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决策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1:59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1

【关键词】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48-04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幼儿园园长专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园长负责制作为我国幼儿园普遍实施的领导制度,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园长负责制是指以园长全面负责为核心,与党支部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它是个人负责与各方面制约关系的统一。《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实行园长负责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园长负责制存在着诸多错位,不同体制的幼儿园中园长负责制的运行也有很大差异。

许多园长表示,幼儿园实际管理工作经常受制于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导,例如,在人事工作中并没有教职工聘任和调配的决定权,在财务工作中难以实现自主管理,有关决策要通过层层审批才能成形。园长职能发挥受束缚,决策生效、落实滞缓,园长负责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错位影响了幼儿园的发展和园长的专业成长。

一、园长负责制实施过程中产生错位的原因

导致园长负责制无法有效落实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多种办园体制并存,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用统一的制度对幼儿园进行管理;二是幼儿园法人和负责人权责不清;三是由于专业素质的缺乏,园长本人对园长负责制存在误解。

(一)多种办园体制并存,幼儿园管理难以统一

多种体制并存为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缺乏清晰的定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对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有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之分。由于办园主体不同,幼儿园隶属的管理部门不同,园长在幼儿园中所担任的职责也不同,因此,园长负责制的落实存在差异。

教育部门办园的园长多为直接任命,作为教育部门的公职人员,园长负责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和党支部书记共同管理幼儿园,幼儿园重要工作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集体办园的园长多来自办园单位的直接任命或社会招聘,园长要接受办园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领导。民办幼儿园形式多样,包括个人办园、股份制办园、集团式连锁办园等,这类幼儿园的园长可能就是投资人本人或社会招聘人员,园长对董事会或股东负责。其他部门办园通常有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等。多种办园体制给园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困难。

(二)法人与负责人权责不清

法人与责任人权责难厘清。当前很多幼儿园园长虽是幼儿园的行政领导,却又不是法人,导致权责不清。若园长即法人,那么该幼儿园有权决定自己的运转,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办的幼儿园里,法人一般是单位负责人,园长只是其聘用的专业人员。《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提出,“教育机构可成立董事会”。如果董事长是幼儿园法人代表,那么董事长与园长之间的关系就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如果法人就是园长,那么园长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1〕

园长责任与权利不对等。园长如果是被任命或聘任者,就与任命或聘任者形成了委托-关系,〔2〕即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契约,指定、雇佣另一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3〕在这种关系下,园长需对幼儿园发展负责,同时需有自主决定幼儿园发展的权力。然而,幼儿园法人与负责人界定的不清晰,很容易导致园长成为有责无权、只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人。当面对幼儿园的决策时,园长需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当面对幼儿园的发展问题时,园长却是“第一责任人”。

(三)园长自身素质不高

部分幼儿园园长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未能准确理解园长负责制的内涵,也就是园长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当需要决策时,仍一味迎合上级领导的指令,从而影响幼儿园工作的开展。也有部分园长误认为,园长负责制就是“园长独大”。还有部分园长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很多管理工作由幼儿园的其他内设部门为其“代劳”,从而导致了园长负责制难以真正落实。

二、园长负责制实施过程中的错位

(一)园长被架空

《专业标准》提出,园长工作主要包括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拓展外部关系等六个方面。为此,园长需行使人事权、财务权、决策权等。而当园长这些权力被架空时,会导致人员难以合理配置、资金使用缺乏自、决策无法顺利执行等问题。

1.人事权缺失

人事权的缺失会直接阻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人事权包括招录(聘)、调配、培训、考核、晋升、任免、退职退休、辞职辞退、工资福利、奖惩等。公办园在编教师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分配的,教师入职后,即使园长发现其并不适合,也没有辞退或解聘的权利。〔4〕私立幼儿园招聘和调配教师需通过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大多由投资方担任,他们大多并不太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一些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大多由小学校长决定,小学校长通常对幼儿园教师并不完全了解,所以也难以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5〕

《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园长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惩”。园长需拥有充分的人事权,才能够对幼儿园的人力资源进行把控,才能促使教师人尽其才,才能保证教师队伍质量的持续提升。

2.财务权被束缚

幼儿园财务权通常被多方束缚。公办幼儿园的重大经费支出通常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经费使用通常要经过办园单位的批准。

财务权被束缚会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发展。例如,幼儿园添置教学设备,若需层层报批,设备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到位。幼儿园组织教师培训、修建园舍,如果资金下拨迟缓,甚至需要幼儿园先行垫付、事后报销,往往会导致有关计划落空。只有财务权得到充分保障,幼儿园的运转才能够更加高效,有关资金才能被用到幼儿园最需要的地方去。

3.决策权被限制

当前,很多幼儿园的重要工作都要董事会、企事业单位等领导作出决策,才能落实。但由于决策者往往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了解,所以所作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往往存在问题。《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负责幼儿园的工作。决策权是园长管理幼儿园的必要权利。幼儿园的决策要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园长相较于董事会成员、企事业单位领导,更能做出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决策。

(二)办园自丧失

幼儿园应该有自主决定办园形式、课程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使用、园所文化建设等的权力。

园长负责制如果出现错位,可能会导致办园自的丧失。如果幼儿园僵化、上级部门干预过多,长此以往,幼儿园将会失去发展的能力,并会使幼儿园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三、园长负责制错位的矫正

园长负责制的种种错位,需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矫正。例如,相关部门应适度放手,以保证园长的办园自。幼儿园内部则应建立问责机制,以保证园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

(一)构建扁平化领导机制

管理扁平化是园长负责制得以落实的有效机制。《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的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为此,有关行政部门可牵头将一些与幼儿园日常管理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交由一个综合部门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部门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效率,〔6〕促使幼儿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进行分类管理与指导

园长负责制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多样化。为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类管理与指导的政策,使不同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宜简化园长办公程序,充分赋予园长办园自;集体办的幼儿园,要充分尊重园长作为专业领导者的权利,不随意干涉园长工作;民办幼儿园,重在帮助其厘清园长与董事会、法人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职责。

(三)开展园本管理

园本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一种矫正。园本管理来源于校本管理,指的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自主管理。在幼儿园开展园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园内人、财、物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7〕园本管理有助于园长从执行者、实施者向决策者、管理者转变。

各级领导部门应减少对幼儿园的干预,将自主办园的权力交给园长。应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督机制,规范对幼儿园的行政审批权,依法保障幼儿园的自主办园权,促使园长能按照幼儿园实际情况决定资源分配、人事调整等方面工作,从而使幼儿园的各方面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四)负责制与问责制并行

幼儿园内部应建立问责制度,以保证园长负责制“到位”但不“越位”。园长要全面负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工作,但园长负责制不等于园长包办,放权不等于放任。为了保障、监督园长负责制的顺利实施,幼儿园应与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多方合作,成立问责小组,共同监督园长的管理工作。〔8〕可根据园长职责确定问责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问责,如网络问责、书信问责、当面问责等。园长要公开园务,使问责主体能明确了解园长的具体工作。

园长负责制不仅要明确园长对幼儿园工作全面负责的职权范围,更要明确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的监督作用,突出权利与义务、负责与问责的统一,这也是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管理民主、权责一致的体现。〔9〕

(五)提升园长自身素养,倡导教育家办学

幼儿园园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引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10〕倡导教育家办学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对教育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11〕“教育家”应该懂得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从事管理工作,有定力、肯担当。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幼儿园园长提供相关培训,帮助园长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同时,优化园长管理制度,为其摆脱不必要的束缚、实行园长负责制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咏.下放办园自增强幼儿园活力〔J〕.教育导刊,2003,(2).

〔2〕廖莉,袁爱玲.基于委托-理论的园长自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27/628(7/8):46-48.

〔3〕李玉栋.论教育中的双重多层委托-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4〕白凤英.呼市地区公办幼儿园园长负责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5〕索长清,张泽东.农村校办园:松开绳索快步赶〔n〕.中国教育报,2015-03-22(2).

〔6〕史华楠.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条件、目标和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7).

〔7〕冯大鸣.试论校长负责制的重构与再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8〕鲍传友.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大小及其规约〔J〕.教育科学,2004,(8).

〔9〕郑沈芳.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5).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规范管理,坚持促进公平。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我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5%,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总数的50%。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健全动态调整机制。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问题有效解决。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果。民办园分类登记管理全面完成。幼儿园办园行为更加规范。

到2022年,分层分类培训幼儿园园长、教师不少于1000人次。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进一步提高,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资源供给,推进普惠均衡

1.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办园结构。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部分地方民办园收费过高的现象,达到“公办园示范,民办园规范”的发展格局。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规划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编制2021-2025年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

2.充分挖掘潜力,扩大公办资源。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公办园资源不足的城镇地区,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新增一批公办园。

3.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普惠发展。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2021年,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补助方式及扶持政策,逐年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并公示,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补和支持的重要依据。

4.培养骨干体系,强化示范引领。严格幼儿园的准入,坚决消除无证办园。加快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级一类幼儿园、二类幼儿园创建工作,不断扩大骨干园所体系数量。到2025年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一类幼儿园6所、二类幼儿园10所。深入推进幼儿园优质帮扶工作,每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市级一类幼儿园每年包扶1所镇村级幼儿园;积极探索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模式,培养一体化管理试点基地3个。

5.完善政策措施,巩固治理成果。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专项治理,做好配套幼儿园规划、土地出让、园舍设计建设、验收、移交、办园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将配套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由县政府统筹安排,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办成公办园的,要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配备教职工,做好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工作。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的,要加强对普惠实效及质量方面的动态监管,对于不达标的普惠性民办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重新委托举办成普惠性民办园。

(二)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1.健全管理体制。县科教局对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负直接责任,负责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幼儿园布局、公办园建设、教师配备、工资待遇及幼儿园运转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县域内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各镇办要积极支持办好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理顺办园体制,实行属地管理。

2.优化投入结构。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规范使用管理,强化绩效评价,提高使用效益。县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安排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等,促进内涵式发展,提高幼儿园运转保障水平。用好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幼儿资助制度。

3.合理成本分担。要科学核定办园成本,以提供普惠为衡量标准,统筹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合理确定分担比例。发改部门会同县科教、财政等部门建立公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园收费省级办法。营利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幼儿园自主决定。各级政府依法加强价格监管,坚决抑制过高收费。

4.完善资助制度。认真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等)、孤儿和残疾儿童得到资助。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逐步提高资助标准。县科教局要做好受助幼儿信息基础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精准资助。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1.完善补充机制。县编办应优先保障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尽快完成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配足配齐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安保等人员。加大公办园教职工的补充力度,严禁“有编不补”和长期使用代课教师。民办园按照国家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

2.严格队伍管理。实行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建立健全教师个人信用档案,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终身不得从教。

3.保障人员待遇。认真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民办园参照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工资收入。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及卫生保健人员职业等级评聘标准,提高高级职称及职业等级的比例。建立幼儿园教师表彰体系。

4.拓宽培养渠道。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全员培训、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全员补偿培训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培训等。开展乡村幼儿园骨干园长和教师、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转岗教师技能提升和保育员保育能力提升等专项培训项目。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

(四)注重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办园

1.明确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县科教部门主管,县发改、财政、住建、公安、应急、卫健、民政、市监等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加强办园行为督导,落实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

2.加强全程监管。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执行“先证后照”制度,县卫健、科教等部门要依法进行前置审批。县科教局要强化对幼儿园教职工资质和配备、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保教质量、经费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完善年检制度。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更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收费标准、质量评估等方面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家长投诉渠道,及时回应和解决家长反映的问题。各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园务委员会制度和家长志愿者驻园值守制度,推动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决策和日常管理。指导各幼儿园(班)使用好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强化安全管理。县科教、政法、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安全预警机制,落实幼儿园安全保卫和监管责任,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县卫健、市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卫生保健、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等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切实保障在园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所在镇(办)、村(社)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监管工作。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园长安全主体责任,定期自查自纠,主动接受公安、卫健、市监、应急等部门的安全监督指导,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要严格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省校车服务方案》对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进行管理。幼儿园提供虚假信息或误导家长信息的,纳入诚信记录。对发生伤害幼儿、违规收费等行为的幼儿园,及时进行整改、追究责任;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有关责任人终身不得办学和执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实施分类管理。落实民办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现有民办园根据举办者申请,限期归口进行非营利性民办园或营利性民办园分类登记。在此期间,县科教、民政、市监等部门做好衔接等工作。营利性民办园不享受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补助。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民办园应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幼儿保教活动、改善办园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每年依规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5.强化分类治理。县科教局负责无证园清理整治工作。加大整改扶持力度,对达到基本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对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卫生等办园基本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五)提升办园质量,实现科学保教

1.提升办园水平。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的指导,认真开展优质游戏活动资源和优秀绘本征集遴选工作。支持引导幼儿园不断改善办园条件,为幼儿提供安全、丰富、适宜的保教环境。培育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家园共育示范地基。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培育幼儿园文化建设地基。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育智慧幼儿园试点地基。

2.实施科学保教。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创建课程示范基地。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构建教研体系。完善学前教育教研机构,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多种形式开展业务指导,促进薄弱地区幼儿园发展。

4.开展评估监测。认真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设立县级评估机构,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实现质量评估监测的动态性、常态化和全覆盖。完善幼儿园等级评估标准,评估监测结果定期公布。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管党建与管业务相结合,实现各级各类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严格组织生活和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保障幼儿园办园方向正确。

(二)完善机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加强分工协作。县科教局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加强学前教育的科学指导和监督管理。县编办要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园教职工编制。县发改局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完善价格政策。县财政局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县资源局、住建局要将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必要建设用地及时纳入相关规划,会同县科教局加强对配套幼儿园的建设、验收、移交等环节的监管落实。县人社局要制定完善幼儿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评聘政策。县发改局、财政局、科教局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县卫健局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县民政局、市监局要分别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幼儿园和营利性幼儿园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手续。县政法委要组织协调公安、司法等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内部安全保卫和平安创建工作的指导。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幼儿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幼儿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3

【关键词】幼儿园;收费政策;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39-04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天价幼儿园”开始在各地不断涌现,“幼儿园收费高于大学”这样的新闻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因此,有关幼儿园收费问题事实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成了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园收费的政策,旨在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促使幼儿园收费更合理,以达到既能为家长所接受,又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目的。有鉴于此,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的有关幼儿园收费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幼儿园的收费改革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内容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查阅的资料来自福建、广东、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区)近3年来出台的共计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

(二)政策内容

综合这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我们发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政策适用的范围

即政策适用于哪些幼儿园。根据这些收费政策文件,幼儿园收费政策适用的对象包括辖区内的公办、民办幼儿园(部分地区将集体办幼儿园单列出来,多数地区将这类幼儿园归为公办园)。

2.收费项目

多数收费政策规定的项目为:保教费(含管理费、杂费)、代办费。广东省汕头市、云南省玉溪市除保教费、代办费外,还有借读费(或称择校费);有的地区(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河南省郑州市等)还有延长服务时间的收费规定。江苏省的许多县(市、区)、安徽省蚌埠市等则采用一费制,即只收取保教费。

3.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一般由当地教育局、财政局、物价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民办园收费标准则通常根据办园成本确定。

4.收费时间

收费时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月收取保教费、代办费,一种是按学期收取保教费,按月收取代办费。

5.退费处理

各地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如果出现幼儿中途转学等特殊情况的退费处理方法。

6.收费管理

所有地区均要求幼儿园根据《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收费实行公示制度,各级政府教育、财政部门等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幼儿园收费政策内容分析

(一)政策适用范围分析

本研究所调查的各地幼儿园收费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适用范围基本上包括辖区内所有的公办、民办以及集体办幼儿园。所有地区都是按幼儿园的性质制定收费政策的。换言之,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是各地制定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基础。只有明确辖区内各所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收费政策的制定及指向的范围才具有实质意义。

随着我国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许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许多地区由原来的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幼儿园为辅的格局变为现在的教育部门办园、机关办园、军队办园、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所有制单位办园、社区办园、股份制幼儿园、民办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并非易事。对此,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界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而各地政府往往为方便本地区的管理而赋予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以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二)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分析

从各地的收费政策来看,在收费项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实内涵不完全相同。

保教费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收费项目,指根据成本分担原则向家长收取的由其分担的部分培养成本。仔细分析可知,各地收费政策中关于保教费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一种是考虑幼儿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收取的,它既包括保育费、教育费,也包括管理费、杂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收费项目,采用“一费制”地区的“保教费”概念通常是指这种收费。另一种仅指保育、教育的费用,而诸如教材费等列在代办费中。

关于代办费,有的地区(如安徽省、湖南省)仅指伙食费,福建省则指伙食费、教育部门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必备的学具费、幼儿保健费和一次性收取的被褥餐具费(仅限半日、全托幼儿)等,〔1〕广西北海市则包括水电费、安全管理费、课外活动费及日常生活用品费用等,〔2〕有的地区(如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等)甚至包括了假期留园服务费等。

关于管理费、杂费,有的地区将此归入保教费内,有的地区则单列,而管理费、杂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各地的幼儿园收费政策通常都没有作出非常清楚的界定或表述。

(三)政策规定的收费标准分析

1.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关于收费标准问题,除个别地区允许集体办幼儿园可以在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实行下浮或采用与公办园不同的标准收费外,大多数地区均是按照公办园和民办园这两种分类分别规定收费标准的。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主要由各地价格、财政和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财政拨款、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分类分级制定。民办园则主要根据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和民办园一样的办园成本。然而,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存在多种办园形式。复杂的办园形式使幼儿园的性质本身难以界定,因此,目前各地这种简单的以公办园、民办园两种性质为区分并以此来分别制定相应收费标准的做法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此外,各地的收费标准也并非每年更新,而各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事实上每年都有所不同。因此,这样的收费标准能否适应幼儿园办园成本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在2006年便开始实行“一费制”的江苏省南京市,出现了60家公办幼儿园集体申请提价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办园成本核算不尽合理,收费标准偏低,导致公办园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合理的办园成本的确定是关乎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核心问题,只有根据合理的办园成本核定的收费标准,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2.收费标准的上下限

笔者在分析各地收费标准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只对收费作出了上限规定。规定上限,目的在于控制幼儿园的高收费。而规定收费下限,则可以保证幼儿园最基本的运转与发展需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只有上限规定、没有下限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为了不超过标准规定的上限,往往采取降低办园条件、压缩园所发展经费的方式降低办园成本,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各地应完善幼儿园收费标准,就收费的上下限都给出规定,既保证幼儿园不出现高收费,同时也保证幼儿园为提供起码的教育质量所需的经费支持。

3.收费标准的适用区域

适用区域即指所制定的收费标准适用的区域范围。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通常低于城市居民。如果收费标准适用于所辖区域内所有公办幼儿园,那么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是否也按此标准收费?若都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家庭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收费水平?如果不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幼儿园又该按什么标准来收费?

广东省潮州市的《关于幼儿园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潮价〔2009〕63号)文件中,不但制定了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还制定了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对于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物价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澄价〔2009〕29号)则规定区直各部门、各镇(街道)、村(居)集体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收费标准可在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根据实际,按向上浮动为0、向下浮动不限的幅度由办学单位自行制定。江苏无锡市《关于调整无锡市区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锡价费〔2006〕143号、锡教规〔2006〕140号、锡财综〔2006〕18号)、安徽省宿州市的相关文件则将农村幼儿园也按等级分类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3〕

虽然有些地区制定了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区均未区别城区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这样的收费政策并不能全面合理地解决所辖区域内所有幼儿园的收费问题。

(四)政策的执行与监督

关于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各地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即幼儿园在收费前必须到相关管理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实行亮证收费。其次,幼儿园采用收费公示制度。幼儿园在收费时,必须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等进行公示。最后,各地的政策文件均有相应条文规定要制定与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

从文本文件看,各地的政策执行与监督似乎应该没有问题,但几乎都缺乏对执行不力现象的处罚规定。如果能够在政策中制定违反政策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也许政策的权威性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思考

(一)应对幼儿园办园性质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统一规定

在我国幼儿园现有办园体制多元的大背景下,部分幼儿园的办园性质确实存在难以简单确定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各种办园性质的幼儿园进行比较清晰的界定,即哪些幼儿园可以划入公办,哪些可以划入集体办,哪些可以划入民办。相关部门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也应充分调研,尽量提供针对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制定的收费标准,既制定基本的收费标准,又给予幼儿园一定的自,只有这样收费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应统一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

当前,由于国家还未制定全国性的幼儿园收费政策,因此,各地只能依据当地情况自主制定。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便是收费项目不统一,且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具体内容也不一致。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充分调研,对幼儿园的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加以规范。这样,各地在制定具体收费政策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也才有可能切实解决收费项目混乱的问题,并可让各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作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

(三)应针对城市与农村分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各地应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制定有区别的标准。同时,要设置收费的上下限,要防止出现高收费现象,也要防止低价抢生源现象的产生。此外,各地需要对收费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办园成本核算制度,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收费标准。

(四)应制定出违反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

处罚是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处罚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维护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在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执行与监督中,应该有明确的违反各项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以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的威慑作用。

(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

目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巨大,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相关政策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仅体现在收费备案与收费公示两方面,并没有规定民办幼儿园到底应该收多少费用。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然而我国的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于民办幼儿园在收费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收费的合理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应成为解决幼儿园高收费问题和低价争夺生源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相关部门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福建省财政厅,等.关于印发《福建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07-08-23〕.省略.

〔2〕广西北海市物价局.关于调整我市公办幼儿园收费的通知〔eB/oL〕.〔2009-09-07〕.beihai.省略.

〔3〕安徽省宿州市物价局.宿州市幼儿园收费政策〔eB/oL〕.〔2009-03-17〕.ahpi.省略.

ontheissueofKindergartenCharges

GuoXiaoyan,pengJunying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4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党建工作有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分析大环境、大背景和基层工作的特点。所以,幼儿园的党建需要分析它所面临的环境与特点,找准建设的抓手。

首先,我认为在幼儿园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搞好党的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幼儿园与大学不同,根据有关教育法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为法人,书记负责制,书记是幼儿园的第一把手。事实上一所幼儿园在社会上的名气响不响、地位高不高,社会的评判标准是看它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家长的认可率。所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无疑就是特色教学,这是任何一所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幼儿园上下关注的焦点是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的质量,书记的行政管理能力是牵动众人心弦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的党组织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治核心、组织保证的党总支怎样发挥它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的问题。党政是"两条线",但是党政不应该"两条心"、"两股劲"。幼儿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应该游离于幼儿园工作之外,这就需要有制度来保证,所以我认为,幼儿园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作为有效开展党建工作的保障与抓手。

实行党政分开,不等于党政分家,更不等于书记、园长各带一班人马分道而行。幼儿园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停留在表面、只喊,必须有载体、有落实。这就要在幼儿园建立和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党总支参加幼儿园"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的集体讨论;建立党组织对幼儿园财务管理、招生、职称评定等工作的监督保障制度等。同时,推进落实党内"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的制度建设,让党员首先了解幼儿园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推进落实。

这样通过制度落实,使党的组织能够深度了解和把握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参与到幼儿园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中,引导和保障幼儿园各项工作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进。党政同拉一辆车、同走一条路、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其次,通过完善制度,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按年级组办公的模式。党支部书记、年级组长、幼儿园分管领导共同构成年级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年级组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党支部书记可以代表一个方面发表意见并且实行监督。如:幼儿的社会考察活动(确定考察路线、旅行社、价格的讨论决策)、幼儿座谈会反馈调查、幼儿评优、教师考评等。通过制度建设,党支部在幼儿园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以得到加强。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入园难”;内涵;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9-0001-05

当下。“入园难”几乎演变为一种社会焦虑,各种直面“入园难”的政策举措成为上至中央下至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期待。然而,对于什么是“入园难”,“入园难”有哪些具体表现,“入园难”由哪些原因引发,如何解决“入园难”等诸多问题,至今尚缺少理论层面的梳理与探讨。为了避免在解决“入园难”问题上走入歧途,本文拟对这些基本问题作一探讨。

一、“入园难”的内涵解读

“入园难”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和合格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入园难”问题既是一种“总体性社会现象”,也因园所、人群、地域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具体而言,“入园难”在“入”“园”“难”三个层面都有明显的分化性表现。

首先,“入”的方式有差异。虽然国家倡导就近入园,但是,由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城乡布局规划的不合理、学前教育阶段片区制度的缺乏等原因,人们很难让孩子就近入园。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存在择园现象。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家长会寻找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想方设法让孩子入读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

其次,“园”的类型有差异。幼儿即将进入的是何种类型的幼儿园,是教育部门办幼儿园、集体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还是其他性质的幼儿园;是优质幼儿园,还是一般幼儿园;是注册幼儿园,还是未注册幼儿园,决定了入园难度的不同。

最后,“难”表现出程度差异、人群差异、区域差异、年龄差异。从程度差异看,存在着绝对困难与相对困难。绝对困难表现为目前能提供的入园额度无法满足全部的入园需求,相对困难则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从人群差异看,为社会底层服务的保底性、普惠性幼儿园少,为中层服务的优质幼儿园不足,为富裕阶层服务的有质量的高档幼儿园欠缺,不同阶层都存在很难获得符合其需要的学前教育服务的问题。从区域差异看,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入园难表现不同,城市地区较多表现为择园难,西部地区则较多表现为入园难。从年龄差异看,年龄越小的幼儿入园越难。我国大多数地区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是3-6岁幼儿,0-3岁还是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

“入园难”具有多元又复杂的内涵。从以上对“入”“园”“难”的解读来看,“入园难”至少表现为无园可入、入园不能就近、入园不能如愿三大问题。或者可以说,“入园难”是入园方式、园所类型、困难程度、人群差异、区域差异、年龄差异的函数。“入园难”不解决,很可能会影响数以亿计人群的幸福指数,放大风险社会下的生存焦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入园难”的原因解读

“入园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并非缘于学前教育内部,而是社会结构失衡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双重边缘性是其最真实的写照。相对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学前教育处于边缘位置,经常成为政府责任的死角;相对于教育领域的其他阶段,学前教育同样处于边缘位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国家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牺牲品。长期的边缘性地位导致了学前教育的边缘性发展状态。

1、政府长期缺位

当下的“入园难”问题如此尖锐,和政府的长期缺位有很大关系。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的历史欠债超乎寻常地严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学前教育一直未被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未能获得体制内的合法身份与体制内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身份的边缘性与模糊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极其有限,中央政府每年投向学前教育的经费仅占GDp的0.004%。中央财政投入的缺乏与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各地不仅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而且存在着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我国公办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地区80%的教师都没有编制,导致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动性极高。许多教师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纯粹是为了生存,并非热爱幼儿、热爱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入职前后接受的相关培训很少,专业能力不尽如人意。在许多地区,即使是公办幼儿园教师,其职业幸福感也比较低,因为他们的劳动很难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他们能获得的在岗培训机会也比较少,工作中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专业能力无从提高。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缺乏使原本因硬件不足导致的“入园难”雪上加霜。

2、体制改革不当

“入园难”并不是当下社会独有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发展阶段都存在。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例。那时也存在“入园难”,只是问题并不突出,因为当时幼儿园的整体结构和服务性质相对合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曾经是城市学前教育主力军的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逐步与原单位分离或停办,导致城市幼儿园数量急速减少。在农村,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中小学布局调整,附设在农村小学的幼儿园和学前班随之停办或合并,大量农村幼儿因此离开了幼儿园。可见,“入园难”事实上不是学前教育的内部问题,而是社会系统、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结构性问题。幼儿园数量的锐减、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民办幼儿园收费的飚升等都强化了“入园难”的程度。

相比其他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是一个缺乏自主性的场域,社会改革的任何方面都会影响其正常发展。各级政府曾经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是对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漠视,而“入园难”正是各级政府推行改革措施后不得不面对的行为后果。

3、学前教育的体制建设不到位

“入园难”是学前教育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缺位的结果。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我国一直倡导两条腿走路的办园方针,各级政府并不明确自己举办学前教育的主导地位。政府责任不明确导致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财政投入体制等都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从管理体制看,就学前教育而言,我国采取的是“事权在地方”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没有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性监督机制。学前教育怎么

办,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认识程度甚至长官意志,必然导致的是,各地在发展学前教育上往往自说自话,由此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从财政投入体制看,长期以来,中央政府没有对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地方政府的投入则严重不足,有限的投入也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公办幼儿园。财政经费的匮乏必然导致家庭支付教育成本比重的提高,导致“入园贵”,从而使“入园难”问题进一步激化。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入园难”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若没有中央的财政支持,想依靠地方财政、社会力量来解决“入园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4、学前教育市场化办园体制的消极影响

“入园难”最主要的表现是入公办幼儿园难,入优质幼儿园难。公办幼儿园、优质幼儿园的欠缺是学前教育市场化办园体制导致的。市场化办园至少意味着两层意思:一是从办园主体角度看,政府不用办幼儿园;二是从办园方式角度看,要按市场规律办园。市场化办园的结果便是政府办幼儿园的积极性降低,公办幼儿园数量持续走低。同时,社会力量办幼儿园的积极性增加,营利成为其堂而皇之的目的。政府的撤退与民办幼儿园收费的增加使得原本混乱的学前教育秩序更加混乱,“入园难”问题更加尖锐。

5、人口因素的推动

进入21世纪后,“金猪宝宝”“奥运宝宝”扎堆出生,使得2009年、2010年的“入园难”问题尤其突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本来就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更加短缺。而且,流入人口大多入园需求多变且不稳定,为政府的人口预测增加了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入园难”不只是学前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带来的不良结果;“入园难”也不是单个的教育现象,而是国家重点发展义务教育、责任重心过于偏移的结果;“入园难”更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为政策设计导致的不良结果。各级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入园难”问题的症结所在,多措并举,解决入园难题。

三、“入园难”的可能对策

从表面上看,“入园难”是由于幼儿园总量的不足。那么,导致幼儿园总量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不厘清这个问题,将无法找到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的根本对策。如上所述,“入园难”是个系统性问题,要最终解决“入园难”问题,不能单靠增加公办幼儿园这一项措施,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综合解决。因为“入园难”往往与“入园贵”、师资短缺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不进行系统设计,同时解决“入园贵”、师资短缺等问题,将很难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

初步考察《教育规划纲要》和《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颁布后各地的政策实施效果,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处理好几对基本关系。

1、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入园难”是历史的积累,是政策人为偏移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各级政府有必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首先,解决“入园难”既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省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省内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县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县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渠道筹资,多方位发展学前教育。我们调研时发现,宁夏彭阳县每年只有1亿元的财政收入,但其每年投向学前教育的经费就有2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学前教育的公用经费,90万元用于“县聘乡用”的50位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支付,10万元用于县域内的教师培训。

其次,解决“入园难”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解决“入园难”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转岗幼儿园教师培训等方式履行政府责任。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政府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园,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激发民间资本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性。在彭阳县,不仅县政府自身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企业家参与办园的积极性。例如,茹河幼儿园是一所由当地企业投资685万元兴办的幼儿园,其每月的收费标准仅为180元,与当地的公办幼儿园收费相同。又如,徐毅幼儿园是由当地企业投资280万元、县财政配套投入50万元建成的幼儿园,其收费标准仅为每月90元。彭阳县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激励小学贴补其附属幼儿园,使幼儿园得以在让利于民的低收费状况下正常运转。

再次,解决“入园难”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而且要推动兴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当前,完全发展公办学前教育既不现实,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发展学前教育。以我们调研的广西龙胜县和宁夏彭阳县为例。两个县虽都是部级贫困县,但龙胜县由于人口少、居民相对集中,比较适宜采取全公办的办园模式。而彭阳县则由于人口规模较大、县域分布较广,不太适宜全部公办,政府需要设计多种激励措施,如为民办幼儿园派驻“县聘乡用”教师、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学前教育,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最后,解决“入园难”不仅要解决绝对的入园难,更要重视就近入园、弱势优先,打破权力结构所导致的结构性入园难。绝对的入园难只需要增加资源供给就可解决,而结构性入园难则需要地方政府下大决心,打破权力阶层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垄断,采取片区制度,就近入园。例如,成都市政府通过举办公益性幼儿园的方式来重组学前教育资源,采取就近入园的方式解决城市入园难题。

2、必须处理的基本关系

如上所述,“入园难”是系统性失衡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彻底解决。各级政府在出台解决“入园难”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基本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入园难”不仅是进入幼儿园难,而且是进入优质幼儿园难。因此,解决“入园难”问题,不只是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工作,不只是增加幼儿园的总量供应。在宁夏、陕西、广西调研时我们发现,目前虽新建、改建、扩建了大量幼儿园,但新建、改建、扩建的质量和标准并不统一,尤其是由小学富余校舍改建的幼儿园更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目前许多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但其年龄和专业结构都不甚合理,也很少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有些地方虽然也重视对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但培训工作往往不到位,使得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严重不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各地都在

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这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缺口很大。如果房舍建起来了,却没有合格的师资,那“入园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是“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如果质量不到位,再多的硬件设施也不能说学前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了。

其次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解决“入园难”问题虽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在短期内全部解决。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而且,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制定了细致周全的时间表,要加速解决“入园难”。这种心态典型地表现在各地所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如有些地方政府计划三年内新建400所幼儿园、改扩建3000多所幼儿园。这样庞大的任务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抢时间,争速度,大干快上。然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教师的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急切心态可以理解,但发展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财政投入的系统设计、教师培训的系统设计等。如果仅仅把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看成是三年的行动,那么很可能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后劲不足,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各地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解决“入园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例如,西部地区底子薄,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有自己的速度和特色,不能盲目照搬东部经验。

再次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入园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入园难”的情况。但入园率仅仅是标准之一,地方政府切不可产生数字崇拜心理,把政策重心仅放在提高数量上。当下,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上只能满足于改扩建的需要,省、县的配套资金应适当用于师资培训和改善教师待遇上。数量与质量、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化解入园难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各地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培训对解决“入园难”的意义,财政投入在结构上严重失衡。

最后是处理好解决“入园难”与解决“入园贵”的关系。从目前的各项政策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其政策指向都是化解“入园难”。但毫无疑问,“入园贵”和师资短缺是隐藏在“人园难”背后的问题。如果不能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很可能会造成这些问题此起彼伏的出现,最终导致政策后效的弱化。

“入园难”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疾病在学前教育中的投射。化解“入园难”,既需要各级政府责任到位,付出勇气,也需要政治智慧。当政府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智慧萌发时,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利条件下,“人园难”能够得到真正解决,“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教育制度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坚决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一些原因,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还客观存在。

一、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问题认识不足

“识字教育”和“小学化教育”是人们认识度比较高的教育模式之一,而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公众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首先,公众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区,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传统的启蒙教育,应该多识字和多增加一些小学的知识点进行培养,以便在幼儿升入小学时能够更好地衔接。其次,对于幼儿的特殊年龄特点缺乏必要的研究,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到位,致使一些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向还停留在培训和托管的水平上,从而忽略了儿童成长的社会需要。

二、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均衡

虽然幼儿园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因为各地经济发展和幼儿园建设的地域性等原因,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等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沿海城市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幼儿园的建设也比较先进,而内陆地区则比较薄弱;城市的幼儿园师资比较雄厚,而一些乡镇的幼儿园教育则相对薄弱。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授课,一般以“小学化”教育取代幼儿园教育。

对于以上几种现象,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制度的约束,同时对幼儿园教育政策进行合理地宣传,对于幼儿园教育成果进行适当的宣传,增加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认知。通过提高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从而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反思和约束,促使幼儿园教育进行改革。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7

就幼儿教育而言,本来的问题是过度市场化。也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终结之后,原来基本由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负责的子弟幼儿园大部分取消,各地除极少数机关事业单位幼儿园之外,幼儿教育基本走向市场。这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个是幼教资源配置不合理,或幼教资源短缺,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个是幼教缺乏标准、监管和规范,导致幼儿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和幼儿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各种匪夷所思的幼儿权益甚至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一再发生。所以规范幼儿教育、提高幼教质量、实现幼教的普惠性、提升幼教的公益属性迫在眉睫。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扭转幼教的过度市场化现状,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例。

那么现在各地正视幼教问题,开始承担公共责任,大力兴办和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本来是一件顺应社会需要、符合幼教规律的好事,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正应该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什么反倒使得民办幼儿园普遍陷入困局呢?

根本原因,恐怕是公办幼儿园在建设的同时,掺杂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首先是制度性的不公平竞争,公办幼儿园与幼升小挂钩。只有上本校的幼儿园才能上本校的小学,或者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毕业生采取歧视政策,民办园幼儿需提供社保明细单等极为复杂且不符合法规的材料。更有甚者,公办小学缩小招生范围,对于民办园幼儿入学收取各种费用。其次,公办园违反公办属性,造成一种“公办园过度市场化”的怪象:公办园投资巨大、过度奢华、费用过高。

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各自的定位和使命应该是什么?公办幼儿园应该遵从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原则,保证幼儿不论家庭财力、出身都能接受保质保量的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可以遵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规范办学标准的基础上,允许一些高价幼儿园的存在,满足少数家庭对幼儿教育的特殊需要。一句话,实现幼教资源的合理配置,用公办满足大众一般需要,用市场满足少数特殊需要,使得入园难、入园贵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种选择。可是看现在某些公办幼儿园的架势,似乎正好弄反了,弄拧了,少数地方的公办幼儿园反倒挟充足的公共投入和不公平的政策,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来,不但没有解决幼教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反倒使得幼教过度市场化更激烈、更复杂。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8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出台的背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一下编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背景

答:学前教育“国十条”下发以来,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一期、二期行动计划,切实把学前教育纳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资源快速扩大,投入大幅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0.9%提高到75%,社会普遍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但总体上,普惠性资源依然不足,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在许多地区还比较突出,幼儿园运行保障和教师队伍等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国家规划1亿左右人口进城落户,将带来资源结构性短缺,城市资源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将面临资源不足和普惠不够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巩固一期、二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编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保持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干劲不减,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

2.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既要遵循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把握“十三五”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针对当前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等新需求,强调调整幼儿园建设规划,优化幼儿园布局,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

二是坚持公益普惠。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既要发挥公办园在普惠性学前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

三是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和监管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办园体制改革,提高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3.三期行动计划关于“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对“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普及和普惠两个指标: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这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关键指标。

二是体制机制目标,理顺管理和办园两个体制,建立成本分担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机制,落实政府在规划、普惠性资源配置、投入、队伍建设、监管及推进公平等方面的责任,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是质量目标,建立评估监管体系,规范办园行为,消除“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4.实施三期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三期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有三。

一是扩大普惠性资源,着力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按照公办民办并举的要求,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园在幼儿园总量中的占比,扭转公办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积极扶持民办园,不断提高普惠性民办园在民办园中的占比,通过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满足绝大多数幼儿都能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条件保障问题。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编制补充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各类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三是提升保育教育质量,解决学前教育内涵发展问题。推进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研指导,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5.三期行动计划在扩大普惠性资源方面提出了哪些政策举措?

答:针对当前普惠资源不足的现状,《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地区、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建设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在农村,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每个乡镇办好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或办分园,小村联合办园,健全县、乡、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在城市,落实国务院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要求,老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区、城镇小区建设要按需要配建幼儿园,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和管理环节突出存在的问题。

二是支持机关企事业、城镇街道集体办园。要求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大政策和投入的支持力度,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

三是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继续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励和支持的依据,扶持和监管并进,引导民办园提供稳定的普惠。

6.三期行动计划在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实施一期、二期行动计划,各地按照学前教育“国十条”提出的“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的要求,切实把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扭转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不投入或少投入的状况。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基础薄弱,欠账较多,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主要是用于资源建设,幼儿园保运转、保工资、保发展的问题仍存在很多困难。三期行动计划在继续扩大普惠性资源的同时,把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生均拨款、资助、收费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作为着力点。

一是建立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推动各地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标准和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解决幼儿园日常运转和教师基本待遇保障问题。

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先资助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三是建立幼儿园收费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办园成本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对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

7.三期行动计划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答: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是长期制约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意见》要求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体系。

一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在编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鼓励地方探索创新,通过采取核定编制、购买服务、区县统一招考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不足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

二是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国十条”和《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非在编教师待遇的要求,加强制度创新,切实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问题,并依法将幼儿园教职工全员纳入社保体系。

三是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确定培养规模和层次,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补充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深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学前教育实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聘标准。

8.三期行动计划在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加强幼儿园监管,是整体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要研制《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建立科学导向,引导各地完善分类定级质量评估体系,激励各类幼儿园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是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县级政府监管责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幼儿园准入、安全、卫生保健、营养膳食、保育教育、经费使用和收费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推进幼儿园依法依规办园。

三是健全教研指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落实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研指导网络。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对策

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普遍。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偏向于小学模式,这会导致教学内容越来越难、教学强度越来越大,教学管理越来越紧,从而超过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的心理。可见,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会带来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不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鉴于此,本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挖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将幼儿教育回归到正常的教育轨道,使得幼儿可以得到有效的教育。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的对象主要是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该阶段幼儿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不成熟,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教导。可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看重幼儿阶段的教育,并存在小学化教学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教育的内容偏向于小学基础教育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幼儿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从而给幼儿园施加比较多的压力。许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增加了教育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促使教育内容偏向于小学基础教育。同时,有些教师不顾幼儿的感受,向幼儿灌输大量的基础教育知识,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游戏、娱乐的时间,而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本不适合过早地接触小学基础教育内容,这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同时也限制了幼儿天性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方式向小学化教学倾斜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教育应该倾向于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幼儿园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跟着教师的安排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促使学习变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让幼儿从学习中收获快乐。这种目的性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让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幼儿教育的管理更加严格和制度化一般幼儿园接收的幼儿年龄都比较小,幼儿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而且都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幼儿管理过程中,幼儿园应该调整管理的松紧度,教师应该利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去管理幼儿,才能让幼儿放下戒备心。很多幼儿园为了方便管理,逐渐引入了小学化的教学管理思维,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只要幼儿不听话,教师就会根据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虽然幼儿会听从教师的教导,但是也会让幼儿过早地成熟,无法对教师敞开心扉。

二、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所以,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对幼儿教育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明确幼儿教育的宗旨,选取适当的幼儿教育内容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指示,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该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以及艺术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幼儿教育内容,促使幼儿接触多元化的教育,以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思维。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幼儿教育的宗旨,促使幼儿园内部管理人员可以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将相关的指导纲要有效地宣传到每位教师和家长,使得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都能明白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作用,进而选取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教育内容。比如: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定期组织相关的幼儿教育活动,根据幼儿学习以及发展特点,向广大幼儿园宣传和普及幼儿教育知识,说明幼儿应当接受哪方面的教育、哪些教育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哪些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益,以帮助幼儿园明确有效的幼儿教育内容,从而阻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苗头。

(二)积极创新现有的幼儿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了应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除了选对幼儿教育内容外,还需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学更加的有趣和生动,这样幼儿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一般幼儿都比较喜欢游戏的教学方式,而也有很多幼儿园采取游戏教学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那么在实际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游戏活动,对知识进行演示、拓展以及延伸,从而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为了锻炼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积木搭建游戏,先提供一些物体图片,让幼儿产生一定的感官认识,并鼓励幼儿利用手中的积木进行搭建,以尽可能还原物体的形状,从而开发幼儿的空间思维。而有趣的积木搭建游戏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符合幼儿教育的目标。

(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落实好幼儿园各项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一般很多幼儿园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教育部门不会发现其开设的小学化课程,特别是在一些私立幼儿园,它们会利用课后时间开设幼小衔接课程,以吸引家长报名,这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比如: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部门应该经常性派遣相关人员深入幼儿园内部,检查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以及时发现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教学问题。一旦发现幼儿园存在小学化教学问题,就必须责令幼儿园马上进行整改,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蔓延。另外,有些幼儿园知道教育部门要来检查,会暂时取消相关的幼小衔接课程,以避免教育部门发现。所以,教育部门应该结合适当的暗访手段,对相关幼儿园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掌握幼儿园教育管理的真实情况。

幼儿园决策制度篇10

笔者将广州市学前教育划分为两种类型的幼儿园,即政府机关幼儿园(包括政府和各类事业单位所属幼儿园)和区别于机关幼儿园的普通幼儿园。在实地访谈和查阅资料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两种类型的幼儿园在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科研和教研等方面存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以下是两类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

1广州市机关幼儿园

机关幼儿园,区别于非机关幼儿园,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按照政府规定的人员编制和供给标准给予办园经费,经费列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当中。[1]

这类幼儿园在公共财政投入和分享上占有一定优势,例如,2009年10月,广州市财政局网上公开了本市114个政府部门的2009年部门预算,这份预算显示,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人事局、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港务局8个部门的9个机关幼儿园,支出预算共计7431.4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资金合计6001.32万元。[2]2011年,广州市8所机关幼儿园所获的财政预算拨款高达6863万元。[3]2012年,广州市委机关幼儿园等8所机关幼儿园的财政补贴预算高达8349.82万元,比2011年大幅增加1770万元。在政府近几年的预算中,给予市机关幼儿园的财政补贴逐年上升,因此,机关幼儿园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购置、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发展园内办学特色,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机关幼儿园园内大都设有各种功能室和区域(体能室、音乐室、电教室、科学室、美术室、快乐吧、构建区、图书吧、角色游戏街及知心话室等),班级内配备电视机、VCD、钢琴等设备,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建立了校园化信息管理,基本实现了管理和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

在招生方面,机关幼儿园一般优先满足政府机关及各类职能机构行政人员子女的需求,有空余的学位再向社会其他幼儿开放,通常对外招生名额十分有限。园内教师大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取得幼儿教育资格证,教学质量优秀。

2广州市普通幼儿园

其他公立幼儿园和民办私立幼儿园,主要由各街道、小区、或取得法人资格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承办,隶属于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在办园经费来源上,这类幼儿园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体系之外,缺乏纳入政府财政经费预算的渠道,不享受由政府全额拨款的优待。目前,广州市的民办园办学经费很少有政府财政支持,而非机关公立幼儿园中也只有一部分得到政府财政补贴。办园经费的不足导致办园举步维艰,这类幼儿园往往入不敷出,民办园更是难以为计。

这类幼儿园面向社会招生,就读门槛较低,平等地对全体市民提供幼儿教育公共服务。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幼儿就读于这类幼儿园中的公立幼儿园,极少部分幼儿在民办幼儿园中就读。总体而言,体制外的的幼儿就读于这类幼儿园的费用远远低于机关幼儿园,但就非机关的公立园和民办园相比,民办园的费用又高于非机关公立园。在教学资源方面,这类学校的老师总体良好,但有些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教师综合素质欠佳。

二两种类型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1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入园贵”困境

从历史看,幼儿园教育是城市职工福利的一部分,公办幼儿园财政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制度的产物,幼儿园往往是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附属单位,不是独立的机构,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城市大量企事业单位失去了举办幼儿园的动力,过去本来属于企业职工福利的幼儿园作为“包袱”被甩掉,在剩余的公办幼儿园中,只留下政府机关或者一些事业单位办园,这些幼儿园的教师作为事业编制的一部分,依然获得政府财政拨款。[4]然而,由于“先天优势”,机关幼儿园享“天价补贴”,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幼儿预留的招生名额又十分有限,而家长们想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入这类幼儿园往往难上加难。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非政府机关的幼儿在这类幼儿园中就读,不仅需要动用大量人脉,托关系、找门路,每年还需缴纳3万元到6万元不等的“赞助费”,顺利完成几年的学前教育就已经支出了数万元的教育经费,有些家庭不堪重负。

而另一方面,其他普通幼儿园由于不享受政府的全额拨款,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幼儿的就学需求,提高家长对办园质量的满意程度和入园比例,幼儿园通常把缺乏的办园经费转嫁到家长身上,因此家长要被迫缴纳高昂的费用。对于大多数家长和幼儿而言,非机关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2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入园难”困境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家庭教育一样,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们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机关幼儿园设置入学门槛,体制外幼儿难以进入。在访谈个案中,有位王女士的孩子就读于省委机关幼儿园,每年全托费用大约8000元(不含补习班的费用),入学前一次清缴纳了3万赞助费用,对于高价收费,她表示无可奈何。对于收入较少的家庭,让孩子进入机关幼儿园就读只能是望而却步。此外,广州市目前有1500多家幼儿园,其中公立幼儿园仅占17%,能够得到财政补助的公立幼儿园仅占10%,大多数私立幼儿园没有财政支持。可见,普通公立幼儿园数量十分稀缺,很难满足全市幼儿的需求;虽然私立幼儿园占到多半比例,但幼儿们转而进入私立幼儿园又要缴纳高昂的费用。这种情境是很多家长们遇到的难题,很难在优质资源和成本之间做抉择,这也就引发了“入园难”的呼声。

3运用罗尔斯的正义论分析以上问题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为政治家、学者等多种主体分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正义问题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途径。他认为正当优先于善,即社会的公平要依系于制度的构建,并给出了关于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的陈述。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他们在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5]同时,罗尔斯阐述了两个优先原则,即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的整体,第二个原则中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运用罗尔斯的观点,可以充分解释广州市机关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园二者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正义原则中的第一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要求正义社会中的每个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政治权利,在我国当下社会,每位适龄儿童享有平等自由的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同享有相同的义务教育权利,这是由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所决定的。机关幼儿园设置入学门槛,仅仅优先满足机关人员子弟的需求,将政府事业单位体系外幼儿排除在外,这部分幼儿难以通过自由公平的渠道进入这类“特权”幼儿园,这一问题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被称为“起点上的不公平”,违背了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个体从出生伊始所具有的先天禀赋或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却是无法自我选择的,而这种起点上的不公平正是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它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从全体社会的角度处理这种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任意因素对于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又由于历史方面的因素,我国对于不同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存在偏颇,正如政府对于机关幼儿园的“天价”补贴事件,长此以往,导致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平的学前教育业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由于受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和文化环境低靡的影响,一方面由政府供给的公共教育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发展学前教育、从起点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借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政府可以从制度构建的层面,运用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从全体社会的角度解决学前教育的不平等问题。通过调节社会制度,改善目前的学前教育制度,从而塑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学前教育环境,为全体幼儿提供实质上的学前教育机会。

三总结与建议

目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当前现行的学前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换言之,即现行的学前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制度伦理方面的缺失。因此,有必要站在正义论的角度,对现行的学前教育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和完善,从而解决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正义。

1理顺幼教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幼儿“入园难”的现象不仅是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的,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财政性经费的分配方面没有理顺,如教育经费高度向一些组织单位集中,又通过组织排斥机制产生了一部分幼儿享受优质的资源,而其他一些幼儿则被排斥在幼儿教育之外。幼儿教育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的分配是学前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社会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政府有义务提供幼儿教育,但资源总是稀缺的,如果没有稀缺性,也就没有必要进行选择的分析和决策,因此在增加幼儿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形成新的幼儿教育供给体系。理顺幼儿教育的财政管理机制,就要求将各级各类幼儿园财政供给的渠道、结构、形式厘清。如在财政投入的渠道上,虽然主要矛盾体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与财权不相匹配,但更加隐蔽和深层次的问题是教育财政投入按照隶属关系而非责任的类别加以分配。机关幼儿园政经费预算在政府办公经费中列支,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却缺乏纳入经费预算的渠道。真正为一般民众服务的幼儿教育机构,这在客观上也使得社会的底层无法享受到更多的幼儿教育资源,造成了部分幼儿“入园难”。但在条块分割的幼儿教育体制下,教育部门很难实现幼儿教育事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单位剥离社会服务职能,因此需要打破幼儿教育服务的单位樊篱,建立起社会公共服务性的、开放的幼儿教育体系。[6]更直接的做法就是,解除机关幼儿园的招生限制,实行面向社会全面招生。

2建立补偿救助机制

罗尔斯认为,公平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包容了差异和充分顾及社会下层人们利益的平等。教育制度公正不仅包括形式公正,还包括实质公正,即不仅强调所有当事人都应当享受到平等的对待,而且还强调应对平等对待造成的事实不平等予以纠正。为了实现教育制度公正这一目标,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立相关的补偿救助制度,对在一系列维护平等的制度下享受的事实不平等的普通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育进行救助。

一方面,教育督导部门应设立或委派相关部门对相关政府机关幼儿园进行监督,特别是财政拨款方面的审核,防止金额补贴的出现,同时进一步细分工作如:应对此出台具体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非机构干部子女的合法受教育权,同时对于侵犯非机构干部子女合法受教育权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如何补贴普通幼儿园教育经费的政策,从而确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完善幼儿教师的培训和聘用制度,改善师幼关系

美英两国在实施幼儿教育补偿政策的过程中均发现,即使用一张图纸建同样的幼儿园,只要教师素质各异,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就有天壤之别。改造薄弱园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或者改善教师的态度。同样,仅对弱势儿童实行经济、物质方面的补偿,即使他们终于有钱上最好的幼儿园,但只要教师不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他们的发展仍然滞后。这说明教师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和促进幼儿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7]

借鉴他山之石,我国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人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另外,必须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聘用制度和继续培训制度,以保证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本地幼儿教师的轮训计划,将各幼儿园执行教师培训计划的情况与幼儿园的分类定级、检查评比联系起来,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最后,应将师幼关系作为幼儿园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幼儿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师幼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因此,改善师幼关系,促进师幼民主,培养幼儿教师平等待人的作风至关重要。

广州市现存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并不是个案,我国大多数地区学前教育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而着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在财政、政策、制度等层面给予学前教育适当倾斜,构建公平正义的学前教育制度,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发挥好“掌舵者”的主导身份作用;利益方面,社会大众应提高维护个人权益意识,增强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体等利益表达渠道,推进公共问题由公共议程向政府议程的加速转变,为广大适龄儿童营造出一种真正合理、正义的入学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黔敏.幼儿“入园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4):31-34.

[2]于松.广东8所机关幼儿园一年吃财政6863万代表质疑7年无果[n].东方早报,2011-1-25,a2.

[3]金羊网.广州9间机关幼儿园年财政补贴达6000万http://.cn/c/2009-10-27/142218918717.shtml.2009-12-27,14:22.

[4]宋映泉.不同类型幼儿园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及投入差异―――基于3省25县的微观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5-23.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