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9:41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1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1.1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

学科的关键能力其自身的定义就是在当前的能力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对数学解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数学视角发现和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的关键能力就是当前的教学素养核心。

1.2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特点

数学学科本身的核心要点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操作性;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为知识的应用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②结构性。数学学科本身的结构性十分严谨,动态以及对应的静态结构十分统一。③稳定性。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门偏向于积累的基础性学科,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心理。

2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类型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简单易懂,然而数学知识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类型中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2.1数学理解与数学表征能力

数学理解能力是学生对于数学核心知识内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意义与知识背景、数学理性精神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数学表征能力是指通过符号,文字等方式对数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数学关系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知识以及针对性的问题的一一映射,把复杂问题进行拆解来进行问题的简化。

2.2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模型教学。学生通过自我建构的认知,在具备数学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利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接纳新的问题,累积解决策略,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简化成数学问题,建立其可以反复应用的数学模型,这是获得数学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2.3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逻辑是数学的核心构建体现。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理清数学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这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数学问题的模型处理和解决都是落实在当前的数学情景当中的,因此如果想要进行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就需要进行针对数学核心构建为基础的引导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构建,让学生可以主动收集信息,自主寻找解决思路。

2.4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

数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验证和检查。数学的推理以及对应的论证能力就是解决学科关键问题的重要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与试验论证,都是建立在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上的,只有独立思考,并且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2.5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

数学的自身交流以及表达能力构建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可以自行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基于口头处理或者是书面处理进行呈现,这就是当前数学交流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培养针对性的数学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完善认知结构。

3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

3.1以数学学科核心知识为中介

数学核心知识并非点状散乱的,而是有着严谨的结构与知识体系。在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需要从知识的发展脉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关联网络。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往往被划分成各个知识点,以片段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串联起相关知识,构架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结构思维与系统希望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构建能力上的发展。

小学阶段构建下的数学知识难度都不会很大,因此最为关键的核心知识就是数学概念和运算,也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运算规律与数量关系,通过对数学知识中重要特点特征,基本原理等内容的分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得核心知识成为培育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

3.2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线索

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营造合适的问题情景,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设定合理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

信息的对应整理以及获得,同时让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甄选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处理。当学生本身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积累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为线索,同时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数学方法的具体应用,通过长期的积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让学生自身获得探究的能力,并提升对数学的自主思考观察力和小学数学的兴趣。

3.3以数学建模为路径

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线索进度编排,一般都是“问题情境的设定―建立问题模型―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模型求解―应用与拓展”。这整个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观察细节-简化信息-抽象概念-建言修改-模型确定”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一应过程中通过观察物体,进行分析比较,完成对数学成份的抽象画与符号化,最终建立起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以便解决之后遇到的类似数学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的核心过程构架。

3.4以思维和认知发展为宗旨

数学的学习过程伴随着逻辑推理,抽象问题,符号应用,模型建立等各种问题,它们一同构成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数学知识的转化,只有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培养学的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归根结底是促进其数学思维与认知的发展。

4结语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小学数学的学科关键能力,就要针对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合理的方案制定,让学生在合理教学心理规律的帮助下进行梳理分析,整合知识点框架,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并让学生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菲.探讨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1).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论文关键词: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养成

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并能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一、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1.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条件对数学知识的特殊整合,它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走进数学教师知识之中,通过协调和整合,不仅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的衔接,还把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可能元素、知识纳入到教师的数学教学思维之中,为实现有效地数学教学创设了必要条件。

2.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化;动态性是指数学教师自入职进入教学场域中后,教师知识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由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建构,教师视教学情景、学生要求等变化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动态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为数学教师知识补充源头活水,使之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所以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是保证数学教师知识这种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

3.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是着重发展三个方面的知识,即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结构不仅狭窄,而且之间也相互孤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遗漏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弥补了这种缺陷,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融合进来,这就实现了数学教师有效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扩充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数学教师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

1.重在积累——在教育叙事中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叙事一般是从教育生活中发现研究的主题,是一种对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对教育生活的深度描写。在教学生涯中,当数学教师遇到不同的教材、学生,就经历着不同的故事;年复一年,当教师再回顾、思考这些教学事件,也就对教学、教材、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的记录,可以对教育生活再度思考、诠释、评价,重新组织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升华对教学的认识,也创造了多重可能的意义,还创造了对旧有诠释再度思考的空问,并认识到教学中没有单一的路径或方案。

2.适时提升——在教学反思中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参照专业领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自己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教学意图的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改进的理性认识。数学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可形成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分解、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新的认识,并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学反思还能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动态的和灵活开放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事实上,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教学反思过程是同步的、方式也是一致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这种同步和一致性中养成。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一、科学文化素质与数学

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呢?所谓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学文化素质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要素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素质,从科学文化历史来看,科学的不断进步总是在数学的突破,探索自然,基本的方法是探索自然现象中变量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如圆的面积与直径间的关系,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一书中中专门有一讲论述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1],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很少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科如对语言工作者,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知识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常用词组使用频率的统计,语言声调的统计等;作为科学文化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一个基础的作用,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学科只用充分的应用了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现代科学没有数学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创新的源泉,科学的创新需要定量化的过程,数学作为研究空间、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其逻辑思维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在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的杂谈《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数学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十分重要。好的经济工作者决不止是定性思维者,他不能只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估计,而必须同时是一位定量思维者。数学科学不仅帮助人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给予人们以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这些都是精明的经济工作者和科技人员所应具备的工作素质;大而言之,也是每个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数学科学对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人才的数学文化素质是人才所具备的定量化处理问题的知识及其能力,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现代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创新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

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是以够用为主,那么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多少数学知识为够用;我们从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两个角度来看,王梓坤先生[2]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几条数学定理和学会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方法,接受科学探索精神、锻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见数学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数学讲究逻辑严密性,神秘的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可以抽象成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只有我们掌握了这样的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才成为可能;高职高专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特征,首先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时,数学文化素养一直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具备相应数学素养的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困难;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数学思想,不识字可以,不识数可能就不行了,当然数学素质不仅仅是识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数学是文化基础,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从数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数学与客观实际是密切相关的,从最早的草书计数到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每个数学定理都有直观的背景,虽然很多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已经在进行逻辑演算了,整个数学作为一个体系还是远不完备的;受制于数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在长长地几千年历史上进步缓慢,这一过程一直到了十七世纪,许多问题的积累使得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创立了微积分,世界从此开始发生了巨变;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的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3]此后的数学和科学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数学学科也形成了一个完备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微积分的思想及其方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不学微积分。

三、高职高专数学素养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掌握多少知识才够用呢,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学了很多年的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用不上;现代数学的基础是微积分,我们在中小学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属于初等数学部分,这部分知识对于现代科学各领域的要求相差很远,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的数学知识其实是十七世纪以前的数学知识,仅有初等数学基础的人才,不可能对现代科技有所了解;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先生颇有见地的指出:“学生在初中和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学校门后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的,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身。”

中小学所学数学知识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现代化人才,这部分数学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初等数学处理的是常量数学,建立的是客观想象的几何直观;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初等数学思想工具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例如我们对无理数的认识,无理数是一个无穷,我们用我们有限的思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有认识清楚,一直到有了微积分和极限这一数学工具,我们才认识到,有一类数是我们用有限的思维表达不出来的,但是这类数却是客观存在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我们认识到数学结构,我们就发现,虽然无理数是一个无穷,但是我们可以用极限这个工具去近似一个有理数,实数的结构告诉我们是数轴上的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一系列有理数去靠近,而且有理数在数轴上是稠密的,即使无理数无法用有限的思维来表达,我们只需要使用有理数就可以了;所以老一辈的数学家有句名言“只有可数存在于无穷之中”。

现代科学中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有些学科已经使用到了很高深的数学知识,例如金融这一领域,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可能一个大学数学本科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基础是必要的,文科高职高专数学文化基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这三个部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微积分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变化与无穷的思想方法,线性代数可以使学生对线性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践中使用的大多是线性结构和线性关系,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数学工具,社会想象中大多具有随机性,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文化知识;这三部分数学是很多学科的数学基础部分,如经济、管理等学科;

四、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高职高专学生大学生活里,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大学里的文化素质教育科目不能缺少;有学生抱怨今后工作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在学校学过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用不上,能用到的知识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的知识,这样的学生还不是个别的;大学几年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会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还需要学生涉猎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多学习多探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益终生的;即使在以后工作中专业不多口,大学生也会利用自己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经过学习,很快会适应不断挑战的工作;对专业对口的同学在学校所学的部分知识往往也不能赶上时展的需要,也需要个人不断地学习进修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期间应该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洪《教师科学文化素养》

[2]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

[3]百度百科微积分

[4]孟祥进数学学习与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探讨ii2012(21)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数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观;数学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52-02

高职数学教师的工作是数学课程教学,应把这个教学任务看成一个系统,即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教学系统。作为这个任务的承担者,教师是系统要素之一。这个任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系统要素之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和学的数学课程内容是系统要素之三。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活动,是系统要素之四。系统要素之五则是师生所在学校的性质——“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4个层次。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里的高等层次,属于高等教育。本文将分析这个系统中五个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超越于各要素功能的整体功能。

一、相关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他们中的多数不适应普通教育,转而求学选择高职。高职学生的智商并不低,但由于缺乏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信任、鼓励和帮助,以此来促使他们努力矫正和克服其消极的学习因素。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害怕、焦虑和厌烦,他们往往认为数学是无用的,导致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差。

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是: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系统。教师必须注意观察、体会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直觉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努力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他们的数学智能的发展,使学生会做数学,知道怎样做数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意或没有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系统,那么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参与,不可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将很难使学生具有必需和够用的教学内容——数学知识,更难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没有教学效率,教师会处于被动教学之中。所以,教师要反思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优化其数学学习心理系统,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真正想学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影响学生,必须具有并应用现代数学观、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具有学习的能力和优良的职业态度、专业及相关知识水平。如果数学教师不具备与教育职业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能力,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学生就不能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也不能优化其学习系统,教学是很难有效率的。其次,要整合课程内容,使数学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要以应用为目的,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然而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需要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如果有效整合,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活动效率,学生学有所用,会优化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才能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精神内化和顺应的过程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选择与高职学生专业相关的、符合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数学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的教法。学生则要总结完善适合自己的学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数学观,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对高职学生的科学和人文教育功能。各要素相关性如下图所示:

二、目的性

高职数学教学目的,首先是结合专业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数学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质。实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1]学生需要将数学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了解数学思维的本质,并熟悉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巧。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素养的需要。另外,数学对其它学科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是大多数人进行智力交流的一个方面。[2]

其次,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科学知识在急剧增长,现代公民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由于数学在现代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现代数学教育应关注数学的大众化问题,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重视数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功能。

三、环境适应性

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用以学习所有数学基础知识,对此必须予以精简,然后加强与专业课紧密相关的内容,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应优化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1]如果数学课程教学不能优化高职学生的学习系统,那么高职教育就不应该开设数学课程。

四、整体性

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教学系统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数学观和现代公民必须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掌握专业必须和够用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和提高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并为学生终身学习作准备。数学教育中,纯数学知识属于科学文化,数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精神属于人文文化。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教学系统是高职人文教育系统和科学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其各要素相互协调,建立起合理的结构,才能优化其整体功能,从而协调人文教育系统和科学教育系统的其它子系统,进而优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和职业变迁、甚至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数学教学综合能力学生多年来,老师一直都在决定着要教授的数学内容,而教学的本质是老师传递学识。就传授学识而言,数学这门课程有系统性、逻辑性,一般都是以此为基础去设定可操作的讲学方案。而这些教学方案成为老师整体把握课堂的法宝,明确学习思维,同时又设定了学生最终要学到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如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能很好地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是系统化数学学科的目的所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工作。

一、厘清新教材中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笔者认为,在平时上课时要全面掌握初中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辅助学生建立及发展其对数学框架的把握。

1.数和代数

诸如函数、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方程和方程组、整式和分式、实数等,都是“数与代数”的内容。在教授“数与代数”中的知识时,多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与知识、多讲解些函数或方程等重点知识、看重一些如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

2.图形和空间

因为课程标准在考核“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没有以前的逻辑证明限制,提升了考察合情推理、读图作图、实验操作等能力的标准,提高了使用图形转换的要求,适时加进空间思维,故而,讲课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方式乃至使用几何思想去处理难题的能力。

3.统计与概率

在讲授“统计与概率”时要注重统计思维,采集、归纳、描绘及加工数据流程中,其特征是决策科学,思维活跃或可处理一些简单有效的问题。

4.合理推演和数学活动流程

养成并促进学生合理推演的能力,使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然后去领会和感受合理的思维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包含的效用及意义,这些成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提升学习能力的合理手段和方法。多使用一些类比、归纳的方式去教授合理推演法,也就是要模拟合适的场景,带领学生使用类比和归纳法去进行猜测,找到并学会新知识。不过,要注重促使学生形成并提升其分析能力、考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重视数学发现的过程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讲解、使用知识的经过。在演示讲解知识的流程时,提供形成知识的环境,给学生创造问题场景,传授给学生了解、思考的方式,启迪他们去发现、创造,使其可逐步在创造、发现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收获并升华。即在讲授定义、理论和公式时,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或概括性思维;借助于应用知识来讲课,促使学生形成培广阔性和连续性的思维;要使学生形成深刻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就要借助于多解的与不定的练习题、典型例题;要让学生养成创新性的思维,就要借助于其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的经验。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借鉴一下数学史,讲述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假想、发现科学的主要贡献。唯有进行猜测并给予假设,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知问题,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观念、思想、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和形是数学里面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特定情形下,这两者又可以互化,彼此渗透。若是在探索实际问题中使用数形联合的根本思想,就需要联合数和形去思考,分析问题的实际情景,再将图形化的难题转换成数量型的,或是将数量型转换成图形的问题,这样可以简化问题,将抽象化问题变得具体些,化繁为简,得出可行的方案。

四、关注多学科的综合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内容在几何、代数等课本中都有使用。所以,数学在教学过程里起着基础学科的作用,强化学科内在关联性,凸显所有学科内容的交集点,提升学生全面使用知识的能力,辅助学生处理数学在有关学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后使用正确数学语言去描述。教授数学时,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数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只是它的标记方法比较特别罢了。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学习数学就会觉得有趣了。

五、注重数学语言的使用

数学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简洁、科学的数学符号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样地,要发展数学与数学教育也离不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不是一般普通的语言,下述的五点主要讲述它的重要性:首先,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数学语言,教授数学语言时教授数学的核心;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就要传授数学语言;再次,处理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学会数学语言。教授数学语言,可以带动学习数学的热情。故而说,教授数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多教授定义,拓展学生的语言存储量,使之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符号与定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所赋予的知识。像“”这个符号,在几何学里代表三角形,可是在代数里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多教授一些数学语言,也要区分同一对象在多种语境下的含义,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六、多做数学练习,培养学生形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不能仅看他了解了多少数学理论,还要看他可以处理多少数学难题,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他会不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思想来处理难题。老师讲课的时候,要故意地结合现实问题去讲解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经验与生活,倡导处理在问题中学习,借助问题掌握知识,注重引领学生日后要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保证学生可以学到使用的知识,一边顺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带领他们关注社会并关注未来,促使他们懂得处理难题。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要让初中生形成数学情感,需要在个性品质与心理过程这两个要素上下功夫。形成数学认知的历程中,应主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元认知,也就是要不断对个人的认识活动做自我反省、调节、监测、观察,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个人的自学能力,提升其学习能力。它包含了学生的思维力、概括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内容。对智力的调节与监测,没有元认知能力的监控重要,不少聪慧的孩子由于不会调节自己,致使其学习水平不高。作者觉得,老师在讲课时尽量发挥心理教育要素,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做适当的心理教育。至于对情感意志上的教育,一般以认知经过为前提,然后根据要教授的知识,去传授学生一些有关数学审美的知识与应用数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形成不惧艰难,勇于克难的坚强毅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特有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并不断完善其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关键词:研究生数学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法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26-03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提供有创新性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可归纳为构建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转化的能力[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数学课程不仅为各学科研究生提升数学基础、培养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工科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影响明显,具体表现在对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上后劲不足、理论深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数学已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数学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念和实践。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教学现状

相对于本科教育是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初步建立起基本知识体系和具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掌握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任务,因此,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数学为基础,数学课程对于工科研究生打牢学科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学科专业的需要,又要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目前各院校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大都在一年级进行,一般两学期都安排有数学课程,但有的培养单位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教育在时间上投入明显不够,存在着数学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各学科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在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按通识课程、应用数学基础课程、近代数学课程等模块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有的课程开设的层次偏低,不利于研究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思维方法,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有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不是为提高专业研究能力拓展数学基础选课,而是选择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知识结构构建不完整,学习中没有感受到数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教学资源较紧张,数学课程多数是采取大班授课,多数课堂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及功能大多仍只停留于教材知识传授[3],讲授内容过细,重演绎推导、轻科研和创新中最珍贵的数学理性思维训练,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明显不足,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度较大,或与本科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没有很好地整合,教材或讲授内容过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5.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开展研究工作的数学基础薄弱。另外,虽然课程学习时间是一年,但学生两学期选课门数或学分数量差别较大,不太均衡,并且有些专业第二学期没有设置数学课程。

二、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阶段。后阶段主要以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等体现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性表现为既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又能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而课程学习阶段是学生打好研究基础,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段,数学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为后继课程提供工具,并为研究打下数学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工科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数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尤其是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反映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做出科学预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设计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一个创新过程。今天的技术科学如信息、航天、材料、环境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其中信息科学与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信息安全、网络搜索、图像处理等。因此在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开设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工科研究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5]。

三、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所开展的科学研究,需要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教学要有区别,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数学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优化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加强与培养单位的沟通协调,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兼顾研究生来自不同学校的背景,不同的数学基础。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要兼顾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我校相关学科,如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研究基础,设置的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有“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图论及其应用”、“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或“数值分析”、“应用泛函分析”等学位课,多数课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都可选修,根据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工科研究生至少应选修一门课程。我们通过梳理和分类组合所设置的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研究生创新教育对数学素养的要求优化了数学课程结构,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较复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抓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是根本,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6]。数学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例子、数学分支的产生和发展,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教学,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实际问题背景与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联系上,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理论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不论是定义、定理、公式等基本理论,还是运算、求解方法技巧等基本计算,可以讲授式和启发式为主,并以问题为驱动,体现研究式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多讲、细讲、讲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结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用切身体会启迪学生思维,再现数学理论的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是多数专业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矩阵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工具。我们在教学中突出矩阵相关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矩阵QR分解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矩阵规范型在系统解耦分析中的应用、矩阵微分在最优化理论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问题时,通过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矩阵分析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激发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论及其求解思想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图论及其应用作为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多工科高校中得到了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图论的一些知识,面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按照求同存异的模式开展教学。“求同”是指要摸清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共同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应有一个基本的公共要求;“存异”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力争在教学中保留同学们对图论这门课程知识需求的不同。实施这样的教学,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透彻讲解基本概念,增加课程的科普性和应用性,又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课程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例如讲到最优二叉树时,我们引出通信的编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善。结合教学实践编写出版的研究生教材《图论及其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算法思想,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图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课程注重对学生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独立设计算法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现代数值分析理论基础的教学,体现学科的前沿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按照教材传授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工程中实际问题背景介绍数值分析的算法思想,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求解算法。改变教学中偏重于数值分析理论推导,忽视算法程序设计和上机实现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检查,将应用背景问题与数值计算问题相结合教学,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来突出对算法稳定性、收敛性和计算效率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算法的优缺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与课程评价结合,改进考核方式,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实行平时开放练习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考核方式。平时开放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延拓,需要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和文献才能完成;另一部分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上机实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的一些专业在本科阶段已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多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但是实际上工科研究生中受过数学建模教育的学生并不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不足。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问题的一座桥梁,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提出增开数学建模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而且要创造条件进行“课赛结合”,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通过指导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二项,二、三等奖十余项,获得市级研究生创新训练项目十余项,不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中,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注意教师梯队建设,选派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承担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实行研究生课程试讲制的前提下,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培养年轻教师,有5名新进的博士青年教师成为研究生数学课程主讲教师,其中有的已讲授课程3轮以上。他们将宽广的知识面、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扩展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眼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推动了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四、结语

在研究生培养已具规模的今天,对于工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要加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重视起数学课程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应根据工科研究生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将信息、知识和经验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努力提高数学素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2]李建平,黄建华,谢正.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23-27.

[3]任北上,李碧荣.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32(3):115-119.

[4]向荣艳,谭远顺.工科院校研究生数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7(2):10-12.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关键词】StS教育科学技术数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84-03

一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职高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使专业学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对职高学校意义不大。昔日百里挑一,今朝来者不拒,职高生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正是由于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弱。特别是数学,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起来确实有困难,有些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对数学不感兴趣,慢慢掉队了,从没兴趣到不想学,最后导致一窍不通;而另一些学生对数学虽然感兴趣,但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偷懒。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看不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因而学习兴趣不浓。其次,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与学都不得法,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能力分化严重;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自暴自弃。针对这样的现状,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StS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StS教育理论

StS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其基本理论认为:科学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应当力图使其在对实际问题的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这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要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的习惯。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关心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就会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地朝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能力、科学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

三StS教育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挖掘数学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培养和造就无数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全球,虽然大家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具备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一种全新的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而StS教育正是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科学教育。

传统的教学大部分只重视学生在解题上一招一式的演练,忽略了数学本身的价值。而StS教育在传授知识发展

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明确科学对社会具有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以及重要作用。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传记、格言,都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在教学“解析几何”时,阅读课后材料《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在执教“圆柱、圆锥体积”时,可以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其中所蕴藏着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众多数学家们的严谨、踏实、不畏艰难、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其受益终身。

在讲解“数列的应用”时,通过环境保护的问题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吗?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一番,并在太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但是,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做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工业废弃垃圾达7.4×108t,每吨占地1m2。环保部门每回收或处理1t废旧物资,相当于消灭4t工业废弃垃圾。如果环保部门2002年共回收处理了100t废旧物资,且以后每年的回收量递增20%。(1)2010年能回收多少吨废旧物资(精确到1t)?(2)从2002~2010年年底,可节约土地多少平方米(精确到1m2)?

通过对环境保护中的数列问题的研究,既建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怎样善用资源、保护环境,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相关的问题,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认识知识与技术、社会的交互影响,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2.构建动态开放的课堂,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科学的方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如实验活动、小组或班级讨论、专题研究、角色扮演、展示以及模拟决策等开展StS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还能激起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科学的能力。

[案例]在引出椭圆的定义过程中,采取如下实验:

学生分组合作,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的F1、F2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粉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黑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然后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椭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右图)。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改变的?什么是不变的?(答:轨迹上的点到F1、F2的距离是改变的,轨迹上的点到F1、F2的距离之和是不变的,就等于绳子的长度。)

继续探究:(1)若缩小两个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当F1、F2重合时,轨迹是什么?(2)若增加F1、F2之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当|F1F2|与绳子的长度相等时,轨迹是什么?当|F1F2|大于绳子的长度时,轨迹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实践得出:当绳子的长度大于|F1F2|时,是椭圆;当绳子的长度等于|F1F2|时,是线段;当|F1F2|=0时,是圆;当绳子的长度小于|F1F2|时,无轨迹。(3)根据上述情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轨迹呢?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图形的变化情况,形成了椭圆的定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又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图形由椭圆变化到圆的过程中又蕴涵了运动变化和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到验证,即可以让学生体会圆与椭圆两种曲线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引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解决问题

StS教育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应该教授与当代生活的重要方面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数学在各个行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数学语言已悄悄地、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了人际交流当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据和处理方式的无处不在,小到买、计算房贷,大到分析地区、国家的规划都离不开数据的分析支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案例]均值定理的应用

学校垃圾箱的体积为定值V,高为2米,箱壁每平米造

价200元,箱顶每平米造价160元,问底面的长和宽为何值时,垃圾箱造价最省?

问题:(1)画出草图(垃圾箱形状,如右图所示);(2)如何计算垃圾箱的表面积及体积?(3)设计要求?(4)问题归类,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数学知识中的什么问题?(建模)(5)如何设计?

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展开讨论,通过思考探究、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随着固定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走进任何一家通信营业厅,各种资费标准和服务条款让人目不暇接,究竟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通讯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学习了函数和函数的图像后,我们以“手机卡计费方式的分析与选择”为课题进行了研究,使学生对“神州大众卡”“移动68卡”和“移动88卡”三大通信公司的运营业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向教师汇总,和学生们一道完成调查表的编制:

第二,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5~10个用户的调查。

第三,以“神州大众卡”“移动68卡”和“移动88卡”三大组为单位,将调查结果汇总、交流,进行资料整理。

第四,对调查结果通过“列函数解析式——作函数图象——根据图象比较函数值的大小”等三个过程开始建立函数模型,分析手机卡的计费方式。

第五,通过分析整理得到结论:(1)神州大众卡:当t∈[0,97]时,使用话费最低;(2)移动68卡:当t∈(96,289]时,该卡最实惠;(3)移动88卡:当t∈(289,+∞)时,该卡最实惠。

根据学生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建议学生所调查的用户或者你身边的人调整不合理的通讯方式,以节省开支,减少浪费。

通过创造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情境,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课堂中的“喧闹”氛围告诉我,不是职高学生天生就怕数学,而是缺乏让职高学生“心动”的情境,不是职高学生不钟爱数学,而是教师缺乏具有创造性的可用教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可见,数学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不断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强化StS教育

由于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各类中级管理人才和中级技术人才,但职高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均较差,而他们的许多专业课又需要许多数学知识为基础,经常出现专业课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学习,或者学生学过了,只知道数学中的意义,不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阻碍了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职高生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每一个职业中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应用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课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取得数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双重收获。

[案例]旅游专业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假如有一天你在工作中因为态度不好而使一位客人不满意,于是这位客人在离开的第二天告诉他的两个朋友“这个酒店不好”。第三天这两个人每人又告诉了自己的两个朋友。如此传播,一个月(30天)后,有多少人知道你工作的酒店不好呢?

很显然,这里用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总共有10亿多人。这是多

么的可怕啊!谁还来住你们酒店呢?恐怕你要失业了,如果不好好工作,将造成多么坏的影响。

[案例]二次函数的应用

财会专业:某种消费品每件60元,不加收附加税时,每年大约销售80万件。若政府征收附加税,每销售100元要征税R元,则每年的销售量将减少20/3R万件。计算政府应把税率定为多少,才能使税收额最大?

旅游专业:某宾馆有50个房间供游客居住,当每个房间定价为每天180元时,房间会全部住满,每个房间每天的定价增加10元,就会有一个房间空闲,如果游客居住的房间每天需花费20元的各种费用,定价定为多少时宾馆收入最大?

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将数学知识与现有的专业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收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既拓宽了数学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紧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形式,彻底打破了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的教学空间。经过实践,数学课堂教学中StS教育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求知、探索的兴趣,使StS教育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使数学与人的发展相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9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06-03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的职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馆藏资源的丰富,以及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强,图书馆的主要矛盾从“藏”与“用”的矛盾转变为图书馆检索能力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海量的信息反而成为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障碍,读者的需求从以文献为单元向以知识为单元的转变,提出了“精、准、快、专、深、全”的知识服务需求。可见,图书馆知识服务既是时展的趋势,更是满足读者需求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但作为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中医院校图书馆,如何实现面向中医药学科知识创新的知识服务,提升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为中医药医教研服务以及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现阶段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课题。

1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知识一体化,知识经济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创造以充分地获取和有效地利用知识信息为前提,因此,促进知识价值实现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知识服务的概念是对整个知识服务业而言的,而学科知识服务是指从学科角度出发构建服务模式,为学科用户提供完整系统的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故学科知识服务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开发知识资源,集成学科专业属性的知识产品,面向学科提供知识内容服务和增值的知识资源[1]。

高校是用科技与知识进行教学科研、培养高级人才和知识再造的主战场,而高校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最重要的知识服务保障基地。因此,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和价值定位带来了新的生机[2]。在学科领域特色明显的中医药高校中,聚集着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学科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和研究生,有着相对集中、相对专业的对中医药学科知识与服务的共同需求,“学科性”成为中医药高校读者用户需求最显著也是最容易区别的特征。因此,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其需求的学科性,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向必须始终定位在与教学、科研、医疗紧密相关的中医药学科专业知识服务上,才能达到图书馆与读者“双赢”的效果。可见,学科知识服务不仅是适合中医药高校开展知识服务最具潜力的一种服务方式,更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提升医教研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现状

随着知识服务理念的提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逐步开展了与本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知识服务。鉴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及服务内容均可通过网站体现,为了解各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最新的学科知识服务现状,笔者曾于2011年5月通过网络访问调查方式对全国23所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学科服务各项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初步调研,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网站栏目、电子信息资源、机构设置、学科特色数据库、学科服务内容。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书馆网站栏目的设置来看,有3所图书馆专门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栏目名有学科服务、重点学科、知识服务;但学科服务内容还比较单薄,如有的仅是相应学科的网络导航或内容介绍。

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来看,各校都购置了一定数量与中医药学科相关的数据库产品,已具备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的信息保障能力。

从图书馆结构设置来看,有10所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具有明确学科服务职能的部门,部门名称有参考咨询部、检索中心、科技情报部、学院资料室。

从建立学科特色数据库来看,有7所图书馆建立与本校学科相关的特色数据库或教学参考书目,如巴蜀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福建中医药暨福建医药信息网、苗族医药文化数据库、贵州省道地药材数据库等。

从学科服务内容来看,所有图书馆都开展了传统的学科服务项目,如新书通报、网上荐书、书目检索、文献检索、数据库培训、读者培训;有10所图书馆在网站建立了参考咨询平台,咨询方式有常见问题解答(FaQ)、虚拟咨询平台、参考咨询、在线咨询、读者来信、馆长邮箱等;有6所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开展了定题服务、专题服务、科研跟踪服务、信息推送等直接面向学科知识的服务。

从学科服务平台来看,仅1所图书馆使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建立了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相连的资源保障体系,具备开展相应学科知识服务的资源保障能力和优势。但服务内容仍然以传统的文献服务为主,知识服务并不深入;服务方式虽然已经变传统的被动应答为主动式的推送服务,但缺乏个性化的定制和互动方式。全国整体学科知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与高校科研、教学、医疗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深层次、学科化、个性化知识服务需求。因此,提升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高校读者用户的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是图书馆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3对策与建议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由学科知识服务用户(教师和学生)、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知识库等基本要素构成[3]。基于此,笔者根据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现状和中医药学科特点,就如何提升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转变服务理念,建立中医药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是用学科化、专业化知识来满足读者需求,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创新、服务于育人、服务于社会。因此,与图书馆传统的资源服务相比,学科知识服务不仅是服务意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形式的变更,也不是简单物力资源的充实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3]。一方面,图书馆全体人员包括领导和馆员在工作中都要有学科知识服务意识,以学科知识服务用户为中心,服务内容和形式围绕用户来开展,以用户满意度为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以服务于中医药学科的教学、科研、医疗为中心,保障学科知识流,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形成适应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

3.2加强中医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中,学科馆员担任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专业学科资源联络者、个性化学科化服务提供者、特色馆藏建设的推动者等不同的角色,多元角色对学科馆员的知识技能、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水平较低的原因与图书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有一定关系。因此,加快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中医药学科馆员队伍,是促进学科知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3.2.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根据本校学科特点,针对不同院系,安排具有对口专业学历背景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对口联系1个学院或几个系所,并与相应的图书情报教授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信息,主要针对教师及研究生群体开展工作。同时,制订相应的学科馆员考核管理办法、奖励机制,并接受图书馆和对口院系的监督考核[4]。

3.2.2加强学科馆员的素质建设学科知识服务对学科馆员的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水平,以及参考咨询和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故学科馆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对口学科的发展。需有计划地安排学科馆员通过跟班听课、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等培训方式提高馆员的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3.2.3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学术服务团队实施学科知识服务,仅仅依靠学科馆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与高校教研人员密切合作的动态学术服务团队,才能为实现学科知识服务的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学术服务团队成员应包括学科馆员、咨询馆员、普通馆员、学生队伍、学术顾问。学科馆员负责团队的运行、成员协调与业务开展,通过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探寻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科追踪,开展定题服务、学科导航、各类资源及读者需求的附加值挖掘等知识服务;学术顾问主要从事高知识含量的工作,其成员由有相当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专家组成[2]。

3.3开发中医药学科特色资源库,实现知识的增值服务

3.3.1建设中医药学科特色数据库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按学科门类进行知识组织,建设特色数据库,如中医方剂数据库、循证医学数据库、针灸决策资源数据库、中药数据库、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专科知识数据库等,同时实现数据库多字段检索、统计分析及知识挖掘等多元的知识服务功能。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对隐性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例如采用信息雷达系统,实时进行信息采集、检索以及,实现学科知识导航。

3.3.2建立学科导航库建设学科导航库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举措,特别是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针对国内外该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用户需求的特点,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学科为单元建设学科专业网站,全方位地对馆藏纸质资源、馆藏电子资源、网络知识资源进行导引揭示,便于用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资源全貌[5]。

3.3.3面向重点学科建设知识库面向重点学科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图书馆应以本校重点学科及专业为依托,除了建立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应组建学科馆员队伍开发各重点学科资源知识库。该知识库是通过知识集成、知识评价、知识挖掘等方式将原本分散、孤立、不共享、隐性的知识变成集成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可共享与可重用的学科信息知识体系,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用户服务,为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提供服务[6]。

3.4促进学科资源共享,构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体系

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中,仅依靠单个高校图书馆的力量既无法有效地解决用户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服务的联合与共享是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可行性思路。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机制,对信息知识的利用和服务造成了障碍[7]。促进中医药学科资源共享、走联合服务道路,构建全国共享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将成为未来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应以资源共享、重点学科导航为基础,在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基础上,采取专任服务、联合服务、协助指导服务等形式,对全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科化、知识化联合服务机制,实现多个学科特色馆的联合,加强知识服务与科研、教学、医疗活动的融合,开展虚拟学科知识服务集成,促进高校图书馆之间学科知识服务共享、人力共享,从而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系统,提升全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整体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丹青.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5-17.

[2]吴彤.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1(2):71-72.

[3]刘佳.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2007.

[4]盛剑锋.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5):10-14.

[5]沈小玲.基于学科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J].情报探索,2009(8):119-120.

[6]周毛卡.面向重点学科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0-83.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认识;才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生学习和研究数量变化、空间结构、以及数学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使用抽象和逻辑推理,通过计数原理、运算和运动的观点中观察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高中数学是一门全国高中生都要学习的学科。它包括了代数与几何两个方面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相关的实际生活方面的认识。高中数学要求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是一个逐步锻炼思维,形成严谨的思维的过程,是一个锻炼思维的好方式。它也为学生大学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

一、高中生数学应用的现状

1.1、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强

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高中数学能够锻炼思维,让思维变得灵活和严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学习数学只是升学的需要,而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根本没有什么用处,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推理、验证、演算的解题过程,而这样的解题过程与现实生活根本半点不搭边。

1.2、学生对数学应用背景不熟悉

大多数高中学生对房屋开发商与银行推出的“住房按揭”销售方式、各种比赛评分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等概念不了解,不熟悉,所以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没办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1.3、学校缺乏应用数学教育的风气

虽然现在新课改的实行使得数学教材特别注重从实际情况引入,但是我国应试高考的体制并没有彻底改变,大多数学校的知识教育也还是遵从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并且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拥有这样教育的学校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是处于一种被动地学习的地位,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与其价值所在,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差了。

1.4、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

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与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大多数高中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没被较好地激发出来,学习数学的热情不够高,由此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效果不理想后,便采用一种消极的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5、数学教师教学限制

老师对培养当代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观念和能力比较淡薄,由于高中数学课程比较多,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样教学时间就很紧迫,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就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再者数学应用问题在高考中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大多数老师直接就把数学应用给“丢”了,既然老师都不把应用数学当一回事,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观念就变弱了。

也有少许老师本身是意识到了数学运用的重要性,但由于自己的知识与生活范围的局限,不能从自己生活中挖掘出与数学运用有关的素材和模型,不能创造性的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而只是直接运用教材上的素材,不懂变更。由于老师本身不能对数学有一个较好的运用,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拥有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1、强化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

无论在什么时候,学生都是以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的,老师的行为举止与思想意识也是受到学生的密切注意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在教学中努力将所学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课上,教师自觉地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探讨和解决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自己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表率。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自然也就慢慢产生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2.2、将数学引入生活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老师试着数学课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实际生活,收集生活数学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模型,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的乐趣,并且明白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重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我国多所高等学校对各个学科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与改革。这种课程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单个学科系统的局限性,使多个学科互相融合,相互影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具有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本学科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学科特点上学习和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2.4、数学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

要想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没有了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光是拥有数学应用意识也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因而,数学教学中应保持数学理论知识与数学应用相结合,相持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数学基本定律、基本公式,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做好铺垫,还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路径去运用数学知识。

2.5、逐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观念并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就可以培养的,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加深数学应用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机会,加大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全新的概念,即数学与生活分不开的概念。

总结: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运用观念,教师就必须要结合自己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得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能逐步培养与加深学生的数学应用本领。

参考文献:

[1]赵艳会.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邴树琦.高中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