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6:13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1

环境管理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管理指的是对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进行管控活动;广义的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从其定义来看,二者是相互的关系,前者没有把维护生态平衡纳入环境管理的内容,没有从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后者扩大了环境管理的范围,把局部的污染同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结合在了一起,冲破了狭义的范畴,从而把环境与发展联系了起来。

1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公共性环境管理的公共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间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的不全面、外部经济结构不完善、规模经济内容缺失、网络创新力不强等,尽管政府部门在园区规划、资金应用和管理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优惠,但是从长期发展的层面来看,由于缺乏内在动力,工业园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旧不是很明显;另外,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工业园区企业通过相互联接形成共同体,对于那些处在发展节点的企业,并非能够一定可以获取到经济效益正向的增长。因此,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公共性不足,无疑使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资源价值不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

1.2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思想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着比数量、创政绩的思想,因为在很多时候对申请进入园区的企业把关不严,或者对已经进入园区的企业放任不管,严重的阻碍了工业园区整体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进入园区的企业不能够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依旧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策框架下运行,企业没有认识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对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1.3市场经济化的差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由政府强制推行改革,这种形态就表现出来正式规则的人为改变,而不是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逐步转变的过程。所以,工业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问题及对策刘文跃园区建设中,还是政府的直接管控占主导地位,对工业园区建设的管辖范围几乎整体概括,依旧没有形成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

1.4GDp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GDp增长已经成为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指标,从而忽视了环境指标的恶化,尽管当前一段时期我国从上至下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还是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1.5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综合规划和设置工业园区的工业污水排放是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的问题,因为污水具有污染浓度高、排放无规律等特点,在早期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排放污水的相关设置都不是很到位,而且长时间的应用已经导致了老化的现象,存在着污水外泄的风险;新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排水系统,一般都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同一个平面上,如果是在同时排放污水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相互之间的冲击,使得有部分污水未经过处理就流入河道。

2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新思路

2.1确立综合管理思想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实施综合决策和搞好环境服务,实施综合决策的内容是在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强调将环境纳入园区的综合决策,对入园企业进行资格核定和有选择的进行过滤。要做到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日常办事程序,要建立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无环保治理技术和无有效预防措施或者治理成本超过其经济效益的项目、环保治理资金不足和不能到位的项目、严重污染项目禁入。搞好环境服务的内容是在良好的环境服务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下,从而吸引外来投资,其也是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将园区作为整体进行环境管理并提供集中的环境服务,在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一些化工园区必须集中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固废处理中心,有效的对园区内环境进行保护。

2.2加强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严格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行执行,在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时,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审批后进行项目建设时,要执行“三同时”制度;在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还要建立适当的环境管理机制。

2.3加大整治力度根据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定,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园区的整治力度,对于园内一些行为不规范的企业,要严格的按照规定执行,特别要注意少数对环境危害相对较大,而且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要不惜代价,坚决的进行取缔,从源头上消除对环境的危害。

2.4开发与保护并举环境管理应该从保护中开发、从开发中保护,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的消除人类给大自然造成的危害,尽可能的使环境恢复原状,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

3.1全面掌握工业园区环境状况要想全面的掌握工业园区的环境,就需要相应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园区内环境的调查工作,并有效的掌握所有进入园区的企业,与其环境现状、污染程度、污染源、污染的种类和特点等内容,根据这些内容相应的制定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逐一进行解决。

3.2以工业园区作为蓝图制作环保电子地图系统有效的利用现代技术,根据园区内实际情况制作环保电子地图,使全区的环境信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其上面,通过定位系统,随时对污染源进行可视化监控和数据信息同步,有效的方便查询和发现问题。

3.3开发和建设换环境应急指挥系统近些年,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危害也越来越大,有效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所以就需要组成环境应急指挥系统,这种系统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和专业性为一体的处理系统,这种系统的建设,不但强化了对潜在环境风险的监督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应急机制。

3.4研究污泥无害化园区内企业污水排放处理系统的升级,会直接导致大量污泥的出现,而且企业越是集中产量就会越大,在全世界对污泥的处理都是一个还在探讨的课题,所以要研究污泥无害化的处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3.5创新专业化运营管理机制《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已经明确的指出,排污单位要尽量委托专业的排污公司进行处理,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在政策上推广专业化的营运管理机制,从而加强管理力度。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2

国家公园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是目前规模最大,制度建立最先,最完善的,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和原则

(一)管理制度集中统一

美国已经形成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内务部下设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内的8个国家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辖10个辖区地方管理局,其一个巡护员培训中心,一个解说规划中心,一个规划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框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受地方行政权力的干涉,由国家内务部直属管辖,保证了管辖权唯一性和排他性。

(二)完备的管理原则

保护原则。自然保护和公众娱乐是国家公园设立的两个根本目的。自然保护居于首位,其次是公众游览。以达到协调保护与游览之间的矛盾的目的,美国国家管理局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四项方案。

1、为了避免修建道路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尽量采取各种综合设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开发建设为其次,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兴建动物跨越道。

2、不允许建娱乐设施和索道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和生态,避免因大规模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破坏。

3、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美国国家公园不仅对游客的总数进行控制,而且对游客进行分流管理,完全将游客控制在环境容量下。采取分区管理的方式,合理有效地控制对游客进入数量进行控制。

4、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实行政企分开经营模式

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非盈利组织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有利于其对商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国家公园进行更好地保护。

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与中国对比

(一)经营管理上存在差异

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由总局任命和调配,工作人员由固定人员、临时人员和志愿者组成。采取聘请临时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满足景区旺季的需求。工作人员要求专业相关本科以上学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管理层和基层上岗前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国会拨款,少部分来源于门票。

我国国家公园目前专业人员匮乏,人事机制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一些景区重视基层服务人员和导游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管理层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门票、餐饮、开发自费旅游项目为我国国家公园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拨款则占较少部分,此制度导致了部分景区开发利用混乱。

(二)开发与保护上的差异

美国国家公园内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设施外,一律不允许建设其余的开发项目,不允许进行任何大规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在首位,开发位于其次。

中国国家公园的开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重视开发,而忽略了对资源以及生态的保护。例如大规模无限制的游客进入对一些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我国国家公园开始发展,但与之对应的管理机构却不尽完善。许多景区虽由国务院审定,却由建设、林业、文物、环保等多个部门进行多方面管理,管理职权混乱。因此应建立高度集中的独立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由国务院直接产生、负责景区的管理、规划、经营,形成独立的管理系统,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由国家统一拨款,不受任何地方机构限制。

景区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权责主体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景区资源的合理开发,更好地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盈利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竞争,以资源保护为先,同时保证景区管理机构为非营利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景区保护放在首位,使得景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平衡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坚持保护为首要原则

坚持保护为首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政府对门票的专营。政府实行对门票的专营保护了国家公园的国有性质,避免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门票价格由中央政府定价,避免地方行政部门将收入作为地方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而对景区进行过度开发

(三)实行专业景区规划,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公园自身实际情况,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要协调相应的利益相关主体,鼓励居民参与对景区环境影响不大或具有促进作用的经营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人们更注重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3

2007年5月15日至20日,西南环保督察中心核查组根据举报对攀枝花四个工业园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现场采样监测,央视记者全程参与了现场采样监测工作。核查组发现攀枝花的一些企业存在以下严重问题:一是未批先建;二是超标排污;三是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四是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五是非法转移、利用危险废物。核查组认定在环境监管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项目管理不到位;二是老污染治理不到位;三是环境监管不到位;四是未依法核定征收排污费;五是水环境质量不达标。

随后,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媒体对核查结果给予了曝光,西南环保督察中心以《简报》(2007年第165期)的形式将核查结果报告了国家环保总局,对攀枝花的环境保护和园区工业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责任

攀枝花市纪委监察局对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影响展开了监管责任调查,迅速查清了有关责任问题。

市环保局局长刘富忠在内的七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监管措施不力;对园区内建设项目管理、老污染治理、环境监管失察;对排污费征收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督促指导不力,未严格要求企业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照各自职责,对刘富忠等五人分别给予记大过处分;对市环保局副局长税军、市钒钛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长金两人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免职。

市环保局对园区内工业项目建设、超标排污、环境安全隐患失察,对污染项目的限期治理任务、危险废弃物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控,对此次事件的发生和污染问题的存在负有监管责任,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报送市监察局备案。

市钒钛产业园区管委会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保宣传工作不深入,对园区内工业建设项目的环保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与市环保局的配合、协调不到位,对此次事件的发生和污染问题的存在负有一定责任,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报送市监察局备案。

整改

环保风暴行动――2007年5月20日,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市长刘晓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环保工作,提出五条紧急措施:一是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改并接受调查,在此期间,市、县(区)两级环保部门停止建设项目审批。二是由市环保局牵头,对已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调查核实、取证,依法进行处理。三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开展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暴。四是着眼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五是结合全省开展的环境保护四个专项整治工作,对园区进行彻底整治。目前环保风暴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检查企业1000余人次,发现存在问题企业35家。并分别采取停产治理、停产建设、限期整改、限产整改、限期完善环保手续、给予严厉处罚等措施。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4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

能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深刻研究科学发展观,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市环科院期间,根据中央和省、市环保科研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我市环保、发展和稳定大局,研究新形势下环保科研工作思路和重点,所编写的《丹东市环境保护xxx规划中期评估方案书》,明确了丹东市环境保护管理、湿地保护、环境监测、法制完善、环境监察、环境科研等方面考核标准与内容;在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期间,认真研究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学习园区财务、规划、基础建设、动迁、法律等知识,学习现代化园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积极参与园区发展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形成了《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管委会绿法》,用以规范园区建设。

二、注重实践,不断提高组织和领导水平

在环保产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期间,能够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工作任务,分清轻重缓急,组织协调力量,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都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参与起草出台了《机关日常管理制度》、《项目入驻优惠政策》、《项目入驻准则》、等制度,促进了项目建设和发展。起草出台了园区机关《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办法》、《督察督办制度》等,完善了园区机关建设。

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群众动迁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深入到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做好关于园区产业规划、建设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入驻、项目审批、项目落地、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参与协调环保产业园区开园仪式、XX年辽宁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入驻园区项目信贷资金需求报告、园区建设费用预算、土地预审组卷、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园区资金划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止11月底,园区征地xx余亩,动迁农户97户,入驻企业27家,投资总额达3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33亿元,园区呈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发展前景。在园区机关建设中,积极协调园区各部室之间的工作,加强督察督办工作力度,确保了园区机关的正常工作的落实。

三是加强执行能力。在参与做好做实园区发展规划、基础建设、项目洽谈、企业服务等项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了资金管理与划拨工作。与动迁办的同志一起,深入一线工作,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早出晚归,走遍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逐棵树木核查,逐间房子核量,做到细致准确;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在短短5天时间内为近500个动迁户进行实地录像,登记台帐,对500多户居民下发《严禁抢建抢栽抢种通知单》,宣讲政策,制止行为,有效遏制了抢建、抢栽、抢种之风,仅此一项就可能给园区避免造成百万元的损失。

三、全身心投入,不断提高党性和道德修养

他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注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树立大局观念,讲原则、讲团结、讲和谐,遇事及时向领导汇报,与同事沟通,特别是对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意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隔膜,化解矛盾。经常与同事交流、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同志,帮助解开思想疙瘩,卸下思想包袱,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同事与同事之间团结和谐。完成交办工作后,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并提出下步工作思路。工作中,大公无私、敢抓敢管,勇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特别是在园区建设投入、接待客商、办公耗材等方面,严把用钱关,能省则省,厉行节约,并做好了保管好园区办公用品工作。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加强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经济园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我国的经济园区审计主要是以政府投入的资金为重点,以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化操作为关键,着重调查园区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情况。然而,财务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对园区这一新型经济载体的客观评价,也远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对园区现状和潜在发展力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要求。开展经济园区绩效审计,必须从经济园区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性质入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改善园区的经营管理、提高园区的总体效益为目标,形成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经济效益层面

一是产业布局合理性。经济园区建设的初衷主要是利用外资,因此,很多园区在发展初期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园区的产业定位不能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对产业布局的评价,应侧重于审查园区产业结构设置有无重复建设、重复布局;主导产业特色是否突出,是否以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为产业发展导向;是否与周边区域产业相衔接、产生互动,以形成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增长点,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土地管理规范性。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园区内土地租赁、转让成为了园区发展的经济支撑点,规范园区的土地租赁和转让行为,对于提高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土地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障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要重点审查经济园区土地租金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指派专人及时收缴,是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土地出租收益的最大化。第二,要重点审查园区企业的供地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有无未经招拍挂程序擅自低价协议出让土地、违规截留减免土地出让金收入行为,是否存在不注重土地储备和后续开发的情况。三是投资行为效益性。要对经济园区投资行为给予准确的审计评价,务必将关注点放在投资决策程序中,重点审查园区投资项目决策是否科学化、民主化,对投资项目是否进行评估论证;对于重大投资项目,是否实行专家评议制度和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审查园区投资与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建立了投资的跟踪管理制度,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收益。四是基础建设程序性。审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根据建设程序分步进行:一是审核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手续是否完备;二是审核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公平的招投标程序;三是审核隐蔽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合理性、真实性;四是审核工程价款结算中工程量的真实性、单价套用的准确性、采用材料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一致性、各种措施费用的合理性;五是做好项目从筹划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的决算审计,确定建设项目的真实造价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五是财务监控完善性。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园区内部管理是否存在重大漏洞。因此,要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财政性资金用于园区的建设性投资与行政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和增长速度是否控制在合理规模,财务管理中有无重大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

二、生态环境层面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经济园区仍是依靠简单的土地出租、出让形式来招商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对园区内诸如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重污染性企业,开展对园区生态环境的绩效评价势在必行。要通过检查园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发表意见,促进其改善园区环境、提高生态管理水平。具体而言:第一,评估能源与环境政策对能源供应的影响,促进园区从环境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更加关注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第二,评估园区污染治理项目投入和效果,制订以“生态园区”为目标的环保规划,加大园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容纳力。第三,评估园区对垃圾和废料的管理及处理情况。通过审计,了解园区是否严格按照产业区域分布,在企业中推进“清洁生产”。

三、社会效益层面

对经济园区社会效益的评价,应注重园区发展所带来的公共服务覆盖面、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的分析,关注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实现,重点检查改善民生的具体成效。一是审查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足额配备。审计应从基础设施是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入手,审查园区道路、绿化、亮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合理性;审查园区是否做到水、电气、通信、排污与道路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跟进。二是审查被征地拆迁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被征地拆迁居民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是否公平合理、公开透明,补偿资金和住房安置是否及时到位。三是审查经济园区的发展是否增加了就业岗位。通过审计园区实际就业情况,掌握园区发展前后周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变化,反映园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效果。

四、可持续发展层面

一是审查经济园区负债情况。园区为筑巢引凤加大基础设施开发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负债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负债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审计中应关注如下方面:第一,经济园区负债的规模。包括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要关注显性负债,更要关注隐性负债。第二,经济园区负债的结构。包括向财政部门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企业和个人借款、其他借款等各类借款在总负债中的比例。第三,经济园区负债的投向和效益,以及对园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程度。第四,负债的偿债来源,并对偿还能力进行分析。第五,园区负债管理现状及制度建设。包括园区建立的负债管理制度,对负债规模的监控措施,有无完整的偿债计划和偿债机制等。二是审查经济园区的发展环境。重点审查上级赋予开发经济园区的各项管理职权和各项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有无体制和机制不顺,人为导致行政成本过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审查在土地供应、建设规划许可、融资渠道、证件办理等行政审批中是否存在经济发展环境不优、部门特权和利益至上、各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畅的问题;审查招商引资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的执行是否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马志娟等.保障房资产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4(24).

[2]马晓强.预算执行与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融合[J].审计月刊,2015(6).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

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lac理论;地质公园;资源环境;游客体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23-06

lactheorybasedplanningandmanagementofgeoparktourism

yiping,fangshi-ming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theoreticalframework,prerequisitesandapplicableconditionsoflactheoryappliedtothegeoparktourismplanningandmanagementwereintroduced.theapplicationstepswereanalyzedemphatically.theinterrelatedplanningandmanagementsystemconsistingofstatusquo-planning-monitoring-responseforgeoparktourismwasestablished.theplanningschemeofgeopark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wasdesigned.theresultsshowedthatlacplanningtheoryas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ouldbeusedinthefieldofgeoparktourismplanningandmanagement.itwillprovidereferenc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geopark.

keywords:lactheory;geopark;resourceandenvironment;touristexperiences;planningandmanagement

地质公园(geopark)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1]。地质公园以稀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区域地质环境、自然人文环境为支撑,以地质旅游项目和科学普及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科考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产生了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地质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公众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科学品位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质公园首次把珍稀的地质遗迹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球性保护,在地球科学和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不仅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科学考察的人数急剧增长,这对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保护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加上很多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沿用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于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模型和方法被地质公园继承了过来[4]。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容量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具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双重属性,环境容量的大小涉及到时间尺度、空间分异、行为方式、资源敏感度、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价值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通过统一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5]。目前,学术界对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人员常常采用“极限人数”的理念来管理公园旅游规模,使用统一的公式、统一的标准计算出公园各园区、景区的游客日容量、年容量,以此作为最终结果来控制游客规模。这种将旅游环境容量视为一个固定的阈值,用统一的量纲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容量,计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6],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

进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环境容量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工具,中文译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将lac理论运用到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来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结合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已有的lac理论成果为基础,试图将其运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探索详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步骤。 1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

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于一个游客人数超过环境承载力极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景区而言,将目标转向环境保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一个旅游市场日益萎缩的地质公园面临的更现实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lac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理念,其实质是寻找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制定动态监测指标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标准,监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变化状况,科学制定可接受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行动计划,将资源环境变化维持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7]。

1.1lac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提

1.1.1具有明确的目标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管理计划需要坚持合理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质公园肩负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目标。

1.1.2维持区域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地质公园内分布着记载区域地质历史、事件和演化过程的大量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的资源载体和核心景观,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8]。公园内类型丰富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综合反映了区域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物质载体,必须维持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1.1.3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就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承认即便是较少数量的游客和较小的活动量也会对公园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1.1.4管理资源环境的变化管理旅游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的类型和范围,并识别多大的变化是可接受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游客行为、活动区间、开放时间、基础设施、政策执行、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调控。

1.1.5实施监测lac监测的对象包括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两部分。监测游客体验,主要是对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大小进行调查,资源环境监测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变化标准,一旦超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时,便采取管理调控措施。

1.2lac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适用条件

1.2.1必须面临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随着地质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面临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大矛盾目标,lac理论就是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

1.2.2矛盾目标必须有所退让和折中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必须协调的两大矛盾目标,限制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受损,惟有双方有所退让和妥协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1.2.3明确一个亟待解决的主导目标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其建立的主导性目标首先是保护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然后才是适度开发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开发的原则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高品位、高起点和低介入[9]。

1.2.4制定矛盾目标的监测极限标准监测标准是对“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的定量描述和评判,极限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两个矛盾目标折中平衡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个目标利益的最大化[10]。

2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lac理论不同于传统规划中确定的游客数量

控制标准,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和方法体系,在规划管理方案批准实施后,通过对方案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具体过程分为如下九个步骤[11,12]:

2.1明确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明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等级和价值,明确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明确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地质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情况以及能否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明确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状况,确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明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目标,明确地质公园旅游客源市场和影响力范围,明确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大小和重游意愿,明确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是否科学完善,明确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公众对地质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参与情况等,上述项目有利于使规划管理者认识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2.2识别潜在的游憩机会

游憩机会(recreationopportunity)有助于识别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13],不同的游憩机会描述不同分区的旅游景观、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体验和管制措施。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的目标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游憩活动的需要,可将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划分出观光游览区、科普教育区、游客服务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分区,探索不同分区内的游憩机会类别,如在游览区内,可以考虑培育观光、休闲、探险、登山、摄影、娱乐、购物等游憩机会,在科普教育区内挖掘科研、科考、教学、实习等游憩机会类别。

2.3构建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集

监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系统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健康状况以及每个游憩机会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强调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参与。根据地质公园的两大矛盾目标,采取向专家、管理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发放征询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监测指标,最终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判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表1)。2.4清查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现状

对上述确定的监测指标现状值进行清查,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专家和仪器分析等实地考察比对确认,环境状况可以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现状测量,游客体验现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指标现状值的获取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也为评估游憩机会类别方案提供依据。

2.5确定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的极限值标准

极限值是每一个游憩机会引起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变化的可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即每个监测指标值允许动态变化的健康范围(表1、表2),当指标监测值在极限范围内变化时,则表明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旅游业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不可接受的危险状态。lac理论确定的监测极限值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14]。

2.6规划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方案

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即游憩机会谱,是lac理论的延伸扩展,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它将旅游规划的目标方案转化为提供游憩机会,通过综合权衡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制定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行动,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运用ros的活动(activities)、氛围(settings)、机会(opportunity)和体验(experiences)四种管理要素,根据步骤2划分的地质公园功能分区和识别的游憩机会,综合规划旅游活动机会类别方案,在公园游览区根据地质公园功能分区要求、资源特色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科考探险、登山康体、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朝拜、购物等游憩机会类别方案(表3)。

2.7评估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成本

代价

针对各种规划方案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社会成本分析和环境代价风险评估。例如,某个规划方案拟将地质公园某一自然生态区域规划开发为休闲度假区,但通过专家、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参与评估方案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这一区域开发难度大,需要巨大的资金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或是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区相冲突,这种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就不具有可行性了。

2.8选择最佳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

根据地质公园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要求以及成本代价评估结果,分析出各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佳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并向公众公布每一方案评估的结果。

2.9实施优选方案并监测管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

管理者将选定的方案以政策的形式实施,加强监测、细化行动,成本核对、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等都需要及时调整。如果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日益恶化,超过了可接受的监测极限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比如,在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极多,景区内拥挤不堪,严重超过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的极限标准,管理者应该及时采取调控票价和开放时间,规划合理的游览线路,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平衡游客在各景区的合理分配,达到既保护资源环境又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双赢目标。

3结论和讨论

1)基于lac理论的旅游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实时调整的行为过程。lac理论中的旅游监测指标和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尤其是指标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专家、管理人员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本文在系统阐述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制定了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文中构建的规划管理体系、监测指标、标准和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针对某一特定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取、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制定因公园特色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应有所差异。

2)lac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最大优点就是引入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制定中融入了公众的诉求和愿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调既要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又要考虑游客以及子孙后代可以从同一旅游资源中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15],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lac理论作为一种资源规划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工具,其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如何量化分析以使该理论框架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逊,赵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2]许涛,陈龙,田明中.地质公园旅游者的参与动力与受益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2):127-132.

[3]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4]李一飞.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武艺,吴小根.试论lac理论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544-548.

[6]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18(5):62-65.

[7]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3(2):285-288.

[9]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

2003,22(5):54-57.

[10]杜颖,蔡君,王冰.刍议lac系统中指标及标准的确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8(2):47-50.

[11]ahnby,leebk,shafercs.operationalizingsustainabilityinregionaltourismplanning:anapplicationofthelimitsofacceptablechangeframework[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15.

[12]fraumane,bankss.gatewaycommunityresidentperceptionsoftourismdevelopment:incorporating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intoalimitsofacceptablechangeframework[j].tourismmanagement,2011,32:128-140.

[13]黄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管理现状;调研;对策探讨

1引言

楚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地处金沙江以南。楚雄市是楚雄州的首府所在地,距离昆明约165km,全州总面积29258km2,人口2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楚雄州属内陆高原,地形较为复杂,西北高、东南低,各地普遍为红色山地及丘陵。境内最高点在大姚县大白草,海拔3657m,最低为双柏县和新平县交界的太和元江河谷,海拔556m,河流分属金沙江和元江两个水系。通过对工业园区69家企业调研,存在危险废物管理问题38家,形势不容乐观,园区危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危险废物的环境及安全管理是国家和云南省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方先后发生涉及危险废物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我们必引起高度重视,从防范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理念,扎实做好危险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防范和化解危险废物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2基本情况

根据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改(2018~2035),该工业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六地块”,重点产业定位为2个主导产业(卷烟及配套产业、生物产业)和3个辅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新材料新型建筑产业)。针对园区危险废物,调研重点检查范围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涉重金属企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四类行业。经调查,园区内的危险废物主要来自源于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垃圾发电场以及冶金、医药制造企业等,主要为白尘、净化烟尘、废触媒、污酸处理站中和渣、初期雨水处理站废渣、漆渣、磷化渣、废洗枪溶剂、废遮蔽材料、物化干污泥(磷化、物化系统)、废矿物油、垃圾发电场飞灰、医药废物、废药物药品等,种类多成分复杂,由于时间有限加之部分企业缺乏规范台账管理,准确数量无法统计。危险废物若不妥善处置,将对园区内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3.1产危险废物企业

部分产危险废物企业对本企业危险废物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虽已建成多年,但未按要求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至今没有危险废物暂存、收集、处置、记录,已无法溯源。已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的企业,部分存在未设置危险废物标识或者设置的标识不规范;“三防”措施不到位;存储不规范,危废与其他固废混装、多种危险废物混存;危废相关台账管理不规范;无处置合同。如园区云植药业有限公司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废矿物油(Hw08)、废酸(Hw49)、有机树脂类(Hw13)、实验废液(Hw49)混存。部分企业存在实验室废液未按照危险废物要求处置,危险废物转移程序不规范,未及时完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申报,转运处置不及时,没有经充分论证,擅自处置公司危险废物。如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有机溶剂废液、废酸液贮存时间超过一年,废液未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置,而是自行处置、利用化验室废液(含砷汞铅等重金属及有机溶剂废液)。部分企业废矿物油、废油墨等随处丢弃、堆放、抛撒,严重违反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如明强新型耐磨钢制造有限公司废矿物油长期随意放置,印刷公司产生的废油墨(Hw12)未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规范管理,创和药业公司内长期摆放废矿物油17桶,安全隐患较大。

3.2危险废物经营单位

通过对园区内三家涉及危险废物收集经营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单位存在收集的危废未按要求转移至持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证的企业进行处置(利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填写不规范、厂区“小散乱”、超范围经营、暂存场所不规范、防渗漏措施不完善等现象。尤其突出的是雄磊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超范围经营行为;二是废矿物油、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沾染物共用同一辆车运输;三是现场检查贮罐内贮存废矿物油,但无台账记录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四是现雄磊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是原欣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油(废矿物油)临时收集中转点的负责人,经询问,2020年10月上旬欣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矿物油临时收集中转点已拆除,公司未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在终止从事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经营活动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注销申请,在此期间仍然开展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五是公司危险废物暂存间无防渗措施,未设置标识标牌,仅在废矿物油贮存罐区采取防渗措施,装卸油区、设备摆放区无防渗措施,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描述不一致。

4对策探讨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事关能否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能否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事关能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防范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园区管委会工作重中之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园区危险废物管理调研深度及广度均没有达到全覆盖,鉴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多行业广,危废成分较复杂,处置方式不一,提出如下对策供园区管委会探讨:由园区管理委员会牵头,生态环境局、地方安委会、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检查组,对园区内危险废物来源、种类和流向逐一排查核实,切实掌握危险废物底数。立足于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和处置量。督促企业完善危险废物的申报、转移、处置管理制度,并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危险废物从源头加以控制,在充分论证可行的基础上,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就企业自身来说,不断加强自身处理能力,实现对现有废物处理能力才是实现对污染物防治的关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引进处理技术与设备,实现对废物高效化处理。为了最大限度上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还可以将这项工作引入到市场竞争中,借助科学的市场竞争引导和督促企业朝着正确方向转变,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兼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满足危险废物环保治理发展需求,顺应时展潮流。对于无法综合利用、确需处置的危险废物,产出危险废物的生产企业应邀请行业专家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产生方式、产生量、处置量、运输方式、处置场地、选用的处置工艺(焚烧、填埋、密闭封存或深埋)进行分析论证,并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无能力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应将危险废物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在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之前,企业应按照规范建设危废暂存间,安装标识标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规范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针对危废经营单位,若对其管理不善,必将导致危险废物从分散污染转变为集中污染,环境风险更大,为此建议提高该类企业准入条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作坊式运作,切实按要求转运和处置,职能部门应加大执行监管力度,一旦违法,应严惩重罚。同时园区管委会应科学预测园区危险废物增长量,合理规划布局和提升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置能力。危险废物监管存在一定风险性,而且对监管技术、知识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必须要培育高素质的监督管理团队,以此为危险废物监管提供人才保障。园区企业应依法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甄别,准确识别并判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废,必要时可邀请技术专家或者向有关部门申请危废的认定,依法加强企业危废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和相关制度进行危废的管理。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及信息共享,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加强环境执法人员及设备配备,保障执法检查力度。编制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做好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制度,将危险废物管理责任细化到个人,在内部实现全流程管理。借助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对废物源头控制,最大限度上减少危险废物生产量,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化管理工作,减少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超过自身贮存能力。引入环保管家,转变企业对于废物处理的态度,提升自身对于环境的治理水平,兼顾到环境治理专业性与高效性。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管理,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危险废物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在环保管家管理下,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强化对污染的治理,由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不仅如此,引入环保管家后,还能够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丰富自身在该方面的知识结构,将行业内最新技术等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提高管理有效性。

5结束语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因素评分法;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055-03

1引言

传统的煤炭物流因为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而被称为“黑色物流”,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对煤炭物流系统的管控,实现煤炭黑色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变,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煤炭物流园区是煤炭物流的关键节点,是管理煤炭物流的重要载体,其绿色程度如何会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煤炭物流的绿色化。

2我国煤炭物流园区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对物流园区的定义是:物流园区(logisticspark)也称物流基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煤炭物流园区是指具有煤炭集散、加工处理、储备、综合装运等多功能的场所,它可以把不同种类的煤运进来,并对其进行筛分、洗选、储存、混配、装运等加工处理,运出的是标准化或个性化的成品煤,提升了煤炭的品质,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2]。我国的煤炭物流园区正在不断建设中,按照其所在位置及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煤炭产地物流园区、煤炭中转地物流园区、煤炭消费地物流园区三类,理想的煤炭物流网络结构应该如图1所示。通过煤炭物流园区的运作,改变了以前直接由煤炭企业用户的传统运输方式,使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交给物流园区来承担,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煤炭生产上来,可以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三种物流园区的作用不尽相同,煤炭产地物流园区主要收集附近煤矿的煤炭,进行洗选产生标准煤配送给中转地物流园区,中转地物流园区主要进行煤炭储备,以标准煤为主并生产适量的成品煤,来满足煤炭消费地物流园区的需求,消费地物流园区主要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配煤加工,将客户需要类型的成品煤配送给客户。通过三种物流园区的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最终一方面实现了煤炭用户需求的有效响应,提高了煤炭物流的可靠性,避免缺货,同时通过集约化运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煤炭物流园区虽然有上述积极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污染和资源浪费两大问题,具体包括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资源浪费五个方面,如表1所示。[3]

3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的必要性

物流园区的绿色度是指物流园区的环境友好程度,具体来说包括物流园区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对于资源的消耗程度。如果一个物流园区平均到单位工作量上的对资源的消耗越小、对环境的污染越少我们就认为其绿色度越高。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具有客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客观性是指通过评价可以对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进行客观的评估,衡量其在环保方面的客观效果。时效性是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今天的绿色度高的物流园区如果不持续改进,有可能到将来绿色度会被评价为低[4]。引入煤炭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对实现煤炭物流的绿色化转变、推进煤炭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政府管理部门,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煤炭物流园区的时候,提供一套客观可行的评价方法,找出标杆企业,树立榜样,进行经验推广,引导煤炭物流的绿色发展方向。二是通过评价给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转变起指导作用,通过对自身的评估以及与同行标杆企业的对比,找出差距,作为今后绿色工作的重点。

4构建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考核内容

对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中对于企业绿色度评价的内容,结合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思路,将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从制度及文化建设、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硬件投入、过程管理、绿色绩效五个维度展开,共包括23项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重在预防、全员参与、要素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重在实效等原则,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

4.1制度及文化建设

制度及文化建设包括园区绿色文化、绿色战略规划、环境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绿色的企业文化是园区绿色管理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园区文化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绿色的价值观,绿色制度建设,绿色信息公开,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绿色战略规划主要考核园区在绿色经营观指导下,对园区进行绿色开发、实施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和培育绿色园区文化等是否进行了总体规划。环境管理制度方面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环境监测制度、各部门的环境管理办法、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4.2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包括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员工素质三个方面。组织架构是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考核园区环境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每一个组织部门、每一个员工是否都有合理的环境管理职责分配。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园区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并将其科学合理的配置到相应的组织机构当中都是考核的重点内容。其中重大环境影响的岗位人员是重点,考核是否经过了相应的教育、培训,是否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4.3硬件投入

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硬件投入是实现绿色化的基础保障,包括污染物监测设备投入、减少污染的设备投入、资源回收与节约的设备投入。污染物监测设备主要包括监测噪声、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的设备。减少污染的设备包括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减少噪声、减少扬尘、减少运输过程中煤炭洒落等工作所投入的设备。资源回收与节约的设备主要包括废弃物、洒落的煤炭的收集加工再利用的设施设备。

4.4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指对煤炭物流园区的每个节点进行监管控制,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最终的绿色物流目标。对园区的过程管理主要考核指标包括作业标准、应急预案、教育培训、监督检查、作业改善五个方面。作业标准主要考核各工作岗位是否有完善的作业标准,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节是否有控制程序,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可回收利用废物处置办法、危险废物处置办法、化学品控制程序、能源管理办法、环保信息交流管理程序、污水排放控制程序、零星废水排放管理办法、大气排放控制程序、噪声控制程序等等。应急预案主要考核园区是否制定了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以预防或减少环境影响。教育培训方面主要考核是否定期进行绿色意识、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培训,以及有可能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应急预案定期演习。监督检查主要考核园区的监督检查部门是否定期的开展检查工作,并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作业改善主要考核针对监督检查以及日常发现的问题,能否发动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制定出作业改善措施。

4.5绿色绩效

园区绿色声誉是园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等对园区绿色管理方面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调查以及新闻报道的次数来确定。物流园区绿化率就是用园区绿化区的面积除以总面积来确定。废液污染、废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污染主要考核其有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运输损耗用运输中损耗的煤炭数量除以煤炭运输总量来确定。物料回收再利用主要考核物料回收的数量及其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就是考核单位煤炭吞吐量所对应的资源消耗数量。

5因素评分法在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运用因素评分法进行绿色度评价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需要进行评价的对象(煤炭物流园区)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评价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然后按各指标的考核内容及其评分标准给各指标打分,将各项指标所得分数与权重相乘并汇总,便得出各评价对象的评价总分,获总分越高的评价对象绿色度越高。其中权重的分配可以采用1到9标度法,请专家两两比较各指标,构造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或积法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权重的分配也可以采用德尔菲法,请多个专家根据每个指标对物流园区绿色化的影响程度赋权,经多次反复交流信息,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下面以对a、B、C三个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如表2所示,共包括五个方面的23项指标,所有指标权重按百分比来计算,所有权重相加为100%,各指标的得分,按10分制计算,最终根据加权求和法得出各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总分。通过表2的总分可以看出,B园区绿色度最优,C园区次之,a园区最差。通过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比如,a园区的硬件投入是最高的,但因为其其他的方面做的差,最终的评分还是最低,说明仅仅依靠设备是实现不了绿色化的,管理等软实力也很重要。B园区虽然得分最高,但其设备投入等方面还有改进空间。C园区各个方面比较均衡,仍需向B园区学习,提高绿色化程度。

6结束语

本文在绿色物流理念的指导下,融合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构建了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指标的考核内容,采用因素评分法进行了煤炭物流园区的绿色度评价。该方法用于评价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水平的高低,具有实用性强、计算简便、评价准确等优点,对煤炭物流园区绿色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在各指标权重的确定、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的细化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志建,史春芬.我国煤炭物流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14.

[2]钱平凡,温琳.煤炭智能物流园区建设及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3,37(7).

[3]杨海洪,胡小建.煤炭产业园区绿色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4,(11):1-4.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工业园区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管理问题日趋突出。为促使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园区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解决环境保护管理难题的新路径迫在眉睫。精细化作为一种起源于企业管理的理念,结合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细化管理的引入给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带来一条崭新的途径,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

0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1]。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由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升级到第三代生态工业园、清洁化工业园或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面对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生态恶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已不能走粗放式的高污染高消耗模式,而是走向资源循环,环境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保护管理问题的突出,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给环保工作者带来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国内外已大量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

1国外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1.1美国大数据模式

美国很早就将大数据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模式[2]。(1)完善的机构设置,环境数据“搜集-处理-公开-技术支持”一体化全过程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美国环保局设由首席信息官领导的环境信息办公室(司局级),负责信息的全过程管理,下设4个处级办公室(信息收集办公室、技术运行与规划办公室、信息分析与获取办公室及项目管理办公室)。区域办公室及各州环保部门中均设有环境信息办公室或信息专员,负责各部门有关环境信息工作,包括信息收集、上传、维护、等。环境信息办公室执行职责全过程中,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大数据收集、分析、技术处理及一体化工作流程,确保环境信息从信息源(企事业单位)到信息受体(公众)形成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2)建立数据监测网络,整合并共享数据。开发设施登记系统(FacilityRegistrySystem,FRS),对包括企业、污水处理厂、民用设施,甚至采矿作业等享有排污权的设施进行登记,赋予唯一“设施标识码”形成排污设施登记数据库,使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之间关系明确,实现跨业务系统和跨库检索;环保事实数据库(envirofacts),美国环保局的环保数据查询系统,开放给社会大众查询包括空气、水、废、毒、辐射、土壤、地图等相关信息;环境信息交换中心(CentralDataexchange,CDX),建立快速、有效、安全且精确的实时数据交换网络,连接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美国环保局的各分支单位及企业。CDX基于互联网传输,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工具构建,以提升电子数据交换的安全。(3)严格的制度确保企业提供准确可用的数据:环保局获得数据和信息依靠严格的企业对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报告制度,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企业不诚实报告自己的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做法。一旦被环保部门或者公众发现,除支付罚款外,商业信誉也将受到严重损害。(4)全民参与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危险物质清单,凡受监管的有害物质,排放单位均有报告义务,瞒报、漏报或报告不准确可能面临严重的罚款。环保局可任何时间依法增加或减少清单中的有毒化学品;任何人均可以请求管理者增加或减少上述清单中的有毒化学品;州长可以请求管理者增加或减少列表中的有毒化学品。(5)决策部门全面掌握环境大数据并科学分析,及时交流共享。

1.2智慧环保模式

“智慧环保”建设模式,如哈弗大学“城市感官(CitySense)”计划、美国大鸭岛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美国密歇根州的“回收奖励(RewardsforRecycling)”项目、塞尔维亚河川水质污染管理与预警系统、纽约州环境监测系统等[3]。“智慧环保”模式日趋完善,其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以及服务层,见图1。感知层:利用相关设备、系统或流程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进行感知;传输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各部门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共享,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层: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环境信息,及时存储、处理、挖掘和模型分析;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提供环境保护业务智慧决策。

2国内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2.1河北省定州市智慧环保网格化执法监管系统

智慧环保网格化执法监管系统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日常巡检、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7个步骤,每一部分又包含了不同的业务流程。社会公众、媒体通过12369环保热线电话、等传统手段以及微信提出诉求;监督人员手持终端,通过拍照录音等上报问题、反馈案件;所有信息上报到指挥调度中心,由中心分配派遣任务,执法问题交由执法部门处置,若不是环保局主导,则需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后续案件跟踪监督;领导通过系统监督工作人员的行动轨迹,对案件进行督办管理;政府部门与环保部门通过平台协同作业,处理应急环境事件;执法人员手持终端到现场进行执法、处置案件,通过拍照录音等汇报案件处置结果;指挥调度中心根据案件回告信息,通知监督员到场对处理情况检查,并以微信公众账号等形式案件处置结果,后将案件归档入库,确保每个执法案件记录有迹可循,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快速查找责任人以及处置历史。监管信息平台主要有以下9个体系。(1)污染源基本情况:全市所有行业的企业(污染源)信息(包括法人、地址、联系方式等)纳入信息库,按区域、行业实时查询,迅速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督导和监管人员提供完备的污染源信息。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污染源的地理信息,实现对污染源分布的监管,更加直观了解本市所有企业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2)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网格化的监管进行权责分解划分。以图文方式划分定州市网格化监管体系,细化到责任人、责任区、相应的职责;将网格化概念具体化到地图上,按行政区域划分,分配不同的责任人;将污染源基本情况模块中企业信息按所属区域划分标识于地图上。(3)视频监控体系:将已有的企业视频监控和地图结合起来,实时查看任何一个企业的监控情况,实现全天全角度监督,还原最真实的执法现场。(4)在线监测体系:接入已有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常规指标及空气质量实时监测。(5)环境应急体系:针对特发性的紧急情况设立相应的预案,包括前期预警工作、中期预案实施、后期预案入库与统计。(6)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指挥中心,在25个乡镇办设立子系统,每位执法人员配备“执法通”,与市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每一次现场执法均记录在案,使执法有据可查,工作人员考核有据可循;面向网格员的移动终端app在地图上显示人员轨迹,使得监督随时随地;与网格化执法监管指挥中心互动,信息化处理流程便捷规范、快速响应。(7)处理体系:环保局或环保相关监管机构的内部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或者企业法人主动接受调查的方式立案,严格手续,详细调查违规企业,作出相应惩罚措施;广大群众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自发污染源情况,也可通过关注微信获得最新环保信息。所有过程有关文档信息,均录入数据库,实现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8)信息公开体系:环保局及相关监管部门人员和广大群众方便快捷接收重要信息。(9)执法考核体系:通过信息数据自动对环境监管行为以可视化形式定期生成工作报表,并作出统计、考核、评价,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对监管行为评价的客观公正。

2.2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环保局网格化执法模式和精细化管理

依据管辖区域不同行业企业分布状况、分布特征、环保执法队伍与装备水平等,进一步整合环保执法力量,按照“联动式执法、全方位覆盖、网格化定位”要求,将区环保局管辖的区域划分为网格,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将环境监管基本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具体人员,使网格内各重点排污单位、主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管。(1)常规管理:开展日常巡查,国控企业一月一查,市控企业一季一查,区控重点企业一年2次,其余企业不定期抽查;全面排摸网格内环境风险源、重点污染源、辐射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单位,建立相应档案资料,并实施动态更新;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辐射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点实施重点监管、重点调处;其他列入环境统计范围内的一般污染源,建立企业环保“一厂一册”基础档案、环保信用等级档案,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实施分类管理,红色企业为重点监管、黄色企业为加密监管、绿色企业为一般监管,并明确检查频次;及时响应举报和应急处置。(2)特定管理:重点企业精细化管理着重于标准化执法监管,主要为企业日常监察模版化、企业环境标准和应急处置手册化及日常监管工作电子化。区域精细化监管重点:①全方位掌握重点区域的企业、周边敏感点和水体等情况;②区域内企业按照重点企业的精细化监管实施管理;③加强科技监控,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厂界自动监控、区域环境空气自动站和废气处理工艺参数在线监控多方位科技监控网络;④建立区域环保监管员,周边村、社区、企业环境群众监督员和企业环境监督员“三位一体”的三级监管网络。

2.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

(1)构建基层环保管理体系:“网格化管理+飞行检查”模式,高频次、高力度、高压打击。(2)环境监管“一岗双责”:建立起761人的基层环保管理员队伍,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村一级;探索环境管理“一镇一策”,根据区域和行业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各自实际、各具特色的长效管理体制,如西樵的“双向三级管理制度”、里水的“黑名单”管理制度、大沥的“职业举报人”制度、九江的“污染源动态台账”管理制度等。(3)建立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打造“环保产业+互联网”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推出全国首个网络“环保服务超市”,并推出“微信版超市”,实现环境治理服务“网购”。(4)污染源监管全民参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污染源阳光体系,扩大污染源信息公开范围,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开展污染治理,同时倒逼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及监管水平的提升;建设“3个一”体系:一个平台,实时公布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相关信息;一张地图,运用GiS地图定位展示南海污染源的各类环保信息;一套制度,运行保障及动态管理保障制度。同时国内其他地方也进行了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探索,大都为网格化监管模式,如广州市实施水环境网格化管理[4]、东台市环境监测站精细化管理[5]、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6]、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环境执法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思路等[7]。

3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园区管委会作为目前国内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以其为核心的园区管理体系建设常常落后于园区建设发展的步伐,管委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企业与园区信息沟通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工业园区资源与能源的优化,阻碍了管委会的科学决策,导致资源能源利用不合理,效益未能最大化。(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政府监管人员数量少,无法有效的对整个工业园区进行常态化的监管,企业与政府之间信息交流数据不对称,真实性存疑,监管体系落后,缺乏有力的绩效考核措施。(3)资金支持及政策不完善关于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使用效率低下;先进技术的开发,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技术交流支持平台缺乏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体系知识缺乏,缺少有效的宣传,交流平台;企业之间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交流推广的平台缺失;园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相关工作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有效的技术沟通渠道。

4结论

面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当前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工业园区环境生态状况,然而在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理念发展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理念发展面仍然较窄,实际应用经验仍然较少,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亟需大力拓展,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加强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环保执法体系建设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工作,以便更好的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作者:李靖梅李娜李攀荣孙颖单位: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福波,张艳,姜峰.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对策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8):43-46.

[2]高颖楠,李丽平.美国环境大数据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J].计算机与网络,2016,42(3):524.

[3]田铁红.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发展探讨[J].研究与开发,2010(5):31-35.

[4]王成新,于雷,王依.广州市水环境网格化管理实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9):15-18.

[5]王小春,臧雯雯.浅论环境监测站的精细化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