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整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9:32

涉农资金整合篇1

一、充分认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对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年,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5个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并力争今年年底前初步建成5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但是,受资金投入的制约,加之多年来涉农资金和项目分散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效益,迫切需要整合各渠道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整合,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和项目,有利于集中我区涉农资金和项目投向,提高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涉农资金和项目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项目作为当前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重要措施,服从发展,服从大局,克服困难,抓好落实,努力实现农村住房建设的良好开局。

二、指导思想

我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为契机,坚持以镇(街)为主和多部门资源整合相结合,以项目区试点村建设、重点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涉农项目为平,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项目和资金,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行重点倾斜,推动全区农村住房建设顺利推进。

三、整合范围

政府安排的所有涉农项目和资金都可纳入农村住房建设整合范围。

1、财政部门当年预算内外安排的各项支农资金;

2、交通部门管理的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3、教育部门管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等项目与专项资金;

4、水务部门管理的农村安全用水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与专项资金;

5、农业部门管理的农业项目和专项资金;

6、广电部门管理的“村村通”工程和专项资金;

7、林业部门管理的林业项目和专项资金;

8、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专项资金;

9、民政部门管理的各类建设项目和救助补助等专项资金;

10、卫生部门管理的村(居)卫生室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11、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土地复垦和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与专项资金;

12、电力部门管理的农网改造项目和专项资金;

13、文体部门管理的村(居)文化站及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14、人口计生部门管理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15、其他部门管理的涉农项目和资金。

四、整合方法

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底前,由区农村住房建设办公室提出建设项目整合计划,各部门按照项目整合计划,把试点项目区的建设项目优先编入年度项目计划,进行重点扶持倾斜。

五、工作要求

(一)形成强大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联合共建观念,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在项目资金整合过程中,要紧紧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特点,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村住房建设。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计划,完善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办法,确保项目资金收到实效,真正使群众受益。各镇要提早准备,超前行动,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积极寻求支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落实好年度建设项目,严格项目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完成好各项建设任务,指导村级组织做好项目的管理管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涉农资金整合篇2

XX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X个贫困乡镇、XX个贫困行政村、XX户XX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4至2018年,累计脱贫XX户XX人、出列XX个贫困行政村、退出X个贫困乡镇,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X%降至2018年末的X%。2018年末,全县还有X户X人贫困人口未脱贫、1个贫困行政村未出列。2019年2月,接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检查,实现了“零错评、零错退、零漏评、零举证”目标,群众认可度为X%;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宣布XX县脱贫摘帽。

为统筹整合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中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发〔2017〕54号),文件明确要求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实行财政资金精准扶贫。我县积极创新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方案,形成了公开、透明、科学、实效的整合运转体系,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2016年以来我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情况 

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针对目前贫困县涉农资金种类繁多,多头管理、交叉重复、分散使用等问题。按照“制度一个笼子、资金一个盘子、项目一个单子”的思路,统筹整合全县财政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和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加大扶贫资金争取整合力度,按照“规划引领、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主要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主体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明确报账的实施范围、报账程序,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应整合尽整合,将扶贫资金专户作为整合资金池,整合的涉农资金先归集到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安排方案报请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科学统筹分配资金,县财政局收到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后,及时商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扶贫项目库中按计划科学选定扶贫项目,并报扶贫领导小组审批。确保上级专项扶贫资金1个月内安排到相应的责任部门和乡镇,有效提高项目批复时效性和资金分配科学性。2016年至2018年共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林业、扶贫、发改、民宗等各块资金XX亿元。截至2019年X月,已全部整合各级到位资金XXX亿元,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扶持贫困户产业、小额信贷贴息项目。通过资金和项目整合,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得到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为确保工作高位推进,建立了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涉农资金整合协商机制。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XX、XX、XX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统筹项目安排,整合资金下达,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着力抓好制度建设。结合中央、省、州有关规定,细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XX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试行)》(XX〔2016〕90号)《XX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XX〔2017〕88号)《XX县融资资金管理办法》(XX〔2017〕87号)《XX县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XX〔2018〕30号)和2016年至2019年各年度《XX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XX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资金管理文件,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及要求,实行专户、专人、专账管理,整合资金及时安排到乡镇和县级具体项目实施部门,提出明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跟踪问效,使资金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XX县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认真编制年度资金整合试点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除农业直接补贴、救灾等方面资金外,将能够整合的中央和省、州涉农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也最大程度进行整合。三是突出支持领域。整合资金必须用于脱贫攻坚,重点用于提高农业核心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这个要求,我县积极探索整合模式,依托发展规划,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攻坚三大领域整合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支持。

(四)强化责任约束。一是县级做到不滞留扶贫资金,资金做到及时拨付,各项目实施主体严格按照《XX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余结转综合治理办法(试行)》(XX〔2018〕2号)的要求,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末结余、结转不超过8%,整合资金年末结余、结转不超过20%。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督查检查机制,根据《XX财政局关于调整局领导及相关股室联系乡镇财政所工作的通知》,开展督导检查,规范资金支付,解决扶贫资金报账不及时、往来款长期挂账、拨款程序不合规、资料不齐备、乡镇部门分工协作不当等问题。分管领导按所联系的财政所亲自带领联系业务股室到乡镇督导检查不少于2次,会同相关部门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2018年以来,参与纪委、监委等相关部门督查检查X次、巡察X次。三是主动接受监督,加大公开力度。依据国家、省、州关于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要求,出台《XX县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XX〔2018〕30号),要求县级主管单位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单位门户网站,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公开公示,并保证公示内容长期有效;要求乡镇和村要利用乡镇和村级公务公开栏对各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公开公示。截至2019年10月,已在政府门户网站公示公开扶贫资金下达文件XX个。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

(一)存在问题。一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分散,重复交叉并存,资金整合及监管难。资金多头下达,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核算、使用,部分单位和乡镇对财政资金监管认识不到位,项目不组织开工、项目推进缓慢、项目完工不及时组织验收等因素,导致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和报账,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由于受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影响,真正做好资产收益扶贫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难度较大,缺少经济实力雄厚,上规模化生产的大型企业,因经营管理技术差异,经营风险较大,难以确保股份分红稳定增长。三是规范化管理水平还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资金监管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各项基础工作还有待于加强,信息化需要加强培训,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还需进一步精益求精。

(二)下步工作措施。我县将全面落实“四到县”制度,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XX县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XX发〔2018〕14号),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扶贫资金争取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构建支撑有力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资金筹措、分配、监管等财政基本职责,进一步改进作风、落实责任、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二是继续统筹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巩固脱贫成效。进一步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脱贫攻坚战。同时,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工作力度,努力争取中央、省、州财政更大的支持,进一步压紧压实资金争取责任,强化部门作为争取项目资金的主体,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持续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根据中央和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要求,参照《XX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支持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进一步完善《XX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试行)》《XX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机制,积极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做好涉农资金投入实行股份量化相应制度,配合扶贫、发改等部门完善扶贫项目库,制定财政投入形成资产的股份量化管理办法,将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金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做到应整尽整,助推全县合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处于湘、鄂、渝三省(州)交界之地,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社区),全县总人口6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4万人,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寒偏远山区于一体的部级深度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047户143972人,贫困发生率27.5%,有贫困村22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79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县坚持以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探索和改革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有效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切实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5608户21030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5714户23585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6739户26142人、退出贫困村35个。2017年,已验收标识拟脱贫对象6676户281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摘帽32个贫困村。

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现状

龙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付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精神,2016年至2017年龙山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22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2016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82亿元,2017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4亿元,为全县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2018年预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66亿元。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做法和经验

1、多渠道汇集。一是扎实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凡是国家、省、州要求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20项、省级19项、州级5项,全部纳入统筹范围,根据省州下达的资金计划,只要标注”精准扶贫”的,不论哪个部门的资金,一律直接拨入县统筹整合资金专户,汇集注入精准扶贫的资金池。二是积极争取对口帮扶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农业部、长沙市、济南市市中区对口帮扶机遇,加强协调对接力度,争取到了更多的项目资金。2017年,长沙市出台了《长沙市对口帮扶龙山县精准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在市级层面加大对龙山县的帮扶投入力度外,还创新推行了县市区等19单位对口帮扶龙山县17个乡镇以及51个重点贫困村的帮扶新模式。每年,长沙市市本级财政投入龙山县帮扶资金3000万元以上,19个帮扶单位投入龙山县17个乡镇帮扶资金1.7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市累计投入龙山县帮扶资金将达8亿元以上。济南市市中区自2017年对龙山县对口帮扶,计划到2020年每年投入我县帮扶资金3000万元以上。

2、一盘棋分配。即凡是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都围绕“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以规划为统领,以政策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以需求定盘子,统筹安排到发展生产、教育脱贫、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兜底、乡村旅游、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易地搬迁等十一项脱贫工程,既实现了“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又达到了集中投入、统筹安排的效果,避免了“撒胡椒面”、各自为政、浪费资金的问题。

3、一个口支出。即凡是精准扶贫十一项工程的资金,全部从整合资金专户支出,资金流向清楚明了。

4、分行业管理。即项目组织实施打破资金原来的管理权限,专门成立了十一个脱贫工程指挥部,由分管县领导挂帅,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每个指挥部专门负责各自工程的实施和监管,根据行业规定和实际制定项目实施流程,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直接负责,充分发挥了行业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避免出现同一项目多头监管、拼盘投入、职责不清、标准不一的混乱局面。

5、多举措推进。一是出台了管用、切实可行的《龙山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考核办法》、《龙山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公告制度。三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四是对统筹整合资金支出进度催办督办,切实保障项目落到实处。五是严格绩效考核。将整合资金绩效考评工作纳入县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四、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中的存在的困难

龙山县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弱,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事业投入等历史欠账过多,龙山县精准扶贫资金的供需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仍然是龙山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我县支柱财源和新兴财源不多,税收增长缺乏强有力骨干企业的支撑,再加上各类刚性支出、法定支出等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成基层财政较大财政压力。

二是扶贫项目贷款暂停发放影响巨大。2017年,龙山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精准扶贫贷款11.9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10亿元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贷款1.9亿元),目前已使用贷款4.3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15亿元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贷款1.16亿元),还可继续报账使用3.8亿元,因国家债务政策影响,剩余3.79亿元贷款额度已确定不能继续发放使用,将对2018年相关项目实施造成直接影响。

三是政策与资金不匹配导致缺口大。造成精准扶贫资金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政策、无资金、须完成”项目的实施或者“有政策、资金不足、须完成”项目的实施。如乡村旅游方面,县级旅游专项资金年均只有100万元左右,但每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需求最少达到200万元,3个旅游精品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资金缺口就达600万元。如教育扶贫方面,乡村特岗教师要求与其他乡村教师同岗同待遇,但中央和省级下拨标准是每年28000元/人,要实现当地教师同待遇的6-7万元,每人每年缺口3万元以上,缺口近800万;学前免保教费,1500元/人、年,缺口近800万。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上级几乎没有资金支持,县级自筹资金压力很大。

四是民生保障资金缺口大。根据中央、省要求,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根据我县实际,结合龙山县“十三五”扶贫规划,为确保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方面也有支出的刚需,而民生保障方面的资金靠上级专项不能满足脱贫攻坚的需要,预计2018年我县精准扶贫民生保障资金缺口2.1亿元。

五、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建议

涉农资金整合篇3

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底线工作来抓,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乡镇财政所长为成员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财政扶贫工作,财政评审每两月出台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准、用得好。特别是2017年8月以来,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度,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统筹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炎政办发[2016]24号)、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炎政办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红军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炎陵黄桃生长于炎陵县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气温、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炎陵黄桃”具有果形周正、颜色橙黄、甜度适中、酥脆可口,香气浓郁等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该产业已经成为炎陵县带领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农业产业,炎陵黄桃线上线下热销,并带动炎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户8152名贫困人口因黄桃种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约8500元左右。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等荣誉和称号。它集精致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元素,是炎陵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炎陵黄桃”也成为了炎陵县一张响亮的名片。

涉农资金整合篇4

一、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力度,涉及乡镇的财政资金,除了乡镇财政直接管理的各项惠农补贴外,还有土地部门负责的土地整理资金、卫生部门负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水利部门负责的低丘田改造、大中型水库加固维修资金等。多数项目资金归口部门管理,乡镇财政在监管方面“插不进手”,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特别是在新农合基金监管方面,基层财政反映很大。目前,乡镇财政所只负责新农合基金的征收,管理、审核、使用由镇合管办和镇卫生院负责,乡镇财政所无权过问。

二、支农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条块分割,资金整合的体制障碍较大。支农资金的使用涉及众多部门,部门内涉及各个业务归口管理单位,上下级垂直对口管理,加之各项支农专项资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地方政府难以统筹安排,不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导致很多部门支农惠农资金浪费多、使用效益低。如某区水利部门负责的水利建设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每年高达4000多万元,而这些资金在使用上各自为战,大都投入到配渠的维修和某一渠段建设,不考虑整个渠系的建设情况,致使投入的资金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三、乡镇财政建设落后,不能满足职能转变的需要。

一是管理体制不明确、工作经费无保障。目前,襄阳市乡镇财政所有的由县垂直管理,有的由县乡共管,有的完全下放乡镇管理,没有按照省财政的规定统一划归到各县市区农村财政管理局管理,导致基层财政管理上下难以协调统一,上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管理、指导和监督的难度加大。农业税取消后,长期以来维持乡镇财政所运转的农业税征收经费没有了,而上级财政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留下了隐患。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镇财政所办公、居住用房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而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按规定从农业税附加中安排的房修费随之取消,近年来上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基层财政的办公、生活条件和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基层财政干部情绪大,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是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模糊不清。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所经历了改革分流定编定性,但到目前,乡镇财政所的机构性质仍然模糊,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属于参公单位。对上已经和经管站合并,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各行其事。

针对乡镇财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确保乡镇财政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到位。

健全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把镇、村两级干部工资、公用经费支出的测算、审核、认定,乡镇事业单位发展支出、村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核定和村级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乡镇政府采购性支出管理,乡镇财政所建设等统一归口到农村财政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并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到位。明确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将乡镇财政所按现有的职能纳入参公管理或者按局属二级单位模式纳入事业单位管理,从根本上明确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和地位,调动乡镇财政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高乡镇财政干部待遇,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财政办公、生活条件。

二、加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全面落实“乡财县管”。

借助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延伸到乡镇,真正实现各项惠农资金、公用资金、项目资金直达到个人、供应商和项目。同时,强化对乡镇新农合基金审核、拨付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议把乡镇新农合基金的审核、使用纳入乡镇财政的监督之下,由乡镇财政所派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新农合基金使用的审核与监督。

三、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益。

全面清理、归并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减少涉农资金的交叉重复,必须理顺资金渠道,规范资金用途。因此,重点要对涉农资金的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执行期限、支持对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方式等认真梳理,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该撤消的撤消,该压缩的压缩,该保留的保留,该增加的增加”的要求整合。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进行归并,或按资金用途重新分类;对不符合公共财政支持方向或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涉农资金,转变其用途。对归并或重新分类的涉农资金,进一步明确支持对象、扶持环节、投入重点、补助标准、资金用途等。按照“区分支持领域,部门归口管理;存量保持不变,增量规范安排;强化沟通协调,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部门内部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

涉农资金整合篇5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推进规模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开发方式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整合项目、资金,创新管理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做到科学选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计,归口申报、用途不改,县级负责、部门实施,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规模开发、验收考评,分别利用、各记其功。

三、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的涉农项目整合,建设一批水田林路相配套的标准农田;开发一批规模大、质量优、效益高的种养业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各县(区、场)整合涉农项目,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园区任务:*县8—10个,新建县、进贤县6—8个,安义县4—7个,涉农区(场)3—5个。在完成以上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为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整合范围和支持重点

(一)整合范围。能够纳入规模农业建设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涉农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主要包括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蔬菜基地建设、果业基地建设、泵站改造、水利末级渠系和节水灌溉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精养鱼池改造、土地整理、农村道路建设等,以及新出台的政策性财政支农、涉农项目;引进“三资”参与规模农业发展的项目等。

(二)支持重点。一是规模种植基地。原则上支持连片5000亩以上种粮基地,连片1000亩以上的蔬菜或果茶等高效经济作物基地,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规模养殖基地。2000亩以上精养鱼池基地、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基地、5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选定时,对新建规模大的,已有一定规模基础再进行较大规模建设的,已争取中央或省里项目,需要再加大投资、做大规模、提升标准、形成特色(品牌)的优先实施。

五、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涉农项目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涉农项目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市整合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秘书长、财政局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担任,成员为国土资源局等各涉农项目单位的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综合开发办,办公室主任由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兼任。

市整合领导小组职责:审定全市规模农业示范园区及发展规划;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市整合办职责:下达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审核年度项目计划;组织对项目的评估论证;协调督促项目实施;组织项目验收及考评;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市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负责落实市整合领导小组分解的所属项目整合计划;配合市整合办做好评估论证工作;负责督促县(区、场)推进所属项目实施;配合市整合办对项目进行验收;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各县(区、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各自职责。为保障涉农项目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市、县财政应在预算内安排相应工作经费和项目配套经费。

六、整合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一)科学选点

乡镇(含国有农垦、农场企业)根据当地基础条件及农民积极性向县(区、场)整合办提出申请,作出区域起止方位、规模面积、建设条件、建设类别等书面说明,跨乡镇的可联合提出申请,各县(区、场)整合办召集涉农项目单位,对实地进行察看,择优筛选出若干个规模农业建设点,填写整合项目建设登记表,交整合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后,分别上报市整合办和项目主管单位,项目主管单位组织审定后送市整合办组织审议,再交市整合领导小组确定规模农业示范项目点。

(二)统筹规划

按照“项目围着规划选,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建立以园区为平台,规划为龙头的整合机制。由县(区、场)整合办根据市整合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点,高起点制订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亮点明显的整合项目规划(先制订三年规划,即2009年—2011年)。整合项目规划分别经市整合办和项目主管单位审核后,报市整合领导小组审定。县(区、场)整合办根据审定后的整合项目规划,组织项目单位按照规划目标、建设内容、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资金来源、保障措施等编制项目建议书,进入项目库,并报市整合办和项目主管单位备案。

(三)编制计划

县(区、场)整合领导小组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年度项目,初步确定涉农项目单位任务分解方案,整合办组织涉农项目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汇总后上报市整合办和项目主管单位。市整合办和项目主管单位组织整合项目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估后,报市整合领导小组审定。各县(区、场)整合办根据审定分解的任务,组织编制年度计划,归口申报,并报市整合办备案。涉农项目单位要积极落实好项目和资金。

(四)综合设计

各县(区、场)整合办根据项目年度计划,制订总的设计方案。由各涉农项目单位聘请具备相应资质设计单位或具有设计能力的设计人员,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设计要求,编制所属项目的初步设计。县(区、场)整合办根据方案要求审核综合汇总整合项目初步设计,搞好相关项目点的衔接。县(区、场)各涉农项目单位按审核后的初步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复,上级部门没有批复要求的直接交县(区、场)整合领导小组审定。技术含量高的主要单项工程项目,各涉农单位要根据审定后的初步设计编制单项工程施工设计。

(五)部门实施

项目计划下达后,县(区、场)整合办按照投资主题不变、项目性质不变、管理要求不变、验收标准不变的要求,成立整合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调度协调各类项目施工。各涉农项目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所属的整合项目。市整合办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向整合领导小组汇报实施情况。

七、项目和资金管理

市、县(区、场)整合办、涉农项目单位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整合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积极推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

(一)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县(区、场)整合办和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公示栏等形式,公布项目和资金有关内容,以接受项目区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的制度。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应分别进行公示。申报阶段的项目范围、项目设计、项目资金等情况由项目单位负责公示;施工阶段的所建工程的标准、投资和施工、监理单位等情况以及竣工阶段的投资完成、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等由县(区、场)整合办负责公示,市整合办负责指导和监督。

(二)招投标制。项目招投标工作由县(区、场)负责。省以上(含省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按各涉农项目单位上级部门招投标规定执行,市、县财政支农资金可按地方相关招投标规定执行。没有具体招投标管理细则的部门和地方涉农项目,可参照《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招投标管理细则》执行。

(三)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监理委托单位为县(区、场)涉农项目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监理委托单位择优选定具备相应监理资格或监理能力的单位。年度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主要单项建筑物工程纳入监理范围,包括小型水库、拦河坝、排灌站、机电井、渠道防渗、机耕路、桥涵闸等,可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或委托具有监理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理。年度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下的主要单项小型建筑物工程、一般性土方工程,可委托专业监理单位监理,或委托具有监理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理,也可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乡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扩大项目整合工作的影响力。

(四)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项目财政资金归口管理。各涉农项目单位按现行项目资金管理程序签字预拨或报账。严禁挤占、挪用、滞留项目资金。县级财政部门监督县级报账,对不按县级报账制规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县(区、场)涉农项目单位严格执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自觉接受财政监督,及时通报项目资金运行情况。县审计局每年进行一次专项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八、验收考评

整合项目竣工完成后,各县(区、场)涉农项目单位初验所属项目。然后,县(区、场)整合领导小组组织有关涉农项目单位对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效益情况进行验收,对各涉农项目单位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整合领导小组所分解的任务进行考评,并将验收考评结果报市整合办。市整合办组织市级有关涉农项目单位对县(区、场)整合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市整合领导小组。

(一)项目建设情况。项目建设地点、规模、面积、任务是否与计划一致;各项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建设标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是否与设计中所列用途一致;报账进度与工程进度是否一致;报账手续是否规范。

(三)项目管理情况。是否科学制订了三年规划;是否按规定建立了项目库;是否按规定实行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是否按上级批复的设计及时组织项目实施;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

涉农资金整合篇6

“三农”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三农”投入,支持“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清形势,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涉农资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需要。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因此,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行动和体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涉农资金管理力度,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各项“三农”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涉农资金管理的好坏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我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筹集好、使用好、管理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可以有重点地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扶持农民增收项目,可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可以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加大资金投入是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益是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和保证。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涉农资金管理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我市农业发展大局。

二、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管理的范围

涉农资金范围很广,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安排、拨付和筹集的所有用于“三农”工作的资金和实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省财政及有关主管部门下达的用于我市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各类水利、农业、畜牧、林业、渔业、农机、气象、交通、国土资源、民政、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抗灾救济、贷款贴息、专项补贴、农业综合开发、国债专项等项目资金、补助和实物;

二是市、县(市、区)、乡(镇)财政预算或用其它经费安排用于我市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各类水利、农业、畜牧、林业、渔业、农机、气象、交通、国土资源、民政、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抗灾救济、贷款贴息、专项补贴、农业综合开发、国债专项等项目资金、补助和实物;

三是市、县(市、区)征收和上级返还的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重金”、易地调剂资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部分)等农业专项资金。

三、全方位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一)强化涉农项目管理。1建立完善涉农项目库。对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农桥建设、河道疏浚等有条件的涉农项目均应建立和完善项目库。2严格涉农项目申报。涉农项目申报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论证,择优申报项目;各级财政、涉农资金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涉农项目申报指南及文件规定的申报要求和条件,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核,对不符合申报要求和条件的项目应予剔除,不得上报。3严格实行有关项目管理制度。对农桥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河道疏浚、村级扶贫等项目继续使用GpS卫星定位仪实行“定点定位”管理,对有条件的涉农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对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扶贫、抗灾救济等涉及农民补偿和农民切身利益的涉农项目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4狠抓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涉农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的项目进度、实施内容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要建立完善项目财务、资产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财政和有关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期中检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5严格决算审核和项目验收制度。对投资额较大的涉农项目,由县级以上同级财政部门实行委托中介机构审核决算制度,对不合规支出坚决予以核减;对财务资料不健全、报帐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项目建设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项目不得通过验收。6完善建后项目管护制度。对已完成的属于工程性质的涉农项目,要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7建立涉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要建立涉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对涉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认真的考核和评价,将项目实施效果与以后的项目申报挂钩。

(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管理。1对涉农资金实行专人管理和专帐核算。财政部门、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涉农资金用款单位要明确专人,按照现行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对涉农资金实行专人管理和专帐核算,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严禁贪污、截留、挪用、违规列支涉农资金;对国家、省、市财政部门已经明确专门会计制度的涉农项目资金,按规定进行专帐核算;对没有明确专门会计制度按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涉农资金,要在专款收支科目中进行核算,不得将其混同于一般的财政补助收入。2严格按照规定审核、拨付资金。各级财政部门、涉农资金主管部门要按照涉农资金管理规定,及时审核、拨付资金;对应实行财政报帐制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严格报帐手续,规范报帐程序,完善报帐资料,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和预留资金;对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未按规定要求和内容实施项目、未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进行规范核算和管理的涉农项目,可采取停止拨款、追回涉农资金、取消项目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3加大涉农资金审计监督力度。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将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年度审计和监督检查计划,作为审计和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采取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涉农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的追踪问效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三)研究制定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针对当地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研究制定涉农资金管理实施意见;市、县(市、区)有关部门也要根据本意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有关涉农资金用款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管理意见和制度。

四、认真执行各项财政支农政策

(一)认真落实“四个高于”。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优先安排和增加农业支出,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农民最终得到的实惠要高于上年;在预算执行中,要优先调度、拨付支农资金,确保全年支农支出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二)认真落实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年104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年105号文件精神,按规定的征收标准,及时、足额征收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严禁违规减免。要按规定的缴库科目将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与其它土地出让金分开缴库,按规定的预算支出科目、用途和使用比例,将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复垦、耕地质量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

(三)认真落实“三补”政策。各地要继续认真落实省出台的粮食直补、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这三项补贴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兑现给农户。

(四)认真落实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年60号文件精神,逐年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占当年可用财力2—4%的比例,做好此项政策的到位工作。

(五)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年1号文件精神,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六)认真落实农技推广机构经费。对公益性农技推广经费,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免疫注射补助经费和有关防控工作经费。

(七)认真落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及时、足额落实有关配套资金。

(八)认真落实农民社会保障投入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及时、足额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配套资金。

(九)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拨付保障村级运转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十)及时、足额落实涉农项目配套资金。各地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想方设法,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各项涉农项目配套资金。

(十一)加大农业专项基金征管力度。各地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的征收标准、范围,加大对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等农业专项基金的征管、筹措力度,确保筹足征齐专项基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五、建立涉农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对我市的涉农资金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涉农资金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涉农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同时,将涉农资金管理列为市委、市政府年度农村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贪污、截留、挪用、违规列支涉农资金,未按规定落实涉农项目配套资金,弄虚作假,虚报项目文本和资料骗取、套取涉农项目资金、补助、补贴和实物,擅自调整涉农项目内容和资金额度,未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涉农项目建设任务,未按规定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工程验收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未按规定实行财政报帐制,未按规定的农业园区等会计制度进行规范核算,对涉农资金未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和专款专用,因工作不力未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涉农项目检查验收等违规、违纪行为,将依法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

涉农资金整合篇7

一、基本情况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省政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涉农专项资金在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省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增强政策的适用性、连续性、稳定性。针对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至2013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共计921.23亿元,其中2012年408.20亿元,2013年513.03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9.3%和25.7%。省以上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共计357.5亿元,其中2012年179.1亿元,2013年178.4亿元。这次重点审议的省级财政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49.7亿元,主要包括农业专项资金24.3亿元,水利专项资金85.8亿元,林业专项资金19.2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10.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0.6亿元,省农办14.1亿元,造地改田资金61.3亿元等,较好地发挥了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和保障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

(二)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各项“三农”工作。一是“两区”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近四年全省累计建成4984个总面积为465.2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全省粮食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900万亩,总产量150亿斤的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598个总面积为224.5万亩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有2.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4%,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市、区)35个。全省9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省6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标准渔港建设投资约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2012至2013年渔业油价补贴112.6亿元,补助资金已及时分解下达。四是财政扶贫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至2013年,12个重点欠发达县完成特别扶持项目投资144.27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额的8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加强资金监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明晰部门管理职责,规范资金运行监管。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通过打造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奖惩制度等机制创新,突出对重点项目的集中投入。进一步推进涉农专项资金的归并清理,提前1年完成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规定的内容。实施涉农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因素法分配改革,强化涉农项目立项管理,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多个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省加大“三农”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全面促进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从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涉农专项资金设立种类过多。目前,涉农专项资金分布在许多部门,种类繁多。这次审计调查的农业类专项资金就有79项,涉及14个部门,还未包括省发改委的涉农项目投资补助资金、粮食生产保险资金等。而且越到基层,专项资金分解后涉及到的部门越多,每一项又派生出多个子项。如苍南县剔除中央和省下达的专项资金,2013年温州市及县本级补助的涉农专项资金种类多达96项。湖州市反映,每个县区一年省以上涉农项目超过100多个。

(二)分配渠道和环节过于繁杂。涉农专项资金的具体分配掌握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的还互相交叉,而且资金分配的环节较多。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省农办牵头组织实施,但省环保厅、住建厅、卫生厅、交通厅都有其中某类项目的管理职能和对应的专项资金分配权。农业补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补贴环节繁杂。如农民直补包括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多项内容。粮食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有11类补助资金,补助贯穿于选种播种、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政策性保险、收割储存等粮食生产的全部环节。繁杂的种类和环节,让许多农民不仅搞不清楚哪些可以享受补助,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补助。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提高。一些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效率达不到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中发现,省对金华市的涉农资金补助项目有1081个,数额最大的73万,最小的仅125元。资金的分散使用,造成年年要补助,补助又不够,政策效应不明显。还有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进入竞争性领域,有的企业甚至用同一个项目多部门、多渠道获取补助资金,这些补贴资金并未真正发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如杭州某公司2011年获得林业中央贴息45万元,2012至2013年分别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贴息56万元、66万元,该公司目前却已倒闭破产。又如兰溪市某公司2011至2013年以香榧基地建设项目分别向林业、财政、科技等三个部门申报取得五个项目补助资金877.9万元。另,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绩效评价发现,有些整治合格村的部分建设内容未实施或未达标,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闲置不用,损坏情况严重,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主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项目主管单位没有建立项目信息互通机制,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在立项审核、检查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有的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未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立人情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不少项目的检查验收流于形式,一些小项目的检查验收往往草草了事,一些重要项目的检查验收也主要依托申报材料,没有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丈量勘测,未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监管。即使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了违规造假的情况,处罚也不够严厉,企业的违法成本非常低。还有个别专项资金存量较大。如省农办扶贫专项资金中的异地搬迁专项,由于异地搬迁工作的复杂性,一些项目建设周期拉长、进度放缓,导致省补助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存量资金较大,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五)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制度设计和监管不到位,加上一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较为薄弱,有的与企业联手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如审计厅抽查了接受财政涉农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单位1384家,发现存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以及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的单位625家,涉及获取的财政补助资金27561.09万元。截止7月底,全省各级审计部门向纪检、公安等机关和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18件,已立案83件,涉案人员135名。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当前上下级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尚不完善,有的职责重叠、财权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造成专项资金名目过多,部分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雷同。二是许多涉农专项资金直接分配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各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以及项目审核、确定、管理上有很大的权利,从根本上压缩专项数量、整合统筹专项资金的难度非常大。三是涉农专项资金运行环节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主管部门之间、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处室之间信息资源不互通,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呈封闭运行状态,缺乏社会公众和同行业的公开监督机制,容易造成企业重复申报并成功获取财政补助。四是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还比较低,各地普遍反映财政补贴政策的数量看似很多,但部分政策的定位不准,漏洞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补贴补在了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环节,有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又未获得相应的补贴。许多省级项目要求基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而一些地方积极争取来的项目在资金上实际难以配套,导致有的项目延期,有的在竣工验收时弄虚作假,还有的为此借贷负担了较重的融资成本。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在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把握支出的政策和方向,遵循保民生、保生态、保安全、保农民增收的原则,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存在于“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补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鼓励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等。凡是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企业或产品,一般不应当给予涉农资金扶持、补助。要大力提升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拓展“三农”领域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多渠道融资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事业。

(二)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深入推进部门专项资金清单改革,厘清各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真正实现一个部门只主管一个专项的目标,进行实质性的归并整合;合理划分省和市县的事权,省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是制定支农补农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原则上不具体审批应由县级政府为主投资、扶持和实施的项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涉农专项资金更多地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到市县,由市县自主结合当地“三农”发展的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以统筹使用,发挥好基层的自主性、能动性,并承担起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责任;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制度,加大因素法分配力度,改进完善因素和标的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涉农资金整合篇8

(一)健全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涉农资金的使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并不是简单的账务收支。建立健全乡镇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等进行修订和完善,使涉农资金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是确保涉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应做到统一管理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对涉农项目立项申报要严格审核,对项目建设要进村入户、实地核查。建立支农专项资金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严格贯彻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支农实施程序,从源头上抓好项目资金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等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特定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做到一个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框架,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的有法可依。

(二)强化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乡镇财政办公室要在搞好部门预算编制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算执行、监督资金使用、规划和项目的确定以及对支出标准的规范上来,实现对财政涉农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尤其是对直接拨付到村或者拨付给项目工程施工方的资金,要科学组织项目申报,细化项目预算,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建立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法人的资金责任制,加大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制度、程序管理专项资金。另外,要提高涉农资金收支管理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举报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公众舆论应有的监管作用,使得支农资金在阳光下使用,真正发挥支农作用。

(三)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业务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涉农资金的重要性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财务人员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做到依法理财,规范管理。部门领导要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管理和审批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措施。要配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财会人员从事涉农资金会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切实提高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确保涉农资金安全、合法、规范的管理。

(四)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保证财政对“三农”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乡镇财政部门在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在扩大三农资金供应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源,合理整合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涉农资金的使用要体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严格把握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方向,将支农资金集中于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农林水利和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改变单个部门既要管项目又要管资金的格局,建立两部门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使用分散的状况。建立实施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结语

涉农资金整合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纠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农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检查的内容和范围

(一)20*年度和20*年度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和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20*年度和20*年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的发放情况。

(三)20*年度和2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7月底一8月上旬)

1.由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县直有关单位根据所涉及的检查内容,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地、本行业的专项检查工作。

2.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数量、培训人数、培训质量和效果,重点是有无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专项资金的行为;二是“三项补贴”的发放情况,重点为是否按照规定兑付给农民群众,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涉农补贴的行为;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数量、就医农民享受补贴的情况,重点是乡镇以下定点医疗单位药品入口关、参保农民就医补贴兑现及有无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等。

3.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涉农部门于8月18日前向县政府纠风办上报清理工作总结和统计表(附后)。

(二)抽查汇总阶段(8月上旬一8月中旬)

清理工作期间,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相关单位情况反映和有关群众举报,对部分乡镇、行业、部门涉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重点案件进行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专项检查工作在县纠风办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由县纠风办牵头,农业、扶贫、卫生、畜牧、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茜兼任。办公室职责是: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按照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具体组织协调全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每个阶段定期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下一步工作建议。

这次检查的两年度、6大项涉农资金,具有资金来源渠道多,结构复杂,使用范围广等特点。从来源渠道看,有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上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还有有关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从分配使用方面看,有直接对农民个人的补贴,也有对农业生产的补助,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从涉及部门或领域看,有农业、扶贫、畜牧、卫生以及财政等多部门、多领域。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一协调,深入细致,全面推进。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要抓住自查自纠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深入调查,督促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尤其要在对好账目、核准资金环节上做细致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将群众反映频繁,问题突出的资金纳入重点检查范围,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抽查。

涉农资金整合篇10

关键词:涉农资金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对策建议

一、乡镇涉农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各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涉农资金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基层财政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涉农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突出,一些方面比较混乱。

(一)在预算编制环节,不够系统科学

在涉农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部分单位缺乏系统调研论证,导致预算不能很好地贴近实际,有些不够全面,有些超出实际需求,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有的财务核算使用科目不准确,本应分类核算的却合并核算或混合核算,无法正确判断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影响了下一步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和监管。

(二)在具体安排上,缺乏统筹和整合

受部门条条框框限制,涉农部门对各自的项目和资金,从规划到建设到验收各自为政,导致涉农资金有的过于松散,“撒了胡椒面”,发挥不了最大效益;有的过于集中,造成重复投资和建设。同时,有些涉农资金违背了专项专用原则,存在专项支出项目间互相挤占,造成损失浪费。

(三)在使用环节,跑冒滴漏问题比较突出

按照规定,涉农项目建设单位由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和监管,项目资金通过固定渠道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地只负责搞好环境保障,对项目实施监管缺乏积极性,形不成监督管理的合力。受涉农资金和项目单个数额小、数量多等因素限制,监管难以做到每笔都规范有效,涉农资金挤占挪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安全性和实效性。受经济和财力制约,很多涉农项目地方难以配套,存在“上级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的问题,导致涉农项目不能发挥预期效益。

(四)在验收环节,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项目审批、指导和验收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为了项目圆满完成,有时存在验收不严格、不细致的问题,导致走了过场。

二、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涉农资金自身特征和管理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资金补贴分配体制有失公正

涉农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落实过程中有时存在偏差,造成政策落实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不高。如小麦补贴政策,都是从村级层层上报汇总的数字,有的是估摸数,与实际面积不相符,偏大导致“补而不种”,偏小导致“种而不补”。

(二)资金管理和使用面广繁杂

涉农资金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管理上未能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规范,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例如涉农资金发放多数使用“一折通”,基层财政所和信用社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农户存折丢失、销户后自行补办而不重新登录新账号,导致补贴资金不能及时上折兑现。

(三)乡镇涉农资金监督建设滞后

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部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监督严重缺位。特别是涉农资金种类繁杂,有的数额较小,审核费时费力,上级和县乡审查、监督力量不足,造成不能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存在很多盲区和漏洞,加大了涉农资金安全风险。

(四)资金信息不对称,操作透明度不够

涉农项目公开的内容针对性不够,规划计划、分配方案、类别标准等基层群众关注的事项没有列为公开内容。公开的形式单一,面比较窄,影响了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全面加强监管,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针对乡镇涉农资金监管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高度重视,切实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

立足“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和乡镇财政的特点,研究界定乡镇财政职能,强化对支出的监管职能,确保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在资金发放上,性质相同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项目加强整合,形成大类项目,降低管理成本;性质不同、差异较大的项目,特别是事关农村贫困群众的补贴类项目,资金存款、收入、支出、结余都一一对应相符,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权限,将各类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镇监管范围。完善项目监管机制,严格按要求做好申报、公示。坚持资金监管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乡镇财政资金抽查巡查工作,加强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

(三)创新形式,广泛接受监督

严格按照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制度规定,将其作为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等重点,并不断新网上公开等形式,方便群众参与,广泛接受监督。完善“村账村用乡代管”、“一折通”补贴发放管理等制度,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方便群众查询,把资金使用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四)强化培训,打造精干的乡镇财政队伍

整合乡镇站所力量,加强财政所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涉农资金监管的需要。采取向上参加专题培训、定期自己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岗位责任感,提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完善县对乡镇财务人员考核机制,提高财政所人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