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十篇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十篇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3:35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肉类食品标准问题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食品消费能力不断增加,肉类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了诸如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情和“瘦肉精”、违禁药物等养殖制作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大于天,安全生产,建立规范、健全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和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如山。下文中,笔者主要围绕我国肉类食品的发展和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分析我国肉类食品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改善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环境,使人民对肉类食品放心、满意,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人民对食品安全现状怀有不满情绪,肉类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较低,食品加工、运输、销售、食品环节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给我国肉类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肉类食品要经历禽类养殖、肉类加工、食品运输、食品销售等环节,最终提供给人们消费,因此,此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各环节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最终会影响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那么在这些环节中,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隐患

(1)动物所处的环境遭到污染。近年来,人与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源、土壤、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气和污水乱排滥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产肉类动物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动物体内容易发生各种病变,这样的带病禽类制成肉制品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出现问题。当前,我国的家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饲养动物的养料质量安全无保证,导致禽类食用后患病;为了缩短禽类生长周期,过度使用一些含有激素的草料,甚至使用违禁药品;这些方式使禽类肉制品质量问题堪忧。

(3)禽类动物疫病控制不力。我国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禽类动物生存环境恶劣,大量的动物生长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养殖设施不够完善,动物防疫做得不够到位,致使动物发生疫情后形成交叉传播,影响肉制品食用安全。近年来著名的各类禽流感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4)用于动物疫病防治的药物用药不规范。为了防止动物疫病,动物饲养场都会常备一些治疗药物,然而,我国的一些饲养场在动物用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大剂量、不按药物规定的用药经常出现,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动物体内残留过量的药物,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

2.肉类食品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肉类食品加工环节是影响肉类食品安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长期存在卫生、质量安全隐患,导致加工出的肉类产品不合格。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

(1)部分加工工厂规模较小,加工水准低,各项指标不达标;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规模小,加工水平差,设备简陋,存在卫生问题的加工作坊从事肉类制品加工,甚至出现一些无加工资质的黑作坊,加工出的肉类食品没有任何安全保证。

(2)为了追求肉制品色鲜、味美而乱用食品添加剂。当下我国一些肉类加工工厂为了使肉制品保质期更久,颜色更好看,违规使用一些食品安全法明文禁止的添加剂,这种肉制品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导致人体患癌的几率大增。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瘦肉精”、“苏丹红”、“注水猪肉”等问题就是在加工环节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典型案例。

3.肉类食品在运输环节存在着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肉类食品是保护度高,需要冷藏容易变质的物品,要求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运输团队进行运输。纵观我国肉类食品运输环节的现状,很多不具备条件的运输团队在承担着食品运输任务,运输环节中根本就不注重对食品的冷藏保护,导致一些受到污染和变质的肉类食品流入到销售环节,最终上到百姓的餐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4.肉类食品在销售环节存在着问题

我国肉类食品的销售环境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安全隐患较多。例如,相关的销售商店冷藏设施不够完善,没有按要求对肉类食品进行冷藏,致使食品变质;对于已经发生变质的肉类食品,一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商贩故意更改保质期限,把过期食品重新上架销售。

5.消费者自身不良的食用习惯导致安全问题发生

我国的一些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食用习惯较差,肉制品还没有经过充分杀菌、煮熟便食用,甚至有些消费者直接生食,这样很容易导致活体病菌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三、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面对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肉类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肉类食品质量安全。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监督,对肉类食品实施规范化管理

面对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快食品安全法规立法,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肉类食品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肉类制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加强质量监测,消除各个环节中造成肉类质量问题的隐患。

2.提高肉类食品生产的准入门槛,淘汰不规范的肉制品加工企业

我国肉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从事肉制品加工的门槛要求过低,导致许多实际达不到生产加工水平的企业进入肉制品加工领域,这样生产出的肉类制品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因此,我们要提高准入门槛,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将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纳入法制化的管理道路。

3.强化对肉制品加工企业人员素质培养,建立从业人员准入规范

当前,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加工企业人员素质过低,没有经过相关的技能考核和卫生培训,同时岗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流程缺乏相应的规范进行约束,导致在肉制品加工中任意为之,增加监管难度,影响肉制品质量安全。对此,我国应该对肉制品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人员的准入门槛,对达不到生产要求的人员必须予以清退,保证从业人员队伍高素质状态,为肉制品加工制作提供必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4.加强对动物饲养、加工制作、物流运输、销售环节的监管,消除肉类产品各个环节安全隐患

(1)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动物饲养。作为肉制品生产的原料,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动物是肉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动物饲养工作对于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饲养过程中,要坚决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不能采用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同时,要在动物饲养基地建立监管体制,形成对动物饲养环境和方式的有效监控,把好肉制品生产安全的源头关。

(2)做好肉类产品的运输工作,做到实时监测。肉类产品的运输是肉类产品容易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一些不具备运输、保管条件的运输团队承载着肉类产品的运输任务,在运输过程中不注重对肉类产品的冷藏、保鲜,致使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肉类产品运输团队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同时要加强监测,做到万无一失。

(3)加强肉类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在销售环节中,相关部门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着力对销售环节中是否具备完善的冷藏、保鲜设备和措施,是否存在着售卖过期肉类产品的监督工作,维护好肉类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做好肉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申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我们应该加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现销售三无产品或存在质量问题肉质品的行为,消费者要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制假、售假的肉类产品商家无所遁形,保证我国肉类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哲文.“入世”让肉类食品企业警醒[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冷藏运输;;温度监控;GpS定位

1冷藏运输概述及现状

1.1冷藏运输概述

冷藏运输是指将易腐食品在低温下从一个地方完好地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专门技术,是冷藏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冷藏运输设备来完成。冷藏运输本身能维持一定的低温环境,并能运输低温食品的设施及装置。根据运输方式包括陆上冷藏运输(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冷藏集装箱、船舶冷藏运输和航空冷藏运输。

1.2冷藏运输系统的研究现状

冷藏运输作为整个冷藏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的现有冷链系统中较为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冷链系统的发展。冷藏运输整体的管理流程较为复杂,为普通的中小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企业和客户对冷藏运输的重要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在技术方面,还需要发展监控冷藏运输全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控技术,从而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波动所引起的食品变质问题。需要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平台,将货运信息、温度值等重要信息进行存储,保证冷藏食品安全事件的可追溯性,提高整个冷藏运输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3冷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

通过与冷藏运输企业的交流以及对冷藏运输流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各类冷藏运输企业在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冷藏运输企业采用的依旧是纸质报表方式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货品装车、冷藏车辆发货、客户验收、车辆返回入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登记书写大量的文字信息。随着企业长期的运输业务,大量的纸质文档资料给信息整理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温度监测数据难于管理温度记录仪中的记录数值只能够通过与温度记录仪相匹配的专业分析软件来读取和分析。但是,温度记录仪的专业分析软件是一款单机软件,只能够在已安装的计算机上来对温度记录仪进行操作。这造成了温度记录仪使用人员的不便。

2系统分析

2.1系统需求分析

传统的冷藏运输方式的单纯的公路运输与简单的软件配合,温度控制和监控做起来相当困难并且GpS定位没有很好的结合,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冷藏运输企业采用的依旧是纸质报表方式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货品装车、冷藏车辆发货、客户验收、车辆返回入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登记书写大量的文字信息。

二是温度监测数据难于管理,温度记录仪中的记录数值只能够通过与温度记录仪相匹配的专业分析软件来读取和分析。

三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客观地要求我们及时采用新的科学技术,确保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2.2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冷藏运输实际和发展水平,要求系统具备五个主要功能。

(1)温度实时监控功能:系统能够实时的检测到冷藏车内当前的温度,然后将温度即时上传到网上客户端,方便客户和管理人员查询。

(2)车辆和历史行程及当前位置查询功能:系统能根据GpS定位,将当前的货车行驶位置回报到网上客户端,并且记下货车的历史行程上传到网上,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来得知货物目前位置及货车的历史行程。

(3)故障警报功能:如果货车意外断电或者出现车祸等意外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将故障情况原因上传到客户端,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便可得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4)发车和回车登记功能:系统会在发车的时候通知客户,用短信来通知客户,客户会在第一时间得知自己的货物已经发货,回车登记,在货车回车的时候系统也会短信通知客户然后确认货车任务完成,通知管理员安排下一次的任务

(5)车辆管理:主要是针对货车的设备以及货车出车状态的管理,实时能够知道货车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以及货车上设备的状况。以便出现状况,及时通知维修。

3系统的总体设计

3.1模块设计

冷藏运输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运输信息管理模块、冷藏货物信息管理模块、运费管理模块和车辆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

3.2数据流图的设计

冷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程序性很强,需设计从发车到回车的全部流程,这就是系统的设计问题。为了体现系统的数据流向,本论文详细地设计了冷藏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为了更近一步地体现系统的数据流,追加对核心模块的数据流图及三层图。

4冷藏运输系统发展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食品物流领域的迅速成长。虽然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食品尤其是易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保存温度是影响生鲜易腐食品的主要因素。要保障食品安全,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最有效的是应用生鲜食品冷冻和冷藏供应链的方法,在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将各类易腐、生鲜食品控制在低温环境中。目前,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冷链建设发展己经较为完善,并对冷链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运作规范。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冷链建设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郭成,屈睿瑰,刘广海.冷链物流中冷藏运输实验台外部环境单元温度场设计与测试[J].广西轻工业,2010,(12).

[2]杨晓楼,许茂增.我国冷藏食品物流市场现状及发展措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常远,刘泽勤.冷藏运输装备技术及经济性分析和若干建议[a].全国冷冻、冷藏企业管理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4]刘广海,孙永才,谢如鹤,刘浩荣.冷藏集装箱渗透漏气量动态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

[5]傅伟,林朝朋.我国冷藏运输技术研究的几点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8).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4

1我国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机制审视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路径多样化,政府监管是监督的主要路径,检察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和相关的社会组织通过公益诉讼进行监督、社会监督是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路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方式,以上监督方式共同构成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路径体系。我国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监督路径与监督法律机制脱节,监督主体问责机制、协作机制、监督法律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1.1铁路服务质量监督路径

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优劣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保证和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不仅需要铁路运输企业主动承担责任和积极履行义务,还需要政府依法监管和积极引导,需要检察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和相关社会组织通过公益诉讼实现法律监督,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1)政府监管。政府监管一般以独立监管为原则,监管职能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4]。建立与铁路市场化经营相适应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必须不断调整优化政府监管体制[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部门规章,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照法律规定负责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有关工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依据《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授权负责铁路服务质量监管中的食品安全监督、公共场所的卫生防疫等工作。综上,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政府监管主体包括铁路监管部门(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设立的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国铁集团。

(2)通过提起公益诉讼进行监督。通过提起公益诉讼进行监督指相关主体通过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对铁路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检察机关、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明确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写入这两部法律,标志着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检察机关可依法对食品安全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涉及铁路运营食品安全,检察机关通过对侵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铁路运营食品安全案件提起公益诉讼,实现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法律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赋予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法律规定或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有权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依法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实现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

(3)社会监督。相比于其他监督方式,社会监督更及时和高效。社会监督包括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可以协助监管主体发现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责任主体或监管主体的违法行为,从舆论的角度督促监管主体或安全责任主体及时消除隐患。社会监督相比于以公权力为视角的政府监管方式,不具有任何的强制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铁路服务质量问题通常都是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披露和曝光,网络舆情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披露容易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社会监督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6],因此,社会监督无法成为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的常态化方式。

1.2铁路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机制依据

“机制”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文中“机制”是表达事物的构造与运动,现在往往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7]。法律机制是指一系列的法律构成要素相互之间产生有机联系的整体[8]。法律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规范的形成、实施到产生调整社会关系效果的整个运行的综合原理[9];二是指法律使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达到一定的目标状态而具有的特定作用手段和作用方式[10]。铁路服务质量监管法律机制就是对铁路服务质量监管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一是出台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法律制度,明确监管主体、监管的权责边界、被监管者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规制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二是保证铁路服务质量监管法律制度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构成要素,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和必要的方式,使法律制度能够围绕其功能与目标形成有机协调的法律机制,使铁路服务质量监督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铁路服务质量监管法律机制依据主要包括规制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以及保证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行的具体配套设施和物质条件。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组成。铁路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方面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涉及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下简称“国务院”)的涉及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的文件,如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铁路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章主要指部门规章,如《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原铁道部《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铁运[2002]31号)、《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铁运[2000]6号)。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国家铁路局的关于铁路服务质量监管的有关文件,如《铁路客运站车厕所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信息公开办法》。

1.3铁路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主体问责机制有待完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问责机制是监管主体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主体的问责问题并没有涉及。目前对铁路监管机关、国铁集团,以及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等铁路服务质量监管主体的问责机制缺失。

(2)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协作机制有待完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涉及多个监督主体,但目前尚未建立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协作机制。尤其是在多个监管主体对服务质量均负有监管职责,各个监管主体权责不清,监管主体之间缺乏协助机制的情形下,最终可能导致旅客放弃向监管主体投诉,直接进入诉讼,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政府监管未能发挥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作用。

(3)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法律体系有待完善。行政监管立法有待完善。目前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作出具体规定的主要是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中涉及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内容有限,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虽然对铁路服务质量监督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存在法律效力位阶较低,法律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不足。另外,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监管主体权责界限不清的现象。例如,《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虽然规定铁路运营食品安全实行统一监管制度,国铁集团负责组织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具体承担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但并未明确国铁集团、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铁路食品安全监管的权责边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例如,目前我国2002年原铁道部运输局制定的tBt2967—200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以及2015年1月1日原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均未涉及服务评价内容,铁路运输服务评价标准缺失。随着我国铁路快速发展,旅客运输服务系统尚无统一的技术要求和铁道行业标准。

(4)社会监督路径有待畅通。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除了政府监管和检察监督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监督外,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尤其是舆论监督的作用。社会公众参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的路径和方式、权利、义务、救济渠道和救济方式均不明确,导致社会监督的力度弱,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2完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法律机制对策

2.1建立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问责机制

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主体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主体应加强部门内部权力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铁路服务质量执法责任追究办法,明确监管主体工作人员监督管理不作为或违法、违规监管的法律责任,促使监管人员积极履行监管职责。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监察委员会依法对国铁集团和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的人员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2.2建立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协同机制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铁路服务质量监督仅凭铁路监管部门监管难以监管到位,铁路监管部门应与消费者协会、检察机关、国铁集团等建立铁路服务质量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铁路服务质量监管协调会,通报相关信息;会商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联合治理机制。

(2)建立政府监管首问负责制度。由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主体之间职能交叉或部门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投诉应探索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要求第一个接受咨询、举报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否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都负有对举报投诉问题的跟踪服务责任。跟踪服务责任包括负责举报人的接待、指引及对接工作。如果首问责任者未能履行职能,相关举报方则可以通过投诉的方式让其真正履行责任[11]。首问负责制通过明确首问者的责任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确保举报投诉渠道的畅通,让服务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为全民参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打下坚实基础。

2.3加快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相关立法

(1)建立专门完善的法律体系。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应监管有据,针对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需要建立专门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是修订铁路法时,增加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内容;二是针对目前直接规范铁路运输的行政法规缺失,应尽快制定《铁路运输条例》,结合已有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在《铁路运输条例》的立法中确立铁路监管机关和其他相关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明晰相关监管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明确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对象、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确保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有法可依;三是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铁路运输企业违规的成本,从而使铁路运输企业主动提高服务质量[12]。

(2)完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技术标准体系。铁路服务质量的提升不能靠自律,需要监督主体的评判和监督,监督主体对铁路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判应做到有法可依,有确定的标准和规范。国家铁路局应加强和规范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不断完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行业标准,如结合国内外铁路服务质量理论和我国铁路旅客服务质量实际,编制国家标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第3部分:服务评价);以《铁路客运专线客运服务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铁集成(2008)41号)为基础,参考《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维护管理规则》(铁总运(2015)329号),从铁路行业管理角度对旅客运输服务系统提出统一技术要求,起草《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系统行业标准》。国家铁路局还应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出台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企业标准。

2.4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为了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我国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管机关和铁路运输企业应主动通过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渠道告知社会公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的主管部门、职责、举报电话,以及社会公众进行监督的权利、义务、救济方式和救济渠道,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畜产品食品安全食品销售

[中图分类号]S85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2-0276-01

一、畜产品安全的现状

畜产品安全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严重,1996年的疯牛病,1997年的禽流感,1998年的猪脑炎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存在问题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我国在畜产品安全上仍有许多不足,无论是饲养养殖,还是加工销售,都与外国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我国积极展开应对,在200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了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管。

自从中国加入了wto,国际上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而畜类产品在对外出口过程中,面对国外先进的食品质量检验标准,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添加剂的发明与运用也影响着畜产品的安全,有些商家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或改善食品味道来扩大利益,大量使用添加剂,导致添加剂泛滥,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二、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饲料方面的问题

饲料的的品质决定了畜产品的质量,像白积病会由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缺少引发,而长期喂养牲畜南瓜胡萝卜等,也会导致黄色素的沉积从而造成黄脂肉的形成。而且现今饲料添加剂的广泛私用,如果使用不得当,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危害食用这些畜产品的人。

2.兽药的食用不合理

有些养殖户只考虑自身利益,在养殖过程中放松对兽药使用的要求,改变药的使用分量等,甚至有人采用便宜却没有安全保障的药品,很可能造成兽药的残留,也无法达到控制动物疫病的作用,给食用畜类产品的人造成安全隐患。

3.畜产品加工的问题

畜产品的加工过程同样影响着畜产品的安全,企业的规模不足,设备较差,导致加工时的卫生不达标或者操作手段不规范,都会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隐患。加工过程是将畜类转变成食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掺杂造假也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4.运输过程中的问题

畜产品完成加工以后,会通过交通工具的运输进入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运输的不合理,储存的不科学,都会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温度,环境,时间等都需要做到严格控制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输环境,无论哪个地方出了错,都会影响整个运输的结果。同时在运输前,以及运输过程中,食品的储藏手段也很重要,食品在这一过程中最容易变质,所以对运来畜产品的质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5.食品安全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食品监管部门起步较晚,相关法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对于畜产品安全缺乏强制有效的监管。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落后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工作的执行也不够彻底,没有规范性和持久发展的可能性。加上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畜产品安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和改善。

三、如何保证畜产品的安全质量

1.建立完善饲料喂养体系,加强对饲料的监管

饲料作为畜产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饲料体系,严格规范饲料的使用,明确使用的分量和使用的作用,保证牲畜的营养达标,从而确保畜产品的质量。明确饲料的来源,杜绝违禁饲料的使用,加强对饲料的监管,保证牲畜的健康安全成长。牲畜吃的健康安全,我们食用畜类产品才能更加的放心。

2.加强对畜产品加工的管理

更新牲畜屠宰的设备,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屠宰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加强对卫生的监督,保证畜产品不受到污染,同时在动物屠宰前也要加强检验的重视程度,不能敷衍了事,牲畜加工前后,两道程序保证了畜产品安全质量,防止安全不达标的畜产品流入市场。

3.完善运输储存技术

畜产品从加工到进入市场出售还有一段时间,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对畜产品进行储藏,要求加大对运输储存技术的研究投入,保证运输能力满足所需的运输量,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畜产品的冷藏保鲜技术同样重要,只有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畜产品可以及时进入市场,且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受到影响。

4.完善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相关部门,加大对畜产品安全的监察力度,明确相关职责,是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时可以有效展开应对,提高监管的效率。加快立法,运用法律的强制力,确保畜产品的安全。借鉴柜外的经验和技术,尽快完善我国的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人们食用畜产品的安全。积极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接轨,使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符合国际上的要求,推动畜类产品对外出售业绩的提高。

5.加大宣传的力度

普及畜产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大畜产品安全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危害畜产品安全的行为予以严重打击,起到警示作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食用者,畜产品的安全对他们都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让人们了解到这个重要性,大家才会积极投身保护畜产品安全的行列中去。

四、小结

畜产品安全的问题日益严峻,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食品的质量,更提出了对技术水平,管理体系以及人们的安全意识等许多方面的要求,畜产品安全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在不断前进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使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小,让人们在餐桌上可以放心使用畜类产品。畜产品安全的保障,更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的一种保证,吃得饱已经不再是我们的追求,吃的安全才是我们所要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肖安东,匡光伟.重金属对畜产品安全的危害与对策[J].中国兽药杂志,2011,04:49-51.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7

冷冻类食品常常是被冻上了,又融化,又被冻上,当食品辗转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早已没有质量可言,更不用提食品原有的风味。一旦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必将受到威胁。苏轼曾经为吃到美味的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尽管现在的物流能让北方人吃到荔枝,能让内陆人吃到海鲜,这只能说明运输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荔枝不能保证是新鲜的,海鲜也不能保证是新鲜的,难道只有身临其地,才能一品美味吗?

2冷链物流的管理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目前的状况,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因此对物流作业流程的监管力度要加强,用法律来监控物流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制约不法商贩的不良行为,让食品安全真正有保证。交通项目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等的建设及养护应该加强,比如定时养护国道,省道等主要运输干线,增加航空货运航班等。只有交通无障碍,才能保障冷链运输畅通无阻。

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使冷链物流的所有环节都有章可循。冷链物流作业的流程需要严格的把关和监控,良好的作业习惯则是物流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操作时必须穿御寒衣,规范操作动作,尽量减少冷库门开关的频率等。建立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在采购作业时,和上游供应商协商,确保食品从源头开始就是安全的,还要控制采购量,避免食品过期等问题。验收作业时,要验产品的中心温度,以及保质期,如果不符合标准,验收人员应该予以拒收。储位规划要考虑到食品的周转率,做到先进先出。仓储管理时,控制好温度,分组管理商品,有些商品需要特殊处理,例如表面需要包冰衣的商品要定时喷水。理货作业时,要事先规划好,以便及时出货。运输和配送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冷藏车内的温度是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同类别的食品冷链物流环节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操作的时间、方法等都要规范,例如乳制品一般要在早晚或夜间运输,容器必须装满盖严,严格消毒,严禁中途停运。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要求严格,必须在-18℃以下。冷冻冷藏类食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都应配备温控仪,监控温度的变化,控制物流作业环境和时间。物流作业过程要谨慎细心,尽量避免坏货的发生,确保让消费者吃到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

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在《2014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开发引进先进的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冷链装备包括冷库、制冷机组、货架、叉车、监控产品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节点,要自备发电机,以防突然停电。严格限制危险制冷剂——氨的注入量。货架要经过特殊处理,防止钢架倒塌。搬运设备也要经过特殊处理,例如堆垛机的液压油要耐低温等。新引进的制冷设备一般都可以达到规定的温度,但是年代长久的冷冻冷藏设备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冷设备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设备要及时淘汰,以免带来安全隐患。冷链技术的创新是不容小觑的。如何确保冷链物流不“断链”呢?在今天这个物联网时代,网络互联、RFiD、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以及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新技术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能够对货物进行温度监控,做到物流全过程的监管,从而保证食品新鲜。各种先进的冷链技术不断创新和引进,冷链物流将逐渐走上正轨。

3总结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对策

应市场的需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伴随着制冷技术、食品安全和物流管理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逐渐地建立起来。所谓食品冷链(ColdChain)是指易腐的原生态食品,从农村收购或河海捕捞之后至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整个过程。

一、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1.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美国的蔬菜物流是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实现了蔬菜产业现代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一条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运输-冷藏批发-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的蔬菜冷链物流模式,蔬菜从田间采摘到进入终端消费者始终处于所需的生理低温条件,实现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全方位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蔬菜均衡供应的问题。此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蔬菜质量,并降低了损耗,不仅保证蔬菜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新鲜与安全,而且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占总重的1%~2%。

2.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日本是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先驱者,因资源匮乏而采用“以小搏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通过建设高密度、集约化、专业化的冷库,以“物流高效化”为宗旨,促进农产品与冷链物流的无缝对接;建立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效保障城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3]。

二、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

我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特别是在奶业界当中,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为数不多,蒙牛、三元、广东四明燕塘乳业等已在运用和拓展这方面的业务,看来还有待积极培育。

2.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食品冷冻的硬件设施滞后,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链运输设施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易腐食品成本的70%,每年的低温物流所造成的损失达750亿元。

4.冷链运输成本过大

冷链物流业不能快速高标准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冷链物流的成本过大所致。冷链运输业受国际能源(石油、汽油、柴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大。其次是须留下的“买路钱”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也很大。据冷链运输从业人员反映,仅油费、路桥费以及易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这3项的经济成本折算,约占所运易腐食品总成本的70%,在正常情况应不超总成本的50%为宜。无疑,这是给产品增加成本的最大压力和来源。

5.技术标准缺位

涉及冷藏食品运输的产品有几百种,且在不同的温度存放它们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等各项技术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牛奶4℃~7℃,水果蔬菜10℃~15℃,速冻食品0℃以下等。但目前此类的细化的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链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要求、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等都尚未见出台。

三、我国建设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

1.加强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

冷链硬件设施是食品冷链运行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冷库和冷藏运输设备两方面。据国内超市能耗统计显示,每家店铺10年的运营时间费用中,初期投资只占10%,运营成本占到90%;而每年用于单店能耗、食品损失和维护的费用约计人民币130万元以上,其中制冷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就占到50%,相当惊人。因此,尽快研制出节能减排的制冷设备是当务之急。

2.加快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建立健全食品的“冷藏保鲜—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的全新冷链物流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满足市场需求。

3.快速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

食品冷链物流是一条宽广的供应链,基于食品安全,对其各个环节的即时性、高效性和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构建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需要结合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和冷链发展的特点,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的发展。

4.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⑴顾茜姣,苗艳芳.食品冷链的发展方向[J].制冷技术,2007,(1):23-24.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9

目前,我国从物流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性的学者并不多,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不全面。多数学者都是从冷链物流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的运输、储存问题。如杨芳等人提出了冷链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方法,并指出了优化的重点;[1]邹毅峰则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测算安全可靠度来优化冷链物流系统。[2]也有人从供应链的角度谈到食品安全问题,如雷晞琳、莫鸣认为应该加强食品供应链的安全防范,提出政府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企业之间则要建立联盟关系,共同防范安全风险等。[3]在物流与食品安全关系的认识方面,物流专家王之泰认为,我们对于物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认识远远不够,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对物流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物流行业应该迎难而上,发挥自身优势,赢得生存空间。[4]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的不断蔓延,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上来。尽管我们不能都把责任推到物流身上,但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究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

一、食品安全与食品物流安全的界定

1.食品安全的界定。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供给安全”(FoodSecuri-ty)和“食品质量安全”(FoodSafety)。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而食品质量安全则指食品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威胁。[5]长期以来,“民以食为天”的状况决定了众多学者对于“食品供给安全”的关注,但是随着粮食供给数量问题的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食品业的广泛应用,食品的绿色、安全、健康等质量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学者的重视。

2.食品物流安全的基本内涵。

物流安全是指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因人为失误或技术缺陷造成的货物损坏、失效,以及物流设施损害、物流信息失真等安全问题。[6]其主要包括设施、设备、人员和操作流程规范等部分所构成的安全体系。

目前,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张延平和谢如鹤认为食品物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以及配送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中不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7]食品物流安全既涉及了食品的生产过程,也涵盖了食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

二、物流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还是“屏障”

为什么当食品出现问题却找不到原因的时候,都会说“可能产生于流通环节”?这里的流通环节多数是指物流环节。尽管不排除某些企业在推卸责任,但为什么物流环节总能成为人们推脱责任的借口,到底物流该不该为其买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来源。食品物流风险的主要来源分为物流操作层、企业管理层、技术层和外部环境层四个方面。

1.物流操作环节是食品物流安全的瓶颈。

食品物流的操作环节复杂多样,参与的企业众多,是最难管理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物流各环节中容易出现损害食品安全的活动是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的效率会直接影响食品的时效性和品质,决定食品企业对于保鲜剂、防腐剂的依赖程度;装卸搬运会直接影响食品物理性损害的程度;而流通加工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如近几年出现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大米等事件都是由于在食品的流通加工环节恶意添加染色剂、漂白剂、增长剂造成的。流通加工环节参与的个体商贩众多,其自律性较差,而且分散经营不易监管,导致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物流操作层需要重点管理和监控的环节就是流通加工。

2.管理层组织管理不力加剧了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

在企业管理层,其计划的合理性、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决策的科学性和监控的全面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物流的效率性和安全性。这里的计划包括生产供应计划、配送计划及转运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合理性和决策的安全性是食品物流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组织、沟通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物流各环节的衔接性及企业之间合作的协调性,这是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有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各环节脱节,导致食品供应周期延长、食品变质,从而加剧了企业对于防腐剂的依赖程度。另外,食品物流的安全性还离不开企业对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全程跟踪和监控,层层把关,防止出现问题相互扯皮、推卸责任。

3.技术手段的应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与制约。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决定了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效率性和可靠性。而储存、保管、包装技术的先进性在有利地保障了食品物流的安全、降低了食品在品质及数量方面面临的风险的同时,这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又反过来制约食品的安全。如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虽能减少食品的腐败变质,但其自身的危害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再如此次的“白酒塑化剂”事件,使用的塑料容器、输送工具虽有利于物流作业的完成,提高效率,但其自身所含的塑化剂却危害了白酒的食用安全。

4.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危害食品物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对食品物流安全构成威胁的是自然灾害,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地震、洪水等会导致食品毁损、污染、丢失等现象发生。社会环境则主要指治安状况、人们的自律意识、社会舆论等,会影响食品丢失被盗的几率。而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执行力的强弱、惩罚的力度都是食品物流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物流的发展是食品安全的保障,而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更不是众多企业推脱责任的借口。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与快速发展的食品业对物流的需求不相适应,再加上企业对于组织管理不到位,物流观念欠缺,这些问题易导致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让物流不再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借口

从以上对于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分析,能够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虽不在物流本身,但与物流密切相关,这才是众多企业常常把食品问题推到物流身上的原因。要做好食品物流安全工作,使其不再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借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LunwenData.Com]

1.加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和监控力度。

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跨部门、跨组织的多方合作。不但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更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食品链全程管理、监督、跟踪系统,层层把关,层层监督,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晰。

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近几年出现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全程跟踪、监控能力,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工商质监部门难以明确责任归属,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重视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在食品业的应用。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论文格式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冷链物流的应用远未普及,所覆盖的食品范围相当有限,设施设备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间断、紧密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的需要。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性,发展冷链物流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首先,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在硬件条件上保障供给。其次,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一直以来,冷链物流较多用于较高价值的生鲜农产品、冷冻食品,但在其他食品行业应用较少,对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认识较为欠缺。第三,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冷链物流实施的效率高低根本在于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要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转运计划的制定,高效规范的作业流程的实施和全程不间断跟踪、监督机制的建立。第四,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应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3.建立社会化食品物流系统。

社会化公共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快速响应,从而打破地区封锁,突破行业限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发展社会化物流系统对于提高食品物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输、配送系统。科学配送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合理选择等措施可以降低食品行业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满足食品对于上市时间的要求,降低食品超期风险。第二,加大对于冷藏冷冻设施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食品特色建立社会化冷链设施、设备,以租用或投资入股的方式满足企业及个体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支持企事业单位自建冷藏、冷冻设施,在用地、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并帮助其组织货源,实现社会化改造。另外还需要整合地方各种形式的冷链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实现规模效益。第三,食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转变经营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第四,加强食品行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实现食品快速、安全供给。第五,加强交通运输、储存保管、货运等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企业之间的限制,为实现食品物流无缝化衔接提供条件。

4.完善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

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5]企业科学识别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重点把握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减少危害和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对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识别。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食品安全运输管理制度篇10

我们先看看一家世界著名的快餐企业是如何制定其产品标准的(见下表)。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该企业是真正把自己的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进行把关,以保护客户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温控食品生产企业是什么状况呢?

10年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食品运输都采用普通货车,好一点的用干式厢车或保温车。大约在1996年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食品运输提出要求,必须封闭运输,且市内送货必须是冷藏车方可以进入市区。于是人们开始大量采购冷藏车。但是,由于管理部门只是制定政策,没有监督检查,使得个别人员开始钻空子,用汽车空调改成冷冻机,实际上是假冷冻机,售价是当时冷冻机的十分之一。大部分企业在冷藏车制造企业的引导下,都是购买这种根本降不下温度的假冷藏车。而该种车在冷藏车制造企业出厂时是属于冷藏车分类,因此可以上冷藏车的牌照。这种价钱既便宜又可以进城送货的设备立即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但是,人们却不知,用这种车运送温控食品,还不如不用呢。实际上很多冷藏车的空调机组根本就无法工作,人们只是为了钻政府的空子。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政府也很想治理食品的运输环节,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温控物流行业在我们国家也算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发展也不过只有个多年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晚约30年。

那么,我们如何在物流环节把好食品安全这一关呢?

1.国家对冷藏车制造企业应该建立资质制度。现在是用目录制来约束冷藏车制造企业,即冷藏车制造企业必须有冷藏车的目录,才能够生产冷藏车。但是,过去想成立冷藏车制造厂,只要在公司建立的时候,去申请目录(通常要申请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目录),即使只有一个目录,也可以开始生产冷藏车。后来国家不再新办理没有目录的企业成立冷藏车厂。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些新的小企业想生产冷藏车,就通过关系去买目录。而这些小企业一没有什么设备,二没有什么技术人员,因此产品也就谈不上什么质量。因为冷藏车的保温箱板是看不出保温效果的,从表面看大家都差不多,但论价格这些产品要比那些有规模的企业便宜很多。比如前几年,冷藏车箱体是按照每延米9000元到11000元来卖的。但由于一些小企业的出现,价格开始下滑,这些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每延米便宜1500元到2000元左右。以至于现在的大企业平均价格在每延米6500元-7000元,而小企业仅售每延米5000元左右。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几年市场上的许多原材料都在不断涨价,比如制造保温材料的黑、白料过去每吨4000多元.现在涨到每吨12000多元。大家可以想象,卖价要降低,生产原材料要涨价,而企业又要有利润,怎么来?不言而喻。

因此,必须建立冷藏车制造企业的资质制度,以企业投资规模、人员状态、效益规模等为条件,来确定冷藏车制造企业的成立标准。以此来规范冷藏车制造企业,保证其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合格的产品。

冷藏车制造业好似汽车行业,实质上是属于改装车行业,再通俗讲就是一个做箱体的行业。它不仅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更要紧的是,关系到所要运送的商品的质量,也就是我们讲的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部分。

2.加强对冷冻机制造企业的管理。因为冷藏车的核心部分就是冷冻机,没有冷冻机组,就谈不上冷藏车了。由于许多使用冷藏车的企业对于温控食品与温度要求的知识掌握不多,因此他们通常对需要冷藏车运输的产品管理不严。总认为只要是零度以下,货物是冻结的就可以了。因而导致许多不合规范的制冷机组企业诞生,去迎合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的话题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