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危机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37

学校危机管理篇1

学校消防危机管理即学校通过监测、预防、预控、应急处置、评估、恢复等积极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消防危机,处理已发生的消防危机的过程。学校消防危机的发生有着不确定因素,归纳起来,无非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主因所致,因此,学校消防危机可以分为自然性消防危机和人为性消防危机,自然性危机主要包括地震、雷电、用电线路等引发的消防危机;人为性危机主要是指社会人员、问题学生、师生违规操作等引发的消防危机。

二、学校消防危机管理的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学校消防危机管理首要原则就是生命第一,生命至上;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学校消防危机一旦发生,学校应立即做出反应,把抢救保护生命放在第一位,包括现场处置、立即送医,尽最大力量把生命的损失降到最小。

2.时效快捷原则。无论是潜在隐患还是消防事件已经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时效性。要快速反应,高效应对。否则错过危机处置的第一时间、最佳时刻,很可能危机的后果会产生裂变,无论是生命还是财产或是学校的声誉都将是毁灭性的。

3.演练应对原则。要正视学校消防危机,预防危机,但学校消防危机又隐性存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制约着学校科学发展。要树立“消防危机已经发生”的预设思维,加强消防危机事件的演练是不二法宝。通过消防演练,提高学校对危机应当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4.一岗双责原则。一岗双责简单说,就是一个岗位承担两种责任。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职员工,都要担负消防管理员的职责。按照“设岗定责、岗责同步”的原则,使学校里每一个工作个体都是危机管理的协作体,除了本职工作,还需承担危机管理责任;这是学校消防危机管理的一条铁律。从而实现“点有点的任务、线有线的职责、面有面的责任”,真正实现学校消防危机管理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启动。

三、学校消防危机管理的路径

1.扁平管理,靠前指挥。消防危机来临,要改变以往的层级管理机制,压缩中间环节,去除繁文缛节,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直接作用于消防事件,靠前指挥,科学处置。落实“一把手一线指挥”的准则,快速反应、准确研判、指挥协调,控制消防危机发展态势,采取扼制危机的有效办法,形成处置危机的科学意见,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2.教育预防,防患未然。学校消防危机无时不在,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偶发性,因此教育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理性的危机意识,时刻防患于未然,居安而思危。把学校消防危机管理纳入学校管理日程,列入工作安排,制定相关的教育预防计划,开展相关的教育预防活动,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都要有预防危机发生的工作机构、预防机制,处置流程,形成学校消防危机管理“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处置为重”的工作格局,实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管理效果

3.注重培训,强化队伍。学校消防危机管理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建立以“班子管理队伍、教师管理队伍、师生联防联治队伍、学生自主防控队伍、家长委员会支持队伍”的立体式协作体的危机管理队伍架构。因此,加强消防全员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编印学校消防危机管理教程,做到有本可训,有章可教。二是建立消防危机培训的长效机制,明确培训时间、课程表、主讲人、培训笔记、训后作业、实训演练等要求,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4.精细过程,建章立制。树立消防危机意识,时刻绷紧消防危机那根弦,居安而思危,防患于未然。实行学校消防危机管理精细化,对学校内外环境和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周密论证,对容易发生的学校消防危机进行预估,对容易产生学校消防危C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判,对学校所涉及的人和物,深入仔细摸排,查找容易发生危机的纰漏瑕疵,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建立学校消防危机工作职责,学校消防危机应急处置流程,学校消防危机应急预案,特别是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消防隐患,都要认真妥善处理,并做好台账建设,以防微杜渐,以防量变甚至质变。坚决杜绝“青蛙效应”。

5.主动协调,部门联动。消防事故既然发生,坚决不回避、不躲避、不敷衍、不塞责;要认真面对,沉着冷静,准确研判情况,视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预估,程度小的危机事件调动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共同应对处置;程度严重的危机事件则需及时报告,并主动与其他部门联动,积极配合,参与危机事件的调查、取样、救治、安抚等全过程,特别要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诚恳认真通报危机事件进展情况,还公众的知情权,以防舆论扩散带来的次生影响。

学校危机管理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给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导致自杀等高校危机事故发生概率也在大幅度上升,这些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学生工作中进行危机管理,使危机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无疑成为高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危机问题表现

首先,学习危机。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由于独立学习能力不足、竞争的压力加大、角色地位的改变等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出现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及考试焦虑等学习问题,有的甚至经常逃课、上网,不思上进,并出现厌学现象。

其次,生活危机。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政投入有限,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课外打工,甚至有些同学还进行着一些触犯法律法规的活动。

第三,心理危机。比如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后,有的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心理异常将导致形成心理危机。

第四,人际危机。由于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以后的独生子女,相对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和征服欲望,自然而然,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后的陌生人际关系群里就无所适从。“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反映了现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第五,感情危机。目前,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面对感情,大学生们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久而久之,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机。

第六,就业前景危机。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大学生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轻生。

第七,不可预见危机。非学生主导的各种危机,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群体性交通事故、传染性疾病蔓延、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伤亡,等等,这些危机具有群体性,会引发更严重的危机,影响高校的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内部各类关系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领导及师生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有些高校领导以及教师、学生,认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制定有关措施,是“杞人忧天”,缺乏现实意义;高校各层次人员缺少高校危机管理主题的教育和培训,有些领导和老师往往认为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如何进行处理。学生与教师相比,更缺乏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意识。

2.学生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是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这导致了高校无法预测潜伏的危机,也导致了无法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危机预防方案;二是缺乏危机应对机制,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展和蔓延,往往是凭经验“仓促应战”,这就很难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三是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危机总结机制的建设上,还很不到位,表现在缺乏对危机的事后分析研究,缺乏总结处理危机当中的得与失,缺乏安全与忧患方面的意识。

三、高校学生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对策

1.建立危机预防策略

(1)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对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各高校要将危机意识教育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来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关注危机;组织关于危机意识的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讲座等,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早期的危机警讯,将大多数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2)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一是高校党委组建由办公室、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危机管理常设机构,负责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人员的培训、危机监测和预警、危机管理计划和制度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以及危机公关。二要确定学生的预警对象,尤其关注那些优秀生、贫困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比较孤僻学生、受过纪律处分学生。三要成立学生――班级――学院(系)――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危机信息网络。四是重视和发挥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老乡会、QQ群联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五是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规模、层次不等的汇报会,听取各方不同的声音,分析高校各管理部门的运行状态,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六是加强与家长、社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他们对学校的评价。

2.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应对策略

首先,学校决策层将收集到的危机信息,经过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真实性甄别,进行归类,对学生中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危害程度作出评估。

其次,危机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并由相关人员组成一个指挥中心,协调校内各部门和相关社会职能机构解决应对危机。高校应确定一位发言人,使其成为所有信息的唯一来源。还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尽快向社会公众公布客观事实。

再次,调查危机。危机得到控制后,危机管理小组就要立即展开对危机前因后果的全面调查。

最后,危机管理小组共同商议制定正确的危机对策。

3.建立危机善后总结与转化机制

危机事件的风波过去之后,为尽快恢复校园的正常秩序,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及时再收集危机信息、建立危机处理档案、总结危机原因、总结工作漏洞、制定改进措施、确定危机责任、进行信心重塑,这样做既可以为学校今后应对其他危机积累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全面的工作经验,做到有迹可循;也有助于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促使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日益成熟,同时会对社会的危机管理工作提供学术上、学科上支持,促进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问题不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己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高校层面。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校方都应该站在广大大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保护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应当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注重细节,防微杜渐,及时纠正在同学们之间出现的任何偏颇思想意识;消减甚至避免危机发生的可能,达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最佳效果。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预警的特殊学生群体,有的放矢地作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辅导等,把他们种种不良思想及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危机的发生。

政府、社会层面。作为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努力减少大学生危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加大奖、助、补、贷力度减少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危机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危机等等。

社会应理性对待大学生危机问题,要对高校大学生多一份宽容之心。由于大学生们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较快,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判断获取信息的价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在内的大众媒体做好信息传递中的筛选、纠正工作,让大学生们有一个既宽松又正确的信息接受来源。

学校危机管理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

[作者简介]李晓丽(197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4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45-02

学校的安全大事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做好安全事故工作人人有责。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一般具有突然性、难控制性、易发性和易扩散性等特点,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提升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对于教师、学校、家长等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当前高校的一份重要责任,也是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责任。目前高校的学生危机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给高校的招生、管理等带来了重重压力。为避免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各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做好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本文探讨了有效管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程序与策略,以促进高校提升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前管理

(一)组建危机事件管理小组

组建危机事件管理小组是有效开展危机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可有效改变我国高校惯有的待危机事件发生时才成立临时工作组的不良做法,有利于提升危机事件管理的效果。具体而言,一个健全的、专业的危机事件管理小组应至少包括以下3个职能小组:

一是信息处理小组,可由宣传部、档案室、学工处等部门的成员组成,并发动学生会积极参与,主要承担以下职责:全面收集、归纳、整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以捕捉危机征兆,并作为危机处理的重要依据;做好宣传工作,以满足师生、公众的知情权,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各种类型危机的识别、预防、预警、应急、救援处理、善后恢复等各个阶段的应急方案和措施,以避免师生在危机突发时陷入惊慌失措、混乱无序的境地。

二是后勤保障组,可由校医室、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成员组成,以负责对学生的医疗救助、校园治安、心理干预等。

三是综合协调组,可抽调各院系或职能部门的成员兼任,主要负责各院系、教职工、学生、各职能部门间的联络与协调工作,以建立系统联运机制,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效果。

(二)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教育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防不胜防,若学生缺乏危机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很容易在遇到危机时产生恐慌、困惑等心理,并极可能诱发新的危机事件或扩大危机事件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教育,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应对危机的心理能力与操作能力,将危机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而言,危机教育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危机理论教育。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含义、类型、危害、原因、应对方法等基本危机理论的教育,让学生掌握防范、识别、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以期让学生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做出理性思考,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增强整个校园对危机的防御意识和能力。

二是危机实践教育。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危机情境,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危机事件的重视,并有效提高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具体而言,危机实践教育可将身边发生的实际危机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并通过讨论掌握遇到此类危机时的处理方法,还可采用生存体验、危机事件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学生深切体会和感受危机事件的防范知识和处理技巧。此外,信息处理小组所建立的应急预案也可通过学生的模拟演习进行不断修正,以确保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得以不断提高危机事件管理小组的应急反应能力。

二、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中管理

(一)建立高效的应急决策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中管理阶段正处于危机事件由隐性转为显性并迅速扩散的时期,所以危机事件的处理贵在速度与效果。为了及时控制事态,阻止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必须建立高效的应急决策机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抽调高校各部门的管理成员迅速成立临时应急决策中心,下设危机事件管理小组,以从整体上把握学校面临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让信息处理小组成员迅速到达危机现场,以掌握危机发生的原因、范围、发展情况,力图对危机事件做到深刻理解与把握;根据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事件做出初步判断,并启动相应的预先建立的应急预案,按照预案有针对性地指挥危机事件管理小组,以有效控制并尽快解决危机事件。

(二)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面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有些高校管理者持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观点,害怕信息披露会影响学校声誉,从而不能客观、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扩散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若采取隐瞒、虚报的信息沟通方式,反而易让信息误传,尤其是学生罢课罢餐、集体游行、自杀自残等危机事件,若缺乏有效沟通,引起误解后就会让矛盾升级,酿成更严重的、暴力事件等。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保持畅通的校内外信息沟通机制,尤其应做好与学生及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做到公开、透明。

一是学生的信息沟通。学生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加强与校内学生的沟通,让其了解当前危机的发展状况,让广大学生意识到危机的可控性,将有效消除学生的恐慌情绪,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快速平息。具体而言,校内沟通的渠道应是灵活多样的,如教师与学生干部交流,学生干部与同学交流,还可设置心理咨询电子信箱、校长院长信箱、辅导员信箱等,让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这样一方面可让学校及时掌握和处理学生的动向,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及时抒发,从而有效遏制危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二是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社会公众都对危机事件怀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微博更是成为传播的最佳平台,具有传播快、辐射广的特点,若缺乏与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很容易以讹传讹,干扰危机管理的效率。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保持与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并在沟通时坚持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则,即主动沟通(tellyourowntale)、全部沟通(tellitall)、尽快沟通(tellitfast),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弱化公众及媒体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错误印象,从而排除外界的干扰,集中精力处理危机事件。

三、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后管理

经过有效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中处理,危机就会进入缓解消失期,而学校也将开始恢复常态。但是,若缺乏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后管理,就会延长危机事件的恢复期,从而加重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并易导致危机再次发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对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后管理,尽量在最短时间内缓解甚至消除危机给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秩序,并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推向新的高度与水准。

(一)规模性的学生心理恢复

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前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教育,在事中管理中加强与学生的信息沟通,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在应对危机时的心理压力。但是,当危机事件真正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心理工作者往往都会将心理干预的重点转向直接受害的学生或群体,却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冲击,而这些潜伏的心理问题若缺乏疏导,就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后管理中,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规模性心理恢复。可以邀请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公共的大型心理讲座,向学生传达心理关怀,让大规模的学生得以舒缓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可以由学生会组织合适的同学多注意、关心有心理阴影的学生,采用陪伴、聊天等方式缓解心理重压;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对一的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的心理关爱活动,减轻学生的心理震荡;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共同参与心理恢复工作,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关怀、友情关心、亲情关爱下尽快摆脱心理阴影,恢复心理健康。

(二)评估危机管理的全过程

评估是危机善后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通过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估,可客观反映危机事件的成因、危机管理的问题与成功经验,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和恢复危机的能力,为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具体而言,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对危机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评估,如职能设置是否合理、成员数量是否足够、成员素质是否达标;二是对决策机制的评估,如决策者的判断力、决策力是否正确;三是对沟通机制进行评估,如校内外沟通渠道是否畅通、及时、失真等;四是对现场危机处理的评估,如危机教育是否发挥效用、应急预案是否有效等。在完成评估后,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应用评估结果,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以化危机为机遇,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水平。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置身于多元的社会中,面对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活跃的、思想独立的大学生群体,随时都可能发生学生危机事件,并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稳定与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关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提升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水平,是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管理细节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能够有效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切实加强并提高高校的危机干预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为创建和谐校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合权.学校突发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兼论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2]郑玮华,庞小宁.试论高校危机事件的基层应对[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彭道发,熊静.论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机制构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4]毕丽娟,孟文俊.高校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教育对策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学校危机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体系构建

一、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1.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定义。危机事件早期是基于公共事件所提出的,正如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指出,危机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受众群体已成大众化趋势,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日趋繁杂化与多样化。所谓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指基于学生群体发生,在校园内外偶发、突发、意外、紧急的事件,其发生将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干扰学校正常工作运转,校方必须在公众压力、时间压力及不确定性因素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高校危机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危害性及高度不确定性。危机事件是偶况,是小概率事件,常常由不同的节点串联而成,无数的细节排列组合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会有一些征兆或是预警,但它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或是破坏程度都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这提醒我们要对细节给予更多的关注。其突发性和未知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会在校园内外给师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或身体压力,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具体有两方面的危害,其一事件当事者所承受的个体性危害,其二大环境下的整体性危害。

(2)非程序化及潜在性。所谓非程序化是指危机事件往往不是有章可循的,用经验不可寻得的,事件的发生是例外的,解决起来也会针对每个事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程式化管理模式,但学校环境人员众多,事务性工作较多,一些隐患不可能完全消除,这就造成了潜在性危机。

(3)聚集性、敏感性、关联性。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价值观还未成熟,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易冲动,受外界影响较大。事件的发生,就像一枚炸弹如若处置不当会迅速传播开来,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易产生共鸣心理,进行效仿,加大事件的严重性。加之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事件不仅是一所高校内部事件,更会引起新闻媒体及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4)处理过程中常与利益纠纷相关联。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是以学生为中心,校方与家长方进行责任的认定,然而在责任划分上常是分歧严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经济补偿问题。如解决不当,往往使事件恶化,加剧矛盾,问题处理更加棘手。

二、高校危机事件的类型分析

1.微观个体层面,主要针对学生个体视角将危机事件划分为:第一类,心理情绪型危机事件,学生因为学业、交往、情感、就业、家庭状况、挫折等外因,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做出极端行为的危机,如打架斗殴、出走、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第二类,境遇性危机,是指学生在校突发疾病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并对其本人造成损害或者死亡的个体事件;第三类,违法违规型危机事件,学生的个人行为违反校规校纪或政策法律所造成不良后果的危机事件,如宿舍私拉电线、晚归爬墙、酗酒闹事、盗窃等所造成自身或他人伤害的危机事件。

2.中观高校管理层面,主要针对高校管理视角将危机事件划分为:第一类,高校设施性危机,如食堂饭菜口味欠佳、涨价、宿舍设施陈旧影响学生休息等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易产生群体性危机;第二类,高校管理运营性危机,如学校治安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学生外出实习安排问题等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不能妥善处理,易出现严重后果。第三类,舆论性危机,是指高校在教学或管理上的某些方式不能得到师生的理解,没能进行有效沟通,学生通过媒体等方式进行偏颇传播,造成学校声誉下降的危机。

3.宏观社会层面:主要针对高校当下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将危机事件划分为:第一类,自然不可抗力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或流行性疾病、传染病所造成身体的伤害或是精神上的恐慌;第二类,社会政治类危机事件,如某些国内外重大事件,激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学生采取不当的行为进行宣泄,非法示威游行或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危机事件。

三、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就是要在做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热点问题,深入分析潜在可能性,将危险杜绝在萌芽中;防治结合就是要对危机事件的诱因及时解决,从教育与管理两个角度双管齐下采取措施。

2.以人为本,善待学生的原则。学校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为此高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思考角度应以学生为重,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无论在处理事件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3.重实效,及时沟通反馈的原则。危机事件的处理重在及时,及时的关键重在信息的通畅与准确。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预防、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保障。

四、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体系构建

1.建立完备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危机事件管理小组,小组有三部分构成,决策组、咨询组、执行组决策组成员有校长、书记等校领导;咨询组成员有法律顾问、心理健康中心、校医院等;执行组成员有各院书记、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宣传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等。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决策组处于核心位置,决定着危机事件处理的方向;咨询组主要为决策和执行提供信息和相关知识,起到关键的配合作用。执行组主要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进行着危机的预防、处理。

2.建立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危机预警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并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评价机制的目的是对危机事件发生后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增强突发事件的免疫功能。第一,树立危机防控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危机警觉性。建立危机风险等级划分体系,形成制度,对每个等级做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二,加强危机知识教育。普及常规危机教育,如火灾、急救等救助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危机判断能力,设定案例进行教育,加入适当的奖惩制度激发危机预防积极性。教育和训练相结合,使师生面临危机时保持镇定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第三,建立危机事件档案库,定期针对性组织学习,提高抵御类似事件发生的能力。

3.建立沟通与舆情机制。高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充分利用网络或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话语体系,准确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做好舆情控制工作,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防止误传误报;关注网络信息,各大论坛等,做好事件的正面引导工作。在事件公告时,既要考虑到师生的承受能力,又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使高校和师生建立起互信互助的关系。

4.建立系统性心理干预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数据库,具体包括:新生心理普查电子档案、困难学生帮扶数据库、特殊学生数据库,就业数据库及相关学生简况电子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数据可有效掌握全校学生信息,提高干预速度。在事前可有效进行防控;事中可快速调出学生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问题;事后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背景进行安抚。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要搭配传统的访谈方式或心理咨询方式。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深入访谈,开导学生。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引导学生走出阴影。完整的系统性心理干预机制,既要有刚性的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又要有柔性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受到真诚、友爱,把精力逐步转移,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龚维斌.危机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管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范若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D].南昌大学,2010.

[5]杜海玲,杨娜.试论我国高校危机管理[J].北方经贸,2008,(3).

学校危机管理篇5

关键词:跨校区;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1前言

现在,很多高校拥有多个校区,且分布在不同地域环境,如北京联合大学有13个校区。高校拥有多个校区也不是中国教育上的特有现象,如加州州立大学就有22个校区(唐湘涓等,2009)等。以我校为例,现已形成南昌、抚州两地两个校区5个校园的办学模式。我校两校区相隔一百多公里,地理上的分隔给学生管理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新校区的建设给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学生管理上的新挑战。

2跨校区学生管理特点

根据调查(曹莹雯等,2006)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的跨校区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学生工作人员缺乏,配套教育资源非常短缺,不同校区的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同,跨校区的师生交流困难,校园文化活动在不同校园间传递不畅甚至会出现阻碍,最重要的是部分学生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都是跨校区学生管理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有可能导致矛盾爆发的管理危机。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之后,跨校区高校已经逐渐出现了些学生管理上的危机:

大学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标迷茫,学业生涯规划混乱,职业生涯设计没有明确方向;

由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世不成熟,容易冲动、浮躁和走极端,缺少基本的挫折经历和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出现偏差;

在跨校区的校园中,分布在不同地域角落的学生容易由于物理上距离产生心理上的距离,形成群体性的孤僻症。

上述都是学生工作管理者日常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旦忽视就可能酿成危机事件,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危机管理不放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要做好事前预防工作,采取前瞻性措施有利于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危机的可能危害。在学校,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安全、心理疏导等方面,如师生意外事故造成的伤亡、疾病、自杀、交通事故、地震和洪涝灾害等。

3构建学生管理中的桥梁

3.1建设自治性学生社团

有报告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1]。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相互联系交往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它为形成学生的社会角色提供了特有的舞台,也是影响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学术性、娱乐性与服务性等社团。学术性社团包括flash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服装设计协会,娱乐性社团包括音乐协会、电影协会和吉他协会等,服务性社团包括最典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在学生中打造一支精练并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学生社团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自治性的学生社团中,学生自己组建代表全体成员的团体,处理同学间的事务,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学生在团体事务中行使一定的权力,其根本出发点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社团中自己进行立“法”和执“法”,并引导大家自觉守“法”。这里面的“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集体的专门规章制度,如班规、社规和团规等。国外在建设自治性学生社团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的学生社团比我们国家高校的自治程度相对要高,他们社团可以在学校管理学生活动中心场所、经营学生餐厅和其他营业性的店面,甚至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去;美国大学专门为学生社团提供学生活动计划的经费支持,并由有名望的教授担任社团顾问。

我国高校社团虽然也有指导老师,但多形同虚设,虽有社团经费支持,但是数额太少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想要举行活动还需要租用学校的活动场所,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社团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大对社团扶助力度,为学生开展更大的自治性活动提供必要支持。

3.2引导跨校区师生交流

跨校区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授课教师穿梭于不同校区间,疲于奔命,也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前一个辅导员带的学生只有一百出头,而现在一个辅导员要带三百多学生,不要说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现在就是对每个学生叫出姓名都很困难。与老师的接触交流影响学生的学业信心和长期规划,实施跨校区师生交流计划,不仅要将老师派到其他校区作报告与学生举行联谊会,也应该将不定期部分学生代表送至其他校区与不同院系的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引导跨校区性的师生交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构建信息资源大平台

跨校区的资源分配很难平衡,不管是授课资源还是馆藏图书资源。一个学校不管跨越了多少个校区,但它始终只是一个学校。我们需要构建信息资源大平台,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共享教师授课资源,让学生都享受平等获取优秀教师的授课课件。

建设电子化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分布在不同校区,拥有的藏书不能给每个校区的学生借阅的机会,因此必须充实电子图书馆藏书,完善买进各类电子图书资源。

建设官方实名论坛。学生的言论只能采用疏导的方式,一味堵塞只会适得其反,建设官方实名论坛,论坛中统一将学籍中的数据导入论坛中整合,每个班级设置一个小栏目,班干部为栏目管理员,这样既引导了学生间的交流,又有利于疏导学生舆论。

3.4强化党团组织结构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还应强化起关键作用的各级组织[2]: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级组织,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以班干部为平台和终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与教师间的桥梁作用,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

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为组织依托,紧密团结广大积极上进的青年学生,发挥党员团员的带头作用;

建立班级信息员沟通制度,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设置安全与心理等信息员,加强学校和学生间的及时联系和沟通。

参考文献:

学校危机管理篇6

关键词: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129-2

1公寓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1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概念

危机,起源于希腊语,最早是在医学中得以应用,其原意是指人之将死时的状态。后来,随着这一词语的慢慢发展,危机也可以说成相当关键,需立马给出判断的状态。而所谓的突发事件,便是没有意识,突发之间出现的事情,然而,目前人们更习惯将突然、严重、影响广泛的事件,称作为突发事件。在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两者关系的分辨上,一些学者则表示,危机出现的前提,便是突发事件,对于一次危机来说,其通常时间不一,或长或短,同时必然是由于某一事件造成的,而这种事件,通常便是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来说,并不是都是强调突然性,突然事件当中的突发,其为事件出现的主要特点,而突发事件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拥有危机事件严重性与负面性两大特点。由此可见,突发事件也可以被定义为突发出现的危机事件。

1.2危机管理的概念

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学术界对危机管理概念有着明确定义,所谓的危机管理,便是各类关系的创建与维护过程,并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对组织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问题,对其实施控制措施,进而来使事件发生时,对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危机管理通常包含四大环节,分别为危机事件发生前、事发、事中与事后。同时,全面而系统性的评价,也是为经济管理的一部分,在危机事件出现前,通过预防等措施,来在事发与事中时进行预警,并在事件发生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进行化解,也是危机管理过程的体现。由此可见看出,对于危机管理来说,其不但是危机事件发生时的管理,更是对危机事件出现前的预防到出现后的化解等整体流程,才可称为危机管理。

2当前公寓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及危机管理现状

2.1目前公寓应用的体制情况

目前,学生公寓通常都是由物业、学生、学生教育来实施共同实施管理,管理所涉及的项目及内容,也使得高校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出现多元性与多样性。从当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院校,其对应的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校旗下的后勤集团所属的物业公司,来对物业管理进行负责;二是让学校外部公司来对物业管理进行负责;三是由学生工作部门对物业管理直接进行负责。另外,还有少数院校,还存在学院化、学区化的管理措施。不论是以上哪种管理体制,均存在优缺点。尽管就目前来说,每种管理措施都存在问题,然而,很多高校都在通过积极探索,来使管理体制得到优化,其不断有利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更能够使公寓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做到有效应对,同时完成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对于高校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目前公寓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现状

很多院校,在对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展开应对,并实施危机管理时,均通过管理机制与管理流程的制定来开展工作。然而,因为很多单位在机制与流程制定之后,没有做到有效重视,或是受到其他影响,使得每个高校,所制定的管理机制与流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些高校工作开展较为细致,对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措施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定,甚至根据突发事件类型的不同,来进一步完成危机管理流程的制定,并完成对各类机制的有效建立于完善。然而,还存在一些院校正好相反,其制定的管理机制与流程较为简单,无法做到全面覆盖与指导。

3公寓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与危机管理模式

3.1机制策略的开展

如同危机一样,机制也是源于希腊文,其原意表示机器动作于构造原理。在医学与生物学当中,通常使用机制来表示机体内部出现病理或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指每个器官的调节与联系。而对于危机管理机制来说,其是在危机管理系统中,其内部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优缺点,可借助其对危机管理对象系统发展的贡献来作出衡量。

当公寓突发性事件即将发生之时,对于危机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在短时间内,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在此工作开展时,需对四大原则做到有效遵循。一是维护稳定原则。高校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因此,高校的稳定、安全,不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更与社会稳定有着直接联系,甚至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是迅速快捷原则。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想使其带来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需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有力手段,来对事件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时间拖延造成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三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政治思想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需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当中。四是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就有所强调,要求把公民合法权益作为突发事件解决中的重点工作,从而体现出较强的以人为本原则。

总地来说,在应对公寓突发事件,实施危机管理时,需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断遵从,合理、有效的按照危机处理程序与步骤,来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工作。

3.2流程策略

3.2.1减缓阶段

一是建立起组织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工作开展前,需完成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协调部门,该小组应当由高校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并将工作内容与职责明确下来,做好人员安排工作,使小组内部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与运作。二是做好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工作:公寓在实施管理时,应加强制度建设,对管理内容做到有效明确,同时根据制度来完成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管理时,保持对学生动态的实时把握,对安全、卫生问题的定期检查,均是公寓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项目。三是做好教职工培训与学生教育工作:在对学生公寓开展日常管理时,应做好对危机管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要求全校师生及职工,能够保持危机意识。四是多部门联动防范突发事件:学生公寓内的突发事件,具有种类繁多这一特征,因此需各部门联动起来,一同完成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联合心理咨询室、校医院、保卫科等部门,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2.2预备阶段

预备阶段需要完成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同时完成预警系统的构建,通过培训与演练工作的开展,来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对于危机管理人员来说,需从整体来对突发事件进行观察,不仅要对过去事件总结、归纳,更是要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做好突发事件的预判工作,进而完成高效公寓突发事件预案的详细制定工作。

3.2.3响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工作内容在于对突发事件的确认及评估。危机爆发的初始阶段,通常很多信息均不明朗,在此危机情形下,对于危机管理小组来说,需做好危机类型、性质及特征的确认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依靠信息来完成。在对突发事件认清之后,便可结合预案来完成实施计划的制定工作。每一种突发事件,其对应的情况,与预案当中的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别,所以,管理小组在预案启动时,还需结合所收集到的信息与评估结果,来对之前的预案做到合理调整。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出相应处理计划后,应立即分配任务开始实施。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反馈事件发展状态,根据具体情况,危机管理小组应继续调整下一阶段处理计划,以指导下一步处理行动。直至行动达到预期目标,能控制住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影响力,逐渐分散和化解突发事件。

4结语

作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工作还需做到重视起来。然而,现如今仍存在一些高校,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危机管理缺乏认识,因此忽略了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只有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τΣ棵牛才会开展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对学生公寓危机管理重视起来,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机制策略与流程策略的有效开展,从而在对危机管理模式做到有效构建的同时,维护学校自身形象。

学校危机管理篇7

关键词:话语权;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危机应对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话语”的释义是“言语,说的话”。郑乐平等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利或权力,其指向是“话筒能力”,也就是说谁站到了一定的位置,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意味着在一定范围或关系中的引导力、调控力和控制力,反映了一种地位关系。

笔者认为,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话语权,就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多元话语表达的环境中,重新树立教育管理者话语权威,把握学生教育管理中话语的方向性、主动性,增强渗透力、说服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确保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话语强势地位。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话语权危机及分析

(一)付费上学和市场观念的确立致使法定的行政管理权面临“淡化”或“失语”危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费的问题,而是交多交少的问题,上大学不单是受教育,还包括投资成分,就像到商场或咖啡厅购物或喝咖啡一样,学校和学生是买卖双方。这种付费上学和市场观念在深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大学生对师生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教育管理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双方,是对等的;双方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换句话说,我付费上学,你就得给我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花钱来买你管我。这使得教育管理者法定的行政管理权在市场意识浓厚的大学生面前,变得“淡化”或“失语”,并逐步被服务所代替。

(二)多元文化交织影响致使内部教育管理权面临“淡化”或“失语”危机。当代社会是一个思想观念、价值评判多元的社会,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觉醒,他们不喜欢别人说三道四,也不会人云亦云;爱主张个人权利,崇尚个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个性突出。他们思想活跃,喜欢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的道德权力被严重消减,新的道德力量还未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开始否定教育管理者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权,其外在表现是学生不再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如政治辅导员唯命是从,对传统的习惯性教育方式进行本能抵制,学校教育管理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等等。

(三)信息化社会和人本理念致使奖惩性权利、专长性权利面临“淡化”或“失语”危机。以人为本观念已成为当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人在教育中是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这与传统的“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老师道德性权威不同。此外,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公开透明、对等掌握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因此,信息的无级别获取和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原来属于教育管理者的奖惩性权利和专长性权利,被大幅削弱,教育管理者不再对学生具有知识上与决策上的权威地位,双方是平等的、双向的,话语权危机表现在学生对信息对称的诉求平衡上,表现在对传统话语权单向性的否定。

(四)教育管理者自身角色冲突致使参照性权利面临“淡化”或“失语”危机。一是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冲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首先是一名教育者,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上,主要寓教育于学生党团建设、日常教育管理、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辅导员居主导地位,有效地教育、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但是,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群体和个体,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期望辅导员是一名服务者,当他们生活上有实际困难时,能帮助他们解决;当他们情感上产生困惑时,能帮助他们排遣;当他们心理上出现障碍时,能帮助他们疏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应放下教育者的架子,随时提供帮助和服务,给予理解和同情。这两种角色对辅导员的地位、立场、心态等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许多辅导员很难同时扮演好这两种角色。二是管理者与知心者的冲突。辅导员作为管理者,代表着一定的管理权威,与学生的基本关系是制度化的支配与从属关系。但为了工作的深入到位,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管,客观上又需要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双方需要建立情感化的平等信任关系。问题是,管理权威往往会使亲近信任产生隔阂,亲近信任有时也会削弱管理权威,这种冲突直接致使教育管理者参照性权利“淡化”或“失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单向话语权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呈现出话语主导权的危机。有效应对危机要求对传统话语权进行变革,从单向走向双向,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要求。因此,如何把握双向话语权中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

二、从单向到双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话语权危机的应对

(一)寻找教育管理权利的合理性。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确立,必然带来对受教育者的全新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管理对象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尊重教育管理对象的思想发展规律,注重教育管理对象的接受机制和接受效果,这些新的认识必然要求传统话语权进行相应的变革或调整,要从过去的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向民主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淡化训诫成分,增强沟通交流;淡化单向灌输,增强双向互动;淡化权力意识,增强平等氛围,保证教育管理主体双方在教育管理关系中的地位平等。因此,寻找教育管理者话语权新的合理性,建构新的话语空间、主导地位,在多元表达和多样主体之间重新形成话语权威,保证教育管理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显得十分迫切。

(二)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创新教育管理思路。多元社会必然体现在人们话语表达的多元化。一我们认为,基于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新的话语权构建上必须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话语语境,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充分表达自我意愿;要创新教育管理的形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健康有序表达意见;要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话语沟通机制,通过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双向平等话语交流,实现统一思想、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的目的,确保教育管理者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

学校危机管理篇8

论文摘要:高校中近年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使我们认识到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高校应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和完善学校危机处理制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目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变的更多,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机挑战。发生在高校的SaRS、H1n1、马加爵案、跳楼事件、罢餐、宿舍火灾、校园水浸等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析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对策,是摆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1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从高校危机管理的起因来看,高校的危机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生命安全及健康安全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如火灾、校园水浸、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大学生心理危机等。其二,学校的信誉危机事件。如学术腐败、招生丑闻、师德败坏等有违职守、缺乏道义、涉嫌欺诈或损人利己事件,事件若触犯法律,学校及相关人员还须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其三,学校可持续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

其四,失序型危机。[1]如罢课、罢餐、家长群体上访、恶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等。从高校管理角度看,上述事件都属于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化解危机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2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是—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先预防”,[1]致使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2.1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有误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知道如何进行处理;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是“杞人忧天”,在人财物方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③高校缺乏危机意识还表现在高校各层次人员缺少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

2.2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目前都比较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例如火灾防治工作一般抓得比较严格。而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还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①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往往是“仓促应战”;③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

2.3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媒体的关系高校出现危机,新闻媒体肯定会格外关注。如果学校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估计媒体就会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信息,受损的肯定是学校,将来出面澄清更麻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及时的对当地部分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3]3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即一整套高校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强危机管理:

3.1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组织保障,此小组应当成为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由学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为:①负责处理校、院(系)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其它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②明晰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期组织相关培训;③定期开会讨论危机管理计划;④危机出现时,小组成员及时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

3.2制定和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保护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笔者建议高校可从如下方面制定制度:①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②保持信息畅通的制度;③危机后的恢复、总结和教育制度;④媒体发言人制度。

3.3制定危机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危机领导小组应当制定好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政策和规范化操作程序,做好如下事宜:①分清哪些是可能产生的“危机”;②假设本校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并进行分类;③根据危机类型决定参与该类危机控制和管理的人员;④为可能涉及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规范化操作程序。

3.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①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赢得信任;②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

学校危机管理篇9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7可见:占总数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与反思,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还有16.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学校危机管理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突发事件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国内众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的概率大为提高,为高校有效管控校园危机事件带来了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应当成为高校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新媒体及其特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下的媒体形态[1]。相较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交互性强、信息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虚假有害信息,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利用新媒体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各种未知或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高校声誉,是高校平稳、有序运转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不可控风险。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系列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处理效果,使得危机从出现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危机蔓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处理时间。由于难以预料新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最终的发展走向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危机事件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大增。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频繁,使得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在高校之中快速蔓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进一步扩散到高校之外,从而由开始的高校危机事件进一步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监管难度,而且使得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考量的因素大为增加。如之前发生的安徽芜湖高校女生元旦意外坠亡、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使当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界限,学生卷入社会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较以往更大,这也会加剧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再次,新媒体的发展对现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在新的危机形态下显得滞后和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捉襟见肘。但是新媒体也为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中的传播特点,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很多高校对新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多停留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没能从危机公关的视角看待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对危机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的处理措施还不成熟,对新媒体给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作用缺乏清晰认识。此外,很多高校教职工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把高校危机管理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割裂开来,简单地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二)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措施匮乏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没有针对新媒体建立危机预防长效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进行相应处理,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更有甚者在危机发生时仅由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处理,高校各部门缺乏一个系统的危机应对机构。这样不仅会错过危机的最佳处理时间,而且会使得事件借助新媒体进一步蔓延,使事件扩大和复杂化。一些高校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提升危机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在学校官网这一渠道,对于事件实时处理进展没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下进行信息同步披露,不利于师生和外界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出现误解和谣言等不利情况。

(三)危机管理能效较低

造成高校危机管理能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有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才加以重视,以致贻误了危机的处理时机。二是危机管理者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层面较浅,对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起作用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很多都是兼职教职工,缺乏专业的高校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培训,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较单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对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一是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决策,加强对高校师生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学校宣传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定期与高校危机事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题信息,正确疏导负面信息,积极宣传正能量,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组织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危险信息,并立即启动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师生和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消弭师生对学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的不满因素,同时积极吸纳、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中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防止出现因上下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有损学校声誉和师生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为避免在师生之间出现各种谣言和非议,防止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是应及时利用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广大师生和外界大众被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不可信信息所误导,争取获得舆论的主导权以及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事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学校相关决策、制度和危机处理的信息传播者和解释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危机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有效利用新媒体切实维护高校声誉和正当权益。同时发挥新闻发言人在高校领导层和师生以及外界大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形成高校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和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信息的扩散速度十分迅速,对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和媒体素养不断提高。其一,高校应重视对危机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使危机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使之具备基本的危机公关素养。在危机发生时,快速进行初步处理,避免因未能及时有效处理使得事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而产生负面影响。其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媒体素养,积极面对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及时转变思维模式,熟悉各种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特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搜集的有力工具。其三,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在高校师生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在高校中使用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适时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影响。当前,有关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各种产生形态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应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紧紧把握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维护高校声誉、师生正当权益和安全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荣耕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范卫萍,姜德锋.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新闻传播,2012(3):151.

[2]蔡火凤.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