塌方和滑坡的方案。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详细查明公路沿线的危岩、不稳定斜坡等灾害隐患点,制定防治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预加固、截排水等辅助施工措施和监测预警工作。

3.加强路面监管。公安交警和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要针对恶劣气象制订相应的交通管制方案。对影响行车安全的漫水桥和塌方道路,要及时实施交通管制,限制车辆通行。实施巡逻与定点执勤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重要路段、重点路口、危险区域的巡逻和控制。

气象部门和国土部门要在公众信息网上开通恶劣气象和地质灾害信息通报平台,将恶劣天气信息和地质灾害信息(包括具体方位、严重程度、变化情况和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等)及时上网。气象、国土、交通、水利、公安交警、街镇乡、路产路权单位、道路管养单位、运输企业等要建立定期上网查询制度,确保恶劣气象信息及时通报到位。

4.制订工作预案。县政府将组织国土、交通、气象、水利、公安交警、街镇乡、路权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等制订和完善恶劣气象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工作预案。预案要针对行政区域气象和地质特点,制定分级响应措施,从工作目标、组织领导、实施程序、安全措施和具体要求等多方面严格规定,重点落实国土、交通、气象、水利、公安交警、街镇乡、路权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的工作职责。路权单位要根据道路灾害隐患的具体情况,加强重点路段的巡查和监管,制订工作方案和应急措施,提高恶劣天气下的交通处置能力。

(二)水上交通安全方面。街镇乡及交通部门要以提高船员整体素质为重点,开展汛期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要完善汛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预案,落实针对性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做到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进一步健全防洪抢险应急措施,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助成功率。

(三)煤矿安全方面。汛期是煤矿事故多发季节,矿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煤矿企业要严格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严防淹井、垮塌、滑坡、雷击事故发生。大到暴雨天气,井工开采矿山企业必须撤出井下人员,严防淹井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强化煤矿企业主体责任。各煤矿企业要成立雨季“三防”领导机构,配备专人,落实责任制,完善水文资料档案,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预案,落实防汛物资,进行矿井联合排水试验和汛期方案应急演练。

2.严防煤矿透水事故。各产煤乡镇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工作,加大水害隐患排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排除,对拒不整改或不及时整改的煤矿企业实施严管重罚。要建立预警强制撤退机制。县气象局要及时暴雨、雷电预警信息,煤管部门、乡镇收到气象部门的暴雨、雷电气象信息,要迅速通过电传、电话、短信等形式传达到煤矿企业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水害严重矿井、下山开采矿井,必须立即撤出井下全部人员。

3.各煤矿企业和当地政府要加强对煤矸石山的安全监管。必须做到专人值守,严密监控,严防垮塌导致伤亡事故。

4.严禁煤矿违法越层越界开采。各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摸清矿井周边小煤矿(包括已关闭矿井)及本矿井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情况,必须在依法批准的开采范围内从事采掘活动,按规定留足煤柱,禁止违法越层越界开采,禁止开采和破坏保安煤柱,特别是防水煤柱。各煤矿企业要立即开展水害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汛期地表水涌入、临近矿井水害隐患和溶洞水、老塘水威胁灾害,制定严密的防汛、防水、防灾措施。各产煤乡镇要组织煤矿汛期安全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责令企业按照定整改时间、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资金和物资、定整改安全措施的“四定”要求组织整改,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5.加强应急救援。各产煤乡镇和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水害防治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县煤矿救援队要对救护车辆、开关、电缆、排水管道、水泵等抢排水装备进行检查,确保备足各类零配件和易耗品,装备器材保持战备状态。

(四)抓好建筑防汛安全。各街镇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企业要重点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现场监管,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临边洞口防护、施工用电、塔吊和施工电梯、施工机械的监督检查。对人口密集地及灾害多发区段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涉及高切坡、深开挖建设项目,要开展拉网式排查,及时整治事故隐患。对现场管理秩序混乱、问题突出,隐患严重的施工工地要停工整顿。

(五)抓好危险化学品防汛安全。针对汛期温度高、雷电多的特点,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运输许可制度,严防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流散或泄漏。落实雨季防雷击等措施,督促危化品从业单位做好防洪防汛、防雷电、防垮塌、防爆炸、防中毒工作。搞好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做好防雷设施的检测、检验工作。特别要搞好重大危险源的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爆炸、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非煤矿山、学校、民爆器材、烟花爆竹、建材、电力等行业和领域要按照县政府有关部署要求,有针对性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对重点隐患和高危部位实施24小时严防死守,确保汛期安全。

三、加强协作配合,搞好值守应急,形成联动机制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切实把汛期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要严格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街镇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亲自部署,亲自带队深入一线检查汛期安全。各街镇乡和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制要求,靠前指挥,分兵把口管好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要层层建立“一对一”的安全监管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社和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落实到隐患排查整改、现场监督管控和应急抢险救援的全过程,要认真分析查找确保汛期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应急预案,狠抓工作落实。对于,疏于管理,责任不落实,人员、防汛设备、材料不到位而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分工负责,严格检查。各地区、各部门、有关单位要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汛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街镇乡政府(办事处)对本地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县级有关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县安监局、县监察局、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各街镇乡和县级有关部门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监管、监察和督查。

各街镇乡和有关部门要制订检查督查方案,将汛期领导带队检查安排情况登记列表,于6月22日前报县政府办公室,抄送县安监局。

乡镇级应急预案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wh822493992”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安仁县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调研,组成调研组到县应急管理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部分城乡学校、公共场所、厂矿、建筑工地和乡镇,采取听汇报、查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县近三年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情况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颁布实施以来,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比较重视,结合安仁实际,加强宣传教育,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各类突发事件,法律贯彻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1、应急管理机构已经建立。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县民政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对涉及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职责逐步转隶到了县应急管理局。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常务副县长为常务副主任、相关副县长为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仁县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县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县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县应急管理局,各职能部门明确了分管应急工作的领导,13个乡镇均设立了社会治安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应急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健全。

2、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县政府编制完成了《安仁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相关职能部门编制完成了本部门应急预案共4项45类,应急预案内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各乡镇编制完成了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等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

3、应急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县级建立了以县消防救援大队、县人武部为主的兵民应急救援队,各相关职能部门均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如县林业局成立了森林消防救援队,县水利局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抢险排和专业技术组应急2支队伍,各乡镇建立了30至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开展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县应急管理局每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乡镇对病险水库、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了排查整治;县卫健系统对全县39个农村水质监测点、71个农村饮水工程进行了采样检测;县林业局在进入林区主要路口设立防火检查哨卡;县交警大队排查事故多发路段71处;县教育局对校车安全等进行了排查;县公安局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在新冠疫情高发期间,排查农贸市场、超市、饭店等69家、禽肉类摊位40余处;县住建局对建筑工地的临边防护、机械设备进行了安全检查。三是发挥了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作用。全县初步建成了森林火险、旱涝、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等信息导入平台,对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进行快速研判,有力处置,提高了全县应对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四是配备了应急物质。截至目前,县发改局已储备粮食2600吨。县应急管理局已储备森林防灭火物资油锯21台、风力灭火器12台、机动消防泵4台、森林防火服133套,防汛抗旱物资编制袋2万余只、救生衣200件、砂石400方,救灾物资有棉被1249床、大衣30件,与生源百货公司、麻垅石料有限公司等签订应急物资代储代管协议,基本保证了各类应急物质的储备。

4、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中,按照应急原则和各自职责,做到及时报告情况、及时赶赴现场、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在2017年“6.28”渠道垮塌险情,2018年“6.7”洪灾,2019年“7.7”洪灾,2020年“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做到应对有力、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县应急管理局及相关职能部门虽然开展了应急知识宣传活动,但没有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知识的宣传,存在着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知晓度不高等问题。问卷调查中大部分人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不知晓。如对73名人员“您是否知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问卷调查中,69人选择不知晓,占94.5%,4人选择知晓,占5.5%;对73名人员“您是否知晓火警电话、急救电话、交通事故电话?”的问卷调查中,答对火警电话66人占90.4%,答错7人,占9.6%;答对急救电话40人,占54.8%,答错33人,占45.2%;答对交通事故电话32人,占43.8%,答错41人,占56.2%。

2、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应急队伍救援能力有待加强。各应急救援队伍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县相关职能部门到各乡镇对照应急预案开展有效的应急实战演练不够,组织开展的应急演练不平衡。二是风险隐患排查不够到位。少数部门没有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列为常态化工作,对危险源、危险区域排查不到位,存在只排查不整治现象。三是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薄弱。一些部门的应急预案未严格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员和社情等实际情况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应急预案实用性不高。

3、突发事件应对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全县应急联动响应工作机制还有待加强,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存在响应不及时、配合不到位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树牢安全意识。县应急管理局要组织好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经常性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应急知识的培训,通过宣传培训突发事件的特点、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与互救、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法律的知晓度,增强广大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能力。县应急管理局每年要组织好相关部门到各乡镇开展应急技能培训,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完善好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好培训工作。同时,县应急管理局要统筹协调组织好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参入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加强对应急预案演练的督促检查,进一步提升全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