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环保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8:38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1

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是放射性污染防治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核技术日益广泛的利用,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辐射危害,辐射风险由此增加。核技术利用分布领域广、数量种类多,违法违规现象较为普遍,安全隐患突出,监管任务重。本文对与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有关的问题进行法律法规解读,以便掌握政策、理清工作思路,提高辐射安全监管依法行政能力,认真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

1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

1.1辐射安全监管任务由来环境保护部门接受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时间不长,对环保队伍来讲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主席令第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三条进一步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这说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是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2005年12月3日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2006年4月17~18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都将辐射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要求全面加强辐射环境管理,这充分说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辐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核技术利用法规体系主干由一部国家法律、一个国务院行政法规和一项监管部门规章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放污法》)是一部国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具有高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效力。《放污法》的实施,为进一步强化我国的辐射安全监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以下简称《防护条例》)是一个国务院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国家法律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环保总局令第31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许可管理办法》)是一项监管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并的,即是由环保部门为配合《防护条例》规定的辐射安全许可制度而制定的,也具有法律约束力。

1.3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部门由环保、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放污法》第八条和《防护条例》第三条规定环保部门是“主管”,卫生等其他有关部门是“分管”,只对“有关”的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的关系。2003年12月8日中央编办发[2003]17号《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对各部门职责作出了明确分工。《防护条例》与作废的1989年10月24日国务院令第44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监管部门职责的调整,即放射防护由卫生、环保、公安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到由环保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的许可证由原来的“卫生、公安部门”办理到由“环保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2核技术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

2.1核技术利用分类管理《防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成了五类,将射线装置分为三类,具体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详见2005年12月23日生效的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和2006年05月30日生效的环保总局2006年第26号公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放射源分类办法》由环保总局组织制定,《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由环保总局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制定。

2.2环境影响评价《放污法》第二十九条和《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以下简称“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006年9月27日环办函[2006]629号《关于印发辐射安全许可座谈会会议纪要的函》(以下简称《会议纪要》)补充强调任何辐射工作单位在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时,“均需提交已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补做现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3核技术利用与环评文件分类管理对应情况《许可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要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在第九至十一条进一步明确了分类管理类别。

2.4环评附件资料及环评资质要求辐射工作单位依照《放污法》第二十九条和《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将环评文件报有审批权的环保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向环保窗口提供环评文件及立项批文等多个附件资料。根据《会议纪要》环评文件“应对单位未来5年内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的规划设计规模进行评价”的要求,附件资料应包括已按五年内预计规模做环评的说明。《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环评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即辐射工作单位要委托有相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的机构来编制辐射环评报告书(表)。各级环保部门在受理环评文件时,也要按照2006年1月1日实施的环保总局令第26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中的要求,严格审查环评单位的资质,不得超越评价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提供环评技术服务。《环境影响登记表》则可由辐射工作单位自行填报。

3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

3.1辐射安全许可证《放污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辐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申请领取许可证”。为实施《防护条例》第五条中规定的许可证制度,《许可管理办法》第二条强调“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它们具有同等效力,《许可管理办法》第四条提示“一个辐射工作单位只需要申请一个许可证”。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辐射工作单位因工作调整需要变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情况,对此《防护条例》第十二条和《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都明确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许可证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1)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2)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会议纪要》还特别提醒应先对增加的内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再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由于变更单位名称等原因需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的辐射工作单位按《防护条例》第十一条和《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要求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许可证的相关手续。

3.2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及其延续在2005年12月1日《防护条例》施行之前的许可制度是射线装置由卫生部门颁发《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由卫生部门颁发《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并到同级公安部门进行登记,领取《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登记证》。《防护条例》施行之后的许可制度由环保部门统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颁况向同级卫生、公安部门通报。《防护条例》)施行前、后许可证(包括登记证)的有效期均为五年,《会议纪要》认可卫生部门2005年12月1日前颁发的许可证,许可证已到期的,要求持证单位应及时到环保部门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未到期或未写明有效期的,要求持证单位最迟应于2008年12月1日前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对于今后许可证的延续问题,《防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许可证5年到期后,“需要延续的,持证单位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补充说明:⑴在向原发证机关提供许可证延续申请报告时还要提供辐射监测报告等材料;⑵延续换发的许可证,使用原许可证的编号。

3.3许可条件和许可证申请材料辐射工作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具备的条件在《防护条例》第七条、《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三至十六条和《会议纪要》附件三中有详细的说明。要注意辐射安全许可证原则上仅对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发放。根据《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要求,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1)《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表》;(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本、副本复印件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副本复印件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3)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4)满足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许可条件的证明材料;(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申报登记表》;(6)《辐射工作安全责任书》;(7)废源收贮或返回的证明;(8)环保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满足许可条件的证明材料”主要是指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和申请单位以文件形式实施的辐射环境管理制度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申报登记表》为已有放射源或射线装置的单位须提交的材料,它对应于《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所必须提交的第五份材料“单位现存的和拟新增加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明细表”。

3.4许可证审批部门与审批流程《防护条例》第六条和《许可管理办法》第四至第五条对颁发许可证的审批权限作出了规定,即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销售和使用Ⅰ类放射源、销售和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辐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审批颁发,除此之外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审批颁发,但省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一级环保主管部门审批颁发许可证。许可证审批流程如下:(图略)

4其它相关问题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环境管理现实意义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已于2012年7月4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新的《办法》共六章,四十二条,目的在于约束与规制化学品经营者的行为,确保对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的保护。

1《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凡是在中国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均要向安监部门进行危险化学品登记。但大部分的危险化学品并不纳入环保部登记范畴,其环境和健康风险也就不得而知。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当前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化学品环境污染,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国内危险化学品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正在与日俱增。对企业所生产和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进行登记,有助于各地方政府摸清污染物的产量、毒性、排放和释放情况。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出台以后,凡是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的企业,都需要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证”。这是由环保部门组织的、首次要求企业就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填报并提交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释放与转移数据,企业需要向环保部门汇报其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危险特性分类、用途、使用方式、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等,这就为企业和政府进一步评估化学品的环境危害和风险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

2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的环保职责

2011年3月,2011年12月1日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令)明确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责(第六条)。具体条文如下:“(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组织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鉴定和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负责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依照职责分工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环境监测”,这是出台《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重要背景。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中,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为“环保部负责全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的组织、监督和实施。县级以上各级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从事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机构,具体承担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

所以说《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使其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发挥法制的规范指引保障作用。通过《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使有关危险化学品监管职责的规定与环保部门职责分工的调整相符合,并统筹考虑了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之间的衔接。

3凸显了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重点

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未出台以前,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也没有明确区分管理的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只要是危险化学品,不考虑其危险性大小以及使用量和可能的暴露程度,一律需要安监部门进行管理登记,对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审查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目前,对于已经生产和上市销售的数量众多的现有化学物质,没有优先机制,既没有要求生产企业进行危险性鉴别测试,以确定其固有的危险性及评估其风险,也没有采取措施来识别和管理其中引起高度关注的具有CmR特性和pBt特性的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管理范围(一般对象)是《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该目录由安监、环保、公安等多部门共同确定,环保部门可以将环保关注的化学物质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作为危险化学品实施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管理重点是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只由环保部门确定。2014年4月4日公开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目录是根据登记办法制定的,是对登记办法的细化。

4为下一步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我国原有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法规主要是从控制危害、保障安全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化学品环境管理侧重于控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化学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与控制,而不是从控制环境风险的角度出发。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实施体现了预先防范原则和优先性管理原则,首先管理那些具有较高健康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化学品,并采取适当的预先防范措施。

现阶段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力求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一步开展危险化学品的有效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包括建立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释放转移报告、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实施企业监管分级、实施信息公开和登记后的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与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立法相协调。

考虑到危险化学品监管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进一步协调、解决了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严文.环保部要求84种危化品“持证上岗”[n].中国石化报,2014-05-06.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3

公司领导:

安环办在总调度长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第二季度公司的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工作,现对公司第二季度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内容如下:

并建立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卡片:1335份。3.本季度安环办对各生产车间的重点、要害部位增添了各种安全标识牌、警示牌、危险源牌共计:165块,对二轧煤气站、三轧煤气站的安全设备设施及部分压力管道和公司南侧的围栏的防腐工程进行了监督、检查和验收。

4.本季度对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工作,安环办配合人力资源部,已于6月10日将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的课件发至人力资源部审核,等候人力资源部的培训通知。6.本季度各生产车间大小发生工伤事故72起,共计72人次(详情见附表1),(因生产事故考核发生费用人力资源部未结算完毕,故无法统计)。

7.本季度安环办调查各车间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8起,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5万元,详情如下:

(5)2010.5.27日下午2:35分左右,三炼液氧站汽化器出口铝管爆裂,无人员受伤。(7)2010.5.26日下午14:40左右,三炼车间10#大包发生穿包事故,无设备损坏,无人员受伤。9.本季度安环办共计落实违章违纪安全经济考核13项,合计金额为5910元(考核内容已报人力资源部)。11.本季度对以前遗留的公司晋级a级企业所需的安全评定补办申报材料21项内容已完成14项,其中7项属政府批文正在积极进行协调。120万吨高炉的制氧厂项目安全预评价所需的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大部分已完成,部分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预计7月15日左右完成制氧厂的安全预评价工作。

12.本季度共计接待政府安全、环保等职能单位检查4次,到政府部门进行相关事项的协调7次。

13、安环办在第二季度与外协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书5份。

14.本季度安环办对公司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编制了《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此套汇编在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完善了安全生产职责、考核细则等内容并突出了其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现原稿已通过审核,并于二季度开始正式实施。

15.对安环办原有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确定了新的绩效考核标准,使安全工作逐步表格化、制度化、标准化。

根据本季度安全生产情况,我办下一季度工作计划如下:

安环办(2012年第三季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安环办严抓、分厂自查自管的工作思路来指导安全工作,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加大安全保障投入,力争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认真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努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1.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实现重大事故为零,轻伤事故低于历史同期百分点。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建立健全本部门及公司各二级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制度、台帐;完善公司各级安全组织网络。

3.强化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严抓违章、违纪、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杜绝因违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计划

第三季度,公司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临着高线、炼铁及制氧等工程建成投产、重大而艰巨的生产工作任务。安环办工作紧紧围绕公司生产发展的主旋律,本着不断规范、深化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本质安全、超前预防”的理念,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源头把关、全过程控制措施,立足防范,强化监督。现结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特对第三季度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1、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条例的宣传和学习,加强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为下半年的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对转岗人员及新员工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3、每月末进行一次联合安全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等情况进行整改,落实责任人,规定整改期限,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4、根据三季度安全目标,制定公司季度工亡、重伤及多人中毒事故为“零”;重大设备、操作事故为“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工业水复用率>100%。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位员工。

5、根据国家和福建省及公司的有关要求,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安全标准化工作。

7、严格“三级”安全教育和转岗安全教育,使其了解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熟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班前会必须提醒、交待作业安全注意事项;班中严密巡查、监督其作业行为;结合岗位实际,认真开展每周班组安全活动,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10、全力以赴,做好三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现场安全工作,对现场施工、用电、气瓶、电焊气割、电器等安全使用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坚持“保安全、保质量、保环保、保进度”的原则,强化操作人员尤其是外协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加强对现场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安全生产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管理,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得力、责任到人。

11、教育好车间全员做好交通安全和消防工作。加强消防检查;强化交通安全意识。

12、加强动火作业管理,对车间区域内的动火必须实行100%动火证制度。

13、加强对充装液氧的管理。充装车辆必须证件齐全,充装时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充装。加强对气瓶充装的管理。运输充装车辆必须证件齐全,充装前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充装。加强对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对氧气生产、液氧贮存,液氧、气氧的充装等环节进行安全管理。

14、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清洁化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15、加强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按照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对无法整改的安全隐患制定出整改计划。

16、加强安全考核工作。严格按照公司、二级生产单位的制度进行考核,以提高各班组的安全责任意识。

17结合值班调度员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施行24小时全程监控,加大对违章、违纪、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的检查力度。

以上工作在9月30日前全部完成,因现有专职安全员只有2名,希公司尽快配备相应的专职安全员。

因三宝员工多为农民工且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违章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在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有着很大的难度,为求把安全工作做到实处,请各级领导对安环办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争取将我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安环办2012年第二季度工作总结及第三季度的工作计划,请公司领导予以指正。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4

为探索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负责区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用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督管理,负责组织本地区食品生产许可的管理,审查和申报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区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强制检验,巡查、回访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管理,食品标检监督管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区县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调查工作。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监督检查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组织区县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和工作,配合监督科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涉及面广,从源头、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恶性事件、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食品普遍缺乏安全感。首先,食品安全源头存在多种隐患。在种植和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蔬菜、茶叶和其他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二是畜禽以及水产品等动物性产品药物残留和滥用生长激素及添加剂问题;三是来自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工业三废和化肥、重金属等有机或无机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其次,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全国有上百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但70%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一些食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受利益的驱动而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食品生产者违法使用劣质原料和有毒有害添加剂加工、制造食品造成的。第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许多原本出厂合格的产品就因为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而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一、对于区县食品科机构职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非常重视。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对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区县管理需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的预期目标是,在“采取分段监管为主”的工作基础上,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逐步形成由一个部门主管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使食品安全监管更趋统一和高效,按照明确预期目标,指定阶段方案、分布推进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保证区县食品科机构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分清界面,明确职责。

1、将有区县食品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包括餐饮业、食堂)以及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职能,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涉及的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容器包装新材料和食品工具设备,“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不变。区县对当地食品安全以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区县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

2、在区法制办,县编办的协调下,基本明确了区县食品监管局、区监管局、县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界面。以职能来说,相关部分主职责分工是:食品监管局负责食品流通、消费环节、保健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办理。

3、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除保健食品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局负责食品企业依法经营、无证照经营的取缔。按照《食品卫生法》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

三、区县食品科机构人员情况:

1、关于人员编制,从卫生监督部分转化到食品监管部分的人员编制,由区县编办会同卫生局、区县食品监督管理局按照移交职能确定区县的编制控制数。区县划转工作要在区县政府领导下进行,划转人员名单由区县卫生局和区县食品兼顾双方职能确定区县的编制控制数,区县政府与区县工作小组沟通后予以划转,区县质量技监局承担新的职能所涉及的机构编制及所需人员,由区县编办会同区县质量技监局,区县食品监管及另行商定。

2、关于财政经费和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此次职能调整所涉及到的区县食品监管局、区县卫生局、区县质量技监局、区县卫生监督所部门预算,仍按原渠道分别编制,待相关机构、编制、人员调整到位后,区县财政部门参照有关精神,会同相关部门拟订具体实施意见。有关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原则上先保持原有状态,以确保使用。下一步划分和调整有关设施,由区县政府机管局会同市卫生局、区县食品监管局、区县质量技监局研究解决。

3、关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后的有关机构编制补充、人员考核录用等事项,由区县编办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区县质量技监局进一步研究。对监管机构、队伍实施分类管理工作,纳入了区县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改革。对职能调整后有关监管上的新问题,列为专题逐一研究。

4、关于区县卫生监督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出后编制定位问题,由区县编办会同市卫生局另行研究。

2009年,我们将继续围绕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全区食品安全水平,全面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重抓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大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作的人员实行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和整体水平,逐渐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二要提高食品检验机构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重点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2、继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电视、报刊、广播、社会公众网络、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开展食品宣传活动。充分报道全区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取得的实效;大力宣传我区食品行业的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提高全区食品安全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深入基层,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及时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典型。

3、继续做好协调,合力推动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5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止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公司各单位必须坚持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第三条在原料、器材、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将相应废物的回收、处置列为卖方的责任。在为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其他服务时,也应明确固体废物处置责任。第四条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置单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计划,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各类事故对环境的污染。第五条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的建设、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的有关规定。第六条为便于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和储存。第七条从事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获得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由公司管理的独立法人企业和公司外单位,必须执行公司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专业市场管理的审批程序。第八条在固体废物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第九条公司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工作;公司机关各部室按职责分工负责本系统业务范围内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监督监察工作。第十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单位和在公司从事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运输等经营活动的公司外单位。第二章危险废物第十一条凡列入现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管理均应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所属单位涉及的主要危险废物有:hw01医院临床废物、hw02医药废物、hw03废药物、药品、hw08废矿物油(包括含油污泥)、hw09废乳化液、hw18焚烧处置残渣、hw34废酸、hw35废碱、hw36石棉废物、hw42废有机溶剂。第十二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向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审批。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公司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每年编制一次。第十三条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第十四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第十五条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第十六条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提前一个月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批准。第十七条运输危险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第十八条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第十九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第二十条在发生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根据需要可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有效措施。第二十一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第二十二条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办理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环境保护行政审批手续。第二十三条使用各种化学药剂、试剂的科研单位和化验室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包装和场所,临时贮存产生的危险废物。第二十四条废润滑油、废机油、废油漆、废乳化液及其包装物应按采购合同约定由供货单位定期回收。第二十五条未列入第一条、第一条的危险废物管理应符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十六条除了由供货单位回收和业主处置的危险废物外,所有危险废物的处置由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监管,未经批准,单位不得自行处置。第二十七条公司所属单位接收和处置其他单位危险废物时,必须经过公司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经济和法规方面的全面论证,并得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的

 

批准。第三章一般工业废物第二十八条非危险工业废物不得与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存放和处置。第二十九条机械加工和维修等过程产生的金属废物应全部回收利用。第三十条燃煤锅炉的灰渣、粉煤灰的临时存放场所应有防泄露、防渗漏、防扬尘的“三防”设施。灰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要达到100%,不得新建灰渣、粉煤灰的永久填埋场所。第三十一条建筑垃圾应运输到经过批准的指定地点填埋,或用于其他用途。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未列入的其他工业废物的管理也应符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第四章生活垃圾第三十三条本章所指生活垃圾包括居住区、公共建筑、固定生产场所和野外施工作业等非固定生产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第三十四条生活区垃圾必须日产日清。第三十五条垃圾箱(间)布置、垃圾清运时间的安排应尽量避免臭味、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第三十六条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应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第三十七条生活垃圾要集中送到市政或由公司所属单位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置场(点)。第三十八条生活垃圾处置场所应设置隔离、封闭、警示等装置,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防止无关人员和动物的进入。第三十九条野外施工作业的应设置生活垃圾箱要妥善收集生活垃圾,并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置。第四十条应根据最终处置的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材料。第四十一条在选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时间,应优先考虑余热和沼气利用。第五章监督与处罚第四十二条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监察。第四十三条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造成污染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5000元以下处罚,造成污染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5000~10000元处罚。第六章附则第四十四条海洋运输的废物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五条本办法由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附《刑法》有关条款第一百一十五条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其徒刑。第一百八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运行机制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专业多,课程内容庞杂,该课程是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保证这一需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成为有力的保证。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和探索,对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可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在整个建设和运行中,更应该加强各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实验室运行效率;完善各类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注重各类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教学实验中心管理办法、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2.实验队伍培训。学校应该专门出台实验队伍培训措施,对实验人员培训和继续深造提供经费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在职、在岗的方式参加短期进修班、培训班为主;以通过在职进修、系统学习以及学历培养为辅,少部分人员可以考虑安排脱产进修,重点培养。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实验室运行良好,该实验室应专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学校专门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比如,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设置与调整管理规定、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与考核管理办法、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办法等。

学校专门为设备管理制定设备管理办法。比如,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受赠、捐赠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仪器设备报废、报损、回收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办法应打印出来,张帖在实验室的墙上,以便师生可随时查询,使实验室和设备管理有章可循。

三、实验室考评办法

1.学生评教。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实验课程按评估指标进行打分,作为对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学院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老师,以便老师及时改进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督导教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实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考试以及成绩评定,帮助实验教学老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实验室环境建设

实验室设计、设施、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实验室应制定有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时,实验教师都按规定先介绍实验室的安全条例和安全实验知识。设置责任人的消防安全检查落实情况。

重视实验环境与安全的建设,制定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环境卫生由实验教师或勤工俭学学生共同负责,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实验室场地明亮、宽敞、安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完备,管理科学规范,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探索

实验室应该实行全开放式教学。

1.内容开放。学生可以在指定的多个实验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实验;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与课程相关的课题,内容不限。

2.时间开放。每个实验室,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可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自由来实验室完成实验;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应该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

3.空间开放。对部分实验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做实验时,可跟进企业使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性实验,可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比赛;允许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选择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实验。

实验室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设先进、开放、服务型的教学实验室,是确保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教与学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实验教学有序运行和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刘志毅.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环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7

2005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创建“生态××、平安××、和谐××”,认真贯彻落实计生、土地管理、环保、安全生产、、综治等六大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开拓创新,团结一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现汇报如下: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确保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完成。

人口计划执行和四项手术完成情况。1至11月全乡共出生73人,其中一孩56人,二孩16人,计外出生1人,计生率为98.6%。女性初婚66人,实施放环55人(其中一孩45人),结扎7人,引流产40例。

1、加强领导,落实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了本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纳入《××乡2005年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坚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确保人口计划的全面完成。乡政府与各村签订了《××乡2005年度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计生办与各村计生管理员签订了《村级计生管理员考核细则》,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继续落实××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规范了各村计划生育规章制度,做到上墙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优质服务,营造计划生育良好氛围。切实做好育龄妇女的春秋两季普查工作。全乡共有育龄已婚妇女2064人(其中有一孩妇女1015人),应普查育龄妇女1069人,秋季育龄妇女已普查人次1037人,普查率97.1%。充分利用乡村两级人口学校、计生服务室、政务、原创:村务公开栏等阵地及春秋两季育龄妇女普查之机,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3月5日,邀请市计生指导站站长何秋霞,为广大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妇科常见病的自我鉴定和防治等知识的讲座,播放生殖健康、保健vcd,向广大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宣传、发放计生宣传资料1000余份。6月30日举办了“7.11”世界日有奖知识竞猜,建立了赔销坞、下唐两个“生育文化村”。

3、加强了基础台账建设,提高统计质量。做好基础台帐的全面核对工作,以各行政村的户口薄为基准,对49周岁之内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反复核对,防止错报、漏报、漏管。同时,对全乡15周岁以上未婚女青年进行核对,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

4、完善村民自治,加强依法行政。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1至11月份新婚的58对夫妇全部与村里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对当年可审批二胎及当年新婚、怀孕、出生的对象全面予以公示,建立并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监督制度。1至11月共办理一孩生殖健康服务证52本,二孩生殖健康服务证23本。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外来人员稽查工作,规范发证、验证,对外出人员进行跟踪服务,规范《计划生育管理函》发放使用。1-11月共办理外出育龄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87本,签订计划生育合同40份,办理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1本,查证302人次,现有外来人口144人。依法兑现对计划外生育对象的处罚。处理计划外出生4件,实结3件,已兑现541元,有1件已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金额17500元,法院已受理,立案率为100%,结案率90%,兑现率为83%。

5、健全网络,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的职能。定期组织会员活动,提供“三生”服务。建立了徐家坞村计生协会的300亩中草药基地,上唐村的计生协会400亩杨梅基地,云二村的计生协会120亩竹笋基地,下唐村的计生协会500亩茶叶基地。

二、土地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稳定耕地面积为基础,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积极支持乡、村、企业用地,严格控制农村私房用地。使我乡的土地管理工作完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的轨道。

1、加强土地法制宣传。面向基层和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尤其结合今年的法制下乡、土地宣传月、4.22地球日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地管理法办法》的宣传。一年来,刷新永久性标语30条,张贴横幅2条,举办了土地法培训班1期。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自觉性。

2、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掌握政策,严把审批关。在土地审批和土地规划中,始终坚持土地一家管,批地一支笔。踏勘、定点放样、批中、批后竣工到场,实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建设方针,实行用地批前踏勘,批中跟踪审查,批后放样验收措施。今年以来我们对符合审批条件的95户建房户进行审批上报,审核上报总用地面积为12965平方米。今年共上报建设项目4个,总用地面积50亩,在上报过程中做到手续规范化。

3、加强领导,严格保护耕地。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土地整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签订了“土地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土地管理工作作为对各村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并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土地管理监督员,做到人员与职责两落实。乡党委、政府在年初进行明确分工落实。及时调整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做到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田块落实、措施到位,并进行了上图工作。全乡耕地面积7551亩,已签订农保责任书的土地面积7992亩(包括近期的造地新增面积),在农保范围内打好桩、立好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率达到100%,并做到档案健全,图件、资料统一保管。一年来,我乡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没有出现荒芜和乱占滥用耕地的事件。

4、及时调处各类土地纠纷和市长受理电话。虽然土地纠纷问题越来越多,但只要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要求,我们就立即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调处、跟踪,直到纠纷解决为止。全年共受理市长电话交办事项9起,群众反映的土地问题都较好的得到了解决。

5、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盘活我乡的土地存量,提高耕地质量,今年搞好了军田畈土地整理1500亩,铁坎宅基地整理15亩,11月14日经杭州市土管局验收通过。年初,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网络管理成员,地质灾害点有专人负责监测,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三、环境保护工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年初乡党委政府召开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专题会议,并成立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工业副乡长分管全乡环保、生态建设工作,落实了劳企中心成员专职负责,做到职责到位、目标明确,同时与辖区工业企业、各行政村签订好目标责任书,并逐项落实乡、村、企业三方面的责任管理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深入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以创建生态乡、生态村为契机,充分利用多种橱窗、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按季度不少于一次召开工业企业负责人会议,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保意识。对企业、学校等有关单位积极宣传绿色企业创建活动。

3、落实制度、加强整改,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预警机制,认真处理本乡辖区内的环境污染纠纷,今年1—11月份无发生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事件,同时切实加强对危险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初审关,今年园区新批项目全部按环评影响报告执行落户,同时提高“环评”执行率。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配合辖区工业企业申报排污许可证,目前已完成富阳选矿厂、上俞铅锌厂等3家企业的环境统计工作及申领排污许可证。切实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上半年已二次开展对辖区企业的环境污染大检查,同时提出对二家塑料粒子加工厂进行转和限期治理的整改通知书,并以书面形式向环保局汇报,目前上唐塑料粒子加工厂正边整治、边生产,下唐塑料粒子厂已搬迁,同时对废水进行逐步回用。对其它排污企业实行督查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企业“三废”正常排放。2004年全乡已有下唐、赔销坞、尖山3个行政村编制生态建设规划,2005年6月30日通过富阳市环保局等专家组的评审,报××乡人民政府批复后实施。今年申报上唐村为生态村创建单位。

4、“生态××”创建工作深入开展。2005年,结合生态乡、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全乡11个行政村已建好垃圾箱(房)共235只,其中今年新建32只。并建立了各村保洁员长效管理机制。为切实改变各村的卫生面貌,落实了生活垃圾运管措施及工作计划的签订。继续推行生态树葬,11个行政村在年底前将全部建立起生态公墓区。对低、小、散的造纸企业做好清理工作,目前我乡有2家造纸企业生产正常,污染物达标排放,其中徐家坞造纸厂已于今年3月份停止生产。从尖山村源头开始对整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年初与各行政村、企业以及各单位签订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责任书,乡政府对照责任书和区域地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上游的企业污染源进行定期督查,落实辖区专职人员工作职责,确保××溪河道畅通,水质清晰,达到功能区的要求。

四、“平安××”创建工作

2005年,我乡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加大对乡、村干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强化村级治保、调解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及市长公开电话承办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会和综治组织的群防群治作用,努力消除重大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矿山、造纸、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预警、疏导和化解制度,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

今年,我乡以“平安××、和谐××”创建工作为载体,狠抓社会政治稳定工作,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我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恶性案件、无重大灾害事故、无民转刑案件发生。

1、加强领导、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乡党委政府年初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我乡全年的综治工作,并拟定了今年的综治工作目标和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把综治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健全村级治调组织,结合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今年新调整治保调解村干部12名。与各村、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执行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工作业绩与年终考核相挂钩。综治委今年召开全体会议达四次以上,每月召开综治例会,总结和布置综治工作。每月及时上报报表、信息,完成“浙江法制报、长安杂志”征订任务。综治工作和创平安经费(人均十元)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治理,我乡辖区内无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无重特大恶性案件发生,禁毒工作落到实处,无一人非法种植原植物,盗、抢等多发财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610工作到位、监控有力。全年安全生产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事故发生率下降,流动人口“五统一”体系健全,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上级要求指标。归正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网络健全,暂住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登记发证率都在98%以上,归正人员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8%以上,重新犯罪率低于2%,辖区内的治安形势良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通增强。今年我乡成立了专职治安巡逻队,在下高巧溪村口和赔销坞村咸康岭建了两只治安岗亭,全天候的开展护巡逻、守候,大大增强了打击现行犯罪的力度。

3、进一步深化“枫桥经验”,强化防范疏导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健全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每月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每季一次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各项工作环节操作规范、责任落实。乡村两级共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67件,成功66件,调解成功率98.5%。广泛开展“平安村、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的创建活动,同时做好民主法制村的创建工作,11个村均已达标。

坚持依法行政,政务、村务按季公开,有效防止各类发生。做到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严格依法办事,全年未发生因调解不当引起的和民转刑案件。

4、大力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派出所的配合下,一年来,我们共进行了八次大的排查,同时对全乡范围内的外来人口、出租私房、矿山开采等突击清理达十五余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严打整治活动。特别是开展了禁毒、禁赌、反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创建道路交通安全乡镇活动。常住人口犯罪率控制在总人口的0.32%,全乡和单位内部没有发生万元以上的盗窃案件,没有发现“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没有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实现“零进京”、“零滋事”。16周岁以上居民身份证发放率达90%以上。

5.积极开展“四五”普法活动。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行政许可法》法制培训,上半年对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反警示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标语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盗等宣传教育。在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专题课,由乡综治专职付主任担任××中小法制付校长,多次开设法制讲座。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年我乡“四五”普法考核达标。

6、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乡综治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在硬件、软件上的投入也是最大、最多的,今年共投入资金9万余元。乡综治委由党委书记兼任主任,有分管领导1名,专职副主任1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全乡基层治调干部队伍进行了培训,配备村治安信息员11名,法制宣传员11名。今年我们在开展综治工作中心三个延伸工作中,特别加强了中心向村延伸工作。全乡11个村都建立了村综治工作协调室。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向民企延伸工作,建好了杭州源泰锌业综治工作协调室。

(二)、安全生产工作

2005年,我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专项整治力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查隐堵源,使安全工作措施更加规范、日趋完善。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保证安全生产。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企服务中心成员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乡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还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各村、各企业都设立专职安全员,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与11个行政村、9家矿山和22家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面达到100%。同时进一步明确各企业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负总责。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有监督,年终有总结、有考核。乡党政班子每年不少于二次专题研究,分析本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亲自参与重大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每季度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分析、布置、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乡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各村、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经费落实,从而使我乡的安全生产更趋制度化、规范化。

2、注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规范制度建设。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运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科普教育,加强宣传和监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2005年,乡政府及各村、企事业单位召开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会议13次,张贴宣传标语300多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黑板报20块,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3次,受教育人数2000多人,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营造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各种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安全生产有序进行,今年全乡举办各种安全生产知识培训3期,参加培训220人,积极组织矿山、造纸、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培训,持证率达到100%。企业自行组织职工安全生产培训数次,参加人员近千人。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例会制、安全生产建设培训制、安全生产检查制、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全面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奖罚办法和考核记录。与辖区内小学的师生接送车主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并在学校出口设立了安全警示牌和斑马线,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3、勤检查、严监督,消除事故隐患。定期排大事故隐患,对确定的重大事故隐患实行“三定”(定计划、定措施、定责任人)。采取平时每季对口检查与矿山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监督力度,原创:提高检查质量。检查中做到有内容、有记录、有整改意见、有督办措施。1—11月共开展全乡性的安全生产检查10次,其中发现安全隐患33条,整改33条,纠正违章作业现象15起。整改率达到100%。

4、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专项整治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部署今年的消防安全工作。同时,组建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并配合市消防大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查出消防隐患3条,整改3条。今年我乡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进一步加大对工作的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逐步进行落实。

1、领导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乡党委政府把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在班子会议上研究加强工作的措施,落实了工作“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及社会稳定工作,乡分管领导积极参与、协调、处理重要案件。

严格执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履行责职,工作到位,狠抓落实,提高了工作的办案效率和质量。今年以来,我乡1—11月共承办市长公开电话52件,反馈率100%,满意率100%。共承接市领导交办件2起,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人次3件,调解上唐村承包茶园纠纷一起,无杭州市级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8

一、积极配合环保行政体制改革

坚持把环保工作作为全市重点领域给予支持和保障,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环保部门倾斜。一是理顺环保机构职能。为保障重点环保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对区域内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先后为市环保局设置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辐射安全管理处和大气污染防治处等机构,形成了框架清晰、规范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为全面履行环保职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积极调配行政事业编制充实到环保系统,健全完善了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市直环保系统编制数量较“十一五”末增加了7%,科级领导职数增加了27%。三是积极配合垂直管理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主动配合推动省级以下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积极做好相关准备,有效避免了人才流失,确保机构人员平稳过渡。

二、努力创新环境监管体制改革

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机构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环境监管机构全覆盖,建立了简约高效、职责清晰、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环保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归并职能,统一环保执法主体。坚持“统一执法”原则,将市、县两级在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核与辐射、机动车尾气等方面的环境行政执法职责,统一划入相应的环境监察执法机构,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二是延伸触角,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根据地域范围、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结合环境管理工作实际,在县域内分片区组建了以环境执法为主要职责的区域性环保机构,负责督查辖区内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法规、标准和完成上级部署的环境保护工作任务情况,具体负责辖区内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看得见、管不着”和执法力量分散薄弱等问题。三是创新方式,实现环境网格管理。在各区域性环保机构管辖范围内进一步划分环保监管执法网格,在各乡、镇街道原有相关机构上增挂“环境保护工作办公室”牌子,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以村居(社区)为单位明确网格化协查员,进一步延伸监管触角,提高监管能力,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网格划分、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网格化模式。

三、不断健全完善环保协作机制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基层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计算机或平板电脑早已成为我们的办公伴侣,甚至智能化手机等通信产品有时也成为我们信息通讯和办公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信息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变得越来越重要,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法制不健全、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缺乏等诸多问题,各行各业都有必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已与我们基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办公、工作效率息息相关。随着各集成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在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等环节中,如不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未对办公终端和网络进行合理的配置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技术,泄密和窃密现象难免会发生。

计算机终端、移动存储介质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存在使用人员多、设备数量大、管理分散,信息数据存在传输环节繁杂、传输过程监管难等因素,已对信息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构成了极大威胁。如计算机终端的安全配置低、系统没有及时打补丁、杀毒软件未及时升级病毒库代码、员工随意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等,办公设备均可能会遭受木马病毒感染、非法访问、敏感或信息的泄密等严重后果;如缺乏严格的设备接入、启停管理,非授权终端可能会随意接入,给企业的办公网络和信息安全带来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承载在网络上的数据信息正在受到严重的安全影响和威胁,传统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的技术手段和防护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安全管理。从近几年发生的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商业秘密失窃等事件的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安全隐患已危及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甚至影响到国家或企业的声誉,严重的已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强化信息的安全和保密管理工作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2信息安全的管理途径

2.1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强化信息安全保密意识

各单位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信息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基层单位要成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把手”坚持亲自抓,花大力气抓,要将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日程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基层要组织广大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增强所有员工的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做到企业各环节人员都知法、守法、护法。

2.2完善保密制度,签订保密承诺

公司要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将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员工。基层(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公司保密委员会签订《保密工作责任书》,员工与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签订《员工保密承诺书》,人员与公司保密委员会签订《人员保证书》,人员离岗时与公司保密委员会签订《人员离岗保密保证书》。责任书和承诺书中应对业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等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增强广大员工的信息安全责任和意识感。

2.3加强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安全

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接入、启停必须严格遵守信息设备接入管理规定,实行接入和启停审批制度,采取将设备的maC地址在网络参数配置中进行绑定、认证,避免非法设备的接入;与底层操作系统软件商合作,办公设备务必安装专业的信息安全监控管理软件,系统具备拒绝非法移动存储设备的接入、强制规范系统的必要安全策略配置等相关功能;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均要进行认证管理制度,存储设备认证到人,使信息数据在采集、处理、传输、拷贝的过程中均能有痕迹可查证。

2.4加强内、外网管理,杜绝内、外网互联

当前在外部网络上,恶意软件、计算机病毒、信息监管难等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建议将企业的内部办公网络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不能进行互联。加强外部互联网出口管理,统一互联网出口,与企业内部网路进行同安全级别的管理和认证。如公司因营业需要,外部互联网站确需访问内部的营业数据时,可考虑建立中间数据库加防火墙、网络隔离器方式,配置专用的、单向的数据通道访问策略,避免内部网络遭受黑客攻击和非法访问。公司应将可能造成非法外连、非法拷贝数据的行为列举出来,避免员工误操作造成内、外网互联,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违规互联行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罚和教育。

2.5自查与检查结合

公司应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督导作用,加强信息设备接入与启用、停用管理,把控信息传输和信息的各个管理环节。基层单位每季度应至少进行一次信息安全的自查活动,对自查出来的违规行为、隐患点进行排查、纠正,总结信息安全相关经验和教训,杜绝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3结语

基层企业要保证信息安全,不仅要求在系统建设、终端设备接入、信息数据传输等相关环节加强管理,还要求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牢记信息安全责任,规范上网行为,杜绝违规外联、非法拷贝、非法信息等行为。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全过程的信息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消除信息安全隐患,才能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国家电网信息【2009】434号).

[2]关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内外网隔离管理的通知(乐电安监〔2010〕23号文件).

安全环保管理办法篇10

一、大竹县气象局主要工作职责

(一)拟定本县气象工作思路和长远规划,承担政府赋予的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负责气象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参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县市、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暴雨、寒潮、洪涝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和氢气球安全施放管理工作。

(三)气象行业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气象警报系统、气象探测以及气象信息网络,主管气象基础设施、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

(四)管理全县气象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乡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关建设规划项目气象资料的审核。

(五)组织气象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

(六)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资料的收集和防震设施管理及灾害评估。

(七)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工作机构政务(服务)公开内容

(一)天气预报、警报、专题和中长期预报的

1、审核全县广播、电视、报刊、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产品;

2、负责公众天气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提供气象灾害鉴定证明、环境气象预报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紧急警报;

3、组织实施气象灾害跨县市、跨地区联防,为政府及时提供气象防灾减灾决策依据;

4、负责电视气象节目、12121气象咨询台、天气警报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等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

(二)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公开

1、负责全县建设项目防雷工程图纸审核、依据防雷技术规范,签发《防雷设计审核意见书》;

2、承担全县防雷安全管理和年检以及建设项目防雷工程质量跟踪检查、竣工验收;

3、负责计算机电子系统防雷工程技术管理,检测验收;

4、负责全县防雷设施年检,对不符合要求的防雷设施,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加强监督检查,签发《防雷设施检测报告》。

(三)气象观测与探测环境保护制度公开

1、承担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统计、上报、水情、雨情、旱情等气象情报;

2、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3、组织实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关建设项目气象环境条件论证。

(四)氢气球施放安全管理制度公开

1、从事经营性施放各类广告气球、飞艇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技术资格认定后,方可向当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开业手续;

2、从事经营性广告气球灌气、施放操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组织的岗前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取得《上岗证》方能上岗作业;

3、必须具备和遵守《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

4、技术资格认定按《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执行。

(五)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制度公开

1、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由县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2、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必须符合省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的资格条件。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证。

3、每次作业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作业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4、作业中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组织救援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三、大竹县气象局行政执法公开

(一)行政执法主要职责

1、主管气象预报、灾害性气象警报的统一工作;

2、主管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3、主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和鉴定;

4、负责防雷安全管理,对国家规定需要防雷的设施、场所、建筑等的防雷设计、安装、施工、检查实施监督管理和验收;

5、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调查取证,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出行政处罚。

(二)执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四川省气象管理办法》、《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传播规定》、《达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

四、大竹县气象局政务(服务)承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