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十篇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5:55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1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1-01

0引言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这个根本目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进行,任课老师在讲完理论课后,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地或校外施工现场等参观实习。但由于受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实训场地的限制,往往出现一个任课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围绕一台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有的在实训操作时只是看,不愿意动手;有的每次上实训课就溜走。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操作,不够严格,没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容易过关。校内实训基地太少,并过于简陋,导致部分实践课不能正常进行;同时鉴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困难较多,学生很少到施工生产一线去。

2我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使毕业生能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为实现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从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以学导干,以干促学,建立一个立足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描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业务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相关岗位是造价员、建筑工程现场监理员。”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在建筑生产一线从事基层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年总计安排3963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735个学时,实践教学2228个学时(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集中授课、房屋构造集中授课、建筑识图集中授课、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集中授课、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集中授课、建筑工程计量与结算集中授课、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

专业认知主要是指大一新生对建筑相关内容的认知性实习,主要形式包括:实训室相关结构构件的认知和施工现场总体认知等。

企业实践主要是根据工学交替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基础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脚手架工程与垂直运输等所涉及的工种进行综合实践。

顶岗实习主要是综合学生在校所学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各工种实践。

2.3调整课程设置,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共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部分,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中职业基础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房屋构造》为主;职业岗位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轻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楼地面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为主;职业拓展课程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节能技术》为主。

2.4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增加学生的施工经验。

2.5加强实践课的考核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首先是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操作技能至关重要,每讲一次实践课之后就进行相关技能的考核。其次是成果展示评比,如普通砖砌筑实践课中即要考核砌筑的操作技能,更要考核砌体工程质量。在综合成绩评定中提高实践课考核成绩的比例,按理论课考核、实践课考核、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30%、50%、20%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2.6结合校内外实习强化实践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实习设备与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为止,我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已经与永城市及周边20余家建筑施工、监理、设计及房地产开发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企业的窗口,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李竹成.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高等建筑教育,2003.02.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2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trainingpracticebase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research,knowledgechart,buildingmaterials,mechanics,measurement)corpusisakeyprojectofteachingreformofhousingandurban-ruraldevelopment\"architecturalengineer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trainingbaseconstructionplanandpracticeofteachingresearch\"thetotalunderthetopicofcorpus.SinceJanuary2011thetotaltaskstartlater,inJune2011tomay2012toformthecoursetrainingpracticebase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andresearch,knowledgechart,buildingmaterials,mechanics,measurement)corpusstudy,formsthroughsummarizedinthispaper.

Keywords:trainingcourse;practicebase;the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建筑工程中的很多课程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建筑结构、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地基与基础等课程。所以说要学好建筑施工技术必须要先学好与之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除此之外还应认真学习国家批准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验收规范,是我国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建筑科学技术,也是全国建筑界所有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但是,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在整个世界中处于中等位置,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需要加倍的努力。那么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非常的被动,枯燥;对施工技术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了兴趣作为老师,学生就会慢慢的失去在这方面的努力,最后就会导致学生在工作中力不从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学习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除了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强理解和掌握外,还应利用一些电化教学、以及实地参观的手段来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施工技术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总而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来理解以及应用建筑施工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对《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来解决单一的课堂气氛,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兴趣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一、根据工程实际确定课程教学项目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现代建筑施工特点,初步确定了7个教学项目,分别为: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砼结构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在7个项目中,各包含一定数量的子项目。其中,土方工程包含基坑开挖,基坑回填,基坑降水;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包含浅基础工程施工,桩基础工程施工,地基处理;砌筑工程包含砖砌体施工,石砌体施工,砌块砌体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包含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防水工程包含屋面防水工程,地下防水工程,外墙防水工程,厨卫间防水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包含钢结构安装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包含地面装饰工程,墙面装饰工程,顶棚装饰工程。每一个工种工程的施工,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不同的劳动组织和施工组织来完成。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掌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以及检查方法。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量调整

在以往的教学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分上下两学期,总学时为160课时,每学期各80理论讲授课时。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适度,够用”,主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在项目化教学中将每学期理论讲授调整为50课时,实践操作为30课时,总课时保持不变。旨在培养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暂时条件不满足,可采用教室理论学习与实训室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学习方面,先经过项目知识的系统学习,由教师布置符合该项目的工作任务,预先分好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确定初步方案,课后再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形成纸质版实施方案;实践操作方面,各小组结合实施方案进行实践操作或模拟,过程中会对原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结束后由小组长汇报和总结实训成果,递交最终的实施方案。

四、专周实习

专周实习集中安排在课程结课后的两周。第一周在工地进行认知实习,将之前在课堂学习、实训室操作及模拟等知识与实际现场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录;第二周分别以不同建筑施工项目内容为载体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方案。

五、师资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4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施工融合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5-01

1建筑施工管理进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状况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在一定层面加强了信息技术应用,并显著提升了施工建设效率,在施工管理层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我国建筑领域当前融入信息技术现状,其整体产业水平却仍然较为薄弱,并包含较多制约与不足之处。具体体现为,建筑企业网站多用于信息,相关网络软件工具却较为匮乏,导致了同登陆客户的沟通互动交流极为不畅。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网络技术总量不高,一般多为单机或脱机应用操作,仅令计算机技术在计算速度层面体现了一定优势,却没有真正开发出计算机技术在共享、传递信息层面的价值,令应用效率始终偏低。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范畴相对有限,例如施工进度、监督质量、控制成本等层面较少应用信息技术,而是仍然通过经验管理、人为管理等传统方式操作,体现了较低的科学化程度。在开发软件层面,则呈现出选题相似、无法统筹规划、投入资金不足,重复低水平开发建设等状况。另外,一些建筑施工单位无法科学利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性,没有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采购材料、招投标、管理项目与交换信息,而是虚有电子商务的表象,而继续践行管理经营的传统方式。

2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科学途径

新时期,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广泛的信息使用与交流是建筑企业发展、提升的科学方式手段。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知识经济已成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模式,基于此背景,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已逐步成为根本的信息与知识竞争,施工企业只有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换,才能赢得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主动权,并实现全面发展。当前知识与信息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本,在企业发展管理实践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谁拥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商业资源,令其良好融入实践管理中,便会赢取先机,利用优质信息提升生产效益,并获取最终利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重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创建动态信息与科学知识网络体系,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效率。信息时代,政策形势瞬息万变,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单位应科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累累硕果有效充实自身,构建完整统一的信息网络。由我国当前建筑单位管理综合状况来看,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些企业创建了契合自身特性的网络信息平台,取得了信息管理层面的成效,为有效迎合快速的市场变化,在健康发展中稳步提升市场地位,建筑企业应促进施工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进而继续完善健全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建筑施工实践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科学策略

3.1融入信息技术,促进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

施工单位的实践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高素质施工管理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人的因素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全面开展施工之前,各层级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秉承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针对建筑项目工程的现实特征与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案措施,全面融入适宜的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可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施工管理人员综合培训,借助企业网站定期学习内容、讲座安排,结合网络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模式,双管齐下,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令其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软件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同时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应同相关业务服务管理人员默契配合,高度合作,采用先进性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科学项目管理软件准确精密的解读各个施工工序的关联关系及前后特征,并结合多年总结的施工现场经验,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科学有效管理。

3.2融入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合同管理与材料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令合同归档、建档、变更及分类更加全面细致,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合同模块,充分满足大规模日常管理实践工作需求。同时应科学配备制作、查询、监控合同与冲突检查各项功能,构建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掌握工程合同状况,令工程施工进度、建设安排科学有序,紧凑开展,高效进行。无论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其均会包含较多关键信息,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倘若管理不善,将会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建筑施工材料管理中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等主体材料及设备应借助信息技术制定科学采购方案。可应用网络平台制定收发工程总进度施工方案相关计划,清楚明晰各类材料的现实变更需求。同时施工企业应科学依据各信息库包含的物资信息,阶段性实施物资分类,预设材料属性,制定租赁物资材料、采购及资金投入计划,并自动获取相关数据。

3.3推广建设网络办公系统,搭建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伴随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充,施工项目涉及的管理环节越来越多,涵盖标准审核、进度安排、变更设计图纸等,包含了众多信息量。倘若建筑施工单位片面应用传输纸质文件方式,则会令项目信息的横向交流及实时纵向沟通增添较多冗余环节,进而令信息误差率全面提升,令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营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为杜绝该类不良现象,建筑单位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基于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技术管理共享平台与自动化办公系统,令复杂的信息传递环节实现真正简化,并令纸质文件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实践管理进程中退出,令共享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质的施工管理工具。再者建筑施工单位还应持续扩充应用网络职能,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网络采购、网上招标、网络视频会议与共享资料网络查询,全面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促进建筑施工单位真正实现信息化发展。

4结语

伴随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充,各工种交叉应用的日渐复杂,建筑项目施工技术迫切需要与信息技术良好融合。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信息技术科学重要性、现实应用状况,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科学融入信息技术,才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建设质量,适应新时期需求,令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建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发展对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懂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电气、自动化、通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教育部和建设部共同审核并批准的智能建筑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运而生。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于2006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方向。200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专业,结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建筑电气安装公司、自动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大型酒店、体育中心、写字楼、智能大厦、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工作,还可在设备生产单位和管理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1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我院根据培养本科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专业每学年都结合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其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军事技能训练和计算机强化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了金工实习、英语强化训练、电工实习1、电子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了电工实习2、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应用训练、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等,第四学年安排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实践教学时间在42周左右,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2.95%。

2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物理实验32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上机共56学时。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电路系统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共96学时,工程制图上机8学时。专业模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验8学时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另外,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与pLC检测技术等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了学生深刻理解相应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90.90%。

3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建成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

为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学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科学制订和认真执行实验室规划,加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力度。2008年,建设建筑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2009年,建设住宅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从2011年起,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抓手,在项目的资金控制、前期调研、计划论证、采购招标、合同论证、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稳步推进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施,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现在,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拥有21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现有价值2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在校学生的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服务于校内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校外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目前,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专业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给排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与供配电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对讲门禁系统、巡更与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三表抄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室内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群控电梯系统实验;建筑影音与会议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声道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扩声、会议系统实验。

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实现了智能集成工作站集成软件技术方案: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3个实验室的24口百兆可管理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智能集成工作站的三层交换机连接;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iBS),采集实验室教师机设备管理信息,将各实验室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系统集成平台上,集成软件监测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5个设备所有数据信息;教师版集成软件与学生版集成软件的通讯协议代码开放,方便学生自行开发集成;智能集成工作站学生机两两一组,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机与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三层交换机组成局域网;智能集成工作站显示的设备运行状态参数通过投影仪显示到屏幕上,将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设备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网络服务器上,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清晰,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新颖性。

4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全面广泛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设置的实习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于每一次实习实践教学,都制定详细的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等,并制定较为可行的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总结,为各类实习教学文件的修订提供依据,便于以后实习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加深了对机械加工中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工电子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调试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学习和了解了智能化建筑行业工作流程以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了解和掌握了建筑电气工程和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系统设备的组成、运行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范等内容,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方法与软件功能等。除校内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外,我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国内1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实习场所设备齐全,实习内容全面广泛,涉及电梯、空调、建筑供配电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室内外照明工程、舞台影音系统、给排水工程等,满足了本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互助关系。

5课程设计内容丰富,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课程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在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设计的能力,训练设计构思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设计有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和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内容既重视课程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指导书给出相应的参考书和相关的国际著名的高校、研究机构、电气公司的官方网站,供学生参考使用。学生相互探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重视设计的过程考核。

6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作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

为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我校制定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选题、任务书、开题论证、资料翻译、教学情况记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进度情况、成果的规范格式、学生完成任务数量、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工作三级总结、毕业设计校外评审等进行了规定,严格评审和考核,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紧紧围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工程、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pLC、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选题。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是工程应用型课题,部分课题是结合指导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或学生就业意向企业的研发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包括子课题)为原则,几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较大的课题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独立完成部分。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历和能力,我校首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8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由28名教师指导,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专业水平较高。

严谨的计划、严格的规范和严密的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按章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我校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档案中抽出校内评阅成绩表后,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外专家评审的成绩与校内评审成绩高度吻合。

7制定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实验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课内开放实验由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学生通过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课外实验,并有指导教师在场指导。

目前,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参加的竞赛有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近几年来,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一届、第五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和利时杯”电气可编程控制应用大赛江苏预赛二等奖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8结束语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布置,组织周密,安排恰当,执行情况良好。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等实践环节,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建筑设计施工图识读、建筑电气设备选型和安装使用、建筑智能化信息处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等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定的教学和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邵世凡.用创新思想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1):77-80.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09-04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绿色工作

绿色工作倡议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国际工会联盟(itUC)于2007年联合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2008年,国际雇主组织(ioe)加入了该倡议。在Unep、iLo、itUC和ioe联合发表的《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实现体面劳动》报告中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等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

绿色工作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六类经济部门,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它们通过推行高效节能策略来减少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无碳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避免所有形式的废物和污染,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其中建筑内以及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最有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带来就业机会的领域之一,在未来将会创造出大量的直接与间接性绿色工作。绿色工作与中国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绿领”人才

“绿领”(GreenCollar)一词最早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教授在197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为环境就业:即将到来的“绿领”革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事实证明,过去30多年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之服务的“绿领”阶层日益走俏。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绿领”人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绿色工作中,绿色工作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绿领”人才的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工作。其中,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成为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工作进程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绿色建筑领域“绿领”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绿色工作倡议与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课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类。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课程保障机制是实现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文化基础课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

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与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培养应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来完成。通用技能一般包括良好的沟通、交流、管理技能与水平,对相关环境立法、环保材料的深度了解、具有提高一定资源利用率的能力等。因此,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融入绿色元素。如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要包含所有公民应了解的法律基础,还应包含政府制定的主要环境法律、方案、规划,如《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英语课程不仅要包含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内容,还应融入并加大对绿色工作、绿色能源、绿色材料和绿色经济等英文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范围绿色工作的进展状况,并为以后获得国外绿色工作方面的一手资料提供方便与可能。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形成特殊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与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等。建筑业存在着巨大绿色潜能,包括节能的照明设备、家电和办公设备、太阳能加热和冷却及太阳能集热板、建筑物改造、绿色建筑(节能窗户、隔离设施、建筑材料、暖气、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被动式太阳能房屋以及零排放建筑物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中添加新建筑材料、技术、能源效率等内容,保障学生绿色建筑领域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如新材料知识、能源效率技术解决、跨部门能源问题的认识、了解其他与建筑装修有关的职业等。此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课程,如“国内外绿色建筑概览”、“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中国绿色建筑案例剖析”等。

(三)专业实践课

技能差距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巴西的生物能源产业,孟加拉、德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产业,以及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和南非的建筑行业,技能差距都有所体现。世界各地大多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还不清楚哪些材料、什么样的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用于低能耗建筑,因此也就无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项目中去。

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土建实训、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

为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顺利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一些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实践课,如带领学生参观国内一些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并尽可能参与一些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设备的安装、太阳能的利用等。

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养成相应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力学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节能材料试验室、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施工技术中心等。其中,在绿色工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应加大绿色节能材料试验室与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率。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了解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节能材料,促进其绿色建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二)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是不能完成的,还要得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把学生放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联合建筑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建筑建设单位供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后建筑都将会朝着绿色建筑发展,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等融入到建筑产品的过程与方法、绿色建筑特征、绿色建筑效益、绿色维修、低碳节能、绿色品质、绿色运营管理服务等,保障“绿领”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资保障机制

高职课程的实施、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要保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合理与否对顺利实现“绿领”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

(一)“双师型”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与维持与专业规模比例相协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要满足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不定时地派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企事业内部理论知识扎实、高技术技能人员充当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绿色工作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仅仅具有以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应加强对绿色经济、绿色工作理念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了解可再生资源、绿色节能材料,并要知道该如何运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了解并会应用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LeeD评价标准、太阳能系统、建筑节能材料等。

(二)兼职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绿领”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职院校远远不够,还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发展绿色就业必须在政府、雇主和职工之间达成共识。雇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突出绿色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就业发展。企业雇主在促进自身企业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绿领”人才的责任。企业可以派送部分了解绿色工作理念并有高技术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学生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的能力、运用绿色工作理念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从当地从事绿色建筑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评价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合格与否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进行判断与保障。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加强学生对自身阶段性学习的清楚认识,并不断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形成性评价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内对绿色工作理念的了解、运用,对相关节能材料与技术的掌握程度给予口头或书面评价;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情况,判断其对绿色工作理念的态度以及对具体节能减排技术技能的运用水平给予过程性的评价。比如,要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否有环保意识与态度、是否对绿色建筑的特点与评价标准有应有的认识、能否合理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无明显进步与退步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整体评价。总结性评价重视学习的结果,能够判断学生在一段学习后达到预期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程度,包括学期末的各种考试、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等。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每学期都会对各门课程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常用建筑材料性能的检验和评定能力、土建施工图基本绘制能力、土建施工图识读及翻样能力、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毕业时应取得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绘图员资格证书、土木工程工种中级工等证书中的两种。

如今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了绿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创造出许多绿色工作,或加强对传统工作的改造,使之符合绿色工作的要求。对此,开展绿色职业从业资格认证和绿色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应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鼓励劳动者参加绿色职业资格认证,提高绿色工作中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应的绿色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绿领”人才评估考核标准,对学生绿色技能进行鉴定与考核。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出台绿色施工员、绿色建筑评审员、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员等证书。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GreenJobs:towardsdecentworkinasustainable,low-carbonworld[R].2008:5-19.

[2]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SkillsforGreenJobs:aGlobalView[R].2011:118-121.

[3]刘晓.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J].职教通讯,2011(5):31.

[4]徐峰.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回应与变革——丹麦、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职教通讯,2011(17):36.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8

本人已从事教学工作近5年,主要教授的课程是《建筑设备与识图》,它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分析社会现状,城市化建设进程很快,建筑更是日新月异,因而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准的建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必然的。本人结合实践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学校的一切教育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其中,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它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只有构建了正确的课程体系才能够正确的进行教学改革[1]。

建筑设备与识图是一门跨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旧的课程体系中水、暖、电的理论知识多,相应的工程实图少;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起新的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谓知识结构,应从建筑设备实际应用出发,阐述水、暖、电等建筑设备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并将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所谓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水、暖、电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建筑设备安装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以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些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所谓素质结构,则是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2课程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设计以“实施型”为目标。

首先,强调实践性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强调实践性环节,即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达到“实施型”的培养目标,我们应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关于这方面高职院校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一些,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将其贯穿其中。例如:根据社会发展进程,管材章节要着重介绍常用塑料管材、复合管材、铜管等管材,及相应的连接方法。给水附件与水表章节要多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红外感应节水龙头、tm卡智能水表。水泵章节则着重强调变频调速装置的选型、调试、节能等。采暖设备散热器章节可给学生介绍新型铜铝型散热器及其特点;地板采暖和分户热计量的原理、设计、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等。

2.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建筑设备与识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很多设备学生根本没见过,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设法缩短教学与具体工程实际之间的距离[3]。

方法一:实物教学法,即在上课时多用实物构件作为辅助教具展开教学。例如:讲到管材管件阀门章节时,我会提前将实训工场的各种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结合实物展开教学,这样既生动形象学生又易接受。

方法二:工程实例教学法,即结合工程实例讲解各个建筑设备系统。例如:讲到建筑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电气系统工作原理及识图章节时,不妨尝试“走出去”的教学方法。即组织学生分组参观所在教学楼的各类系统,通过实地讲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最终掌握识读各类设备施工图的方法。这项识图技能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进而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方法三:实践教学法,即培养实操能力。个人认为,设备课程实训阶段应贯穿教学始终,提前或推后进行都不宜。提前了学生因不具备理论知识很难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对已讲过的理论知识又有些淡忘。所以,每讲解到一类系统的识图时,应该理论、参观、实操相继进行。教学中,这种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认识升华,是掌握好本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2.3课程考核方法

高职课程教学注重的是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系统图的识读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识读各类建筑设备施工图。因此,成绩评定确定为以下几部分:学生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学生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的10%,期末测验占总成绩的50%,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良、70分以上为中、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另注:期末测验包括理论和绘制系统图两部分内容。

3加强教材改革

在教学工作中,老教材教学内容与我校新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些不符。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负责本课程的教师积极参与并编写了新教材。新教材突出高职教育理论并适合我院学生使用,其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反映了近年来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根据近年来建筑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发展,编写建筑给排水系统、建筑采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和建筑智能等方面的内容。

二是时效性强。将国家近年新的一些规范恰当地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中。

三是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在编写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以基础知识、系统组成及原理、安装与验收、施工图的思路分系统介绍,同时附有大量工程实图,便于读者直观、循序渐进、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9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普高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人们无望继续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而中等职业院校则为谋生存,招生时又不得不放宽条件,造成了生源质量差,成绩低,就业难的局面。使得中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一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职业教育随之走入了低谷。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如何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是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的依据。为更好解决本人工作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选择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

我首先对包头市的建筑装饰设计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我对包头地区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近几年教学工作的梳理,找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根据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对包头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现状、用人需求等相关情况的了解,提出了本人构建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方法。

二?包头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现状

受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增长,包头市住宅装饰装修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分工进一步细化,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市场与住宅装饰专修市场已经区分的十分明显。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岗位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具有岗位明确,职责分明的特点。在人才层次,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就业岗位

在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内部,专业部门设置基本如下:业务部、设计部与施工部。

业务部的岗位分为业务经理与业务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及进取精神,较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建筑装饰行业的知识。设计部则由高至低分为设计总监、设计师、绘图员等岗位。施工部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要求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识图能力,熟悉施工流程、技术、结构做法。对文化素质、审美、设计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施工部岗位设置更加明确,分为项目经理、质检员、施工员、材料员等岗位。

从建筑装饰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的能力要求可以看出:设计部的绘图员岗位及施工部的岗位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计算机软件掌握的好的学生能胜任绘图员岗位,通过在绘图员工作岗位上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逐步走上设计岗位。大部分毕业生能够适应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在熟悉施工流程、质量控制与规范,了解材料性质后还可以取得项目经理资质,走上项目经理的岗位。

四?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现状

(一)学生现状

生源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由于“普高热”的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甚至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面对的多数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牧区和市郊。入学时年龄较小,综合知识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美术基础深浅不一,甚至为零。

(二)就业现状

受地区环境的限制,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基本是是呼、包二市的小型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用人量小、待遇低。学生毕业时平均年龄较小,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个体不够成熟,工作能力不强。就业后,要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胜任工作。所以,学生对口就业率普遍较低,每年只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能进入建筑装饰行业内,其余三分之二的学生大多改行走上了没有技术含量、能够挣钱的职业:酒店、宾馆服务的岗位。

(三)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除了生源质量、社会各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外,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本身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没有培养出建筑装饰行业上所需要的施工、技能型人才。

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包头地区中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大多是由过去工艺美术专业脱胎而来,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存在以设计为重点、“重艺(绘画)轻专(专业教学)”的倾向。如专业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速写》、《构成》《装饰画》等课程几乎占去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剩下为数不多的课时才属于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又与大学本科相仿,以设计课程和理论为重点,欠缺施工方面的内容,联系实际的职业技能教学不足;这种课程体系过多地注重了专业基础与文化课的学习,理论性强而缺乏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2.师资现状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相比,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大学直接到中等职业学校,没有真正从事过设计、施工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为了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们纷纷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而目前社会各行业为“双师型”教师准备的职业技能考试,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教师虽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拿到了证书,而实践技能仍旧没有相应提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应有的素质和水平。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是先决条件。

3.实践教学与实训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的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包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基本都不足,不能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完整的实训装备、环境等必要条件。而且,许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无法在校内完成,必须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必然会为企业增加管理负担,增加工作量,甚至会由于个别学生素质低、自律性差等原因会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社会的企业大多不愿意为学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综观包头地区中职院校的建筑装饰教学: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需求、生产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教学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用人需求,就必须在正确定位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制订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改变目前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状况。

五?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一)明确定位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适应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后再进行。

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性强,内容要精选,做到“短小精通”。教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就不能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岗位多在施工工程方面,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设计为基础带动施工,以施工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认知、审美、识图、实际操作技术能力和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其中核心为实际操作技术能力,所以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工程施工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施工工程方面初级管理、监理工程等岗位。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所规定的技能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重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提到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就职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就这些问题,我对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以设计为基础、施工为重点”的原则重构了课程体系。并以我校2005、2006级建筑装饰班为试点,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经过一年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这样进行的:

1.删减部分基础课程,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实行模块教学

首先要克服课程体系中重“艺”轻“专”的倾向。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都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减少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缩短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增加建筑装饰施工的内容,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课的教学实行模块教学,结合不同模块的特点分别进行技能训练,这样时间短、效果快、针对性强。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文化课由原来占总课的18%减少到13%;专业基础模块占总课时22%;软件模块占总课时的26%;专业设计模块占总课15%;施工模块总课时的24%。

(1)专业基础模块

我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调整,以达到尽快进入专业教学的目的。将《结构素描》、《设计色彩》、《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三门课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运用《结构素描》知识进行透视、空间和造型训练;《设计色彩》则融合色彩构成知识,主要讲解色彩知识及色彩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然后直接进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训练,将教学时间延长为四个学期。

《构成基础》,平面构成只做一般了解,结合建筑装饰专业,精讲立体构成。

《艺术欣赏》课程主要结合图片资料,给学生讲授美学知识,广其视野、开其心智,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时间延长为四个学期,充分提高学生制图、识图的能力。

(2)软件模块

软件模块取消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应用,会在其它软件的教学在运用中逐渐掌握。在原有的《3DmaX》、《photoshop》、《autoCaD》三个专业软件的基础上增加《lightScape》和《CorelDRaw》。这样,有关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的内容就比较全面了。

(3)设计模块

设计模块分专题以案例分析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合并原有的《室内设计》、《展示设计》两门设计课程,定名为《室内设计》。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四个专题,分四个学期,通过案例进行直观教学。内容分别为:《住宅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餐饮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办公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每一学期进行一个专题的教学,针对性强,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第二、《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与《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与这四个专题的教学是同时进行的,整个贯穿四个学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设计理念后,学会运用手绘效果图和施工图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专业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手绘技能训练与案例设计同步进行,使得教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使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设计理论与手绘技能、制图识图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

第三、健全建筑装饰设计知识结构。增加《建筑装饰行业法律法规》和《建筑装饰照明设计》、《建筑风水学》三门课程。《建筑装饰照明设计》以正常教学形式进行。《建筑装饰行业法律法规》和《建筑风水学》都以讲座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建筑装饰行业的法律法规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有初步的了解,在设计施工中有所依据。

(4)施工模块

施工模块是体现设计意图的关键模块,是与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联系最紧密的模块,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施工模块是我校目前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只有《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装饰材料》两门课程,需要增加的课程很多。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应增加《建筑装饰概预算》、《建筑装饰成本控制》、《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监理》等五方面的内容,健全建筑装饰施工环节的内容,教学内容直接面对学生的就业岗位。

2.强化实践教学

(1)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2)实践教学的实施

a.认知性实习

根据专业课程对口的原则,围绕专业教学计划,以参观认识为主。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可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这种实习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段。实习内容是到校内装饰材料陈列室、校外建材市场、校内建筑装饰构造室或企业参观专业教学涉及到的建筑装饰材料、工艺流程、建筑装饰结构、技术流程等。参观过程中由授课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或进行必要的演示,对一些可以让学生介入的项目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

b.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在校内建筑装饰实训基地进行,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如《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油漆工、抹灰工、木工、水电安装等工种的操作和检测。通过培训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各工种的初级技术等级上岗证书。全面实现学生毕业时拿到有技术含量的“双证”。

c.生产性实习

采取依托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自己创建实习基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首先,与行业中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这些被选择的企业成为本专业的挂牌实习基地。对企业而言,接受学生来企业实习,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又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对学校来说,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教学,可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来讲,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可以缩短工作的适应期,也便于理性的选择岗位。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格局。

与此同时,校内专业教师正在组织成立建筑装饰公司,对内是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公司”,完全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开展业务,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而且能够搭建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经过实际的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会使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快速提高,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六?教学方法改革

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出了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了不需要的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实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改变了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色进行改革。

以案例讲解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再通过实践环节运用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环节采用在施工现场提出问题,课堂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一个课程结束后均安排一周时间在相关行业中进行实际调查;结合校内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与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篇10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部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