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责任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2:27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生产安全;责任主体;切实落实制度

一、前言

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渭化集团”)是陕西省着力打造建设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三套装置的前段系统和公用装置等密切关联,可灵活调整产品和产量,市场竞争适应能力较强。回顾近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我们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深化过程控制,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消除安全生产中的盲点和难点,构建了长效安全管控机制。

二、企业生产安全主体责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规范,GDp不再是政府的唯一目标,科学发展、安全合理的发展逐渐成为共识,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及安全主体责任的担当要求越来越严格。相应的,当今许多行业的安全意识不短增强,安全条件投入、安全管理日常、员工安全教训培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交通事故、矿难、危险化爆炸泄露、油气管道、粉尘爆炸等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企业安全生产隐患仍很突出。

(一)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践概况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起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企业依法依规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需要切实落实,企业领导需要全面负责。大力推进“十项制度、一个能力”责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安全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思想等造成“政府急、企业疲”、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等问题,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经营人员安全意识极度淡薄,根本不会吧安全生产放在战略性的高度来考虑,一昧的追求经济效益是在个别企业中,作为领导层主要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对安全生产做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严重不足,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轻安全重生产的思想状况是目前企业在落实生产安全中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2)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执行难度大。在企业中,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往往是“被逼”的,是用来应付检查的,在内容上存在责任交叉,内容空洞等问题,导致制定的责任制失去了作用。(3)制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停留在纸面上,对各类人员培训宣贯不到位,责任制没有落地生根,员工对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不清楚,导致“一岗双责”成为空谈。

(三)企业保障员工安全实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逐步健全完善,国家对企业保障员工生产生命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及对事故的惩处越趋严格,监管压力传导,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也逐步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化,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得到提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初实效,主要体现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软实力,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也逐步提高,主动或被动按安全文化规范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环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以自媒体、宣传栏、警示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全员安全责任自觉性。企业在责任体系上不断自我完善。在责任体系上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在领导层面实现一岗双责,明确了上至公司管理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安全责任,下至岗位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严格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有关要求,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直接间接负责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和本系统本部门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三、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的建立及原则分析

(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

企业行政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的组成部分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的安全责任制,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管理有章可循的根本依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必须有一个配套制度与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它必须成立一个体系才能更稳固地存在于企业当中。1.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的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的其核心就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的程序。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一般由企业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其制定程序如下:(1)构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构,设立管理岗位。(2)定时对岗位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风险测测评。(3)组织人员编制。(4)审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草案。(5)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切实的岗位职责来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实施

构建制度后,首先要做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与应用。该责任制的落实在企业推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循环性。综上所述,该制度要想更好的在企业内实施,就必须寻求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循环运行模式,该模式的最终确定,要始终依据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的制度原则。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可以合理运用“戴明环”来进行企业运作:第一阶段:计划制定可行性计划;企业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内容及目的,分派到各个岗位部门进行分组处理。外部基础和内部基础都应该作为主体责任制度主体基础。第二阶段:实施时时刻刻注意计划的实施工作,务必要确保主体责任制度的顺利实施,且相关监督工作人员要切实落实。第三阶段:检查现场检查、调研主体责任制度的具体实施成效。严格评估负责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各个部门的进展及效果,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企业运营中能够彻底落实。确保该安全责任制度的公平公正,做到有奖有罚,赏罚分明,并能够在员工中起到激励的作用。第四阶段:改进对责任制度实施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例进行保留、完善,争取达到最佳实施效果;对其中的缺口或不足,务必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核实,解决方案要给出的及时;结合企业的动态发展实际,查找进一步改进的机遇、不断完善实施计划、准备下一轮的行动计划。

(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

1.严格性原则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绝大部分是因为基层员工、错误操作等导致的。企业领导和基层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严重性,事故发生没有严格追究事故责任,往往事过人息,不能很好的做出总结并吸取教训,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执法不严、控制不严,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和实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2.公平性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绝对不允许权势大于法制、钱财大于法制、人情大于法制。实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时要本着公平性原则,人人平等,公平地衡量安全生产人员的工作质量,执行相应责任。3.公开性原则因为不管制度设计多么严谨,如果执法部门监守自盗,那么制度就会形同虚设而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制度要实施“阳光工程”,必须使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公开透明,相关人员之间彼此互相监督,各级企业领导要自觉接受基层人员和外部人员的监督,获得社会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以防止人情关系对执法、执制、执纪的干扰,防止企业工作人员、包庇他人等。

(四)建立安全组织监督体系

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安全工作负责人(安全主管)、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各级安全管理组织与工作人员组成现实监督机构,形成企业安全管理的组织系统,并以明确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组织保证。组织保证体系必须是健全的、有力的、协调的和有效的,不能流于形式。

四、结语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考虑包括政府、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安全保障。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然而,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凸现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失。当然,我国企业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确实有不足的地方,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经济水平制约了安全投入的力度、制约了安全技术和保障标准,社会认知水平和公民整体素质存在一定的缺失,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及执行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保障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太过于操之过急,不能脱离现阶段实际,不能把眼光仅仅聚集于企业和政府,也不能因为客观存在放弃努力推进工作。但是我们应该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客观,从严,从法律、企业、政府、行业、媒体等方面各尽其能,并有效配合,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作者:吕艳单位: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庆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理论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169

[2]宋振.关于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增刊):114~116

[3]谭伯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6):121~122

[4]徐德蜀.安全夏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71~82

[5]高建明,刘宝龙,恒川谦司,等.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201~204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2

关键词: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

近几年来,中央采取了很多实际步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诸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有效需求,解决企业产品销售不畅问题;科研单位进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速成果转化;增加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债权转股权,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问题;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等等。这些措施对于解决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效的,对于困难企业的脱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主要还是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要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创新的问题。

一、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限责任问题,这是因为,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今人们在认识上还不一致。有一种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公司是多种多样的,法人也是依据各国法律确立的,随各国法律的不同,企业的法律形态分类也必然是各式各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只抽象地讲公司法人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确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公司法人制度。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能够分散经营风险、集中社会资金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这是衡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标准。自然人的个人或合伙经济,由于业主对企业经营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经营风险大,难以广泛吸收他人资本参与,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于公司法人,也存在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在美国,个人企业、合伙企业不是法人,美国的法人企业,都是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因此,在美国只有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不存在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在美国是这样,但是其他的国家就不都是如此。例如日本就存在着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公司法人。日本公司的基本法是1899年制订的,名为《商法》,在这个法中分别确立了股份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等三种类型的公司法人;到了1938年,又制订了《有限责任公司法》,专门确立了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存在着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法人,其中的两合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都是公司而且具有法人地位,但这样的公司法人以承担无限的连带责任为特征,历史已充分证明,由于风险大、集资困难,这样的企业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市场竞争力上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说这种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也不能算是现代企业制度。

基于以上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即公司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只有这样的公司法人才能够分散风险、广泛集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一系列制度特征的总根子

企业形态由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是企业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历史上,无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出现早于有限责任公司。人们一般把1602年创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视为早期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形成的标志,而在此之前,难以吸收他人出资,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可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出现,使企业的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限责任的企业形态,风险和利益都集中于所有者身上,利益关系结构的焦点非常集中。对一个无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来说,由于他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企业如何经营就成了涉及身家性命、生死悠关的大事,必然要亲掌企业经营大权。因此,在无限责任公司体制下,经营大权不可能旁落,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不可能分离的,这就决定了现代公司的所谓“治理结构”也是不可能在这里产生的。

而有限责任企业形态的出现,就使企业同过去小业主式的经营以及无限责任公司,在产权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有限责任的企业形态下,股东以实出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出资额以外的个人其他财产,不受企业经营的牵连,风险被限定了、分散了,对出资者来说,它不再是无底洞,而是有限度的。这时,才有可能吸引他人出资,广泛集中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也只有在这时,现代企业的一系列制度特征才能够产生。因此可以说,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一系列制度特征的总根子。

分析一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的四句话,就可以看出有限责任的根本。

首先,我们说产权明晰。为什么有人容易把产权明晰误解为私有化呢,原因就在于把产权明晰理解为个人产权,而没有从有限责任这个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出发来理解。常常听到有人说,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产权怎么不清楚,难道必须量化到个人才算清晰吗?实际上这是误解,企业产权清晰是有限责任的要求,同私有化无关,在无限责任的公司制度下,企业的最终归属也是很清楚的,但是,企业的财产没有边界,同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是切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清楚的。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是如此,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权当然是清楚的,但从有限责任的角度来说,又是不清楚的。有限责任要求企业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如果企业的法人财产没有边界,和国家的其他财产切不开,那又怎样承担有限责任呢?我们讲现代企业制度要产权清晰,主要含义就在于此,并不是把国有企业的财产量化到每一个人才叫产权清晰。因此,只有从有限责任这个根本要求出发,才能够正确地理解产权清晰,才能和私有化区别开来。

其次,我们说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有限责任把出资者的责任限定了,企业的经营不会累及出资者的其他资产,更不会累及其身家性命,这时所有者才有可能超脱出来,把经营大权交给他人去掌握,所有权和经营权才有可能真正分离;出现了这种局面之后,专门的经营者阶层才有可能形成、发展和壮大,专家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有现实可能。我们常讲两权分离、政企分开重要,但怎样才能分离呢?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有限责任是关键,它才是两权分离的根本前提。没有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出现,就不可能有两权分离;不彻底解决有限责任问题,就做不到政企分开。试想,如果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后果都由政府承担,没有明确的有限边界,成了无底洞,政府怎能不去直接管呢,政企怎能分得开呢?这样,企业的权责就不可能明确,经营者阶层就不可能出现,专家管理也不可能形成,总之,我们通常讲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现代企业的一系列制度特征,也就不可能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有限责任这个前提下形成的。因此我们说,有限责任是总根子。

三、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无限责任制的企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制度早已确立了主体地位,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制度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因此有人认为,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觉得,这也不尽然。对我国来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强调有限责任的本质特征,较比其他国家更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旧体制下实际上是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企业的出资者是政府,企业没有明确的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财产同出资者的其他财产连一起,没有边界,可以随意调拨,企业经营的一切后果,实际上由出资者――政府承担着无限的责任。

一般所说的企业的无限责任,集中地表现在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上,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无限责任,却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表现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同时还表现在无限的社会责任上。我国的国有企业,并非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全面地承担着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责任,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来招募职工,而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安排就业,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孙后代,全部由企业包下来,责任是无限的。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特有的无限责任。这种状况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以后虽然有所改变,但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从原来的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真正地而不是名义上地转变为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它的意义和它的难度都是非同寻常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有限责任问题,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有限责任的问题。

四、深化企业改革要在有限责任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明确了以企业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企业的法人财产在名义上同出资人――国家的其他财产分开了,这就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向有限责任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远远没有解脱,企业冗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企业还不得不背着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性,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解除,它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必然是一种软约束。这是因为,它的债权人多为以政府为背景的银行和企业,而企业背的债务又是为承担同政府有关的社会责任而背上的,这就变成了一笔糊涂帐,责任难以扯请。正因为责任扯不清,企业的无限责任反倒变成了无责任,企业家反而变成了可以不负责任。企业的无限责任,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承担着。

为了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认真负责地搞好企业,就不能不把希望寄予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上,政府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领导班子的选拔上。这又进一步固化了政企不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有限责任。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

1.要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要进行规范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一方面,政府不能任意干预、调拨和支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要有严格、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确保企业法人财产充实。

2.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近百年来,在企业产权方面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这种变化虽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但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的大公司,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股东,而且大股东也不是独家。以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它的第一大股东是住友银行,股权为4.6%,其他大股东也多为法人,松下幸之助在80多年前创业时是100%独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现在松下家族在松下公司只占有2.9%的股权,也就是说,法人企业相互持股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股权比重会大幅度下降,这就使企业的归属变得越来越“模糊”。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法人相互持股,使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就会比国有独资企业更容易把企业法人财产同出资人――政府的其他财产切开,有助于真正实现有限责任。

3.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进一步抓好减员增效。目前国有企业内在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浮于事。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企业为了解决已离退、下岗人员的生活问题,就已感到难以应付,对于在岗的人浮于事问题,就更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考虑,于是只好勉强凑合。其实这样凑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无法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难以把企业搞好。这反倒不利于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3

关键词: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

近几年来,中央采取了很多实际步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诸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有效需求,解决企业产品销售不畅问题;科研单位进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速成果转化;增加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债权转股权,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问题;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等等。这些措施对于解决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效的,对于困难企业的脱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主要还是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要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创新的问题。

一、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限责任问题,这是因为,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今人们在认识上还不一致。有一种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公司是多种多样的,法人也是依据各国法律确立的,随各国法律的不同,企业的法律形态分类也必然是各式各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只抽象地讲公司法人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确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公司法人制度。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能够分散经营风险、集中社会资金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这是衡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标准。自然人的个人或合伙经济,由于业主对企业经营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经营风险大,难以广泛吸收他人资本参与,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于公司法人,也存在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在美国,个人企业、合伙企业不是法人,美国的法人企业,都是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因此,在美国只有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不存在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在美国是这样,但是其他的国家就不都是如此。例如日本就存在着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公司法人。日本公司的基本法是1899年制订的,名为《商法》,在这个法中分别确立了股份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等三种类型的公司法人;到了1938年,又制订了《有限责任公司法》,专门确立了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存在着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法人,其中的两合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都是公司而且具有法人地位,但这样的公司法人以承担无限的连带责任为特征,历史已充分证明,由于风险大、集资困难,这样的企业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市场竞争力上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说这种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也不能算是现代企业制度。

基于以上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即公司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只有这样的公司法人才能够分散风险、广泛集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一系列制度特征的总根子

企业形态由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是企业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历史上,无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出现早于有限责任公司。人们一般把1602年创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视为早期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形成的标志,而在此之前,难以吸收他人出资,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可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出现,使企业的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限责任的企业形态,风险和利益都集中于所有者身上,利益关系结构的焦点非常集中。对一个无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来说,由于他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企业如何经营就成了涉及身家性命、生死悠关的大事,必然要亲掌企业经营大权。因此,在无限责任公司体制下,经营大权不可能旁落,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不可能分离的,这就决定了现代公司的所谓“治理结构”也是不可能在这里产生的。

而有限责任企业形态的出现,就使企业同过去小业主式的经营以及无限责任公司,在产权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有限责任的企业形态下,股东以实出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出资额以外的个人其他财产,不受企业经营的牵连,风险被限定了、分散了,对出资者来说,它不再是无底洞,而是有限度的。这时,才有可能吸引他人出资,广泛集中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也只有在这时,现代企业的一系列制度特征才能够产生。因此可以说,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一系列制度特征的总根子。

分析一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的四句话,就可以看出有限责任的根本。

首先,我们说产权明晰。为什么有人容易把产权明晰误解为私有化呢,原因就在于把产权明晰理解为个人产权,而没有从有限责任这个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出发来理解。常常听到有人说,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产权怎么不清楚,难道必须量化到个人才算清晰吗?实际上这是误解,企业产权清晰是有限责任的要求,同私有化无关,在无限责任的公司制度下,企业的最终归属也是很清楚的,但是,企业的财产没有边界,同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是切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清楚的。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是如此,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权当然是清楚的,但从有限责任的角度来说,又是不清楚的。有限责任要求企业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如果企业的法人财产没有边界,和国家的其他财产切不开,那又怎样承担有限责任呢?我们讲现代企业制度要产权清晰,主要含义就在于此,并不是把国有企业的财产量化到每一个人才叫产权清晰。因此,只有从有限责任这个根本要求出发,才能够正确地理解产权清晰,才能和私有化区别开来。

其次,我们说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有限责任把出资者的责任限定了,企业的经营不会累及出资者的其他资产,更不会累及其身家性命,这时所有者才有可能超脱出来,把经营大权交给他人去掌握,所有权和经营权才有可能真正分离;出现了这种局面之后,专门的经营者阶层才有可能形成、发展和壮大,专家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有现实可能。我们常讲两权分离、政企分开重要,但怎样才能分离呢?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有限责任是关键,它才是两权分离的根本前提。没有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出现,就不可能有两权分离;不彻底解决有限责任问题,就做不到政企分开。试想,如果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后果都由政府承担,没有明确的有限边界,成了无底洞,政府怎能不去直接管呢,政企怎能分得开呢?这样,企业的权责就不可能明确,经营者阶层就不可能出现,专家管理也不可能形成,总之,我们通常讲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现代企业的一系列制度特征,也就不可能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有限责任这个前提下形成的。因此我们说,有限责任是总根子。

三、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无限责任制的企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制度早已确立了主体地位,无限责任的公司法人制度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因此有人认为,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觉得,这也不尽然。对我国来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强调有限责任的本质特征,较比其他国家更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旧体制下实际上是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企业的出资者是政府,企业没有明确的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财产同出资者的其他财产连一起,没有边界,可以随意调拨,企业经营的一切后果,实际上由出资者——政府承担着无限的责任。

一般所说的企业的无限责任,集中地表现在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上,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无限责任,却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表现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同时还表现在无限的社会责任上。我国的国有企业,并非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全面地承担着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责任,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来招募职工,而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安排就业,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孙后代,全部由企业包下来,责任是无限的。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特有的无限责任。这种状况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以后虽然有所改变,但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从原来的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真正地而不是名义上地转变为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它的意义和它的难度都是非同寻常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有限责任问题,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有限责任的问题。

四、深化企业改革要在有限责任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明确了以企业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企业的法人财产在名义上同出资人——国家的其他财产分开了,这就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向有限责任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远远没有解脱,企业冗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企业还不得不背着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性,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解除,它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必然是一种软约束。这是因为,它的债权人多为以政府为背景的银行和企业,而企业背的债务又是为承担同政府有关的社会责任而背上的,这就变成了一笔糊涂帐,责任难以扯请。正因为责任扯不清,企业的无限责任反倒变成了无责任,企业家反而变成了可以不负责任。企业的无限责任,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承担着。

为了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认真负责地搞好企业,就不能不把希望寄予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上,政府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领导班子的选拔上。这又进一步固化了政企不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有限责任。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

1.要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要进行规范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一方面,政府不能任意干预、调拨和支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要有严格、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确保企业法人财产充实。

2.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近百年来,在企业产权方面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这种变化虽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但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的大公司,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股东,而且大股东也不是独家。以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它的第一大股东是住友银行,股权为4.6%,其他大股东也多为法人,松下幸之助在80多年前创业时是100%独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现在松下家族在松下公司只占有2.9%的股权,也就是说,法人企业相互持股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股权比重会大幅度下降,这就使企业的归属变得越来越“模糊”。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法人相互持股,使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就会比国有独资企业更容易把企业法人财产同出资人——政府的其他财产切开,有助于真正实现有限责任。

3.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进一步抓好减员增效。目前国有企业内在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浮于事。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企业为了解决已离退、下岗人员的生活问题,就已感到难以应付,对于在岗的人浮于事问题,就更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考虑,于是只好勉强凑合。其实这样凑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无法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难以把企业搞好。这反倒不利于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Friedman.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Businessistoincreaseitsprofits[J].thenewYorktimesmagazine,September13,1970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5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1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5年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共造成6.6182万人死亡。国内每产出一亿元生产总值就造成0.098人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其中,冶金等工矿商贸企业中,每10万人中就有1.071人因安全生产事故而死亡。根据国家安全总局统计,2015年全国安全较大事故727起,其中冶金行业发生7起,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问题严峻。2012年,国家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将冶金行业等纳入了其范围,这意味着高危行业由以前的6个增加到了如今的8个。2014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规定提高到了法律层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积极履行和披露其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构建了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近年来也出现了几家较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与环境绩效一级指标不同,安全生产属于社会绩效指标中的一个二级指标,缺乏更为详细的评价,而对于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冶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安全生产信息地位,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促使冶金企业更加可靠、实际地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2冶金行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现状

CaSS-CSR2.0分行业对冶金行业等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说明,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该指南只对少数行业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内容,将其作为市场绩效一级指标下的一个二级指标,并对该二级指标共七个方面的内容仅作了泛泛的描述,这七个方面分别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培训绩效、安全生产投入、员工伤亡人数、安全生产负面信息。该体系对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情况的评价还缺乏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描述。然而冶金行业作为安全敏感型企业,安全生产事态严峻,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规避风险将更多关注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问题,因此,目前的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还略显粗糙,尚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的社会责任披露体系,并结合国家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而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以及具体到冶金行业标准化的《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从冶金企业实际出发,力求冶金企业从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负面信息七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并对每一项建立了更为详细的披露规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该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单独作为冶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级指标进行列示,旨在突出所属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信息,突出所属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地位,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于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更为强烈和严格的需求。此外,该体系构建了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负面信息7个二级指标,和其下属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20个三级指标。第一,对于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三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配备情况和合法性情况。第二,对于安全生产制度,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三个方面披露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危险源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制度制定情况,以及各工种岗位操作规程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情况。第三,对于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从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三个方面披露冶金企业事故救援人员和装备、设施配备情况,和应急预案制定和宣贯情况,以及定期组织应急救灾演习情况。第四,对于安全教育与培训,从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和档案、安全教育与培训内容、安全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订情况,其是否按规定贯彻落实并定期评估企业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建立企业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档案,以及披露企业为端正全员安全态度和行为、建立安全价值观而举办的各类安全文化活动情况,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自主性的提高。第五,对于安全生产投入,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方向四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合法性、投入力度和具体使用情况。第六,对于安全生产奖励,从安全生产补助和安全生产奖励及荣誉两个方面披露企业因为积极投入安全生产建设项目而获得的行政补助,以及良好的安全生产表现而获得的奖励及荣誉称号。第七,对于安全生产负面信息,从安全隐患与风险的提示和安全事故发生情况两个方面披露企业有关安全隐患的排查情况,尽管整治了安全隐患,但安全生产风险依然无法完全避免的风险提示,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伤亡损失等情况。

作者:吴园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汤道路.安全生产的市场推进机制及其法律保障[J].学海,2015(6):38-43.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质量主题责任落实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产品质量法》第一章第四条、第三章第二十六条都明确了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人,明确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相关责任,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首先要靠企业家的素质,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还要靠强有力的监管和行业有效的指导帮助,从外部给企业压力和强劲推动力,此外还需要靠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本人认为,强化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入手

在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行业质量管理职责,实施有效的业务指导。各行业主管,要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各类企业的质量基础管理,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要指导各类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督促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制定标准、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抓紧制定修改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质量达标升级工作,把这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扎实持久地坚持下去。要注意抓好典型,培养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总结经验,并用典型经验指导推动工作的展开。

二、从企业自身入手

(一)要落实企业主要责任人抓质量的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抓生产经营是第一责任人,抓产品质量也是第一责任人。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又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负责。分管质量工作的其他领导也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质量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落实产品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留死角。抓产品质量工作,关键是狠抓产品质量责任制的落实。要层层签定产品质量责任书,把产品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加大推行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的力度。推行产品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关键是要坚持做到"四个同时",即安排生产经营等工作时,同时安排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上应负的责任;在下达经济指标时,同时向质量管理人员提出责任要求;在考虑经营的执行情况时,同时要考虑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的执行情况;在干部提拔重用时,既要考核政绩同时考核产品质量工作,对产品质量搞不好的,一律不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人员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

(二)要全体动员。当前,在一些企业里,存在一些部门的管理者没有把本部门、自己的岗位纳入到质量工作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当成局外人,认为质量工作与己无关。其实,企业里,所有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部门都不是旁观者,都不是局外人,在质量工作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质量责任,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职责,来完成质量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一是管理部门要认真检查在设备、技术、质量、工作环境、员工技能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本部门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落实,制定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只有使之真正认识到质量事故的危害性,才能增强质量意识。要认真检查在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员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只有各部门明确质量监管责任,增强责任心,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三)要落实质量投入的责任。资金投入保障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需要投入,质量是要付出成本的。首先企业生产设备要及时更新、维护保养,一定要保障企业设备处于最佳生产状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二是完善实验室建设,培训合格的检测人员,提高意识,重视质检,以检测结果指导生产。如果必要的投入舍不得事先支付,一旦出事就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通过事先的质量投资,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

(四)要落实技术措施的责任。加强技术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求可靠、求质量。企业要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证。要不断引进高科技、新技术,用高科技保质量。

(五)要落实质量教育培训的责任。一是要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知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群众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增加产品质量宣传教育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基础建设,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培训教育机制。三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质量月"活动、"质量杯"技术比武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六)要落实质量标准化活动。开展企业质量标准化活动,是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建立产品质量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采用"安全、健康、环保"的现代管理方式,推进企业质量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督促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抓紧制定修改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质量达标升级工作,把这项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扎实持久地坚持下去。

三、从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入手

一要结合对辖区内各类企业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做到心中有数。要开展企业质量安全评估,掌握各企业的生产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推进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到位工作打牢基础。二要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责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将监督抽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三要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和落实产品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考核与奖惩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加强内部产品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从社会舆论监督入手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7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波动频繁,企业在以前责任会计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当今责任会计。为此,本文作者主要就责任会计制度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责任会计电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一、当今责任会计制度的产生

1.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下的产物。与现在的经营环境相比其计划经济位置突出,市场竞争不充分,产品市场稳定,且产品更新速度慢,不易被淘汰。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征。在企业普遍追求规模效益的今天,同一产品在一定阶段大量生产,而其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衔接疏散,因此对生产过程中的各方责任要求不严,只要产出的产品符合当前生产的需要即可。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在进行会计计算时,责任会计将责、权、利推到位负责人身上,而只关注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2.当今责任会计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千变万化,产品更新速度更是惊人。在这种形势下,大批量生产已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更不符合日益多样化的市场。能否抢占先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要获得立足之地就必须进行自我更新,如:改变组织结构、更新产品结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等。新的要求下,当今责任会计制度的产生是取代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必然。

二、当今责任会计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1.科学划分责任单位改变以孤立的内部单位或个人为责任单位的旧模式。

(1)传统责任会计以个人为基础的划分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责任会计最主要的环节就是企业按照权责的大小划分责任单位。而传统的责任会计是规定单位责任人,即根据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情况,把企业内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划分成相互独立的责任单位,同时规定相应的责任人在施工项目中,电力施工企业施工的基本组织结构为:公司、项目部、施工队、班组四级,一般都是进行垂直管理。项目部就是一级责任单位,对施工成本、利润、资金使用等核算负全部的责任,同时也包括汇总本级和下级责任中心的总数额;施工队属二级责任单位,同样设有四类责任中心,并对下级班组的数据汇总。

(2)当今责任会计的团体责任单位基础。在目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当今责任会计制度,要完成一项工作不能单独的只满足个体,要和各责任单位之间相互协调。而现在的施工项目作业都超过了结构部门的功能范围,也就是说,现在的责任会计制度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整体价值显现出来。满叉作业的管理形式的实现。

同时,这对扭转在传统责任会计制度下,因受奖惩措施而为保护自身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的各责任单位起到关键作用。这是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最典型的行为。当然责任单位应以团体作为基础,在一个项目中最终的质量高低,是整体团体的绩效评价来决定的,各独立环节的目标要一致,这样就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

2.建立标准的业绩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各责任单位实际考核情况。电力施工企业应充分调动各个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责任中心的各项指标,对工程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工程结束后,企业对整个项目启动期间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决算出成本,将各个单位的业绩量据此计算出来。

(1)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单一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传统责任会计大多数以财务考核指标为主、成本控制为重点的业绩考核制度,如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材料费等,在成本控制上,企业通常采取编制预算、划分成本、标准预定的方法进行的,且预算好的标准成本一般是长期不变的,虽然成本得到了控制,却产生了很多其他问题。随着电力施工企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与人工效率相比,工程项目整体效率和先进设备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率要高得多。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更应将整体效率和非人工效率纳入到相应的考核指标中。

(2)当今责任会计是财务指标与运营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当今责任会计制度中,业绩考核指标首先应重视实际情况,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假设预设目标被实现,且整体工程运行良好,没有什么事故发生,就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以达到整体作业管理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其次,除控制成本和保证质量外,很多新的审核标准也应用到了当今责任会计制度中,例如工程安全的控制及考核。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考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电力设施企业在具体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电力施工企业业绩考核除财务指标,如成本、费用、利润外,还有很多重要事项是不能用财务指标来反映的,如前文所说的工程安全水平,项目时间等,虽然这些因素都不在财务指标范围内,但对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重大。

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实施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敢于进行创新,打破常规,积极利用各种激励因素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了保证各责任单位完成计划任务,采取适当的奖惩制度很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奖惩制度不管是传统责任会计制度,还是当今责任会计制度,都是奖励较好完成预算任务的责任单位,处罚完成任务不及时或在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的责任单位。

当今责任会计制度下,责任单位建立在团体基础上,在动态的环境下要想改善工程质量获得更好发展,更应该强调整个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发挥团队集体的力量。所以,在当今责任会计制度下团队奖励比个人奖励更加合适,当然有必要也需要个人奖励。只是在这种条件下,对个人奖励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下要负责。因为,个人奖励依据的不仅是个人的业绩考核,还考虑了整个团队的业绩考核。在奖励方式上也可以多样化,除采取物质奖励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以更好地发挥奖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另外,在进行奖励的同时,应尽量避免某些责任单位为了追求物质奖励而对企业整体利益有所损害。

三、结语

电力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当今责任会计制度,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从而达到工程项目能够为企业创收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8

论文摘要:要解决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主要包括: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在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抓好减员增效。

abstract:mustsolveourcountryenterprisereformandthedevelopmentin-depthquestion,mustestablishthemodernenterprisesystemsteadfastly.themodernenterprisesystemessence'scharacteristicisthelimitedliability.mustestablishthemodernenterprisesystem,mustfurthersolvethelimitedliabilityproblem,mainlyincludes:thepracticalsafeguardbusinessentitypropertyrightsfreefromaggression;advancementstockholder'srightsmultiplication,decentralization,Frenchhominization;Duringaccelerationsocialsecuritysystemconstruction's,increasesdynamicstopayspecialattentiontothedownsizingforefficiency.

Keywords:Stateenterprisereformmodernenterprisesystemlimitedliability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限责任问题,这是因为,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今人们在认识上还不一致。有一种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公司是多种多样的,法人也是依据各国法律确立的,随各国法律的不同,企业的法律形态分类也必然是各式各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只抽象地讲公司法人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确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公司法人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能够分散经营风险、集中社会资金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这是衡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标准。自然人的个人或合伙经济,由于业主对企业经营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经营风险大,难以广泛吸收他人资本参与,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于公司法人,也存在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基于以上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即公司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只有这样的公司法人才能够分散风险、广泛集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国有企业,并非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全面地承担着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责任,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来招募职工,而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安排就业,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孙后代,全部由企业包下来,责任是无限的。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特有的无限责任。这种状况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以后虽然有所改变,但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从原来的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真正地而不是名义上地转变为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它的意义和它的难度都是非同寻常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明确了以企业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企业的法人财产在名义上同出资人——国家的其他财产分开了,这就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向有限责任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远远没有解脱,企业冗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企业还不得不背着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性,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正因为责任扯不清,企业的无限责任反倒变成了无责任,企业家反而变成了可以不负责任。企业的无限责任,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承担着。

为了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认真负责地搞好企业,就不能不把希望寄予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上,政府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领导班子的选拔上。这又进一步固化了政企不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有限责任。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

1.要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要进行规范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一方面,政府不能任意干预、调拨和支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要有严格、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确保企业法人财产充实。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9

论文摘要:要解决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主要包括: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在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抓好减员增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限责任问题,这是因为,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今人们在认识上还不一致。

有一种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公司是多种多样的,法人也是依据各国法律确立的,随各国法律的不同,企业的法律形态分类也必然是各式各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只抽象地讲公司法人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确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公司法人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能够分散经营风险、集中社会资金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这是衡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标准。自然人的个人或合伙经济,由于业主对企业经营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经营风险大,难以广泛吸收他人资本参与,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至于公司法人,也存在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大类。基于以上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即公司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只有这样的公司法人才能够分散风险、广泛集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国有企业,并非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全面地承担着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责任,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来招募职工,而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安排就业,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孙后代,全部由企业包下来,责任是无限的。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特有的无限责任。这种状况在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以后虽然有所改变,但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从原来的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真正地而不是名义上地转变为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它的意义和它的难度都是非同寻常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企业有了法人财产权,明确了以企业的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企业的法人财产在名义上同出资人——国家的其他财产分开了,这就在债权、债务关系上,向有限责任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远远没有解脱,企业冗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企业还不得不背着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性,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正因为责任扯不清,企业的无限责任反倒变成了无责任,企业家反而变成了可以不负责任。企业的无限责任,实际上还是由政府承担着。

为了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认真负责地搞好企业,就不能不把希望寄予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上,政府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领导班子的选拔上。这又进一步固化了政企不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有限责任。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新晨

1.要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要进行规范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一方面,政府不能任意干预、调拨和支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要有严格、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确保企业法人财产充实。

企业生产责任制度篇10

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局,各监管企业,机关各有关科(室):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电力和通信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我市电力和通信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省经信委《关于开展“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的通知》(晋经信运行发电〔2017〕41号)要求,决定在全市经信系统、电力和通信行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安全生产法》、《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职尽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铁的办法治本,通过明责知责履责,严抓责任落实,促进企业主体责任、岗位责任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确保全市经信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进一步明确全市经信系统和委机关有关科(室)的监管职责,明晰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红线意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人人知责、人人明责、人人履责、人人尽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知责明责”活动(6月-8月)

1、强化责任意识

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局和委机关各有关科(室),要深入贯彻落实、总理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职尽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为全市经信系统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监管企业的主体责任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和国家发改委《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五条“电力企业是电力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遵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电力安全生产条件,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的要求,各监管企业法人代表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3、管理部门监管责任

《电力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根据上述规定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经信部门对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XX年5月20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通知》(运政办发[20XX]50号),市经信委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主要是:

1.电力行业:市经信委负责全市电力企业、涉电单元的属地安全监管。协助做好全市电力企业、涉电单元的安全生产工作。(委内监管科室:能源科)

2.铁路行业:市经信委负责全市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的监护管理和改造的属地安全监管。(委内监管科室:能源科)

3.通信行业:市经信委负责中央驻运、省属和市营通信运营企业的属地安全监管。协助做好全市通信运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委内监管科室:软件服务业与电子信息科)

4.国有资产管理领域:市国资委负责履行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委内监管科室:企业改革科、信息化推进科)

4、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

委党组和领导班子及成员要加强对经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党政同责”制度;党组和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落实“一岗双职”制度,在职责范围内,对分管行业或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各监管企业要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逐一落实到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和企业、具体岗位,形成安全生产责任无缝监督管理。

(二)“履责尽责”活动(9月-11月)

履责尽责,就是要按照“有职必有责、有责必尽责”原则,认真对照岗位职责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将责任做实、做细、做到位。

1、突出“一岗双责”,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市、县两级经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监管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总责,其他领导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分管领域行业的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安全工作。班子成员每月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督查、指导,形成“人人履责、人人尽责”的责任落实机制。

2、完善各项制度,加大落实力度

市、县两级经信部门和各监管企业,要认真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挂牌督办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备、演练制度、事故处理、应急协同处置机制、安全考评制度等。强化落实,将各项制度落实在具体部门、岗位工作中,形成制度挂在墙上,员工记在心中,落实在工作之中,做到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3、建立“履责尽责”体系,健全监管责任制度

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要根据省市两级关于对进入工商企业名录的企业做到监管全覆盖,逐一落实监管责任制,逐一明确监管部门、责任领导和具体监管人员,并实行挂牌责任制的要求,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工商注册企业做到层层签订责任状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监管责任领导和具体落实岗位的责任人,形成完整的监管和岗位责任链条,照牌监管、履责尽责,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4、强化企业从业人员履责

各监管企业要按照“三落实”和“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安全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和履职要求,在继续完善企业内部岗位安全职责、操作规程和岗位作业标准的同时,强化安全意识,用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用铁的办法治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信心,确保“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失职追责”活动(9月-11月)

“失职追责”,就是要通过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市经信委机关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惩挂钩的安全生产考评机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对于不履职、不作为、乱作为、扯皮推诿、推卸责任以及违法违规等行为,要严肃问责。对由于失职渎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大对负责监管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线索的查找力度,严格立案和执法查处,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单位和严重失责的责任人,在媒体曝光,追究。

各有关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集中严厉查处各种“三违”行为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建立全过程管理、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基础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要针对本单位特点制定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并监督检查和推动本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各企业要制定具体活动方案、成立领导机构,细化工作任务,制定落实措施。

(二)认真检查,督促指导

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要扎实开展本单位“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同时指导监管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活动,对本辖区内监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责履责、失职追责”活动情况要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