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3:32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企业创新体制,努力探索企业创新机制,全面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积极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整体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幅度提高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科技强市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紧密与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相对接。培育与认定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成熟一批,认定一批,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进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有条件的争取成为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三、工作原则

1.突出引导。突出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2.注重集成。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等措施有效地集成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3.上下联动。从今年开始,启动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分批对市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估命名。从命名的企业中择优推荐省级试点企业,从省级试点企业中选择推荐国家试点企业。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四、认定标准

1.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至少拥有1项发明专利或5项除发明专利以外的知识产权(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

2.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主要负责人一贯重视技术创新,编有企业创新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具有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研发机构(含博士后工作站)或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质共建的企业研发中心;年度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销售额的比例:2亿元已内的占3%以上,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占2%以上;每年至少有1至2项研发项目。

3.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企业有自己的商标,注重自主品牌,有计划推进。

4.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上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近三年连续盈利,利税率在10%以上,整体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和技术性收入达到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40%以上。

5.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具有良好的培育和吸引人才机制,重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企业创新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拥有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0%,直接从事研?。

6.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企业信誉好,资产负债率合理,银行信用好,无违法违规记录或不良行为。

五、组织实施

由市科技局负责对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的组织实施。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2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我市创建省科技强市工作,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9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市委〔20*〕16号)精神,结合兰溪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升,力争2009年通过省科技强市考核验收。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省科技强市的创建要求。

4、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科技创新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奖励和补助。

5、设立创强工作经费。根据建设科技强市的工作需要,市财政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用于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6、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分别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7、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或依托高校院所组建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级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

8、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每年从合作项目中,评选若干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建立“产学研合作兰溪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工作站的运行。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兰溪分市场”、“工科会”等科技合作途径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

9、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市科技部门确认的科技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强兰溪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兰溪科技信息网、天然药物网、科技信箱的运行和发展。

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0、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兰溪市科技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科技经费给予优先安排。

11、鼓励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来兰投资创业。凡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兰创办企业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市科技部门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12、鼓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并经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每年安排20万元,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够在行业中起引导推动作用的兰溪市级新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

13、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无上级资金支持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按上级科技部门要求给予支持。

14、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组织一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装备制造、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对列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每年择优评选若干项,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的,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发明专利可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专利产业化成果效益显著的,可视同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奖。对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经费优先安排。

16、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

17、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技术标准化。设立企业专利实施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专利类型、经济效益、行业引导作用等,每年择优选择若干项,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适当补助。

1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把获得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奖及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受到侵权,被侵权企业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并胜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9、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和*市级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的补助。继续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适当补助。

七、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20、鼓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公共服务系统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支持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在充分用好本地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广开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国外留学回国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或技术入股。开展评选市“十佳科技人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重视科技资金管理

22、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兰溪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经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十、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3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4

1.农业产业化释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探索阶段;九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成长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创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有多种类型,但最常见的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这三种模式。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龙头企业带动型要求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要在1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要在100户以上;中介组织带动型要求中介组织的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在50户以上;专业市场带动型要求专业市场的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

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这也是当前最常见的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各签约方的责权利。比如,龙头企业要对农户的产品设立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要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龙头企业交售合格产品,由企业加工成制成品出售;龙头企业要实行利润返还,农户可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

2.科技创新概念释义

综合有关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科技创新概念界定如下: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创造财富、生存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撑的复杂过程,经历由创新冲动、行为实施到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经济学史研究认为科技创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带来经济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衍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从资源占有方面来看,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到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涵义很广,既包括自身或单位内部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也涵盖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等,如何让技术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是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中国学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统称。

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主体间性等要素组成。五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缺一不可的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形成有机的协调关系,这样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尽可能的有效发挥。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调查

安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非常大,全市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棉花、水稻、水产品、林产品等,在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其农产品的经营、生产主要以单个农户或小型乡镇企业为主,其规模小,产品等级差,属粗放经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确立,国家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蓬勃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不完全统计),其中部级2家,省、市级44家。此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方式为依据,汇集30家企业资料,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30家龙头企业状况分布:怀宁县9家,宿松县5家,枞阳县2家,岳西县3家,潜山县1家,桐城市2家,宜秀区7家,市直1家,其中望江县、太湖县、迎江区、大观区和开发区未纳入统计。截止2008年底,30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总值768521万元,年利税总值67732万元,利税占年产值比例为8.81%。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11家,企业平均产值25617.37万元,平均利税2257.73万元。企业从业总人数17783人,从业技术人员2505人,占企业总人数比例14.09%。(部分企业为2007年底统计数字)。科技人员数比例超过企业总人数30%以上的有3家,占统计企业比例10%,30%—20%之间的有6家,占总数20%,其中有9家企业科技人员数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下。科技人员结构组成:共有博士10人,硕士36人,大学本科以上682人。有博士人才的企业4家,占企业数13.3%,硕士人才的企业10家,占企业数33.3%。建立专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3家,占企业数10%。有专业研发团队的有5家,占企业数16.7%。同各科研院所(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5家,占企业数16.7%,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14家,占企业数46%。2008年底止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7516.2万元(24家企业统计数字),年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占企业数62.5%,其中年平均增加投入幅度超过100%有27家,占企业数90%。

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发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普遍增强,体现在企业对科技投入幅度逐年增加,对科技人员为企业发展所起关键作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人对科技创新理念认知有较大提高。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逐步显现。例如,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安徽华茂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就成立了技术中心,下设纺部、织部、棉检等10个试验室,共有研发人员196人名,配置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检测仪器,是全国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中心。该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引优秀人才,用新技术对传统棉纺业生产进行改进和高度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到2007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税总额2.6亿元,并创造了连续34年保持盈利的奇迹。宿松泊湖蟹业公司,自1996年成立到2002年,由于该公司实行粗放掠夺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导致亏损1474万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3年公司重组后,依照科学发展思路,更新观念,在科技研发、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同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技术服务联盟,三年中科技投入经费670多万元,并以每年100多万的幅度递增投入,到2005年湖泊水质修复面积达90%。由此带来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企业一举扭亏为盈,现以成为宿松县的利税大户。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30家企业在2008年度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普遍盈利,直接解决就业人数17783人,而对于辐射相关产业,特别是农业种植、养殖业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以宿松泊湖蟹业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企业,占有湖面6万余亩,年产值超亿元,直接安排到企业就业人员200多人,幅射周边四个乡镇,带动8个自然村的农村人口就业服务。2008年止,职工年平均收入5万多元。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市二个部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示范作用

(1)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办于1991年,短短17年间,公司由2万元资产、4个员工的乡间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8亿元、20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首批151家之一。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4%,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建设有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已发展成羽绒被、绗缝被、化纤被、羊毛被、靠垫、睡袋、床上件套、酒店用品等20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水洗羽绒8000吨,羽绒被320万条,绗缝被350万条,90%以上产品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鸿润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7560万美元,实现利税7830万元,在桐城市内纳税2665万元。“鸿润”商标已经在德、法、英、意、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日、美、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鸿润集团是国内羽绒被行业唯一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三项荣誉为一身的公司。公司已经通过了5项国际认证: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美国联邦的法律生产认证、美国联邦的消毒生产认证、欧洲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

(2)安徽霞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6年,是以农副产品羽毛绒深加工及其制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带动水禽养殖和胴体加工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等国家八部委认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初,再次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霞珍集团现有员工10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人,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固定资产1.1亿元,占地面积10.2万m2,拥有国际先进的羽毛绒加工水洗生产线4条,羽绒制品生产线4条,禽体加工制品生产线1条,各种加工、检测设备1000多台套。形成以安徽霞珍羽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七个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在北京、上海、合肥、无锡设有进出口公司、办事处、品牌旗舰店。基地水禽养殖农户已达1400户,年饲养量达210万只,具有年产羽毛绒2000吨,羽绒制品240万件能力。集团生产产品有羽毛绒、羽绒制品、禽肉制品、塑料制品等系列产品,其中拥有国家专利产品3个,主导产品“霞珍”牌羽绒被为省“名牌产品”、省“名牌农产品”,“霞珍”商标为省“著名商标”,羽绒制品90%以上出口至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加拿大、香港等14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羽绒制品在国内获准佩挂“中国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出口产品获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美国的法律生产消毒认证,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2007年实现产值7.48亿元,出口创汇5187万美元。

3.省、市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我市各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认识水平不一,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

(1)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千百家农户、植根农村的特定环境,更应该树立技术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主体意识。我国科研投入、研发团队等科技研发的主体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科技研发的互通渠道不畅是其一,国家为农村一个企业研发量身定做的项目成本可想而知。只有走自主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路子。我市两家部级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是植根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由之路。我市有44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家建立了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2)人才因素制约

企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调查发现,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研发人员,所填报的科技人员组成中,严格意义上绝大部分只能算为企业生产的技术人员,从事研发工作没有资金、场地和设备的企业占90%。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如宿松泊湖蟹业公司是一家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在今后的发展问题上,企业负责人直言: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制约瓶颈,是企业上台阶、往更高层面发展的拦路虎。公司也尝试过多种办法来缓解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如到大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重金聘请工程师以上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等等,效果甚微。这种现象也是我市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普遍存在的。据统计,企业反映人才缺乏的占被调查数90%以上。造成招聘人才难的原因有: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在基层,相对工作环境较差,高级人才意愿不强。第二,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还停留在我给钱你干事的原始人才使用模式上,而对现代管理手段经常运用的技术入股等模式知之甚少。第三,由于我市尚处在欠发达地区,薪酬、待遇、保险等标准低,在吸引人才方面无优势可言。

(3)引进、应用新技术不够积极

据调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单一的占70%,有技术产品储备的更是屈指可数,要求获得新技术、同科研部门取得长期合作关系的仅占5%。由此可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培育引进、应用新技术的意识。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均衡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不强。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虽然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41项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拥有的专利仅仅1—2项,并且以外观设计专利类型为主;企业品牌意识淡薄。3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已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2家,共11项。可是这些品牌均集中在4家企业之中。

(5)科技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发现:在资金投入上,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基数小,相对投入研发的实际数额不大,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政府在对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从别的渠道融资投入研发又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科技投入普遍显得不足。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就有27家提出了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占90%。研发经费投入缺失,导致企业升级扩张速度放缓,产品更新放慢,企业效益降低,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必要保证,针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引导,更新观点,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担负宣传、引导、规划等职责。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其创办人或负责人受知识层次、经营模式、生产环境等制约,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建议组织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到科技创新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取经学习,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科学决策水平。其次,各企业的决策者应加强自身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自觉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2.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进行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投入分几个层面:第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决策者必须清醒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加大科技投入,应该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为,尽管近几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投入经费逐年增加,但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制定科技兴企的战略规划,遇到技术瓶颈制约时,普遍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考虑。因此,各企业首先要先制定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在每年度的企业利润中,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费,投入科技研发,引进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工作。此项工作要常态化,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更新观点,运用外来技术入股,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增加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项目资金支持,这些都是解决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第三是政府投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力增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度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但受各地产业结构不同、区域发展均衡度不同、各地政府投入状况不同、对发展重点关注点不同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也不同。就我市而言,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市相比,远远落后。而对于农业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因此,建议政府对于科技投入要切实加大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规模等问题上适当向农业企业倾斜。科学运用扶贫基金、科技三项经费、增加农业金融贷款额度、引导吸引外来资金等手段,解决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在资金投放方面,切忌撒胡椒面的方式,要侧重扶持那些技术含金量高、产品质量好、发展前途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几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自身形象。

3.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是第一要素,在被调查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对人才缺乏,人才难寻,人才难用的问题感到困惑,就现象看,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大量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各企业又难以得到适用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破解这种困局,第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更加优惠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深入农业企业服务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奖励等市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就业,政府应在各个方面给予更加关注,结合就业政策,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使企业能够更多地吸引这些人才加入发展。第二,各企业自身也要改善用人环境,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要拓宽用人思路,除重金聘用、临时雇用、“借鸡下蛋”等用人手段外,加强对本企业的人才培训、挖掘本土人才也是方法之一。建议企业自定职工培训计划,以派出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到企业培训相结合,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运用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吸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做到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同企业发展的利益紧密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的服务热情,参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人才储备培训工作:同高等院校联合,以定向赞助与本企业相关学科或资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形式,签订相关协议,待学成毕业后服务于本企业。总之,在吸引人才方面,要不拘一格,真正做到招得到,留得住,用得好。

4.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上新台阶。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要做到效益最大化,而科技人员的研发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最大的愿望。如何将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是最佳、最捷径的路子。政府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建议政府部门集中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主动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各科技创新项目,获取项目资助资金。同时企业要主动出击,加强同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联合建立战略联盟,获取技术支持,开辟科技创新新路子。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5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打造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为中心,以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条件和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为保证,全面提升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主要目标。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的框架体系,为我市迈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政策法规为引导,产业集群为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融资中介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5年内实施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500项,获授权专利数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创新主体建设得到加强。建设部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重点行业均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5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基本适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

——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部级、省级和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以上和3%,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5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被认定为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技术产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4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家。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争取在温台舟蓝色海洋农业产业带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人口、卫生、资源、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载体。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和科技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更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一次性补助30万元和15万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研发资金(R&D)占销售收入达到规定比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从其对当地财政作出的贡献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该企业的研究开发。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认定为“双密企业”(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经批准享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外商分得的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和税务机关核准,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企业。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规模较大的a类高新技术企业,可给予便捷通关待遇。对重视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大,且与上年相比增长率特别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每年择优予以重奖。

4、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和省级智能电器特色产业基地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科技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在电器智能化、国际化方面搭建更多的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高层次的产学研活动,支持企业引进跨国电器公司的先进技术或合作开发高档电器产品,或联合大院名校开发和攻关,提高高端电器产品的比重,提升整个基地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使智能电器特色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加快虹桥科技园区建设,着重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开发区要设立科技园,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孵化毕业企业发展。

5、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项目给予科技经费补助15万元,对省火炬项目和部级新产品给予补助10万元,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给予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1万元。上述项目通过同级科技行政部门组织的验收或鉴定后,实行一次性补助,同一产品或项目补助标准就高不就低。对新产品产值率在50%以上的企业,每年择优予以奖励。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促进我市具有一定基础的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对上述高新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解决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提升和优化支柱产业技术水平。加强科技资金集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每年实施若干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每个项目给予科技经费资助20万-50万元。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其承担国家973、863、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经费,根据国家下拨的资金额度进行一定比例配套支持。

7、运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电器、电子仪表、服装等区域优势产业中,通过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高效化、最优化;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市场形态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对列入企业信息化工程及信息化试点和示范企业计划的,根据其实施规模给予经费支持5万—15万元。

8、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和民间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家补助1万元。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各类工业园区在企业入园筛选中,应优先安排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园,并在地价上给予优惠。

9、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鼓励企业或科技人员兴办民办研究所,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使民营科研机构成为改造提升我市传统产业的生力军。在民办研究所申办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科研机构积极申报各类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对符合孵化器入驻条件的民营科研机构优先给予扶持。民营科研机构依照有关法规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0、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切实抓好集科研、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培训于一体的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孵化创业中心软硬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虚拟或实体型研发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寻求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创业种子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创业中心创业,努力把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打造成省级乃至部级孵化器。鼓励建设与支柱产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科技孵化器。

11、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研发中心,对新认定的温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经费补助5万元;积极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经认定后给予经费补助20万元;争取在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产业建立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专案补助。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性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12、积极引进共建创新载体。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不同形式的科研机构。围绕主导产业,争取引进共建电器工程、电子工程和船舶工程等专业研究院,为我市优势行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本土化的科技力量支撑。对引进共建的专业研究院,根据其规模和引进研发人员的层次,提供场地、办公生活条件和基本研发设备的专项支持。

1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创建专业化设置、企业化运作的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信息技术服务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生产、科研提供技术、信息和检测服务。对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给予经费补助10万-30万元。加快科技咨询、评估、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类科研课题、知识产权申报和各类奖励申报评审服务。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

14、办好网上技术市场。推动网上技术市场进企业、进研发机构,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的科研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和保障功能,对网上技术市场成功对接的课题合作项目择优予以支持、申报、奖励。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农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一批农业企业逐步向农业科技型企业转变。对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给予经费补助5万元。

16、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培育水产、茶叶、花卉、药材等农业科技研究所、研发中心;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推进引种、试验、推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17、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开发一批农业种养加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一批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省工、节本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省级星火项目的,经验收后分别给予经费补助10万元和5万元;对列入省级和温州市级、*市级科技计划的农业、社会发展、软课题重点项目通过同级科技行政部门验收、评审后,分别给予经费补助3万元和2万元。

18、积极实施科技兴海计划。围绕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组织实施深水网箱养殖、苗种繁育和保护、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努力攻克海洋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中亟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快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19、依靠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科技博览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快全国科普示范市建设;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疫情的反应能力和防控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使全社会都能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六、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品牌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0、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鼓励发明创造,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制订的财政补助力度,对被评为省、温州市重大发明专利予以配套奖励;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企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对获得国家专利示范(试点)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对被评定为*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的,每家奖励3万元。支持发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21、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重点产业、科研基地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发现一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加强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深造,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行业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家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渠道和方法,筑巢引凤,通过项目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围绕使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

22、推进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在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农产品食品安全等领域,实施标准提升工程,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立自主品牌。培育发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做大企业品牌。推动中小企业联合创牌,打造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争创世界知名品牌。

七、加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健全创新型城市的保障体系

23、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调整完善各项科技政策,指导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帮助解决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建立*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参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评审。

24、建立健全科技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把科技发展和人才工作列入各级干部任期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科技、教育、财政、人事、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25、加大政府财政性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继续认真落实重点建设、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相应的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政策。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部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配套,科技贷款贴息,创建部级企业研发机构、部级省级

高新技术企业的补助,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企业、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新载体的支出等。市财政2006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后年度视支出需要和财力可能予以追加。

26、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加快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吸引高科技人才落户*;建立完善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入股、股权分红制度,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可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其作价金额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鼓励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积极倡导敢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27、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整合现有各类科技奖项,突出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改进评奖办法,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并进行表彰和宣传。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部门单位优先向国家、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并可优先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市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28、完善科技管理、评价和统计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手段和制度建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对科技项目实行“全面考核、择优扶持”,提高科技资源效用。建立健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6

一、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为了调查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自2009年6月起,课题组发动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在河南省范围内下发50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12份。调查样本分布于河南省各个地市。从样本所处的行业来看,92.35%属于制造业;从样本的所有权分布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63.13%,集体企业占12.87%,民营企业占18.68%,三资企业占5.32%;65.57%的企业处于各地市的高新区内。从样本分布看,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状况。

(一)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情况

从调研统计资料来看,79.35%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而且,65.68%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2006―2008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基础发展良好。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制造型企业销售收入并没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在销售上所做的大量工作。

1.从人员上看

调查问卷设置了2008年末企业人员构成情况,从问卷结果上看,87.49%的企业都配备了专职的产品或者技术研发人员。但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所有企业的销售人员比例要远大于研发人员的比例,说明在买方市场中,企业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销售部门,而相对忽视研发部门。这种现象势必导致研发人员不能安心做研究开发工作,最后导致企业技术能力薄弱。当然,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技术壁垒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从研发人员学历情况来看,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所占的比例极小,甚至58.83%企业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的研发人员,大学本科与专科在研发人员中占据主体地位。

2.从企业科技经费上看

2006―2008年,87.63%的企业所筹集到的科技经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专门用于企业研发的经费却没有明显增加,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引进技术,说明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仍然走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

3.从技术来源上看

83.68%企业走的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的模式,16.32%企业采取了购买现成技术成果、合作开发与简单模仿的方式获得生产技术;72.46%企业主要外部技术来源是国外企业或研究机构,只有27.54%企业采用了国内其它企业和国内独立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另外,国内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4.从研发活动的产出来看

2006―2008年,85.47%的企业至少每年授权1项专利,有12.79%的企业每年授予2项及以上的专利技术,只有1.74%的企业在3年中没有获得1项专利技术。但是,获得专利技术企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专利获得者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极不平衡。

(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6类阻碍公司自主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允许填表人最多选3项):创新风险过大、创新成本太高、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缺乏市场信息。其中,76.54%的企业选择了创新风险过大,66.77%的企业选择了创新成本太高,40.23%的企业选择了缺乏人才,61.68%的企业选择了缺乏资金,22.46%的企业选择了缺乏市场信息,不知自主创新从哪儿人手;没有企业选择缺乏创新意识这一选项。可见,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的风险比较大、创新成本高、缺乏资金。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4类阻碍公司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允许填表人最多选2项):技术市场不健全、政府支持不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社会文化氛围不利。其中,82.18%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市场不健全,60.67%的企业选择了政府支持不力,50.34%的企业选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只有5.79%的企业选择社会文化氛围不利这一选项。企业充分意识到自主经营的重要性,不仅要求政府在财政金融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而且要求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有些地方、有关部门仍然将企业作为摇钱树,敲企业的竹杠,企业有苦难言,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外部科研机构在技术上的支持。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4类阻碍公司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的原因(允许填表人最多选2项):缺乏联系的纽带、外部研究机构科研能力有限、外部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以及外部科研机构收费太高。其中,84.12%的企业认为缺乏与外部科研机构联系的纽带,60.25%的企业认为外部科研机构服务、合作收费太高,38.68%的企业认为外部研究机构科研能力有限。

对于中国大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98.13%的企业认为中国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61.87%的企业认为大学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成果,28.73%的企业认为高校主要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绝大多数企业只是认为高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从高校直接获得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企业的技术升级。

(三)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企业对当前河南省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的满意程度方面,21.58%的企业选择了很满意,47.23%的企业选择了比较满意,28.72%的企业感觉一般,只有2.47%的企业感觉不满意。

在政策环境上突出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角色定位等3项内容。设置了4类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最多选2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新产品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贷款的财政贴息以及政府采购中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其中,84.42%的企业最希望获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78.56%的企业希望政府制定采购中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制度;43.67%的企业希望政府制定针对新产品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只有12.54%的企业选择了对自主创新贷款的财政贴息。

设置了5类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最多选3项):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权

利质押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其中,86.59%的企业认为政策性银行应对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支持;78.53%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73.79%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引导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

设置了7类政府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角色定位(最多选3项):提供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提供科技信息、设立科技孵化器、培养与引进人才、政府采购支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中,94.56%的企业选择了政府应提供财政金融优惠政策,89.52%的企业选择了政府应采取采购支持的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80.72%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78.68%的企业认为政府应从培养与引进人才的角度人手解决企业所需人才问题,53.27%的企业认为政府应搭建科技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

二、提升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外部政策环境

政府要继续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重点,制定有力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使所有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上公平竞争。

1.完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效果较为明显的金融扶持制度。但是,目前中国普遍缺乏独立的信用评价机构,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尤其匮乏。企业的信用评级基本上由商业银行单方面评定,这样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大多数自主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潜力、规模小的特点,银行对其信用评价度较低,导致企业难以筹集研究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河南省应该在现有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础上,考虑利用地方财政资金设立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强担保机构对自主创新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

2.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置具体机构负责对企业申报的自主创新项目请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拨付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通过论证的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监督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项目的运行情况,负责项目的验收工作,项目进入运营期后,企业将获得的财政专项资金归还给财政部门。财政专项资金拨付采取低息或者无息的方式,从而解决企业研发资金短缺的难题。

3.加大政府采购的扶持力度。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公告制度。制定河南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以原省级新产品鉴定为基础,开展河南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向社会公开,鼓励政府采购单位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份额。建立省内企业参与制定产品技术条款的协作机制。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时,在公示供应商资格要求和技术指标前,应征求省内自主创新企业意见,消除歧视本地供应商的条款,给予省内自主创新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4.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完善健全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应用研究体系。利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增加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高校研究人员从事理论研究。整合高校基础研究资源,巩固扩张大学研究地位,逐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运行机制,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办好省内几所大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5.鼓励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政府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吸引企业与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扶持并鼓励企业投资高校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企业孵化中心,并扩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引导博士后到高新技术产业从事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作。制定和完善留学科技人员落户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留学科技人员到河南省服务。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河南省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下基层锻炼”工作,加强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之间的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使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丰富与促进应用研究。

6.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尽快制订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服务型方向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科技中介机构,以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

7.针对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分布非均衡的现象,地方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措施(薪金、职称等),鼓励高水平人才到落后地区的企业工作,提高落后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愿意到落后地区工作的高层次人员,在户籍、解决家属工作、孩子入学等方面特事特办,并在职称评定上采取优厚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提高落后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企业内部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政府在外部环境上的支持,同时也在于企业内部能否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7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省市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化、数字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现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以增加财政引导投入为重点,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

1、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设立*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从20*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一定三年。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以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优秀科技人才,为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

2、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来我区设立投资机构,经批准成立的注册资金10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公司,投资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导向项目的资金,三年内累计超过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总额70%的,所得税的区留存部分全额补贴创业投资机构(暂定三年)。

二、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重点,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鼓励企业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科研成果或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委托开发),合作的项目经认定后,可按照所支付的引进(合作)费用的20%给予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单项产品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其所缴纳的所得税区内留存部分,财政给予50%的补贴(暂定三年)。

4、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经认定的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给予50万元补助,省级研发中心给予30万元补助。

5、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区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对租用研发用房的,其租金三年内给予20%-30%的财政补贴;对购买土地自建研发用房的,按工业用地最低价格供给,并给予土地出让价格20%-30%的补贴。以上补贴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执行。

三、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6、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部级30万元、省级1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经复核后重新获得的不再奖励)。

7、鼓励企业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并实施产业化,对具有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其单项产品年新增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8、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设立区创新型企业奖,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和重点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奖励标准和办法另行制订。

9、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牌,实施企业创品牌引导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技术领先的行业小巨人,实行创品牌全过程跟踪服务。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江苏著名商标和江苏名牌产品的企业,按市政府奖励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10、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全国500强”和“行业百强”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对获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江苏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为重点,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

11、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博士后进站工作,企业每建立一家博士后工作站且运行正常的,区政府一次性给予补助经费20万元。

12、加大对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每两年区组织评选10名“突出贡献奖”和10名“技术创新奖”,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

13、鼓励企业的科技人员积极申报科技成果,对获得国家、省、市政府颁发科技进步奖的主要成员给予奖励,奖励标准和办法另行制订。

14、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净所得”。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软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个人在本区第一次购买商品房和汽车,可享受财政专项补助。在区科技研发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等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可税前扣除个人应交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五、以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15、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载体的功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落实、成果转化、投融资、申报科技计划等多项优质服务,采取举办培训、讲座、信息会、网络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息的无缝对接。

16、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对符合入驻条件的创业企业提供优惠的创业条件和良好的创业服务;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博士及博士后进入孵化器创办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经认定后给予10-20万元的创业资助,创业企业所开发的项目可优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8

【关键词】淮安科技创新

作者:谢中建,韩坚强

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抓推进,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仅以2012年为例(所有数据均以2012年统计为例)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可达到43%,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全市完成专利授权1984件,发明专利申请967件。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7亿元,同比增长21.2%,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三是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全年招引高科技投资项目78个。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5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76名,其士23人,有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6人获省企业博士计划。四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省级企业研究院累计达2个,省级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累计达4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达24个,数量均居苏北前列。新获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累计39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7个,累计建成121个。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全省第一。

1加快创新步伐,促进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新能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适合淮安发展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稳步增长。2012年,启动了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首次开展市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工作,共认定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10户、创新型企业400户、民营科技企业1700户。加大高新产品开发,采取计划指导、项目扶持、认定激励等措施,全市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24个,其中,江苏协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防火型a2级无机芯材铝复合板、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高效低毒环保杀虫剂吡蚜酮、江苏金石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配备安全控制系统的高压金属气密封井口3个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9个产品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

2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成果落地

建立完善产学研服务网络体系,夯实基础,促成果落地。全年摸清400多家企业情况,收集典型案例100多个,收集500多项企业技术、人才需求信息。成功与中科院大化所、沈阳所、合肥院、中国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了中科院扬州LeD对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淮安产学研对接等系列产学研活动20余场,新增与东南大学、南理工、河海大学、南林大、中国矿大、兰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的科技交流合作。促成校地合作研发高技术项目20个,其中12个项目获得市产学研专项经费支持,技术交易额达1700万元,累计总投入超过1.5亿元。当年度,有123个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2项、四等奖36项。其中有三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400万元立项支持。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项目正式实施,共安排专项资金1970万元,择优资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个。

3完善载体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截止2012年,我市省级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累计达4个。支持新建了淮安市新型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面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及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加快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步伐,全年资助建设3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建成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21家。江苏省香料香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省级认定。建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新建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2个。按照省科技厅的《江苏省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方案》要求,着力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建和完善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有6户,累计建有研发机构的本土大中型企业达59户,占全市本土大中型企业的83.1%,位居全省第一。

4创设良好环境,强化自主创新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重新修订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2010年,全年专利申请达6856件,同比增长39.32%;完成专利授权1984件,同比增长69.57%;发明专利申请967件,同比增长52.04%。组织35家企业申报2011年度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23家企业被省确认为“2011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4家企业被评为2010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72-05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风险与挑战也接踵而至。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依靠资源优势竞争的传统模式划上了句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规模和效益上的较量,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角逐。在同质化的社会生产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脱颖而出。科技创新能力要提升,衡量指标要先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度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是技术创新深化与发展的必然。科技创新内涵的外延较广,其概念在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常常被误认为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同。常东坡等(2005)认为,要从本质上界定科技创新的概念,首先要认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总称,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创新为技术创新奠定理论依据,技术创新则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宋刚(2009)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这个“三螺旋结构”协同演进的产物,其内涵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子体系共同构成。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综合,是一个通过学习新知识、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的过程。企业的科技创新具体内涵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一个以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为先导、应用性技术变革的技术创新为核心和组织制度变革的管理创新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多要素和多层级,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是科技创新要素维。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的综合参与,包括主体行为要素和客体整合要素。在企业层面,科技创新主体行为要素包括管理层、研发部门、协作部门等。其中,研发部门是核心主体,管理层是发起源,协作部门是支撑保障。科技创新客体整合要素是所有参与科技创新配置的资源总和,它包括科学理论知识、创新工具和创新生产要素。其中,科学理论知识是基础,创新工具是载体,创新生产要素是客观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创新行为,对创新客体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完成。R.Burgelman等(2004)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由资源配置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四大要素构成;吴贵生(2000)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六个要素,并以此构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科技创新过程维。科技创新是一个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还涵盖了管理、商业等因素。随着对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过程主要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长链创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始于基础研究阶段,而后向应用研究发展,最后终于市场实现;另一种模式是“短链创新”,该模式在借鉴已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越过基础研究阶段,而直接始于开发阶段研究,进行深度开发。Chiesa等(1995)基于企业的创新过程,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意识生成、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创新管理等,并以此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审计体系;吕一博等(2011)以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构建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两维度的综合考量,本文认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具体内涵包括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如图1所示。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由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丰富,为了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在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评价目标为基础,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大类一级指标,并依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性,于一级指标下设置二级分指标。

1.潜在创新能力指标

潜在创新能力是一项基于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反映企业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企业在报告期内(一年)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了企业的经济表现。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实力,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企业的经济基础越深厚,其进行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获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

(2)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未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续航能力。净利润增长率越高,代表企业经营状况越好,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越趋于稳定。

(3)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基础。科学家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企业所掌握的科技创新理论的扎实与否,工程师人数规模的大小则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该指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未来可能的科技创新成果。

2.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创新投入能力考核的是企业创新资源要素的直接投入水平。科技创新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投入+科技服务活动服务

科技活动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客观源泉,贯穿了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销售收入×100%

研发经费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意愿强度和投入水平,反映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企业在该比例达到3%时只能维持生存,达到6%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3)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技术改造指企业在原有技术(工艺、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深度开发,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

(4)研发人员投入强度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100%

研发人员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最直接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主观源泉,是创新投入能力的人力基础。

3.创新管理能力指标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和机制上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力量。创新资源要素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创新管理运行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得以维持。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

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要经历决策实施实现三个阶段。决策一般是由企业家作出,企业家越是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其对科技创新的倾向程度就越强,决策投入的创新资源的规模和水平就越高。

(2)创新战略规划的完善程度

创新战略规划是指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战略管理。企业是否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制定了战略规划,以及该战略规划期的长短体现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一份完善的创新战略规划,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

(3)创新项目管理的完善程度

项目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等管理方法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了满足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期望。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参与,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协调和管理,往往会形成多头领导,以致创新效率低下。

(4)创新机制的健全程度

创新机制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创新机制可分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分别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起着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

4.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高低最为直接、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效果的集中体现。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论文著述发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理论成果,是衡量企业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员工著述的多少是企业对原创性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

(2)专利拥有数

专利拥有数指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总数,是企业的研发成果。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是衡量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

(3)专利技术转让收入

专利技术转让收入指企业将自有的专利、专有技术通过合同的形式授权其他企业使用所获得的收入。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直接获利能力。

(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产品销售收入

该指标衡量的是产品创新对整个销售收入的贡献程度,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效果。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遵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上述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可以系统地确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存在定性指标不易量化和定量指标边界不清的问题,使得评价过程中出现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FCe)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其思路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将模糊信息定量化,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对象集

U=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建立因素集U

即把能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的主要指标构成一个集合,这里使用上面提出的四个指标:U={U1,U2,U3,U4}。其中U1=潜在创新能力,U2=创新投入能力,U3=创新管理能力,U4=创新产出能力。

(三)确定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

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即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所构成的集合。目的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级中选出一个最佳评价结果。

(四)权重赋值

一般来说,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指标Ui应赋予一定的权重。因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属性评价决策问题,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意见法,运用aHp专业软件expertChoice11.0进行自动运算,最终确定指标权重。主因素层指标权重:?琢={0.096,0.277,0.160,0.467};子因素层指标权重:?茁1={0.540,0.163,0.297}、?茁2={0.236,0.461,0.168,0.135}、?茁3={0.174,0.137,0.266,

0.423}、?茁4={0.093,0.254,

0.177,0.476}。

(五)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从子因素集中单独取出一个指标通过专家评判法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Ri的隶属程度(例如,对于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子因素层指标U11,有30%的专家认为强,20%的专家认为较强,25%的专家认为一般,20%的专家认为较弱,5%的专家认为弱,则对U11的评价可得到一个评价集r11={0.30,0.20,0.25,0.20,0.05})。由此可得子因素层指标模糊关系矩阵Ri。

Ri=ri11ri12ri13ri14ri15ri21ri22ri23ri24ri25ri31ri32ri33ri34ri35ri41ri42ri43ri44ri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i和子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茁i,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i=?茁i・Ri={wi1,wi2,wi3,wi4,wi5}(i=1,2,3,4),其中wi为模糊评价向量,・为模糊算子。

(六)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构造主因素层指标评价矩阵R。

R=w1w2w3w4=w11w12w13w14w15w21w22w23w24w25w31w32w33w34w35w41w42w43w44w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和主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琢,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琢・R={w1,w2,w3,w4,w5},其中w为最终评价隶属向量。为了便于分析,可对模糊评价向量wi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w'={w1',w2',w3',w4',w5'}。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选取数值最大的wi'对应的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中的等级即为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等级。

考虑到最大隶属度原则可能使信息丢失较多,可将评价集数量化表示,对其进行赋值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90,80,70,60,40),进而计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总体加权评分为Z=90×w1'+80×w2'+70×w3'+60×w4'+40×w5'。最终,如果评价结果w'={0.108,0.344,

0.241,0.227,0.080},则Z=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总体加权评分大体上接近70分,因此,从加权平均角度来看,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水平为“一般”。

四、实例应用

本文以大连市金州新区30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为例,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根据该评价结果,从总体上看,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处于“较强”水平,这与该区区域创新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从评价总分上看,最高分为85.65分,最低为42.70分。由此可见,各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常东坡,赵国杰,王树恩.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67-69.

[2]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9(6):1-6.

[3]黄保强.创新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58-64.

[5]孙国蕊,方德英.领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8(9):44-48.

创新科技企业的认定篇10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实施《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一)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可由企业纳税关系所在地政府从企业贡献中拿出部分资金给予奖励。

(二)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单独管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企业购置软件,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最短可为3年。

(三)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税务部门审定,其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

(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可由企业纳税关系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的科技创新补贴。

(五)用于出口产品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出口产品研发贴息的省配套资金,重点补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各市对当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

(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

(七)政府利用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省级分支机构及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发放贷款。对“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贷款年递增20%以上的银行,经考核后,由省财政每年按新增科技贷款余额的1%给予风险补贴。

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分支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授信额度,以统贷方式向有借款资格和承贷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八)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各类征信机构发展。

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可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偿债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推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二、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九)建立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协调机制。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申报。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岗位。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十)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平台。对由企业主导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落户我省的重大合作项目、省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的产学研联合体,省相关科技计划优先给予支持。

(十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施省及省以下政府科研项目形成的职务成果,自项目验收之日起第一年内,鼓励和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实施转化;第二年开始,对未实施转化的项目,由下达部门责成项目承担单位将该成果交省内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挂牌转让。

(十二)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的,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转化的,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的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

(十三)“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继续安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不断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多渠道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各地应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十四)经批准的转制科研机构,从转制之日起或注册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5年期满后,经审定可再延长2年。

三、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五)凡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经审批(核准)后实施。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对引进项目验收评估的重要内容。

(十六)将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装备保险机制,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七)对重大装备引进以及属于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由省有关部门集成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及产业研究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计划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十八)鼓励和支持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凡设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并经省有关部门确认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期满后,属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三年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

经依法审批设立的外商及港澳台商研发机构,其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经省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认定,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暂免营业税;上述机构向国外境外购买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可向有权国税部门申请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

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政府给予资金扶持。

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

(十九)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应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办法。凡面向市场的应用性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创新活动,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

(二十)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积极探索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在职和离岗创新创业的办法。

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活动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且由企业出资的横向科研课题的节余经费,允许用于由该项科技成果转化而兴办的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金;成果完成人可享有该注册资本金对应股权的80%,学校享有20%。

(二十一)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经所在学校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3至4年;其所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税务部门审查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十二)科技人员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分3年到位,首期出资额应达到认缴额的10%,且不低于人民币3万元;申请设立非公司制企业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一年内能够予以完善的筹办企业,可由当地工商部门先行核发营业执照,实行预备期企业管理。

(二十三)科技人员离开原单位从事科技创业的,其档案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行管理,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收人事档案服务管理费用,其管理成本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探索有条件企业自行管理的办法。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经批准整体或部分成建制脱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进入企业或直接创办企业的,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商财政、科技、人事部门审批,可按转制事业单位养老金保险有关政策执行。

五、积极发展各类创业投资

(二十四)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二十五)充分发挥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市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注册资本可按出资人的约定分期到位,按国家规定运用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

(二十六)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余额超过净资产的50%,且其他投资的资金余额未超过净资产30%的,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省、市、县建立创业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按不高于总收益1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

(二十八)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允许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具备条件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发展全省统一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允许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资金和其他公司及个人参与并购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初创公司,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股权回购。

鼓励我省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在境外直接设立或采用股权置换、收购等方式举办特殊目的公司从事返程投资。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进行海外融资。

六、加大科技投入

(二十九)各级政府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省、市、县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3%、2%。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等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并能有效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按一定比例给予匹配支持。各市对国家和省立项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匹配支持。

(三十一)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学技术普及。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形成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十二)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七、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三十三)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由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全社会公告。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

省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三十四)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单位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省内企业研发和生产的一类新药和二类中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应当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社会确定研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三十五)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政府定价的自主创新产品价格由生产经营企业自主确定。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

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采购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八、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

(三十六)依法设立的高新园区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管理,符合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用地,应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高新园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可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方式、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返还园区,优先用于土地开发和整理。耕地占补可在园区所在市域范围内平衡,所在市域不能平衡的,在全省范围内调剂解决。

对省内重点科技创新载体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中科技创新载体项目用地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供地方式。

(三十七)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软件园内在孵企业经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可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对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的各类出口基地给予扶持。

(三十八)省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评估为优秀和良好的,省财政给予运行经费补贴或奖励。

(三十九)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科技中介机构为完成特定服务项目,聘请属于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直接进入成本。

(四十)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进行整合,增强公益性研究与公共服务能力。

九、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四十一)各级财政设立专利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对本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给予全额补贴。省财政承担50%,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

(四十二)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支持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对通过Cmm及Cmmi三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省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四十三)加强社会化知识产权服务,社会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知识产权许可证贸易代收代缴的各类国家规费,可在计算营业税基数时予以扣除。

(四十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实施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对涉外诉讼、困难企业诉讼以及个人专利诉讼,由财政给予诉讼或行政处理费用补助。

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建立知识产权审查论证制度,将自主知识产权产出的数量、质量、实施效益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状况,纳入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专项监督、管理和保护。

企业或品牌被外商收购时,其所承担的由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及其无形资产,经有资质评估机构评估后,由收购方按评估价全额返还项目下达单位。

十、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十五)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和引进我省前沿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企业家。

(四十六)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我省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在成本中列支,其工作许可、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在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可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

(四十七)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

(四十八)设立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对我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进行奖励,每年奖励人数不超过2名,每名奖励200万元,其中50万元奖励个人,150万元用于资助获奖者主持的科研创新活动。获奖者享受省级劳模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