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5:45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1

我国法制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国实际,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和积极的实践探索,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需要切实抓好的几项工作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法制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及矛盾,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加速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立法机关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这个重点,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立法质量和法律的社会效果都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要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更加注重立法质量。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以更好地发挥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我国的立法权属于人民。立法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统筹立法的门类和数量,尽快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司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加强司法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面对加快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加强各项政法工作,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改革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公民权利救助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司法保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切实保障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问题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确保司法公正。

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目前政府法制建设也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还不适应的问题。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行政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缺乏群众感情和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依法治国的进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看,在新的形势下,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行为必须进一步规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形成工作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内容、程序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司法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执法机关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明确内容,规范程序,改进方式,并加强对各种形式监督的协调整合,保障执法监督的有效进行。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进一步深化执法监督体制改革,重点加强责任追究,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确保执法权力正确行使。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突出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牢法治思想基础。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注重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注重增强法治意识和义务意识。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为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法制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国实际,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和积极的实践探索,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不能削弱党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各环节。要保证党在立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和保障执法部门依法严格公正执法,不干预执法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也是党的领导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加快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确保立法质量,确保法律实施。

坚持从国情出发,处理好吸收我国法治经验与借鉴外国法治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法律制度,应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的事情只能用中国的法律来治理,而不能用外国的法律来治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中国的法制与外国的法制是不可能简单“接轨”的,制定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简单地“临摹”外国的法律。我们所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治国理政方略。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使法制建设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民主制度,建设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对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仍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积极吸收和借鉴,但决不照搬别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2

在中国政法大学6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和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司法部、北京市的负责同志一起,专程来学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们。

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应运而生。60年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国政法大学秉承“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法学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立法和普法宣传,主动服务执法司法实践,先后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法律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名师、政法英才,创造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法学研究成果,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法学教育高等学府,被誉为“共和国政法干部的摇篮”。中国政法大学60年来走过的历程,折射了我国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总书记,向中国政法大学60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向全校师生员工及海内外校友表示诚挚问候!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风云变幻中经受了考验,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影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关联,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历史上中国人民遭受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又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连基本的生存权都保证不了,更不用奢谈什么民主法治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成功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蓬勃发展,法律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不管是老教授、中青年教师,还是青年学子,都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同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我们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同志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总书记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不懈地扎实往前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5月4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进一步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培养青年法律人才,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法治实践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既是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政法院校建设和法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指针。政法院校担负着培养政法人才的重任,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将之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大计和战略任务,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确保取得明显成效。要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把专业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传授法律知识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律人才。要抓住中央关于实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双向交流合作机制,使教学活动进一步面向实践、贴近实务,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希望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政法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宽广的视野胸怀、丰富的法律知识、过硬的专业本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大力弘扬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忠实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第二,坚持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法学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法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践证明,任何脱离科学理论指导、脱离社会实际的法学研究,都不会有生命力。同时,法学研究又需要探寻规律、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需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理论勇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比如,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如何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功能;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依法维护我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等等。在法学研究中,要坚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立足我国实际,大胆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括法学法治方面的成果;对于那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搞乱中国的错误思潮,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政法院校聚集了我国法学界一大批名师大家和中青年法学骨干,是我国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希望大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加强对事关我国法治建设长远发展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执法司法实践中突出问题的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以更多优秀研究成果服务法治实践、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第三,坚持胸怀理想与脚踏实地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蓄才智、建功立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政法院校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同学们完成学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公证员、学者以及许多行业的中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同学们肩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目前法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法律人才总体上还很不够。作为新一代法律学子,同学们肩上的责任光荣而艰巨,要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挑大梁、担重担。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把追求法治的满腔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沉下心来,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有国际视野又熟悉国情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号召广大青年“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总书记的这些教诲语重心长、切合实际,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基层一线许多单位还十分缺乏高素质法律人才。社会是大课堂。基层更是大舞台,发展和成才的空间更加广阔。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和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在实践磨炼中了解把握国情,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经受考验,在解决民生疾苦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在为法治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社会实践。我们大家有幸躬逢其盛,投身这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伟大事业,应当倍感自豪、倍加珍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进这一宏图伟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3

一、切实明确“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平安*”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载体,以严厉打击犯罪和整治重点区域为手段,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其目标任务是,通过几年的努力,着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严密的排调机制、有力的打击机制、完善的防范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坚强的保障机制;坚决遏制重大、重特大刑事案件、涉法上访问题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开创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二、以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一是抓严打整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犯罪,加大对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坚决遏制重大案件和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把依法从重从快从严的方针贯穿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对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做到快侦快破、快捕快诉、快审快结,确保执法质量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抓基层基础,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不断构筑和完善“一网、双控、三建、四管、五防”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治安中心户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建设,巩固治安中心户建设成果。进一步整合治安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壮大群防力量,全面开展巡逻防控和门店联防,有效控制城区和乡镇集镇的治安秩序,稳步提升治安防范水平。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建设,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三是抓排查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矛盾纠纷月排查制度,加强对重要时段各种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努力把影响稳定的苗头、事端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始发阶段,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和组织,确保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广大群众要遵守《条例》,依法反映合理诉求和保障自身权益。对于人妨碍秩序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抓应急机制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全方位、多层次制订和完善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特种行业、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查处色情、违法网站,封堵有害信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坚持农村交通、消防协管员和“四方一责”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五是抓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把法制建设、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推进法制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一步突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中小学校未成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4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20__年的预期目标是:力争实现社会总产值185亿元,增长8.8%;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758元,增长12%。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长8%。

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要实施以下四大工程:

按照“四大平台”建设主体地位,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和集镇功能定位,以产城联动和产业联动的合力,迸发经济增长动力。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区。加快大产业平台建设,按照新建、拓展及改造提升的思路,努力建设块状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区。一是做好“__水库”工业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布局,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规划建设国际消防和汽配五金产业园及相关配套企业,引导和吸引镇内外的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加快中河路南侧地块建设,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积极打造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特色产业区。三是推进集镇工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加快“四换三名”工程,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和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集聚、集约、创新、特色发展。同时,深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展“零土地招商”,重点抓好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项目的洽谈与落地。20__年力争引进内资1.6亿元,外资600万美元。新增规上企业6家,新增亿元企业2家,全镇规上产值达54亿元,增长10.5%。创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构建“以观光休闲为主线,生态高效为目标,区块特色明显”的大农业发展思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管并重推进园区农业设施、防洪排涝、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加快园区招商步伐,致力于发展精品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全市首家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转变为农服务方式,开展农业咨询培训、农资供应、信息集散、产品质量溯源、信贷保险等多项服务,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和效益农业,切实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商贸经济发展功能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富民活镇的重要手段,制订完善商贸发展规划,出台服务业发展系列政策。加快产城联动,积极开展镇文体中心西侧地块、镇政府西侧地块集镇商贸新区招商,逐步集聚商业及人气。同时对集镇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着力实施改造提升和退二进三,鼓励企业合理利用厂房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重点利用杏山湖优越的自然环境,建设环湖游步道。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加快全镇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完善网络营销体系,提升全镇商贸活力。

以新一轮城镇建设三年行动为契机,坚持规划先行,更加注重顺势而为、和谐相融,同步推进集镇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型特色小镇。着力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论证,加快镇域面上基础框架拓展。实施329国道__段路面、管道、绿化等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沿路街景改造提升。通过329国道及复线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路的提升,切实改善集镇沿路形象。建设20__年度宁波市计划内3条网络公路,进一步完善全镇路网框架。加快打造集镇新区,迁建卫生院等基础配套,使集镇面貌和功能有一个质的提升。着力打造精品特色村。继续推进回龙村、十六户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回龙安置小区建设;大力扶持十六户村打造精品特色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新建公园、实施户户绿化工程,推进主干道文化墙及围墙改造,做到村庄布局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有效融入,生态人居和休闲旅游相得益彰。同时积极推进各行政村建设,改造旧村落、拆除违章建筑,继续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疏浚、水环境治理、畜禽养殖业治理,以“森林城镇”创建带动“森林村庄”创建,打造一村一亮点,一村一特色,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和生态宜居指数。着力提升集镇管理水平。加强集镇宏观管理和微观空间治理,统筹协调绿化、路灯、保洁、生活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管理服务,完善社会化运作机制,提升街路、绿化、保洁水平。严控新建违章,加强城建监察执法力度,深化“一跨十乱”整治及土地违法行

为巡查,巩固“无违建”镇村创建成果,不断提升集镇形象及品味。面对生态环境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持续有力推进“五水共治”,加快行业提升,积极破解环境治理难点,依法监管筑牢生态环境底线,努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示范乡镇。打造治水“示范区”。按照“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发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源头治理。继续开展生活污水截污纳管,20__年,力争全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完善榨菜废水统一纳管系统,新建榨菜皮压缩设备及腌制泵房,做到榨菜污水不落河、不入海。规范运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榨菜污水等管网系统,不断提升污水管网运行成效。突出河道专项整治及生态修复,推动南高桥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河道“三洁九无”,巩固黑臭河、垃圾河整治成效。科学使用泵闸,盘活调节全镇河道水系,确保河网水系畅通,推进水环境稳步提升。打造行业提升“样本区”。紧紧抓牢行业提升这一抓手,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双调整”,做到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双控制”。要按照“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印染、电镀、表面处理行业整治或提升,积极引导涉污企业转产或升级改造。以新成立的印染集团为平台,调整企业污水处理费,理顺新排放标准下的收费机制,完善印染废水提标改造工程,不断提升印染废水提标改造工程运行成效。打造生态监管“创新区”。切实增强生态建设属地监管职责和主动作为意识,牢固树立环境法治思维,严格执行新的环保法及两高司法解释,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量,整合生态办、“五水共治”办、环保所等职能办线及部门,负责生态监管执法、环保突发事件处置、生态修复补偿收费等相关工作。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制度,扩大第三方监督,加大信息公示力度,营造全社会监督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是加大民生保障的有效手段,更是依法治镇的具体体现。我们将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整合各办线及职能部门的队伍、资源和职能,建立完善七大中心运作机制,即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建设监管服务中心、市政管理服务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社会治理联调中心、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中心和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提升为民服务实效。构建大教文卫发展格局。加快教育现代化强镇建设,重点要抓好横塘小学操场扩建和镇中学食堂体艺综合楼改建。巩固深化宁波市文明镇、宁波市卫生镇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疾病防控、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便民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依法依规推进计生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蒋梦麟故居第二期修缮保护工作。深化“蒋梦麟读书节”、“潮涌__”等镇文化宣传品牌,广泛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增强文化教育、文化引领、文化熏陶功能。深入推进“做文明崇德__人”活动,开展镇村户文明创建及社会公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营造幸福和谐的社会文化底蕴。构建大保障社会救助格局。积极探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统筹民政、社保、残联、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线(组织)资源,把各类需要救助群众的信息尽可能纳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原各自独立的低保补助、残疾人救助、慈善救助、困难职工补助、推荐就业等各类救助形式,建立台账统一、实时更新、动态跟踪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大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排摸、调整及补助力度,避免重复享受。继续深化乐业增收工作,推进创业率和就业率“双提升”,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构建大平安综合治理格局。深化“平安乡镇”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治安防范力度,严厉打击偷、盗、抢等各类违法案件。加强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完善基层综治网格化管理,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全部纳入社会治理联调中心,建立信息联通、问题联治、矛盾联调的工作格局。着力抓好网格长队伍建设,培育民间“老娘舅”,壮大矛盾隐患排查调处力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公共安全监管常态化机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积极筹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营造法治环境。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特殊人群帮教、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力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好的作风、更大的力度、更高的起点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突出镇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议事制度,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继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积极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增强党委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党委班子驾驭全局、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强化“书记抓、抓书记”制度,深化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5

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春鹰研究员就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并谈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讲话中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紧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推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三是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四是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增强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意识,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素质和本领。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6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协商,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教育资源网点4座,完成4个村寨与县城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小片网点达45座,与县城联网的村寨达24个,乡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提高到90.2%。

认真贯彻落实《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切实开展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工作,坚决执行“黄牌警告”制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27‰。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土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植树造林38200亩,森林覆盖率达43%,新建沼气池3459口,全县沼气池累计达13608口,沼气化率达47%。

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全县有2236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740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外事、侨务、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人事、机构编制、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审计、统计、档案等各项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

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继续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扶贫助教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组织的处理和防范工作,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依法治县全面推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立了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完成了乡镇撤并工作,认真落实政务、事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行使广泛的民力。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发挥政协、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行风评议工作,规范行政行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排查出山林权属纠纷等社会热点问题12件,已处理10件;接待来信来访71件次,已办结62件,办结率为87.3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严打整治”斗争取得新成果,全民普法工作广泛开展,“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县工作顺利进行。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各位委员,过去的一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在省州党委、政府和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在竞争中迎接挑战、在转型中经受考验、在困难中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XX县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付出辛勤劳动和作出积极贡献的全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屏人民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县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仍较脆弱,农民增收困难;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平衡难度大,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机关工作不够深入扎实,有的部门服务意识差;社会治安形势仍较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上述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年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20*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实现我县“十五”计划目标,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州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产业培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旅游开发进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坚持以提高全民素质,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努力推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42096万元,增长8%,农业总产值24662万元,增长3.5%,工业总产值27000万元,增长14.89%,财政总收入3367万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54万元,增长9.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0万元,农民人均吃粮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6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国教育资源网工程,努力推进广播电视、文娱演艺、民族乡村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整合卫生资源,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级卫生院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高医疗队伍素质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抓住国家向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的机遇,坚持防护与治理并重,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继续实施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建设和城镇面山绿化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按质按时完成3000口国债农村沼气池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矿藏、森林、人文等资源,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控制,提高环境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做好“双拥”工作,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部队建设,进一步抓好国防动员和国防知识教育,加强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做好老干部工作。搞好防灾、救灾和减灾工作,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和跟踪问效,做好统计、质监、药监、档案、保密、气象等工作。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和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按照《XX省公务员八条禁令》要求,严格公务员管理,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努力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开展“诚信XX,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大力宏扬和深入实践“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XX精神。进一步开展军警民共建、企业和社区自建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文明礼貌服务。

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环境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切实贯彻“严打”方针,开展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深入开展同“”等组织的斗争,加大禁毒斗争力度,巩固“无毒县”成果。加快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做好农村纠纷调处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建立和完善治安防范体系。高度重视和做好工作,健全各级机构和各部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快捷、规范地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思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立足防范,深入整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九)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保证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加强法制宣传,开展法制下乡活动,进一步巩固“三五”普法成果,切实做好“四五”普法工作。加强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坚决查处执法违法、行政渎职行为。进一步整顿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

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和向县政协通报工作制度,积极支持县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进一步开展政务、厂务、事务和村务公开工作,完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做好第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努力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XX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实行政企分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资源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7

(一)在服务大局上解放思想,必须围绕推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解放思想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做到经济结构优、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我们司法行政部门要在服务大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必须首先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好服务。要紧紧围绕市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大力拓展和发展法律服务业,切实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中的作用,在各级政府落实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三农”、改善民生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中当好法律参谋和助手。积极组织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队伍为全县招商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改制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开展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搞好法律服务,依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能耗指标的降低。大力加强律师行业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高我县律师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法律服务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在服务大局上解放思想,必须围绕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司法行政部门要在服务大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必须深刻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辨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职能,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措施,注重借鉴、总结和推广成熟的经验做法,确保社区矫正质量和效果;积极实施刑释解教人员从监狱劳教机关到社会帮教组织的“一体化”帮教安置措施,进一步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分类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帮教安置工作水平,有效预防重新违法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秩序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构建“三种调解渠道”紧密衔接的“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筑牢城乡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认真做好律师参与处理涉法信访工作,加强对律师参与处理群体性事件、敏感案件的指导和管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努力维护全县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三)在服务大局上解放思想,必须围绕改善民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列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发展,民生为本。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切实转变作风,要真正把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司法行政部门要在服务大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握好科学发展的根本,把握好社会建设的重点,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切实把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服务摆上突出位置。要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治理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遇到的涉法涉诉问题,以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促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引导广大律师通过刑事辩护和诉讼,切实维护被告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深入贯彻落实《公证法》,及时为群众提供公证服务,有效发挥公证的预防功能,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不断扩**律援助覆盖面,不断完善便民法律援助措施,有效推进解决困难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依法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8

一、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制建设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复杂变化,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推进法治建设,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以法治来保障。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法治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面对当前激烈竞争态势,我们要赢得发展优势,必须通过法治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吸引外商投资,投资者最看重两条,一个是投资机会,要能赚钱;一个是法治环境,要有法治保障。为什么芬兰、丹麦等北欧诸国和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国家既能长期维持社会高福利财政政策又能保持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公平、透明、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可见,法治环境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法治就是抓科学发展。建设法治,就是要把法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作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通过加快建设法治,保障和推动“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幸福”战略的实施,不断提升全县发展的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

2.推进法治建设,是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的内在要求。实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本质特征,让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不渝追求的政治理想。但民主和法治不可分离。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民主也就没有保障。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在保护私有财产安全、扩大政治参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建设法治,有利于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法律的框架下积极履行职能;有利于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全县人民创业创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我县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3.推进法治建设,是弘扬法治精神、加快法治进程的重要抓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手段,是现代政府和社会一致追求的目标。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既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更需要以有效的载体和丰富的活动来推动实践,促进全社会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将法治理念融入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管理社会、依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公民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4.推进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空前广泛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在给我们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使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集中表现出来,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像征地拆迁、生态环境、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还将长期存在。妥善处理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的要靠法治。实践证明,法治是以理性平和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最佳模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向。抓法治就是抓管理,就是抓社会管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导向理念,用法治眼光审视社会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用法治方法满足民生需求,更加积极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推进法治建设,是驾驭复杂局势、提高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为更为紧迫和更加繁重的任务。我们要驾驭复杂局势,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爱护干部、保护干部的角度来讲,党和政府自身不厉行法治,就会造成干部失职渎职甚至于违法犯罪;党和政府自身不践行法治,也无法有效处置、突发事件,难以彰显党委、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就是要求我们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以法治的理念和手段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党的领导和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不断提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法治建设取得实效

省委《纲要》明确了年至年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法治湖南建设的主要任务。市委《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深入普法、强化监督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建设,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年,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权力运行规范,法律实施机制完善,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此,我们要突出工作重点,体现实践特色,力求在六个方面取得实效。

1.要坚持服务发展,力求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见成效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法建设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财产权利、保证合同履约、维护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保障主体平等,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要始终服务发展大局。建设法治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我们要把法治建设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尤其要与全县重大经济活动、一个时期中心任务或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造优质发展环境。

二是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当前,要把整顿市场秩序的重点放在食品、药品、农产品等质量安全的保护上,放在对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围标串标、强行参工参运等行为的整治上,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三是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严格坚持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于民,提高在全社会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努力打造诚信政府。要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要加大失信惩戒,提高失信成本,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

2.要坚持打防并举,力求在创建平安上见成效

去年以来,我县综治维稳形势越来越严峻,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持续不断,去年民调测评在全省排名靠后,综治工作在全省是基本合格类,位置很危险,弄得不好就要被黄牌警告。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今年要在全县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通过打防并举、专群结合,确保综治工作升类进位,争创省级平安县。

一是要加大“打”的力度。对黑恶势力犯罪,要坚持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它坐大成势;对盗窃、抢劫、抢夺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要组织专案侦破,提高破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要下移“防”的重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为什么搞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几个警种合一,警力下沉,为基层群众服务。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健全防控体系。在防控主体上,要加强组织建设,狠抓责任落实,真正做到以块为主、守土有责,区域协作、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在防控范围上,要搞好街区防控、内部防控、视频防控和网络防控,着力推进由治安防控向公共安全的全领域拓展、由重点部位向城乡统筹的全方位覆盖、由关键环节向社会运转的全过程延伸;在防控手段上,要积极推进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在防控的基础上加强排查、整治和监管,做到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管理无盲区,使矛盾化解在源头、隐患消除在未发、事故处置在萌芽。

三是要营造“创”的氛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平安创建仅靠政法机关和综治维稳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够,必须进一步深化以“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等为主的平安创建活动,在创建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民调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要坚持标本兼治,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见成效

今年,党的十将要召开,各级人大、政府、政协要换届,极有可能是一个各类社会矛盾碰头叠加的年份,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露头。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标本兼治的方法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要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把社会矛盾的末端处理与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定完善政策制度结合起来,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发展全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对未经评估引发严重后果的,要实行责任查究,逐步把稳定风险评估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二是要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和“积案化解攻坚年”活动,健全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要依法规范行为,促进与诉讼、复议、仲裁、执法监督相配合,积极引导人通过法律途径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三是要强化维稳工作问责追责。认真分析当前一些突出的涉稳问题,既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与少数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有关。不惩前无以毖后。我在这里重申,今年我县维稳工作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不管是多强势的单位,不管过去做过多大贡献,只要维稳工作失职、失责、失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将依照县委重新修订的维稳责任追究办法,严肃问责追责,决不姑息迁就。

4.要坚持统筹推进,力求在创新社会管理上见成效

要通过推进法治建设,以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来促进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一是要强化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好思维方法、思路办法问题,这是前提和基础。①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②要强化社会协同、广泛参与的理念。③要强化统筹兼顾、依法管理的理念。④要强化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理念。

二是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保障,社会协同是要求,公众参与是基础。

三是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①要构建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即要构建强化自觉守法、推进严格执法、保障公正司法的制度体系。②要构建人本化的保障体系。即以“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助学、公共租赁住房)”、“五大社会福利(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主要内容,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③要构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积极发展中介服务,规范提升社区服务。④要构建网格化的责任体系。要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从县、到乡、到社区、到网格,形成“三级管理、四级负责”的责任链条,把社会管理的每项责任落实到格、落实到人。

四是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包括诉求表达机制、情绪疏导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等。

五是要夯实社会管理基础。①要加强组织建设。包括政权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②要强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③要提高管理水平。以事务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社区管理为重点,有效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特别是要大力推广“村为主”工作机制,确保把矛盾化解在基层。④要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各界人士、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5.要坚持公正执法,力求在维护公平正义上见成效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维护。

一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①要切实加快政府转型,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多地采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间接管理手段,更快地搭建电子政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各级政府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②要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尤其要注意防范政府工作中的法律风险。③要着力规范行政执法,从体制机制上、程序步骤上、监督问责上确保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尤其要狠抓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切实解决好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随意执法等突出问题。④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加大财政收支、行政审批事项、国有资产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的公开力度,不断从程序、内容上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另一方面,要推进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最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取信于民的最基本方面。推进公正司法,①县委政法委要加大执法质量评查力度,重点评查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经济领域的案件,促进政法部门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②要以开展“司法公正常德行”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统一裁判和执法尺度,争取在规范自由裁量权上有新突破;加大生效裁判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震慑机制,争取在解决执行难上有新突破;健全司法纠错机制,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争取在错案纠正上有新突破。③要以规范和保障律师执业活动为重点,加强和规范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促进司法公正中的纽带作用。④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判决。

6.要坚持从严治警,力求在政法队伍建设上见成效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全县政法机关要始终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把政法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一是要恪守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是政法干警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政法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政法干警主持正义、维护公平。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真正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

二是要强化权力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抓住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进一步完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执法行为规范,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克服执法上的随意性。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行为规范的专门培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要健全检察机关对政法各单位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完善县委政法委与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司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所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真正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要严管干警队伍。政法各单位要带好班子,管好队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对于政法队伍内部的违法违纪案件,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清除出政法队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包庇纵容、失职失察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在这方面,每年要抓几个反面典型。

四是要关爱政法干警。总的要求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政法队伍建设全过程,把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①要关心政法干警的成长进步,解决好他们的职级待遇问题。②要提高科学用警、科技强警水平,减轻基层政法干警的负担。③要理直气壮地支持政法干警依法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④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政法干警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⑤要加大政法干警正面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十佳干警”、“十佳法官”、“十佳检察官”和“破案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要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形成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法治是一项关乎长远、影响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形成合力。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县委的决策部署,把建设法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县委成立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法治建设的督促检查。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二要明确工作职责。要把法治建设的目标责任分解到部门、到单位、到责任人,切实做到目标量化、工作细化、实施过程项目化。各单位要迅速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认真抓好任务落实。三要搞好办点示范。市委卿书记到我们办点。县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同志都要领办法治建设示范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各单位要参照法治示范点建设标准,结合单位实际,发扬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实践,科学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四要加强督导考核。要建立科学的建设法治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明确评估指标,规范操作流程,细化目标责任,加强经常性督促和定期考核,督导考核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五要切实强化保障。要加大对建设法治的投入,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运转。

2.要持续深入组织实施。建设法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一要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及各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建设法治的整体合力。各级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级人大要依法监督,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司法,政协和各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法治建设。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要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开展法治先进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单位)、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主题创建活动,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要积极开展法治建设理论研讨、文艺汇演、现场推介、法治单位(人物)评选、法治建设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法治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三要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对法治建设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相关活动的宣传,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县电视台、网站和常德日报驻记者站,要通过开设法治频道、设置专题网页、组织系列评论、开辟专栏等方式,总结推广法治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集中宣传法治建设成果。

3.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法治建设工作线长面广,千头万绪,各级各单位在抓好全面贯彻落实的同时,更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此带动全面工作的推开和一般性问题的解决。要按照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立足本地本单位实际,重点抓好影响经济发展大局、影响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形象、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法治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效裁判执行难、错案追究不到位、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等热点、难点问题,相关单位要严格落实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负责、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要求,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9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动员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奋斗。

一、科学发展道路上创业创新、奋力前行的五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影响,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密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全面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方针,及时出台帮扶企业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郾9%,2011年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800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925亿元和3151亿元。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推进“四大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两个科技城”建设,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能源、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吸引浙商回归发展,支持引导浙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在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化率达到62?郾3%,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形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圆满完成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其他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深入推进。

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各领域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法治浙江,扩大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认真研究部署新形势下人大、政协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得到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成绩显著,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

文化大省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始终坚持富民惠民安民为先原则,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新格局。城乡就业持续增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效明显,农民持续增收,职工工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0000元和13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2?郾49倍缩小到2?郾37倍。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大幅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面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建立从省到村五级便民服务体系,政务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体育、气象以及人口、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着力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全面部署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行动基础上,启动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耕地得到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切实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和以“强塘固房”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设立浙江生态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流域环境监管等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以及“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进一步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作出部署,组织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肃换届纪律,圆满完成市县乡村集中换届,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等制度,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特级专家、“”、151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制度,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和党内生活相关制度,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制定实施党代表任期制五项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积极推进公推直选,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和“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着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提能增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并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狠抓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下大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经济增长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改善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状况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受制于客观条件,有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有的则反映出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形势发展有差距,改革创新意识与发展要求有差距,工作落实成效与人民群众期望有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还不够深入,抓得还不够有力。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起来说,过去的五年,是浙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五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成效显著的五年,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继往开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省共产党员、广大干部群众和外来建设者,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民和武警驻浙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浙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牢记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始终遵循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不断强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以上五个方面,既是过去工作实践的深刻体会,也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务必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二、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切实担负起建设现代化浙江的历史重任。

建设现代化浙江,是贯彻中央“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求的实际行动,是深化“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目标追求,是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比,建设现代化浙江的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任务更艰巨。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浙江,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浙江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我们既要大力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创造更加丰裕的物质财富,又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要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注重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积极探索促进居民财产增值保值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最终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上共同富有。为此,要更加强调共建共享,更加强调社会和谐,更加强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切实增强全省人民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努力奋斗。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左右。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工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推动的发展格局,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普惠性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和22000元左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与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善,依法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健全,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关系更加协调,社会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各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提高。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主要任务

推进现代化浙江建设,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切实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事关浙江未来发展和全国大局,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举全省之力,稳步推进。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这一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完善沿海开放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坚持开发开放、先行先试,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着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无水港、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努力把义乌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着重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破解“两多两难”,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高地,以此为契机促进全省金融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四大建设”。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培育发展大产业是推进“四大建设”的核心任务。要把做强工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和建筑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不断做实服务业。大平台是承载大产业的空间载体。要进一步明确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强化要素保障,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大企业是大产业的中坚力量。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是培育发展大产业的有效手段。要加快谋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要深入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推进与相邻都市区融合互动,不断提高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积极培育小城市、中心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规划和利用地下空间,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进一步做优农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民转移和增收致富。加快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制定实施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山区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山区经济强县做强做大,支持发展基础较好的山区县加快建成经济强县,扎实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山区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继续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内聚外迁、产业集聚提升,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库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坚持能源建设适度超前原则,构筑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大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气象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加强地方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注重发挥中央在浙金融监管机构作用,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兼并收购,抓好主业、壮大实业,创新强企、转型强体,更好地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支持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实体经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推动其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实现小而精、小而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深化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面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重点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重点抓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空间置换试点。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审批审核事项,清理和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简化审批审核程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按照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积极营造平等准入、公平诚信、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着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主动“走出去”,加快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渠道,承揽国际工程项目,实施跨国兼并收购,着力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和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进口,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切实提高口岸效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扩大吸收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际友城工作。扩大和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主动接轨上海,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省际边界产业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在浙部属单位和中央企业助推浙江发展的作用。切实做好援疆、、援青和其他地区对口帮扶工作。

(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十大计划”,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扎实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从省到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坚持正确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加快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发展,加强重点新闻网站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抓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提升优势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各地建设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综合体,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方式。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政策措施,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三)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科教人才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制定和实施人才强省发展纲要,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支持杭州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化基地。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继续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共建高层次创新载体,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注重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化普及化发展、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服务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切实办好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和贯彻科学人才观,着力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文化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积极引进省外高端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和企业在引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政策,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浙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大力支持和加强国防、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互促共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不断完善政协协商民主。加强同派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发展基层民主,推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制度,深化“五议两公开”工作,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问责,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开展法治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全面贯彻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公正司法。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积极探索和创新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等监督方式。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积极发挥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重视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平安浙江。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城乡劳动者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继续加强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健康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国民健康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出生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统筹整合,统一设立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管理和指导,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政府诚信为先导,建立健全覆盖各类经济社会主体和公民个人的社会诚信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加强和改进工作,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及其联动配合,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专群结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互联网管理,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严格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全面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清洁水源行动、清洁空气行动、清洁土壤行动,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实行最严格的污染减排制度,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区域限批等调控措施。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浙西绿色屏障和浙东蓝色屏障建设,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切实保护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物资源、重要港湾和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加强生态治理修复,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建设生态文化。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强生态文化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积极作用,不断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四、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机制和制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和办法,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以增强党性为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动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对经济、科技、政治、历史、法律、社会管理等各种知识的学习,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切实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不断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要注意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的干部,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改进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扎实推进差额选拔干部工作,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建立完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等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高校基地、网络学院作用,突出抓好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能力培训。切实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鼓励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段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团结和活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和保障党员民利,努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健全落实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听证咨询等制度,畅通党员参与和监督党内事务渠道,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防止个人专断。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范围,全面试行乡镇党代会常任制。深入实施党代表任期制,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作用。改进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深化基层党组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制度,探索开展“公推差选”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沟通对话机制,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加强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督查,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四)深入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注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训强用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顿转化后进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巩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深化系列“红色行动”和“双强争先”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推进“两新”组织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社区、国有企业、机关、学校等领域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健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投入力度,完善资源共享的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加强网络党建和现代远程教学工作。注重县级党校建设。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

(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拜人民为师,多去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多办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的实事好事。创新工作载体,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下访约访、结对帮扶等制度,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巩固和深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果,着力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机制。严肃整顿、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不良风气,严肃处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和文件,促使各级干部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篇10

一、建设“平安螺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建设“平安螺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螺洋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争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期、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变期和各类矛盾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民内部矛盾增加、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工作要求,着眼全局,统筹兼顾,自觉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街道党委提出建设“平安螺洋”,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实际运用,是贯彻省委建设“平安”、市委建设“平安”以及区委建设“平安”决策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我街道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2、建设“平安螺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决定、市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实施意见,以及区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实施意见,着眼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力建设“平安螺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街道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总体的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快速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全街道开展建设平安街道活动并达到平安街道考核标准。

3、建设“平安螺洋”的工作原则。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关注安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发展、安居乐业、和谐稳定、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把统筹全局、综合治理作为根本方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起来;既要坚持治标,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又要着力治本,综合运用经济、文化、政治等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必须把依法治理、健全制度作为根本措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将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管理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手段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把强化领导、广泛参与作为根本保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务求实效。切实发挥街道党委、办事处及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共同为建设“平安螺洋”作出贡献。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平安螺洋”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螺洋”的建设者。

二、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社会政治稳定的目标是:依法治区进程全面推进;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得到有效防范和及时打击,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进一步完善;“”等组织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依法惩治,“”练习者转化率和巩固率均高于95%;暴力恐怖事件得到及时防范、有效处置;境外宗教势力渗透、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要信要访办结率达95%以上,当事人息诉满意率达70%以上,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减少。

5、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与螺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

6、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重视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贯彻《条例》,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畅通渠道,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权利,依法规范工作行为,依法规范群众上访行为。强化和落实工作责任制,突出重点问题治理、重点地区管理、重点时段工作、重点人员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推进基层和司法调解、综合治理“三位一体”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上升的势头。

三、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创造更加祥和安定的治安环境

7、社会治安稳定的目标是:刑事发案上升势头得到遏制,破案率和逃犯辑捕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特别是“八类”案件得到有效控制;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财型犯罪得到明显遏制;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防范和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明显减少。外来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犯罪得到控制。政法干警整体素质切实增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0%以上。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化解,调解率达95%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尽力避免影响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

8、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按照“信息灵敏、指挥有力、快速高效、合成作战”的要求,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强化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作战平台;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放在第一线,全面提高打现行、破大案和街面治安控制的能力。建立健全配套防范机制。形成以专职治安巡逻为主体,各类群众性治安防范队伍为基础的全天候、立体式治安防范体系,提高基层整体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创安机制。按照“量上求发展、质上求提高、面上求巩固”的原则,以创建省级“平安乡镇”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社区(村居)、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街区、平安园区、平安医院、平安工地等基层系列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带动治安巡逻的开展。建立健全重点人群管理机制。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完善三级管理网络,做好登记发证、集中住宿、法制教育、纠纷调处、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抓好出租私房管理、中小旅馆业的整治、对重点对象的控制等各个环节,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办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教育管理,做限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重新犯罪。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的法制教育。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以基层综治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的水平。

9、全面构建打击犯罪体系。积极构筑以情报信息为主导、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侦查破案工作机制,以较高的破案率来震慑犯罪;完善逃犯缉捕工作机制,以较高的缉捕率来震慑犯罪;健全政法机关配合协作机制,以及时高效的惩处来震慑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滚动排查,及时整治治安混乱地区,有效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0、全面构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做大基层、做实基础的要求,从政策、体制、人员、经费上确保工作重心下移。以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维护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和村居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的要求,加强街道综治办建设。建立维稳工作联络员制度,形成一个反应灵敏、内容详实的信息网络。

11、全面构建矛盾疏导化解体系。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为抓手,坚持预防在先、超前工作,继续完善和推进统一受理、分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四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10公安司法联动中心和街道调解中心的作用,确保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规范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报送、包案、督办、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促进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排查调处组织体系。依法妥善处置,坚持领导到场,坚持说服教育为主,坚持慎用警力、强制措施的原则,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防止因处置失当而激化矛盾。完善处置预案,加强演练,切实提高对的控制力。

12、全面构建法治保障体系。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建警,不断提高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切实做到对党忠诚、执法为民。坚持从严治警,依法加强“进出口”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度,健全政法队伍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委、人大、法律、社会、舆论等监督,形成执法监督与队伍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

四、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促进协调发展

13、经济健康运行的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素质明显提高;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农村城市发展差距、贫富差距;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得到有效规避;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场经济秩序保持良好。

14、提高经济领域抵御风险的能力。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重视区域性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相应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走势分析,及早发现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研究和落实应对措施。

1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食品和药品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要特别重视加强对学校等人数较多食堂的食品卫生监测,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物价秩序,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五、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6、社会公共安全的目标是: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初步建成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

17、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大对公共消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整治,加快专职消防队伍。建立健全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依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深化矿山、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淘汰技术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强对锅容管特的安全监察力度,提高锅容管特设备使用的登记率、定检率以及锅容管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依法加大对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整改无效的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予以关闭。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的防范和安全管理水平。

18、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按照“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改革体制、健全体系、城乡统筹”的原则,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构建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深化农村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医疗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制建设,提高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开展“358”绿色行动,加强动植物防疫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建设步伐。继续抓好河道整治,确保河道水质有明显改善。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工作,维护正常的计划生育工作秩序。

19、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如防洪抗台、防治“非典”、山体滑坡、山林火灾和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政府牵头,依靠社会力量,组建各类事件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有关工作运行机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公共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努力形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能有效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能迅速组织人员、设备到位,开展有效的救援。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加强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要重视自发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和公共安全工作。

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20、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目标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得到有效制止;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21、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针对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狠抓整改,切实解决。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切实转变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提高服务质量。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及时调处土地征用款分配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完善村帐镇管制度,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重视村改居过程中群众利益的保护,切实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和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力度,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围绕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等重点,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街道登记失业率在4.5%以下。围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实现非公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积极推行失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帮困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切实保护和关心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的利益。

23、加强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坚持“三贴近”,把握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在全街道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找准民族精神与螺洋人文精神的结合点,系统总结人文精神。深入开展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精心设计载体,扎实推进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繁荣全街道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立面向群众、科学合理的精神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积极实施“文化百村工程”,继续抓好街道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社区、机关、农村、非公企业四大主阵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

七、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把建设“平安螺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