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普法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3:12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坚持普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教育和档案法治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市档案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六五”普法为载体,扎实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档案部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档案工作者依法治档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家基本法律和档案行政法规的有效实施,推动档案事业沿着法治化轨道科学发展。

(三)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要求,深入组织实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努力为和档案事业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围绕广大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期待和需求,把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档案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始终致力于服务民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根据不同普法对象的具体实际,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确定相应的指导措施和考核办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普治结合,同时推进。坚持“六五”普法与档案法治实践相结合,以普法的深入推进,不断规范档案行政行为,完善档案法规体系。通过深化依法治档,体现普法工作成效。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遵循和把握档案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档案普法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努力使档案“六五”普法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重点任务

(一)学习宣传宪法。认真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全面掌握宪法知识,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在全市档案系统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二)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地方性法规体系。认真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及其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及其他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全市档案事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学习宣传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市档案收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关系档案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同时要及时组织学习宣传新颁布的档案法律法规,努力扩大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社会受众面,为档案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学习贯彻规范档案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继续深入学习立法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部门规章和市政府颁布的《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试行)》、《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试行)》等地方规章,不断提升档案部门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档案行政行为,进一步增强档案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五)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中介、进特殊人群”的“法律八进”主题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优秀历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作风教育、国防教育有机结合,以增强普法效果。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法规汇编、“唱读讲传”、各类展览及其他出版物、档案信息网站、《档案》杂志、主要媒体等平台及载体,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教育宣传,使档案普法向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延伸,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档案法治氛围。

(六)弘扬档案法治文化,促进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廉政建设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加强档案部门廉洁从政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对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其反腐倡廉方面的党纪国法的学习,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档案部门自身思想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档案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具体安排

第六个档案部门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分3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下半年。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的宣传发动工作,根据各有关方面要求和本规划的安排,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档案“六五”普法实施方案或规划。实施方案或规划报市档案局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下半年至2015年。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据实施方案或规划做好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工作,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检查到位,确保档案“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市档案局将适时开展年度考核、阶段性检查或专项督查,并将结果作为档案法制工作年度考核、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全面总结验收、表彰先进的依据。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各级档案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档案“六五”普法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形成“六五”普法总结报告,提供相关依据性材料,报市档案局。市档案局将通过一定形式进行考核验收,对全市档案系统“六五”普法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成绩特别突出的,推荐参加国家档案局和市政府“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表彰。

四、工作要求

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取得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档案“六五”普法纳入档案事业规划和工作目标管理。要建立健全“六五”普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工作、听取汇报、开展检查。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亲身参与,推动档案“六五”普法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经费保障。要确定普法经费,把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普法经费落实到位。经费要专款专用,并根据需要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保证档案“六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普法重点。档案“六五”普法要以档案系统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为重点,全市档案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来组织实施。一要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完善并落实各级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学法用法制度,确保档案系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经常化、制度化,并加强检查考核。二要强化业务骨干学法用法。加强对业务骨干基本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参加各种培训、定期轮训等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促进档案业务骨干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农民、企业员工的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并把社会大众纳入档案普法范围。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2

一、组织领导

成立档案局“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档案“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学习国家基本法律。认真学习《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提升我县档案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学法制度。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领导和干部职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省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增强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积极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档案业务培训、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普及档案法律知识。今年是“六五”普法关键之年,要充分利用《档案法》颁布26周年之际,“6.9”国际档案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为契机,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丰富多彩的档案法治宣传活动,拓宽档案法律传播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四)全面贯彻实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把依法治档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学法和用法、普法和执法相结合,正确行使档案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依法纠正档案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档案事务。

三、普法对象

普法的主要对象为全县档案干部,重点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全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重点为领导干部;档案管理的其他相对人、公民。

四、工作方法

(一)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举办各种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各单位档案工作人员利用法律学习日、宣传日等时机,宣讲档案法律法规,努力使每一位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档案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二)加大档案法治宣传和执法力度。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宣传媒体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互联网平台等现代信息传媒的作用,县档案局要逐步建立网络平台,在网上接受公民对档案事务管理的咨询,宣传档案法律法规。要利用集中宣传、举办档案法律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分析等宣传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档案法律知识,使档案法律法规逐渐深入人心,努力做到档案法律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同时,按要求做好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全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促进全县依法治档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县档案事业科学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社会氛围。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3

高考不分文理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何影响?下面采访省教育厅权威解读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2019年入学高一学生实行新方案

东莞时间网讯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3日,记者就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1、改革亮点

体现广东特色,分项目分步骤推进改革

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高考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我省改革方案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省改革方案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

2、中小学招生

实行学区制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

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3、学业水平考试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省教育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

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提供1年2次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4、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制定方案实行631录取模式

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省教育厅: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我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

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

5、改革衔接

今明两年入学高中生仍执行现方案

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

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6、考试科目

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外语可考两次

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省教育厅: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7、高考录取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4

论文键词刑事简易程序控辩交流控辩对抗

新刑诉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关键证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扩大了律师在取证、会见、阅卷等方面权利以及增设了简易程序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出庭等规定,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中控辩平等交流与对抗理念的确立与完善。新刑诉法实施前,简易程序是控辩交流与对抗的薄弱环节,新刑事诉讼法颁布后,如何使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不流于形式,切实保障简易程序中的控辩交流与对抗,是亟待解决和规范的问题。

一、刑事简易程序的开展模式

在新刑诉法实施前,中国司法实践中有三种审判程序,即适用轻微刑事案件的简易程序,适用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及适用于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从新刑诉法第208条、209条就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来看,理论上讲,目前实践中的轻微刑事案件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大部分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

基于犯罪嫌疑人对适用简易程序后果的认知水平以及庭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有效率考量,新刑诉法实施后,应当对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适用不同模式的简易程序。因控辩关系是诉讼制度和程序设计的核心,所以上述两类案件简易程序模式是否相同主要取决于控辩交流和对抗的内容与形式。

二、控辩交流模式的选择

(一)控辩交流维度和深度的把握

现行轻微刑事案件中的控辩交流仅限于对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和犯罪嫌疑人对指控事实是否有异议的确认,即使有辩护律师的案件,鉴于案件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明晰,辩护律师庭审前除了会见和阅卷外,并无与控方交流其他内容的意愿性。新刑诉法实施后,现行轻微刑事案件的控辩交流范围和力度都要有所加大。首先,控方依法不仅应当确认犯罪嫌疑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而且要确认犯罪嫌疑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原因在于,根据新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是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的前提性条件,那么控方对其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就必须向犯罪嫌疑人确认。而在新刑诉法实施前,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向犯罪嫌疑人确认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并不是检察机关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性和前提性要求。实践中,只要是犯罪嫌疑人认罪,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无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检察机关就可以建议适用简易程序。当然,有些检察机关为了确保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成功率,在检察机关提讯中会向犯罪嫌疑人确认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但这并非其义务。其次,新刑诉法实施后,控方告知的内容有所拓宽,控方必须告知犯罪嫌疑人适用简易程序的有关法律规定。原因在于,既然要确认犯罪嫌疑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是否有异议,就必须告知犯罪嫌疑人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否则就不能确定该确认结果是否是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这将决定新刑诉法对犯罪嫌疑人程序选择权的立法设置是否能够得到司法实践的保障。

现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尽管犯罪嫌疑人也对犯罪事实无异议,但鉴于其可能被判处的刑期在三年以上,为了获取相对从轻或减轻的量刑,犯罪嫌疑人本人或者其辩护律师会对犯罪事实的细节、犯罪情节及法律适用比较重视,因而会在庭审前积极提交有关证据线索、辩护意见等。新刑诉法实施后,该类案件即便归类为简易程序案件,其控辩交流维度和深度亦应当有别于轻微刑事案件,原因在于:一是该类案件可能被判处的刑期相对长,犯罪嫌疑人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谨慎度有所提高;二是该类案件即使适用简易程序,其在法院的审结期限也有别于轻微刑事案件,部分犯罪嫌疑人想利用简易程序审判以尽量减少刑期内在看守所羁押时间的期待并不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三是该类案件证据数量、类型或者事实情节可能较多,简易程序所省略的庭审流程,可能影响犯罪嫌疑人对事实疑点的交锋机会,如果在庭审前不对其适用简易程序与否进行详尽的权利、义务告知,可能影响控方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成功率,庭审中犯罪嫌疑人极有可能中途否定适用简易程序,从而影响司法成本。

因此,为了提高控方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成功率,减少庭审中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的概率,节约司法资源,控方必须根据适用简易程序的模式选择不同,制定不同的控辩交流内容。对现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其告知范围和内容除了上述轻微刑事案件的告知内容外,还应当将适用简易程序的庭审流程规定、适用普通程序的庭审流程规定以及两种程序对其庭审权利的影响进行告知。如果犯罪嫌疑人无辩护人,控方甚至应当将案件的证据形式和证明内容进行提前告知。同时,对“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控方应当尝试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意见的环节将案件定性等问题进行交换意见,以确认犯罪嫌疑人对部分定罪证据是否有质证的意愿,以决定控方是否建议适用简易程序。

(二)控辩交流形式的设置

控辩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将直接决定轻微刑事案件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控辩交流的形式。

轻微刑事案件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在控辩交流形式上可能存在根本性差异的点在于庭前会议程序。新刑诉法第182条第2款规定了庭前会议程序,但并未对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效力、参加主体等问题进行细化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新刑诉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予以详细规定。

目前,基于轻微刑事案件证据相对少而简单以及庭前会议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性考量,理论界的倾向性观点是庭前会议不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但庭前会议是否适用于“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现存在一定争议。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庭前会议是为了法庭审理能够集中精力对争议证据进行重点调查、质证以提高庭审效率,“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中的争议证据少,即使不举行庭前会议庭审效率也不会受影响,适用庭前会议是“画蛇添足”,提高了司法成本,有违立法本意;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根据法条规定,庭前会议是审判人员就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鉴于“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可能被判处的刑期在三年以上,且是合议庭审判制,为了法庭审理准确、有效、快速进行,审判人员可以决定是否适用庭前会议。从简易程序兼顾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角度考虑,“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是否适用庭前会议,要根据个案情况由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在综合评定商议后决定。由此,在庭前会议是否适用于“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尚无定论的前提下,两种简易程序实践模式的控辩交流形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退一步讲,即使“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不是必须适用庭前会议或者不适用庭前会议,其控辩交流形式依然要有别于轻微刑事案件。从上述已论证的“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要告知的范围和内容来看,超出轻微刑事案件告知范围的庭审流程告知、证据内容告知以及定性意见交流,必须以特定平等交流形式进行。此形式既要根据犯罪嫌疑人有无辩护人来确定,又要根据交流内容的不同而调整。如果“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无辩护人,控方对证据形式、内容和定性意见的交流可能是以讯问笔录的形式进行,而在有辩护人的情况下,基于辩护人对刑事法律知识谙熟的事实,控方可以省略对证据形式和证明内容的告知,可能只需以约谈辩护人签署制式文件的方式确认,以减少交流的时间成本。

三、控辩对抗模式的构造

新刑诉法关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有关规定,使得轻微刑事案件中的控辩对抗相较于以前更加合理、完备,而部分“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后其控辩对抗形式相对简化。

(一)轻微刑事案件控辩对抗形式的完善

新刑诉法实施前,对轻微刑事案件检察机关普遍不出庭公诉,简易程序的庭审并不具备控辩对抗的构造。对于被告人是否构成指控犯罪,法庭并不进行调查和辩论,而是尊重控辩双方已有的合意,直接作出有罪判断;对被告人的量刑,法庭无法听取公诉方完整的指控意见,通常也难以获得辩护人意见,而被告人鉴于法律知识所限也无法提出有意义的辩护意见,法庭只有单独依据案卷材料做出量刑裁决,因此,整个庭审的控方角色是由中立方担任裁断任务的审判员完成,其控辩对抗构建并未形成。

新刑诉法实施后,虽然轻微刑事案件依然是简易程序审理,但检察机关必须派员出庭,而且经审判人员许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同公诉人互相辩论,从而使得控辩对抗形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首先,检察机关派员出庭使得控辩对抗形式成立;其次,赋予辩方与控方的辩论权,使得控辩对抗有了程序上的保障;再次,控方角色从担任裁断任务的审判员身上剥离后,才可能激发审判员为查清案件有关情节引导控辩双方进行对抗,同时辩方也无因担心得罪审判员而不敢辩护的顾虑,从根本上消除了控辩对抗的心理障碍。

为迎接新刑诉法的实施,部分检察机关已经开始实践简易程序派员出庭,其主要的庭审模式是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举行形式上的法庭调查不做法庭辩论,侧重量刑方面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但量刑方面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过于简单,缺乏统一规范性。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重定罪轻量刑的控方一般只强调法定量刑情节和退赃情节的举证,未全面、深入考虑是否初犯、偶犯等其他酌定量刑情节,或者是忽略了对被告人有利情节的重视,而律师辩护率低的被告方更无法提出全面的量刑证据和辩护观点;二是量刑辩论缺乏针对性,控方在量刑辩论中一般只发表量刑时应予以适用的法律条款,或者是提出原则性意见,不提具体的刑种和幅度,基于此辩论基点,辩方便不可能提出更为具体的辩护意见,那么对于三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其量刑辩论的作用和意义则大大降低。因此,新刑诉法实施后,对轻微刑事案件的量刑调查和辩论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以确保简易程序公诉方出庭价值的实现,否则其控辩对抗模式的构建仅是提高了司法成本,并无益于被告人权益的保障和公平、公正的实现。对此,公诉方在量刑时,要说明相对具体的事实和理由,而不是直接给出情节和结论;应当在法定量刑情节之外,全面、细致的出示有关酌定量刑情节;量刑建议的范围也应相对具体,例如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简易案件,量刑建议范围一年过于宽泛,建议可以缩短至半年以内。审判员在庭审中也应当引导辩方积极进行量刑辩论,在判决书中应当明确对控辩双方量刑意见的采纳与否。

(二)部分“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后其控辩对抗形式的简化

在新刑诉法实施前,“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庭审中的控辩对抗在形式上是相对完备的。新刑诉法实施后,如果部分“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其控辩对抗形式将被简化,庭审流程的简化虽然不会影响控辩对抗形式的存在,但会对控方其他方面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加重了控方审查起诉中的告知与交流任务,否则其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成功率将可能大大降低;二是控方要提前做好被告人当庭申请将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对预案,如当被告人对犯罪事实有意见或异议时,及时以当庭讯问或者是证据体系阐释的方式使得被告人明白其对犯罪事实异议不影响对犯罪行为是否成立及犯罪性质的认定,确保简易程序的继续适用,否则将可能使得部分案件简易转普通,走两次起诉流程,加大办案压力;三是此类案件被告人的上诉率可能上升,原因在于当法院判决与被告人的预期存在差异时,被告人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法庭审判流程的简化,从而期待二审的改判。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5

2013年,区统计法制工作要认真贯彻省和市统计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工作布局优化、制度建设完善、普法宣传深化、执法效果显现、案件处理规范”的总体要求,加大对新《统计法》的宣传和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各项统计法制工作任务,确保全年统计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夯实基础,切实提高依法统计工作整体水平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认真执行新《统计法》、《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和《嘉兴市统计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对统计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行政执法“一把手”责任意识,加强统计中介机构培育发展的指导和协调,继续实施统计法制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切实保障必要的统计执法普法经费和设备。

(二)加强人员素质教育。认真开展全区统计执法检查员继续教育活动,注重实战事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培训辅导等形式,对统计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教育,并积极组织新上岗专业统计人员参加政府法制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统一申领《行政执法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忠诚法律、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统计执法队伍。

(三)要积极配合好省局开展的统计诚信(信用)单位创建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大力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正面引导统计调查对象依法统计工作,树立依法统计工作典型。积极探索统计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二、创新方式,为统计“六五”普法宣传开好局

(一)制定好“六五”普法规划。通过组织调研,认真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统计“六五”普法工作规划,切实做好统计“六五”普法相关资料的编印工作。

(二)抓好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抓住启动统计“六五”普法的有利契机,以新《统计法》和《嘉兴市统计管理办法》为主要内容,按省、市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力争将统计法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学法内容之中,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三)抓好政府统计系统的统计法制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法制培训、法制讲座、统计课堂、普法考试等形式,开展政府统计系统的统计学法普法活动,进一步树立依法统计理念,扎实推进统计依法行政工作。

(四)抓好统计调查对象的普法教育工作。要通过统计法制讲座、召开统计专业年报会议、统计人员继续教育、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和发放统计法制宣传资料等形式,抓好重点统计调查对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五)加大社会公众统计普法宣传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媒介、以“12.4”全国普法宣传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六五”普法启动年等为契机,全面组织实施好社会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法治氛围。

三、突出重点,切实做好统计执法和案件查办工作

(一)围绕重点,确定监督检查内容。围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房地产等重点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执法,积极推进全区统计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配合上级做好统计稽查、名录库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和有关样本点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二)解决难点,实施统计巡查工作。围绕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嘉兴市统计管理办法》为依据,针对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对镇(街道)统计工作的巡查活动,促进统计基础的不断增强和统计业务的不断规范,充分发挥政府统计部门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稽查活动。积极拓展专业统计稽查领域,制定好年度统计稽查工作计划,全方位开展以重点统计调查对象为主的统计稽查活动,促进统计岗位人员配备、统计人员培训和统计台帐建设等,推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和规范化建设.

四、加强监督,落实统计执法约束机制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6

2016年5月12日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落实国家总体要求,体现福建特色,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促进公平公正。把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考试组织规则,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切实保障考试招生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促进科学选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改革考试内容,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坚持统筹推进。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分阶段稳步实施。做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增强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三)总体目标

到2021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机制,基本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具有福建特色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2015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相关配套专项改革。

——2016年,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2018年,全面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2017年,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中考,启动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2021年,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1.完善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小学按常住人口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初中学校通过单校划片对口直升或多校划片随机派位等方式组织入学。

改革完善高中招生办法。2017年起,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由省里统一组织实施;省一级达标高中或县(市、区)一中等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不少于50%。2017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增加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上重点本科高校人数。实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面向我省农村单独招生计划,拓宽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渠道。实施省属本科一批高校面向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招收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确保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一批录取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等5项全国性加分项目,以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填报省内高校部分农林类专业2项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起,取消我省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

4.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就学升学机会。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通过自主报名结合随机派位、积分制等方式组织入学。实行高中阶段学校向接受义务教育后的随迁子女开放和同等招生录取政策。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科目均列入考试范围,实行全面考核,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4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还设等级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考3门,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3门科目,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须参加所学专业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

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3.建立完善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普通高中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中职学校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公民素养与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成果以及职业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录入系统、形成档案等。要加强组织管理,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结果真实可信。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6年秋季,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17秋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20年起,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施办法。2018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实施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测试实施办法。2020年起,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

5.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等。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考查,加强中职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基本实践操作能力考查。积极探索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2016年起,统一高考使用国家卷。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改进高校招生投档录取模式,逐步推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改革,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本科院校艺术类招生继续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2017年起,使用统一高考成绩录取的专科高职院校的招生,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待条件成熟时,减少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批次。

2.完善高校招生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学校招生计划安排、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制定、招生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聘请社会监督员参加学校招生录取过程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健全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全面实施招生问责制,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3.完善和规范各种特殊类型招生。进一步规范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公开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强化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公示和监督。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程序,加大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优秀学生的选拔力度,创新人才选拔办法。

4.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促进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省教育厅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四)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2021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2.改革录取机制。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机制。2018年6月底前,招生高校要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按专业提出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3.改革完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高校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加学生选择权的高度,统筹考虑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培养需求等,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不同学科门类或专业(类)的录取要求。

2018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起,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五)加强考试招生监督管理

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等多级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自觉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

2.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的考试管理与安全保密责任,层层落实,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考试加分管理,严格资格审核、认定和公开程序。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

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对报名、考试、招生录取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明考试招生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通报查处结果。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省教育厅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加强分类指导,及时研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省教育厅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二)强化条件保障

编制部门要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要求,及时将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调整为城市标准,满足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师资需求。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普通高中学校正常运转提供条件保障;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财政、物价部门要适时调整考试招生收费项目标准,确保各类考试的顺利实施。加强省、市、县三级考试机构建设,各市、县(区)要整合原有力量,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统一的考试机构。省教育厅要加强命题、考务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考试专业化水平。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7

依靠联动机制,促进档案法宣工作

上海市档案局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严格落实每年年初明确计划、年中检查督促、年末考核评估的工作措施,并确保人力、经费到位,为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不断优化与各相关部门的上下联动、紧密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档案局积极争取和依靠各级法制、宣传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部门的组织优势和工作影响力,扩大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的组织力度和社会影响。市和区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政府法制办、司法局、法宣办领导经常亲临档案普法活动现场指导工作,并为档案普法工作的开展提供活动平台,有力促进了档案法宣工作。

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普法社会效应

档案局坚持依法行政,档案馆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人合法利用档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档案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就是最大最好的法制宣传。区县档案局开展档案普法教育进学校、进班组、进楼宇、进家庭活动。宣传档案法规,指导建档。随着各种民生政策的不断推出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各类档案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料的利用需求日益增多。市档案局积极推行“就地查阅、跨馆出证”便民服务新模式,即利用者在就近的一个档案馆可以查阅到市和其他区县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民生档案并取到相应的档案证明。截至2011年年底,市和区县档案馆通过馆际远程协同机制成功为市民跨馆查询婚姻、计划生育、知青及知青子女等民生档案3128人次,跨馆出证3155张。市档案局还积极推进各区县档案馆民生档案向社区延伸服务,在安全保密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即利用者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即可查阅区档案馆的部分民生档案。仅杨浦一区就有2798人次在社区利用到自己所需的档案。与此同时,通过发放档案法律宣传册、档案利用服务手册等,对百姓提出的有关查档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等咨询问题提供释疑解惑服务。档案法治和民生权益依法保障问题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档案法制宣传工作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拓展了档案普法的社会参与度。

创新普法形式,着力打造法宣品牌

普法宣传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市档案局连年推出灵活新颖、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如2006年举办的档案法制宣传DV、FLaSH作品比赛活动,通过珍贵的图片资料、幽默的动漫场景展示了档案记录历史、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的重要作用;2007年在上海档案信息网开设“学法知法、依法治档、促进和谐建设”档案法制论坛和建言献策互动栏目,吸引众多网民纷纷投稿、评论和建言。2008年至2010年档案普法宣传故事演讲会及其社区巡回演讲活动,以发生在身边的档案小故事为载体,凸显档案和法制理念。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8

【导语】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年5月12日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落实国家总体要求,体现福建特色,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公平公正。把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考试组织规则,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切实保障考试招生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促进科学选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改革考试内容,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坚持统筹推进。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分阶段稳步实施。做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增强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三)总体目标到2021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机制,基本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具有福建特色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5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相关配套专项改革。——2016年,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2018年,全面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2017年,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中考,启动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2021年,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二、主要任务和措施(一)促进入学机会公平1.完善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小学按常住人口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初中学校通过单校划片对口直升或多校划片随机派位等方式组织入学。改革完善高中招生办法。2017年起,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由省里统一组织实施;省一级达标高中或县(市、区)一中等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不少于50%。2017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2.增加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上重点本科高校人数。实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面向我省农村单独招生计划,拓宽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渠道。实施省属本科一批高校面向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招收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确保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一批录取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等5项全国性加分项目,以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填报省内高校部分农林类专业2项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起,取消我省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4.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就学升学机会。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通过自主报名结合随机派位、积分制等方式组织入学。实行高中阶段学校向接受义务教育后的随迁子女开放和同等招生录取政策。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科目均列入考试范围,实行全面考核,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4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还设等级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考3门,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3门科目,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须参加所学专业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考试。3.建立完善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普通高中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中职学校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公民素养与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成果以及职业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录入系统、形成档案等。要加强组织管理,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结果真实可信。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6年秋季,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17秋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4.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20年起,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施办法。2018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实施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测试实施办法。2020年起,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5.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等。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考查,加强中职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基本实践操作能力考查。积极探索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2016年起,统一高考使用国家卷。(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1.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改进高校招生投档录取模式,逐步推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改革,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本科院校艺术类招生继续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2017年起,使用统一高考成绩录取的专科高职院校的招生,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待条件成熟时,减少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批次。2.完善高校招生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学校招生计划安排、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制定、招生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聘请社会监督员参加学校招生录取过程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健全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全面实施招生问责制,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3.完善和规范各种特殊类型招生。进一步规范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公开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强化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公示和监督。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程序,加大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优秀学生的选拔力度,创新人才选拔办法。4.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促进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省教育厅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四)启动高考综合改革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2021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2.改革录取机制。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机制。2018年6月底前,招生高校要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按专业提出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3.改革完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高校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加学生选择权的高度,统筹考虑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培养需求等,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不同学科门类或专业(类)的录取要求。2018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起,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五)加强考试招生监督管理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等多级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自觉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2.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的考试管理与安全保密责任,层层落实,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考试加分管理,严格资格审核、认定和公开程序。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对报名、考试、招生录取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明考试招生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通报查处结果。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省教育厅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加强分类指导,及时研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省教育厅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二)强化条件保障编制部门要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要求,及时将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调整为城市标准,满足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师资需求。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普通高中学校正常运转提供条件保障;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财政、物价部门要适时调整考试招生收费项目标准,确保各类考试的顺利实施。加强省、市、县三级考试机构建设,各市、县(区)要整合原有力量,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统一的考试机构。省教育厅要加强命题、考务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考试专业化水平。(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高校和新闻媒体要加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宣传工作,及时做好政策解读,让公众全面准确地了解改革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改革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及各厅局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以国家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一是深入分析全省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程度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并减少其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宣传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市、各部门围绕预案编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以下简称“一案三制”),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三是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宣传抓好总体预案的落实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加强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四是宣传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检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及设备,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事件为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省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的优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组织实施

(一)广泛开展预案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省、全社会关心公共安全的舆论氛围。

1、围绕总体预案进行深入报道。一是*日报全文播发总体预案简本,同时配发预案框架图。*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播出。二是总体预案简本公布后,*日报播发介绍制定总体预案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和主要内容的通稿。三是及时报道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体预案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开展专项预案的解读宣传。国家总体预案简本公布后,*日报转载新华社陆续播发可对外公开的21件国家专项预案简本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供媒体选用。

3、进行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一案三制”工作,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此外,由我省主要新闻媒体采访有关政府部门、基层干部,以及曾受到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的普遍群众,请他们根据自身体会谈对贯彻落实应急预案的感想和看法。(由省政府应急措施办公室协调民政厅、国防工办、地震局、气象局、安监局、交通厅、卫生厅、文化厅等部门提供稿件,省委宣传部负责在专项预案宣传解读期间安排)

(二)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共安全宣传周和每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乡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科技厅、民政厅、安监局、卫生厅、公安厅和地震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作出具体安排,分步实施)

3、结合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进行宣传。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公共安全专题等内容。宣传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对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作用。(由省政府急办会同省发改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加强应急知识的科教普及,提高公众的预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1、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在有关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省政府网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所属网站上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介绍普及应急知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委宣传部、广电局、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

2、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分类别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指导协调制作和播出有关电影、电视、广播和动漫等作品。(由科技厅、民政厅、国防办、地震局、气象局、安监局、卫生厅、公安厅和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组织,作出具体安排,分步实施)

3、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4、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编印发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投放公益广告,在社区、高危企业、建筑群和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结合宣传贯彻*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应急管理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政府应急机构和建设厅、民政厅、农业厅、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根据不同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

1、学校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教材,尽快进入课堂。同时,利用教育电视台等远程教育平台,对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普及教育。(由省政府国务院应急办会同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

2、公务员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不定期举行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对公务员和各地方政府、各部门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人事厅和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实施)

3、职业培训。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中增加相关内容。(由劳动保障厅和安监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由各市人民政府制订本地区科普宣教工作方案。一是根据地域特点,编发公共安全手册;二是制作宣传海报,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以及工地、机场、车站、市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三是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各地电台、电视台播出,在公共汽车、地铁列车、民航班机等运输工具上广泛宣传;四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提纲;五是围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当地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参加,组织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六是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技术展览活动。(由各地应急办负责组织实施)

军队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由军队应急办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积极配合新闻媒体,主动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统一安排,成立由本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细化方案,分布实施;同时要落实责任,及时提供素材,主动接受采访,积极做好科普宣教工作。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制订科普宣传工作计划。从2*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初步在全社会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基本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因此而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是采取群众喜文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细分受众层次,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将科普宣教工作的网络和触角延伸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在真正取得实效上下工夫。

三是将日常宣传与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科普宣教工作结合起来。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有利时机,结合救援和调查等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科普宣教,扩大宣传效果。要宣传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时,还可以结合应急演练进行科普宣教。

四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科普宣教效果。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委宣传部、广电局共同负责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科普宣教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科普宣教工作取得实效。

年度普法实施方案篇10

首先,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及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向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县考核验收污染源普查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考核组的各位领导汇报我县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不当之处,恳请考核验收组的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污染源普查工作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污染源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7〕97号)和《普洱市人民政府转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普环发〔2007〕106号)的要求,从2007年5月起,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全县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为使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8月10日,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环保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县环保局局长、县农业局局长、县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宣传、发改、经商、统计、工商、农业、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县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环保局和统计局联合发文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负责办公室工作的人员和办公地点。同时,全县5乡2镇人民政府也成立了污染源普查机构。随后,相继成立了工业源和生活源普查领导小组、农业源普查领导小组以及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审核小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污染源普查得到有效落实。县人民政府根据与市人民政府签订的污染源普查目标责任书,将目标责任分别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由环保局牵头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

在建立、健全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的同时,县人民政府从各部门抽调53名骨干组成污染源普查队伍,抽调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均为中专以上文凭、工作责任心强、身体素质好、能够独立开展入户普查和正确填写相关表格,保证了普查队伍的素质要求。县污普办对抽调人员进行分组,明确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职责分工,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项业务培训,并进行了现场演练,确保每一个普查人员能独立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保障了普查队伍的能力要求。

为确保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县人民政府将污染源普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预算安排污普经费10万元,拨入污普办帐户10万元。2008年拨付污普经费15万元。2009年预算安排污普经费10万元。市环保局下拨专项经费5万元,市农业局拨付农业源组普查经费7万元,我县投入污普工作经费总额达47万元,除2009年财政预算的10万元正在办理拨付手续以外,其余经费均已拨付到位,所拨付的经费均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安排。

二、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

(一)做好宣传动员,为污染源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2007年5月开始,通过电视、报纸、标语、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源普查宣传动员,让广大群众知晓污染源普查是一项事关全民的重大普查活动,既是人民的权利,也是人民的义务。2008年1月3日至4日,我县召开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培训及动员大会,县人大、政府、政协的相关领导,各乡(镇)长、各乡(镇)分管环保的副乡(镇)长、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等71人参加了动员大会。会上,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作了动员讲话,全面分析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安排部署了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县环保局负责人对全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作了汇报。在宣传发动阶段,县污普办在县有线电视台做了为期一周的电视宣传,征订发放宣传画,在全县范围内粘贴标语、悬挂布标,出动宣传车进行流动宣传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为普查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局面。

(二)精心制定方案,确保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实效

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污染源普查工作,紧紧围绕上级业务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将普查队伍分成三个组,第一组由县环保局牵头,负责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源的普查工作;第二组由县统计局牵头,负责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工作;第三组由县农业局牵头,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强调分工协作,县污普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同时县委宣传部和环保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县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和宣传活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两个方案的制定下发,明确了全县污染源普查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组织措施,为污染源普查工作构建了核心框架,确保了污染源普查取得实效。

(三)注重学习培训,提高污染源普查人员业务素质

县人民政府从各部门抽调技术骨干53人(其中普查指导员6人、普查员47人)组成污染源普查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分组对普查员进行了入户普查演练。先后组织参加了省级、市级、县级和远程培训,共培训205人次,所有培训人员均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

(四)深入细致开展污染源清查和普查

搞好清查、摸清底数是保证普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由环保局牵头,工商、农业、统计、畜牧、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全县所有污染源进行了一次摸底,完成了摸底调查,共调查出工业源52个,生活源202个,农业源272个,并建立了污染源普查摸底基础资料。其次,根据国家污染源清查工作的要求,对全县污染源进行了认真地清查、整理,一方面剔除了不符合普查要求的对象,另一方面进行了查缺补漏,确定了464个普查对象,其中:工业源28个(重点源12个,一般源16个,原来是24个);生活源163个(住宿业16个,餐饮业122个,美容美发14个,洗车业4个,摄影彩扩业4个,医疗卫生业1个,建制镇2个);农业源272个(种植业210个,养殖业18个,水产养殖44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场)1个。再次,对照最终确定的普查对象,工业源普查组、生活源普查组和农业源普查组于2008年2月开始进入了全面普查阶段,普查过程中,普查员深入乡(镇)、企业、农户帮助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遇到问题及时和普查指导员及上级普查机构联系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工业源组在普查过程中,对产排污系数的运用计算进行了规范处理,将产排污系数运用计算的痕迹资料归入普查表中一并保存,既完善了普查表的整体结构,又方便了普查表的质量审核和后期查询。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整个入户普查工作于2008年4月底顺利完成。

(五)稳步推进质量审核和数据录入上报工作

污染源普查填表是整个工作的中心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科学合理配置队伍,严格审核程序。完成入户普查后,对普查表开展了质量审核。首先,各个普查组进行了内部质量审核,普查员之间进行互审,此阶段用时15天;其次,各普查组的普查指导员汇同县普查办对各组的普查表进行全面审核,此阶段用时20天;再次,市质量审核组对全县普查表进行抽样审核,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普查表为全部审核;最后各普查组通过数据录入对普查表进行计算机审核。在所有审核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查、纠正,对部分表格重新进行填报和完善。2008年6月1日至7月30日,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质量核查工作细则》(国污普办〔2008〕6号)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组织4名专业人员对全县污染源普查表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共核查了28个工业源和163个生活源。经过此次核查工业源总数由第一次上报的24个调整为28个,共增加了4个。原因是普环发〔2008〕164号文件要求被认定为一、二类汽车修理资质的企业必须填报工业普查表,我县有二类汽车修理资质的企业2家,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家,××供电有限公司不在普查范围。

数据处理是保证普查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县普查机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整个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早做好相关准备,落实数据处理人员。普查数据录入共抽调5个录入员,其中有4人参加了市普查办组织的培训。工业源普查表由县环保局负责录入;生活源普查表由统计局负责录入;农业源普查表由农业局负责录入。2008年5月20日,全县完成了数据初录、复录、对比、审核和初报。8月15日完成普查表汇总、初步分析工作。通过严把数据录入审核关,确保了初录和复录、终报数据的合理准确。

(六)加强普查档案管理和信息报送工作

我县十分重视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和信息报送工作,从污染源普查开始,县污染源普查办就对各阶段的痕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建档,确保污染源普查档案完整规范。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污染源普查信息工作,对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做到电视有音像、报纸有文字,及时与各部门和上级普查办交换普查工作信息,做到信息公开、共享。

一是成立了档案管理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学习,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和《污染源普查专项档案归档整理办法》的学习。三是请县档案局的专业人士根据污染源普查过程中文件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范围”、“归档要求”、“分类方式”、“保管期限”等要求进行整理归档,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四是收集整理了文件类、表册、资料类、音像、实物等四类档案,确保档案完整、真实。五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管理普查档案,实现提取信息快捷化。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或文件资料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录入贮存,缩短了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省略了手工操作的重复劳动。

截止2009年3月30日,我县按时完成了动员、培训、摸底清查、入户普查、质量审核、数据录入、数据初报、污染源普查表填报质量核查和汇总验收各阶段的工作。共普查464个污染源。

三、认识和体会

污染源普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调查,各级政府的重视、部门的协调配合、公众的参与、企业的支持决定着普查工作的成败。通过历时三年的普查,我们的认识和体会是:

一、宣传发动是基础。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动工作,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调动了积极因素,做到了群众知晓,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配合,为普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依靠组织是根本。普查中,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财、物,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普查工作全面推进落实,从根本上确保了普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严格标准是核心。普查中,严格工作标准,做到了“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安排。统一了全县普查的工作方法、步骤和程序。二是统一要求。统一了全县普查的技术规范、统一了普查员职责和权力。三是统一进度。按照普查实施方案,统一工作进度,统一步调,协调推进,平衡发展,保证了普查工作的按时完成。正是以严格标准为核心,使得普查工作做到规范有序,质量有保障。

四、普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污染源普查前期技术标准和规定变动不稳定,有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出台滞后于实际普查工作,造成普查培训重复,普查技术参数不确定,全面普查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进而影响普查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是因为普查人员从不同单位抽调,在日常管理上难以面面俱到,导致普查员工作压力感、责任感不到位,工作认真细致程度不够,增加了重复工作次数和难度。

五、今后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对现有达标排放企业,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促使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排放的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一律限产、限排,逾期未能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偷排漏排企业,严格依法查处。

(二)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对重点排污企业增加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察频次,有计划的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建立动态档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排污情况。

(三)加大污染减排工作的力度。根据污染减排工作的要求,力争到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859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5吨以内。

(四)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把好审批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于已经审批的项目,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确保饮水安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工业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