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47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1

小学生日常的文明礼仪常识

一、穿着礼仪

1、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二、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三、乘车礼仪

1、上学放学自觉排队候车,注意维持候车地点的整洁,有秩序地上下车。

2、在校车内不吃东西,文明乘车,自觉保持车厢洁净。

3、乘坐校车不抢座位,主动给小同学和有困难的同学让座。乘坐公共汽车、船应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

4、在车上不做危险动作,注意乘车安全。

四、社会礼仪

1、要他人帮忙,说声“请您”或“麻烦您”,得到别人帮忙后,说声“谢谢”。

2、不小心影响别人休息或工作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不小心影响了你,并诚恳地向你道歉时,应宽容地说“没关系”。

3、与人交谈,态度要真诚,说话要和气。听取他人发言或说话时,要正视对方,不能漫不经心,不能随便插话。

4、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挖耳、抠鼻、剃牙、剪指甲等。

5、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6、遵守公共秩序,应排队购票购物,对工作人员有礼貌。

7、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8、慰问病人时,要说:“您好好休养。”并带上慰问品或鲜花。

五、购物礼仪

(1)进超市购物,要按规定存包。

(2)购物时,若对已选购的商品感到不满意,应主动将其放回原货架区,不能随意放置。贵重商品应轻拿轻放。

(3)超市内的商品不能随意品尝、试用。

(4)付账时要自觉排队。

(5)对售货员的热情服务要表示感谢。

(6)所有商品都要付账,不“顺手牵羊”,占小便宜。

六、赛场礼仪

(1)文明观看。有秩序地进场和退场,比赛精彩处要热烈鼓掌,不喝倒彩,不向赛场内投掷物品,离场时主动清理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不乱扔垃圾。

(2)文明参赛。遵守比赛规则,不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尊重竞争对手,不故意伤害对方,对对方的冒犯要克制。如果认为裁判有问题,要按照程序向有关人员提出。

(3)文明裁判。要公平、公正。

七、网络礼仪

(1)认真学习网上知识,不浏览不良网站和信息。

(2)与网友进行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上网时间要控制,不沉溺虚拟时空。

(5)不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八、假日旅游礼仪

(1)文明行路。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听从交通民警和交通信号指挥。要走人行道,不跨越交通隔离护栏,不抢行机动车道,不三五成群并排行走,在行人拥挤的路段,不追跑打闹,横冲直撞。

(2)文明乘坐。主动配合乘务人员维护公共秩序,要按顺序、慢步轻声地登车、登机或上船,扶老携幼,不抢占座位,不大声喧哗。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主旨;语文素养;语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要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迁移文本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实践,如构词方法、句子表达方法、某个段落的构段方式、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里的某种描述手段等多种方式。很多教师已经深谙其道,不仅在备课时能有意识地设定迁移拓展的目标要求,还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迁移拓展经验,养成了迁移拓展的教学习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了语言形式训练的基础。

形式不再是秘密,核心内容如何聚焦,成为“语用训练”有效的关键。“拓展点不能随意选择,一般要以课文的主旨为依据”,而常识性课文和非常识性课文的主旨不同,拓展内容自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何为常识性课文呢?施茂枝教授在《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一书中阐述常识性课文为:“意在传播知识作为本质特征是判断常识性课文的依据或标准。”如《回声》《鲸》《只有一个地球》等用了较多说明方法的说明文,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的小品文。反之,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的文章称为非常识性课文,语文课本中以此类文体居多。据此,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应该指向“知识内涵”,而非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则应该指向“审美内涵”。

一、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指向“知识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认识文化价值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上,对“语用训练点”的慎选、慎用,是“语用训练”有效的前提。非常识性课文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在语用内容的选择上,尤其需要每个一线教师细细斟酌。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内容上以宣传知识为主要写作意图,又充满童真童趣,兼具知识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本课设计的拓展点就选择在了解动物特点上,即将拓展的内容指向百科知识,将知识拓展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紧密结合。设计如下:

指导学生了解青蛙等其他动物冬眠的特点,并指导朗读后,出示小鸟、小猫、小猪、小鹿的脚印,进而训练表达,让学生把横线补完整,交流、评价、朗读。

师:小朋友,说说他们画的是什么吧。(预设:小鸟――小草,小猫――梅花,小猪――剪刀,小鹿――树叶)

出示――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又

小猫,小鸟。

小鹿,小猪。

不用颜料,几步。

为什么没参加?他在。

同样,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小蜗牛》一课的教学设计将课文体式定位于介绍知识的常识性课文,在此主旨定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碧绿碧绿”的意思和重叠方式,接着换词形容树叶颜色,添词形容白雪颜色,循序渐进地进行词语积累与运用。将认识小蜗牛爬行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小树林的特点贯穿于“语用训练”的始终。指导朗读时同样不强调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情,而强调读出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树林的特点。如教学认识不同季节树林的颜色时,设计如下:

师:请注意这个词――“碧绿碧绿”。小蜗牛,你为什么要将“碧绿”重叠起来用?单用一个“碧绿”不行吗?(说明颜色很绿很绿)

……

师:哪只“小蜗牛”还能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看到的树叶的颜色?(金色、金黄)

师:哪个词也可以重叠起来,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碧绿碧绿的树叶全变成了

的了。(出示)

……

师:“小蜗牛们”,大家知道能用知道的词语来形容雪的颜色吗?(预设:白白、雪白、洁白……)

师:这一次,小蜗牛看到地上盖着

雪。(出示)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把“在语言实践中懂得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等在沙漠中的特殊作用,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首先,将第三、第四自然段讲述小骆驼的沙漠旅行作为重点,质疑探究来了解沙漠恶劣的环境特点。其次,在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骆驼妈妈怎样引导小骆驼轻松应对风沙,为下文感受小骆驼的自豪作铺垫。最后,让学生扮演小骆驼,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学生练说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从脚掌、驼峰和睫毛几个方面说,这又是内化有关骆驼的知识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文字运用,彰显了语文的实践性特点,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同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也彰显了异曲同工之妙。

二、非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凸显“审美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谓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理解能力;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也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将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视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获得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在此学习过程中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获得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精髓,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之一。

非常识性课文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毋庸置疑,正是要在学习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知与理解。目前,各种教学设计中,不顾常识性与非常识性课文的辨析,一味重写法、轻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教学《匆匆》一课,单纯强调工具性,只注重语言形式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仿写句子。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赵昭老师教学《匆匆》一课第三自然段时,采用先交流w会感受时间匆匆流逝,再用上句式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的拓展迁移法。

师:“去的尽管去了……怎样地匆匆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

这样,笔未落,情已发,为接下去语用训练的有声有色作好了铺垫。

师: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_____是匆匆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句话吗?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来作一首小诗!

生: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

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阅读的时候,日子从思考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

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用心感受句子蕴含的情感,实现理解“语言文字”向理解“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接着,让学生发现语言之“形”,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实现对本文语言形式的挖掘和把握。最后,内化表达之“法”,当学生体悟到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如此表达的精妙所在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实现语用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课,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高玉梅老师授课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卡罗纳的“痛”,巧妙安排如下:

“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画出能感受到卡罗纳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心情。”

学生自主交流,抓住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初步感受写作手法的同时,体会卡罗纳悲痛的心情。

“ppt出示句子: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交流: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写出卡罗纳的心情?”

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写作手法,并深入感受卡罗纳的悲痛的心情。最后,真切地走进卡罗纳悲痛心情,设计练笔如下:

“卡罗纳大哭,因为他想起了

。可是没有母亲,放学时,;他参加考试时,;他肚子饿时,

;他时,。”

三次交流,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表达的支架,让学生练说仿写,学习文本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描写的方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方法的习得是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卡罗纳失母之痛为内容指向,不断地丰富情感认识,为下文教学他人对卡罗纳的关爱作情感渲染,也为彰显“爱”的主题做铺垫。

总之,教师若无正确的认识,不顾常识性课文与非常识性课文的文本区别。着力关注语用,忽视常识性课文中的常识性、科普性知识和非常识性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价值,不顾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体验,就会产生教学的偏颇。反之,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奥妙的同时,相机引导感悟文本,情感共鸣,语言训练就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将承载更多温暖的有思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感悟。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仁增.可贵的坚守可喜的突破――对两节《匆匆》的分析与深度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5]刘春平,叶润生.丰富想象了解常识发展语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10(1).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3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过度追求语文知识的外显性学习,对于默会知识的了解较少。学生在课堂中只学习了外显知识,在课堂中表达的机会少了,且学习的知识无法直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还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学习默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默会知识概念分析

默会知识这一理论是由英国思想家迈尔克提出的,心理学家滕伯格认为默会知识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默会知识强调了人们的领会能力,需要人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把握。默会知识通常是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知识,人们无法直接的观察到一个人拥有的默会知识[1]。教师想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默会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默会知识进行培养,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2.小学生学习默会知识的作用

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属于对立统一的,显性知识是默会知识表现出的一部分,而默会知识则属于显性知识的拓展。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没有明确的规范,个人的经历以及特点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于默会知识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授显性知识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而这些内容也无法通过语文课堂直接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默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实际运用

3.1在教学情境中运用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通常强调的是知识的情景性,学生获得默会知识通常与特殊问题或者情境有关,是对特殊情境的综合把握,因此默会知识产生作用与情境有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个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属于重要的资源,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并创立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2]。例如教师在讲解《荷花》一文时,就可先引导学生创立教学情景,唤醒学生的默会知识,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看待荷花的,再挑选一些学生扮演课文的角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荷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就能够体会到文中人物感到荷花的感受,能够充分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综合素质。

3.2改变师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尊卑的关系较为明确,影响了学生运用默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师生地位,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默会知识与学生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且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视角与感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常与教师的感受不一致,此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运用默会知识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能以教师的身份镇压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运用默会知识理解课文,且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3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默会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述中组织语言,从聆听中学习知识,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因此教师应当以文本为基础,指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实践,从听说读写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汉字入手,利用汉字的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记忆汉字,利用同音、汉字的象形等特点,还可用用编字谜以及加减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默会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记忆汉字。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当布置一些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制作手抄小报或者进行小作文比赛等,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运用默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4组织交流默会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默会知识的运用程度也不同,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已经掌握的默会知识[3]。通过默会知识的交流,就能够得到整体的认同,最终使全体同学都能够正确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整体水平。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头脑风暴的过程,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例如在讲解《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时,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默会知识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感受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想法,更深入的理解文中两只兔子的想法,提高语文水平。

4.结束语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0引言: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国策之一。但是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影响和教育,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一、从小学教育培养的目标看,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懂法、知法与用法的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小学生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段,也是学法懂法的最好阶段。因此只有让孩子树立简单的法律意识,认识一些基本的常识,并让其了解法律的运用,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会为人处世、遵纪守法,才能够达到语文教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小学的阶段中,必须把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当作教育的重要任务来贯彻落实,要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知识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二是由于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与减少学生犯罪的重要途径。任何不良的习惯与思想的形成,都是通过长期的经历慢慢养成的。因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快速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与影响。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而普遍的网络危害。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当中,受到色情、暴力等网络游戏、影视节目的影响,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矫正和疏导,小学生将会在坏人的教唆之下,被人所利用,还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此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语文教师不但肩负着教书的重任,同时还背负着育人的难题,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还必须要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做遵纪守法之人。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之中,老师应当借助一些经典的故事、案例与课文,让小学生们明白守法懂法的道理与好处,让他们了解到必要的常识,并养成守法、懂法的好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2.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之中渗透法制教育主要的途径

2.1充分地挖掘课文的重要内容,并增加学生的法律常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必定对他们宠爱有加,通常情况下放纵溺爱偏多,而严格要求偏少,再加上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他们从小我行我素,顽皮任性。如果这些孩子再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那就很可能会养成目无法纪、目中无人的恶习,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从当前的教学质量来看,许多的老师仅仅注重语文教学,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却并不是这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并利用一些法制教育相关的材料给学生们上课,贯彻落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小学的语文教材当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可以拿来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材料,老师们应当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并挖掘出可以提供法制教育的题材。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老师们就可以这样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成为鸟的天堂呢?”当学生们在熟读课文之后方能明白,因为当地的人们不允许别人去捉鸟,鸟儿得到了安全的保护,才使得该地成为了鸟儿的天堂。紧接着,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来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保护鸟儿,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可以把“爱鸟周”的相关知识讲述给学生,并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护鸟、爱鸟意识,并增强学生们保护动物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2.2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2.3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3.结术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法制教育,这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深刻地认知到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发掘教材的内容,整合与引入各种法制类教育的资源,并积极地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日记等方式进行对孩子的教育,让法制教育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07,(10).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5

关键词: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0-01

藏区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汉语教学可以帮助藏区学生掌握汉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促进藏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识字是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基础,所以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是中学小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研究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本文通过对20所藏区中小学一共1785名学生和251名汉语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藏区中小学学生的识字数量、识字准确率以及识字教学的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为调查问卷法、汉字认读测试卷、教师访谈等。下面对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一些分析。

1.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1.1汉语识字教学效果的分析。为了了解藏区中小学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本文设计了汉字认读测试卷,汉字认读测试卷上的测试汉字范围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汉语课标》上对每个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汉字都提出了要求,分为"掌握"和"认识"两个类别。"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读,还要求学生会写,能够理解汉字的意义;"认识"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会读,知道基本的意思即可。汉字测试卷包括40个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汉字,其中20个汉字为"掌握"要求,20个汉字为"认识"要求。由于条件所限,只选择了20所学校中的小学二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下表为测试结果。

(1)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较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较差,没有达到《汉语标准》的教学要求。小学二年级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58.1%,对"认识"要求汉字的准确率只有52.2%。初中一年级就更差,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48.9%,对"认识"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53.2%。可以看出来,随着年级的增加,要求掌握的汉字数量越多,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越差。

(2)对"认识"要求的汉字掌握程度略好于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小学二年级对"认识"要求汉字的准确率比"掌握"要求汉字的准确率高4.1个百分点,初中一年级对"认识"要求的汉字准确率比"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高4.3个百分点。由于《汉语标准》对"认识"要求的汉字教学要求比较低,学生普遍能够读出来,而对"掌握"要求的汉字教学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仅要读出来,还要能够写出来,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汉字的意义。要求的高低不同决定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一致。

(3)对常用汉字的识别准确率较高。本文还对汉字认读测试卷中的汉字进行了分类,分成"常用汉字"和"不常用汉字",分类是以藏区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为依据的。发现藏区学生对"常用汉字"认读的准确率比较高,能够达到75.3%,而对"不常用汉字"的认读准确率比较低,只有36.2%。这个现象反映了常用汉字因为出现的频率高,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生掌握的就比较好,而学生接触不常用汉字的机会比较少,自然认读的准确率就比较低。

2.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识字教学时,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本文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了一部分教师的访谈。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问卷如下:

2.1汉语识字教学任务普遍不能完成。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发现对于"每节课的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怎么样?"这个问题选择a的只有51.3%,说明汉语教师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困难导致了汉语教师基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2要求太高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首要因素。下面表格是对《汉语标准》对学生掌握汉字数量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和"认识"的汉字数量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但是要求明显是比较高的,这个标准已经接近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了。因为藏区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学习汉语的困难比较大,藏区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也比较缺乏,这个标准对藏区中小学学生而言肯定是偏高了。

2.3学生接受能力差到致使完成不成教学任务。藏区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个因素也到导致了藏区中小学在完成汉语识字任务教学时遇到了困难,再加上有些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差,汉语教师教学技能欠缺,对汉语的教学规律不了解等因素,使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3.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提出的建议对策

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学普遍完成不了《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教学任务。下面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3.1修改《汉语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修改《汉语标准》,降低对藏区中小学的汉语识字的要求。可以将一些比较常用的汉字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常用的汉字可以不作为教学要求。这样可以降低藏区中小学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帮助。

3.2将识字教学和词语、作文结合起来。在调查中可以发现,藏区中小学在进行汉语识字教学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讲识字教学与词语教学和作为教学隔离开来。这样做不能够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致使学生不能对汉字进行长期记忆,导致识字教学效果不好。如果能够把识字教学和词语学习、作文练习、阅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3.3创设汉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创设汉语学习的环境是解决识字教学困难的根本解决出路。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用汉语授课,学生在汉语课堂中也尽量讲汉语,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尽量使用汉语,只有不断地使用和练习,才能使学生认识汉语,掌握汉字。

4.结束语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汉语识字测试卷,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发现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汉语标准》制定的教学任务偏高,没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等。要想提高在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的教学水准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索

1.绪论

小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书面语言的首要前提是学习识字,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掌握的汉字基础不够,阅读及写作也会一筹莫展。简言之,小学生识字就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1]。

2.模拟情境,激发兴趣调查显示

若教师习惯调动起学生脑海里已储存知识的领会及日常积累的生活体验,使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就可以使学生记忆中的知识苏醒过来了,以增强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2.1结合生活,运用情境多识字

生活如同一本书、也如同一位好老师。所以,教师指引学生识字时可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记忆。

2.2结合以往常识,延伸知识多识字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已有的生活领会来识字。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又可以增加知识储存量,使学生深化思维、放宽视野[2]。

3.利用多种方式,开放性识字

小学生对外界新事物都很感兴趣,尤其都很留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奇事物。例如:各种广告商标、报刊杂志等。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识字抑制在学校里,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在更广的氛围环境中开放性识字,借助各种平台让学生轻松的识字,而且还要灵活的引领学生自主识字并掌握识字方法[3]。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轻松学习识字,让识字活动变得快乐而有意义。

3.1采用学校的文化资源

开学之初,同学们之间互不相识,对自己走进的新环境感到新鲜好奇,也迫不及待的想认识几个身边的新同学。这个时侯,教师就可以采用一些方式,组织学生逐次自我介绍、列值日轮换表等,把学生的名字写出来,给学生互相认识,相互认识的同时也看到小伙伴的名字是哪几个字了。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也时常引导学生识记同学的名字,久而久之,学生就有意无意的把识字和身边的环境相联系,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迅速有效的学习识字。

3.2借助电视媒体的讯息资源

在生活中,家长们大多都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唯恐看电视影响到孩子的视力及学习成绩。实际上很多电视节目是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例如:动画片、儿童智力节目等都蕴含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其中获得一些学校课堂教学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在电视上听着标准悦耳的发音,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文字,日积月累,学生在不觉中就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生字和知识[4]。

3.3借助社会的人文资源

社会相当于一所大的学校,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增长见识。例如:路边精炼有创意的广告语、光彩夺目的广告牌,都会吸引到上学放学路途中孩子的眼光。家长可以经常询问孩子广告牌上的字怎么读,老师教过了没有。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认识和学习了更多的字。

4.利用多种途径,轻松的识字

4.1运用教具游戏的方式,形象动态的识字

心理学表明:动态的事物才会引发小学生视觉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就要采用以多媒体的声像动画系统为主导,借用动听悦耳的音乐及多彩变幻的画面,来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探寻、对学习识字的意愿。例:在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的时侯,教师最好能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放出黄山秀丽的神奇景致,特别是很多奇形怪状罕见的石头,让学生在对黄山奇石的惊讶和不禁发出的阵阵感叹声中体会黄山奇石独特的壮伟和魅力。

最受孩子欢迎的活动形式莫过于玩游戏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是难以比拟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找准游戏使其与教学内容识字适当的融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思考、创新。在每堂课中利用好汉字自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与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联想、比较和思考,轻松愉快地识字,让学生随意的发挥想象力放飞思维尽情发展。那么,识字教学将会事半功倍[5]。

4.2应用儿歌,开心识字

(1)在小学语文的新字词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几个难懂易错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顺口溜辅助教学。例如“一木木,二木林,三木森森林是动物的家。”以此让学生很快记住这相关的三个字。再如教“兄”字时,可以告诉学生记“上面口,下面儿。好兄弟,不打架”。采用这些趣味的顺口溜辅助识字的方法,生动幽默,简单易懂,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语文课堂也变得趣味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促使识字效果倍增。

(2)加减偏旁部首,灵活识字。小学生识字教学中,会时常用到“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方试,帮助学生灵活识字。使用“加一加”把已经学过的一些熟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合在一块,组成令一个新生字。例如:女+子=好、口+斤=听。运用“减一减”把已经学过的一些熟字减去某一边,组合成另一个新生字。例如:朋-月=月、明-月=日。以此来让学生灵活的识别形近字、轻松地掌握更多的字词。

4.3有效的组织活动,以竞赛的方式识字

采用竞赛的方式是依据学生好强的心态,把每一项练习与竞赛相融合,诱发出学生对语文识字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把已学知识更好地深化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看谁在看电视的同时认的字较多,在班级里展示并和同学们交流。也可以在看课外书的时候比赛看谁认识的字比较多,积极引导学生看课外书,同时达到学习识字的效果。

5.总结

小学语文新教材给学生增添了很多种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及途径。应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一些有效的识字方式,学习理解多方面的识字方法,增强学生对学习识字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仔细分析语文教材上的主要特点和编写教材的思想理念,详细考虑提取不同的语文教学构思。选取各式各样的语文识字方式,这样语文识字教学也就变得妙趣横生了。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在语文课堂上掌握识字方法,进而轻松解决语文识字教学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实现教育理论中的三维标准,为同学们一生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新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郎正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11(01)

[3]包秀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6)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7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改善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而目前的多数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教材上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施灌输教育,不断使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练习,对其课外阅读不加重视。这极大局限了学生的知识面,造成学生视野的狭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极为不利。

2.家庭的阅读气氛较缺乏

家庭阅读氛围的缺乏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对读书的兴趣不高,认为读书无法带来现实的利益,学习的作用不大。这种错误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也受到了影响,导致其在思想上对读书不加重视,甚至在学校的学习也想办法敷衍,更不用说课外阅读了。家庭阅读气氛的缺乏,给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改善带来了较大阻碍。

3.现代媒体减少阅读时间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阅读的减少。小学生常常容易沉迷于现代媒体,这极容易导致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下降。此外,现代媒体所传播的许多信息都有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学生长期关注现代媒体也容易使其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有利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性不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就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效果不佳的状况。对此,教师首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依靠教材上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个方向,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如在学习课文《神笔马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进而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有利。

2.家庭要塑造良好阅读氛围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缺乏阅读的氛围。家长多忙于工作或对读书缺乏兴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使其认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此,家长应从自身进行审视,须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胜过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家长可以时常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购买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书籍,使其能够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如家长在空闲时间可以去书房展开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使其也能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接触课外阅读,对增强其课外阅读量非常有帮助。

3.要促使学生正视现代媒体

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休闲时间多用于观看电视、上网等,进而造成了阅读的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许多小学生被先进的科技所吸引,对其盲目追求崇拜,导致一些错误的知识以及观念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对此,教师和家长不能严加禁止,只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当前的历史剧对许多历史人物的称谓都有一定偏差,如许多影视剧中对皇帝的年号、庙号不加区分,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基本常识产生了误解。教师可以根据电视热播的历史剧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通过查阅一定资料获得真实的信息。教师要促使学生正视现代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对其中迷惑的地方要多进行课外阅读,进而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阅读理解数学文本知识建构元知训练

阅读理解不但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1.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

2.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

3.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4.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阅读理解数学文本知识建构元知训练等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小学的文学常识篇10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地位:功能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和中学教育共同构成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必须根据人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施教育,因此每个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作用不同,地位当然各异。那么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乃至整个社会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如何认识小学教育的价值?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有什么意义?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始终没有做出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小学教育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这关涉到如何认识小学教育,如何端正对小学教育的态度,如何促进小学教育发展的大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常常是低估甚至是轻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孩子王”的事情,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不足道的,小学教师的文化功底远没有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那么高深,因此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很低。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以传授知识的高低深浅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层次高低的偏见所造成的错误认识。殊不知,在整个教育结构中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机构有着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价值,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替代。

那么如何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笔者认为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特殊、又非常关键的地位,这里应该把握三个基本要素:(一)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奠基地位;(二)小学教育是具有开端价值的教育;(三)小学教育是培育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奠基地位

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奠基价值,是小学教育地位的核心属性,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一一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中学教育都属于普通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它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够逐渐、逐级普及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具有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性质。这犹如一项建筑工程,没有基础,工程无以建构,而建构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更需要坚实深厚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基础教育过程都比做基础的话,那么小学教育就是基础部分的基础,这就像高层建筑的地基部分。地基是整个基础部分的下位结构,是直接承载建筑物影响的地层部分,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建筑规格要求的地基建设,整个建筑将是一座不稳固的建筑,甚至可能是一座危险的建筑。笔者这样讲,并不是要故意抬高小学教育的地位,而是在于强调小学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但在对小学教育这种奠基地位的传统认识中,人们常常把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作用看得更多一些、更重一些。这是一种对小学教育奠基地位缺乏全面认识、深刻认识的表现。小学阶段文化知识的教育任务固然重要,它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工具学科(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如此。但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奠基作用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尤其在思想道德方面,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各种行为习惯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不是定向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旅通识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要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小学教育,培植起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就具备了人生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反之,一个人在几岁、十几岁期间养成了不良的品德和习惯,那将贻害终生,悔之不及。由此可见,小学教育的奠基价值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如果我们把小学教育的内容分为科学知识和道德品质、个性品质两大部分的话,我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放在第二位,因为这些知识在超龄后可以弥补;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品质(包括思维品质)的养成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些方面的素质在成年后是很难再塑的。这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必须记住:再教育比教育难。”

二、小学教育是具有开端价值的教育

小学教育的开端价值是体现小学教育重要地位的特殊因素。这是由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初始阶段这一特性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起点的问题,没有起点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不同事物的起点其价值是不同的。

在自然界,任何事物的起点只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与该事物后来的发展变化难以分出孰重孰轻的关系;而在人类社会里,很多事物的开端却有着不同凡响的重要价值,尤其在创新事物里,开端的价值更无法估量。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一方面道中了事物开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万事开头难”,是说人们在实旌一件新事物时,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做好开端阶段的工作,但又往往做不好,甚至是经过失败以至多次失败之后才能摸到门路。这说明揭示事物的开端和摸到事物开端的门路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那么如此费时费力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还要苦苦地追求呢?因为任何事情都要从开端做起,没有开端就没有事物的一切,如果把事情的开端做好了,就等于成功地完成了事情的一半。因此人们道出“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一至理名言。好的开端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是因为好的开端奠定了好的基础和前提,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澄清了事物进程的操作思路,因此,好的开端对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在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价值就正如上述提出的“好的开端”的价值一样,是既重要又特殊。只有小学教育普及了,小学教育质量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才有了提高的基本保障,中学教育的质量才有了提高的可能。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教育的角度讲。如果从个人的角度讲,一个人接受了完整优质的小学教育,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那么,他就具备了人生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宝贵条件,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培养教育中成为人才。

在学前教育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初始阶段的教育称作启蒙教育,这是有道理的。启蒙,就是把人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开发出来,使之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这实在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大事业。今天的小学教育如果仅从学习文化知识的角度讲,它仍然是一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只不过今天的小学教育任务已远远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能涵盖的,因此我们不把小学教育称作启蒙教育,而称作初等教育。

这种开端性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个人发展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抓好的教育过程。各国实施义务教育,首先从小学教育抓起,也就在于小学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开端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无法替代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认识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时,应该深刻认识小学教育的开端价值,把握好这个特殊的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

三、小学教育是培育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如果说奠基价值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开端价值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特殊性,那么“黄金教育时期”的价值就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