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3:44

微生物学前景篇1

近年来,科技不断地创新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深入教学改革,为教学增添了一份活力与别样的色彩,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微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细化、量化学习内容,充分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且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多种智能化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形象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空间,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微课以独特、新颖、灵活多变的形式展现出了教学的丰富化,在目前的教育界和人们的生活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发现,微课教学中的应用已预示着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下面就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微课的特点

传统的课堂主要注重教学中教师的“教”,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发挥到了极致,而学生只是处于对教师的思维跟踪状态,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学习,久之,会抹杀掉学生的创造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微课相比传统课堂而言,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其真正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向却有着天壤之别。微课与传统教学内容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同的方式却表现了不同的结果。

第一,微课的内容“细微”。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师往往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进度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性与针对性不强。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往往突出了某个重点、难点内容,虽然内容不多,但方向性较强,更加精益求精。

第二,微课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短小视频组成,内容短小而精悍,是根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确定的时间的长短,易于学生接纳和吸收,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10分钟左右,

第三,微课教学过程比较全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微课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都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后总结等的教学过程,而微课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课件或道具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与创造性,使课堂过程进行的较为具体、全面、生动、丰富。

二、微课的应用前景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可汗学院,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给远在他乡的表妹补习功课,利用简单视频录制工具制作了一套十分短小精悍的视频供妹妹学习,这个学习方法一出现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称赞和关注。他经过了一番不辞辛劳的努力,终于为此创立了一家微课教育网站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平台。现在,这个学习平台已超过每月2万人次的点播量,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微课学习平台。现阶段的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已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可以搭建思维的桥梁决破重难点知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逐渐向成熟发展,他们的人生向标和思维意识也在逐渐转型或成型,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极为有效的,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来把握好好生物教材和教学资源,利用生物学科的科学性来感化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考,逐渐将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贯穿在学生思想意识当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内容时,由于这些知识都属于微观的生物研究现象,比较抽象,像生命现象、生化反应等这些都是很难用语言来很难表述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声色、图文、动画等于一体来表现出这些微观画面的具体形象特征。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智能化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和心灵体验,使知识更加简洁而深刻地印入学生脑海,使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和深刻,同时,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上的负担和压力,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使教学以更加优化的形式发展。

(二)演示教学实验填补实验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不断扩升进步,为新课程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势完美结合,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信息来源和成长平台,丰富了课堂教学氛围,渲染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情调,更加激起了学生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给力的帮助。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较高实验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的责任。实验固然重要,然而,在实验教学时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教学。例如,实验设备损坏没有及时维修,造成暂停实验或无法实验;还因为一些学校的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忽略实验,甚至不做实验,这就忽略了实验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使生物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不怎么理想。

假如教师能够借助微课程视频,利用其动态的画面演示实验,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现象结果,就会使生物课程丰富很多;从而可以满足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的实验空缺,实现与真正的实验教学相同意义和价值的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前景篇2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了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1609年,伽利略首先将望远镜应用于观察天空.60年后,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反射面镜(牛顿式望远镜)取代易产生色差的透镜式望远镜.之后,许多伟大的天文学家利用精心研究、改进设计的光学望远镜,不断地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星空新发现,也掀起一阵阵观测与科研的热潮.这些,大大地开拓了人类对自然景观视野,更带领人类走出文明黑暗的时代.

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接近景物的凸形透镜或凹形反射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那块叫做目镜.远处景物的光源视作平行光,根据光学原理,平行光经过透镜或球面凹形反射镜便会聚焦在一点上,这就是焦点.焦点与物镜距离就是焦距.物镜把来自远处景物的光线在它的后面会聚成倒立缩小了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景物一下子移近到成像的地方,而这景物的像又恰好落在目镜的前焦点处,这样对着目镜望去就好像拿放大镜看东西一样,可以看到一个放大了许多倍的虚像,这样很远很远的景物在望远镜里看来就仿佛近在眼前一样,看得特别清楚.

望远镜根据光学原理可分成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两大类.折射式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为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为开普勒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常见的有棱镜双筒望远镜,因为它镜筒短、视野大,携带方便,常用于军事和野外考察;反射式望远镜是用凹面镜作物镜用凸透镜作目镜的望远镜,可分为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格雷果里望远镜、折轴望远镜几种类型,主要用于天文台观察天体,目前最大的反射镜口径已达6m,整个望远镜竟有十层楼房那么高!用它观察天体可达100亿光年(约94600亿千米)之外,可以看见的星星数目有几十亿颗之多!如今在太空轨道运行的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其观察能力等于从华盛顿看到1.6×107m外的悉尼的一只萤火虫.新一代的太空望远镜也在积极筹划研制中.

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找到像痢疾菌、伤寒菌、爱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样本是找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菌或病毒的关键,可是我们肉眼是看不到它们的,这就需要一副神奇的眼睛来看清微观世界!显微镜的发明就是给了人类这副神奇的眼睛.

显微镜是一种使微小物体成放大虚像的透镜系统,是人类认识物质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仪器之一.最简单的显微镜为单显微镜,俗称放大镜.通常我们所说的显微镜是复显微镜的简称,用以观察极微小的物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为:将物体置于物镜焦点稍外,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目镜的焦点稍内处,再经过目镜折射产生放大虚像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如上图所示.

微生物学前景篇3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中生物微课自主学习

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下,微课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教师如果能妥善运用微课,就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与见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课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网络背景下微课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这种视频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进行课前预习时,老师可以教导学生使用微课展开自主预习;由于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其学习基础、吸收能力都会有所区别,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知特点制作针对性的微课,安排学生课后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重温教材知识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微课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的有效手段,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微课资源主要是把视频作为工具,和生硬的板书、笔记比起来,更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比课堂的严肃、紧张,更加放松,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使生物世界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微课的应用,能够让生物这门自然学科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直观化、形象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技术,把许多微观、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细胞分裂过程等。学生观看视频后,更容易对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生物知识。

二、基于网络背景下高中生物微课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微课设计

教师在制作课后复习微课时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复习都适合用微课形式呈现。微课的时间相对有限,所以需要将一些重点比较突出、难点比较明显的内容应用其中,这样才能体现微课的价值。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及神经元间的传递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微观、抽象,很多学生课堂上无法及时理解、掌握,通过老师制作针对这一重难点的课后复习微课,配合教师的精辟讲解,让学生课后观看学习,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注重微课授课对象的特点

因为微课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微课授课对象的特点,确保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微课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微课上传百度云或班级QQ,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电脑或手机进行课后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微课的具体应用

对以往的生物教学而言,若要对上一堂课的内容展开复习,主要是通过老师复述、学生回忆的方法,对上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枯燥乏味,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而让学生运用微课有针对性地对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复习,则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达到强化复习的目的。比如《细胞呼吸》这节内容,该课程总共包含两大课时,其中第一课时讲到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第二课时开始之前,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制作微课,把第一课时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制作成框架图并列表对这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并设计试题,配合老师的精讲,提供给学生课后自主复习,从而为第二节的顺利授课打好基础。其次,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找到学生比较熟知的广告、新闻、趣事等相关资源,再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制作成微课视频,就可以获得理想的课后复习效果。

另外,知识传播与继承是课堂教学完成后复习的首要目的,同时是微课在复习过程中运用的具体表现形态。通过微课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能够把课堂中教师所讲的理论转化成视频,使得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后复习画面,并把每个复杂的知识点划为一个个小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协助学生突破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等。

(四)课后练习过程中微课的应用

复习微课类型中除了根据重难点设计微课外,还有以练习及练习讲解为载体设计的微课,这种微课运用到高中生物课后复习上,也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练习微课,课后学生观看有关练习的微课视频,教师介绍解题的方法、思路,在设计题目,学生思考并演练,等学生完成题目之后,再点击视频,继续播放,用视频对每道题目进行讲解。

利用微课视频进行习题复习,能够减轻老师的负担。但这一方式也有一些缺点,如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无法立即处理或实时反映。

结语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在网络背景下合理运用微课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复习,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兴趣,能提高学生课后复习的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教学。因此,微课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而且可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复习时使用,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福城,肖安庆,李通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58-60.

[2]张在柱,韩英.高中教学中微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6-38.

[3]诸葛莹.浅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35:201.

微生物学前景篇4

关键词:道路绿道微观绿道

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源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休闲游憩成为人们繁忙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中。国内规划对绿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绿道规划相对完善的珠三角绿道系统规划,几大廊道建设与使用也受到市民的好评,绿道已经成为城市宜居程度的标准之一。

2、绿道概念

《简明牛津字典》,green指与环境有关或支持环境保护。way指一个地区的通道、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者路径。因此,从词源上看,greenway是人民亲近自然地通道,并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1。

埃亨(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认为该概念包含了5层含义:具有线状的外形轮廓;具有连通性;拥有多功能性;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尤为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形成综合性整体,达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代其他规划1。

景观绿道专题中将“greenway”分成两个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对于受人为干扰的景观而言,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他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7。

珠三角绿道网络总体规划中将绿道定义为: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以其为核心的相关术语有生态网路、野生动物通道、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廊道、景观连接等等

3绿道在中国

3.1、理论发展

中国绿道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但在当时对绿道的功能认识相对单一,大多为巩固河道的单一生态功能。近今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1997)开始对国外景观生态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以景观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并研究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ei)概念和反规划途径,对国内绿道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对绿道的研究和设计的行列中,从研究成果中看,国内绿道研究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国外理论介绍、国外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和实践。目前国内有4个较为成熟的机构对绿道进行研究。1、背景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的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自然基础设施理论。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以刘滨谊教授为代表的从城镇绿地系统角度介绍绿道的生态游憩功能。3、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要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从环城游憩功能角度提出了环城游憩带。4、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为代表,从风景道角度分期区域绿道的旅游功能。9

4微观绿道概念与功能

4.1、微观绿道概念

俞孔坚认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ei)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建立。即宏观尺度上的ei总体格局,主要内容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尺度上建立的,强调空间的整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ei控制性规划,主要内容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尺度上建立的,强调实施性。微观尺度上的ei修建性设计,主要内容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尺度上建立,强调具置的明确及设计。俞孔坚教授是从生态安全结构与城市规划不同层次相匹配的。

笔者对微观绿道从人休闲距离、消耗时间及模式上划分为度假式、周末式、日常式三个层次。具体解释如下表:

度假模式时间距离功能承载

假期式(过夜型)2小时以上游山玩水、体验度假

周末式(全天型)1—2小时家庭式自然景观游憩与观赏

日常式(时段型)10分钟通勤、散步

对应俞孔坚的定义层次,这里的微观绿道是第三种日常式休闲模式,因此将其定义为:为市民提供日常户外游憩的线性开放空间。

4.2、微观绿道功能

绿道可根据其规模和资源形势及区位位置融入不同的生态健康功能。在微观绿道中同一条绿道可容纳多种社会功能。

4.2.1、通勤功能

微观绿道以线性空间为主,尽可能结合城市道路及河流分布,并起到联系工作—生活—购物各功能区的功能。其作用更接近与城市道路断面内的非机动车道,但在环境舒适度及交通通畅性上更加优于非机动车道。

4.2.2、健康、游憩功能

微观绿道为市民提供慢步、慢跑、骑行等健身游憩空间,通过高密度的绿化覆盖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为市民健康生活提供了选择。

4.2.3、生态功能

微观绿道的线性形状,拉大了生态绿化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接触与融合,根据路网建设的模式增加了绿道的密度,通过植物的种植,洼地蓄水等多种生态技术手段发挥生态价值。

4.4.4、安全功能

作为绿地开敞空间,疏散场地和通道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大城市人与车的矛盾正逐步的激化。微观绿道可以为市民提供安全的、无干扰的慢行环境。

5、微观绿道存在形式

微生物学前景篇5

广角和超广角镜头应用在微距拍上,主要是表达被拍摄体周围的环境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微距”,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微距拍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如24/1.4和85/1.4镜头在人像摄影时的作用一样。

目前在产的广角/超广角微距镜头的代表是号称“适马三剑客”的三只微距镜头:20mm1︰1.8eXDGasphericalmacro、24mm1︰1.8eXDGasphericalmacro和28mm1︰1.8eXDGasphericalmacro。这三只镜头推出已经有些年头,但都经过了数码优化,所以使用在数码相机上画质没有问题。类似焦段的镜头虽然还有不少,但是真正具有较强近摄性能的只有这三只(在产),20mm1︰1.8是这里面放大倍率最低的,也达到了1︰4,而24mm1︰1.8是最高的,达到了1︰2.9。适马24mm1︰1.8eXDGasphericalmacro因为在全幅相机上焦段合适,放大倍率也最高,所以在微距摄影爱好者里人气很高。

微距摄影的分类

根据拍摄方式不同

特写微距:常规的微距拍摄方式,将主体与背景分离,尽可能多地刻画主体,因此主体在画面中占多数比例。

环境微距:将被拍摄主体周围环境一并记录的微距拍摄方式,主体的比例不超过画面二分之一,可以直观表现出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状况。

超景深微距:环境微距的一种进化表现形式,在记录主体周围环境的同时尽量放大主体,这种拍摄方式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前后两个焦平面。但因为需要利用附加镜(如超短焦镜头)来改造,所以实现的难度较高,并且画质一般,但效果很有冲击力。

tips:

大景深的运用为了在较高放大倍率下尽可能保持被拍摄对象整体清晰,需要将光圈缩到极小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景深。尤其是在拍摄环境微距照片时,为了记录下主体周围的环境状况,无一例外地要运用大景深来拍摄。

标准视角微距镜头

标准镜头视角的微距镜头适合在放大主体的同时记录一部分背景或周围环境,所以一般用不到最近对焦距离和最高放大倍率。在135全画幅相机上,标准视角微距镜头就是指焦距在50mm左右的微距镜头,而在apS-C画幅上,则是焦距在30mm附近的微距镜头。

tips:

前景虚化法

前景是指画面主体前面的景物,也是画面空间距离视点最近的景物,因而前景可以显示出主体之间的远近不同距离和层次。使前景虚化模糊,排除背景对主体的干扰,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标准视角微距镜头

标准镜头视角的微距镜头适合在放大主体的同时记录一部分背景或周围环境,所以一般用不到最近对焦距离和最高放大倍率。在135全画幅相机上,标准视角微距镜头就是指焦距在50mm左右的微距镜头,而在apS-C画幅上,则是焦距在30mm附近的微距镜头。

tips:

前景虚化法

前景是指画面主体前面的景物,也是画面空间距离视点最近的景物,因而前景可以显示出主体之间的远近不同距离和层次。使前景虚化模糊,排除背景对主体的干扰,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宾得Da35mm1︰2.8macroLimited

宾得这只镜头不仅做工优异,画质也很出色,加上等效焦距接近50mm的标准视角,也可以临时客串标头来使用。镜头的放大倍率达到了1:1,最近对焦距离较近,所以尽量使用自然光拍摄,不论是微距还是充当标头使用,对焦速度都值得肯定。

中焦微距镜头

中焦微距镜头与中长焦微距镜头在焦距(或等效焦距)上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1:1时的最近对焦距离,中长焦微距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一般是25-32cm(感光元件至被摄物),而中焦微距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15-20cm,优势在于相较中长焦微距镜头可以获得大一些的景深,更适合拍摄花卉写真和静物。

微距摄影的分类

根据放大倍率不同

根据放大率,微距摄影可以细分成近距摄影、微距摄影和超微距摄影。近距摄影:放大率在1:10—1:2;微距摄影:放大倍率1:2—1:1;超微距摄影:1:1以上。

放大倍率的定义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因此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倍率(magnificatlon),它直接影响着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35mm胶片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倍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

日常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放大倍率。左边的数值代表胶片平面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主体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实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胶片的表面上。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35mm胶片的面积为36×24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36×24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胶片上,这只镜头便有1:1的放大率。左边的数字越大,放大的倍数便越高,2:1的放大率便比1:1高。

尼康

aF-Smicro-nikkor60mm1︰2.8GeD

这只镜头具备Swm超声波马达、纳米结晶涂层、内对焦、9片圆形光圈叶片,但需注意的是这个焦段的镜头几乎都不具备防抖能力,手持拍摄时需要一定的安全快门速度。

相邻色与互补色的应用

相邻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会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互补色搭配在一起会产生醒目、鲜明、强烈的对比效果,使画面充满活力,可以产生华丽、跳跃、浓郁的审美感觉。眼斑螳照片中,螳螂棕黄色的头部、颈部与花和背景的蓝色为互补色,而绿色的翅膀与花和背景的蓝色又为相邻色,螳螂棕黄色的头部、颈部与翅膀也是相邻色。

“黄金游侠”巨蟹蛛

奥林巴斯e-5相机;

ZUiKoDiGitaL50mm1︰2.0macro镜头;

光圈:F11;

快门速度:1/100s;

感光度:iSo100

tips:

环形闪光灯应用

环形闪光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保证无阴影闪光效果,另外在拍摄瞳孔时可以营造出眼神光。如何表现孔蛛最主要的两只单眼炯炯有神的眼神光是作品的重中之重,而利用环形闪光灯就实现无阴影闪光效果的同时也给蜘蛛添加了“眼神光”。

中长焦微距镜头

这个焦段的微距镜头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光学素质上都比较成熟,无论哪只镜头都可以满足爱好者在成像方面的需求。当然抛开光学素质外,机械性能和做工上的差距倒是非常明显,其中佳能的100L、尼康105VR和适马的105oS是机械性能比较突出的,并且都具备防抖能力,手持出片率相对更高,因此适用性更广。

佳能eF100mm1︰2.8LiSUSmmacro

此镜头的镜身相比上代更为修长,握持时的感觉更加出色。镜筒侧面的微调按钮很多,比如对焦距离可以选择FULL、0.5m-无穷、0.3m-0.5m,尤其是0.3m-0.5m这个设计,完全是为1:1的放大倍率专门设置的,非常人性化。继承上代的优点,依旧保留了三角架接环的位置,这对需要上三角架的静物及花卉摄影益处颇多。这只镜头还加入了佳能最新开发的“双重iS影像稳定器”,对于习惯手持微距摄影的人来说可大幅提高出片率。

微距镜头的“实际光圈值”

可能使用尼康相机配合微距镜头拍摄过的用户都有这样的印象:当我们对较近的对象对焦时,镜头的可用光圈并不能达到标称的最大光圈。比如像aF-SVR105mmF2.8GiF-eD(或者尼康卡口的其他微距镜头均适用),我们将光圈设置为F2.8,当它对焦于无穷远的时候,还可以达到设定值,但是随着对焦距离的减小,它的最大可用光圈会逐渐减小。当将对焦距离置于最小,也就是能获得1:1的放大比时,机身上显示的光圈甚至缩小到了F5.6。

这是因为当使用高放大倍率(比如1:1)的微距镜头在近距离对焦时,镜头中镜片组处于特殊状态,镜头光心到焦平面的距离较长,镜头中成像光束收缩,光圈截面处的透光面积减小,从焦平面的受光情况来看,实际上相当于光圈缩小的效果,据此尼康机身会显示为比设置光圈更小的光圈,出现最大可用光圈达不到标称光圈的现象。

事实上其他厂家一样也会面临这种问题,只是相机并没有告诉我们。比如使用佳能eF100mm1︰2.8LiSUSmmacro拍摄,尽管在近距离对焦时,佳能机身显示最大可用光圈还能达到F2.8的最大光圈,事实上焦平面上感受到的亮度并不能达到F2.8的效果。也就是说,微距摄影都会面临最大光圈“消耗”的问题,佳能的机身仍然通过镜头设置的光圈孔径大小来显示光圈值,但尼康机身则根据透光效果来显示光圈值。

tips:

双头闪光灯应用

双头闪光灯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很强的表现力。

tips:

放大主体构图

在整个画面中只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中心内容,避免过多干扰元素存在。

tips:

逆光的应用

来自被摄体后面的光线,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作轮廓光。在逆光照明条件下,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景物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种景物,因此层次分明,能很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

长焦微距镜头

长焦微距镜头是微距镜头里的狙击步枪,力图在不易接近拍摄对象的场合拍摄到高放大倍率的微距照片,因此最近对焦距离明显要长于其他焦段的微距镜头。即使是其中最近对焦距离最短的适马150mm1︰2.8oS也达到了38cm,而焦距最长的尼康aFnikkormicro200mm1︰4DiF-eD更是达到了48cm。因为镜头的焦段够长,所以可以带来更好的虚化效果,轻易地将主体与背景分离。不过长焦微距镜头的对焦速度普遍要慢一些,所需的安全快门也更高,多数时候需要上三脚架使用。

适马apomacro150mm1︰2.8eXDGoSHSm

这是适马于去年新的一只镜头,不仅光学素质出众,还应用了所有微距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简单的防尘防水滴处理,使之成为手持成功率最高的长焦微距镜头,并可搭配增距镜使用。

手动微距镜头与超微距镜头

一般将能实现超过1倍放大倍率的镜头称为超微距镜头,这种镜头因为太过专业,使用难度较高,所以受众面狭窄。历史上奥林巴斯的om系统里有几只有名的超微距镜头,比如ZUiKoaUto-maCRo20mm1:2、ZuikomCmaCRo38mm1:2.8等,但目前在产的已经很少,而且都需要手动对焦,建议上三脚架使用以保证出片率。

手动微距镜头在产的并不多,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卡尔蔡司的两只微距镜头:planart*50mm1︰2和makro-planart*100mm1︰2(均有Ze和ZF两个卡口)。这两只镜头的光圈都比同焦段的微距镜头更大,色彩表现及细节刻画更佳,因为放大倍率较低(只有0.5倍),所以在纯微距拍摄时的题材受到一定制约,倒是在非微距拍摄的使用范围上更多。

安源nanoHaX5

这是2011年发售的一只物美价廉的超微距镜头,因为搭配数码微单相机使用,可以依靠LCD实时取景,因此使用难度相对较低一些。不过这个镜头几乎要贴着被拍摄对象才能合焦,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拍摄静止不动的物体。此镜头可选择4×和5×两个放大倍率。

卡尔·蔡司makro-planar

微生物学前景篇6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目前,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讲解知识型和展现艺术型。前者可以通过ppt或动画等形式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讲解;而后者则主要采用音画和艺术朗诵等形式对学习者进行艺术熏陶。相比较而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的微课,更适用于讲解知识型;而文学、哲学、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微课,则更适用于艺术展现型。语文课本中不少文学作品采用艺术展现型,更能体现文学的特质。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文学微课”特指艺术展现型的文学微课。

文学微课侧重讲究艺术氛围:一讲究稿本的设计,微课的稿本不但要有设计、有内容、有分量,而且必须在遣词造句上事先考虑到讲授时的效果,要与艺术朗诵(配音旁白)相协调统一;二讲究朗诵(配音)的结合,朗诵(配音)对于欣赏和理解作品平添了许多艺术魅力,是实现文学微课的教学性、科学性与欣赏性有机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讲究美术的呈现,既包括富有艺术画面感的n程片头,也包括相得益彰的人像、书影、插图等图片资料以及相关的影视资料,还包括适于学习者观看的字幕;四讲究音乐的陪衬,音乐是制造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不但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能增强文学微课的艺术性,唤起学习者的共鸣,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

二、以《的绘画美》为例谈“文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选择微课知识要点

基于微课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文学微课”。我们要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确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再精选出关键点,作为微课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文学微课的创作。以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该作品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表1):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他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似有建筑的形体结构美,故称有“建筑美”。整首诗又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所以此诗又兼具“音乐美”。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重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等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总而言之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所以以“绘画美”作为《再别康桥》文学微课的讲授点是再好不过了。

(二)撰写微课教学简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微课知识点后,就可以进行微课教学脚本的设计工作了。有了教学简案,微课就有了制作标准,各个环节应该怎么设计就会一目了然。微课程《的绘画美》的教学脚本如表2所示:

《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诗人的感情也是真挚强烈。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观还未真正成熟。因此,仅以鉴赏诗歌的绘画美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绘画美”能较为容易且更深层次的理解,便于领悟诗歌的主旨。

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兼备,是徐志摩诗作中的代表作。而“绘画美”最为突出,诗中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着色绚丽、描绘形态、增添声音、寓情于景。本课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授。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流动的绘画美”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流动的绘画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1播放“康桥”照片,进入情境。

2以“三美”导入,开门见山。

3美在景物,从上而下。通过观看油画,由上而下地浏览云彩、夕阳、金柳、榆阴、青草、艳影、青荇。

4欣赏“河畔金柳倒影图”。

①绘色: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在夕阳映照下镀上金黄色,富丽堂皇,颜色美艳。

②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分别摇曳、飘摇,富有动感。

③朗读:通过老师朗读“河畔金柳倒影图”,学生深刻感悟绘画美。

5欣赏“撑篙漫溯寻梦图”。

①绘色:通过观看动画,天上的星辉绚烂夺目,色彩斑斓。

②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星辉闪烁,诗人划动小船徐徐驶来,动态十足。

③绘声:诗人大声放歌,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习

指导本课讲授《再别康桥》“流动的绘画美”的四个特点。

1巧用有颜色之词,设色绚丽。从“金柳”的璀璨如金、“青荇”绿得发亮、“星辉”的绚烂夺目等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为学生讲解,从明艳的色彩上感受诗歌流动的“绘画美”。

2妙用动词,描绘形态。从与云彩的“招手”、柳影的“荡漾”、青荇的“招摇”等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为学生讲解,从富有动感的动作上感受诗歌的“流动的”绘画美。

3增添声音,锦上添花。从高潮部分的“放歌”和鸣声沉默的“夏虫”,无形中使诗歌更有美感,意味隽永,更让诗歌的“绘画美”流动起来。

4借助景物,情景交融。康桥这么美丽迷人,离不开诗人对康桥热爱、依恋的美好情感。全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这真挚的感情。

(三)展示微课教学过程

整堂微课共耗时5分21秒。在背景音乐《神秘园》的静静“流淌”下,微课程《再别康桥》绘画美的教学过程如画般展开:

1.片头:播放照片,进入情境。

【时长】9秒

【动画效果】以一幅古典浪漫的康桥图片为背景,一组康桥优美风光的图片在屏幕下方缓缓“流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着举世闻名的剑桥校园。

2.导入:提出“三美”,开门见山。

【时长】26秒

【动画效果】先出现课题、作者名称、单位等,再出现“三美”理论。

【配音】你好。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新月派”所倡导的新诗唯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3.感知:欣赏油画,浏览“景物”。

【时长】35秒

【动画效果】先出现《再别康桥》内容,再在“景物”上加入土黄色方框,让学习者一目了然。

【配音】在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写了这些景物(即“云彩”、“金柳”、“艳影”等)。

【时长】30秒

【动画效果】随着景物配音的顺序,油画框内相应地由上而下地出现云彩、星辉、金柳等景物。

【配音】诗人的视野从空中的云彩、星辉、夕阳写到地上的金柳、榆阴再到水里的艳影、青荇、青草。这些平常不过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妙笔下显得色彩斑斓,富有活力呢?

4.赏图:“形”“色”变化,同绘“河畔金柳倒影图”。

【时长】51秒

【动画效果】云彩、柳树、湖面等景物都慢慢地变色,镀上一层金色。随后出现“绘色”字幕,最后出示“绘形”二字。

【配音】你看!夕阳温柔地给嫩绿的杨柳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婚纱,金光闪闪,富丽堂皇。诗人为柳树绘上了璀璨如金的色彩。诗人又请来了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树那美丽的金色头发,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在诗人的妙笔下,金柳树被绘以摇曳多姿的形态。柳条多情地亲吻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宛若娇羞的新娘,颜面低垂,娇艳欲滴。无不撩拨着诗人的心弦,人心醉不已,心潮澎湃。

【时长】26秒

【动画效果】油画下方出现“河畔金柳倒影图”。在屏幕的左上方,慢慢出现“那河畔的金柳……”的诗句。

【配音】这就是夕阳西沉、媚人柳枝的河畔金柳倒影图。难怪诗人发出唯美的感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5.赏图:“形”“色”“声”齐现,共绘“撑篙漫溯寻梦图”。

【时长】1分2秒

【动画效果】空中的“星辉”金色闪耀,随即屏幕下方出现“绘色”字幕;诗人乘着小船的图像从油画框的左下方徐徐驶来,并出现“绘形”的字幕;最后出现“绘声”的字幕。

【配音】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夜晚,河边的金柳摇曳多姿,天上的星辉绚烂夺目,梦幻迷人,诗人为星辉描绘上了斑斓耀眼的颜色。此时,一位失意沉重的青年学者正伫立船头,小船徐徐驶来,他撑起长篙,自在地飘荡在这河流之中,诗人仰望浩瀚的星辉,环视婀娜的杨柳,青幽的草地,和这被他划开的河面,他突然想要大声放歌,来讴歌这一片人世间的净土,讴歌这承载着诗人灵魂的天堂……诗人不仅让“荡舟河上,满载星辉寻梦”的动态情景在诗中呈现,还在宁静的夜晚增添了美妙的歌声。

【时长】20秒

【动画效果】屏幕左上方出现“寻梦?撑一支长篙……”的诗歌内容,随后在油画框下方出现“撑篙漫溯寻梦图”的字幕。

【配音】这幅“撑篙漫溯寻梦图”唤起了诗人对七彩生活绵延无尽的遐思。“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小结:归纳要点,收束微课。

【时长】32秒

【动画效果】先后出现这些内容“绘色”、“绘形”、“绘声”、括号和横线符号、“热爱”、“依恋”、“流动的绘画美”。且“流动的绘画美”保持着流动的效果。

【配音】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使平常之景都流动跳跃起来,而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依恋之情。情景交融,绘成了意境优美、流连忘返的欧洲油画,正所谓是“流动的绘画美”。

7.片尾:美景重现,前后呼应。

【时长】41秒

【动画效果】康桥的照片有条理地出现,并一直保持着浮动的效果。最后跳到“谢谢观赏”的幻灯片。

【配音】同学们:诗,是文学的精灵,语言的精髓,它总在不经意间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请大家从康河桥头出发,去感受诗歌“绘画美”的魅力吧……

(四)实施微课教学评价

课程不仅是静态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动态的课程活动,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过程环节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微课程开发的评价,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设计阶段对设计本身的评价、使用阶段对实施效果的诊断性评价。实施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

三、结语

“文学微课”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以此为突破口,加强语文微课程更广泛地应用,引领语文信息化教育的新发展。同时“文学微课”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形象生动的艺术动画演示,顺利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文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文学艺术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从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赏析”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微生物学前景篇7

关键词:动物园展示;需求分析

动物园英文单词“zoo”,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有生命的东西”,这恰好反映了最初的动物园只是将有生命的动物囚禁起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和玩弄。早期动物园的雏形源与古代人们对动物的圈养驯化与观赏,是古代皇族们的一种嗜好,并不对普通百姓开放。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收取门票的动物展览――从印度运来的孔雀吸引了大批人前来观看。这时候人们为了研究野生动物而饲养。到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城邦人们开始收集动物,还对学生还开设了在城市动物园里的实习课程。直到18世纪,动物收藏还是上流社会的玩乐方式。随着工业时代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社会平等意识增强,贵族们走向衰落,动物收藏开始普及大众。19世纪初,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人们开始考虑建设园区,植物和动物被一起放到园区里进行展出,满足人们娱乐之需。“ZooLoGY”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它的意思是:研究活体动物的学问,这是动物园从单纯娱乐性质的展出到兼顾科学研究的一次质的飞跃。时至今日,一个建构完整的动物园是集对动物的保护、研究、娱乐展示、教育于一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园参观的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在北美每年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超过1亿人次,比参加其他各种休闲运动的总和还多。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动物园(含水族馆等广义概念)年接待游客量已达8亿人次,足见动物园对现代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随着经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园的发展经历了从面对个人展出到对面公众展示,展出形式经历了笼养到场景式展馆再到后来的基于网络的虚拟展馆,这无疑顺应了当代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需要。

1需求分析

动物园虚拟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新时代下动物园的市场发展和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在现目前,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各式app应时而生。为了动物园的发展跟上“互联网+”的步伐,根据以下调查,明确了本系统的开发目的和受众群体。

1.1动物园方面的需求

(1)出于动物园市场的发展需要。三维虚拟动物园展示受到动物园方的青睐,主要体现在:丰富动物资源展示,加强园区推广宣传。以往,动物园主要是靠传统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宣传折页、电视广告、街边广告、报纸杂志等,这些途径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依靠网络得知动物园相关消息的所占的比例较少。一项深圳野生动物世界的调查数据显示:67.24%游客的游玩初衷是亲朋好友的推荐,另有20%是通过浏览官方网站与搜索引擎了解园区情况并发生兴趣的。还有些游客是事先做好功课、专门为看某种动物来的,但是由于受到气候或者地域的影响,有些北方的动物不适合在南方的动物园展示,或者事前已经灭亡的动物也没法展示,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在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让分享变得更加快捷。分享QQ说说、发发微信等行为已经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微新闻、微广告、朋友圈的微动态让讯息碎片化、微型化、社区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为讯息的转发速度与传播效力异常高效。微信几乎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并肩前行,QQ则早在1999年2月就推出了pC版。微信拥有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形成一个相当大的社交群体,能产生的广告效应不言而喻。对动物园管理方而言,选择开发虚拟动物园系统,入驻微信平台,通过官方进行微信公众号认证。即可通过网站、贴吧、微博、QQ、报纸、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大力推广自己专有的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使得虚拟动物园系统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动物园管理人员管理这个新的社交平台,定期更新动物园的一些动态,趣闻,有奖活动创造更好的黏性,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环境。动物园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助手推送一些广播消息。年轻的游客群体发微信或说说已经成为新的社交时尚,在你的动物园虚拟平台app中看到的某个精彩内容,如果想转发给好友,也非常便捷。只需要有游客分享,然后游客的好友就会看到并可能再次转发,动物园就获得了多次“朋友圈”的传播宣传。

面对这些问题,将园区搬进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不需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只要打开手机可参观公共设施。一座全景的高清晰度三维动物园将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华丽多角度的虚拟环境再造,摆脱过去单调的以文字图片展示动物园环境与设施的局面。让游客如同身临其境从大门进入动物园的内部,结合景区游览图导览,可以让观众自由穿梭于动物园的各个角落,并且可以产生互动,增强“参观者”的切身感受。

三维虚拟动物园可以再现史前灭亡的动物,动物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app广告,加强宣传力度,并且还能与园区人员互动,营造一种愉悦轻松游览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园区参观。

(2)便于动物园的管理,减少管理方与游客之间的直接冲突。各个动物园都会遇到部分游客不文明游览的现象,也会遇到部分游客对动物过度喂食或乱丢垃圾被动物误食的困扰,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少家庭在逛动物园的时候,总会自带或临时采购一些食物给动物投喂,难免会存在食物过期或细菌超标的情况,更有一些无良游客会在喂食过程中,将一些塑料袋、零食包装、水瓶、卫生纸等垃圾扔到动物的生活区,而这样的不良行为,却导致动物园很多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现在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的动物园平台,与动物进行类似游戏互动的喂食或交互行为,避免游客直接与动物近距离互动,对动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时也降低了动物园管理人员纠正游客不良行为的工作量。

(3)便于动物园投资者与管理部门的审批。传统的动物园在建设之前,园区人员都要通过文字文档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投资者呈现建设的规划书,不能够很直观的在线项目实施的效果,这些有时候会造成“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最后构思和现实总有差距。而在景区的全景规划中,若引入虚拟现实,就可以通过其营造出所开发地域的真实三维画面,以便于对未来的景区的预见性审批,从而保证景区的美学观赏性和景区将来的顺利运营。

虚拟现实的引入,可以使项目审批周期大大缩短。投资者借助该技术可以预先对该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还可以对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施以修改以确定最终能够顺利实行。此举不仅可以节省实地规划费用开支,也可以减少景区投资风险指数。

1.2游客、用户方面的需求

(1)提升现代游客的游览体验。当游客到达目的地后,不使用易流失沿途景观的机动交通工具(缆车、汽车),采用步行方式探寻观览景物、对有形风俗文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走访,这种旅游称之为传统式旅游。该方式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一,游览时间呆板;第二,容易造成园区拥堵;第三,如果指示牌缺失或不明确,易迷失方向;第四,不能互动体验;第五,不利于自助游览;第六,游览资讯分享滞后;第七,园区过大,游客中心、wC等便民设施不方便寻找。

根据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调查:参观园区的主要客源是老年人、幼童和学生群体。中年人则忙于工作,并没有很多时间去景区参观,而这部分人大多是网络使用者。基于此需要,移动终端的虚拟动物园展示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它将传统展馆与互联网和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实景对动物园进行三维虚拟展示,制成网页或者应用系统,到各相关网站,她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空余时间随时随地浏览,整个景区一览无余。该交互式访问平台为公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出家门,就能领略到野生动物们的风姿,既节约了旅游成本,又能过足游玩世界各地动物园之瘾。

如果缺少了导游指引,游客如何才能让自己在景区不迷路呢?散客能不能享受与贵宾旅行团相同的导游服务呢?对游客来说,景区内的良好服务非常重要,直接关乎游玩的心情与消费度。

而在景区看来,让游客熟悉游玩线路、对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有概略性的认知、能够充分了解并利用服务设施、享受到充裕温馨的景区服务,是吸引他们前来和其后向亲朋好友推荐的重要一环。对景区的品牌效应也将会有实质的提升。而相关的手机app,在这方面的应用具有天生的优势:可移动、可便携、可支付,还有许多新的实用功能,比如地图服务、导游引导、新鲜资讯、社流等。大部分旅游爱好者都对移动终端表示青睐与难以舍弃,一是便携的优势,带着手机就走了,不用拿着印刷的书籍或者打印的攻略;二是可以反复使用,快捷明了、随身导游。其优越不言自明。

(2)为学校、研究机构提供教育和研究的环境。我国动物园目前发状况是动物学物种丰富,动物园数量不多,游客需求量很大,动物园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城市。资源不平衡,对科学研究极其不利,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旅游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导游的需求量增加,很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导游专业,那必然要开设一门导游实训的课程。传统的导游实训方法就是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把老师和学生拉到实际景点中,老师面对实景传授知识。这样传统的教学手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路途遥远,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第二,上课内容缺乏互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一次性教学,不能自主学习和复习;第四,由于部分小城市的院校教学资源少、学生多的原因,学生往往选择被动学习;第五,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起游客的围观,容易引起景区秩序的混乱,造成管理负担。

虚拟导游实训系统则是以导游为第一视角,这种实训平台,能够高度地模拟现实世界游客们的语言与动作,且有机搭配景点库中的场景,在计算机和投影的作用下,营造出逼真的交互式实训环境。

该系统内有自动教学与练习功能,教师在自动教学功能模式下可以完全在景点中进行教学,不必拘泥于书本;学生也可以不必真正去实地练习或是进行想象性的练习,而是在虚拟模式下模拟进行导游实践操作,于教于学都甚是便利。虚拟导游具有:角色扮演,固定线路练习模式,自由浏览练习模式,练习内容的录制和回放等功能。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虚拟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是:学生在虚拟教学模式下能记住七成的教学内容,而传统讲授模式只有约三成。

况且,虚拟教学模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自学,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利用虚拟平台的特性在系统中设置实验方案,激发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摆脱一味听讲授的被动角色,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

(3)满足同行技术借鉴。三维虚拟动物园展示主要运用到的技术是虚拟现实在动物园展示的应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践,总结一套设计制作流程,供广大同行们或者爱好者学习借鉴。

(4)契合现代移动终端硬件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飞速普及,硬件迅速更新换代,性能成倍增强,集成整合了高清摄像头、陀螺仪、GpS、红外线等先进设备,价格却逐步,给现在开发多功能、先进的虚拟动物园系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该年6月,仅中国网民规模相较2013年底,增加了1442万人,已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家庭pC早已退居二线,除非工作才开启pC,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更加轻便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以,开发移动终端的动物园虚拟系统也就非常有必要了。针对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配有摄像头的硬件条件,可以实现用户与动物园的虚拟场景中的动物互动拍照的功能。互动拍照,也称之为aR拍照,利用单反或摄像头进行画面捕捉,在利用软件进行人景分离,将aR背景或前景,贴合到虚拟图像上,形成了照片,拍照形式很多种、可以使用人体感应进行拍照也可以利用ipad进行倒计时。

结合手机GpS的定位与地图导航功能,可以实现让游客快速找寻游客中心、wC等便民设施,也可以让游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定制专属的游览路线。让游客无论是实地游览还是虚拟游览或是实地与虚拟游览相结合的方式,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2动物园展示系统商业化用途

本系统是手机终端或平板电脑的应用,契合app应用的特点,该系统的商业价值如下:

第一,动物园的一个展示、宣传、售票平台。第二,通过应用商店付费点击、付费下载带来的资金收益、回笼前期投入资金。第三,随着应用使用率增加,关注度升高,通过在平台上展示广告带来部分资金收益。第四,随着虚拟动物园版本逐步升级,功能越开越强大,开放部分收费功能。比如和虚拟动物园系统的动物及场景内合影或生成视频、开发能和虚拟动物园内动物互动的收费游戏等方式,带来收益

3结语

微生物学前景篇8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微生物学前景篇9

关键词:现代;夜视;技术

中图分类号:tn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36-01

1现代夜视技术种类

1.1微光夜视技术

微光夜视技术就是把较弱的自然光图像,利用影像增转变器,这样就可以将电子图像增强几百倍,之后在把增强的电子图像,转变为可视的光学图像。对比主动红外夜视系统,不用将探光灯应用到微光夜视系统中,它为被动夜视装备。微光图像增强器是微光夜视技术核心,是一个有电子光学部件、荧光屏和光电子阴极组成。运行原理为:景物反射的近红外光与微软的可见光聚集到光电阴极中,这样,在刺激了光电阴极后,就会有电子向外发射,在该过程中,确保景物的光强分布图像变为何其相对的电子数密度分布图像。在电子光学构件中,将一个电子输入进去,能够将成千上万个电子输送出来,所以,就会相应的将光电阴极电子数密度增强成千上万倍[1]。

由目镜、物镜和像增强管一同构成了微光夜视仪,在微弱的景物图像中应用了物镜后,再向增强管的光电阴极上投射图像,光电阴极会应用砷化材稼料或者锑钠钾艳材料。在微光照射到了光电阴极中以后,生成和光强相对的电子数目,受9-15千伏左右高压电场的影响,电子在像增强管中,会不但增强其动能。最后,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会对荧光屏进行轰击处理,从而产生一定的量的电子。这样就会不断增强物镜上的微光强度,将微光条件下的观察景物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掉。

1.2主动型红外夜视系统

由红外观察镜与红外探照灯一同构成了主动红外夜视系统。红外探照系统如同手电筒一般,它能够将人眼看不见的波长发射出来,在0.9-1.2微米范围内控制近红外光,使景物被照射,便于后续观察。由目镜、红外物镜和红外变像管构成了红外观察镜。这样被景物反射过来的红外光就会被物镜所接收,之后向着变像光前面的光电阴极上聚焦。对于上述波长的红外光敏度,银氧艳光电阴极会非常的敏感,在接收了光照以后,会将光电子激发出来。因为整个阴极面的各个位置上回射入不同强度光,进而就会有不同的电子生成,这样使光学图像与电子图像之间完成了转换。红外观察镜的核心为红外变像管,它为一个真空光电管,在20千伏电压差电场下,在变像管中,光电阴极上受光照所生成的电子会不断加速,并且移动到变像管前端,然后向荧光屏上轰击,然后将光子激发出来,从而能够有效的转换电光,这样,通过肉眼就能够看清红外变像荧光屏上的景物,这就表明图像成型了。因为此种夜视设备需要通过探照灯放射红外光照景物才可以通过红外镜进行观察,因此,被称之为制动型夜视仪。

1.3红外热成像夜视技术

动红外夜视系统即为红外热成像夜视技术,它类似于微光夜视系统,该系统运行期间,不用附着光源,属于被动夜视技术。但同微光夜视仪比较,它却有着自身的工作原理,它凭借强化自然光而运行,而红外仪设备时通过景物与背景间的温差及景物自身各位的温差完成成像。并且,目标物体自身所发射出的红外光会由红外热成像系统直接接收。

我们都清楚,物体与环境、物体的不同位置及物体和物体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温度差异,如果在零度以上控制物体的温度,都会有红外线被发射出来。因为温度差异,这样就会将不同强度与波长的红外线发射出来。房屋、树木、地面及人体温度都较低,并且,会在9-10微米出控制红外辐射波长,并且有着较低的辐射强度。炮管、舰艇和发动机的温度都比较高,并且,在3-5微米的中外区控制红外辐射波长,进而就会有越高的辐射强度。正式利用此种自然界的特性,红外热成像系统才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通过不断的转换电光及光电,进而用人眼可见到的图像来取代红外图像[2]。

2夜视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因为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于夜视技术中,致使夜视技术从起初就被国防军事部门所重视,在出现了夜视技术以后,就在飞机、车辆、坦克、飞机等军事设备进行了安装,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夜视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能够获得夜战的自由、突破夜幕的障碍。在二战结束以后,夜视技术开始逐渐被美国所研究与重视,其中,每年都会研究一些夜视技术,不惜花费上亿美元。到上个世纪80现代,美国已经将夜视装备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装备,并且,他们认为该技术的发展,对以后军事行业的发展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3结语

综上所述,夜视技术在军事等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使该技术的重要性越发的明显,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发展,对于军事技术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很多年以前,也是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就得到了有效的证实,所以,当前时代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先进技术来实现的,所以,不断强化与完善的当前的也是技术意义非常重大。那么,通过文章上述内容的分析,目的是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前景篇10

仲景学说认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上重视温通阳气,活血化瘀等治法,而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在于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与发展,探讨aS的发生机制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的阳微阴弦病机的相关性,一方面可以寻找中医病机理论的物质基础,另外,也有助于开创新的治疗药物,寻找更好的冠心病治疗方向,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使中药治疗的目标更明确,治疗的时间可以更早,发挥更大的疗效。

1张仲景“阳微阴弦”的胸痹病机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阳微阴弦”的提出,最早源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微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表面上看是指脉象而言。所谓“阳微”指阳脉微,“阴弦”指阴脉弦。阳脉一是指寸脉言,二是指浮取言;相应的,阴脉则是指尺脉和沉取而言。“阳微阴弦”其实质在于以脉象言病机,即上焦阳虚,下焦阴盛。如:《类证治裁*胸痹论治》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因此,“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1]。形成了对胸痹临床应用指导有重要作用的“阳微阴弦”理论。

魏氏[2]也认为:“阳微阴弦”虽是脉候,但应理解为是病机内涵的潜词。“阳微”是本虚,一为阳气不足及病位在上焦,即心肺阳虚,二是中下焦阳气亦不足,即脾肾阳气亏虚,尤为肾阳不足。参照下句“责其极虚也”,即说明阳虚之甚而不用,不能抗御阴邪来乘,致邪痹心胸,胸阳不振。“阴弦”是标实,一是阴寒、痰浊、水湿、血瘀类的病邪相互为患,痹阻胸阳;二为中下焦阳气不足对上焦的影响。并认为,阴弦尚应当包括气滞。很多中医冠心病研究者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的治则,是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吻合的。“气虚血瘀”论可视为“阳微阴弦”的最新解释,亦可作为冠心病各种证型的共同发病基础。如李氏[3]认为:“阴弦当然包括中焦阴寒水饮,关上小紧数,可知中焦痰浊、寒饮、水气上乘阳位。”毛氏[4]也指出:据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的资料分析,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已无可置辨。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乃是这种认识的渊薮。“阳微阴弦”作为冠心病的病机,有着揭示疾病本质和立法依据的作用。

2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与防治

冠心病源于aS的进一步发展。对于a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人们先后提出了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等等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aS的形成与发生发展。

首先,脂质浸润学说的主要论点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于过多的脂质在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其发生可能由于血管渗透性改变;脂蛋白清除受阻,出现脂质沉积;动脉壁酶的减少,活性降低,能量代谢障碍;动脉壁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的改变影响脂质的浸润。其次,关于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多。正常的内皮是一层紧贴在整个动脉体系的单层细胞,具有代谢活性。可产生血管活血物质,控制物质进入动脉的渗透性屏障,能氧化左旋精氨酸形成一氧化碳,维持血管的扩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内皮层在维持血管动力学特性及动脉内环境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如果内皮受损,不仅可释放凝血物质,还可以启动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从血腔进入动脉壁,激活血管黏附分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活性,引起局部血管层的损伤,比如气囊压迫、加热、冷冻、高血脂、过血压、病毒感染、免疫或中毒、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均可致动脉内皮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的损伤处,而后进入内皮下,并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动脉轴样硬化的脂肪斑。内皮下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损伤的内皮细胞处尚有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并且活化释放生长因子,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内皮下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及内皮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均可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并增殖。在内膜增殖性病变中平滑肌细胞也能分泌生长因子,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使脂肪斑发展为纤维斑。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进行了许多关于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导,血脂异常与aS的关系较为明确,有许多资料都证实了血脂成分的增高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5]。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不仅是体内重要的炎症介质,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6]。邓氏7研究表明,非特异性炎症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Rp作为炎症标志物,与aS密切高度相关,可作为诊断高血压aS的一项有效指标。

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加重内皮功能的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脂质的沉着和血栓形成。血浆脂质升高,可使血管内皮形成轻度损伤,使脂质易进入内皮。脂质进入内皮后,对内皮有活化作用,活化的内皮可促进活性氧的生成。活性氧又可使脂质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又损伤内皮。内皮功能障碍可表达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血液中单核细胞向内皮黏附,进入内皮下间隙,并成为含有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认识到血管内皮在抑制炎症方面有重要作用。内皮源性no抑制炎症细胞向血管壁的黏附,抑制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一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选择素等。当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时内皮源性no生物利用度降低,血管壁炎症反应的增强,促凝物质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受损。

另外,张氏[8]用血液流变学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人。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也明显大于健康人。得出结论认为血液粘度增高是冠心病的诱因,也是其结果。药理研究发现,不少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能拮抗氧化损伤和机械损伤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治疗和预防血管疾病。

3胸痹病机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胸痹心痛的病机指导了临床治则与治法,仲景学说中提出阳微阴弦的病机,与目前中医治疗的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如对于“阳微”即是本虚,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有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阴弦”即是标实,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浊交阻等。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即以“心胸闷痛”为依据,认为冠心病的病机是“气滞血瘀”。随着治疗的深化和对无效病例的分析,受传统观念“不通则痛”、以“通”为法的局限性亦日趋显露。对此,郭蔼春、任应秋、蒲辅周、岳美中等学者提出了异议。国家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均制定、颁布了“因虚致瘀”的证候、疗效标准等。若与“不通则痛”相论,又可谓之“不荣则痛”。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则完全可以揭示冠心病的实质是“本虚标实”,与阳微阴弦所示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甚为相合。

很多中医冠心病研究者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的治则,是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吻合的。

安氏[9]通过对张仲景医学文献的挖掘、张仲景医学理论及经方的应用与开发、仲景学说的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明确指出:胸痹最直接的发病机理为“心脉痹阻不畅”,其基本病机为气血,脏腑虚损及功能的变化,“阳微阴弦”理论是胸痹的基本病机已成为历代医家共同认识。近年来对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已无可置辨,而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理论恰恰是这种认识的渊薮。汪氏[10并针对其进行了物质基础的相关研究,表明仲景理论与冠心病病理生理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进行了许多关于中医证型分布与各种理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如有人进行了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还有C反应蛋白、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等等,都对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对于胸痹心痛病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胸痹心痛的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多停留在文献回顾,临床探讨,经验总结等层面,尚缺乏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从病理生理角度,深一层提示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更好地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郑虎占.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识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8,27(4):270-271

[2]魏道祥.从阳微阴弦探析冠心病之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2):25-27

[3]李克光.金匮要略译释[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8

[4]毛德西.从“阳微阴弦”冠心病的证治规范,河南中医,1997,11(7):5-7

[5]DaneshJ,CollinsR,petoR.Lipoprotem(a)andcoronaryheartdisease.meta-analysisofprospectivestudies.Circulation,2000,102:1082

[6]Yasmin,Carmelm,mceniery,etal,C-Reactiveproteinisassociatedwitharterialstiffinessinapparentlyhealthyindividuals,arterosclerthrombVascBiol,2004,24(5):969-974

[7]邓烈华,黄榕,邬真力,等.C反应蛋白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521-524

[8]张周良,李斌,张黎,君等.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70-272

[9]安冬青,张斌,汪建萍.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2004,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