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垃圾分类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11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1

关键词:垃圾回收;绿色;环保;旅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13

1西南地区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

从近几年的社会报道中可知,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不到位已经是很多景区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与景区管理体制有关,也与景区的商户和游客有很大关系。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主要对西南地区的磁器口等十个景区的垃圾回收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1.1景区自身管理对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景区自身管理对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垃圾桶设置上看,部分景区垃圾桶设置的数量和游客人数不相符,存在间距过大或过小等放置不科学问题;垃圾桶的设计未能兼顾观赏性与实用性,且垃圾桶指示标准模糊。二是清扫制度方面,大多数的景区采用的是一人全班制,清扫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不高,这将降低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宣传、检察力度方面,部分景区在内部有较多的宣传标语,缺少对环境的检查监管。

1.2景区商户对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旅游景点的垃圾更多的来自于景区内的商户而不是游客。尤其是餐饮业和酒店等行业,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且不主动清理。但相关部门却未对这一社会现状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景区对商户疏于管理。

1.3游客对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的影响

一般来说游客在景区旅游留下的垃圾主要是食品包装、餐盒、竹签、水瓶和烟头等。游客的素质影响了他们是否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的游客会将垃圾扔到垃圾桶中,但是部分中老年人会因生活习惯等原因不能将垃圾合理的放入垃圾回收处。

2优质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经验

2.1丽江大研古城景区

在黄金周7天时间里,大研古城共产生了近300吨垃圾,平均每天42吨。但城内基本看不到垃圾成堆的现象。大研古城一天安排三批环卫工人轮班倒,这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压力。对于景区内的商户,集中时间倾倒垃圾,并规定了垃圾存放区域。环卫公司每天出动13辆垃圾清运车,分时段清运垃圾。在垃圾桶的设置上,密度大数量多,随处可见爱护景区环境的标语。

2.2阿坝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景区在全国率先采取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拆除了沟内所有经营场所,实现了游客“沟内游、沟外住”。还实现了景区内污染“零排放”,导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资源调查,建成了生态监测站。游客中心统一设置购物点,集中管理的方式很好的保护了景区环境。

3关于景区垃圾回收处理的建议

3.1科学设置垃圾桶

权衡景区游客数量与产生的垃圾数量,避免垃圾桶设置过密或过疏,在人流量大的路口多设置垃圾桶。在垃圾桶的设计上,以实用为主,尽可能的兼顾垃圾桶的美观性。垃圾桶上的标示应更详尽,以引导游客分类投掷垃圾。景区的垃圾种类相对单一,可针对景区垃圾类型设计新型垃圾桶,便于景区垃圾的回收处理。

3.2合理安排清扫制度

建立合理的清扫制度,科学安排环卫工人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可将景区的门票收入中的一部分作为环卫基金,提高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建立志愿者组织,募集志愿者在景区清扫压力过大时,缓解环卫工人工作压力。

3.3加强对商户的管理

对景区内的商户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景区商户的数量和经营场所的面积,要求商户对其经营所产生的垃圾实施清洁包干。设置集中的商业区,便于对景区商户的集中管理。建立商户评估机制,对于不能执行景区要求的商户进行处罚。在环境维护上,发动商户主动参与到景区环境维护工作中来,对于在环境维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商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3.4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对于能很好地维护景区环境,将垃圾自觉扔至指定位置的和能主动捡拾乱扔的垃圾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奖励纪念品或直接进行现金奖励等;对于破坏景区环境的游客进行一定的处罚,如义务捡拾垃圾等。

3.5提高游客环保素质

要想实现旅游垃圾最终处置量最小的目标,就必须从游客这个源头,减少旅游垃圾的产量,这是提高解决景区垃圾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应在景区内多设置关于爱护景区环境的标语,并通过景区门票、户外广告、播放环保视频等方式加强宣传,引起游客的重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素质是最有实施性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2

为加快推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xx〔20xx〕xx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皖政办秘〔20xx〕xx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九部门《安徽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x督〔20xx〕xx号)、《xx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xx政办〔20xx〕xx号)、《xx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xx〕xx号)等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0年,全区所有公共机构(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区管的文化展览馆、旅行社、宾旅馆、车站、码头、体育场馆、饭店、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芙蓉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覆盖率达到90%。

2021年,非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覆盖率达到95%。

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实现全覆盖。

二、分类标准

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普遍实行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居民居住区以及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车站等一般实行四分法;公园、广场、城市干道、体育场馆等公共区域可根据垃圾产生的实际情况实行除餐厨垃圾(易腐垃圾)之外的三分法;农村按“生态美超市”要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三、职责分工

区城管执法局:负责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配套政策,部署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了解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督促和考核。负责对本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负责区餐厨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区建筑垃圾调配厂(堆放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生活垃圾的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管理和处罚。

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负责指导、协调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考评内容和城市文明创建督查内容,协调指导驻区单位、相关志愿者组织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委统战部:负责指导促进宗教团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全区宗教活动场所有重点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和管理。

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负责相关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

区文旅体局:负责推进落实全区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并督促区管文化和娱乐场所、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民宿、体育场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并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星级酒店、绿色酒店和星级旅游景区评比的内容之一。

区教育局: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宣传教育。负责区属中小学、幼儿园等本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在区职业等院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区科技经信局:督促工业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在消费品生产领域反对过度包装、倡行适度包装。负责鼓励促进低碳、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区民政局:负责本系统及区办养老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助乡镇做好乡镇辖区内养老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查。

区司法局: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制度的合法性审查。

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指导和督促各职能单位落实资金保障。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所需用地指标的落实;负责协调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和选址,协助城管部门确定环卫专用车辆停放及垃圾收集设施设备置放的用地范围。

区住建局:负责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负责督促落实建筑工地及项目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本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指导督促公交场站、客运场站等公共场所和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牵头落实农村“生态美超市”建设。

区商务局:负责督促落实超市等商业综合体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构建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两网融合”。

区卫健委:负责医疗机构等本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督促落实餐饮服务单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负责协调指导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共享平台。

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指导有害垃圾的规范处置,加大对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单位的监管,督促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单位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负责组织发动环保志愿者和社会各阶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督促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太平经济开发区:负责本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甘棠镇:负责无物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协调、督促、指导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助区住建局做好有物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

各乡镇:研究制定本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措施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应急方案,负责指导并落实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工作;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村、社区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管执法局,配备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太平经济开发区要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开展社区共治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

(二)加强宣传教育。

编制垃圾分类科普手册,制作公益展板,依托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设置专栏、开展访谈等形式,全方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党校,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学校,组织开展区属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发挥“大手拉小手”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景点景区工作,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志愿服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提升宣传成效。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示范点,开展垃圾分类、焚烧终端开放日等活动,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投放正确率。

(三)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分类收集容器,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黄山区餐厨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2020年6月底前投入运行。

(四)落实资金保障。

区财政局要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纳入各单位财政预算,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五)强化督查考核。

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城市文明创建督查内容,制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定期公布工作进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关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绿金、品质”发展战略,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区重拳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xx年以来生活垃圾处置情况

目前,全区范围内全部实现环卫市场化(包括渠沟镇单独招标部分),各保洁公司和相关企业共布放各类垃圾分类桶xx只,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统一收运、集中处置。20xx年收运生活垃圾xx吨(其中渠沟镇xx吨),日均收运量约xx吨。收运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至宇能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配合国瑞公司(餐厨废弃物处理厂),与全区xx多家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运协议,20xx年共收运餐厨垃圾xx吨,日均收运xx吨。收运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为100%。

二、主要做法

把控六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分类宣传、分类利用,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

由市场化公司配合区城管局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在无物业小区黎苑一期、f组试行垃圾分类工作;

街道办事处、大型宾馆摆放垃圾分类宣传展架160套,制作宣传折页3000张、垃圾分类围裙1000条、垃圾分类宣传手提袋3000个、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00张、垃圾分类宣传绶带60条、垃圾分类志愿者马甲40件、垃圾分类练习簿4000本、笔袋2000个,垃圾分类进校园开展活动26次;在市电视台、报社及工作平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20余次报道,并组织区产业园30家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会。

(二)简便易行,解决“怎么分”的问题。

按照“四分类”办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处置。其中“可回收垃圾”由物资回收公司(站)收购进入物资回收网络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其他垃圾”运至宇能电厂进行焚烧发电;

“餐厨垃圾”由国瑞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采取暂时贮存,统一交由环保或相关部门处置,医疗垃圾交由龙铁医疗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建章立制,破解垃圾分类长效难题。

1.强化领导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组建垃圾分类办、餐厨办、城管驻环卫执法中队等部门,组织实施垃圾分类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率先进行。

2.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主体作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全区动员,齐抓共管。努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创卫等活动中,促进居民自律,强化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

3.加大监管力度,力促回收质量。自2019年以来对辖区的餐饮企业进行回访督查,对有问题的商家下达整改通知书21次。开展夜间巡查综合执法142次,其中与市局联合督查29次,查处非法收运车6辆,增收餐厨废弃物1吨。

4.建立专门队伍,形成专业引导。要求每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成立督导员或志愿者服务队伍,负责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居民和干部职工正确分类、准确投放。

5.落实工作要求,推广“双规”模式。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和《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的精神,在主城区的主次干道和居民小区逐步减少分类垃圾桶的布放量,建立生活垃圾投放(宣传)点,采取“双规”的办法收集垃圾,即:居民和商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交投分类后的垃圾。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3

一季度:市级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四边三化”行动年度推进计划,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内容、主要项目和工作要求。各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在全面调查摸清辖区内“四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四边三化”年度推进计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全市重点开展“四边”洁化专项行动,清除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可视范围内各类垃圾,基本消除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开工建设60%以上绿化工程;完成河道整治15.0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1个;培育3个以上景区“三化”工作试点。二季度:开展“四边”洁化检查、暗访、督导,巩固洁化专项行动成果。重点完成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用地及外缘起向外200米范围内(包括建筑控制区)的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完成90%以上绿化工作任务,新建森林通道460公里以上,绿化面积7500亩以上;完成河道整治35.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2个;推进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三化”工作。三季度:继续开展“四边”洁化检查、暗访、督导,完善洁化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全市和三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修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组织对各县区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督查检查,初步建立市、县区两级长效管理机制;完成河道整治61.2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3个;深入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三化”工作。四季度:全面完成全市“四边三化”行动年度推进计划目标任务,组织对县区、部门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检查考核,迎接省对我市“四边三化”工作年度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主要任务

(一)推进公路边洁化绿化美化。以“一种三清”为重点,依法彻底整治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乡重要道路沿线环境,全面深入推进公路沿线“三化”工作。清理公路沿线垃圾。清除国省道公路、县乡重要道路沿线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整治非法废品收购点,编制实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规划,消除建筑控制区内外的各类垃圾,提高公路沿线环境的洁化程度,可视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清理公路沿线违法建筑。彻底拆除或清除国省道公路沿线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违法搭建、废弃建筑物、地面构筑物和桥下违法堆积物及设施,控制区外可视范围内的破旧建筑、无序广场、废旧品回收站(点)等场所整治到位;清洁或粉刷保留的建筑和沿线建筑物立面,提高公路沿线环境的美化程度。清理违法和无序非公路标志标牌。着力整治各类非法户外广告,制定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等长效管理机制。对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沿线未经许可设置的违法非公路标志标牌,责令产权单位拆除;对倾覆、倒塌、结构受损或有结构安全风险的,责令产权单位立即拆除;对经许可设置的版面破损、结构锈蚀的非公路标志标牌,责令产权单位尽快修复;已到许可期限的,原则上不再办理延续许可;尚未广告的,责令产权单位公益广告;整治期间严格依法办理新增非公路标志标牌许可,严格控制新增数量,原则上不新增非公路标志标牌。经整治,拆除广告总量的50%以上,其中高速公路6月底前完成、普通国省道12月底前完成。完善提升公路沿线绿化。结合国省道改建、边坡复绿和补植及高速公路星级文明服务区创建等工作,重点改善申嘉湖高速栅栏内绿化现状,对104国道、318国道、06省道、09省道、11省道以及湖薛线、滨湖大道、梅灵路、长洪公路等国省道、一般公路沿线缺株断档的林带林网进行补植,实现沿线宜林地段绿化覆盖率达到95%,平均单侧绿化宽度达到15米以上,形成隔离栅内与隔离栅外建筑控制区内两条层次分明、有序结合的绿化带。完成G50沪渝高速与G104京福线段示范路段的创建。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贸粮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工商局

(二)推进铁路边洁化绿化美化。改善铁路沿线及车站环境卫生。加强铁路防护栅栏内外的垃圾清理,提升清扫保洁质量,建立健全保洁制度。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内禁堆垃圾及污染物。加强市境内沿线工区环境和站容站貌整治,加强车站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理专业管理,及时捡拾清扫车站垃圾并实行垃圾袋装化,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做到站台和站前广场无垃圾、污垢、口香糖、烟头、水渍等。完善提升铁路沿线绿化。消除宣杭线林带断档缺口,平均单侧宽度达到10米以上,对宽度不达标宜林区段进行绿化补植。完成高速铁路绿化8公里、绿化面积255亩,普通铁路绿化补植面积16.2亩。完成宁杭高铁绿化,平均单侧绿化宽度15米以上。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绿化种植维护责任网络,分项划分责任公里,实行责任公里负责制。坚持种养结合,实现铁路沿线常青有花、整齐美观、林带不断、以林护路的目标,形成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绿色长廊。依法打非治违。以打击违反《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430号令)的行为为重点,加强打非治违。依法处置非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清除铁路线路两侧、车站周围安全保护范围内非法建造危险品生产、加工、存储、销售场所,杜绝违法在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范围内采矿、采石、采砂、抽取地下水、堆放易燃易爆品或进行爆破作业。依法处置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种植影响铁路线路安全和行车瞭望的树木等植物,向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排污、排水、倾倒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在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各1000米范围内围垦造田、抽取地下水、拦河筑坝、架设浮桥及修建其他影响或者危害铁路桥梁安全的设施等各种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铁办)责任单位:德清县政府、长兴县政府、吴兴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工商局、铁路有关单位

(三)推进河边洁化绿化美化。深入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加大河道保洁力度。通过人工和配备机械化设备相结合,对河道和堤防进行清理和保洁,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定时定点清理和收运,实现河道保洁范围内“无杂草、无垃圾、无漂浮物、堤岸整洁”的目标,完成河道保洁522公里。提高保洁工作质量,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进一步落实责任、人员、经费,定期对河道洁化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巩固提升保洁成效。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通过水系沟通、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治理措施,完成河道整治86.5公里,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格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加强对西苕溪安吉段等河段采砂的监督,加大对非法采砂查处力度,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完善提升河道沿线绿化。重点做好梅湖线、余英溪、浒溪、长兴港、长湖申等航道的绿化工作。南浔区、安吉县分类重点推进一般河道两侧绿化工作,提高河道堤防绿化效果,达到美化和景观化的要求。完成主要河道绿化32.3公里、绿化面积699亩,其他河道绿化168公里、绿化面积2287亩。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建设局、市港航局

(四)推进山边洁化绿化美化。集中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治理位于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完成“四边”区域10个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其余7个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产矿山三化水平。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平台,对山边可视范围内生产矿山的废弃剥离物、办公区及生活区设备设施的乱堆乱放现象进行全面整治,对矿山生产区的粉尘易发区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升矿山洁化水平;对山边可视范围内的临时边坡要求及时治理,终了边坡及时复绿;对堆土场、办公区及生活区适当绿化,提升矿山绿化、美化水平。严格新设立经营性矿山。严格按照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和采矿权设置方案要求新设置矿山,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1000米内可视范围,除因工程施工需新设立采矿权和探矿权转采矿权外,原则上不得再新设立露天开采的采矿权,地下开采的采矿权需先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才允许设置,把有绿色矿山建设经验作为准入条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考核办法、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和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制度。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3000米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性矿山,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完成县级以上绿色矿山创建5个,应建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50%,最大限度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四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矿治办、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五)推进景区洁化绿化美化。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旅十景)为重点,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品质。全面整治景区环境。坚持a级景区标准,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加强旅游景区卫生秩序管理,督促景区做到区域内无乱堆、乱放、乱建、乱摆,垃圾箱分类设置,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确保游览场地清洁、美观。加强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空气质量清新、无噪声污染源、地表水清洁无污染。做好景区环境治理,重点加强景区对外交通道路沿线破损山体修复、广告路牌规范、道路洁化绿化美化工作,提升通景道路沿线景观形象。做好景区周边村庄垃圾清运、房屋立面整治等,全面改善景区周边环境面貌。做好景区周边河湖水面漂浮物清理、保洁、生态护岸、河岸绿化等工作,恢复河湖自然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景区提升改造。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提档升级,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往景区道路的路面、旅游标志等。督导景区保持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各项设施设备外观完整、功能完好,垃圾箱(桶)、果皮箱等污物收集设备外观整洁、造型美观、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规范设置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做到设计精美、特色突出、种类齐全。合理设置道路指示标牌,危险路段和复杂路段设置安全警示牌和信息提示牌,规范停车场停车线、停车分区和回车线设置,确保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强化景区综合管理。完善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督促和引导景区严格执行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标准,巩固提升景区环境、卫生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景区环境卫生保洁、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景区基础设施更新完善等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景区环境整洁优美、景区设施规范齐全。牵头单位:市旅游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商局

(六)推进城乡区域洁化绿化美化。以建设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完善规划、加强管理、提升水平为重点,推进城乡“四边三化”工作。完善实施有关规划。各县区结合城市化发展推进的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并严格按照规划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和园林绿化工作。认真实施乡镇总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加强城乡区域洁化。加强城区道路环卫清扫保洁,提升清扫保洁质量,生活垃圾及粪便全部密闭储存清运,日产日清,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本级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加强村域内(尤其是原乡政府所在村和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村)保洁工作,村域内无成堆垃圾,路边无明显零星垃圾,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无垃圾。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模式,生活垃圾全部密闭储存清运,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无垃圾飘扬、污水洒漏现象;各类环卫设施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垃圾房、箱、桶内垃圾不外溢。加强乡村道路环卫清扫保洁,乡村道路实行专人保洁,健全保洁制度。加强扬尘治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规范化建设,加大道路二次扬尘治理力度。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加强高速公路入城口的绿化建设和穿城铁路、高架两侧的防护绿带建设,加大对南高速口、北高速口、环渚高速互通及东门入城口连接城区道路的绿化整治和养护管理,美化城市环境。积极推广两侧建构筑物、屋顶、墙面、立交等立体绿化,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植物,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努力打造“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深入推进沿线乡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大力种植乔木和乡土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交通沿线村庄绿化格局。加强交通沿线村庄立面整治和景观设计,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美化景观。牵头单位:市建设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保障措施

强化考核指导。把“四边三化”行动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的综合考核,纳入县区、部门生态市建设考核。各县区要加强对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实行定期检查督办通报制度,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工作任务。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县区的指导督促,建立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牵头单位每季度开展“四边三化”专项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各责任单位要抓好督查落实。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4

关键词:垃圾分类;结构性困境;环保;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94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环境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生活。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环境的问题,我国也在为改善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两年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第一次被提出来。在这以后,主席又多次在会议中提到了环保的问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为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垃圾分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垃圾分类处理作为节能环保产业中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可以减少垃圾的处置量,改善环境质量。主席在2016年12月21日主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更是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纳入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因此,为了应对在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中所出现的问题,缓解环境压力,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以安徽省为主体,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外部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我国以后垃圾分类的回收开展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现今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垃圾问题日趋严重,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环保和节能的意识,转变现在的垃圾投放的行为,对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减环境压力,而且能够节约资源,进行废品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垃圾分类还能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因焚烧垃圾带来的“二次污染”以及能源浪费。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因此,研究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对于省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处理并没有普遍实施,这是由于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限制,近几年也只是在部分地区开启试点,但是结果却并不是很理想。从2003年开始,安徽合肥便在研究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在2011年,合肥市选择了部分小区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5年后,这些试点的小区垃圾分类却渐渐停止了。这次垃圾分类试点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垃圾分过了类,垃圾车在装垃圾的时候又混着装,这对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合肥的垃圾处理厂并没有完成建设,这对后期的垃圾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2016年4月合肥重启了垃圾分类试点,总结出原先垃圾分类试点失败的原因后,这次合肥的垃圾分类试点运用了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加上合肥的垃圾处理厂已经建设完成,垃圾分类的后期处理的问题也解决了。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后,居民还能够进行积分,然后用积分兑换礼品,垃圾袋也是免费发放,这都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3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问题。垃圾分类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本文将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阐释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然后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其他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人口结构困境

不同的社区在垃圾分类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社区的人口结构是影响垃圾分类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使得我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不断上升。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徽省东部地区的不少人进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安徽南部地区务工。很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在社区租房生活,成为社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两个图是2015年合肥市的人口结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的流动人口很多。作为安徽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合肥,近几年,它的教育、科技,还有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政府积极筹建的部级滨湖新区……这些发展规划更是为合肥吸引来了更多外来人口的流入。

表1是调查通过合肥市相近的四个社区的相关数据。在外来人口比例上第四社区比例最少为29.5%,第三社区比例最高为40.7%,第一、第二社区分别为32.4%和36.4%。四个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第四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最好,分类投放率和投放准确率都比较高,第三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最差,一、二社区的分类效果相对较差(见表1)。

从表中可以得知,外来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效果比本地人的垃圾分类效果较差。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下面几个原因:(1)熟人社会监督机制失效。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是熟人社会,社区选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当地的居民比较熟悉,监督效果也很好。因为当地人之间相互熟悉,道德机制对他们的约束能力较强,再加上垃圾分类不好会伤及他们的面子,所以熟人社会的监督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对流动人口而言,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机制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到底不是很理想。(2)流动人员没有归属感。外来流动人口是背井离乡的外出就业人员,对他们而言,现在居住的地方只是暂时安身的地方,从而导致他们对社区没有归属的感觉,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垃圾分类较为繁琐,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就更使得他们比较排斥社区的垃圾分类。(3)制度设计的缺失。在设置垃圾分类制度时没有将户籍因素纳入参考标准中,这在我国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很常见。F在安徽合肥的垃圾分类试点则通过运用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员还可以根据二维码,对居民分类过后的生活垃圾进行检查,做得不好的还能够找到负责人。这种智能技术手段不仅可以解决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也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不少好处,更加有利于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现在这种智能设施只是在合肥的垃圾分类的几个试点社区有,安徽省的大多地区还存在制度设计的缺失,如果以后这种智能设施能够普遍实行的话,将能大大的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3.2实施主体困境

在安徽,社区的垃圾分类制度是政府制定实施的。社区物业的环境保卫工作和垃圾的分类处理有些是重合的。所以,垃圾分类的推行可以借助于社区物业已有的垃圾收集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资源,还能够更加快速的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从此来看,物业公司是垃圾分类推行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在参与垃圾分类实施时,物业公司的盈利模式还有其与政府的关系会影响他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物业公司有时候很难与政府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顾客取向”的理念也会在物业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垃圾分类制度开始实施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物业在垃圾分类中能够采取的对策并不多。在垃圾分类实施和顾客满意难以两全时下,物业倾向于选择后者。这也就造成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时的另一个困境。

3.3监督成本困境

普遍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目标是让居民能够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很多国家在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时,会制定一些法律文件,从而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加以约束。由于我国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很多制度和体系不完善,居民很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所以说大多时候还要依靠社区自己找到的监督方式进行监督。

在又想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又要依靠监督时,解决监督的方式和成本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在垃圾分类实施的初步阶段,有些小区的监督成本比垃圾分类设施的运行成本还高。这使得有些社区不得不放弃监督,转为依靠居民的自觉投放,但是这种方法又使得垃圾分类效果过低。这也就造成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监督成本困境。

3.4垃圾分类的“认知-行为”脱节困境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我们发现垃圾分类的“认知-行为”脱节现象在社区垃圾分类中很是明显。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行为有明显的脱节。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群体脱节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别。小孩和老人的脱节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都能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但是中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确很少,表现出明显的垃圾分类“认知―行为”脱节。

老人之所以能够积极的参与垃圾分类,这和他们的自身条件还有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来,老人在家没事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另一方面,老人生活比较无聊,参与垃圾分类能够丰富其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还实现了自身价值,使其很有成就感。儿童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很高,调查发现,没有小孩的家庭垃圾分类效果明显差于有小孩的家庭。小孩处于社会化的早期,由于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有着较高的权威,所以小孩一般比较听老师的话。在学校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可以让小孩能够积极的进行垃圾分类。中年在垃圾分类中表现出明显的“认知-行为”脱节现象的原因是中年人一般作为家庭收

入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工作上,对其他事物的关心程度比较低,从而导致其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参与的也少。其次,从个人的收益性考虑,垃圾分类收益小,但是耗费的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也是导致中年人往往选择放弃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4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结构性困境的对策建议

现在,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制度实施虽然存在很大的困境,但是如果关键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话,将会对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一,对于人口的结构性困境,最为重要的是对安徽的流动人口加以特殊考虑。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水平对社区整体的垃圾分类水平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就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水平。所以,需要使社区的功能和建设加以完善,进而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比如,可以在定期举行一些活动,让流动人口参与进来,增加他们与社区其他人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按照不同地方的习俗举行不同的活动,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家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同时,还需要设计出适合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监督、激励机制,从而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垃圾的分类处理。还可以利用和合肥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相同的智能系统,结合“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不仅能给解决制度上的缺失,还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对人口的结构性困境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对于实施主体困境,提高物业公司的参与度是关键。要想提高物业公司的参与度,需要保证物业公司的收入和支出_到一定的平衡。因此,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居民垃圾分类收费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垃圾分类也可以使部分废物得到回收利用,从中产生的收益也可以反过来用于促进垃圾的展开。

第三,对于监督成本困境,如何在实行监督机制的同时降低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在社区中选择一个熟悉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一来,有利于垃圾制度的实施,二来,可以更好的管理和监督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然后再选出有责任心和关心社区的居民作为志愿者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每人每个月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这样将会大大的降低监督成本。

第四,对于“认知―行为”脱节困境,应当注重提高中年上班群体的垃圾分类水平。常规的宣传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带动大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大垃圾分类的奖励力度,在提高中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降低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行为”的脱节程度。

参考文献

[1]耿言虎.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突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3(3).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戏网论谈10”为你整理了这篇垃圾分类工作二月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总体进展情况

1.二月任务完成情况。本月垃圾分类管理科,牵头工作任务共2项,实际完成2项,未完成0项,完成率100%。

2.全年任务完成情况。二月份共完成全年任务1项。其中,按原计划二月份应完成1项,实际完成1项,未完成0项;提前到二月份完成全年任务0项。目前,累计完成全年任务共2项。

3.二月未完成任务进展情况。上半年未完成任务0项,目前完成2项,未完成0项。

4.提前开展任务情况。原计划2021年开展,提前到二月份开展的任务有0项。

二、二月具体进展情况

(一)扎实督导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了加快贯彻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雁塔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对大雁塔街办、杜城街办、小寨街办、等驾坡街办、长延堡街办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检查。在检查以上街办辖区内发现存在不足:宣传氛围不浓厚,标识标志不规范,个别垃圾分类容器存在混投现象,垃圾分类工作台账资料缺失。针对存在问题。雁塔区垃圾分类办将加大工作督导力度,要求各街办加快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制度建立、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抓好措施落实,切实加快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二)精准开展《条例》普法宣传活动。为进一步推进《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普法宣传工作,加深广大市民对《条例》的熟知。2月2日,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生态环境局雁塔分局在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开展垃圾分类建设美丽雁塔”主题宣传活动。开场前工作人员通过发放《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雁塔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环保购物袋等宣传资料,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调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活动期间乔局长莅临宣传现场指导和参与了此次宣传活动,充分肯定了宣传氛围的营造、宣传资料的编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乔局长指出:生活垃圾分类任务重要而艰巨,要做到最大程度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完善生活垃圾宣传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巩固现有好的经验做法,增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随后,活动在热舞中正式拉开序幕,背景屏幕循环播放雁塔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纪实宣传片。激情洋溢的《生活垃圾主题舞蹈》以及精彩纷呈的《垃圾分类我能行》模拟投放小游戏,吸引周边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参与。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和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在文艺节目之间穿插的创建文明城市和喜迎十四运以及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环节,通过有奖问答的形式将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三)加强辖区检查力度。我市疫情防控平稳局面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加大监督和执法查处力度,一月份以来共督促检查辖区小区170个,单位及沿街商铺536家、现场督促整改生活垃圾分类问题238个,下发整改督办单2个,并对督办整改效果进行复查。

三、工作亮点

(一)构建党建引领三级联动分类平台。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治共管”的思路,制定《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党工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联动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平台,同时,实行区级领导(部门)联系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

(二)形成“1322”垃圾分类工作“雁塔模式”。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在认真学习,总结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区推行以宣传培训为中心,围绕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三个基本点,强化分类执法和分类运输两个保障,确保达到分类知晓率和覆盖率100%的工作目标即“1322”的分类工作模式,使全区垃圾分类工作迅速有效展开。“1322”垃圾分类工作“雁塔模式”也在建部调研中得到肯定。

(三)强化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用好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严格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要求,采取区级领导及区级部门包抓街办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6

从普遍通识引导,到大力强制分类减量

“十二五”时期,通州区共计完成347个居民小区、36家党政机关、31所学校的垃圾分类达标创建工作。政府部门为每个试点小区(单位)免费配备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电动分类收集车,安装了分类宣传引导栏,同时还为每个家庭配备了一组10L的分类垃圾桶。为有效引导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区市政市容委按照每120户/人、每月给予600元的补贴标准,向社会广泛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统称“绿袖标”),定人、定岗、定时,在小区指导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并对分类不准确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居民们普遍认识到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提高了分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为巩固垃圾分类取得的初步成果,2016年,通州区制定了《通州区垃圾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在通识性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强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区范围内责任主体明确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食品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强制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

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由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组织牵头,区教委、区商务委、区工商分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全力全程配合,按照职责协助通州京环公司与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单位签订服务协议,集中进行运输消纳。按照规定,强制分类、减量的单位,年均承担餐厨垃圾分类运输费1000-2000元。首批被强制的单位共有551家,计划于今年底前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理;第二批涉及的单位共计826家,计划于2018年-2019年实现分类运输处理。全区的规划目标是2018年实现城区垃圾减量工作全覆盖,2020年前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工作实现全覆盖。目前,宋庄镇小堡村徐宋路两侧的54家餐饮服务单位已于去年底与通州京环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实施了强制分类,餐厨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从垃圾分类闭环不全,到积极落实“智慧分类”

按照北京市“大类粗分”的原则,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大类。除这“三大类”外,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诸如衣物、织物、电子等垃圾。为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州区通过逐步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管理体系,有效扩展环卫作业面,做到了各类垃圾应收尽收,物尽其用。

2016年,通州区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署了《通州区环卫服务委托合同》,双方共同出资,组建通州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环公司”),按照《委托合同》,打造通州区城乡环卫事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投融资平台。

京环公司成立后,首先承担了通州城区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垃圾处理、公厕维护、道路交通设施清洗、废旧物资收集、餐厨垃圾消纳等一体化的“大环卫”综合服务工作。下一步,京环公司还将承担通州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工作,投资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废弃油脂、农村垃圾、畜牧垃圾、园林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设施,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体系,推进通州区环卫事业不断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均衡发展。

紧紧抓住通州区环卫体制改革的契机,通州区政府通过京环公司,充分发挥、利用北京市属环卫的作业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试点打造“两网合一”示范小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柜、智能厨余桶等智慧设施,并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搭建完成大件垃圾、织物垃圾、电子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在此基础上与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单位和社区对接,实施分类运输处理。

智慧分类系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旨在使可实现资源减量的垃圾依托智能化手段实现分类。智慧分类系统已在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城区的5个居住小区试点实施。社区居民通过电话、微信注册,申领具有用户身份识别标识的二维码和“北京蓝・生态卡”,垃圾智慧分类云平台管理系统自动为申领居民建立个人生态账户。

居民们将各类垃圾分类装袋并贴上二维码后,投放到智慧回收柜内。对于居民家中产生的大件垃圾(如废旧电器、暖气片、橱柜、衣柜等),通过微信或客服电话,提交上门服务预约或贴上识别码后,自行运送至指定位置。工作人员现场对智能分类回收柜中的各类可实现资源利用的垃圾及大件垃圾进行核算,同时做好积分录入工作,然后再由回收人员驾驶专用的再生资源回收车,将其运转到指定地点,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再利用。

智慧厨余桶(站)与其它垃圾桶(站)并排设置。厨余桶装有居民个人的刷卡记录器。居民通过刷“北京蓝・生态卡”,打开厨余桶(站)的投放口分类投放,同时获得奖励积分。每个居民每天可投放多次厨余垃圾,每天最多有效积分对应前两次。居民们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线下享受相应的社区服务,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也可通过e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登录积分商城,兑换代金券、折扣券或生活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分类系统投放使用以来,2016年4月至10月,仅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回收次数累计达到8000人次,回收总件数累计达到60万件,兑换次数达到2000人次;各类资源的回收量包括废旧纸板27.8吨、饮料瓶18.6万个、废旧衣物10.7吨、废旧玻璃4.5吨、塑料类17.3吨、废旧金属5.4吨,其它10吨。

从管理服务体制不分,到形成规范管理机制

在通州区构建一体化“大环卫”格局的背景下,首先构建了城区的梨园镇、永顺镇、潞城镇部分区域,六环内及行政办公区以通州京环公司为主、各乡镇以镇级环卫作业队伍为主的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有效改善了传统粗放式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设施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制定奖罚等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明显提高了垃圾分类运输的处理水平。

“十三五”时期,通州区将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减量取得的成果,完善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等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城区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餐厨(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落实属地运营管理责任。同时,要求各乡镇依托自身的环卫队伍,力争2020年建设完成包括餐厨垃圾消纳处理站、筛分设施、密闭式清洁站等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区政府将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予专项补助支持。各乡镇在建设餐厨处理设施前产生的餐厨垃圾,统由京环公司负责分类运输处理,形成统一完整、协同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的全程管理体系。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巩固、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系,在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下,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重心下移。规定区政府负总责,街(镇)主抓,明_区和街(镇)主要行政负责人为辖区垃圾减量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垃圾减量工作小组,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每月召开一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参加的工作例会,通报各部门工作进度。

二是建立减量工作监督机制。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优势,实施网络化管理,委托第三方对试点小区、单位进行检查并形成通报机制。同时,发挥市容环卫联动热线和公共服务热线、政务监督热线,以及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做的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及时检查、督办整改。

三是建立减量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垃圾分类、减量应急处置机制,由京环公司配备专业人员、车辆设备和物资,对分类收集容器中达到80%的各类垃圾及时进行分类运输,做到发现问题或接举报后,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进行处置。

四是建立垃圾减量投入保障机制。垃圾减量资金安排重点以实现减量化为目标,在巩固城区试点小区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减少分类桶、袋等消耗品投入,加大宣传引导教育,加强精细化管理。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采取八进一支持一试点模式。八进即进机关、单位;进饭店、酒楼;进企业、商场;进市场、超市;进校园、课堂;进宾馆、公园;进社区、家庭;进村庄。一支持即区级委托市级环保组织,全年开展不低于78场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各街道、乡镇提供积分兑换及宣传活动必需的物资支持。一试点即京环公司在居住小区试点以二维码扫描积分、微信、app平台预约等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智慧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耗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会相应增长,亟需建设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加快改善通州区的生态文明环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垃圾消纳难题,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通州区将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型、节约型、低碳绿色型社会,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并将制定和采取一系列配套方案进行落实。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捏脸蛋”为你整理了这篇城管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质的突破。我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日益齐全,功能不断完善,共建成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生活垃圾填埋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有害垃圾处理厂,在建的还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全市市县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600吨,处理餐厨垃圾178吨。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模化。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通过户集、村收、县(镇)运、市处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运行完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51个涉农镇街、877个行政村均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推行新型环保建筑垃圾运输车制度,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环保化,实行渣土运输法人化,对渣土运输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26家。选择约100-200亩场地,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厂建设使用,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并与部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企业进行了初步对接,待市政府研究后稳步推进。我市2018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已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意识基本形成。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验收工作,以市政府令出台《芜湖市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现已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收运覆盖全市县区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实现项目稳定运行。

(四)大力推进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补齐影响生活品质短板。2017年我市启动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共新建公厕263座、改造公厕238公厕,开放厕所277座,达到城市建成区5座/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和主城区“10分钟如厕圈”工作要求。

(五)打造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新名片。“十三五”期间,围绕长江沿线、镜湖周边、青弋江沿线、扁担河周边区域等城市重要区域,完成了“十里江湾”夜景亮化工程、镜湖区城市亮化一体化工程、青弋江南侧楼宇亮化工程、扁担河沿线夜景亮化工程,体现芜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充分展现了芜湖的活力。

(六)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以上面积44.31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管渠158.1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泵站,新增规模42.2立方米/秒,新建和改造雨洪行泄通道18.8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排涝综合承载能力。

(七)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显著提高。

(八)有序推进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浴牛塘景观带、欧阳湖生态体育公园、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龙山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美化亮化项目。浴牛塘公园已基本建成;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人民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龙山公园等6个公园已建成;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等5个公园均为生态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的生态公园建设计划,其中扁担河生态公园市水务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龙窝湖生态公园市规划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欧阳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6个公园均为区级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建设计划。

???(九)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启动芜湖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工作;建成并使用芜湖市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对餐厨废弃收运车辆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芜湖市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完成管线基础业务数据建库工作;建成智慧建筑垃圾管理平台,强化全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研发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对我市8座桥梁及2座高架桥安装传感器,检测挠度、位移、沉降、温度、索力等数据,污水管网安装了流量液位仪、CoD检测站,监测管网内流量、液位和CoD浓度。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安排

(一)提升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计划从2021年至2023年,全面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一是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实施中江大道(卡子口下穿-北京路)交通提升及长江北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全面清理、整治城市市政道路路面坑凹不平、碎裂、隆起、积水、破损现象,实施道路刚改柔,打通断头路,形成互通互联路网格局;二是建设芜湖通沟污泥处理工程,保证通沟污泥处理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减少通沟污泥对于环境影响;三是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开展永安桥泵站二期项目新建,陡门巷泵站改建,弋江泵站、裕溪口泵站改造及排涝泵站双回路建设等泵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充分利用芜湖市山水滨江城市园林特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均衡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加快公园建设,实施元亩塘等公园建设;提升道路绿化、老旧公园,实施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景观绿化项目、中央公园景观提升、赭山公园景观提升改造等,做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真正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需要;继续统筹谋划城市绿道建设,将城市绿道融入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绿道品质。结合“大绿化”任务,对新建园林工程,坚持“精建严管”的原则,按“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格化监管”的理念,通过建设一批园林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打造“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展芜湖市城市“大绿化”建设暨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为老城区增绿添彩。

3.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统一垃圾分类标准、标识,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和智能垃圾分类等创新做法,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城乡一体化覆盖,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二是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纳入各类主体工程配套建设,鼓励新建小区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运作模式,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引导建设规范站点。按照垃圾“四分类”需求配备专业收运车辆,严格实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三是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管理,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以及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处理项目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综合利用为补充的多元化垃圾综合处置格局。重点推进无为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桥开发区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Boo项目建成投产。

(二)规范管理行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采取文字、音像等方式对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可回溯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

2.提升违法建设防控能力。积极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实行党员干部带头,有效推进违法建设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建立防违控违长效机制。

3.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力度,实施联合执法,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在“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百分百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垃圾利用“减量化、货源化”。坚持环保优先、规划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主管、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经营模式,引进业界领先的垃圾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消纳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体系,为推动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基础。

4.提升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依法查处和拆除违法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设施。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规范设置公厕标识标志,落实“一厕一人、洁净无味”要求,推进城镇公厕建设,方便市民如厕。

(三)优化工作举措,强化管理服务能力

1.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芜湖市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科学合理的划分市、县区、街道、社区管理网格单元,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真正把前端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部署,发挥数字化城管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作用,建立起“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会化统筹、多元化参与、协调化推进、高效化运转”的芜湖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2.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启动事部件普查工作,更新数字城管系统事部件数据。在现有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芜湖市城市管理综合指导手册》,修订完善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城市容貌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

3.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动《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芜湖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等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法规文件的出台实施,力争做到法规体系完备配套,依法管理城市。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坚持依法办事,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继续推行“721”工作法。

4.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基于现有的芜湖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构建适应芜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以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为指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融合,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业务系统。新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执法系统,整合地下管网地理综合信息系统、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公厕导航管理系统、芜湖市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渣土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各系统业务的互联互通。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完善公众的建议、监督机制。打造智慧城管数据中心,扩大智慧城管区域、类别覆盖面,建设智慧城管标准规范、运行监管保障体系,夯实智慧城管智能感知、数据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拓展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运行监管、大数据决策、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通过对流量、液位、气体、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努力打造智慧管理模式,为创建国家排水防涝示范城市夯实基础。

五、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城管工作亮点

(一)园林绿化品质明显提升。新建的多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等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江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最佳打卡圣地,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弋江路周边常年尘土飞扬的状况,使弋江路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市区排水防涝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排涝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养护、精细化管理,不断夯实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市区多年未发生“看海现象”,特别是在2016年、2020年严峻汛情下,也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皆能平稳、安全度汛。

(三)市管市政设施量大幅增加,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随着芜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市管市政设施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到2020年末,市管市政设施包括道路650万平方米、大型桥梁15座、城市立交22座、人行天桥13座、桥涵24座、地下人行通道2座、路灯及亮化灯具111312盏、雨水管网480公里、过路涵及盖板沟11.9万立方米、污水管网243公里、雨水排涝泵站25座(装机33797Kw)、污水提升泵站20座(装机2999.5Kw),市管市政设施量相对“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的增长。

(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试点先行先试,积极打造示范片区,全市共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

(五)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运。构筑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基本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试点城市验收。现每日收运餐饮单位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资源化产生沼气和油脂。

(六)全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统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全市现有环卫工人9204人,市场化公司54家,每年市场化经费投入4.7亿元。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8

一、课程背景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垃圾分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展了垃圾分类试行工作,而上海更是自2019年7月1日起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措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和资源可回收处理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垃圾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印发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分工等,要求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总目标,深入推进垃圾不落地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天津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回收意识,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初一学生抓起,专门为初一学生开设了垃圾分类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将当前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优势,培养学生自觉分类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为家人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带动家人都树立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并能够自觉实践,为天津市垃圾分类的推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程学时

根据学校要求,本课程一学年共4课时,其中每学期2课时,学期开学第一课1课时,期中后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辅助教材

本课程所用辅助教材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天津市中小幼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其他教学材料由任课教师自行搜集使用,主要包括多媒体音视频、彩色画笔画布以及其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的材料。

五、课程内容

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并不集中,课程穿插在学期的教学中,因此本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既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同时也要有内在的连贯性,将本课程视作一个各部分有机组合的教学整体来看待。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垃圾分类基本知识。

垃圾分类是针对生活垃圾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工业垃圾,工业垃圾则不在目前垃圾分类的范围里。生活垃圾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分类指按生活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4种,分别是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第二,垃圾分类的优势。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①减少土地侵蚀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

中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

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总之,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第三,垃圾分类具体措施。

①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②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

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划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③改善垃圾储运形式。

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④实行家庭短期收集,定期分时段分类回收

可以将垃圾分类一星期内暂时由家庭保管,环卫每天早晨收集容易腐烂的菜叶等餐厨垃圾,每天中午收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中午收集建筑垃圾,晚上收集其他垃圾。社区或物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新来户上门指导或发宣传册,让居民都知道如何垃圾分类。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定期播放学习国外环保收集垃圾的视频,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素质,养成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习惯。

第四,师生讨论: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对于垃圾的分类处理是十分不规范的。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本身就比较淡薄,因此对于后期垃圾的分拣和运输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环保知识。

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建议市园林环卫部门和媒体和邮政局合作,通过开辟专栏、水电费对账单、台历和幸运卡等公益广告宣传等方式,长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

②在市区公共汽车站候车亭宣传栏、多条市区主要路段灯杆等处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

③利用环卫作业车辆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宣传,在所有环卫作业机动车辆车厢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图案,喷刷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④在相关学校、小区进行巡回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巡回展。

⑤向中心城区市民和试点单位派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单张和小册子。

⑥建立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多个垃圾分类管理部门,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第五,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及海报制作。

班级分小组讨论确定学校及天津垃圾分类标语,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年级和学校进行专栏展示,以期在学校范围内促进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逐步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六、课程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一些生活垃圾的分类归属,能够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另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们能够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尽自己所能地做到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家人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带动全家人一起做好垃圾分类,为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树立培养垃圾分类的自我意识,能够在平时生活中主动地去行动,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这是本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挑战难度的方面。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9

[关键词]景观垃圾;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节省资源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41-01

在时代的飞速变化和城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我们看到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开发,而人们不断片面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加剧了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地区更是面临着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更加脆弱的自然环境极大的考验,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因此如何在发展中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真正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发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环境,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共生关系。而通过对原有资源的更新再循环利用这一有效手段,可以使景观和生态获得重生,使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整体的提升,使高速发展的地区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时,延续城市文化的精髓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就成为了可持续景观最值得关注和实施的方面。毋庸置疑,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和城市必然是有个性、具可识别性和有自己特有的内涵。通过更新、循环、再利用的开发形式及设计理念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施工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保证城市地区原汁原味的特色,充分尊重原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使景观设计延续城市的集体记忆,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并使衰败的地区重拾自豪感。

城市文化景观是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地域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形象要素。城市文化景观是伴随着城市的生成发展而自然形成的,也是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城市文化景观发展变化的历史就是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而城市本身就是文化景观的集合体。城市的文化景观不仅表现了城市历史有的、不断积淀的文化意义和景观特征,也融合了今天普遍的、不断创新的社会发展特征。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城市发展历史,决定了城市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和独有性,决定了一座城市文化景观的单调与复杂、朴实与华丽。城市文化景观就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写照,其中部分文化景观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因此具有代表意义的城市文化景观不应该被新生的景观所吞噬,应该是保留性的延续发展。

也就是说,在制造新兴景观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了原有的景观,势必造成大量的景观垃圾,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景观包含的城市特色造成损伤,尤其是富有历史意义且文化悠久的那些老街或是老式住宅区,例如北京著名的胡同文化、南京的明城墙等。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是丑陋而难以入目的,没有什么保留的价值,于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么将那些工业景象消除殆尽,要么将那些垃圾掩藏起来。而今天,艺术的概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景观也不再意味着如此。

随着城镇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类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势必逐渐增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垃圾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确切地说,建筑垃圾是旧建筑物及构筑物拆除后废弃的部分。而宽泛地说,建筑垃圾包括建筑物拆除下来的砖;旧建筑拆除后不能再使用的废弃部分;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未用完的木材、落地砂浆、混凝土、金属制品、钢筋头、钢材、塑料制品、小五金等;建筑物施工中开挖基础的基坑土、边坡土或碎石等;家庭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料;道路翻修产生的废料等几大部分。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未处理的建筑垃圾大多被直接运往郊区或乡村,采取露天堆放或填埋。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产生巨额的垃圾清运费,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二次污染。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与大力进行的城市生态建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建筑垃圾的生态利用研究迫在眉睫。

而产生的这些建筑垃圾,在建设新景观时是可以有效利用的,或者回收,或者回炉重铸,也可以就废弃物再利用制造出新的产品去适应即将建造的新景观。设计师可以运用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商业建筑垃圾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秉承商业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将废弃的景观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如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由此看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建筑垃圾是可以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之一;面对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已经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及企业针对建筑垃圾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探索和研究,对国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研究对日后城市再建设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如吴良镛院士通过对东西方历史城市的形态和发展的深入研究,结合北京市旧城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1994年,在其著作《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指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都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完整性之和……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根据建筑景观和空间现状区别对待,保留、修缮、拆除更新等几种模式可广泛地适用于许多城市的旧城更新过程中,有利于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这些年,我们一直提倡的生态概念绝不仅仅是绿色,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建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生态也不是一句到处滥用的动听口号,不论是否生态的项目都冠以所谓“生态”的美名,把“可持续发展”表面化,因此,不仅政府部门需要如实核实,设计师也应以行业精神为首,而非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4):11-18.

[2]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等.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3):17-21.

景区垃圾分类制度篇10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旧有建筑被批量拆除、改建,新建建筑拔地而起。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混凝土、砖石、破损的建筑构配件等建筑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在建设中的城市随处可见,他们数量巨大、成分复杂、与自然环境难以融合。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建筑拆建垃圾总量约21亿-28亿t。若以堆放形式进行处置,将占用1.5亿-2亿m2的土地。因此,如何处置它们是每个城市都要面临的问题。充分利用如此数量巨大的混凝土、砖石、金属以及其他从旧建筑拆除中产生的废弃材料,不但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早在1946年,俄国就首先针对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进行再利用研究,开启了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方法研究的先河。随后,荷兰、丹麦、美国、德国等国都纷纷加入了建筑垃圾再利用研究的行列,并进行了各种实践。其中,德国是最早对建筑垃圾再利用进行立法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小于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通常只采用填埋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没能够使建筑垃圾得到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只有借鉴上述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才能够高效地开展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研究,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效率和水平。

2.建筑垃圾组成与特点

2.1建筑垃圾的组成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拆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环境材料和人工建筑材料。它们可以是基地、道路修建过程中排除的土石,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旧水泥、施工模板、塑料保温板。更可以是建筑拆除后形成的混凝土碎渣、砌块、木材和金属单一材料或是门窗、楼板等复合建筑构配件。根据建筑垃圾中材料的成分不同,建筑垃圾可以统一划分为土质垃圾、混凝土垃圾、沥青类垃圾、木材类垃圾、金属类垃圾、塑料类垃圾、纸质垃圾、有机类垃圾、危险废物垃圾和矿物类垃圾等10大类。

2.2建筑垃圾的特点

建筑垃圾最显著的特点是产量大。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城市建筑垃圾产量约为4亿吨、美国1.3亿吨、奥地利4100万吨、德国2.45亿吨(2004年)。数量庞大的城市建筑垃圾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而城市建筑垃圾中80%以上来自于旧有建筑的拆除。随着城市建筑不断的老化、更新,建筑垃圾的产量会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增加。大量的建筑垃圾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城市建筑垃圾具有潜在的资源开发性。由于建筑垃圾数量巨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建筑垃圾中很大一部分组成都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如占建筑垃圾较大比重的混凝土材料,因数量巨大,材质稳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能够重新被利用。利用破碎的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抗压性、稳定性,可将经过简单筛选、粉碎的较大颗粒状混凝土材料制成建筑或道路工程的基础填充材料;经过精细研磨处理,大块的混凝土又可以形成细沙大小的颗粒,能够将其制成建筑砌块,或进一步分为沙、砾石、水泥等材料应用在建筑中,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新料的使用。

3.建筑垃圾的危害

城市建筑垃圾在被回收利用之前,通常都采取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对城市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3.1破坏城市环境景观、占用土地

在我国,旧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砖、石、混凝土碎渣、建筑楼板、门窗等建筑垃圾,通常会采取堆放的形式进行处理。但是,由于管理的疏忽,很多建筑工地,将拆除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或道路两侧。由于建筑垃圾的存在,这些地区的景观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在很多城市,即使对建筑垃圾进行有计划地填埋、堆放,也会对环境景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城市建筑垃圾填埋场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大面积建筑垃圾材料与周围自然环境极其不协调。

3.2污染环境

城市建筑垃圾在产生、运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飘散在空气中,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如果简单地对建筑垃圾进行堆放处理,它们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更多的隐性破坏。由于建筑垃圾中存在的大量油漆、涂料、水泥、金属等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材料,经过风化和雨水的淋湿,这些或形成微小颗粒飘散至空中,或形成酸类物质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地下,污染水体,对环境造成破坏。

4.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4.1政策指导

对建筑垃圾进行再利用是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近年,我国已形成较完整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管理体系。

4.2旧建筑原始构配件、材料再利用

在实践中,根据建筑垃圾的不同性质、组成,可采用灵活的再生利用方法。当旧建筑的原有构配件或材料能够完整地从旧有建筑中拆下、保存,并且它们还有一定的强度时,如果这些材料附带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的印记,它们就非常适合在新建筑中加以利用。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采用了旧建筑拆除下来的、能够继续利用的梁、柱等建筑构件、建筑设备作为“新建筑”的室内景观,这不仅展现出了该建筑的特色,同时也通过利用建筑垃圾减少了大量的建设费用。建筑垃圾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利用建筑垃圾丰富城市地形景观,通过绿化整治,可以形成城市堆山公园;利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城市小品。这些建筑材料凭借特有的粗糙、破碎的质感在城市景观环境的营建中独树一帜。良好地运用城市建筑垃圾,能够在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环境营造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4.3旧建筑材料再加工利用

对废旧建筑垃圾材料进行资源性再加工利用,是大量消耗建筑垃圾最有效的方法。在我国,生产再生砖就是建筑垃圾资源性再加工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产业化利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生砖的生产是将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粉碎、压膜、蒸养后成型。在欧洲,建筑垃圾的再加工利用范围非常广泛。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水泥、木材、玻璃的材料经过简单再加工都能够得到利用。图1 建筑内部走道(左)、沙龙(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建筑垃圾再利用应用案例

5.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楼是由校区内一栋废弃机械厂的铸工车间改建而来的。改建后的教学楼不仅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结构、材料的粗犷美,还利用厂房的空间特征,布置了层次丰富的教学空间、办公空间和公共空间。与此同时,在建筑的内部装饰、外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筑中废弃的机械设备、废旧门窗、废弃砖块,形成实用性与装饰性为一体的建筑小品、家具。如图1所示。建筑内部公共走廊的座椅由废旧机械设备和简单的木制坐面组合而成。系馆内部沙龙的吧台、货架、座椅也都由原有厂房内废弃的金属方管、圆管焊制成框架,再增加简单的木制面板。建筑的外部景观更具特色。如图2所示。建筑入口处的景观由原建筑内部拆除的钢筋混凝土梁排列形成,梁上的钢筋、金属预埋件带着岁月留下的暗红色锈迹清晰可见。建筑立面上的装饰线条,窗间墙的装饰物是由锈蚀的废弃铁片、角钢焊接形成。建筑环境的景观墙也是由旧建筑中拆除的废旧角钢拼接形成的。这栋建筑内外装饰大量运用了废旧建筑材料、设备,这不但大大降低了建筑的造价,节约了资源,还形成鲜明的建筑形象。

5.2Superadobe建筑小品

“superadobe”是由伊朗建筑师纳德•哈利利创立的新的建造体系。该体系主要利用泥土、沙石等天然材料经过快速叠砌形成类似于穹顶型的建筑。其目的在于能够为灾后和贫困的人们提供快速、简易、廉价的住宅。位于内蒙古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的superadobe建筑小品就结合了哈利利的设计理念与当地的废弃建筑材料,形成集功能与景观为一体的建筑小品。如图3所示。该小品将产业园建造后剩余的沙、碎石材料装入编织袋,通过垒砌的方法形成建筑的初步形态,再经过淋湿、沉淀、拍打整形后在建筑外部涂抹上水泥、黄沙对其进行了加固。整个小品以蒙古包为原型进行变化,由单体、群组和构件组成,小品空间组合灵活自由,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与当地环境完美结合。

6.结论