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十篇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37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特色建筑设计课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79-01

当今,中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量日益严重,而建筑节能技术的出现适应了社会这一现状,它是时展的产物,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课程开展中要注重建筑节能技术,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

一建筑节能设计概念

建筑节能技术能针对建筑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模拟与分析,而后对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室内环境、室内保温设计、采光遮阳及建筑能源消耗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模拟出研究的最终结果用于建筑设计中,这有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它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学生在建筑节能技术实践上的培养。

二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有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的措施

1.建筑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潮流

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了满足现代人对房屋建筑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紧跟时展的潮流。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建筑企业对建筑节能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建筑节能技术教育时全面把握建筑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让学生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最新动向以及建筑节能技术新的要求,保证整个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2.统筹全局,重点把握建筑节能技术实践

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中包含众多的子课程,因此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统筹全局,重点把握建筑节能技术实践,因为建筑节能技术实用性很强,在建设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所以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它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达到分析研究、模拟建立出建筑节能研究的分析模型、编制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达到建筑节能送审要求、最终结果用于建筑设计中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观摩建筑节能技术实践

多媒体技术在各大教育院校已广泛使用,它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实践以及教学特色的课件,通过图、声、文等功能,让学生集体观摩他人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亲自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的愿望,再辅之以幽默的教学语言,定能实现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课程的高效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水平。

4.建筑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

定期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可以全面有效地了解每位学生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掌握状况,从而再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现今建筑业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工作人员有精湛的技术,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能力考核。另外,在能力考核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验,避免有些学生为了拿高分而死记硬背的状况。应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考核活动,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掌握状况。

三建筑节能技术实践在建筑设计课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设计课中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建筑企业的需要。建筑节能技术保护了社会及建筑环境,减少了空气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它的诸多优点增加了其在建筑设计课中的比重,不得不引起建筑设计课程及老师的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建筑节能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被大力开展,并在建筑企业以及节能模拟比赛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节能设计在教学以及实际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建模比赛,加强了各建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总结比赛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利于提高建筑院校学生的节能技术水平,彰显了建筑院校的整体水平,使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不断提炼精髓,从而推动建筑教学的发展。

五总结

在建筑设计教学课程中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是顺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设计整体水平,实现建筑节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2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39

1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升级,建筑业也不例外。依托信息化、产业化,房屋建筑业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业的新热点方面,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式建筑、被动式建筑、建筑维修加固等领域。

2人才需求规模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屋建筑行业在未来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发展。但在规模上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在人才需求规模上也必将有所减少。产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大型建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兼并合并中小型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应的中小型房建施工企业生存艰难,将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随着行业的发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更大,需求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

3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分析

综合建筑行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调研,房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到企业后快速上手的保障,是快速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的基础。同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也是后期不断成长的基础,使人才的成长有后劲。

3.2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除了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外,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看重。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毕业生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去到用人单位后成长的也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3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实习经历

房屋建筑工程实践性较强,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方面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学校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专业实习经验的多少、实习经历的好坏,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

3.4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行和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要踏实能吃苦,肯付出,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工作态度是指负责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4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对于人才培养应“立足房建、紧跟热点,夯实专业基础、深化内涵建设”。

4.1人才培养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然是以房屋建筑为核心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面向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4.2人才培养规格

4.2.1培养目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房屋建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2就业面向①就业企业面向: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②就业岗位面向:施工员、质量(检)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试(实)验员、资料员等。4.2.3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四项专业能力,即“精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具体包括十项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和验收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的设计能力、建筑施工测量与放样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控制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检验能力、技术资料管理能力。同时,应紧跟建筑行业的热点,加强Bim技术的应用能力、集成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被动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筑维护加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4.2.4职业素养要求由于房建行业比较艰苦,入职门槛不高的特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成长也有很大的益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能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付出。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性;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校企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研究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所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1.2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专业建设规划,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1.3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校企共同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执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1.4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本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形成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常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专家或客座教授来本专业举办学术报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行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1.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院内建立了建筑实训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工种技能训练和模拟施工现场实训。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议和学生实习基地,做到实训进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施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6校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本专业邀请了相关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

2、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2.1产学合作教育,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相关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调整修改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2.2互补双赢是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新思路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工程专业的技术性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实践性操作与学习,帮助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领域实现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知识与能力,帮助自我快速的实现建筑领域的发展,提高自我的学习动力,帮助自身快速成长,成为本专业的社会实践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实践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是这种教育层次的主线,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学生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毕业实践,开辟产学合作办学新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都强调与实际工程挂钩,强调以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之外,我们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聘任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毕业答辩评判工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系的这种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

2.4成效明显,产学合作教育结硕果

近年来,我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多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保持高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5%。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改革了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合理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校企合作的实际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全新的高校与企业结合的发展目的,加强了学校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转变了传统的发展策略,提升了校企结合办学的全新思路与建设理念,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了发展观念与思路,在校企合作之中,完善了新型的工程建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现了正确的学习与生活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校园与企业的实际社会训练,不断加强自身素养与专业性技术能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工作的经验,熟悉全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学生与老师体会到社会的发展环境,了解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而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就能引企入校或者在企业成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能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他们能更快的融入企业,由此一来学院就会为购买设备而节约很大一笔经费。企业一般拥有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而学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利用这些先机的设备进行科研创作,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9.05

[2]崔广兴.校企合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2:30-33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21-02

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高层建筑施工》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但在该课程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课程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门讲述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施工理论、施工技术、施工规律等知识的课程。总结起来,《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教学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强。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型课程,《高层建筑施工》的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最终都表现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今后从事建筑施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见《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实践应用环节的显著性。

2.综合性强。《高层建筑施工》与众多课程联系紧密,且与众多课程之间存在交叉联系。在《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整体基础后,并在《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强大坚石上,《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扩展专业基本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且《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涵盖内容广、专业知识要求高,所以该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强。

3.发展性强。随着高层建筑的步步崛起,行业对建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在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所以,涉及到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内容更新速度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引领着行业的导向。故《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是紧跟时展的步伐,时刻走在学科的前沿。

二、教学现状

在现有的《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给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限制与困扰。所以这些问题亟须解决。

1.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例如,教材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中,计算时很多地方的系数参数还是仍然采用《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的系数,没有用到《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规定系数。

当前社会形势下,新型的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不断地涌现,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也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陈旧的教材内容和过时的知识体系实在难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2.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目前,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用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ppt配合黑板板书。但是,随着社会智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充斥而来,社会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现有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满布文字的ppt,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照本宣科的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青年教师受到经历限制,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在讲授过程中过于看重理论,轻视实践。这对高职教育培养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考核时,没有能够根据课程特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中,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不能把书本知识跟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学生通常感觉收获不大。

三、创新改革方案

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

1.教材创新改革。《高层建筑施工》教材的编写要满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材要体现出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教材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繁简有度。教材内容要特别注重高层建筑施工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以此强化能力培养。而且,教材在语言表述方面,要力求叙述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不仅如此,《高层建筑施工》教材内容需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更多地体现实际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例如,在介绍完各种井点降水的方法原理后,可以添加实际工程中应用到的各种井点降水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解。

为便于学生接受最新的技术技能知识,《高层建筑施工》的教材要跟得上时代。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加强对行业内法律规范、标准、文件的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要将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地纳入教材进行教学。教材要积极体现建筑行业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内容。

同时,教材需要考虑信息更新的因素。尽可能使教材内容与行业行情相匹配。目前,基于“互联网+”形式的教材不仅是一种好方式,也是新时期教材的新趋势。

2.方法创新改革。《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其他课程知识对本课程的影响与应用,且考虑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故教师应对课程知识进行精简和整合,做好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授课时,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项目教学法”或“目标任务法”,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核心关键,提高学习效率。当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时,例如,讲解深基坑支护方式时,教师在课堂上将典型的深基坑支护实际项目或案例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对此进行分析。该方法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当适宜采用“目标任务法”,授课时,教师提出目标任务,在达到目标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探讨学习。该方法能够快速带动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理解和学习。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中很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难以仅凭文字进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信息软件技术辅助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制作ppt动画来演示逆作法的施工过程;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演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还可以运用Bim技术将实际工程转变为动画演示。利用软件模拟施工现场场景,不仅可以增强课堂表现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而且,学校应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并与现场实际施工关系密切,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问题。课堂中难以理解的各种工艺原理知识,引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课,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使晦涩不通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同时,教师要加强企业顶岗实践,及时补充工程实践知识。课堂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实践中拍摄的高层建筑施工视频、施工照片,配合讲解分析,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微课成为教学新手段。微课的精髓在于“以小见大”,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时,能够对所学内容“各个击破”。微课对知识的理解具有极大帮助。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微课建设的内容必不可少。

3.考核创新改革。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1)设置实践考察任务。例如,组队考察学校周边高层建筑的情况,提交成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在建的高层建筑数目和设计高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数目和高度;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分类;附近高层建筑给生活、工作带来的帮助;附近高层建筑是否存在不利影响等。调查研究会给学生一个对高层建筑与周边生活之间联系的最基本感性认识。(2)专项施工方案考核。编制条件可以分组分批按学号不同进行设置。完成内容需包括编写符合要求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并绘制图纸。编写完成后,进行实训考查。在实训基地中设置比例为1∶1的脚手架模型,设定多处错误做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认识与理解。

加强课程实践内容的考核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四、结论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是希望能够实现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和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这是符合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观念。

但是,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不但要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需要不断地努力研究和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勇年.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6-130,271-284.

[2]张厚先,等.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5-211.

[3]赵志缙,等.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4-247.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5

【关键词】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跨学科延伸

1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图1-1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建筑类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实践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导师和任课教师是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对于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出于经费等制约,研究生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氛围相对封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学术问题的探寻,难以对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目前高校对建筑类研究生考核形式还主要集中在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丁金华.“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四川建筑,2015,(2):54-56

[2]杨青娟等.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8-112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6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7-02

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高职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务实,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社会需求调研,确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详见表1。

三、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2。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体如下。一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二是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三是“岗位驱动”。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动态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能力递进”。体现在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真正的“做中学”。“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于第一学期,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根据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学院培养学生达到“面广、技精、灵活多变”的程度,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在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五是构建4大保障体系。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4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围绕本行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7

【关键词】转型发展建筑设备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型

《建筑设备》作为设置土建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章节包括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三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了解建筑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学会建筑设备的系统布局。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目前在《建筑设备》的教学过程中,也正处于学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响应转型发展时期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针,深入开展了《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1课程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建筑设备》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建筑设备》作为注册建筑师、设备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如果能结合以上考试大纲来开展《建筑设备》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与各类执业资格考试相联系,课程实践环节与当下建筑设计的发展相适应,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建筑设备系统与建筑本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定基础。

1.3现在用人单位更希望大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环节掌握初步走向社会的能力。因此开展和完善《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社会需求,通过自我锻炼,有针对性提高而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2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

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经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授课主要以基本理论、原理为主,结合工程实例过少;

2.2教材内容繁杂、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专业特点;

2.3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与建筑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及新规范、新标准的出台不能完全同步;

2.4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我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全,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有关建筑的课程操作等存在困难,教学计划的实践学时未能正常进行;

2.5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我校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无法使学生从建筑设计开始就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运用做出主动地设计回应。由此可见,《建筑设备》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转型发展时期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充分遵循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淡化《建筑设备》课程中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对建筑学专业,重点应放在满足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安全性的建筑设备的选择及对各种建筑设备的统筹布局上,教学内容要增加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室外给排水工程概述,以满足建筑特殊功能的建筑设备设计及配套设施设计的要求。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本课程可采用三维动画、设备实物图、现场施工录像、工程制图等手段将建筑设备的大量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具体的设计、施工方法。在使用建筑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注意板书和课件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建筑给水系统所需水压的确定时,坚持用黑板讲解水压计算公式的意义,然后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3实践教学的改革

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平台,重点联系能全面反映建筑设备功能和布局的实训场所,使学生参观后能生动了解建筑设备在建筑中的系统布局,同时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实现对建筑设备的初步设计。如在讲解集中式空调系统时,带领学生参观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图书馆,看人工制冷机、表面式冷却器、冷却塔、风机、送排风管道、送回风口等。如此一来,学生会很容易地记住集中式空调系统的4个组成部分,即工作区,空气的输送和分配部分,空气处理设备部分,空气设备的冷、热源部分。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淡化技术细节,重视工程原理和方法的考核,重视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根据建筑学专业特点,课程考核应重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在平时作业中,强调从设备体系角度出发,锻炼学生以技术构思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能力及建筑设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期末考核中,强调对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内容的考查,使学生熟悉大纲内容,为未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院校重点培养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建筑学等专业开设的建筑设备课程要紧跟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把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适合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

1研究目的、意义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突出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高而专的人才培养目的,使学生毕业同时即能有效的服务于建设单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培养专业的高技能工程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原理、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动手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应用能力的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建筑实体模型实训室能很好的搭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桥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研究的切合点。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于所选专业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工程人才。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现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等诸多问题影响教学质量。这期间,更多因素制约高职院校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践与理论有机的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实施,应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体化教学,即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二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变“教会”为“学会”;从以教材为中心的理论教学环节向以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为中心的实践环节转变。实现三维一体化: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基地、试验室构成了一体。

3研究内容

(1)了解并掌握建筑实体模型实训室的基本内容和设施及其使用方法,实现教师一体化及教材一体化。(2)利用建筑实体模型实训室已有分部工程及节点进行专项与综合实训的开发、探索,服务于建筑工程的相关课程,实现教室一体化。(3)通过对建筑模型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敢于尝试不同的材料、方法对已有方案模型的重塑、变化和推敲。(4)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源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侧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理论与施工现场实际状态在实训室的环境中融合,教学过程更趋合理。

4研究方法

4.1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一定数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对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探讨。根据上述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对策。

4.2文献研究法

面对着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状况,而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却面临这就业难的困境。由此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与案例研究资料,以此分析建筑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社会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4.3个案研究法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以实例(我校一建筑实体模型实训室为实例)开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

4.4实验法

通过对比试验进行分析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对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即选取1-2个学期作为实验期,选取一个实验班和其他传统班进行实验对比,多角度、综合评价专业一体化教学效果,以此探讨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之路。

5项目主要特色创新

5.1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1)情景真实,认识直观:利用实体模型实训室,按比例进行建造的特点,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2)真实操作,增强并有效激发学生实际操作的兴趣:模型还原施工现场,学生真实操作,感受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学生处理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应急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设置的相应的安全事故、紧急事故和问题现场实操环节得到锻炼。(3)个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与多方面探究性学习相结合。(4)互助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协作能力。

5.2发掘课程资源方面

(1)重复利用,降低教学成本:实体模型实训室已经建立,可长期重复使用,大大节省教学成本。同时为和建筑相关专业提供服务。(2)改革课程结构内容和体系。(3)搜集并充分利用教学案例。

5.3增强评价的实践比重

(1)紧扣专业知识,直击教学难点:将理论教学过程中抽象的难点具体化,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做”即实践的环节。(2)增加实践性作业。例如:制作建筑模型、结构检测、设计试验。(3)课程评价开放化,将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纳入评价的范畴,引入实践及社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11-10.

[2]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1(6):1~3.

[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9):34~36.

[4]李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类,一类为普通高校中的理科院校,主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一类为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主要培养工程设计人才;还有一类为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三种高校的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应该不同。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单项技能掌握综合技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所以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建筑装饰行业的良好前景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办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然而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却存在着问题,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一、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其整体知识结构中,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常识,更需要坚实的社会实践经验。建筑装饰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既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它要求学生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熟悉设计方法,又掌握工艺流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理性思考。概括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审美、造型、设计、工程技术、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确定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借鉴建筑学院强调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课程和艺术类院校强调艺术素质培养的基本思路,重新构建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完善的设计现念;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项目成本核算、施工管理以及招投标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宽口径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建筑装饰业发展的需求。

二、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

建筑装饰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专业,它不但涉及到设计美学本身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相关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不能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或是将其压缩化,我们应该着眼于装饰企业的需求,着眼于具体建筑装饰设计的工作工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这样就要求高职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深人研究行业、岗位对建筑装饰设计师各方面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能力定位,把教学过程设置在设计师工作情景中,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教学载体,制定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各程序的质量要求,设计全面、合理、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

2.以素质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上较薄弱,他们更愿意接受具体生动的操作过程而不是枯燥难于理解的原理及推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具体生动的操作中来验证原理。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即要了解学生的短处,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3.突出能力目标

建筑装饰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超群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使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执行从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创业能力教育,建立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4.以学生为主体

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以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设计中,应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课程设计追求的是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

5.以项目为载体

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项目训练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的能力不能传授,只能通过一定的项目训练来获得,即要以项目为载体。教师选择实际的设计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空间组合上从单空间到多空间到大型空间,空间形式上从单层空间到多层空间,空间性质上从居住类空间到公共类的办公空间、商业空间、旅游空间、娱乐空间逐步递进,训练学生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把握能力。每个训练项目教师通过与学生签订设计委托书的形式,明确项目的基本情况、设计要求、设计期限、图纸要求、质量要求、违约责任等方面。

6.以实训为手段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该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训来完成。实践性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利用实验手段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要抛弃过去刻板、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和注入式封闭型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开放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自己设计实践项目,并独立实施实践过程,开展互相讨论。同时,要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将实验单独考核,允许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重平时成绩,重动手能力,重联想思维,重创新意识,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学,2007.

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实践篇10

根据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的四步“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探讨“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工程能力进阶”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制定,“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以期为高职同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工程能力进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对隶属于高职高专工程类范畴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实践技能尤为重要,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尊重学习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工程类专业较多采用了“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第二,由于教学水平和实践条件差异化,部分院校往往弱化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教学,甚至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与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混为一谈,并将其移交实习企业代为实施,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第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职业教育类型,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特点。针对上述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对“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出包含“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四步的“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从工程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做出的改变,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将以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直接接轨,其中,调试验证能力阶段强调专业技术点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工程能力阶段强调实际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分配。因此,四步“工程能力进阶”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分类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实践与知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要求。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一)“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加,前者提供与专业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职业素质结构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后者既是制定目标的参与者,又是目标的实施者。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首先也应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本岗位职业活动的能力要求,分析和归类能力构成,同时兼顾职业能力进阶培养、技术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通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体系要求,按照能力培养进程规律将技能体系序化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基础能力包括电工工具和仪表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建筑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及绘制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包括建筑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电气消防系统调试、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工程能力包括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电气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工程造价与招投标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序化结果,构建符合“工程能力进阶”要求并进行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调试验证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和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顶岗能力主要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培养。同时,在“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中相应序化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和顶岗能力训练项目。

(三)“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顶岗能力训练项目规划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基础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基本技能实训室;调试验证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电气消防实训室、建筑弱电系统实训室;工程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建筑电气施工实训室、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实训室、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实训室。职业顶岗能力主要通过具有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得以培养。

(四)“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

在“工程能力进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相应阶段的能力训练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单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学生据此可进行单独的学习和训练。实训项目报告是学生实训项目完成后需交出的规范化报告,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的基本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实训的考核成绩(评价)。实训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实训室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对象、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经费、指导教师数及指导要求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五)“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建设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形成互助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向校内教师传授实践经验,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六)“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

“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组织,教师角色从“教师”变为“导师”,从“授”转变成“导”,即进行引导、指导和教导。首先,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分工合作等形式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然后,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制定工作方案;最后,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训练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实训设备、专业规范等各种教学资源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任务中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职业技能;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学生在“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个性定制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选择性地定位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如团队的组织者、设计师、造价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监理、甲方验收代表等,实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此外,实践教学组织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跟随社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及实训项目,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王玲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