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4:07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2

“无规矩不成方圆”,因而班级也应该有自身的管理制度,用以约束学生和教师的不正当行为,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充当服务者的角色,鼓励和带动学生共同建立班级的创新制度。

(一)师生共同建立班级的班规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而且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更好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习惯养成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加以有效的管理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建立合理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思维和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需要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学生对管理制度更加信服和自觉遵守。首先,教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拟订制度方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以积极修改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最后,加强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更好实施。

(二)班级管理中以服务学生为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小学生心生畏惧,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层面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小学班级的管理更加注重对学生未来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服务者的角色,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定学生等级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在新形势下,暴露出许多的缺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建立客观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有一定的认知,充分发挥班级管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三、结论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3

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以专业教育: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再次,班级导师能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某一个或几个班级的学生。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而毕业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

值得提的是,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其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的衔接。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一方面,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工作难以协调等问题,另一方面,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由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甚至会出现班级导师取代辅导员工作。同时,也已推行辅导员制度会对班级导师制产生影响,表现为,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的思维定势;此外,辅导员对班级导师的依赖及误解影响着班级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班级导师制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专职教师教书育人的功效,诠释全员育人内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队伍建设问题,突出表现为专职辅导员队伍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等。推行班级导师制可从制度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力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同时,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2.有利于实现高校班级管理功能的释放,完善个性化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学分制将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制度。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不同年龄的学生选修同一课程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淡化学生潜意识中的班级年级概念。同时,现有高校管理制度下辅导员所辅导的学生不是以某一具体班级为单位,而是跨越了不同班级、甚至年级的学校层面的管理体系。这凸显了教学院系的整体功能,却忽视了具有更多学生相同之处的班级单位的作用。因此,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班级管理功能的释放,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3.有利于疏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出口,丰富辅导员职业规划

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这支队伍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采取多渠道,多样化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出路是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后顾之忧的根本。与大多数本科院校相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然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退出制度则显得相对宽松。班级导师制作为由专任教师承担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对于具备转聘转岗条件的专职辅导员,承担班级导师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为其转聘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缓冲。

三、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班级导师制的主要措施

1.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班级导师制的保障措施

一是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二是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推行班级导师制的初衷,是要解决高校现行辅导员制度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其中,辅导员职责不清则是突出问题。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不可避免地要与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因此,要做好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避免再次陷入职责不清之状。班级导师权责认定的宽窄将直接影响着该制度执行的效果。班级导师职责宽泛,容易与辅导员出现交叉工作现象,多头管理则不适于学生教育管理;班级导师职责狭窄,则该制度容易沦为虚设,同时又削弱了辅导员相应的职责,造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缺口。因此,要对班级导师的职责范围做出科学合理的认定。

2.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班级导师制的激励措施

班级导师的利益分配制度,源于物质需要,构成班级导师制推行的直接动力源。只讲精神激励,忽略物质激励的激励措施是片面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个人的需要同集体的需要相一致是,才能充分持久地调动其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对于承担教育管理工作、并取得较好育人功效的班级导师,尤其是对于具有在职称评定暂无需要的教师,应给予相当的物质激励,如绩效工资的提高、奖金的增加等。还应该看到,利益分配需要比较来进行调节,班级导师物质层面的激励,还应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拉开差距,才能真正产生激励效果。(本文来自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机制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7.02.038

abstractintheproc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constructionofclassmanagementsystemisveryimportant.thenon-integrity,non-full-range,non-comprehensiveandnon-centralizedcharacteristicsofclassmanagementsystemplayaveryimportantrole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graduatestudents.thecoordinationandcoordinationofthecadreselectionplan,incentivemechanismandteacherusemechanismintheclassmanagementmechanismcanhelpgraduatestudentstoembarkonanewstag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Keywordsclassmanagementmechanism;graduatestudents’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作檠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单位,班级是班集体成员接收教育的一个组织保证和依靠力量。在一个优秀良好的班集体中,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对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管理

学生是我国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深远和重大的作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和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强化教育,这是我国教育行业工作者的共识。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导师和研究生都经常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班级”意识非常缺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会运用“班级管理”的意识。在很多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班级”只是一种存在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在到了研究生阶段的时候,由于人数比较少,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重要,所以“班级”的教育模式可有可无。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只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相关。①这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模式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对研究生的管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一般的班级理念上来看,班级是按照专业的不同和年级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班级有着明确的权利义务、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的要求。班级不仅仅是一种基础的学生集体,而且还是学校进行社会实践、体育活动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上述班级特征在研究生班级中完全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对研究生班级进行忽视是不正确的行为,在普通的研究生班级中,学生总会无意识地和周围的同学保持行为和思想上的一致,特别是在一些科研研究生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科研班级中,如果一个学生有比较突出的研究内容,那么这个班级的其他的学生的研究成果都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②所以一个有着积极班风和科学的生活学习模式的班级中,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样对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研究和学习等方面的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对“班级管理”理念进行重视,构建一个班级管理机制,把“班级”对研究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2班级管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2.1班级管理的非集中性

在常规的小学班级、中学班级乃至大学班级,都有专职和固定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来对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负责;但是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中,由于各个研究生只是被分到了相对应的导师名下,没有相关的班主任对他们进行管理,所以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就变比较分散,这就是研究生班级管理的非集中性的特点。

2.2管理内容的非全面性

常规的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例如对学生的生活、体育、卫生、学习和德育等方面进行管理,同时还要组织家长会以及社团等活动。因为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有这种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正常运行。和这些班级相比,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这么全面和系统。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主要集中在对科研和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但是在管理途经、管理规则和管理内容等方面的管理都没有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班级管理那么严格。因为研究生是一个生活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管理模式,这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班级管理的非全面性的特点。

2.3管理阶段的非全程性

就一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班级管理来看,班级管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的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它随着学生班级的变迁而逐渐完整。所以在学生的一般模式下的班级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班级进行衔接和过渡,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够在班级中逐渐获得连续均衡的发展。但是作为研究生班级管理来看,由于不同的研究生所做的研究课题和领域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的发展是在不同速度、水平和管理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班级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同步发展,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的非全程性的特点。

2.4管理层面上的非全员性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哪个阶段的管理都离不开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中有各个学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班级中的干部等人,这些人既是对学生班级进行管理的人员,又是参与的人员。从学校的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管理班级的特点就是班级管理的全员性。而研究生班级管理由于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研究生导师很少有人参与,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班级管理的非全员性的特点。

3研究生班级管理机制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师资增量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增量机制的实质是对教师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控让师生变得非常协调,增加研究生班级中的教师资源,让研究生班级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质的变化。增加研究生的师资力量是通过保持、吸引和培养等三个方面共同进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吸引”教师的机制。在大部分的学校的导师一般都是单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方式对于研究生的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十分不利。由于在增加师资力量方面,“吸引”机制有着风险小、收益高和成本小的优点,所以我国高校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教师的人才,提高研究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效率。只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的支持,这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才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3.2师资运用机制提高学习效率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师资运用机制的实质是教师的行为需要通过学校采用一定方式来进行管理和人事调配,让研究生教师资源的利用通过服务、评价和调配等机制来进行管理和约束,这样不同教师的优点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能够把教师的管理潜力充分挖掘出来,④让不同的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制度始终都在教师管理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实现班级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研究生教师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可以把每个教师的优点和擅长的专业知识都发挥到淋漓尽致。对研究生教师进行合理的调配能够提高研究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对不同特点和研究方向的学生配置相应特点的教师,这样研究生和教师之间的契合度就能达到最大,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3研究生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生激励机制是对每一个研究领域的每一个研究生都要进行相应的激励,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研究生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学校和相关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这种激励的管理方式能够把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构建研究生班级管理C制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动力,不断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4研究生干部选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班干部进行选择和培养是研究生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基本任务。作为班级里面最为基层的干部,班干部是一个班级里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人才资源,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在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班干部是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承认。⑤构建研究生班级管理机制中研究生干部选用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承认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同时研究生干部不仅仅能够对教师管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而且能够给研究生起到一定程度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4结语

研究生是一个和其他阶段的学生都不同的群体,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研究生是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的群体构建班级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注释

①马秋丽.建立班级管理机制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37-238.

②周元敏.高校研究生班级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96-97.

③丁道军.研究生班级管理人性化探析――基于班长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39-40.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观;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制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制度管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基于多元智能观对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的研究,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一、多元智能观概述

多元智能观理论由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观理论主要内容是学校多学生的发展管理以学生发展差异实施多元化发展规划,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突出时,应当鼓励学生充分进行发展而非限制学生发展。多元智能观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该理论基础上实施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研究,是将学生管理和学生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理论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多元化、实用化方向发展的有力指导。

二、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重点突出问题,中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并且有较强的青春期逆反心心理,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前期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并且学习热情和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中,仅有25%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这样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阻碍。

(1)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化”严重。学校班级制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纪律,卫生等方面考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误解了学校的管理意图,在管理过程中之种种学生的纪律、卫生表层管理,对学生个性发展,成长心理的研究程度较低。由于中职学生发展的自身原因,他们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较强,导致中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严重,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完全背离,导致中职班级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较差,不仅破坏了班级发展的正常秩序,同时也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发展。

(2)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学生参与度不高。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制度中的相关理论化猪肚管理和单一的管理形式只能对学生产生约束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种植中职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最终形成中职学生班级管理“教师制定,教师实施”的局面,班级形成“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教育发展理念完全背离,同时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也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3)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的评价形式单一。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依据班级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制定的一套能够促进新j发展的制度保障,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制度保障,保障学生能够沿着正确发展方向发展,但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的评价形式较单一,班级管理评级只作为学生惩罚的标准,缺少学生鼓励制度的鉴定。例如:某班主任制定中职班级管理制度时,主要内容只有关于学生违反班级管理的惩罚措施,没有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奖励措施。使班级管理制度成为学生惩罚的“参考”,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多元智能观在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坚持学生为主的管理方式。多元智能观在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能应用首先坚持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制定相关班级管理制度时应当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制度前提,注重把握中职学生发展的自身特点,形成班级管理制度既是学生发展的规范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例如: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习成绩上升5名的学生给予全班表扬,并且给予一次做“老师助手”的课题研究探讨机会,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2)管理形式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在开展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的制度制定和实施管理时应当通过多重化手段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理,促进学生优势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实施班级管理多样化发展。例如:教师依据学生的发展能力,将学生分配成小组管理,让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的“小领导”,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实施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发展。基于多元智能观对中职学生班级管理进行管理应用时,教师应当实施民主化管理办法,逐步实现班级管理评价标准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制度确定中,形成中职班级管理赏罚分明,同时,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建设中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对自己形成明确的约束,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的开展。

基于多元智能观对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研究的分析和讨论为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同时也为形成良好的中职学生班级气氛提供依据,促进中职学生个性发展,也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小卫.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谈中职学生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16-17.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6

一、从伦理的视角审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伦理因素。而伦理作为通过对内在精神挖掘从而实现对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其对于班级管理具有内在的指导性。这就需要我们以伦理为着眼点对班级管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班级管理的形式对学生施行更好的教育。

1.过分追求工具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

班级管理的价值追求是班级管理的根本,如果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班级的管理。班级管理作为工具的价值更甚于其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这对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产生了巨大的阻碍。班级管理的这种注重班级管理效率而缺乏实质性的透析,导致现在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重视班级的外在控制

在现在的学校中,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往往注重那些外在的学校纪律等因素,诸如课堂纪律、课间操表现、班级卫生情况。这些外在的控制环节不仅是为了能够使班级更加有秩序,学校的学习生活氛围更好,其实其在学校的班级评比和教师评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很多教师将这些外在控制的好坏当作教学的得失并为之喜悲,自己班级管理整齐划一,学生都非常的规矩,教师就会觉得自豪;相反,如果自己的班级外在控制方面在评比中遭到了上级领导或者是同事的非议,教师就会觉得其涉及到了自己的面子,以后对学生的管理就更加严厉,使得班级管理硬生生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旨在进行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的工具,而学生的价值却完全没有体现。

学生们的坐姿、学习用品的摆放、穿着打扮、卫生情况等在这种过于重视外在氛围的情况下逐渐变得刻板单一。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好玩的天性,这些东西本不在他们的认识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受到过多的干预,因此大大压抑了他们自身的思想。这种严苛的管理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价值,没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过分重视外在的东西正在使班级管理失去本来的目的,从而逐渐变为一个冷冰冰的工具。

(2)过分追求考试成绩

现在的教学体制中,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受到很多教师的重视。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之间本就存在着差别,学生可能擅长的方面不同,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学生优劣。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学习能力、智力等的体现,无关乎学生的其他能力,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现今的教育考核制度过分关注升学率,以至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由于与自己的奖金分红等联系在一起,很多教师只追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

2.忽视学生主体性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班级管理活动是一项互动性比较强的活动,不但需要提高管理的质量,还需要在管理中教育学生。班级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个别情况下学校的领导也会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但并不常见。教师分为班主任教师以及任课教师,全体学生作为另一个参与者。学生本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是在长期被动管理的情况下,学生的这部分权利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教师在班级中过于强调其“管的作用”,事无巨细都严格要求,大大压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参与途径的缺乏。此外,本应该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本身还存在失德行为。

(1)学生主体性缺失

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其不但需要把社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还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化予以指导,推动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手中掌握着“大权”,成为了班级的绝对管理者,而本应该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教师本身应该起着导引的作用,但是由于未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长时间的顺从与被动接受,使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管理者,将导引行为与管理行为混为一谈,这就像导游在组织游客旅游的时候不给其自由游览的权利一样,教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主体性的缺乏,使得班级管理唯成绩论、唯评比论,但是却没有把学生考虑到管理的核心中去。

(2)教师失德现象

这种单一式的班级管理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得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对于班级的管理来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教师的这种“权力”如果成为了一种权威的话,必然会导致学生管理活动陷入“专制”。教师在管理中既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班级管理的绝对实施者,其本身就拥有太多的权力,而缺乏相应的约束,所有约束学生的规章制度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纸空文。例如,学生迟到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教师迟到却情有可原;学生不能带手机,教师的手机却在课堂上乱响。这些教师失德现象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来说存在着不良的影响。

3.过分追求高效率而忽视人文关怀

班级管理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会采用一些管理方法,而由于现在的班级管理的价值理论存在着问题,导致班级管理过于重视效率而缺乏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为了满足其管理的目的以及个人目的,对学生的管理手法和手段缺乏必要的限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为了能够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教师以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的姿态,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讽刺、打骂、体罚、变相体罚、罚款等已经被明令禁止的行为,有的教师甚至还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对于学生的日记本、信件都随意查看,缺乏应用的尊重。现在网络和新闻上屡屡出现的体罚、罚款等行为,本不应该是教育者所为,却硬生生地被打上了班级管理的烙印。这种缺失人文关怀,一味追求效率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

4.过分注重制度规范而忽视道德规范

现在的班级管理过分注重制度的管理而缺乏必要的道德滋养,这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使管理更加有秩序,其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来规范正常的生活或生产运转,使生活或生产更有效率。在班级管理中,制度主要体现了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纪律,其对于班级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这些制度才使得班级管理更加有秩序,更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能够使班级管理能够有据可依,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但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制度管理当作班级管理的唯一手段,事无巨细都设置很多规章制度来约束和限制学生,使得学生的思想幅度和活动幅度受到了很大压抑,这对于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以及学习上的积极性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有着独立思想、个性化思维的学生,并不是毫无思想的物体,所以这种单纯的量化的思维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应该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定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管理,而定性教育主要还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学生们都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能够在管理中渗透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学生们感受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就会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从伦理的视角对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

对于班级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对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重大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学校以及社会的客观因素,班级管理虽然在校园范围内开展,但其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上的影响,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班级管理中这些问题的成因。

1.教师教育观的偏差

虽然现在的教育理念将教师认定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灵塑造者”等多重美好的身份,但是实际上由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理念与价值的影响,使得其实际上将自己定位为教育中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自己,将其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绝对化,将本该平等公平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上下、尊卑的关系,这种上下的关系体系产生了班级管理的单向性。教师制定规章制度,而学生遵守,教师给予学生的指令,学生需要完成,造成了现在畸形的班级管理。教师本是班级的主导者,现在却兼任了班级管理的设计者、执行者、引导者、审判者等多重身份,这就造成了教师在班级管理事务中一意孤行,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没有及时予以重视,学生在班级中并没有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空间,相反只是一味顺从和服从,造成了班级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

2.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班级管理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面明镜,通过教师的言行学生可以端正自己。若是教师自身素质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教师在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里所说的教师人格主要包括教师的生活作风、工作和学习态度、自信心、责任心、事业心、心态等多个方面,正向人格能够导引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负向的人格能导致学生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教师的心理因素、职业操守也是影响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不良表现就是对于本职工作的疏懒、教学缺乏公正、情绪化。这样的老师无法敏锐察觉到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实行最符合其发展的教育方式。这将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3.学校管理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发育越来越充分,很多学校的管理都会借鉴企业的管理理论而实行一种科层式的管理制度。这种严密的层次结构、缜密的职责划分、完善的管理制度、效率化的流程对于学校的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层次越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越需要不同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所需要的规章制度也就越多,这样就造成了管理过程中人性的缺失,以致无法调动各个层次的工作热情。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得工作者对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漠不关心,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对于效率的忙碌追求,使得管理成为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管理目标的实现。现在的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实现功利性的发展目标,将教师的考核、晋升、奖金等都与学生管理与学习成绩挂钩,这就导致教师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满足其生活品位和生活需要,应激性地对其在班级管理中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造成其在班级管理中将管理视为工作,忽视了学生的本体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阻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社会环境方面

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受西方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现在盛行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金钱与地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风气已经逐步侵入到教育这块圣土,教育管理理念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社会的功能主义的指导就是以自身利益为轴心,以周围环境为工具,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学校为了能够使自身在教育系统占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以及投资,就需要用成绩来说话,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就使得学校的投入与产出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成绩,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就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为了能够使自身的利润效益最佳,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将人性管理逐步转化为工具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只是培养一批成绩优秀但是综合能力不强的学生,这些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道树.教育管理方式伦理化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

[3]王丽娟,王志彦.社会转型视域下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4]周志文,董秀丽.论学校管理的伦理基础.当代教育科学,2010(13).

[5]金保华,陈萍.试论伦理的教育管理价值与功能.教育探索,2010(3).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1]目前大部分高校取消了班主任,主要由辅导员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辅导员应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策略,创新班级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的班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用于班级管理的精力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辅导员坐班制,要求上班时间辅导员必须在办公室,办公室事务繁多,不但要处理学生的各项事务,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还要协助处理办公室其他事务、开会、培训等诸多事宜。一名辅导员通常管理5、6个班,大约200-250名学生,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均需辅导员亲力亲为,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还需承担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党务工作等等,事务繁杂,任务繁重。

(2)缺乏固定的场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级凝聚力不强。大部分高校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不同的课在不同的教室进行,课余时间可自行选择教室上自习。辅导员召开班会只能根据教室空余情况临时选择,开展班级活动没有统一的地点,不利于开展教室文化建设。很多高校实行选课制度,学生可自行选择上课时间、地点,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够,班级凝聚力不强。

(3)任课教师普遍缺乏班级管理的意识,认为班级管理与自己无关。很多高校认为班级管理是辅导员的职责,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普通教师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通常采取汇报给所带班级辅导员的方式,由辅导员处理班级的一切事务。很多高校辅导员未承担教学任务,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均在课外,时间有限,相关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的策略

(1)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协助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扮演了受教育者、自我管理与服务者的多种角色,[2]在班级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健全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选拔出能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加强学生干部工作技巧的培训,注重工作能力的提升。

(2)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班级管理。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高校辅导员应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一方面及时将学校的各类通知迅速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新的平台。辅导员可针对近期的热点问题以及班级状况与同学们讨论,经常性与同学们互动聊天。通过查看学生的微博、QQ空间、朋友圈信息了解学生的行踪、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3)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集体荣誉感等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多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众多老师的关爱,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4)关注贫困生,关注问题学生。贫困生及问题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贫困生在学习期间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大多心理脆弱,较为自卑。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期间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中途退学。在评选奖助贷补时应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资助。另外,班级管理尤其要重视存在厌学情绪、抑郁症、网瘾等问题学生的管理,严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应关注问题学生的思想动向,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开导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阳光。

(5)健全班级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班级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的依据,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3]班级制度应该涵盖日常管理、奖助贷补、惩处措施等各个方面,应做到细化,可行性强,并严格执行。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班级管理力求制度化,组织学生定期学习制度,让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制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B_txjgkYKhJF7auiQgpgL2kqafp0kHnLmdipDf5FwDawFvvZl4wKoGZlK7B7iZBt56F54Y9mrp74fXKnK3up8x4RhkeHtHH3VYoz4ndZhlu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8

论文摘要: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班级管理。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断致力于制度建设工作,优化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科学管理,把握有利时机,促使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现代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眼前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从远期效应来讲,学生管理工作还会对国家教育事业产生影响,而学生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从一定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正因此,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分析和探讨提高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想现实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 

 正如果把每一个学校比做一个花园,那么班级管理就是这个花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之花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花园美丽与否。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与管理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发展,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班级非理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和规章制度等理性管理的作用外,要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班级成员的非理性因素作为管理的内容之一,运用各种非理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对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班级成员的情绪、感情、意志等心态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成员潜在的自信、自强、自尊、自控、的意识,通过群体的共感和共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一一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总结了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理验,下面就班级管理谈点个人的看法:提高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方向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一项具有教育特色的系统性工程。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与班级教育管理相关的各方面的理论,例如,学生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等,并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观念的更新,现代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主观念和民主意识,结合这一现实情况,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也要相应的有所调整,第一,现代班级管理工作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管理学生,也不是简单的维护班级秩序即可,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将学生真正是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一切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需求,并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探索班级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但是学生的管理者,更要使学生的引导者;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听话守纪律,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素养,这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正确方式。 

 2做好制度建设 

 搞好制度建设工作是现代学生管理效能提高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管理者要在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将重点集中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但是要想达到自主管理的预期效果,少不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现代班级管理者要以发展的眼观审视教育形势,对现有的班级管理制度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注意要宽严适宜、有奖有罚。现代班级管理制度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致来说,可以划分为会议制度、参与制度、考评制度、骨干选拔制度以及行为规范等类型。优化班级管理制度要始终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明确提倡、禁止、限制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社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可以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这对于扭转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管束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好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项学习,并切实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 

 3实现科学管理 

 提高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核心内容就是优化班级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班级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但是却存在一定的规律,具体的说,现代班级管理模式要具有三大系统:第一,计划系统,在制定班级管理计划时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事件三方面入手,班级管理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时间点和时间段的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止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机制;第二,监督检查系统,主要指的是班干部根据各自职责进行检查、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以及相互之间检查等,班级管理人员还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查;第三,反馈系统,班级管理者要随时向学生传达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相关信息,此外,还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赢取学生的信任和配合。 

 4把握时机 

 促进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抓住有利时机。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准确把握时机十分关键,在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预期效果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所实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就是现代学生班级管理者对有利教育时机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最有利时机是学生入学时,因为此时学生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陌生感,教师的引导作用最为有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班级管理者要对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科学管理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以促进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贺菲.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08-06-01 

 [2] 董永哲.用新课程理念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新课程实施中班主任角色的转变.考试周刊,2009年 第26期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9

由被动随从到主动建构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班主任是由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的角色首先是一位教师,然后才是一位班主任,学科教学常被认为是他们的主业和职业,班主任被认为是他们的副业。班主任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刻板保守地维持班级基本运行状态。理想的班级管理状况应该是班主任把班级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化工作和一项伟大的事业,按照班级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办事,主动提出班级发展目标、建构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这样的班级管理才能是积极的、超前的、高效的班级管理。

由约束规范到自主发展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规管理经常成为占据班主任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内容,管理方法也主要是采取规章制度、检查评比等约束限制等手段,而高尚的道德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则经常处于次要的位置。这样的班级管理状态使得班主任工作很累、学生的发展很受局限。理想的班级管理应该是通过班级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让常规管理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主题性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境界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实施自我教育,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由价值多元到主流引领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和学生价值观都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多元价值观,班主任往往无所适从,经常处于迷茫和无为的状态,使得班级处于没有主流价值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班级形成主流文化,不利于班主任进行高效的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理想的作法是,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坚持用和谐的价值取向、阳光的价值取向、进取的价值取向引领班级舆论和文化,用爱心、诚信、公正、尊重等道德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在主流文化引领下包容多元文化,在主流价值引领下尊重多元价值。

由个体教育到集体教育

班级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组成,各种问题也主要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班主任经常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个体学生发生的具体问题,个体教育和指导成为很多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以个体教育为主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道德成长问题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集体,良好的集体就是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教育主体,进行集体教育应该成为现代班级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由解决问题到超前教育

解决问题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多数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但问题是永远也解决不完的,这样的班级管理工作是被动的、滞后的、辛苦的、低效的。理想的作法是把握教育规律、班级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超前进行主题教育、引领性教育和预防性教育,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实践探索和自主学习,把握一个学段内不同时期、不同关键点的特点和超前应对策略,以实现超前教育、未雨绸缪。

由集权管理到分权自治

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是两种不同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行为。一些班主任在有意无意之中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因为集权的管理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也容易看到效果。从长远看,从科学角度分析,从学生心理需要看,分权管理是更为科学、持久、高效的管理,班级管理应该由集权管理到分权自治。比如,已有的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的做法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由人治管理到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中职创新型班集体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6-01

班集体创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迎接社会以及企业对其的挑战与要求。而一个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只依靠教师的管理与组织是完全行不通的,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确定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目标,使全体师生能朝着同一个目标与方向共同奋斗,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可以说,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规范与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向着社会对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与前进。这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建立创新型班集体,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设置具体的奖惩措施,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展,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创设创新型的班集体呢?

1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保障,它的构建以及完善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创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加快班集体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从而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能够向着同一目标努力和奋斗。而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具有导向性。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促进集体意识的形成与增强,使班集体能够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与发展;(2)具有约束作用。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约束学生的所作所为不能违背班集体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班级规章制度锻炼与磨练自己的意志,让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加班集体的战斗力。这样建立起来的班级规章制度才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2确定三位一体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是集系级管理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三位为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系级管理者是在负责整个年级班级管理的总责任人,他的作用主要是负责掌控与把握整个年级班级管理与建设的总方向,负责加强与督导各个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并制定与完善各个班集体管理目标的总评价体系。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管理与建设的指导者、组织者与领导者,是整个创新型班集体创设的核心人物,在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符合班级特色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此外,班主任还是创新型班集体创设的责任者,班主任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设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从而实现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学生干部是由学生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他们能够辅助班主任更好地建立与管理班级,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型的优秀的班集体。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班集体创设过程中,采取三位一体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班集体管理工作向着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班主任的班集体管理工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3完善班级管理建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创设创新型班集体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以外,完善班级管理建设也不妨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班级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目标管理。在具体班集体创设过程中,班主任不防同时采取这几种班级管理模式,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与执行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与规范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现代班集体管理模式下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管理模式之一。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地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实现将集体与个人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在实施平行管理时,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成为教育力量,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转化与感悟,实现班集体管理与发展的目的。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的决定与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到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目标管理是指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它的目的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向着同一班级目标奋斗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良好品质。

4结语

总之,班级由学生组成,而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因此,在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创设过程中来,从而建设出和谐、民主的创新型班集体。

参考文献:

[1]陈静.创新型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2016,no.

317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