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8:31

实施创新战略篇1

关键词:管理思维重构管理方式重组市场推广重塑

战略原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战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认为:“从某些意义上说,战略规划是不规则的,因为机会、难题与高明的见解并不按照预定的时间出现,然而一旦它们被察觉就必须立即把握住它们并予以解决。”由于战略的重要地位和战略规划的不规则性,使战略创新植根于企业的管理思维,生长在企业的独特管理方式中,能否有结果则取决于市场推广的成败,因此,战略要创新,企业就应该关注管理思维的重构、管理方式的重组和市场推广的重塑。

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一般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的判断力,另一种是进行联想创新、预测的想象力。判断力依靠的是掌握的事实,而想象力必须把目光投向未知领域,设计未来蓝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在思维领域进行重构。管理思维的重构是指调整企业对自我的看法和要求,诉诸于企业的“头脑”,管理思维重构就要打开企业封闭的头脑,注入新的关于企业内外的信息,在思维领域进行判断力和想象力的融合,去伪存真,从而得到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领导者的观念往往是观念领域的领导者,中国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想,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关键靠企业中的权威人物。因此,企业要进行管理思维重构,首先应重视高管层的管理思维重构。进行管理思维重构要以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为前提。每一位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也就是管理者要花时间、精力去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切忌不可把过去的成功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然后,管理者就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获取企业内外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判断的融合、重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发展出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构想、新理念,这就有了新战略的雏形。

管理者的思维重构至关重要,但还应该在整个企业内进行管理思维重构,才能为新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整个企业的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的土壤,不仅可以在整个企业内激发战略创新思维,进一步还可以为战略实施做铺垫。企业进行管理思维的重构,就要在整个企业内把创新意识、思维重构的理念深入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遗传密码,使管理思维重构真正变成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管理方式重组是战略创新实施的保障

通过管理思维重构就有可能在战略上有所创新,但战略创新能否成功关键靠执行,而战略创新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进行管理方式的重组。管理方式重组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以在思维领域的新构想、新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战略创新的执行铺路搭桥。

战略创新的执行途径大部分由领导人决定,领袖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战略创新能否执行的关键。因此,在战略执行过程中Ceo应该扮演一个角色模范,对战略的执行表现出坚定的信心,高管层效仿Ceo,下层主管仿效高管层,如此这般逐级将战略创新理念传递至整个组织。有了执行途径,还要组建一个“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在整个企业内理顺一套互动的广泛的沟通程序,督促战略创新的执行。

有了战略创新的传递途径和执行负责人,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必要时还要对组织机构重组和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本质上对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大胆设计,可以使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使战略创新产品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巨大飞跃。

通过对管理方式的重组,企业就能选择最佳的执行路径,组建优秀的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建立广泛的互动沟通,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保障战略的顺利执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沟通的作用。中国古代政治家范仲淹说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策符合实际,也就是一个好的战略“行得通”;二就是沟通,广泛、互动、有效的沟通是战略执行的疏通剂。

市场推广重塑是战略创新成败的关键

企业战略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企业进行了战略创新思维的强化、管理方式的重组和战略创新实施,其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推广的重塑。不管是什么创新,尤其是战略创新,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和接纳,才算功德圆满,市场推广的效果是检验战略创新成败的标准。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把握市场的焦点。第一,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每一项业务的特征,皆是由其价值主张塑造而成的——价值主张,指的是企业希望以何种价格提供给顾客何种利益。而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顾客,因为在一个价值链中,以下游顾客最有创意,因此要重视这部分顾客的动向,注意聆听顾客意见。根据从顾客那获得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思维重构,发展出合理的价值主张。第二,要以利益指标进行顾客群的区分,制定出相应的几个主要的价值主张,为市场重塑做准备。第三,有了顾客群,接着就应该根据顾客群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重塑市场营销模式。根据新的营销模式调整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实体构架,必要时甚至要对整个企业系统进行重组,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系统都应该做到与新的价值主张兼容,能随时进行协调、校正。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追求客户成就,创造新需求。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营利实体,一个好的战略创新应该有这样的优势:不仅企业的获利可以增长,顾客也可以得到最大价值。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通过追求顾客成就、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差异化经营、实施有竞争性的定价策略和做选择性降低成本的工作,达到市场重塑的目的,最终实现战略创新的扩散、推广,保证战略创新的最终成功。综上论述,本文提出一个战略创新的大(见图1所示):管理思维重构、管理方式重组和市场推广重塑,他们既是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高速旋转,推动着企业战略创新的高速运转。

参考文献

实施创新战略篇2

一、深入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提得更高,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位。但是,现阶段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问题已经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基础建设领域,比如钢铁、水泥、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产能差不多达到了最高限度,到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合理资源配置的关键时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理解。同时也要看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涉及科技、经济和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谋划、统筹推进。要把推动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关键环节,把推动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把推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根本目的,把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动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回顾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是贯穿我省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依托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依靠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大批科技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研究和科技应用,创造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无数辉煌和骄人业绩。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作为黑龙江省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大量科技人员外流、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陈旧老化、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进入了艰难的发展阶段,陷入了低谷,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进入新世纪,黑龙江省伴随着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黑龙江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打好调整龙江工业改造攻坚战的基础上,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优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摆脱了在全国贫穷落实的刻板印象,社会经济发展等各项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步伐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当前,在我省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刻理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奋斗目标有更大的作为。

二、以创新驱动战略理念引领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的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必然要以战略思维来思考,对于地处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省来说,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的重大机遇面前,要全力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进程。十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科技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加快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才能把过去依靠资源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发展方式进行有效的转换,当前我省经济回稳基础还不牢固,只有通过高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新的驱动,才能赢得时间和空间,黑龙江省有条件在驱动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目前,黑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从2007年的第14位现已经跃升为目前的第12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排名升至第11位,科技正在有力地引领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化战略布局和结构。一是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我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把科技创新驱动纳入我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大力实施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到2020年切实把我省建成科技强省的发展目标。二是进一步实施产业创新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决定资源消耗结构与环境质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大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来说,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和项目,推进工业结构合理调整,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实施制度创新战略。一个地区的发展建设不仅仅需要科技、人才、资金等硬实力的支撑和保障,更主要的是要拥有完备、健康和科学的制度保障,我省应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在运行机制、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规范和严格的实施。

三、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与企业间的“三位一体”的创新驱动体系作用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要加快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驱动体系,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整合组建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平台。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围绕产业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要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建立政府搭台、高校院所和企业转化“三位一体”的良好的合作共同驱动创新的架构。党的十七大以来,虽然在许多重要科学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但是许多生产企业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并未解决,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以我省近年发展较快的装备制造业为例,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应在政府主导下搭建的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们,要走向社会,面向企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战略支撑作用。要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需要,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在一批创新型、高成长型重点企业技术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要尽快建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各学科和各专业的人才梯队层次结构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产业、行业和区域间的分布要更加优化,切实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要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形成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科研梯队。二是要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创新,黑龙江省这几年工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是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结果。创新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同时,企业创新也要立足于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由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一条龙体系,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技术,使产品结构向精品化、科学化、高端化迈进。必须强化企业创新驱动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科研投入、成果落地转化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质量,加快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重视中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资金支持体系,千方百计调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和开发利用转化,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三创”的干事创业氛围。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给予支撑,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省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和一般性收入的增幅,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保障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的有效管理,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之中,实行奖惩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省上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科技创新驱动人才推进计划,抓好人才培养、使用、选拔和引进,最大限度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全省上下大力开展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进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战略篇3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质量效益

一、坚持双轮驱动、形成特色体系、主体功能到位、推动六大转变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形成特色体系、主体功能到位、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形成特色体系”就是建设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云南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科技创新辐射能力。重点建设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滇中城市群,培育发展若干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特色区域创新增长极;有序推进沿边、藏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建设,择优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提升基层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支持昆明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具备条件的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完善升级为部级园区,形成若干高端和中高端、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

“主体功能到位”就是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系统集成能力,持续稳定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继续深化转制院所改革,发挥科研院所在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推进军民融合,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二、我省推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的措施

我省应该着重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以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支撑“宽带云南”为目标,加快“互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金融电子、远程医疗、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分辨对地观测为主的卫星应用技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等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第二,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研究边境生态安全、热带森林保育与恢复、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困难和退化林地植被构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技术,推动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技术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十大行动计划,努力构建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农村能源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提高湿地保护与恢复水平,扎实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研究滇中城市群大气主要污染物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途径,构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联防联控技术体系。

第三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围绕文化、旅游、商贸和物流等领域,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高质、高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作用,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有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海山.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J].天津科技,2015(3):1-6,8.

[2]辜胜阻,刘伟,庄芹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湖北为视角[J].江汉论坛,2015(5):5-9.

实施创新战略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产学研结合单核模式;科研产业双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5-0061-00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研是自主创新的源头,也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泉。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技发明、发现,它的内涵扩展到一切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在学术、人才和实践上为创新战略提供保障。然而,当我国在强调“自主创新”之际,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开放式创新”战略,这成为国际产业创新的趋势,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国际领先的大公司为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践行“开放式创新”,实行到广泛的企业合作创新,甚至干脆不设立研究院,例如乔布斯1997年重返apple后就取消苹果的科研实验室,CiSCo、emC、Google和Facebook都没有科研实验室,宝洁、iBm、英特尔都从研发中分离出来,专注研发成果转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下,重大创新仅凭一个企业很难完成,必须进行开放式合作创新,使科研机构与产业机构独立发展又紧密合作。其理念是承认科研和产业创新是分离的,科研和产业不是一体而是分开的两个体系,分别按照各自规律运转,强调科研与产业创新不是“一元”而是“二元”的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这也是开放式创新存在的重要条件。国际领先大公司之所以能脱身研发而专注于成果转化,正是得益于开放式创新下完善的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以及成熟的科研与产业对接的交易市场。因此,创新发展必须厘清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产学研一体化和科研与产业双核创新途径,为我国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应对全球开放式创新的挑战,提供坚实的支撑体系。

一、自主与开放式创新辨析

(一)开放式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自主创新,它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包括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成果(技术、产品、品牌等)。自主创新的过程,是完全依靠自我力量进行的独立的自主研发活动,丢弃了模仿和借鉴,摆脱了技术引进和技术依赖,其核心技术完全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1]。它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新驱动,并以此为主导进行信息、制度、机制、人才、资金等严密的整合和配置,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模式。我国在自主创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2]:一是惯性技术领域成为自主创新的“瓶颈”;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主创新的“阻滞”(这尤其是一个长期需要重视的问题,文化是创新和创新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三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四是缺乏有效支撑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五是自主创新环境的构成链条“不完善”。

当我们还在积极倡导自主创新,世界创新发展已进入“开放式”阶段。“开放式创新”本世纪初才出现概念性理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切萨布鲁夫在《斯隆管理评论》上首次提出并在其2003年出版的《开放式创新》专门论述,短短的10年时间,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流意识和主流模式。世界经济文化的开放合作态势,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使得创新发展由自主创新迈向更高的阶段和层次,能够在地区、国家、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让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为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创新合作模式,使得创新的方向和结果更明确更有效,更有利于创新成果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规避和走出创新困境――即自主创新导致的封闭式创新,创新成果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形成利润和创新激励,最终走入创新困境,使创新终结或停滞。[3]

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创新发展迈向更高阶段,更促进高等教育、学术、科研质量、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结构的革新、调整和提高,营造一个新的创新时代。其结果是,社会创新意识更强,人力资源流动性加快,企业创新竞争更激烈,新技术、新产品更快面向市场,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新的创新模式不仅驱动创新发展,更驱动企业创新、商业创新、经济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甚至政治议程创新,更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4]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无一不在践行开放式创新并得益于开放式创新,如“iBm公司的特许经营和开放源代码,他的创新大讨论和筛选新商业计划;宝洁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和推倒实验室“柏林墙”,从“研发”转向“联发”;英特尔公司――开放的探索性研究;飞利浦公司――协作投资和研发;思科公司――并购实现整合;等等,开放式创新造就了新的企业发展模式。[5]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非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创新发展的主体、目的、期望、方式、途径和阶段不同(见表1)。

(二)走向开放式自主创新

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应有机结合。自主创新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当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有机结合,就有了第四种创新模式――开放合作创新[6],并成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7]

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新格局。第一,创新主体从一元变成多元,在新的创新模式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商业机构、客户、消费者、专利拥有人等,甚至一些过去被忽视的资源,都成为创新主体的一个环节,成为创新取向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一个利益与共、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第二,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堡垒和封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开放、合作、双赢、多赢的创新联动机制。第三,使得创新得以通过合作从外部实现,突破了自主创新的局限和制约,提高了创新的实效,拓宽了创新的渠道。第四,新的创新模式使知识产权管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容不得丝毫的忽视。[8]

形成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其中开放、合作、联动是关键,并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人才机制、融资机制、合作机制、科研机制、教育机制和文化意识,为开放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和文化保障。创意型自主创新是要建立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

二、开放式与自主式两种创新策略并举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高级阶段,相对于传统的科研转化模式,它需要更成熟有效的技术转化市场环境。与之相应的,既要巩固完善传统的产学研单核模式,又要采取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高效机制――科研产业双核模式。

(一)产学研结合单核模式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相结合,共同追求创新发展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主要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研发、科研和调研基地建设、科研战略联盟、共建研发实体等,以上各种形式既无可比性,也无孰优孰劣,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合作者的体制关系、利益关系和自身条件。产学研的结合,对于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障碍、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靠政府和部门为主导,没有合作主体的强烈自觉意识、共同的利益追求和激励机制,使得这种结合既有机制上的优势,又有机制上的先天缺陷和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体系和高端的创新成果。[9]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分享、协作和团队精神,使得这种结合有形无神,实质上还是分散式的各行其是,导致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与市场和社会的创新需求无法衔接,甚至完全偏离;使得一些有价值的技术创新被搁置、冷落,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还有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合作方很难达成一致,结果合作创新被扼杀在摇篮里;评价体系的落后,重学术、轻市场、轻技术的导向,也使得一些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走入象牙塔,闭门造车,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造成无效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将科技成果和产业经济连在一起在特定的阶段有其重要意义。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支撑和研发能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成果转化,为科研制定方向,产学研相结合是纽带和桥梁,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有明显的优势,在很多产业很多领域依然需要继续加强。[10]

(二)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

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及企业间竞争加剧、创新成本加大以及创新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产学研一体并非就能使科研有效转化,很多时候,科研与管理的无效与浪费,沟通与合作的滞后,研发与需求的脱节,等等,一些机制上的弊端更加凸显。当产学研合作研发一元模式发展升级为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双核模式,此时科研与产业创新是“二元”、“多元”的,而不再是“一元”的,认识到科研和产业既是创新体系中的联合体,同时又是分离的,分属不同的两个体系,并按照各自规律运转,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形成有效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在共同的创新追求中各尽其能、各尽其责。

科研与产业创新双核模式的优势在于:(1)提高效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互补资源,共享所需的资源,转让自身的闲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使科研与产业创新的投入和配置更合理。科研和产业化,大学和企业各自运行,通过市场化运作,理顺体制和机制,打通协作和沟通障碍,提高成效和转化率等。同时,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运作模式,进行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更有利于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介绍交易成本和烦琐环节,使得分工更专业,配置更合理,把风险降至最低。(2)降低风险。创新风险来自于新技术新成果是否有相应的新模式配套衔接,创新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创新预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创新风险。而开放式创新带来的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和分担,分摊了创新的风险,科研与产业的分离,又进一步释放了创新的风险和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从而使创新避免了先驱和先烈结局。(3)分工明确。大学是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摇篮,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源头,也是人才的高地。但是,大学普遍存在着重基础理论轻应用研究的倾向,使得教学、科研很多时候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在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必须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以此推动学术和科研创新,打造符合开放式创新所需的人才队伍。(4)促进合作。两个体系既使科研和产业明权、确权、限权,也有助于机制的顺畅和考核,防止了合作方的挪位、越位、缺位,也防止了人力的断层和断档。将科研与产业创新这两个连体婴儿分离,使双方都获得解放和成长空间,从而能进行更有效的结合,团队合作、精诚合作,形成产业创新良性有序的开放互动局面。(5)提升竞争力。开放式创新,使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在竞争中有合作,变成新的竞争态势,即技术合作基础上成果转化后市场领域的竞争。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共赢,有助于凸显问题,有助于区别对待,有助于解决核心问题。(6)放大加强机制。产学研是小生产方式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化研究,对一个项目来说更经济有效,但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科研方式未必有效,一些弊端使科研能力难以持续。而开放式创新则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创新高效有序,使科研做大、做专、做强。

三、我国开放式自主创新的策略

当前我国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良莠不齐的状况,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种路径并举的创新策略,既要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创新战略布局,倡导创新、激励创新,又鼓励各个层面、多元创新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既要遵循科研规律、市场规律,又要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创新战略眼光;既要着力引导扶持应用研究,又要继续大力支持基础研究;既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也要认识到产业在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创新困境,加快创新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生产、创新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紧密结合,使创新之源不尽活水滚滚来。

解决了宏观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微观上的操作问题:一是实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学研一元模式向市场化、全球化的科研产业二元模式升级。特别是要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配置、测评、激励、目标与现实、成果与转化的问题,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摒弃创新中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企业、产业、市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使创新良性发展、有序进行,真正形成团队合作。”[11]。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的主导产业中,一些大企业已经具备了研发能力,并逐渐成为人才高地,但是这种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目前的产学研一体化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需要,结果产生一个创新困局,既不利于科研,也不利于企业,使产学研合作创新停留在浅层而无法深入。以新的创新模式为驱动,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工、配置,更好地各负其责,针对高校以基础研究和长线应用研究为重,走在科研的高端和前沿,做创新的探索者和先驱者,企业也在开放的创新体系中,做好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市场化,以创新和新科技推动企业发展,以最新的创新成果服务社会,并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使创新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阶段。[12]

二是实现增加研发投入向转变研发投入的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研发投入仍然是国家投入为主体,这种投入保障了科研经费,但无法保证科研的有效性和科研能力的真正提高,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甚至导致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此外,科研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也存在严重缺陷,无法界定和评定出真正的创新成果,大量的伪成果、假成果滥竽充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成果最多的国家,而创新却令人堪忧。因此,在强调增加投入科研经费的同时,也要转变研发投入结构,形成投入的多元结构,使得政府、社会、企业共同为科研和创新提供经费的支持。国家投入应以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主,那些市场化短平快的项目则由企业来投入,要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政策、制度保障投入的准确、有效。与之对应的,还要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为标准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真正发挥激励创新、为创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13]

三是实现追求优秀科研成果向有效整合转型。由于只重科研、重科研成果,偏重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追求,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与市场的对接,使得成果无法产品化、市场化,使得创新无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完全背离了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在发达国家,很多大企业都承载了国家重大创新战略,比如日本的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都承担国家核心军事研发,而且具有高度的成果转化能力,可以迅速地推出产品满足国家和军事需要;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通用公司,也同样如此。因此,既要重科研重成果,更要重成果的转化,让创新成果带来产业效益、社会贡献,让产业、市场充分吸收、推广,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这样的成果才是有效成果。这就要求在加强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转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得创新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实现科研市场化和开放式创新企业群培育。实现创新成果与产业运用市场有效衔接、有效配置,使创新良性循环,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势头。要做到这点,既要倡导、激活、培养多元的创新主体,同时,要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创新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其中,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是难点,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宏观调控、资金扶持、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激励创新等引领、组织和推动作用,以创新为目标,重新审视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和产业政策,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引领、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追求,培养强烈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创新予以不遗余力的支持,坚决摒弃破坏创新的短视和漠视行为,更加严厉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使政府、社会、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产业、全社会成员都成为创新的活力主体和积极要素,共同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社会。

五是营造一个推崇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创新是文明进步的源头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活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化领先的重要标尺。中国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尊敬,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强调文化走出去,能走出去并被接受和赞赏的,一定是先进文化、创新文化,而不是观念陈腐、思想禁锢的落后文化。多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的打击不力,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诟病,这也是我国社会创新发展滞后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当代社会的应试教育制度,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失重发展战略,地方政府违背科学的粗放政绩工程,企业追逐利益不顾长远的畸形发展模式,无法保障创新成果和人才考核的激励机制,社会上强烈的拜金意识和渴望一夜暴富的失衡心态等,这些都成为创新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到微观的文化培养,在全社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创新需求和文化自觉,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能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国的创新成果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使中国不愧于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称号。中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国门,也必须认识到我们仅仅靠成为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的产业发展还停留在洼地效应,要想走出去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比肩,必须通过创新,使技术、产品和意识都领先一步。[14]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5.

[2]程梅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问题及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7,27(2):41-43.

[3]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管理学家,2008,(02):48-52.

[4]明星.中国开放式创新的路径突围[J].中关村,2011,(11):60-61.

[5]SariViskarimarkotorkkelipekkaSalmi.开放式创新实践者:老牌企业创新的八个案例[J].吴海峰,译.北大商业评论,2008,(03):67-73.

[6]吴贵生.自主创新战略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增刊,24卷:76.

[7]罗志荣.解读自主创新战略[J].企业文明,2006,(01):31-33.

[8]惠志斌.面向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23-25.

[9]季松磊,朱跃钊,汪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86.

[10]孙福全,王伟先,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

[11]季松磊,朱跃钊,汪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87.

[12]宋来胜,苏楠,付宏.创新创业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基于Gmm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01):6-10.

实施创新战略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增长;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逐渐成为时展的热门话题。在国家范围内实行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以知识产权作为其中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党的十的召开,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创新发展。创新不仅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还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我国当前经济还处于新常态的阶段,更应该注重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证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

1.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念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在美国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时,将经济的四个阶段分别划分为:一是要素驱动阶段,二是投资驱动阶段,三是创新驱动阶段,四是财富驱动阶段。在我国,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实现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因此,所谓的创新驱动战略,可以理解为:我国未来的发展不再是以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能源驱动的,而是以创新作为主要的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更注重的实际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在理论、文章的水平提升。

1.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与意义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步实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因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中的重点与意义,才能在我国实施正确的创新驱动战略。

首先,创新驱动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c世界发达国家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注重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技术发展之间有效对接,还应该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发展状态,寻求我国与世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步转变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的水平的提高。

其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需要对于我国当前企业市场的经营体系进行完善,保证企业的发展以及产品科研创新之间能够有机结合,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为我国企业的进入世界市场做好前期准备,并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时还需要逐步细化创新发展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管理行为的指导方针,能够指引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还应该注意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给我国的创新技术提供一个文化的温床,逐步实现我国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逐步作用于我国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企业研发、生产效率的提高。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的时代已经是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是成为了各个国家竞争重要基石,知识经济已经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2.1促进国家创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的企业竞争的市场已经是有了完整的机制。并且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不仅需要面对同类行业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来自于世界市场的国外同类或者是替代性产品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是成为我国人才资源发展、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动力,这对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的经济已经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仍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国家战略中提升知识产权战略的地位,对于保证我国人才知识权益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

2.2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能够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竞争的实质已经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竞争转变为知识、人才的竞争。我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创新产品提供保障,这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重要的基础,也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形成条件分析

3.1科技手段的推动作用

社会新科技手段的不断应用,是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能够借助于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企业外部的信息,尽可能降低了企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实现企业的管理方式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利用最为简单的工具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这些技术手段的进步对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3.2国家实力的强大

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我国的服务业、农业以及商业都是有了显著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在国际市场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已经是朝着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正是由于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强大,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

3.3国家逐步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培养出一批现代化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服务,才能实现我国的新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是逐步实行了“人才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是促进新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4创新驱动发展趋势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4.1知识产权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能够保证创新驱动鹇缘挠行实施。保障知识产权战略本质上就是对于人才发展的保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4.2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知识产权战略,一方面能够从理论上肯定我国人才的发展,并且可以提高我国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撑,保证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4.3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国家发展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仅仅是依靠知识产权战略或者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不能有效的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两者之间有机的配合,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单独一个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两者之间的有机配合能够发挥出国家战略的最大化功能。

5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是成为我国人才资源发展、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动力,这对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是成为了各个国家竞争重要基石,知识经济已经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的可行性,保证能够在国家范围内正确的实施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4(1):6-13.

[2]吕亮.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法制与社会,2015(9):250-251.

实施创新战略篇6

[关键词]新经济;创业型企业;战略领导

一、创业型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创业型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创新开拓型企业。创业型企业不等于高科技企业,也不等于中小企业。大企业集团也有再创业行为,只不过这种行为一般可自行解决。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有的早已超出了创业阶段。

创业型企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企业是否具有首创精神;是否利用社会或经济的机制将资源转化为最大收益;是否具备承担风险或失败的能力。

1.从创业型企业的首创精神看,创业过程包含着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的诞生,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从整个经济社会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产品和服务不断更新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的科技进步不仅依赖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且依赖于科技成果不断进入经济社会领域,形成新产品与新服务的生产能力,反过来它又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创业型企业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新发明、新产品孕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创业型企业通过社会或经济的机制重组,将资源转化为最大收益。创业型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而且通过创业活动达到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形成的目的。实际上,创业者将资源、劳动、原材料和其他资产组合并创造出比原先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相应的回报。创新活动也就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需求方面,新产品和新的服务往往会造成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供给方面,新资本的形成将导致新的生产能力,扩大整个经济的供给能力。

3.创业型企业具有高风险。创业型企业存在着资源、实力等众多方面的“先天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实际上,创业型企业风险主要受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创业型企业对外部环境往往无能为力,而且面临一些大型企业和公司的威胁。尤其是当今时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竞争程度愈加激烈,运营环境复杂多变,所面临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条件如资产、技术、人才、设备、原料、信息以及管理策略等有形及无形资源决定了创业型企业的规模,内部条件越完善,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此外,创业型企业的资源配置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以及资源配置策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越有利,机会越多,资源配置就相对容易。内部条件越好,实力越强,则企业进行的资源配置将越有利,且资源配置水平表现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

二、战略领导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企业实施战略领导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和赢取发展机会的需要。21世纪全球经济中的竞争是复杂、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充满竞争机会和威胁。在难以预测的环境中竞争,企业若有效地实施战略领导会有助于他们提升公司业绩。战略型领导促进了组织内的财富创造过程,产生了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因此,战略领导者能够有助于企业提升业绩和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2、企业实施战略领导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混乱、动荡和惊人的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代,全球范围的商业活动正逐渐成为国家关系的主导力量。在全球化经济活动中,产品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世界的任何地方,通讯快捷,新产品的面世和生命周期空前短暂。战略领导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可以有效地把企业融入到全球的商业环境中,使企业在拿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实施战略领导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战略领导力是一个人预测、展望、保持灵活性、战略性思维以及与他人共同启动变革的能力。如果战略领导的开展让竞争者很难理解,以至不能模仿,那么公司就获得了竞争优势。因为,开发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通过出众的竞争方式开展战略领导,将有助于企业获得较大利润,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战略领导者应该采用一种新的竞争思维方式,即要高度重视头脑的机智灵活性、企业灵活性、速度、创新和全球战略思维。

三、战略领导的构成要素

1 制定公司目标或愿景。对目标或愿景的定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Browne认为,目标描述了公司所属和特征,并表明公司所期望实现的与为之愿意和不愿意付出的行动。他相信,明确的目标“……会让公司集中精力于增强其竞争力的努力学习当中。”推动这种努力发展的前景规划对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有意义,在可行和易于理解的情况下拓展了成员的想像力,并且,创造出一种大家共享知识的文化凝聚力。

为创业型企业规划创业战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共享公司领导人希望达到的创新愿景。由于企业创业活动来自组织内部人员的创造性才能,因此,员工必须知道和了解这个愿景,所以,发展共有的愿景要求企业创业战略各个目标之间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项目之间统一一致。

2 开发并保持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些资源和能力,可使公司具有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和没有相似的替代战略资源与能力的结合,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寻找新颖且具竞争性的核心竞争力时,战略领导者的选择会受到组织所特有的知识或智力资本共享方面的极大影响。知识的共享和由此产生的学识有效地培养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战略型领导者通过实施最有效的战略领导,挖掘出可以使知识产出更多知识的方法。

3 开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公司全体职工或成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战略型领导者视组织成员为许多核心竞争力建立的基础和成功开发竞争优势的途径。企业可以利用对人力资本的测定、选择和后续发展获得业绩提升。同时,战略领导者还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员工的多样性,组织社群将由来自具有独特价值观的不同回家和文化的人们组成。战略领导者应该重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公司的理念、价值观、行动和经营方式。这样组织成员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工作的地区和文化中所包含的现实和偏好。

4 维持有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贯穿于创业型企业上下的思想意识、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复杂有机体。企业文化为制定和执行战略提供了环境,它渗透于决策、行动、沟通方式和信息网络中。在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懂得如何以具有竞争力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的战略型领导者,将是竞争优势的宝贵资源。战略型领导者为创业型企业创建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而有效的企业文化使组织成员懂得,竞争优势不会一成不变,公司必须永远向前。当员工从容应对不断的变化和对无止境的创新思潮的需要时,可以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方式、方法就随之产生了。

5 强调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是评价潜在行为方式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与企业战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战略型领导把正直和诚信作为决策的基础。符合这些要求的战略型领导者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把道德准则作为行为规范来培养创业型企业文化。创业型企业的战略领导在组织特征方面应该做到:一是道德规范方面,管理活动与标准的道德正确行为相一致;管理者遵循可接受的职业标准;道德领导在管理中被大量运用。二是激励方面,创业型企业的战略领导要推行好的行为,这种好的行为就是指管理在可行的道德标准的框架下取得成功(公正、公平以及正当的程序)。三是目标方面,企业在遵守法律与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获得利润。四是在法律倾向方面,创业型企业遵守法律的要求和精髓。法律是道德行为的最低要求,战略型领导者愿意在法律要求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五是策略方面,战略型领导者有很好的道德标准。当道德困境出现时,采取领导行动,调动个人积极性普遍采用。

6 建立组织制衡机制。组织控制是战略型领导者和管理者用来设计、保持和改变组织行为模式,以信息为基础的正式过程。战略控制需要Ceo,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要想行使有效的战略控制,高层管理者必须对其所负责部门的竞争条件和动态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创业型企业有些也许还处于创业阶段,但是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衡机制来实现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实施创新战略篇7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

党的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把科技创新摆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寄予厚望,在去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当前,广东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中后期阶段,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居全国前列,创新经济绩效和科技创新环境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基本具备率先建设创新型经济的条件,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起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重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新阶段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广东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环境面临挑战,劳动力要素成本迅速上升,制造业一线工人人均工资是10年前的2.9倍,大大高于东南亚,珠三角土地开发已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的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广东较早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初期重点在做减法和除法,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补充淘汰落后产能成效。现在要在加法和乘法上下更大功夫,把培育新的增长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篇文章做好,把广东发展的动力机制真正转到创新驱动上来。

二、通过扎实的举措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一)全面开展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是制定《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东省提出了4个方面56条改革任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二是加快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带动珠三角地区,建成全国区域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涵盖城市最多的示范区。

(二)发挥市场化优势,弥补科技资源不足的短板,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建设,推动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2010―2014年,共引进四批次91个创新创业团队和69名领军人才,其中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6名院士等700多名高层次人才。二是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到2015年上半年,广东认定新型研发机构124家,为2007年的11倍,服务企业3万余家。涌现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等一批具有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区域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重要载体。三是以组建广东省科学院为契机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整合现有科研院所,推动省科学院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推动“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累计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2015年启动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新一轮战略合作。四是推进重大创新性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省与中科院成立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加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深圳国家基因库等大科学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广东省国家大科学中心。五是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制显示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干细胞与组织工程、3D打印等九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三)把创新落实到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有效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一是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是涉及到自主核心技术、产业领域、科技人才等创新发展的最直接内容,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环保、节能与新能源等为主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群,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新产品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四成,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引导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全面创新发展。二是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通过实施孵化器用地政策、补助制度、风险补偿等促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目前广东省建成孵化器302家,其中部级43家,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聚发展。开展新一代显示技术、新型动力电池、蛋白类生物药及植(介)入器械等三个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形成新型显示、软件、新一代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LeD和节能环保等7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制定实施《广东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二五”实施意见》,提出了优化家电、纺织、造纸、食品、医药、建材、有色金属等7个优势传统工业行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政策措施和改造提升路径。

(四)加强开放合作,提高创新水平

一是积极拓展创新国际合作。广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了5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德国、乌克兰、以色列、古巴、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建立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以(广州)等高技术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合作平台。二是持续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大力推进粤港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创新圈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地共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已成立了首个政府公益性“一试三证”培训机构,引进了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和星光中国芯物联网工程等两大部级人才战略工程。

(五)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政策保障

一是强化创新组织保障。今年6月,成立了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二是明确创新发展纲领。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明确了广东加快建设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三是完善制度和政策。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改革探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实施创新战略篇8

2010年初,南阳市委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实施包括创新带动在内的“四个带动”的决议,南阳市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吹响了南阳市争创国家试点的号角。5年来,南阳市上下把深化创新带动、争创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和“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科技进步对南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2009年底的47%达到53%。依靠科技创新,南阳正加速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3月18日召开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出台了《南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对南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修订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南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南阳市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政策文件。2011年,南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把建设“创新型南阳”上升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并配合市委办和政府办将主要工作分解成65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制定了实施细则,将科技投入、专利申请等6项具体指标正式纳入南阳市目标管理体系,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南阳市实现了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转身,9个项目先后成功入选国家863计划,11个项目入选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依靠科技项目的推拉带动,南阳市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页岩油气勘探、3G技术应用、动漫软件、云计算等实现重大突破。全球最大的纤维乙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全球第一台4000米车装钻机、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生物燃气发电系统、全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核级电机、国内首台高集成全液压煤层气钻机、国内首台海洋稠油作业钻修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南阳相继研制成功;两次获得河南省软件创新大赛金奖,《盘鼓舞》等动漫作品获得素有中国动漫短片“奥斯卡”之称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双足竞步机器人”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2010年以来南阳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54项;年专利申请量由2009年的1114项增长到2012年的2483项,年增长幅度超过30%;南阳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数量和水平均居河南省各省辖市前列。

创新主体日趋多元。南阳是河南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城市,是河南省唯一自主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城市。目前,南阳市共建立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04家,其中部级研发平台18个,省级研发平台86个。成功组建部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部级重点实验室各1家;9家企业参与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务院参事室南阳工作点正式创立;中英低碳城市合作项目之一的中英联合实验室在南阳成功组建;河南省首家孵化器式公司制实验室――今凯基因药物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首个云计算实验室、暨南大学基因组药物重点实验室相继落户南阳。

实施创新战略篇9

佛山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

政府推动,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发展的环境

近年来,佛山市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佛山市产学研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佛山市产学研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佛山市关于高校、科研院所驻禅办事处管理方案》和《佛山市高校研究院考核奖励试行办法》等多项推进产学研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为引进高校到佛山市开展产学研合作,市政府为各高校驻禅办事机构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和扶持资金,鼓励高校与佛山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市的转化。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佛山市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泛合作关系。

紧贴产业,支持校企技术创新活动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而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从产学研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2002~2006年,佛山市共有3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省重大项目招标和粤港关键领域招标中中标,共获省财政支持近1亿元。这些项目的中标,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已经使佛山市部分产业的关键技术水平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充分显示出产学研合作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落实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扎实、稳步推进产学研工作,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设立了“佛山市产学研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高校驻禅机构建设及高校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市产学研专项资金实施以来,直接用于支持高校驻禅机构建设2000多万元;期间共受理项目申报458项,经评审立项166项,资助经费4169万元,直接带动企业投入资金近4亿元。这些受资助的项目,大部分运作良好,并已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加大对产学研的扶持力度,各区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并用于扶持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已达2亿多元。

加强服务,促进高校产学研工作再上台阶

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工作,市政府实行了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同时成立了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工作。在佛山市设立办事机构的高校也非常重视佛山的产学研工作,指派长期分管科研工作的领导或人员常驻佛山市。各高校办事机构还注意发挥本院校的学科资源优势,积极举办了多种形式的项目洽谈会和专业培训班。目前,各院校在佛山市的产学研工作已进入了自我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并开拓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为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从2005年起,佛山市就启动了院士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并出台了《佛山市院士工作室管理(试行)办法》,对院士工作室实施政策扶持。截至目前,佛山市已建立院士工作室6家。院士工作室的建立,不仅为院士科研成果与佛山市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而且还引进了院士相关科研团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大大提高了佛山市支柱产业竞争力和技术进步。

校企互动,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进厂到村战略

近年来,各高校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纷纷开展科研成果进厂到村活动。在各区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高校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成果推介会,组织有关专家带着多项先进实用新型技术,到佛山市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活动,并采取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委托培训、联合办学、合办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佛山市不少企业也以多种形式前往高校开展项目洽谈活动。此外,近年佛山市人事局也组织了博士后项目洽谈会、顺德区举办了科交会、高明区举办了广东新材料产业和技术发展高层论坛等有特色、高规格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拓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佛山市传统产业占的比重很大,这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为加快高校与佛山市产业的结合,近年来,佛山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落实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企业和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高校在佛山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仅有设立办事机构、联合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创建院士工作室、开展技术合作及科技成果转让等,而且相当部分高校还创办了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有效地扩大了高校办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使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设想

推进以技术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

目前,佛山市已建立起290多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多个专业镇创新中心,3所省级研究院,这些各具特色的研发平台已经成为佛山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虽然佛山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但绝大部分是企业与高校共同投资组建的,只为单一的企业服务,这样既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交流和发展。为此,佛山市今后将把整合、优化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今后产学研工作的重点,努力构建服务整个佛山市的产学研公共大平台。

加快产学研合作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渗透

近年来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合理布局的发展态势,这些开发区和产业基地是佛山市智力较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区域,正成为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应看到,目前仍有部分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尚需完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渗透,通过借助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推动科研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构建高效、完善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结合示范区、镇的建设,扩大产学研影响力

佛山作为广东最早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地方之一,产学研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佛山市的禅城区、顺德区已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均安镇、勒流街道办被认定为首批省专业镇与高校对接示范镇。今后,佛山市将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示范区、镇的建设,一方面通过优化、整合区、镇内各种产学研资源,促进高校与区、镇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示范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外树形象,吸引更多的院校参与到示范区、镇的建设,共同推动区、镇产业的发展。

实施创新战略篇10

关键词 海峡西岸经济区 科技水平 绩效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提出“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为显著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加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绩效评估体系必然是复杂多元的体系。因此,用什么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考核与评价一个单位、一个省市实施发展战略业绩,已成为我国学者和领导者所关心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文利用“科教兴省”绩效的评价方法来测算福建省2006年“建设海峡系岸创新省份”实施绩效的情况,并指出其措施的成效与趋势。

1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评价方法概述

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的评价重点在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省情。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以达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因此,“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实施绩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众所周知,科技水平(实力、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创新省份”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监测过程时,完全可以通过监测区域的科技水平(实力或竞争力来体现与反映该区城“创新省份”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状况与趋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创新省份”发展战略的复杂的测评指标体系简化为操作性强、易于定量分析的科技水平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水平与准确性。而科技水平(实力)监测工作是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对经济影响的有关指标进行量化,建立起一个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与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来系统地把握科技发展的态势,以此监测“创新省份”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这样的评价系统,有利于反映各省市科技进步的水平和动态发展状况,激励和推进各级政府实施“创新省份”或“创新区域”战略,同时也可以分析、检查、督促各区域科技水平的状况和趋势,从宏观上把握住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状况。

在我国,对区域科技水平的评估工作业已进行10多年,其方法与指标设计趋向成熟。目前,我国主要通用的有两种评价方法。其一是层次分析方法。国家科学技术部为推动“科教兴市县”工作开展,评选部级、省级“科教兴市县”先进市县称号,于1992年公布了“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评分标准表”。该表实际上是层次分析法在区城科技水平评估中的实际应用,但该“标准表”设有的26个指标中仍有16个指标属于定性指标,无法进行定量计算。同样,“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提出了以科技进步统计分析来综合评测科技兴省(省市)效果,该方法是以科技投入产出为主线的层次分析法,采用了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29个统计数据指标,对各省市科技水平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最后按总得分高低来排序。它实行全量化处理,易于排序,一目了然:但是该方法评价体系较复杂,只有子系统的评价与排序结果,而无总的综合评价结果。其二是研究发展成果的八轴图法。笔者于1993年采用改进国际通用的图解法对福建省各城市区的科技水平(实力)进行评估与排序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是一种研究发展成果相对指数法,它不用考虑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以图形面积大小排序,不失为简便、直观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2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本文采用八轴图法对“建设海峡两岸创新省份”发展战略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必须拟定一个符合我国科技统计的指标与数据的新指标体系。

2.1指标选择

本研究以“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模型评估福建省科技水平(实力),从而达到评估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发展战略的绩效的目的。首先,选择投入(科技经费)与成果指标(数、成果数、专利数、技术贸易额、技术创新额、技术消化额和技术推广数)作为评估指标,再与标准年的8项指标相比较,获得总的综合指标量的增量或减量。这就是标志着福建省科技水平(实力)的提高或者降低程度,亦即反映出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两岸创新省份”发展战略绩效的结果。其次,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是1996年―2007年《福建省科技统计年鉴》。本文采用的指标有8项:科技经费投入――研究发展经费;论文数――正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成果数一经登记的成果;专利数――当年职务申请发明专利项目数;技术交易额――技术市场实现技术交易额;技术创新颖――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技术消化额――引进技术国产化经费;技术推广项目数――当年正式投产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2.2数据采集

笔者选择福建省1996年福建省科技成果的数据作为测评的基准年,其因为该年科技水平的测评结果已公开发表(见1999年《引进与咨询》、1998年《福建论坛》)。福建省的基准年和2006年的科技经费、数、成果数、专利数、技术贸易额、技术消化额和技术推广项目数等数据和指标列入表1。

在绘制图形过程中,我们选取1996年福建省的成果总数指标作为一个单位的坐标基准点,即科技经费348.6百万元的坐标为1;发表论义数8397篇的坐标为1;成果数626项的坐标为1;专利数224项的坐标为1;技术贸易额34958.4万元的坐标为1;技术创新额1598.93百万元的坐标为1;技术消化额673.2万元的坐标为1;技术推广项数518项的坐标为1。将这些坐标基准点构成的正八角形,其面积定义为1。以此观察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之前的科技水平(实力)前后科技水平变化,能反映出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两岸创新省份”的绩效的趋势与状况。以这些基准点数值为标准,将2006年福建省的科技8项指标数值进行数值换算,把其结果在表1中以括号内数值表示。最后。我们把基准年和2006年各自绘制八角轴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的绩效的趋势与状况。

2.3过程计算

测算区域科技水平(实力),可以利用图解法,也可采用数学公式运算。这里再介绍数学公式运算程序。

称之为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绩效比1996年的增量,亦即提高了49.7倍。

3 分析与结论

3.1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成效显著

计算表明,近10年来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科技水平比1996年提高了49.7倍,平均年提高了近5倍。因此,福建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的绩效十分显著。

3.2福建省2006年研究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研究发展所表现的指标中,科技投入经费、专利数、技术贸易额、技术消化额、技术创新额、技术推广数等6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而增幅十分显著,尤其是技术消化额指标更为突出。

首先,与1996年相比,2006年科技经费高达1484.49百万元,净增1135.89百万元,增长4.3倍。这表明省政府加大对科技投入,使福建省研究发展成果的增长幅度呈现成倍增长态势,是理所当然的。其次,技术贸易额、技术创新额、技术消化额和专利数等涉及企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表现尤为突击,均成倍增长,这表明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可贵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