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十篇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十篇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3:59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语文素养;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及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以下几点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简单介绍。

一、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其与人交流、沟通是其基本价值的体现。而且,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同时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环境。现今,不论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或是以后的找工作面试,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较差,甚至一些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三分钟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自己寻找素材,可以谈谈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一些新鲜的事情,可以谈谈自己对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是自己写的散文等等,任何内容、任何形式都可以,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说就可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等等,我会在讲完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从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广泛的阅读还有助于学生的扩大知识视野。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面积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除了要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爱的教育》《演讲与口才》等等,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遇到不认识的、不能正确理解的字词要学会查字典,对于一些好词好句要善于将其整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而且,学生还可以进行仿写,对一些有特点的文章或者是修辞手法运用较好的文章进行仿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要注意加强审美教学,使学生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去感受到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美,去感受作者想要展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由于本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美,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有关语句进行了分析,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进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除上述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渲染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人间至情,并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感恩,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中获得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萍.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8).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 文化素养 学生工作  责任感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这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学工人员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的紧迫性。

 在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时,一般的看法大约有以下四点:一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关心爱护学生;三要注意工作方法,四是提高服务意识。这些想法固然是不错的,但从更深层次,更本质的角度讲,要使学工人员工作真正卓有成效,还在于学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素养与事业成功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这个概念,有针对社会而言,有针对历史而言,也有针对个人而言。对个人而言,广义来讲是指一个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财富。学工人员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各种知识的总和。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绝大多数都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他们的成功秘决,也多在于此。

三、文化素养与学生工作的关系

(一)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使自己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时间也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学工人员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学工人员始终处在思想教育的第一线。现在的大学生多为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这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和少年儿童不一样,他们已比较善于思考,对人对事常用自己的是非观进行批判取舍。因此,学工人员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这种“威信”应该重“信”,即学生对老师要有信任感。这种信任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学工人员自身的人格魅力,其次才是处事公正,方法恰当。可是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却可以使自己崇高。”伟大需要诸多的内因外因,而崇高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句话很适合学工人员,我们不能说是伟大的,但却应该是崇高的。如果一个学工人员品德高尚,却有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具有叫高的审美水平,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成为学生的楷模,即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无限的信任感,班上的工作就会达到“有令则行”的效果,还有什么工作不能开展呢?这就是古人说过的“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反之,如果自己是一个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孤陋寡闻、浅薄庸俗而又毫无敬业精神之人,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那不是天方夜谈吗即使可以凭借学工人员对学生拥有的一些管理的权利,用尽训斥批评的手段管理学生,也只能是“威而不信”“压而不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口里不说,但心中不服,甚至可能当面顶撞,如果造成这种局面,还谈什么提高学工人员的工作质量?而这种情况在学工人员工作中并不鲜见,道理就在于此。

(二)文化素养与爱心。很多人说学工人员要象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学生。如果有两个辅导员,对学生都有爱心和责任感,一个认真管好班上的组织纪律和清洁卫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关心学生生活,当学生生病时牺牲休息时间,送医院,熬稀饭……总之,认真负责,事事躬亲,对学生倾尽一腔母爱,学生也很喜欢自己的辅导员。而另一个辅导员,除必要的工作之外,并非事必躬亲,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启发学生自爱、自信、自尊、自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班上营造一种好学上进的积极班风,而又不乏温暖友好的同学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析、评判社会现象……总之,目的在于营造一种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使全班同学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起追求都围绕这个核心运转。如果这样,前一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循规蹈矩的,驯服听话的,刻苦学习的,但却未必是对社会极其有用的人才,而后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却可能是有较高素质、有创造思维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工作上能独挡一面的人才。这两个学工老师可以说是对学生都有爱心,但却因为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差异而使“爱心”有着不同的内涵。当然,说“爱心”“不要只注重对生活的关心”,但并不排斥对学生生活的关心。雪中送炭,始终会令人终身难忘。

(三)文化素养与工作方法。无论在何种范围,对何种对象作思想工作,大家认同的一条经典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个“情”“理”就很有学问。一般来说,老师在本学生中是有权威的,老师说的话,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反对的,但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就完全信服了,“口服心不服”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

“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做人”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只会死啃书本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管理者无疑应起主导作用。要起好主导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科技等知识,很难有成效地担此重任。

 因此,离开学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谈爱心,是盲目的;谈责任感,是经不起考验的;谈工作方法,是苍白无力的。要提高学工人员工作的质量,必须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注意自身丰厚的文化功底。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3

论文关键词:形象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引言

形象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形象的支撑。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自身的形象。形象与素质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形象的好坏是素质教育成败的最直观的“晴雨表”。形象意识也是启导学生素质意识的最生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连接起来,用“形象教育”来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用提高素质来丰润自身的形象。新的大学生形象将是标志高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份答卷[1]。

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两方面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素质教育论文,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而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素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论文格式模板。

素质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1]

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网络传媒社会报道,我们知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所见。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有的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素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面对学校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挈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引用相关事实阐述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大作用。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加强形象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乃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象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形象教育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象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形象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形象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自觉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青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校打架斗殴素质教育论文,做出暴力倾向的行为;有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有的同学追求时尚,过于个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对他们说: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但不是一个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散漫的时代[3]。因而通过形象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自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面对过去,悦然地面对将来。

(三)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重要,而对自己这一点满意的人却很少。虽然注重程度有提高,但自己的处理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然而,形象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是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我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

(四)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形象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塑相先塑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形象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形象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知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形象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形象考题,考核学生的形象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形象修养的途径

如何加强形象教育,训练学生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素质教育论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形象课程,寓德育教育于形象教育之中

形象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良好的形象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形象又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形象素质与形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论文格式模板。也就是说形象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形象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的风气更浓烈

比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形象的自律作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为人处世的良好的性情修养,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另外,学校可多举行礼仪活动,让学生来策划、组织、参与,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应该制度化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非常重视形象教育,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和形象环境。革命前辈周恩来同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代楷模。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改掉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形象修养。

(四)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素质教育论文,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要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四、结语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且形象教育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也要求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形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及工作中有着莫大的帮助,大家应更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提高形象教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形象塑造[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28-2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0-7.

[3]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中华礼仪网.http://www.zhonghualiyi.com/.

[5]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说明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承担着中职学生继续深造、就业、交际这三重任务。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身体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通俗地说,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具体活动应具有的素质与修养,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对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甚至是当今就业形势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中职语文教材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它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职业精神。如《好雪片片》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以及人性的善良;《汉堡港的变奏》可以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往往给人以启迪。如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教材《语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授文对象是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背景,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其次,教师可以让同学分组就“青年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适合自己的,能够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的职业是青年应该选择的职业。再如在《品质》《敬业与乐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做事习惯。此外,仅仅学习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

二、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然要面对求职、应聘以及找工作的过程。现在学生择业的时候,招聘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可以联系航空服务专业的特点,把口语表达训练变成民航售票,借机进行情境教学,由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售票员、或者学生之间互相变换角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当然,教师还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后所需的文书写作能力进行特别训练。比如《通知》、《公告》、《应聘书》、《活动策划书》等都应该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样能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以后的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其职业技能。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职业素养与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一、假如自己是一名汽车销售人员,某天有客户打电话过来看车子,但不知道路线。你告诉他应该如何走。二、假设自己是某新店开业庆典仪式的筹划人员,布置会场与规划活动、礼仪程序,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直青年,业余时间较多、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教师可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申请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等学生以后会遇到的情境。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提前预演以后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就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从而逐渐养成职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举办竞争性的班级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训练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训练学生接受挫折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压力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释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化目标为动力,敢于承担责任,勤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学会控制与放松紧张的情绪。

五、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中职教育学生就业形势下,在教学中应更多融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素养。中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通过挖掘教材,加强学科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良婷.中职毕业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市场化培养方向的调研报告[J].读与写,2010(10)

[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4

[3]刘文广,黄志.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研究,2009,(3)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5

如若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用心的学习,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语文的高素养,何谈拥有很强的理解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呢?没有这样的能力,何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呢?可见阅读能影响到人的素养的形成。阅读与语文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阅读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语文素养的形成看似是无形的,实则是可以有“法”可依的,那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它的产生看似是无意的,实际是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产生的结果,这种意识和行为就是阅读;它的存在似乎是一种直接的呈现,但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积淀的过程,就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阅读对语文素养提高的作用和影响

1.就学习效果而言,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离不开有效阅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给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用语言。而且,通过阅读文章来积累词语,可以避免生硬识记生字词、重复抄写生字词带来的时间、精力和体力的浪费,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是一个回看和加强理解的过程。而一个学生的理解水平,也绝不是靠学几本教科书中的课文就能提高的,还需要依赖课后有计划地扩展阅读,才能实现。

如若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较强的理解力,那么,再辅之以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让他们运用语言口头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了,到了一定的程度,口语表达就会做到“吐字清晰、流畅自如”了。

2.就内在影响来说,阅读可以增长智慧,鼓舞心灵。

犹太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仪式:孩子的母亲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们去品尝书上那滴蜂蜜的味道。品尝到的蜂蜜是香甜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孩子:读书吧,读书的感觉是香甜的,是享受的。也正因为这形象生动的启迪,犹太人就拥有了从书中获得智慧的意识,才让他们拥有了“智慧掌握在犹太人的脑子里”的赞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籍吧,书籍能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的感情来鼓舞你们的智慧和心灵。”

是的,生活当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当一个人有了阅读的兴趣,他就会以书为友,在阅读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在共鸣中找到情感的落脚点;他还会将自己的所得与别人分享,展示思维的成果,再现阅读的快乐。通过广泛地阅读,增长了智慧,鼓舞了心灵,人在内心建立了与外在世界的愉悦的联系,从而为很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从长远来看,有效阅读可以成就文学事业。

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正因有博览群书的阅读志向,才造就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巴金先生十二、三岁熟背《古文观止》;茅盾先生能倒背《红楼梦》,正因为如此的读背功底,才成就了他们的扛鼎之作。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构建自己的思维大厦,蓄积写作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时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做铺垫,到那时旁征博引、纵横开阖都不在话下,难怪诗圣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美好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受到浸染和熏陶。

1.从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来看,班级可以设置“格言角”、“诗歌园地”、“佳作展区”、“图书角”等形式,让学生亲近文字、阅读书籍;校园可开设校园广播、成立文学社,经常播放配乐朗诵的优美动听的诗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时文佳作,还可以是学生的投稿作品,让学生从悦耳的享受中感受语言魅力,或者收获创作的喜悦,从而达到亲近文字的目的。

不论是那种形式,都要有面向全班,全体参与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良好阅读气氛的形成。

2.从语文课的授课方式来看,必须打破旧有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形式。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说明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当务之急,语文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阅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思、去写、去说,让他们做阅读的主人,收获阅读的愉悦,分享阅读的果实,老师只要欣赏就好,只要关键时刻点拨就好。

(二)运用有效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1.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可以介绍名人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加以参考,比如斯大林读书不讲时间,单讲每天必须读多少页;毛姆是每天六七本书一起读的;冯恩洪先生规定自己每天自主阅读一小时。由此可见,人们的阅读习惯各不相同,可以提醒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规则,如每天课外读几篇文章,每天读几页,每天浏览哪几本,每天阅读哪个主题的……设置角度,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写下具体的周、月、学期、学年计划,并实行老师、家长、自我监督的三种约束形式,让自己由开始的强制性阅读到后来的自觉阅读,再发展到休闲阅读、享受阅读,久而久之养成每日必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2.有了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选择好的书籍来阅读。在现在出版业异常发达的今天,书籍是真正的浩如烟海了,如若不加选择地读书,就很容易浪费时间、耗费生命,所以一定要加以选择地读书。读什么书,在经典和时文之间,我们怎样决定呢?一味推荐经典,学生觉得离自己的时代太遥远,距离感太强,很难读进去;一味阅读时文呢,学生容易选择快餐式的热点新闻,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但经典名著有它语言和思想的分量,精彩时文有它鲜活的时代气息。面对这种情形,巢宗祺教授认为“经典和时文,两者都要兼顾,走极端不合适。”经典可以给我们的精神奠定深厚基础,时文可以让我们紧跟社会思想前进的步伐,两者应该并行。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6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90后”,而出生于21世纪的孩子们也将进入中学,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存在自私心理,而那些少年犯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极端自私,对他人生命极端漠视。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部分构成,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人格情感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又把“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那么,如何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不能满足于只关心学生的纪律和成绩,而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把这种关心扩展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时刻受到激励、充满自信,从而关心社会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们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心里话,他们孤独寂寞,需要人说话。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展开,把课堂建设成他们宣泄感情的渠道。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说到和父母闹矛盾,说到成长的烦恼等,我会帮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和解的办法,尤其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珍惜友谊善待他人等。除了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外,我还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在心里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最后,人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感受生活的愉悦。思想品德课应为学生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最好的条件,教师语言应丰富,授课形式应多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欣赏的过程。

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联党组书记衣俊卿教授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我,即如何自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二是人与他人,即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三是人与自然,就是要对自然感恩。

这三个方面,在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如七年级上册的“新学校,新同学”,就是在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珍爱生命”教学生关爱自然,悦纳生命;“感悟青春”则是让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拒绝”;七年级下册的“做自尊自信的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目的在于教导学生自尊自信,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法律知识等,就是促使学生懂法、守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注意:

一是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帮助学生学习、探讨,不断增长知识智慧、开阔眼界胸怀、理解责任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联系自己和同伴的思想状况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如关心父母、帮助同学、同情弱者等,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

现在,农村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国家领导人以及公众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之一便是小学生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将其作为重点问题,是由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过程中,都需要利用语言以及其他语文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尽自己最大力量,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一、农村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1.读写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脱节问题

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而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由于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教学方式研究不够深入,于是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将读写分离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二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

也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农村学生读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读的训练,而轻视写的培养。然而如果过分重视读而过于轻视写,就可能使得学生不能够将相应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与此同时,学生长时间没有进行写作,就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别字。

2.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灵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但是有些农村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定向思维,给予固定的答案及见解,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利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去理解文章,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得他们本来就薄弱的创造能力更加薄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给出有新意的答案。

3.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不够

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并不高,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教育小学生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但是有些语文教师仅把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定位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其道德素质教育以及综合文学能力的培养不太关注,甚至置之不理。

二、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平时的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可以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将这四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让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获得提升。

无论是先人的经历还是教师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小学生的学习经历及文学功底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需要让他们从优秀的文章以及伟大的作家身上,学到良好的写作技巧并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注重读书的过程中,还需要将读写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学习环境有很多限制,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提出适合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否则不仅不能够事半功倍,还可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要想锻炼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可以让他们养成写日记或者随笔的习惯,让他们将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运用自己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描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有所提升。

2.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提升

现在教育领域一直提倡实行素质教育,而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也包含良好的道德素质及较好的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既愿意听课,又能够收获相应的语文知识或者做人的道理。

农村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也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及经验,提出各种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建议,尽量早日达到提高其效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2012(04)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例如中东波事件)广大青年学子如何在接受信息、解读信息、传达信息、制造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用媒介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加深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力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为在人们面对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匡文波教授提出的见解,新媒体,即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是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具有交互性媒体形态。例如,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QQ,mSn群等即时聊天工具社区、博客、播客和微信几种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已经很多。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对其进行总结如下:

(一)媒介使用类型呈“复合化”,且以新媒体为主流

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其次是电视、手机。可以说,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型的媒介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触传统的媒介。

(二)运用新媒体的层次和水平不高

据调查,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获取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影响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四)与媒体交互程度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应当着眼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运行,要构建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

(一)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

1.积极参加媒介素养知识培训

尽管媒介素养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但强化培训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撰、挑选科学实用的教材并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将组织大学生统一培训与加强大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整合起来,把学科学习作为培训的延伸。

2.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讲课、作报告,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合作,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可以开设专家讲座,传授应对媒介的经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还可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方便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和交流。

3.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除了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鼓励和引导管理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实现青年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4.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动力机制

要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内容的考核评定。把媒介素养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入相关考试范围,可使其主动加强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观动力。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和有目的地利用,提高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会创造性或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提高管理质量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校提供条件,社会创造环境,大学生自身也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新知识,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使自己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2008.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人文素养医学生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9-01

一、调查背景

在报纸上、新闻中以及社会上会发现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各方面报道,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的报道,其中有一些正面报道,但是也有不少的负面新闻。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人文素养是由个人信仰、广阔的知识、为人处世、沟通能力等多种因子整合形成的内在品质,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当今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据调查,只有9%的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50%的学生对人文素养只有一般了解,剩余4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肩负的是更为重要的责任,所以医学生的教育需要教授给医学生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质。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内容与分析

在120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医学院各个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情况以及在他们看来对于学校需要加强人文素养方面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同学对于培养人文素养持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何”,80%的同学认为自身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你清楚人文素养的内涵吗”,70.1%的同学认为他们很清楚;对于“你是否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想法和行动”,78.4%的同学表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有行动。调查问卷表明:1.大多数同学对于是否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强烈的愿望,并且希望在校期间能担当班团干、学生会成员以及社团的职务,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2.高年级的同学对人文素养方面的认识比大一的同学要深刻,源于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学习参观等活动;3.在调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学生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于如何提高人文素养有自身的见解

假设有一场人文科学的普及讲座,68.2%的同学对经济、文史、教育等方面感兴趣;58.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读课外书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72%的同学认为人生的价值应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贡献上;对于学校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的建议上,60.3%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人文课程的质量以及优化人文教育的硬件环境。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更多的同学希望在学校的人文课程和学校进行的人文类讲座获取更多的关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2.希望学校更多的可以提高课程质量,使他们在课程当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通过提高学校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提高学校的人文教育硬件以及人文环境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硬件,绿树成荫的大道和高楼和软件,各色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讲座、比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力。(二)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

开展各种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例如,组织党员同学到遵义进行红色之旅,在实践中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活动结束后通过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体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医疗扶贫的三下乡活动,让我校的同学用学到的临床实践知识去帮助需要的人,让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让教育循序渐进

老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老师要因人施教,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所以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林科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5,5.

[2]李艳,王宝峰,李月恩.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篇10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高专;信息意识;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本质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获取、管理的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能力一起构成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信息意识。是指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以及信息的测量。它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在信息时代,如果仅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4)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查寻、获取、处理、利用、创造等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人们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使知识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2加强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有着与普通本科教育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一是学制较短,不可能像普通本科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学科体系的全面培养。二是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并由此产生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对信息源的探索程度不高,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也就决定他们必然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学会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学习的能力及知识意识等。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是所有学科、学习环境、教育水平所共有的。拥有信息素养不仅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扩展研究范围,而且还能对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永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时时处处密切关注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并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学生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显得尤其必要。

3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计算机应用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能等方面的知识,这只处于信息技能层次。许多学生虽然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对计算机还是很陌生,不会应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也没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全局出发,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培育和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1)增强领导的信息意识,提高教学主管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校领导及教务处等教学主管部门对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对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讲座、培训等活动不够重视,没有提升到教学计划和要求中来。学校应组织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等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人员,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2)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保证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师资水平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而如今多数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教师素养之一。一个教师若不能及时获取该学科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把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中,探索信息时代教师职业培训的新模式,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们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有很强的信息意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传授和强化学生信息意识,引领学生正确利用和使用信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重要支柱

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对自我意识、潜能和自身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试图用网络中得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意向,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主要包括利用网络培养交流、合作、理解的基本能力,培养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自己集体、学校、生活的社区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主要包括通过网络辅助学习,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培养推理能力、调查能力、创造能力、评价筛选能力。通过校园网络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在教师安排的网络教学中)理解对与错、懂得关注他人、作出负责任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

(4)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高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培养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从大量的基至平常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2)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3)增强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内核,对信息进行创新。

因为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如何组织知识,如何寻找信息和利用信息,为将来的工作或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

(5)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提升信息道德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等最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教育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学习并遵守国家法律有关的规定,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杜绝计算机犯罪,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准确合理地辨别和使用有用的、健康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6)开设文献检索课,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程,其基础性、实用性都很强,可以为任何一门课程学习服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础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及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能快捷有效地获得并利用文献信息。将文献检索课与学生的具体所学专业相结合,把获取信息的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促使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具体化。

另外,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快速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以便及时获取与利用文献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目前还存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开展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晶.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及评价标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2]孙玉洁,孙玉红,刘芳.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7,(9).

[3]刘成新.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