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危机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7:21

教育危机管理篇1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众;危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85-03

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公众的危机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成熟度,有利于获得政府的危机管理的良好效果。所以,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公众增强危机意识,使大众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危机管理技能。

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成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社会成熟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在危机面前,社会成熟度表现为:不害怕危机,努力寻找有效办法应对危机,团结一致克服危机。

日本政府在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方面,做得很到位。政府组织编写有关教材,一些政府官员还亲自写书,传播自己的危机管理经验。日本政府还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国民“防灾日”,在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要举行有首相和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训练,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培养公众良好的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是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战胜危机的必要条件,进行危机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系统的工程。

一、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性

1.公共危机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

危机事件往往是在突然间发生的,不仅来势凶猛,而且其危害后果会在很短时间内在空间上迅速、连续地扩散,危机时刻都有被扩大的危险。危机的这种破坏性极大、时间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应急措施,常规方法是不适用的,危机意识的教育在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社会总动员是应急决策得到全面落实的强大后盾。政府和国家高度重视是最大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要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统一部署工作,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所有这些是成功处理危机事件的根本保证。

动员社会力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前提是舆论公开。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信息公开有助于使公众建立起理性的心理防线,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判别能力及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如果公众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地判断;如果整个社会信息处在极不对称的状态下,任何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危机来临时,如果公众得不到政府公开、及时、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被迅速传播,人们心态的失衡会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危机加剧。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无数经验证明,政府通过媒体向公众披露危险信息,不仅不会造成社会性大恐慌,反而会有助于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与政府立场一致的全民参与行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英国的疯牛病、欧洲大陆的二恶英以及美国发生的“9•11”事件,都是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下,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并促发了事件的尽快解决。

2.公共危机教育为处于突发事件中的人们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处理,主要是事务性的善后工作,如勘探现场、收集证据、科学鉴定、伤亡者的安排处理、追究责任、汲取教训等。二是公共关系的处理,主要是与传播媒体的协调、与当事人及其相关人群的沟通、向主管部门汇报等。这两方面都同等重要,偏颇于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第二方面发挥其渗透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等作用。其一,要切实做好公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其二,要充分发挥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其三,要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培养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的发展,长期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于突发事件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广大公众普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充分显露了民众的觉醒程度、反应速度、处理力度方面的能力还不足。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培养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果具备了应对突发的灾情、疫情、敌情、战情的各种心理准备,无疑会提高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公共危机教育能唤起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危机处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在考虑问题时,一般不会仅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他往往还要考虑他做出某个行为时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和反应。在一个行为互相作用、个人信誉完全透明和违反契约必将受到社会制裁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全面看待权利和义务,兼顾自己和他人或组织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有保障的利益。

4.公共危机教育能监督政府及领导者及时、透明、有效地处理社会危机事件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能在国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一方面,及时了解事件,杜绝谣言;另一方面,还会积极配合各种组织和政府机构,承担起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尽可能将灾害和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更重要的一点,在某些组织及少数领导人抛弃公众利益、掩盖真相,企图瞒天过海之时,能及时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纠正,以防止少数人或少数团体的利益侵犯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5.公共危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公共危机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沉着应战,妥善处理,积极疏导,促进稳定”的原则。危机意识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宣传解释工作是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及时向公众说明实情是制止谣言、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不明真相,缺乏对事件性质的正确认识往往会导致公众的猜测和混乱,这是维护稳定之大忌。其三,注重现代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新思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是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互通互换的网络灵活、快捷、方便,这些特点是相对封闭的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可靠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大量错误信息的传播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破坏社会的稳定。因此,公共危机教育应当注重现代新闻媒体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它来正确的信息,另―方面要关注网络信息并对恶意信息给予及时更正。

二、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1.提高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1)全社会对危机要有忧患意识:让公众提高对危机的认识程度,要时刻警惕各种危机的发生,大到社会性的危机,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危机,时刻都要有提防的意识。

(2)公众对危机要有关注意识:提高公众对各种危机的关心,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及时让公众了解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有关各种危机的信息、政策法规、应对措施等。

(3)政府对危机要有高度的重视意识:政府是应对危机的核心,政府要时时刻刻关注危机,对政府来说危机没有大小之分,小危机也可能引发大危机;危机无轻重之分,局部危机也可能酿成全局性危机。

2.提升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应对危机,重在预防。要及时、充分地掌握各种可能发生危机的信息,积极地做好防范,制定应对的预案,掌握各种防范危机的技能,以备应急之用。

(1)求生的意识与技能:让公众增强自信,培养强大的救生欲望,掌握各种救生技巧。

(2)求助的意识与方法:使公众学会积极寻求援助,解脱困境,掌握求助的基本方法。

(3)自救的意识与技能:让公众学会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自救。

(4)互救的意识与技能:要培养公众互救的意识,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例如:在1995年1月发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日本人在危机面前表现出了良好的危机防范意识。地震发生后,关东地区及九州四国地区的医疗队携带医疗药品器械,集中到灾区,迅速并全面展开救治震灾活动,使死伤人数降到最低。

3.提高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危机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检验。在应对危机中,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它往往决定着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成败。

(1)应对危机的职业道德:从事危机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危险,要有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2)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德:应对危机往往要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整个社会的合作。社会的凝聚力、社会的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整个社会团结一致,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去克服困难,整个社会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所以加强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德的教育非常重要。

日本民众在阪神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公德。一个人毕生甚至几代人的私有财产顷刻间化为乌有,许多人是在睡梦中被惊醒,穿着单衣逃生的,富翁瞬间变成赤贫。当地震发生后,没有看到有任何人在维持秩序,然而,对俯拾即是的财物,没有人去动一动,全都是“视而不见”。至于在混乱中抢劫更是闻所未闻。神户市政当局从未派一个警察上街维持秩序,所有警察及自卫队员都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投入挖掘、抢救埋在废墟中的伤亡者。

4.加强应对危机的科学意识

应对危机必须要有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增强应对危机的科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的态度和认识:让公众了解危机中的科学知识,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规律,防止各种封建迷信、谣言扰乱公众视听,增强公众信心,用科学战胜危机。

(2)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让公众掌握科学的方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整个危机的管理过程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5.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

当危机爆发时,公众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对危机的控制,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1)危机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对公众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特别是抗打击力、抗受挫力的培养,使公众临危不乱,井然有序。

(2)积极疏导,减少危机的压力。当危机爆发时,政府要积极疏导,以减轻公众的心理压力,恢复社会的信心,积极治疗心理创伤,鼓足勇气,面对困难。

在“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天中,布什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电视媒体上,使美国民众感觉到政府正在对危机采取积极的应对行动,同时他的情绪也不断感染着美国民众,使民众的心理从遭受袭击之后的恐惧、悲伤很快转变为对的仇恨和团结抗敌的激情。美国国内的媒体和舆论导向也与政府保持一致,整个国家掀起了爱国主义浪潮。

这对于稳定遭受巨大冲击的民众的心理,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民众正常的生活,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6.培养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

这里的生存能力指的是个人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或紧急状态下保护自己并尽可能对别人施助的能力。

(1)将生存教育列入义务教育中,通过对受难者的帮助和施救从深层次上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考虑到我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灾害事故发生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应尽快将有关生存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还应尽快培养各类组织、特别是那些位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组织具备一定的危机防范能力,以及危机状态下疏导公众、实施灾害救助的能力。

三、当前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危机认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或许是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理习惯,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群众,忧患意识都比较缺乏,总是不喜欢将事情从最坏的方面去设想和准备,在思想上对危机管理也不重视,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希望天下无事。常言道,有备才能无患,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势必会造成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就不可能做好应急的管理工作。非典的初期传播失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即使是意识到有可能出现公共危机,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由于不是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所以很多预案和措施也往往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并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例如国家已制定了各种安全防范的制度和措施,不可谓不科学不严密,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安全事故现场,都可以看到由于忽视这些制度所造成的灾难。像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就是因为当地有些领导图省事,不重视管理,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标准熟视无睹而造成的。

2.危机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

除了危机意识的缺乏之外,现有的很多危机意识的内容也已经很陈旧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发生的事件中如果照此办理,很可能不但不能消灭灾害,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例如,告诉人们在遇到火灾时,应该用湿手巾按住口鼻,这在木制建筑物较多的时代是完全适用的,可是在今天的现代化建筑物中有99%以上使用了有机化学等有毒的建筑材料,燃烧时会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毒气,这些毒气绝大部分是抑制神经的。这是用湿手巾无法抵挡的。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随身携带防毒口罩,在进入公共场所前提前确认好避难出口。

面对越来越现实的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威胁,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管理者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许多基层民警往往还遵循着一般刑事案件的常识和经验来对付恐怖活动,这样只会导致延误时机和灾害的扩大化。

3.传统的危机教育存在片面性

传统的危机意识总是认为危机是社会发展不正常的病态现象,是和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有根本的关系,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机就是给政府出难题,尤其是,就是捣乱,就是试图和政府对立,本身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任何的有机体只要是有生命的,自身就一定会有正常的部分,也有病变的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应该是不断斗争的,一旦病变的部分在局部或者整体取得优势,就会压制和排挤正常的部分,就会产生危机。了解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不是说根本不发生各种危机,而是在各种危机爆发以后,能够尽最大可能将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再进一步就是能够科学地预测到各种危机的爆发,能够将它消灭于无形之中或萌芽之中。

面对危机,应该着眼于主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危机诚然是毁坏现状的灾害,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又会成为创造新生的契机;危机固然要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会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补偿。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危机,就是要看到危机的发生对于社会有机体来说,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社会效果。就像人体生病会将一段时间内体内积攒的各种毒素释放出来一样,公共危机的爆发也可以帮助社会将自身的不安定因素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杜绝根本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危机的爆发,在无意中充当了社会安全的“减压阀”。

不仅如此,应急管理还是政府管理能力在特定时间中的集内体现,从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高明的政府领导人可以利用这一个契机,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教育危机管理篇2

政府主导“失灵”,非政府组织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于单一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给予辅助。非政府组织不依靠行政权利,而是依靠公信力,这与政府组织的最大不同就是非政府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非政府组织也比政府灵活,并且具有创造性。因此非政府组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组织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如今的公共危机管理当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政府对公众的引导不足,我国公民和各界组织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没有积极性,不能积极配合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遇到公共危机时,绝大多数人都很冷漠,尽管有部分人想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但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体过分单一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对社会中存在的潜在危机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政府工作繁琐复杂,因此,长期以来政府都没有意识到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影响,缺乏对危机的预防措施。很多地方政府和公务人员对于社会危机存在侥幸心理,不懂得危机预防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不愿意在预防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金钱和精力。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一些地方政府在惊慌中不知所措,这充分暴露出我们国家的政府缺乏危机意识。我们经常说“有备无患”,只有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和预防工作,才会在危机来临时临危不惧,否则势必会造成危机处理和判断能力的下降,危机管理工作也不可能会做好。此次汶川地震也给了公众一个很大的教训: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皇权专制思想束缚,人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一旦发生危机,就会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政府的身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国公民面对危机时的态度,这样的侥幸心理可能会导人力、财力的重大损失。

公共危机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稀缺。目前内地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很少,每百万人口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数仅为4.6名;具体工作分配不到位,思想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只关注形式,不注重最后的效果。比如将领导下发的文件拿回去以后挂个横幅就算完事,再也不管不问。上级的思想没办法传达到基层,公众得不到最新的消息;心理干预时间短暂。心理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非常短,志愿者对受灾后灾民心理辅导的激情会很快褪去。心理干预应该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干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在危机之后,应该同时给予公众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指导,使二者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更好更快地解决危机后人的心理和思想工作。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保证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多元化。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承担着主要责任,这不容置疑。但是政府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就要转变政府的态度,改变以往的高姿态,集思广益。公众是社会的基础,一旦发生危机,公众将直接受到最广泛的冲击,但是同样的,公众也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有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纽带作用。政府的管理需要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公众具有了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了,公众参与管理的结果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政府要积极给群众提供机会,扩大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合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危机管理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危机管理计划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教育机制,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教育

教育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一个学校多个校区、一个校区多个学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条件、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却远跟不上学校扩招的步伐,校园公共安全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考验着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目前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而危机事件中高校师生暴露出的安全意识淡漠、缺少自我保护技能等问题,又反映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如何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教育机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论述也将就这一问题展开。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危机通常指由于高校内外部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使高校正常的运行秩序被打破,从而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一紧张事件的状态。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高校常规安全教育提到的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以外,还包括了安全事故、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社会性事件影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不平衡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校园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新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会使危机的形式发生新的变化。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高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预防、限制和消除危机以及因危机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危机得以解决的方法和行为。根据国际经验,当代的危机管理一般都是由危机预防、准备、应对、恢复四个阶段构成的。前两个阶段重在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机率及降低危机产生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后两个阶段重在应对,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及恢复因危机带来的声誉损失、重塑自身形象。

二、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危机管理理论来审查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重视危机应对,轻视事前预防。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理念和制度还存在很多空缺,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的危机意识淡薄。不仅学校的各种管理培训、安全教育中很少涉及危机管理的内容,就连日常工作制度中也缺少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往往是危机发生时才动员一切力量去应对危机,使危机的应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付出的代价很高。

2.危机的事前准备不足。最主要的体现是思想准备不足。长久以来,由于高校一直被称为“社会的一方净土”、“象牙塔”,认为人际关系简单、环境稳定,因而高校师生普遍缺少危机意识。再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不到位,存在着很多“走过场”的行为,师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缺少危机应对的常识与技能。事前准备的不足,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大。3.危机发生时缺少统一的指挥、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沟通。目前高校中普遍缺少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部门。常规做法是,每次危机发生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地点、性质等成立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来进行危机处理工作。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临时小组成员分别是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且都是各部门主管,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管理权限,因此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相互协调工作,此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够迅速及时,因而容易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致使危机升级。

4.不注意危机后期评估总结。由于高校危机处理的领导机构大多是临时成立的,危机结束后各部门就回归日常工作轨道,因此危机结束后各高校往往不注意危机损失的评估及经验的总结,也不注意利用危机事件对全体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有效保留,也无法建立起危机培训和教育的机制。

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途径

1.成立高校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高校应该认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危机预防,成立危机管理的独立常设机构,从上至下的形成合力。危机管理机构中领导层的参与是保证危机统一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危机管理中十分强调领导层的作用,就像丘吉尔曾谈到的经验那样:“在危机中,人们希望目睹领袖的容颜,直接接受他的指挥。”学校领导层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主管,才能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2.制订并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就是能够迅速从正常状态转变到紧急状态,这种转变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危机管理计划的基础之上。制订危机管理计划不仅是为了处理危机,而是尽可能不要让危机发生。通过危机管理计划让危机不发生,才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危机管理计划,高校可以对各类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出预测和评估,制订应对的策略并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一旦危机发生,高校就可以按照事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转变为紧急状态,为处理危机取得主动权。此外,每次危机结束以后,及时评估危机造成的损失,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就能让危机管理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保持时效性。

3.根据计划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危机意识。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预防,预防是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因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而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的基础。高校在制订危机管理计划时客观的评价分析自身的公共安全状况,分析各类危机发生的强度、频率、范围、特征及危害等,通过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将危机管理计划内容纳入公共安全教育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设置课程及特定的危机训练,使校园中的每个人都熟悉自己在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培养师生的忧患意识,使师生在公共安全教育环节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4.建立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平台。危机的发生往往带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因此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很重要,首先它能够让高校各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危机发生的相关情况,彼此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应对危机。其次,危机的发生也伴随着舆论的高度关注,危机发生时通过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向事件相关人员、媒体通报事情的发生、处理的进展等情况,可以抢占舆论至高点,能减少不利于学校的消息、传闻、报道等的传播,同时争取有关方面的同情、支持,为高校顺利处理危机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环境。

综合来看,通过制订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可以使高校各部门形成合力应对危机,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危机管理计划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计划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而通过公共安全教育的大力宣传,可以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危机发生带来的损失,为高校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教育危机管理篇4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公共危机频繁发生。在我国社会的转型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对公共危机的预警与处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优化策略。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29

收稿日期:2014-11-28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就一直紧密伴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强,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不断加深,各种公共危机都频繁的发生,这种状况给我国社会与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例如社会秩序的混乱、物质金钱等财产的损耗、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甚至于社会的动荡。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理论分析

(1)公共危机主要是指由于突然发生会威胁与危害公共安全、社会利益的事件,可能引发公众恐慌与混乱,从而需要运用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和公共权力紧急处理的非常事态和危险境况。例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或者是宗教民族冲突。某些公共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广,便需要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对应的做出引导与控制决策。

(2)公共危机管理,一般指政府部门为领导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科学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的指导下,与公众和社会其他组织相互协调并合作,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并实施监控,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进行应急处理,帮助解除危机并重建社会秩序的全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或社会主体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得他们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教化社会的有效方式,在社会公共危机发生后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理论认识层面的缺失,也有实践运用与机制层面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危机管理未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的关注与救助,是对社会公众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以人为本思想是关于人的理论的最高科学,是政府和其他管理者必须坚持与贯彻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过程中,尤其是某些地方和区域性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管理实践中,还没有真正以公众的接受与关注为基本目标;在危机发生救助中,更多的是关注公共财产物质的救助,而对人的情绪与心理的帮助与安抚则比较忽视;在灾后,更多的也是注重物质与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对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康复则不够重视。这些忽视人的文化、精神与心理层面的需求,即为忽视人的发展,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合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公共危机管理更多的倾向于运用科学技术来预防和管理公共危机,建立标准化和程序化的预警和管理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一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手段和技能,另一方面,在实际运用中,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够关注,从而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与最终减弱。

(3)教育体系不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需要的是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教育来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精神,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建成完备的体系,以至于社会公共危机意识匮乏,思想政治教育对公共危机的应变能力不足。这种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个人、公众集体与组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不够积极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从而社会合力无法发挥;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和体制不完善。我国在2003年爆发“非典”后,逐渐开始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了“一案三制”。“一案”就是完善预案体系,“三制”包括法制、体制和机制。鉴于此,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预案,但是并没有形成危机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的体现还处于“救火队式”,一旦出现公共危机,就根据现实情况临时组织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缺乏统一指挥,所以权责不明确、组织不健全、分工合作不理想等问题就暴露出来。

(4)教育实效性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教育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有时候即使针对公共危机进行了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一些甚至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落到实处,成效微乎其微。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是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有的是教育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基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对策

(1)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体会到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只有建立针对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才能在公共危机发生前进行专门的预警教育,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系统的进行宣传治理教育,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组织善后工作。其次,要加强协作,既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发挥独立作用,又要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进行帮助与协调。

(2)完善政治思想工作预案。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完善的指南与行动计划,这就需要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作步骤与内容,这样才能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危害,提高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各个环节的作用,现在的预案都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数的建立在危机预警,对于危机发生时的协调与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组织作用则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完备的思想工作预案,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管理各个环节的作用。

(3)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科学的价值取向。首先,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自始自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想心理健康以及正确的政治观念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公开危机信息要实事求是。政府和公共组织等提供公共危机信息时,要及时并且真实,以便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危机时有足够的自救和承受能力。

(4)构建多元化的危机管理教育主体。针对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主体。首先要完善政府的主导功能,以其为主导和核心,理所当然的承担主要的责任,发挥政府的感染和号召力。其次,要鼓励社会公众的集体参与。公众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具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所以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充分开展针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教育工作。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实效性。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预警阶段,要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预警作用;在公共危机发生阶段,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急处理,将应急理论与应急实训相结合,形成覆盖广、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应急教育体系;在公共危机的评估恢复阶段,让专业团队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尽可能的做到真实可靠,并针对危机后的人员心理进行安抚与引导,尽快完成危机后的各项恢复。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通过避免形式化的教育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渗透性,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手段,是对社会公共意识形态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本身可以使得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到,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应对危机的技能和动力,从而能解决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加强针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的独特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庞司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李龙江,党存红.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及有效路径选择[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9(4)

3白书祥.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探析[J].探索,2010(3)

教育危机管理篇5

根据经济学的相关原理,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实反映。全球经济每10年经历一次大周期调整,所以危机并非一直持续下去。金融危机虽然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但对准备出国的学生来说却是个利好消息。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企业为学校提供的资金相对会减少,外国学校会积极扩大海外留学市场,这意味着学生出国留学将相对容易。

首先,最明显的好处是美元、欧元等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家长手中的钱更值钱了,学生的留学积极性也因此更加高涨。由于汇率的变化,不少学生在国外几年,可以少花一大笔钱,这在客观上降低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留学成本。虽然在欧美国家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奖学金会有所减少,但外币汇率的下跌,却使留学性价比更高。其次,各国、各高校实行了更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签证放宽、条件降低等,敞开大门招收中国留学生。如英国从今年6月起规定留学生可以获得两年留英工作机会;澳大利亚今年9月起调整签证政策,中国学生签证风险级别由4级转为3级;美国从今年4月4日起,延长留学生的实习期;加拿大也放宽国际学生工作签证,允许留学生打工。此外,德国、法国等国一些优秀的公立大学也推出了部分不收学费、每年只需10多万元生活费的国际学生项目。据统计,10月上旬咨询留学的学生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因此,留学市场反而因金融危机进一步繁荣。

当然,出国留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衰退,将来在国外就业也是个未知数。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现在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去留学,目的是回国就业或创业。然而,这种大规模的留会引发未来的留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国家为了创汇而不顾教育质量,只会进一步降低学历的含金量。而中国的发展需要国外先进理论,同时也需要懂得中国国情的高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土一流的毕业生机遇可能会更多。

留学市场的繁荣仅仅是金融危机对中国教育影响的一个缩影。中国教育将会因这次危机而发生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我国的教育发展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人才需求,而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凸显这一问题。根据预测,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受到影响比较大,金融、会计、投资等专业的应届生将会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外资、合资企业可能会减少招聘名额。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空间。

对于中国教育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我认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危机管理篇6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1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高校应以预防为主,并应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因此,各高校应当按照文件要求增强管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多发形势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无论是机构设置、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具体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拟主要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两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个人或群体当自己的正常生活状态被危机事件打破进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机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危机事件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心理危机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心理危机发生后正常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环节构成的旨在预防心理危机、减轻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损失的管理系统,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预防、协调、分级管理、以人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危机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应当遵循“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有助于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缩小心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协调原则是指高校在遇到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发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人员,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员要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级管理原则是指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负责,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逐级上报,由上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出决定,并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处理工作。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各部门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将抢救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要保护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效率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通常变化迅速且危险大,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要反应快,提高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机发生的前、中、后的过程,构建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心理危机发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机管理不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而是排除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往往很难挽回危机导致的重大损害,一般只能尽可能缩小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

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辅导员,也包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求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体。他们开展的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主要有:(1)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2)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邮箱,接受心理咨询;(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中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往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建设,培训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发挥好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经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触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了其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之间容易发现对方心中潜伏的心理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内心话,发挥互助作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都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通过海报、展板、网站、论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他们还可以将零散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作用。

3.1.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可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团体心理训练或辅导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团体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支持,彼此影响,使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健康成长。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新生入学时起收集学生亲属的联系方式,熟悉学生的宿舍情况,逐步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当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与学生具有密切社会关系的学生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员的参与,有助于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结”,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导,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和扩散。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征兆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扩大,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发状态。

3.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组织。其中的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利用其特殊优势,容易深入了解同学心理情况,容易及时发现和识别同学中潜在的心理危机。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辅导员,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上述学生组织上报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辅导员上报的心理排查情况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分类处理,采取相应的下一步措施,并对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3.2.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可以筛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区分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导措施。高校应在每年新学期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回访,每年调整信息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也可以翻查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相关的处理依据。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月报表制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建立的有心理检测功能的指标体系。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通过对心理危机月报表预警指标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关注和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目标。运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及其组织的协作。在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层级相关人员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要坚持心理危机月报制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要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人员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对心理危机月报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心理危机预警信号,做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智认识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抓住心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并实现心理危机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3.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及时启动,高效运作,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提供有效帮助。

3.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组、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联络协调工作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在危机现场指导、协调各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出处理决策,指挥现场处理过程。专业工作组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学生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校医院组成,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危机人员和救护受伤人员。联络协调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院办或者校办的领导、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负责联系各个部门和当事学生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3.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的原则和程序

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参与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分工合作,必要时还要发动与当事学生社会交往密切的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的参与和配合。心理危机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非常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等方面。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通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影响范围、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事人的背景资料等,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当事学生的家长。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分析心理危机信息,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报警和启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心理危机干预行动以专业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为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和联络协调工作组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是指确定危机事件通报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员的范围,做好与社会媒体及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3.4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心理危机干预阶段一结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关心、帮助和心理辅导,做好善后工作。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后留下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心理援助的过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机事件的解决为契机,筛查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再发生的潜在问题,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心理危机管理的成果。三是认真反思和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4总结

教育危机管理篇7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教育;职业院校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深化时期,这一阶段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突发事件频发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各种诱发危机的因素。校园是人群密集的特殊场所,对于各类公共危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无论是社会公共危机还是学校内部的突发危机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严重时会危及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机类型多种多样、危机结果触目惊心,而且危机事件的频度、烈度呈不断上升态势。如何科学地归纳校园突发事件,就每一种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入先进的危机管理理论,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日常危机管理,形成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一整套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评价的体系,有效避免和遏制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将危机化解或将损失减到最少,是政府和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教育是其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教育情境的实践性、生活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人本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有效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教育的经验,我国职业院校在公共危机教育中必须建设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危机教育体系,要注重危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要通过构建富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提高危机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注意危机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教育所呈现的特征,对我国职业院校进行公共危机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一、必须建设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危机教育体系

第一,对于我国目前的危机教育体系来说,要将防灾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系统,实施全民、全程、全方位的减灾教育、宣传、普及和训练演习,增强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充分的综合体系保证。

第二,要注意将管理层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危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既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参与和受教育,更离不开政府决策者的组织领导。管理者的危机教育是危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注重危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各个不同教育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在预防教育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害背景、灾前征兆、防灾准备的宣传和通报,使公众掌握观察、分析灾害的知识,在心理上、物质上做好准备。在临灾教育方面,要使公众在面临灾害时保持清醒和冷静,具有主动处置事故的应变能力,增强紧急状态下的服从指挥意识和自救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灾后教育方面,要稳定受灾民众的心理状态,保证灾后正常的救灾秩序和社会秩序,防止灾后可能出现的失控现象,要迅速投入医治创伤、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建设中。

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在国外,中小学时期应对自然灾害的课程是必选的,而且每个学期的成绩都要记录在小学生的成绩单里,和文化成绩同等重要。就我国职业院校而言,目前危机教育仅有少数院校开设,且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没有将其放在与文化及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很容易导致教育流于形式。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钩,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导致危机教育空心化倾向。因此,在选择危机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要将现实应用性作为危机教育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三、要通过构建富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提高危机教育的实际效果

应急演练是危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实战演练情境能够使人们更加快速地熟悉各种灾害情况,可以大大提高救援团队的互相合作与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在实战情境中的演练,能使民众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逃生手段、灾后恢复中应当注意的程序和途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娴熟的应用。因此,情景式应急演练不仅可以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宣传预案,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行动技能。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四、要注意危机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在危机教育中,对方法的使用要注意从公众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切合教育对象实际的办法。对在校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要考虑其年龄、兴趣、接受能力,多选择鲜明活泼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其参与感和体验感。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在学校操场上布置了一条“马路”,放置着模拟路牌、三色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工具,和学校周边的交通情况一模一样,以此来提高危机教育的实效性。

危机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尊重其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注意心理疏导。做到危机教育为了百姓,危机教育尊重百姓,危机教育依靠百姓。公众危机教育是反危机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危机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警示宣传、自救互救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演习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是危机教育方法运用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疏导方法在危机教育中的运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普遍出现心理失衡、心灵创伤等问题,引起所谓的“应激适应综合症”。因此,要在非危机时期加强对公众的危机心理素质的训练,以提高公众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西方发达国家在危机教育结果上的显著性和有效性启示我们,危机教育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在社会正常状态下,开展多层次的危机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危机时的心理素质,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

同时,这种危机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危机意识的培养反过来又能对公共危机管理和传播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能促进公众参与的能动性和理性。能否加强经常性的减灾科普教育,让公众掌握减灾科学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否让公众切实学会减灾技能、灾前自防、灾时应急、灾后救治,不仅关系到能否让全社会做好组织上的准备,关系到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全社会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减少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如果危机教育工作做得好,民众对于灾害来临时可能出现的情况、逃生的要领、急救的知识都非常清楚,遇到灾害不慌乱,具备了自救和互救的本领,就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同时,危机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应对灾害事件中关系重大。

就整个危机教育系统而言,危机教育体系的构建、危机教育内容的选择、危机教育情境的设置、危机教育方法的选取,都关系到危机教育的效果,而危机教育的效果反过来又检验着危机教育体系、内容、情境、方法的构建、选择是否恰当、合理。只有在实践中对这些方面进行辨证把握、科学运用,才能使公共危机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段明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7。

[3]麻宝斌,王郅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危机管理篇8

论文摘要:高校中近年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使我们认识到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高校应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和完善学校危机处理制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教育

目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变的更多,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机挑战。发生在高校的SaRS、H1n1、马加爵案、跳楼事件、罢餐、宿舍火灾、校园水浸等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析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对策,是摆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教育

1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从高校危机管理的起因来看,高校的危机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生命安全及健康安全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如火灾、校园水浸、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大学生心理危机等。其二,学校的信誉危机事件。如学术腐败、招生丑闻、师德败坏等有违职守、缺乏道义、涉嫌欺诈或损人利己事件,事件若触犯法律,学校及相关人员还须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其三,学校可持续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其四,失序型危机。[1]如罢课、罢餐、家长群体上访、恶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等。从高校管理角度看,上述事件都属于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化解危机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2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是—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先预防”,[1]致使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2.1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有误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知道如何进行处理;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是“杞人忧天”,在人财物方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③高校缺乏危机意识还表现在高校各层次人员缺少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

2.2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目前都比较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例如火灾防治工作一般抓得比较严格。而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还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①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往往是“仓促应战”;③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

2.3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媒体的关系高校出现危机,新闻媒体肯定会格外关注。如果学校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估计媒体就会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信息,受损的肯定是学校,将来出面澄清更麻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及时的对当地部分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3] 3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即一整套高校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强危机管理:

3.1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组织保障,此小组应当成为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由学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为:①负责处理校、院(系)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其它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②明晰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期组织相关培训;③定期开会讨论危机管理计划;④危机出现时,小组成员及时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

3.2制定和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保护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笔者建议高校可从如下方面制定制度:①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②保持信息畅通的制度;③危机后的恢复、总结和教育制度;④媒体发言人制度。

3.3制定危机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危机领导小组应当制定好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政策和规范化操作程序,做好如下事宜:①分清哪些是可能产生的“危机”;②假设本校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并进行分类;③根据危机类型决定参与该类危机控制和管理的人员;④为可能涉及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规范化操作程序。

3.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①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赢得信任;②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

3.5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危机培训与教育有机地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危机管理选修课程,让在此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此课的讲授,使大学生对危机管理有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也将很有帮助。学校可以借助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生活,将危机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3.6努力推进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化高校危机管理作为高校管理范畴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最有效的制度机制是走向法制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许多关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往往是以行政命令和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的,它们缺少制度的刚性、执行的规范性、责任的法定性。在学生发生日常性的伤害处理方面,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它局限于学生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的情况,其他类型危机出现后的处理并未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升到诉讼程序,我国现有的部门法《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危机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容易造成争端起伏,诉讼不止。因此,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2]

参考文献:

[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8-130.

教育危机管理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突发性事件;高校教育作用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刘婷(1991―),女,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4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突发性事件和危机频繁发生,校园危机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频繁发生的校园的危机不仅可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更可能促使其价值观偏离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导向,这也容易产生威胁校园稳定的因素,爆发校园突发性事件。基于此,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危机管理也不能单凭借技术性的“硬性”管理过程,更是一个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步入歧途的“柔性”管理过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角度预防和控制校园危机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研究。

[Bt(1]2[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预警作用[ZK)][Bt)]

高校突发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很难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前兆中的敏感性,在危机来临前有所察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辨别能力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出来。预警控制阶段是突发性事件的第一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2.1导向功能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高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系统制定高校突发事件预案,未雨绸缪,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具有导向功能,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根本功能,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即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一直处于象牙塔被牢牢的保护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教育的欠缺,是社会事件中的敏感群体,当危机事件爆发时,高校大学生的反应都是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达到“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效果。在2008年上海商学院发生的火灾事例很好的说明对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11月14日,该校一个寝室着火,由于大火来势凶猛,寝室门无法打开,4名女生为了逃生,慌忙从6楼寝室阳台跳下,当场身亡,这也是今年来发生过的最惨烈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寝室着火事件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这也充分暴露了高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危机意识的缺乏。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要从容应对,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首当其冲的是狠抓突发事件发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危机,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意识培养,就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征兆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和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其生活中忧患意识,提高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预防管理中的价值最大化。

2.2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传播系统进行快速的回报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危机治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1]。反馈功能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前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我们要足够重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情况。另外,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和模拟演练活动,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3300余名新生参加演练[2]。②依托高校对危机防控信息的,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提供舆论支持。贺拉斯曾经说过:“舆论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是错误的,舆论究其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种,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整、不准确,再加上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活跃性特点,无可避免加大高校校园危机的负面信息传播,如果这种负面信息在传播中被强化,将不利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更会导致危机的扩散。所以,舆论引导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利于高校设置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树立起学校正面形象,因此,积极引导危机处理时期舆论正确导向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Bt(1]3[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价值功能[ZK)][Bt)]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发挥宣传和引导功能、发挥动员功能以及发挥沟通功能等方面。

3.1心理干预功能

心理干预是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其施加影响,并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行为[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有2个作用,其一调节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的心理适应度。高校大学生在危机突然来临时,由于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从下手不知训措,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个性心理脆弱,挫折耐受力低下,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其感化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高校大学生注重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及对突发性事件形成的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一昧的去反抗抵触,如果身边有同学滋长了这种情绪,需要被高校管理者加以重视,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舒缓其心理压力,克服大学生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恐慌失措。第二,协调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发挥集体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在于将高校各个组织、部门的工作者集中、聚集起来,齐心协力为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贡献力量,使集体的力量达到最大化。

3.2沟通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内部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事件版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校园危机管理工作难以展开,甚至给高校师生带来极大的恐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与高校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这种危机时刻,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有利于及时反馈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沟通功能:①要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的沟通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及时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让师生充分了解危机进展的动态和真实状况,有利于增强师生战胜高校突发事件的信心,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抵御风险的能力。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沟通功能。通过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准确地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稳定师生情绪,化解校园危机。例如,200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生校园爆炸案之后,校方及时信息、加上实时的宣传和引导,促使校园秩序迅速地恢复正常,保持了校园环境的稳定。在事件中北京大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校园BBS,及时正式公告,宣布在校园爆炸案中的人员伤亡已经财产破坏情况,及时缓解了校园危机恐怖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校园危机。

4.1制度整合功能

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多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其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后管理时期的制度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1)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把握高校突发事件近期的动态,归纳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及工作难点,达到完善高校各项工作制度的目的。高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长期发展,因此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决之后,高校就需要把危机管理的重心放在恢复教学及管理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危机爆发时,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一阵恐慌混乱,高校大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推动高校突发事件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2)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让高校工作者和学生清楚认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4.2精神动力功能

精神动力功能是指把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形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精神动力加以整合,使各种精神动力从多样性走向统一,形成动力合力,成为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居于核心地位;(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危机事件的出现,会给高校师生的道德观念及信念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失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出现,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要通过课堂、讲座、集会、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9(5).

[2]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1):26~29.

[3]杨小玲,周天梅.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教育危机管理篇10

辅导员高校危机管理特殊性重要性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校内各种情况趋于复杂化。加之我国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高校内的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而高校危机事件的危害性也不断增大,对于高校自身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带来极大影响。高校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在高校正常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要性凸显。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内主要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和日常管理队伍,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必然要扮演特殊的角色和发挥重要的力量。

一、高校危机管理与辅导员

危机管理一般是企业等社会组织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而高校危机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校园成员有关并对校园成员造成生命财产安全损害的事件。有学者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就是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

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其中会涉及到学校党政机关、保卫处、宣传处、后勤中心、媒体和社会保卫机构等多个部门,学生、教师、辅导员、宿管人员、保卫人员等多种群体会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那么在这个系统工程内,辅导员的介入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情况,因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众多工作的实际执行者、贯彻者。很多高校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中需要辅导员发挥应有作用,在实际的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也大多需要辅导员工作在第一线。因此,在高校危机事件中,高校辅导员是出现频率多、穿插作用大的一支特殊队伍。

二、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角色的特殊性

(一)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已经形成规模,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辅导员自然地成为了一线的危机处理人员。

从危机事件发动的主体角度出发,高校的危机事件一般包括:一是学校校方的危机事件,如一些针对学校的危机事件、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运作的危机事件。其发动主体多为校外人员;二是学校校内人员为发动主体的危机事件,特别是学生引发的众多危机事件,如学生自杀、学生,等等。而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的数量一般比其他引发主体造成的危机事件要多,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出现频率高。因此,具有角色多重性:预防者、第一接触者、初步处理者、全程管理者和善后处理者。

(二)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角色特殊性

由于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角色定位的多重性,要做危机事件的预防者,一般会成为危机事件的第一接触者和初步的处理者,并且会全程参与和具体管理,事后还要进行相关的善后处理。这样的多重定位导致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角色的特殊性。

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当逐渐褪下身上众多的角色,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善后等工作不应当完全由辅导员来完成。高校校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危机事件出现前,相关的职能部门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危机事件的预防并不是只依靠辅导员群体就可以实现的;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各个职能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参与到危机事件的处理工作中来;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也应当有各部门的协作带动完成。因此本文认为,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角色是具有特殊性的,因为整个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善后都需要辅导员的参与,但其角色更多的应当扮演一个具体执行者和协调者。否则太多的角色会让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危机事件的处理也不是一个辅导员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三、辅导员在高校危机管理中作用的重要性

(一)辅导员对高校危机管理的预防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很多具体工作的实际执行者,正所谓“上头千根线,底下一根针”,辅导员就是这重要的“一根针”。许多具体的工作要依靠辅导员一针一线地完成。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中,往往能够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一些问题,能够比较早地预防一些危机事件。同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要大力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日常规范教育,这同样是在为高校危机管理发挥预防的作用。可见,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中就包含了对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规范教育,而平时的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又是和学生接触很多的,因此天然的具有高校危机管理的预防作用。当然,这里也要指出,高校危机事件中涉及到学生引发的一些危机事件中辅导员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高校危机管理中辅导员都可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危机管理中还需要高校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日常的工作职能,在工作中注意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

(二)辅导员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全程参与作用

在由学生引发的高校危机事件中,辅导员也是由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全程参与。例如,高校内学生的自杀事件,短时间内这一讯息可能在校内甚至校外迅速传播,而高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必须有人员全程处理、跟踪。辅导员可以说是高校危机管理中全程参与人员的最佳人选。熟悉学生情况、能第一时间搜集信息、能发动学生的作用、能及时与相关人员保持沟通……也正因为这样,许多高校的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都把辅导员摆在了最前线。甚至有的高校在很多危机管理问题的处理中,每件事情都要求辅导员参与,让辅导员疲惫不堪。辅导员确实是高校危机管理中全程参与的最佳人选,但是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强加在辅导员身上。例如,学生的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中,宣传部门、保卫部门、后勤部门等职能机构也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辅导员的协调参与下,积极为解决校内的危机事件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82-85.

[2]陈建伟,赵金辉,罗启发.校园危机管理机制中预防原则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18(11):55-57.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161-162.

[4]吴洁,金峰.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