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内控制度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38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即便是国有企业也需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才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使企业上至管理者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办事,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之中,能够将企业员工奖惩措施进行全面的加强,确立正确的企业管理办法,确立在企业中如何处理工作才是正确的,而如果违反企业的管理制度会受到一定的负面考核,这样可以全面的加强企业的生产作业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单位内部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很多国有企业在内部组织结构组建上更多的采用直线—职能制,横向职能部门较多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而从各级别人员分布上来说中层管理人员相对较多。在国企改革逐渐深入和政府监督力度不断加大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权力逐渐趋于分散,权力制衡和监督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保证权力能够服务于企业发展。而内部控制就是通过管控和制约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将权力落实到实处。一方面在权力分配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对部门任务以及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约束,同时还能够对此阶段内领导人员权力的使用状况进行观察,避免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在内部控制在最终的考核阶段,需要将过程和绩效联系在一起,加大过程在考核中的所占比例。不仅需要对结果判断完成情况进行关注,还需要对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在权力在此分配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以当期权力使用情况为依据,保证权力的制衡。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比较薄弱

无论是哪个行业内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面对一定的风险和挑战,这些风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会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对企业造成影响。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当今时代下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进一步加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还存在很大不足,无法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提升自身风险规避和防范的能力,这也是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产生影响的主要问题所在。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对内控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并降低企业出现风险的几率。但国有企业更多的是事后慌乱的采取措施补救,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生产运行进行监督管理,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立缺乏足够的科学性,无法及时规避和防范风险,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2.缺乏良好的内部信息系统

在部分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重视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无法有效的实现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共享。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内部还存在一定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和管辖、负责范围划分不清晰,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信息沟通系统传递上存在很大不足,颞部控制和本单位管理的信息系统之间不行适应,使得在有效的系统中内部控制流程无法发挥自身作用,影响业务和相对应的事项自动控制也就无从实现。

3.缺乏高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统一势不可挡,而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加强过程中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建立以及健全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正由于国有企业没有认知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企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建设相对落后甚至部分企业没有设置风险评估机构,缺乏经验丰富、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风险评估人才,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和执行,从整体上来说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发展、风险评估机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企业整体发展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4.工作者的水平不足

一项制度的建设实施不能单纯的依靠某一部门或者管理者,而是需要所有工作者的全力配合。对于企业而言,所以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的效果。不过,在我国实际的状况则是,诸多的管理工作者及员工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充分深刻的认知,一大部分的管理者存在错误观念,在他们看来内部控制度就是个摆设而已,是应上级部门指令所设置的机构,存在就可以了;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对于企业本身的情况及需求也不会过多考量,完全的照抄别的企业的制度模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根本不适宜本企业发展,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同时,员工的素质更为不乐观,一部分的人觉得内部控制是有专门的人去管理,和自身不存在关联,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效果很差。因此,在国有内部,工作者的水平不足将直接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实施效果。

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不完善的缺点,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促进风险预警和防御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注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如果出现问题,相关人员可以提前进行预警,然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风险对企业工作的影响。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可以对内部人员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对内部工作良好、高效的控制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2.建立高效的协同办公信息系统

企业逐步建立协同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企业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过去个部门“信息孤岛的现象”,比如过去对外出办公人员、外勤人员实行打卡是管理难点,现在通过手机GpS定位极大方便了信息系统管理,再如过去请假和差旅费报销等需填写纸质的请假单或报销单给领导审批,领导不在单位,请假流程就会中断,现在可以通过网上或手机app做网上审批。

3.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内控目标中有无存在的各种内外部风险,及时识别企业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清单,根据企业风险的轻重缓急,严格管理、定期反馈给相关负责人、不断提升风险点识别、经过集体分析和决策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形成科学、系统、协调的风险评估体系。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需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之内,合理保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4.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行提升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以及员工自身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而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对培训框架进行设计,并定期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对自身的员工聘用制度进行建立以及健全,并保证在人才选拔和聘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同时企业也需要不断加强对在职员工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员工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率,并对各个部门和工作岗位之间的互动进行强化,通过多加合作和交流不断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5.加大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人员必须要从这个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完善和提升,通过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具体的监管工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设置监察部门对相关人员的监管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内部控制制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6.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相结合

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更需要将制度在实际内部控制中进行落实和完善,同时还需要将文化、战略目标和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企业工作人员能够更多的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提升工作人员对企业的依赖和信任,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以自身经验来提出更高可行性、具有价值的意见。

五、结语

文章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从多个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法进行了剖析,旨在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升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光阳.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5):484-488.

[2]王凤仙.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08(8).

[3]孙国慧.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2(7):256-257.

[4]叶惠英.解析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2(14):263-264.

[5]刘燕琴.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与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架构的核心内容是内部控制,其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举措。这就充分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迫切性。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实践活动,在古埃及、古罗马的国库管理和中国西周时代的预算管理中就已存在。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完整。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将阻碍着内控的发展和完善。

2.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不完整。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为已经有效落实。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再好的制度都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企业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同时,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5.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内控动力。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只有在控制主体及其控制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有效控制。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方法是作为管理层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对整个企业活动实行监督的一种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如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这些方法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复杂程度的企业均十分重要。

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尤其是我国内控制度具有的用来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规避盈利或非盈利组织经营风险、制止虚假会计信息流入社会(包括企业主管部门)等功能要给予充分考虑。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特点的治理模式,以防企业内部控制中忽视了国家利益,给国家造成损失,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不乏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者执行不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如美国的安然、世通的破产,中国的银广厦造假、中航油巨亏、中行亿元舞弊窝案等,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借鉴国外的经验,财政部2007年也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将迎来一套类似于美国“萨奥法案”的标准体系,并且内部控制作为上市的通行证,约束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些都为国有大型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形成环境压力,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内涵

内部控制概念最先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49年提出,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从内部牵制发展而来,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CoSo-eRm)等五个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文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是为以下类别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自我评估和内部监督的五要素内容,成为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论述。我国权威部门目前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统一概念,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体系。

二、国有大型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财务报告不真实、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内部控制信息不能满足投资者或管理者的需要等现象,而且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即使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也疏于建设,并没有形成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与企业员工以及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认识有重要关系,国有大型企业的许多领导仍按照陈旧的思维方式经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等,忽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此外,企业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较低,体现在业务素质较低、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推动作用。

2、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会计系统,注重会计审计、缺乏风险管理和风险审计的意识。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也不成熟,部分领导者由于经营国有资产,产生了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扩大,缺乏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意识,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也忽视了风险控制,普遍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风险的分类及评估并设置权重,也缺乏积极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多在风险产生并造成损失后进行事后弥补。

3、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不仅是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证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都已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特别差,其人员多来自财务部门,很难开展审计工作并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并且必须对企业最高领导人负责,内部审计需按照上级领导的意愿进行审计结果的处理,形成了在工作、组织和经济上不独立的局面,审计人员多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影响了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发挥,使得对内部控制改革、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也不能顺利进行。

4、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的状况。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部分企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流于形式,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控制活动中,普遍存在没有把不同人员的职责予以分离的现象,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如会计人员兼做财务,既难以进行监督和约束,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若不能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就极易导致会计人员及领导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截留各种现金收入,产生个人舞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国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并不十分合理,由于经营的是国有资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还不能担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企业内部产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严重,高管人员的行为无人监管,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加强国有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重视人才激励、强化内部控制认识

要提高国有大型企业高层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对于企业领导者需激发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积极动力,如对领导者实施配股或者股权激励计划,高层领导者也将从提高的企业利润中获得金钱激励,自然会提高内部控制认识,加强企业管理;针对普通的企业员工,需鼓励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相应一套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制度,如改革人才选拔机制,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并在员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量化评估标准,员工工资与福利与财务指标和业务评估的数据相挂钩;建立聘任、解聘制度,激励和约束企业员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针对会计人员,应进行聘任资格考试,严把录用学历及职业道德观,并在后期定期进行组织业务轮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财产安全。

2、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国有大型企业应改变风险管理的观念,由被动控制风险转为主动管理风险,关注企业整体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位到风险控制及审计的高度。加强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系统,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定量和定性的风险评估技术,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确认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目标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保障机制,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企业持续高效运作,国有大型企业应设置专属的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培育一支具有较高职业水准的审计团队,内部审计人员也应摆脱从大部分来自财务部门的局面,应由非经理人员组成并能制约经营者,作为监事会的常设机构,由监事会领导,对董事会直接负责,并赋予其向外部审计机构报告的权力,从而保证其人员在来源和职责上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轮岗,实行固定时期负责制度,从而更好地起到监督作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4、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监督管理,实行职工参与制,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潜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及反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预算、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货币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等业务活动分别实施内部控制,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立上完全遵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同时要力求避免组织功能重叠,实现内部牵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循环的效率,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舞弊现象;再者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最后要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包括经济业务的有效确认和记录、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管理层与单位内外部的顺畅沟通等,企业及时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结论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激励、梳理整合、协调促进等作用,不仅可以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协助高层管理者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还可以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经营活动。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重视人才激励、强化内部控制认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及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四项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文霞: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J].财会论坛,2007(2).

[2]刘金义:“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J].审计研究,2004(2).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4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一、前言

近年来,安然、世通等系列舞弊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和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直接导致了《Sarbanes-oxleyact》(2002)(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2004)的建立。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其运营,有效遏制,堵塞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洞,规避企业及其他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经营风险,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包括资金在内的22个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7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薄弱,资金安全系数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是我国国有企业货币资金的普遍现象。研究国有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薄弱,贪污、挪用、非法占用、巧立名目套取现金、转移企业资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涉案额度更是节节攀升,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造成了巨大威胁。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岗位责任制度尚未建立,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1.企业没有设置专职出纳员,没有限制货币资金的直接接触人。这在货币资金管理中是最危险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2.出纳人员与总分类账的登记和保管没有分离。这使得出纳人员工作中发生的错误、舞弊无法被及时发现,使总账失去其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引发贪污、挪用现金时有发生而不被企业发现。

3.出纳人员与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明细账的记账工作没有分离。出纳人员同时负责收入、支出、费用等账目的登记工作,本身就为出纳人员贪污现金创造便利条件,且使其贪污舞弊行为缺乏监督。

4.出纳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没有分离。这促使出纳人员支出现金失去监督,诱使贪污、挪用现金等舞弊行为发生。

5.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专用印章的人员没有分离。这方便了货币资金的支付,意味着出纳人员从企业贪污、挪用现金更加方便、可行;且缺乏有效监督,使企业现金大大流失。

6.出纳人员与货币资金的稽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没有分离。这使得出纳人员在贪污、挪用现金后,其舞弊行为在稽核中不能被发现;而由于其保管会计档案,出纳人员可以在稽核环节后篡改、销毁原始记录,使其舞弊行为从始至终都缺乏有效控制,这会使出纳舞弊更加肆无忌惮。

7.出纳人员与负责现金的清查盘点人员、银行对账的人员没有分离。这方便了出纳人员贪污、挪用现金。

(二)稽核不到位,报销审批制度不严

企业中“一支笔”审核主观随意性大,有的滥批人情,使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得到报销。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其他人员的审核形同虚设,民主理财没能真正从制度上得到体现。

(三)支付程序有误

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规定程序(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申请、复核环节控制较为薄弱,使货币资金支付容易,贪污挪用现金等舞弊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造成大部分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不实,会计人员舞弊、贪污、挪用资金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因此,如何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成为一个迫切而引发多方关注的问题。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方案

由货币资金存在的上述问题知,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以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效益性为目标,以合法合规性、全面控制、相互制约、适用性、有效性、成本效益为原则。根据其目标和原则,应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货币资金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岗位责任制度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货币资金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有:①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②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和保管。③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明细账的记账工作。④出纳应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⑤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不得由一人兼管。⑥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的稽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相分离。⑦出纳人员应与负责现金的清查盘点人员和负责与银行对账的人员相分离。

(二)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确定审批人员,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企业应建立各项主要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基本程序及控制点,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由三个以上分设的岗位(经办、审核、审批)互相制约地行使职责权限,每一个控制点必须经以上三个分设岗位独立地行使职责后方可转至下一个控制点,这样,审批权限、额度控制、流程控制及岗位互相牵制等控制点相配合,就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

(三)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规范流程制度

货币资金每一笔收付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凭据,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依据,现金收入和支出凭证要连续编号,及时完整地入账,现金收入还应及时完整地存入银行;申请人、审批人、复核人、出纳各负其责,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①支付申请。企业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经授权的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②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性质或金额重大的,还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③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企业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等相关负责人员办理支付手续。④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为评价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应定期与对方核对往来账余额,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要相应地制定如支票、本票、汇票等银行结算凭证及印章等保管制度,力求实行钱、账、物分管制度。对现金收付的交易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收付款凭证,并要在原始凭证与收付款凭证上盖上“现金收讫”与“现金付讫”印章;出纳人员必须根据收付款凭证,按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日清月结,账款相符,严禁白条抵库。

(四)建立货币资金预算控制制度

货币资金预算的控制就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资金的收支预测和对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通过较为详细和较为远期的现金收支预测和货币资金预算来规划出期望的收入和所需的现金支出,可精确地规划企业现有闲置资金是否进行投资和经营中需要借款的额度和时间,以充分发挥资金效用和盈利能力。①预算的编制步骤:第一环节是企业主管部门下达预算的指导文件,其内容包括了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企业产品介绍、预算的编制方法和时间表、各环节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第二环节是由办事处编制销售预算和现金流入预算;第三环节是由企业修正预算后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第四环节是协调一致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②预算的工具――pFt系统。企业推行了一种通过网络进行预算编制的方式――pFt系统(projecttool),在企业的内部安装此系统,并设计了一种专门的excel预算表格可以直接输入到pFt的程序中。预算表格的内容涵盖了预算期内可能销售的产品名称、种类、数量、金额信息,还有销售合同的付款方式和预期现金流入量、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时间等等。信息输出后可以传达到多方,以便及时了解不断修正的预算情况。

(五)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公司章程或制度规定有权检查公司货币资金管理的其他人员,有权对公司的货币资金管理进行以下监督检查:

1.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位混岗的现象。

2.货币资金审批或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或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3.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的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货币资金的收付只能由出纳员负责,其他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不得接触货币资金。

4.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5.检查库存现金限额制度执行情况,严格执行定期现金突击盘点制度和核对银行账的制度。出纳人员要做到每日现金日记账余额与保管的现金核对相符,并经常与会计核对账目;已开出的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全部及时入账;所有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连续编号并顺序使用,错写作废的原始单据应加盖“作废”章后妥善保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S].2008.

[3]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罗青.内部控制设计、测试与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明辉.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叶陈刚.审计[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7]王世定,徐玉德.货币资金控制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8]孙永尧.内部控制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9]李明,徐玉德,赵志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陈元芳.内部会计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建设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也让我国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基本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了企业遵纪守法、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可靠的财务报告等目标的完成而进行合理保证的路径。从概念上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策略,该策略不但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层,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普通员工,这也就是说,在执行内部控制策略的过程中,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决策者、执行者,还是普通的员工,都是公平的,都没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权。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从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环境、对企业面对风险的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企业对获取信息的沟通和监督等。通过这五项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建立一些制度或者改善管理就能够完成的。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制度建设混为一谈

在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只要是将公司的制度完善了,细化了,那么这样就完成了内部控制。当然,内部控制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但是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制度建设,绝对不能认为制度建立健全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就完成了。相反,如果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出的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这样的制度制订得越详细,执行力度越大,企业的管理就越混乱,企业的生产能力就越弱。其实,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制订制度的过程,而是能够制订出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制度,并且保证制度能够有效执行的过程。

(二)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混为一谈

在我国,相当多的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是将日常管理做好了,其内部控制也就完成了。在他们的认识中,企业内部控制等同于日常管理,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诚然,内部控制常常通过日常管理来实现,并且随着内部控制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内部控制和日常管理之间的界限就越来越难以区分。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因此也就存在着严格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讲,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最高层次的管理,它不但融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而且还是保证企业日常管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将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的普通防范混为一谈

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内部管理人员的、,认为只要能够防止内部管理人员清正廉洁就实现了内部控制,达到了内部控制的目的。但是,从内部控制的着眼点来看,内部控制并不单单是防范内部管理人员的和,而是一种充满进取性、积极性和挑战性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努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全面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是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此,作为现代企业要想大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促进企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要大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认真指导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与培训,争取做到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认真领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确保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企业还要大力加强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控制环境。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根本保证。为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努力建设与其管理机制相互协调的内部控制体系,认真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协调内部控制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确保内部控制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内部控制的成本,从而避免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之间发生矛盾。

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形式主义,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符合本企业的实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为本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避免空洞的、苍白无力的条文;企业必须努力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程序。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为此,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研究,恰当决策,努力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仲兵.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及趋同与个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3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6

一、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要求

经济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企业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给我国企业的前进点亮了明灯,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一套权责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使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促进和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全力配合,覆盖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部门相互衔接,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企业内部的先进科学技术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企业风险的进一步加剧,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顺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企业顺利实现经营目标的要求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有效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之一,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能够监督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是否有序进行,能够体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控制作用和监督作用。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不断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4、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要求

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决策的根本,失真的会计信息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发现会计信息在每一环节的真实有效性,从而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状况。

5、企业防范风险的要求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不断加剧,没有对风险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企业就无法顺利地发展壮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发现企业自身弱点,加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工作,保证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意识淡薄

目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究和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企业内部互相牵制的阶段,把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这两份职责混为一谈,大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就可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这只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最浅显的认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起步晚发展快,但仍然很不完善,由此也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2、观念落后,内部控制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展较晚,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是停留在过去的思想和模式上,对于新的制度建设难以接受,没有转变经营观念,这就使得企业的职位设置和相应职责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缓慢。

3、企业内部风险意识不足

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企业内部对于风险并没有很强的意识,也没有跟随经营管理的改变而改变,风险意识不足,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进程。

4、权责不分明,无法追责

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可以让企业中从上到下每一个成员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在现实情况中却在存在互相踢皮球的现象,相互推责,推卸责任,最终无法追责,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企业内部决策失误的不良后果。因此,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才能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

在我国的企业中,形式主义的存在是普遍现象,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制度和计划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执行,只是走形式,缺乏相应的执行结果,很多计划都是不了了之。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流于形式。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都不到位,企业一些违规和错误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纠正,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6、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都缺乏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专业培训,即使有培训也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的相关要求,想象意识的缺乏和业务经验的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会计人员忽视严肃的法律法规,为所欲为,造成了严重的资产流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扰乱了内部制度建设秩序。

三、改进措施

1、提高员工素质,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的赏罚机制,用以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规范,侧面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应有的纪律和规则,自觉维护和实现经营任务目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员工行为规范化的要求,是企业团队建设的要求,也是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得以有效执行的要求。

2、健全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环境

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影响力较强,自我疏导能力十分有限,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竞争的必经阶段,实现权责分明、政企分管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建立明确的目标,才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其有效进行。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具有公有性,一些国情特殊问题就不得不考虑,特别是在保护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的制度功能上要充分进行考虑,选择和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理论和模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加快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3、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监督执行

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是否良好有序发展,企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都与恰当的评审、监督息息相关。监督可以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主要是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连续有效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监督评审应作为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应当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坚持公平一致、独立性等原则进行,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性,对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进行监督评价,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隐患,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4、提高企业内部沟通和信息交流

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够及时传达领会内部控制的准确信息,使得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沟通,这是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相互传递和交流,能够使企业内部上下都能够及时清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信息和情况,了解其岗位职责,及时进行交换和交流,从而减少由沟通不畅导致的额外成本和负担。应该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其有效性取决于各方面数据的及时准确性,该系统应该涵盖到企业业务的全部,这是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良好渠道。加强对员工该方面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制度,才能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支持和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进程。

5、加强外部约束与监督

政府要发挥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这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多数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思想较为淡薄,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监督,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促使企业自觉规范内部控制建设并进行有效实施,并且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对不按要求健全内部制度建设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另外,可借助于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在公平角度提供有效地内部控制报告,帮助企业纠正内部制度建设中的不正确行为。

6、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改进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水平,企业内部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系统的程序、维护和数据处理等不断完善,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控制,提高其可靠程度。充分利用各种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建立从上到下一系列全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并进行不断改进,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7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部分国企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

当今,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部分国企管理者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各部门间的相互牵制;一些管理者将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效益直接对立起来,仅注重抓企业效益,却忽视对企业风险的关注;还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不必制定系统的控制程序,致使企业内部控制无法得到落实;还有部分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等同起来。

2.国企内部控制的信息技术手段过于落后

在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善的信用、投资管理系统,这些国企也未建立采购、销售及物流等方面的管理系统,对企业授信额度、投资决策、资金预警、折让额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因而无法对资金流和物流进行有效跟踪与控制,使得业务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沟通。技术手段落后,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大幅度降低,同时还增加了主观人为或客观人为的犯错可能性。

二、国有企业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现阶段,国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真正将企业文化发挥出来的却很少。国企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如果员工有不忠诚、不敬业及不奉献等负面思想作祟,则会影响到国企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摒除传统的国企文化中存在的弊端文化。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优化国企内部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加强环境建设,国有企业应重视形成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一方面需要树立起主动内控思想,将内部控制真正当做国企经营管理的必要举措和重要环节,进而更加有力地开展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应该科学把握企业的内部控制内涵,国企管理者要将内部控制网络管理的框架建立于制度与头脑当中,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把内控思想渗透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企业内控的统筹管理。另外,要优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在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合理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强化内控制度的系统完善性,增加实质的内部控制内容,使制度更具操作性。根据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之间的变化情况来适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和管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

保证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是其自身具有科学性与正确性,国有企业应该结合内部管理的实际来确定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序和各项措施,通过征求内控执行人员的意见制定出全面合理的实施建议,促使内控方案和执行环境相互协调。其次,内部控制的策略应该按照规范程序来执行。提高内控执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思想觉悟是保证企业内控执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内控执行人员应自觉加强掌握企业的内控策略,将重要控制点正确贯彻并履行到位。另外,加强内部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实现内控执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系统的内控联络体系,使各层级间的信息得以贯通,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内控信息的传达效率。

3.加强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在职员工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鼓舞力和凝聚力。国企文化的建设也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强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企业应该培养一种健康积极的自身文化,将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统一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规划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企业员工的生活状态与工作情况。在企业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强化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内控执行效率和自我价值取向。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8

一、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及控制措施,其作用是保障企业内部营运目标的实现,它贯穿于企业制度、机制运行的全过程。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也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制定环节上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使得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

同时,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管理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法律规定,还是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将阻碍着内控的发展和完善。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

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企业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同时,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内部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为已经有效落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再好的制度都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我国应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借鉴美国先进的内控制度,大力推行适合国情和企业的内控制度。

(一)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环境建设,从根源上解决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存在着部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的状况,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环境又影响企业控制的目标和内容。从我国的现实看,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普遍不足,由于公司治理的内外机制欠缺,企业没有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改进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仅着眼于内部控制理论中限定的实施范围,更要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内外机制这样的高度来奠定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笔者认为,当前,应大力加强外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为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进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加强外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应着重从以下两点人手: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建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化。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立法力度。对内控制度的制定、指导、督查和处罚等措施要落实到位,加强法制宣传和执行力度,切实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建立一个法制社会。

(二)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同美国相比,我国企业应该特别要加强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同时切实加强软控制建设。

1.切实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在美国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其董事的选择,搭配及组成等方面都极为严格。

2.加强软控制建设。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形而下之学,人人可达,形而上之道,非常人可体会。有形的东西容易看到,通过模仿、练习而学会。无形的东西要通过不断地摸索、积累、思考而后才可能升华得到。通过这么多年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大多数企业已基本掌握了一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践。但由于缺乏管理理念,难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流于形式,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企业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从高层管理者做起,逐步学习、领会、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积极发挥软控制的作用。

(三)在实践中总结发展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理论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8.007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8-0010-02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所谓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准确、经营效率高、各种制度有效而制定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从更为动态的角度来说,就是上述的各种控制措施执行和管理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控制、决策控制、风险防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这几种机制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管理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善、资金和资产的安全。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2.1“国有”地位的缺位和弱化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大多数的国有控股实际上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从而导致控制的效率低下。一些国有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责任不明确,没有真正地执行内部控制,导致控制部门形同虚设,更不用说监督、约束机制之间的相互制约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多,缺乏有效的危机处理制度,进而造成各个部门间的风险信息不能共享,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国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

在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货物的采购、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责任不明确,有些人员从中浑水摸鱼,造成了企业的资产大量流失,财务信息的伪造和不真实。这些内部控制上的漏洞和缺陷都会导致国有企业的权责不分,缺乏权威性,内部的审计工作难以完成,从而造成国家经济的损失。

2.3缺乏内控意识

一些国有企业错误地将内控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对立起来,而企业的财务人员及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一些中层领导和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内控意识,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1]。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3.1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约束愈来愈严重。而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有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突出重围,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力量。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杜绝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关注资产的安全,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这样,国有企业就能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大大增强竞争力,有效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3.2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重心

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是需要制定一套健全的、科学有效的监督系统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转型期排头兵的国有企业,其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2]。

4构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措施

4.1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意识的培养

这是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首先要在企业上下宣传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使领导和员工充分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要具有强烈的内控管理的意识。只有企业的领导人身体力行,强化贯彻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意识,才能做到上行下效,带领各级管理干部与员工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带领大家参与到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中来。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的需求,对员工的录用、培训、业绩考核等方面要建立起明确的标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以适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需要。

4.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会计控制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会计控制制度。所以企业要特别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特别要对财务人员的分工明确,特别是要将出纳和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权职的分离,落实内部会计审核的责任制,要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责任人身上,并实行连带责任,在企业内部实行政务公开,建立起专门的监察部门、内审部门,对重大的财务费用开支进行多部门的严格审核,并实施联签制度,构建起严密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要定期对企业和下属的子公司进行审计,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能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数据,以便决策者制订出更符合企业情况的发展规划。

4.3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重视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国企的领导者要把握好“度”,既能收权也能放权。要以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激励人才为目标进行相关机制的建设,同时用硬性的约束机制促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依据企业的管理模式,将内部控制的执行、约束、监督、反馈进行合理的配制,要做到决议有结果,落实有回音。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对重要岗位的人员进行选拔和激励,将认真可靠、具有专业能力的员工放到内部控制的重要岗位上,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管理中来。同时,对那些不思进取,工作态度不诚恳的员工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必要时要责令停职、离岗和予以辞退。

4.4建立合理的纠错机制

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在实施过程中会有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影响内控的实际效果。所以,建立起合理的纠错机制,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改正错误,避免出现更大的偏差。设置纠错机制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底线,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轨道。

5结论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构建关键在于从领导者到每个员工都要具备强烈的意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同时依法保障会计秩序的正常化,使会计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并及时修正内控制度,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国企内控制度建设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通常机构人员复杂且层级较多,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而其内部控制既要做好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良好控制,又要做好各公司内部部门间的良好配合。一般而言,国有企业下属的子公司数量越多,其经营管理层次就越复杂,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将越高,因此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必不可少。

全球经济一体化化背景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走出国门,而它们在开展海外业务时更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和约束(中航油失败的案例就是国有企业在新加坡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悲剧)。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董事会和管理层要加大对重大风险环节的重视,同时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最关键和最主要的内容。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建设的思路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体上到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下到全体员工,是包含全员在内的控制。但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关键的责任主体(即董事会和管理层),只有关键责任主体首先具备风险意识并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才能带动下边各层级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执行更加有效。为此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前,要重点关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想法和建议,确保建设方案符合他们的预期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憧憬。

(二)内部控制目标建设的思路

内部控制目标是国有企业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而每个国有企业因所处行业和发展态势的差异,会构建自己独特的内部控制目标,确保有效识别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以进行处理。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标是什么(包括整体目标和各业务部门的目标),分析可能影响各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因素中隐含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及运营风险),为各类目标设定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并重点关注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对目标影响程度也较大的风险,从而确保所制定的控制措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程序建设的思路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条主线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目标设定是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风险分析和防范是流程规范化设计的依据和逻辑,而内部环境、信息沟通和监督是这条主线的三个支撑。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将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环境、信息沟通与监督在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上穿插起来将发挥更好的效果,如风险评估应包含整体层面的风险评估和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评估;监督应包含整体层面内控评价方法和业务流程层面内控评价方法。

(四)内部控制方法建设的思路

1、国有企业要改善支撑环境

在国资委的推动和两层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国有企业要改善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进行明晰的权责分配。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明确董事会对风险管理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决策权限,对董事会董事结构进行优化,确保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的独立性,并且适当增加外部董事的比例。

2、国有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要强调以风险为导向来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内部控制之中,构建规范完善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按时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检验;要切实抓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防治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等人员在道德层面的缺失。

3、国有企业要完善制度流程

作为控制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制度流程是通过目标设定和风险识别而制定的控制活动,通过审批授权政策来规范业务流程。目前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都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控制活动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例如不少企业没有构建内控评价标准,这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4、国有企业要促进信息沟通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及时传递和了解,如果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将引发内部控制的失效。为此国有企业要从内部报告、信息收集机制、保密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的建设,确保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在整个企业内部传递。

5、国有企业要提高监督能力

国有企业要通过监督来实现对内部控制动态的更新,并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具体操作时,国有企业要将监督丰富为多种具体手段,如强化对重要事项的监控、风险预警、内控评价考核及内审监督等,从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此外,国有企业也要重视加强责任主体间的互相监督,确保董事会和管理层不会因职责重叠而产生舞弊现象。

三、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将日益显著。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本文笔者从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建设、内部控制目标建设、内部控制程序建设、内部控制方法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就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6)

[2]邝灿梅.风险导向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