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3:46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1

关键词:传媒经济;文化产业;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84-03

一、引言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内容革命的深入,一场波及全球的信息传输手段的大汇流爆发了,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传媒汇流。由此,数字技术成为一切信息传媒形态的技术基础,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及其运营则为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并对其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内容革命这一契机,以信息文化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传媒经济运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引导与推进作用,实现和谐的共振互动,最终实现繁荣中华文化的共同目标。

二、传媒经济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

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对一台旧的榨油机进行改造,发明了西方历史上的第一台活字印刷机。这一发明对文艺复兴出现和中世纪的终结起到了巨大作用。印刷术使书籍数量的剧增,使西方近代教育兴起并迅速繁荣,从而大大改变了西方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面貌,所以麦克卢汉把现代文明称为“谷登堡的遗产”。500年后,电视机的发明,使得大量的信息被传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地球开始变成一个越来越小的“村子”。

面对今日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媒体革命,很难说究竟是印刷术及电视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大,还是互联网革命的贡献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曾具备的力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莉女士(惠普公司Ceo)把眼前这场信息媒体革命称为“数字化文艺复兴”(DigitalRenascence)。

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决定力量,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面貌和发展模式。事实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传播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媒介产品亦成为当代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代表着传媒经济的变化规模。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媒介规模连年增长,媒介产业经济收入由150亿元增加到2031亿元,从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0.9%递增到3.1%。传媒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人断言,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两个“超级产业”。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更是有着具有完全超出传统含义的关联性。在当今时代,它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产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而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标志性产业”,彼此相互定义,相互依存,甚至互为表里。所以,文化产业只有成为传媒产业的“内容”,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传媒产业只有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一)传媒与文化

传媒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一言以蔽之,即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和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而传播则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能够影响传播。无疑,传播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也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得以延续传承。

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在现代经济领域,传媒产业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传媒产业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传媒产业的市场细分与定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而导致了人文资源在现代产业运营中处于边缘化。因此,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是现代传媒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

(二)媒体内容可以形成产业

从国际宏观背景看,向内容产业转型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如前文所述,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划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文化产业被称为“文化工业”,而在后一时期,则被称为“内容产业”。

所谓“内容产业”,脱胎于通讯、传媒、计算机等诸领域产业融合后的结构转换和升级,是传媒手段革命的必然产物。欧洲人最先认识到,由于传媒汇流导致传媒频道的资源过剩和传媒内容不足,信息社会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构造“基础设施”的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基础设施不是通过建造更大规模的物理网络与硬件设施完成,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强化“内容原创”而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产业是现代传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这方面,美国人再一次走在最前列。美国没有什么文化遗产,却率先将“内容产业”纳入商业和产业化轨道,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美国已经向世人宣布了他们将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我们由此看到,文化遗产作为新经济资源的意义已经凸现,各国文化遗产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传媒巨头的掠夺与竞争压力之下。

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正在从纵向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地向横向分布的产业链模式转变,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流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关键性环节,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的一个新特征。传媒内容的制作和流通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市场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的领域。

(三)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今天的新媒体

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在以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为特点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新媒体不断推动着媒介整合与文化产业发展。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但它的最根本的特点不是消解,而是重建。借用熊彼特的话说,新媒体的根本特点是“破坏性创造”。

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也即媒体整合的过程,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的巨大差异。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新媒体产业已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并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新媒体产业强大的集聚与扩张功能在于,通过媒介载体的无限魅力,辐射、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呈现一种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象。

中国传媒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国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知名的管理顾问机构普华永道预估,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未来五年传媒产业的成长速度,约是世界增长率的3倍。根据著名的媒体研究机构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中国内地2001年媒体广告总量达112亿美元,在亚太地区列第一,是澳大利亚总广告量的3.7倍,年成长率为15.8%。因此,作为传播介质的前沿,新媒体的出现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传媒经济运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信息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人们将不论地域和种族,友好地相处在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里,平等地面对传播媒介带来的机遇和便利。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抓住机遇,通过传媒经济运营弘扬中华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形象,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准确确定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

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准确地确定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即通过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反映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文化作品代表先进文化,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成为障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一般说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既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又决定着其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运营机制、管理方式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宣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时尚,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传媒经营的“五化”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提高传媒经营的“五化”入手:

一是提高传媒经营的市场化。对非公益性传媒领域,要进一步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联合、重组、兼并传媒单位,组建传媒产业集团,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运作,切忌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整合,避免一哄而起,大起大落。

二是提高传媒经营的国际化。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引进传媒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引进先进制作技术,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要通过合理划分传媒产业中的竞争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推动赢利性业务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四是提高传媒经营的社会化。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快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尽快形成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五是提高传媒经营的组织化。鼓励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等,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三)加快传媒产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2

业界、学界一直努力去寻找这些答案。寻找的过程中,便有了国家广告研究院主导的这样一项研究:精众营销研究。

什么是精众?

在当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显词。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数据是否完整。在面对茫茫人海,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大数据已经解决不了营销问题的时候,数据的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追求完整的数据,精众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精众聚集的场所和平台,是获取完整数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如果大众消费80%的行为可以预测的话,精众人群,毫不夸张地说,90%的行为是可预测的。

那么,精众到底是什么?

首先,精众是人群;第二,精众不仅仅是人。精众是什么,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既是人又不是人,它是一个场所,同时它又是一种感觉,它还是一种氛围,一个圈子。实际上,今天对这个概念的准确定义也还在探讨当中,但是这个探讨已经基本上有了轮廓。至少我们可以说精众是一个区隔于大众消费的空间,它具备示范性和引领性,它能够拥有话语权,它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同时,在消费层面上来讲,它能够主导潮流,引导趋势。

事实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存在着等级,也有“血统”的基因。消费不仅是一种需求满足,也是一种“阶层”演练。精众和大众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但并非对立的人群。二者有差异,但并非对立,用区隔和融合来界定更确切。富裕阶层、中产阶级、精英阶层所有的做派,一举手投足都会滴入到大众人群,影响大众人群;反过来,大众人群通过观察、模仿、努力,逐步接近精众人群。这两个群体不是这山和那山,山顶和山底的遥望,而是扩散和融合的关系。但融合不是搅合在一起,而是找到不同的位置和价值。

中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形态,正在经历着一个从“分化”到“重聚”的演进过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物质产品的丰富为人们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消费选择奠定了基础。此外,与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相对应的表现是食品消费层次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升级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扩大。与此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消费正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由于态度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族群化、碎片化消费,而在“碎片化”的同时,部分消费者又会因为价值观、行为方式、消费需求等层面的近似而重新聚合,再次形成规模化的消费市场,像依托于消费者兴趣爱好和新的生活方式潮流等平台形成的类似健身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消费者重聚的形态,是对以往大众消费时代以地理特征、人口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传统指标为标准进行消费细分与区隔的颠覆。

精众营销

在消费者的分化与重聚过程中,营销也已从分散的大众营销,走向聚合的精众营销时代,首先,分属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某一消费共同点上交流与融合,形成精众的聚集和消费群体规模化;其次,重聚后的精众人群,涌现出消费的品质化和精致化需求,消费需要从物质层面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从仅仅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升到更加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

精众的出现,在推动营销的转向,也在影响着媒介形态和传播趋势,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标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消费者定位,重新定义消费者、挖掘高价值的精众人群,同时,媒体也需要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结合消费者行为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切割,重新聚合受众资源,打造精众化营销平台。

这种情境之下,应该如何理解“精众”?精众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群概念或者传播概念,而是一个融合了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和传播学的概念,可以分解为不同层面的内涵,这些内涵也在进一步地影响未来企业营销和媒体的价值。第一层含义是“精彩”或者“精选”,精众一定是消费者在某一消费共同点上的重聚,因此,消费人群的含金量较高,“精”代表的是价值的聚集,例如,健身会所的人群,实际上已经经过了健身会所的商圈和地理位置的筛选,付费会员资格的二次筛选,在这个场所聚集的消费人群,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精众,企业如果可以影响到他们,就能抓住最闪光的消费者;第二层含义是“精当”,指的是传播的“适地适媒”,即精众传播,一定是合适的地方出现合适的媒体,非常恰当的传播,媒体与环境相互辉映,广告融合到消费者的环境中,消费者可以自然地融入和接受媒体的信息;第三层含义是“精致”,对于精众来说,品牌更重于产品,符号更重于物质,文化更重于功能,无形更重于有形;第四层含义是“精明”。从消费的角度讲,精众是精明的消费者,与精明的人打交道,你要真诚、精心、实实在在;与精明的人打交道,要能体验;与精明的人打交道,要能深度互动。

从这个含义上来看,精众营销是企业和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精众营销可以更好地结合消费人群的生活形态和消费符号,将关系营销、共鸣营销、参与式营销、场景营销、整合营销及全方位营销等进行统辖;同时,精众营销更有助于表现企业文化、特质、态度、精神等元素,以及品牌元素、品牌资产、品牌价值在更大范围的长远构建。并且,精众聚集的传播平台上的消费者,对于大众又具备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3

关键词:电视媒体;品牌;经营

中图分类号tn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3-0003-02

随着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深入,电视作为第三产业,便自然由纯事业单位演变成事业和企业的混合体,不仅保留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更兼备特定的产业属性。电视节目走向市场,是发展的必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在竞争中消亡,电视事业也不例外,所以在媒体相互竞争的氛围中,谁能夺得先机,在媒体品牌经营上下功夫,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什么是电视媒体品牌

关于品牌,有侠义和广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符号等的组合,通过它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某个生产者、销售者或他们的产品、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是侠义的定义。

对于电视媒体品牌而言,它包括电视媒体整体品牌、频道品牌和栏目品牌3个层次,更适合于广义的定义,按照广义的定义,电视媒体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多个方面含义。

1.1属性

一个电视媒体品牌首先给观众带来某种特定的属性。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现出的是公正,良好的声誉,是“政府镜鉴、改革喉舌”,而《幸运52》表现出的则是轻松、快乐和益智。

1.2利益

一个电视媒体品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属性,观众收看节目是想获得利益,如作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忠实观众,他可以从节目高智力的交锋中受益匪浅,作为白城台的《健康直播》的观众,可以在节目中寻求到预防和治病的知识。

1.3文化

电视媒体品牌应负载一定的文化,并以该文化为品牌的主要内涵。中央台《东方时空》从创建至今,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版,从这一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创新、自我的内在文化。

1.4个性

电视媒体品牌还应该是有个性的,这既是观众个性化需求的要求,也是自己区别与其他电视媒体的前提所在。它体现的是“我就是我”的意识,如白城台的《社会聚焦》和《关注》,虽然属于新闻类栏目,但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二者的个性是不同的。

1.5观众

观众是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也是该品牌的主要内容,当观众想到白城台的《开心乐园》时,没有人会将其与成年人联系在一起。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不同观众对节目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设置栏目时,要考虑到大众、分众和小众。

2电视媒体品牌经营要以频道品牌推广为基础

面对我国近20个电视台,众多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守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频道运营的时代已经到来,“频道总监”这一称谓对电视人来说已经不在陌生,作为一个频道的“道长”,他们肩负着频道内容制作和经营管理的重任,写过《电视整合营销传播》的张小争大胆预言:“中国电视业已经进入了运营频道时代”。看来,频道品牌含金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专业或非专业频道未来的生命力。

电视频道的品牌推广就是频道经营者根据自身文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频道定位、理念设计、频道包装等一系列手段,对电视频道的形象特征进行塑造和宣传推广的过程。

2.1要坚持科学的频道定位

电视频道的科学设立不应简单依据行政区域划分或领导意志来实现,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从而顺利适应媒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对现有频道来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频道定位并进行系统策划和总体设计。清晰、准确的频道定位为品牌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上的保障,在品牌经营过程中,频道经营者要注意:一要注意频道诉求理念的单一性和灵活性;二要结合诉求点对频道进行总体设计,具体包括色彩、风格、声音、字体、态度等诸多方面的重点。

2.2包装是电视频道品牌推广的重点

尽管目前不少频道缺乏详尽的频道包装和栏目推广的理念,但适当运用频道本身的优势对频道和栏目进行宣传,无疑是既省钱又省力的好办法。

一是通过iD和形象宣传片树立频道形象;

二是通过收视宣传和栏目包装维系品牌形象;

三是通过频道编排达到最佳形象推广效果;

推广频道品牌工作是频道品牌经营的延伸。它包括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策略,目前不少频道通过异地媒介说明会、客户联谊会、媒介推广会等进行形象推广,也有的频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观众参与,为频道添新。如白城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并举办的“白城市老虎杯模特大赛”场面空前,在成功举办活动的同时,也成为提升频道知名度的一个卖点。

对电视频道经营者来说,科学的形象推广策略是应对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利器,谁率先采用并积极探索,谁就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就会在频道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3电视媒体品牌经营要以节目为第一要素

电视媒体的节目生产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它是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而进行的意识性生产。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营销产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承担着服务观众和广告客户的双重功能,节目的整体产品概念的一重属性把满足观众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生存意义所在,因为从社会的要求看媒体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这一重要属性是节目整体产品概念的附属性。上述的双重属性表明,电视媒体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观众和广告客户的满意为指针,要从观众和广告客户的角度,用观众和广告客户的观点而不是电视媒体自身的利益观点来分析和广告客户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维护观众和广告客户的利益。

总之,电视媒体在进行品牌经营过程中要主动走向市场,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电视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要坚持党性原则,主动服从和利用行政力量,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4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在现场对谈中,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坦承,传统媒体面临着如何转型以继续生存的问题,南方都市报要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的到来,顺应新媒体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感动贴心的产品和服务,“南方都市报必须从生产一张报纸转型到生产多层次、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各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产品,来构建新的话语空间,提高舆论影响力。”小米公司内容运营与投资副总裁陈彤同样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手机终端带来的碎片化不仅对纸媒产生冲击,连门户网站都算传统媒体了。”

对于刚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与会嘉宾的初体验感觉普遍良好,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认为“并读”命名借鉴“二乔并读”的含义,非常契合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具有病毒式传播不知不觉的感染力。在深入层面上,他提出了“转型需要资本”的看法,“没有一定基础谈不上转型,并读新闻有这个基础,将来会越走越好。”

看新闻就能赚钱,

传统媒体的扭转变革

2015年3月6日,并读新闻客户端悄然登陆安卓应用市场,之后下载量以日均2万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上线三周就突破6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下载量已逾百万,堪称是典型的互联网速度。

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并读新闻对读者心理的长期探索。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通过看新闻攒积分的方法兑换现金,把广告利润分给读者,颠覆以往的二次售卖模式。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是必然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欢迎用户间互相结交。如今市场上很多新闻资讯app的目标读者群并不突出,但并读新闻定位明确: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从新闻、社交与赚钱三个角度来增加用户的黏性,扭转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整体格局。

南都报系总裁曹轲:

顺应新媒体的变化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5

在我国媒介融合的实践中,业界提出了“全媒体”这一新概念。报业由于不具备电视、互联网在音视频方面的优势,因而对实现全媒体的目标更为迫切。全媒体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本土化探索,因此全媒体的发生语境与媒介融合几乎是同步的,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传统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全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技术与资源的重组,以及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改造和流程再造,其目标诉求是通过对内容的丰富与深化,吸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媒介受众。

全媒体定义辨析

学术界至今对“全媒体”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全媒体究竟是指一种新的媒体营运理念(模式),还是指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要打造全媒体,打造全媒体与传统媒介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关,如果有关两者又是何关系?

由于全媒体的概念尚未在学界被正式提出,而仅仅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论者,其含义也是不一致的。在借鉴与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暂时可以把全媒体的定义诠释为两类。第一类是指一种新的媒介营运理念(模式),该理念的核心主张是:在当今媒介形态日益多元化、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过去那种不同媒介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打破不同媒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介内容、渠道甚至是功能的融合,创造出一种聚合与孵化并重、融合与合作共举的全媒体营运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媒体的营运成本,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类是指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该传播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成果,在一个平台上(如网站平台或3G移动终端内容平台)向受众集中展示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内容,如文、图、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等,并能实现实时多向互动,满足各种传输渠道与载体的传播。

以上两种定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在于应用主体与目标不同,前者的应用主体应是一个传媒集团,目标是“做大规模”、“做足产业链”;后者的应用主体则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单个媒介,目标是“做强品牌”、“做够分众需求”。联系在于:第一,只有按照第二种定义改造传统媒介或打造新媒介,才可能创造出第一种定义即全媒体营运新模式;第二,在打造全媒体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媒介共同具备全媒体的营销理念,才能通过融合与创新确保目标实现。

归纳起来,全媒体可以看作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聚合体,是利用网络和其他传播渠道进行资源整合和媒介再造的产物。

报业全媒体流程改造的典型案例

当前,国内报业的全媒体运作实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网站主导;二是以报网为核心纵向整合;三是打通集团内各报界限,多媒体记者隶属整个集团,由集团相关机构统一指挥。以下分别是一些报业集团在进行全媒体流程改造中的典型尝试。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分个人平台、待编稿库、资料中心等9个功能模块,包括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在这一平台上,集团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由“一网两库五平台”组成。一网,即内网和外网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二库,即待编稿库和成品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多媒体平台。这一数字技术平台还将自动生成数据仓库,这一仓库既包含内容信息的成品库,即已经编辑完成之后的内容信息库;也包括为记者、编辑提供的知识库,即有助于采编内容信息的相关资料数据;同时可提供检索、查询、引用、购买等服务。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全媒体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华龙网定位为集团战略转型的数字化平台,不断加强华龙网的建设,加快华龙网的发展速度,为打造全媒体奠定基础;二是把华龙网作为集团传统媒介资源的整合平台,大力加强对集团传统媒介资源的整合,为打造全媒体做好准备;三是积极推进“报网互动”工程,尝试华龙网、大渝网与集团旗下各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为打造全媒体创造条件;四是推进华龙网与视界网的整合,通过整合利用重庆广电集团的优势资源,使全媒体传播形态初具雏形。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上海阿尔法公司携手合作,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所有新媒体业务均整合至多通道复合数字出版系统,整个系统的应用从集团所有报纸排版工作结束后开始。每日系统将排版完的发排文件自动传至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部,由新媒体部通过多通道复合数字出版系统统一反解,并入库存储。然后,各新媒体根据自身的需求登录复合出版系统,各取所需,形成各自的新闻产品。

报业全媒体发展的瓶颈

产业壁垒难以打破,制约着报业全媒体发展。我国的传媒产业由于历史形成的行业业态壁垒和行政部门区划原因,传统媒介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既得利益起点不同,报纸、广电、网络各自为政,受到条块分割、多头多部门管理等体制的严重束缚,管理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都制约着报业的全媒体发展。

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报业全媒体发展的基础环境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渗透程度差异明显。另外,传媒行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程度较低,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媒体在“细分发展”这一步都还不够成熟,整个传媒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完全的行业细分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基本都是“前店后厂”式、集生产流通于一体的低水平分工的组织结构。

传媒内容产业发展缺乏活力。一是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或者有机链条,内容生产商之间不能互通,导致信息不能共融共享。全媒体环境下,不同形态媒介的内容应当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都成为报业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

如何提升报业传播能力

提升判断力,主动切入议题设计,提高引领水平。全媒体时代是信息资讯极丰富的时代,随着微博、网络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媒业正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形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一刻都有全新资讯的传播环境,并与传统媒体展开数据库和影响力的争夺。因此报业需要更加致力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水准,以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判别哪些资讯是具有新闻价值和报道价值的,努力在泛媒体传播中胜出。

提升公信力,强调真实准确。在信息爆炸乃至信息过剩的时代,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内容,迫切需要一种信息的确认感,不仅要有信得过的传播者传播事实真相,而且需要信得过的传播者帮助它作出解释、判断和选择。对受众来说,更具有可信度的主流观点可以成为全媒体时代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准确真实的信息、鲜明独到的见解是报业应对全媒体的必要条件。在数字化时代,公信力作为报业的独特优势,是全媒体时代应对竞争的传家宝,是报业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报业要发挥常年积淀下来的公信力优势,更加强化责任意识,善于抓住热点焦点问题并给予受众,占据舆论制高点,在多元舆论的情况下善于明辨是非,以准确的报道、正确的观点成为引领社会舆论响亮声音的主力军,强化舆论领袖的地位和公信力。

提升采集力,强调互动传播。互动是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最显著的特质,是全媒体最本质的精神内核,更是新媒体的长项、报业的短板。因此,报业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与读者的互动沟通,并针对读者的需求,采集更具有针对性的报道,持续提升传播能力。报业应该积极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手段,进一步畅通与受众沟通的渠道,除了传统的读者来信、来电、电子邮件外,还应充分利用自设网站、网络爆料、QQ群、记者博客、记者微博、媒体官网等,形成强大的信息采集和传播以及意见反馈,在此基础上提升和改善传播能力。

提升力,强调复合生产、多渠道。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者,海量即时信息与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有限的单一传播形态的新闻资讯正在展开对受众的争夺,而且前者由于成本、时间、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正在挑战传统媒体的能力。报业重组内容,提升复合生产能力和信息速度尤为重要。报业通过打造全媒体复合数字平台,进行流程再造,在媒介内容生成过程当中对信息素材进行深加工,为读者提供全媒体表达的新闻产品,变一次为多次开发利用,有助于新闻信息的资源共享、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最佳。

提升亲和力,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提高受众黏度。数字媒介的发展使传媒出现公众化和专业化的趋向,内容市场趋向细分化、个性化,报业特别是党报以往更重视硬性新闻信息,其软性生活服务资讯的受众亲和力不足,一部分潜在受众被新媒体分流,因此以用户市场为导向,变内容提供商为信息服务商,是报业应对全媒体时代的不二之选。报业在内容设置上,为尽可能获得受众黏度,应当提供各类生活服务信息,实现生活资讯信息向个体进行定制化服务的方向迈进。各类生活服务类资讯的提供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用户重新吸引到报业,获得发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给用户提供了更为精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更能够增强用户的黏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报业拥有的市场竞争力。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6

关键词 商业因素 美国 媒介素养 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传媒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大众文化产品出产国,媒介素养日益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美国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养。但是,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却被认为是远远落后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地如英国和加拿大,甚至是澳大利亚等国家,不仅缺少适于本国的理论范式,而且在基本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缺乏经验和创新。这种现状与美国的传媒帝国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地域广阔、多元文化、缺乏推动力和理论范式不同等,但商业因素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商业因素不仅影响到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范式基础、媒介教育内容选择,同样决定了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运作方式。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浓厚的商业化背景

美国在全球率先进入信息时代,电视已经成为美国最广泛、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互联网络迅速普及,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媒介。铺天盖地的电视和网络广泛介入到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看电视和上网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媒介变革引发的革命性冲击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据美国教育部调查,大部分的美国儿童每天至少收看3-5小时电视节目。美国商务部也指出60%有孩子的美国家庭连接了互联网,这意味着美国儿童日常可能要接收数以百计的广告、图片和信息。2006年《今日美国》报在全美进行了一项调查,评选出美国人在工作以外最喜欢的三项活动,结果看电视以96%的得票率高居榜首。而《时代》杂志援引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一天花在看电视“这个特殊爱好”上的平均时间为2.5小时,每当美国人有一小时的额外时间去放松,就基本上花半个小时当“沙发土豆”,两眼盯紧了电视节目。

在美国,整个媒介系统成为商品销售的车轮,受众的媒介接触也完全成为一种消费活动。沃特斯认为,消费成为美国社会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首要来源。美国的媒介是完全商业化的,大众传媒的产品主要为了吸引利润,受众接触的信息具有显见的或隐性的商业目的,更为关键的是大众传媒的运作主要依靠其所大量刊载和播出的广告。研究指出,美国100%的电视和广播收入,50%的杂志收入和80%的报纸收入来自于广告。近年来,美国广告花销呈戏剧性的增长,每年有1750亿美元用于广告。广告成为美国大众传媒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并且已经殖民了美国文化空间。20世纪80年代,每个美国人每天要面对1500条商业广告,而到了20世纪末,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600条。广告不仅能在各类媒体上看到,而且在电影院,在电影中,以及专业的体育项目、学校、网络,都已被整合进了广告系统。甚至天空和大气层也成了广告的目标。有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广告不仅关系到媒体的运营,还可能对媒体的主要功能产生深刻改变,如广告已将电影的首要功能即讲述故事变成了推销商品。因此有人指出,媒体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媒体与广告的关系史。

各类媒体中传播的大量广告和广告中包含的诱导性信息,以及广告对于广大人群特别是儿童的覆盖能力,引起了包括医学、健康、教育和社区活动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深刻焦虑。根据一项调查,美国儿童和成人持续大量的暴露于媒体之前,成人平均每天观看3个小时的电视,另外有6个小时32分钟观看其它各种各样的媒体。而有关广告内容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1993年,约17%的杂志广告至少包含着男人或女人的形象,在4294项电视广告中,至少有25%的商业广告包含着多种形式的,对于网上广告和信息的研究也是不容乐观。Kenway和Bullen系统研究了商业集团入侵美国学校的过程及以儿童为对象的娱乐和广告结合起来的过程,得出儿童已经被纳入到文化消费中的结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广告开始对儿童进行“召唤”。

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和健康关注

在教育界,广大教师把媒介素养视为信息社会人们的根本素养,把媒介素养教育视为抵制商业信息诱惑的关键举措。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这也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普遍共识。但美国研究者对于媒介素养的考察也具有自身的现实考察。对美国研究者而言,媒介素养更多的是想要赋予大众一定的能力,让他们与媒体之间的被动关系转化为一种主动的、有判断性的参与能够挑战商业媒体文化的传统与结构、寻找到大众进行表达与叙说的新途径。美国“新闻媒体和社会”论坛(2006)认为,媒介素养是建构新闻媒体公共信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LoriBergen认为,媒体素养能够教育大众成为更加有力量的消费者。

由于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生活方式中占支配地位,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实践植根于保护主义的范式,仍然处于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预防一保护”阶段,tyner总结说,美国的媒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较为宽泛且互相间有重叠的类型:保护主义教育、技术教育、媒介艺术教育及民主教育。其中,保护主义居于主要地位。保护主义思想源于媒介教育发展的“预防阶段”,其根本着眼点是培养受众特别是儿童抵御电视等媒体不良内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电视节日中性、暴力镜头和商业广告中的人为操纵,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侵害的工具。

就具体内容而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保护主义也有别于其它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是为了教育青少年形成对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学会享受“高品味的文化”。其媒介素养教育正逐步超越了保护主义范式,转变成以传承文化为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媒介能力。对加拿大而言,有研究者认为将抵制美国式文化入侵、维护加拿大本国文化这一渊源深远的背景作为加拿大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兴盛的外延因素。不过,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确已逐步脱离了保护主义的思路,这种情形也同样发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英国专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成为英国几十年来媒介教育的指导力量,其影响波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其他英语国家。结果,当其他国家的文化范式已经形成一种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对媒介内容进行解构,强调媒介观众的理解和释义过程)时,美国还沉浸在自己的预防一保护性目标中。而据“流行形式引入课堂中,仅仅是为了将其摒视为商业性的、操作性的与衍生性的……”。DavidConsidine

也认为,美国在媒介素养批判性策略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

从保护主义的角度出发,便形成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强烈的健康关注。教育界、医学界以及一些教会团队也普遍关注媒介广告中有关性、吸烟、酗酒、厌食等主题。如美国医学会认为,小学儿童每年面对多达40000条广告,其中大部分是推销食品的。另外,网络、杂志、学校中的商业点和电影穿插广告,甚至是电子游戏同样都含有这样的信息。melindahemmelgarn(2005)指出,儿童肥胖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健康危机。因此,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广告信息的编码手段和传播方式,以及对受众的影响。这样的关注点易于得到广大家长和社区的赞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便于开展和实施,也能更好地从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那里赢得经济支持。这种观点不仅为媒介素养教育专家们追捧,也受到医疗卫生和社区活动领域专家的支持。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0fmentalHealth)和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基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考虑,提出了关于儿童收看电视的指导性意见。在美国卫生部门等联合制订的全国健康教育标准中也包含了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分析和处理媒体的信息,特别是商业信息的内容。

三、广告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最常见的教学载体

一直以来,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认为过多地关注于英文的书面文本;而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学者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需要对广告、电影、电脑、报纸、电视等其他一些信息形式(比如语言形式、听觉形式、视觉形式)加以关注,不仅包括书面文字,还包括药物滥用、暴力、色情、消费主义、社会不公等主题。媒介素养教育专家messaries认为,媒介素养是关于媒介如何在全社会运作的知识,需要关注的焦点是媒介的经济基础、组织结构,所产生的心理影响、社会后果,以及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因此,由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处于媒介运营的关键支撑环节,体现了现代传媒技术和创意制作的最高水平,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普遍认可以广告为主题开展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教育和提升孩子对于广告的劝服本质、隐含的驱动目的及效果证据的理解,发展与年龄相关的阶段认知技巧,探讨说服性传播可能的消极影响。

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和教师大量利用广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Susan等人探讨了运用电视广告片来发展媒介素养技能,并给出了实用性的教学技巧。美国媒介媒介教育基金会(mediaeducationFoundation)等教育组织赞助制作了大量有关“消费、健康、性别、种族”等主题的教育片,其中有关广告的如《Deadlypersuasion:theadvertisingofalcohol&tobacco》,《ConsumingKids:theCommercializationofChildhood》,《noLogo:Brands,Globalization&Resistance》,《advertising&theendoftheworldFeaturing》等优秀记录片和教学视频节目,用于开展广告影响的教育,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媒介教育基金会赞助的优秀记录片《KillingusSoftly:advertising’simageofwomen》,由美国长期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著名活动家JeanKilbourne执导,系统阐释了女性在广告中是如何被错误表现的,并教给受教育者以分析的技巧,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这类教育片不是简单地介绍广告推销的方法,而且更加重视分析对广告所突出的消费者体验和使用后的满足感,以及对视觉传播这一广告主导模式的分析,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将受教育者引向更加深刻的广告与人们的社会态度、身份,认同、文化价值和对自身所处的世界等命题的理解。

而在美国各州中小学的媒介教育实践中,健康,营养和消费主义成为四大类主要课程之一,共有46个州开设了这类课程。其它三类分别是英语,语言和传播技术;社会研究,历史和公民学;媒介分类。在学校的媒介教育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开展讲座、视频和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最常见的手段是以广告教育片为主,教师播放商业广告片,引导学生对广告主题和形象进行分析,强调的重点是媒体视角、广告生产技巧,以及广告中的刻板形象等。

四、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7

兴许不断受“为什么会想到建立网络电视台?”这类问题骚扰的不光是笔者,凤凰网终于站出来,借他媒体郑重强调:我们不是网络电视台!

重新审视几乎是一夜间壮大的国家队,思考再次回到起点:国字号视频网站究其根本是什么?

国家网络电视台,从内容选择上看,窃以为是将原先央视网的视频部分升级与再分配。官方的答案则是其基于央视各频道的节目内容,再添加社会机构的优秀影视作品,联合全国电视节目资源,引进国际赛事节目版权并鼓励民间自创内容,更会展现影像化、数字化后的优秀历史资料。从栏目设置看,其依然沿袭传统分类法则,新闻台、综艺台等的称谓,倒是显得很有电视台范儿,比较趣味的部分是爱布谷与爱西柚,前者是传统频道收看形式,后者则沿袭UGo模式。央视的网络电视台,CCtV风格十足――大而全。

上海网络电视台,其实就是早些时候东方宽频的BBtV,占据网页2/3的频道播放界面。给笔者的第一感触就是:网络,只是媒介。万众期待的还有SmG网络电视台,只可惜尚完全处于对外封锁一切消息的状态,但可以预见,其也将以纯粹为本。

“中国时刻”,颇为国际化的界面设计,颇为高调的概念宣传,全息跨界新媒体平台,删去营销气息浓厚的定语,剩下“平台”二字。

新蓝网闪速出世,尚约等于浙江广电集团门户网站。

总结起来,国家队被有些评论员认为是发疯的行为,其实是在适当的时候,比较集中地去推出或加强与他们所匹配的新媒体平台,而其大多是基于各自的官方网站,或独立,或偏重视频业务而已。

所以相较之下,笔者认为,湖南广电集团与凤凰卫视的新媒体平台,就视频业务而言,或因发力较早,或因定位较清晰等因素,在兄弟媒体中稍显成熟,值得探究。

人无我有

纵观凤凰网的发展,自1998年成立,其赖以凤凰卫视生存,旨在实现“网上看凤凰”;2006年重组上线,奠定了当下的内容架构,涵盖网络资讯、网络视频和无线互联网三个领域;2009年提出“第五大门户”的目标定位。这其中,2008年凤凰流媒体也定下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做“精品视频的聚合平台,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传播联盟”。

人无我有,不仅仅指凤凰卫视的内容亦或凤凰网自制的内容,均讲求稀缺、独家,更可贵的是其在加大视频业务力度的进程中所推出的一些创意。

这主要体现在视频广告业务。新形式一:凤凰炫视(RichVideo),打破传统视频前贴片单一的展示方式,采用3个广告位组合联动播出,包含视频、Flash、静态图片等多种广告创意。新形式二:品牌广告与凤凰的频道或栏目深入合作,典型案例如奥运国民素质大讨论、寻找工业之魂、60年家国标志人物影响力访谈。

此外,凤凰网首创的网络互动剧《YeaH》则创造了一种比原有的网络视频广告互动性更强的UGC(用户产生内容)视频营销方式,其根据网友的意见加入更多跟网友接近的人物和故事,并结合时下最热门的网络话题。在当下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专门为新媒体策划和制作的节目,尤其是剧集之时,网络互动剧会否成为视频网站普及的内容产生模式呢?

分发平台的改变意味着,技术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采访凤凰网流媒体中心总监黄晓燕的过程中,笔者更大的一个感触是:凤凰网在深刻的新媒体理念运营下,依然保留着传统媒体的精神特质,恒定的媒体价值观正是凤凰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人有我优

纵观金鹰网的发展,“迅速”堪为第一关键词。短短3年不到,从资讯门户、视频平台、互动社区、网络游戏、无线增值五大大领域齐发力。2009年9月,全新改版亮相,凸现娱乐媒体、娱乐应用工具的双重页面格局,“第一网络娱乐生活平台”的宏伟蓝图变得更为清晰。2009年12月,高调宣布从金鹰网中脱壳而出、独立运营的芒果tV值得关注。

人有我优,这既体现在技术含量――年前,芒果tV了基于applestore和googlemarket面向全球华人用户的手机电视版本,实现对手机终端跨媒体运营的进一步开拓;亦彰显于从界面设计到内容渠道等诸多考量。

事实上,不论国营还是民营视频网站正在或想要走的几乎都是Hulu模式,即正版+免费(国家网络电视台很中肯地表示:将来在合适的时机推出适合的产品之际,考虑收费模式以保证未来业务的良性发展)+广告,相对一致的定位,以及不谋而合地追求外在简洁、方便,更多、更细致地考虑用户体验,同时内在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复杂留给后台。这在已经成型的苏州网络电视台和未成型的江苏网络电视台,亦得到响应。

湖南广电第三轮的改革亦给了芒果tV以雄厚的资源支持,届时湖南台各频道、集团旗下10多家影视机构加上洽淡中的境外媒体(目前已拥有华娱全部节目播放权)、芒果tV自制(已经投资网络电视剧)等都将成为内容主体。笔者也认为自产自销将成为国营视频网站现阶段的战略之一,伴随着制播分离的推进,中国特色的媒体集团正悄然出现。采访中,芒果tV总监成洪荣一再重复“媒体气质”这一概念,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不论芒果tV或者金鹰网,湖南广电母体的独特正一脉相承到新媒体平台。

仔细想来,国家队的强势空降,根本不意外,作为老牌的、主流的媒体,视音频本就是广电傲人的资本,而今只是借着互联网这块良田以期在下一轮媒体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凤凰网、金鹰网的交流,笔者感受到传统媒体正满怀信心,迎接新的媒介时代。

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媒体,不因为他们手中拿着话筒,而因为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媒体价值与媒体气质,因为他们有高瞻远瞩地对媒介的选择,因为他们懂得合作共赢(即使是国营视频网站,亦不断需要寻求内容、用户、渠道、伙伴)与扬长避短(国家网络电视台是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来主导运营,其也表示为了将来的良好发展,将按照市场规律,继续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营)。

竞争永远都在上演,2005年默多克斥资5.8亿美元收购了社交网站mySpace,被视作传统媒体意识到自身危机并开始深度介入互联网的一个明显信号。面对新媒体的汹汹来势,全面的抵抗和全面的投降都代价太高,于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适时、适当地延伸也就成了较为合适的选择――国营视频网站突然遍地开花,某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一种应激反应。乐观地看,国营视频网站其实不一定会与民营形成正面竞争,即使双方为此可能付出更高的成本。然而良性竞争所带来的行业规范与版权意识等,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实践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在校园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其电、光和声形成的更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高效简洁和生动新颖等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当做是教学辅助和寻找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和作用没有真正的掌握,使得教学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从而使得有些人对多媒体技术教学产生了片面性的看法。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熟悉掌握使用的步骤。因此,要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那么,怎样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坚持多媒体技术使用准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要坚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准则,包括了实际性、自主性以及适用性准则。其中要坚持自主性准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想的习惯,再加之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观念。所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只是被作为辅讲解的工具。而要坚持实际性准则,是指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板书以及讲解的时候,课件放映的速度和时间都要和学生的思考、视听等实际状况相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要坚持适用性准则,是指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掌握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掌握有效传递课堂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及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防止出现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和关注的情况。

二、营造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具有感情丰富性、历史悠久性以及强大的包容性,而正是基于丰富的感情,才使语文学习中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感受到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营造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营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及时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来营造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讲解,会使学生很难理解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使用网络技术来收集相关的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架成功的飞机图形信息和视频资料,并根据研制飞机的时间来把相关的图像排列起来,再把教材中的内容和飞机图片相结合,开展有效的衔接和设计环节[2]。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时代的飞机制作模型和状况,来感受飞机制造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在播放的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性,促进教学和学生的相互合作。要打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要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的《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将金岳霖先生的贡献和生前的作品等,制作成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部分课件的内容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于金岳霖先生的事迹和生平信息资料等,并把搜集到的内容交由教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能够在课堂上把金岳霖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岳霖先生的信息和事迹,从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的意义[3]。另外,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展。其次,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要增强学生对文章中所隐含内容的掌握。隐含的内容是语文课文学习中常见的隐喻表现的方式,但是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看出其蕴含的真正含义,只能明白表层浅显的意思。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图像功能,来提炼出文章中的短句,再针对这些短句来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使学生可以对此内容来反复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其蕴含的真正含义。比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文章中的人和强分别象征着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得出,人象征着渔夫不堪的命运,而强象征着渔夫的勇敢、不认输的精神。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同时,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闫琴单位:宕昌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20):171-171.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9

网络营销的概念剖析

网络营销,百度百科给的定义如下: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更简单的说,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个人网络营销包含:网络营销策略规划、网站平台建设、网络推广、客服销售、数据分析、团队组建、运营管理这几大模块。其中其核心是:一、不断持续提升网站或网店的转化率,二、不断持续向目标客户传播设计的信息。

从项目管理运营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运营的基本过程和环节。

网络营销和网络推广的关系

网络推广其实更应该理解为网络传播,即利用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递有效信息。

从过程来说,网络推广要经过三个步骤: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即向谁说?再次,要策划传播内容信息,即说什么?第三,采取什么方式推广,即怎么说?只有经过这三个有机组合的策划,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传播案,达到传播的目的。

从方式来说,网络传播推广可分为:活动创意(这方式可细分太多了)、话题事件病毒、信息、互动游戏、创意软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等。

从传播管道来说,网络推广可分为:Sem、Seo、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新闻软文推广、B2B平台推广、QQ(im)推广、电子书推广、邮件推广、广告投放、广告联盟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管道形式。

在信息爆炸时代,眼球成为第一要素,网络成功的核心:不仅要明确说什么、怎么说,更需要创造性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这样才能穿透各种信息干扰,将网络推广的信息成功传递到达目标受众心中。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理解,网络推广侧重的是信息传递传播。而网络营销不仅仅是推广,更重要的是要让客户实现行动,从知道、信任、喜欢再到购买,其重点是激起客户行动,也就是提升转化率。菜根谭网络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也在于此,而不是简单的信息。

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电子(主要还是网络)为手段从事的商业商务活动都是电子商务。这是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而大家通常所指的电子商务,是狭义的网络销售和网络购物的概念,即通过网络完成支付和下单的商业过程。

电子商务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从业态形式来定义的,他是和传统的商务形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商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包含所谓的B2C、B2B,现在出现了B2B2C、o2o等更多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一个商业模式的项目,一般都包括营销、财务结算、仓储物流、人力资源行政等模块。

新媒体运营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大学文化品牌培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大学基于其功能特点和结构优势,理应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大学自其出现之初,就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文化往往是一个社会固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源泉。大学文化作为学校办学历史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凝练大学精神内涵和承载大学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文化更需要借助品牌力量来增强大学文化的感知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媒体(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作为大学与外部环境沟通的重要载体,与大学和大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大学精神传播和大学文化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播媒介由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的发展。新媒体对于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必须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认识新媒体、依托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牢牢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1当前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育目的功利导向,品牌内涵贫乏

大学文化品牌是品牌理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有机结合。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应当包含品牌的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对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品牌至关重要。但从国内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实践来看,有些高校在培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总结包装,片面的强调凝练,将品牌概念化、虚拟化。培育工作的重点不在提升实效,而是大搞总结文章。这样的培育,其实质就是将单一化、符号化和缺乏内涵的素材包装成立体化、个性化的优秀品牌项目。更有甚者,将仅仅停留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文化项目,通过包装,直接成为已经运行已久的成熟的文化品牌,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在其广告材料上以虚假的内容进行填充,期望大学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各种荣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出来的大学文化品牌内涵贫乏,显然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培育手段不够丰富,整体系统性较差

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因其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系统的设计和综合的手段。优秀大学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经过漫长的策划、构建、发展、推广与积淀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由于浮躁化的误区和功利化的导向,有些大学过分重视大学文化品牌直接的短期效益,却对文化品牌的长远发展欠缺系统规划。在这样的选择下,大学文化品牌往往不能充分代表其自身深度和特色文化,文化品牌更像是一幅未经上色的“素描画”。整体系统性较差还体现在培育主体单一和培育力量单薄。在实践中,一些高校把大学文化品牌培育简单的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的历史发展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品牌培育上升不到学校发展整体规划的高度。这就导致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在一些高校中变成了宣传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的单线作战。培育主体单一化,培育力量薄弱化,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1.3培育策略过于简单,品牌影响力较小

长期以来,尽管许多高校都对大学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却鲜有培育出能够走出校门的优秀大学文化品牌,甚至在大学校园内部,某一项文化品牌也只是为少数人所知。大学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其引导功能息息相关。文化是大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力量,在无形中时刻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形成和言行举止。提升大学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核心就在于加强大学文化品牌的引导功能的发挥。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一引导功能遭到严重的挑战和削弱。多元文化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和渗透对传统的大学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文化品牌所蕴含的主流价值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大量的非主流文化甚至是糟粕内容充斥着各种新媒体平台,大学主流文化的引导功能极大削弱。广大师生关注“心灵鸡汤”胜过大学精神,青睐“劲爆内容”胜过校园讯息。目前大学文化品牌培育不能契合新媒体环境发展节奏。

2新媒体发展与大学文化品牌培育的互动机制

2.1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培育

大学需要传媒。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品牌培育更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广阔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快、覆盖广、互动性的强的特点对于文化传播无疑具有促进性。新媒体促进了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流动性的日益加大,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不断复杂化的社会形势增强了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大学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新媒体通过高技术通讯手段与传播方式为大学的知识共享、远程交流、便捷操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其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即时性的特征加强了其对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作用。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上述优势,将大学文化育人过程中所蕴涵的丰富底蕴和人文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大学精神传递到社会,使大学文化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培育,关键在于通过广泛传播大学文化的内容和产品,引导受众和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批判地吸纳大众文化和媒体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和外来不良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推动大学精神传播的主要特点则在于其传播的高效率和大范围,这对扩大大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实现文化引领社会的目标意义重大。

2.2大学文化建设是新媒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媒体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充实与助力。首先,大学文化可以丰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大学是文化的宝库,大学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和精粹。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应当主动汲取大学文化的营养,充实新媒体运营的资源和支持力量。大学文化应当成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各级各类媒介平台都可以把大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而又系统的内容加以传播,或者开辟一个专栏,或者推出一个专题,或者制作系列节目等等。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新媒体一方面可以把大学文化的内容直接推介给最广泛的社会公众,围绕大学文化的各个侧面长期不懈地坚持开展大学文化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创作以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品。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文化传播和大学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前者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明辨是非、科学思考,实施更高明的战略和有效的谋划,从而提高传媒品位和公信力,增强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体现优势。

3运用新媒体培育大学文化品牌的路径

3.1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内涵淬炼

丰富的品牌内涵是大学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基于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充分运用与加强大学文化品牌的内涵淬炼。具体来说,一是运用新媒体设定文化品牌的内容方向。要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号召高校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品牌的提炼。对于哪些文化元素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气质,不同的文化元素如何进行整合和关联,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对文化品牌的构成元素进行发掘和培育,广大师生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与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凝聚智慧,统一思想。二是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掘文化品牌的内涵。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凝聚高校师生员工最广泛的共识。新媒体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文化品牌培育的所有参与者从不同的视角、维度和关注面深度发掘该文化品牌蕴藏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这样一种意见征集的过程可以最具代表性地凝聚师生员工对于文化品牌内涵的认同,为文化品牌的持久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运用新媒体交互讨论的特性广泛传播品牌意识。广大高校师生员工通过共同参与文化品牌的内涵淬炼,有利于品牌意识在大学全空间和范围内的确立,充分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智慧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大学文化品牌培育的过程中来。

3.2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形象设计

大学文化品牌需要精致系统的形象设计。大学文化品牌究竟应当以一种怎样的形象出现,是更加关注家国情怀与人类进步的宏观形象,还是贴近师生贴近受众的微观形象,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有效运用得到体现。一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形象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一幅铺展在意图和实践之间的“蓝图”,对学校自身条件与外在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对学校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的分析,综合各方面情况再作细致设计。二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形象的系统设计。按照大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确定优势较为突出的品牌项目,对项目进行设计,建立文化品牌的识别系统,加强品牌的宣传与包装,并分步进行实施,最后从大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培育。三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品牌形象的持续力设计。培育大学文化品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有目标和规划来指导,而且要有可行的战略步骤逐步加以落实,不然要取得成效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运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功能,在充分的信息条件下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以打造文化品牌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大学文化品牌的策划、营销、增值和创新。

3.3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文化品牌营销推广

大学在文化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利用新媒体通过大众向社会宣传大学文化的理念、价值和深厚内涵,不断扩大大学文化和大学本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通过文化品牌的自我宣传、自我营销树立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认识大学、关注大学、了解大学。显然,大学文化品牌的培育必然包含整合营销的传播和推广过程。加强科学有效的品牌营销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大学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力。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文化品牌营销和推广过程中,一是要明确目标传播的对象,要结合传播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认真分析研究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二是要根据不同文化品牌的特点差异区别品牌传播的最终目标。三是要在传播的过程中将大学文化品牌的标识和特征等运用有效的推介手段,使其显性要素具体强化,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记忆。四是要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要广泛利用校内各层级、各部门,或官方或民间的最广泛的平台开展宣传推广,集中优势资源。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借助影响更大、覆盖更广的社会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全面提高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内外对于特定文化品牌的认同度。五是要综合运用手段加强对文化品牌的适度包装。大学文化品牌在某种意义上同样是一种产品。实践证明,适度的包装是对产品的增值。把大学文化品牌的包装做好,有利于发挥其积极的宣传作用,有效提升大学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在大学文化品牌具体的培育过程中,大学借鉴各种社会组织的成功运作经验,积极吸引市场介入,通过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设计,并借助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织开展大学文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要在包装的过程中彰显大学个性,凝练大学精神,深化大学文化底蕴和传承大学文化特色,努力实现大学文化品牌价值的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