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征集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3:50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1

草案征求意见稿第1条中“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为二审稿第1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修改而来。而且,为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在草案征求意见稿后面的文本中,又新增设了一些条文,均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例如,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第5章,章名定为“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第50条规定:“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60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第47条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破坏国家、集体和私人的财产。”第71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以无偿或者以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等手段将国有财产、集体财产转让,造成国有财产、集体财产流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72条规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实,这新增设的5个条文,均没有规范性的法律意义。

草案征求意见稿第50条、第60条和第47条,更像是宪法性质的抽象意义上的法律宣言。例如,第50条规定,“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文字表达来看,是在设定“国家”的义务,这是一种典型的宪法规范。从规范内容来看,则是在规定所有制形态以及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宪法所规范的内容。第60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是在重复宪法所规范的内容。比如,“城镇集体所有”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有何区别?乡镇开办企业的负责人、村长等是否包括在“劳动群众集体”之列?是否某一个体的“劳动群众”就可以对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行使所有权?等等。事实上,这些规范均为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宪法》第6条),但其重点也是生产资料方面,而且我们尚处于深化改革时期,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二元区分的基本经济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之中。在物权法中加入这种规定,反映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物权法所规定的内容,大到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小到人们一针一线的具体归属和利用。这种过分夸大物权法功能的观点,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说到底,物权法主要是规范人们的有形财产的法律,关注点在于人们的具体生活细节。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二审稿的修改,则恰好忽略了一些人们的生活细节,如删除了“相邻关系”一章中有关“屋檐滴水”、“空调滴水、噪音”的规定等,将加工、附合、混合的规定也由四条合并为一条笼统的规定(第122条)。

关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语,是否准确,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恰如其分的判断。继邓小平同志谈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之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正是基于此,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建立”阶段转入“完善”阶段。完善阶段,也就是“尚未完善”或“尚待完善”,那么又谈何“维护”呢?诚然,“经济体制”与“经济秩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决定经济秩序的核心元素是经济体制。因此,如果要有这种规定,应将“维护”改为“完善”,更为恰当。

立法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特点,应在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中去把握,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例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专门说明了“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权益。”这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一种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财产)的权属问题,进行了具体分类。但目前的物权立法尚未充分体现这一改革精神。例如,草案征求意见稿第59条第2项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生产设施、农田水利设施”。虽然从表面上上看,这一表述并不能说明“生产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只能由集体所有,但从立法上下文的文意来看,这一立法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2

一、认真查摆,严格步骤,把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扎扎实实引向深入。在整顿活动中,我校把查摆问题、剖析整改问题作为整顿活动的重中之重。提出了自我剖析要“深”,查找问题要“准”,分析原因要“透”,交心谈心要“诚”,整改措施要“实”的五点要求,每个人按照这“五点要求”就个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前撰写了自查剖析材料,在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对本部门和全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班子成员在查摆问题期间深入到各处室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同志们对学校全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整顿进行督导,确保第二阶段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坚持依靠群众,开门搞整顿,把发动群众贯穿于整顿活动的全过程。从查找问题到思想剖析,从建章立制到集中整改,都依靠群众进行,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判,从而增强了集中整顿活动的针对性。特别是在查找问题阶段,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深入调研、交流谈心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发放《思想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征求意见表》154份,收回征求意见表152份,回收率99%。学校还邀请了灵宝看守所、尹庄派出所、长安路工商所、尹庄村委、东车村委、园艺场等20余家单位代表、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和离退休教师进行座谈,面对面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共通过原汁原味的梳理归纳,共征求到对校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及处室肯定性意见76条,批评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68条。我们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在全校进行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三、健全和完善了规章制度,进一步形成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我们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了《灵宝市五中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灵宝市五中领导班子勤政廉洁制度》、《灵宝市五中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灵宝市五中接待制度》、《灵宝市五中干部作风建设“十条规定”》等,使我校的规章制度更加全面、系统、科学,为规范思想、学习、纪律、工作、作风等各种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我校所有党员干部职工一边积极参与整顿,一边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目前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井然有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甘肃舟曲灾情发生后,我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捐款捐物,捐款达到2550元。总之,通过集中整顿,我校干部作风明显好转,领导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3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市政协机关共有党员48(加老干部否)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思想发动、学习培训”阶段,市政协机关组织全体党员以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等方式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市委先进性教育第一阶段学习方案》《XX书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课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近30份材料,观看了《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电教片;还根据要求,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政协工作实际,组织机关党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同时,认真做好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向社会各界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并根据各界反馈的信息,积极抓好各项整改工作落实认真改进,建立健全了《提案立案细则》、《争先创优评选实施意见》、《机关车辆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使保持党员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2月3日,市政协机关召开了动员大会,并成立了由政协副主席为组长、政协秘书长为副组长、各委办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精干人员成立了市政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负责对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切实搞好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市政协机关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市政协机关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每个党员要注重学习形式和工作实效的结合,认真写好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发言提纲、阶段小结等。在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还严格落实上级规定的学习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补课制度。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使学习扎实有效,市政协机关采用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讨论和个别谈心相结合,扎实开展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开展党员之间的交心谈心活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加深了党员之间的了解。同时,将征求的党员意见和基层群众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属于市政协机关的问题,我们都及时进行整改,属于党员个人问题,及时将意见反馈给个人,真正把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四)切实加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市政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市保持先进性教育督导组的要求,向各镇、街道办事处、部分部门单位、部分政协委员及市政协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和下发了征求意见的函,广泛征求、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初步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提高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奠定了基础。

(五)坚持做到边学习边整改。市政协机关把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紧密结合起来,把征求意见表上涉及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边学边查边改,使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体现在行动上。期间发现三化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活动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党员进行整改,制定了《市政协机关接待制度》、《评选优秀提案、社情民意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二、初步成效和取得的经验

(一)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思想发动、学习培训,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深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党员的宗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端正了态度,自觉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机关全体党员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先进性党员标准得到明确。市政协机关通过组织机关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和讨论市政XX协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使机关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认为新时期党员先进性应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表现、思想作风、遵章守纪五个方面体现。要求党员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落实在行动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表率。

(三)建立健全各项的规章制度。市政协机关充分利用这次开展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党员学习制度、市政协机关工作制度、机关车辆管理制度、争先创优实施意见等,逐步实现市政协各项各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市政协工作有章可循,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常抓不懈的机制,增强市政协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民本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政协机关通过开展“四下乡”、扶贫济弱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3月10日,市政协机关组织部分专家赴杜村镇南杜村开展了送医下乡活动,免费为上百名群众看病查体,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市政协机关党员服务群众的本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委员服务、为基层服务、为领导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通过参加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市政协机关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党员在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紧密,党性修养和理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党员的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深入,个别党员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较少。三是市政协机关三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切实搞好这次学习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市政协机关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整改措施落实,确保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要健全市政协机关学习制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市政协机关每周组织一次党员学习活动,长抓不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个人自学、谈心交心、交流心得等方式,落实学习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二)改进作风。要教育党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做到为委员服务、为基层服务和为领导服务,增强党员的公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把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改措施落实体现在促进当前的各项工作上,各委办、科室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4

一、本制度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局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本局事业单位、直属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单独或与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行政事务、公开的,且在一定时期内对本行政管辖区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性文件。

二、本局制定(包括修改与废止,下同)规范性文件,或转发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增加了相关规范行政管理事务内容的,应当按照本管理制度执行。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越权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

四、本局各科(室)、站所等应在每年月底前,将当年计划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报到市局依法行政办公室,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后,统一制定本局规范性文件年度计划。

五、制定规范性文件应遵循下列程序:

(一)准备

1、拟订工作计划,落实机构及人员;

2、收集和研究国家、本省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

3、收集国内其他省、市及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的资料;

4、对有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起草:制定业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由主管科(室)、站所等负责起草。内容涉及几个科(室)等的,确定其中一个主办科(室)负责草拟。

(三)论证:起草专业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要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必要时要举办专家论证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等重大利益的,要组织面向社会公开听证。

(四)征求意见:规范性文件草案拟好后,主办科(室)要先将草案送市局依法行政办公室进行初审。在通过后,将初步形成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在政府网站或其他媒体上公开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日。

(五)集体讨论:认真研究对待征求反馈的意见,将修改后的规范性文件稿件提交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局依法行政办公室成员应列席会议。

(六)签发送审稿:局长办公会议若提出修改意见,由起草科(室)负责修改,并报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然后由局长签发意见(若联合发文,则要送其他部门会签)。最后形成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七)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形成后,在送审时应附以下材料:

1、规范性文件送审稿;

2、制定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政策、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等;

3、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说明(包括制定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采纳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各界意见情况、成本效益分析情况等);

4、其他相关材料:与其他行政机关管理职责相关联的,还应当提交与其他行政机关协商情况的说明。

(八)印发:主办科(室)在接到市政府准予公布意见后,方可将该规范性文件对外印发,同时由市局依法行政办公室将文件向有关媒体公开公布。

六、本局会同市政府其他工作部门联合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若为本局主办的,由本局主办规范性文件的科(室)负责按上述程序报送审查。

七、规范性文件正式公布后15日内要向上一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规范性文件未按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擅自印制并的,由起草科(室)承担责任。

八、清理:规范性文件应当规定有效期,其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每年我局各相关科(室)都要对制定并负责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提出修改或废止意见,报市局依法行政办公室统一办文对外公布。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城管局践行群众路线工作总结

一、践行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提升城管新形象

城市管理工作是与群众接触最密切、最广泛的一项工作,我局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高标准、严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积极开展征求意见建议活动,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需求,把城市管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做市民的“好管家”。

1、深入学习,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详细的学习计划、宣传工作方案、督导工作方案等。全局___名党员(包括离退休党员)和___名非党员股室负责人全部参加了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率达___%,做到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二是___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___和省、市、县委有关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___观看了《焦裕禄》、《红色故事汇》系列专题片,从焦裕禄、龚全珍、柯善梅等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学教对象还结合各自实际认真书写了心得体会文章。三是结合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了“再调查”活动,积极倡导党员干部尤其是班子成员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群众,搞好调查研究,书写调研文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2、立足民生,征集意见。积极畅通思想通道、感情通道、民情通道、民意通道,广泛征求意见,邀请___、政协委员、“四风”监督员、服务对象等召开了各个层面的学习会、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调查问卷___余份。通过网络和宣传栏公布征集意见建议的电话、手机和邮箱号码,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至目前,共征集意见建议___条,其中领导班子“四风”问题___条,工作意见建议___条,征集意见活动使我们明确了问题的所在和整改的方向,征求意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紧密结合实际,边查边改。针对征求意见所收集的各种问题,专门制定了销号整改方案,建章立制,并依据工作职责,对号入座,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对意见建议实行销号整改。我们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紧密结合,做到学习整改两手抓两不误。在学习教育期间,先后___次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群众意见建议;___次___班子成员及股所队长走访基层群众,面对面收集意见建议,要求党员不限时、不限对象,利用工作之余,走访服务对象,听取基层群众诉求。对征集的意见建议和群众诉求及时归纳整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能够立即改的,马上行动,立行立改,对一时无法整改到位的,提早谋划,明确时间,现行限期整改。目前,在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已有___多条整改到位。

二、改进思路,科学管理,打造城市新环境

按照“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的管理标准,在优化管理执法模式,整合执法管理力量,创新执法巡查方式上狠下功夫,针对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1、突出重点,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改善。一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将校园周边流动商贩、乱搭乱挂摊点作为整治重点,___执法人员对三二五小学出入口的占道建筑沙石、中学、二中等学校占道经营进行了集中整治,共取缔占道经营摊点___起,拆除违章搭建___起。二是制定《高考中考应急预案》,在高考、中考期间___力量全程巡查治理占道经营、建筑工地施工噪音工作,要求晚班工作组___夜查,给广大考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考试环境。三是利用城区更换LeD路灯的机会,对校园周边有些路段缺少路灯的问题,及时维修___,共___校园周边路灯___盏,确保师生出行安全。

2、依法规范,做好广告设置管理工作。对未经审批和过期、破损、残缺等影响市容的户外悬挂物进行清理;对缺字、错字或脱色、残旧的广告牌,督促产权单位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拆除;对未经批准擅自更改、设置筑物立面广告的,依法予以查处。拆除破旧店招___块,查处违法立面广告___处。

3、多管齐下,占道经营、占道堆放、违章搭建得到有效治理。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管理原则,集中治理违章占道经营、店外加工、店外维修和占道洗车等行为,实现座店经营;治理不到指定场所消纳建筑垃圾而随意倾倒(堆放)建筑垃圾的行为;整治店面装修无序无遮挡,滞留及乱倒垃圾行为;拆除占用公共场所违章搭建行为。上半年,我局开展现场执法___余人次,当场责令整改违章搭建___余宗,发现处理随意倾倒建筑垃圾___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地遏制了占道经营、占道堆放、违章搭建、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的蔓延,有力地维护了城区环境的整洁有序和城市管理工作的权威。

4、全面优化,环境卫生明显提升。一是全力抓好___万平方米主次街道和小街小巷的日常清扫保洁、___公里长水域面积的保洁和日清运___多吨生活垃圾的清运工作,确保城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二是开展东江源水质专项治理,聘请了专人打捞清理河道漂浮垃圾;严厉查处乱丢乱倒乱排行为;规范操作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作业程序;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达标排放,运行正常。三是坚持___开展了全民卫生日活动,动员各单位全面清扫垃圾,清除杂草和杂物。

5、集中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日趋规范。制定《县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工作方案》,与县交管大队联合执法,集中整治,一是整治城区道路、居民区主要通道上乱停乱放的各种车辆;二是整治无牌无证、酒后驾驶、超员载人、闯红灯、遮挡污损号牌、随意掉头或变更车道、客运车辆慢行拉客、物流车辆随意占道装卸货物、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三是整治在城区道路上乱摆摊设点、堆放建筑物、倾倒垃圾、随意树立或张贴广告等违法行为。整治期间,共发放《关于加强县城市容市貌管理__通告》___余份,出动工作人员___人次、车辆___辆次,在手机报、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发稿件___次,取缔占道经营摊点___起,拆除占道遮阳棚30顶,清理路沿下的水泥堆斜坡___余米,纠正(清理)非法占用临时停车位的石墩、水泥块、堆筒及其他杂物___个,铲除乱堆乱放建筑材料(垃圾)___余平方米,强制拖移非法停放车辆___部,录入违法处理平台的违法停放车辆___辆次。城区交通秩序安全畅通,各类车辆规范停放。

6、加强监管,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加强城区路灯设施的日常监管,做到路灯故障发现一起维修一起,确保亮灯率达___%以上;二是加强城区___平方公里内道路、下水管道等市政设施的监管,对___个公园、___个广场及所有道路、下水管道等市政设施做到及时发现,迅速维修,确保市政设施的完好。

三、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__年县重点项目建设及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县___局发扬“白+黑”、“5+___”、“雨+晴”的工作作风,明确时限要求、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确保项目的开工率、完工率;配备了专业技术强、落实得力的领导小组,全力协调,为项目推进做好保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1、公园建设。东入口景观工程已完成绿化苗木补植;园路系统及林相改造工程除房屋拆迁未到位,部分工程不能施工外,其余项目已全部完工,并已对枯死树木进行了补植;绿化工程共分三个标段实施,已完成___万㎡的绿化种植任务;已完成给水设施___、铺设园路___公里、仿木坐凳___张及广播系统的管线___工程;山顶房屋征收工作正在走依法拆迁程序。

2、城区道路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城区道路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___%,共计改造路灯999杆,___盏,铺设线路___米。

3、大型垃圾中转站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立项和施工图纸设计,正在图审。

4、排水管网续建工程。城东停车场排污管网工程已全面完成,进入审计结算阶段;截污干管改造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___%;新罗南路潘屋小组排污排水管网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___%;岳家庄大道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施工图正在设计当中;城北出口路(廉租房至博豪至行政中心段)排污管网工程已完成地质勘查及施工图设计;长安大道排水管网工程施工图正在设计当中。

5、街道整治。已完成项山街人行道铺设工程___米的污水管网铺设及车行道硬化工程,现已铺设人行道路面。

6、新东大道整治项目。对现有房屋进行了丈量并已公示完毕;已制定征地拆迁方案并正在完善。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1、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加大舆论宣传,迅速形成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三送”工作进村入户,通过发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便民服务卡》、《致全县领导干部的一封信》,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着力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宣传无处不在、全面覆盖。二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快干部作风转变。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即知即行,立行立改。通过走访座谈部分县___及县政协委员、企业代表、个体工商户代表、群众代表,充分掌握群众对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反映上来的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同时,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重新明确办公用品的采购使用制度、车辆使用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做到办公用品定点购买,数量较大的集中采购;执法用车加油实行专人负责,一卡加油;车辆统一摆放,统一调配,杜绝公车私用。四是抓好民主集中制和班子建设。主要领导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副职分管、主要领导监督、___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末位表态制和“六个不直接分管规定”。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最后由领导班子___作出决定,切实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及社会评价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股、所、室、队须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通过发放《共同参与、客观评价、促进廉洁、振兴发展--致全县人民一封信》、《党风廉政建设便民服务卡》和《社会评价“四问四答”》等宣传资料___余份,提高广大市民对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的知晓率。六是规范执法行为。要求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做到出重拳、严惩戒,不打折扣、不留情面,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责任追究到位,绝不姑息。

2、征地拆迁工作。为加快推进肖木坑___整体搬迁工作,一是成立精干的房屋征收队伍,选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善做思想工作的干部组成。二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摸清征拆户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业余爱好、收入来源等。三是树立打大仗、打大硬仗的思想,利用早中晚时间,上户去做思想工作,做到不厌其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任务未完成,力量不减少。

3、招商引资工作。由县___局、城投公司组成的招商4队,发扬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联系客商,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对接,对有意向来我县投资的企业加大跟踪力度。目前,由我局和交通局共同引进沥青搅拌站项目正式落地生根,该项目可年产___万吨沥青混凝土及___万吨乳化沥青,产值达亿元,年上缴税收可达___万元,可解决___多人的就业岗位。条件相对成熟在谈项目有光伏微型逆变器研发生产、儿童游乐园、新区幼儿园、城市综合体、城北广场地下商场及停车场馆建设等项目。

4、信访___工作。半年来,全局上下不断加强___综治工作,认真办理信访件和人大建议、___,至目前,共接待群众___、投诉___人次,登记处理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各类服务热线转办单___起,处理信访件、领导批示件___起,办理人大建议、___件,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处理率和结案率均达到___%,大_大提高了城管在人民群众中良好形象。

5、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全方位做好柑橘黄龙病宣传与干部职工柑橘黄龙病树排查登记,做好思想工作劝导干部职工及时清除病树,并积极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群防群治,防止柑橘黄龙病蔓延扩散。

6、法制宣传工作。__月__日,我局与县公检法及工商、安监、信访等___个县综治委成员单位,参与了在老县委广场开展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帮助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活动中,针对群众关心___的热点难点问题,印发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并现场解答群众的法律法规咨询。本次活动中我局共发放宣传资料___份,现场解答咨询___人次。

7、“三送”工作。一是进村入户走“群众路线”。深入征求群众路线,认真听取群众对___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意见建议。二是开展集中宣讲。__月__日,局长林佛招到“三送”挂点的乡村和村为基层党员上党课。三送队员深入联系户家中,发放《共同参与、客观评价、促进廉洁、振兴发展--致全县人民一封信》、《党风廉政建设便民服务卡》和《社会评价“四问四答”》等宣传资料___余份。三是筹资金,为民办实事。__月份,我局向乡村捐赠___吨水泥,用于桥梁、水渠、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___余万元,___路灯___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分别赠送村、村各一台电脑和打印机,完善村委办公设备。

上半年,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职责工作要提档加速。

市容市貌的管控基本到位,但个别困难点还有待突破,下半年,要强化专项整治,实现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二是加大向上争资争项力度。紧紧抓住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时机,努力向上申报项目,积极跟踪已上报项目的审批进度。三是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涉及面广,又时刻处在媒体和公众的“聚光灯”“放大镜”下,队伍建设的成败关系工作的好坏。下一步,要加强队伍和自身建设,以“___‘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民主团结,立足本职岗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秉承文明执法理念,努力提高城管工作的实效。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6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到“四个到位”,确保廉政建设一刻也不懈怠

××市地税局党组本着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地税干部本人和家庭负责的态度,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敢懈怠。

地税机关处在征纳矛盾和各种利益分配的焦点上,具有管辖的行业多、业户多、税种多,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点,地税干部面对形形的纳税人和各种利益诱惑,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腐败的深渊。对此,××市地税局党组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廉政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考核奖惩到位。确保了税收工作奋力开拓、廉政问题管住管严。全体地税干部视清廉如健康,把荣誉当生命,以共同的行动,保证了地税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多年来,市局党组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在研究各项税务工作的同时,研究廉政;在部署各项税务工作的同时,强调廉政;在考核税务工作的同时,考核廉政。真正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税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在税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市局党组一班人公开承诺“党风廉政建设从我做起”,既严格要求自己,又注意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班子成员每人都建立了详细的廉政档案,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二、整合宣教力量,建起“大政工”格局,确保廉政教育一人也不漏过

“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成大恶。”廉政建设千头万绪,正本清源要从教育入手。14年来,全系统累计组织开展

“廉洁从税,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18次,部署廉政作业70多期、参与答卷近4万人次。举办反腐败形势报告会、先模人物报告会、服刑人员忏悔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200多场次。组织收看正反典型电教片60余集。深入厂矿、企业、农村接受现实对比教育45次。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律知识竞赛、职务犯罪案例剖析等税检共建教育活动56次。成功举办廉政专场文艺晚会、廉政演讲比赛63场次。创作吕剧、小品、歌曲等廉政作品20余部。完成廉政调研文章620余篇。

从基层分局到市局机关全部建立起廉政文化教育阵地,统一开设和制作了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书画展室,“廉政读书角”,廉政网页、台历、警示牌和书签等,定期组织开展廉政短信传递、廉政格言征集和干部家属助廉活动。

倡廉教育筑牢了广大地税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006年12月份,××市地税局作为干部教育先进单位,在全国税务教育论坛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确保廉政监督一项也不缺失

廉政建设,重在预防。市地税局着力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规范权力运行,防止腐败发生。

一是寓预防与制度建设之中,筑牢反腐倡廉防火墙。在行政管理方面,建立了《大宗物品采购》、《财务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等10余项制度。在税收执法方面,制定了《税款征收管理办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发票管理办法》等50余项规章制度。在干部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税务干部十项禁令》等20余项制度规定。通过全方位的制度体系,规范干部职工的行政行为和税收执法行为,保证了“两权”的正常运行,遏止了不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寓预防与机制体制之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在税收征管上,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属地管理、重点稽查”的专业化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征、管、查“三分离”的机制体制。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规程。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经费开支三人以上签批制、基层分局集中报账制和大额支出集体研究审批制,进一步规范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是寓预防与监督管理之中,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在内部,成立党组巡视检查办公室,定期对县区局、基层分局进行巡视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坚持定期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严格财经纪律;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行行政管理和税收执法全过程公开;经常性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在外部,从人大、政协、纳税业户聘请129名特邀监察员,定期召开特邀监察员座谈会和税企恳谈会,每年都发放10000余封征求意见信,广泛征求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开通12366服务热线,及时受理投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坚持纠建并举,狠抓作风建设,确保干部言行一次也不失范

税收的一征一免,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地税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形象。××市地税局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治税意识和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7

根据自治州先教办的要求,自治州民政局组织干部职工重点学习了有关篇章,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征求意见活动、自查剖析活动。

1、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够。尤其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真程度对照以前有所差距。对“两个务必”精神实质理解不深不透,日常学习抓得不紧,流于形式。

2、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在工作中,观念保守,因循守旧,思维不超前,不能与时俱进。

3、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民政工作任务较重,加之事务杂乱,还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深对政务工作内容的理解,增强服务意识。

4、对廉政建设认识不够。尽管不具备腐败的条件,但也要防微杜渐,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勤政廉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5、局党组要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再接再厉,更加团结一心,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使民政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6、局领导要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不能搞特殊,要给全体党员做出榜样,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7、加大民政法规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民政、支持民政。

8、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维护各族困难的切身利益。

9、加大对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加大对低保、救灾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10、加大对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不少于两次,增强基层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11、加大安置工作力度,支持部队建设。

12、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减轻群众负担。

13、尽快建设克州殡仪馆,规范丧葬管理,纠正目前乱埋乱葬,乱占土地现象。

14、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不力。

二、整改措施:

根据前一段时间自查、征求意见情况,局领导班子经认真研究,初步提出以下整改措施,请上级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1、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精心维护班子团结,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增强党性修养,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在团结方面为县(市)局班子和科室做出榜样。通过班子自身的团结,带动干部队伍的团结,在全系统形成团结一心谋发展、合力攻坚干事业的浓厚氛围。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重大问题的制度,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觉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4、按照要求,抓好党支部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党支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党建活动内容,提高党支部围绕本单位业务工作开展活动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5、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有利于优秀人才***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以及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努力造就能够坚持“三个代表”要求、适应民政改革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确保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事业后继有人。

6、重视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发展党员,对思想政治、业务水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表现较好的年轻同志指定专人按组织程序进行培养,为党组织增加新鲜血液。

7、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用好的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奖惩分明,用制度调动干部职工能动性。

8、加强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奉献精神,强化忧患意识,提高对当前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紧迫形势的认识;注意工作方法,加强和干部职工的沟通,尽可能地解决干部职工思想问题和生活困难,创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9、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正确处理调研质和量的问题,做到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多和基层干部交流,倾听一线干部的呼声,在解决好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多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0、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把主管的科室作为每个人的联系点,经求科室同志意见,随时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在班子会上沟通,提出解决办法。具体分工按照班子成员党政分工实行。

11、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保持良好的形象。模范执行上级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个人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和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凡是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到。管住、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化。拓宽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纠正缺点,完善自身,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注意抓好自身廉洁自律的同时,还要抓好队伍党风廉政建设。

12、不断完善和加大对基层民政业务培训力度,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尽可能多的组织对基层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今年将至少举办两期基层民政干部业务培训班和乡镇主管民政领导业务培训班。

13、组织干部职工努力学习民政业务法规政策,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面,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制宣传日、法律宣传月和日常的法制宣传活动,做好民政业务法规的宣传工作。逐步加大宣传民政法律法规的资金投入,创新形式,保证宣传效果。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8

关键词 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规定 法规范 参与 外部效果 程序性装置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建设正日益受到各界重视。到目前为止,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以分散的方式,分别针对行政法规和规章建立了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这些制度具体包括:①2000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当年7月1日起施行的《立法法》中关于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部分;②国务院于2001年11月16日分别以国务院令第321号和第322号公布,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其中两部行政法规分别设置了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或地方政府)规章的程序制度。此后,国务院的一些具有立法权限的部门以《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为模板各自制定了自身适用的行政立法程序规定,例如,当时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局令第33号的方式颁布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立法程序规定》就是其中一例。www.lw881.com在地方法制建设中,由湖南省率先展开的地方行政程序立法受人关注。作为湖南省地方政府规章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在第29条第4款对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的程序也作出了规定。

无疑,现行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是以具有法的外形(法的渊源)的规范,即“行政法规”或“规章”这些法规范为调整对象。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和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否能够全面应对所有的行政立法现象,尤其是否能够将我国大量存在的不具有“行政法规”或“规章”等法规范外形,但事实上具有与法规范具有同样规范性的“无名规范”全面纳入调整的对象范围之内,则尚属疑问。而且,在我国的行政领域中,属于后者的规范正被大量、普遍适用着。例如涉及范围广泛且引人注目的“限塑令”(有关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的一系列规范)中,尽管其涉及到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成员设置禁止性义务的事项,但观察各个行政机关颁布的相关规范,可见其形式各异,且其中也有采用“无名规范”形式而不是“行政法规”或“规章”的现象。另外,现行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所设立的“听取意见”等规定,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实现公众参与的功能,也需要作深入的分析考察。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我国国家层面上的现行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现状及问题的归纳,并在与日本新近的同类立法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和构建能够分析现代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应有调整对象的基本框架,并以此就我国未来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发展的应有方向作出了一定的评价和探索。

一、我国现行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现状

如上所述,作为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除了散在于各种类型的法律法规之中的零星规定之外,作为总则性的规范有《立法法》。该法律中设置有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部分。此外,针对特定的行政立法类型制定的较为统一的行政法制度有单行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归纳这些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的特征:

(1)就所设置的行政立法程序的整体而言,属于内部过程的外部展示。《立法法》以及两部行政法规所设置的行政立法程序基本上由“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等环节组成,每一环节采用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明确或设立相应的责任机构,继而具体设置该责任机构就相应的立法活动应该履行的程序性义务。这些程序性义务通常以诸如“报请”、“批准”、“组织”、“征求意见”、“报送”、“审查”、“签署”等等名称和方式体现出来,整个行政立法程序的过程表现为行政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的相继运行以及由此构成的流程。可以看出,这样的内容设置,其目的和作用无疑是在于强化行政组织内部在相应行政立法流程环节上所应承担的职责。

(2)第一次建立了具备外部化性质的程序装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法法》中有关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以及上述两部行政法规在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立法流程环节中,设置了“听取意见”(或“征求意见”)的程序性环节。例如,《立法法》第58条在起草过程,《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2条在起草过程、第20、21、22条在审查过程,《规章制定程序》第14、15条在起草过程、第21、22、23条在审查过程都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专家等社会成员意见的程序性要求。在作为行政立法权运行的整个过程的程序之中,这些“听取意见”环节,构成了一个法定的程序装置,使原本在整体上强化行政立法内部流程中各个环节上的职责的程序制度,具有了向国家机关系统之外的社会进行表述,同时也具有吸收社会意见的功能,使行政立法活动的过程由封闭走向一定的开放。同时,正是设置了这样的程序装置,使得原本居于行政立法活动的过程之外的国民等社会成员也能够利用这一程序制度,进入行政过程内部,向行政立法者表达意思,反之,相应负责行政立法的机关也可以因此获取外部社会成员的信息,修正或验证行政立法内容及活动本身的正当性。这种双向作用的立法程序制度结构,被认为具有立法民主的性质。

(二)问题

1.前提:“内部程序”中的外部化装置

从上述的概括中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成立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基本体现为强化行政组织内部立法流程环节职责的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立法过程的流程管理责任,注重的是行政过程的内部管理,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有关行政立法运营过程的管理程序制度,可以称之为“行政立法运营程序”(或“行政立法职责管理程序”)。具有管理程序性质的“行政立法运营程序”的作用限于行政体系内部,因此,其基本上属于内部性程序制度。

但是,“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的设置使原本封闭的行政流程管理制度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开放性。由于行政立法活动必须具有民主性和公益的性质,因此,在行政立法流程中设置这种开放性的法理装置可以让行政组织之外的国民等一定社会主体获得提出主张或进行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因此,在公益形成过程中,这类程序性制度装置改变了行政活动只有在行政过程的最终点才能够与社会相连接的体系封闭性(例如,在传统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中,只有“公布”程序环节才能使立法的成果对行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发生作用),“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可以使原本居于行政系统外部的国民等相应社会主体也能够在行政立法公布之前表达自身的意思,成为公益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正因为如此,当行政立法程序属于寻找、判断、体现和形成公益的过程时,“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就因此可能在行政立法程序中发挥协调外部社会主体所表达的意思,提出的各种利益诉求的作用。总之,“听取意见”等程序性装置将原本管理行政立法过程的“内部程序”具有了外部化性质。

2.问题1:内容与参与权无涉

尽管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中已经或多或少建立了外部化程序性装置,但是,这些“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的设立,严格而言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中行政权单向作用的性质。因为尽管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建立起了双向结构,使得国民等作为社会主体和行政立法者之间可以进行意见表达和吸收的活动,但是,由于这样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外形的层面上,对行政立法者如何对待社会主体所表达的意见,以及这种意见表达行为能够得到怎样的制度保障则并无明文涉及,因此,仅有这些规定还远远不能认定社会主体因此获得了意见表达的权利。

尤其重要的是,从行政立法者的方面看,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所设计的“听取意见”等外部性装置,基本上控制在行政立法者行使裁量权的范围之内。从相应的条文结构可知,“听取意见”条款的表现方式一般为两段结构:行政立法者应当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这样的条文结构中,前段对行政立法者设定听取意见的义务,后段设置了可采取的听取意见的方式。而这两段内容都是被置于行政裁量权的支配之下。

就前段而言,尽管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设置了行政立法者听取意见的义务,但从上述所列的相关条款中可知,这些义务履行的前提是在行政立法者认为立法内容涉及到“主要问题”、“重大、疑难问题”或相关社会主体的“切身利益”等情况。而这些由不确定法律概念所表述的情况,其构成要件是由行政立法者根据自主判断而设定的,因此,最终“听取意见”等意见是否应该履行,其需要行政立法者判断是否存在履行该义务等前提,即义务的履行需要以义务履行主体的行政裁量(要件裁量)为前提。进一步而言,考虑到这些条款所涉及到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存在于行政立法过程之中,其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涉,因此,无论行政立法者对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判断遭受到怎样的异议,都不能对此提起行政诉讼而付诸司法审查,因此,行政立法者对这些概念的判断,属于典型的自由裁量。

就后段而言,座谈会、听证会等是行政立法者“听取意见”时可以选择的各种方式,而被选方式的不同,决定着可以使用该外部化装置表达意见的社会主体也因此不同。换而言之,无论表达意见还是吸收信息,都是被限制在行政立法者通过裁量即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例如,按照目前已经成为惯例的做法,当行政立法者选择采用论证会的方式时,绝大多数被邀请的参与者可能是技术专家;当选择座谈会这种方式时,被邀请的参与者除了技术专家之外,还会扩大至一定范围的基层干部等人员;当选择听证会的方式时,则被邀请的参加者范围会较座谈会更为扩大,时常会顾及到可能涉及到的相应社会阶层的人员。

因此,从法律学的角度,即从权利义务的角度观察,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中的“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虽然具有了内外双向的表达和吸收的结构,但是,这种对外开放的制度结构在上述两重行政裁量的制约下,“听取意见”等程序环节明显具有单向的行政收集信息的功能,而除此之外,其是否还存在其他功能则尚待进一步的论证。在这样的程序制度中,作出表达的国民等社会主体是否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这种表达是否具有权利的性质。就上述部分的观察至少可以看出,目前,被听取意见的社会主体所居的地位属于“被邀请”或“被选择”的意见表达者,显而易见,其并非该行政立法程序中的权利主体,不享有向行政立法者请求参与至该立法程序中的权利。

3.问题2:对象只限于形式意义上的法

正如《立法法》第3章和第4章第2节,以及《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标题所表现的那样,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所针对的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即其所调整的对象是本身具有法的性质的规范。换而言之,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设置方式是由形式(法的渊源)而进入与此形式相关的内容,即首先,行政立法程序的调整对象是具有明确的法的外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在明确了这一形式要件的基础上,进而对制定具有该种形式的法设定相应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因此,可以说,目前已经建立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对象是严格地限定在“法”的范围之内。

但是,从实质上的规范性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除了上述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之外,许多的行政规定也同样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起着规范的作用。在现实的法律制度运行过程中,行政机关除了需要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具有“法”的名称的规范(有名规范)之外,时常还需要——而且越是复杂的事项和领域越是需要——适用不具有“法”的名称的行政规定(无名规范)。形成这种适用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着要规范和调整这些作为无名规范所涉及到社会主体权利义务的问题,并不是能够仅仅依靠对作为有名规范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建立起行政立法程序就可以解决。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仅仅限于在此范围之内建设行政立法程序法律制度,那么,无疑会将大量的实际上与行政法规或规章一样具有规范性,但形式上不具有行政法规或规章外形的“无名规范”置于法律制约的框架之外。这种形式化问题与实际功能之间的乖离的结果会导致了真正起着法的规范功能的行政规定却没有纳入行政立法程序的调整之中。因此,显而易见,仅仅从具有法的形式性出发,以各种具体形式的法为对象分别建立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则无法全面整体地建立起对实质上(而非形式上)具有法律规范功能的所有规范为调整对象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

二、近年的立法例——日本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主要内容

归纳上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笔者的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观察角度主要在于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系统与其外部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而言,本文由此关注的是:①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中是否设置有外部化程序性装置,这决定着社会成员对该程序的参与是否成为可能以及相应的参与权是否可以成立;②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是否以实质性的法规范为调整对象,这决定着其是否真正能够全面地调整权利利益,同时也决定着的参与是否具有实质性价值。

其实,观察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制度建设重点也就在这两处。从近年来的立法例看,日本2005年修改1993年颁布的《行政程序法》,其中新增加了被称之为“公开征集意见等程序”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以下简称“新设行政立法程序”)。这一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内容以及立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法动向,也可以佐证上述论点。

(一)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调整对象

日本的《行政程序法》成立于1993年。成立之时,该法律中被设定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处分(分别是对申请作出的处分和不利益处分,近似于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指导。这些内容都不触及行政立法制度。2005年该法律经修改,新设行政立法程序部分。

该新设行政立法程序首先在原来的《行政程序法》的条文中,增加了调整对象的条款(第2条第8项),划定了其所要规范的行政立法的范围。该项内容规定,行政立法程序所要规范的对象是“命令等规范”。而所谓的“命令等规范”是指内阁或行政机关制定命令(包含规定了处分要件的告示)或者规则、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以及行政指导指针。这些规范的内涵具体如下:

1.依据法律制定的命令(包含规定了处分要件的告示)或者规则

具体而言,作为该项调整对象的命令是指“依据法律制定的命令(包含规定了处分要件的告示)或者规则”。在日本的法律制度中,命令一词尽管具有多种多样的含义,但作为严格的法律规范而言,所谓命令是指政令(内阁制定的行政法规范,其效力优先于其他命令)、内阁府令(总理大臣制定的行政法规范)、省令(各个省的大臣制定的行政法规范)和规则(行政委员会、人事院、会计检查院等独立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范)。由于制定这些正规的行政规范必须具有法律的委任,因此,“依据法律制定的命令”的表述明确意味着无法律委任而制定的任何行政规则都不在“法令”之列。而且,命令本身还包含依据法律制定的告示。这里所谓的告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其意思或事实登载于官报上,正式告知不特定多数人的一种形式的规范。而“或者规则”中的“规则”,是指都道府县等地方公共团体的执行机关制定的规则。

2.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

除了命令与规则之外,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也是行政立法程序所规范的对象。《行政程序法》在1993年颁布时,其中专章设置了对“对申请的处分”的规定,其中第5条第1款要求“为了依据法令的规定判断是否给予申请请求的许可认可等处分,行政厅应制定必要的基准”。2005年,日本国会将此内容修改为“行政厅应该制定审查基准”,强化了行政厅的审查基准制定义务。新设的行政立法程序部分进一步将此与政令等行政命令置于同样的规范对象范围之内,要求其在制定过程中也需要服从下述的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等制度的要求。同时,该法律第2条第8项还增加设定了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的定义。依照该项规定,所谓审查基准是指“根据法令的规定,判断对申请之请求是否作出许可认可等处分时必须的基准”。所谓处分基准“是指根据法令的规定,判断是否作出不利益处分以及作出怎样的不利益处分时必须的基准”(第2条第8项第3目)。《行政程序法》在第3章对不利益处分所设置的程序制度中,颁布之时就要求“为了根据法令的规定判断是否作出不利益处分或作出怎样的不利益处分,行政厅必须努力制定必要的基准且予以公布”,2005年该项内容被修改为“行政厅必须努力制定处分基准并予以公布”,同样强化了行政厅的处分基准制定义务。

但是,《行政程序法》并不是将所有的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都置于规范的范围之内,其所针对的只是被公开的审查基准和处分基准(第3条第2款第6项的适用除外规定)。

3.行政指导基准

行政指导是日本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为了将此纳入法治主义的规范之中,1993年《行政程序法》专设一章,将行政指导也设置为调整的对象,并且规范的内容不仅止于程序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还扩展至实体内容。2005年,国会在新设行政立法程序部分,将“为了实现同一个行政目的,当需要对多个符合一定条件的当事人作出行政指导时,应该构成该行政指导共同适用事项的内容”,即行政指导指针也归入该程序制度调整的“命令等规范”对象范围之中。

由于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上述调整对象扩展了《行政程序法》1993年颁布的范围,因此也导致这些对象行为的主体也随之扩展。2005年新设行政立法程序所针对的行政机关的范围,不仅把原本不包括在内的会计检查院等也归入规范范围,而且广泛至国家层面上的内阁、各府和省、厅、委员会、人事院,以及由此涉及到的府省等的机关和职员。

(二)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基本原则及内容

新设行政立法程序主要体现为由8个条文构成的第6章。概括而言,在2005年修改的《行政程序法》中,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具体由一般原则、意见公开征集意见程序、对提出意见的考虑义务以及结果公示义务等部分组成。

1.基本原则

新设行政立法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在制定命令等规范时,必须遵守两项基本原则。

第一,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制定命令等规范时,相应机关必须使该命令等规范与构成其制定根据的法令的宗旨相符合。这里所指的“构成其制定根据的法令”,不仅限于委任命令规定委任根据的具体条款,而且还包括依据该命令等规范制定的制定实施制度的法令。同时,该原则还要求命令等规范与构成其制定根据的法令的宗旨相符合,这不仅仅是指与“法令的用词”相符合,而且要与从法令制定时相关的立法说明和讨论中可以认识到的宗旨相符合。

第二,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在命令等规范制定之后,相应的制定机关还因此承担着在此之后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必要时检讨该规范的内容以确保其具有合理性。这项基本原则要求行政制定的规范能符合时代变化的需要,始终处于良好施行的状态之中而不是一旦颁布之后就无视其之后规定的内容是否依然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相吻合。

2.意见公开征集程序

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由两个阶段构成,即初步方案公示阶段和意见提出阶段。

(1)初步方案公示阶段。新设行政立法程序首先针对制定命令等规范的机关设定了基本的程序性义务,要求在制定这些规范时,相应的制定机关必须预先公示该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是指将以命令等规范方式表现出的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料、规定意见(包含信息)的提交地址及为提交意见所设置的期间(即“意见提交期间”),广泛地征集一般的意见。

初步方案公示是一项程序性义务,必须预先公示的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必须具有“具体且明确的内容”,并且必须明示规范的标题名称以及构成其制定根据的法令条款,以此明确地表明了重视初步方案内容的基本立法立场。

这里,“具体且明确的内容”是该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对初步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其要求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所公布的初步方案内容须经充分反复研讨精炼而成,且普通的国民也能够容易地理解其内涵。反之,在公示的初步方案中内容不具体或部分内容不明确的情况下,即使在形式上初步方案已经被公布了,但仍然不能被认为已经履行了该项程序所要求的“公示该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义务。

由于行政立法涉及到的事项非常复杂,其中时常会存在与初步方案公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采用划一僵硬的处理方式,新设行政立法程序也设置了一定的例外情况,即设置了不适用上述初步方案公示程序的特别规定。这些规定有:①在公益方面存在紧急制定命令等规范的必要而难以实施意见公开征集程序时;②因规定有应该缴纳钱款的法律制定或者修改,需要就构成该钱款数额的计算基础的金额、比率和计算方法,以及其他有关该法律施行的必要事项,制定命令等规范时;③根据预算的规定,为了作出钱款的给付决定,需要就构成该钱款数额的计算基础的金额、比率和计算方法以及其他的事项制定命令等规范时;④根据法律的规定,经过内阁府设置法相关条款或者国家行政组织法相关条款规定的委员会等机关的合议而制定的命令等规范中,为了调整相反利益拥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根据法律或政令的规定,由各自代表这些利益拥有者或公益的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等机关经审议,认为需要制定政令规定的命令等规范时;⑤制定与其他的行政机关就实施意见公开征集程序所制定的命令等规范实质上属于同一命令等规范时;⑥根据法律的规定,就法令规定的适用或准用方面必要的技术性替换事项,制定命令等规范时;⑦因作为制定命令等规范根据的法令的规定被削除,由此当然必须废止该命令等规范时;⑧因其他法令的制定、修改或废止而就当然必须对规定所作的整理以及其他不需要实施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轻微变更,制定以政令所规定的事项为内容的命令等规范时。

(2)提出意见阶段

在初步方案公示之后,意见提出期间被设定为自公示之日起起算的30日以上。新设行政立法程序所设立的意见提出期间为至少必须的最短期间,如因具体的规范初步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征求意见的,则可以由相应的制定机关根据裁量权在30日的底限之上予以决定。但是,在两个例外的情况下,提出意见的期间可以不受该30日以上的限制。其一,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在制定命令等规范时,如存在不得已的理由而无法设定30日以上的意见提出期间的,可以设定30日以下的意见提出期间,但必须在该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公示之时明示相应理由。其二,在制定相应规范的过程中,当该规范初步方案在具有行政审议性质的委员会等机关的审议阶段已经实施了与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相同的程序的,制定该命令等规范的机关因此不受该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无需施行意见公开征集程序。

3.对提出的意见的考虑程序

在实施了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基础之上,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对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设定了对提出意见进行考虑的程序性义务,要求其必须充分考虑在意见提出期间内向其提出的,针对该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的意见。由于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目的在于广泛收集意见,从而为规范的制定机关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保障(信息收集功能),因此,基于同样的目的,对于征集到的意见,该机关负有应该对其内容认真考虑的义务。在此后的结果公示程序阶段,被公示的内容之一是“考虑了提出的意见之后的结果(包含已经实施了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与制定的命令等规范之间的差异)及其理由”,这一规定建立了对提出的意见进行保障的程序性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相应的规范制定机关对所提出的意见恣意地进行处理的情况。

4.结果公示程序

在完成上述的两个阶段的程序之后,新设行政立法程序还设置了结果公示程序制度。该项程序制度要求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在公布(没有公布的,作出公示的行为。第五款中的内容相同)该命令等规范的同时,必须公示一定的事项。这些事项包括:①命令等规范的标题名称、②该初步方案的公示日期、③提出的意见(没有提出的意见时,注明“没有提出的意见”)、④考虑了提出的意见之后的结果(包含已经实施了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与制定的命令等规范之间的差异)及其理由。

就结果公示程序的上述内容来看,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并没有要求规范制定机关承担针对具体的意见提出者作出个别的回答的义务。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在履行公示“提出的意见”时,可以不公示意见本身,而是公示对提出意见的整理结果或摘要,以替代该款第三项规定的提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中,该公示作出之后,必须立即在该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的办公场所以备置以及其他适当的方式公示该提出的意见。而当适用了意见公开征集程序之后决定不制定相应的规范时,该制定机关必须立即公示该项结果。此外,当涉及到不适用初步方案公示程序的特别规定时,制定机关在公布命令等规范的同时,还必须公示不实施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理由。而当公示提出的意见或者公示行为可能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时,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拥有其他的正当的理由的,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排除该提出的意见。

此外,根据意见公开征集程序中公示初步方案的例外规定,命令等规范的制定机关如可以不适用意见公开征集程序制定命令等规范时,仍然必须在公布该命令等规范的同时期内,公示命令等规范的标题名称以及宗旨,以及意见公开征集程序。

在公示的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同时做到国民容易掌握和行政成本低廉。新设行政立法程序从此双向要求考虑,要求规范的制定机关采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及其信息通信技术的方法,实施上述命令等规范的初步方案以及意见公开征集程序的实施结果等各项公示要求。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互联网的方式为公示的方法。

三、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问题——对应外部效果规范的程序性装置

(一)行政裁量过程:行政立法程序的基本特征

1.我国现行立法程序制度与日本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不同之处

归纳日本新设的行政立法程序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就程序制度而言,所谓行政立法程序并不是将所有在理论上或者在现实制度的归类上涉及到行政立法的所有程序,都作同等重要地、体系性地处理。正如该行政立法程序在《行政程序法》中被命名为“公开征集意见等程序”所表现出的那样,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内容,其一是从是否涉及到国民的权利利益的角度,及从实质上的规范性而非拘泥于形式上是否具有法的外形的角度出发设置行政立法程序的调整对象;其二是从如何确保国民拥有参与行政立法过程的机会,以及参与的有效性的角度设置行政立法程序的内容。其中,第二项内容是针对第一项的对象所设置,即,以“参与”的程序制度装置去制约具有外部效果的规范的制定过程。因此,归根结底,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调整对象的重点在于具有外部效果的规范。其中,政令、省令等原本就具有法的外形法规范,当然具有外部效果。而审查基准或裁量基准原本属于效力只是停留在行政机关体系内部的行政规则,行政指导指针甚至原本就不被承认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审查基准和裁量基准由于在现代行政中也具有了如同法一样的外部效果,因此,其也被纳入调整的对象范围之中。

与上述我国目前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所体现的特征,即强化行政组织内部在相应行政立法流程环节上所应承担的职责相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这种“内在”和“外向”方面的不同,其实反映了行政立法程序在制度设计上的两种思路或者思考的出发点,近代和现代法治主义中对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的不同认识。

2.作为实现“外在意志”的行政立法程序

就传统意义上而言,为了制约公权力的无限制和恣意的行使,以此确保个人自由,近代自由主义法律思想所树立的有关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主权者国民通过作为其代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制约公权力的行使。其中,国民只是通过立法机关的选举制度来反映自身的意志,而与此相应的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则完全是从政治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作为法律专家的法官或者行政官自律性地予以实施。这些专家具有最后的发言权,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的决定服从某种外在的意志而非他们自己的意志。在这样的近代法治主义的框架之中,适用或执行法律只是被广泛地定义为忠实地实现由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外在意志”,因此,在这种理念框架之中,法律的适用和执行的过程本身并不直接对作为社会成员的国民产生影响。也正是因为行政本身被作为一种机械地执行或适用法律的过程,行政机关的执行或适用行为就体现了法律所蕴含的意志,由此,在同一个层面上,行政机关也就可以垄断了行政立法程序中公益的判断权。行政立法程序中如何体现民主性及其所涉及到的公益性,则由作为行政立法前提的宪法或者法律的立法程序制度承担,作为执行或适用法律的行政立法,则自然承继了作为其前提中已经确定了的民主性和公益性。

顺乎上述的逻辑,同样作为具有立法机关所立法律的适用或执行性质的行政立法,在近代法治主义的框架之中,其运行过程也因此与作为社会成员的国民无涉,即行政立法过程本身不具有影响国民的权利利益的外部效果,立法活动所需要的民主性也由作为行政活动前提的法律(在其制定过程中)所体现。因此,对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建设,也就无须溢至外部,而仅需着力行政过程内部的严格管理即可。

3.作为裁量过程的行政立法程序

显而易见,上述对行政立法程序的认识集中于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方面。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其需要受到立法机关所体现出来的“外在意志”的制约。但是,在当今时代,上述实现“外在意志”的认识至少受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法律执行或适用,即对法律进行解释的结果本身并非只能推导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常常存在多义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学界对于上述的执行或适用现象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有关的学说指出,尽管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在外观上是根据法律作出的,但其形成过程具有广泛的裁量性质,“法的解释中存在着数项可能性,其中作出哪一项选择则受解释者的主观价值所左右”。与上述部分相比,尽管这一认识所针对的对象是相同的,但观察角度无疑是内在的,即从关注行政权与立法权乃至法律之间的关系转而关注行政立法乃至进行行政立法的行政机关内在的意志形成和表达活动。

另一方面,现代国家功能的扩展也导致了行政立法程序性质的变化。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国家具有的功能也不断得到扩展,由此法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中,现代国家功能的扩展进一步促进了裁量性质的变化和发展。与近代国家不同,由于现代国家的功能已经不只是停留在保障国民安全和维持自由交易秩序的范围之内,而是更多地直接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的而干预经济活动、向国民广泛地提供生活所需的服务。现代国家功能的这种扩展,也因此导致了行政立法方面的变化。至少,作为执行或适用法律的行政机关也因此扩展了在此过程中自由判断的空间。换而言之,行政立法程序已不仅仅是单纯机械地实现“外在意志”的过程,其已经成为行政机关自身的意志也可参与其中的裁量过程。

当行政立法程序具有了裁量过程的性质之后,包括行政立法在内的原本意义上的行政,其执行或适用法律的性质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换言之,作为执行或适用法律过程的行政立法程序,其结果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表现,即无论是否是法的形式表现还是其他形式表现,只要实质上的效果一样,具有外部效果规范的性质,那么行政立法程序的运行过程也如同法律的制定过程一样,都需要民主性和公益性的保障。但是,行政立法过程中所需的民主性和公益性,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机关本身的判断来实现。法律执行或适用层面上如何确保民主性和公益判断的包容性,开始成为现代国家中行政立法程序建设所面临的课题。总之,如何保障具有各种价值观和拥有各种自身利益的国民能够参与至行政立法程序中,防止行政机关单独性立法决定的恣意性,便是现代法治主义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对应外部效果规范的程序性装置

1.我国行政立法中的外部效果规范现象

随着我国国家和社会的不断转型,与此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建设也发展迅速。目前,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建设,其实已经不可回避地遭遇到上述的现代性问题。

就我国现行的实定法律制度而言,宪法第89条第1项规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立法法第56条也反映了同样的内容;对于规章而言,立法法第71条第1项要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该条第2项强调“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行政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总之,作为具有法的外在形式的“有名规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具有执行或适用性质的规范。

那么,如何理解所谓的执行或适用,就成为关键之所在。反观本文第一部分所整理情况可见,我国行政立法所具有的执行或适用的性质,在总体上其基本走向与上述近代法治主义的要求相近似。在理论认识上,这种现象是基于怎样的机理,其定位是否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所为,对此本文暂且不进行讨论,但不可否认,这种基本走向在客观上的表现无疑的确如此。

然而,在现实的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采用不具有法的外形但实质上具有法规范功能的行政规定,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尤其是在市场规制,同时又涉及到福利行政的领域尤为明显。例如,在对住宅建设实施经济性规制,同时又与经济适用房的供应紧密相关的宏观调控中,有关的行政机关采用了一系列行政规定来裁量性地设置具体的、具有法律上设定许可要件功能的规制制度。

从近期的一些地方和行政部门的立法活动中,行政立法程序所具有的裁量性质已经为相应的立法者有所认识。在相应的一些行政立法活动中,立法者也开始从程序的角度,应对那些虽不具有法的外形,但实质上具有外部效果,对国民等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有所影响的行政规定。尽管这些行政规定的问题并没有当作行政立法的问题加以对待。例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湖南省地方政府规章作出了规定之外,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裁量权基准”也设置了一定量的程序性规定。此外,见诸新闻报道的还有2004年2月4日,金华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推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此后,石家庄市、河南省、南昌市、厦门市等地也开始探索行政裁量制度。

显然,这些现象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其表明在现实的制度运行中,我国法律的适用或执行层面上也已经不可回避地遭遇到行政立法过程具有裁量性质、不具有法的外形的,但具有外部效果的“无名规范”已经实际在发挥作用、行政立法程序建设时必须直面这些现象等等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将具体的规制“标准”等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同时,一些法院的判决也已经令人关注地触及到了作为裁量过程的行政立法程序中实质意义上的规范问题。例如,顾荣双诉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普陀分局案的上诉审判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该判决中,针对政府部门所设的许可要件与表述法定许可要件的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关系,即沪商委[2001]63号文规定“浴池(浴室、洗浴中心)经营服务场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许可标准与《个人独资企业法》第8条第4项要求个人设立独资企业,应当“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的规定之间的关系时,上诉审法院认为:

“普陀工商分局适用的沪商委[2001]63号文系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上海市商业委员会及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1年4月共同,其作为当时主管本市商业的行政机关可以有关规范行业政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鉴于法律法规对‘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未作出明确规定,上海市商业委员会等出于对本市行政管理和相关行业运行发展的需要,确定浴池经营服务场所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并未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且该规定已经公布。该63号文件作为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可以作为本市工商行政部门认定相关行业必要生产条件的依据。普陀工商分局……适用法律正确”。

在该项判决中,上诉审法院首先肯定了法院可以对不具有法的外形的行政规定进行司法审查。在此前提下,判决确立了审查行政规定是否合法的三个要件,即文件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管辖事项范围要件)、与法律不抵触(法律优位要件)和公布(程序上的外部化要件)。其中尤其是第二项要件的确立,更是直接承认了行政规定具有外部效果。

2.外部效果规范与参与的内涵

(1)程序装置的种类与参与的关系

对应于上述行政立法程序的两种性质,即“作为实现‘外在意志’的行政立法程序”和“作为裁量过程的行政立法程序”,如何在其各自的运行过程中,设置有效的法律装置以正确且准确地实现其目的就成为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行政立法程序过程中,对应于各个环节的行政机关以及相关的公务人员,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度,通过设置诸如“报请”、“批准”、“组织”、“征求意见”、“报送”、“审查”、“签署”等等程序装置具体落实各个环节的责任,从而将法律规定的“外在意志”严格予以贯彻。这是对应于行政立法程序所具有的前一种性质的需要。但是,由于该观点中的行政立法程序只是机械地执行和适用作为其根据的法律,因此,经行政立法程序所立之法对社会成员的国民产生的外部效果,也归结于作为根据的法律。

当行政立法程序具有裁量过程的性质时,其所立之法发生的外部效果自然与裁量中行政机关的意志有关。同时,表现行政机关意志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从对国民的权利利益产生影响的角度,即不拘泥于行政规定的形式而是从实质上存在规范作用的角度观察,具有实际规范性质的行政规定,已经不仅限于具有“行政法规”或“规章”等名称的形式意义上“法”的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中,针对行政机关制定具有外部效果的,以及具有实质意义上“法”的功能的行政规定的程序,在其运行过程中设置保障外部国民参与的程序装置,则对应后一种行政立法程序性质的制度建设需要。

简而言之,从上述的类别关系中显而易见,行政立法中的第一种程序装置,着力于行政过程内部的环节清晰,责任明确;与此不同的是,行政立法中的第二种程序装置,关注的是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而第二种程序装置如具有从社会而非国家行政机关的角度保障社会成员提出主张的功能的话,那么这种程序装置就是作为国民的社会主体对行政立法程序的参与。因此,在现代国家中,就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建设而言,其关键可以归结为作为外部化程序性装置的参与制度如何设置的问题。

(2)参与与参与权

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指出,现行的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听取意见”等外部化的程序装置,具有收集信息功能。其需要解决的是有各个特定的具有法的外形的规范的立法质量,在这些规范各自法定的涵盖领域,其中自然不能容纳其他的不具有法的外形的实质性法规范的空间,因此,这些具有收集信息功能的程序性装置尽管也可以被称之为“参与”制度,但其并不必然需要与实质性法规范的制定相对应。

由此可见,当需要将具有实质性法规范的制定程序也纳入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调整的时候,所谓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外部化的程序性装置也并不只是单纯地具有唯一一种功能。上述的行政机关收集信息是这种装置的一种功能,而另一方面,当国民等社会成员以权利主体的身份,在与行政机关处于对峙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中时,外部化程序性装置就会成为对参与机会保障性制度,而其中,参与本身构成一种具有请求权性质的权利,相对的行政机关方面就负有应答的义务。由此可见,在行政立法程序中设置有外部化的程序性装置并不标志着有了社会成员参与行政立法的机会。

当然,从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应该清楚地看到,收集信息的外部化程序性装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这种装置改变了原本封闭的行政立法过程,使行政系统内部运行的这一过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收集性质的外部化程序性装置依然是由行政机关单方主导,服务于行政系统内部运行的目的,其最终是优化行政立法的成果,因此,在本质上其还是属于第一类型的行政立法程序装置,或者最多也只能看作是一种从第一类型向第二类型的转型过渡的制度转型标识。

因此,真正能够对应现代性的行政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政立法程序的过程中,建立起具有双向性质的,可以保障国民等社会成员参与的程序性装置。其中,作为参与者的国民并非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参与权的拥有者,是权利主体。

当然,就目前的制度发展和理论研究而言,参与权本身具有怎样的性质,在立法技术上如何构建并非容易之事,在目前的我国,无论是法律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对参与权的讨论和研究都还没有进行过真正深入的展开。因此,从比较法的角度看,日本学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为我国在建设相应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以及分析该制度中的具体内容时给予借鉴。

日本学者的具体方法是,针对《行政程序法》中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规定,结合作为该制度前身的内阁决定《有关规制的设定、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提出程序》(被称之为“公众评价程序”)的行政措施制度,以及与此相类似的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apa)中略式规则制定程序(informalrulemakingprocedure)的内容,从中归纳出构成行政立法程序的四个阶段程序,并由此总结出各个阶段中行政机关被设定的具体义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这些义务推导出参与权的具体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行政立法程序由四个阶段的程序构成。第一,行政机关公布初步方案和相关资料的程序;第二,行政机关就已经公布的初步方案,向有利害关系的国民提供提出意见机会的程序;第三,行政机关考虑拥有利害关系的国民提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意思决定;最后,行政机关对提出的意见归结出自己的考虑结论。该考虑结论中,包含行政机关对行政立法所拥有的正当化根据。

对应这四个阶段的程序,行政机关承担着相应的程序义务。第一,公布初步方案的全文或大纲,同时公布相关的资料的义务;第二,根据提出意见的方法,必须向利害关系人提供参与相关立法过程机会的义务;第三,检讨提出的意见的义务;最后,行政机关最终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时,需要说明该规范的根据以及目的的概要。与这些义务相对应的,是国民所拥有的参与权。

必须注意的是,参与权本身并不是一种可以决定和拘束行政机关作出判断的权利,而是要求行政机关进行正当且慎重考虑的权利。其具体的构成相应是:①初步方案、资料的公开请求权;②意见和信息的提出权;③正当考虑要求权;④接受对意见个别处理(考虑)的权利;⑤考虑结果回答领受权;⑥程序再履行请求权。

四、结语

我国目前在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建设方面,尚需在如何针对实质上具有外部效果的“无名规范”、如何设置具有参与权保障作用的外部化程序性装置等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社会发展契合的过程,其实,日本的新设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也不是一举而成的。

1993年日本国会颁布《行政程序法》,虽然使日本划时代意义地具有了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但该法律优先在与国民的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行政处分、行政指导和备案等领域中,设置了以对申请的处分、不利益处分、行政指导和备案为立法对象的行政程序制度。基于当时的立法状况,国会将行政立法程序作为一个立法课题留待其后解决。

其后,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1998年《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第50条第2款提出“政府为了在政策形成中能反映民意,以及确保其过程具有公正性和透明性,应该有效利用和建设在进行重要政策的立项阶段,公布其宗旨、内容以及其他必要的事项,广泛征求专家、利害关系人以及其他国民的意见,并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制度。”之后,作为规制改革的一个环节,日本内阁在1999年3月23日,以内阁决定的方式公布《有关规制的设定、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提出程序》,建立了被称之为“公众评价程序”的行政措施制度。该项内阁决定认为,在设定、修改或者废止规制制度,因而需要制定相关的政令、省令等规范的过程中,作为规范的制定者的行政机关应掌握国民的各种意见、信息、专业知识,而获得这些意见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本身必须确保公正和被提高透明性。因此,该项内阁决定建立起了相应的公正评价程序制度,要求在设定、修改或者废止规制的意思决定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将方案广泛地向国民公布,并在考虑了国民所提出的意见和信息的基础之上作出意思决定。

2004年3月19日,内阁作出《规制改革·民间推进三年计划》,要求“总务省总结行政程序法施行10年以来的运行状况,迅速修改包括行政立法程序在内的行政程序法。与此同时,对规制的设定、修改和废止所涉及到的公众评价程序的法制化问题进行检讨”。以此为契机,总务大臣于同年4月成立“行政程序法检讨会”。同年12月17日,“行政程序法检讨会”提出《行政程序法检讨会报告》。在该报告基础上形成的行政程序法修改案于2005年3月11日经内阁决定提交国会审议。2005年6月10日和22日分别经过参众两院的通过而成立,6月29日公布。

在这个立法过程中,上述1999年3月23日建立“公众评价程序”的内阁决定,审查基准、处分基准和行政指导指针纳入“公众评价程序”,将只是把政令、省令等具有法的外形设定为“命令制定程序”调整对象的1983年(有关行政程序立法的)《法律案纲要(案)》大大推进了一步,而新设行政程序立法其实是将该内阁决定法制化的结果。从该段立法历史中可见,正是“规制”具有实际对权利利益的作用,所以内阁决定也从实质的法规范功能的角度建立了“公众评价程序”。这一历史的转折点极其重要。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9

自=月初以来,区财政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核心,以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作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财政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为主题,按照《+++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教育活动已进入查摆问题阶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查找自身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方案,促进财政局机关作风建设。我们以“找问题、查原因、定措施、促作风”为主题,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畅通意见征集渠道,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和干部群众对财政局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检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情况。

从各方面征求意见情况看,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财政局党组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班子,能够带领干部职工争创一流的业绩,在财政工作的各个岗位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任务。领导班子成员作风正派,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齐心合力,为财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各自的聪明才智,给全局干部职工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在对征求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汇总的基础上,找出了领导班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开拓创新还需进一步加强,掌握政策、了解政策不够全面,对政策的了解仅限于自己分管工作部分,不是自己业务范围的,不想学,也不愿去学;政治业务学习劲头不足,满足于现状,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基本能应付了,不愿深入学习;

二、局内制度健全,但有时执行不够到位;

三、参加上级培训较少,横向交流不够;

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较少,有关财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五、业务学习组织不够经常,对基层业务培训较少。

针对以上的不足,拟定了几项整改措施如下: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

一要健全学习制度。根据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认真落实,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二要丰富学习内容。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现代财政业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金融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三要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领学相结合、讨论交流与专题辅导、观看录像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政治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外派挂职锻炼及高层次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四要注重学习效果。每人都要建立学习笔记,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撰写体会文章或理论文章。每人每年记学习笔记不少于=万字、撰写体会或理论文章不少于=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精学、深学上下工夫,在指导实践上做文章,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五要加强督促检查。成立学习督查小组,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重点检查学习笔记、体会或理论文章记录上报情况,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的内容。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建立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倡导班子成员挤时间自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形式多样,在自觉性、经常性、实效性上狠下工夫。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健全理顺各种会议制度,定期及时召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中层干部会议,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克服和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着想,多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多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遵守廉政承诺,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防范教育,从腐败案例中认真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为普通党员干部树立榜样。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端正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要建立干部培养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优化干部成长环境,加大选拔培养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培训、多岗位锻炼等形式,给干部进步创造有利的机会和条件。三要实行轮岗交流制度。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定期选择部分岗位,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轮岗交流,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建立干部监督责任制,领导干部负责对分管股室长的监督管理,股室长负责对本股室干部职工的监督管理。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及时严肃的批评和抑制干部职工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规章制度征集意见篇10

一、在市区行政区域内,因实施依法批准的征地行为而发生的征地补偿标准争议的协调,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市人民政府设立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办理征地补偿标准争议的协调事宜。市级组织实施征地的,由市协调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征地补偿标准争议;柯城区、衢江区组织实施征地的,分别由两区人民政府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事宜。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有关村级组织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标准争议的协调工作。

三、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

四、市、区人民政府在组织实施征地方案时,应当在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告知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地上附着物(除房屋外)、青苗的所有权人对征地补偿标准的异议有申请协调和裁决的权利。征地补偿标准协调和裁决期间,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

五、本办法所称的申请人是指被征收集体土地及地上附着物(除房屋外)、青苗的所有权人。对土地补偿费的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协调申请;对地上附着物(除房屋外)或青苗补偿费有争议的,由地上附着物或青苗所有权人提出协调申请。

六、申请人对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可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日内,向相应协调机关申请协调。

七、申请人申请协调,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协调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证或其他权属证明;

(四)因协调需要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申请人委托人提出协调申请的,人不得超过人,并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等相关资料。

八、协调申请书应当有明确的申请人、被申请人、协调的具体请求事项及事实、理由与依据。

九、协调机关收到协调申请书后,在个工作日内进行材料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理由。

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书面告知不予受理:

(一)不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期限和程序提出协调申请的;

(二)不符合本办法申请人资格的;

(三)申请人材料未提交或提交不全,经书面告知后,在规定期限内未补正的;

(四)同一事项经过协调后又以该事项再次申请协调的;

(五)申请协调的事项已经过行政机关裁决的;

(六)其他不属于征地补偿标准争议的。

十一、协调机关自受理协调申请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向被申请人送达协调申请书副本和答复通知书。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答复通知书之日起日内,向协调机关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证据材料。

十二、协调机关应对申请协调事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调查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调查应制作调查笔录。

十三、协调机关在召开协调会前个工作日内,将协调会的时间和地点告知申请人与被申请人。

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协调的,视作撤回申请。

十四、协调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读协调纪律和协调工作要求;

(二)听取申请人陈述意见;

(三)听取被申请人陈述意见;

(四)听取有关单位意见;

(五)核实证据资料;

(六)主持人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提出协调意见;

(七)询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是否愿意按照主持人提出的协调意见,协商解决争议事项,或终止协调。

十五、协调机关应当自受理协调申请之日起日内组织协调,并制作协调笔录。协调笔录应当由申请人、被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十六、经协调一致的,协调机关应制作和解协议书,由协调机关、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共同签字盖章;协调不成的,协调机关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协调结果、向省人民政府申请协调或裁决的途径和期限。申请人可自收到告知书之日起日内向裁决机关申请裁决,并将申请书直接递交裁决办公室。

十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协调并作出终止协调决定书:

(一)受理协调申请后,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经协调机关协调,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达成一致意见的;

(三)申请人撤回申请的;

(四)经审查不属于征地补偿标准争议情形的。

十八、因情况复杂等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协调处理意见的,经协调办公室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日,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十九、协调机关受理协调申请,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协调工作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二十、因征收集体土地而对房屋实行拆迁的补偿、安置有争议的,不适用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