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问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3:20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分离协调

国际上经典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关系模式有以英美为代表的财税分离模式和以法德国家为代表的财税会计合一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待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方式以缩小或消除其差异为主,但是通过本文的而研究发现,没有必要为消除二者的差距而强行使一方去适应另外一方,二是应该遵循二者自身的发展特点使其科学、健康、协调地发展。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理论意义: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的财务会计,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税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本文通过对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之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国际上的两种财税会计关系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中国财税会计关系发展的适应模式,这在理论上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补充。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税务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以自身的发展特点得到了大量研究者及实践操作者的重视。会计学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具学科,使得其分支的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同样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的研究,综合国际财税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财税会计发展模式的选择及改进思路,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财税会计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这一会计准则我国实行了英美的会计模式,将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这就表明独立税务会计模式能否有效与我国的整体会计安排形成呼应。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会计的发展的历程来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有其必然性。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人员的分离

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人员是要分离开的,每个职务都有自身的职责。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业务上的分离。首先,财务会计人员应当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对于企业的一些繁琐的核算工作在业务上应当不占较大比重;而税务会计应当将主要的工作着眼点放在对税收政策的贯彻和加强上,对于其一些繁琐的核算工作也可以适当减少。原有的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与我国原有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状况相适应。在现代企业发展制度条件下,企业不是国家的附属物,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通过税务关系来体现。现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条件和范围内选择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继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来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必一致的去遵循税法的规定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企业的管理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核算工作。

税法的制定是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来制定的,为此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主要是根据会计惯例和会计理论来进行核算的,主要体现了是投资者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实现了多元投资的主体,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高度混合,那么会计核算就会两头兼顾,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其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当分离,企业就可以自主的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其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业务处理的分离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除在人员操作上进行分离外,在业务处理上也要分离。通过税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多环节、多税种、多层次税收调节的体系,使其符合税率合理、税种健全、税负公平的要求,从而发挥税收征集调节经济运行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模式下,规范缴纳行为、稳定税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等要求不可能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得到体现。部分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税法不完善的特点,通过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或直接调整会计数据的方式,实现少缴税的目的。为此适当程度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以适应依法、准确、合理纳税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体系改革不断加深。近年来国内外商直接投资及外企不断增多,投入到国内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国到国际市场投资的数额也在逐年增大,为于税收的国际惯例保持一致,防止国际上避税行为的出现,改善投资环境,有效地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经济权益,建立起独立的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尤为重要的。另外,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能如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就使得企业得财务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更为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信息。为此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来适应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安排。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必要性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过度分离同样会导致一些会计问题的出现。在我国,企业的会计利润和企业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项目过多,加之企业所得税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存在众多规定,使得过度分离的财税会计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已经取消了统一的企业财务制度,但过多过细的企业费用列支标准的产生与税收宏观调控的功能并不匹配。另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而两者的过度分离在增加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难度的同时,给税务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得税征收成本,增加了税务监控难度。

分析、研究认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借鉴合并财务报表的操作方式,通过编制、登记、计算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表有关项目的相关调整分录,来构建以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调整转化形成按照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编制的税务资产负债表及纳税申报表的方法体系。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选择与改进思路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选择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模式关系的选择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法律环境、企业组织形式等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此,本部以我国社会环境入手来分析适合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模式。

1、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几年,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完善,随之而来的所有制结构及投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政府为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了相应的税收制度来满足足额、及时的税收收入要求;债权人及企业的投资者则要求会计制度能够尽可能的满足资本的保全。为此,当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关系选择模式的选择应在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前提下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促使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尽可能的融合。

2、国内的法律环境

以日本为代表的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国家中,看出其国内的经济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商法、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的各种会计事项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企业对税法、商法的遵循程度远远高于对公认会计准则的遵从。而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税收制度本身还未建立一套独立的税前扣除标准和收入、费用的扣除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

3、国内的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改造的进行,我国大部分企业将股份制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随着潜在投资人和投资人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会计信息量的首要特征,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应遵循会计准则,面向投资者,而不屈从税法的规定,这同样是税务会计独立的一个原因。另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会促进税务与会计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逐步分离,从而促进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和完善。但目前来讲,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还不能完全分离,应该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模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改进思路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大方向上是需要分离的,但也不能完全分离。所以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应该选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运行模式,在遵循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和计算,这样既能达到增加的效益的目的,又能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受限于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同,适度分离的财税模式也不能够选择“一刀切”,而应该进行区别对待。

1、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应当适度分离

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所有权比较分散,企业的营运资金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积累,又有来自于债权人和外部投资人的投资,又有来自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也有来自间接金融机构的资金。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会计目标在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之外,还必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根据前文的分析,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应选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当适度分离的模式。该模式在坚持独立考虑税法收益和会计收益的核算方法,并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以适应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模式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同时要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能使两者分离程度过大。

2、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税务导向会计模式

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规模、组织结构方面均与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在有着明显的差别。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需求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相重合,由于自身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这类企业一般难以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企业的所有者大多直接从事经营管理,而不存在委托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够彻底。2006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报税是其主要目的,为此对于这类企业来讲,应该实行的会计制度是与税法保持一致的税务导向会计模式。这符合该类企业经营运作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这类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减少会计操作成本。

四、结论

根据全文的分析看出,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真实相关的信息。而税务会计则要根据现行税收规定和征收办法核算企业的应税收人、准予扣除项目、纳税所得额(应税收益)和应纳税额,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税务方面的信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税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运动,包括资金的投人、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资金运动事项。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而财务会计则把这些作为附属工作。另外,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正是因为两者的处理依据不同,导致它们在损益确认口径和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正是差异的存在,才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存在着分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协调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孙静.论如何改进我国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之友,2013(2).

[2]黄信忠.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得税差异分析.对外经贸,2012(3).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外贸企业会计与税务问题研究

现在,很多出口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为了逃税做假账的越来越多,还有的企业相关会计人员对于可以申报退税的货物,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退税,这些都导致了在出口时很多问题的出现。我国税务总局在2008年颁布了《关于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如果出口企业没有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申报退税的货物,或者虽然已经申报但是没有在规定期限内补齐相关凭证的货物,国家都不退增值税。类似的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企业出口货物退税的相关行为,但是有的企业仍然不顾这些规则,屡犯《规定》。所以,进一步了解到外贸企业出口的会计和税务问题及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各个外贸进出口公司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一步。

一、出口企业税务处理在会计问题上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方式主要是自营出口和出口,我们首先应该理解这两种方式的税务处理,我国税务总局在1997年颁布的《关于企业出口退税款税收处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1、企业出口货物所获得的增值税款,应该抵消进项税额,不计入企业的利润所得。2、外贸出口企业获得的消费税退税款,应该抵消销售成本,也不计入企业的所得利润中。这些规定都给企业的财务部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和约束。让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

二、会计核算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

我国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个用于核算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销项税额的项目做出规定:对于不能退增值税和在税务处理上没有按照规定期限申报退税的货物,企业应该在“应交税费”这个会计科目上增加“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有利于会计工作检查时候的一目了然,使得账目工作更加清楚。方便有关工作人员在查账时收支账目更加清晰。

外贸出口的会计核算与国内的会计核算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外贸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货币上,出口会计既有记账本位币的的核算,也要有外币的核算。核算出口退税上,体现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三、因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销售商品的确认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将商品的所有权和报酬转移给买方的;企业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的商品进行控制;收入可以可靠的计量;相关经济有很大可能会流入企业的。还有就是为了保证税款抵扣的顺利执行,不造成中间环节的中断。

对以下情况的特殊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将商品交付单位或其他个人代售;销售代销货物的单位或个人;有两个以上机构进行统一核算的,将商品从一机构到另一个机构进行销售的;将资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或者将货物作为投资的以及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的,无偿送出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的。

四、出口退税、企业五险、水利建设、个调税、佣金税

(一)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的货物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它是国家一个重要的税种,出口退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经缴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

(二)企业五险

五险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工伤保险和生育险,五险都是法定的,在企业中,相关工作人员享有五险的权利,这也是企业会计部门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三)水利建设

我国目前鼓励水利建设的实施,但是水利建设的资金减免,只有在水利设施都符合了规定以后才能进行减免,不能为了个人极小的利益而去做不符合规定的事情。

(四)个调税

个调税是个人收入调节的简称,通过征收格调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收入的作用。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现了个人所得税向双轨制转变,个调税推出历史舞台。

(五)佣金税

佣金税也是很重要的税种,佣金税涉及到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这些税费的征收都是有相关文件明文规定来进行征收的。

五、税务的处理

外贸型企业的税务处理重点是出口退税问题。出口退税使得出口的商品以“不含税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势头。但是如何处理该问题也是税务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关贸总协定规定:对倾销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现在的中国正在大步的迈向国际市场,所以走出去是必然趋势,而增加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从事相关的贸易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掌握而且熟知国际贸易的相关会计和税务知识是必须的技能。

六、对于我国外贸进出口企业会计和税务处理相关问题的建议

首先,进出口企业的相关会计工作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会计分录,做到账目统一、账账统一和账实统一,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良好的素质,不做假账。其次,在税务处理问题上,相关企业不应该只图方便而去省略一些程序,对于需要报关报检和申报出口退税的货物,应该要及时申报。

七、结束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外贸企业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上也是一样,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办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群众应该加大监督,共同把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3

为了节省生产管理与组织成本、维持适度规模、提高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1],或由于技术、生产能力的限制,企业通常会将一些普通业务委托其他单位代为加工(即外包业务);而一些专业从事加务的中小企业也因其特有的技术专长,依托大型企业,专门接受来料加工业务而得以发展壮大,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环大企业的产业生态圈”,刺激了一些相关业态的振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称,北美和欧洲有85%的企业实施了外包策略,2000年全球外包市场营业额约121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许多西方企业把委外加工策略作为企业再创辉煌的有力武器,发现,实施委外加工策略可使产品开发成本节约9%,生产能力和质量平均提高15%左右。据统计,近10年来,日本企业的外包占制造业成本的1/3以上,并使总生产成本下降了约20%.委外加工策略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还可减少企业的长线投资、缩短战线,从而可大幅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外包业务的不断生长,人们总能欣喜地看到:啤酒生产企业与瓶盖加工企业、服装生产企业与纽扣加工企业等共生共荣的繁荣景象,委外加工拉动了周边经济的振兴与增长,促进企业规模经济逐渐向产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发展。有关业务外包所带来的诸多好处,中外大量的,如发展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1973)的《小的是美好的》、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著名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和《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中都有精彩描述,并已被大量的经典案例所证实。从节约交易成本看,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将日益减少企业间的通讯协作费用,不断扩充企业资源外包的形式、和范围。可以预期,随着分工和人们对外包业务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委外加工业务也会日益增多。

然而,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明确指引,虽然是一种久已存在的、日益重要的常见业务,但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于外包业务的相关税务、会计处理和成本计量,并不清楚甚至存有十分错误的认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质量,使委外加工这一极富价值的经济活动的效益难以充分显现。本文试图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希冀能厘清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裨益于相关实务的发展与完善。

一、委外加工业务的政策界定

1993年12月25日(1993)财法字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称“增值税实施细则”)规定:委托加工货物是指“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根据1993年12月25日(1993)财法字第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称“消费税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是指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费、代垫部分辅助材料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或者受托方先将原材料卖给委托方,然后再接受加工的应税消费品,以及由受托方以委托方名义购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不论纳税人在会计上是否作销售处理,均不得作为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而应当按照销售自制应税消费品缴纳消费税。显然,税法中所称“委外加工”仅为外包业务中的一部分,而判断是否属于委外加工业务的关键在于:确定构成产品实体成分的“原料和主要材料”是否由委托方提供。只有“原料及主要材料”均由委托方提供,受托方仅添加一些辅料进行加工的,才可界定为税法中规定的委外加工业务;否则,如果“原料和主要材料”由受托方提供,对委托方而言,此种外包业务只能作为外购业务,应按物资采购业务进行处理,相应地,受托方也只能作为商品销售业务处理。对于委托方提供了关键研制技术配方,由受托方进行加工的外包业务,笔者认为,其会计与税务处理应根据该加工物资的技术含量,来加以判断。

二、委外加工业务相关税务问题的处理

1、关于增值税的计缴。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于外包业务中的委外加工业务,由受托方按加工费应向委托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作为一种价外税,增值税的计税加工费中不应包括应收取的增值税额,同时也不包括受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即:

⑴含税加工费=不含税的加工费+增值税额;

⑵增值税额=不含税的加工费×增值税率或征税率[2];将⑵代入⑴得:

⑶含税加工费=不含税的加工费×(1+增值税率或征税率),故有:

⑷不含税的加工费=含税加工费/(1+增值税率或征税率)。

委托方向受托方支付的增值税,符合抵扣条件的也可计入“进项税额”,从销售货物收取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不符合抵扣条件按规定不能抵扣的,应直接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具体抵扣条件与外购货物的并无二致。

2、关于消费税的计缴。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令第135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收代缴税款,并由受托方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解缴税款。除从量定额应税消费品外,“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按照受托方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由于消费税为价内税(即计税价格中应含此种税),故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⑴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消费税额;

⑵消费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将⑵代入⑴,得:

⑶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故有:

⑷组成计税价格×(1-消费税税率)=材料成本+加工费,即: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相应地,

⑸发出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时的组成计税价格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差异率)+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式中,实际大于计划的超支(借方)差异率为“+”号,实际小于计划的节约(贷方)差异为“-”号;

⑹发出材料为零售价时的组成计税价格

=[发出材料的零售价×(1-差价率)+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根据消费税实施细则的规定,“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是指:⑴纳税人或代收代缴人当月销售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⑵在当月同类消费品各期销售价格高低不同时,按销售数量加权平均计算的售价(但销售的应税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或无销售价格的,不得列入加权平均计算);⑶当月无销售或者当月未完结的按照同类消费品上月或最近月份的销售价格计算。“材料成本”是指,“委托方所提供加工材料的实际成本”。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纳税人,必须在委托加工合同上如实注明(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材料成本,凡未提供材料成本的,受托方所在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材料成本。“加工费”是指,受托方加工应税消费品而向委托方收取的全部费用(包括代垫辅助材料的实际成本)。消费税税率由国家税务总局分税目作了相应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委托方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所纳税款准予按规定抵扣;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售的,所纳税款计入加工物资成本,不再征收消费税。

3、特别事项说明。一般而言,在正常商品销售活动中,如果所销售的货物属于应交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增值税与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是相同的,都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但委托加工业务是一个例外。委外加工业务的增值税额一般只以受托方收取的不含税加工费为计税依据计算,而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则是受托方同类货物的加权平均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3],显然,在委外加工业务中,两者的计税依据是不同的,后者总是大于前者。

三、委外加工业务若干会计问题的处理

1、关于委托方的会计处理、成本计量与报表列示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所发生的委外加工业务应通过设置“委托加工物资”账户[4]加以核算。委托方应将此账户的期末余额并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作为企业的流动资产加以列示。企业委外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包括:

⑴委托方发出加工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如果企业对所发出的材料物资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计价核算的,应通过结转发出材料物资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零售价还原为实际成本;

⑵支付的加工费用;

⑶支付的税金,包括委托加工物资应负担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指属于消费税应税范围的加工物资)。对于委托加工物资应负担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加工物资应负担的增值税,凡属加工物资用于应交增值税项目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可将这部分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不计入加工物资的成本;凡属加工物资用于非应纳增值税项目或免征增值税项目的,以及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加工物资,应将这部分增值税计入加工物资的成本。加工物资应负担的消费税,凡属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应将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凡属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按规定准予抵扣的,应将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记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账户的借方,待应交消费税的加工物资连续生产完工销售后,抵交其应交纳的消费税;

⑷支付加工物资的往返包装运杂费、保险费,其中的运费如能取得税务机关认可的抵扣凭证,可以计列进项税额,其余的各项杂费则不允许。

2、关于受托方的会计处理与报表列示问题

委外加工业务对于受托方而言,属于代制业务。受托方对于收到委托方发来的用于加工的材料物资,只应在按表外科目专设的“代管商品物资”或“受托加工物资”备查簿中加以登记。众所周知,备查簿的登记一般采用单式记账法,收到代管物资时的仅仅借记“代管商品物资”,退回时贷记该账户即可,无须考虑对应账户问题。备查簿只作为日后存查的备考,实际领用受托加工物资进行加工时,并不考虑所领用物资的金额,其中的账户记录不计入生产成本、也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受托方对于加工中实际耗用的由受托方提供的工、料、费(即所耗用的辅料、生产工人的工资福利费、分配的制造费用等)的处理,仍和正常的自制产品相同,也应通过“生产成本”账户核算,只不过其中的成本仅考虑受托方自身的实际发生额而已。受托加工物资制造完成,如不需入库包管,可不通过“库存商品”账户核算,直接在结转发出成本时,自“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借方。

四、委外加工业务会计与税务问题:案例

2003年5月8日,南方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方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委托江南轮胎制造厂(下称“江南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加工汽车外胎1000个。南方公司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万元,该材料的月初成本差异率为-2%,按合同规定,江南厂每个轮胎收取加工费93.6元(含17%的增值税),江南厂近期没有同类轮胎出售,该批轮胎当月即加工完成。在加工过程中领用辅料2万元,生产工人工资2万元,按生产工人工资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为0.28万元,该批轮胎应负担的制造费用为1.5万元。轮胎的消费税率为10%.

上述轮胎于2003年6月6日由南方公司如数提回,当即签发支票付讫加工费、增值税和消费税,向某运输公司支付往返运杂费0.15万元。南方公司将上述轮胎以每个400元的价格售出200个,其余轮胎转入小汽车整胎的生产与安装。每个整胎的进一步加工成本为50元,于当月全部完工,移交总装车间安装在公司所产的小汽车上。该批小汽车的总售价为5000万元,已按合同规定发售给各地经销商,小汽车的消费税率为8%.则:

1、南方公司的会计分录为:

⑴5月8日,发出委托加工的材料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49,000

贷:原材料50,000

材料成本差异1,000

⑵6月6日,支付加工费、往返运杂费时

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50000×(1-2%)+93600/(1+17%)]/(1-10%)=143,333(元)

(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143,333×10%=14,333(元)

应付的增值税=93600/(1+17%)×17%=13,600(元)

a、对于其中将用于继续生产整胎的800个外胎应负担的部分,应作:

借:委托加工物资[93,600/(1+17%)+1,500]×800/100065,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600×800/100010,880

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14,333×800/100011,466.4

贷:银行存款(93,600+14,333+1,500)×800/100087,546.4

B、对于应由将直接出售的200个外胎负担的部分,应作:

借:委托加工物资[93,600/(1+17%)+1,500+14,333]×200/100019,166.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720

贷:银行存款(93,600+14,333+1,500)×200/100021,886.6

⑶加工完成收回委托加工的外胎时,实际加工成本

①对于其中将用于继续生产整胎的800个外胎,应作:

借:自制半成品-委外加工104,400

贷:委托加工物资49,000×800/1000+65,200104,400

②对于将直接出售的200个外胎,则应作:

借:自制半成品-委外加工68,166.6

贷:委托加工物资49,000×200/1000+19,166.668,166.6

⑷将上述200个外胎直接出售时,作:

借:银行存款等400×200×(1+17%)93,600

贷: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其他业务支出/主营业务成本68,166.6

贷:自制半成品-委外加工68,166.6

本笔业务不再计缴消费税。

⑸a领用上述800个外胎,继续生产整胎时,作:

借:生产成本104,400+50×800144,400

贷:自制半成品-委外加工104,400

应付工资、原材料等40,000

⑸b整胎(小汽车)生产完工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44,400

贷:生产成本144,400

⑸c小汽车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50,000,000×(1+17%)58,5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00

⑸d计算小汽车应交的消费税=50,000,000×8%=4,000,000(元)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0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4,000,000

由于原来800个外胎已由江南厂代收代缴的消费税11,466.4元,可从中抵扣,故该批小汽车实际应交的消费税为3988533.6元(4,000,000-11,466.4)。

2、江南厂受托加务的相关处理为:

⑴收到受托加工的材料时,按合同价(或不记录实际金额)登记备查簿,借:代管商品物资-南方公司(外胎1000个),领用时作相应的附注说明。

⑵对于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成本,作:

借:生产成本57,800

贷:原材料20,000

应付工资20,000

应付福利费2,800

制造费用15,000

⑶加工完成按合同规定发给南方公司时,

a.视同代制品销售,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93,600+14,333)107,933

贷:主营业务收入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

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14,333

b.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57,800

贷:生产成本57,800

c.在备查簿中将受托加工物资注销,贷:代管商品物资-南方公司(外胎1000个)。

五、结语

笔者基于实务中,的外包业务日益增多、相关规范不明晰、从业人员对此类业务把握不准等实际,结合自己多年的财务顾问实践经验,探讨了企业外包业务的相关会计、税务处理,对其中的实务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归纳,希望能对实务界有所启发和帮助。笔者认为,本文如能引起会计界同行对此问题的共同关注,对笔者乃至实务界而言,将是一件幸事,期盼您的指教。

主要

1、[美]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哈佛大学贝尔纳普出版社1977初版,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第一版,1997年第三次重印。

2、[英]e.F.舒马赫(e.F.Schumacher)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SmallisBeautiful)。BlondBriggsLtd.1973.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1版。

3、[英]曼塞。C.布莱克福德著锁箭译。西方企业兴起。北京:管理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林汉奇魏中奇著。中小企业与创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领先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2]一般地,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征收率,据此计算的增值税额即为实际应上交的税款,不作任何扣除;一般纳税人才分别采用17%、13%、0%等税率。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4

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计教授一起从事财税理论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数部,主要有《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生态税收论》。百余篇,主持参与财政部、教育部、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研究课题多项。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特别资助,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税务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计金标教授在税收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环境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他从1995年起开始发表关于环境税收方面的论文,并将之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后将成果以专著《生态税收论》形式出版。专著中对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生态税收的基本要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需要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研充提出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生态世纪建立生态税制是新世纪对我国税制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之一。计教授的论文及专著出版后成为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被广为引用成为我国在此学术领域的带头人。

对个人所得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1996年他出版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领域的第一本理论专著。该书系统研究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问题,提出我国应向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模式转换,研究了我国当时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目标定位的观点、个人所得税管理权限的观点都得到了税收理论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

关于遗产税问题。他是国内建国以后第一个系统研究遗产税的学者。早在研究生时期就以遗产税作为硕士论文,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1989年时他就认为到20世纪末我国有条件和有必要引进遗产税。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该税至今仍未开征,但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遗产税已被列入到14个税种之中。

对税务筹划的研究方面,他是国内较早呼吁从战略角度重视企业税务筹划的专家。在对企业是否有权进行税务筹划还未成定论时,他就提出mBa课程以及高校尤其是财经高校财务、会计、税务等专业必须开设“税务筹划”课的意见。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批《税收筹划》教材,并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5

2.当前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存在问题及建议罗端阳,LUoDuan-yang

3.读书与论辩——一种培训方式的探讨朱歌幸,ZHUGe-xing

4.税务文化团队活动实证研究谭文辉,tanwen-hui

5.房地产业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探研蔡少优,薛玉连,CaiShao-you,XUeYu-lian

6.房地产企业税务稽查证据问题分析曹映平,CaoYing-ping

7.忽视手段要件,偷逃税定性泛化现象及其谬误何小王,HeXiao-wang

8.时间序列模型在税收预测中的应用张新波,ZHanGXin-bo

9.基于效用损失期望条件下的股票投资决策黄海敏,HUanGHai-min

10.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分析王卫红

11.公共治理视角下农村合作医疗困境及出路分析朱美丽

12.湖南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彭佳妮

13.税务行政处罚听证技巧探析王丽萍,wanGLi-ping

14.国际化趋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对策刘慧,LiUHui

15.领导干部成长规律若干问题探讨(上)余跃进

16.管理必须简约化赵赛波

17.《白鲸》-象征手法影射的生态悲剧余丰

18.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方法张娟

1.纳税服务的公共供给:经验借鉴与改进思考陈懿赟,CHenYi-yun

2.激活创新,实现税收文化建设的大提升——江西省国税系统税务文化建设发展研究报告杨春燕,YanGChun-yan

3.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构建问题研究刘慧平,LiUHui-ping

4.论房地产保有税崔岩,殷琛,CUiYan,YinChen

5.借重各色经验:物业税制度的国际比较薛玉连,XUeYu-lian

6.电子发票管理平台在发票管理中的应用凌晨,LinGChen

7.析税收征管审计夏昱,XiaYu

8.税务检查调账中常见错误陈丹朵,CHenDan-duo

9.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诠释及其精神实质王浩斌,wanGHap-bin

10.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国库现金流预测牛润盛,刘琼,niURun-sheng,LiUQiong

11.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研究潘卫星,李长力,panwei-xing,LiChang-li

12.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的问题与对策杨娣

13.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解比较分析王惠玲

14.论我国自益信托税制的立法完善陈玲玲

15.有效执行组织环境赵赛波

16.税务人员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困惑及对策程葵

17.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与执法人性化陈颖

18."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苏珊珊

19.多媒体语音室中的外语教学陈一莎

1.论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税收执法之关系张峰,ZHanGFeng

2.税收专业培训课程开发与讲授郭焰,GUoYan

3.发票偷税检查中的难点及对策王慧,wanGHui

4.基层税务机关推行"一站式"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刘红梅,LiUHong-mei

5.利用企业重组进行税收筹划的案例分析崔岩,CUiYan

6.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黄文懿,HUanGwen-yi

7.财政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下)周赟,ZHoUYun

8.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裴苏霖,peiSu-lin

9.售后回购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技巧郎菁,LanGJing

10.《热血江湖online》物价研究与现实楼价拟合实验陈理卉子

11.受托责任、会计责任及会计法律责任立法比较研究谢奕

12.化干戈为玉帛——浅议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杨雪

13.论高职院校职场文化建设郑碧新

14.国际旅游岛下海南黎族养生保健文化发展研究李攀,阳尕,王公法

15.基于混沌的多媒体数据加密王英,向进

16.论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傅彦夫

17.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的若干因素李攀

18.论我国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李时琼,李湘勇

19.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适度引入情景化教学张琛

1.正确看待和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李建新

2.纳税服务考核与评价的理论及实践怀化市税务学会地税局课题组

3.增强税务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与措施罗一帆,罗小帆

4.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税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黄建方

5.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分析杨美莲

6.增值税研究国外文献综述曾娟红

7.对纳税评估工作内涵与主体的认识刘忠益

8.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选择与完善陈思

9.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加工行业税收征管启示张德明

10.最优税负与经济增长——基于C-D生产函数及巴罗模型的实证研究牛润盛

11.财政民主是构建和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的基石(上)周赟

12.我校2009年度"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喜人

13.从行政学范式转移的角度看行革的趋势余跃进

14.提高国税系统办公室人员"可信度"的思考王飞

15.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实行党风根本好转何云其

16.二律背反:学分制下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郑碧新

17.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周贤

18.中(大陆)美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现状比较及原因分析苏珊珊

6.部门协作——纳税服务社会化的理性抉择王飞,wanGFei

7.提高税务施教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付刚,FUGang

8.税收分析培训项目策划研究易新,YiXin

9.析偷逃税主体的范围何小王,HeXiao-wang

10.完善税收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杨卫红,孙小茫,YanGwei-hong,SUnXiao-mang

11.有关税款追征期的理解——国税函[2009]326号文解读袁森庚,YUanSen-geng

12.加强税务廉政教育杨萍

13.视同销售的两种误解陈丹朵,CHenDan-duo

14.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郎菁,LanGJing

15.湖南农业保险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付菊,宁松,FUJu,ninGSong

16.我国信贷保险制度建设的设想喻晓,YUXiao

17.基于混沌的图像空间域隐藏算法王英

18.关注民生与科学发展宋学广

19.中西文化对比探析全辉霞

20.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徐建军,谢群

21.《新时代交互英语》倡导英语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曾健敏

1.如何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张峰,ZHanGFeng

2.税务文化视野中的税务干部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众形象塑造杨春燕,YanGChun-yan

3.税务系统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证探析曾玉清,何志平,ZenGYu-qing,HeZhi-ping

4.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税收宣传的有效途径夏小娟,XiaXiao-juan

5.培训组织的生命周期丁汀,DinGting

6.问题法在税务培训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税务人力资源管理之如何激发队伍活力》为例谭文辉,tanwen-hui

7.做好税务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云贵税务教育培训调研小结罗一帆,LUoYi-fan

8.税务稽查规范与实践郭焰,GUoYan

9.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源管理蒋菊香,JianGJu-xiang

10.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业税收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征管刘慧平,LiUHui-ping

11.对鼎城区个体税收征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贺姝红,HeShu-hong

12.基于RaRoC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姜玉公

13.校园经济调研报告沙川

14.后非典时期的领导观朱歌幸

15.能级管理实践中的一个逻辑错误及其修正方向向宏

16.论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刘向伟

17.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征初探王竹青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6

财政税收事关国家财产权与纳税人财产权的合理分配、使用等国计民生大事,其重要性日益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广东税收长期名列全国各省前茅,占全国税收七分之一强,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广东如何率先在全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公共财政,建立征纳双方和谐关系,已经成为我省一个热门的话题。

鉴于此,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广东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广东省法学会财税法研究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财经法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南方财税法高层论坛”于2007年6月2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大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这是南方财税法学界、财税学界、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实务界人士的一次重大学术盛会。与会120多名著名财税法专家学者、财政税收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领导,围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上达成共识。而南方财税法网()的开通,更是标志着南方财税领域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由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切磋、交流思想观点的学术平台,从而实现南方财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紧密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财税法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次论坛按照国际会议的规格和模式,采用大会专题发言、学者评议及自由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围绕以下五个专题,就如何深化广东财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实现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一、税收立法与和谐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刘佐所长对我国税收立法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前瞻。刘所长介绍了我国税收立法的现状和税种情况,并针对税收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央财政大学汤贡亮教授总结归纳国际上地方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经验,为中国地方税收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山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教授提出要适当下放部分立法权以及如何设置税制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他还强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和开征物业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法案室张永志处长对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进行了简要回顾,并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张处长还谈到,人大预算工委争取在年底之前将财政税收的立法规划建议报给常委会。他还建议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由一个部门管理。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关永宏教授提出在推进税收立法中与物权法中对私人财产保护相协调,在税收立法中实现分权、并税,以及实现民主立法等一系列问题及对策。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蔡巧萍系统地论述了税收基本法起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定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基本原则问题、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张富强教授、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李自根指出,税法的体系由实体法与程序法构成,其中实体法构成了主体部分,程序法则从属于实体法,为实体法的实施提供程序上的保障。税法事关国计民生,其核心在于“依法调整政府与纳税人的税收关系”,其使命在于依法理顺国家与公民财产权分配关系,保障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满足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问题。这是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根本区别之处。张富强教授、研究生黄双立认为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并基于法律的规定,授权政府及其税收职能机关,向社会成员实施法定的、强制的、直接无偿间接有偿的金钱征收,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

中国石油国际公司税收保险部詹清荣主任论述了广东省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的四个关键问题,包括公共财政理念的变革、核心制度的构建和刚性执行、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服务型政府转型和执政成本的控制。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鲁云副主任提出要坚持依法理财,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他认为,通过财政法治化来促进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保障公共财政良性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广东省财政研究所黎旭东所长提出要财政政务公开并对财政政务公开的有关问题进行立法,他特别强调了财政公开的法律依据以及财政公开法与保密法的界线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邹帆教授介绍了我国乡镇级公共财政职能的状况,分析了有关农业税制度的利弊并提出有关的制度安排。华南理工大学论文联盟法学院张富强教授探讨了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作为学者,在立法、执法、普法层面都应当积极参与,首先要观念更新,国家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向纳税人高效地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其次要解决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政府是服务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再次政府必须保证所有税收都用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理事张培森教授建议制订预算法,决算和预算都要通过法案的形式通过,追加支出和追加收入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讨论。

三、税收执法与和谐社会

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会长、原广东省地税局副局长鲁兰桂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执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大关系,即税收执法与维护纳税人权利的关系,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税收执法与税收计划的关系,税收执法与税收法制建设的关系。广东省税务学会副会长、广东商学院于海峰教授提出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基本要求,即:各级税务部门要进一步依法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全体纳税人都要树立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和要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完善纳税服务体系。暨南大学财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於鼎丞教授对两岸税收救济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在宪法层面上人民有提出行政救济的权利,适当修改税务行政救济的限定条件等。广州市地税局副巡视员谭玉明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指出,要提高税收保障水平,促进地方和谐发展,要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的高度进行改革。广东省财政研究所黎旭东所长针对如何处理好税收征纳关系,促进税收执法和谐指出,征纳关系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认为税收计划和税收执法之间的关系、税收征纳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经济利益关系等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张洪林教授认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税收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对社会重要的税收要谨慎立法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执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实行垄断、进行征税是应当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华南理工大学张富强教授、研究生周婷婷对我国税务行政诉讼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借鉴国外税务行政诉讼的经验,提出逐步健全税务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和尽快完善税务司法制度的措施。

四、税收实务与和谐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丁芸教授指出,税收对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发挥税收职能,服务和谐社会。广东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吴荣芳荣誉会长提出,要适时正确制定税收法规,充分发挥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教授分析了海峡两岸财产税制,通过对比两地财产税制,分析我国大陆财产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大陆财产税制的设想。广州市地税局总会计师李建强分析了实质课税原则在企业所得税中的运用问题.他认为.企业所得税在体现或者贯彻实质课税原则方面有三个分支:一是实质所得人课税原则,二是实质所得额课税原则,三是事件实质课税原则。广东省司法厅蒲皆祜副巡视员认为,法律援助与政府财税有密切关系,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必须得到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社会团体获得法律援助的捐款应获得税收减免。暨南大学财税系主任沈肇章教授认为,第一,纳税遵从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第二,我国税收制度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税收政策需要进行适时调整;第三,两岸四地税收制度的对比、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我国税法的完善;第四,研究实质课税原则问题,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7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1月16日,我国“营改增”试点工作启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及其相关政策。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率先正式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9月1日起,将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并成为全国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试行“营改增”的城市。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由15名大学生组成,分别来自资产评估、税务、财政学专业。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对北京市增值税改革进行预测,并根据调查的企业情况,分析后提出对增值税改革的合理建议。

(二)前期准备

本次调研活动历经近1个月的前期准备,项目申报成功后,策划了活动方案,决定采用调查问卷、分组调查的方式进行,其中调查问卷分为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同时实践团也对“营改增”相关政策进行了学习,有助于后期设计问卷和实地调研。

(三)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了三个类型的调查问卷,分别以“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为调查对象,团长联系了北京市平谷区、丰台区两地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领导,得到了有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设计,“预调查—修改完善—定稿”,由选择题、填空题、建议题组成。调研活动从8月6日开始,第一个调查地点是平谷区,根据税源的分布情况,前往国家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地方税务局开发区、城关税务所进行调研活动。8月7日,开始对丰台区地税局调研。8月9~10日,为了获得更多平谷区的数据,继续进行调研活动,8月13日起,在其它地区进行调研。调研活动于8月15日截止,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共收到15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分析

(一)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50家企业,分别填写三种问卷,分别为“营改增”试点企业问卷、营业税纳税人问卷、增值税纳税人问卷。其中,“营改增”问卷67份,营业税纳税人问卷35份,增值税纳税人48份,在本次调研中,并未采访到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根据样本情况统计,本研究发现有限责任公司有60家,私营企业37家,国有企业17家,总体来说分布比较合理,详情见图1。

(二)企业“营改增”试点培训调查

问卷设计的问题是: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征税的税务机关是否对管理、税务、财务、运营等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a.全面培训

B.对部分人员开展了培训

C.没有

在这题中,本研究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统计,原因是有的企业规模较大,存在多种经营方式,纳税类型并不单一,因此有必要先进行全面统计,如针对“营改增”纳税人的问卷填写企业以增值税应税项目为主,填写的行业类型为其主业。

本次调查的150家企业中,“全面培训”的有20家,占13%;“对部分人员开展了培训”的有73家,占49%,“没有”的有57家,占38%。为了更好地了解“营改增”企业的培训情况,我们这里单独对“营改增”试点企业问卷进行分析。在试点企业中,“全面培训”的有14家,“部分培训”有36家,“没有”的有17家,经过培训的有50家,占调查企业中的74.63%(14+36=50,50÷67=74.63%)。

在面向各类型纳税人的调查问卷显示,截至8月15日,仍然有一部分的企业暂未接受有关“营改增”政策的培训,详见图2。原因可能为纳税人企业的任一业务均不涉及“营改增”的征收范围或是虽有涉及,但短期内影响不大,暂未接受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仍然有部分非“营改增”纳税人表示对“营改增”政策的关注,希望加入试点范围。

对比看来,将要试点的“营改增”单位已接受了有关“营改增”试点政策系统的培训,同时在调查的前期准备中,也发现北京市部分区税务局已经对部分企业开展了培训,帮助企业尽快学习。

(三)企业相关人员学习情况调查

对关于“目前相关人员对北京市增值税试点方案(包括税率、抵扣、申报等)是否已经深入了解”问题的调查结果如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无论是否在试点范围,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对“营改增”政策开展了学习,表现出了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的高度关注,比如,某银行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虽然银行暂不属于“营改增”试点范围,但工作人员希望接受相关新政策的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对比两表,本研究发现,“营改增”试点企业对“营改增”的相关政策比较关心,在调查企业中,有91.04%的企业对营改增试点方案的税率、抵扣、申报等进行了学习,仅有8.96%的企业目前暂未学习。

结合图2(“营改增”试点企业培训情况统计图),本研究发现有近75%的企业接受了税务机关的培训,但这里发现有约91%的企业已学习“营改增”政策,说明北京市“营改增”进程进展顺利,企业积极学习。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8

关键词绿色税务会计绿色税收绿色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进入2l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健康运行的通行标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当今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启动绿色GDp核算模式,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税收体系。

虽然我国有些税收优惠上涉及到环境保护,但是覆盖面太小,绿色税收体系未建立起来,对环境保护的激励效果不显著,没有达到税收调控应有的效果。同时税收调控是宏观调控,企业使微观主体,盈利是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如何使这二者相结合,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反应在企业的会计利润里,激励企业自觉走上环保道路,达到了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使社会福利得以改进,正是绿色税务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从宏观上来看。

1、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可以利用绿色税务会计信息,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企业能够清楚的看到修正税收优惠后的企业资产和损益数据,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会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促使企业的行为与环境相互协调。由此,绿色税务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之一,也是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构建绿色税务会计,能够让企业自觉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顺应我国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潮流。

2、有利于政府与企业的绿色和谐。

政府是公共事务治理的行动者,承担起外部强制监管和约束的责任。它以征税、行政处罚、强制关停、行业集中整治等手段来轻质企业治理污染。在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面,企业和政府一直是在扮演抓和躲的角色,政府为此头痛不已,企业也躲得辛苦。通过绿色税务会计的核算,企业只有实行环境保护政策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不再对污染治理视而不见,会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政府也不用再被迫执行强制手段,实现政府和企业的绿色和谐。

(二)从微观上来看。

有利于促进企业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最初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最大的杀手,企业自我反省意识不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绿色税务会计的发展,能够让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对企业都是有益的。顺应国家的倡导,实行环境保护政策,企业虽然会付出额外的保护成本,但是同样能够得到国家税收的优惠,如果优惠可观的话,会覆盖掉保护成本,利润不减反增,这样企业使收益和环保双丰收。这样绿色税务会计促进企业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可持续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将绿色核算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企业绿色税务会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对绿色税务会计的研究力度。

1994年以来,会计与税务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深化对税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绿色税务会计则是一门新的研究课题,需要理论界投入大量的热诚和精力,从理论到实务准则研究绿色税务会计的各方面,建立起绿色税务会计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税务会计准则,使绿色税务会计广泛应用于各种企业,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和完整的绿色税务会计信息系统。

(二)加快推动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

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对绿色税务会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绿色税收优惠政策。绿色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节能环保设备的加速折旧,节能环保投资优惠,直接税收减免。只有绿色税收优惠设计的适当合理,才会激励起企业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三)强化社会环保责任,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目前绿色税务会计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公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它尚不太了解。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宣传,使绿色税务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从而加快绿色税务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公众对绿色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增强的关注和来自社会的公众压力才是企业关注并实行绿色税务会计的重要动力,所以提高企业环保意识要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在税务机关和舆论媒体的共同监督下完成。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阳.构建我国绿色税务会计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2]杨鸣晖.绿色会计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

[3]王姝.浅析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异同〔J〕.中国证券期货,2012(4)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方法;递延税项;所得税费用;价值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5—0065—07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起源于决策有用性的财务报告目标和有效市场假说(emH)。自从Samuelson(1965)、Fama(1965)和Be,noit(1966)的研究提出有效市场假说以来,emH就成为现代金融学的范式,也成为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的最为充分、争论最为激烈的命题,并产生了大量的文献。由于所得税会计要涉及会税制度的协作问题,使得所得税会计信息的研究具有一定特殊性。近年来,所得税会计已成为最活跃的会计研究领域之一(Graham等,2012)。本研究仅对财务报告中列报的所得税会计信息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不包括依据财务数据测算的企业应税所得、有效税率、税收筹划等衍生所得税会计信息的拓展研究。

一、不同所得税会计方法下所得税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对所得税会计方法信息含量的直接检验,ay,ers(1998)研究了SFaSno.109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比apBopinionno.11中递延法信息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1)apBopinionno.11下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及apBopinionno.11向SFaSno.109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调整与普通股市场价值在2%水平下显著负相关;(2)在SFaSno.109下,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市场价值分别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同时,递延所得税估价备抵(Valuationallowance)与股票市场价值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3)在1993年税收调解法(theRevenueReconciliationactof1993)下,由于税率升高导致在SFaSno.109下核算的递延税项的调整额与股票市场价值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4)最后,文章在结论别建议,应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存在的估价备抵和税率变动的调整分别进行确认。在我国,针对CaS18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陈丽花等(2009)。运用2007年沪深两市a股数据,研究资产负债观相比收入费用观的会计信息质量,在研究方法上,用“最纯净”地能代表资产负债观的所得税准则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1)所得税准则的实施对净资产的累计影响(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去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准则的实施对每股收益的累计影响(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每股收益影响减去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每股收益影响)与普通股的市场价值均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1%水平下分别与市场价值正相关和负相关;(3)现行税法实施导致的税率下降对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别与市场价值在5%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结论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分开列报提供了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资产负债观显著地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直接给出了美国SFaSno.109相比apBopinionn0.11的经验证据,证明了从价值相关性角度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取消递延法是合理的;而后者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收益决定的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进行比较,而非研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身。

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则没有直接研究所得税会计方法的价值相关性,而是对所得税方法选择动机或因素进行研究。如刘斌等(2005)运用200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24家样本研究发现,所得税方法中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择,与政治成本和收益波动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和簿记成本显著负相关。车菲(2005)运用2003年的样本,发现会税差异、企业规模、利润波动和减值准备比率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择显著相关。王菊(2007)运用我国2003—2005年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83家样本,研究发现债务契约与“壳资源”假设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择显著相关。因此,对于所得税会计方法的选择动机,并非出于提高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而是更多地出于企业非财务报告的管理动机,如政治成本、债务契约和“壳资源”保护等。

二、递延税项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最早Beaver和Dukes(1972)发现,包含有关递延税项的盈余指标相比不包含递延税项的盈余指标与市场回报有更高的相关性,Chaney和Jeter(1994)也有类似的发现。Rayburn(1986)则发现所得税相关的应计信息相比现金流量信息能够提供增量信息含量。在SFaSno.109实施以后,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用两种模型检验市场是否对递延税项进行定价。

第一,水平模型。该模型以不同的权益指标作为因变量和不同的递延税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设定。amir,Kirschenheiter和willard(1997)做了该问题可能最全面的分析。文章检验了市场是否根据递延税项的转回情况进行分别定价。通过手工搜集Fortune500的1992—1994年的数据,他们用股价对以下七个递延税项成分进行了回归:1.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2.营业亏损、税收抵免和税后扣减额;3.重组费用;4.环境税;5.雇员福利;6.估价备抵;7.其他。研究发现,这些项目均被定价,尽管市场会根据这些项目转回的可能性和时间进行折现。如市场对重组费用项目定价最高,这与其比其他项目转回快有关。

amir和Sougiannis(1999)则研究了分析师(投资者)如何运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的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税后扣减额(Carryforwards)进行预测(估值)。研究发现,市场和分析师都认为有税后扣减额的盈余持续性差,但递延所得税资产仍被认为是一项真正的资产。最后,研究指出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没有受到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税后扣减额的影响。

ayers(1998)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估价备抵对权益市场价值进行回归,发现递延所得税负债和估价备抵的系数显著为负,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市场能够区分不同递延所得税的性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对其分别进行定价。

David(2000)运用一个分析性框架,研究了企业出于财务报告和税务报告权衡动机下的企业估值理论模型,发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价值;根据税法是否允许费用在发生的期间抵扣,分别等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当期账面价值的一个固定乘数额。

区别于上述资产负债表的所得税信息,Dhali—wal,trezevant和wilkins(2000)检验了市场是否对表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定价。其研究的表外所得税负债来自于后进先出法(LiFo)的一致性原则,该原则指出如果企业用LiFo计算应税所得,那么其必须用LiFo计算会计利润。研究认为,即使企业在财务报表中运用LiFo,投资者仍会运用先进先出法(FiFo)来对存货进行估价(其假设FiFo更为相关),通过对权益市场价值回归发现,市场对这种表外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了定价。

在我国,邹舢(2006)运用2003—2004年的样本进行研究,认为递延税项还不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但这种结论稳健性受样本量较小(108家)的约束。

第二,增量模型。即检验企业所得税率变动对股票价格变动的影响。如Dan和Carla(1992)运用1986年税率从46%降低到34%来检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定价(当时施行的是apBopinionn0,11)。由于1986年税制改革降低了预期税负,使得预期企业价值增加。再者,如果市场将递延所得税负债认为是“真正”的负债,那么股价的变动应该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关。实证结果发现,市场的确将递延所得税负债认为是负债。第三,股票的非正常回报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大小正相关,这与市场预期递延所得税在税率下调时转回是一致的。同时也发现,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的可能性越小,转回期越长,市场的反应就越小。

不同于apBopinionno.11,在SFaSno.109下,递延税项必须在税法实施的年度进行调整,并相应调整期间会计利润。在1993年,所得税率从34%提高到35%,增加了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相应减少(增加)了当期会计利润。Chen&Schoderbek(2000)检验了投资者是否将税率升高因素考虑到其预测(股价)中。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投资者会利用这些信息,即使他们可能已经对当期递延税项的预期调整进行了估计。当然,这种结果可以解释为投资者的非有效性,还有可能是税率仅仅变动了1%,从而很难从回报中分离出税率变动的影响。

总之,市场会对递延税项进行定价(包括预期的估价备抵),尽管这与其转回可能性及转回期的长短有关。

三、所得税费用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1.基本信息含量研究。资本市场会计研究是检验税后利润与股票回报的关系,其基本假设是股票价格反映了税后利润(Kothari,2001)。如Lipe(1986)检验了会计盈余的各种成分,包括所得税费用,发现其相比其他成分为市场提供了增量信息含量。但是所得税费用信息含量的研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检验所得税费用的异常变动。一般通过所得税费用除以税前收益进而检验有效税率的异常变动来进行。如果有效税率降低,在税前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就认为是所得税费用的降低,从而认为是一个“好”消息。对于这种主张,Schmidt(2006)给出了一个解释:有效税率的降低意味着企业从税收筹划或税收优化中得到收益,包括税盾和跨州或跨国之间的税率差异。文章通过考察所得税信息的持续性,着眼于盈余中所得税变动的影响,即有效税率(efficienttaxrate,etR)变动对盈余的影响。研究发现,etR变动在第一个财务季度盈余中具有信息含量,与未来盈余正相关,但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则不具有信息含量。

第二,检验所得税费用的性质。一般认为,所得税费用与一般费用一致,其与股价或股票回报负相关,如amir等(1997)、ayers(1998)和Dhaliwal(2000)等;这种研究认为,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利润表中的收入(费用)与资产升值(减值)或负债的减值(升值)紧密联系,特别是递延所得税费用,而收入(费用)变动与股价或股票回报正(负)相关。但也有例外情况,ohlson&penman(1992)在通过将收入和各种费用对股票回报作回归时,发现所得税费用与股票回报显著正相关,但是没有对符号“异常”作出解释。thomas&Zhang(2010)研究发现,与其他会计费用不同,所得税费用与股价正相关,其解释为市场可能将应税所得作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指标。

第三,研究所得税费用是否被市场充分地定价。已有研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般假设市场是有效的,而现实市场是无效的。实际上,税收在前期的市场非有效性研究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并不被认为是市场定价的一种异象,而是用来对不同定价的异象进行解释。如Ber-nard&thomas(1989)就研究了“好”和“坏”的投资组合中投资者水平税负的差异能否解释盈余的动量差异。George&Hwang(2007)研究认为,长期的股票回报反转很可能是以前研究没有重视的个人所得税效应导致的。

第四,在模型设定上,运用所得税费用的增量模型。前者,如Lev&thiagarajan(1993)研究发现,有效税率的变动与当期回报显著正相关,而这种关系被解释为由于存在普遍的大众心理,即“有效税率的非正常降低一般被认为是盈余持续性的一个‘坏’消息”;后者,如ohlson&penman(1992)。这两种模型的关系在于是否运用上期股价进行平减。

总之,除少量研究如ohlson&penman(1992)、Lev&thiagaraian(1993)和thomas&Zhang(2010)研究认为所得税费用与股票回报正相关外,其他研究均认为高的所得税费用是一个“坏”消息,而且主要运用股票回报而非股价作为因变量。

2.所得税费用信息的进一步检验:应税所得的信息含量。尽管信息使用者无法拿到纳税申报单,但是研究者可以运用财务报表中所得税信息进行应税所得的估计。最典型的做法是检验市场是否对所得税费用除以法定税率的信息进行定价。当然,更多的研究剔除了净营业损失的税后扣减(netoperationglosscarryforwards)额。此类研究主要有如下两类。

一类是检验当期股票回报与估计的应税所得的关系,即试图证明市场是否对测算的应税所得信息进行估值,但并不对此类信息定价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Hanlon,Laplante和shevlin(2005)首先用三种方法做了这种检验。(1)为检验测算应税所得的增量信息含量,通过长时间的同期回报与税前收益的变动和测算的应税所得变动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两个指标均对同期回报有解释力,尽管税前收益变动的系数大些,但测算的应税所得变动仍然很显著,与预期的应税所得可以提供增量信息含量一致。(2)通过检验两个指标分别对同期回报的信息含量,即比较两种回归的R2,研究发现税前会计收益的回归R2较测算的应税所得的回归R2大,说明税前会计收益比测算的应税所得有用性更高。(3)运用投资组合的回报去估计利用预知的收益变动获得的回报,发现税前会计收益变动和测算的应税所得变动分别解释了回报的27.4%和21.1%。

进一步,ayers,Jiang和Laplante(2009)通过考虑公司间税收筹划和盈余质量的差异,拓展了Hanlon,Laplante和Shevlin(2005)[281的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两个著名假设:第一,进行税收筹划公司的应税所得不能代表公司真正经济活动;第二,有较高盈余管理公司的测算应税所得有相对较高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当公司有较高税收筹划和低盈余质量时,测算的应税所得(相比会计收益)有低的信息含量。而Raedy(2009)对第一个假设进一步做了敏感性检验,研究结论与ayers(2009)一致。

同时,Lev和nissim(2004)也研究了盈余质量是如何受到会税差异大小的影响。文章用测算的应税所得与会计收益的比值(ti/Bi)作为盈余质量指标。通过用其对盈余增长进行回归,结果发现,盈余增长与ti/Bi显著正相关,说明会税差异是盈余指标的一个指标。最后检验了该指标的信息含量,通过用ti/Bi对当期e/p进行回归,发现市场对该信息在SFaSno.109实施后的期间进行定价,而对该准则实施前没有进行定价,文章的解释是“投资者更快和更全面地理解了所得税信息对未来盈余的含义。”

另一类是研究未来回报与测算的应税所得关系。如果市场在所得税信息时能正确地将所有相关信息反映出来,那么所得税信息就不应该和未来的回报有关。但是,如果发现当期应税所得和未来回报在统计上相关,那就说明市场未必全部反映了所有应税所得的信息含量。Lev&nissim(2004)最早研究测算的应税所得与未来回报关系。研究发现,ti/Bi与下一年股票回报显著正相关,说明所得税信息并没有完全反映在当年的股价中。weber(2009)在许多方面拓展了Lev&nissim(2004)的研究。首先,研究指出,会税差异与未来盈余的关系仅存在于分析师跟踪的情形下。再者,通过分析师误差对ti/Bi回归,发现分析师并没有完全利用测算的应税所得的信息,特别是当会税差异很大时,分析师估计产生了乐观性偏误。问题在于,研究假设市场依赖于分析师解释和报告所得税信息有些牵强。

总之同财务报表测算的应税所得相比,会计收益有增量信息含量,但对于市场是否对测算的应税所得进行充分和有效的定价,文献的研究结论还不统一,不能说明这种关系是市场的非有效性或未来期间的风险实现还是其他因素。

四、基本评析

如前所述,已有文献结论基本一致地认为所得税会计信息,包括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报表中的所得税信息提供了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研究不足是:(1)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文献很少直接比较研究各种所得税会计方法的价值相关性,仅有少量文献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提供了实证检验,还缺乏对各种所得税会计方法的一般原理描述以及方法选择和演进的直接证据,对所得税方法变革和准则改革指导意义较弱。(2)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实证检验中经常直接运用财务报告中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的信息,而缺乏对所得税信息的理论分析,如决定信息生成的递延税款摊配(所得税方法)和信息传播的报表列表模式的综合考虑。(3)在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上,由于已有主要经典来自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研究结论的前提是合并纳税和单一合并报表制度约束,区别于我国分别纳税和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同时列报的“双重披露制”的制度,而制度的约束是税务会计研究的必要前提。(4)在对我国制度的研究上,相对国际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比较或选择动机上,进行价值相关性经验研究的文献很少,数据选择也主要是短期数据,并且也很少考察中国财税制度实际变迁的制度环境。在研究手段上整体缺乏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综合运用。(5)在实证检验方面,现有文献局限于从价值相关性视角研究所得税会计信息对股票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而忽略了对债权人、监管者、审计师和分析师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Graham等(2012)指出,除了为财务报告信息的普通使用者提供信息外,税务项目(taxaccount)还为对立方,税收监管机构提供信息。事实上,税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是税收监管机构;同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还有银行、私人信贷者、客户、员工和其他监管方。因此,对于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而言,如何看待所得税会计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发展措施

abstract

accountingforincometaxesistoexaminetheaccountingincomeandtaxableincomedifferencesinaccountingtheoryandmethods,isabranchoftheaccountingdiscipline.Forthepurposeoftaxation,accordingtoeconomicrationality,fairtax,pro-competitionregime,inaccordancewiththerelevanttaxlawsandregulations,determinetheamountoftaxableincomeforacertainperiodoftimetotheoperationofthebusiness,aswellasotherincomeforincometax.accountingforincometaxeswastostudyhowtodealwithaccountingstandardsinaccordancewiththecalculationofpre-taxprofitsandthetaxcalculatedinaccordancewiththetaxableincomethedifferencebetweenaccountingtheoryandmethods.accountingforincometaxeswasborninthewestfieldofaccountingandbythelong-termresearchandpracticehavedevelopedmoremature.inChina,accountingforincometaxesarestillintheinitialstageofdevelopment.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China''''saccountingforincometaxescausesthecontentsofaccountingforincometaxes,incometaxaccoun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improveChina''''staxmeasures,suchastheaccountingaspectsofaccountingforincometaxontheestablishmentofappropriatenationalconditionsofChinatoexploreanumberofaccountingforincometaxes.

Keywords:incometaxaccounting;problems;developmentmeasures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之间的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由于会计核算的结果即会计收益是计算应纳税所得的前提,而计算应缴所得税必须以应纳税所得为依据,为了计算应缴所得税,必须对税前会计利润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应纳税所得,这就产生了所得税会计问题。那么对于我国所得税会计改如何改善问题,又如何发展呢?

一、所得税会计涵义及成因

所谓所得税会计,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国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存在差异所致。会计收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的总收益或总亏损,一般就是财务报告中的税前利润总额;而应税收益是指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计算出来的一定时期的应税所得。会计收益是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得出的,而应税收益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相对独立,二者规范的对象不同,体现的要求也不同,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分别依据其计算的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存在,所以产生了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的所得税会计。

二、所得税的性质

所得税是调节国家和企业间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所得税会计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18)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而且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对于规范我国企业所得税各种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

(一)所得税是一种宏观费用支出

它直接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企业消耗社会资源等而应发生的支出,而不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二)所得税是一种法定费用

它的发生额取决于国家的所得税法,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这与由股东大会决定的按股权比例分配的利润不同。

对所得税性质的界定,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预测企业收益,而且有利于正确制定所得税会计政策,报告有关所得税的信息。

三、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额,由于存在永久性和时间性的差异,因此,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应付税款法

本期发生的纳税所得额和会计所得之间的差异,如在本期发生,而在以后期间不能转回的,在计算所得税时,按税规定计算的应缴所得税额,列作当期的利润分配。

(二)纳税影响会分法

本期发生的纳税所得额和会计所得之间的差异,如在本期发生,而在以后期间可以转回的,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应按照企业本期会计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列作利润分配,同时将时间性差异额,作为递延税款,设置“递延税款”科目,会计处理方法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预计递延税款,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三)递延法

是将本期暂时性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其特点是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产生暂时性差异时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现行税率计算确认的,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因而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原税率计算。

(四)债务法

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的各期,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余额。债务法的特点是:本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将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四、我国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所得税会计需要在它所依据的两个尺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所得税法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两则”和新税法已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然而,无论是“两则”还是新税法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计税差异性的受制

税前账面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受制于税收目的与财务报告目的的差异。税收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财务报告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及现金收支等情况,是为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因而,应税收益的确认,更多的应用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的税前账面收益的确认则往往遵循权责发生制。

(二)没有独立的税务会计处理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税务会计处理标准,许多规定还必须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与财务及税务等法规搅在一起的现象至今还没有重要改观,如在企业有关财务法规中,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业务招待的开支标准,利润分配程序中的“被没收的财产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等,其实不是会计问题,而是税法应规范的问题。另外,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企业所得税是只对实际收到的股利计征,还是按股权投资比例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计征,所得税法也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可以看出,把两者糅合在一起,不利于财务会计为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也不利于实现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没有健全的制度法规

完备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会计为税收提供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为所得税会计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健全完善的税收法规能使得所得税会计有法可依。然而目前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少,实施范围有限。税法与财务会计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全独立,所得税法比较简单,刚性不强,不能自成一体。这些都不利于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分离与发展。

(四)《规定》还不完善

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产生、调整、转销等作出了规定。在《规定》中将原列入利润分配的所得税改作费用支出列入损益类科目,并对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即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给出了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所得税影响会计法和应付税款法。采用所得税影响会计法时,既可用递延法,也可用负债法,但《现定》对所得税影响会计法的应用加有限制条件,即当税前会计收益小于应税收益时,只有在以后时间性差异转回的时期内有足够的应税收益于以转销的企业,才能够采用所得税影响会计法,否则,只能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我国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规定还是粗线条的。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新的情况很快就会出现,如《具体会计准则一投资》中对长期投资重估价,基本上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这就必须才“资产重估”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作出处理规定,同样,对联营公司和子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处理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问题也必须作出处理规定。

五、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完善所得税会计制度尤为重要,很好的运用所得税会计,对于缓解征纳双方矛盾,保证所得税按时足额入库,促进我国税收征管和会计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完善所得税会计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重视所得税的合理避税策划,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

重视所得税的合理避税策划,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而税务部门则应认真研究税务会计方法,加强税务立法工作,制定缜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反避税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避税和反避税斗争,所得税会计才能不断地发展并得以完善。应税收益是根据会计收益调整得到的,完善的所得税会计,可确保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净收益是衡量企业成就的主要尺度。而如何节约支出,增加收入,是今天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决策。所得税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安排、交易方式等都有影响,企业进行决策时不能不考虑所得税这一重要因素。严格的所得税会计核算,能确保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所得税会计规范

从目前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均倾向于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美国学者F.D乔伊和V.B贝维希对24个国家的l000家大型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虽然传统上递延所得税会计只用于美、加、英、澳等国家的公司,但它似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24个国家中不赞成这种会计做法的只有比利时、芬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6个国家的公司,占国家总数25%。连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的德、法等国家的公司,也倾向于采用这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向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迈进,将是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趋势。

(三)广泛进行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在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虽然正逐渐加深,但是总体来说还显得不够,研究范围也仅限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于所得税的处理重视不够。应该加大所得税会计的宣传力度,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所得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所得税会计发展思路。鼓励会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共同探讨所得税会计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四)健全所得税会计人力资源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不一致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折旧费用、工资及三项费用支出、投资收益、试营收入、利息支出、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国拨补贴、亏损弥补、减免税收入等等,核算起来,工作量很大。现在,部分企业由于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专管员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只是部分企业的纳税利润不真实,导致国家税源流失。因此,国家有必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上,另帐反映企业税款的实现和上缴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源流失,也有利于企业重视对税务策划的研究,加强纳税核算与管理。

六、结论

目前,所得税会计是我国会计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日趋扩大。我国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尽可能地缩小我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这样既可以使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和实务寻求发展,又可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曲玲-浅析所得税会计[J]-《时代经贸》-2007(87)期

[2]任耿峰-浅析所得税会计[J]-《辽宁建材》-2003(03)期

[3]徐晓琴-浅析我国所得税会计[J]-《会记之友》-2008(02)期

[4]宋为民-浅析所得税会计[J]-《会记之友》-2004(11)期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